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义记卷第三

    次释其文。此品有二。一维摩文殊问答辨法。
    二文殊所将八千大下明说利益。前中先遣
    来去之相。且置已下问答辨法。来去覆真故
    须拂遣。维摩先言。文殊后述。维摩言中。善来
    文殊慰问之辞问。言善来庆其得来故曰善
    来。又叹来好。亦曰善来不来相来。不见相见。
    拂相显实。亦得名为约实辨相。就前文殊与
    众俱来拂之显实。是故说言不来而来。就前
    文殊入室见空无诸有等。拂之显实。是故说
    言不见而见。不来而来泛解有三。一就世谛
    无常以释。实法无来相续有来。故涅??云。诸
    行无常。亦无有来。二就二谛相望以释。真谛
    无来世谛有来。故涅??云。诸法若常亦无有
    来。三就真应二身以释。真身无来应身有来。
    不见而见解亦有三。一就世谛。眼色明等别
    分无见。和合有见。又生住异灭四相分别则
    无有见。假合有见。二就二谛相望以释。真谛
    常寂无眼无见。世谛有见。三真应相对。真身
    平等离相离缘名为不见。应化随物示有照
    瞩。名之为见。文殊下述。文殊初言如是居士。
    总述前言。若来已下别述前义。先就来去述
    成前义。据维摩室望彼文殊说之为来。就?
    罗会望彼文殊说之为去。若来不来若去不
    去。以理正述泛解亦三。一就世谛无常以释。
    相续论之有来有去。细实分之来则无来去
    则无去。二就二谛相望以释。世谛之中有来
    有去。于真平等来则无来去亦无去。三就真
    应相对以释。应有来去真身则无。虽有三义
    第二正当。所以下释。初先征问。我有何以言
    来不来去更不去。下对释之。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以来无来去更不去。?罗会空故来无
    从。维摩室空故去无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约就其见述成前义。解亦有三。准上可知。虽
    具三义正当第二。上来拂遣来去之相。从此
    已下问答辨法。于中文殊先止前言。次通佛
    意。后自为问维摩具答。且置是事是止前也。
    无来去等具说叵尽。故须且置。居士是疾宁
    可忍等通佛问意。居士是疾宁可忍不。问疾
    轻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问疾差剧。此通
    问辞。下显问人。言世尊者正举问人言?@??br> 者问心重也。致问无量问意深也。致谓通致。
    问病之心元元难尽。故曰无量。此问维摩至
    竟不答。以此未去故此不答。及下去时维摩
    共往。故亦不答。居士是疾何所因下文殊自
    问。维摩具答。然下为问悉因维摩现病空室
    二重事起。因前现病为问有八。一问病所因。
    二问病久近。三问灭法。四问病相。五问病
    所在。六问病体。四大之中何大之病。亦可此
    问起病之缘。七问慰喻。八问调伏。通佛两问
    问合有十。因前空室为问有二。一问空室。二
    问无侍。通下论之所起有七。前二如向。三起
    下舍利念无牀坐。四起下天女。五起下室中
    八未有事。六起下文中普现所问父母妻子
    亲戚等事。七起下念食具说如是。然今文殊
    但问前二。通前问病自为十问。此十相从以
    之为三。初八偏就能化之人问其化相。第九
    云何慰喻有疾。就能化人对所化者问慰喻
    仪第十云何调伏其心。偏就所化问修治法。
    要摄唯二。前之八番问维摩诘现化方便。后
    二问其所化之人治病之法。复前八中相从
    为三。初三问病为彰维摩大悲方便。次二问
    其空室无侍为显维摩悲行所依。悲依空成
    故问空室。悲随有生故问无侍。后之三番重
    复问疾。为彰维摩病应非实。就初段中文殊
    初先并为三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问病所
    因。其生久如问病远近。当云何灭问病灭法。
    下维摩诘先答第二。后答第三。后答第一。后
    二竟初义即显。故后答之。答第二中从痴
    有爱我病生者。谓从众生起病因来维摩恒
    病。以一切生病故我病者。谓从众生受病果。
    来维摩常病。良以维摩自实无病。病皆随物
    故随众生而说久近。问曰众生病来无始。维
    摩悲病圣来始有。云何得随众生之病而说
    久近。释言。此随一切众生所有因果分分说
    之。不言从于无始已来常起悲病。如缘一人
    受地狱苦而起悲心。从造因来维摩恒愁。乃
    至受果。余亦如是。次答第三。于中初言众生
    病灭则我病灭。对问总解。众生断苦得涅??
    时名为病灭。维摩于彼忧恼心息名我病灭。
    下别释之所以征问。我有何以说生病灭则
    我病灭。下对释之。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
    中初言菩萨为生生死等。举生显灭。愿随诸
    有名入生死。为物受身名有生死。有生死故
    诸苦随逐名有病矣。若生得离即菩萨无。当
    相正解。众生离菩萨悲息不须为受。故无复
    病。次喻显。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
    母亦病。喻前为生入生死等。若子病愈父母
    亦愈。喻生得离则菩萨无。下合显法。菩萨如
    是合前长者。于诸众生爱之若子。合前一子。
    言众生病则菩萨病合子得病父母亦病。众
    生病愈菩萨亦愈。合子病愈父母亦愈。下答
    初问。又言是疾何所因起牒前问辞。菩萨病
    者以大悲起。对问正解。上来三问为彰维摩
    大悲方便。自下文殊次为两问显悲所依。悲
    依空成故问空室。悲随有生故问无侍。维摩
    具答。问中居士室何以空。是一问也。言无侍
    者是二问也。答中维摩先辨室空。后显无侍。
    明室空中具有七番。言相自起。维摩初言诸
    佛国土亦复皆空。类答前问。佛土皆空。室是
    土例。何得不空。答意如是。土空似室。是以言
    亦。第二番中文殊就土更重审问。又谓更也。
    亦是重也。又问佛土以何为空。为当去事无
    物名空。为当即事理无为空。维摩下答。以空
    空者谓以理空为土空也。身三文殊以土理
    空责室事空。又问空者牒前所答佛土理空。
    何用空者责室事空。既说理空为佛土空。何
    用空去室中所有而为空乎。维摩下答。明须
    空意。良以理空无分别故。今须空室而显彼
    空。理空难明。无物显示令人识知名无分别。
    空室显之令人悟解名为故空。第四文殊约
    理穷诠故又问。空可分别耶。此问空理可以
    室空而分别也。维摩下答分别亦空。此言拂
    诠而显理也。前番之中立诠显理。故以室空
    分别理空。今此转除破诠显理。是以答言分
    别亦空。是义云何。为不解者须以空室分别
    理空。得理返望空室本无。知复时何分别理
    空。是故说言分别亦空。分别空故理已诠示
    不可分别。第五文殊推问空处。故又问空当
    于何求。维摩为答。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六十
    二见后当具论。此见是其凡夫妄情无实即是
    空义。故于六十二见中求。又此妄情迷空而
    起。推其所迷即是空义。故于六十二见中求。
    第六文殊转问见处。故又问言六十二见当
    于何求。维摩为答。常于诸佛解脱中求。佛
    证空理而得解脱。凡于脱处迷而起见。故于
    诸佛解脱中求。第七文殊推问脱处。故又问
    言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维摩下答。当于众生
    心行中求。众生心行有迷有悟。迷则系缚悟
    则解脱。诸佛解脱皆从心起。故于众生心行
    中求。亦可众生所有心行依真而起。体即是
    真。故经宣说生死二法是如来藏阴即佛性
    十二因缘即佛性等。穷悟此性即真解脱。故
    于众生心行中求。前答室空下答无侍。又仁
    所问何无侍者。牒其问辞。下为辨释。一切诸
    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对问正辨。凡是侍者
    资养为义。菩萨悲行由此资成。故说为侍。所
