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下)

    从诸根不具下叙空品文为二。初三行半
    明所破之恶。即三障文也。次二行半明能破
    之方。即今文也。而释一行半讫。复依初开章
    以后一行为四结成。然取义成分章从便分
    三。初节经立意。以顺重科云能空也。二前下
    据意释经三。初立意。禳谢也。又除殃祭也。
    二洗下释经二。初释前三句。欲知智在说。
    故以听经而为般若。又听经发智慧故。心有
    染故用不自在。今既清净能成解脱。二前
    令下释后三句。至心之境即甚深行处。不念
    此处安名至心。三夫下劝信二。初约身陈类。
    今之三业表法之身。本是血肉不净之物。次
    举二喻。?钐聪隳尽R晾汲羰鳌4缶?鳌jA王造
    逆。后既见佛罪除。乃自叙云。我见世间从伊
    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钐词鳌N医袷?br> 见从伊兰子生?钐词鳌R晾甲诱呶疑硎且病?br> ?钐词髡呒词俏倚奈薷?乓病6?裣略夹?br> 可期。三业虽近三德虽远。修得规矩即近成
    远。规圆矩方。孟子曰。大匠训人必以规矩。三
    洗下行成破障。若于浴等无三德观。如何能
    禳三障恶罪。四从是下结成。三初节示经
    文。二能下正释经义。三寂下深明经意四。初
    据今文示法。寂灭华音。涅??梵语。涅??之名
    召三德体。故知寂灭是三德成。二前下约行
    成德显。三业既修金光明行。成则契于三德
    之理。修在名字观行相似。至分真位皆得。
    名为转障成德。不尔。岂曰行方等经。三报下
    明转障成德。四前寄下明经巧难知。五叙
    流通明教相。疏略指上。三明疑念序二。初
    释寿量品题。二初正释二。初约三佛难思以
    释二。初佛本无三。不唯法佛无身寿量。报应
    亦乃不可说三。以一切法离于名字言说相
    故。二随顺下随世俱立。众生若有得益因缘。
    即须随世立诸名相。非唯应佛立身寿量。法
    报亦乃可论此三。须知无三不减一法。虽立
    三三不增一法。良以有无皆法界故。故真无
    俗有真有俗无皆是悉檀。令于三身得四益
    也。此文分二。初列三身各三。二释三佛三义
    二。初约义分别二。据理融即。分别且从修二
    性一令义易明。法是本觉。报是始觉。始本一
    合方有应用。一往似纵。说者应以次融即文
    非纵非横。妙会此义。令其闻者识圆三身。
    文分三。初法身下法佛二。初别释三。初身。
    始觉报智依本觉成。故以法性而为师轨。究
    论始本唯是一觉。故云还以法性为身。是
    故马鸣归命三宝。即以佛身及体相等而为
    法宝。此身等者。非分段变易色质心智三
    科所摄。乃是常住五阴等法聚以为身。此法
    无相不可说示。为众生故??名法身。二法性
    下明寿。色心。和合乃有报得连持寿命。身既
    非阴岂有命根。为物??指不迁为寿。三此寿下
    明量。量依身寿故同??指。二此即下总释。身
    寿量上言非无不者。若据次文义当双非。以
    其法体离于二边及超报应。??于此理立身
    寿量三种名字。令物忘情也。二报身下明报
    佛二。初称法有报二。初引经。此从顺修称理
    事说。修行所感释报义也。法华文证智德之
    报。以彼经云。慧光照无量。故涅??文证断德
    之报。以云大般涅??故。二如如下释义。修行
    所感二种之报。乃是始觉与本觉合。即以始
    本而为境智。此二不异故名曰如。各二如者。
    智如如境境如如智故也。复以菩提名如如
    智为能应冥。法性名于如如之境为所应冥。
    以函盖合先喻应义。函盖虽合犹存际畔。复
    以水乳喻其相冥。此乃泯然而成一相。始
    觉本觉义二体一正同于此。二法身下明就
    报立三。即身寿量也。三中一一言法身者。
    报智所冥离法无报故初身。言非身者。非应
    佛有分齐身。非不身者。非报佛无分齐身。
    又非身则非有。非不身则非空。中道法身乃
    本觉体。始觉冥此能冥亦忘。为成观故??名
    报智。二寿。三量。称本双非为物??指。义皆同
    身三应身下明应佛三。初明应物有三。初
    身。二寿。三量。皆如谷响大小随声。是故此
    三悉云应同。二智与下明依二有应三。初法。
    不觉忘处始本一如。故云智与体冥。觉体自
    在。故云能起大用。二如水下喻真金上色。
    须水银和方能涂(去声)物。阙此一缘金无涂用。
