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七_长寿品

      长寿品
    前之三品严观所安。此品存本但改命为长。
    移寿在下西方语倒不移亦善。译人左右应
    无别意。恐依上文。当知如来即是长寿。或
    依偈初。云何得长寿长只是常。何不用常为
    名。正言由常乐我净。获此长寿从所得立名
    故也。今释长寿为四。一同诸佛法身智慧寿
    命皆悉同等故言长寿。二由物欣长恶短引
    令树善故。三对破偏修无常之拙明圆胜修
    之常。四长短相形是对治门。会非长短之长
    故言长寿。此是涅??施中第三对菩萨众随
    问而施。凡十四品诸问答中长寿为首。从初
    命品余各随便。其文有劝问正问。初劝比丘。
    次劝大众。初劝有三佛法至三故。又表佛殷
    勤故。又初劝除疑。二劝受寄。三劝益物。其上
    疑既尽。初劝则默既不堪寄付。次劝则辞既
    无化力。后劝则推。初文者何故偏劝问戒律。
    河西云。佛法有两一经二律。上已问经。今劝
    问律。是义不然。经深律浅。既能问经岂不能
    问律而待劝耶。观师云。律是声闻之本。又是
    今经之宗。不杀为因得长寿果故偏劝问。是
    亦不然。今案经云。于诸戒律是则律仪定道
    俱名为戒。诸语不一岂独律仪。又将下验上
    非偏劝问律。空者慧也。寂者定也。当知劝诸
    比丘问戒定慧。有人作二谛消。是亦不然。二
    谛文晦三谛文明。何者戒定慧三是入真之
    梯蹬即劝问真。本性空寂即是问中。明了通
    达即是双照。二谛即劝问俗。又言。莫谓如来
    唯修空寂者。如来既不专修真俗即是劝问。
    非真非俗第一义谛。第二再劝为二。初劝次
    辞劝问。戒律初者一云略耳。具说如上。又取
    下文意佛欲寄付故以戒律而为劝端。次辞
    者既于戒律不能问者即辞不堪。有法譬合。
    法说又三。正辞释结。正辞。辞无智慧不能问
    于三号如文。次释辞释于三号。皆不思议如
    来境界深微之法允同诸佛故号如来。我不
    能问则是辞上本性空寂。所有诸定不可思
    议穷于甚深微妙禅定能为一切而作福田故
    名应供。我不能问则辞上明了通达。所演教
    诲不可思议者。穷于一切言说边底示导众
    生。是道非道号正遍知。我不能问则辞上戒
    律。又释辞不能问于三谛。诸佛境界是不能
    问中。所有诸定是不能问真。所演教诲是不
    能问俗。三结辞中云无智慧者无三智也。次
    譬辞为四。一声闻不堪寄。二如来不应寄。三
    声闻??受寄。四如来失所寄。初明不堪。言老
    人者。阎浮果报将尽之年譬诸声闻。十二缘
    观支支十二从过至现故百二十。过现灭故
    老死灭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将入涅??。身
    婴长病者正使虽尽习气尚存。又无明别惑
    未侵一毫故言长病。寝卧牀席者沈空滞寂
    失游戏神通。不能起居者不能入有如不能
    起。不绍三宝如不能居。气力虚劣者无常住
    命如无气。无十力雄猛如无力。少真实故名
    虚。非胜修故名劣。余命无几将入灰断。次有
    一富人者下譬如来不应付嘱。智断圆满故