    以下释。于中先征。我有何以说魔外道而为
    侍者。下对释之。魔乐生死。菩萨于彼生死诸
    魔随而不舍。不舍魔行由彼资成。故说诸魔
    以为侍者。外道乐见。菩萨于彼诸见外道常
    随不舍。名为不动。此不动行由彼资成故说
    外道以为侍者。前言不舍此云不动。言左右
    耳。非是守正邪见不动。自下文殊更为三问。
    为彰维摩病应非实。初问病相。居士是病为
    何等相。缘摩下答。我病无形不可见者。以病
    实无故无形相而可见也。第二文殊问病所
    在。故言此病身合心合。维摩下答。云非身合
    身相离者。应身无身病无所在。故非身合。言
    非心合心如幻者。化心不真事等如幻。幻无
    定实病亦无在。故非心合。第三文殊问其病
    体。亦得名为问病因缘。四大之中何大之病。
    维摩下答。言非地大不离地者。彰病实无。以
    病无故不可宣说即地有病。故非地大。亦不
    可说离地之外别有病体。故言不离余大亦
    尔。而众生下举病应有成前实无。而众生病
    从四大起。以其有病维摩现病。病随物现。故
    非实有。非实有故不可宣说即四大有离四
    大有。亦可向前非地大等彰病实无。亦不离
    等显病应有。而众生下显前不离地等所以。
    以众生病从四大起。菩萨随之故。不离大士
    来八问广显维摩现化方便。自下两问就所
    化人明治病法。此则菩萨五行之中治病行
    也。于中初就种性已前实病之人明慰喻仪。
    彼未知法须他慰故。云何菩萨调伏心下。就
    种性上实病之人明调伏法。彼自知法不须
    他慰。能自调故。前中先问。云何慰喻有病菩
    萨。问曰文殊今来问病。慰喻之仪应当自出。
    何故请问维摩慰法。释言。文殊今来问者问
    维摩病。前具问竟。不问维摩所化者疾。维摩
    所化慰喻之法唯在维摩。故今问其慰喻之
    法。令人习学慰喻病者。维摩下答。初别。后
    结。别中有其十一句文。摄为三对。自利利他。
    初六一对教修观解。次二一对教生善心。后
    三一对教起行修。就初对中前五自利后一
    利他。就自利中对人分别。初四黑小。后一
    异凡。对过分别初四正观灭烦恼行。后一悔
    过灭罪之行。就前四中说无常者。观身生灭
    离常倒也。不说厌者常随诸有不厌自身而
    取灭也。说身苦者观身多恼离乐倒也。而不
    宣说乐涅??者。在苦救物故不厌苦乐涅??
    也。说身无我观众生空离我倒也。而说教道
    生者。虽知神空而随假名化众生也。说身空
    者观法体空。离法着我。不说毕竟灭者虽知
    法空而常随有不永灭也。上来四句明破烦
    恼而常随有。故异二乘。说悔先罪修灭罪行。
    过去所犯名为先罪。追改名悔。而不说入于
    过去者。虽悔前愆恒知罪空。不执性罪入于
    过去。此灭罪业而不立性。故异凡夫。此前自
    利。以己之疾愍于彼疾。是其利他。此初对竟。
    第二对中当识宿世无数劫苦。观过生厌。此
    句自利。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兴心广济。此句
    利他。第三对中前二自利。忆所修福念净命
    者。于己修善正愿出离不异求也。勿生忧恼
    常起精进。于未修善忍苦修也。此前自利。当
    作医王疗治众病是其利他。求为佛医救众
    生也。上来别竟。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令其
    欢喜。总以结劝。下调伏中文殊先问。有疾菩
    萨云何调心。维摩下答。文别有二。一明修相。
    二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下明其成相。
    在病修治名为修相。病愈德立名为成相。就
    前修中初先别教。后总结劝。前别教中要唯
    智悲。修智自利修悲利他。智依空成悲随有
    生。是二相须何故而然。若唯修智于空滞没。
    若唯修悲有染着。于有染着是凡夫法。于空
    滞没是声闻法。菩萨异彼故须双修。以双修
    故悲与智俱于有不染。智与悲俱于空不着。
    于有不染非凡夫行。于空不着非贤圣行。故
    下文言非凡非圣是菩萨行。又不着有则非
    垢行。不偏乐空则非净行。故下文言非垢非
    净是菩萨行。菩萨巧行。妙在于此。文中三对
    修智修悲。初至文殊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
    法来。是第一对。又复观身无常苦下。是第二
    对。又复观身不离病下。是第三对。三对何异。
    异有四种。一约事分别。事唯身病。初对约病
    修智修悲。第二约身修智修悲。第三双约身
    病两种修智修悲。二约法分别。法有阶降。初
    对约就甚深空理修智修悲。第二约就苦无
    常等修智修悲。第三约就身病之事修智修
    悲。三约人分别。初对菩萨不共法中修智修
    悲。甚深空理唯菩萨知余不解故。第二声闻
    共行法中修智修悲。苦无常等声闻缘觉亦
    能观故。第三凡夫共行法中修智修悲。身病
    之事乃至凡夫亦能知故。四次第分别。次第
    有二。第一据深寻浅次第。空是菩萨正行所
    依。故先依之修智修悲。空依诠入故。次第二
    依苦无常修智修悲。苦无常等依事而辨故。
    次第三依身病事修智修悲。第二从寂起化
    次第。空是菩萨治病所依故。先依之修智修
    悲。此即自德依此起化为化二乘故。次第二
    依苦无常修智修悲。化行渐广欲益凡夫故。
    次第三依身病事修智修悲。次第如是。就初
    对中文别有四。第一正明修智修悲。二文殊
    师利是为有病调伏心下结叹显胜。三有疾
    菩萨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有下以智净
    悲。四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下总以结劝。
    就初段中先明修智。以无受下明其修悲。前
    修智中初观见空破离有病。得是平等无余病
    下观空亦空破遣空病。前破有病灭烦恼障。
    后破空病灭除智障。二障双遣名曰调心。又
    复前段灭烦恼障遣分段因。后除智障离变
    易因。二因双除两果不起。故为治病。前破有
    中观二无我破二着我。是中应先解无我义
    然后释文。义如别章。文中初明众生空观。
    有疾菩萨为灭法下明法空观。前生空观破离
    我想。后法空观灭除法想。二想俱息名为调
    心。又生空观断灭四住去分段因。法空之观
    除舍无明离变易因。二因双除两果不起名
    为治病。生空观中初约四大为生空观。又此
    病起皆由着下。约就五阴为生空观。前中初
    先推其患本。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
    诸烦恼生。众生着我名妄颠倒。所取不真名
    为妄想。无我计我称曰颠倒。贪?等结名诸
    烦恼。由彼生于现在病也。无有真下观行断
    除无有实法谁受病者。略观无我。所以下释。
    先征。后解。四大合故假名为身观身假有。四
    大无生身亦无我观身实无。四大无主别求无
    神。身亦无我。将别显总成总无我。下就五阴
    明观无我。于中有二。一观五阴破离总我。二
    又此法者各不知下。观察五阴破离别我。前
    中初先破离我想。当起法下明修法想。前离
    我中。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推其患本。是故于
    我不应生着。于过去厌。既知病本即除我想
    及众生想。知过断除。不取人性名除我想。不
    取和合假名人想。是故名离众生之想。观别
    破总故悉除之。下修法想。当起法想总劝修
    习。应作念下别教修习。应作是念但以众法
    念成此身。观别成总。除前我相无人唯法。是
    以言但。谓但五阴众法成身。起唯法起。灭唯
    法灭。破总归别。遣众生相无生纪法。是以
    言唯。此破总我。下破别我。又此法者各不相。
    知别观五阴体非知者。起时不言我起灭时
    不言我灭。别观五阴体非五阴体非神我。上
    观生空下观法空。有疾菩萨为灭法想。明修
    所为。下教正修。修有九句。第一教观法相之
    过。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法。着我心
