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下)

    二从此下释文二。初对判分文二。初对判。
    明经力用通指三品也。今品下乃以此品对
    赞叹品论于傍正耳。二此品下分文。二梦者
    下依文释义二。初明梦中见闻二。初梦见金
    鼓三。初正见金鼓。二初释梦。疏中前释信
    相菩萨在其似位。或是邻极之似。或是邻
    极之似。于此位中梦见金鼓。岂是博地昏
    惑之梦。故以二义释于梦字。初谓三昧名为
    如梦。由达性具修德无功因办果事。如梦勤
    加。是故名为如梦三昧。次又入下乃以凡人
    有梦有觉。喻法性观有入有出。此以说默而
    为出入。二释皆示梦是观智。初释稍亲。问
    梦是颠倒迷真之法。观是觉智悟理之法。经
    文云梦。疏中那以观智释之。迷解天殊。如何
    融会耶。答佛地迷尽凡夫未解皆不论观。于
    迷能解得言观智。故起信论云。依业识故故
    说见佛。若离业识则无所见。今明似解照法
    性故。名为入观。依业识故名之为梦。智解
    未极安得非梦。照法性梦岂非观智。不得此
    意此文莫销。二法性即下释鼓二。初正释二。
    初直表三德。能观之智既以梦示梦必见相。
    故以金鼓表于所观。即法性也。盖由鼓体具
    圆空鸣可表三德。其状姝大复彰三德无量
    甚深。二姝大下三皆深广。以此三德一一皆
    是法性全体。趣举一德皆能具二。得名三身三
    智三脱。若不尔者。那得三种皆无量甚深耶。
    二此下结示。即鼓之三德对光?是所照法
    身。即此法身摄报摄应为上三德。故云观一
    而见三佛也。二从其下见鼓光。全所照理起
    能照智。故法性德皆成智德。鼓圆空鸣光岂
    不尔。鼓三姝大光亦合然。须知法性体是本
    觉智是始觉。?是一觉由不觉故分本始殊。
    既成大果已离不觉。故始冥本称法报合。
    岂始觉得异于本耶。所引新本同体同意同
    事者。既法报合故与诸佛无二无别。此即
    下此见鼓光正表报智。此智冥法法具三故
    故报亦三。亦是此报上能冥法下能垂应。故
    云具三。三复于下见光中佛二。初约文
    表义。言光从等者。对上二身。此总表应故
    云同事。应不孤立必具三身。琉璃下法。佛
    坐下报。大众下应。二此即下结义归圆二。
    初别结此三。以全法报为应身故。是故经
    文具表三佛。二覩此下通结上义。言三佛
    者。即鼓表法佛。光表报佛。明表应佛。既
    其三佛皆具三义。乃显法法具三。略则十
    种三法。广则一切皆三。此诸三法顺譬释。则
    世金光明所譬三法也。若就附文当体释。皆
    是法金光明。以一一具三可贵可重义。寂
    而常照义。能多利益义故其义既尔。是故此
    经名金光明也。此所表义乃由大师得旋总
    持。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释题消文圆
    融若此。见闻之者当去情着而思修之。二从
    见有下梦见击鼓二。初分文。二见有下释义
    三。初见击鼓。二出大音声。三其声下声所诠
    辨。二初鼓是下明似智会法起用。上鼓表
    三光三佛三?是一。三今对信相机智所观
    合三为一。但名法身婆罗门表真似净行。既
    是邻真故经称似。圆似能伏同体惑染故名
    净智。以此净智会本常理。乃以甘露相似
    相应。能以妙音遍三千界。灭苦生乐。故使经
    文复以击鼓表似位三身。若不尔者。则信相
    本性与佛天殊。佛之应用非信相感也。行者
    应了释迦信相同兴此梦。故有忏法利益众
    生耳。二鼓是下明?⒐暮铣扇?怼6?邮毕?br> 觉已说见闻二。初分文。二时信相下随释四。
    初往佛所。二初释梦且二。初约教释。疏存
    二释。初约入观出观。此乃就法横释。次约伏
    惑断惑。此乃就位竖释。入观本期登地断惑。
    故知二释其意相须也。言三十心者。借别显
    圆也。二观解。言观行位者。既对分真即五
    品十信俱名观行。以未证真似受观名。内外
    凡位无明眠法全未破故。故观三身如梦所
    见。真位分破于理明了。故观三身犹如已旦。
    出王舍等者。变易五阴因位未离如居王舍。
    今出此舍表至于果。既论观法有入分真及
    极果分。故预表之。二往耆下释出往。王城灵
    鹫虽俱是地。山为佛居故表果地。信相在城
    合表因地。今以出往表因趣果。二尔时下与
    缘俱。三伸敬。信首为贵者。佛法大海以信得
    入。信是因人。以上求故如首为贵。慈悲为贱
    者。拔苦与乐乃果人下化。故如足为贱。以贵
    敬贱者。以信扣慈也。经礼毕右绕表恋慕。
    四从以下述梦二。初分文。皆言行者。古以
    散说一十七字为行。偈颂二等。四五言则四
    句为行。七言偈则二句为行。所以古师分经悉
    以行数为准。迩世变乱制度增减字数。致损
    元规。岂但使古疏分经参差。亦令目录纸数
    无准。寄语有识当依古制。二以其下释义二。
    初总明梦二。初明见金鼓三。初见鼓形状。二
    其光下见鼓光明。三又因下见光中佛。此三
    共是长行所表三身之意。鼓虽具三是所证
    故合为法身。光具鼓三全理是智。故合为报
    身。诸佛境智及以摄机。亦具三身对上名应。
    此合九三。乃如梦三昧所观之境。三昧是观。
    二见婆下明见击鼓。上文所表合九之三虽
    是佛法。既与心法及众生法无差别故。为信
    相心性之境。今于梦中见已似智会性法身。
    起应机用说忏悔偈。斯乃信相同于如来起
    经力用。二从是下别明梦二。初分文。二释义