    三功德下合报智功德以合水银。法身合金。
    处处应现合涂色像。三能为下明应遍三土
    二。初双明报应。二有量下单示应身。初义
    者上所说报但论冥法。即自受用也。金明垂
    应以他受用常住之应。对于生身无常之应。
    示二迹用。是故双明身非身等。身即生身。
    有分齐相。故名为身。非身是报。无分齐相。故
    曰非身。小般若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大身
    者。乃他受用身也。无分齐身其寿则常故无
    量也。有分齐身寿则无常故有量也。此二应
    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识而见。
    住理广如序品疏文辨之。二识委在起信论
    明。论意要在事识见则取色分齐。故名应佛。
    业识见则离分齐相。故是报身。行者应知常
    身无量通应三土。无常有量但应同居。所
    以者何。盖实报机分证论见他受用身。方
    便土人唯禀别圆。所见佛相虽小优降。然匪
    生身悉是报佛。若同居土具四教机。禀别圆
    者能覩报佛。故法华明常在灵山。华严说法
    尽未来际。及诸大乘即于应相见是法性尊
    特之身。故知常身遍应三土。若无常身唯应
    同居。逗藏通机及凡夫众也。次义分二。初
    明有量二义。上之所说自受用外垂三土身。
    皆名为应。其他受用虽就对机名之为应。而
    是实因之所感克复名为报。非是差别逗机
    之用。若论逐物随缘参差长短身寿量者。须
    就同居无常用说。故今别示应身之相。但于
    有量开出两量。而此两量依于事识但空见
    故。唯属无常。若依业识不空见者。即此无常
    全体是常。则常无常二用相即二鸟双游也。
    若上二土机息应转。亦是无常。以非八相故
    且言常。七百等者。首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
    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
    土。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
    云。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
    百阿僧只劫。坚首回此白佛。阿难云。彼佛乃
    是释迦异名。虽机胜见长。而七百犹可数。
    故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弥陀人天莫数。故是
    有量之无量也。二应佛下结应佛皆然。佛佛
    既皆三身圆证。应身彼物物寿长短。岂不随
    顺各示两量。故弥陀现长亦能现短。释迦现
    短亦能现长。故大论第三十六云。当知释迦
    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阿弥陀
    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文佛国。又三十八
    云。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余处好故佛
    寿应长。故涅??二十二云。西方去此三十二
    河沙有无胜国。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
    彼土出现于世。斯皆随逐物机也。二然此下
    据理融即二。初约理融。上之三身三皆在性
    则并。二从修有则别。不分修性即一。三不互
    融则异。别异故纵。并一故横。是则乖于所诠
    法体若能妙达?一法性。而能成就一性二
    修。名即一而三也。修性而成而其三身一
    性本具。名即三而一也。此乃得云全性成修
    全修在性。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方合能诠玄
    妙之文矣。二故下下引文证。经文具云若入
    是经即入法性。如深法性即于是典金光明
    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此乃以理而为经也。
    金等三字即法报应三身异名。与一法性即
    一而三即三而一。若知此理即是三身。三不
    纵横名为得见释迦牟尼。故大经中明于三
