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五_纯陀品下

      纯陀品下
    从文殊赞言去。是第三文殊称美。文为四。初
    领成其说。二叹言行相应。三叹玄。会佛旨。四
    受劝又劝领成前两劝兼领两诃初如文。次
    善男子汝今下。言行相应言长寿因缘者。正
    见正知正护正说。即是常住因缘也。此领前
    合譬中似解之意故言因缘。能知如来是常
    住法者。此领前合譬中分真之解善覆如来。
    此领后合譬似解也。常受安乐者。是领后合
    譬中分真解也。若领真似二解即是兼领六
    位之意。然文殊止一言诃劝。纯陀作尔许诃
    劝。文殊竟不?攘翻更赞美。良由纯陀所说
    会教会机。圣人但说己法不说他法。验知纯
    陀是分真位。是故文殊还以分真美其言行。
    即是发纯陀五戒之迹显分真之本。私云当
    知十让从迹而说复以小初难大后者亦恐时
    会及未来世。唯执小初以难大后。妨于大后
    用破小初。言时会者乃是新众。何以故一代
    教门弹斥洮汰已会毫善。岂执如来定入涅
    ??同于初小正为未来钝根小习而执于小。
    故法华云除佛灭后。若不尔者岂有如前幢
    ?趺罟┤颂煸永嗥腥??沤阅?皇芏?诔?br> 中工巧微供彰言纳受。因兹普领时会之供
    复能难佛为佛所叹。又与文殊旁论往复。故
    知纯陀非聊尔人。三从如来次后去叹玄会
    佛旨指哀叹等为广说。四从我之与汝去受
    劝。又汝劝我覆于有为。我亦劝汝覆于无为。
    虽终日说有不能尽其用。终日说无不能罄
    其极。言所不洎绝而置之。又言置者。指广置
    略即世界置。涅??正体非体非用非为无为。
    既非正体可共置之即第一义置。汝劝我覆
    有我劝汝覆无。更互是非莫知其正即对治
    置。有为无为乃是旁论。今此正以献供为宗。
    置旁复宗故言且置即为人置。次从汝可随
    时去。是复宗论文为四。初复宗劝供有劝有
    诃。二如来印赞成前起后。三明悦可有问有
    答。四明赞发赞纯陀之说发文殊之迹。初又
    二。先劝次诃。就劝供为三。一劝时二劝速。三
    劝奉佛。劝时者如初行时初到时病时物新
    熟时。今最后供是初去时。二劝速者古佛道
    法过中不食今速赴此时。三劝奉佛者正为
    最后供佛涅??。次纯陀下诃。亦为三。一不知
    时。二不知速。三不知佛。初令时者。汝令时施
    佛可时施一切大众不皆涅??。此则非时非
    时索施理涉于贪。次不知速者。佛六年苦行
    尚一麻一米今须臾间何须速也。三不知佛
    者汝谓如来实须食耶。文殊同他见谓须杂
    食。纯陀申已解食即不食故诃文殊堕三不
    知。次尔时佛告去。如来印赞成前起后印其
    诃即是成前赞其智即是起后。三从文殊语
    纯陀去。是明悦可。文为五。一偏庆悦可。二破
    偏悦可。三并悦可。四解悦可。五寂绝悦可。时
    众谓纯陀行浅故佛印其所悦以破时情。初
    文殊因此偏而庆之汝说无为蒙佛悦可。次
    纯陀即以圆破偏。非但悦可于我亦悦一切。
    三文殊作两番关并先定之。若定悦可一切
    众生我说有为亦应悦可若不悦我圆。悦则
    破一切之义是则不成还是偏悦成佛爱憎即
    作伏并。四纯陀觉其伏并还解两关。一无偏染
    悦可。二有普净悦可。无偏为三。一弹无偏悦
    可。二释无偏之意。三举譬显如文。次从等视
    一切去。明有普净悦可。即是如来境界非我
    尔所知(云云)。五从国王去明寂绝悦可。不应作
    偏普筹量。上文殊明有为无为且共置之即
    是绝言不可说悦。此中意明有悦无悦。是佛
    境界不可筹量即是绝思悦可。初譬分智不
    及究竟。王家驾驷譬究竟智。群下驴乘譬分
    真智。后譬分断不及究竟。龟龙在水喻有无
    明菩萨行故见不了了。金翅腾空譬无明尽
    佛不行故见则了了。开善云。前是下不知上
    后是上能知下。冶城云。两譬皆是下不知上。
    初不知上智。后不知上境。灵味云。初不知法
    身。后不知应身(云云)。四文殊去赞发。赞纯陀
    之说故言如是如是。其既高推佛境不可度
    量。是故赞美。发者拂我执一涂之义。因汝试
