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上)

    二复次下明五戒事理复简偏圆。上虽通六。
    五戒之义该摄浅深。若不委论事理偏圆。何
    能精识持犯之相。此自分五。初不杀戒二。
    初委示二。初总示事理持犯。欲令行者用理
    不杀持事不杀。方名初心持具足戒。今明体
    法须别空中体法即空。乃属偏观望圆是杀。
    须体诸法无非中道世相皆常。是今所论理
    不杀戒。欲显此意故从人天辨至圆极。故云
    因果种种不同。二若作下别明偏圆得失二。
    初偏二。初人天但事二。初人持戒功浅须加
    防护心。如牛马若非辔勒则见奔逸。若无
    杖策则犯苗稼。喻不作意则于境成犯。报百
    二十年是上方寿。人道诸根但明肉眼。余根
    可例。二若任下天持戒功成任运成性。心如
    河水自然注入净戒海中。未论定共唯报六
    天。以人岁数较第六天当尔许岁。唯得肉天
    无慧法佛。余根可知。若加下三乘加理二。
    初二乘义摄藏通。涅??经以外道先出喻以
    旧医。如来后现喻以客医。佛所制戒名客戒
    也。事戒之外加修随道及无着戒。此戒位极
    当教灰断不说有报。今据大乘生方便土受
    变易寿。诸文不说此土寿限。但因移果易耳。
    今云七百阿僧只者。必取尔许劫数之后方
    入实报也。若在此土破尘沙惑亦得法眼。今
    论二乘初生之者但得慧眼。二若下菩萨二。
    初正示。义当别教次第修于三谛道共等。常
    即假观。是智所赞及自在戒。无常即空慧。即
    是随道及无着戒。前空次假今从语便空慧
    居次。言等慧者。即中慧也。乃是随定及具足
    戒分。得此二当于初地。生实报土名华藏海。
    佛眼分显四眼乃融。是故名为分得五眼。诸
    根亦然。寿是慧命。已属意根。经云。诸根复云
    寿命。故须并说。二比下结况。此教比佛有于
    二意。若当教者以因比果分满不同。二比圆
    教别教始终是菩萨法。望圆始终皆是佛法。
    故称不具及损减也。二若下圆二。初示相
    二。初明得意持二。初略示。事持即不伤杀
    众生身命。此同偏小轮王之戒。但不杀所以
    与之永异。次文所明理观是也。二又持下广
    明理持三。初约体明持。此理不杀若其不解
    性具九界。但云体达诸法即理。全波是水。
    犹滥通别未显圆修。故荆?云。若不谈具乃
    属别教。故须体达假合之身三惑痴爱。三科
    实法皆性本具性无差别。故名一相。性非暗
    缚称为明脱。既即性具何可毁伤。痴爱是
    子假实是果。全体即性。性岂生灭。如斯妙
    观即障是德。不待转除方是持于理不杀戒。
    二成下称性得报。初住已上至于妙觉。皆得
    名为成就智慧居常寂光。此乃分满依正二
    报也。无生后报但现报。故名常寿湛然无损
    减也。五眼具足。诸根亦然。离不具也。若论外
    用六根互通。略举眼耳根自在也。现十界寿
    或?或短寿自在也。三是下结示因果二。又
    圆下明得意犯二。初总示二犯。此事理犯若
    其不解性具违用及杀法门。但以慈愍能现
    逆相而解释。此岂前三教菩萨之行不能作
    耶。故普门疏明嗔法门为成就。故常念观音。
    是知须得性杀之意。慈方无缘。故云唯杀唯
    慈。名得意犯。二如仙下别示二相二。初引人
    明事杀。大经圣行品。佛说本生。曾为国王。名
    曰仙豫。爱念大乘。时世无佛。十二年事婆罗
    门为师。后遂劝彼发菩提心。而婆罗门不信
    谤法。王乃杀之。而王不堕狱以无杀罪故。至
    梵行品佛说慈心之果住一子地。迦叶难言。
    若菩萨住一子地。云何佛昔为王断婆罗门
    命耶。佛言。我以爱念故断非恶心也。诸婆
    罗门命终生阿鼻狱。即有三念。一自知从人
    道来。二知是地狱。三自知谤法为王所杀。念
    是事已即信大乘。寻时命终生甘露鼓王世
    界。于彼寿命十劫。我于住昔乃与是十劫
    寿命。云何名杀。然须明于得杀法门。令其爱
