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注维摩诘经卷第二_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
    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
    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尔时?骋?氪蟪侵杏谐ふ呙???狄言??br> 养无量诸佛。什曰。将序其德先明修德
    之所由也
    深植善本。什曰。功德业也。肇曰。树德先
    圣故善本深殖也。此经之作起于净名。其微
    言幽唱亦备之后文。出经者欲远存其人
    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得无生忍。什曰。慧明业也。如来已尽则以
    智为名。菩萨见而未尽而能忍受不退。故
    以忍为名也。肇曰。所以菩萨无生慧独名
    忍者。以其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
    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闲任故名忍。如来智
    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故无复忍名

    辩才无阂。什曰。既具二业以辩才说法
    化众生也。肇曰。七辩也
    游戏神通。什曰。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
    神通力证其辩才。如龙树与外道论议。外
    道问曰。天今何作。答曰。天今与阿修罗战。
    复问。此何以证。菩萨即为现证。应时摧戈
    折刃。阿?身首从空中而坠落。又见天与
    阿?罗于虚空中列阵相对。外道见证已
    乃伏其辩才。神通证辩类如此也。肇曰。经
    云。菩萨得五通。又云。具六通。以得无生
    忍三界结尽。方于二乘故言六。方于如来
    结习未尽故言五也
    逮诸总持。什曰。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
    余持如大智度论中说也。肇曰。总持义同
    上。经云有五百总持。亦云无量总持也
    获无所畏。肇曰。菩萨四无所畏也
    降魔劳怨。肇曰。四魔劳我故致为怨
    入深法门。肇曰。诸法深义有无量门悉善
    入也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肇曰。到实智彼岸
    善智度也。运用无方达方便也
    大愿成就。什曰。初发心之时其愿未大。
    或大而未成。大而成者唯法忍菩萨也。如无
    量寿四十八愿。是大愿之类也。肇曰。大愿
    将无量寿愿比也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肇曰。群生万端心趣
    不同。悉明了也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肇曰。三乘诸根利钝
    难辩而善分别
    久于佛道心已纯孰决定大乘。肇曰。七住
    以上始得决定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肇曰。身口意有所作。
    智慧恒在前。故所作无失也
    住佛威仪。肇曰。举动进止不失圣仪。别本
    云具佛威仪。什曰。谓能变身作佛。举动进
    止悉如佛也
    心大如海。什曰。海有三德。一曰深广无边。
    二曰清净不受杂秽。三曰藏积无量珍宝。
    菩萨三德义同海也。肇曰。海有五德。一澄
    净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宝。三大龙注雨
    滴如车轴受而不溢。四风日不能竭。五
    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慧
    明之宝。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风日不
    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如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
    方便居?骋?搿U卦弧V罘鹚?迫颂焖?础?br> 彼何欣哉。欲度人故现居?骋?br>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
    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
    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肇曰。至人
    不现行。现行六度者为摄六弊耳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肇曰。沙门
    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
    ??也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肇曰。三界之室宅也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肇曰。梵行清净无欲
    行也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肇曰。在家若野故
    言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肇曰。外服宝
    饰而内严相好也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肇曰。外食世膳
    而内甘禅悦之味也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肇曰。因戏止戏
    受诸异道。什曰。现受外道法也
    不毁正信。肇曰。同于异者欲令异同于
    我耳。岂正信之可毁哉。受谓受学异道
    法也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肇曰。世典虽尽明所
    乐在真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什曰。诸有德者能
    致供养。能致供养者复供养此贤。所以为
    最也。肇曰。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故
    曰为供养之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肇曰。外国诸部曲皆
    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乡讼摄长
    幼也。净名现执俗法。因此通达道法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肇曰。
    法身大士瓦砾尽宝玉耳。若然则人不贵
    其惠。故现同求利。岂喜悦之有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肇曰。四衢要路人所
    交集。随彼所须而益焉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肇曰。治正法律官也。
    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肇曰。天竺多诸异道。
    各言己胜。故其国别立论堂。欲辩其优
    劣。欲明己道者则声鼓集众诣堂求论。
    胜者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此堂摄伏
    外道。然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什曰。如释迦菩萨入
    学堂说梵书梵天下来为证众人信受。斯
    其类也。肇曰。学堂童蒙书学堂也。诱开如太
    子入学现梵书比也
    入诸?H舍示欲之过。什曰。外国有一女人。
    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
    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
    变身为白衣。身着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