    我试则非实故言有为非有为。汝推未详故
    言无为非无为。前文殊云。且共置之则言语
    道断。今纯陀云。是佛境界非我所知则心行
    处灭。?微则言尽研极则思穷故说观皆寂。
    从尔时面门去第四催供文为四。一催供。二
    请住。三领解四。办供。前来诸瑞各有所表。故
    知此光正为催供。文殊前劝纯陀时施靳固
    弹诃。今佛躬催不敢前却催文为两。谓光催。
    声催。光催为两。一催二默。初催又三。一放
    光。二解光。三腾光。初放光中照文殊者。上佛
    印纯陀所说会教合机。今光照文殊亦扶上
    化下二人论难皆由佛力。次即知是事者解
    也。数人云见色知心文殊覩光遂解佛意。三
    腾光催供如文。次悲默者催供故悲未诺故
    默。次声催亦二。初三催次悲哭。次复白大众
    去。请住文为两。初告众共请。次重请。初告众
    文为两。初告众请。次佛有酬告请如文。次佛
    酬中二。先止乱。次说五门观。观中二。先作
    观。次结。初六譬空三譬无常三譬不净两譬
    无我后总结。何故说五门耶。汝请住世本为
    开道若能五观与住不殊。若不能观住世何
    益。遗教云。能持戒时与佛在不异即此义也。
    次重请亦二。有请有酬请如文。重酬为两。初
    酬次释。初文者。汝请久住为哀悯我以入灭
    为哀悯(云云)。释中二长行偈颂长行如文偈与
    下二偈意同后当说之。偈中二。先偈次长行。
    止三尔时纯陀领解。又二。初领解次述成。领
    解者虽知不灭不能不悲不能不请。虽知如
    来灭而不灭不能不庆不能不悦。述成又两。
    一述不能不喜。二止其不能不悲。初喜者。汝
    既能知如来方便亦应合知如来真实。故举
    二鸟以譬权实不得相离。春阳之时譬适会
    机宜。无烦热池譬涅??自在无畏。诸佛同以
    二法逗缘无阂自在能如此解。善哉善哉。次
    汝今不应思量长寿短寿去。凡举四义止其
    不能不悲。一举如来境界不可思惟若长若
    短皆如幻化幻长幻短非短非长何所可悲。
    二举如来方便若长若短如来于中无所染着
    何所可悲。三举如来涅??成汝檀因克不动
    果因果具足何所可悲。四我为良田成汝因
    果汝克因果自是良田。复能令他因果圆满
    自利利人何所可悲。寻文可见。四尔时纯陀
    下是办供。先自谦。次办供。初文中云。涅??非
    涅??者亦是共行二鸟义也。即如来境界故
    下地绝思。次办供中云。寻与文殊者。有二解。
    一云文殊解最后供故携友共办。二六卷云。
    烧香散华尽心供养佛及文殊不云同去
      哀叹品上
    荼毒居怀曰哀。悲号发言为叹。略从事标言
    哀叹品。广而言之内丧道法曰哀。外失慈覆
    曰叹。文云。失?J及法味如犊失其母。世界也。
    又已生善讹故哀。未生善翳故叹。文云。养育
    诸子付旃陀罗老少病苦而行险道生善也。
    又现恶未尽故哀。将恶方起故叹。文云。犹如
    困病人食所不应食对治也。又应获秘而不
    获故哀。应不失秘而失故叹。文云。独以秘法
    偏教文殊遗弃我等第一义也。然四缘感佛
    佛则兴世四机若息。佛则唱灭故约四悉释
    哀叹品。此文梵本犹属寿命品。谢氏分为两
    者略有十异。前品从人后品从事。前品对俗。
    今品对道。前品有供今品无供。前品双请此
    品单请。前品因人此品率自。前品略明佛性
    常住。此品具说三点四德。前品论今教此品
    具今昔。前品二人论今品对佛论。前品动执
    生疑。此品破执除疑。前品闻法抑割。此品见
    地动哀叹。然此十义备有通别。今举一边别彰
    其异。兴皇释此品有七。谓三请三酬结会生起
    云佛入涅??众生孤露故哀请住世。佛酬云。
    汝本为献供闻法今已纳供生汝福德已说新
    伊生汝智慧而不肯学知住何益。次祈请者。
    如来昔教无常五十许年始得成就。今说新伊
    常乐我净应久住教诏若入涅??不如还修旧
    法。举象迹秋耕惮教不受。佛即酬云。非全不
    教终令汝等得解新伊故云安置诸子秘密藏
    中。我亦住中名入涅??。前已哀祈既不许住
    只应讥讽以命要请如来。若具常乐我净即
    免四倒。便得自在久住于世。必入涅??便不
    免倒常乐之言便为徒设。若不住者我等毒
