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八_梵行品二之余

      梵行品二之余
    问第一义空何得有业有报。答此寄有以明
    无。寄无以明有。不有不无即第一义。空空者
    为三。谓叹释结。叹者。此是凡小所迷没处。是
    有是无。正释也。一云。是有是无是二章门。后
    言是是。还牒上两是。又言非是者两是皆空。
    二云。上明有无两境皆空。下明权实二智皆
    空。是是即权智。非是即实智。今更作三句责。
    为空境名空空。为空来空智名空空。为空来
    空能空之法名空空耶。若直空境空智此犹
    是偏。未得名圆。若将空来空空乃是圆。正中
    道之空。大品云。一切诸法悉皆是空。是空亦
    空。有两师不同。一云。一切法空者空犹未妙。
    今更将空来空此空。二云。不尔。前一切法已
    是妙空。今空亦空只能空之法亦空。河西同
    后解。故云。或谓万法虽空而智体不空。遣破
    惑情故曰空空。是有亦空。是无亦空。下句即
    云。前计既空智不独有。真悟之心理无并照。
    虽无并照遣义可知。有漏空无漏空人多重。
    无漏空将有漏空轻。有漏空无漏空。二空体
    一岂应轻重。万法既寂智体又空。盖谓妙空
    非二乘所及。有人言。大空即般若空者。色大
    故般若大。释论解大空有事理。事者。东方空
    乃至十方空。理者。即涅??第一义空。大品指
    涅??。涅??般若更互相显。今约三谛释十一
    空。内空者真谛空。外空者俗谛空。内外空者
    即二俱空。有为空者生死俗空。无为空者
    涅??真空。无始空者三谛相即不见元祖名
    无始空。性空者三谛体性。本来自空故名
    性空。第一义空者。真即是中中即是真。名
    第一义空。空空者。一空一切空。大空者。三
    谛俱空。后叹文。亦约三谛为叹。三谛相即
    诸凡小圣所迷没处。是有是无者。双照二
    谛故言两是。一一谛悉备真中故言空空。是
    是非是者。单照一谛即具空假。空故是是。假
    故非是。即备中道故言空空。若双若只若
    三若一。皆不可思议具足无缺。故非凡小
    所议。善男子菩萨下。第三结叹。我今于下。第
    三明利益。又二。一明悟空。二住是地已下。说
    功能即是前离后得之意。善男子菩萨住是
    地中去。第二广辨知见。知见广远良由空寂。
    亦是即寂而照。文为四。一明知见。二无所得。
    三会通。四结叹。即寂而照故明知见。即照而
    寂故无所得。得无所得其性不二。是故会通。
    此法奇特是故称叹。初文为二。一知十三法。
    二得八种知见。三得四无阂智。初文云。行即
    是心。缘即是境。性即是内相即是外。亲者为
    因。疏者为缘。复次知而不见下。第二明八知
    见。一知非处。二知是处。三知共行。四知因
    果。五知转障。六知佛性。七知二谛。八知二智。
    知外道邪法。是知非处。知善恶报是知处。知
    常无常四德等是知共行。求大乘是知因。到
    彼岸是知果。身戒心慧是知转障。佛性为三。
    一据凡夫。二据十住。三就诸佛。不知不见是
    知真。亦知亦见是知俗。惠施等是知权。不见
    所施等是知实。迦叶白佛下。第三明四无阂
    智。又二。前问。次答。答为三。一章门。二释。三
    料简。初如文。次释为五。一就世谛释。二就出
    世释。三就无着释。四就譬释。五就往因释。初
    世谛释者。法者。知法及法名字。义者。知法下
    义及名下义。词者。音声清雅分别了亮。乐说
    者。能宛转变换无穷无尽。随字论者。定其文
    字善识字体。正音论者。正其音词分明切齿。
    阐陀者。法句论亦言合声。如合声呗。河西云。
    即是此间咏歌声也。又言。唯是外法未必全
    尔。乃是偈声通于内外。复次下。次就出世释
    者。知三乘义悉皆归一。三就无着释为二。初
    释。次论义他云。是遣执释。今依难意为无着