    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
    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
    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
    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殖善
    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
    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
    林。入林中已自现身死膖胀臭烂。长者子
    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
    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肇曰。外国
    ?H人别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暂顾而
    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肇曰。酒致失志开放
    逸门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什曰。长者
    如今四姓豪族也。声闻于凡夫为胜。如是
    展转佛法最胜也。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
    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
    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
    胜法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什曰。外国白衣多财
    富乐者名为居士
    断其贪着。肇曰。积钱一亿入居士里。宝货
    弥殖故贪着弥深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什曰。梵音中含二
    义。一言忍辱。二言?恚。言此人有大力势
    能大?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

    教以忍辱。肇曰。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
    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
    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
    始也。故相承为名焉。其尊贵自在。多强暴
    决意不能忍和也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什曰。广学问求
    邪道。自恃智慧骄慢自在名婆罗门也
    除其我慢。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其种别
    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
    出家苦行。多恃已道术自我慢人也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肇曰。正法
    治政法也。教以正治国以道佐时也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肇曰。所承
    处重宜以忠孝为先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什曰。非如
    今内官也。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
    用为内官。化正宫女。肇曰。妖媚邪饰女人
    之情。故诲以正直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什曰。昔有
    一贱人来入城邑。见一人服饰严净乘大
    马执宝盖。唱言不好。乃至再三。彼人怪而
    问曰。我严净如是。汝何言不好耶。贱人曰。
    君宿殖德本获此果报。威德被服人所宗
    仰。我昔不种福。鄙陋如是。以我比君犹
    如禽兽。故自言不好耳。非毁君也。贱人因
    是感厉广修福业。形尊悟物所益以弘。况
    以道法化人哉。肇曰。福力微浅故生庶民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什曰。小乘
    中初梵有三种。大乘中有四种。余上三地亦
    如是。梵王虽有定慧而非出要。诲以佛
    慧故言胜也。肇曰。梵天多着禅福。不求
    出世胜慧也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什曰。梵垢
    薄而着浅故为现胜慧。释爱重而着深故为
    现无常也。肇曰。天帝处忉利宫。五欲自娱。
    视东忘西。多不虑无常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什曰。护世
    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
    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
    十方也。肇曰。护世四王各治一方护其所
    部。使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
    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什曰。上诸方便以施戒
    摄人。施戒摄人则人感其惠。闻其有疾问
    疾者众。问疾者众则功化弘矣。是以广现
    方便。然后处疾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
    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肇曰。
    虽复变应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经之起本
    于现疾。故作者别序其事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什曰。
    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况于无德而
    可保也。肇曰。同我者易信。异我者难顺。
    故因其身疾广明有身之患
    诸仁者是身无常。什曰。诸佛常法要先以
    七事发人心。然后说四谛。何等七。一施。二
    戒。三生天果报。四说味。味乐味也。五果报
    过患。虽有少乐而众苦无量。众生迷于少
    乐而不觉众苦。犹以芥子置于山顶唯
    见芥子而不覩大山也。六教厌离世间。
    七叹涅??功德。今不说七法直说无常者。
    将以此会积德已淳慧识修明故也。复次无
    常是空之初相。将欲说空故先设无常。所
    以但说身不说余法。余法中少生着故

    无力无坚。什曰。无有能作力也。无坚体
    不实也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肇曰。身之危脆强力
    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无常义也
    为苦为恼。什曰。无常故苦。苦则恼生
    众病所集。肇曰。苦八苦也。亦有无量苦。恼
    九恼也。亦有无量恼。病四百四病。此苦之义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
    可撮摩。肇曰。撮摩聚沫之无实。以喻观
    身之虚伪。自此下至电喻明空义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肇曰。不久似明无常
    义。然水上泡以虚中无实故不久立。犹空
    义耳
    是身如炎从渴爱生。肇曰。渴见阳炎惑以
    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肇曰。芭蕉之草唯
    叶无干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肇曰。见幻为人。四