    言富人。缘事欲行者。适化多务故言缘事。乘
    如起应故言欲行。以百金者百句解脱。汉书
    称一万为一金。既有百金即是百万。一句解
    脱既有一万解脱。以为眷属。百句解脱即有
    百万解脱而为眷属。或经十年二十年者。有
    三解。一云。十劫二十劫。二云。人中为十天二
    十。三云。正法为十像法二十。是义不然。若尔
    后时如何得归会耶。今明通惑为十。别惑二
    十。逗缘除物通别两惑名付家事。受寄者除
    通别惑即感我归。还时归我者旧二解。一云。
    只指释迦余方应尽。此土感兴后还犹见我
    昔法宝。二云。弥勒下生犹见释迦真实之法。
    法身不异故言归我。今解。通别惑尽即是还
    时即是归我此义稍便。三是老病人下。声闻
    妄受无继嗣者。旧二解。一云。无善心实男慈
    悲心女。二云。无受化眷属绍续其后。今言。无
    常住信心之子。病笃命终者灰身入灭。四财
    主行还下。如来失所寄法宝丧失。痴人者二
    解。一云。受寄者即是痴人不能筹量妄受人
    寄。二云。能寄者名痴人。假设此言。若遂寄声
    闻则是痴人。若不寄者则非痴人。次世尊下
    合譬。但合妄受丧失不合前二。合后二中先
    合第三。次我今下合第四。从佛告下。第三劝
    益物为三。一劝二推三赞。初如文。次推功为
    二。先譬后合。譬又四。一譬叹菩萨。二十五
    者。即二十五三昧。盛壮端正者。是诸三昧王
    多有财宝者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父母者三
    谛一谛为母。一谛三谛为父。法喜为妻。善心
    为子。道品为眷属。十方诸佛即是宗亲。次时
    有人下。譬正应付嘱。例上释。三是时壮夫下。
    譬秉持受寄。四其人遇病者譬不失正法。世
    尊下是合譬。先举不应。次合应寄。三尔时佛
    赞下即赞也。无漏心罗汉心者忘我推功也。
    二缘者缘声闻不能菩萨则能。或善能问答。
    或法宝久住利益众生悉出上文。从尔时佛
    告一切大众下第二通劝大众。问佛既普等。
    若得问人普皆利益。又对于偏劝故普劝也。
    先偏后普明偏普不定显非偏非普。问比丘
    寡德殷勤三劝。菩萨不尔何俟二三劝耶。答
    佛如师子杀象及兔。皆尽其力终无厚薄故
    皆三劝。若尔菩萨亦应无疑而有辞让。答比
    丘皆无菩萨皆有。以有问故。故知有疑。是故
    菩萨则可付嘱以慈心故。故能益他。又例作
    无而意异菩萨久解。是故无疑。自谦是退义
    称佛菩萨乃是推功。问何故约命言不可量
    约辩言不可尽。若戒若归而劝问耶。答多有
    所关略举四意。一如来是大富施主随其所
    求而给与之。若问命即开长寿金刚身身密
    等义。若问辩即开般若四相口密等义。若问
    归戒即开善业。首楞严能建大义百句解脱
    意密等义乃至开邪正四倒四谛如来性文字
    月鸟等义。涅??施得显也。二如来施主方便
    无量。若问命即开天行。若问辩即开梵行。若
    问归戒即开圣行婴儿行。归戒所防即开病
    行。五行若立十德自显涅??行明。三如来施
    主正法宝城庄严无量如来能问无可问处。
    如来能答无能问人。百金妙宝初求付托得
