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

    古来复约三性。明涅??体。言佛地。一向是善
    性。一向非恶性。无记性亦有亦无(云云)。光宅
    云。常住佛果。有两种无记。一知解无记。二果
    报无记。如棋书射御。阐提亦有故非是善。佛
    地亦有故非是恶。即是无记性也。果报者。如
    生死苦无常报。既非是恶。只是无记。涅??地
    常乐我净亦非是善。直是无记。开善庄严并
    言。佛无无记。唯一善性。知解无记。有多释。
    庄严云。是善性。开善云通三性。在阐提是恶。
    在佛是善。在余人是无记。言果报者。生死中
    多有异具故。果报可是无记佛果报何以是
    无记。佛果唯一习果。无复报法岂得类此是
    无记。以习善既满。并成习果也。夫三性者。若
    有若无。只是世俗尚不是真。何得用此释涅
    ??体。此皆数论之极说安处佛体。如野人暴
    背献至尊耳。今明涅??体者。上来释名论无。
    无一切方便。论绝绝能绝所。名下妙理宁可
    思议。德王云。大般涅??非色非声。云何而言
    可得见闻。古来诸师云何以色为涅??体。又
    经云。夫涅??者。不从因生。体非是果。古来诸
    师云何以佛果释涅??体。又涅??之体无定
    无果。古来诸师云何谓涅??体定是一法。当
    知其体非色非声。非因非果。非一非异。非诸
    声闻缘觉所知。亦非十住能了了见。不能默
    已。强作五种言之。一约性净涅??。二约法身
    德。三约一谛。四约不生不生。五约正性。初论
    性净。总指一部。次论法身指哀叹。次论一谛
    指圣行。次论不生指德王。次论正性。指师子
    吼迦叶等。不可备引。斑驳略周耳。性净者。净
    有三种。一方便净。二圆净。三性净。方便净
    者。呕和善巧权能逗物。住首楞严。建于大义。
    或一阎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
    方土。随诸众生应可调伏种种示现。无生而
    生。王宫七步。无灭而灭。倚卧双林。是以晨朝
    放光。大声遍告。正觉世尊将欲涅??。若有所
    疑今速可问。为最后问。所以三界?踊。八部
    悲号。献供填空。流血洒地。高幢翳诸日月。广
    盖遍覆大千。如经广说。乃至下者作九法界
    身。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后。一时等
    现。然于寂灭。无所损减。于诸生死。无染无累。
    故名方便净涅??也。圆净者。因圆果满。毕竟
    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心。行如来行。持戒
    不杀。拥护正法。广宣流布。利益众生。回向大
    乘。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身圆满具足。
    获大涅??。修道得故。安住于此秘密藏中。复
    能颁宣广说。一切悉有佛性。施与一切。常命
    色力安无碍辩。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
    慧。亦无能圆。虽施众生。不得众生及以施相。
    是名圆净涅??也。性净者。非修非得。非作业
    非与业。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冲湛寂静。不生
    不灭。虽在波浊。波浊不能昏动。犹如仰观虚
    空月形。五翳不能翳。虽复随流苦酢其味真
    正。停留在山。虽没肤中。脓血之所不染。故名
    性净涅??也。此三涅??。不可相离。即三而一。
    不可相混。即一而三。虽复一三。即非一三。虽
    非一三。而复一三。会之弥分。派之弥合。横之
    弥高。竖之弥阔。微妙莫测。不可思议。今欲分
    别令易解故。总唱涅??。即是其名。专据性净。
    以当其体。指于圆净。即是其宗。方便善巧。以
    为其用。作此分别。即是其教。虽复分别。都是
    一法。所谓大乘。大般涅??。若得此意。无俟多
    言。其未解者。更重复说耳。二约法身德者。德
    有三种。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法身
    者。即是金刚竖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
    色。而名为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
    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
    是中。例一切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
    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
    也。般若德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
    涅??。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
    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
    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
    中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是佛
    智藏。名般若德也。解脱德者。即是如来自在
    解脱。其性广博无缚无脱。是广博义。体缚即