    大为身。皆颠倒也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梦中妄见觉后非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什曰。形障日光光
    不及照影此现。由无明三业隔实智慧。所
    以有身也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肇曰。身之起于业
    因犹影响之生形声耳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什曰。俄顿异色须
    臾变灭。身亦如是。?息之间有少有长老
    病死变。从如沫至如电尽喻无常也。或以
    无坚。或以不久。或以不实。或以属因缘。
    明其所以无常也。下四大喻喻空无我也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肇曰。变灭不住似释
    无常。然皆取其虚伪不真故速灭不住。犹
    释空义也
    是身无主为如地。什曰。地无常主。强者得
    之。身亦无主。随事而变。病至则恼。死至
    则灭。聚散随缘不得自在也。肇曰。夫万事
    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
    则为四支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生则
    为内。死则为外。内外虽殊然其大不异。故
    以内外四大类明无我也。如外地古今相
    传强者先宅故无主也。身亦然耳。众缘所
    成。缘合则起。缘散则离。何有真宰常主之
    者。主寿人是一我。义立四名也
    是身无我为如火。什曰。焚烧林野威声振
    烈。若勇士陈师制胜时也。实而求之非有
    敌也。身亦如是。举动云为兴造万端。从惑
    而观若有宰也。寻其所由非有我也。肇
    曰。纵任自由谓之我。而外火起灭由薪。火
    不自在。火不自在火无我也。外火既无我。
    内火类亦然
    是身无寿为如风。什曰。虽飘扇鼓作或来
    或去。直聚气流动。非有存生寿也。身亦如
    是。呼吸吐纳行作语言亦假气而动。非有
    寿也。肇曰。常存不变谓之寿。而外风积气
    飘鼓。动止无常动止无常风无寿也。外风
    既无寿。内类可知
    是身无人为如水。什曰。澄净清明洗涤尘
    秽。曲直方圆随时所适。实而求之为者竟
    谁。身亦如是。知见进止应事而迁。假缘成
    用。乘数而行。详其所因非有人也。肇曰。
    贵于万物而始终不改谓之人。而外水善
    利万形。方圆随物。?绰∫焓省6?逦薅ā?br> 体无定则水无人也。外水既无人。内水类
    可知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肇曰。四非常讫于上。
    自此下独明身之虚伪众秽过患四大假
    会以为神宅非实家也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什曰。离我众生空。离
    我所法空也。上四句说空无我喻。此直说空
    无我义也。肇曰。我身之妙主也。我所自我之
    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有。智者观身。
    身内空寂二事俱离也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什曰。会而成知非
    真知也。求知不得同瓦砾也。肇曰。身虽
    能触而无知。内识能知而无触。自性而求
    二俱无知。既曰无知何异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什曰。无作主而有所
    作者风所转也。从无知至无作更释空无
    我义也。肇曰。举动事为风力使然。谁作之

    是身不净。什曰。须陀洹虽见四谛犹惑
    净色。故四非常后次说不净也。复次上说
    无常苦无我。此说不净门。为破四颠倒故
    说四种观行。行此观已然后能于身不着。
    身不着已然后能学法身。故先说厌法后
    说法身也
    秽恶充满。肇曰。三十六物充满其体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什
    曰。此明无常所坏所以苦也。自此以下尽
    说苦喻也。为灾病苦也。丘井以下总喻生
    老病死众苦无量也。肇曰。虽复澡以香汤
    衣以上服。苟曰非真。岂得久立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肇曰。一大增损则百
    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故
    身为灾聚也
    是身如丘井。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
    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
    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
    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
    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
    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
    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着
    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
    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
    白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
    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
    畏苦也
    为老所逼。肇曰。神之处身为老死所逼。
    犹危人之在丘井为龙蛇所逼。缘在他
    经也
    是身无定。什曰。念有死分无定期也
    为要当死。肇曰。寿夭虽无定。不得不
    受死
    是身如毒蛇。肇曰。四大喻四蛇也
    如怨贼。肇曰。五荫喻五贼也
    如空聚。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
    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
    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
    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
    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
    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
    去。复见大水。缚筏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
    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
    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
    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
    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
    患三恶。而未出诸聚落未免恶贼。复
    教令乘八正筏度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
    然无为无复众患也。肇曰。六情喻空聚皆
    有诚证喻在他经。是故涅??经云。观身
    如四大毒蛇。是身无常。常为无量诸虫之
    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畏。犹
    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
    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
    为孔窍。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