    能问人。问命即常庄严。问辩即乐庄严。问戒
    即净庄严。问归即我庄严能问能答具二庄严
    双树涅??其义得显。四如来施主慈悲无量
    悯念邪僻哀怜不善。若能问归即用常辩摄
    耶。若能问戒即用常命摄恶。涅??之用得显
    为此义故举此三种以为问端。问问端通后亦
    通前不。答问命即是常修。问辩即是乐修。问
    归戒即是我修。又问命即常法身德。问辩即
    乐般若德。问归戒即净我解脱德。又问命即
    常命常色常力。问辩即常语。问归戒即常安。
    又文云。能如是问则大利益一切众生即通
    前通后问端该广笼括。若此(云云)。第二正问为
    四。一欲问。二许问。三谦问。四正问。欲问又
    二。初经家叙起。次自咨。发叙中为四。一叙本
    位。二叙。迹宗。三叙。感对。四叙。威仪。初本位
    者。有通有别。菩萨通位童子别位。论云。十二
    而能问者即有四意。一正法非色。不可以人
    幼而弃于法。重法重人故也。二生比丘善于
    菩萨道信念坚固。三折伏高心。四明佛力大。
    若依十住即第九住。若类文殊童子即十地
    顶。圣位难知。且用十地释童子也。次迹宗中
    言婆罗门者。迹托高宗姓。大迦叶者。寄生贵
    族如此间甲族。三以佛神力者感对也。为决
    定众而作上首感佛威加作对扬主。令五十
    二众同饮甘露。非斯大器孰能为之四即从
    座起叙其威仪。次而白佛言下自咨发者。佛
    虽通劝宁许问不。是故有咨。次佛告下佛许
    如文。三从尔时迦叶去是谦问。文为三。初大
    小为一双。次高广为一双。三借助为一双。初
    文者。如来哀悯即大慈悲大中之大。我以蚊
    蚋小智小中之小。以小问大。宁得相称。次双
    者。佛德巍巍明佛威高。师子难伏明其众广。
    如来之身犹真金刚。佛色大故智慧亦大。智
    海围绕则大众智大。佛及大众高广若斯。我
    以蚊蚋何能当此。第三双者若论巨细不言
    自绝。今假佛威神借助智力大众善根添我
    机辩。乃能发问。四从即于佛前是正问。旧说
    三种不同。一分偈。二问数。三因起。初分偈
    不同者。河西云。前十九偈是问。后四偈请答。
    又一师云。前二十一行是问。后二行自谦。又
    一师云。从前至后无非是问。又一师云。从容
    两存后亦非问。乃是迦叶巧致问之余势为
    诸品生起。又亦得是问甚深行等是问五行
    十德。安乐性是问师子吼迦叶等(云云)。二问
    数不同者。梁武三十二问。河西三十四问。灵
    味亮。冶城素。庄严?F。并用之。中寺安三十五
    问。开善三十六问。光宅三十七问。三因起不
    同者。开善云。一一问皆从纯陀哀叹中生。太
    昌宗云。悉是临时致问皆不从前文生。灵根
    令正云。或有从前生。或不从前生。岂可一例。
    从前生者云何得长寿。问从纯陀品生。当知
    如来即是长寿。生金刚身问从法身常身金
    刚身生。愿佛开微密从哀叹品秘密藏生。云
    何得广大从迦叶为众作依止生。有属当者
    可从上生。无属当者不从上生。兴皇云。此问
    不应近自纯陀。乃通论释迦一化教门始自
    王宫终乎双树。何者文云。生死大海中云何
    作船师。即是问始即初成道时事。后问云何
    舍生死如蛇脱故皮。此即问终是最后涅??
