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义记卷第二

    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
    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
    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
    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
    以释来意。二对后科分。三依文正解。来意如
    何。两义释之。一约序义释其来意。二就正宗
    以解来意。言约序者曲复有二。一就佛以释。
    前品维摩现病起发。维摩现病原为起说须佛
    影响故。从此已下如来告问起彼所。说所告
    人先告声闻故此品来。二就维摩显德以释。
    前品之初直叹显德。前品之末寄说显德。二
    得名为寄化显德。从此已下寄对显德。先对
    声闻显其德高故此品来。约序如是。言就正
    宗释来意者。前品之中因凡问疾明教凡法
    从凡至圣。从此已下因圣问疾明教圣法。教
    圣之中先教声闻故此品来。来意如是。次科
    其文。于中有二。一约序科判。从此至后独寝
    一牀以疾卧来文别有三。一维摩诘念问为
    由。二如来因念告命问疾。三维摩念文殊师
    利与众来下空室待问。二就正宗科判其文。
    从此讫尽香积品来文别有二。一维摩诘念待
    圣问。二佛知下如来告问显其所说。科别如
    是。次释其文。先解初段维摩所念。言尔时者。
    生念时也。长者维摩起念人也。自念疾等正
    兴念心。然此句中念待圣问。非念为病。良以
    维摩悲物情深。待化如渴。故兴此念。维摩现
    病专情为物。心虽为物得佛影响化事方成。
    故念自己寝疾于牀。世尊大慈宁不垂愍病
    为慈境。故念自己寝疾于牀。愍苦唯佛故念
    世尊。佛有深慈于苦多怜故念大悲。举佛大
    慈欲使如来愍己病苦并怜所化为己必问。
    有大慈者见应怜故复怪啧。宁不垂愍宁谓
    安也。我今病苦安能忍此而不垂愍。上心怜
    不名之为垂。愍谓悲愍。下佛知心遣人往
    问。佛知其意兴告所由。下正告之。先告不堪。
    后告所堪。便足佛以何义通告不堪。解有三
    义。一为彰如来心等不偏。所以通告。与涅??
    中普告大众令问相似。第二为欲广寄众言
    显维摩德故须通告。告命不堪彰其德高。告
    命堪者显其德妙。第三为欲广寄众言以显
    维摩所说之法故须通告。故下文中先告不
    堪彰昔所说。后告所堪明今所说。等是通告。
    以何义故。先告不堪后告堪者。解有两义。一
    者欲次第等告令问成上三义。以是义故先
    告不堪。若先告堪后则无宜告不堪者。第二
    为欲约对不堪显后能问。所问人高所说必
    深。令人渴仰。以是义故先告不堪。告不堪中
    先告声闻后告菩萨。如来熟知声闻不堪。何
    劳通告。解二有三。第一为显佛心平等。与
    涅??中先告比丘令问相似。第二为欲广对
    众人显维摩德故须通告。故下文中先告声
    闻。对之以显维摩德高超出二乘。后告菩萨。
    对之以显维摩德高过诸菩萨。第三为欲广
    寄众言。以显维摩所说之法故须通告。故下
    文中先告声闻明其所说教声闻法。后告菩
    萨明其所说教菩萨法。等是通告。以何义故
    先告声闻后告菩萨。解有三义。一声闻近佛。
    随近先告。菩萨不尔。为是后告。第二为欲声
    闻菩萨等告令问成前三义。以是义故先告
    声闻。若使如来先告菩萨。后则无宜更告声
    闻。以彼劣故。第三义者约法次第。前品之中
    明教凡法从凡至圣。故此品中次告声闻。对
    之以显教声闻法从小至大。故至后品方告
    菩萨。对之以显教菩萨法化法应尔。就此品
    中所告声闻凡有五百。前十别列。余悉总举。
    就前十中对初九人明法身因。对后一人明
    法身果。就前九中对初八人明修行法。对后
    一人明出家法。就前八中对前七人明修善
    法。对后一人彰灭恶法。就前七中对前六人
    明修道行。对后一人明起通行。修道行体。起
    通行用。就前六中初舍利弗明不住行。次对
    目连明入证行。对后四人明助道行。此即地
    经同相三道。就初人中先告后辞。即告舍利
    汝行问疾是告言也。舍利名字已如上辨。是
    王舍城波罗门子。其父本是南天竺人。外祖
    先是王舍城中大论义师。王与封邑。舍利父
    至与其论义。外祖受阙。王夺其封与舍利父。
    外祖因即嫁女与之生舍利弗。其舍利母先
    与其兄摩呵?榻?罗共为言论恒不及兄。至
    怀舍利论常得胜。?榻?因是入出更学后生舍
    利。年始七岁。十六国中论义第一。后佛出世
    从佛出家。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故余论中赞
    叹舍利唯余佛世尊。一切众类智慧及多闻
    欲比舍利。于十六分中不能及其一。今先告
    之。何故先告。以其慧胜弟子中标为是先告。
    问曰前说声闻德劣故佛先告。舍利既是弟
    子中胜。何故先告。释言舍利慧行虽上余行
    劣他故后先告。以声闻人各有第一殊胜事
    故。我不堪等是辞言也。于中初辞次释后结。
    我不堪任至彼问疾是初辞也。所以下释。故
    我下结。释中所以自征起后。我有何所以云
    言不堪。下正辨释。昔曾彼呵为是不堪。于中
    先举被呵由缘。时维摩下出被呵辞。时我世
    尊闻是语下由己卑阙彰己不及。初中忆昔
    举被呵时。曾于林中出被呵处。宴坐树下彰
    被呵事。宴犹默也。默坐树下名为宴坐。宴晏
    相监。晏是安义宴是默义全别。今彰宴矣。下
    出呵辞。所以须呵为使舍利舍小举大并利
    余人。于中初言维摩来谓总以标举。言告称
    谓不别显之。先呵后教。唯舍利弗不必是坐
    为宴坐者是呵言也。唯是敬辞。舍利出家。维
    摩在俗。俗须敬道。是以言唯。下悉同然。胜坐
    未彰未可全非故云不必。下出教辞。于中先
    举次教后叹。夫宴坐者是总举也。夫是语端。
    此举菩萨胜坐之法。下别教示。于中六句。相
    从为四。初句为一教离凡行舍相证寂。次二
    为一教离小行即寂起用在净恒染。次一为
    一重教离凡舍证寂。后二为一重教离行在
    染恒净。就初句中不于三界现身意者欲色
    无色是其三界。凡夫在于欲色两界受色形
    果名为现身。在无色界受心法果说为现意。
    菩萨了知三界虚妄但是心作。证实除舍无
    处可在。为是不于三界地中而现身意。是为
    结之。次两句中初句依定即寂起用。后句依
    慧。在净恒染。就初句中不起灭定现威仪者
    灭定是其九次第中灭尽定也。灭尽心想名
    为灭定。义如别章。此应具论。威仪是其四威
    仪也。行住坐卧是四威仪。声闻灭定舍四威
    仪菩萨常现。何故而然。声闻威仪事识心起。
    入灭定时事识心灭。故舍威仪。菩萨威仪起
    处有三。初则依于事识心起。次则依于妄识
    心起。终则依于真识心起。如实三昧法门之
    力自然而现。如如意珠无心分别能雨宝物。
    三种心中前二无常。灭定能灭。后一常心。灭
    定不灭。其所灭者在灭定时不起威仪。其不
    灭者虽在灭定常现威仪。今据后义以教舍
    利。是故说言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不舍道法
    现凡事者圣慧是道。烦恼业等是凡夫事。声
    闻在道舍凡夫事。菩萨常现。何故而然。声
    闻之人未得法空。见烦恼等有而可畏。断已
    入圣。故得圣已不能现前。菩萨穷空知有如
    幻。在而不畏。故常行摄化众生。所以不舍。故
    下文中说行非道为通佛道。又复菩萨证入
    缘起三昧法门。法门力故自然普现共凡夫
    事。如涅??说。大般涅??能建大义。即其事也。
    声闻之人未得此法所以不能。次一句中心
    不住内亦不在外为宴坐者六根是内六尘名
    外。凡夫心识依于六根增上缘生名为住内。
    依于六尘缘缘而起说为在外。菩萨不尔。知
