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四(上)

    二依经释义六。初赞七大相海。三十二为
    大。八十种好为小。一一相好皆是法界。无边
    无底故称为海。谓初句是赞第十四金光微
    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赞第十五身光。三一行
    赞二十八梵音深远。四一行赞小相中第七
    十九发色青珠。五一行赞二十二四十齿具
    足。六一行赞二十九眼。七一行赞二十七舌
    大薄覆面至发际。八一行赞三十一眉间白
    毫相。此八段中一是小相七是大相。二眉细
    下赞两小相海。初一行赞第三眉如月初。次
    一行赞第二鼻高好孔不现。?扬者。?长也。
    扬举也。即是眉高而长也。面门口也。三两
    句遍赞大相海者。既云次第最上。即遍赞三
    十二也。四得味下又赞四大相海。初二句赞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四句赞十
    三毛向上青色柔软右旋。三?臂下四句赞
    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圆光一寻下四句赞第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寻是约佛说也。
    手既摩膝即当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验知
    诸相皆是常相。云赞尊特者。故知不须身大
    相多。但是业识依中理见即名尊特学者应
    知。此丈六身若其量度即不得际。若不度之
    所见如故。如净名室但是一丈。而能容受百
    千人天。又能容于三万二千师子之座。皆高
    八万四千由旬。其一丈量初无所改。良以
    三脱不思议力。使之然也。今即常身叹尊
    特相。义岂不然。微妙寂灭斯言得矣。经文除
    此四大相外。或叹放光拔苦与乐行业之因
    功德之果。悉如经文。但须皆作十番益解。其
    有二小相以文显故。疏不指之即面貌如月。
    乃第四十一面净如满月也。身无垢秽。即
    十一身净洁也。五臂佣下二句又赞一小相
    海。即第十四指长纤圆也。佣丑凶切。均也。
    直也。又音容。六手足下二句复赞一大相海。
    即第四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具如法界次第。龙尊智巧虽略而周。
    三从去下遍类赞。三世尘数而言一者。过去
    不灭。未来不生。现在不住。法身平等报应无
    差。一不离多多即是一。生佛尚即佛佛岂
    殊。是故赞一类于一切。此文复是赞尊特身。
    何者。如前疏云。若见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
    智慧。即是常身。弟子众一故。若四佛不同
    即是应化。弟子众多故。知?就一身一智及
    常住义。是尊特相。不必须论现起大身也。文
    殊问般若者。问字误也。应作说字。今家依二
    经明常坐三昧。一文殊说般若。二文殊问菩
    提。今所引文是说般若文也。四从设下绝言
    赞二。初分文。二而有下随释二。初绝言令兼
    例绝心。三番者。仍就分别门。三身优劣。不
    离分别有融即义。学者应知。五从下回向。一
    回事向理即实际。二回自向他即众生际。三
    回因向果即菩提际。今阙实际菩提兼之。谓
    无上道本性无上故也。二从如下发来世愿
    二。初分文立意。来在不久者。即下授记品。十
    千天子从忉利天来者是也。二随经释义二。
    初佛述。二若我下龙尊发来愿五。初夜梦昼
    说愿。二我当下为他取净土愿。不修六度不
    拔众生。土无由净。当知四修及拔四相。令
    于当世见我三身。三奉贡下同求记[?`/别]愿。以
    鼓必具圆空鸣义。今赞如来一体三身。名为
    金鼓赞佛因缘。以此因缘趣向果地。名为奉
    贡。不论事相金鼓形也。四若有下下化愿。
    五我未下上求愿。此之二愿皆明灭恶生善
    二益。在文可见。三从信下结会二世事。释
    空品二。初释题二。初正释题二。初约四教
    诠空示。所言空者。破相为义。故一代教四空
    不同。若不辨之迷名昧理。此自分二初约部
    列四二。初正判四空。灭色入空者。三藏教也。
    且寄色言诸法皆灭。谓析破见爱阴乃不生。
    既诠实有灭方入空也。即色是空者通教也。