    释。迦叶下论义。先问。次答。初迦叶难意云知
    即是着。佛答。以无着故知。四就譬释中。初举
    六譬释法无阂解。还指六譬释义无阂解。言
    地持者。持众生非众生。胜?云。大地持四重
    担。谓山海草木众生。彼广此略。山取压地地
    取安山互相持故。眼能持光。有二解。优楼迦
    计。眼光与意合时能见借此为譬。二云。非借
    外义。眼有清净四大之色。因外光能见。善男
    子菩萨下。五就往因释。善男子声闻缘觉下。
    第三料简。又二。初料简。后论义。初为三。一
    明二乘无无阂。二别释。三总结。初如文。次别
    释中。先释缘觉。次声闻。迦叶下二论义。先
    问。次答。答为三。一正答。二开昔权。三显今
    实如文。迦叶白下。第二明无所得知见。又三。
    一明无所得。二引偈证。三无得而得。初又三。
    一问。二答。三领解。问又三。初领指前文。前
    文。已远故言梵行。次菩萨知见下正难。三云
    何如来下结难。佛答又二。初叹其问。次正答。
    又二。先正答。次结正简邪。初正答中凡十复
    次。得无得相对。得者非谓得中之得。乃是无
    得之得。此无非是析灭之无。是体达无。十对
    者。所谓得无得。倒无倒。智慧无明。涅??诸
    有。大乘小乘。方等三藏。真空生死。常无常。
    真空五见。菩提二乘。次善男子汝之所问下
    结如文。大品明诸有二者。是有所得。诸无二
    者。名无所得(云云)。迦叶白佛下。三领解又二。
    有领解有得益。次引偈证者。如来上云。于此
    正在双树。云何更指双树。解言。直是语法未
    必别处指此双树。二云。见闻不同宁有定所。
    假使异处指此何妨。此偈是第二出释得无
    得。文为二。一举偈请问。二释偈为答。答为
    三。一别释。二总释。三结释。别又三。一略标。
    二重问。三正释。释中二。先诫许。次正答。答
    中凡有八番。前六番正释。后二明不果得说。
    一一并前释上半。后释下半。又须望下总释
    之意。旧释此偈。本有烦恼即是昔本。今无涅
    ??即是昔今。不得云是今日之今。何者今有
    涅??故。若天魔梵说言如来有烦恼者。无有
    是处。此乃今日佛果不为三世所摄。如此释
    文一往得去不遣他难。只为昔日有无。无常
    后乃是常。还是本无今有。焉能遣疑。兴皇云。
    本无今有皆是随缘。本有烦恼非有说有。今
    无涅??非无说无。若天魔梵能解此者。说言
    如来有烦恼者。无有是处。遣难释文二涂俱
    了。今谓乃是总答中意。若别释文犹自未去。
    此之偈意为化众生。众生唯作善恶之见。谓
    昔有恶今则有善。二乘作真俗不一之见。菩
    萨作三谛各别之见。文殊作三谛相即之解。
    亦是四门四悉等解。岂可只作如上诸人一
    种解耶。私谓如来自作八重解释。佛意乃将
    此八为式。当知其义遍一切法。若如诸师各
    一种见。佛何不唯一种释耶。欲许诸师一一
    皆是。若欲非之假使诸释宁得佛意。略如章
    安四悉故悉是。离悉故俱非。故知四出则四
    是。各计亦四非。四非故一切俱非。四是故八
    番皆是。故更总释以总冠别方称佛旨。四悉
    四门具如前释。如来普为下第二总释。总成
    前意故知言有不有。言无不无。皆为利益。悉
    皆无定。随国土人其相不同。是故轻重犯不
    犯异。善男子一切世谛下。第三总结释。皆以
    生死为世。涅??为第一义。有时说世谓第一
    义。或说诸法空寂即是生死。谓说第一义。或
    说妙有常住即是第一义。人谓是生死。如来
    说空欲明不空。说有欲明不有。众缘皆作有
    无之见。善男子是故汝上不应难言下。第三
    明无得而得。又三。先标。次问。三答。初标如
    文。次问中二。先问。次难。初问者。若有得应
    是无常。自有法譬合。夫道者非色下。次难。若
    常则应无得。三佛答为二。先答初问。次答后