    身宁容久住亦当同佛入于涅??。佛即酬云。
    我之去住岂汝所知汝言去是定去住是定
    住。我之去住如二鸟双游去而恒住此何劳
    请住。住而恒去亦何须请汝不解此宁得同我
    入于涅??。既三请不允情无所错即便生疑
    若无常非昔不应说常乐若是何不早说如来
    则有差机之失。佛即会云。昔说无常破汝常
    病。汝今又以无常为病为汝说常。汝病有前
    后故教有兴废。汝自横谓施教早晚迂回。如
    来屈曲随逐岂佛差机。早晚自汝反咎如来
    如此生起于义易见。而复三请在前三酬居
    后。其间子段处处相关斯乃彼师玄谈七意。
    若欲消释殊背相生。今明此品是对比丘施
    于新伊胜三修法。就文为四。一大众请。二如
    来答。三比丘疑执。四佛破除疑。就请又二。一
    请缘。二正请。缘者缘于地动知必涅??。是故
    悲请。问谁动地为缘。答法不在因亦不在缘。
    不在因缘不离因缘。既从因缘宁有作者。虽
    无作者亦佛神通而动于地令其悲恋安置有
    缘于解脱中。亦佛智力说法欢喜安置有缘
    于般若中。亦佛体力非悲非喜安置有缘于
    法身中。亦是纯陀文殊智力令众开解入般
    若中。亦二人通力去时地动令众悲恋入解
    脱中。亦是二人第一义力令众非悲非喜入
    法身中。亦是大众感对治力闻法欢喜感为
    人力动地。非哀感第一义非悲非喜致地动
    缘。其义无量。净名云。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
    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就地动。又四
    谓时处相由时者佛以四事止华氏之悲。纯
    陀?臆小醒低头饮泪大众闻法悲恼暂息。
    二人既去。法音已停。更欲增其悲恋之善。于
    其去后未久之顷。当是时也。震地动之即是
    时也。处者大地是横处。梵世是竖处。或言初
    禅是梵世。或通四禅皆是梵世。虽不连地而
    有宝宫。亦皆震摇即其事也。问上释声光彻
    至非想以为有顶。今此地动焉止梵宫。答上
    云。有顶有顶文宽得作远解。此云梵世齐文
    而已。若依下文动时能令众生心动名大地
    动。无色四心亦应被动即其例也。相者有三。
    一小大动相。二六种动相。三十八动相。是三
    种相。皆以形声为本形有动涌起。声有震觉
    吼。若单形声是为小动形声共动是名大动。
    形声各三。是为六种。一中更三谓动遍动等
    遍动三六十八。若更分别阎浮提一四天下
    小千中千大千十方传传相望作小大动大大
    动等。有人云。此经六种。华严十八动。此岂应
    尔。特是形中略言一动声中略言一震。又云
    大动。又云。能令众生心动。当知义兼十八不
    同人情。由者例此亦应有小由大由大大由。
    若轮王生没地得主失主悲喜故。动是名小
    动。若辟支罗汉生没地。得应供失应供悲喜
    故动是名大动。若佛生灭地神山神及诸天
    龙等得应供失应供悲喜而动即大大动。今
    经正明如来八相。唯少升天降魔文略不
    存。就八相中是如来入灭地大震动。此则别
    语经由。若通论者如前所解纯陀大众皆是
    动缘。旧云料简地动之词是经家所序。或言
    佛说。观师云。不然当时闻语岂是经家文无
    标告。焉知是佛应是地震而有此词。次从时
    诸天龙下是正请又为三。初长行及十一行
    半偈是哀请。次二行是祈请。三长行五譬是
    讥请。初长行叙语以毛竖哀泣而为其相。次
    十一行半偈为三。初两行一句略请。次七行
    一句广请。三二行结请。初标调御师人仙
    犊母即是略举三事为哀请之端可见。次犹
    如困病人下作丧师譬(云云)。如国无君主下作
    丧主譬(云云)。长者子下作丧亲譬(云云)。如来入
    涅??下两行结哀请上文。初明犊失母今结
    还明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护字结无主
    救字结无师。次譬如日初出两行举日山两
    譬是祈请叹于一佛而具三益日有三义。一
    高圆明譬主益。生长万物譬亲益。照了除?
