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五(下)

    三如法下后句明中观。以二观等者。出安
    住行相也。圆论三观。若非一心观体则纵。若
    其不以二为方便中为真实。观体则横。今论
    三观不纵不横。如此修之。即能安住十界之
    法。如于本性即修成性。功由一心三观之力
    也。故荆?云。以正观安故。世谛方成不思议
    也。此则双遮中道也。双照二谛故言含受。遮
    乃遮情。照则照性。边情既泯二谛皆中。中
    既不偏。是故空假各含一切。经云。于一切法
    含受一切法。不作双照中道解之。经意莫显
    也。三若三下结观名密二。初拣非。二即一下
    示密。即一而三故不一。即三而一故不异。
    纵横并别非之例知。欲知等者。兼用口密以
    结此文。二约次五句别对三脱。此明散脂自
    显本地。已证解脱而兼三谛者。得脱由见谛
    也。三初牒文示义。二现见下依义释句三。初
    一句示圆净。实智照不思议真谛者。真谛体
    是性德般若。全性起修名为实智。谛非般若
    宁发实智。此谛离缚乃成分满。圆净解脱。
    当知理果终始一如。二三句示方便净。随机
    屈曲因果废兴。皆是权智照不思议俗谛。俗
    谛体是性德解脱全性起修名为权智。离缚
    乃成分满方便净解脱。理果不二准前可知。
    三后一句示性净。前云智光乃至智聚。四名
    但召能照之智。唯此智境虽亦标智体。是谛
    理义当所照。故疏引经法如如智。此智与法
    如如冥故。意彰境智如如不二。然而此说人
    皆知之。所解终成二物相合。盖以不晓境智
    之体故也。欲知境体。须简顽境及偏小妄心
    假立真如。此境安能与智不二。今依马鸣立
    境体者。所谓本觉。其智体者。所谓始觉。故
    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
    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
    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学(文毕)此觉是
    性。全性起修名为始觉。论云。始觉者。即同本
    觉。既云离念。岂有思议。既等虚空无所不
    遍。岂有一时一尘一心而非本觉乃始觉
    耶。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所观境。
    三世一方生佛依正为能观智。境智名别其
    体不殊。是故能所二而不二。境照于境。境
    照于智。智照于智。智照于境。此四句说。说
    即无说。无说而说。此四句照。照而无照。无照
    而照。不可思议智境斯之谓欤。此之智境须
    论六即。今是分真究竟二位。三若三下结脱
    名密二。初简非。二以不下示密俱例前。三
    约后五句别对三身三。初牒文示义。二正解
    下依义释句三。初二句示报。正解能显体等
    者。此乃似解能显真体。真体乃是性德般若。
    既得显发即能观。达根本无明故名正观。而
    言报身者。在心名观就身名报。四十二位皆
    得论之。二得正下二句示应。分别约法知药
    病也。解缘约机知生熟也。非此解别则无应
    身。故应身对机未熟而出。乃名待时。已发
    后出乃名过时。啐啄同时是应机相。三一句
    示法无觉等者。此义须对报应简之。?一大
    觉而有寂照及非寂照三种之能。故名三身。
    觉即照觉能照理故。即是报身。无觉即寂觉
    能现形故。即是应身。今云无觉无不觉者。即
    非照非寂觉。能双亡双用名究竟觉。即是法
    身。是故三身名为三佛。三种之了亦复如是。
    就身名觉就心名了。三义宛然。三若此下结
    身名密二。初简非。二非一下示密可见。二
    约正下约合对题二。初合三德。对题上文约
    正明于三身。观明三观脱明三脱。三三皆可
    对金光明。此明离也。今合三身为一法身。
    但对金字合于三观。为一般若。但对光字合
    于三脱。为一解脱。但对明字。诸经诸论以三
    德等。作修二性一说者。圆人解之。是合三
    义。此意至妙。学者应知。二三德下明五章皆
    密。三德是佛所证密藏。以被机故说金光明
    微密之教。散脂本因禀此密教而生密解。即
    闻密名也。住理乃是显于密体也。行行乃是
    修于密宗也。利他乃是起于密用也。不言教
    者。同佛故也。二复次下明互通。虽作三身三
    脱三观。三节解之而十五句。一一皆是金光
    明海体量高广。故使名义展转相释。如涅??