    体乎因果非四性生。既诠幻有故即色是空
    也。灭边入空者。别教也。中道为空。不唯空有
    亦乃空空。然不知中具于空有。是故次第灭
    二边已。方入中空也。即边是空者。圆教也。中
    道具德何边不中。唯假唯空三皆绝待。顿破
    诸相名即边空。二此经下约部须四。判教属
    通三乘同忏。前摄三藏后通别圆。导成之空
    合论四种。故四空慧不得不明。二而今下定
    品唯圆二。初直示唯圆二。初就理示。摄机
    用四。此乃通涂。品在圆空斯为的旨。是故中
    空即边而示二何故下引文示。诸部般若广
    示衍中三教空慧。复以三藏为助道观。斯为
    闻持利根之者。广谈空相。此空慧机义持虽
    利。闻持根钝。故不广谈四种空相。唯说即边
    一中空慧。二又空下略示圆相。中受空名意
    彰荡相。凡夫执有块然质碍。二乘证无灰灭
    归寂。中观绝念空。此两边令毕竟净。约次
    不次分于别圆。今不次也。二直作下约六句
    对中简二。初明用句意。若直说空是中道义
    能空二边。其如邪小及以别教。皆说双非空
    于有无。故迷名者谓与今同。何能超悟边即
    中空。又复恐谓若是圆实合谈中道。那但名
    空。空唯离有。岂此中道双离二边。为防此计
    故作相破相修相即三双六句。而对辨之。若
    诸法相名相滥者。无此六句莫辨异同。二空
    破下正用句简二。初列六句。双非是中没于
    中名存双非者。以中道名邪小稀立。若双非
    名处处皆有。故特用之。对今圆空辨于同异。
    又外道二乘别教空句及双非句。体是思议
    可破坏法。圆教双非及空若立诸义皆灭。是
    以圆二互破诸二。又复诸二互修圆。二则二
    酥中外道菩萨入圆者是。二乘初心亦有修
    义。此之两双诸二对圆优劣有异。第三一双
    属圆当教。名别体同。是故相即不言修破。
    二空破下释句相三。初释相破句二。初空破
    中二初略示。以理定诠不遭名惑。岂闻双非
    便是实理。盖能了知。凡邪双非体是见惑。二
    乘双非但证偏真。别教双非既存教道。未与
    三融。圆空若立前诸双非须皆销殒。故云破
    也。二凡邪下广释三。初破凡邪双非二。初
    泛示见相二。初正示。复四者。复由重也。谓
    于一句更计有无。即执有是有执有是无。乃
    至双非是有。双非是无。具足之见其计转巧。
    故于句句皆生四计。二虽单下结过。三种四
    句虽转巧细。以执一为实余皆妄语见爱尤
    盛业苦无涯。浩然如海。二虽计下正破第四
    二。初示所破邪计。双非是惑不入真中实是
    虚妄。二故为下明能破圆空。二破二乘双非
    二。初泛明证相二。初明证相。二乘双非虽
    非中实。而离断常谛于真理。未至宝渚已到
    化城。宁不安隐。梵行等者。无学四智四中。
    但阙我生已尽。以灭度等当之乃足。由保
    此故不求遍知。二示四门。阿?酬即嗽莆薇?br> 法。诠有门观法。拘邻五人千二百罗汉皆此
    门入。成实论诠空门观法。须菩提此门入。
    昆勒此云箧藏。彼论诠于双亦观法。故大论
    云。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入阿?酬荚蚨橛?br> 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则堕有无
    中。那陀等者。释论明佛垂灭阿难问车匿。
    佛答云。恶性车匿吾涅??后心渐调伏。当为
    说陀那迦旃延经。即双非门也。四门观法假
    人本无。四门不异而其实法四相不同。有门
    则念念生灭。空门则三假浮虚。双亦门则有
    无从容。双非门则有无俱遣。随依一观可以
    发真。三藏四门其意略尔。二离断下正示破
    中二。初示所破假名中。中道之名大略有二。
    一离断常称为中道。有名无体属前二教。二
    者佛性称为中道。此有实体属后二教。今论
    双非断常二见。得中道名。其实全非妙色妙
    心。故无中体。故情想不忘保偏取证。此以沙
    砾谓琉璃珠也。二故为下示能破毕竟空。斯
    乃今品即边之空。若发此空假名中坏。是为
    空破非有非无。三破别教双非门三。初示迷
    门起失二。初举意明失二。初举意。别人望
    圆其根名钝。非四说四名为权巧。筏喻者。四
    门意在入理。?筏意在度川。若执门起诤如
    檐筏驰道。故筏喻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二不得下明失。失于融摄是一非三。二涅??