    时事。中间施化法门非一欲显发如来方便
    密教应来应去种种示现。此意宏壮包罗广
    大大明觉道囊括古今。今观此二十三偈前
    十九偈虽即是问问中有请。唯愿大仙说是
    也。后四偈虽是请请中有问安乐性诸行等
    是也。又开合不同。如初一偈合成两问开
    成四问。云何知天魔一偈合成一问开成两
    问。若直数云何则有三十二问。若数合偈亦
    只有三十二问。若数开偈则有三十四问。若
    数请偈中三问足合偈则有三十五问。若数
    请中三偈足诸云何亦有三十五问。若数请
    中三偈足开偈者则有三十七问。各有去取
    致盈缩不同意在于此。此是事数增减在人
    不劳生争。今依河西数开偈不数。请偈但为
    三十四问。答尽大众问品。言因起远近者若
    谓诸问因上文生声闻未曾闻常闻可生疑。
    菩萨久闻何故致疑。又声闻闻说疑执已破。
    菩萨利根那忽未解。救云。为缘故疑。若尔则
    问不因上。又云。菩萨知佛应说此法承佛神
    力预为咨问者佛力无所不至。何乃近在两
    品耶。又言。问于一化始终者与经抗行全不
    相应。经问长寿之因。佛答往昔至心听法持
    不杀戒是长寿因。今乃取一化从王宫来佛
    在何处听法从谁受戒。双树之终复听谁经
    为受何戒。若无此事一化不成彼为极谈。今
    谓不与文会故非极谈。今试出其意。云何得
    长寿。此问常果元本之因。佛答云。若业能为
    菩提因者。至心听受闻已转说我修是业得
    三菩提。今复为人广说是义。如此之因盖非
    近世。如法华中点尘数劫犹不能知。今正问
    此久远之因。本若无常果不应常。本若是常
    常不可修。而未能知长寿常果所因云何。若
    问此义任运自显非常非无常之常因获得非
    常非无常之常果。因果常义既显果上万德
    悉是双非之因获得双非之果。义虽无边一
    往结撮是问过去本初因果行位誓愿功德
    智慧道品六度等诸法门。若问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即是问一化始终现在逗缘所
    施诸教。何者若其无初即无于后。今既问
    后任运问初。既问初后中间可知。当知一化
    始终凡对无量机缘所施言教不可穷尽。虽
    不可尽一往结撮是问现世随他随自随自他
    无量法门。若问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即
    问来世所施方便。引导众生国师道士儒林
    之宗。住首楞严种种示现无量无边虽不可
    尽。一往结撮是问来世权实曲巧方便诱接
    荷负度脱等诸法门。略举三句示斯问意不
    出三世。故文云。如是甚深诸佛境界自利利
    他无量法门岂出三世。若寻古始元元不穷。
    若寻现世广广无极。若寻来际永永无尽。如
    是乃是囊括古今。大明觉道可谓诸佛之境
    界。岂只近因两品。亦非远由一化。今叙问意
    宏远若此。犹惧不会诸佛境界之明文。况诸
    师所言宁称佛旨。兴皇嘲人云。不知兔角有
    无而空争长短。不知诸问进不而争于问数
    少多何益。今用河西于问中分二十三偈为
    两。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问。后四偈请答。初
    一行问佛因果佛修因得果不可言是现未强
    可指于过去。次一行云何于此经问今教。今
    教当机而说不可言是过未??可言是现在。
    云何得广大下十七行虽义通三世上已属两
    世竟??可名为未来。何故言??大般涅??非
    三世摄非谓菩提有去来今。皆以世间文字
    ??说之耳。后四偈请答前三意。初一偈愿为
    诸菩萨说微妙诸行等。前问长寿果果必有
    因。因即是行。故知此偈请答过去法门。次一
    行请答现在前问云何开秘密此中请答安乐
    性。安乐性由来未开。故知是请答现在。后两
    偈请答未来。上问广大依止此请答未来法
    门甚自分明。已列问数结请文竟。次示答文
    处云何得长寿。凡四问此品下文及金刚身
    品答。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名字功德品