    二。初明金鼓有灭恶生善之力二。初别分经
    六。初灭世间因果苦。前二行灭果。诸有者。
    三有也。后一行灭因。诸恼三惑也。二断众下
    生出世间因果乐。前二行出世间果。断众怖
    者。离五怖。谓恶道怖恶名怖死怖不活怖大
    众威德怖。得无所畏者有四。一一切智无所
    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
    苦道无所畏。离二死此岸到三智彼岸。后一
    行出世间因。定谓楞严此定具慧。即观不思
    议境等正道行也。助道即事度等对治行也。
    三是鼓下能令众生自他俱备。前一行半自
    行备。后二行半化他备。害烦恼是破因。除苦
    是破果。下二句释上。贪?痴释上烦恼等之
    一字。等取诸苦悉令寂灭。是正释上能害消
    除义也。四若有下能灭报障兼得宿命。以戒
    缓故处于地狱。以乘急故闻金鼓声。不独出
    狱兼知宿命。千万亿生善知此事。故正念诸
    佛复闻诸佛圆妙法音。五是金下能令众生
    得诸法门。先少得者。且约一种远恶修善之
    法也。后多得者。随思随愿皆悉令成就也。六
    若有下能破众生八难流转。即经云诸难也。
    八难者。三涂为三。人中有四。一盲聋?哑。二
    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四北州。天上一谓无
    想。或长寿天。二释此下总示义。经示六文。该
    益虽遍语犹总略。备解或难。是故大师令讲
    解者就此六文一一委明。从苦得乐漏得无漏。
    舍小入大自权至实。从因至果。节节皆论破
    恶生善。具辩应如二十五有。皆得果报因花。
    小草中草上草小树大树一实事方便实报十
    番利益。方尽金鼓所出妙音被物之相。具如
    妙玄及请观音疏也。二从一下明教诏忏悔之
    法二。初分文二。初正分经文。二叙意生起。
    邪倒障理者。于苦果身起八颠倒障四德。此
    言报障也。下二可知。圣人下据上释迦自作
    叙云。我今当说忏悔等法。今云圣人即本师
    也。令达三障即三德也。示其忏悔总示也。
    下三句别。示也。示道理报障即法身也。示因
    果烦恼即般若三观为因三智为果也。示善
    行结业即解脱也。须愿指归者。以愿导之令
    至究竟也。二自忏下释义五。初教自说罪过
    忏悔二。初分文。二夫法下释义三。初明法身
    是依凭。对修合故但名法身。而性常离故具
    三德。此三尊重复名三宝。法名不觉。佛名为
    觉。此寂照性本具诸法。故遍一切修德之处。
    以此和义名之为僧。凡小虽迷而全体即是。
    是故圆教初中后心一切菩萨无不以此为归
    为本。此本若立则三智三行三身三脱一切道
    法任运而生。经言。我为等者。众生性德全是
    果佛真如我也。二内本下请佛覆护。经两足
    之尊者。大经明十号中两释。一约人天善趣
    两足为贵于佛天人中尊。二约福慧俱备名
    为两足。斯须犹顷刻也。扶疏盛也。丰郁茂也。
    说文云。扶疏枝叶四布也。二正明忏悔二。
    初分文。二释义二。初总明忏悔二。别忏下
    别明忏悔二。初分文。二释义三。初忏烦恼障
    二。初释文三。初释。不识诸佛十力者。一是
    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
    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
    漏尽力。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
    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
    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比力。但比佛小劣故没
    不受名故。直名佛为十力也。此之十力法佛
    本具。报佛证之应佛用之。众生色心依正因
    果举体即是三佛十力。但以迷故全智为惑名
    烦恼障。而独头无明为烦恼种。盖由触处不
    了法身故。喻牛羊鸟雀之眼不识天子及以
    檠像。以不了故三细六?炽然而起。言檠
    像者。累土木为佛像也。人知畏敬鸟雀不然。
    或引周礼正弓之檠者。非此中意。二释及
    父母恩净名云。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一
    切诸导师无不由之生。以其不了独头相应
    全是二智。是故法身隐灭不生。三释不解善
    法。助道众善能办应身既其不解。是故不修。
    二三佛下结示。举不识解显今识解是妙忏
    也。二自恃下忏报障三。初约事释以姓。傲
    他者。以贵傲贱也。西土刹利婆罗门姓贵。??br> 舍首陀姓贱。余二可解。此二善报。若纵恣者。
    为修道障。若不纵者。堪能助道。二今更约法
    释二。初约三学。乃以事三表于三学。由慧得
    道故如姓贵。定能资慧故如财宝。戒能制
    犯故如盛年。染此下示为障相。大论云。自法
    爱染故毁訾他人法。虽持禁戒人不脱地狱
    苦。非求法者。法过涅??尚了如幻。岂染自法。
    以慢他人。不见己他方名求法也。二法华下
    约三教。三中且取盛年一种该于三教。穷子
    除粪至知库藏。历渐三昧。二边心强皆名
    少壮。佛居道后究竟无为方名衰迈。凡人下
    欲明法壮更举事壮。藏教二乘通教三乘。析
    体虽殊皆以空强者陵有弱。别虽三观共缘