    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
    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
    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
    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
    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
    久。虎狼鸱枭?鹫饿狗之所食?n。谁有智
    者当乐此身。宁以牛迹盛大海水。不可
    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宁团大地使如
    枣等渐渐转小如亭历子乃至微尘。不能
    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肇曰。阴五阴。界十八
    界。入十二入。此三法假合成身。犹若空聚
    一无可寄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肇曰。吾等同
    有斯患可厌久矣。宜共乐求佛身
    所以者何。肇曰。近见者谓佛身直是形之
    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为而求。将为
    辩法身极妙之体也
    佛身者即法身也。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
    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
    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所不摄。称赞
    所不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
    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象不可为有。
    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
    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
    通洞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
    此二乘之所不议。补处之所不覩。况凡夫
    无目敢措心于其间哉。聊依经诚言粗标
    其玄极耳。然则法身在天为天。在人而人
    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生曰。夫
    佛身者丈六体也。丈六体者从法身出也。
    以从出名之故曰即法身也。法者无非法
    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也。身者此义之
    体。法身真实丈六应假。将何以明之哉。悟
    夫法者封惑永尽仿佛亦除。妙绝三界之表
    理冥无形之境。形既已无故能无不形。三
    界既绝故能无不界。无不形者唯感是应。
    佛无为也。至于形之巨细寿之?短。皆是接
    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众生若无感则不
    现矣。非佛不欲接。众生不致故自绝耳。若
    不致而为现者未之有也。譬日之丽天而
    影在众器。万影万形皆是器之所取。岂日
    为乎。器若无水则不现矣。非不欲现器
    不致故自绝耳。然则丈六之与八尺皆是众
    生心水中佛也。佛常无形。岂有二哉。以前
    众患皆由有身故令乐佛身也。然佛道迹
    交在有。虽复精?之殊。至于无常不应有
    异。而令乐之。宜明其意。既云即是法身。
    非徒使知无有身患。乃所以用断一切众
    生病矣。斯又引使乐法。乐法之行下法。是
    以行于法者得佛身也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肇曰。夫极妙之身必
    生于极妙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业也。此
    二业盖是万行之初门泥洹之关要。故唱言
    有之。自此下虽别列诸行。然皆是无为无
    相行也。以行无相无为故。所成法身亦无
    相无为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肇曰。五分法

    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
    进禅定解脱三昧。肇曰。禅四禅。定四空定。
    解脱八解脱。三昧三三昧。此皆禅度之别行

    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肇曰。诸即上六度
    也。波罗蜜秦言到彼岸。彼岸实相岸也。得
    无生以后所修众行尽与实相合。体无复
    分别也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肇曰。七住以上则具
    六通。自非六通运其无方之化。无以成
    无极之体
    从三明生。肇曰。天眼宿命智漏尽通为三
    明也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什曰。始观时
    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慧名
    观也。肇曰。止定观慧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
    善法集一切善法生。肇曰。必断之志必集
    之情此二心行之纲目也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肇曰。真实善根所
    以生。不放逸功业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用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
    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肇曰。发无上心岂唯自除病。亦济
    群生病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
    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弟子品第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牀。生曰。自
    念寝疾者自伤念疾也。夫有身则有疾。此
    自世之常尔。达者体之。何所伤哉。然?骋?br> 离诸长者子。皆觐佛听法。维摩诘事应是
    同。阂疾不豫理在致伤。故托以崇法招
    佛问疾也
    世尊大慈宁不垂愍。肇曰。上善若水。所以
    ?绰∷顾秤肷迫省9誓芮?晌蘖摺6?剖?br> 至。所以会几不失。居众人之所恶。故能
    与彼同疾。世尊大慈必见垂问。因以弘道
    所济良多。此现疾之本意也。生曰。以阂疾
    不豫妙听。良可哀也。此之可哀理应近者。
    是哀之为事宜遣慰问。而佛大慈普念。今
    也无使。宁不愍之耶。此盖因常情以期使
    耳。岂曰存己。乃远以通物也。若佛遣使。则
    向疾之弊匆化成大休矣。返常之致不
    亦然乎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世
    俗智慧。大乘法中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
    明大小。故先命弟子也。舍利弗于弟子中
    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
    欲令其显维摩诘辩才殊胜发起众会
    也。复命余人者。欲令各称其美明兼应辩
    慧无方也。此下宴坐梵本云摄身心也。
    肇曰。至人悬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机潜应。
    故命问疾也。舍利弗五百弟子之上智慧第
    一。故先敕也。如来知诸人不堪而犹命者。
    将显净名无穷之德以生众会怖仰之情
    耳。舍利其母名。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