    下示四门相。亦色非色双亦门也。非色非非
    色双非门也。二若各下明失故须破。此之执
    诤非即边空无由可破。三新本下引证示失
    相。经谈初地被于地前。悉有四门者。经云。
    初地菩萨欲行有相道即有门于无相法多用
    功力。即空门。一意欲入涅??。一意欲入生死。
    即两亦门。微妙秘密之藏修行未足。即双非
    门。大经下明今之得。显前之失。前属别门执
    诤邪见。非是外道邪见也。二非有下明中破
    空。二明相修句二。初明诸空修圆中。凡邪空
    见。二乘空证。别教空门既随二边若闻圆中
    皆须即边而观中道。二诸双非修圆空。若邪
    小及别教门虽曰双非。皆成取相。皆须修于
    三谛俱空名毕竟空。由诸双非及诸空句。非
    究竟道是九界法。是故皆须修于圆教空中
    妙观。归秘密藏。三释相即句。虽诸经论说空
    说中。名相多少中。若即边空荡三谛。此则
    圆教一体异名是相即义。不须相破及互修
    也。二初明圆教空中不二二。初直示不二。
    二引般若结。实相观照文字三种般若。即三
    而一故是一法。即一而三立名何极。得此意
    者。一切异名无不相即。二而不下明今品略
    说名空文约义丰空无不尽。以被义持根利
    之者。故以略名而标品目。二此品下明来意
    二。初导成上品二。初正示二。初导二用。若其
    不了即边是空。忏非无生破恶不尽。赞非称
    性生善不深。善不深故岂成智德。恶不尽故
    岂成断德。钝根之者于前未悟。故于今品圆
    谈空慧。导前忏叹令成二用。二亦是下成三
    章。忏叹是用如向说之。导成宗者。万行之
    因。以无所得方证三身。非究竟空岂无所
    得。是故圆空导于万行成果德宗。导成体者
    深广法性遍一切法。二种我故生死浩然。今
    以二空导一切法。显成经体。二故释下引证。
    论明一切以体宗用摄无不尽。二又常下开
    悟钝根。圆空具德一切清净。故谈常宗及显
    悟体。忏叹二用。皆是究竟清净之法。岂有一
    句暂离圆空。如云一切众生皆是般若。即此
    意也。利根闻上已解空义。今为钝根未解
    之者。特论生法境观皆空俾成上义。二
    释文二。初分文。二随释二。初释欲说空
    二。初释八。初释余经广说二。初总示相显
    意二。若指下别明指前义二。初约部次相违
    问大经云。从生酥出熟酥。譬从方等出摩诃
    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后。此经既属方等。
    岂得指般若为已说耶。二约后分至终。答二。
    初正答通二。初引教答通二。初总立意。以
    此经是方等后分故。信相闻佛入灭唯三月
    在。所以怀疑。故指般若名为已说。二且举
    下引三经三。初引阿含二。初正引前佛而去
    者。七日前入灭也。均头沙弥是身子弟子。二
    此下结示二。引方等。即方等陀罗尼经。先
    于灵山唯法华授声闻佛记。二岂非下结示
    三引。大品二。初正引二。当知下结示二。以此
    下详定结斥二。此经下示非妨二释略而解
    说二。初示教门名义广略二。初示二门。二应
    作下明四句二。初直示三句。十八空等者。
    空体唯一遍荡诸境随境立名。如火是一随
    所烧物乃有异名。名下之义不得不异。是故
    因亡内法乃名内空。因亡外法乃名外空。亡
    十八境名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亦复如
    是。故名义俱广立一空名。唯诠泯荡故名义
    俱略。若法性等立名众多。但诠本性之义耳。
    二委示第四三。初标示。二迄从下证释。
    ?立二空是名略也。此名召义遍乎十界。从
    凡至佛皆有众生及五阴故。问位至声闻生
    法已空因。何释论至佛犹有众生及法。岂
    独不无。又称无上其义何耶。答小乘谈空终
    归灰断。故入无余生法永绝。大乘谈空其体
    常住。又非独一觉性常住。须知生法一切皆
    常。故生法未空则凡鄙微劣生法。若空则高
    胜广大。是以极果生法无上。斯乃空之究竟
    也。故荆?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阙何
    生法依报耶。二今言下明今品名略义广三。
    释众生根钝二。初定广略利钝二。初约闻持
    立。宜广为利宜略为钝。二此语下约义持翻。
    身子初遇阿?说偈诠三谛义。谓苦集灭令
    速证。故不言道谛。身子一闻即悟初果。及
    其转为目连说之。再闻方悟。一说是略再说
    是广。岂非义持略利广钝耶。二此经下示今
    机利钝二。初明经意。自就不能广持诠空名