    名为法想。倒有三倒八倒之别。心想见等是
    其三倒。常乐我净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是其
    八倒。心相见等是迷理倒。迷空立有常乐净
    等迷法想倒。翻染为净及净为染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前众生我是八倒收。此法着我是
    三倒摄。倒义同前故得言亦。二教生厌心。倒
    是大患我应离之三倒。是其一切惑本故言
    大患。患故须离。三教离法。云何为离。问前起
    后。离我我所对问正辨。法着我中六根名我。
    六尘曰所。四重显前离我我所。先征后辨。谓
    二法五重明前离二法义。先征后辨。所谓不
    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十二入中六根名内
    六尘称外。内外皆空所以不念。以不念故纯
    行平等。诸法皆等且说斯耳。诸经多尔。故经
    言谓十二入自性平等。共此相似。六释显前
    等。先征后辨。所谓我等及涅??等。此说生死
    以之为我。是凡体故生死法空名为我等。涅
    ??亦如名涅??等。七重释前我及涅??二种
    等义。先征后辨。此二皆空故曰平等。八释显
    前空。先征后解。我及涅??但名无实。是故言
    空。经说三但。但名但用但假施设。今举初但
    余略不论。破相毕竟用及施设亦皆无故。九
    出所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故名为空。前破
    有病下破空患。何故须然。如人有病服药破
    遣其病既除药亦须舍。若药不舍药复成患。
    行者如是为破有病观空。为治有病既除空
    亦须舍。若空不遣彼复成患。为是须破。良以
    说空原为破有。不饮使人于空计着。是以破
    之。文中初言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
    简前起后。问曰空相云何是病。于空乐着不
    能随有起诸行。故又妄分别。彰于平等如实
    智故。是义云何。如上文说。寂灭是菩提灭诸
    相故。此智是相所以是过。不观是菩提。离诸
    缘故此智是缘。所以是过。不行是菩提无忆
    念故。此智忆念所以是过。断是菩提断诸见
    故。此智是见所以是过。离是菩提离妄想故。
    此智妄想所以是过。如是一切。空病亦空破
    后同前。着空之心名为空病。此妄分别体不
    真。以不真故情有理无。观此理无破遣空病。
    是故说言空病亦空。空义同前。是以言亦。前
    破有病通破有法。此破空病空法亦舍。是义
    云何。经说诸法悉如幻化。幻化诸法有无同
    体。以同体故无法为有。有法为无。无为有故
    有则非有。破遣有病有为无。故无则非无。破
    遣无病。若具论之说此有无为非有无。有无
    之外无则非有非无可取。破遣非有非无之
    病。还即说此非有非无以为有无非有无外
    无别有无自相可取。是故亦破有无之病。具
    离此等名出四句。破后二病。文略不说。上来
    修智。下次修悲。于中有二。一为化生不灭诸
    受。二设身有下依受生悲。前中初言以无所
    受。牒前起后。明自无受。向前修智见法平等。
    无法可受名无所受。而受诸受明受为物。为
    化众生具受诸苦名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
    灭受。明受不息未具化他功德佛法。故不灭
    受而取证也。谓不证于受灭涅??。上来为化
    不灭诸受。下明起悲。念恶趣生起大悲者。正
    起悲心。我既调伏下依悲化益。益中初言我
    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明起化意。但除
    其病而不除法。明知化仪。知化众生但须教
    其断除心病。不须除法。何故而然。法有真妄。
    佛性是真。妄情所取。有无法说以为妄。若论
    真法体当非过。不须治断。妄法情有。除情彼
    无。不劳别断。故不除法。不除法故易可化度。
    为断病下正明化益。为断病本而教导之。总
    明化益。下别显之。别中有二。一出其病本。二
    云何断下教令断除。前中初言云何病本。征
    前起后。谓有举缘对问正辨。此犹是其法着
    我心。诸过之原名为病本。攀者是手缘者是
    足。心之取境如手攀物如足缘树。法从喻称
    故曰攀缘。下重显之。从有攀缘则为病本彰
    其本义。依此妄心能生诸惑。发业招苦故称
    病本。何攀缘谓之三界。显攀缘义。攀缘三界
    一切诸法故曰攀缘。下教断中云何断缘。问
    以起发。以无所得对问略辨。观真舍妄名无
    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重复显之。离上攀
    缘名无得。故若无所得则无攀缘。虽言无得
    则无攀缘。而犹不知。何者是缘说为无得。下
    复显之。何谓无得征前显后。谓二见者出其
    所无。二见正是攀缘体也。虽言二见犹故难
    识更须重辨。何谓二见问前起后。内见外见
    对问正辨。内谓六根。立有不空名为内见。外
    谓六尘。立有不空名为外见。此内外见是其
    向前无所得也。上来第一明修智悲。自下第
    二结叹显胜。文殊是为有病菩萨调伏其心。
    结前修智。为断老等叹上修悲。于中初法。次
    喻后合。法中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是
    顺叹也。为物断苦方得名为。菩萨正道。是故
    名为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惠
    利。是反叹也。不能以道济惠利人名无惠利。
    喻中胜怨乃为勇者。为他除怨。方名大勇。亦
    可众生菩萨所亲众生所患即菩萨怨降伏此
    怨。乃为大勇。合中兼除菩萨谓者。兼为他人
    除老病死方。乃得其菩萨名也。自下第三以
    智净悲。以智破遣爱见烦恼。合悲离染名为
    净悲。文中有二。一以正智观自观他非真非
    有。二作是观下用之净悲。前中初言有疾应
    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观自类他。病相非真
    妄情有故体非有。性空寂故非真世谛。非有
    真谛。言众生病亦非真有。观他同自义如前
    解。上来世观净悲所依。下用净悲。于中有二。
    一除爱见净于悲心。二爱见悲者则于生死
    有疲厌下。明净悲益。前中初言作是观时于
    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正教净悲。见有
    众生实病可怜名爱见悲。菩萨观察生病非
    真。故应舍爱。生病非有故应离见。通则义齐。
    所以下释。先征后解。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
    起大悲。故应除离爱见之悲。爱见之心是四
    住。惑见是初地。爱是后三。四住烦恼望无明
    地。后起依前名之为客。坌污称尘。断此客尘
    净心度物名起大悲。净悲益中有其二种。一
    有不厌常化之益。二有离缚解他之益。前中
    初言爱见悲者即于生死有疲厌心。举损显
    益。以有爱见能生诸苦。厌而求灭故于生死
    有疲厌心。又以爱见分别怨亲不能广化。故
    有疲厌。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彰益异损。翻前
    可知。离缚益中文别有四。初先正辨。在在所
    生不为爱见之覆也。明自离缚。所生无缚能
    为众生说法解缚明能解他。二如佛说下引
    说证成。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
    是处。举失显得。反明有益。若自无缚能解彼
    缚斯有是处。彰得异失。顺明有益。三是故下
    结劝舍缚。是自有缚不能为他解缚义。故不
    应起缚。四何谓下辨缚解相。先问起发。云何
    谓缚问其缚也。何谓解者问其解也。下对辨
    之。于中初约禅定之行以论缚解。贪着禅味
    是菩萨缚对初问也。得禅爱著名着禅味。以