    德不纵不横。名大涅??。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为众生故言入涅??。故知不达三身三一融
    妙。不名见佛。今解三佛既此融即。方会此典
    玄妙文也。二但信下明二字标题之巧二。初
    委明其意二。初从应佛融三释二。初明因偏
    疑见圆体。偏疑八十是应有量。四佛举喻明
    应无量。无量既破有量之疑。即达法报非量
    非无量。此因偏疑见于圆体。二若从下明从
    圆体不偏题二。初指偏题相。二而今下示圆
    论意。以不偏题故三寿量二字能诠。二取意
    下就报佛融三释三。初明报佛体圆。上约品
    题寿量二字不偏有无。则收二应能显法报。
    就文便也。若义便者。今经既以果德为宗。
    合以报身释于品目。以报身上冥下应。则三
    身义任运成就。是故二字正在报身。二量疑
    下明因疑达圆。报身义显。良由四佛以长寿
    应释短寿疑。故使信相达于报智圆具三身。
    三经家下明从圆题品。题称寿量正在报身。
    此从信相圆解所见。蔽犹当也。举报身一当
    三身诸也。二从此下结示立题。二又一下明
    重解三。初示异解时。大师非止一回讲说。故
    于一时别立名义。章安既闻是故兼录。二
    亦作下明异解相二。初标列章门。玄义者。文
    选云。睿哲玄览。注云。玄通也。谓离文通示其
    义故曰玄义。引证者。义虽妙悟而与经曾。
    故引文证令人生信。还源者。品题是派经目
    为源。所约三身明于寿量。不离法性金光明
    源。摄还此源令义究竟。二玄义下依章解释
    三。初玄义二。初直示三身寿量三。初应身三。
    初寿。二延促下量。三此释下结。因缘者。感应
    更互而为因缘。二又寿下报身三。初寿。智外
    无境境外无智。名相盛受。既绝能所故无分
    别函盖绝待当体名大。二量者下释量。境智
    俱遍名为相应。此之相应实无际畔。义言于
    量。三此释下结。三又寿下法身三。初寿。法
    性不变无去来今。是真久义。约此久义释法
    身寿。二量者下量。铨犹度也。常叉之寿实叵
    度量。??以双非而度量也。非多等者。出度量
    相。初非多少数。次非知不知。三非说不说。此
    显法寿是不思议境。故大论云。不思议者。不
    决定也。若离可说而谓法寿定不可说。是名
    决定非不思议。上二双非其意亦尔。如此铨
    量是常久量。又多少数铨量法寿。非长短用。
    尽知不尽知铨量法寿。非分满报。可说不可说
    铨量法寿体非说默。三此释下结。二初番下
    更作三双显示。盖前直以延促境智及双非
    义。示三寿量。恐犹难解。故今各以二义铨
    量。欲令行人识三佛相。文分为三。初番应佛
    二义。第二番报佛二义。境无分别。非谓顽境
    全无觉知。乃指心体本来离念。名境无分别。
    此离念心全体觉悟。名智有分别。此之境智
    究竟相称。智外无境境有分别。境外无智智
    无分别。是则境照于境智寂于智。以此二义
    显报身相。第三番法佛二义。体本无相故不
    可说。依言显德是故可说。二引证二。初引今
    文三。初引二文证应身二义。二引三文证报
    身二义。虚空喻通前取不坏喻无量应。今取
    无相证境无念。三引三文证法身二义。问前
    云四喻皆喻应寿能为无量。今何引之证报
    证法。答非全法报为应身者。应必断灭安能
    延促不曾休废。今欲显示三身融妙。故即以
    应而证法报。若昧此意诸大乘对机之身莫
    能深识。二引新本二。初别证应身二义彼?x
    陈。如婆罗门欲得如来舍利如芥粟许。此乃
    知佛九旬当灭。故愿求之。可证应为八十有
    量也。王子下即栗?惩踝哟鹌怕廾乓病K浼?br> 法报且从福报以证胜应。二总证法报四义。
    智即报身境即法身。具知不知说不说四。但
    略举一以等余三。四皆绝虑故可总用难思
    难解而证之也。令述此意故注云云。三还源
    三。初总明意。然法报应与金光明皆是法性
    当体之名。本无优劣。以此经正用金等显于
    法性。故佛首唱而为经目。故金光明得为宗
    源。一切三法便成流派。金解寿量须约三身。
    恐作别解故示复宗。二初番下示还相三。初
    应还明。胜劣二应全是法性能多利益也。二第
    二下报还光。报必冥法。故于句句法报双陈。
    此举所冥智。全是法性。寂而常照也。三第三
    下法还金。说时常默默时常说。圆妙四德有
    何损益。全是法性可尊可重也。合论融即例
    前故略。三夫解下例一切。若解体金光明