    根与尘妄想心起如梦中根梦中尘。心外无
    法。以知无故离不起。不复依之集起心识。
    故不住内亦不在外。故下文言不念内外行
    于平等。又复妄心是无常法六识并起。始起
    之心必有依托。所托中强者名根弱者称尘。
    真心常住无所依托。以无依故不可宣说强
    根弱尘。今教舍利舍妄取真故。不住内亦不
    在外方为宴坐。后两句中初句明其现起见
    惑而行圣道。后句明其现起修惑而证涅??。
    就初句中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为宴
    坐者五见之心名为诸见。身边邪见戒取见
    取是其五也。菩萨随化常现超之名为不动。
    以不离故。故下文言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
    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以此而作佛事。虽现
    起之内心恒止。故常修行三十七品。不断烦
    恼入涅??者随化现起贪嗔痴等名为不断。
    内心恒寂名入涅??。是为结之。此等诸行难
    言方成故名为宴。圣所安处说之为坐。上来
    别教。若能如是所印可叹胜令学。上举呵辞。
    时我世尊闻是默止不能加报申己卑阙彰己
    不及。此语顺于外国语法。顺此应言世尊我
    时闻是默止不能加报。前辞次释。故我不任
    结己不堪。次告目连令往问疾。目连性字??br> 律陀。父先无子从?槁赏邮魃袂蟮谩R蛴肓?br> 称名律陀。是王舍城辅相之子。先与舍利同
    事那若。心专求道而无所得。设谓无道。那若
    垂终病中微叹。二人请问。师何所叹。那若答
    曰吾念世人恩爱所缚。其南天竺金地国王
    身丧火殡。夫人恋忆投火而死。吾为之叹。二
    人私记。那若死后有诸商人金地国来。二人
    访问如那若语。二人便言师定得道。但我非
    人遂共要契。若有所得必相告语。为要之后
    佛始出世。??比丘入城乞食。舍利见其进
    止异常知有胜师。待乞回还舍利便问。汝师
    是谁。??答言是大沙门。重问汝大沙门何
    所宣说。??答言诸法因缘生大沙门所说。
    诸法因缘灭大沙门所说。舍利问之豁然悟
    解。即于言下道证初果回至本处。目连遥见
    即知有得寻便问之。舍利还以所闻具答。目
    连闻之亦悟初果。二人因即投佛出家。徒众
    二从往至佛所并得罗汉。目连于佛弟子之
    中神通第一。今命问疾。于中先告后辞不堪。
    辞中初总所以下释是故下结。初总了知。释
    中所以自征起后。下正辨释。于中有四。一举
    己昔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彰被呵辞。三说
    是法时八百居出发菩提下教呵利益。四我
    无此辨自申卑阙彰彼难及。初中忆昔举被
    呵时。入?骋?胗诶锵镏谐霰缓谴ΑN?邮?br> 说陈被呵事。说何等法。文中不辨。当应为彼
    白衣居士说戒说施生天法等。故下被呵。自
    下第二明教呵辞。何故须然。为益目连及诸
    居士所以教呵。文中维摩来谓总举。唯下是
    别。别中不当如仁者说是呵辞也。教不应法
    故曰不当。又不应机亦是不当。夫说法下教
    其正说。于中有二。一约所说法体以教。二夫
    说法者无说无示下约就能说之仪以教。前
    中广显法宝之相令人证入。于中初总。法无
    不别。法相如是岂可说下以理及责。就初
    总中夫说法者总举说事。当如法说总以教
    劝。当如法宝体性而说。法无生下随法别教。
    于中广显法宝体相令依宣说。法宝体相如
    涅??经念法中说。妙寂离相圆具众义。诸佛
    菩萨所游行处常恒不变。此即经中佛性真
    法如来藏矣。藏是一切诸法实性。是实性中
    无诸法相。故此文中破相显之。宣说无生亦
    无诸法。言虽说空约实而辨。故下文中皆就
    法体说无众生无寿命等。然法虚融义无不
    在。今此且约五阴及与十八界门而演说之。
    余类可知。先就五阴明法离相法无我所。离
    我所下就十八界明法离相。众生起计多在
    此处故就论之。前五阴中句别有十。辨义唯
    二。前之四句明人无我。后之六句明法无我。
    二无我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人无我中四
    句何别。初句明其真法体中无有众生。第二
    无我第三无寿第四无人。此即是彼胜?经
    中如来藏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四种义也。
    我众生等四种何异而须别遣。通释一物其
    犹眼目。于中别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宣说
    阴体以为神主名之为我。和合之中计有定
    实说为众生。相续之中计有神性任持不断
    名为寿命。作用之中立有主宰说之为人。番
    对彼故说无我人众生寿命。故彼转女身经
    说云观内无我外无众生。内外和合无其寿
    命毕竟清净。所以无人。观内无我阴体非神。
    外无生者五阴集用望其阴体名之为外。于
    中无实名无众生。内外和合无寿命者阴共
    假生相续名命。无别命体毕竟清净。名无人
    者宰用名人。以无我体人用亦无毕竟净。文
    中初言法无众生正明理无。谓于真实法宝
    体中无有众生。所无有三。一无横计神我众
    生。二于假名众生之中无其定性。三无假名
    众生之相。此等皆是情相之有故悉无之。余
    用类尔。离生垢者彼情显理。取我之心名众
    生垢。真法之中无此我心名离生垢。以无垢
    心故无众生。第二句中法无我者正明理无。
    亦真法中无三种我准前可知。离我垢者破
    情显理义同前解。此两句中破情显理。后二
    句中破相显理宜须记知。第三句中法无寿
    命正明理无。亦真法中无三种寿。准前可知。
    离生死者破相显理。若真法中有其生死。故
    可就之说有寿命。既无生死就何说寿。第四
    句中法无人者正明理无。亦真法中无三种
    人。准前可知。前后际断破相显理。有为之法
    前后相起。前为前际后为后际。若真法中有
    此二际。则可就之以说于人。真中无此。就何
    说人。于情为有于理本无。番情显理故说为
    断。非有所除。就后六句明法空中初二离相
    次二离名。次有一句结前离相。末后一句结
    上离名。初两句中前之一句正明离相。相后
    之一句破去心缘成前离相。就初句中法常
    寂然正明理无。真法不动故曰寂然。灭诸法
    者破相显寂。五阴是相于真本无名灭诸相。
    有相不寂无故寂矣。就后句中法离于相正
    明理无。于真法中无五阴相名法离相。无所
    缘者破相显理。若真此中有相可缘不名离
    相。于真法中无相可缘故法离相。以无所缘
    能缘亦无。次两句中前之一句破名破说。后
    之一句破去心觉成前离说。就初句中法无
    名字正明理无。谓真法中无彼妄想所立名
    字。言语断者破去言说显成无名。名是言本。
    以无名故言语不生名言语断。举语言断成
    名无矣。就后句中法无言说离觉观故破情
    显理。觉观言因。以真法中无觉观故言语不
    生故无言说。?思名觉纳思称观。此皆精
    道。真法出情故无觉观。次下一句结前离相。
    法无形相正辨理无。谓真法中无阴形相。以
    此结前离相之义故说无相。如虚空故类以
    显之。真法离相似世大虚故言如空。自下一
    句结前离名。法无戏论正明理无。理外名言
    斯成戏论。真中离此名无戏论。以此结前离
    名之义故说无戏。毕竟空故释以显无。永绝
    言论名毕竟空。上来就阴明法离相。自下第
    二就十八界明法离相。六根六尘及以六识
    是十八界。文中句别有其十九。初之一句明
    人无我。后十八句明法无我。就初句中法无
    我所正明理无。明真法中无我及所义如上
    解。离我所故释以显无。法空中句虽十八相
    从为三。初有六句明六根空。法无动下五句
    之文明六识空。法离好下七句之文明六尘
