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义记卷第四

    第十六中初电天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明
    无明二返举二相。分别有二。一随相说?惑
    之心缘而不了名曰无明。缘智显了说之为
    明。二约心说。妄心性?。设有缘解亦是无明。
    如人梦中虽有分别性是昏睡。亦如乐受性
    是行苦。真心性照说之为明。乃至凡时性净
    之心亦说为明。今依后门下翻此二以明不
    二。于此门中真妄同体以为不二。先辨后结。
    言无明即是明者。会妄即真。妄心体实即是
    真心。故无明性即是明也。如昏睡体即是报
    心。此句正显不三义竟。道言明亦不可取
    者。简真异妄。何故须简。人闻是明取同缘治。
    为遮此见故说是明不可取同缘治之。明名
    不可取离一切数。释前叵取缘治。之明是妄
    心边慧数所摄。令言明者是真心体真心平
    等性如虚空离一切数。是故不可取同缘治。
    亦可是中二相双遣以为不二。言无明性即
    是明者。遣无明相。无明实性即明故不可一
    向取。离一切数遣其明相。二相俱泯名为不
    二。此解不二。言于其中等无二者。释其入义。
    是为下结。第十七中初喜见曰标人别说下
    明所说。先辨后结。中初就色阴论之。后就
    余阴。前色阴中色空二者反举二相。次解有
    三。一色非我所名之为空。如?酬妓怠6?倜?br> 色中无其定性名之为空。如成实说。三假名
    色相亦无所有名之为空。此唯在大。今此所
    论义常第三。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于此门中
    二谛同体名为不二。非全破遣色即是空。明
    有即无。云色为色。色即无色故。色即空非
    色灭空。简异对治事灭之空。色性自空。简异
    将因分果之空。如阳炎水自性非水不待尘
    大分为无水。色亦如是。自性空无不待尘大
    分之为空。名自性空下余阴中亦无举二后
    明不二。文与前同。此解不二。言于其中而通
    达者。释其入义。是为下结。第十八中初明相
    曰标人别说下明所说。言四种异空种异者。
    反举二相。言四种异。明有异空。地水火风为
    四种。此有别空名之为异。亦可四大各别名
    异。空种异者明空异有。空有相异故名为二。
    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于此门中二法同体名
    为不二。先辨后结。言四种性即是空性。正解
    不二。四大无性四大无相。故即是空。言如前
    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类显不二。生死前际。
    涅??后际。圣道名中。前后空故中际亦空。四
    大同尔。此解不二。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解释
    入义。是为下结。第十九中初妙意曰标人别
    说下明所说。先辨后结。辨中约就十二入法
    以明不二。初先约就眼色论之。眼色为二反
    举二相。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为不
    二矣。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
    灭。破遣眼相。性空是其眼之体性。此眼性中
    无期。眼既不有。谁于色所生贪恚痴。贪等
    不生故名为寂。此偏破眼。破色不论余义。若
    具为文。亦应说言若知色性眼无所贪无恚
    无痴是名寂灭。且举一边。一边可知。下余入
    中亦先举二后明不二。明不中偏就意说。余
    类可解。安住其中为入不二。牒以结之
    第二十中无尽意曰标人别说下显所说。先辨
    后结。辨中初先解不二义。后释入义。解不二
    中约就六度及回向心而辨不二。先就布施及
    回向说。布施回向一切智。二反举二相。诸佛
    果德名一切智。用己施行回求彼德名为回向
    一切智矣。下翻此二以为不二。于此门中二
    相同体名为不二。非令破遣。言布施性即彼
    回向智性。解有两义。一约空说。同一空性。二
    约有说。此二同用真心为性。体无别故故云
    不二。下余度中亦先举二后明不二。文同前
    释。此解不二。言于其中入一相者。释其入义。
    是为下结。二十一中初深慧曰标人别说下
    明所说。是空无相是无作。二反举二相。此三
    广释如三脱章。此乃三种。云何称二。异故名
    二。又于其中二云相对亦名为二。下会此二
    以为不二。于此门中二法同体为不二矣。空
    即无相无相即无作遣其别相。一空理中随
    义分三故得相即。故龙树云。摩诃衍中三脱
    体一。若人入空即知无相亦知无作。乃至入
    于无作之中亦知于空及无相。若空无相无
    作则无心意识者。遣其别情。别曲情取故须
    遣之。心意识等通释是一。于中别分七识名
    心。集起本故。六识名意。同说尘故。五识名
    识。了现境故。此三差别如楞伽说。就理推求
    此三体空。相亦不有。作用叵得。故悉无之。上
    来破别以归其一。于一解脱即是三脱。观一
    开别成前一义。下总结之。如是知者名入不
    二。是为下结。二十二中初寂根曰标人别说
    下彰所说。佛法僧二反举二相。三宝相二故
    名为二。又于三中二云相对亦名为二。三宝
    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下会此二以为不
    二。于此门中异法同体名为不二。非有破遣。
    先辨后结。辨中先解不二之义。佛即是法法
    即是众。历别相即而显不二。此即经中一体
    三宝。亦名同体。是义云何。泛解有四。一就事
    辨一。一佛果上随义分三。觉义名佛。可轨名
    法。违净过尽即名为僧。此之一义该通大
    小。乃至?酬家嘤写艘濉6?推菩钥绽肀嬉弧?br> 三宝虽殊皆无定性。无性理齐故名同体。此
    通大小。乃至成实亦有此义。不唯在大。三就
    破相空理辨一。三宝虽别皆空无相。不但无
    性。相亦不有。无相理一。故名同体。此唯在
    大。四就真实缘起门中以辨其一。三宝皆用
    真如来藏佛性为体。真识之心缘起集成三
    宝义故。于此门中说一不定。若就涅??以辨
    三宝。三宝皆用涅??为体。故名一体。故涅??