    义岂止三身义归三字。一切法相皆还此源。
    故竟千从不即万惑。三既是下明兼录意。
    二时之说俱彰妙理。后之学人随何闻悟。
    欲示此意故注云云。二此品下正明疑念二。
    初序入正品指上说。二从王下还从序意。释
    此文二。初节经文。二随文释二。初出人四。初
    出处。事释如通序观解见出名。二菩萨下明
    位。翻名道心。复能化人故道心大。此行虽
    该前之三教。今位在圆。三信相下出名。二
    初约教释名三。初直就相似释二。初约名释。
    信通真似。既言信相信则非真。以其似信是
    其真证前相故也。别教三贤是似信位。初地
    已上方得真信。圆教登住便得真信。即以十
    信名为似信。言铁轮者。本业璎珞经。以六种
    轮譬六因位。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
    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信断见
    思得是铁轮。二下文下以相验。?⒐恼纫病;?br> 作桴。二又真下明似通上位二。初明位位有
    似。已证名真未证名似。普贤等觉望极名似。
    故立贤名。二信相下明高下难测。三难者下
    设难?实二。初高位无疑难二。初难二。此亦
    下释二。初约权实释。为他发起是权示疑。未
    了佛地是实行疑。二法华下引二经证。法华本
    迹皆是弥勒怀疑起问。大集菩萨菩提未极。
    故云未了。本性菩提熏心起疑。疑故求了。故
    云菩提为我作名。二难者下断见无疑难二。初
    难二答通疑障真。别疑障中。中道未极安得不
    疑。二观解下就处辨观。今出人名观那就处。
    良由观法皆从阴起。以王舍城约阴便故。故
    就处明。以善恶王观无记舍。能所不二人法俱
    空。二空所显即大涅??。防五住非御二死敌。
    城岂过此。名字初心观阴涅??。妙觉后心涅
    ??究竟。今意正辨初心住处。明后心者示此
    妙观同果智也四叹德二。初科判二。初正科
    经。二重判位。植种也。愧惭也。云云者令准叹
    德判同普贤。二供养下随释二。初外供养
    佛二。初约财法释。大经云。诸供养中法供
    养最为第一。财供养则有穷尽。法供养者则
    无穷尽。二约观行释。无明一念全体觉了。此
    之觉心名之为佛。缘因资了是供佛义。三喻
    可见。二种善下内种善根。四初直明种善义。
    体本觉心名法性地。观性始觉名为种子。下
    种种久其义可知。五善根者。于本法性生不
    动信进念定慧。五皆不动名为五根。此根生
    者相似位高故名增长。二增长下以。值佛释
    成二。初举三事譬。二风譬下以三轮合。身轮
    现通骇动其心。意轮鉴机智光照也。口轮演
    教法水润也。三楞严下明三因增长。楞严
    是定缘因也。般若是慧了因也。法性是理正
    因也。二修一性照发互资。由修照性由性
    发修。此三增长转似入真于真增道。并得名
    为倍明转显四植种下结二成德。三从是下
    正明疑念序二。初节经。二由有下随释二。初
    生疑之由三。初正出疑由。远则由于九十日
    前告魔期灭也。此经乃是方等后分也。近则
    由在灵山闻佛定中唱序。既起思。惟故生疑
    念。虽有二由无本誓击此疑不生。二何因下
    释何因缘二。初约三性分因缘。通论三种即
    正缘了。名为三因。同在理性以修缘了各三
    为缘。今文略云何因。何缘。须合性三但名为
    正以当于因。修中缘了合六为二。以对因故
    合二为缘以当于缘。就此因缘而生疑念。二
    正因下约因缘疑寿命。正因常久为所显理。
    理境既常全境发智以为能显。岂可无常。能
    显兼福而智为正。故但云智。此境此智俱感
    常寿。故疑八十是何因缘。三方八下释方八
    十三。初通示世寿三。方二。下方下特示中方
    为表。应化之事皆依理现。是故外事悉内表
    理岂中方寿不表四德。佛意虽密。今智者师
    据后四佛约应显常。故以所显验其能表。则
    知佛意。三信相下不知表意故疑。信相若达
    上之表意。即见三身是圆四德岂疑应迹定
    是短促。而反疑云何因何缘耶。二正生疑
    二。初约理教互疑二。初执教疑理。二执理
    惑教。佛之所说是能诠教。长寿因果是所诠
    理。即道理也。互执成疑文义可见。二有二下
    约经文广示二。初释有二因缘二。初对前办
    异。前即经云。何因何缘也。前释既以正性
    为因。乃以修中缘了为缘。今云长寿有二因
    缘。既是佛修止行二善各具缘了。即是前文