    空。初六句中前三破相。后三即实。就前三中
    初句约识以明根空。第二得尘以彰根空。第
    三约自而显根空。就初句中法无分别正明
    理无。于真法中无有六根生识了尘名无分
    别。离诸识故释以显无。于事分齐六根生识。
    真中无此名离诸识。以离诸识故无分别。第
    二句中法无有比正明理无。根尘相对名之为
    比。真中无此名法无比。相待者无释以显无。
    以无根尘相形待故说为无比。第三句中法
    不属因正明理无。于事分齐根从因起与因
    作果名为属因。真中无此名不属因。不在缘
    故释以显无。亲生名因疏助称缘。有缘可在
    则可对之说其属因。无缘可在知复对何说
    为属因。亦可缘者因之别称。言不在缘当知
    犹是不在因矣。不能重言彰不在缘。生不离
    缘因之为在。真不假缘故曰不在。不在缘故
    不属因耳。后三句中约如法性实际三藏以显
    即实。此三何异。于真法中空名为如。有名法
    性。非有非无说实际。真云何空。离相离性。云
    何不空。具诸佛法。云何复名非有非无。有无
    同体。此如法性实际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
    论。所显真法共此三门同体义分。故得以法
    即如法性实际等也。就初句中法同法性当
    相正辨。如来藏中一切佛法名为法性。所辨
    真法与彼一体。一而不异故说为同。法性云
    何而说同乎。法性清净常恒不变。所辨亦尔
    故说同矣。入诸法故释以显同。入犹顺也。顺
    诸法性故名为同。此一体法云何名顺云何
    名入。体性虽一义门恒别。义别体同故得云
    入。下皆同尔。第二句中法随于如当相正辨。
    不异如义。法界虽别空理不异故说为如。所
    辨之法顺彼如理故名为随。此与如一何得
    言随。义如前解。门别义同故得说随。前同此
    随言左右耳。无所随故释成随义。以于有法
    无有随故。随顺如也。第三句中法住实际当
    相正辨。际谓际畔处之别称。穷实之处名为
    实际。所辨真法即于实际名之为住。前随此
    住言左右耳。诸边不动释成住义。不为有无
    二边倾动故住实际。其次五句明识空中前
    二破相后三即实。前两句中初约尘以明识
    空。后句正就识体明空。就初句中法无动摇
    正明理无。六识之心往来取尘名为动摇。真
    法常住不同于彼名不动摇。不依六尘释以
    显无。不同六识六尘生故无动摇。就后句中
    法无去来正明理无。六识之心三世流转名
    为去来。去是过去来是未来。真法不尔故无
    去来。常不住故释以显成。现在名住。若使真
    法曾住现在故可对之说去说来。法无现住。
    知复望何说去说来。此二遣相。下三即实。即
    三脱门。三脱之门义如后解。法顺空者顺空
    门也。随无相者随无相门。应无作者应无作
    门。前顺次随后说其应。绮亦言耳。亦以真
    法与此三门义异体同故得说顺说随说应。
    就后七句明尘空中初有四句。正就尘体以
    说其空。次有一句。约根辨空。次有一句。复说
    尘体以明其空。末后一句约识论空。就初四
    中法离好丑明离尘相。于事分齐尘有美恶
    名为好恶为名丑。真法无此故说为离。法无
    增损明离尘法用。顺益名增违总称损。真
    法离此名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明离
    尘体。六尘之体有起有尽说为生灭。属人曰
    归。真法无此故无生灭。亦无所归。此一分竟。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约对六根以明尘空。于
    事分齐六尘是其六根所行不名为过。真中
    无尘根等不及故名为过。此两分竟。法无高
    下还就尘体以辨其空。于事分齐尘有胜劣。
    上地尘胜名之为高。下地尘劣说以为下。真
    法离此故无高下。常住不动释无高下。此三
    分竟。法离观行约识辨空。于事分齐尘为识
    缘不离观行。于真法中无尘可缘。是故名离
    一切观行。上来别教。法相如是岂可说者以
    理反责。牒前所辨名法如是。名相但绝心行
    亦无岂可宣说。上来得就所说以教。下次约
    就能说以教。于中先教离四种心。然后说下
    结劝宣说。何者四心。一教除见心。二当了下
    教离痴心。三以大悲不教舍小心。四念报
    恩下教远凡心。初句之中教令远离我人之
    报名除见心。于中初先法说以教。夫说法者
    无说无示明无说人。将言对法名之为说。以
    言对人目之为示。于理实无名无说示。夫听
    法者无得明无听人。以听对言目之为闻。将
    听对法说以为得。于理亦无名无闻得。次以
    喻显。譬如幻士喻无说人。为幻士说喻无听
    人。当建下劝。第二句中教知根法然后起说
    名离痴心。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劝知根也。以
    前目连说不应机故劝了根。善于知见所?
    碍劝知法也。以前目连言不当理故劝知法。
    第三句中教修广心。教生大意名舍小心。以
    大悲者教修广心。广念众生名为大悲。赞于
    大乘教生大心。以心大故称赞大乘。第四句
    中教离魔业外道邪学名远凡心。念报佛恩
    教离魔业。依佛法而得利益及欲加损名背
    佛恩。菩萨番彼念欲护法名报佛恩。不断三
    宝教离外道。外道习邪乘违正法名断三宝。
    菩萨番彼自求正法转教他人能令三宝相续
    不绝。是故名为不断三宝。上来别教。然后说
    法总以结劝。上来第二明教呵辞。第三教益。
    第四目连自中卑阙。文显可知。前辞后释。
    是故不任总结不堪。前对舍利明不住法。次
    对目连明其证法。下对四人明助行法。于中
    初对迦叶须菩明乞食行摄功德法。后对富
    楼及迦旃延明入法行摄智慧法。就前二中
    初对迦叶明乞食法。后对须菩明取食法。就
    后二中初对富楼明起行法。后对迦旃明生
    解法。所辨如是。先告迦叶令法问疾。迦叶
    是姓。字摩诃波罗耶檀那。此翻名为大施先
    矣。摩诃是大。檀那是施。波罗耶者名之为先。
    是王舍城波罗门种家极臣富。妇名婆山。其
    人昔于游叶佛时作薄像师。时有一女。时一
    金?。倩此像师修营佛像。由斯福善恒相逢
    遇。今值佛世还为夫妇。身并金色。在俗无欲。
    同皆出家齐得罗汉。其中委曲事如经说。迦
    叶即于佛弟子中头陀第一常行乞食。今命
    问疾。于中先告汝行问疾。迦叶众多将大以
    标。下辞不堪。于中初总所以下释是故下结。
    释中所以自征起后。下对辨释。文别有三。一
    举昔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
    时我世尊闻说是下自彰卑阙显彼难敌。初
    中忆昔举被呵时。于贫里乞出被呵事。迦叶
    立意立怜其贫者无有福善现受贫总。今
    受其施欲令当富。故贫里乞。由斯不等故后
    被呵。自下第二维摩教呵。何故须然。为使迦
    叶弃小学大是以教呵。文中维摩来谓总举
    下别显之。别中先呵。住平等法应次行下是
    教辞也。呵中初言有慈悲心而不不能普是
    正呵也。舍富从贫出不普不普事。又复前句
    有慈不普违于菩萨等慈故呵。舍富从贫违
    头陀中次乞故呵。教中有三。一正教。乞食二
    名乞心。二以空聚下就乞食时教妨过仪。三
    者若能不舍八邪已下就乞食后教生道法。
    前中四句准事不次。次而论之。行乞为始次
    乞第二取为第三受为第四。但今文中为欲
    次乞教令利他故在先论。行乞与后取之为
    受同教自利。故回后说。又得次乞教舍二乘
    居使之过故在先论。行乞与后取受二事同
    教舍凡生死之过。故回后说。初次乞中住平
    等法教修等心。番前有慈而不能普。应次行
    乞教修等行。番前舍富从贫里乞。后三句中
    斯教自为言有隐显。初句为离生死之缘须
    行乞食。第二为断生死之因须取揣食。第三
    为舍生死之果须受彼食。就初句中为不食
    故应行乞者食是身缘。得净法身方能舍远。
    彼净法身要修舍世资生之业。乞食资身行
