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四_纯陀品中

      纯陀品中
    二何以故去即释施也。释初释后中间可知。
    此意非但后教开常开初亦尔。既举诸教例
    知行位证人亦复如是。是常法印印于一切
    无不是常。初后供养即是行常。初后法施即
    是教常。初后二施必有其人。即是人常。初后
    果报即是证常。证必有位即是位常。等无差
    别即是法常(云云)。复次等无差别者。若依答文
    有种种义。或初后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或
    初后皆得五果故等。或初后皆见佛性皆断
    烦恼皆能说法故等。若依楞严初后皆如皆
    空故等。若依释论初后皆是诸法实相故等。
    若此中意即是初后皆常故等。常者即是非
    常非无常之常故等。若得非常非无常意历
    一切法教行位人等无差别。问一切众生常
    为现为当。答已如上说三世皆常。问若现常
    者众生即佛耶。答如胎中子岂不同父姓。若
    同父姓宁责耆少。凡有六即。一切众生即是
    理常。闻大涅??解知佛性即名字常。知性能
    修即观行常。如夜见杌即相似常。金?抉眼
    三指分明即分真常。无上大觉即究竟常。如
    此诸常疑何等常。阿耨菩提翻名释义如常
    可见。受最后供一期事毕法理具足。汝闻见
    此依而行施檀必具足。三纯陀设难文为二。
    初总非。不然后别作难。冶城作四难。开善作
    五难。名目不同(云云)。今明五难。一有智断无
    智断。二有圣号无圣号。三具四身三身。四具
    度眼不具度眼。五得五果不得五果(云云)。初
    一难具论自他。后四难唯论于自。此难本明
    受者福他。初既备举后不烦文是故略之。然
    此五难芰角难解。何者至理寂灭无大。无小。
    若垂迹化物缘有利钝应有胜劣。小缘所见
    初后俱劣。大缘所见初后俱胜。若始坐树下
    受牧女乳麋食。此食已十力充满此小缘劣
    见。若始坐华台眷属菩萨悉坐华叶。十方诸
    佛放眉间光入华台顶。诸佛眷属放眉间光
    入华叶顶。华台菩萨三昧受职成于报佛。华
    叶菩萨成于应佛。此大缘见胜。当知牧女与
    诸佛不同乳麋与光明永异。此即大小二佛
    最初受施。若见佛自行乞食到纯陀舍食檀
    耳羹。中夜入灭舆向双林以火焚身此小缘
    劣见。若见纯陀悲感但献八斛四斗不思。议
    供充饱一切。见十方佛遣大弟子鉢盛香饭
    奉佛涅??大缘见胜。当知乞食与送食不同
    香饭与檀耳永异。大小二佛最后受施其相
    若此。例推智断乃至五果亦应各异。纯陀芰
    角将大缘之后并小缘之初构差别之难。佛
    约大缘所见初后无差以答。则泾渭皎然初
    后不二。今更引经而分别之。胜天王中。初坐
    树下有四种相。或见坐祥草。或见坐天衣。或
    见坐七宝。或见坐虚空。像法决疑经。佛入涅
    ??亦四种相。或见拘尸土石树林。或见是七
    宝庄严。或见是三世诸佛菩萨所游居处。或
    见是真如实相纯佛境界。前后既现四相不
    同。例推智断乃至五果亦应各异。今更对教
    主而略说之。若三藏佛初受乳麋未有智断。
    不能化他令得智断。凡法未离不得圣号苦
    行体羸外须杂食。无漏未发内有烦恼果缚
    尚在是后边身必归磨灭是无常身。虽行事
    檀未得理度檀不具足。乃至般若亦复如是。
    父母之身但是肉眼未有通明故无四眼。既
    受食已自得五益能五益他。观纯陀言专引
    三藏佛初成为难。若通教佛菩萨道时已断
    正使无漏现前自得智断。亦令他得已舍凡
    法入圣人位。誓愿扶习现坐道场示受食身。
    无复四住但有习气。名无常身后边之身。非
    是正使无常之身后边之身已具亡三檀波罗
    蜜乃至般若。已得四眼未得佛眼。示消揣食