    答。愿佛开微密四相品答。云何得广大为众
    作依止。实非罗汉等四依品答。云何知天魔
    凡两问邪正品答。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
    四谛品答。演说四颠倒四倒品答。云何作善
    业能见难见性并如来性品答。云何解满字
    文字品答。云何共圣行鸟喻品答。云何如日
    月太白与岁星月喻品答(十五问竟)云何未发心下
    有十二问。皆菩萨品答。云何未发心梦见罗
    刹逼令发心答。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三
    偈答。云何处浊世四华喻答。云何处烦恼医
    师等十四譬答。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风
    王四譬答。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金师两
    譬答(龙能脱骨可譬涅??)云何观三宝?罗阎浮树答。三
    乘若无性文殊腾疑本无偈答。云何诸菩萨
    而得不坏众举护法因缘答。云何为生盲而
    作眼目导如人口爽不知六味答。云何示多
    头常为众生而作父母答。云何说法者增长
    如月初如人有子始生六月答。云何复示现
    究竟于涅??凡七问皆大众问品答。云何复示
    现究竟于涅??放光奉供答。云何勇进者知
    人天魔道若有比丘能以如来誓愿而发愿者
    于世最胜不能观了常者是旃陀罗答。云何
    知法性而受于法乐说二十一行偈答。云何
    诸菩萨远离一切病三病人答。云何为众生
    演说于秘密广释诸有余偈以无余偈答。云
    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用云何名为无余义
    耶。云何复名一切义乎。唯除助道常乐我净
    善法。其余一切皆名有余答。云何而得近最
    胜无上道。亦取前诸菩萨。远离一切病答。上
    三种病人得灭罪后近无上道兼答此问。若
    有病人若遇不遇悉得差者。此去佛最近。若
    遇即差不遇不差此则次近若遇不遇皆不差
    者此去佛远。又云。取大众发心如来授记以
    答此问。今引十证明答问竟。一者偈中兴问
    次第而来。长行相对次第而答。故知答问尽
    二者偈中设问竟即自谦云。甚深微妙安乐
    性等非我所知。请于如来为诸菩萨自演说
    之。若从此意知答问尽。三者答若未尽不应
    谢恩。答问既竟时众得益起礼烧香散华供
    养。故知答问尽四者上来召众云集?@?ト?br> 问答。若未竟宁得倚卧涅??既右胁息言知
    答问尽。五者付嘱文殊寝而无说。大众重请
    既受请已加趺融怿方谈五行。故知答问尽。
    六者对告德王宾主有异知答问尽。七者师
    子更问问人既别知答问尽。八者文云。如来
    初开涅??经时说有三种人。三种人乃是答
    问之末。实非创说之初。今云。初开乃是后说
    之初非初说之初。既有初说后说不同知答
    问尽。九者前问多答卷少后问少不应答卷
    多知答问尽。十者河西面对梵文口决昙谶
    指授殷勤亲说十九偈。是问后四偈非问斯
    人不信孰可信耶。尔时佛赞下。第三佛答又
    二。初赞问。次答问。赞问又二。初赞。次谦赞
    又二。先总赞。次别赞。酬其上别总二请。若三
    十四问是历法别。请后则总请。先酬总请故
    初云善哉善哉。所以须此赞者。世间问答酬
    往称美佛不违世法。是故先赞人但见年幼
    不期智深。见问渊玄方知非浅。又若见佛赞
    皆发奇特心是故须赞。他方来众见小小菩
    萨能问大大事皆生敬伏是故须赞。又此一一
    问皆与理合。是故须赞。皆有所拟(云云)。次别
    赞者即是别赞三世之问初赞其问过去。法
    门有三义。一举果赞因。言汝未得者非全不
    得。乃是因中分证非是果地究竟故言未得。
    二举甚深密藏赞其所问。汝问长寿佛以一
    切种智为命。此之智命果地所证。故言我已
    得之已得非始得已圆满。唯佛与佛乃能究
    尽。故云。甚深密藏而汝能问。是故赞其所问
    之法。三赞其被加其上请云。承佛神力。今加