    脱。是远离义。调伏众生。是无创疣义。如是解
    脱。摄一切法。亦名解脱藏。亦名解脱德。如是
    三德。不可相离。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脱亦
    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点具足。无有
    缺减。当知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而
    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
    一切法。摄一切人。文云。我及诸子。四部之
    众。悉皆入中。微妙难思。为若此。今欲分别令
    易解故总唱秘藏。以当其名。法身摄一切法。
    不纵不横。以当其体。般若摄一切法。如一面
    三目。以当其宗。解脱摄一切法。如三点伊。以
    当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非但经体义明。
    余义亦显(云云)。三约一谛者。世人解谛。或境
    或智或教非无此义。今用理释谛。理当即境
    正。境正即智教皆正。以理释谛其义为允。有
    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集是能生。苦是所生。
    能生生所生。所生还生能生。苦集回转。生死
    无已。道名能坏。灭是所坏。所坏亦坏能坏。能
    坏亦坏所坏。更互生灭。故称生灭四谛。若论
    其相。逼迫生长能除所除等是也。如经。二无
    生四谛者。推苦集之本。本自不生。不生故则无
    苦集。既无所坏。亦无能坏。故称无生四谛。论
    其相者。解苦无苦。而有真谛。集道灭亦如是。
    如经。三无量四谛者。分别校计苦集灭道。有
    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如经。四一实四
    谛者。解苦无苦。而有于实。乃至解灭无灭。而
    有于实。实者。非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
    而是一实。乃至灭亦如是是名一实四谛。具
    如经。非离生灭四谛。别有一实四谛。即达生
    灭而是一实四谛。无生无量。亦复如是。一中
    有无量。无量中有一。不可思议。不可说示。强
    欲分别令易解故。总唱一实四谛。即是名也。
    取一灭谛。即是其体。故胜?云。一依者。即一灭
    谛也。道谛以当其宗。取道谛所治。以当其用。
    调御心喜。说此真谛。即名为教。虽差别说。只
    是一无差别法耳(此中遗一章)。五约正性者。性有五
    种。谓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正性者。
    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是名正性。因性者。
    十二因缘。因因性者。十二因缘所生智慧。果
    性者。三藐三菩提。果果性者。大般涅??。今且
    约一事论之。五阴下所以。即正因佛性。五阴
    即因性。观五阴生智慧。是因因性。此智慧增
    成。是果性。智慧所灭。是果果性。于阴既然。
    余一切法亦尔。当知五性亦非条别。即一而
    五。即五而一。一而不混五。五而不离一。不可
    思议。不可说示。强欲分别令易解故。指果果
    性为名。指正性为体。指因因性果性为宗。指
    因性为用。作此分别五性为教。虽复分别。只
    是一法。更无差别。若人能如此解者。非但识
    体。于名宗用教。触事冷然。为未解者更论宗
    耳。第三明涅??宗者。有人言。宗体不异。是义
    不然。何者。若论至理。二即不二。不二即二。
    此则宜然。若论名事。不二不可为二。二不可
    为不二。既立宗体。宁得是同。宗者要也。修行
    喉[示*禁]莫过因果。此经明因。略有三种。一破
    无常修常。如哀叹品。以常乐我。斥诸比丘无
    常。苦无我。虚伪不真。宜应舍离。今当为汝说
    胜三修。此是破无常修于常。能得常果显于
    非常非无常。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
    成涅??食。令诸弟子。悉皆甘嗜。劣三修是烦
    恼薪。胜三修是智慧火。非常非无常。是涅??
    食。四众安住秘密藏中。即是甘嗜。又云。如
    来体之。是故为常。体者履也。履而行之。法
    常故佛亦常。亦是法非常非无常故。佛亦
    非常非无常也。问初为纯陀。直说一常。次
    明常住二字。次斥诸比丘。云胜三修。何意
    增减。答皆是今昔相对。昔说四非常。总是
    一无常。今论四德总是一常。举总常破总
    无常耳。昔说生死无常。而复流动。今以常
    破生死。以住破流动。故举二字。以破二耳。
    诸比丘置事缘理。但修三想。今举胜理破劣
    理但用三修(云云)。二者。以大涅??心修从浅
    至深。次第行学。如圣行中。专行五行。初谓戒
    定慧。居家如牢狱。梵行若虚空。从头至足。其
    中唯有发毛爪齿大小肠胃。观察八苦五盛
    阴等。次解苦无苦。而有真谛。次分别校计。苦
    集灭道。无量无边。次非苦非集非道非灭而
    有实谛。广说如经。修是行已。得二十五三昧。
    住大涅??。况出诸佛功德。不复可说。当知从
    浅至深。成因克果。显非因非果。始终莫不以
    常为宗。德王品中亦如是。初观四大如箧五
    阴如害。六尘如贼。爱如怨诈。烦恼如河。八
    正如筏。运手动足截流而去。得到彼岸。戒
    定如动足。智慧如运手。涅??是彼岸。师子吼
    中。亦如是。初从少欲知足。乃至住大涅??。又