    方便生是菩萨解对后问也。虽得诸禅。而不
    随禅。解脱力生随有能满菩提法处。而生其
    中名方便生。不为禅缚故名为解。下约智慧
    以论缚解。先开四问后广辨释。前开门中。
    又者更义。前约定论。更约慧说。是以言又。无
    方便慧缚是第一门。随有生染名无方便。入
    空自调说之为慧。如此修者不能以慧随有
    除染。所以名缚。有方便慧解是第二门。随有
    不染名有方便。入空自调说之为慧。如此修
    者能以空慧随有除染。所以名解。此前二对
    约就有行明慧缚解。无慧方便缚是第三门。
    不能观空除灭烦恼。名为无慧。随有修善说
    为方便。如此修者以无慧故有行被染。故说
    为缚。有慧方便解是第四门。观空离染名为
    有慧。随有修善说为方便。如此修者以慧除
    染。有行不染说以为解。此二对约就空慧有
    之与无。明其有行缚之与解。下广辨释。何谓
    无方便慧缚牒问初门。下释其相。谓菩萨以
    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释无方便。见有
    佛土可贪可求。名爱见心庄严佛土。见有众
    生可悲可起心摄取。名爱见心成就众生。爱
    见心起名无方便。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
    调伏释有慧也。是名下结。如此修者不能以
    慧随有除染。使无方便故慧名缚。何谓有方
    便慧解。牒问第二。谓不以爱见庄严佛土成
    就众生。释有方便。见土及生犹如幻化都无
    一实。随化分齐。净土利生名无爱见庄严佛
    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
    而不疲厌。释有慧也。是名下结。如此修者能
    以空慧随有除染。使有方便故慧名解。何谓
    无慧方便缚。牒问第三。谓菩萨住贪欲等释
    无慧也。以无空慧破除染过。故住贪等。贪欲
    贪毒?恚?毒下邪见等通皆是痴。而殖德
    本释有方便。能随诸有具修诸行名有方便。
    是名下结。以无空慧除烦恼故。有行被染名
    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牒问第四。谓离贪
    等释有慧也。以慧观空破除染惑故离贪等。
    殖众德本回向菩提释有方便。能随诸有具
    起所行名有方便。是名下结。以有空慧除烦
    恼故有行不染名方便解。上来第三以智净
    悲。自下第四总以结劝。文殊师利有疾菩萨
    应当如是观察诸法。前所说中就初以劝。应
    说病法非真非有。前唯约病修智修悲。自下
    第二明唯约身修智修悲。又复观身无常苦
    空无我名慧。是修智也。观此身法而生厌离
    故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
    不厌倦是名方便。是修悲也。自下第三双约
    身病。修智修悲。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
    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是修智也。
    随事分齐。身是苦身即体是病。故身与病不
    相舍离。下重显之。是病牒病是身牒身。亦可
    是病身是病也。言是身者病是身也。此二同
    体起。无前后名非新故。道此何为。若别体法
    起容先后。先故后新。今言身病非新非故。明
    非别体。非别体故厌断病者。身亦须厌。设身
    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是修悲也。假有非
    定。是以言设。上来三对随别广教。下总结劝。
    文殊有疾菩萨应当如是调伏其心。前明修
    相。下明成相。病愈德立名为成矣。由前智悲
    勋成菩萨不住行德。于中有四。第一寄对以
    显不住。二虽过魔下约就修义以明不住。三
    虽行空下历诸行门而显不住。四虽观诸法
    不生灭下就佛果德以说不住。初中四句。第
    一约对愚智二人以显不住。愚谓凡夫智谓
    声闻。中初先正明不住。不住中者不住向前
    调伏心中。专住调心不能现染摄化众生。是
    故不住。此异声闻。亦复不住不调伏者。明异
    凡夫。专住不调。便起染过招集生死。是以不
    住。所以下释。先征后辨。反以显之。若住不调
    是愚人法。释后不住不调所以。若住调心是
    声闻法。释前不住其中所以。是故已下结劝
    不住。离此二下结成菩萨不住道行。第二约
    对生死涅??二种果法。以彰不住。初先正辨。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不乐有为。住于涅??不
    永灭度不着无为。是菩萨行。总以结之。第三
    约对凡圣二人而显不住。初先正辨。非凡夫
    行不着于有。非贤圣行不住于空。是行总结。
    第四约对生死涅??二种因法以论不住。初
    先正辨非垢行者。常修无漏。非净行者现起
    有漏。是行总结。此初段竟。自下第二约就修
    义以明不住。句别有七。初句约就摧邪行中。
    以明不住。初先正辨。虽过魔者是入寂行所
    证渊寂。魔缘不及名过魔行。辨寂兼有。是以
    言虽。下诸句中虽义例然。而现降魔是随有
    行。能现胜通令魔?曳??纸的АJ切凶芙帷?br> 下六约就修正行中以明不住。初三自利次
    一利他。次一自利后一利他。前三句中初一
    约就求果心中以明自利。初先正辨。求一切
    智离不求行。无非时求舍专求行。未至极果
    中道取证名非时求。菩萨不尔。是故名为无
    非时求。是行总结。后二约就修因行中以明
    自利。于中前句是真谛观。后一世谛因缘之
    观。前中虽观诸法不生。明不着有。不入正位
    明不证无。所谓不入无相正位。后中虽观十
    二缘起。明不同邪。而入邪见明不守正。此三
    自利。次一利他。虽摄一切离不慈行。而不爱
    着去爱染行。次一自利。虽乐远离修寂灭行。
    道言不依身心尽者。起随有行。下一利他。虽
    行三界起物行。不坏法性修入寂行。见有乖
    空名坏法性。菩萨不尔。故云不坏。上来七句
    合为第二。约就修义以明不住。自下第三历
    诸行门以显不住。于中细分有十三门相从
    为七。一三空门。余处说三。此中说四。谓空无
    相无作无起。于空理中无果可为名为无作。
    无因可生说为无起。虽行于空明不着。有而
    殖德本显不住无。是行总结。虽行无相明不
    着有。而度众生显不住无。虽行无作明不着
    有。而现受等显不住无。虽行无起明不住有。
    而起善行显不住无。二六度门。虽行六度不
    偏利他。遍知众生不专自利。故名不住。三六
    通门。虽行六通心无壅碍。而不尽漏示起染
    障。六通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四四无量
    门。虽行无量明修梵因。不贪梵世不求梵果。
    故名不住。五禅定门。虽行禅定解脱三昧明
    修定因。禅是四禅定者。是其四无色定。言解
    脱者谓八解脱。言三昧者谓三三昧。而不随
    生不受禅果故名不住。六道品门于中有七。
    虽行四念厌舍有为。而不永离身受心法不
    证无为。虽行四?ザ侠胗形?簧峋??蛔?br> 无为。虽行如意用而常寂。而得自在寂而常
    用。虽行五根明修自利。分别众生不舍利他。
    虽行五力明常修因。而乐佛力亦恒求果。此
    二不偏故名不住。虽行七觉明常修因。分别
    佛慧恒求佛果。虽行八正明恒修因。乐行佛
    道亦常求果。此是第六。七止观门虽行止观
    不住有为。而不毕竟堕于寂灭不证无为。此
    是第三历诸行门以显不住。自下第四约佛
    果德以明不住。句别有五。前四修因求果。不
    住后一得果行因不住。就前四中初之三句
    求佛正果。后之一句求佛依果。求正果中初
    求报身。次求法身。后求应身。求报身中。虽
    观诸法不生不灭明入空行。而以相好庄严
    其身起随有行。求法身中。虽现声闻辟支
    佛等起随小行。不舍佛法修入大行。求应身
    中。虽随诸法究竟净相修净灭行。而随所应
    为现其身起化用行。求依果中。虽观佛因永
    寂如空修离相行。而现种种清净佛土起严
    土行。上来四句修因求果。自下一句得果行