    福利于他令得五果。纯陀所难都未涉此。若
    别圆佛初受施时如佛所答我成佛来无量阿
    僧只劫久具智断令他智断。乃至久已不食
    不消无五事果示现初成初受后成后受。岂
    可以劣见之初难胜见之后。初后二果等无
    差别其义明矣。四佛答为两。初正答五难。次
    普受大会。初答第三四身三身之难者。身有
    离合故有四三。常是此教之首故超而答之。
    但纯陀先举三藏佛初以作难。三藏之佛六
    年苦行精气殆绝乳麋资益身力充满则是食
    身。如是食身从业缘现故是烦恼身。三十四
    心断子缚尽唯果缚在是后边身。终必入灭
    是无常身。故举为难。佛今以三破四正言后
    边与无常同故合为一无常身也。汝举四身
    乃小缘所见大缘所覩则无此四。何者光明
    者即是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身则
    非食身。又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之光破烦
    恼?非烦恼身。若始断烦恼犹有果缚是后
    边身。今非始断故非后边。四大果缚可是无
    常。常住智慧犹如金刚故非无常。大缘所覩
    唯三无四。何况如来已于无量阿僧只劫无
    此四身。大小双非四三俱遣。即是非食非不
    食非常非无常。非烦恼非不烦恼。非法非非
    法。非边非非边。非金刚非不金刚。能赴两缘
    作四作三。而于如来非四非三玄而复玄。是
    故二施果报无差明矣。次从善男子未见佛
    性去。答第一有智断无智断难纯陀引三藏
    佛为菩萨时纳妃生子弃国捐王。树下坐草
    起洗受食。是时未断一毫烦恼不能化物据
    此为难。佛以大缘所见为答。破于藏通二缘
    成佛。何者二缘所见非但三藏未受食时不
    见佛性。受已作佛亦不见性。通佛亦尔。当知
    未见性者双破二教。若华台菩萨受佛职。时
    入金刚定登佛职位。得三菩提明见佛性常
    身法身金刚之身。即名为智无四种身。即是
    于断亦能令他具足智断。又入金刚三昧即
    金刚身。破无常身即一番智断。得三菩提即
    是法身破烦恼身又一番智断。究竟见性即
    是常身破于食身又一番智断。亦能令他具
    足智断。是故二施果报无差。智断无殊得名
    时异。三从菩萨尔时破坏四魔去。答第二有
    尊号无尊号难。纯陀据三藏菩萨在家之日
    有轮王相是人中天。从出家来至受食时犹
    未得道尚劣生天何得尊号。亦非生天之天。
    乃至不得作生净天之天。既无此号故言犹是
    众生。佛今不以三藏为答。乃以大缘所覩华
    台。华台菩萨已破四魔。故释论云得菩萨道
    破烦恼魔。得法性身破阴死魔。得不动三昧
    破天子魔。今经亦尔。入金刚定是金刚身破
    天子魔。即是生天。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烦
    恼阴。得见佛性即是常身破于死魔。如此功
    德岂非生天净天天中之天。今入涅??亦破无
    常等四倒之魔。无四倒故破烦恼魔。无烦恼
    阴死即无天魔。初成后灭既俱破四魔俱非众
    生。俱得尊号是天中天等无差别。四从菩萨
    尔时虽不广说去。答第四六度五眼难。纯陀
    据三藏中弃国舍位不见说法但有舍财不见
    理檀。故言犹未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但
    见障内故言唯有肉眼无有佛眼乃至慧眼。
    佛今乃以华台大缘所见虽不说法。先已通
    达财法事理檀波罗蜜。乃至般若皆已具足。
    过于人天二乘菩萨之所见也。亦分得佛眼
    今佛答法檀一事。余度五眼准此可知故略
    不答。先广通达今为众生广显通达。是故二
    施等无差别。五从善男子如来之身去答第
    五有五果无五果难。纯陀以三藏中施食五