    中。菩萨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佛自释言。
    我说三事即大涅??。故名一体。若就佛性以
    辨三宝。三宝皆用佛性为体。故名一体。故涅
    ??云。如是三归即是我性。若就真谛以辨三
    宝。三宝悉用真谛为体。故涅??云。若能观三
    宝常住同真谛。若就常义以论三宝。三宝皆
    用常义为体。名为一体。故涅??云。我亦不说
    佛法众僧无差别相。唯说常恒无有变易无
    差别耳。若就空门以分三宝。三宝悉用空理
    为体。就不二门而辨三宝。齐以不二为体。如
    是一切。此一切一非一种一。今此所论约就
    真实缘起门说。一真如法缘起为三。三皆是
    如。佛即法。法即众矣。前别相即。言是三宝皆
    无为者。总显不二。三宝悉是真如常法。故皆
    无为。与虚空等类以显之。如似尘空无碍不
    动。随义以分而体是一。三宝如是故体是一。
    言一切法亦尔者。以此三宝同体不二类一
    切法。悉皆同体。故云亦尔。此解不二。能随此
    行解释入义。是为下结。二十三中无碍曰标
    人别说下明所说。身身灭二反举二相。生死
    之报名之为身。身灭涅??名为身灭。有无两
    分名之为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
    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身即是身灭者。略
    明不二。身之无处与彼身灭无处一理。故言
    即是。所以下释之。先问后解。见身宝相不
    起见身及灭身者。观一破别。第一义空是身
    实相。于此实中由来无身。何有所灭。故见身
    实。不起见身及与灭身身与灭身无无二无
    别。破别归一。身灭并无故云无二。此遣别相。
    二相既无取情亦息名无分别。此遣别情。上
    来辨竟。言于其中不惊不惧为入不二。牒以
    结之。小乘众生闻说无身及灭亦无。多生怖
    畏。故顿宣说不惊不惧。于灭无处不生惊怪
    于身无处不生恐惧。且可于身无处不惊于
    彼身灭无处不惧。通则义齐。是为下结。二十
    四中初上善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身口意
    善反举二相。别故称二。又于其中二二相
    对亦名为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
    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初先释不二义。言
    是三业皆无作者。总明不二。穷之皆空无法
    可起名皆无作。身无作相即口无作口无作
    相即意无作。别显不二。无义不殊故得相即。
    是三无作即一切法无作相者。牒此类余明
    一切法悉皆不二。能如是随无作慧者。释其
    入义。是为下结。二十五中初福田曰标人前
    说下彰所说。福行罪行不动行二反举二相。
    三涂恶业及人天中别报苦业名为罪行。欲
    界人天一切善业及鬼畜中别报乐业名为福
    行。上二界中称定静业名不动行。下翻此二
    以明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
    中初言三行实性即是空。破别归一。空则无
    有罪福不动。以一遣别。此解不二。于此三行
    不起者。释其人义。是为下结。二十六中初华
    严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从我起二反举二
    相。五阴及与和合假人名之为我。我所造作
    一切诸法名我所起。此别名二。下翻此二以
    明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见我
    实性不起二者。破遣二相。无我之理是我实
    相。此实相中本无有我。焉有所起。故不起二。
    不住二法则无有识。破遣二情。无所识者为
    入不二。牒以结之。二十七中初德藏曰标人
    别说下明所说。有所得二反举二相。造作善
    恶得苦乐报名为所得。所得之中苦乐等异
    名之为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为
    不二矣。先辨后结。若无所得无取舍者。于第
    一义所得本无。无所得故无乐可取无苦可
    舍。无取舍者牒以结之。二十八中初月上曰
    标人别说下明所说。?与明二反举二相。烦
    恼?惑名之为?。智慧为明。下翻此二以明
    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先
    明不二之义。无?无明则无有二。略以辨之。
    所以下释。先征后解。如入灭定无?无明。
    玄喻显示。一切法相亦复如是。合喻显法。
    此解不二。言于其中平等入者。释其入义。是
    为下结。二十九中宝印手曰标人别说下彰
    所说。乐涅??不乐世间二反举二相。下翻此
    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
    辨中初言不乐涅??不厌世间则无有二。略
    辨其相。所以下释。先征后解。言若有缚则有
    解者。反释不二。若本无缚其谁求解。顺解不
    二。此遣二法。无缚无解则无乐厌。破遣二情。
    无解可乐无缚可厌。是为下结。第三十中殊
    顶王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初言正道邪道
    二者。反举二相。泛解有二。一就行论。二就
    法说。就行于三。一凡圣相对。凡夫八邪名为
    邪道。一切圣人所修八正悉名正道。二大小
    相对。小乘所明是异乘见名之为邪。大乘名
    正。三相实相对。缘明是邪。实证名正。就行
    如是。言就法者亦有三种。一外法名邪。佛法
    为正。二小法为邪。大法为正。三妄法名邪。真
    法为正。今就法论。等就法中据第三说。邪正
    两分。故名为二。下泯此二以为不二。二相双
    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住正则不分别
    是邪正者。妄情取法名住邪道。灭妄证真名
    住正道。若据妄情住邪者说。邪外有正对邪
    为二。若就灭妄住正者说。正外无邪。以无邪
    故正亦妄对。不可名正。以无邪故。不生分
    别彼为邪道。正妄对故亦不分别此为正道。
    二相双遣名住不二。离此二下牒以结之。三
    十一中初乐实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实不
    实二反举二相。世谛虚假名为不实。真谛名
    实。下泯此二以为不二。先辨后结。辨中初言
    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略明不二。就虚
    望实。虚外有实。对虚为二。就实论实。实外无
    虚。故实亦亡对。实亡对故有实见者不取实
    相。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是二俱泯名为不二。
    所以下释。初先征问。问意如何。以见实故名
    为实见。已言实见。有何所以言不见实及与
    非实。下对释之。非肉眼见慧眼能见。释前实
    见。眼有五种。所见各异一。肉眼见于彰内?
    近之色。二是天眼见于彰外细远之色。三
    者法眼见于一切苦无常等生灭法数及见众
    生根欲性等。四者慧眼见诸法空。五者佛眼
    见法实性。今说空以之为实。是故此实非肉
    眼见。唯慧眼见。天眼法眼亦不见空。对初以
    论。是故偏言非肉眼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
    见。释前略中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是义云何。
    菩萨慧眼见空之时。穷空毕竟。不见空外有
    眼能见。既无空外有眼能见。为有眼外空为
    所见。故涅??云。菩萨摩诃萨明大涅??不见
    虚空。如此不见真名见空。名无不见。故涅??
    云。唯有慧眼乃能见之。如是见者无见为见。
    故名为见。共此相似。此言正解尚不见实。不
    见非实易解不论。见不实者不能见空名为
    不见。菩萨断离此不见心名无不见。是为下
    结。上来第一维摩为问。菩萨等以言遣相其
    不二。自下第二诸菩萨问。文殊对之以言遣
    言而显不二。于中先问。如是诸菩萨牒举问