    无量。故恃法眼陵于慧眼。此等皆名盛年放
    逸。种姓财宝历教亦然。三着此下结须忏。
    三学三教名报障者。此心成就由宿熏感望。
    后在因望前为果。故得名为于报起障。障故
    须忏。三从心下忏业障三。初节经示义。二初
    一下随文略释十二段。如疏列。亦是教他
    者。指口作恶业也。即自造四过。复教他人行
    一切恶。既随痴心岂能反照。经心生忿恚
    者。求五欲则忿他不与。有五欲则忿他见侵。
    忿怒也。经云。亲近非圣谓外道也。外道
    自以为圣。故佛弟子指为非圣。悭吝财也。
    疾妒贤也。私诈曰奸曲媚曰谄由贫穷故。而
    行诈媚。言无佛世敬田者。以辟支佛出无佛
    世故。菩萨历劫形服不拘故。无佛世随机化
    物。恩田者。田有三种。三宝曰敬田。父母曰
    恩田。贫穷曰悲田。通名田者。皆堪种福故。
    经?x慢者。俱舍云。慢对他心举。?x由染自
    法。三造业下示解释法。约今禀教且人为始。
    若所忏多属四趣。通惑所造名有漏业。别惑
    所造名无漏业。大悲不思议等种种之业。故
    等觉来皆须忏也。二从我下明供养诸佛。
    二初立意分文。二依文释义二。初明财供养。
    经我今等者。此乃即法以明财供。何者。以
    一大千界中自有千百亿佛。况无量无边大
    千诸佛。财若有限何能遍供。良由了达所奉
    之供体是法界。出世无尽一一周遍故一切
    刹一切佛前。皆有六尘妙供养事。不独广遍
    亦乃常存。尽未来时施作佛事。为彰次段修
    行法门。故此别名财供养矣。须知二供其体
    相即。为门不同故分为二。二法供养二。初
    分文立意。化他用慈是无缘慈不离三智。自
    行顺智既是佛智岂离三慈。为令易解相对
    说耳。法供养第一者。能令佛寿常住不断
    妙化无穷故也。又有法则二供俱成。无法
    则财供亦废。是故法供得称为最。二依文释
    义二。初明化他法供养二。初化他令修行二。
    初分文。二释义四。初我当下明化始以大悲
    拔苦。二我当安下劝真因十地之行。三已得
    下劝真果菩提大觉。四为一下劝精进督使
    成行。二夫众下初教义。二观行。一念心者。
    趣举一念也。以妙三观调妄即真名真明发。
    或至初住。或至六根。或成五品。皆得名为成
    真果也。故止观义例道树之喻。观阴等境成
    不思议。名为生芽。初品已上皆名生果。彼修
    止观生芽生果。与今观心真明真果法喻相
    当。调一切等者。乃一心观成历彼彼心。无
    不成观。与彼义例净心遍历任运泯合。其意
    亦同。二次四下化他令忏悔二。初立意分文。
    二依文释义三。初欲说忏。二千释下正为说。
    涉时既多造罪复重。若了逆罪即金光明。
    全所具理为能观观。由此显出法性金等。名
    拔王难。障转成德何罪能缚。故五无间皆解
    脱相。此乃名为正为说忏三我今下说忏已。
    二从我下明自行法供养二。初分文立意。前
    自下问。譬如下答。以譬带法兼而答之。金师
    譬金鼓释迦化主也。初习譬始发僧那时。皓
    首譬今果后示现。从始至今何尝暂废说行
    说忏。互烧譬即忏说行。互打譬即行说忏。智
    断亦然。器成譬一番之机。自因得果。故未得
    果。须数烧打何嫌重说。今是下辨异。虽数
    烧打各有其门。二我当下依文释义二。初自
    修行三。初标章。二珍宝下修因。脚足者。疏存
    二解。初以十地为果脚足。二以十度为十地
    脚足。言十度者。六外更加方便愿力智也。
    于余下释出十度为地足意。华严十地品广
    明其相。三果中下明成果。指经初句为总。余
    三行三句为别。功德是福严。光明是智严。
    不离色光而论智光。以其色心不二究竟也。
    三行之中疏不释者。今略列之。冀免检寻法
    藏。须论八万四千皆秘密。故名为甚深功德。
    乃是六度万行所成就者。略言万德广则无
    量。一切种智即中道智。中必双照今三圆极。
    禅谓达禅。达根本等皆法界故。定谓楞严。本
    性健相二是大乘事理二定。于一切法皆明
    静故泛举百千。根谓五根。力谓五力。即信
    进念定慧。此五能生一切善法。名之为根。
    力排五障。乃以疑怠邪乱痴遮此五故。名之
    为力。与上五根名同用别。觉谓七觉分。一择
    法觉分。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
    此七能令定慧均平。通名觉分者。有到极果
    觉知之分也。道谓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
    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
    八正定。八离偏邪通至涅??。故名正道。根等
    道品修虽在因。证皆果德。陀罗尼者。翻为遮
    持。遮一切恶持一切善。数或五百八万四千
    表破烦恼。且言其实数一切法能遮能持。十
    力如向记中已列。此乃自行始终之相。二从
    诸下自修忏二。初分文。二释义二。初请佛。二
    后十下明忏二。初分文二。百劫下释义五。初
    忏报障二。初出报障相。百劫受身身作众恶。
    恶为因缘。即生忧苦。能生所生皆是报障。良
    由报得恶五阴故。故疏与经对于五阴。既知
    皆阴非报是何。须了五阴造作众恶。方名报
    障。若作众善岂名障耶。二十方下请恶除灭。
    愿佛受忏即是除灭。若不助正资导成忏。佛
    虽有力何能除障。意可见故疏更不释。二忏
    烦恼障二。初分文二。二释义二。初出相。经业
    垢者业名动作。烦恼心动成于垢染。亦可烦