    德命色力安语施主还得五种果报。今闻佛
    说我实不食施主亦应无五事果。佛今以本
    地初成答之。我无量劫不受不食毕竟清净。
    小缘初见口受乳糜。大缘初见顶受光明。而
    于法身非食非不食。小缘后见受于檀羹。大
    缘后见普受大会。而于如来无乞无受。是
    故初后二施果报等无差别。次普受者从我
    今去。是受众供次请住文为四。一因请。二
    腾请。三遮请。四重请。先生起四意众咸献
    供请住。供既不允请住未申。佛因纯陀许受
    众供。众因纯陀更请佛住。纯陀顺旨仍腾众
    心。佛受众供普开于常。常法非住不应请住。
    常法深奥众未能达。众意殷勤是故重请。兴
    皇解云大众同闻声。告不久当灭。闻答难云
    法身常身。又初闻灭谓如灯尽闻常谓恒在
    世。夫如来者本无去住。何曾如彼见住见去
    只去是住只住是去。不起寂灭现身余会。去
    相宛然而恒在住相不去而常去。若尔如来
    去。住于众何益(云云)。今明佛无去住缘宜不
    同。略有四种。或有见去而自庆。乃言无量众
    生堕佛前后。我今有幸见佛始终自慰为得。
    此是世界因缘见去。或悲泣懊恼拍头号哭
    三业恋慕。此是为人因缘见去。或有见去破
    无量恶。如来尚去我云何着。是为对治因缘
    见去。或有见去入秘密藏至佛至处了了见
    性与法王子等。是为第一义因缘见去。或可
    一人具四。或但三但二。或可四人各一种种。
    不同而于如来都无去住。且举纯陀。或时悲
    感。或时欢喜。或云如来不般涅??而我不能
    不怀忧恼。或时自云我今已与文殊师利法王
    子等。若众无缘纯陀岂然。故知纯陀不尔悉
    为缘耳。于去一句四缘不同余住亦去亦住
    非去非住。三句准知。初因请文为二。初长行。
    二偈颂。初为二。谓喜叹。初不纳供是故悲塞。
    今闻普纳咸皆欢喜喜由纯陀是故称叹。欲
    遂本心所以进请。就叹为两一略二广。略举
    四叹。谓名利德愿。名者嘉名先立妙义后兴。
    将后验前名不虚称故同声叹云希有纯陀。
    言大义者横阔无涯。言妙义者竖深无底。又
    常非常是深义一常一切当是大义。非常非
    非常是妙义。已如前说。次汝今下利者吉祥
    福地。率土同集十方响会。?跣?笫栏歉?br> 三千。如来默然一无所纳。纯陀后请前供普
    收。如此声誉绝伦盖世。故众叹言汝今现世
    得大名利。德者即德之一字十让居后五果
    当先。一人而已八斛微小用满檀度此其德
    也。愿者愿等三字满足贯上四俱足。故前佛
    立誓今佛愿圆故言愿满。从甚奇纯陀去。广
    叹从后向前以叹四德。初更举六难广叹第
    四愿满。诸天命尽五衰相现。其余天子为
    呪愿云。愿生善处愿得善利。处是人道利是
    持戒。下文云。十方土多爪上土少。舍人天身
    得三恶多。舍人天身得人天少。舍天得天诸
    天不喜。舍天得人诸天所愿。犹如两人在两
    须弥。一彼竖竖孔一因风放。?得入?孔此
    事甚难。若在人中能持戒者复难于此。海底
    盲龟千年一出值浮木孔入孔中居此事甚
    难。若在人中值世有佛难复过此。仰?于地
    梵宫投芥堕在?锋此事甚难。值佛生信复
    难于是。生信闻法复难于是。办最后供复难
    于是。此六于他为难纯陀则易。故大众叹言
    甚奇纯陀复得难得无上之利。如优昙华者华
    表轮王。能最后供得五事果必作法王大众已
    为授记。广叹愿满竟。次从南无去是广叹德。
    南无或言救我。或言归命。或言屈膝。谓屈双
    膝。其有十让五果檀度之德故今叹之。又南
    无者具有三义。口称是口业屈膝即身业归。
    命即意业。三从犹如秋月去。广叹其利秋是
    阴时月是阴精。至时即盛映盖众星孤明独
    秀丽天皎地一切瞻仰纯陀亦尔既有妙利。
    与胜妙时会建立妙义。在大众前众莫能
    先。对佛开常蒙普受供。一切大众三业归