    人。各各说已结前起后。问文殊下正宣问辞。
    何等菩萨入不二门下文殊答。如我意者。文
    殊彰己随自意语不随他也。于一切法无言
    说等。正辨其相。法有二种。一是世谛。二第一
    义谛。通则此二皆有可说不可说义。以名摄
    法法随名转一切可说。以可说故诸佛说法
    常依二谛。就实推求。法皆离名。以无名故一
    切叵说。故地持中说。一切法离于言说离假
    名性。于中别分。世谛可说真说叵说。故龙
    树云。第一义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今据末
    后分相门中明第一义妙寂离言。故云无言
    说乃至离答为真不二。问曰。言说示识有何
    差异而别说无。答云。口陈文字谓之为言以
    言。阐法方名为说。亦可依法施语为言以言
    阐法号之为说显法据人曰之为示教人解法
    说以为识。随俗有是。真中悉无说曰无言乃
    至无识。言说既无。请酬义绝。故离问答。是为
    下结。前诸菩萨虽复遣相。留言对法。即是其
    二亡言绝对。方是不二。故今结之无言说等
    为入不二。自下第三文殊为问维摩默显。于
    中文殊初问起发。维摩次默。文殊下复一叹
    以显之。初中文殊标举问人。问维摩诘启告
    所问。我等说已结前起后。仁者常说何等是
    下正申问辞。次维摩诘默而显之。维摩穷证
    不二之实。实处亡情。言说悉无。故默显之。又
    前文殊对言期道。未若维摩渊默去求。亡言
    即道。故默不言。无言之道居言莫测。欲令言
    者息言同会。故下文殊叹以显之。文殊叹曰
    总以标举。善哉善哉正是叹辞。亡言入实显
    理最胜。故名为善。哉是助辞。好中之极重言
    叹善。乃至无有文字语下出其善事。超言至
    默故曰乃至。无言即道道绝言对。是故名为
    真入不二。上来第一明入不二。下明说益。五
    千菩萨皆入不二得无生忍
    香积品者。此品寄就香积如来以显诸佛净
    土之果。就所寄人以题品目名香积品。此品
    之中三门分别。一定所辨。二释来意。三随文
    解。所辨有二。一就维摩显德分别。此品亦为
    显示维摩不思议德。取饭香积小室广容。是
    其所显不思德也。二就法分别。法谓法身净
    土因果。今此正显净土因果。明众香界庄严
    妙事是净土果。下文所说修十修八是净土
    因。所辨如是。次释来意。还约向前两义释之。
    一就维摩以释来意。维摩德中义别四对已
    如上辨。入不二下是第四对。于此对中前品
    所行修行实证。此品所成成就不思解脱之
    德。因行有就故须辨之。又复前品入不二门
    明解脱体。此品明其解脱之用。依体有用故
    次辨之。第二约法以释来意。从上以疾国王
    大臣皆往问来广明如来法身因果。此品明佛
    净二因果。身必依土故须辨之。来意如是。须
    释其文。此品有二。一正辨法。二维摩文殊于
    大众下明说利益。前中复二。一因舍利念食
    为由取饭香积明净土果。二彼菩萨闻皆曰未
    下因彼新来菩萨赞请明净土因。净土之果
    香积最显奇彼以彰。净土之因娑婆明胜。故
    就此说。然此所明净土因果成上初会。云何
    成乎。前初会中宣说菩萨成佛之时具足一
    切功德国土。相犹未显。今此寄就香积显之。
    故下文中明众香即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
    行香地苑园皆香如是等也。又初会中宣说
    菩萨成佛之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相亦未
    显。故今亦就香积显之。故下文中明香积国
    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天菩萨。又初
    会中宣说菩萨成佛之时具足一切功德众生
    来生其国。相亦未显。今此亦寄香积显之。故
    下文中明香积国诸菩萨等生香树下即获
    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菩萨所有功德皆具。
    成果如是。又前会中宣说六度四摄等行以
    为土因。未出明处。今此辨之。故下文中明娑
    婆界独有十事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又前会
    中宣说诸行为净土因。未出明法。今此辨之。
    故下文中明此菩萨成就八法行无创疣生乎
    净土。此八纯是摄明之法。依此摄起一切诸
    行为净土因。成因如是。就初辨明净土果中。
    初舍利弗念食为由。后维摩诘为之取食显
    示自己不思议力。并显香积净土之事。舍利
    念中。于是舍利举兴念人。以此慧胜能多起
    发。故偏生念。下出所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
    常于何食。因尚空室故生此念。良以饮食时
    中所须所以念之。又因念食多有开发。故今
    念之。问曰。何故前念牀坐通为弟子。今此念
    食偏为菩萨。释言。牀坐大小同须。是故通为。
    食中声闻有乞食法。故不为之。又前念坐通
    为弟子而被呵责。故今不举。就下维摩为取
    食中文曲有三。一呵所念令舍秽食。二若欲
    下许为取饮令求净食。三时维摩入三昧下
    正为取食遂其心欲。初中维摩举能呵入。知
    下意者明呵所由。而语已下正出呵辞。佛说
    八解仁者受行。举其所明。八解是其离欲之
    法。所以偏举。义如别章。此应广论。今且列
    名。内有色想外观色内无色想外想色净想
    解脱以为第三。空处第四。识处第五。无所有
    第六。非相第七。灭尽第八。此八离缚名为解
    脱。背离下过。是故经中名为背舍。又龙树云。
    背净五欲舍离着心亦名背舍。仁者受行明
    应无欲。岂杂欲等约明以呵。岂谓可也。受行
    八解可得杂于贪欲食心而闻法乎。以此秽
    食受用多过故呵令舍。问曰。舍利向前念食
    为菩萨。维摩何故呵其自欲。释言。舍利向前
    念食原从自己须食心起。自有所欲谓他亦
    须。故念菩萨常于何食。维摩今者深察其
    本。故就呵之。自下第二许为取食。若欲食者
    举其所须常令汝得未曾有食。许为取之。净
    土之食受用多益。欲令求故须许之。自下第
    三正为取食。显示自己不思议力。令人习学。
    并显众香净土之果。使人愿求。于此文中。宗
    为彰净对秽显之。文有六段。摄为三对。言六
    段者。第一维摩以神通力显示上方香积佛
    界。遣他取食令此众见。二彼诸大士见化已
    下。明众香国诸菩萨等因化往彼知此娑婆
    而来听法。此二一对显示异土令互相知。三
    维摩即化九百万下。明此娑婆小室广容。四
    维摩诘语舍利等可食已下。明众香界少饭
    广竟。此二一对显示异事令互相敬。五维摩
    问香积如来以何说下。彰彼如来摄他之仪。
    六彼菩萨问释迦牟尼以何说下。明此世尊
    开道之法。此二一对显示异法互相学。六
    中前四为彰食益。后之两段为显法益。彰食
    益中初维摩取。二彼佛与。第三维摩从他受
    食。第四维摩与众令食。初中有三。一维摩诘
    现众香界令此众见。二问菩萨下命众取食。
    三于是维摩不起坐下命众不得遣他往取。
    就初段中。维摩初现后众共见。问曰。维摩何
    故现彼令众见乎。为显净土令众求故。又现
    自己不思议力令众学故。云何示现。分别有
    二。一为彰所取是实非虚。寄实以显不思议
    力。二为彰所取是远非近。寄远以显不思议
    力。文中初言即入三昧。现化所依无时不在。
    随化现入以神通力彰其所用。此不思议如
    意通力示诸大众现化所为。下明所现。于中
    有五。一示方界分。二示远近度四十二恒沙
    佛土。三所现国国名众香。四所现佛佛名香
    积于今现在。五就所现广辨其相。辨相有四。
    一土二人三土四人。其国香气比于十方最
    为第一。是其初段明土胜也。泛论净土有三
    庄严。已如上辨。一事庄严五欲精胜。二法庄
    严纯说大乘。三人庄严纯诸菩萨。此三庄严
    众香具有。此即第一事庄严中香庄严也。彼
    土无有声闻辟支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
    法。是第二段明人胜也。此亦即是人法庄严
    其界皆以香作楼。是第三段重明大胜。彼佛
    与下是第四段重明人胜。佛与菩萨方共坐
    食。受供人胜。有诸天子皆号香等。能供人胜。
    上来现土。众见可知。自下第二命众取食。何
    不望真遣化往取。乃须命众示不自高不轻
    众故。又欲对彼显己力胜令众尊敬起佛求