    而赞之故言等无有异。坐道场者赞其问现。
    其上问云。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佛即举
    三义赞之。一举初以成后赞其巧问该现化
    之始终故言我坐道场初成正觉。二赞其一
    人以均大众故云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
    义。三赞其现得大众加助。其上请云。及因大
    众善根之力。今明功德句义无异。是为赞问
    现在法门。从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
    是赞问未来。上问言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
    止。此言利益可解(云云)。旧解坐道场亦曾问
    者或言。是华严中问翻经不尽其文未来。或
    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来。或言。是秘密教
    非显露摄。义皆不然。今明道场乃是元初圆
    满始坐非方便道场。第二卷云。我已久于无
    量劫来久已成佛。亦如法华成佛已来甚大
    久远昔诸菩萨曾问此义。如今不异正对过
    去之问。非一化之始。不应据寂灭道场及偏
    方秘密。尔时迦叶下。第二自谦佛向赞其。上
    等如来下齐菩萨。其谦亦两一谦所问横竖
    不及。二誓闻法顶戴增加。初文者不能飞过
    大海横不及也。不能周遍虚空竖不及也。次
    文云顶戴守护高深。增加守护广大何以知
    然。文中次释云。愿令我得深广智慧。从佛告
    迦叶下。第二正答问大分为两。初次第答三
    十四问。次大众供养。初答者初尽此品文是
    答长寿之问又两。初答长寿因后答长寿果。
    更释因果之名。一云。若有因果则堕常义。若
    无因果则堕断义。若言开因果之秘故说因
    果。此语小胜。若为显涅??兼言因果。此语最
    胜。涅??无因果方便说因果。从容抑按显于
    正法故言因果。今明若因自是因果自是果
    则堕自性。由因故果。由果故因则堕他性。因
    果因缘故因。因果因缘故果则堕共性。非因
    非果故因果堕无因性。皆堕断常。但以四悉
    名为因果。显非因果故云因果。前文非不明
    果。后文非不明因。从多从正分此二门。初答
    因为三。初诫听。次正答。三论义。初诫听者。
    将说长寿甘露妙药若覆器不闻则思修俱失
    故须诫众。释论云。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
    于语义中(云云)。从如来所得长寿之业去。是正
    答。文为五双。一指果人因人以标业。二指果
    法因法以劝业。三明自行化他以证业。四开
    譬合譬以况业。五示果报华报以结业。初果
    人者如来。因人者菩萨。若无此业不名菩
    萨。佛无此业不名如来。此业成因因名菩萨。
    此业成果果名如来。业若定因不得作果。业
    若定果不得作因。当知此业非因非果能因
    能果。虽能因果因果叵得。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如来境界不可思议。精进菩萨亦不能知。
    岂是凡情?心图度不能已已辄述所闻。次
    果法者菩提也。因法者三慧也听是闻慧。受
    是思慧。转为人说即是修慧。若菩提无此业
    不得成果。三慧无此业不得成因。至高无顶。
    至广无涯。多所成就。其相云何。若业能破业
    是为破业。从无住业立一切业是为立业。非
    破非立而破而立是为正业。如是正业不可
    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则失用。言三则伤体。即
    体而用即用而体。即体而用故言此业能为
    菩提之因得菩提果。道前体用广为人说。道
    后体用即用而体。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上
    文云。以珠力故水即澄清。岂非即体而用。下