    道方得故为不食。须行乞也。第二句中为坏
    和合应取食者因能聚果名为和合。内证真
    道方以永离。其道必由舍世资生。从他取食
    资身起行方能证会。是故为坏和合之相应
    取揣食。自从他求。尔时名取。为不受故应受
    食者不受生死有为之果名为不受。不受唯
    佛。佛果二由舍世荣生。从他受取资身起道
    方能克证。故为不受。须受彼食他与领得方
    名为受。自下第二教防过仪。以空聚想入聚
    落者就入聚时教离人想。观聚无人故名为
    空。入聚多起男女等结故教修空。所见色下
    就行乞时教离法想。于乞食时多于六尘而
    生诸结。故教防离。然此文中于六尘境治法
    各异。于色尘境教观根空而为对治。于声尘
    境教观境虚而为对治。于香尘境教类?事
    而为对治。于味尘境教离取心而为对治。于
    触尘教离能取及所取事而为对治。于法尘
    境教观境空而为对治。立从皆得为约此六。
    教人多治显隐异论。初言见色与盲等者盲
    人无根于色不着。行者应尔。观眼体空同盲
    无根于色不取。故下文言若知眼性于色不
    贪不恚不痴。余亦应然。言所闻声与向等者
    向虚无无可贪取。观声似彼虚假无实无可
    贪取。余亦应尔。言所嗅香与风等者风事浮
    ?人多不着。观香似彼莫生贪着。余皆应然。
    言所食味不分别者标杓无心虽在诸味不生
    分别。行者应尔。当如标杓除去心想莫生分
    别。余悉应尔。言受诸触如香证者智证法时
    不见己心以为能取。不见前境以为所取。行
    者应尔。知身体空无其能觉。亦观境空无其
    所觉。故如智证余亦应然。知法如幻无自他
    性教观性空。幻无定性诸法像此。幻法无体
    名无自性。此幻法中亦无妄计我人等实名
    无他性。本自不然今亦不灭教观相空。如彼
    幻化因缘法相毕竟空寂何但无性。相亦不
    有。以无相故无法可生。故本不然。无法可尽
    故今不灭。又知如幻明法非无。无自性等显
    法非有。无自他性明非性有。本自不然今亦
    不灭明非相有。义如前解。又复知法如幻相
    者明知世谛。无自性等明解真谛。无自他性
    性空真谛。本自不然今亦不灭相空真谛。亦
    如上释。观法既然余尘类尔。上来第二于乞
    食时教防过仪。自下第三就乞得后食用之
    时教生道法。句别有十。前之三句正教起道。
    中间五句彰益劝为。末后两句叹胜劝学。就
    前三中初二教起利他之行。后一教修自利
    之行。复前二中不舍八邪入八解脱约因以
    教。声闻独善故舍八邪入八解脱。菩萨兼利
    随物现同故不舍八邪入八解耳。言八邪者
    番八正说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乃至邪
    定。言八解者一义名彼八正之道为八解脱。
    彼八与邪正相番故。亦可名彼内有色相外
    观色等为八解脱。修彼能治贪食过故。故下
    文言佛说八解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
    乎。故教人中言以邪相入正法者约果以教。
    邪相世间正法涅??。声闻独度舍邪入正。菩
    萨兼益随物现同。不舍世间而证涅??。故不
    舍邪入正法矣。上教利他下教自利。言以一
    食施一切者下施众生。施有二种。一施令食。
    二以食施之。共将奉佛及众贤圣为是须施。
    供养诸佛及众贤者上用奉圣。作决定意勿
    得随冥。为此施竟然后自食。上来三句正教
    起行。次下五句彰益劝为。初有两句。就上初
    句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明彼益。如是食者
    牒前起后。下就论益。非有烦恼非离烦恼约
    慧辨益。非入定意非起定意约定彰益。以前
    不舍八邪义故非离烦恼非入定意。于八邪
    中有邪见故非离烦恼。有邪定故非入定意。
    以前入于八解义故非有烦恼非起定意。以
    八解中有正见故非有烦恼。有正定故非起
    定意。次有一句。就前第二邪相入正以明证
    益。非住世间是前文中入正法也。非住涅??
    是前文中以邪相也。下有两句。就上第三食
    施一切供诸佛等以明修益。其有施者牒前
    一食施于一切供佛及圣。下就论益。言无大
    福无小福者就因辨益。以等施故无有偏施。
    凡夫小福亦无偏施。贤圣大福。言不为益不
    为损者约果辨益。以等施故无有偏施。持戒
    之益施破戒之损。上来彰益。下叹显胜令人
    习学。于中两句。初言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
    闻。前三句中结叹初二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以邪入正。行无偏着上顺佛德名正入道。不
    同声闻舍邪取正。所以不依。为不空食人之
    施者结叹第三施以一食施于一切供佛及圣。
    生福广大故不空食人之施也。自下第三自
    彰卑阙显彼难敌。于中四句。一彰己昔日闻
    法欣庆得未曾有。二即于下明已闻说准此
    类余乘于一切菩萨深敬。三复作念下彰己
    昔日教叹维摩斯有在家俗人之名。辨才智
    慧乃能如是自在无碍。四其谁下明已因是
    慕大厌小。其谁不发三菩提心是慕大也。从
    是不复劝人声闻辟支佛行是厌小也。前辞
    次释。是故不任总结不堪。次告须菩提令往
    得疾。外国正名为须浮帝。传者音殊名须菩
    提。其须浮帝此名善吉亦曰空生。初生之日
    家物悉空故名空生。其人于佛弟子之中解
    空第一。又传无诤三昧亦胜。今命问疾。先告
    后辞。辞中初总次释后结。释中所以自征起
    后下对释之。于中有四。一举己昔日被呵由
    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时我世尊闻此
    芒然不识已下自申己阙彰彼难敌。四说是
    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下教呵利益。初中忆
    昔举被呵时。入舍乞食陈被呵事。自下第二
    维摩教呵。何故须然。为益须菩并净二百天
    子法眼故须教呵。于此之中维摩初先取鉢
    盛饭。后正呵诘。何不直呵乃先取鉢盛满饭
    乎。此有三义。一取其鉢为尽言论。若不取鉢
    彼得切难喜畏舍去。故须取鉢。虽取其鉢下
    须菩提犹欲舍去。说令不取。二若不盛饭望
    直设难相涉悭过。为拂此迹故先盛饭。三欲
    寄食以兴言端故先取鉢盛满饮矣。下正呵
    之谓我总举唯下是别。呵意如何。释者不同。
    若如生公肇公所释。要须菩提证空平等上
    齐佛下等凡乃可取食。若依什公释显难意。
    要须菩提证空起用上等诸佛下同凡夫乃可
    取食。又人复言征须菩提令入法界缘起净
    门。上同诸佛亦入法界缘起染门。下同凡夫
    乃可取食。若当准彼乐璎珞经难意全别。今
    应同彼。彼经如何。其须菩提夜梦。如来以金
    色手而摩其顶。晓问如来。佛时答曰汝于今
    日当得闻于未曾闻法。其须菩提闻是语已
    入城中乞食。城中一女身佩璎珞伎乐自娱。
    因以呼之为乐璎珞。其须菩提过至其家。是
    女遂取须菩提鉢。盛满饭已执鉢未还。问须
    菩提。汝何故乞。为有我想命想人想而乞耶。
    须菩提答。我无我想命想人想。是女复问。若
    无此想为何乞食。须菩提答。诸佛世尊亦行
    乞食。何独见责。是女对曰。佛目无我想。须乞
    但为物。云何为乎。彼中具辨为二十事故行
    乞食。汝同彼耶。须菩提言。我未同佛。是女复
    征。自无我想便非自为。未同如来复非为他。
    为何乞食。其须菩提默然无对。维摩今此责
    相似彼。凡难声闻乞食所为必用此法。离道
    更无。故今维摩还用此理征须菩提。其乞食
    者无过自为无过为他。自为凡夫。其为他者
    谓佛菩萨。若同此二乃可取食。其须菩提自
    忖无此两种所为。取食莫由。故下置鉢而欲
    舍去。难意如是。文中有二。一约佛设难。若同
    诸佛乃可取食。二若须菩提不见佛下约凡
    设难。若同凡夫乃可取食。前中合十一句文。