    崇。四从南无纯陀心如佛心下。广叹其名。上
    云名斛妙义名与法合。心如佛心名与佛合。
    真是佛子名与僧合。与三宝合即显其身一
    体三宝。亦是五果三点四德五佛。性等一切
    法界具如向说叹其得主心如佛心。叹其得
    师名解妙义叹其得亲如罗喉罗(云云)。次偈颂
    中二。初一偈颂上叹。次三偈请。初文云汝者
    汝即纯陀颂上名也。生人道者六难之一颂
    愿满也。超第六天而等梵王请佛开常即颂
    德也。我及一切众颂誉也。上同声赞。此云我
    及一切也。如有端首推下论义似如文殊为
    请首也。次请中二。先二行为众为一切(云云)。
    次一行要请。要之以命者。佛不在世不蒙甘
    露法身慧。命将不全也。次腾请为二。初长行
    经家所叙。次偈是纯陀请词。初长行中云卒
    丧者略耳。具足应言丧主亲师(云云)。前奉声光
    大众奔?流血洒地故今言卒丧。蒙施常命
    色力安辩。该统法界许主师亲故言忽然还
    活。时众大喜于前纯陀庆悦于后复是一让。
    次偈中十八行半为两。初十一行半腾众叹。
    次七行腾众请。初文中略腾三叹。初腾叹愿
    中先腾六难。后犹如下作譬结。初云获已利。
    腾叹善利难人身善处难。蠲除等是善利所
    离。金宝聚者腾佛世难。不惧者所离也。优昙
    华者腾生信难。投?锋者腾最后供难佛不染
    世法去腾闻法难。我今所奉食去腾叹德也。
    因供发愿愿无上果不愿诸有。如伊兰出?钐?br> 去。因于微少充足大众。又因食显不食非食
    非不食。道香德风开发一切悉非常非无常。
    我今得现报去。腾叹利如文。从一切诸世间
    去。正腾众请为三。初两偈腾悲苦意。次三偈
    腾请住益意。后两偈结二意。文云世间无调
    御者。无主亲师生大苦恼。次文如来在僧中
    去。总明三宝益。如须弥山别明师益。山若映
    水水同山色。师若说法如法奉行故是师益。
    佛智能善断半行是智度益。云起清凉是善
    权益。此两明亲益。如来善能除去是主益。
    烦恼之贼寇乱行人佛日照除拨乱反正故是
    主益。三结者若失三益增恋悲恸结上苦恼
    意也。若得三益信心增长结上请住意也。从
    佛告纯陀如是如是去第三遮请有长行偈
    颂。长行为二。初述叹难。次以难遮请。初文
    者。夫六难展转相依三种无佛时亦有。三种
    佛出乃有。今述佛出时三难。余者可知(云云)。
    次以难遮请为三。初以难遮请。二以佛境界
    遮请。三以二用遮请。以诸难遮请者。汝腾众
    四叹自快六难。六难之与四叹由我涅??施汝
    常命种种功德普及一切。我若久住无最后供。
    誓若不满众不称誉。名亦虚设自失己利。又
    障他人那忽自欣后供而请久住。久住无后
    供后供无久住。汝自矛盾故遮言不应意正有
    此。次汝今下。举佛境遮者。佛之境界唯佛能
    知非下地图度。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至存弥
    亡至亡弥存。非存非亡即住不住。不住即住
    非住非不住。如此境界言之者讷取之者失。
    绝其情虑故遮云不应。问纯陀住十住地那忽
    遮之同凡不知。答知有六种(云云)。亦是为下而
    抑于高高尚不应下自息望。三悉皆下。举二
    用遮请者。但佛境玄妙及佛胜用汝所不知。
    谓常无常二鸟双游去住适宜称机隐显。或
    时用住或用不住。只不住即住亦是非住非
    不住。昔用无常施得五果一切诸行悉皆无
    常。若定无常何得今教施常五果遍一切法
    悉开无常。当知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又
    昔用无常论五门观谓他境界今教用常论五
    门观即自境界。岂定自他能作如此之自他
    耶。当知皆是佛之胜用若用于常故无劳请。
    若用无常复不须请。故举二用遮言不应。十