    难。初文先泛明道有二种。常道虽得而非无
    常。道与菩提悉皆名常下。第二正答。今云。道
    定圆常本来有之。为惑所覆断惑复本。义言
    其得得而是常。次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下。
    答后难为三。法譬合。初法说。次如众生心下
    譬说。然实是常。能修者得不修不得。善男子
    见有二种下。第三会通又为二。一会通二论
    义。初会通者。会前所说知见等法。皆有似真。
    似是相貌了了即真。真又为二。一菩萨了了。
    二如来了了。此下尽卷是会通两章如文
      梵行品之三
    起卷。是第二论义有问答。问为二。一问同世
    间。二问异世不知。答为二。先正答。次结。初
    答为三。初明异世间。二明同世间。三非世非
    出世。异故即世间不知。不知十二部经。或同
    者世间横计微尘等生。计世界有边为终。无
    边为无终。皆堕断常。旧云。无始无终有两解。
    一云。无始无明。全无始终。二云。无始无明。
    有始有终。无有一始。在此无始之初者。故知
    有始而复终。于佛果此之两解。同于此中横
    计断常。十一空中明无始空。为破此始亦破
    此终。于如是事下。第三明非世出世。若菩萨
    知谤言不知。即是谤人。言无菩提。即是谤法。
    次结如文。尔时迦叶下。第四说偈结叹。他云。
    初半行叹大慈。次一行半叹大悲。后两偈结
    叹。今谓初半行如前。次半行叹大悲。次世医
    者一行半叹大喜。喜之所离故言不发。喜之
    所得故言甘露。众生既服下半行是叹大舍。
    次一行结叹如文。说是偈下是第三明戒为
    梵行。开善云。前明深梵行。此明浅梵行。是义
    不然。以戒为本故能化他。就文为三。一持戒。
    二护法。三六念。以持戒故能护法。以护法故
    能修念。次第相成法尔故也。持戒为二。初略
    明持戒。次广明得失。初文有问答。问为二。初
    领旨。后正难。难中为两。先难同世。若世间不
    知见觉。菩萨亦应不知见觉。次难异世。佛答
    有二。先开两章。次释两章。汝言有何异下。释
    两章门。先明不异即释同章。有同有异不一
    向同如文。菩萨闻是下第二释异章门。又二。
    先明闻经故得三法。次明三法相资。初文具
    明三法。皆戒为本。以修慧下。第二明三法相
    资。文略故但言二。初明慧资戒。二明戒资慧。
    迦叶复言下。第二广辨得失。有问有答。答又
    二。先举不净持戒不能相资。次明净戒正答
    问。初文又二。初明不净。次无相资。有四不
    净。一为有如难陀(云云)。二性不定。或时能持或
    不能持。三非毕竟不能从始至终永永长持。
    四不为众生无广大意。自局在己不兼利他。
    菩萨摩诃萨下。第二明于净戒正答其问亦
    二。先明净戒。次明相资。初净中。四净对前四
    不净戒。非戒即对前无始终。戒非戒非是五
    戒律仪等。乃以无戒无持为戒。此是毕竟净
    戒。于戒净中下。第二明相资之力。又二。初三
    法相资。次五法佐助。相资中次第传传释前
    句。于中二。初因戒故释不悔。又有法譬合。譬
    有三譬。次以净戒故下。次释欢喜。又二。先明
    三相。次明悦乐。初文为三。初明持喜。二明毁
    忧。三双明二义。前二各有法譬合。于第三双
    明持犯中二。先譬。次合。初中牛譬经教。女譬
    禀者。酪?譬破戒。浆?譬持戒。至城欲卖譬
    俱求当果以因贸果(云云)。脚跌譬命终。二?俱
    破譬身坏。忧喜譬持毁。浆?者已[(壳-一)/牛]得酥止
    余浆汁。所直不多不得亦闲。譬持戒人已修
    得道只余残命。命存亦善不存亦闲。若也酪
    ?全未[(壳-一)/牛]酥失酪酥亡。譬破戒人未得修道。
    此命若终其道亦失。是故忧畏。次持戒下合
    如文。次心欢喜故则便思惟下。释悦乐又二
    初正释。后论义。论义中。先问后答。答中有四