    初之一句征令同佛证空平等乃可取食。后
    十征令问佛成就解脱之德乃可取食。就初
    句中于食等者诸法亦等将食类法观食体空
    名为食等。以此类余名法亦等。言诸法等食
    亦等者以法类食观诸法如名为法等。以此
    类食名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者结听取
    食。就后十句征令同佛解脱德中前九是别
    后一总结。就前别中初之七句约行以征。后
    之两句约人以征。复前七中初五断德。后二
    行德。复前五中初之三句是烦恼断。次一业
    断。后一苦断。烦恼断中初二见惑。后一修惑。
    见惑之中初钝后利。钝中不断?H怒痴者是
    佛不住无为行也。?H者是贪。怒者是嗔。痴是
    无明。随化常起故曰不断。此即是不行违通
    道。亦即是下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
    为之疲劳。诸佛以此而作佛事。又二即是地
    经之中发起胜行。涅??经中佛非无偏常行
    遍事。问曰此行为是佛作为是他见。释言据
    情。佛无心作。他见我为。就能是佛所作。佛作
    有二。一是三昧法门力现。如涅??说大般涅
    ??能建大义纳妃生子种种示现。亦如华严
    善财所求一切法门悉能示现如是等事。二
    修力故现。佛以过去大悲愿力亦以发起殊
    胜行力。虽无心想自然能现。是二相须。云何
    相须。法虽能起起必假修。如似火珠虽能出
    火见日方生。亦如水珠虽能出水见月方出。
    此亦如是。故涅??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
    法无故异法灭坏。修虽能起起必依法。如声
    依谷方能发响。如形依镜方能生像。此亦如
    是。修力所现即是报应。法力所现即是法应。
    一门既然。余门率尔。亦不与俱是佛不住有
    为行也。证实返望由来不有。无法可在名不
    与俱。非是有法舍而不俱。后利中不坏身者
    还是不着无为行也。现行身见而不舍离名
    不坏身。而随一相还是不着有为行也。理如
    一相行证名随。此约见惑以辨解脱。下约修
    惑。不灭痴爱还是不住无为行也。无明住地
    名之为痴。欲爱色爱有爱住地说以为爱。随
    化现行故曰不灭。起明脱者还是不着有为
    行也。明是慧明翻对前痴。脱道心脱翻对前
    爱。由断故起于慧明。明即慧脱。由离爱结
    故起心脱。此约烦恼明解脱德。下次得业。以
    五逆相还是不住无为行也。杀父杀母杀阿
    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其五逆。此背恩
    及违福田故说为逆。杀父杀母背恩故逆。后
    三违于福田故逆。广如别章。此应具论。随化
    现起名五逆相。如调达等诸业皆起以此五
    逆。重故偏说。重尚为之轻不待言。而得脱者
    还是不住有为行也。永绝业?名得解脱。此
    句约业明解脱德。不缚不解约对苦报明解
    脱德。同前说。亦不为生死苦报所缨名为不
    缚。随化现受称曰不解。上来约断明解脱德。
    下约智从。智有因果。不见四谛非不见谛约
    因以论。示有见疑不观谛理名非见谛。内实
    觉了名非不见。斯乃地上通名见谛。非得果
    者约果以说。此言略少。准前应言非得果非
    不得果。且举一边。名佛为果。不舍一切菩
    萨所行故非得果。实证菩提故非不得。今略
    不辨。上来七句约行以征。自下约人。言非凡
    夫非离凡者内备圣德故非凡夫。现行凡事
    化众生故非离凡法。言非圣人非不圣者现
    为凡愚化众生故名非圣人。内具圣德故非
    不圣。上来别征。虽成一切而离诸法总以结
    之。随别难尽故须总结。此等皆是佛菩萨德。
    征令同之。乃可取食总结应受。具前德者乞
    必为他故可取食。自下第二约凡设难。明同
    凡夫自为而乞乃可取食。于中初明同诸外
    道乃可取食。住八难下同余凡夫乃可取食。
    为与众魔共一手下明同众魔乃可取食。前
    中有二。人同外道违佛法僧无行方便乃可
    取食。二若须菩提入邪见下明同外道无解脱
    行乃可取食。前中先令违背三宝。后结可取。
    若须菩提不见佛者明同外道违离佛宝。不
    闻法者违离法宝。彼外道下违离僧宝。同诸
    凡夫外道为师故离僧宝。于中初明外道为
    师。次明须菩提从之出家。后明须菩随之堕
    落。前中初言外道六师总以标举。彼外道中
    有六种人各别立见说为六师。次列其名。富
    兰那迦叶是第一人。迦叶是姓。富兰是字。此
    乃是其空见外道。末伽利拘赊梨子是第二
    人。末伽是字。拘赊母名。将母以别名拘赊
    梨子。此常见外道。删?夜?陈揠兆邮堑谌?br> 人。删?是字。?陈弈该?=?敢员鹈?陈揠?br> 子。此一因见外道。亦得名为苦行外道。宣
    说众生受苦受乐皆由往因不藉现缘。往业
    未尽不得解脱。多受苦行酬其往业。往业既
    尽便得解脱。何耆多翅舍钦婆罗者是第四
    人。何耆多翅舍是其字也。钦婆罗者是其[毯-炎+旁]
    [饥-几+(立/木)]。被此为衣就之以标名钦婆罗。此自然见
    外道。说一切法自然而有不从因缘。此涅??
    中纳衣之即师。迦罗鸠驮迦旃延者是第五
    人。迦罗是字。迦旃延是姓。此是自在天因外
    道。说自在天为众生因。众生由之受苦受乐。
    尼干陀若提子者是第六人。尼干是字。若提
    母名。将母以别名提子。此不须修外道。说
    诸众生于未来世过八万劫自然解脱。譬如
    转缕纨于高顶缕尽自止。上来别列。下明此
    六与之为师。此初句竟。次明须菩因其出家。
    后明须菩由之堕落。外道邪见造作邪业堕
    坠三恶名彼师堕。须菩学之亦堕三恶名汝
    随堕。可乃取食结听令受。世间违背三宝之
    人为身求食。汝若同之为身求食乃可取食。
    上来明其违背三宝无行方便。若须菩提入
    诸邪下明同外道无解脱行。入诸邪见明无
    道因。不到彼岸明无灭果。亦应结言乃可取
    食。文中略无。上来第一明同外道乃可取食。
    自下第二明同余凡乃可取食。于中五句。前
    三同凡无自利行。后二同凡无利他行。就前
    三中住于八难不得无难无道方。八难如上。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明无道体。同恼有彰。
    离净无治。汝得无诤一切亦得明无道果。此
    返言耳。若正应言一切众生不得无诤汝亦
    不得乃可取食。然此返言与下文中若弥勒
    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其言相似。以何
    义故为此返征。彼须菩提乞食似凡。汝乞似
    凡得无诤定。一切众生乞食似汝亦应得之。
    凡乞似汝不得此定。汝乞似凡亦同不得。乃
    可取食。何者是其无诤三昧利根罗汉凡所
    施为。常豫观察欲界众生未起烦恼起意将
    护不与其竞名无诤定。故杂心云云缘欲未
    生恒依不动智慧。下二同凡无利他中其施
    汝者不名福田无善益他。世间罪人供之无
    福。供汝似彼。不生功德名非福田。供养汝者
    堕三恶道有恶损他。世有增上造罪众生。有
    人乐恶爱其所作而供养之堕三恶道。供汝
    似彼堕三恶道。及可取食。上来第二明同余
    凡乃可取食。自下第三明同众魔乃可取食。
    于中初先征令同魔后结听取。前中有八。初
    四同魔有损他行。后四同魔有损己行。就前
    四中为与众魔共一手者明同魔业。魔专坏
    乱作业同彼名共一手。中间两句明同魔人。
    作诸劳侣与魔为伴。魔能劳乱名之为劳。与
    彼为伴名作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
    异者自身作魔。魔是魔王。诸尘劳者是其魔
    民。义如前。坌染众生故说为尘。身皆同之名
    等无异。于一切生而有怨心此之一句明同
    魔心。于一切生欲坏其善名有怨心。上来损
    他。自下四句明同诸魔有损己行。谤佛毁法
    不入众数。此之三句违背三宝明无道因。终