    数。故曰钝根二示今机。若论义持闻略能悟。
    乃称根利。无见经云。众生根钝便谓今机不
    能悟。于无量空义??谥腔邸R嘣嘉懦种且病?br> 此同起信论说寻于广论文多为烦。但乐少
    文而摄多义者。故造此论。又末为诸佛甚深
    广大义。我已随顺总持说此品。略说无量空
    义。同彼总持说深广义也。四释无量空义二。
    初约真中拣偏真断灭不具色心。是有量空
    义。中道具足妙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摄无遗。
    是无量空义。二就此经示。既谈法性性则不
    改。此乃常德实相者。中实之相。此品云。求
    于如来真实法身。新本云。法身是常是实。
    实是我德自在何穷。既具常我岂亏乐净。四
    德弥彰无量空义也。五释异妙方便。六释起
    大悲心。七释今我演说。八释知众生意皆
    可见耳。二正说空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
    文二。立意二。初直示无境等者。生法之境皆
    妙三谛故曰二空境生法之观。皆妙三观故
    曰二空观。妙境发观其观方正。妙观照境其
    境方显。具明境观令正令显。二引证十番检
    境智者境谓十境智。谓十乘。言十境者。一阴
    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
    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
    境。十菩萨境。阴乃现前九则待发。若现若发。
    一一境界皆须修于十乘观智。言十乘者。一
    观不思议境。二依境发菩提心。三巧安止观。
    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调道品。七对治助开。
    八知次位。九安忍。十无法爱。此十都为十种
    境绝于思议。是故五品得观行绝。十信乃得
    相似论绝。四十一位分证论绝。妙觉乃能究
    论绝也。下文即是散脂自说名密之义。乃名
    境智俱不思议。新本言法即是境也。如者不
    异也。皆重言者。盖以境智本来不异以情异
    故。今复不异故。东阳大士云。一是本性如。二
    是灭结如。智不异境故曰如如法。境不异智
    故曰如如智。斯皆明于不思议意也。二明空
    下随文释义二。初明空境二。初分文立意
    二。初分文。二立意五。初直示二相。言实法
    者。对下假想净为不净。乃是事观。今于五阴
    及以假人。皆直观理故名实法。身虽下出假
    想义。二亦名下示二异名。行行者慧行之上
    加修事行故。名行行。助道者。以不净想破
    事中贪。资于正观破障理惑故名助道。三小
    乘下明大小皆修二。初明小三种解脱。不言
    无疑解脱。以俱脱人达内外典籍得无疑名。
    今论正助故。且明二。二明大萨婆若。大论翻
    一切智游戏神通。以于三界得自在故。名游
    戏。以修得通多于九想背舍等起。故以假想
    为助道也。法华大车具度白牛名为正道。傧
    从为助。涅??正慧远离十相。即色声香味触
    生住坏。男相女相能离深故。所离非轻。又
    谛下明助道也。想白骨等观等事禅。即用三
    观于事禅境破三惑障。显出我性成王三昧。
    正助合修名为达禅见禅法界也。四众经下
    明经论有广略。五明今品二义即俱略也。二
    实法下随释二。初明实法境二。初分文。二随
    释二。初明苦果境三。初生空境二。初释。是
    身虚伪。二初体妄计故虚。二初计揽阴有身
    揽阴成身者。五阴和合假名为身。如揽五指
    故有拳名。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广
    有十六。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
    者。六养者。七众数。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
    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今略云五我者。于阴
    等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人者。于阴
    中妄计我人。众生者则于阴五众妄计我生。
    寿者则阴等法中妄计我受一期报。寿命者
    则于阴等法中妄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
    此故计有我身名身见得起。二若体下体本