    因。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是得果也。
    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行因也。此是不断佛
    种业矣。是行总结。上来二人问答辨法。说是
    语时文殊所将大众已下明说利益
    不思议品者。此初对中前明所行。此明所成。
    由前修治断除病障。便成出世解脱之德。德
    成自在妙用难测。心言不及名不思议。广辨
    此义名不思议。此品有三。一因舍利念坐为
    由。维摩身现不思议事。二舍利言未曾有下
    因舍利叹。维摩口说不思议德。三时大迦叶
    闻说是下。因大迦叶伤叹自绝。维摩辨出不
    思议人。初中有三。一舍利弗念坐为由。二维
    摩诘因其所念教正求法。三尔时长者问文
    殊下。因其所念取坐灯王现不思事。初中舍
    利举能念人。见此室中无有牀坐明念所因。
    因上空室。作是念等正明所念。斯诸菩萨举
    菩萨众。斯犹此也。大弟子者举声闻众。此等
    诸圣当于何坐。何故舍利偏兴此念。良以舍
    利弟子中标智慧深明。知因此念广有起发。
    故偏起念。第二段中维摩何故教正求法。正
    心求法方与解脱实性相应。维摩所现方能
    见闻。故须教之。文中有二。一教正求法。二由
    正教。五百天子得法眼净。前中有三。一维摩
    诘知其心念。审定舍利。为法来耶。求牀坐耶。
    二舍利正答。我为法来非为牀坐。三维摩诘
    随答教呵。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牀坐。是
    呵辞也。余是教辞。中有三。一明求正法必
    须舍相。二所以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三是
    故舍利若求法下结劝舍相。前中初先教舍
    染相。不着佛下教舍净相。染净双舍心与理
    合。名求正法。问曰净好何须教舍。法门有三。
    一是对治修舍之门。有恶斯舍有善皆修。二
    破相门。若好若恶一切悉遣。三立相门。净秽
    斯起。今就第二故染与净悉教舍离。前舍染
    中。夫求法者举其所求。下教舍相于中。约就
    阴界及入三科法门及三界处教其舍离。非
    有色等教舍五阴。随俗有阴于真则无。无可
    贪求故言非有色受等求。余亦如是。亦可了
    知非有色等名求正法。故言非有色受等求。
    余亦如是。非有界者。了知真中无十八界。非
    有入者。了知真中无十二入。非有欲色无色
    求者。了知真中无三界处。教舍净中。净法无
    量。今且约就三宝境界四谛观行。教令舍着。
    余类可知。前三宝中。夫求法者举正求法。不
    着佛等教其舍相。随顺世谛佛等可受名之
    为着。着故贪求。于理皆如。所以不着。无可贪
    取故曰不求。亦可不著名正求法故名为求。
    后谛观中。夫求法者举正求法。下教舍相。随
    世分齐有苦须见。有集须断。有灭须证。有道
    须修。贪乐此行名之为求。于理悉无。是故说
    言。无见苦求乃至无有修道之求。不求圣人
    观苦之智名无见苦。不求圣人断集之行名
    无断集。不求圣人所造断障。证灭之德名为
    无造尽证之求。造谓作也。尽犹灭也。不求圣
    人修道之行名无修道。于此诸行悉皆不求。
    亦可离此名正求法故名为求。上来第一明
    正求法必须舍相。自下第二明其取相不名
    求法。于中。初言所以者何。征前起后。如来常
    说求知阴等名正求法。我有何以说正求法
    一切悉舍。下对释之。释意如何。明佛随俗说。
    求阴等名正求法。今就真谛于真法中一切
    悉无。凡有所取皆非求法。故教之。文中十句。
    一一句中皆初明其法体无相。后明取相不名
    求法。此十相从摄为五对。一一对中皆初明
    其法体离情。情取之者不名求法。后明离相。
    取相之者不名求法。此互相成。由离妄情令
    相不生。由离妄相使情不起。五对何别。其第
    一对明取净相不名求法。后之四对明取染
    相不名求法。第一对中。约就谛观明其取净
    不名求法。准依上文亦应宣说。取着三宝不
    名求法。今略不论。于此对中前句明其法体
    离相。取相之者不名未法。取已能修是其情
    也。所修善法是其相也。就前句中。法无戏论
    彰法离情。真谛名法。是法宝故取已有修。理
    外分别名为戏论。真法离此名无戏论。若言
    我当见若断下。明其取情不名求法。何故如
    然。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彰于平等
    无戏论理。故非求法。就后句中。法名寂灭。彰
    法离相。若行生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于净
    法中。道起名生。障息称灭。若行生灭障于寂
    灭无生灭法。故非求法。后四何别。第一对中。
    前句明其法体离爱。爱心之者不名求法。后
    句明法离爱境界。取着爱境不名求法。第二
    对中前句明其法体离见。有见心者不名求
    法。后句明离见之境界。取着见境不名求法。
    第三对中前句明离妄识之心。有妄心者不
    名求法。后句明离妄识境界。取着妄境不名
    求法。第四对中。前句明离事识之心。有事识
    者不名求法。后句明离事识境界。取着事境
    不名求法。此四对中前之两对明离心法。后
    之两对明离心体。就初对中先离爱心。法名
    无染彰法离爱。法染犹爱也。若染已下明有
    爱心不名求法。若染于法若世法也。乃至涅
    ??着出世法。是则染着非求法者。以有爱染
    障于清净无染之理。故非求法。下离爱境。法
    无行处彰法离相。五尘等法是爱行处。真中
    无此。名无行处。若行已下明其取相不名求
    法。第二对中初离见心。法无取舍。彰法离见。
    见好可取见恶可舍其中无此。名无取舍。若
    取舍下明有见心。不名求法。心有取舍障于
    平等无取舍义。故非求法。下离见境。法无处
    所彰法离相。五阴等法是生见处名为处所。
    真中离此。名无处所。若着处下明其取相不
    名求法。第三对中。初离妄心。法名无相彰法
    离情。妄识之心妄取虚境名为相识。真中无
    此。名法无相。若随相下明随识不名求法。下
    离妄境。法不可住彰法离相。妄相境界为心
    所依名为住处。真中无此。名法不住。若住于
    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第四对中初句明离
    事识之心。言法不可见闻觉知。彰法离情。眼
    识名见耳识曰闻。鼻舌身识说以为觉。意识
    云知。于真法中毕竟无此。故云不可见闻觉
    知。若行见下明有见等不名求法。下明远离
    事识境界。法名无为彰法离相。六尘境界是
    其有为。真中无此。故曰无为。若行已下明取
    有为不名求法。前明求法必须舍相。次明取
    相不名求法。是故舍利若求法下是第三段
    结。劝舍相。是前取相非求法。故正求法者于
    一切法应无所求。上来正教。自下第二明教
    利益。由前正教五百天子知法离相。于诸法
    中得法眼净。此法眼净初地见道。前舍利弗
    念坐为由。第二维摩教正求法。自下第三维
    摩因念取坐灯王显不思事。于中有五。一问
    文殊。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师子之坐。二文殊
    具答。三维摩诘神力取坐。四大众同见。五命
    众俱坐。就初段中。仁者游于无量千万阿
    僧只国何等佛土有好坐者。为显所取坐中
    胜也。师子坐者人处不怯名师子坐。亦可坐
    下有师子像如莲华坐。十方妙坐维摩应知。
    何故须问。为使人文殊以实具答。就实以彰
    不思议力。为是须问。又欲使彼文殊彰远寄
    远以显不思议力。是以须问。自下第二文殊
    具答。言东方者辨其方所。言度三十六恒河
    沙国彰其远近。言有世界名须弥相列其国
    名。佛告须弥彰其佛称。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明佛身相。坐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辨