    不得灭明无灭果。上令同邪。如是行乞乃可
    取食总结听受。具前过者须为身乞。汝若同
    之乃可取食。上出呵辞。自下第三申己卑阙
    显己不及。于中初先彰己被难茫然不解舍
    鉢欲去。后彰维摩安慰令住。就安慰中取鉢
    勿惧总劝舍怖。下别安慰。别中有二。一举化
    人类须菩提明无能畏。二所以下将其化法
    类己难辞明无所畏。前中维摩先举化人问
    须菩提。次须菩提以理正答。下维摩诘取其
    所答类菩提。后劝舍畏。就初问中随须菩提
    意解以问。于意云何问其意解。于汝意中所
    解云何。如来作化以是事语宁不者举事正
    问。何故偏言如来化人。如来辨胜难辞可畏。
    为是偏举。佛辨难当。以其化人无心想故无
    真实故。用前难辞而难语之毕竟不畏。故今
    反问。宁有惧不我言不也须菩正答。化人不
    畏故曰不也。下取所答类须菩提。言一切法
    如化者泛举诸法类同化人。言一切法皆如
    幻化明须菩提亦同化矣。汝今不应有所惧
    者结劝舍畏。知身如化无能畏者故不能惧。
    自下第二明己难辞。问如幻化明无畏所以
    者何征前起后。所以向前劝汝取鉢勿惧者
    何。下对释之。句别有五。初一切言说不离是
    相明言如化。不离向前幻化相矣。道言一切
    言说不离即显向前难辞亦然。二至于智者
    不者文下明于难辞。不应生畏此名菩萨以
    为智者。良以智者知言如幻故于文字不着
    不惧。举彼智者于文字中不着不惧。今须菩
    提同彼智者于前难辞不着不畏。三何以下释
    前智者不着所以。先征后解。文字性离为是
    不着。文字体空名为性离。四无有文字即真
    脱下会前文字性离之义即真解脱。名前性
    离为无字文。真解脱处绝离言辞。故无文字
    即真解脱。五解脱相者即诸法也。以真解脱
    即一切法皆离文字。皆离文故悉不可畏。此
    第三竟。自下第四明维摩诘教呵利益。二百
    天子法眼净者入见谛道名法眼净。由闻前
    说证入初地见法显了名法眼净。非小乘中
    得法眼净。前辞次释。故我不任总结不堪。次
    告富楼令往问疾。其富楼那是其字也。此翻
    名满。弥多罗尼是其母名。此翻名慈。将母以
    别名弥多罗尼子。其人于佛弟子之中说法
    第一。如法华说。故令今之今往问疾。先告
    后辞。辞中还初总辞不堪。次释后结。释中所
    以自征起后。下正辨之。辨中有四。一举本昔
    被呵由缘。二出被呵辞。三时维摩入三昧下
    彰其巧化。四我念声闻不观人下申己卑阙
    以小自责。就初段中忆念我昔举被呵时。于
    大林中出被可处。为诸新学比丘说者彰被
    呵事。说何等法。总知说小不知小中说何等
    法。自下第二明教呵辞。何故须然。为益富楼
    并令比丘舍小求大所以教呵。文中维摩来
    谓总举。下别显之。别中有四。第一呵其违欲
    说法。二汝不能知众生根下呵违根说。三欲
    行大道莫示小下重就第一呵违欲说。四此
    比丘久发大下重就第二呵违根说。初中四
    句。两句教两呵。初言先当入定观心然后说
    者教观欲说。二无以秽下呵违欲说。约喻呵
    之。无谓勿也。以犹用也。小乘之法如似秽食。
    比丘大欲事同宝器。勿用小乘秽弊法食投
    于大乘乐欲宝器。三当知下教知欲说。观始
    知终故复教之。比丘念大汝须知之。四无以
    下呵违欲说。约喻呵之。比丘大欲以似琉
    璃。小乘小欲事同水精。勿将余人水精小欲
    同此比丘琉璃大欲。此初段竟。第二呵其违
    根说中汝不能知众生根原呵不知根。勿得
    发下遮其授小。无得发起以小乘法法说以
    遮。彼自无创勿伤之也喻说以遮。彼诸比丘
    大根完具名为无创。教小侵损目之为伤。遮
    抑不听故言勿伤。第三重呵违欲说中约喻
    以呵。于中三句。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是一呵
    也。比丘求大名欲大道。小法卷狭如似小
    径。求大教小理所不应故云莫示。无以大海
    内于牛迹是二呵也。比丘广欲如似大海。小
    结狭浅事同牛迹。安心住法目之为内。此亦
    不应故言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
    彼萤火是三呵也。比丘大欲如似日光。声闻
    小欲事若萤火。将大同小理所不合。是故呵
    言无以日光等彼萤火。第四重呵违根说中
    言此比丘久发大心中忘此意举彼大根。如
    何以小而教导之呵其授小。我观小乘智慧
    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呵不知根维摩自导。我观小乘下出所观。智
    慧微浅犹如盲人智体劣也。不能分别一切
    众生根之利钝智用狭也。以智微故不能分
    别一切众生。智慧浅故不能分别根之利钝。
    此出呵辞。自下第三彰其巧化。于中六句。初
    维摩诘默入三昧。二由入三昧令此比丘自
    识宿命。曾于过佛种善发心。此乃维摩宿
    命通力故令识之。菩萨宿命凡有六种。如
    地持说。一自知宿命。二知他宿命。三令他
    人知己宿命。四令他人自知宿命。五令他
    人知他宿命。六能令彼所知众生展转相知。
    今令比丘自识宿命是第四门令他自知。三
    即时下由识宿命还得本心谓还得本大乘心
    矣。四于是下明诸比丘由得本心荷恩致
    敬。首是头首。稽首礼足显敬愍至。五维摩
    诘因其得心更为说法。六由为说法彼于菩
    提不复退转。此诸比丘住在善趣。由闻命
    说进入种姓。故永退。自下第四彼富楼那
    自申己阙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前
    辞次释。是故下结。次告迦旃令往问疾。迦
    旃是姓。字名扇绳。其父早丧。母恋不嫁如
    绳连扇风吹不去。因与立字名曰扇绳。从
    佛出家。佛弟子中论义第一。今命问疾。先告
    后辞。我不堪任是总辞也。所以下释。故我下
    结。释中所以征前起后。下对辨之。文别有三。
    一举己昔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
    辞。三说是法时彼比丘下教呵利益。初中忆
    昔举被呵时。佛为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
    敷演义等出被呵事。说浅覆深不当物机。所
    以被呵。我即于后敷演其义总以标举。谓无
    常等随别列之。法门开合备如上辨。今据一
    门且列斯五。前四生死后一涅??。自下第三
    明教呵辞。何故须然。为益迦旃并令比丘解
    法心胜所以教呵。文中维摩来谓总举。下别
    显之。别中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是呵辞
    也。彼迦旃延相法未已见法生灭。是故名为
    生灭心行。用此心行说己所知不称法实。故
    呵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法之实相备如
    后辨。下复教之。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
    者约就无常法门以教。无常义中有二种门。
    一世谛门二第一义门。世谛门中有三无常。
    一分段无常。六道果报三世分异。二念无
    常。有为之法念念还流。一刹那须初生次
    住终异后灭。此前两门明法生灭破去常相。
    三者自性不成实无常明法虚集破遣常性。
    是义云何。即前二种以理推求。四相同体相
    夫似立。无有一法别守自性名性不成。性既
    不成知复说何以之为常。故名曰性不成无
    常。于此门中有生有灭。即名为常以守性故。
    无生无灭乃名为常以无性故。故地持云不
    知无言自性无常有生有灭。若知无言自性
    之事一切无常。何者是其同体四相有为之
    法义同幻化。相有体无。相有名生虚无称灭。
    相有名生生非灭前虚无称灭。灭非生后故
    生与灭同时无别。又此宣说无法为生。生非
    灭外还即说彼相有为灭。灭非生外故生与