    虚叵得。妄执有生生实不生。故生名虚伪。
    既本不生故见身寂灭。叵犹不可也。二又检
    下检原由了伪二。初正检二。初检假名。由
    一念妄想者。谓男托胎时见母为所取境。见
    父是所竞境。于母起贪于父起?。父流谓
    是己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女人反是。委如
    大经。假名始者。男女之名由此妄想而为始
    也。二此赤下检实法由二。初五阴赤白即遗
    体也。三性者。谓善恶无记也。二又精下六大
    五阴。六大是所依实法原由。若是二观此下
    结示。身是幻质名是假名。既由妄想及从精
    血以验所成身名虚伪。二释犹如空聚。无明
    业力业即是行。乃无明缘行也。或初作业时。
    或托胎时。如向所明男女之识。于父母起贪
    ?。以父母流谓是已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
    体即遗体谓赤白也。二从六下体法空境二。
    初立意分文。二初立意二。分文。二随释三。
    初释六入四。初释六入三。初释二名。二检
    其下检三事。命??识者。大集云。歌罗逻时即
    有三事。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
    为??。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烂也。
    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三
    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七日一变者。谓
    在胎也。一七名杂秽状如凝酥。二七名?状
    如疮?。三七日名凝结状如就血。四七名凝
    厚渐坚硬故。五七名形位四支差别故。六七
    名毛发爪齿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
    今云五?即形位也。三结成下明六数五根。
    并前识是意根。则六根具足。二识依下释村
    落。三尘从下释。结贼所止由尘起结。能害慧
    命故云结贼。四眼见下释不相知伺候也。二
    从眼下释十二入四。初约开辨数。开色
    为十者。五根五尘也。少分者。法入摄二种法。
    一者心法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也。二者
    非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
    及三无为法也。今云少分。即非心法中过未
    色也。开心为二者。谓意入也。及法入也。然于
    法入亦?少分。谓于法入二种中。但摄心法
    耳。今云二者。且举全数。二尘入下明通别名。
    三当一下释各各自缘。四他根下释不行他
    缘。三从心下释十八界二。初辨数释名二。
    随文释义三。初明识遍诸根。追缘过去预念
    未来。驰骋犹奔走也。如人下举例也。端坐
    一室而心思天下。爱染尘缘名曰坐驰。自非
    妙空莫息驰想。以愚下释六贼所害也。如大
    经者。德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
    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恚。我当准法戮
    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
    陀罗拔刀随后。一人藏刀诈为亲善。其人
    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不见人
    物。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云。今夜当有六大贼
    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
    即取草木为筏截流而去。既达彼岸安隐无
    患。菩萨亦尔。闻涅??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蛇。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爱。空聚即六
    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即道品。