    其坐相。言高八万四千由旬是其佛坐与佛
    等量。弟子之坐倍卑于此。出世善根之所出
    生故严第一。自下第三维摩圣坐现神力者。
    如意通力非余通等。彼佛遣者。神力使来因
    之为遣。三万二千彰其多也。言高广等显其
    大也。纵广四万二千由旬故言高广。入维摩
    室现不思议令人敬也。广多之坐入于小室
    名示不思议。问曰下说香积取饭遣化而往。
    今此取坐何故不然。直现神力化随时变非
    可一定。又香积国有人欲来须化引接。此无
    来者故无化往。自下第四大众同见。言诸菩
    萨大弟子等举能见人。昔所未见彰化异常。
    其室广等正明所见。其室广博悉容三万二千
    坐等。明内不小。于?骋?爰把指√嵋嗖黄?br> 迮悉见如故。彰外不大。人闻室广苞容多坐。
    谓改旧室令使宽广方容多坐。故须宣说于
    ?骋?纫嗖黄儒畔ぜ?绻省W韵碌谖迕??br> 俱坐。于中有二。一命大菩萨令其俱坐。地上
    菩萨是其大也。二新发下命小菩萨及声闻
    众。令其闷同坐。地前菩萨是其小也。前中
    四句。一劝文殊与诸菩萨上人俱坐。二教立
    身如彼坐像。坐高身卑恐不相称。是以教之。
    三其得通下明诸菩萨受其后教变身如坐。
    四受前劝坐师子坐。后中五句。一新发菩萨
    及弟子众皆不能升。二维摩诘告命令坐。以
    前舍利念坐为心故偏告之。三舍利弗自辞
    不堪。四维摩诘教礼灯王。五诸菩萨及舍利
    等受教礼佛方始得坐。以是灯王化现境界
    故礼承力方堪升坐。自下第二因舍利叹维
    摩口说不思议德。恐舍利弗取前为极除此
    更无。故须广说。文中有二。一舍利弗叹前起
    后。居士未有是总叹也。如是小室乃容受等
    是别叹也。二维摩诘因叹广说。说中初言唯
    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者。总举德体。此第
    十地所得。无量诸解脱中初解脱门。德体无
    碍名为解脱。又用自在亦名解脱。不可思者
    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
    无差异。异相如何。据实望情名不思议。据情
    望实名不可思。何故如然。据实望情实外无
    情。为是不思为是不议。是义云何。情相之兴
    原由妄想。以妄想故妄想法生。如因眠睡梦
    境界生。此是初对。妄想既生心取为有。为之
    施名。施名心起名心起已名字随生。此是两
    对。名字既生心随名字。取着诸法。名为觉观。
    觉观起已发动口言名为言说。此是三对。言
    说起已复随言说取所说法。是则言说以之
    为道。心以为行。由心取法。违顺等境一切应
    心。此是四对。由是生死之相炽然增长不绝。
    契证如实达妄本无。由知无故妄想不生。妄
    不生故妄相不起。此初对灭。相不生故不复
    取相。为之施名。名心则尽名心尽故名字不
    起。此两对灭。名不起故不复随名取着诸法。
    觉观心息。觉心息故不起言说。言说亦止。此
    三对灭。言说止故不复随言取所说法。当知
    此则言语道断心行随灭。心行灭故违顺等
    境一切皆息。名得涅??。此四对灭。灭此四重
    妄相之心说为不思。离名去说称曰不议。不
    思如是。据情望实情外有实。情外之实心言
    不及。是故名为不思议。今据后门。是故名为
    不思议。不思有二。一体。二用。体则渊深情缘
    不及名不可思。口言不逮名不可议。用则叵
    测名不可思。用过言限名不可议。名不思议
    解脱门矣。此举德体。下彰其用。良以此法是
    其缘起作用之性诸佛菩萨证会相应。情相
    悉灭。但以法力自然普现无尽之用。如如意
    珠能出众物。诸佛菩萨所得法门例皆同尔。
    凡所作用皆是法力。都非心力。故今住此解
    脱之门能现无量不思议用。文中初别我。今
    略下总结显多。别中合有十三复次。前之十
    二色中自在。后一明其音声自在。色中初有十
    一复次。世界自在后一明于己身自在。前世
    界中十一复次相从为七。一大小自在。须弥
    入芥。二广狭自在。海入毛孔。三身力自在。亦
    得名为运转自在。断取三千掷置他方恒沙
    界外。还置本处。四修促自在。七日为劫劫为
    七日。五示现自在。一切世界庄严之事集在一
    国示于众生一国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
    示一切。六容受自在。于自身中广容诸物。于
    中有四。一十方众生供养之具于一毛孔皆
    令得见。二十方所有日月星等于一毛孔普
    使见之。三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
    着口中。而身无损。四十方世界劫尽之火入
    于腹中。而不为害。此四合为容受自在。七轻
    举自在。下方过于恒沙世界取一佛土。举着
    上方过恒河沙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虽为
    此事不娆众生。上来明其世界自在。下次明
    于己身自在。住不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
    现作佛身。乃至或现轮王等身。上来明其色
    中自在。下次明其音声自在。十方世界所有
    众声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苦空无常等
    音。又十方佛所说之法皆于向前所变声中
    普皆得闻。上来别说。下结显多。我今略说解
    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自下第三因大
    迦叶伤叹自绝维摩辨出不思议人。于中初
    先迦叶伤叹。维摩下出不思议人。迦叶何因
    而为伤叹。由前闻说不思议德。知己无分所
    以伤叹。伤叹之意为欲使人厌小求大。文中
    有三。一大迦叶闻前所说叹未曾有。二谓舍
    利下伤己绝分。三因前二诸天发心。初段可
    知。第二段中别有四句。一明声闻闻大不解。
    先喻后合。二智者下明诸菩萨闻说不思解
    脱之德。无不解了发心愿求。三我等何为永
    绝根下。就前第一明小绝分。并彰一切声闻应
    泣。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明小绝分。迦叶彰己及余声闻证小舍大。无
    心趣求。故言我等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
    败种。类以显之。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解脱门
    等。明小应泣。失利处重故应号泣声振三千
    大千世界。四一切菩萨应大欣下。就前第二
    明诸菩萨闻大应悟。并说信益。有大心者终
    能别证。故应欣庆顶受此法。有信解者受味
    难舍。诸邪异法法不能倾动。故一切魔无如
    之何。此四句中第一第三令人厌小。第二第
    四使人欣大。第二竟。自下第三明由前说故
    令三万二千天子发菩提心。自下第二维摩
    因前辨出不思议解脱之人。何故须辨。前言
    信解不思解脱。一切魔众无如之何。人喜生
    疑。向持世为魔惑乱。佛将成道为魔所娆。如
    是非一。云何而言信解不思一切魔众无如
    之何。为遮此疑成前所说。故今宣说。十方世
    界作魔王者。及诸乞求恼菩萨者。多是不思
    解脱菩萨。非实凡夫。实凡不能为此事。故信
    解不思解脱。菩萨凡夫魔众无如之何。又复
    前明顺行现示。未明逆行。故此辨之。文中有
    三。一明十方作魔王者多是菩萨。二明十方
    强乞求者亦是菩萨。三是名下总以结叹。初
    中先明作魔王者多是不思解脱菩萨。以方
    便下明作所以为化众生。第二段中先法后
    喻。法中初先彰圣异凡夫。凡夫下劣不能已
    下。简凡异圣。亦得名为举凡显圣。前中先明
    十方菩萨有人从乞头目耳等。多是不思解
    脱菩萨。以方便下明作所为为诚其心令其
    坚固。所以下释释彼菩萨独能所以。先征后
    解。以此菩萨有威德力。故能逼迫。示诸众生
    如是难行苦行之事。令人力厉坚固所行。亦
    令世人都之尊敬。简凡异圣。文显可知。喻
    中。譬如龙象蹴?喻前不思菩萨独能。非驴