    故。于中有四。一维摩诘命众取食。故问菩萨。
    仁者谁能致彼佛饭。是运致担辇之谓。二以
    文殊威神力故众皆默然。文殊为使维摩化
    取故??令默。文殊何意欲令维摩遣化往取。
    维摩化往。彼多菩萨寻化推本来此听法。余
    往无宜。故制使默。三维摩诘击众令取。仁德
    众多不堪取食可明之甚。故今反击仁此大
    众无乃可耻。四文殊师利为众解过。如佛所
    言勿轻未学。以众生学解脱之德。不堪往取。
    愿莫轻辱。自下第三。彼维摩诘命众不得遣
    化往取。何不身往乃使化乎。维摩即是此食
    化主。客在其室无宜辄舍。又欲使彼诸菩萨
    等寻化推本来此听法。故身不去。于中有三。
    一化为菩萨。相好殊胜。二而告之下教往取
    食。三时化下明化菩萨蒙命往取。初中维摩
    不起于坐居众食前。明起化处。化作菩萨相
    好光明威德胜等。明化所作。依金光明圣身
    有三。一是真身。谓法与报。二是应身。随化现
    生。三是化身。从应化起。今维摩诘备此三身。
    彼维摩诘真德之体即是真身。?骋??芗?br> 是应身。所化菩萨即是化身。第二教中而告
    之曰。总举教辞。下别显之。先示其处。须教身
    往下教乞辞。如我辞曰总举教辞。下别。于中
    先教问讯世尊。愿得已下教从求食。今此乐
    下明乞所为。令乐小者得弘大道。通法之益。
    亦使如来名声普闻。传人之益。又弘大道受
    法之益。亦使如来名声普闻闻佛之益。问曰
    何故舍利念食偏为菩萨。维摩取食偏为乐
    小。答舍利念食偏为菩萨义如前解。又复舍
    利实谓菩萨身有所待。故为念食。维摩深知
    菩萨无须。今时取食专欲使彼乐小法者。覩
    佛菩萨净土境界妙用难测发心愿求。第三
    化往取食之中。初化菩萨升于上方举众皆
    见。后化菩萨发言求食。合众同闻。言如前
    教。上来第一现众香界。遣化取食。合众同见。
    自下第二明众香园诸菩萨等因化知此。而
    来听法。问曰。诸佛同不异。即彼佛所听法。是
    得何劳来此。泛解有三。一自为故来。欲于此
    方佛菩萨所供养听法。以于此方佛菩萨所
    有最因缘。供养听法获多益故。二为他故来。
    所为有二。一为彼土众生于此佛所有最因
    缘。应见得益。德力微劣莫能自运。须大菩萨
    导引将来。如无边身流离光等各将无量菩
    萨来此。而得利益。如是等也。二为此土众生
    故来。此土众生应见彼来得多益。故此是第
    二为他故来。三为赞扬三宝功德是故须来。
    于中或有赞扬佛德。佛如初成。菩萨众集赞
    叹等是。或为显法。显法多端。不可具列。或为
    显扬菩萨功德。德义非一。今诸菩萨从众香
    来。应具前意。文中正求为自故来。并欲显扬
    维摩之德。文中有五。一众香菩萨覩他致
    问。彼佛具答。二菩萨审问维摩。其人如何能
    作是化。彼佛具答。三彼如来鉢盛香饭与化
    菩萨。四众香菩萨请欲来此。彼佛听许。五时
    化菩萨既受鉢下。化及彼众承力至此。初中
    先问。彼佛酬答。问中初言彼诸大士举能问
    人。见化菩萨彰其所覩。欲未曾有嗟其高胜。
    下正为问。今此上人从何所来间其所从。娑
    婆世界为在何许问其方所。言何名为乐少
    法者问其所为。彼国无小所以问之。由化菩
    萨前请彼佛。欲于娑婆施作佛事。令乐小者
    得弘大道。故发斯问。即问佛者请圣辨答。下
    佛答之。佛告之曰总举答辞。下方度等随问
    别答。于中初至界名娑婆。答上问中娑婆世
    界为在何许。娑婆胡语此翻名忍。悲华经释。
    此土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土从人称故
    名为忍。佛号释迦于五浊世为小乐众生敷
    演道教。答上问中云何乐小法者。彼佛所化
    五浊恶世。乐小众生名乐小者。彼有菩萨名
    维摩下。答上问中今此上人从何所来。明此
    化人维摩遣来。先列维摩住不思议辨其所
    得。为菩萨说明其所作。故遣化来彰其所遣。
    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明
    遣所为使此慕求。名增功德。自下第二彼诸
    菩萨审定。维摩其人何如乃作是化。问其人
    也。德力无畏神足若斯。问其德也。下佛答之。
    佛言甚大差其人高。对其初问。一切十方皆
    遣化往叹其化广对其后问。第三彼佛以众
    香鉢盛满香饭授化菩萨。文显可知。自下第
    四众香菩萨请佛来此。彼佛听许听中先请。
    初列请人。俱发声等发言正请。供养释迦见
    维摩等。彰请所为。下佛听许。可往听去下。
    为诫约。先诫其身后诫其心。身有二。一教摄
    身香。无今已下明教所为。彼见受染名起惑
    着。二教舍本形。勿使已下明教所为。覩胜卑
    退名自鄙耻。诫心中又汝于彼莫坏轻贱而
    作碍想。正劝舍过于人莫轻。于直莫碍畏而
    不入。名为碍想。所以下释。先征后解。十方如
    空明古实净。土等如空。非无如空。又为他
    小不尽现净。明化现秽。亦可十方皆如虚空。
    明其性净。佛为化小不尽现净。明其报净。彼
    土实净为化不现。故莫轻贱而作碍想。自下
    第五化及彼众承力至此。时化菩萨既受鉢
    饭。所求遂心。与九百万所摄称意。俱承佛威
    及维摩力。明来所依。于中分别。众香菩萨承
    彼佛威。其化菩萨承维摩力。通则义有。于彼
    世界忽然不现。发之速也。须臾之间至维摩
    舍。所至疾也。由承圣力故彼不现。须臾至此。
    彼彰忽然。此云须臾言左右耳。上来五段合
    为第二。自下第三明维摩诘从化受饭。并显
    维摩不思议力小室广容。令彼新来菩萨深
    敬。于中有四。一维摩诘化九百万师子之坐。
    高广如前。令彼新来菩萨坐上。二化菩萨以
    所取饭受维摩诘。三明饭香普薰?骋?叭?br> 千界。四由香普薰诸众云集。此即香之饭益
    也。于中初明闻香快乐口叹未有。明云集
    中。初明人众云集。诸地神下余众云集。人中
    初先辨列其众。次来入舍。后明所见欢喜设
    礼。下明却住。余众可知。此第三竟。自下第四
    维摩得饭。命众同食。即显香积少饭广竟。令
    此尊敬。于中有二。一命共食彰食无尽。二其
    诸菩萨声闻已下明食身乐。显食殊胜。前中
    偏告声闻令食不命菩萨。问曰前坐大小通
    告。今此何故偏命声闻。解有四义。一前者念
    坐通为大小。故前等告。今此念食偏为菩萨。
    恐彼声闻不敢取食。故偏告之。第二牀坐大
    小通须。故所通告。食中声闻别有乞法。于此
    所取无心欲食。故偏告之。第三义者。前所取
    坐至极高大。通此人量。须教菩萨变身如坐。
    须教声闻礼佛而坐。为是通告。今所取食至
    少不多。声闻心局畏少不足。无心欲食。为是
    次告。菩萨意广知少竟多。不虑不食。是故
    不告。第四义者。向前取坐不简大小。故前通
    告。今此取食云言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彼
    佛与食意亦如之。良以声闻正是所为。故今
    偏告。欲使共食知饭无尽发心愿求。义意如
    是。文中有三。一告声闻直劝命食。二自果
    声闻念其食小。化菩萨彰食无尽。三于是鉢
    饭悉饱众下者食无尽。初中先告舍利弗等。
    劝之令食。大悲勋下诫舍小意。食从悲起
    名大悲勋。取为定少名为限意。用不应法名
    为不消。此食无宜故须预诫。无以限意使不
    消也。第二段中文别有二。初异声闻念其饭
    少。异有两种。一别大称异。大乘法中见道
    已前依教明行。名大声闻。彼不同此。故名为
    异。二于小中简大称异。简彼舍利目健连等
    诸大声闻。故名为异。而此大众人人常食。
    二化菩萨下呵其所念明食无尽。勿以声闻
    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言小德者声
    闻福德庄严少也。言小智者声闻智慧庄严
    小也。无量福者佛福多也。无量慧者佛智多
    也。用少量多理所不合。故云勿以。四海竭下
    明饭无尽。成念不应。四海有竭此饭无尽假
    约也事。明食无尽。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
    一劫亦不尽者。假约世人明食无尽。一切人
    食食人广也。揣若须弥所食多也。人别须弥
    乃至一劫食时文也。假使如此犹亦不尽。所
    以下释。初先征问。一鉢之饭所以我言不尽
    者。何下对释之。无尽德人所食之余终不可
    尽无尽。惑等是五分身。功德具者余德具
    也。于是鉢饭悉饱众下。是第三段明诸大众
    共食不尽。上来三段令为第一明食无尽。下