    念成无缘慈。方合疏文唯杀唯慈也。二又作
    下据经明理杀二。初正释。前就不断名持不
    杀。今明有断故云犯杀。圆教自论断与不断
    二义同时。既明六即。六故有断。即故不断。
    亦可?就即之一字明于二义。障体即德。无
    障可论。斯为断义。障既即德。障何尝断。斯不
    断义。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断与不断
    妙在其中。诸大乘经说圆顿观有此两门。今
    就有断名为理杀。故云析荡累着。是业及诸
    烦恼以为所断。树神谕于修观之人。劫火谕
    于能断之智。故大论三十云。譬如空泽大树
    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其枝即折。
    泽神问其故。树神答曰。此鸟从我怨家树来。
    食彼尼俱类子。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
    复生为害必大。是故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
    萨亦尔。于魔外惑业无如是畏。而畏二乘。二
    乘于菩萨边亦如彼鸟。坏彼大乘心永灭佛
    乘心。今文但以怨鸟通累着等也。劫火等者。
    亦大论文。论第二云。二乘虽破三毒气分不
    尽。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火烧须弥山一切
    地都尽无烟无灰。今谓佛智即圆智也。断阴
    入界生死即涅??也。约即论断名得意犯。理
    观断破名不持戒。此为诚证。下诸理犯其义
    皆成。一切尘劳是如来种。此是性种亦敌对
    种。惑非性染安名佛种。以知即性修染本虚。
    本虚名灭。即理杀也。二成下得报。事理二
    犯既顺性德杀害法门。故杀法成就乃得法
    身。垂应九界示命长短现根缺具。此自在
    用真因分得极果究竟。二前下结胜。先且斥
    劣。人天近事藏通浅理别教次第是故隘塞。
    此等皆非修性不二通达之途。唯圆实戒一
    摄一切宏广无边。即事而中深远莫测。凡
    小之径必会逆顺之异。能同十戒之中名毕
    竟戒。二不下结责。先结该收后责局小。二
    复次下明不盗戒二。初总明事理持。犯事盗
    可见。就理论盗。据阿含经。演小成大。人天取
    有。藏通取空。别取但中。皆他物也。非盗是
    何。净名云。无取是菩提舍攀缘故。二若下别
    明偏圆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斥事持
    成犯。人天妄乐为可意也。欲成理持乃斥事
    戒。故就所求果报而责有漏之乐。犹如粪中
    有?罗果有智童子不应求食。乐杂见思如
    世美食。杂以毒药食则害命。有观智人所不
    应求。设得华报心不甘嗜而生欢乐。云何
    凡夫为欲持戒。二贫下约经文明报。四姓者。
    ?成崾淄悠怕廾派怖?H酥兴湮蕉???蟆?br> 既乏圣财。四姓三界俱属贫穷。洄转水也。??br> 深水也。漏心持戒求可意果正为有流洄??br> 所困三有流转。故曰有流。非四流中一有漏
    因果具足三障能障见佛天中天也。亦是障
    于第一义天。以障隔故义言舍离。此乃事持
    成于理犯。据经招报贫穷困苦诸天舍离也。
    二又二下二乘二。初斥理持成犯二。初约
    有求斥。智举四谛。境唯在苦。于身等四观苦
    等四。流厌生死苦忻涅??乐。在小名持。
    于大名盗。为于涅??生忻求心。介尔者微
    弱也。微有心生即堕四性。既有性过乃属生
    死。无所得中而生得想成不与取。岂非盗
    耶。二即非下引诸经斥。烦恼为薪智慧为
    火成涅??食。不非时证。此斥二乘匆匆取证
    是非时证。不待法华说于所因。于小涅??思
    惟取证。大根不发如焦败种。以见苦果故断
    除集因。以修道品故造趣灭尽。则非大乘即
    惑成智无断无修。即生成灭无苦无尽。故