    譬师益。而譬文论照了合文明除暗正言师
    义是本兼有二能。山亦三义。高出水上譬主
    益。深入水底譬亲益。水色同山譬师益。师德
    如山安处众海能宣妙慧照下昏迷言略意兼
    矣。旧解日还自照争论不同。开善庄严云。佛
    有智能自照。光宅云。佛果无有自反照智。观
    师难光宅云。佛无反照智亦应不自知作佛
    不作佛。彼救云。佛虽无智知作不作。若欲知
    时借诸佛智佛道同故。今更问之佛道既同
    诸佛无智何所可借。又并但能知他无智自
    知者唯应觉他不名自觉。此是光宅四失??br> 隔真谛牛粪净土指端种觉无记如来。次问
    开善庄严汝用反照智照一切种智者。复用何
    智照反照智是则无穷。观师自云。佛无别反
    照智只自有智智能反照。如此说者即害两
    家(云云)。今明佛有一智三智三智一智非三非
    一而三而一一道种智外破诸?。二一切智
    能反自照。三一切种智非内非外非自非他。
    若即一而三可难光宅。即三而一可难开善。
    三一难思可难观师(云云)。此二偈亦名祈请如
    来在世所益。若此祈佛留光照益我等故名
    祈请。从长行去即第三讥请。先述旧解讥请
    凡作五譬。初作有始无终譬。二作怖畏譬。三
    违本担譬。四不平等譬。五无慈悲譬。初譬有
    三开合结国王佛也。诸子四众也。他云技艺
    者始从鹿苑终至法华所说诸经巨有所妨。
    今则不尔。以二乘法合之则可见。端正正见
    也。爱念禅定也。技艺神通也。旃陀无明也。亦
    习气也。初教三学似如有始。不尽余惑故言
    无终。二怖畏譬者亦三。旧云诸论者譬通达
    诸经今谓不尔。譬破四魔而今不住乃畏死
    魔。三违誓譬者。略无结请有人佛也。作务
    本誓誓尽度生官事譬起应。囹圄譬入生死。
    人问者旧云十方佛。或云实智问权。又云假
    设此问。今以机为旁人机谢告终。终如出狱
    故言安乐。夏曰夏台。殷曰?里。周曰囹圄。白
    虎通曰囹令也。圄举也。令其思愆举罪(云云)。
    四不平等譬亦三。方药十二部法也。秘方即
    密教教文殊诸菩萨也。不教外学二乘也。五
    无慈譬亦三。可寻旧释讥请但讥请于师。失
    主亲二义今更会之。初一譬讥法亲。次两譬
    讥法主。后两譬讥法师。初譬讥法亲者。夫云
    亲者慈念为本初生教训似若亲慈。付旃陀
    罗顿乖骨肉法亲亦尔。从佛口生即是养育
    得佛法分即是端正技艺者学人思惟无学习
    气。若大乘意凡有无明斯皆毒害弃我而去
    是付旃陀(云云)。次两譬讥法主者。夫云主者以
    威伏敌以恩养民。前譬威武未畅。后譬恩惠
    不充。通达诸论如当敌怖畏。今畏此论者如
    为敌欺。法王亦尔。除众生畏众生未免故佛
    有畏。初学作务譬民有生业。收闭囹圄譬民
    无聊生。业。废譬无惠。闭狱譬无恩。法王亦尔。
    初令学无学等修道品作务。而复犹在思习
    无明狱中。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众生苦恼云
    何如来欲受安乐。次两譬讥法师者。夫师有
    训导之德。前譬讥师内惜良方。后譬讥师外
    秘坦道。观诸譬文皆有深意而此譬最明。攀
    类文殊而耻行险路岂非讥师意耶。第二酬
    请。初酬哀请。有长行偈颂。长行初止外悲劝
    修内观。凡夫八风得失忧喜道与俗反升沈
    硕异。何者失不可愁忧追喜不可愁恼。得下
    文云。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唐劳无益。若能勤
    遮二恶勤生二善。恶是忧喜之本善故则无