    名子。生曰。知其意者达其旨也。今日之使
    理归文殊。而命余人者。托常遣使之仪。
    欲以假显维摩诘德也。德以此显者。遘既
    在昔。今必高推。推若有理则理可贵矣。苟
    己伏德而藉。闻理为贵。至于论疾之际岂
    有不悟哉。夫遣使之体。要当自近及
    远。是以先弟子后菩萨也。舍利弗是亲承
    之最故首命之焉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肇
    曰。奉佛使命宜须重人。净名大士智慧
    无量。非是弟子所堪能也。且曾为所呵默
    不能报。岂敢轻奉使命以致漏失之讥。生
    曰。夫以妙乘?无往不尽。而今所扣盖是
    近应群生。于舍利弗岂有不堪之时耳。
    不堪之意良在于兹。今欲现之若实要应
    有寄。维摩诘迹在辩捷。为一国所惮。往
    有致论之理。而舍利弗曾亦示屈于彼以
    为不堪。孰谓虚哉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
    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肇曰。无施之迹效之于前矣。曾于林下
    宴坐时。净名来以为坐法不尔也。生曰。有
    以致辞。非拒命也。托不拒命之辞以取
    推维摩诘美也。不必是者不言非是。但
    不必是耳。不言非是者。实可以为求定
    之筌也。不必是者。有以之致病。病所不
    病。可不呵哉。舍利弗诚无所复。假宜由
    行以轨物。所行交是彼之所病。维摩诘以
    其居不足之地。固可寄以为呵。然则舍利
    弗迹受屈矣。宴坐者闲居之貌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什
    曰。此章大明至定以诲未能。非独明空
    也。菩萨安心真境识不外驰。是心不现也。
    法化之身超于三界。是身心俱隐禅定之极
    也。声闻虽能藏心实法。未能不见其身。
    身见三界则受累于物。故隐而犹现。未为
    善摄也。亦云。身子于时入灭尽定能令心
    隐。其身犹现故讥之也。肇曰。夫法身之宴
    坐形神俱灭。道绝常境。视听所不及。岂复
    现身于三界。修意而为定哉。舍利弗犹有
    世报生身及世报意根。故以人间为烦扰
    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无迹。故致斯呵。凡
    呵之兴意在多益。岂存彼我以是非为心
    乎。生曰。原夫宴坐于林中者。以隐其形
    也。若不隐必为事之所动。是以隐之使
    离于事。以为求定之方。而隐者有患形之
    不隐。苟执以不隐为患。而隐者犹为不
    隐所乱。非所使隐也。隐形者本欲藏意
    也。意不藏必为六尘所牵。是以藏之以
    不见可欲。得因以息欲。而藏者有患意之
    不藏。苟执以不藏为患。而藏者尚为不
    藏所乱。非所以藏也。若能于三界不见
    有不隐不藏之处。则不复为之所乱尔。乃
    所以是隐藏之意耳。不隐不藏为现。现必
    不出三界。故言不于三界现身意也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什曰。谓
    虽入灭定而能现无量变化以应众生。肇
    曰。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
    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
    顺机而作。应会无方。举动进止不舍威仪。
    其为宴坐也亦以极矣。上云不于三界
    现身意。此云现诸威仪。夫以无现故
    能无不现。无不现即无现之体也。庶参玄
    君子有以会其所以同而同其所以异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肇曰。小
    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恶齐旨
    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终日道法也。净名之
    有居家即其事也。生曰。既隐林中便应求
    定。求定之法先当正身使不动。不动故不
    乖定。正身故不违道。斯可以求道定之良
    术也。若封以不正违道而正之动乖定而
    住之者。犹复为不正及动所乱。非所以
    正身不动旨也。若不起灭定即是现诸
    威仪者。是则不现威仪异于定也。无异
    故不相乖矣。威仪者则是动也。灭定者灭
    心心数法定也。此定正反形动之极。故偏
    举以为言也。若不舍道法即是现凡夫事
    者。是则不见凡夫事异于道也。凡夫事者
    即是身不正也。威仪凡夫事在下句者。所
    病在此故以上牵之也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什曰。贤圣
    摄心谓之内。凡夫驰想谓之外。言不内不
    外者等心内外也。肇曰。身为幻宅。曷为住
    内。万物斯虚。曷为在外。小乘防念故系心
    于内。凡夫多求故驰想于外。大士齐观故内
    外无寄也。生曰。既正身不动。次应摄念。
    摄念之法若去所缘即摄令还。念去从事
    谓之驰外。摄还从我谓之住内。若以驰
    外为乱住内为定。即复是为内外所驰。
    非所以摄念之意也。心不住内者则无内
    可住也。亦不在外。者则无外可在也。然
    后乃是不复驰焉
    于诸见不动。什曰。若以见为动是见住

    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肇曰。诸见六
    十二诸妄见也。夫以见为见者。要动舍诸
    见以修道品。大士观诸见真性即是道品。
    故不近舍诸见而远修道品也。生曰。摄
    念之义要得其道。其道为何在乎正观。正
    观即三十七品也。三十七品观是见理之怀
    也。以从理而见故意可住耳。若贵观得
    理。即复是为观所惑。则失乎理。非所以
    观也。若于诸见不动即是行三十七品
    者。是则不见三十七品异于诸见。则无复
    惑矣。不动者不去之。诸见者邪见也
    不断烦恼而入涅??是宴坐。什曰。烦恼即
    涅??。故不待断而后入也。肇曰。七使九结
    恼乱群生。故名为烦恼。烦恼真性即是涅
    ??。慧力强者观烦恼即是入涅??。不待断
    而后入也。生曰。既观理得性。便应缚尽
    泥洹。若必以泥洹为贵而欲取之。即复为
    泥洹所缚。若不断烦恼即是入泥洹者。
    是则不见泥洹异于烦恼则无缚矣。此
    上二句亦所病在下。以上牵之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肇曰。此平等法
    坐佛所印可。岂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时我世尊闻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肇
    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对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大目?b连。什曰。
    目连婆罗门姓也。名俱律陀。拘律陀树神名
    也。以求神得故因以为名。生便有大智慧
    故名大目?b连。神足第一者也。肇曰目连
    弟子中神足第一。出婆罗门种。姓目?b连。字
    拘律陀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生曰。夫人才有长短。
    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余何必然。故
    不抑之而不告也。复得因以广维摩诘之
    美也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
    何忆念我昔入?骋?氪蟪怯诶锵镏形?罹?br> 士说法。什曰。居士智慧利根应直闻实相。
    而目连未覩人根。依常说法。先以施戒七
    事发悟居士。居士闻施戒生天受福。则
    起众生想。起众生想已则于诸法妄生众
    相。故建章明无众生后破众相。乃可以
    返其所迷应其本识也。肇曰。经不载其
    所说。依后呵意。当是说有为善法施戒之
    流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
    法不当如仁者所说。肇曰。净名观诸居士
    应闻空义。而目连不善观人根导以有
    法。故致呵也。生曰。说法本欲引使贵法。
    非除法也。彼既贵之。便封着而乐小。乐
    小者专欲离病。然违其大本封著者则乖
    于法理。乖违诚出彼情。而说法者可致?