    恼从宿业生。故名业垢。二唯愿下乞清净。经
    大悲水者。同体之悲方称为大。此悲为水洗
    无不净。悲虽同体非缘不兴。三忏为缘不洗
    而洗也。三忏业障二。初分文。二随释三。初竖
    论三世造业。二初对报示。现前色心名正
    受者。未成报者。有系属能。若修善禅诸无漏
    道。则来责报现诸业相。或密为障。不依大
    乘三种忏法此障不灭。二设问释二。初设未
    有问。二明遮起答三。初引经论证。数家是
    婆沙论家是成实。遮未来者。断相续心。若
    不遮断(音短)未来必起。故新经净除业障品忏
    罪文中。依三世菩萨皆云。已作之罪愿得除
    灭。未来之恶更不敢作。并遮未来也。二今更
    下引现事例。在家例造罪时。舍家例修忏时。
    若不遮断必须更改未有之事。至于正有。三
    未来下据义结答。索然犹解散也。二横明现
    起十恶。三远离下求忏过去业。若十恶十
    善止就三涂人天解释。岂安十住逮十力耶。
    得前五戒持犯之意。则今义可解。十住十
    力别圆二教皆可明之。持犯之意今义易明。
    故须因位至于后果。节节论于十恶十善。四
    明回向。此忏爱着因果之罪。他以此国及余
    世界是五乘人修善法处。约处明人故云随
    喜。今明我在此土他界所修之善。今悉摄取
    回向众生证无上道。声喻诸善。角喻回向。
    近远可知。方便力大者。若善回向成大方便。
    功等太虚。然若不了善即法界。不名回向也。
    五释八下忏善恶二难二。初拣示分文。次一
    行半疏释正取善遮道义。二初四下释二。随
    文释义二。初指恶为难。六初释诸有险难。
    二十五有者。四趣并四洲六欲大梵天四禅
    无想报那含四空处。未绝漏业故同名有。释
    报障义具于前疏。二释生死险难。业为险
    难至非非想定。报为险难。至有顶天。郁头蓝
    弗是其例也。下之业报险难可知。三释?H欲
    难。四释轻躁难二。初正示轻躁相。谓初心在
    缘名觉。细心分别名观。亦寻伺心也。此之
    阴心故属报法。二如罗下引圣凡例二。初圣。
    出观者。出定也。就无学释无惑业故。验是报
    法也。二更举下凡。回转易辙者。如学经未成
    复欲学律。学律未成复欲学论。此轻躁人终
    不成功业也。不成业障者。障应作者。字之误
    也。五释近恶友难。如移厩者。厩音救马舍
    也。马之所聚也。付法藏传云。亲近贤善听闻
    正法。如昔华氏国有一白象。气力勇健若有
    罪人令象蹋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近精
    舍。有一比丘诵法句。偈曰。为善生天为恶入
    渊。白象闻之心便柔和。后付罪人不害嗅舐
    而已。王召智臣共谋此事。一臣白王。此象系
    近精舍。必闻妙法。是故尔耳。今可系近屠坊。
    彼覩杀害恶心当盛。王令系象屠所象见杀
    戮。恶心猛盛残害弥甚。邻于哭货者。谓墓
    学哭邻市学货。葵氏货清经曰。货化也。变
    化易之也。故字有化。又财也。史记曰。孟轲
    考母偏孤居近墓。轲乃常戏于墓。母曰。此非
    所居去居市傍。轲复戏为商贾。母又曰。不
    可居。又居学馆之傍。乃为揖让进退有礼。
    母曰。此真可以居。轲后遂为大儒。著书七
    篇。六释三毒难。疏分科云。善恶八难。善论四
    难。经疏可了。今之恶难经似列七。约何云四。
    盖就三障义有兼独。一兼三独。乃成四难。何
    者。六趣险难三有险难及轻躁难。此虽三
    难独在报障。?H欲愚痴及三毒难独属烦恼。
    近恶友难独属业障。若生死险难疏有两解。
    体兼业报。故三障恶义当四难。然须了知恶
    是性恶。是故此恶即无生观。如此忏之顿消
    诸难。二遇无下指善为难。二初明善恶俱
    能为难二。初双明二义。二遇无下依善释文
    四。初释遇无难难。二乘出宅到无畏处。无难
    相显故举为例。暂乐人天自谓无难。皆当此
    难。二释修功德难。如一等者大论第八云。迦
    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
    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佛
    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
    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通罗汉。而以薄福
    乞食难得。他日持鉢入城乞食。遍不能得。
    到白象厩见王供养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
    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守
    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曰。汝作何术令王
    白象病而不食。答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
    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
    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故饮食备
    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