    中百句解脱。以一一句皆是三德微密藏。故
    大师释句句具百成于万句。今举正解具十
    四句。能具成十五句。合云由正解故正观。
    由正解故得正分别。由正解故正解。于缘由
    正解故正能觉了。由正解故不思议智光。乃
    至由正解故。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以正解
    一句为首既然。余句为首例亦如是。乃成一
    百七十五句以体量一贯故名义相成。疏于
    三五皆举头句。例于四句皆十五句。注云云
    令此销释也。二又作下用五性释所用。五种
    皆名佛者。是果德故皆称。性者不改义故。
    若将此五对今三节五句义者。能显散脂本
    证圆常。迹用周遍。护经德妙利人益深。此
    乃今家对释意也。文二。初大师对初五句二。
    初示五性异同二。初明三种不异。正谓中正。
    缘谓助缘。了谓觉了。此三名义诸师立同故
    云不异。二又一下明二性出没二。初二家立
    异二。初明异相。果性者。缘了所克智断果也。
    境果者。缘了所转境界。即阴等十种境也。
    果及果果者。果则别在智德。果果者。则在断
    德。智德之上又加断德。故重言果。此之二二
    皆称性者。悉以常住不改为义。境界不改者。
    修恶即性恶故也。二若作下明开合。没境界
    性为缘因所摄者。阴等十境乃是正观近方
    便法。亲发了因故可摄属缘因也。没果果性
    为果性所摄者。智断虽殊俱名果故。二
    虽开下五数不亏。二今以下约五句对性二。
    初对初家。五性安乐性即正因佛性者。安乐
    乃是涅??之义。具足三法。今就合说但名正
    因。世出世等者。六道是世间因果。三乘是
    出世因果。言因佛性者。境界之性但齐九界
    十如。是法望佛是因。以其佛界十如是法望
    九称果。皆属能观不名境界。故起信论但以
    九相而为境界。是故业相名细中细为佛境
    界。又云。依转识故说名境界。而此证者无
    有境界可说。故知境界是九界法。若尔何名
    佛性。良以果人不独成就佛界十法。亦能
    成就九界十法。是故千法众生虽具体用不
    彰。唯佛究竟圆融自在。所以因法是果人性。
    二若作下对次家。五性境界既以合入缘因。
    遂取知法分齐之句。而为果性究尽实相。名
    智照分明。见无分齐之分齐也。如云智度大
    海佛穷其底。岂非无底而为底耶。乃以安住
    诸法如性。一切皆能舍受一切。同名果果
    性。此则果后任运永水双遮双照也。二若然
    下章安例两五句二。初例上合对。二师虽下
    准义须释。五性?是开于三法。三番五句既
    其番番对于三法。亦合番番对于五性。后之
    二番大师不释。意云可见。章安恐后学不知。
    故略指云义例应尔。复令讲者伸释其意。故
    云准须释出等也。第二番中智光是了因性。
    智炬是境界性。知境不滥如炬照物。智行是
    缘因性。智聚是果性智境是正因性若依次
    师没境界性者。则智炬是果果性。断德对
    机不滥也。第三番中正解显体。是了因性。正
    观体显既当报身。合是果性。正能分别是境
    界性。正解于圆是缘因性。正能觉了是正因
    性。若依次师没境界性。则以正能分别为果
    果性。果后应机任运分明也。三世尊以是下
    结。三从世下发誓充益二。初分文示好。二
    依此消文二。初益能化经三。初世尊下益
    口业。二众味下益身业。三心进下益意业。二
    以是下益所化经三。初未种令种。二若有下
    已种令熟。三无量下已熟令脱。问既得智聚
    又摄福聚。斯乃真似二种庄严。合居方便及
    实报土。经那但云无量千劫人天受乐。答须
    知十益皆悉不离二十五有。此中乃是人天
    方便人天实报。故仁王般若云。出三界外更
    有众生界者。此是外道大有经说。须知四土
    若横若竖。?在三界一处而论。学者宜审。四
    从南下归敬三宝。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者。谓
    结集经者。皆有归敬。在通叙前。此方好略
    译人省之。亦有存者。如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初云。归命大智海?陈?谀欠稹W⒃啤M夤??br> 一切经首皆有此句。诸论下即造论者。归敬
    也。如智度起信等。三宝者。佛法可知。功德
    大辩即菩萨理和僧也。南无此云归命。二正
    论善集明人王往日通经二。初正论品二。初
    解题二。初正释题二初直释二字。世圣者。
    谓轮王也。易曰。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
    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管子曰。圣人若天然无
    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此皆言世间圣人。
    出世圣。谓三乘果人断惑证理名圣也。?者。
    说文云。考事之实也。?事实则世间正论可
    治国。?理实则出世正论可以诣道。二此品
    下委明四悉。谓世间正论而有四益。皆引孝