    重解释。后展转深入成大涅??。皆由于戒。然
    五受根中则乐浅喜深。禅定之中则喜浅乐
    深。各有所据今同禅支。次明五法佐助中。言
    得五涅??者。即脱五阴。涅??非五。脱五阴缚
    名五涅??。善男子若我弟子下。第二明护法。
    护法即是护戒。护戒既牢即是持戒。持戒不
    牢由无护法心。又二。先诃毁法。次劝护法。初
    诃毁又三。一正诃破戒。二诃求有作业。三诃
    是处非处。然极猥人无过破戒。一无所用。文
    云。宁当不受不持不用毁戒而受读之。问上
    文为仆趋令读诵。今文宁可不受不持两言
    相反者何耶。答此各有意。前明汲引百方令
    入。今诫人师令无瑕犯。初诃毁中不出三业。
    初是诃身。次是诃心。三是诃口。初文者。若人
    受持戒。所有弟子。亦学是师自既不正号令
    不严。次当正身心下。第二诃求有。若求三有
    名为轻躁。不求果报名为沈审。望有修因是
    则名为。为有造业。三莫非时说下。第三诃离
    是处非处。审能弘宣须离此等诸非法处。莫
    不请者。然与不请之友相乖。释云。事须适时。
    今正须请莫灭法说。不持戒说不护法说。是
    灭法说。炽然世法说者。即是求有。造业而说。
    他解。多以世典诗书添足。令他不信名炽世
    法。今不尔。于所说中增长苦集是炽世法。善
    男子若欲受持下。第二劝赞护法。他云。先列
    十智。次劝净心。今初言自他欲受持者。信故
    名受。不忘为持。即是自行。口所说者谓化他
    也。涅??宗体。行教用果。前说佛性为宗。后说
    见性为果。两涂并使三业清净。复次善男子
    下。第三明六念。大品中。明十念八念。小乘亦
    有六念。即是晨朝唱者。一念何年月日。二念
    戒腊年月。三念施食法。四念三衣长应说净。
    五念不别众食。六念有病应治。皆各有意。今
    此六念。为梵行者。居于林野有怀恐怖。令修
    六念。前三念他。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
    是自果。戒是止善。施是行善。天有近果远果
    (云云)。就文为二。先唱数列章。云何下。解释六
    念。即为六章。念佛章为二。先念佛果。后念佛
    因。念因是念往因。念果是念现果。由何因得
    今果。念果为四。谓两章两释。初立十号众德
    两章门。次释十号众德两章。释十号是释名
    下义。释众德是释体下义。先列十号章门。成
    论与阿含。皆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至
    世尊十数方满。今经与释论。开无上士与调
    御为两。至佛则十名已足。总结上德十号。具
    足为世所尊就别释中不称世尊。但言婆伽
    婆。此是佛之总名。将代世尊。常不变易下。二
    列众德章门。三以知法下。释众德章。前文皆
    略直释最后大法师一事。还以前七善为释。
    知我能持戒能说大乘。复知中道名大法师。
    知小乘遍道皆非法师。云何名如来下。第四
    释十号。梵云多陀阿伽度。旧但以乘如实道
    来成正觉一义。以释如来。释论。四义释如来。
    谓如来如去如解如说。依三世佛学十二部
    经。修十一空而得成佛。故名如来。去离生死
    永免诸恶。即是如去。如如而解。如如而说。亦
    是说我所解。解我所说。此中三复次。前后二
    复次。是如说义。中一是如来义。如去在善逝
    中。如解在世间解中。云何为应。梵云阿罗诃
    有三义。谓杀贼不生应供。此中但云应不言
    供。有五复次。为两。前四以杀贼为释。后一以
    应供为解。前杀贼兼不生。以破阴魔。故即是
    不生。云何正遍知下。是第三号。又二。初正释。
    次云何不遍下。反释。初文者。梵云三藐三佛
    陀。有五复次。前四是佛能知四法皆悉遍故。
    言因苦行定得苦果者外道苦行。后一斥小。云