    一行半偈为两。初十行半明无常用。后一行
    明常用。初又二。前九行通明诸行无常。后一
    行半正用无常。初又五。初三行半无常观。次
    一行苦观。次一行空观。次二行无我观。次一
    行半不净观。问诸天化生岂是不净。答虽无
    臭?贤圣所诃亦是不净。次诸欲下。明正是
    无常用。如瑞应云。出四城门起于厌患故不
    贪着。离欲思惟六年苦行。证真实法。三十四
    心发无漏慧。今日当涅??即最后无余。次我
    度有彼岸一行。即常用。度者度此彼之彼岸。
    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于诸此彼而得自在。
    故我非但过一切苦亦过诸乐及无苦乐。乃名
    大乐。我净例然(云云)。他判前九行半是佛同于
    常无常行亦是真不真义。后两行即是诸行
    同于如来无常常不真真义。此常无常显非
    常非无常真实法也。今言若尔常无常是二
    方便。因两方便得显真实。即如缨络二观方
    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此乃浅深三谛之意
    菩萨境界。云何得与佛境界同。此文分明云
    当观诸佛境界。佛境界者三谛一谛一谛三
    谛。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三谛皆
    空。一假一切假三谛皆假。一中一切中三谛
    皆中。只中是俗真只俗真是中无二无别如
    此乃名诸佛境界。所以用佛境界而遮请者。
    若一空一切空云何请住。乃至一中一切中
    云何请住。遮请之意正在于此。云何以菩萨
    境界释佛境界耶。若但随文难见此意。今更
    就偈文以显此意。前九行半明一空一切空。
    离欲一偈明一假一切假。我度一偈明一中
    一切中。偈中广出还释长行佛境界意。且点
    其意在后更释(云云)。四重请者。或云非重请佛
    不重答故。或言两向望前为重请望后为论
    端。于中为三。初领旨。次谦谢。三正请。领旨
    从以难遮请生六难由佛诚如圣言。谦谢从
    佛境界生诸佛境界浩无涯底。岂是蚊蚋能
    知边表。分知非究竟知知是谦也。谢者从于
    用生。蒙佛受供成最后檀。悭结漏断等于文
    殊蒙佛受供成彼岸智均大菩萨。故举龙象
    喻于智断。又举幼年自况。以初具戒况于先
    达。拔渊泉之下处云霄之上者。盖佛菩萨之
    恩。是故须谢谢无常用。三正请常住之用。能
    生物善大众苦至如来未然是故重请。有法
    譬合。初法如文。次譬中言变吐者有二解。一
    云譬大众恋慕饥渴愿如来住终无变吐。故
    文云我今欲令如来久住。故知为众生作譬。
    二云为佛作譬物思物机亦如饥渴愿佛住世
    亦无变吐。故合譬云唯愿世尊亦复如是。故
    知为佛作譬。夫圣言巧密不可偏取(云云)。第三
    旁论者。何名旁论。先释名次帖文释名又三。
    一释名二出意三料简。初释名言。旁论者前
    献供为正为无为是旁。又时众是旁人时众
    未解为旁故论。又两人实慧为正方便为旁。
    兴斯问答是其权巧故名旁论。又如来境界
    为正二用为旁。今之所论论于二用故言旁
    论。斯乃四悉意。思之出意者何故旁论。佛因
    献供施常以破无常。又明二施等无差别利
    者玄解非常无常。惑者便生胜负之见。鄙无
    常而崇于常。如来又因请住以不住破住。又
    明诸佛境界不可思议。利者即解非住非不
    住。惑者又谓不住胜住。回惑自迷不能。得解。
    是故文殊以无常不住诃其请住。纯陀以常
    住难其无常不住拒抗纷纭彰其非理故云有
    为无为且共置之。悬指如来后当广说。举是
    显非昭然可解。为是义故故须旁论。复次上
    纯陀自云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时众怀疑文