    经结成其义。文为四。初世界。先王旧法。即世
    间事实。世世不同。即世界意也。二王行下为
    人。百谷者。杨泉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
    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
    二十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
    百谷。社稷者。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
    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
    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礼记曰。厉山氏之子(厉或作列)柱及周弃为稷(厉山氏之
    有天下也。其子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神)。共工氏之子后土
    为社(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为社)民用和穆者。
    人民被服其教自相和睦。尊卑上下无相怨
    者。三对治。内奸谓乱臣贼子。孔安国曰。在内
    曰奸。在外曰宄。祸乱下祸者。谓善人逢殃。乱
    者谓臣下悖逆作起也。灾者天反时风雨不
    节也。害者地反时水旱伤稼也。四第一义。
    本金光明者。即四王品云。所作国事所造世
    论。皆因此经也。至德要道者。至谓穷理之极
    要。谓以一总众谓兹正论是先王旧法。为
    德之极道之要也。前之三悉属于世间。且
    就未辨。今此第四兼出世足。故双明本末
    之义。令其闻者解悟两种第一义故。钝者但
    得世间要道。此从末也。利者乃悟出世要道。
    此从本也。增益天德亦须两分。从末者益但
    生天若从本者益在义天。亦兼净天。以金光
    明属通教故。二此文下明来意。冥圣者。即
    诸天是冥圣也。故法华三昧云。一切冥空。
    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随释二。初长行。经受
    灌顶位者。华严三十九云。转轮圣王所生太
    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
    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法幢。
    然香散华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
    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
    在灌顶刹利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
    名转轮圣王。二偈颂二。初分文。二随释四。
    初集众三如分科。二次四下发问二。初分
    文。二释义四如分文三结问开答。四梵天
    答二。初述意分文二。初述意。佛经释天子义。
    此文最显。若儒教则云王者。父天母地。为
    天子之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
    二分文。二随文释义二。初略答四。初许答。
    二答。王义经故称人王者。谥法曰。德象天
    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白虎通曰。王者往
    也。天下所归往也。三答天下答问天义二。
    初指出三义。未入等是一义。分德是一义。力
    加是一义。二以护下明答。三问三。初以护胎
    答第二问。未入护者。犹在中阴。已入护者。处
    在胎藏。此之二时多为鬼害。故假天护。二以
    分德答第一问。三以力加答三四问。前第三
    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四问以人法治世。
    那得名天。故今答中虽处人宫天力加故。自
    在如天。答第三问也。遮恶劝善令人生天。
    答第四问也。四从半下。重答问王义二。初
    正明人王三义三。初明执乐名王。王执此乐
    者。谓持礼乐以化民也。孝经曰。导之以礼
    乐。而民和睦。乐记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
    礼乐之谓也。使天下去明乐之化成也。京房
    易候云。太平之时十日一雨。凡岁三十六雨。
    此休征时若之应。风土记曰。击壤者以木作
    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腊节
    僮少以为戏也。逸士传。帝尧之时。有老人
    击壤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