    何明行足。是第四号。梵云?吵拚诼弈恰S兴?br> 复次。前一就脚足释。后三就满足释。皆先举
    世譬。次用佛合。明者名呪。般若是大明呪。因
    呪得解。即解脱也。吉者菩提。果名涅??。因于
    菩提得涅??故。三明者。菩萨明是因。佛明是
    果。无明明三解。一云。无明是惑明是解。用明
    解断无明故。云无明明。二云毕竟空境。不当
    明与无明。而能生明及以无明故。言无明明。
    又一解。前分菩萨佛者作异解。后举无明明
    作不异解。佛与菩萨俱是无明明。无明即明
    (云云)。云何善逝第五号。梵名阿耨多罗。亦言修
    伽陀。亦言修伽度。有三复次。最后复次有法
    譬合。初中云善名高者辨于高胜。逝名不高
    者。虽出生死而不舍。就佛心为言。善知识者
    即是道品。云何世间解第六号。梵云路伽惫。
    世间有三。谓五阴众生国土。此中六复次。即
    六世间。一五阴。二五欲。三国土。四众生。五
    ?佛。为世间六照世。名世间。云何无上士第
    七号。梵云富楼沙。有五复次。开断惑不断惑
    义。文云。体大涅??。无新无故者。过去诸佛已
    成名故。众生是当成名新。无新无故即无已
    当。此任理之体达也。若为缘云有新故已当
    也。云何调御下。第八号。梵云昙藐波罗提。先
    明丈夫。次明调御。丈夫又二。先明能调开二
    章门。能调即如来。所调即众生。后释两章。如
    来实非下。释能调实非丈夫方便示为能调
    丈夫。一切男女下。释所调。丈夫具足四法乃
    名丈夫。若无四法行同畜生。大论亦云。人头
    鹿鹿头人(云云)。如御马者。以此四种法释能调。
    利钝不同。如快马见鞭钝马痛手。利人说生。
    钝说老死。如大论野干(云云)。云何天人师第九
    号。梵云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有十二复次。初
    两复次释师。次五复次释天。并用胜义释天。
    次四复次释人。言骄慢者。非恶骄慢。欲立丈
    夫弘护三宝。复能破慢。次一复次总释天人
    师如文。云何名佛释第十号。前释名后叹德。
    梵云佛陀耶。亦云佛陀四耶。此翻觉者。亦言
    教寤。前缘觉者。亦同此义故觉应是正。如支
    佛翻为独觉。不言独教。地人云自觉觉他。复
    言他觉此太烦矣。婆伽婆下释第十一。或谓
    是世尊彼此之异。何者前列章云世尊释章
    释婆伽婆。故知是也。此恐不尔。世尊梵云路
    伽那他。此称世尊。龙树释婆伽婆为四。一能
    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好名声。今具
    四义。初一复次释破烦恼。次一复次释有功
    德。三一复次释巧分别。四一复次释好名声。
    初是释破烦恼可见。次又能成就下。释有功
    德成就善法正是功德。三又能善解下。释巧
    分别。四有大名闻下。释有声名。余三复次属
    释功德。当知婆伽婆有无量功德。功德据内。
    世尊者为世所尊。此即据外。今将婆伽婆代
    世尊。非即名世尊。文有二义。前七释四义。后
    一复次劝修。善男子何故下。是二念佛因。欲
    明得果谓久修因文为二。前征起次正释。释
    中二。先明六度四等为因。后明五十四心为
    因。于中云无为心者。非谓常住。谓无所为作。
    无心无无心双舍此二。非但无心亦无无心无
    无记心。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二无记。一知解
    无记。二果报无记。即违今经。修因之时尚无
    无记。云何佛果犹有无记。无报心者不求果
    报。不住心者无住着。无常心者无所定执。无
    多少心者不厚此薄彼。界知心者分别诸法
    各有界分。生界知心者即生灭界。住界知心
    者知常住不灭界。自在界心者于常无常皆