    善修戒。不见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是名善
    修。定慧等。亦复如是。原始要终。皆宗常住。
    以常为宗明矣。三者如圣行中云。复有一行
    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大乘即是修
    因。涅??即是得果。大乘为因。何所不运。大涅
    ??果何所不克。一切无阂人。一道出生死。莫
    复过此。大略可知不复委说。但此文中。处处
    论行。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种种不同。不出
    三种。初破无常而修常。即是以圆接小接通
    意也。次以大涅??心修无常。次修于常。即是
    从渐入顿次第别意也。后即无常而修于常。
    即圆顿人也。虽三不同。悉以常为因归宗常
    果。住大涅??。等无有异。故文云。因虽无常。
    而果是常。即第二番意也。余例可知(云云)。问
    明体一章。即识五意。明宗亦尔否。答例然宗
    有三义。一宗本。二宗要。三宗助。宗本者。诸
    行皆以大涅??心为本。本立道生。如无纲目
    不立。无皮毛靡附。涅??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也。宗要者行之宗要。要在于常。行会于常。能
    显非常非无常。如七曜之环北辰。似万川之
    注东海。行以常为要。亦复如是。宗助者。助名
    气力也。常宗得成赖于资助。或人助。或教助。
    或行助。或道助。由助得力。故言宗助。总此
    三。宗是释名。专论宗本即体意。专明宗要即
    宗意。专明宗助即用意。分别此三。异余法门。
    即教意。第四释涅??用者。为三。一本用。二当
    用。三自在起用。本用者。先出旧解。灵味小亮
    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之性。如弊帛裹黄金。
    像堕在深泥。天眼者捉取净洗开裹。黄金像
    宛然。真神佛体万德咸具而为烦恼所覆。若
    能断惑佛体自现。力士额珠贫女宝藏井中
    七宝。?室瓶盆等喻亦复如是。此皆本有有
    此功用也。新安述小山瑶解云。众生心神不
    断。正因佛性附此。众生而未具万德必当有
    成佛之理。取必成之理为本有用也。开善庄
    严云。正因佛性一法无二理。但约本有始有两
    时。若本有神助有当果之理。若能修行金心
    谢种觉起名为始有。始有之理本已有之。引
    如来性。贫女额珠?室等。证本有。引师子
    迦叶明乳中无酪。但酪从乳生故言有酪。酪
    非本有。必假醪暖。种植胡麻。答言有油。
    油须?F压乃可得耳。又引佛性。三世众生未
    来当有清净庄严之身。此证当有。双取二文。
    意与瑶师不异。又引木石之流。无有成佛之
    理。则非本有之用。众生必应作佛。今犹是因。
    因是本有。果是始有。本有有始有之理。即是
    功用义也。有人难初义。若言众生身中。已有
    佛果。此则因中有果过。食中已有粪。童女已
    有儿。若已具佛果何故住烦恼中坐不肯出
    耶。何故不放光动地。故文云若言有者。何故
    默然正破此执耳。次难第二有得佛之理。此
    理若常为相续常为凝然常。若相续常何谓
    本有佛果之理。若凝然常则因中有果过同
    于前。难第三家。若言本有具始有。亦应本有
    常住。复有无常。本有只得是常不得无常者。
    本有只本有那得有始有。又若本有有始有
    亦应无常有于常。无常不得有于常。本有那
    得有始有。又本有有始有则了因有生因。若
    了因了本有是常。生因生始有是无常。不得
    相有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耶。鹬蚌相扼更
    互是非。由来久矣。今当宣明此义。若定执本
    有当有。非三藏通教之宗。乃是别圆四门意。
    本有是有门。当有是无门。双取是亦有亦无
    门。双遣是非有非无门。别家偏据不融门理
    两失。为圆家所破。何者若执本有之用譬之
    树木。工匠揆则任曲者梁用。直者桁用。长者
    槊用。短者箭用。本有之用。亦复如是。佛即破
    之。草木生时无梁箭用。工匠所裁。因缘获用。
    若裁曲为直。曲无梁用。展直为曲直无桁用。
    割长为筹长无槊用。折短为薪短无箭用。何
    得苦执本有之用。经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何得苦执本有当有。当本不立胜用安在耶。
    若专难破复失适缘。何者理非本非当。非亦
    本当非非本当。有四利益。或言本有即是常
    用。或言当有即是无常用。或亦当亦本即常
    无常双用。或非当非本。即双非不用之用。本
    有常用摄一切法何得无三门用。三门亦摄
    一切法。何得无本有常用文云。大般涅??是
    诸佛法界。即其义也。是为圆教赴缘。论此四
    用大获利益不同旧义(云云)。二当有用者先出
    旧解。解有三。一云理出万惑之外须除惑都
    尽乃可见之。譬十重纸裹柱虽除九重终不
    见柱。并尽乃见。二引渐备经明一切智慧皆
    渐渐满不可一期并悟也。三云真谛可渐知
    佛果可顿得。何者即俗而真。更非远物所以
    真可分知。佛果超在惑外。不即生死故不可
    渐知。有人难初义。若理不可渐见惑岂可渐
    除。既不见理由何除惑。若言理可渐见夫理
    若是分。可作分知。理既圆通若为渐解。若初
    见称后见与后无异不名渐见。若初不称后
    不名顿见(云云)。若言见真者须渐。得佛须顿。
    是义不然。释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
    是三则一相。华严云。虚妄多分别生死涅??