    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岂非至圣之德。
    为而不宰玄功赞运。是以百姓日用不知。竹
    马儿童所戏也。人王执乐治国故。得天下和
    平老幼俱乐其性也。二明遮恶名王。即经云。
    罗刹魁脍等以能遮暴恶故。亦名罗刹魁脍
    也以亦名二字贯下。如罗刹中魁卒。故众
    鬼不敢为非也。三明父母名王。即是王为民
    之父母也。诲示祸福等者。谓违仁义者致刑
    罚。是祸恶也。录仁义而授爵禄。是福善也。
    制礼以检其迹。作乐以和其心。故乐记曰。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民知
    禁者民知有禁令也。二能为下兼显天子三
    义。因中说果者。以礼乐化民必生天上。故
    二从若下广答二。初分文。释义二。初广明非
    法失于六义。二广明正治得于六义。此六经
    文前后相参故。并前段皆不细分。讲者当以
    六义得失对文销之。其理自会。二此中下示
    观明本二。初令思观义自思之者。禀斯宗
    人合知三种修观之法。故疏不示令其自思。
    今恐后学未能别之。不免略说。此于三种是
    托事观。谓托世天明于谛境。托于人王明于
    妙观。即此一念性是义天。依止此天能令此
    观不起边倒。名天护义中观也。观合义天同
    天之德。不分而分名天分德。空观也。义天
    神力加妙观故。能历诸境皆得圆融。假观也。
    又托人王修理观者。全谛起观中观。双照即
    父母义空观。伏惑即魁脍义假观。立法即执
    乐义。此谛此观皆离纵横。?于一心具兹六
    义。二设问明本二。初设问。上四王品云。阎浮
    提内诸国王等所作国事。所造世论皆因此
    经。岂非正论以金光明而为其本。欲令答示
    即末之本。故兴此问。二天者下答示二。初正
    示方等所说。岂有一事不本于理。如向散脂
    翻为密者。常所称呼。岂知召于秘妙三法。
    今于此典自叙密名十五句义。斯乃委彰世
    名之本。此之正论是梵王说梵王之本。诸经
    开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随所住处。是常
    寂光。以身例口。随有所说无非秘藏。今之正
    论既金光明而为其本。岂可末事暂乖本理。
    水波金器本末同时。以金光明具世间法故。
    即世名而可示本。自此为二。初明末即于本
    二。初就天子三义示本。应先了知。此金光
    明是法非譬。以法报应是金光明异名故也。
    天者第一义天也。子者无上众生本来人也。
    揽金光明妙三实法为此假人。此人依止第
    一义天。本离八倒是天护义。此人智光冥法
    身。金德与法同为分德义。此人应益名之为
    明。义天之力之所加也。二又父下约人王三
    义示本。此妙假人体是金故双具权实。能与
    一切而作父母体。是光故照惑本空即遮恶
    义。体是明故能生众善。既执乐义。二以此
    下明末从本立。如上所示本之六义。因果六
    位皆即此义。此义能作世出世间一切事本。
    今即此本而谈正论。其圆教机闻治国事即
    达其本。乃能顿治四种之国。二如半下例结。
    经于一人而立人天两种之称。意显此论通
    世出世也。释善集品二。初解题二。初正
    解题二。初释善集得名二。初据名广集。六善
    海导师。谓海中船师。善法虽多不出此六。
    二附文别集檀智二。初明摄六檀。能摄六智
    能导五成就二严。故举兹两。二提如下示经
    文二。初正示经。经举此二其相深广。宝满四
    洲尽奉三宝。兴隆事广合掌而立听。金光明
    证悟理深。二檀智下例余行。此王心大集善
    不轻檀智深广。在文既然。验余所修皆非聊
    尔。二此六下用悉檀立品。总举六度。名数不
    同是世界。五度望智且在事善。属为人。智照
    五度破取相恶。属对治达六法界绝乎思议
    皆到彼岸。名第一义。此王具集四悉檀善。故
    以其名立今品目。二此品下明来意。治国之
    论是世正见。听金光明是出世间上上正见。
    夜睡梦中闻佛功德。是感动圣及见比丘名
    曰宝。冥是感动贤。纵入分真望佛名贤。二
    释文二。初分文释义二。初分文。二释义二。
    初对告地神二。佛以偈说二。初通明因地行
    檀。二别明善集二施。谓四天下宝施财也。
    请说此经。令无量众闻金光明施法也。此别
    为六。当如分文以义解释。经治政之势者。
    谓化之势分极于海际厕杂也。填塞也。缯帛
    之总名也。曼陀罗此云适意。曼殊沙此云柔
    软。旧小大白小大赤。不鼓鼓击也。熙怡悦
    乐也。瑰美石次玉琦王名耳。?释名云。穿
    耳施珠曰?。应作珥?。珥如志切。苍颉云。
    珠在耳也。二就此下指归三法。言就此品
    论金光明者。就其所说论三法门。疏文?云
    论金光明。验直就法立此三名。实不从譬。
    以前后文悉皆如是。讲者学者知之知之。然
    以诸句对三字者。以此三是深广法性当体
    之名。法性可尊可贵名金。法性寂而常照名
    光。法性能多利益名明。与诸三法无二无别。
    若指品内事理依正。即此三者乃令行人达
    乎所诠。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此典方得名为