    忧喜。唯当清净故勤精进止其苦恼。苦恼止
    故则无攀缘。寂然无为谓之正念。正念者何
    即无念也。若无念者亲主师谁。谁臣子弟。谁
    去谁住谁度不度。谁是愁者。所愁者何。寂然
    无?。由是人天还得正路止不啼哭。又以譬
    显之。佛是生善之缘。得善如爱子。失善如丧
    子。今闻近慧不忧失善。故言殡送已讫(云云)。
    次偈颂为二。初一偈是止悲。次一偈是劝观。
    而互有二义不可一向。初言开意者。开精进
    意尚已无忧况开定慧。又言开者。开意实相。
    生死涅??二边俱寂。偈云是故当默然。又开
    者明解二用皆方便故。故云诸佛法尔(云云)。次
    偈者。乐不放逸劝正念慧守心劝定也。远离
    劝进也。自慰者结前勿悲。受乐者守斯念慧。
    汝应正念修心勿如凡夫悲号何益。然诸比
    丘悉是上果岂同下凡。特是对圣诃凡此正
    酬其哀请也。复次比丘下。酬其祈请叹请。汝
    称佛如日如山。镇照等益法身常在不出不
    没。随机二用作隐乍显。日虽照世有目者覩。
    山虽峙海流入者见。汝同无目不流复何益矣。
    若言有益今劝汝问。设不能问我今为汝开
    其问端。若能问者为说甘露然后涅??。既不
    能问请住何益此乃贬其不及止其祈请。兼
    显菩萨之德正酬其叹请祈请也。旧解十五
    双。纯就初教中作药病义。谓空是药不空是
    病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有纯约今教。谓空是
    生死。不空是涅??乃至二不二亦如是。若能
    问者则甘露门开于汝有益。既不能问请住
    何益。兴皇云。下文具有此意。下文正约始终
    意也。空即昔教不空今教乃至二不二亦如
    是。今明此义宽广兼开众问。故文云。如是等
    种种法中我当随顺为汝断之诸释无咎。今
    更约三种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非
    二非不二亦如是。又约四种空不空亦空亦
    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昔教今
    教悉得同此二种。四种广分别之(云云)。即是昔
    教今教三门四门。从诸比丘佛世难值下是
    酬讥请。兴皇云。此为八阶。是彼师之盛释。一
    叹五难。二叹离八叹。三举佛昔因成佛今果。
    四夺其果非。五夺其因非。六显真法性劝今
    修习。七劝舍昔依今。八正示新伊。先叹次示。
    先夺后与。得成次第以此八阶酬五讥也。初
    五难于余人是难于汝为易。八难难离而能
    得离是故叹之。既叹离叹得罗汉果。即是于
    始方令汝入秘密之藏。即是于终云何而言
    有始无终。复言空过于小为是于大为非故
    言空过。举于往因成今果者。正酬其讥明如
    来久劫舍头目髓脑求大涅??只为利益岂当
    怖畏。所以非其果者。汝果虚伪非正法宝无
    戒定慧不能庄严正法宝城。他取宝城证涅
    ??是圆总包含故。故不可翻。兴皇云。涅??非
    总非别名含总别。取此酬其不违本誓所以
    非其因者。发菩萨心乃名出家汝不发心则
    非出家。袈裟但是染衣而已。汝不染正法故
    非大乘衣。汝虽剃头不为正法除诸结使所
    以示劝真实法性昔之小乘是虚伪。今日大
    乘是真实。昔以无为为法性。今以妙有为法
    性。法性未曾是有是无。为他缘故说有说无。
    知昔无为是法性者如迦叶云。身是法性身。
    云何存身若存者即非法性。当知昔以无为
    为法性。佛即破之灭非法性。夫法性者非是