    根之嫌。又有不如法说之迹。白衣非取
    道之操。幸可不说舍俗之理以伤其本
    也。居士以贪着为怀。不可使见法可贵
    以移其着也。故云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
    如仁者之所说也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肇曰。法谓一相真实
    法也。法义自备之后文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什曰。众生垢即二
    十身见也。妄见取相。而法竟无相。理乖于
    见故言离也。章始终以二义明毕竟空。一
    言离相。二言离见。因惑者谓言有相故。
    以离相明无相也。邪者虽起妄见而法
    法中无见。故以离见明无彼妄见所见相
    也。自此以下凡言无名无说离识离观。类
    如离见也。肇曰。自此以下辩真法义也。夫
    存众生则垢真法。若悟法无众生。则其垢
    自离。众生自我习着偏重。故先明其无。生
    曰。自此以下大论法理也。法有二种。众生
    空法空。众生空法空理诚不殊。然于惑者
    取悟事有难易。故分之也。众生以总会成
    体。不实之意居然可领。故易也。法以独
    立近实之趣多。故难也。今先明众生空也。
    法无众生者。以无众生为法也。离众生
    垢故者释之也。言众生自出著者之情。非
    理之然也。情不从理谓之垢也。若得见
    理垢情必尽。以离垢验之知无众生也。
    众生者众事会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生曰。我者自在。主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肇曰。生死命之始终
    耳。始终既离则寿命斯无。诸言离者皆空
    之别名也。生曰。存世曰命。百年为寿。亦
    以名有寿命者矣。寿命是宿行之报生死之
    法。夫有寿命之垢则有生死之累。于累既
    离以验无寿命者。乃谕明也。不言寿命
    而言生死者。寿命是人情所爱。若闻离之
    必不能乐。生死是人情所恶。若闻离此
    必欣故也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肇曰。天生万物以
    人为贵。始终不改谓之人。故外道以人名
    神。谓始终不变。若法前后际断则新新不
    同。新新不同则无不变之者。无不变之
    者则无复人矣。生曰。人者有灵于土木之
    称。是往来生死者也。往来固无穷矣。断则
    愈可乐也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肇曰。夫有相则异端
    形。异端既形则是非生。是非既生安得寂然。
    诸相既灭则无不寂然。生曰。上四句众生
    空也。此下二十六句法空也。寂然者寂静无
    事之义也。相者事之貌也。众生易了。着之
    为惑重故。以其垢于内明之。法难悟。着
    之为惑轻故。以所惑于外显之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肇曰。缘心缘也。相心
    之影响也。夫有缘故有相。无缘则无相也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肇曰。名生于言。言断
    谁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肇曰。觉观?心言语
    之本。真法无相故觉观自离。觉观既离则无
    复言说。二禅以上以无觉观故。故称圣贤
    默然也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肇曰。万法万形。万形
    万相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肇曰。真境无言。凡有
    言论皆是虚戏。妙绝言境毕竟空也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肇曰。上直明无我。此
    明无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诸法皆名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肇曰。分别生于识也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肇曰。诸法相待生。犹
    长短比而形也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什曰。力强为因。力
    溺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
    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若观法不在
    缘则法不属因也。生曰。因谓先无其事而
    从彼生也。缘谓素有其分而从彼起也。因
    本以生为义。今也不能不生。岂曰能生
    哉。是则因不成因矣。因近故难晓。缘远故
    易了。今以所易释所难。则易也。因亲故言
    属。缘疏故言在也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肇曰。如法性真际此
    三空同一实耳。但用观有深浅故别立三
    名。始见法实。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
    如。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见是何木。名
    为法性。穷尽法实。如尽知树根茎枝叶之
    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非树。因见为异
    耳。所说真法同此三空也。入诸法者。诸法
    殊相谁能遍入。遍入诸法者其唯法性乎。生
    曰。法性者法之本分也。夫缘有者是假有也。
    假有者则非性有也。有既非性。此乃是其
    本分矣。然则法与法性理一而名异。故言
    同也。性宜同故以同言之也。诸法皆异。而
    法入之则一统众矣。统众以一。所以同法
    性者也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肇曰。法自无法。谁随
    如者。以无所随故名随如也。生曰。如者
    无所不如也。若有所随则异矣。不得随
    也。都无所随乃得随耳。良以名异实因故
    有随之言也。如宜言随。故以随言之也
    法住实际别本云。法同如法性实际。什曰。
    此三同一实也。因观时有深浅故有三名。
    始见其实谓之如。转深谓之性。尽其边
    谓之实际。以新学为六情所牵。心随物
    变。观时见同。出则见异。故明诸法同此
    三法
    诸边不动故。什曰。故有无非中。于实为
    边也。言有而不有。言无而不无。虽诸边