    所堪。喻后凡夫下劣不能。彼十方界修行菩
    萨唯有不思菩萨。能逼强抑令施。凡夫不堪。
    彼一切处所有龙象。唯大龙象能蹴能?。非
    驴所堪。下结叹中是名智慧方便门者。行违
    摄物故曰方便
    观众生者。于此品中明观众生虚妄不有而
    行无量。就斯标品名观众生品。向前两品合
    为初对。此品即为第二对也。于此品中初明
    所行。时维摩室有天女下彰其所成。与前何
    别。前初对中离过之行以为所行。后明所成。
    今此对中集善之行以为所行。后明所成。约
    位且分。离过之行是其地前。成善地上。就所
    行中。初明利他。文殊又问生死有畏当何依
    下明其自利。前利他中。修四无量以为利他。
    四无量义广如别章。然今且约三缘分别。一
    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泛解有三。第一
    直就化益分别。如涅??说。诸众生欲与其利
    名众生缘。缘于一切五欲乐具利众生法。欲
    与众生名为法缘。缘如来者名曰无缘。简前
    二故。故涅??云。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
    师永离贫苦。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
    故曰无缘。法亦如是。缘法之时欲与众生。不
    欲与佛。以是义故名无缘。若尔何故须缘如
    来。为将佛乐与众生。故若缘佛乐故与众生
    应名法缘。为欲简别世间法故不名法缘。又
    佛是人故不名法。若佛是人何故不名众生
    缘乎。为欲简别所益众生。是故不得名众生
    缘。第二义者。前二化益。后一观入。以别三
    缘。如地经说。缘于一切所益众生名众生缘。
    缘于一切化众生法名曰法缘。此二化益观
    法空寂称曰无缘。此一观入。第三义者前一
    化益。后二观入。以别三缘。如涅??经及地持
    说。缘诸众生欲与其利名众生缘。观诸众生
    但是五阴生灭法数无我无人。而行慈等名
    为法缘。问曰。无人云何慈念。诸众生妄为我
    人定所缠缚。为之轮转。深可哀伤故得行慈。
    又如下释。菩萨自念。为诸众生说如斯法。是
    真行慈。如是一切。问曰无人为谁说乎。经言
    无者无定性人。非无和合假名众生。故得为
    说观众生五阴法数毕竟空寂。而行慈等名曰
    无缘。问曰。无法云何行慈。解有两义。一念众
    生妄为有法之所缠缚不能出离。深可哀伤。
    故得行慈。二念为生说如斯法。即是第一义
    乐。与人故得名慈。如是一切。问曰。无人法亦
    不有。为谁宣说。释言若就菩萨自观见法平
    等。实无能慈亦无所慈。佛亦如是。是以经言。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据凡望圣凡外有
    圣。闻圣宣说空无我义便能舍有证入其中。
    故得宣说菩萨行慈。佛亦如是。是以经言。众
    生强分别说佛度众生。于此门中更有多义。
    广如别章。三缘如是。然今且约第三一门明
    修无量。理实四行齐有三缘。但今文中。言有
    隐显。慈无量中备具三缘。初观众生人法皆
    空。而起慈行。即是法缘。及无缘义。下以六度
    益众生等。兼具生缘。悲喜舍中唯众生缘。余
    略不论。良以是中慈为行体。故备三缘。余三
    行用故唯生缘。就前慈中初明修相。行寂灭
    下明其相成。修在缘观成在真心。修中初观
    人法皆空。即是法缘及无缘观。文殊言下依
    观修慈。前中文殊先问起发。云何菩萨观于
    众生。维摩下答。文别有二。一观生空即是法
    缘。二如无色界色已下明观法空。即是无缘
    生空观中有十五句。皆借喻显。前之一喻别举
    别合。后十四喻并举总合。此有何别。初之十
    句就相明虚。明五阴相虚无神主。后之五句
    就情说无。妄情所取毕竟不有。如第五大第
    六阴等。又前十句观相虚假破去人性。后之
    五句观理空寂。破去人相。前十句中譬如幻
    师见所幻人。立喻显法。幻师知幻了了不真。
    故取为喻。菩萨观生为若此者。合之显法。下
    如智者见水月等。转喻显法。智者见于水中
    月等。知实非有。菩萨生观实知非有。故取
    为喻。说何为水。名何以为空中之月。将何以
    为水中之月。总取水月况生无实。不劳别对。
    若欲细合泛解有二。一约众生分齐以论。二
    约法说。约生论者曲有两义。一起我见。二起
    我相。若起我见阴法如水。我见之心如水中
    月。于此门中本识之心。及本识中无始薰习。
    我见种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于彼妄想五
    阴法中我妄想生。如水中月。故地持云。久远
    积习我我所。着于五受阴起我妄想。此复为
    本。如空中月。于彼事相五阴法中中我人见
    起。如水中月。故地持云。依我妄想起身见我
    慢。若起我想妄心如水。五阴集用我人之相
    如水中月。于此门中佛性缘起集用之我及
    本识中无始薰习我尘种子如空中月。由依
    此本。我妄想中妄相五阴集用人现如水中
    月。此复为本。如空中月。于彼事识我见心中。
    五阴集用我人相现如水中月。妄心妄境宜
    相起。故约法论者。亦有二种。一起妄心。二
    起妄心。本识之心及本识中无始熏习妄想
    种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于彼妄相虚伪法
    中心想见等妄想心生。如水中月。此复为本。
    如空中月。于彼事相阴界入中事识心生。如
    水中月。若起妄法妄心为水。妄法如似水中
    之月。于此门中。佛性缘起阴界入法及本识
    中无始熏习法尘种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
    妄想心中阴界入等虚伪相现。如水中月。此
    复为本。如空中月。事识心中阴界入等事相
    法起。如水中月。泛论如是。今约众生分齐言
    耳。水月既然。镜中像等类亦同尔。后五句中
    妄情所取我性本无。是故说言如第五大第
    六阴等。又复假名人相亦无。是以说言如第
    五大第六阴等。于色法中唯有地水火风四
    大。更无第五。成身法中唯有五阴。更无第六。
    如第七情。情犹识也。于事识中唯有六识。更
    无第七。何故如是。六根之外无第七根。六尘
    之外无第七识。通妄及真说七说八。理亦无
    伤。今唯就事故无第七。生识法中唯有六根
    及与六尘十二入法。无第十三。根尘识等随
    别开分。唯十八界无第十九。良以此等毕竟
    无法似身无我。故取为喻。法空观中先喻后
    合。喻别十五言皆可知。上来观生明其法缘
    及无缘义。下明修慈。于中文殊先问起发。若
    作是观不见人法。云何行慈。维摩下答。菩萨
    观无自念。为生说如斯法。是真行慈。是义云
    何。为生说前空无我法。能令众生舍有证空。
    即是第一义乐与人。故得名慈。问曰。无人为
    谁说乎。此如上解。前明修相。自下第二明其
    成相。先辨后结。辨中有二。一明慈体性。二行
    罗汉下明慈行德。明慈体中句别有九。相从
    为四。初有五句明慈离相。次有两句明慈体
    坚。次有一句明慈体净。下有一句。明慈体广。
    此慈佛性真心为体。真心离相常住不坏。清
    净广大慈亦如之。故此文中随而具辨。前离
    相中初句是总。后四是别。前就总中行寂灭
    慈。列其名字。慈体无为。远离一切烦恼业苦。
    故云寂灭。无所生故。释显其相。证实离妄。故
    无所生。就后别中行不热慈离烦恼因。烦恼
    烧人名之为热。慈行离之故曰不热。无烦释
    之。行等之慈离烦恼果。无有三世分段果别。
    故名为等。等三世故。释显其相。行无诤慈明
    离业因。善恶相违名之为诤。慈行离此故曰
    不诤。无起释也。行不二慈明离业果。内外不
    合释显其相。十二入中六根名内。六尘名外。
    内和合能生六识。故名为合。菩萨真慈证实
    以成。契实真慈性如虚空无内外别。是故名
    为内外不合。此前五句明慈离相。次有两句。
    明慈体坚行不坏慈不为缘俎。慈即佛性体
    离相。慈亦如之。故缘不坏。毕竟尽故释不坏
    义。离相穷极名毕竟尽。行坚固慈自体坚固。