    明食者身安快乐。显食弥胜。于中初明食者
    身乐。次喻显。后明食者身皆出香。下以喻显。
    此第四境。自下第五明香积佛摄化仪。令此
    众生舍言习学。维摩先问香积如来以何说
    法。下具答之。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
    彰彼异此。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等。正
    辨其相。但以众香得入律行。依香离道。菩萨
    各各坐香树等。依香具善。文显可知。自下第
    六彰此如来开导之法。彼使习学。于中初先
    众菩萨问维摩诘。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
    下答。于中初总须别后结。此土众生刚强难
    化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是初总也。是
    地狱等是其别也。别中约就四谛分四。一苦
    二集三道四灭。何故偏约此四明法。上说说
    释迦于五浊世为乐少众生。敷演道教。教少
    众生多说四谛。故偏举之。苦中地狱畜生饿
    鬼是三涂难。是诸难处者。谓郁单越长寿天
    等难处也。愚人生处谓余边地无法处也。次
    明其集。于中虽复因果。通举约果显因。宗成
    集义无举三邪。是杀生等明其十恶。是悭吝。
    等彰其下弊。文皆可知。次明其道。于中虽
    复邪政道举。对邪辨五。道行虽众要唯三
    学。先明其戒。是结戒者明其戒法。是持戒等
    明其戒行。持戒者是止持也。是犯戒者是止
    犯也。是应作者是作持也。是不应作是作犯
    也。是障碍者明前二犯能障道也。是不障者
    明前二持不障道也。是得罪者明前二犯得
    罪报也。是离罪者明前二持离罪报也。次明
    定学。言是净者世俗净定也。言是垢者味相
    应定。亦可净者是无漏定垢者一切世俗定
    也。下明慧学。是有漏者世俗等智。是无漏者
    出世圣智。是邪道者解道邪智。是正道者。内
    学正智下明灭谛。是非通举对非彰是。是有
    为者生死因也。业烦恼等兴集生死。故曰有
    为。是无为者因中之灭。是世间者生死果也。
    是涅??者果中灭也。亦可分段因之与果名
    曰有为。尽此之灭称无为。变易因果名为世
    间。除此之灭说为涅??。上来别相下总结之。
    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以难化人心如猿猴以
    若干法制御乃调。是法说也。譬如喻下食
    可知。上来明果。自下第二明因。彼菩萨赞叹
    请问明净土因。起因此胜就辨之。于中有二。
    一因彼赞叹彰此明胜。二因彼请问净土因
    显此明法。又复前段明摄善行。后明离过。故
    下名为行无疮疣生乎净土。又复前段明摄
    土行。自摄常土。后段明其生净土现生他国。
    前中先叹。后对辨胜。叹中彼诸菩萨闻也。
    皆曰未有。是总叹也。下别叹之。初先叹佛。隐
    其无量自在之力以贫乐法度众生者。此国
    众生无有大乘法财自资。名之为贫。唯乐小
    乘说小以为贫所乐法。如来以此度众生也。
    下叹菩萨。斯诸菩萨亦能劳谦无量大悲生
    在土者。劳谓?ダ汀?セ?恕G?角?隆G?扒?br> 物。怜苦随生名无量悲生是佛土。上来叹竟。
    下维摩诘因叹显胜。明此修胜故生此土。于
    中初明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一世所行
    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言非虚。故曰诚如。所
    以下释。先征后解。此娑婆界有十事善净土
    所无。对问总释。何等下别。先问后别。通皆利
    他。于中别分。前六以已所修六度摄益利众
    生。后四以其化他之法随宜度物。于中前三
    是化他法。后一化行。法中初句。说除难法度
    八难者。小乘法化。以大乘法度乐小者。大乘
    法化。以诸善根济无德者。人天法化。化他行
    中。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下结。自下第二。
    因彼诸闻显此修法。于中。先问此土菩萨
    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此
    菩萨来意导人往生净土。故为此问。与涅??
    中无畏菩萨问生净土其义相似。维摩下。答
    成就八法行无创疣生乎净土。是总答也。行
    无疮疣能净其因。生乎净土能招净果。又无
    创疣能舍秽国。生于净土能入净国。何等下
    别先征后列。此乃约就修义不同以分以种。
    此八悉是摄修之法。用此摄起初会之中净
    土行也。八中初四是利他法。饶益众生而不
    望报。是第一句。慈无量也。慈怜心益。故不
    望报。代一切生受诸苦恼。是第二句。悲无量
    也。悲心深厚。故代一切受诸苦恼。问曰。若是
    众生法报何可代受。由其菩萨住苦教化彼
    得出离故名代受。又复系囚鞭杖等苦有可
    代处。菩萨亦代。功德尽施是第三句。喜无量
    也。以喜除嫉故。能尽施。等心众生谦下无等。
    色第四句。除无量也。舍除憎爱名为等心。
    齐能卑敬故曰谦下。绝离怨亲差别之异故
    言无碍。后四自利。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
    未闻经闻之不疑。是一句。于自学处起敬信
    心。于菩萨视之如佛。于人敬也。所未闻经闻
    之不疑。于法信也。不与声闻而相违背。是第
    二句。于他学处去恚碍心。不嫉彼供不高已
    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是第三句。于受用事
    恩痴秽心。彼供已利言之左右。有过背舍名
    为调伏。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
    功德。是第四句。于明行事起专精心。常省
    已过不讼彼短离过心精。恒以一心求诸功
    德。慕善心专。不离余想名为一心。有善皆
    欲名求功德。以此通前合为八也。是为下结
    上来辨法。维摩文殊于大众下。大段第二明。
    说利益。此即通明一会之益。故言维摩文殊
    说时百千天天人发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
    忍。若准此品文殊不说。第二会竟
    菩萨行品者。于此品中因彼众香菩萨诸法。
    广辨菩萨尽不尽行。因以标品。是故名为菩
    萨行品。从此已下第三会说。于中颂以四门
    分别。一释来意。二就维摩显德分别。三就法
    分别。四科文辨释。来意如何。释有四义。一维
    摩室中所辨之法。须佛述赞传希于后。故为
    此会。二维摩所现不思议?罗。未覩。化事未
    周故兴此会。三香积之饭?罗未知。欲使同
    知彼此共求。故须此会。四众香菩萨来为见佛
    土。上来未覩。今须往见请法还土。故集此会。
    来意如是。次维摩显德。分别有三。明维摩
    解脱之行。寄往见佛明因趣果。趣入如来实
    证法身名解脱体。二彰维摩解脱之用。掌持
    大众往诣?罗。远接妙喜安置此土。是不思
    议解脱用也。显德如是。须辨其法。法谓因果。
    此品总明法身净土二种之因。阿[门@(人/(人*人))]品明其
    身净土之果。问曰。此中所辨因果。与上何异
    而须更论。异如上辨。今更显之。先就因明。后
    就异说。因异有二。一约人分别。向前两会。
    为化娑婆秽土众生专教求净。明所行专求
    净土。此会为化众香世界净土菩萨。教其随
    深不尽不为不住无为。二常法分别。前初会
    中直出法体未明修相。后之两会。明修成相。
    于中。前会教修趣寂破离有无趣入不二。问
    疾讫尽观众生品。破离凡夫着有趣寄。佛道
    一品。破离二乘着无趣寂。不二门品。破离菩
    萨差别二见以趣一寂。此会明其从寂起用。
    不尽有为是其用也。?分且然。细分实谦通。
    因异如是。果异如何。先就身论。后就土说。身
    中初会明应身果。前寄宝积叹以显之。始在
    佛树。力降魔等悉明应也。第二会中明报身
    果。说从一无量功德生等。此会明其法身之
    果。如下文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
    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如是等也。细求亦通。?