    灭同体无别。即此生灭幻炎像立名之为住。
    又复幻法各守自相亦名为住。故地持云以
    自性故名之为住。此住亦非生灭之外。即此
    虚法异于真谛性实之法故名为异。又异妄
    情所立情实亦名为异。此异亦非生住灭外。
    良以同时义分四故说之以为同时四相。故
    下文言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又以
    同体义分四故说之以为同体四相。以同体
    故就余三相义说为生。离余三外无别生性。
    生无性故生性不成。以此生性不成实故生
    则无生故生无常。还就余三义说为住。离余
    三外无别住性。住无性故住性不成。以此住
    性不成实故住则无住故住无常。余亦如是。
    此三广释如优檀那章。此应具论。世谛如是。
    第一义者前无常法穷其体实毕竟空寂由来
    不有。此空是其无常之实名无常义。与经中
    说观苦无生为苦谛义其言相似。无常之义
    具辨如是。声闻但能世谛分中解知分段及
    念无常余悉不知。是须教。就可教中若据世
    谛。宣说自性不成无常以为毕竟不生不灭。
    无常中极故云毕竟。生无生性灭无灭性名
    不生灭。此不生灭是其究竟无常义矣。亦无
    住异。且言生灭。若就真谛。离相穷极名为毕
    竟。理寂无为名不生灭。此不生灭是其无常
    之实性故名无常义。亦无住异。且说生灭。泛
    论如是。准下流类。此应偏教真谛之义。五阴
    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者就苦以教。苦义亦
    二。一世谛门二真谛门。世谛门中苦别有三。
    所谓苦苦坏苦行苦。此三广释如四谛章。今
    略辨之有三种门。一约缘分别。缘别内外。内
    心涉求名之为内。刀杖等缘目之为外。外有
    违顺。刀杖等缘名之为违。己身命财亲戚之
    类说以为顺。外中违缘能生内恼。名之为
    总。从彼苦缘生于苦心。从苦生苦。故名苦
    苦。外中顺缘在能生乐。坏则生苦。故名坏
    苦。内心涉求名之为行。文行疲恼厌之生
    苦。名为行苦。第二约缘就体分别。心性是苦。
    于此苦上加以事恼。苦上加苦故名苦苦。加
    何等苦。加前三苦悉名苦苦。有为之法念念
    灭坏名为坏苦。前后迁流目之为行。迁流不
    安名为行苦。第三约就三种无常以别三苦。
    约就向前分段无常以说苦苦。有为之法体
    性是苦。于上加以分段?苦。苦上加苦故云
    苦苦。又以三世分段?苦显有为法本性是
    苦。用苦显苦亦名苦苦。约念无常宣说坏苦。
    有为无常念念灭坏故名坏苦。约就自性不
    成无常宣说行苦。同体四相因缘虚集目之
    为行。虚集之行体无自性。自性无安故名行
    苦。世谛如是。言真谛者穷苦体性毕竟寂灭
    无相为无。于中浅深更有多义。如彼四谛章
    中具辨。今且总举。此之真谛是苦实性亦名
    苦义。如是世谛分中前二三苦声闻能解。今
    不须教。第三门中前之二苦声闻亦解。今不
    须教。虚集行苦及苦真谛二乘不知。理须具
    教。但今偏教苦之真谛。五阴之果从因纳得
    名五受阴。于阴穷解名为洞达。达阴实性本
    来常寂无阴可生名空无起。此空是其苦家
    体实名为苦义。如汤炎水无水为实。此与经
    中观苦无生名知苦谛其言一也。诸法究竟
    无所有是空义者就空以教。法空名空。空义
    不同。泛有五阶。一阴非我所名之为空。如??br> 昙说。虽名为空体是有法阴为体故。二假名
    法中无有定性名之为空。如成实说。三妄想
    法虚寂无相说之为空。如阳炎水水即无水。
    不但无性。近而求之相亦不有。四妄想法虚
    无说空。如梦所见心外无法。五真如法体寂
    名空。体虽真有离相离性故说空矣。五中前
    二声闻能解。今不须教。后三不知。为是须教。
    所教之空离相中极故云究竟无所有矣。如
    是究竟无所有者是真空义。阴上无人阴中
    无性不名真空。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者
    教无我义。此说人空以为无我。分别有五。一
    阴非神主名为无我。如?酬妓怠6?诤秃霞?br> 名人中无有人性名为无我。三于妄想毕竟
    空中无有和合假名人相名为无我。四于妄
    想毕竟空中无有我人众生之相名为无我。
    五于平等真如体中无有真法集用人相名为
    无我。五中前二声闻能解余三不知。为是须
    教。言我无我而不二者。依如?酬肌7卜蚝峒?br> 我众生等名之为我。五阴法类非神非主名
    为无我。此我无我相对为二。若于平等第一
    义中非直无我亦无五阴。无我之法是二齐
    无故云不二。如此不二方是究竟无我之义。
    若依成实。凡夫横计我人之性名之为我。假
    名众生无有定性名为无我。此我无我相对
    亦二。若于平等第一义中非直无彼定性之
    我。亦无对情遣性无我。是二[雨/只]绝名为无二。
    如此无二方是究竟无我义矣。故下文云我
    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
    二。是为入不二法门。与此义同。法本不生今
    亦不灭是寂灭者教涅??义。涅??有三。一事
    尽无处数灭无为名为涅??。如是涅??本无
    今有。二约缘显实破相证寂名为涅??。法性
    常寂而妄相烦恼所覆。修八圣道以为了因。
    灭除?惑证本法性。一证永寂故曰涅??。此
    前二种经说为果。三就实论实。真体常寂名
    曰涅??。此一涅??非因非果。就实论。实实外
    无缘。知复约何以之为因。实外无缘。知复约
    何以之为果。是故涅??无因无果。故涅??云
    涅??之体非生非出非虚非实非一非异非因
    非果。于此分中无惑可生无染可灭。三中初
    一声闻亦解。后之两门二乘不知。为是须教。
    于后二中偏举后门而以教示。是说以言法
    本不然今亦无灭是寂灭义。上来第二教呵
    辞竟。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是第三
    段教呵利益。前辞次释。故我下结。次告阿那
    律令往问疾。前明行德此论行用。用谓六通。
    且彰天眼。此阿那律经中亦名阿尼楼驮。又
    亦名为阿泥楼豆。本是一名。传之音异。此云
    无灭。八万劫前曾供辟支。所得善根于今不
    灭。故云无灭。是佛堂弟。如来父叔合有四人。
    各有二子。佛父最大名曰净饭。有其二子。长
    名悉达多此云成利。如来身是。小名难陀。其
    第二叔名曰斛饭。亦有二子。长名提婆达多
    亦曰调达。小名阿难。其第三叔名曰白饭。亦
    有二子。长名阿那律。小名摩呵男。其第四叔
    名曰甘露饭。亦有二子。长名跋提。小名提沙。
    佛有一阿姑名甘露味。唯有一子。名尸陀罗。
    前诸释子并皆出家。其阿那律天眼第一。得
    眼因缘如经中说。彼阿那律于一时中佛边
    听法。坐下眼睡如来呵责。咄咄故为寐。壅
    螺蚌蝎类。其阿那律被呵惭愧。多日不眠遂
    便失眼。造诣耆婆求欲治之。耆婆问其患眼
    内缘。那律具答。耆婆对曰睡是眼食。久时不
    眠眼便饿死。永更叵治。那律闻之遂修天眼。
    半头见物彻见三千大千世界。今命问疾。先
    告后辞。辞中初总。所以下释。故我下结。释中
    所以征前起后下对之辨。于中有六。一举昔
    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我时
    默下自申己阙。四彼诸梵下诸梵赞叹问真
    天眼。五维摩为说。六诸梵闻之发心。愿求礼
    敬辞去。初中三句。一阿那律彰己昔日一处
    经行。游行诵经名曰经行。二明诸梵来问天
    眼。良以诸梵报得神通悉具天眼。闻阿那律
    天眼最胜心生慕仰故来请问。严净梵王与
    万梵俱标列请人。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
    作体启请方便。问我几何天眼所见正问天
    眼。此乃顺于外国人语。顺此应言那律天眼