    能显之缘。今于前缘自作因缘。是故与前因
    缘异也。二十善下就今解释二。初约十善略
    释二。初正示因缘三。初于十善各论止行二。
    初标示。二不杀下释相二。初约杀盗释二。初
    约行相合具。二今经下明今经互举。二若备
    下例八各论。止行二善有三差别。谓自他共。
    一自行者。如文云。不杀是止放生是行。不盗
    是止施食是行。二化他止行。如文云。若不
    遮夺名止。方便劝修名行。若备论十种止行
    者。不杀不盗如疏已明。其八种即不?H梵行。
    不妄言诚实语。不绮语质直语。不两舌和合
    诤讼。不恶口常行软语。不贪不净观。不嗔慈
    心观。不痴因缘观。皆自修止行也。自他共明
    者。自不作十恶名止。劝他不作十恶名行。二
    今就下于止行各论因缘二。初标。二夫命下
    释二。初就不杀示四二。初止善因缘。因是善
    本缘是资助。为成慈心故除杀具。二夫食下
    行善因缘。准止可知。二不杀下例九善皆尔。
    三总有下结示止行因缘数。二此等下结成
    疑念。二此约下就五乘广释二。初结上起今。
    若其但说十善因果。斯乃浅近一涂之说。于
    方等经未为允惬。此结上也。今当更约世出
    世间渐顿止行。方是佛因。此起今也。二人天
    下明今广示二。初明教义二。初不杀二。初明
    行相二。初示相二。初正示二。初总示五乘
    命杀。若但不杀报得命根。斯善甚浅。今辨
    五乘修因之命。义乃该深。梵云魔罗。此
    云杀者。以能害人世出世善故。断下诸命皆
    是魔业也。二若遮下别明修者止行七。初人
    天。此事即戒善也二三藏二乘。三事度菩萨。
    以不能达三轮体空。故行六度皆名事也。四
    通教二乘。五通教菩萨。说法之过名非。废令
    勿学曰拨。体空字下应云六度。方异二乘。或
    脱或略。六别教菩萨。七圆教菩萨二。初顺
    行。亦断佛命者。此教初心即佛界故。二圆人
    下逆行二。初明二逆。了顺逆修即逆顺性。性
    非差别故名一相。故仙豫事杀果佛理杀。以
    即性故皆长寿因。仙豫缘如前释五戒中。二
    此皆下明顺理。前三教人皆小行者。以别初
    心行亦同小。故皆不能即逆而顺。二如上下
    结广。始从人天终至圆教。所有止行若无因
    缘善不成就。然且约不杀须历余九及一切
    法。皆须论于止行因缘。故云若海。二故大下
    引证。不作上说。岂一一度能施众生无量寿
    命邪。二而我下成疑念。二明施食二。初明行
    相二。初明事法权实二。二明事法食体二。初
    明事食轻重。依报食轻正报食重。二经言下
    明法食权实。经是此经。流水品云。未来当
    施法食也。世间人天也。出世三教也。上上圆
    融也。二菩萨下明菩萨施相三。初总明。回邪
    入正者。令正信因果也。萌始也。种子之始剖
    也。卉草之都名也。鞠养也。大论二十二云。
    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
    王乃使人敷厚缯褥。堕地不死。二授以下别
    示四。初授人天食。二已持下授三藏食。三已
    入下施通别食。四设饥下施圆教食。无大乘
    法食故名饥国。圆顿之法如王者之膳非众
    人之食也。膳善也。谓美食也。烦恼下观惑
    即智如薪助火。智因惑缘故能成于四德之
    食。令四十一位弟子皆悉分得甘嗜。三如是
    下结示。二一一法下结止行因缘。二此诸下
    成疑念。二示观行。的明己心无明贪爱能生
    一切烦恼子孙。故名父母。若不能体二是性
    恶。则须断破乃名教逆。若观即性则不离痴
    爱全体明净。能观所观皆不可得。既如虚空
    痴爱则寂故名止善。以即寂观历诸心数。皆
    令明净复名行善。此乃观心见一切法常。岂
    得不感三身常果。二己身下释己身骨髓二。
    初明行根二。初简事从法二。初所简事身。
    事论己身人谁不解。故今简之。智推九界皆
    非己身。况人报质。二己身下所取法身。所取
    既深。验前所简非独人报。然若能解色心法
    界而舍事身。乃今所取也。今简不能解法界
    舍名非己身。须知实相为己身者。且是总说。
    若依释论。于实相身论戒定慧及妙善心。为
    皮血骨髓。虽分戒等一一皆是实相全分。二
    为他下就法明施二。初施实身五初施皮。为
    他宣说实相之戒。遮二边罪修中道福。此戒
    无相持尚叵得。岂存于犯。体既双忘名尸彼
    岸。如此说戒方名布施法身之皮。血等例尔。