    尘起不能转之令异。故言诸边不动也。
    肇曰。有边故有动。无边何所动。无边之边
    谓之实际。此真法之所住也。生曰。有无诸边
    不能改法性使变则无际矣。无际之际
    谓之实际。其不动者是住此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肇曰。情依六尘故
    有奔逸之动。法本无依故无动摇。生曰。六
    尘各有主。对事相倾夺故有动摇之义也。
    既已动摇便成异矣。非其实也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肇曰。法若常住。则从
    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法迳三世
    则有去来也。以法不常住故法无去来

    法顺空。生曰。着有则乖理远矣。故空宜
    顺也
    随无相。生曰。空似有空相也。然空若有
    空则成有矣。非所以空也。故言无相耳。
    既顺于空便应随无相
    应无作。肇曰。同三空也。生曰。遣成无相
    似有意作。意作非理故言无作也。既顺
    空随无相。便应冥符此矣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
    眼耳鼻舌身心。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
    所及
    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肇曰。真法常住。贤
    圣不能移也
    法离一切观行。肇曰。法本无相。非观行之
    所见。见之者其唯无观乎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肇曰。心观
    不能及。岂况于言乎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肇
    曰。无说岂曰不言。谓能无其所说。无闻岂
    曰不听。谓能无其所闻。无其所说故终日
    说而未尝说也。无其所闻故终日闻而未
    尝闻也。示谓说法示人。得谓闻法所得。生
    曰。法既如前。何有可说。此苟无说彼岂
    有闻得乎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肇曰。当如幻人无心而说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肇曰。居士应闻空义
    而目连为说有法者。由其未了众生根也
    善于知见无所?阂。肇曰。说有不辩空
    者。由其于诸法无阂知见未悉善也。无阂
    知见即实相智也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肇曰。自舍空义。诸
    有所说皆非弘赞大乘之道。非弘赞大乘
    之道则非大悲之心。生曰。非达其根不
    作小说也。夫说大者必有赞大之辞。赞
    大是会其本也。会本故其人可拔。能拔然
    后为大悲之怀耳。此则呵其?根。以击去
    彼乐小之情耳
    念报佛恩不断三宝。肇曰。夫大悲所以建。
    大乘所以驾。佛恩所以报。三宝所以隆。皆
    由明了人根善开实相。而目连备阙斯事
    故以诲之
    然后说法。肇曰。若能备如上事。然后可说
    法也。生曰。成大乘为继佛种。使三宝不
    断则报佛恩矣。然后乃是说法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佛告
    大迦叶。什曰。先佛出家。第一头陀者也。昔
    一时从山中出。形体垢腻着?弊衣。来诣
    佛所。诸比丘见之起轻贱意。佛欲除诸比
    丘轻慢心故赞言。善来迦叶。即分牀坐。迦
    叶辞曰。佛为大师。我为弟子。云何共坐。佛
    言。我禅定解脱智慧三昧大慈大悲教化众
    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别。诸比丘闻已发希
    有心咸兴恭敬。迦叶闻是已常学佛行。慈
    悲救济苦人。有是慈悲而舍富从贫。意
    将何在耶。将以贫人昔不植福故致斯报。
    今不度者来世益甚。亦以造富有名利之
    嫌故。又不观来世现受乐故。亦以富人慢
    恣难开化故。亦以贫人觉苦厌心易得故。
    从舍之生必由异见故。讥其不普诲以平
    等也。肇曰。迦叶弟子中苦行第一。出婆罗
    门种姓迦叶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
    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
    乞。生曰。大迦叶少欲行头陀中第一也。
    得灭尽三昧亦最胜。凡得灭尽定者能为
    人作现世福田也。其自以幸。能使人得现
    世报。而贫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欲拔之
    也。乞食是头陀之业。又至贫里有会少欲
    之迹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
    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肇曰。迦叶以贫人昔
    不植福。故生贫里若今不积善后复弥
    甚。愍其长苦多就乞食。净名以其舍富
    从贫故。讥迦叶不普也。生曰。从贫乞本以
    悲为主。故先呵其悲偏也。夫贫苦为切既
    交。自应在先。何偏之有哉。于不达者为
    偏耳(故得寄之以为呵也言夫大悲以普为主)。而用之有偏良在
    可怪也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肇曰。生死轮
    转贵贱无常。或今贫后富。或今富后贫。大而
    观之。苦乐不异。是以凡住平等之为法。应
    次行乞。不宜去富从贫也。生曰。既以悲
    乞。乞又偏矣。故次呵其乞偏也。乞食有四
    事。以次行为一也。次行为法不越次之谓
    也。不越次者从等来也。今别诣贫里。虽不
    违其事。以伤其意也。住平等者。出家本
    求泥洹。泥洹为等则住之矣。苟住等法理
    无偏情。故言应次行乞食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什曰。即食之实相。应
    以此心乞食也。肇曰。不食即涅??法也。涅
    ??无生死寒暑饥渴之患。其道平等。岂容分
    别。应以此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
    也。生曰。以乞为二也。在家以生须食。故
    有资生之业。其业既繁为恶滋多。业繁恶多
    则生死愈有。是谓以食长食也。将欲绝食
    者不得不出家舍生业也。既舍生业是
    无复资生之具。不得不乞食以存命行道。
    故言为不食故应乞食也。不食是平等之
    法。而今有偏又违之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什曰。和合相即