    所见几何。问其天眼所见分齐近远几许。故
    曰几何。三我即答下那律具答。吾见释迦三
    千世界如观掌中?摩勒果小乘所见。局在一
    界。故以释迦标而别之。如龙树说。声闻人中
    有大有小。小者能见一千国土。大者能见二
    千国土。缘觉人中有大有小。小者能见二千
    国土。大者能见三千国土。今阿那律是大声
    闻。应见二千。强修力故能见三千。又以愿智
    自在力故能见三千。所见分明故如观掌?摩
    勒果。上来具列被呵由缘。次出呵辞。何故须
    呵。为今诸梵求佛真眼所以呵之。文中维摩
    来谓总举。下别显之。唯阿那律天眼作相为
    无作相进退两定。下就设难。假使作相则与
    外道等就相彰过。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
    见就无设难。无相即是真谛无为故应不见。
    此第二竟。我时默然是第三句自申己阙彰
    己不及。第四句中初明诸梵闻其所说叹未
    曾有。次为作礼后问孰有真天眼。孰谓谁也。
    第五句中维摩言有总以答之。言佛世尊得
    真天眼就人略辨。常在三昧悉见佛国不以
    二相辨相广答。寂而常用。故在三昧悉见佛
    国。声闻法中眼耳二通定外作用。大不同小
    故在三昧悉见佛国。用而常寂故见诸国不
    以二相。如日照物不生分别。第六句中初明
    诸梵闻说佛眼发心愿求。次礼维摩后。去
    不现下结可知耳。次告优波令往问疾。上明
    修善。此对优波明其对治灭恶之法。优波离
    者是天竺语。此云上首。持律中上。本在家时
    是诸释子剃发之人。后诸释子出家之时优
    波送去。诸释子等欲至佛所脱所著衣冠璎
    珞。并所乘像与优波离。释去子后优波思
    念。诸释子等果报如此尚舍出家。我住何为。
    若彼有得我亦应然。以所得物安着树上像
    系树下作如是言。诸有取者吾即施之。后往
    佛所。诸释子见问其来意。优波具答。释子大
    喜即使请佛。此人先来为我驱使。若后出家
    我喜轻慢。愿佛先度我当敬事。佛先度之。诸
    释子等同为设礼。是时大地为之振动。空声
    赞言。诸释子等?x慢山崩。出家之后持律第
    一。今命问疾。先告后辞。辞中初总次释后结。
    释中所以征前起后下正辨释。文别有五。一
    举昔日被呵由缘。二时维摩下出被呵辞。三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我下彰二比丘称赞维
    摩。四我答言下明己述叹。五时二比丘疑
    悔除下明二比丘闻法获益。第一段中初明
    比丘犯律为耻不敢问佛请优波离。以优波
    离持律第一故偏请问。后优波离为其解说。
    言如法者如戒律法。明犯不犯轻之与重名
    为说解。自下第二明呵辞。何故须然。为教犯
    罪二比丘等。破相灭罪故教以呵。文中维
    摩来谓总举。下别显之。有呵有教。无重增此
    二比丘罪是呵辞也。云何重增比丘造罪。原
    由着有取相故生。令复为其说有罪相增其
    情取故曰重增。当直下教。当直除灭勿扰其
    心是总教也。云何曲灭而复云直。说有罪相
    方教纤治名为曲灭。说罪体空破离罪相名
    直除灭。义如后辨。勿扰其心以理遮抑。扰谓
    扰乱。云何扰心而言勿扰。说罪怖之增其
    怯惧名扰其心。说罪无罪令心正住除疑欢
    喜名为不扰。下别教之。所以者何。何征前起
    后。所以教汝直灭者何。彼罪性学等明罪体
    空成应直灭。初先正教。其知此下结叹令学。
    前中有三。一就罪正破。二如佛说下约心以
    破。此亦名为约因以破。心为罪因。三一切法
    生灭已下约法以破。此亦名为约缘以破。一
    切诸法是罪缘故。初中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
    者明罪体空所以不在。内谓六根。外谓六尘。
    又内自身。外谓一切众生等缘。罪从因缘假
    合而生。本无自性。以无性故内外中间一切
    不在。不在内外既法无罪。不在中间离法亦
    无。就第二段约心破中文别有四。一明众生
    垢净依心。第二心亦不在内下约心破罪。三
    如优波离以心相下重复约心破遣罪相成向
    后段。四唯优波离妄想垢下重明垢净皆依
    于心成向初段。初中为欲约心破罪故引佛
    说明垢与净皆依于心。良以心是众生本体。
    是故心垢即众生垢。心净生净。第二约破罪
    之中先明心空次约明罪后类诸法。宗为明
    罪举余类显。心亦不在内外中间明心空也。
    内谓六根。外谓六尘。内外和合而生心识。别
    求无性。以无性故不在内外。中间亦无。故涅
    ??云眼色明欲四事和合而生眼识。是眼识
    性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欲中。余亦如是。
    不在内外类同前罪。是故亦言如其心然罪
    垢亦然。将心类罪明罪同心。如心既然不在
    内外不在中间。罪垢亦然不在内外及不在
    中。诸法亦然类显诸法。法同心罪不在内外
    及不在中故曰亦然。诸法既然罪是一切诸
    法之例何独不尔。不出于如显亦然相。前说
    心性不在内外及不在中。即是如义。诸法同
    心不在内外及不在中。亦即是如。如外无法
    故云不出。自下第三重复约心破遣罪相成
    前第二。于中为明一切众生心无垢寄优波
    离悟解以显。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
    有垢不维摩反问。就人指法是以言如。彼优
    波离具二解脱。一心解脱。断除爱结。二慧解
    脱。断绝无明。今举心脱故言心相得解脱耳。
    又就心中有性有相。真谛心性。世谛假有是
    其心相。心性常寂无脱无缚。世谛心相有缚
    有脱面相异性故说心相。得解脱时以其心
    相观空离染名得解脱。此解脱时宁有垢染
    可断除不。我言不也优波正答。得解脱时垢
    深不有故曰不也。是义云何。若见垢染可除
    可断不得解脱。不见垢染可除可离达本无
    垢。方得解脱故答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
    心相无垢亦如是将圣类凡。凡类未解无垢
    理同故曰如是。自下第四重明垢净皆依于
    心成上初段。于中三句。一妄想心垢无妄想
    心净见等三倒之心是其妄想。若依地持八
    种妄想名为妄想。有则迷真所以是垢。无即
    真显所以是净。二颠倒是垢无倒是净八倒
    名倒。有则迷于生死涅??故名为垢。无则解
    达所以是净。三取我是垢不取是净取我亦
    是八倒所收。以此患本故复别举。上来第二
    约心以破。自下第三约法以破。于中初明一
    切诸法生灭无性类罪无性。诸法皆下明法
    心起心外无相类罪无相。前中初法如幻等
    喻。如幻喻明自性无常。言如电者喻念无常。
    诸法下合。后中诸法皆妄见者法说明空。如
    梦等喻。喻别有四。一以妄想下合。上来别教。
    其知此下结叹合学。其知此者知前所辨。是
    名奉律行顺律法。其知此者知前所辨。是名
    善解心解律法。调伏名律观空破罪。是真调
    伏故名善解。此第二竟。自下第三明二比丘闻
    法称赞。二比丘言上智哉者叹胜过劣。解出
    优波故曰上智。哉是助辞。是优波离所不及
    等明下劣上。是优波离所不及者明智不及。
    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明说不及。优波离时持
    律最胜故名为上。而不能说罪性空寂除灭
    我罪名不能说。我答言下是第四段明己述
    叹。舍自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
    之辨叹其说胜。智慧明达为若此也叹其智
    胜。时二比丘疑悔除下是第五段彰二比丘
    闻说获益。益中有三。一除疑悔。二发大心。三
    兴广显。显一切众生得维摩辨。前辞次释。
    故我下结

    维摩义记卷第二(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