    二说诸下施血。诸禅定者。九种禅也。亦是有
    漏无漏一切禅定皆达实相。皆成无记化化
    神通。故于灭定现十界身。名诸威仪。例前合
    云非定非乱。三说无下施骨。能照功忘故云
    非智。全惑成智故曰非愚。此智起说无说可
    得。能说既妙。故使所说皆到智地。智地者。智
    即是地本觉智也。智所依地始觉智也。修
    性合一二义俱成。四檀忍下例应施肉。论但
    三学及所显理。大师义加檀忍进三。成六度
    义。以消今经骨髓血肉。义方整足。说者应例
    前之三学明双非相。五说甚下施髓。前说戒
    等既皆双非。岂不断于言思之道。然是谈行
    今是说理。虽皆实相而须分别能契所契。六
    度乃是全湿之波。微妙善心是波中湿也。二
    将此下明施权身三。初结实标权。以圆法食
    充七方便饥饿众生。圆顿之外所有法门皆
    悉名为余饮食。以胜况劣也。二即是下正明
    施相。文略不语。三教菩萨别教六度可为余
    食。髓是中道必在己身。是故余髓但在真谛。
    三引法华正示教利喜者。大论五十九云。示
    者。示人生死涅??三乘六度教者。教言汝应
    舍恶行善。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
    说法利引导令出。喜者。随其所行而赞叹之。
    令其心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二如来下成
    疑念。随他意语施权饮食。随自施实。二从
    大下明现瑞序二。初结前开后二。初节经。
    二至心下释意二。初结前二。初明至心。至犹
    极也。心佛同源。今欲念佛故须彻至己心实
    际。二观心下明念佛。观心既极。故能尽念佛
    不杀等种种功德。皆等虚空。以深观故乃成
    疑念。二明开后。妙机关应瑞相乃兴。二正明
    现瑞二。初叙意分文三。初叙意二。初正叙。为
    尔者。尔汝也。表发信相增分真因感究竟果。
    二问下料简作者二。初问。二答。二拣感者
    二。初问。二答二。初简通从别。二虽然下益本
    在他。信相既为发起之人。乃同诸佛而为。
    能应故知能感本在众机。故应一人是应众
    多也。二分文。三别相下判相二。初正判二。初
    约十因一果判。二又别下约十地一地判。二
    问下料简二。初约经宗简二。初问。二答。二约
    似位简二。初问。前判似位有二种意。一约十
    信似于分真。二例普贤似于妙觉。若今瑞相
    定表十地。岂令十信便登法云。岂使普贤倒
    入初地。二答。须知二往一一地中具诸地功
    德。十信发真获十功德。等觉亦进后心十德。
    此则前后皆沾十益。故约横竖从容而判。二
    别相下随文释相二。初节文示十相。二约表
    发释相二。初牒示诫劝。?臀惨簟l?驼摺N?br> 藐。意谓止可以经十段文彩。准拟评议仿似
    之耳。不可备具论其行相。故云不可责其备
    悉。二其室下约相表德二。初竖表十地功德。
    十初此地初开者。大凡小圣无明所覆境界
    局狭。今破此惑故以广博表之。二此对戒者。
    准于华严十度对地。则初地当檀。文略不言。
    既诸地互具则十度皆融。三唯辱而忍增者。
    不逢屈辱宁彰忍力。四督出众行者。督率也。
    众行诸度也。率诸行至于极果。故以高座表
    精进也。五六七八九皆可见。十随阶而圆者。
    行以智导故随阶位。诸行分圆其犹根具。注
    云云者。应明六度十度开合之相。然六通大
    小十唯在大。十度者。于禅中有愿智力。故开
    愿度。有禅通力开出力度。根本定禅守本禅
    度。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方便度。有一切种智
    开出智度。一切智守本受般若名。二复次下
    横表一地功德二。初总表一地功德二。初约
    初地三。初通示。二其下别表十。初室净表智
    二。初明了阴功能。室能覆盖故表五阴。欲彰
    智相须明了阴。于阴达中故双非二边。不为
    下释自然。中智不被二边所作。良由此智不
    作二边。故本来觉性任运现前。不得下释广
    博。微有所得即当局狭。非直下释严事。小智
    无常离过而已终归灰灭。大觉本有过河沙
    德自然庄严。二严事即下明三智体相。其室
    表一心。自然广博严事六字表三智。始行圆
    修今日顿发。二天绀下宝间表境二。初直表
    三谛。二一地下兼表融即。室中一地有此三
    相。可表妙境三一相即。行者应知。谛智名别