    异。迷惑圣贤法。不识无上道。真与涅??既其
    不异。云何真渐果顿耶。今明。诸解更相驰逐。
    水动珠昏。然理非远近。见理之智宁得渐顿。
    智若渐顿宁得称理。如方入圆殊不相应。如
    理而解解如于理。不见相而见。无所得即是
    得耳。有因缘故亦得渐顿。此中应有四句。渐
    渐渐顿顿渐顿顿。渐渐尚非渐顿。况复顿渐。
    渐顿尚非顿渐况复顿顿。法华玄广说。顿渐
    者无差别中差别耳。顿顿者差别中无差别
    耳。三种修三种见明宗中意是也。渐顿修渐
    顿见者。是不定观意也。渐更不同又开四句。
    渐修渐见。渐修顿见。渐修顿渐见。渐修非顿
    渐见。见此一句意余三句亦可解。四四十六
    句不同。当知显体之用甚多。那只作一两种
    解耶。文云王家力士一人当千。种种技艺能
    胜千。故一人当千。又云。譬如大地草木为众
    生用。我法亦尔。当知用同草木比大力士。故
    知用不一也。旧论照境之用不同。问。俗有三
    世流动万境去来佛智若为照之。若逐境去
    来则生灭无常。若不逐境去来则不与境相
    称。由此一问七解不同。冶城嵩云。佛智乃无
    大期死灭。犹有念念流动逐境去来。此人临
    终舌烂口中浪语之过现验也。二药师解。佛
    智体是常住。用是无常逐境去来。此解亦违
    经。经云。若正见者当说如来定是无为。那忽
    体是无为用是有为。三光宅云。若无常之智
    照常住境而不逐境是常。今常住之智照无
    常之境。岂应逐境无常。此亦不可。四作九世
    照境义明。此境虽在未来。复有当现在当过
    去义。今遂来现在及过去我皆照竟。所以不
    生灭也。此亦不可。向在未来时犹是当现在
    未正现在。今遂来在现在即作正现在。照当
    知已息。岂不生灭耶。五作逆照义云。如来道
    迎正觉时初一念并逆照万境。从初流来至
    后成佛并皆照竟。后万境自有去来我都不
    更新照。如天子初登极时。并付制法后人犯
    者。随轻重治不更复制也。此亦不可。佛智照
    境何尝暂息忽言初照后都不照。纵令如此
    终不与境相称。六开善云。佛在因日导发初
    心已能横照数境竖照数时。次入初地一念
    横照百法竖照百时。二地千法乃至佛地一
    念横照万法竖照万时。如悬镜高台。此亦不
    可。镜照先无而后有未免无常之难。七灵味
    更借虚空为喻。万物在空空不生灭物自去
    来。此亦不然。佛智灵知岂同顽空。今明三藏
    教中二谛不相即。故二智各照。所以诸解喧
    喧若此。若通教中。二谛相即二智二而不二。
    尚无此诤。况复三谛即一谛。一谛即三谛。三
    智即一智一智即三智。一照即一切照。一切
    照即一照。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宁复有此
    微浅问答耶。又开善解。佛智照真与真冥。无
    复智境之异。智体与真境都复不殊。约位分
    别。凡夫不冥不会。因中圣人会而不冥。佛果
    亦冥亦会。第二解云。佛智是灵知真谛是
    无知。二体既殊。岂可并有知同无知。但会
    之既极?之为冥。岂得有冥异会。慧印三
    昧经云。冥不冥寂不寂。肇论亦有用冥体寂
    之语。今难。佛之真智既其冥真与真不异。佛
    之俗智亦应冥俗与俗不异。佛虽知幻而非
    幻人。若尔佛虽知俗不可冥俗。佛虽冥真不
    可同真。不应作如此冥真冥俗义。冥真不出
    二乘。冥俗不出凡夫境界。云何得是佛智用
    耶(云云)。三自在起用。用遍法界广不可委。文
    云譬如大地一切草木为众生用。我法亦尔。
    当知胜用无量无边。且约三种。一不可思议
    用。二二鸟双游用。三善恶邪正双摄用。不
    可思议用者。旧释有七。一云令他见须弥入
    芥子。其实不入。唯应度者乃能见之。此解不
    可。若不入者何谓神通。二解实入。但佛神力
    蹙大令小开小令大。此亦不可。若尔乃以大
    容小何谓以小容大。三解不知入与不入。既
    是不可思议。那可定判入与不入。此亦不可。
    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议。尽应不可解。余者
    尽言可解。至此一义独言不知耶。四若有则
    相妨。小大皆空故相容。此亦不可。若其皆可
    何所论入。亦无大小也。五大中有小性小中