    文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岂非即用而体。三
    从善男子我以修习去。是举自行化他证成
    于业。我以修习故得菩提。即证道前体用。今
    复为人广说此法即证道后体用。然我果久
    成道前之业非复今时。故知却明过去法门
    答初之问。四开譬中。先譬次合譬。如王子者
    似譬道前。王譬菩萨。子譬群生。犯罪譬起恶
    因。系狱譬受恶果。怜悯譬天性相关。爱念譬
    拔恶因。躬至系所譬拔恶果。夫王子者刹利
    种也。罪为狱囚众生亦尔。同佛之性罪业所
    拘流浪生死。亦有佛性亦无佛性如王子是囚
    囚是王子。为此义故慈悲与拔。菩萨亦尔下。
    合譬凡举三法合譬。初一子地合同体大悲况
    即体而用。次四无量心拔苦因与善因。拔苦
    果与乐果。大喜庆悦大舍平等。况用不离体
    即用而体。三四弘誓愿遍约四谛。苦谛则通
    不但四趣。集谛亦通不但十恶。道谛不但戒
    善。灭谛不但灰断。弘誓之境囊括则周故用
    三法。合譬况业。五举二报结者。圣人以慧为
    命。智慧自在故寿命。长即譬果报。天上受乐
    则譬华报(云云)。三从尔时迦叶白佛去。是论
    义。凡四番问答。初番先问次答。问有三意。一
    述不解。二谓不应。三正作难。不解者领长寿
    业。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言深隐。次不应者
    一子之地同体大慈体无爱恚。云何子想。若
    同子想即是起爱。起爱云何同体。同体云何
    起爱。故云不应。三作难者破戒作逆应须治
    罚。治罚乖慈云何等视。等则无罚云何言治。
    治偏乖慈慈之与。治二俱乖体。展转有妨。难
    从此生(云云)。次佛以一言答其三意云。我于众
    生同一子想。如罗睺罗者同体之慈。是慈清
    净微妙第一非染爱慈。是慈深隐非但难解亦
    复难说。即体而用不妨等视如罗睺罗。既即
    体而用慈亦复然。一言答三其意在此。然迦
    叶问菩萨修慈此问道前。佛以道后果慈答之
    云。我于众生亦一子想。举后答前前后不异。
    次从迦叶复白去是第二问答先问次答。初
    问中举昔事难今义。力士无慈碎听戒童子。
    童子命断即昔事也。若承佛力即如来遣害
    伤慈纵毒顿乖一子即难今义。次佛答中明
    三世之慈为三。初明童子是昔事若答此事
    拟过去。慈童子金刚二皆是化幻人。幻杵以
    害幻命宁有实耶。设权惩恶正是大悲拔其
    苦因。假设济危正是大慈与其乐果至慈至
    巧非一子义何者是耶。他解见机犹害五百
    净行尚实有害事。若将此释都无所损。次从
    迦叶去。明现世慈本地指三业行慈又三。初
    如来之意于诸众生生一子想。虽谤法阐提
    邪见毁戒悉如一子。况复余人。心常平等即
    意慈也。次从譬如国王去。明口行慈又二。一
    先举国宪。次明佛法。后结治罪。初国之严刑
    以酷为本。二佛之法网以慈为宗举非显是。
    佛法有三。若摈永出众外。若四羯磨不出众
    外唯不得为羯磨之主。十四知事人今通名
    羯磨。而实有轻重。初言驱遣羯磨即是律中
    驱出羯磨。马师满宿二比丘于聚落污他家
    行恶行。佛令与驱出羯磨出此聚落。诃责者
    即律中苦切羯磨。般荼卢伽比丘喜鬪事鬪
    构两头与人鬪竞至城中诉。乃以词牒结着
    衣带数数如是。佛令作苦切羯磨苦恼切勒。
    置者即依止羯磨是。施越比丘为人轻薄数
    犯可悔罪数恼僧。佛令与作依止羯磨。令依
    刚正有德之人住持教示不令数犯。举罪者
    即律中下意羯磨。郁多罗比丘为质多居士
    ?罗寺主恒得好食。居士后时遇优波斯那
    于舍供养不与寺主。相知郁多罗生?语居
    士言。饮食虽美但无胡麻欢喜丸耳。此居士
    少年贫时曾为此业故以刺之。居士因即说
    譬如鸡与乌共生一子。或作鸡鸣或作乌声。
    汝或善语或作恶语。而此比丘父母异国故
    以讥之。佛知令与作下意羯磨。僧中遣一人
    将是比丘往居士所下意忏悔。不可见即是
    三摈八法之中以明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