    道乞食不得。妙庄严王者。法华疏云。昔佛末
    法有四比丘。于法华经极生殷重。如甘露未
    沾。于是结契入山修道。居山日久衣粮殚罄。
    一人云。君三人但以命奉道莫虑朝中。我舍
    身力誓给所须。三人功圆事办。一人数涉人
    间偶逢王出。爱彼光荣。功德熏修报生人天
    常得为王。三人议云。我免笼樊功由于王。王
    耽果报增长有为。方沈火坑宜早开化。一人
    云。此王着欲而复邪见。若非爱钩无由可拔。
    一人为端正妇。二作聪明儿。儿妇之言必当
    从顺。如宜设化果获改邪。妇即妙音菩萨也。
    二子即药王药上也。王即花德也。三释值好
    时难。如劫初阎浮人寿八万岁。北洲寿定一
    千岁。俱以寿长受乐不乐修道。郁单越此云
    殊胜。胜余三洲故。四释值佛亦难。兴起行经
    云。多舌童女舞?f起腹。至我前曰。沙门何
    不自说家事。乃说他事。汝今自乐不知我苦
    耶。汝先共我通使我有娠。今当临月。事须酥
    油养于小儿。尽常给我。天帝化作一鼠。入
    其衣里啮?f忽然落地。是时地裂旃遮现身
    堕阿鼻狱。涅??迦叶品。善星是佛菩萨时子。
    出家之后受持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
    得四禅。而亲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
    言无佛无法无有涅??。遥见佛来生恶邪心。
    入阿鼻狱。调达是佛堂弟而自造三逆。谓出
    佛身血破转法轮僧杀阿罗汉。教阿?世杀
    父成就害母加行。复以恶心十爪甲下藏于
    毒药。欲呜佛足刺足害佛。将往耆山。出城地
    裂生入泥犁。此等值佛而成大难。然上三句
    体是漏善。障修无漏故名为难。此句造逆似
    不类上。以值三宝最名为善。逆故成难。亦可
    例上于善障道。二若读下明平去二声读文
    二。初明读字通平。二又依下据经属去。三从
    诸下明称叹二。初立意分文。二种供养可对
    身意。既不兴言是故未泄。三业不足是故未
    备。今加口业显而复具。故成次第。前虽自他
    修行修忏。而能资益佛之寿命。名供养门。
    今虽称叹佛之三身。而能成就行人观法。名
    念佛门。法虽互具从增胜故。立二法门。二标
    诸下随文释义三。初标叹。报应二修全理之
    事也。法身一性全事之理也。十方三世佛佛
    三身。如此标章何所不摄。我依止者。既云法
    性一体三佛。验知他佛为心性佛。此依本觉
    起于始觉。亦是三谛发于三智。非此依止不
    成妙忏。故圆初心名修佛行。四眼入佛眼等。
    大论文也。十智与如实智总十一智。十智与
    二乘共。如实独在佛。十智者。一法智。二比
    智。三他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
    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物投等者。石蜜
    至甘。海水至咸。物投水会皆失本味。体法即
    性无不妙也。此之佛海宁不归敬。二就正下
    正叹二。初分文。二略叹下随释二。初寄言欢
    二。初略叹略况二。初释略叹二。初金色相
    貌二。初以他金比色。阎浮金者。此是西域
    河名。近阎浮树。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树立
    称。金由河得名。二又佛下以照物显光。二
    然金下赞金色所以二。初明是众相所依。二
    金有下明为四德之譬。二犹如下释略况。二
    广叹广况二。初广叹二。初分文。二从其下随
    释。言赞应色意彰法报。色相是表智证是里。
    虽分表里岂是异体。故新本中所明四德别
    属三身。谓法具常我。应身具净。化身具乐。
    分圆为别融别为圆。故圆三身身身四德。其
    得意者。了今应四即法报四。当以此意寻乎
    经疏。文四。初叹我德。二从善下叹净德。三从
    功下叹常德。经巍巍者。高大貌也。玻璃此
    云水王也。四从三下叹乐德。潦音老行水也。
    稽首者。说文云。下首也首头也。孔安国云。稽
    首谓首至地。二从如下广况二。初分丈。二
    佛功下随释二。初广况。此之四句喻前四佛
    举。大师释之。或喻应身有量无量。或喻法
    报四谛四德。玄文序中显金光明佛不能喻。
    良以三身三一自在。是故四喻或别在一。
    或总显三。此文正同前对四德。海无增减故
    常。地体是净。山形高出如我。虚空无碍故
    乐。二合喻。二从一下绝言叹二。初分文。二一
    切下随释二。初正绝言。二更牒下牒喻帖
    合。问疏释寄言及以绝言皆离思说。同耶异
    耶。答四德秘密本离心缘。今之称叹为令众
    生入秘藏故。故寄言绝言皆彰离念。寄言用
    四喻于四德。喻既莫数显德忘缘。绝言中四
    不可为喻。亦显四德忘于缘虑。大师深达经
    文妙旨。故解二文皆绝思说也。三从相下总
    结。四从我下明发愿二。初立意分文。如牛无
    御者。谓牧竖也。夫立愿者。若多若少皆须不
    失四弘之意。而此四弘须依四谛。愿不依谛
    名为狂愿。今就圆论。依无作谛虽世出世二
    种因果。皆了即性。无苦可度。无集可断。无道
    可修。无灭可证。如是则能遍度尽断圆修妙
    证。比前三教愿未免狂。销今诸愿。若失此
    意非圆行人。二随文释义二。初正明发愿
    二。初自发愿二。初愿果满四。初我以下愿意
    轮满。大觉圆明故属意业。二讲宣下愿口轮