    揣食。食有四种。一曰揣食。二曰愿食。如见
    沙囊命不绝。是愿食也。三曰业食。如地狱
    不食而活。由其罪业应久受苦痛也。四曰
    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坏和合相即是
    实相。令其以是心行乞也。肇曰。五阴揣食
    俱和合相耳。坏五阴和合名为涅??。应以
    此心而取揣食也。若然则终日揣食终日涅
    ??。生曰。以取揣食为三也。凡欲界食谓
    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揣是和合之物。随
    义言之也。坏和合者坏五阴和合也。泥洹
    即是五阴坏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肇曰。不受亦涅??法
    也。夫为涅??而行乞者。应以无受心而
    受彼食。然则终日受而未尝受也。生曰。以
    受为四也。不受者不受生死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肇曰。空聚亦涅??相
    也。凡入聚落宜存此相。若然则终日聚落
    终日空聚也。生曰。次呵其少欲也。若见彼
    富此贫而舍富从贫为少者是恶多也。恶
    多者是不免多矣。非所以少也。当以空
    聚想入于聚落勿见贫富有主
    所见色与盲等。肇曰。二乘恶厌生死怖畏
    六尘。故诫以等观也。盲谓不见美恶之异。
    非谓闭目也。生曰。六情所欲为多。若能无
    之然后免耳
    所闻声与响等。肇曰。未有因山响而致
    喜怒也
    所嗅香与风等。肇曰。香臭因风。风无香
    臭。又取其不存也
    所食味不分别。什曰。法无定性。由分别
    取相谓之为味。若不分别时则非味也。虽
    食当如本相也
    受诸触如智证。什曰。证义同于触。触时当
    如以智触实相也。肇曰。得漏尽智无生
    智自证成道。举身柔软快乐而不生着。身
    受诸触宜若此也。生曰。梵语智证与触
    音相比。故即以为喻也。泥洹是智之所证也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什曰。指会
    成拳故无自性。指亦如是故无他性也。肇
    曰。诸法如幻。从因缘生。岂自他之可得。夫
    有自故有他。有他故有自。无自则无他。
    无他亦无自也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什曰。迦叶自谓灭生
    死能为福田。故以不然明无所灭。以遣
    其所谓也。肇曰。如火有然故有灭耳。法性
    常空本自无起。今何所灭。犹释意所对法
    也。生曰。从他生故无自性也。既无自性岂
    有他性哉。然则本自不然。何有灭乎。故如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肇曰。八邪
    八解本性常一。善观八邪即入八解。曷为
    舍邪更求解脱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
    脱也。生曰。然后呵其以灭尽定欲福于
    人。为不得也。若以定欲福于人。则是灭尽
    定异于八邪矣。苟有异心不能福也。若能
    不舍八邪入八解脱者则无异矣
    以邪相入正法。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则邪
    正相入不乖其相也。生曰。向在八事。今取
    邪正之义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肇曰。因诲以无阂施法也。若能等邪正。
    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众生。供养诸佛
    贤圣者。乃可食人之食也。无阂施者。凡得
    食要先作意施一切众生。然后自食。若得
    法身则能实充足一切。如后一鉢饭也。若
    未得法身但作意等施。即是无阂施法也。
    生曰。乞食得好而在众食者要先分与上下
    坐以为供养也。若等解脱者则能无不供
    养也。力既如此。然后必能福彼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肇曰。有烦
    恼食凡夫也。离烦恼食二乘也。若能如上
    平等而食者则是法身之食。非有烦恼而
    食。非离烦恼而食也。生曰。既受食食之。
    便应着味生烦恼也。以既解脱心而食者。
    则不生烦恼。故言非有烦恼也。既无烦恼
    又不见离之矣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肇曰。小乘入定则不
    食。食则不入定。法身大士终日食而终日
    定。故无出入之名也。生曰。比丘食法食时
    作不净观观食也。虽入此定不见入也。
    不见入为非入耳。非起定也
    非住世间非住涅??。肇曰。欲言住世间。
    法身绝常俗。欲言住涅??。现食同人欲。生
    曰。食既充躯则命存住世也。既得存命行
    道以取泥洹。故不两住也
    其有施者。什曰。乃至不依声闻此尽是施
    主所得矣
    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肇曰。若能
    等心受食则有等教。既有等教则施主同
    获平等。不计福之大小己之损益也。生曰。
    施平等人应得平等报。故施主亦不见
    有大小福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肇曰。平等乞食
    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声闻道也。
    生曰。得平等报者必不偏局为小乘也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肇曰。
    食必有益。生曰。言必能福彼也。然则非徒
    拔其贫苦而已。乃所以终得大乘之果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
    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
    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肇
    曰。时谓在家大士智辩尚尔。其谁不发无上心也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肇
    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复以劝人也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注维摩诘经卷第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