    有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须弥之小性。此亦
    不可。若执定性过同外道。又似?酬肌S只故?br> 大容于小。何谓以小容大。六地论解。大无大
    相。不无无相之大。小无小相。不无无相之小。
    以无相之小。容无相之大。无相之大。还入无
    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本是相既言无相那
    有大小。若有大小应是有相。若定无相还同
    空也。七兴皇云。诸法本无大小。因缘假名相
    待假说大为小。假说小为大。说大为小。小是
    大小。说小为大。大是小大。故得相容。此亦不
    可。大不自大。待小为大。小不自小。待大为
    小。此堕他性义。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他性
    大小那得相容。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
    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亦
    不离大离小。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
    不可思议。大亦如是。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
    唯应度者见不思议。须弥之高广入于不思
    议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议之大入于不
    思议之小。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云云)。
    一往明。不思议用在于道后。其理实通。乃至
    善恶邪正等例如是。所谓四趣是邪人天为
    正。又三界是邪二乘为正。又二乘偏邪菩萨
    为正(云云)。邪正两用亦遍法界。四趣是恶人天
    是善。又三界悉是恶二乘是善。又二乘是恶
    菩萨为善。此用亦遍法界。三界皆悉无常二
    乘是三无为常。又二乘是无常菩萨是常。常
    无常用亦遍法界。其门略义广也。常无常双
    用者俱亡二边。如鸟喻品中说。即是一时双
    用也。前后倒泻即是异时偏用。宜一时即并
    用。宜前后即单用。不必一种。用自在故。善恶
    双用。如迦叶品中说。善星至恶尚能摄受令
    得出家。况复善者宁当不摄。或双用或前后
    (云云)。三邪正善恶俱摄者。陈如品中说。邪即
    外道。正即陈如弘广。邪即诸魔。正即阿难。平
    等皆摄。巧施妙用。游诸世间作大利益。若
    见此意即是自在之用。善巧四随称机利益。
    住首楞严种种示现不动法性。其见闻者无
    不蒙益。此义可知不俟多说(云云)。问此一章
    五意云何。答例前可解。若总论三用即释名
    意。若专本用即是体意。若专当用即是宗意。
    若专自在用。即是用意。若分别三用即是教

    第五释教相者。为二。一增数。二经来缘起。增
    数者。谓一乳二字三修四教五味也。所言乳
    者此名则通。外道言教亦称为乳。文云。是时
    旧医纯用乳药。二乘言教亦称为乳。阿含云。
    舍利弗是所生母。目连是乳母。二人说法生
    养四众。后文亦云。声闻缘觉佛性如乳。菩萨
    教行亦称为乳。故云手出香色乳。施令得饱
    满。佛教亦称为乳。故目连腾请云。譬如犊子
    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无疑。又云。医占王
    病定须服乳。乳名既通。若为分别。旧医偷教。
    窃取乳名。不解其义。而为相续悦意转动薄
    皮所诳起四颠倒毒乱心中多所伤害。即邪
    教也。二乘乳者。佛以方便合三种药。谓咸苦
    酢。二乘之人用此方便。为于四众治彼邪乳。
    如以楔出楔。此以四非常教名为乳也。菩萨
    乳者。以大慈大悲。随诸众生应以何法而得
    度脱随而说之。或说方便法。或说真实法。或
    治邪常。或治无常。称彼机缘令得饱满。是名
    菩萨教乳也。佛教乳者。究竟真实如经。其犊
    调善不驰不住。不处高原。亦不下湿。不食酒
    糟麦[麦*弋]滑草。不与特牛同共一群。故其乳多