    满。三摧伏下愿身轮满。阴死天子多约于身。
    烦恼属意。今从多分。四住寿下愿慈悲满。
    非无缘慈住寿不尔。二愿因圆二。初分文。二
    释义四。初我当下愿有为功德满。六度成就
    此约真因破于六蔽。从断正论。是智德故故
    名有为。二断诸下愿无为功德满。此约真位
    垂形九道调伏众生。任运不与惑苦相应。是
    断德故故名无为。故海东法师云。始觉断障
    是实断断。本觉断障是不断断。正与今家智
    觉二德。其义齐也。三我下愿宿命念佛满。忆
    宿命教。见过去佛。亦忆诸佛所说正法。四我
    因下愿值佛满。因过去善见未来佛。远恶修
    善成智断因。二为他发愿二。初分文。二一切
    下释义二。初愿作药王拔苦。二愿作珠王与
    乐。此能拔能与是无缘慈悲。所拔所与须论
    十番。所谓果报修因声闻支佛四教菩萨方
    便实报。今药树王拔此十种行人之苦。珠
    王合与十种人乐。当以此意销与拔文。初自
    分四。初总拔众苦。二若有下拔根缺苦。三
    十方下拔病苦。四若犯下拔王难苦。次与
    乐二。初分文。二上文下随释三。初与世间乐
    果。经鼓吹古今注云。短箫也。经优鉢罗此云
    黛色。即青莲华也。常于三时者。昼三时也。二
    从愿下与出世乐因二。初分文。二人缘下随
    释二。初令修行外缘具二。初值三宝。二离八
    难。二令修行内因具二。初分文。二人因下
    随释二。初生尊贵。二饶财宝。五碍者。一不作
    梵王。二不作帝释。三不作轮王。四不作魔王。
    五不得作佛。三从若下结成二。初分文。二
    释经二。初结自。二结他。二从若此下约愿随
    喜二。初分文。二释经二。初随喜他。二随喜
    自。五从若有下结成二。初分文。二释经三。初
    结成断恶。二诸善下结成生善。三非于下结
    值佛多。三释赞叹品二。初释题。二初约
    义通释二。初示四悉意二。初列。二释四。初世
    界。思疑佛寿者。即前经云。作是思惟心生疑
    惑也。一心信解者。开悟也。即经云。信相闻
    是四佛宣说寿命深心信解也。斯人者。相
    信也。本事者。今之所为皆由昔愿。令众欢喜
    故属世界。二从下为人。三从灭下对治。罪之
    尤者。尤甚也。以德胜恩重毁之罪甚。口毁曰
    ?琛R嘹?病K拇铀?碌谝灰濉Q灾罘鸺?br> 尊甚深无量者。圆初住去分以法性为身体
    相。妙觉尽以深广法性为身体相。故起信论
    云。诸佛如来皆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
    离于施作。今称赞此令人入理。二若欲下释
    赞叹名二。初分字释义。亦更互分别者。以
    述德为赞。褒喻为叹。但使叙述褓称义成。
    对字无在。二引论证成。彼之称扬可证褒喻
    也。二此品下结示别显二。初约三业别显。
    虽具三业口业为正。故是别显。二结此下约
    四悉别显。四义指向能赞人等也。此品下别
    显也。于四悉中正在生善。对前忏品正灭恶
    故。二释文二。初分文。二随释二。初长行
    二。初释对告人二。初约对治释。瑞应云。
    佛告魔王。我积功累德今得作佛。魔云。积
    功累德谁为证。佛时以手指地云。是知我。是
    者谓指地神。干时地神涌现为证。二又对
    下约为人释。半空已上皆是男天。半空已下
    皆是女天。是鬼神报称为天者。有天然力用
    故褒之以天。召诸鬼神皆以天名不唯此也。
    实智乃是善法之本。今赞觉者生人实智。宜
    告善女。又别名坚牢宜证往事。称理不怀
    云云之意也。二释金龙尊。金光明法门所依
    法也。金龙尊能契行也。若法若行皆性一修
    二。故金为理能赞为龙。能益故尊。斯以证
    理起用二修对于一性。当体名为金龙尊也。
    二偈颂二。初分文。二随释三。初赞三世佛五。
    初总赞三。初约事理明总三世。十方心意
    识境名之为事。何有一事不从理现。经云。寂
    灭是涅??义。既称微妙是大灭度。则彰三德
    非纵非横名秘密藏。密藏圆遍无别世方。世
    方宛然无非三德。不以二相见诸佛土。斯之
    谓欤。以此总赞为妙何极。二总理下约三法
    明总。法身者。明性一也。报应者。明修二也。
    全修在性合三为法。名总法身。全性成修合
    三为报。合三为应。是故名为总报应也。一切
    三法莫不然耳。又法身总三土。以实报等皆
    寂光故。报身总二土。方便同居覩尊特故。应
    身总同居净秽两处。凡夫二乘见生身故。分
    别则三身三土胜劣不滥。融即则三身三土
    局偏相收。以此赞佛佛德无遗矣。三如是下
    约四德明总。经云。诸佛清净。克果明德也。
    果中众德更无不会。举一净德必常乐我。四
    德圆妙。举一全牧。是故此四乃是三身之德。
    三身融故四德遍严。是故三身无非四德。总
    此为赞极佛体用也。今此点示故注云云。二
    从色下别赞二。初分文立义二。初分文。大相
    谓三十二相。小相谓八十种好。皆称海者。若
    大若小悉无有边故。皆是法界全体显现。故
    一一相无非法海。据其总赞诸佛清净微妙
    寂灭。以总显别。一一相好皆秘密藏。大师见
    彼得意处故。故释相好皆立海名。二所以下
    立义二。初明能赞智巧。二夫下明所赞德深
    二。初历教分别。二据圆融即。此之二意学者
    应知。括经论之幽文。立教观之深趣彰化迹
    之不滥。显圆机之顿照。何者。以分别故从胜
    别示。以融即故触境遍收。得后后者必得前
    前。得前前者不得后后。不知后故当分义成。