    摈。三恶邪不除摈。此中无不忏之名是灭摈
    一事教门不同。不可见即是不见摈。车匿比
    丘数数犯罪诸比丘劝忏悔。答言。我不见罪。
    佛令与不见摈。不忏者还是车匿数犯人劝。
    答云。我虽见罪不能忏悔。佛令作不忏摈。灭
    即灭摈未舍恶见即恶邪不除摈。事起利咤
    言欲不障道三谏不从与作恶邪不除摈。三
    从善男子如来所以去。是结无对治罪之意。
    使其无复恶因则无恶果。即是大慈施无恐
    畏。三从善男子汝今下。即是身行慈也。旧云。
    照人为一。天为二。五道为五。又云。常光为
    一。非常光为二。面门三。眉间四。通身为五(云
    云)。从善男子未可见法去。明来世行慈而言
    比丘纠治者。比丘护法文为四。一标来世。二
    明持毁。三譬。四结。初二可见。第三譬中言暴
    恶者。譬破戒人。会遇重病者。譬所犯彰露。邻
    王兴兵者譬持戒纠治。病王无力者。毁禁恶
    止。恐怖修善者明其得益。譬中有三。三种何
    异。初为各住各学行非法者故以邻王为喻。
    次为同住各学行非法者故以宅树为喻。后
    为同住同学行非法者故以白发为喻。又解
    断四住恶解惑相治如除邻王。断尘沙恶除
    体上垢如除毒树。断无明恶同体之惑如除
    白发(云云)。四若善下结。即判真伪。不治毁禁
    坏乱佛法佛法中怨。无慈诈亲是彼人怨。能
    纠治者是护法声闻真我弟子。为彼除恶即
    是彼亲。从迦叶白佛去。第三番问答。先问。次
    答。问又为二。初非佛旨。次举事难。初文者领
    前能诃责者是我弟子不驱遣者佛法中怨。
    此则一是一非。爱憎去取则无等视一子之
    心。升沈硕异故仰非也。次举事者。若一涂一
    割等无憎爱。亦应一持一犯咸不赏黜。既赏持
    黜犯亦应治割赏涂。涂割既等持犯应均。若
    持毁禁此言则失。若不治刀割彼言则虚。进
    退结难。次佛答为三开譬合譬况显。开譬为
    四。一生诸子。二付严师。三嘱苦教。四得福无
    罪。初王大臣者譬佛菩萨。生育诸子譬生信
    者。生信不同故言诸子。形貌端正譬戒能防
    色聪明黠慧譬定慧防心。二三四者。有人云。
    一二是出家二众。三四是在家二众。此义不
    然。旧云。若二是小大。若三是三根。四是四
    部。此亦不然。一是一乘。二是小大。大是一
    乘。三是三根。上根是一乘。四是四部。四部中
    有一乘。若尔一子诸子皆处处着亦处处有。
    是则太乱。今以信心为子。生信不同略为四
    种。谓藏通别圆。各有三学通皆得论。端正黠
    慧准下合文。以坏法者为子。此不相乖三种
    信。偏则破坏法性即是可悲为子。就正信者
    可慈为子。次付严师者。旧云。四依为师。依下
    合文。以国王四部为师。此是秉法之人。而秉
    法者以法为师。下文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法有严与不严。不严有三。严即圆法。三而作
    下嘱教。君可教诏者。教偏入圆。威仪礼节者
    譬圆戒。技艺譬圆定。书数譬圆慧。学圆速成
    不须苦切。若不速成要当苦治。杖譬于智。藉
    杖故子死。如由智故偏破。偏破故如三子死。
    圆立故如一子成。言破偏者非但治毁。三藏
    通别持毁悉皆苦治。何以故。于藏是持于圆
    是犯。通别亦尔。故言虽丧三子我终不恨。圆
    子信常是故不死。未阶究竟故言苦治。旧以
    四部为四子。杖杀何部。何部不死。合义不成
    不会经文。今所不用。次合譬中。如来合王臣。
    视坏法者合诸子。国王四部合师。三品法合
    礼节等。应当苦治合杖死。不也者合唯福无
    罪(云云)。三从善男子去。是况显。王之与师。是
    子则念非子不念。成就其子不成就他。偏念
    偏治尚无有罪。况佛平等慈念。平等成就。平
    等治之。而当有罪。故云如来善修平等心。故
    王之与师偏念偏教。尚得福无量。况复如来
    等念等教。宁不获福。故举三世功德。善修是
    现世。长寿是来世。宿命是过世(云云)

    大般涅??经疏卷第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