    灭法取此酬其不平等讥汝取灭度非我不
    等。所以舍昔依今此正释疑。疑云令我舍昔
    依今者昔何不说。佛即解云。譬如大地我法
    亦尔。治众生病。初说无常为治汝病。今说
    于常亦治汝病。初后并为治病故也。所以说
    新伊者。既劝舍昔依今故须新伊秘密安置
    汝等令住其中。非是弃汝不示坦道不是无
    慈前后共答五讥请也。今明不然。得五难离
    八难同是。一意。何以分为二只就斥中酬五
    讥请文义具足。何烦八阶共来答之是故不
    用。今分文为三。一叹与。二斥夺。三劝奖。夫
    欲夺之必先与之。其讥请既切今斥夺亦深。
    既斥其伪。复须示真。与夺抑扬自成次第。于
    此三中即是三双。初叹与为一双。谓能得能
    离是故须叹。次斥夺为一双。谓不得不离不
    得真实不离虚伪是故须斥。三劝奖为一双。
    谓应离应得昔教应离新伊应得是故须劝。
    初从佛出世难下。是叹与得离又三。先释次
    譬三结。初文五难此与上文互有互无。上为
    俗人不叹出家割爱难。不叹阿罗汉难。此中
    为出家人不叹最后檀难。不叹闻法难余皆
    相应。离八难者得人身离三涂值佛离佛前
    后郁单越长寿天及边地难得出家离根不具
    难得罗汉离世智难。次举金沙昙华譬之。次
    离于下结之(云云)。从汝等遇我下。是斥夺不得
    不离。今点此意酬五讥者。汝等遇我。我初令
    汝得五难离八难。是我善始今复使汝不应空
    过是我令终云何。谓我有始无终。又取意释
    其上文云。生育诸子形貌端正是佛之始。付
    旃陀罗是佛无终。若取佛意不应以亲认佛。
    何者其不识佛非是王子不识宝城形不端正
    无明自覆。即?钔勇藓涡肭哺丁4思次奘嘉?br> 终回过与诸比丘从我于住昔下。第三即是
    酬其违本誓讥。夫难行苦行非止一涂我甘
    之如荠。无上方便其门不小未尝吝惜。汝等
    放逸不受不行于此大乘不肯作务非我无
    惠。夫身命者谁所不重我轻生忽死经无量
    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随脑非喻。
    况复妻子国城捐弃无数。如是恩德但为汝
    等放逸无惭系在囹圄。不得解脱非我无恩。
    此以不惭不受之过还诸比丘。从汝等比丘
    云何庄严下。酬第二怖畏讥我正法宝城功
    德具足。戒为墙壁。严峻绝险众魔群盗所不
    能?。定为其堑。深广波澜无涯无底。五尘六
    贼没溺沈沦。慧为埤?印<?⑹对丁2┐锝窆拧?br> 明了具足。我城如是。何所不威何所可畏。汝
    等比丘无城无严有怖有畏。故回怖畏还诸
    比丘。从汝今遇是下。酬其第四不平等讥。此
    正法城表裹。皆宝琳琅充溢。?琦焕烂。非但
    无穷复无遮阂。商人遇之执持伪砾取者鄙
    吝非城不等。此以偏过回还比丘。从汝诸比
    丘下酬其第五无大慈悲不示坦道。讥汝下
    心知足是不厌小径。不贪大乘是不欣坦道。
    披服袈裟是不厌粪埽。不染净法是不欣缨
    络。多处乞食是不厌贫里。不求法食是不欣
    上昧。剃除须发是不厌小智。不为正法是不
    欣大明。汝既不厌悲无所拔。汝既不欣慈无
    所与。盘桓隘路憎背坦道。此以无欣无厌之
    过还诸比丘。已悬酬五讥竟今更帖文从汝
    等遇我下。是第二不得不离一双。文为二。先
    略明不得不离。次广明不得不离。汝等遇我
    是略明不得。不应空过是略明不离。我者即
    是真佛。此佛亦我亦常亦净即是法身金刚
    之身。非后边身非杂食身。如此真佛汝所不
    识但识应化。化非真佛非说法人。净名云。汝
    不见佛不闻法不入众数与六师等。不识真