    悉不生通达自在。生界者知俗。住界是知真。
    自在是知中。云何念法下。第二念。旧云。二先
    念别体法。唯此正法下。念一体法。今不尔。文
    云。最上最妙能令众生得现在果。若准藏通。
    能得现果而非上妙。别是上妙。而非现果。动
    经无量阿僧只劫。唯圆上妙。能得现果。当知
    是圆一体之法。云何念僧下。即第三念。旧亦
    为二。先明别体事和僧。不可覩见下。次明一
    体理和僧。今明不尔。文云。受正直法。三教非
    直。唯有圆僧是正直法。云何念戒。是第四念。
    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者。或谓以为无作之戒。
    自有三释。一云。僧只部谓无无作色故自无无
    作。无作亦无色。但有其心。故言而可护持。二
    萨婆多。谓无作是色。即数人所用故自有无
    作。而复有色色非质阂而有。无教假色故须
    护持。三昙无德部。成论所用无作是非色非
    心。如此等说并是争论。乃是小乘自论有无。
    大乘之中都不明此。故上文云有漏之法。凡
    有二种谓色非色。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
    者。地水火风。何时云有无作色耶。云何念施
    下。第五念。谓修善因。言杂华者。观佛三昧海
    经云。我于杂华已为普贤贤首等说。此土无
    杂华经唯有华严。或谓别有杂华不来此土。
    一云观佛三昧云。杂华者是华严。云何念天
    下即第六念。或谓当果第一义天。今谓不尔。
    通念诸天直是念天不云当果。当果天与前
    佛果无异正是通念。此世天境随义别立故
    名为天。善男子下。即大段第二叹经文为二。
    初尽此卷叹经生善。后两卷叹能灭恶。初生
    善文为三。一正叹经。二叹弘经人。三叹兴衰。
    此三次第者。良由五行能显于道。复有亡身
    弘道之人。人弘故兴不弘故衰。初正叹经又
    二。初如来叹。次迦叶领。初佛叹中云十二部
    经所不及者。二解。一云小乘十二部。二云大
    十二部。亦不及涅??大乘方等当机故胜。又
    涅??之中有十二部。十二部中未必有涅??
    是故胜也。今明圆经胜于历别十二。迦叶白
    佛下。是第二领解。从世尊以何义故下。第二
    叹弘经人。文为三。一问二答三领。问如文。次
    佛答叹菩萨。有十三不可思议。一能发心。二
    受生死苦。三受地狱苦。四旋还赴救。五终不
    退转。六度生死海。七能称量生死。八能说常
    住。九生死不恼。十在胎不乱。十一于法不吝。
    十二远离十恶。十三忘于功用。不思议者。旧
    云人所不测。是义不然。如人间事咸所不测。
    岂可以此乱于圣贤。今明三谛相即不可以
    一二三思。心行处灭。亦不可作三二一说言
    语道断。虽列十三实非是数名不可思议。初
    不思议中云。无有人教自能发心者。缘真发
    心则堕声闻。理须人教缘俗发心则堕分别。
    须境教之皆不得称不可思议。若缘中道三
    谛相即则非真俗。不从人境故言无人教者。
    明了佛性故言自发。不杂名精。入流名进。地
    狱是举生死果。诸结是举生死因。累劫为此
    因果所烧。今了生死即是涅??。又了诸结即
    是菩提。非复二边故名为一。动寂不坏故名
    决定。烧身碎首无非正道。内不舍道外不求
    救。此约三谛发心明不思议。与止观中发心
    意同。次第二不可思议。文云。所见生死无量
    过患。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不生厌离者二乘但
    知分段少分。而不知于变易过患。菩萨过之
    故言不及。即俗真中故言不厌。即中真俗故
    言不离。约照三谛智明不思议。此与止观安
    心意同。第三不思议。文云。受地狱苦如三禅
    乐者其文甚略。亦应更言受三界苦如涅??