    到于常乐涅??彼岸。二心常下明识常在。根
    尘即对即觉者。对尘便觉也。引释论证即觉
    义。既云心欲闻则知识在根。经随行平声。
    三心处下明识常去还。乍出乍入者。对尘故
    乍出不对即乍入。出入间关者。应法师云。谓
    出入也。亦设置之貌。庄子云。小智间间隔
    碍也。啄一舍一者。舍一网目复啄一网目。
    隔碍难出得论常在者。以尘对即觉故。三从
    身下结二境二。初标示。二身空下牒释二。初
    释初二句结生空境。长养即十六中养育见
    也。妄计我能养育于他。又是计我为父母养
    育。二亦无下释后二句结法空境。二初超
    释无主二。初别检。心主必能制及得自在。
    既为他恼二义不成知心非主。二或时下互
    推主。四微色香味触也。大论云。地有色香
    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
    少香味故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
    火。心无等者。心望四大以不藉微胜故为主。
    若论被恼复不成主。二追释无诤。因缘和合
    虽成诸法。本无思念有何诤讼。皆由情计故。
    四大如蛇六尘如贼。若观本空则诸法寂尔。
    有谁诤讼。故以无诤结法空境。二从诸下明
    集因境二。初分文。对辨二。初分文。二前三下
    对辨二。初对假想辨。前三者。即此集境自立
    三科。谓集起相等。是慧行正观之境。后一
    即假想是行行助道观境。此九行经文既相
    连。又俱言四大似难分别故。以前三对于后
    一。而论正助以区别之。又前一者。即以集境
    三中。初一对后假想而论生灭。以前一云从
    诸因缘和合而有。及云地水火风合集成立。
    后一乃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岂非四大生
    灭相耶。而言生灭皆从种无明者。彰此生灭
    不离迷妄也。故前生云。妄想故起至后灭云
    散。灭坏时此乃死。支合云忧悲苦恼。斯是无
    明之果。复是无明之因。故论云。老死有果所
    谓无明。无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灭皆
    从无明。二若直下对小乘辨。如上所论无明
    生灭。何教不然。若欲了知须论小衍。小明四
    大实从无明生实从无明灭。衍明四大而有。
    三教通教四大体本自空故。本不生灭。由无
    明故见有生灭。如幻之生如幻之灭。别教四
    大体是佛性。由无明故四大生灭。性无生灭
    相有生灭。圆教四大体亦佛性。而性本具九
    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灭皆是法界。是故
    性相俱不生灭。乃不思议论生灭也。故法华
    明世间相常其义既尔。则衍三教皆得明于
    本不生而生本不灭而灭。生灭不二而二。今
    非通别的就圆论。二从诸下随文释义三。初
    明集起相二。初通约生法释三。初拣苦从集。
    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此之因果皆因缘
    生。今之所辨虽然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
    缘。二前三下分句对义。三小乘下破小因缘
    二。初叙小。俱舍云。极微微金木兔羊牛隙尘
    等。小乘有门谓极微。始有十方分故不破邻
    虚。以此为因缘也。二今明下斥非。细尘亦
    尽者。邻虚亦破二尘既破。因缘不成。二言
    因下别约生法释二。初假名因缘三。初释。
    从诸因缘此中宜用起信论说。无明为因生
    三细。境界为缘生六?方尽。疏意言三细者。
    业相转相现相。即根本不觉。熏习真如生三
    种相。故云无明内惑为因也。言六?者。谓
    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
    苦相。即枝末不。觉于外境界。起智相等生
    法二执。名为染爱。于外触处染着。以二不觉
    熏二执心。成起业相。故云。无明润爱集业得
    起。忽都不辨。迷一法界为无明。内惑等者。岂
    能显今中道空慧耶。二以业下释。和合而有
    以业起者。即起业相也。则有下即业系苦相
    也。此云苦果即是揽阴成假名人也。三此一
    下释。无有坚实由无明爱者。二不觉为因。
    即能生心也。一念托胎是不觉果。名所生心。
    计此因果名为本末。既皆不觉岂是真实。故
    云都虚无坚实也。二妄想下实法因缘亦是