    殊古佛行远解深能问能答。纯陀初心位浅
    解微。上虽能问未见其答。云何称等是故旁
    论。文殊深而堕负纯陀浅而获胜。浅胜非胜
    深负非负。非负非胜方显其等。约斯事理显
    旁论意。大略可见不俟多释。料简者。问文殊
    明空三昧而为正法应是无为。纯陀对有论
    无无待有成还应是有。那忽言文殊执有纯
    陀执无。解云文殊扶昔教之空望大是有。纯
    陀扶于今教对有论无。有去无无还得是无。
    又复纯陀始具足檀则行浅不应云胜。文殊
    古佛则深故不应负。解云适物所宜更互椎
    砧非定胜负不负而负于深无损。不胜而胜
    于浅无增。文殊且共置之则胜负双舍。又文
    殊执昔。就昔为是望今为非。纯陀执今。就今
    为是望昔为非。若作四句。各执二用显体为
    俱是。各执二用伤体无俱非。各辨体用各有
    一是一非。即用而体即俱非是非非。文为二。
    一旁论。二复宗。旁论又三。一文殊诃劝。次纯
    陀诃劝。三文殊称美。初文殊诃劝又二。先诃
    次劝。先诃中牒其请辞汝今不应发如是言
    即诃也。次汝今当观应如是学即劝也。次纯
    陀诃劝又二。先双诃说观。次双劝说观。就双
    诃又二。初诃说观之非。次双结观说之过。初
    诃说观之非又二。先诃说次诃观。初诃说又
    三。一不应摧胜号同劣号。二不应举劣法同
    胜法。三结其失辱。初文者夫如来者通是诸
    佛之极号。今古不异故曰如来。岂可以极尊
    同于诸行。夫诸行者生死贱名卑鄙底下群
    有劳累。若以如来同诸行者。摧常住为迁灭
    屈涅??作生死岂可然乎。次譬如水泡去。举
    三见一闻不应以劣法同于胜法。胜法者即
    四德也。劣法者即四倒也。水泡譬无常。车
    轮譬苦。我闻诸天寿命极长。极长天者即是
    非想。非想无色不可见故。故言我闻。举长对
    短短即堕胎落孕。此举不净问无色云何是
    不净耶。答虽非恶色贤圣所诃亦是不净。如
    聚落主失势力者譬无我也。当知不应。举四
    倒法同四德法。三世尊亦尔去。彰其失辱若
    摧胜同劣则失天中之尊号。亦失四德之胜
    法。若举劣同胜则辱诸佛世尊之胜名。亦辱
    常等之胜法。从是故文殊下。是诃其观亦为
    三。一不应观胜名同劣名。文云勿观如来同
    于诸行。二不应观劣法同胜法。文云为知而
    说不知而说。若知如来非是诸行强说同者
    令下法同上法。若不知如来非是诸行而言
    同者。即?惑上法混和下法。三彰其失辱。若
    使如来同诸行者则不得称为天中天。则失
    尊胜名及尊胜法。若使诸行同如来者。则辱
    尊胜之名亦辱尊胜之法(云云)。次从譬如人王
    去。两譬双结观说之过。初譬结观过。次譬结
    说过。初文又二先譬次合。初譬中云王者譬
    众生力士譬佛。力士为王施功。佛为众生施
    化。王见力士多技艺者厚赐封禄。众生得佛
    恩深四事供养。力士以技德伏物不以威加
    如来但以智慧神通非那罗延力。佛具功德
    汝今云何忆想分别观于如来同诸行耶。此
    岂非结观之过明矣。次短寿譬结其说过亦
    二。先譬次合。初譬中云父母譬众生。子譬于
    佛。相师譬文殊。众生感佛譬如父母佛随机
    应譬如生子。佛实长寿文殊说短。岂非诃说
    之过此文明矣。次从譬如贫女者。是双劝说
    劝。旧云贫女譬生解。丈夫譬护法。开善云贫
    女譬生解。丈夫譬舍迷。冶城云贫女譬护解。
    丈夫譬惭愧。招提云贫女譬说佛无为。丈夫
    譬覆佛有为。今以女譬慈。生子譬说。丈夫譬
    刚。远行譬观。譬文自现。又承蹑上来非徒臆
    说然对圣训凡寓上诫下非诃劝文殊。又劝
    博地无益极圣不劳劝。不上不下发心已去
    未足已还正须诃劝。譬文自明矣(云云)。初劝说
    譬有开有合此开六慈。谓理乃至究竟。贫女
    至加复病苦。以譬理慈。贫譬无智。病譬无断。