    能知前故跨节义显。若能了知真中感应二
    识见佛。则今二意收拣无遗矣。二识者。起信
    论云。佛用有二种。一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
    心所见者说名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
    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
    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
    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
    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
    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
    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皆因诸波罗蜜无漏
    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是受乐相说名
    报身(文毕)斯乃如来以法界用。随顺众生事业
    二识。现报应身。应身是今生身。报身是今尊
    特及法性身。依事识者。但见应身不能覩报。
    以其?浅不穷深故。依业识者。既覩报身亦
    能见应。以知真如起二用故。行者应知。真如
    之用现佛身相大有三品。一如华严谈相好
    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如观无量寿佛
    经。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如此经及法华
    般舟等。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
    是真如全体之用。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
    称海无非尊特。然有通局。以藏尘八万局业
    识见。其三十二通事识见名生名应。若业识
    见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名为尊特。
    属于报身。此如今经别所叹相在三十二。以
    金龙尊就佛四德微妙寂灭。而为总赞。以总
    显别故三十二无非秘藏。故一一相离于分
    齐。如空无边常住不毁。疏据此释三身融即
    正赞尊特。若其不知龙尊总赞是依业识见
    应即报。岂三十二圆光一寻名尊特耶。言真
    中感应者。良以如来现应化身示住遍真。
    说于生灭及无生法。被藏通机。现尊特身住
    于中道。宣说无量及无作法被别圆机。故文
    句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
    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
    疏有六处明应化尊特。皆约真中感应而辨。
    如法华叹佛。经文显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法身具故严法身故。是尊特相。是故荆?类
    同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又云。一一相皆
    法界海。一一好无非名海。疏释今文大相小
    相皆称为海。此大小相全异华严九十七名。
    一一皆与法界次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
    目无差。又忏悔品赞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岂龙尊昔赞与今金鼓所赞优劣。故知?就
    中道感应称为尊特。非是加添相好之数。方
    名尊特。故华严中业报众生等十种之身。皆
    卢舍那。舍那非报报非尊特耶。失此意者勿
    议今宗也。父母生身丈六身也。三藏及通钝
    根所感尊特。即是他受用报。通教利根及别
    所感法性是法身。圆人所感此乃如来法界
    大用。对三类机现三种身。故能严相亦分三
    种。三身力用优劣有殊。不唯示果身相不同。
    亦示行因三种差别。以今见佛皆是曩世结
    缘机也。如示迹因论四修相行六度等。或示
    事修。或即空修。或次第修。或圆顿修。示修不
    等致令众机结缘有异。今日感见三身不同。
    二三身下别释二。初释三身相三。初释生身
    相。林微尼此云解脱处。举手攀树者。即摩耶
    夫人攀无忧树。而太子自右胁而生也。阿
    夷亦阿私陀此云无比。仙人名也。披开也。太
    子既生三日遂裹以白[叠*毛]。王召仙人相之。
    于是开[叠*毛]相其形也。相相炳明者。谓三十二
    相皆明显也。决定成佛者。即仙人奏王之语。
    谓轮王虽有三十二相。相不明了。今观太子
    相相炳明。决定作佛不为轮王也。悲不能声
    者。即仙人自嗟年老不见太子成佛故泣也。
    无声自出泪曰泣。今云悲不能声是泣也。此
    是生身也者。疏虽标云父母生身须解其意。
    岂后二身全无父母。今特云者。彰藏通佛住
    偏真也。以偏真理不具五阴故。使佛身从正
    习造。机缘若尽灰灭沦空永无示现。故以父