    分亦然。土果如何。前初会中寄就释迦。显其
    净土。第二会中。寄就香积而辨净土。此会寄
    就无动如来而彰净土。前寄释迦即染彰净。
    明净土体。第二寄就香积如来。染外彰净明
    净土相。此会寄就无动如来。而辨净土取之
    置此。彰净随染明净土用。通则前会取饭。
    此食亦是用矣。辨法如是。次第四门科分辨
    释。就此会中。初明由序。众坐定下是其正宗。
    序中有三。一维摩诘。欲往佛所先现瑞相发
    起众心。二掌持大众往诣佛所起众所欲。三
    佛为化益敕众令坐。初中复三。一维摩现相。
    二阿难请。三如来辨。初中。是时佛说法者。明
    现相时。于?罗园明现相处。其地忽然广博
    严等。正明现相。为容多众故今地广。为安净
    众现宣净法故令严净。使大众咸皆慕仰故
    令众会皆作金色。此亦即显不思议也。二阿
    难请。三佛辨答。文皆可知。此初段竟。自下第
    二常持大众往诣?罗。于中。维摩初命文
    殊。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次文殊述。
    善哉行矣。今正是时下。维摩诘正持众往。先
    标其人。即以神力。明其所用。谓不思议如意
    通力。持诸众等。显其所作。先持众往须到
    着地。下与诸众礼敬如来。维摩先礼。稽首足
    下礼之别称。此表敬也。屈首接足是自卑相。
    故用表敬。右?表爱。[袖-由+迟]还不离。是爱恋相。故
    用表爱。一心合掌明心专也。恭持如来故一
    面立。次诸菩萨后余声闻释梵等众咸皆避
    坐稽首佛足。以此诸众前背在坐维摩持来
    故。须比之。上来第二。维摩持众往诣?罗。自
    下第三。佛敕令坐。先敕后坐。文显可知。上来
    由序。自下正宗。于中。有三。一重辨前事。令
    ?罗园旧众同知。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作
    佛事下。净众心器。三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
    者已下。以法正教。初中有二。一问舍利所见
    维摩神异之事。令此众知。二阿难自下辨前
    所取香积之饭令此众知。前中初言众坐已
    定彰问时也。下正问之。二问两答。佛语舍利
    汝见大士之所为乎。问其见不。良以舍利前
    与文殊共往。维摩所现舍利具见故今问之。
    唯然已见。舍利随答。汝意云何。问其胜劣。我
    覩其为不可思等。舍利辨答。不可思议。总叹
    显胜。非意所图非度所测。别叹显胜。非意所
    图明其不可以识识也。心意识等眼目之别。
    图谓图量。凡夫心识不能图量。是故名为非
    意所图。非度所测明其不可以智知也。圣以
    智慧测度不及。是故名为非度所测。自下第
    二。辨前香饭令此众知。文别有四。一阿难怪
    问如来为辨。二舍利弗自说身香。阿难审问
    舍利具答。第三阿难维摩诘饭消文[这-言+即]。维
    摩为辨。四阿难赞叹如来述成。初中阿难先
    问起发。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下。佛
    为辨。是彼菩萨毛孔之香。第二段中。初先舍
    利自说身香。阿难次问。此所从来舍利后辨。
    长者维摩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
    毛孔皆香若此。故我身香。第三段中有两问
    答。初阿难问。香住久如维摩次答。至此饭消
    阿难重问。久如当消维摩下答。于中。初约行
    德以答。后约断德。前约行中初就凡论。此饭
    势力至于七日后乃消。凡夫感薄。故唯七日。
    次就声闻。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
    后乃消。谓见道已上。入正位食此饭者得正
    解脱然后乃消。谓无学果。下就大说。若未发
    意食此饭者发意乃消。种姓已上。亦可是其
    初地已上。发意食者得无生忍。谓七地已上。
    得无生忍至一生补处然后消者。谓第十地。
    十地学穷度一生已便得菩提。是故名为一生
    补处。上来约行明消久近。下就断绝。先喻后
    合。譬如有药名上味等。立喻显食此饭如是
    灭一切烦恼。然后乃消辨食同喻。问曰。此
    饭为实是食。为常是法假说为饭。慕讫之
    家言此。是法假说名饭。若实是饭安能如此。
    若法能然何是称奇。饭食能示方是叵思。又
    法能示。浅而非深。饭食能示方为深极。实深
    为浅。更别求深入之谬矣。诸佛菩萨凡所受
    用一切境界悉皆如是。能资行用非独此饭。
    如转轮王所生[病-丙+犬]宝。圣王居上自然离欲逮
    得四禅。玉女虽见如覩佛像不生欲染。况菩
    萨所受境界。如经中说。菩萨有一照法性冠。
    善此冠时一切法性悉来现心。诸事齐尔。第
    四段中。阿难先叹未有总叹。如此香饭然作
    佛事。重复辨叹。下佛述成。如是所叹契当。故
    重印之。自下第二。净众心器。心垢染妨于受
    法。故须净之。所净有三。净众香菩萨之心。
    二净?罗声闻之心。众香菩萨前来见此生
    下劣心。故须净之。?罗园中声闻之众。未
    覩维摩妙德神奇。尊仰不深。故二须净。文
    中初先净彼众香菩萨之心。且止阿难其有
    智下。净彼?罗声闻之心。前中初明诸佛如
    来法门不同去彼轻心。阿难汝见诸佛国地
    土若干下。彰实平等生其重心。尊重释迦同
    彼佛也。复就前中。先明如来化门不同。是名
    入下结明知益。使彼解入除离心过。前中文
    别有十五句。初言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
    作佛事等。十四种别。顺行示现。末后一句。八
    万四千诸烦恼门作佛事者。逆行示现。何者
    八万四千烦恼未见说处。不可辄言。若翻八
    万四千度门。而为八万四千烦恼义则可知。
    何者八万四千度门。如贤劫经具广辨列。彼
    真菩提名曰喜王。心自思惟。行何三昧。便
    速能致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诸陀罗尼解脱门
    等。思已诸佛。佛随答之。言有三昧。名了法
    本。菩萨行之便速遂致八万四千诸度门等。
    何者是乎。彼说。佛德具有三百五十种门。一
    一门中皆修六度为因。便有二千一百诸度。
    用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之患。便为二万一
    千诸度。言四大者。凡夫用其地水火风四大
    为身。圣修诸度得净法身。舍彼四大名为对
    治。言六衰者。六尘大贼衰耗善法故名六衰。
    圣修诸度诸入佛境。舍彼六尘名治六衰。用
    此二万一千诸度治四心病。是故便有八万
    四千。何者是乎。治多贪病二万一千。治多?