    经王。是知对三深有所以。此自为三。初就善
    集论翻波罗蜜。名到彼岸。是所归处故名
    金。般若翻智故名光。五度是行故名明。此就
    智行及果为三对金光明。二就宝冥论。窟是
    所依名金。满月能照名光。读诵是行名明。此
    约依正对于三法。三就二人论宝冥。依正与
    王雨宝对于三法。行者应知。?一法性名金
    光明。岂可光明暂离于金。岂可金光暂离于
    明。今以三名分对依正自他人物。为令了依
    不离于正。自不离他人不离物。以金光明举
    一即三全三是一。不纵不横而高而广。物物
    皆是金光明海。心心皆是三德秘藏。若不尔
    者。何名经王耶。第三鬼神品二。初释题二。
    初正解题二。初正释鬼神二。初释。鬼归者。尸
    子曰。人死曰归。云云者。观佛三昧经云。修罗
    与天帝战时。空中刀轮而下。修罗军众身支
    堕落。即便怖畏窜隐藕丝。若依俗释者。郑玄
    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
    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二释神。二
    此品下对上题品。二此品下明来意。二释文
    二。初分文。二释义二。初长行二。初正释义
    二。初列二释二。初举事。别佛从等者。果后慈
    悲熏法现像说法化人。此乃应身。被机之佛
    从本觉如。起始觉智合本真如。名报身佛。是
    始觉也。一切诸法元是诸佛所行之处。即法
    身佛。是本觉也。三佛历别者。修二性一能起
    所起能显所显。条然异故。事供别者。四事供
    养资持应佛。万行功德资成报佛。称理之智
    显发法佛。资成显发皆供养义。三佛既异三
    供亦别。二圆供养前有理智。以历别故贬之
    为事。今听经事以融即故褒之为法。第一供
    养者。不思议供也。能听所听体不二故。?于
    文字了具三身。能说是应解脱德也。能诠是
    报般若德也。所诠是法身德也。不解新伊但
    论能所。岂显圆佛及圆供耶。文字若非秘密
    之藏。那生诸佛恭敬之心。非秘妙者。安能
    圆供三世佛耶。注云云者。令如向释也。二
    又别下叙重闻二。初标示。谓四愿一劝也。二
    若欲下释出二。初出四种愿。欲问经示行人。
    欲以妙具供三世佛。及知他佛甚深行处。大
    师何故。即以知字而为报佛。所知是法二必
    垂形。是则三身皆属行者。因既滥果供养义
    乖。此解违经。如何取信。答前拣事别正却此
    情。经云。欲知岂非行者甚深行处。既是法身
    能知之心。宁非报佛文字之应现亦唯心。若
    生佛条然能所永异。斯出小教何预圆宗。今
    就圆宗解四愿欲。若迷三世诸佛三身同在
    刹那。法界六尘顿彰。妙解是可思议正当违
    经。二听经下明一事满四。三世诸佛觉智为
    命。而与众生同一心性。乏熏修故即不受供
    养。诸佛寿命不灭而灭。以隐为灭也。今以
    听经为供养故。即是受供诸佛寿命。不生而
    生以显为生也。行人应了。生佛无差听经智
    生。即诸佛现。以诸如来同一智故。观行相似
    分真之佛。与究竟佛无二无别。又了智生即
    三佛生。即一而三不纵不横。此乃欲供欲知
    三世诸佛。?听经一事四愿俱满。三偈颂
    二。初分文。二蛊道下随释科节。并如分文。
    所列经若入是经者。一言于经即有三种。
    谓教行理。能了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经。若
    不然者。安得入经。即入法性。所入法性无量
    甚深。三义具足名金光明。称此安住名之为
    如。即见释迦三身妙体。须论观行相似分真
    入经见佛。经若百由旬满中盛火应从中过
    者。为法亡躯也。经文殊师利云妙德。弥勒
    云慈氏。经勇捍。说文云。多力也。五举能
    致天龙以劝修二。初翻现文疏。从摩醯去
    也。阎摩罗王或阎摩罗社。此云双王。阎摩
    双也。罗社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
    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又苦乐并受亦名
    为双。那罗延此云钩锁力士。难陀此云喜。
    跋难陀此云贤喜。兄弟二龙风雨应时。能令
    人喜。贤谓性又贤善故。?衬χ识啻嗽凭恍摹?br> 正法念经翻为响高。亦云穴居。正云吠摩质
    咀利。此云绮画。又云宝饰。帝释妇公舍支之
    父。?衣掊雇哟嗽乒闫ⅰ6?岩?#21364;解初段
    脱因等者。初段文云。能令一切众生解脱。度
    无量苦诸有大海。既云一切众生解脱度诸
    有海。须于界内及以界外各脱三障。故以因
    果对于业报。诸有由惑故当烦恼。经优鉢罗
    华下四句四色。莲华优鉢罗是青。波头摩是
    赤。拘物头是黄。芬陀利是白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五(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