    其体不殊。欲彰修证??立能所。三有妙下妙
    香表慈悲。一心境智普能与拔即名慈悲。境
    智高广与拔称之。故使慈悲竖高横阔。三无
    差别。故能遍满一切众生三科之内。四其室
    下高座表四德。常我是法身。乐即解脱。净即
    般若。三德互具故一一具四不可思议。名秘
    密藏。是佛究竟栖依之处故以座表。五有四
    下佛坐。表觉智。本有四德即是三谛以为所
    坐。修得四德即是三智以为能坐。故用佛表。
    六放大下放光表自他。以照此土光即能照
    他土。可表以自行而化诸众生。七雨诸下雨
    华表四辩。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用法义
    辞及乐说辩。一多融谈慈注无尽闻无不喜。
    以华表之。文字性离故雨于空。此辩方能诠
    示妙理。八作天下天乐表四摄。布施爱语利
    行同事。此四摄物其犹雅乐悦乐于人。九受
    天下受乐表法喜。一心三智即寂而照无法
    不知。此曰澄神受义天乐。十根缺下根具表
    互具用。业转现识已分破故。见闻觉知根根
    皆具。三初地下总叹。法性功德不可穷尽。此
    地能称法性显德。故使诸佛不能尽说。止十
    相者。经家略举也。梗介者。介应作概。声之误
    也。云梗概粗略也。二初地下例余地。此去九
    地地地皆然。将横入竖无竖不横。二复次下
    别表一地自他二。初约初地二。初略示。自行
    功德即自行因果。化他功德即。化他能所。此
    与法华十妙意同。二其室下正表二。初前五
    表自行。若以此文配十妙者。法身境妙。般
    若智妙。解脱行妙。因成位妙成佛三法妙。此
    自行因果也。若境智行对理性等住前三即。
    此乃从??约修别对。若论法体真位无缺。二
    后五表化他。意轮鉴机即感应妙。口轮说法
    妙身轮神通妙。又表下以受天乐根缺具足。
    既皆转障可通对于眷属利益二种妙也。此
    即化他能所。二初地下例余地。二从一下总
    现相二。初迷意总表。言意略者。止在十义
    故。意广者。以一切之言无所不该故。二一切
    下依文别表。该包也。十法界者。心佛众生三
    人皆具。具虽不异迷悟且殊。佛已证悟心生
    在迷。全迷则曰理性十界。信说则曰名字十
    界。念念体达名观行十。六根遍照名相似十。
    证十起应名非真十。今表极果乃究竟十。己
    心合佛十界体用。亦见众生十界同佛。是今
    表果十界之义。不作此解徒云一切该十法
    界。三世间者。假实依报也。揽实成假名字不
    同即众生世间。所揽实法色心间隔即五阴
    世间。正报所依依报差别即国土世间。未曾
    有者。分证十本分垂十迹。虽得圆融若望极
    果明昧尤别。如华严说灌顶菩萨所得功德
    如一块土。妙觉功德如四洲土。故因圆理显。
    若自若他三十世间一一究竟清净自在未曾
    有也。国土下以三世间配三德。且从义便
    也。国土等者。迷时假实既依国土。果上智断
    全依法身。故于国土明实相满。众生等者。
    释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佛翻为觉。始觉
    人空终觉法空。故于众生世间明般若满。五
    阴等者。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是。因灭是色
    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二执既尽五
    阴自在。故于五阴世间明解脱满。以三对三
    须知其意。良以三德举一即三。显三世间一
    一圆遍互融互摄。新伊天目类之可知。实相
    是要者。实相无相极果俱是究竟忘相。故称
    实相自他圆满也。五从信下默念腾疑序
    二。初分文。二欢喜下随释二。初见相欢喜。
    二从至下默念陈疑三。初明腾疑意。积疑
    不腾恐成疑盖。二念释下正腾所疑。一切功
    德依寿得住。其寿既促众德奚为。故皆不疑
    但念寿短。此覆不腾莫能决了。三而不下明
    默念意。威尊故默。求决故念。承前可见。六从
    尔下止疑序二。初分文。二疑盖下随释二。
    初正止疑三。初止疑意。疑盖覆心者。五盖
    中疑能覆禅慧。须预止者何哉。若未解理心
    合致疑。既覩威尊是决疑地。傥坚执疑念则
    观慧莫开。故须止之令谛心受法。例如等者。
    疑是见惑能障真谛。断疑见道方进真修。信
    相腾疑或权或实。佛止则令自他获益。二从