    病二万一千。治多痴病二万一千。毒等分二
    万一千。是故合有八万四千。此诸烦恼驱众
    生。六道往来受苦不息。多为瘦劳。诸佛现起
    摄化众生。是故以此而作佛事。烦恼既然业
    苦亦尔。文略不说。化门无量且举斯耳。上来
    广举诸佛化门。下结知益。使彼斯来菩萨入
    中际遣心过。名入一切诸佛法门。是结言
    也。依前具解。名之为入。下彰知益。菩萨入此
    门者。举能知。下就论益。益有二种。一于佛土
    离分别益。二于诸佛齐敬之益。前中初言若
    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见净
    无过。始无欣庆名为不喜。中无贪求偏欲往
    生称曰不贪。终在离慢说为不高。若见一切
    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覩深无失。始
    无忧畏名为不忧。中无局难舍而不生说为
    无碍。身在不下生退没想。名为不没。下明
    于佛齐敬之益。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总以标
    举信佛地异。非行不纯名清净心。无秽唯净
    故说为但。欢喜恭敬未曾有也。显前清净庆
    佛巧化。所以欢喜。重佛化能。故云恭敬。赞佛
    化希。故云未有。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
    生现土不同。出其所敬未曾有事。上来第一
    明佛化异去众轻心。自下第二。明佛实等生
    众重心。于中。初明佛实平等生众等心。是故
    名为三藐已下。结叹显胜生众重心。前明等。
    中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空无若干。
    立喻显法即明土等。如是见下。辨法同喻即
    明佛等。于中。初言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
    碍慧无若干也。略明佛等。此即明佛证智等
    也。诸佛色身威相种等也。别明佛等。此亦
    即显余德等也。于中。先别具诸下结。别中初
    明身德平等。后明土等。前身德中初明自德。
    大慈悲下明利他德。威仪所行及其寿命。复
    明自德。说法教他重明化德。自德中有五
    种等。一色身等。二威神等。三相好等。四种姓
    等。五戒定下明功德等。余皆可知。上来明等
    生众等心。自下第二。结叹显胜生众重心。尊
    重释迦同于香积。先法三名后就显胜。名别
    无量且彰三种。是故名为三藐三佛。此翻名
    为正真正觉。三言正藐。之言真。三复名正。佛
    陀名觉。名为多陀阿伽度者。此名如来。乘
    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复如后诸佛
    而来亦名如来。名为佛陀此直名佛。良以诸
    佛功德平等。是故一切悉名三藐。乃至名佛。
    下就显胜。于中有三。一正叹显胜。明此三义。
    若具广说阿难等辈所不能受。二阿难闻已
    不能受持。便生退心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三
    如来安慰。前正叹中。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明
    其义广。汝已劫寿不能受等。显其广相。于中。
    初明阿难一人寿命一劫不能受持。正使已
    下。假举三千大千众生皆如阿难寿命一劫
    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菩萨已下。举
    佛德广成前不能受持所以。阿耨菩提无有
    限量。明佛体广。智慧辨才不可思者。明佛用
    广。阿难白佛不敢自谓为多闻者。是第二句。
    阿难自退闻已不能受三句义。故生退心。佛
    告已下。是第三句。如来安慰。佛告阿难勿起
    退意。正安其心。佛义广多声闻不及。故不能
    受非是阿难退失闻持故不能受已告之勿
    起退意。所以下释。初先征问。所以白前道
    汝不能受三句义今言勿起退意者何。下对
    释之。我昔说汝声闻人中。为最多闻不同菩
    萨。良以说汝声闻人中。为最多闻非菩萨故。
    虽复多闻而不能受诸佛功德。非由退失方
    妨不能。是故劝汝。勿起退意。上来一段净彼
    新来菩萨之心。下次净彼?罗园中声闻之
    心。令于维摩起深敬意。于中先明维摩智德
    声闻不量。后彰维摩所有神通二乘不作。先
    中初言且止阿难止其前言。亦可止其测度之
    心故曰且止。下正诫之。其有智者不应限度
    诸菩萨也。明人叵测。一切海测高可测等。
    明德难量。别言菩萨。正论维摩。下明神通不
    可作中。汝等舍置菩萨所行。简去前行。是维
    摩诘一时所现神通力等。正就神通明不能
    作。是维摩诘人之劣也。一时所现时中从
    也。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明人多也。于百千劫
    时之长也。多人多劫尚不能为。何况少人少
    时而能作也。上来第二净众心器。自下第三。
    正教以法。于中分二。尽此品来以为初段。见
    [门@(人/(人*人))]品为第二段。此两段中三句分别。一约分
    别。此品化益众香菩萨。后品化益娑婆之众。
    二约修分别。此品明其自分所修。后品彰其
    胜进所习。行修上进入佛境界能见佛故。三
    约。法分别。法谓因果。此品明因。后品明果。
    就此品中文别有三。一众香菩萨请法还土。
    二佛告下如来为说。三尔时彼诸菩萨闻下。
    明诸菩萨闻法欢喜礼敬辞去。就初请中。先
    悔前过。唯然下请求后法。悔前过中。尔时众
    香世界者。标列其人。合掌向佛。启告所请。我
    见此生下劣心。自申己过。今日悔责舍离是
    心悔愧前愆。所以者何下。领佛前教明悔所
    以。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现佛国异。
    我前不知妄生分别。故今自责。下请法中。言
    唯然者求佛许可。唯是专义。然是可义。专求
    如来然可于已。故曰然。愿赐少法正请佛
    说。还于彼土当念如来。明佛教益。亦可此言
    明己敬顺念简佛恩。随顺修行名念如来。亦
    可念佛所教之法名念如来。下佛为说。说中
    有三。第一总劝。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
    学。二何谓下随别以教。三是为有尽无尽法
    门汝等当学。结劝修习。就初总中。言有尽者
    世帝可思言。言无尽者真帝常住。此二无
    碍名为解脱。此举其法。汝等当学劝之修习。
    下文别教。于中初略。何为不尽有为下广。
    略中初言何谓为尽谓有为法。释前有尽。世
    谛起作名曰有为。以有为故。经可息灭故名
    有尽。何谓无尽谓无为法。释前无尽。真谛常
    住。故曰无为。以无为故。不可息灭故名无尽。
    此释向前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如菩萨下释
    显学法。泛论有三。一取寂门。同声闻行。不住
    有为不离无为。二起用门。别二乘行不尽有
    为不住无为。三[雨/只]修具足。离二边行于有法
    不住不舍。无为亦然。有为不住即于有为不
    生染着。有为不舍即于有为不生怖畏。离此
    二过名于有为得解脱矣。于无为法不一向
    住。于空不着。于无为法不一向舍。于空不畏。
    离此二过名于无为而得解脱。今此为教众
    香菩萨随有起用。是故偏授第二门说。如菩
    萨者。标别二乘。不尽有为。即是地经发起胜
    行常随有也。不住无为。即是地经修方便智
    不住空。此二为门。下广显之。于中。初就始修
    行中以明不尽不住之义。又具论下终成行
    中明其不尽不住之义。前中先明不尽有为。
    后显不住无为之义。就明不尽有为之中。初
    问后总结之。何谓不尽是初问也。谓不离等。
    是广辨也。法多难识。今且言之。?分为二。一
    明地前世间之行。二发行善根下明初地上
    出世间行。世间行中初发正修。在诸禅定如
    地狱下。教起正止。前正修中。初教悲愿以
    为行因。后教正行。前教因中。不离大慈不舍
    大悲。是利他因。慈言不离悲云不舍。左右言
    耳。除发智心而不忽忘。是菩提愿自行因
    也。发意求佛一切种智。是故名发一切智心。
    忽谓轻忽。于菩提心重而不轻名为不忽。坚
    守不失故言不忘。如涅??说。下教正行。于中
    初明自分之行。求法已下明胜进行。前自分
    中先明利他。教化众生终不厌?场3;?幸病?br>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功摄行也。下明自利。护
    持正法不惜身命坚守正法。以为行本。种诸
    善根无疲厌者。依法造修。种诸善根明修顿
    也。无有疲厌明修常也。志常安住方回向。
    用前所修上求佛也。求心不退名为安住。巧
    以诸善回求菩提。是故名为方便回向。此三
    行修之次第矣。下胜进中初智后福。前修智
    中。求法不懈是其自利。说法不吝是其利他。
    后修福中?ス┲罘鹗瞧渥岳?O虏晃返仁?br> 其利他。于中七句。初不畏生死是勇猛心。以
    不畏故常在教化。亦有经言。入生死而无所
    畏。其义相似。翻译不同。二于诸荣辱心无忧
    喜。是不动心。荣辱不动故能常化。此亦即是
    平等心也。以无忧喜故能齐化。三不轻未学