    德最为第一。正显涅??之教是最上乳也。又
    外道教如驴乳。亨之成粪。从其教者堕落三
    涂。二乘教如羊鹿乳。亨之成酪。从其教者升
    出生死。菩萨教如下品牛乳。亨之成酥。从其
    教者革凡成圣。亦革圣成无上道。佛教如上
    品牛乳。从佛教者即得安住秘密藏中。当知
    涅??教乳最上最妙。问何故于一乳中多种
    分别。答此经意尔。如本有一偈四出证义明
    无差别差别等。例作此说之无咎。又德王中
    不闻闻不生生等。皆作四句。今亦例尔。邪乳
    名乳乳。二乘名乳不乳。菩萨名不乳乳。佛是
    非乳非不乳。意高例尽子何须惑。二字者世
    亦二字。出世亦二字。上上出世亦二字。今文
    亦二字。二字既通。复须分别。世二字者。如瑞
    应云。太子乘羊车。诣师学书。师教二字。谓梵
    ?衣Α4硕?钟?故兰淅窭忠椒郊家罩握?br> 之法。故是世间二字也。又云梵字应如金光
    明中说出欲论。明修梵法叹梵执故。是出欲
    论也。?衣ψ钟κ俏蘖渴ぢ邸C魇?品ㄌ臼?br> 天报。善能攻恶故言胜论。总而言之世间二
    字也。谢灵运云。梵?衣κ侨嗣?F浯橹罟阕?br> 为略。如此间仓雅之类。从人立名故言梵??br> 娄。虽复广略还是世间之二字。出世二字者
    婴儿行云。婆和二字。所谓有为无为为二字
    也。若出世与出世上上共为二字者。即是半
    满为二字也。众经同以鹿苑说为半字。摩诃
    衍所说为满字。小大相对共为二字。又诸师
    释此满字不同。地人云。涅??六行俱明是满
    字。法华是大乘非满字。由是无常。此都非义。
    不须论难(云云)。兴皇嘲诸师作五满。半边满竖
    满[?`/积]足满共满具足满。今不委论(云云)。今明半
    满二字更为五意。一直是半。二对半满。三带
    半满。四废半满。五开半满。如鹿苑无常此直
    半无满。若方等之流。说无常逗小。又弹小褒
    大此正对半明满。若大品通三人共学是带
    半明满。若法华正直舍方便。是废半明满。亦
    有开权显实。即开半明满。若此经斥劣辨胜。
    即废半明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须跋陀罗
    得罗汉果。即开半明满。而复对破生死流动
    明于常住二字。常破生死。住破流动。此亦是
    废半明满。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又是开
    半明满。故知二字虽通不可一概。今之常住
    二字。于诸字中最尊最胜其义可知。又结为
    四句。二乘无常是半非满。一乘是满非半。若
    斥小带小等是亦半亦满。若世间非半又非
    满。大意可知(云云)。三三修者有邪三修劣三修
    胜三修。邪三修谓世间颠倒。随邪师教见相
    似相续谓为常。适意可悦谓为乐。转动运为
    谓是我。愚惑所覆如执掣电。如蛾如蚕追求
    无厌。如渴饮咸唐无毫益。亦是厌下苦?障。
    攀上胜妙出故名邪三修。劣三修者。依半教
    破于邪执。无常咸味破其执澹。无乐苦味破
    其执甜。无我酢味破其执辣。三界皆无常诸
    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无我所。能破欲染
    色无色染无明掉慢疑。如诸迹中象迹为最。
    于诸想中无常为最。如经广说是名劣三修。
    胜三修者。依佛胜教。破于劣修。谓常乐我法
    身常恒无有变易游诸觉华欢娱受乐。具八
    自在无能遏绝。如是修者。入秘密藏名胜三
    修。又邪修是世伊。劣修是故伊。胜修是新伊。
    大涅??理即非新非故伊。今经即是新伊胜
    修最尊最上之教也。四四教者。此该佛一化。
    名相理趣别有疏本(云云)。三藏教者。谓戒定慧
    藏。为彼婴儿梯蹬出苦畏惮长远止息化城。
    即小乘法也。菩萨以大涅??心修即成圣行。
    如经浮囊白骨八苦等观。即其文义也。通教
    者。三乘共学近远俱通。若能前进亦可得去。
    即摩诃衍法也。菩萨以大涅??心修即成圣
    行。如经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乃至解道无道
    而有真谛。即其文义也。别教者。别在菩萨不
    与二乘人共。所行事理非彼境界。即独菩萨
    法也。若以大涅??心修即成圣行。如经苦有