    佛是斥其不得不应空过此夺其不离。云何
    不离虽离八难不得无难。虽得四果不得真
    果。果既非真难亦不离故言空过。即是夺其
    不得。次从我于往昔下。广斥不得文为二。一
    斥不得真三宝。二广示真三宝。斥文为三。一
    广释真佛。二广释真法。三广释真僧。广示此
    三彰其不得。初释真佛又两。先举道前方便
    故言我于往昔。次举道后方便故言今得无
    上方便。将后例前皆是无上。无上方便者道
    前是圆因。下文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道后
    是圆用。下文云。二鸟双游举前举后。无上方
    便释成真佛常乐我净汝所不识而汝识者灰
    断入灭无道后圆用虽有道前非无上圆因。
    此是斥其不见真佛。从汝等云何庄严下广
    释不见真法。夫真法者即真善妙色出生妙
    善甘露圆满具足无缺。亦名醍醐一切诸药
    悉入其中。一切三学种种功德纵横高广充
    溢弥满犹如宝城墙堑埤?幽嗣?娣āH暌?br> 空观除惑惑尽则观亡以身智为有余涅??。
    若入无余灰身灭智同空永寂。净名云。贫所
    乐法。摄论为下劣乘。法华云。鄙事此经称伪
    砾。此是斥其不得真法。从汝诸比丘勿以下
    心下。广斥不得真僧。又二。先总斥下心不慕
    上法。次别约因果功德斥之。本以因果功德
    名僧。汝之因果皆非真僧。虽服袈裟非破五
    住恶非怖内外魔。虽行乞食经历多处非应
    供乞士。虽剃除须发非杀贼不生则非真僧。
    上举真佛法斥伪佛法而不出于伪佛法相。
    今斥伪僧亦不出真僧之相。前后互现亦是
    举真即知伪举伪即知真。从汝诸比丘今当
    真实下。示真三宝。文为二。先标今当真实是
    也。真对昔伪实对昔虚。二正示者今我现在
    是也。我即佛宝。大众和合即僧宝。如来法性
    即法宝。法宝之中具于三点。如来即般若法
    性即法身不倒即解脱。此三称藏藏一切法
    佛僧例然。三从是故汝等下。是应离应得一
    双。又二。初劝离伪。次劝修真。初文者夫伪体
    者。正由无明无明未除不得免伪。故劝舍无
    明。诸比丘譬如大地下。是劝修真。文为四。一
    譬说秘密藏。二法说秘密藏。三释秘密藏。四
    结秘密藏。譬为三。一大地譬。二诸山药草譬。
    三为众生用譬。大地非但普载而已。亦不生
    而生生于药草。亦无用而用为众生用药草。
    所生不离能生。亦即所生为众生用。众生虽
    复取用。亦业招大地福感药草。三种宛转不
    得相离。种别不一一即具三可以譬秘。三即
    是一可以譬密。具一切物可以譬藏。故举此
    譬秘密之藏。次从我法亦尔下。即以法合譬
    以明秘藏。于中有顺合。超合。欲表秘藏自在
    不定不可思议。初我法亦尔者此顺合。法身
    如大地。大地如法身故言亦尔。举三法身合
    大地三义。出生妙善甘露法味此举三般若
    合诸山药草三义。为众生用举三解脱合用
    中三义。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入秘密藏即超
    合用。诸子四部入秘密藏即超合药草。我亦
    自入超合大地。病苦愈者药地之功息矣。安
    住湛然众生得益般若功亡法身之用息矣。
    同归至寂秘密藏中。一切众生是初发心拟
    初住位。四众是中心拟四十位。佛是后心拟
    妙觉位。同入秘藏咸见佛性。问众生入者与
    佛同耶。答六位分别(云云)

    大般涅??经疏卷第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