    心无毁故释显坚义。真心为体故不可毁。无
    毁故坚。次有一句明慈体净。行清净慈列其
    名字。诸法性净释显其相。如来藏中妙净法
    界名诸法净。慈即彼成。故慈净矣。下有一句。
    明慈体广。行无边慈列其名字。如空释也。理
    性平等名为虚空。慈行同彼名如虚空。虚空
    界广无有分限。慈行亦尔。故曰无边。前明慈
    体。下明慈德德义虚融行无不统。无不统故
    一备一切。一切成一。一备一切慈通众行。故
    涅??云。我说是慈有无量门。一切成一万行
    皆慈。故此文中遍就诸行以彰慈矣。于中初
    先约人分异。行自然下约行辨异。前约人中
    从下向上次第论之。行罗汉慈约人列名。破
    结释也。罗汉专以断结为行。故慈行中有破
    结义。说为罗汉。外国语中三名相逼。一阿罗
    汉此云无生。亦云无者。二阿卢汉此云杀贼。
    三阿罗呵此云应供。今破结贼。当阿卢汉。而
    贤圣中多无此名。故就罗汉明破结贼。行菩
    萨慈约人列名。安生释也。菩萨专以安生为
    行。故于慈中有安生义。说为菩萨。行如来慈
    约人列名。得如释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是
    如来义。故慈行中有证如义说为如来。行佛
    之慈约人列名。觉生释也。自觉觉他是其佛
    义。故慈行中有觉生义说为佛慈。问曰。今此
    明菩萨行。菩萨正应行菩萨慈。云何宣说行
    罗汉慈乃至佛慈。菩萨遍学一切法。故上来
    约人。自下第二约行辨异。于中合有十六。句
    别通论。慈行俱是利他。随相且分。初之三句
    自行利人。次有一句化行益物。次有七句自
    行利人。下有五句化行益物。就初三中。行自
    然慈列其名字。无因释也。如涅??说。因世谛
    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因缘。此亦如
    之。修时假缘得实反望。从来无因。无因可从。
    故曰自然。行菩提慈列其名字。菩提胡语。此
    翻名道。圆通之道说为菩提。慈行圆通。故名
    菩提。等一味故释显其相。证菩提时体外无
    缘。故等一味。义如上辨。行无等慈列其名字。
    下不能齐故曰无等。断诸爱故释显其相。体
    真穷极上无所欣。名断诸爱。次下一句化行
    益物。行大悲慈列其名字。分相论之慈悲各
    异。今据摄相悲亦成慈。导以大乘释显其相。
    次七复明自行利人。于中初句是其证行。后
    六教行。前证行中行无厌慈列其名字。行常
    在空故曰无厌。亦可依空常化不?场9试晃?br> 厌。观空无我释显其相。下教行中六度差别。
    行法施慈就檀明慈。檀有财法无畏之别。今
    论法施。余略不辨。无遗惜故释显其相。有法
    尽施故无遗。惜。行持戒慈就戒明慈。戒行教
    人名持戒慈。化毁释也。行忍辱慈就忍明慈。
    忍行安他名忍辱慈。护彼我故释显其相。护
    是舍义。舍于彼我故不亲己疏碍于彼而行恼
    害。行精进慈就进明慈。勤化众生名精进慈。
    荷负众生释显其相。行禅定慈就禅明慈。禅
    行益人故名为慈。不受味故释显其相。得禅
    爱著名为受味。味则舍他。菩萨不味故能化
    益。行智慧慈就慧明慈。慧行益人名智慧慈。
    无不知时释显其相。善知众生应受化时。随
    而摄取名无不知。此前七句约就自行以论
    慈益。下五复明化行益物。于中初句化他身
    巧。中间三句化他心净。末后一句化他行益。
    化他巧中行方便慈列其名字。化行善巧故
    曰方便。一切示现释显其相。巧现异化故曰
    方便。如观世音种种异现名为方便。化他心
    中。行无隐慈化他心直。心无谄伪故无隐覆。
    直心清净释显其相。行深心慈化他心?@。化
    心?@厚故名为深。不杂释之。以心深故不杂
    懈怠。又以深故不杂异求。行无谁慈化他心
    实。实心饶益故无虚诳。不虚释也。化他益中。
    行安乐慈列其名字。令得佛乐释其相。上来
    别论。菩萨之慈为若此也。总以结之。上来慈
    竟。下次明其悲喜舍行。皆初文殊问以起发。
    维摩后答。何谓为悲问悲无量。所作功德皆
    与一切众生共之。对问辨释。余处多说。与乐
    名慈拔苦称悲。依如涅??。除无利益拔苦名
    慈。与其利乐说以为悲。今此所论悉不同彼。
    利他行体说以为慈。所得共他。目之为悲。随
    己所得尽欲与他名共一切。何谓为喜问喜
    无量。所有饶益欢喜无悔。对问辨释。余处
    多说。见他得利庆悦名喜。今此益他不悔名
    喜。义之左右。何谓为舍问舍无量。所作福佑
    无所??望对问辨释。福利众生荫佑一切。不
    ??名利不望及报。舍此贪求故名为舍。经中
    说舍泛有七种。一心性平等。亡怀称舍。情无
    存着。故曰亡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
    碍。目之为舍。三舍一切贪?等过。名之为舍。
    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
    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说之为
    舍。如涅??说。七益众生无所希望。名之为舍。
    今此所论义当后门。上来利他。下明自行。于
    中合有十二问答。相从为三。初一明求一切
    智心。次一明其念众生心。后十明其离有为
    心。此三巧观互以相成。就初番中文殊先问。
    生死有畏当何所依。问以起发。维摩下答。当
    依如来功德力者。依求佛智度生死也。依义
    不同。泛释有三。一异相归依。依凭他佛而度
    生死。二自德归依。自求当来菩提功德。三自
    实归依。三归真性是己自体。息妄趣求名曰
    归依。如涅??说。今此所说义当第二。自依当
    来所成佛归而治生死。第二深念众生心中。
    文殊先问。欲依如来当于何住。维摩下答当
    住度脱一切众生。无上菩提独善不阶。故求
    佛德须度众生。此举化他自成佛法。第三厌
    离有为心中。有十问答。初四问答寻其行原。
    后六问答推其患本。就前四中。初二问答明
    离烦恼。后二离业。离烦恼中。欲度众生当何
    所除。问先起后。除其烦恼对问辨释。自有烦
    恼不能解人。故欲度生须断烦恼。欲除烦恼
    当何所行。问前起后。当行正念对问辨释。一
    切烦恼由邪念生。故断烦恼须行正念。就离
    业中。云何行正问前起后。答曰当行不生不
    灭。略明离业。何法不生何法不灭。问前起后。
    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广明离业。不善不生教其
    离障。善法不灭教其修治。上来四番寻其行
    原。下六问答推其患本。初善不善孰为本者。
    问前起后。孰谓谁也。前善不善用谁为本。身
    为本言对问辨释。五阴报身而为本也。身孰
    为本转问身本。欲贪本者。明其阴身四住烦
    恼而为本也。四住惑中贪欲增强。受身所依。
    故偏举之。又问欲贪孰为本者。转问贪本。答
    曰虚妄分别本者。明前四住用七识中虚妄
    分别而为本也。于彼妄心所起法中。分别违
    顺好恶等异名妄分别。犹地持中念不念等
    三种妄想。依此三妄起贪恚痴。故为贪本。又
    问。虚妄孰为本者。转问妄本。答曰颠倒想为
    本者。明妄分别七识心体而为本也。七识妄
    心是想见。三倒所收。名颠倒想。非四颠倒。
    四倒乃是四位所摄。非虚妄本。故宜别之。此
    颠倒想犹地持中自性差别摄受积聚三妄所
    摄。又问倒想孰为本者。转问倒本无住本者。
    明前倒想八识真心而为本也。如人眠梦报
    心为本。真心无缘无所依托。故曰无住。又问。
    无住孰为本者。转问真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者。明真体常更无依托。所以无本。如色依空
    空更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
    明从真心建立一切虚妄法也。故经宣说。三
    界虚妄唯真心作。若知此本。虚妄之法自然
    息灭。故须推之。品初至此明其所行

    维摩义记卷第三(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