    无量相。分别校计有无量种。非诸声闻缘觉
    所知。乃至道亦如是。即其文义也。圆教者。即
    事而理。一教一切教。一切教一教。非一非一
    切不可思议。随佛自意是佛境界。非诸二乘
    下地所知。如经非苦非谛有实。乃至非道非
    谛有实。是名一实谛。即其文义也。菩萨大涅
    ??心修即是圆心。圆心为本行于众行。从浅
    至深。届极而止。如放金刚到际则住。当知圣
    行之一意即是渐顿之教。亦名渐圆教。此乃
    文中一种耳。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
    大般涅??者。即发轸仍顿仍圆一切诸法悉
    入其中。众流悉咸无非性海。渐圆与顿圆更
    无别异。历次第门故言渐耳。今经乃具二文。
    从胜受名即是圆顿之教。于诸教中最为尊
    上也。若类通异名者即是四藏。三藏是声闻
    藏。通是杂藏。别是菩萨藏。圆是佛藏。上能摄
    下佛藏第一也。若例四句。三藏是闻闻。通是
    闻不闻。别是不闻闻。圆是不闻不闻。乃至生
    生等例可解。五五味者。即五种牛味正譬说
    教次第。不应以浅深意取。若谓初浅后深是
    义不然。文云医占王病定须服乳。又云如得
    乳糜更无所须。无所须者即真解脱。真解脱
    者即大涅??。此岂浅耶。文云如水乳杂卧至
    一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于
    中即便成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本有者
    何故待缘。如此酪譬不可浅也。文云。譬如甜
    酥八味具足。是大涅??亦复如是。当知此酥
    其况深矣。文云。阿罗汉辟支佛犹如醍醐。如
    此醍醐不可言深。若初味定浅。后味定深。防
    文害义。若作次第意释者则无过咎。牛者譬
    佛。大觉朗然圆明成就。如血变为乳具足在
    牛。从牛出乳譬佛初说也。即寂灭道场从法
    界体流出法界法教诸菩萨。如日初出先照
    高山。故言从牛出乳也。次从乳出酪者。为
    小机不堪。如聋如哑。隐其无量神德。示丈
    六身。覆如来藏。但说三藏以贫所乐法。随宜
    方便。令章凡成圣。故华严大后次说三藏之
    小。如从乳后即有于酪也。次从酪出生酥者。
    譬三藏之后以大诃小挫其取证败种坏根无
    生无用。先与后夺如亨酪作生酥也。次从生
    酥出熟酥者。譬方等之后。委业领财使诸声
    闻转教教菩萨也。次从熟酥出醍醐者。譬般
    若已后付财定性与记作佛。故文云八千声
    闻于法华中得记作佛。见如来性如秋收冬
    藏更无所作。无所作者即究竟也。夫众生不
    见佛性智手指?帧;蜃鞔笏怠;蜃餍∷怠;蜈?br> 责说。或教化说。或定天性说。众生若见佛性
    则静乎。双树指?直弦印O⒔潭?臃?鹘咭印?br> 如牛出乳极至醍醐。诸佛布教极于见性。今
    经是最后之说喻彼醍醐。一切诸药悉入其
    中。叹于横广。在四味之上叹其竖高。故此经
    处处叹教不可思议。只是叹于上妙之乳常
    住二字最后新伊极圆之教醍醐妙味耳。种
    种名目只是一法。一法者只是佛师诸菩萨
    母。佛菩萨辩所不能宣。凡夫千舌岂解揄扬。
    二乘百盲安能舞手者哉。五味义具在法华
    玄中说。又从增一至五。总诸说者即释名意。
    若专五所以是体意。若专五所以设诸名相
    是宗意。若专对破是用意。若分别其相是教
    意。准前可知。不复委释(云云)。二经来缘起又
    二。一经缘起。二疏缘起。经缘起者。有双卷六
    卷大本。双卷明八十入灭不辨常住。盖小缘
    所感三藏教也。六卷与大本皆明常住。俱是
    大缘所感。同座异闻。例如大小品耳。又云小
    本是法显于天竺钞。初分翻为六卷。大本上
    帙是道猛?来。斯乃广略二文耳。世犹惑焉。
    若是异闻那忽问词答旨两本皆同。若是钞
    者只应存略那忽前后。大本则如来说偷狗。
    六卷迦叶问偷狗。大本偈说三归。六卷长行
    说三归。解云问词答旨所同处少不同处多。
    昔钞梵文尚无前后。秦人翻译逐意奚互。于
    二义无妨也。昔道猛亡身天竺唯?五品还。
    谓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大众问等