    母显其有生。机尽归空显其有灭。通虽幻有
    亦须永无。依教分别相状如是。二如释下释
    尊特相。巍巍高也。堂堂明也。言尊崇奇特
    者。此别圆机所见身也。常身常光者。即凡夫
    二乘所见身也。然高明身相应知两意。有须
    现起。有不须现。皆是如来鉴机进不中道之
    力。于须现者即为现之。如梵网经云。方坐
    莲华台。华严藏尘相。维摩所说身如须弥映
    于大海。观无量寿相好八万身量无边。此等
    皆是现起尊特相也。有不须现者。但以力加。
    令于劣身见无分齐。作巍巍堂堂而解。以不
    可思议而观。此如今经赞三十二为尊特法
    性之身。法华以三十二相庄严法身。相相皆
    与虚空等量。此等机缘悉以业识而见。以中
    智而观。劣即无边色即智性。故不须现起而
    称尊特。若不尔者。龙尊所赞三十二相。疏云
    融三正赞尊特。如何和会。学人于此当善了
    之。三释法性相。此乃诸佛第一义谛智相之
    身。凡夫二乘尚不知名。岂能覩见。若论极证
    等觉罔穷。又复初地不知二地。是故树神哀
    泣雨泪请佛现身即此身也。皆得名为非下
    地见。唯应度等者。斯是大乘第一义悉檀。
    机扣佛者。乃以此身应之令见。即前疏解一
    时之义。一切种智与中谛一时也。无身等者。
    非质碍身是微妙身。非差别相是智净相。一
    切智是万行首故以为头。第一义谛诸法中
    最故以为髻。八万尘劳转为法门多数名发。
    大悲为眼见苦即拔。中道白毫不偏无染。
    无漏为鼻嗅功德者。十八味舌遍尝理空。
    不共为齿四十数齐。大论以十八不共法十
    力四无畏大慈大悲三念处等为四十。皆不
    与下地共故。四弘为肩荷负不息。三三昧止
    散如腰束衣。圆三三昧?是三观。空即空观。
    无相即假观。不得空相故。无愿即中观。于
    二边不作愿求故。如来藏腹舍三千故。权
    实智手遍拔众生。定慧等足究践理地。今
    第三身与余处列不无少异。如观无量寿佛
    经疏云。色相身义当生身及他受用同为应
    身。次法门身。即今所列种种法门义当报
    身。乃自受用也。三实相身。即以法门所严
    之理为第三身。今则合彼理智二身为法性
    身。开彼应身为生身尊特。互有开合三身不
    亏。又复应知今法性身头等法门。即是龙尊
    所赞之相心即色故名前二身。色即心故名
    为法门。但今历教就分别门随机所见。前不
    见后是故后后从胜立名。故使三身有优劣
    相。又复尊特及法性身皆业识见。以尊特相
    兼于别修。故就身相高广而示。今法性佛即
    修明性。故隐色相从法门说。讲者学者宜
    在精详。二种相下释三相业。此从如来净
    佛土时。随彼机缘示修不等。故分三种。初
    释生身业。虽通通教今且在藏。以其通教
    是大乘门。利人能见后二佛故。今就三藏修
    行事度。为相好因。言修百福成一相者。论存
    多解今明一种。大千众生遇缘当死。一一救
    之皆得寿命。是为一福。此福至百方成一相。
    此指伏惑事度所成。令彼众生效此修之。今
    见生身。二若以空下释尊特业。言空慧者。
    良以体法即空之慧三教共修。钝根之者但
    能空有。利人知空非但空有。亦能空空。今
    分别门论尊特业。虽能双空。且在别教但中
    之慧。导诸相业。诸业不出前之六度。以知中
    故非庄严庄严。乃能庄严第一义体。令彼众
    生效此修种。今见尊特无分齐身。三若以实
    下释法性业。实相者。中道理也。全中实理为
    能观慧。名实相慧。实相即慧也。非别有慧。从
    其所照得实相名。导成诸业者。诸业岂离前
    之六度。以圆修故。一一即性故。无非实相。一
    摄一切故。无非法界。故散脂云。安住一切法
    如性。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如是修之绝三
    教之情。名不思议业。令彼众生效此修之。今
    见法佛同虚空相。二三身下据圆融即三。初
    正融即。圆佛顿证三身三相。亦能顿示三种
    修相。若其圆机能于一念。修三相业。能于一
    身见三身三相。以了三身是秘藏。故生身必
    具尊特法性。尊特必具法性生身。法性必具
    生身尊特。见身既尔修业亦然。如是方祛纵
    横一异之情想也。常乐我净微妙寂灭此义
    方成。金龙尊王昔是圆人顿修顿见。故于一
    身赞三身相。欲彰三相是秘藏。故寄言赞后
    绝言赞之。欲令众生圆见圆修故也。二今经
    下明巧赞。经之赞辞就三十二即示绝言。乃
    显能严即非庄严。严第一体。尊特身相岂不
    然乎。亦可得云非生非法而生而法。上兼法
    性下摄生身。其意在此。斯乃龙尊巧赞之意
    也。三一一下明妙用。三相三业。据圆虽即。
    被物成差。历教分之即融而别。初安平相。生
    身则表魔邪不动。魔谓爱惑。邪是见惑。既
    往偏真此二莫动。若尊特佛双住俗中。即无
    量四谛。故凡夫有二乘无。此二莫动。若法性
    佛唯住中道。邪外三教一切二边。当处皆中
    何边能动。最后肉髻兼无见顶。故以不礼而
    为所表。言法不礼者。谓法尔也。生身出离爱
    见一故。法尔不礼凡夫之人。尊特出离界内
    界外二种尘沙。法尔不礼藏通之圣。法性身
    佛究竟圆中。法尔不礼分证中道。初后既尔。
    中三十相。论用可知。然不礼凡圣兼因而说。
    非专果也。别有所出。及注云云者。指诸广文
    解相好处也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