    乐。此约三谛上障。明不思议。此与止观通塞
    意同。亦似大慈。第四不可思议。文云。如长者
    救子。宅譬中道故言旋还。烧譬于俗故言火
    起。出譬于真故言出舍。此约三谛行明不思
    议。此与止观真正悲心意同。第五不可思议。
    文云。见诸众生厌生死过退为二乘。菩萨不
    尔知生死常不见其过。知涅??近不退取小。
    此约三谛证。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道品意
    同。第六不可思议。文云。圣人神通譬体法智。
    修罗长大譬次第智。人无两种而能得度譬
    圆教智。非通非次即圆智度。此约三谛位。明
    不可思议。此与止观次位意同。第七不可思
    议。文云。藕丝悬山一念称量生死者。即是称
    量。一中无量。无量中一。非一非无量。是约三
    谛法。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妙境意同。第八
    不可思议。文云。无常乐我。说常乐我者。随病
    说药逗会得所。此约三谛教。明不可思议。此
    与止观中对治意同。第九不可思议。文云。不
    溺不烧者。虽在生死不为所害。第十不可思
    议。文云。在胎不乱者。前是死不能灭。此是胎
    不能生。此约三谛报。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
    中安忍意同。第十一不可思议。文云。菩提与
    心皆不可说。说之无吝。此约三谛说默。明不
    可思议。此与止观中通塞意同。第十二不可
    思议。文云。从身离身等(云云)。此约三谛业。明
    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破法遍意同。第十三
    不可思议。文云。终不说言我破烦恼。此约三
    谛无能无所。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离爱
    意同。此经明初心菩萨未入位时不可思议。
    意与止观圆教菩萨十观相应故用释此文
    云。慧不能破火不能烧。他云如是实法元用
    实慧。是一心故故不能破。相续之法即是两
    心。前灭后起故能破惑。复伐于慧。若断惑
    已无所攻伐。故于实法而不能断。然此中叹
    菩萨弘经何须假实。但是推求慧不可得故
    言慧不能破。倒如求贪痴不可得故。故无贪
    痴。又生来生灭灭不能灭。灭来灭生生不能
    生。又生若是常生不应灭。灭若是灭灭不应
    灭。诸法例尔。此中直叹一切诸法皆无所有。
    智慧亦然不存其相。三迦叶下领如文。世尊
    无上佛法下。第三叹兴衰。又四问答。一释尊
    佛法。二迦叶佛法。三一切佛法。四重结释迦
    佛法。初问答。问如文。答中二。先明修五行则
    兴多犯戒则灭。次迦叶复白下。明迦叶佛法。
    亦有问答。初问又二。先领旨次问。初文者贤
    劫经云。迦叶佛法住世二十年。今言七日。答
    七日之时与佛在无异。七日之后佛法讹替
    不如在时。二十年者。明住久近。迦叶如来下。
    第二问又二。先难定有不。次双难。佛答为二。
    先泛明有灭不灭。次正答所问。初泛答中又
    二。先许。次正泛答。初中云文殊乃解者。指本
    有今无偈。欲明灭是不灭不灭而灭。次泛答
    中文相可见。次善男子汝向所问下。第二正
    答所问。于中又四。一明先佛有经。二明不须
    演说。三今佛对辨。四法实不灭。此初明先佛
    有经。次善男子迦叶佛时下。二明不须演说。
    今世众生下。三今佛对辨。宁说蚊嘴下。四明
    法实不灭。善男子若佛初出下。第三通明一
    切佛法。有六双对辨初解义不解义。二有檀
    越无檀越。三为利不为利。四起争不起争。五
    说过不说过。六种种说不种种说。善男子我
    法灭时下。第四重结释迦佛法。又三。一明将
    灭起争。二明拘?弥国佛法遂灭。三大众悲
    叹。初文如迦叶品明。洛沙者。河西云。从波罗
    奢树出。出时纯虫。外国以染毛。尔时拘?弥
    下。第二明佛法遂灭因。六百起争相害致灭。
    尔时拘尸下。第三大众悲叹。又三。初大众悲
    叹。次迦叶慰抚。三大众悲止发心。言闻灭则
    悲闻不灭即悲止。达非灭非不灭即发心故。
    知非灭非不灭而灭而非灭大作利益

    大般涅??经疏卷第十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