    品。到西凉州值沮渠蒙逊割据陇后自号玄
    始。其号三年请昙无罗谶。共猛译五品得二
    十卷。逊恨文义不圆。再遣使外国。更得八品。
    谓病行。圣行。梵行。婴儿行。德王。师子吼。迦
    叶。陈如等品。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轴。传于
    北方。玄始五年乃得究讫。是时姚苌复号弘
    始。弘始非玄始。玄始五年即晋恭帝元熙元
    年。次入宋武刘裕。得四年。次入宋文帝。文帝
    尚斯典。敕道场寺慧观。乌衣寺慧严。此二高
    明名盖净众。康乐县令谢灵运。抗世逸群一
    人而已。更共治定开寿命。足序纯陀哀叹。开
    如来性。足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文字鸟
    喻月喻菩萨凡十二品。足前合二十五品。掣
    三十六卷。则一万余偈。谶云经义已足。其文
    未尽。余有三品。谓付嘱烧身分舍利。二万言
    未来秦地耳。小亮云。是罗什足品。由来关中
    不闻涅??。恐其言为谬。经录称谢灵运足品
    相承信用。初三人欲删略百句解脱。俱梦黑
    神威猛责数刚切。汝以凡庸改圣人言义。其
    过大矣。若不止者以金刚杵碎之如尘。因不
    敢删略。但去质存华。如啼泣面目肿。改为恋
    慕增悲恸。如呜??我口改为如爱子法。故其
    文璀璨皆此例焉。经者通名也。如法华疏说。
    序品第一者亦如彼(云云)。二疏缘起者。余以童
    年给侍摄静。摄静授大涅??。诵将欲半。走虽
    不敏愿闻旨趣。于是负笈天台。心欣蓝染。登
    山甫尔仍逢出谷。不惟菲薄奉从帝庭。师既
    香涂二宫。光曜七众。道俗参请门堂交络。
    虽钦渴甘露如俟河清。讵可得乎。尝面请斯
    典。降旨垂许。有期无日。逮金陵土崩师徒雨
    散。后会匡岭。复属虔刘。爰西向江陵。仍遭
    雾露。敕征师江浦。顶疾滞豫章。始举?南湖。
    已闻东还台岳。秋至佛陇冬逢人灭。叹伊余
    之法障奚可胜言。昔五百群盲七回追佛。只
    洹一狗听两锺鸣唯疆唯沈无见无得。入山
    出谷浮坠??江。希闻斯典竟不获闻。日既隐
    于重崖。盲龟眠于海底。冯光想木讵可得乎。
    余乃扫墓植树。更伏灰场口诵石偈思愆毕
    世事不由已。迫不得止戴函负封西考阙庭。
    私去公还经涂八载。日严诤论追入咸阳值
    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又被谗为巫收往幽
    蓟。乘冰济北马陷身存临危履薄生行死地。
    悼?G兢兢宁可尽言。昔裹粮千里担簦于东
    南。负罪三谗驱驰于西北。若听若思二涂俱
    丧。情不能已寻诸旧疏。将疏勘经不与文会。
    怏怏终日恒若病诸效。群盲之触象。学独梦
    之谈刀。以大业十年十月十日庐于天台之
    南。管窥智者义意辄为解释。运丁隋末寇盗
    纵横。海闹山喧无处纸笔。匿影沃洲。阴林
    席箭推度圣文。衣殚粮尽亏其次第。于是怀
    挟鄙志托命遂安。草本略通放笔仍病。县令
    邓氏呼讲净名。曳疾应之。事不兼举寄疏他
    舍。他舍被烧廓然荡尽。冥持此本得免灰?。
    重寄栅城。海寇冲突玉石俱罄。萧亮提挟复
    获安存。所谓焦不能烧贼不能得。再蒙灵异
    重厉微诚。更往遂安披寻补削。复值军火食
    息无宁。乃卜安洲。安洲者微澜四绕绝人兽
    之踪。峰连伟括兼二山之美。左临水镜澄彻
    鉴心。右带蕖池红葩悦目。修竹冷风胜白牙
    团扇。蒌?翠草加戴氏重席。云霞镂糅于松
    桂。五彩羞其绘图。猿[鹿/君]和韵于蝉蛙。八音陋
    其?管。雅有高致丰趣冥伦。仍莳粟拾薪勤
    兼晓夜。暨染笔已来凡历五载。何年不遭军
    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冰牀雪被。孤居
    独处梦抽思乙。词既野质意不会文。其玄义
    一卷释文十二卷用纸七百张。有崖易迨空
    海难遍。盲??偏知敢称圆识。特是不负本怀
    遽兹石火。卷舒常住之卷。酬报乎身手。赞
    叹解脱之法。仰谢于心口。?耘毒草微养药
    王。螳[虫*敖]萤熠非能抗曜也

    大般涅??经玄义卷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