    敬学如佛。是离慢心。情无慢高故能接化。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是开导心。教修六念四
    念处等令离烦恼。五于远离乐不以为贵。是
    随有心。不贵涅??远离乐。故常能随有教化
    众生。六不着以乐是离着心。得乐不着。故能
    舍之利益众生。七庆于彼乐是随喜心。菩萨
    专以利物为意。故于自乐心不爱着。化乐庆
    喜。上来第一教修正行。下教正心。于中有四。
    一利他心。在诸禅定如地狱想。离凡夫心得
    而不味。故如地狱。于生死中园观想。离二乘
    心常乐游处。故如园观。二自利心。见来求者
    起善师想。起敬喜心。凡是善师教人生善。来
    乞求者能生我善心。故如师想。舍诸所有具
    一切智想。生福利心。如施能生一切种智。故
    喜不悔。三重明利他。见毁戒人起救护想。四
    重明自利。诸波罗蜜为父母想。能生法身。道
    品法为眷属想者。能亲益己。故如眷属。上来
    明其世间之行。下明出世。于中有二。一修广
    行。生死无数劫意而勇下。明修胜行。前广行
    中。发行善根无齐限者。始修宽广初地已上。
    发生广愿有行皆修名发善根无有齐限。以
    诸净国成已土者。成行宽广。于中四句。一依
    净土。摄报宽广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
    土。是义云何。广修净因令一切因庄严妙事
    于己土中悉皆备有。故云以诸净国严饰之
    事成己佛土。二依净土起自宽广。行无限施。
    亦有经言。开门大施。其义相似。诸行皆因。且
    举布施。三依法身。摄报宽广具足相好。四依
    法身起因宽广除一切恶。净身口意。诸行皆
    因且举持戒。生相好中戒行强故。故地持云。
    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是持戒。若不持戒尚
    不能得下贱人身。没大人相。前明广行。下
    修胜行。生死无数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
    而不?场F鹨允ひ病S诒硕??牢奘?倏唷?br> 力能伏断。故意有勇。闻佛广德决修不退名
    志不?场G耙夂笾尽Q勰恳齑恰R灾腔巯路⑿?br> 胜也。于中有二。一依前生死意而有勇起治
    过行。二不坏下。依前闻佛志而不?承奚闵?br> 行。前中四句。初二破障。后二摄治。前破障
    中。初以智慧破诸烦恼障。后以精进摧伏魔
    军远离业障。又破烦恼明离解障。后摧魔军
    明除行障。又破烦恼明除慧障。后魔军明除
    福障。前中初先自破烦恼。以智慧剑破烦恼
    贼。断戒因也。慧能破裂故说为剑。烦恼侵害
    就喻名贼。出阴界入杂戒果也。下明兼他。
    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就后句中。以大精进摧
    魔军者。魔谓四魔。烦恼阴死及与天魔。军谓
    十军。如龙树说。故彼文言。欲是汝初军。忧愁
    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第四。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恚为第八。利养
    军第九。日高梦人第十。如是等军众尘没出
    家人。我以禅智力破汝等诸军。得成佛道已
    广脱一切。亦可正名魔众为军令以精进而摧
    伏之。上来两句明其破障。下二摄治。常求无
    念实相智慧。对上初句。明摄对治。修起向前
    破烦恼慧。真慧离妄名为无念。真慧证实名
    实相慧。此常求之于世间法。少欲知足而不
    舍世。对上后句明摄对法。修前摧前魔精
    进行也。少欲知足自行离染。而不舍世随有
    益物。勤修此行故摧魔事。上来第一依前意
    勇。明修对治破生死行。自下依前志而不??br> 修摄善行。于中初明三业化他。净十善下明
    具自德。前中初言不坏威仪能随俗等。明身
    业化。不坏威仪而能随俗。俗法益人。所谓不
    舍道法能随俗也。起神通慧引导众生。道法
    利物。得念总下明意业化。得念总持所闻不
    忘。明闲法药。善别诸根断众生疑。知物心器。
    以乐说辨演法无碍。明口业化。上来利他。下
    明自德。于中初摄凡夫善法。劝请说下明摄
    佛善。深修善下摄菩萨善。摄凡善中净十善
    道明修戒因。受人天福明具戒果。于人天中
    受八胜报名人天福。此欲界善。修四无量明
    修定因。开梵天道明摄定果。四无量心能生
    梵果名开梵道。此上界善。次摄佛善。随喜赞
    善得佛音声。具佛口业。法螺声相是佛音声。
    良以劝请诸佛说法故得佛声。又见众生所
    作善业随喜赞善。故得佛声。身口意善得佛
    威仪。具佛身业。下明摄修菩萨善法。深修善
    法所生转胜。因修成德。亦有经言。深行善
    法。其义相似。以大乘教成菩萨僧。依法成德。
    依大乘法而起行。故与菩萨行德不乖。是故
    得成菩萨僧矣。心无放逸不失众善。依心成
    德。此三句中。若就所依初句明胜。第三心胜。
    若论所成初句报。第二人胜。第三德胜。上来
    广辨。行如此下总以结之。下次明其不住无
    为。先问次辨。后总结之。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是初问也。下广辨之。于中初明地前所修。观
    无常下地上所成。地前修中依空无相无作
    无起四门修之。诸法体空名定为空。于此空
    中无相可得名为无相。无果可造名为无作。
    无因可生称曰无起。于此四中虽复学观。而
    不住着故云不证。以不证故能起有行。上来
    明其世间所修。下明出世。如实正观理实同
    时。寄从且分。于中初至观于寂灭。是初地中
    见道解也。见无常等四法即名为见道。观于
    无常而不厌善本者。虽见有为无常多过。而
    常在中种善根也。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者。
    虽知苦过愿恒处之度众生也。观于无我诲
    人不?痴摺<??奘刀?婕倜?=袒逡病9?br> 于寂灭而不永灭者。虽知涅??寂灭之乐。为
    他在有不取证也。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是
    二地上修道行也。观第一义离身心相名观远
    离。而依身心修智善行。二地持戒名身修修
    善也。三地修定名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善
    法。是四地上顺忍行也。观第一义无所归趣
    而修顺忍。归趣土地无生善法。观于无生而
    以生法荷负一切。是七地上无生忍也。虽复
    观理无生无起。而常现生教化众生。观于无
    漏而不断漏。是七地上发起胜行。知诸烦恼
    本来寂灭名观无漏。而常现起烦恼业行名不
    断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是九地
    中化应生行。了知诸行空寂不有而以诸行
    教化应生。观于空无不舍大悲。是九地中化
    众生心。虽知众生空无所有。大舍大悲怜念
    众生。亦可前句以行教化明其慈益。此不舍
    悲彰其悲益。观正法位不随小乘。是十地中
    见分坚固。观法体空名正法位。于空不着故
    不堕小。观法虚妄知法假有。无牢人等知法
    实无。虚妄法中无有真实坚牢之性。故曰无
    牢。我人体空名无人主。假名众生相二不有
    名为无相。下明不着。随有起行本昔所发求
    佛云愿。十地未满是故名为本心未满为满
    彼愿起修所行。是故名为不虚福德禅定智
    慧。实心修行故曰不虚。所行施戒辱忍精进
    说为福德。禅云度智慧即是波若度也。此等
    随相约位且分。未可专定。上来广辨。修如此
    下总已结之。上来一对始修行中明其不住
    不尽之义。下次就其终成行中。明其不尽之
    义。于中四对。初对自利。后三利他。前自利
    中。又具福德不住无者。福随有生。故不住无。
    具智慧故不尽有者慧。知有为幻化非实于
    中不畏。常能处之。故具智慧不尽有为。后利
    他中。初之一对见利他始。第二一对是利他
    次第。三对是利他终。就初对中大慈悲故不
    住无者。慈悲随有故不住无。满本愿故不尽
    有者。本愿在有常化众生。今为满之故不尽
    有。第二对中。集法药故不住无者。从师求于
    化众生法名集法药。求法在有。故不住无。随
    据药故不尽有者。普随众生授法不休。故不
    尽有。第三对中。知众生病不住无者。知病在
    有。故不住无。灭众生病不尽有者。生病无边
    随灭难穷。故不尽有。前总劝学。次别教之。下
    总结劝。言诸正士告命所劝。菩萨已修不尽
    有为不住无为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是结辞
    也。如等当学。是劝学也。前诸菩萨诸法还
    土。次佛为说。下明菩萨闻法欢喜礼赞辞去。
    于中。初先三业敬养。后辞还土。前中初言彼
    诸菩萨闻说喜意业喜也。以众华等身供养
    也。于中。先以香华等事供养三宝。后为设礼。
    供养中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
    千供养于佛。供佛宝也。及此经法供法宝也。
    并诸菩萨供僧宝也。上来供养。下为设礼。此
    身业竟。叹未等口业叹也。上来敬养。言已不
    现还本国者。辞还土也

    维摩义记卷第四(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