    无有居家譬无常住五果。无救护者譬无主
    无亲女虽贫病有生子义。理无智断而有解
    说之义。下文云慈是一切诸善根本(云云)。饥渴
    所逼游行乞丐者即名字慈。无智为饥无定
    为渴。痴散所逼欲求静慧则素丝易染。薄知
    名数微达方隅名字慈也。止他客舍观行慈
    也。观五阴如逆旅暮合朝散观六入如空聚
    贪者求物。观六尘如恶贼愚不知避焚灼。悯
    之岂非观行慈也。齐此慈来通名解说。解说
    未彰如女虽能生而子未显。可譬怀胎寄生
    一子相似慈也。向观阴舍生清净解。如寄生
    子此慈说已彰譬子生出。通前慈说悉有障
    难。至相似时慈悉倚伏更五??弱故于此位
    说诸障难实通前也。舍主驱者。此譬报障障
    于慧解。义言驱去慈解同体故言抱儿。向涅
    ??城故至他国。名字慈后。分真慈前两楹之
    间故言中路。遇恶风雨即内业障。蚊虻??食
    即外业障。经由恒河即烦恼障。抱儿而度者。
    于三障中不舍正说。说阴界入非常非无常
    说诸恶业非缚非脱。说诸烦恼非明非?。以
    相似慈及相似解。障不能障故言而度水漂
    疾者三障力??激夺慈说。慈说体妙不屈三
    障。故言而不放舍。于是母子遂共俱没者。慈
    与解观俱从相似转入分真故言俱没。如是
    女人慈念功德生于梵天。天者通是分真究
    竟两慈观。下合譬其义自显(云云)。从文殊若有
    善男子去。合譬先通合四慈。后通合两慈。通
    涂明者。从前理慈已来。不应偏浑偏解偏说。
    初文为三。一者正护不得偏说。二者引过不
    得偏说。三者乖理不得偏说。偏说非正护正
    护不偏说。偏说无慧眼慧眼不偏说。偏说乖
    正理正理岂偏说。此中三文广有所破(云云)。从
    若正见去。合后两慈合前许圆说不许偏说。
    合后开偏说不云圆说。若通论前后皆有偏
    圆而互现者前未见机理宜但许圆止偏。是
    故文云自责愚痴后见机理尚许偏说何况圆
    耶。是故文云正见者也。又正见者即是圆见。
    若见有无不名无为。具有无者方乃名圆。就
    文为四。先开偏说。次释见机。三牒譬合初没。
    四牒譬合后证。初开偏如文。次释见机者。能
    为众生是见世界机。生善法故见为人机。亦
    是见第一义机。生怜悯心即对治机。三四如
    文。次从如人远行是劝观有譬合譬又二初
    正劝次重劝。初文者六卷名为丈夫譬。此开
    六种观义。谓理观乃至究竟观。远行譬理观。
    去后位遥名远。理寂而照名行。中道譬名字
    观。始末两间通称中耳。疲极者烦恼劳累生
    死拘逼谦卑请益皆是疲极寄止他舍譬观行
    观。三界幻居犹如寄止五欲非己为他。权托
    阴入如舍。无明所压如卧沈昏不醒如寐。忽
    然火起火是无常来无径路故言卒起。卒起无
    常即报障也。上具三障此略举一。即时惊寤
    譬相似观。昔来未得而今得之为惊。似解邻
    真为寤。言定死者解惑相排惑虽??盛不久
    摩灭如入海见平故言定死。虽知定死即犹
    未死。未能入圣但在白法故言惭愧。衣缠身
    者衣以譬观。身以譬境。若作偏观照境不周
    是为可耻。圆观圆境无所可耻故言缠身。便
    命终者。他以被问难屈为死。然被难死死者
    无量应生梵天。既不生者当知非也。今言死
    者似观转谢。生忉利天者分真观起此譬两
    成就三十二臣即分真义。若就一主即究竟
    义。而言梵王及轮王者更譬究竟观。不生等
    显其所离。善男子下重劝勿观。从文殊如来
    真实去。合譬但合上即便命终分真观去。若
    能如是去。合上生忉利天。他以此文三十二
    相合者乃是合主不是合臣。若尔八十反应
    合八十种好。轮王无敌应合十八不共法耶。
    今云八十种好亦不与他共故皆合究竟

    大般涅??经疏卷第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