    汝下正止疑三。初大用不应。八十之寿是法
    界全体起应物大用。故不应以定短致疑。二
    法性不应。释尊所证性海渊深。岂以长短心
    虑测度。三智度不应。真信真智二皆具足能
    知能证。汝今未具不应度量。此三不应是约
    三身而成止意。亦可前二约所思止。后一约
    能思止。三释论下引证结。佛所有法皆悉无
    量。若以有量心虑量之。必当覆溺于疑惑海。
    是故四佛以三不应止其疑念。二何以下释
    止疑三。初释法性不应二。初明八众摄菩
    萨。经列八众虽已分明。但阙菩萨故约生法
    权实示之。法性土者。方便实报也。既不居此
    故不在言。二若凡下明皆不应测性。如来所
    游深广法性。尚过菩萨所行清净。况复凡小
    而能思算。二唯除下释智度不应二。初正释
    降佛难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因智那知。二
    旧用下兼示佛所知法二。初古释可知故无
    常。言此语者。唯除如来句也。寿量既为智之
    所知是可思法。验是无常。二天台下明今释
    常智知常。无量常智者。究竟无知方具足知。
    此知称性。以全本智成佛智故。既知本性性
    岂无常。古师不解故以有知而为佛智。乃以
    所知是无常法。三智性下令比知大用。无知
    之智既冥法性。法性本用具足发现。现长现
    短皆名常寿。以全性故。经释智性。略大用者。
    以可解故。七从时下集众序二。初正释经
    文二。初对他经前后。二时者下约今经解释
    三。初正明此室众二。初略释时众。二信相下
    明集众意。即八十寿显三身常。岂益信相一
    人而已。故以神力摄诸有缘。令闻圆常得四
    悉益。言益处多者。岂止一室。此众闻后在处
    宣布耳。二众有下兼明一经众。正明此室具
    四种众。傍兼诸品皆有四众。句三。初明此经
    具四众。影响众者。古往诸佛法身大士。隐其
    圆极助佛扬化。为伴奉主。如影随质似响答
    声。四众名义具法华疏。二此经下明众与诸
    经同。此中集天龙与华严何异。此品新本既
    云无量婆罗门众。又忏悔品信相出城。与无
    量无边百千众生俱往灵鹫。岂皆鬼神。验知
    集众与诸经同。三相承下止常情偏局解。岂
    以此品旧译文略。便云止集天龙众耶。三总
    瑞下明经部法益二初异法华属方等。一切
    世间合该十界。未曾有事悉具出现。合于十
    界皆显三德。而且未授二乘佛记。验知未可
    同法华部。但就通教对利根者。明三身常辨
    圆法性。与其二酥谈圆不异。既其首题不标
    般若。部内二处称方等名。故今判教属于方
    等。而此部中得圆益者。自于十界妙证新伊。
    亦得称为未曾有事。悉具出现。二此中下须
    乘戒显众益乘戒四句者。一乘戒俱急。二乘
    戒俱缓。三乘急戒缓。四乘缓戒急。先须了
    知乘戒体相。且戒论十种。唯取不缺不破不
    穿不杂。此之四戒虽分定散皆人天因。是今
    戒也。不取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
    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自属乘耳。乘
    论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种虽名为乘不动
    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唯取三乘。以此三
    乘。该于四教。是入理智虽分深浅。皆动烦恼
    出生死故得名乘也。今以四戒而对三乘。
    论于缓急以成四句。乘戒俱急者。今之人天
    来闻法者是。其俱缓者。恶道苦缚莫预此会。
    乘急戒缓者。今诸龙鬼同集者是。乘缓戒急。
    着乐诸天嗜欲人等。不预此者皆是其类。
    复须了知。集今会者虽云乘急。乘有权实。
    宿世修习藏通急者。今在室中覩于四佛佛
    身不同。但见应化。纵闻长寿须归灰灭。灭已
    不生。若其宿修别圆急者。今覩四佛同尊特
    身一身一智。闻山斤等虽是应寿知即法报。
    三一难思名见常身。权实等者。此四缓急众
    生之中。有实行者。有权示者。权能引实作
    种熟脱久近因缘。故云等事。别记者。即法华
    净名疏及止观也。今依彼说故注云云。三齐
    此下判属序段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