    妄想。一念托胎与前不异。但前成于假人今
    则成于实法。假实和合成一报身。修二空故
    破于二执故分二境。机关主者。如机关木偶
    假人转动。主即弄机关人也。故以业因喻所
    弄木偶。以阴果喻之色。阴如木偶形质故云
    机关具。三阴如木偶动作去来。识阴如看人
    故云以自娱乐也。二随时下明集相吞噬二。
    初因果对释四。初释。增减残害竖约十时者。
    大经云。一歌罗逻得异。二阿浮陀时异。三
    闭手时异。四?时异。五初生时异。六婴孩时
    异。七童子时异。八年少时异。九壮盛时异。
    十老死时异。又念念生灭虽在于心。须知四
    大亦随增减。又新诸根谓生时故。诸根死
    时又饮食资益血肉为新目泪耳[目*宁]等为故。
    二譬如下释四蛇同箧二。初明四蛇二初约
    蛇报明四相。蛇有力敌羸绝等报。可譬身有
    生老病死增减四相。二如此下约蛇因明四
    分。四分烦恼皆有毒害即是蛇。因此因能感
    四大四相二。初别示四分感报二。初明生四
    大。二瑞应下明致四相。经出三相。疏以等
    分例致生相。二总结集业致苦。上释四蛇虽
    言苦报。意明集因缘故。总结云集业相噬。
    令大增损推功归集。是经正意。二明同箧二。
    初约身为箧。螫知列切。又音释音郝。谓行
    毒也。经举四蛇以喻四大。意彰四分有毒害
    义。一分具足二万一千。四分共具八万四千。
    无量劫来法身慧命丧坏由此。大经所明身
    持四大大不起集蛇无毒义如鸟在笼者。次
    文再举。疏粗释之故注云云。二又用下约业
    为箧。宿业尚存故四大未散。重举笼鸟以明
    业箧。须知今疏。举业持大意显集因。故云
    心鸟。鸟喻四分外驰六尘。常求生死非安法
    身。若人念念思破戒事。乃求地狱永灭五分。
    宿人业谢泥[(禾*ㄉ)/牛]长往。三释其性各异二。初约
    一身释。性别等者。虽云四大和合成身。大性
    既异那可合成。此显成中当处即坏。妄情不
    了于坏执成保着生集。四大对四方者。显内
    四大有四方性。四方升降验大相违。对时对
    维其意皆尔。良由内体与外时方其性本一。
    故依正色心感召义成。是故今经特以四大
    明乎集业也。二或言下约六根释。以其六
    根俱是四大造色故也。四释悉灭无余。比
    至必利切。及也见人死灭四大分散。便
    谓息风??气已归于上。骨肉血汗必归于下。
    及至推寻都无去处。以本不来故。若有来去
    非今教境。二若果下结由集业。经举四大升
    沈尤甚。正明集境善恶殊涂。以其四大不独
    是恶亦通漏善也。三明集善恶境。三初释
    心识。学斯宗者。要知境观。若论观者须明三
    识。谓第九?摩罗是不动识。当正因佛性。
    可为中观。第八阿刺耶是无记无明识。无明
    之性即了因佛性。可为空观。第七阿陀那是
    分别识。是惑性故当缘因佛性。可为假观。此
    之三识既与三德无二无别。是秘密藏。何法
    不收何处不遍。修圆观者。必能了知一心一
    尘无非三识。即是所显妙理复是能观妙观。
    若论境者唯尚近要。?以第六见思之识。而
    为境界。知妙三识未始暂离一见一思。故即
    此心为妙三观。显妙三谛。虽唯一识未尝不
    用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若谓今宗
    不明三识。但于第六显三谛理。今之释题及
    彼妙玄示其三识为妙三法。将何用耶。于一
    识心以何而为三谛三观。故无通见难议圆
    宗。今明集境故引论文通小之说。但于第六
    辨心意识一法三能立三名字。对数名心者。
    对通大地等一切数故。名曰心王也。能生名
    意者。意是依义。依之能起一切因果。以具
    三性故也。分别名识者。以能了别所缘之境。
    故名识也。又言下虽?一识。约三时异而立
    三名。不同前释?约一时有对数能生分别
    之义也。前是横释。此乃竖释。初起极微。次起
    渐着。后起弥显。岂非竖耶。二释二性。夫性有
    二义。一真理不变名性。二随缘染习名性。此
    言性异约染习性也。此之二性遍心意识一
    一皆二也。三释躁动二。初正释躁动二。初
    约王数释。二又如下约业牵释二。初明业牵
    二。明两牵。二亦是下例释随业即当四句也。
    若了两牵即知受报。二水火下明假想境二。
    初正释相二。初释散灭坏时。二释大小不净。
    能破欲情令正观立。故名助道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四(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