    云非求法也。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度着
    有者。若有着空者。诸佛所不度。身长三百下
    引金翅鸟雏以为喻也。二乘但念空无相无
    愿三种三昧。如身长三百。无中假二智如无
    两翅。堕三无为坑如鸟堕地。若死等苦成罗
    汉果也。若死苦成辟支果也。苦等于死名死
    等苦而实未死也。或云。二乘方便是死等苦
    圣位是死苦。又学人是死等苦无学是死苦。
    三无为者。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通举言
    三。二乘所证。盖择灭也。然此谕本出大品而
    大论释之。谓金翅身长三百由旬。能从一须
    弥至一须弥。是鸟初出两翅未成。意欲飞去
    堕阎浮提。受若死若死等苦。中道生悔我欲
    还天不能自举。本谕菩萨堕二乘地。今借谕
    二乘耳。二法下引经明盗报。不得大乘法食
    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太功德为瘦
    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癣。不见三身一体之
    佛。不闻圆顿之法。不入三贤十圣众数。三若
    下菩萨二。初斥次第成犯。行学道三对戒定
    慧。言次第者。此三皆随空假中转。三谛纵故
    从浅至深。是故逐一而论取舍。生死为来。空
    中为去。本沦生死已名为来。去已载来建立
    生死。故成两来。破有出界已名为去。舍边趣
    中名为更去。故成两去。如此来去岂非屈辱。
    谛观不殊离二取相。今既别修以观缘谛。名
    不与取。二取已下据经明盗报。取舍既数即
    此名为贫穷困苦盗业之报。以别圆教诠变
    易报不就改生。念动是业。迁变是苦。故起信
    论云。动即有苦果不离因。不能初心顿绝思
    议。故使义天虽近而远即舍离也。二圆二。
    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赞理持相。唯
    有圆观乃能究竟离不与取。绝取之观谓五
    不受。即不受四边及不受不受。此五不受
    若其不以妙理甄之。恐滥偏教。是故先云
    圆人观诸法实相。诸法不出佛及众生依报
    正报。此乃逆顺二修之法。全修即性一一
    无非中道实相。中实之相非待对相。圆人观
    此故无四受。不独境绝四句之待。亦绝境
    观能所之待。故不受之观亦不受也。既于
    初心即依中实修五不受。则唯属圆也。五
    不受故名为不取。是大菩提。能障一切有
    缘之愿。法法皆中。高外无下下外无高。何
    法可取何法可舍。二如是下约经明报。即以
    理富显不贫穷。富故不取宁有困苦。以不取
    故思议即绝。第一义天不相违背。乃应经文
    诸天不离。二圆人下明得意犯。盗法门者。
    所谓性恶。佛所师故名之为法。智由兹入故
    名为门。圆人得门逆顺自在。能作理盗亦作
    事盗。今文略事。例杀例淫合有其相。若理盗
    义文出鸯掘。彼经偈云。不与者菩提。无有授
    与者。不与而自取。故我不与取。此意乃明
    究竟不取。是究竟取此取得名如海吞流。四
    重担者。鸯掘经云。譬如大地荷负重担。一者
    大水。二者大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菩萨亦
    尔。正法住世余八十年。为一切众生说如来
    藏是名初担。重于大山。恶人毁骂闻悉能忍。
    是第二担。重于大水。无缘得为国王大臣说
    如来藏。唯为下劣堪忍演说。是第三担。重于
    众生穷守边地恶处丰乐之处不得止住。是
    第四担。重于草木。彼经四担谕于四事。观今
    文意似喻四弘。二前下结胜。浅而且塞者且
    兼也。三不淫戒二。初示事理持犯。示事理
    者。意在兼持。以事扶理以理导事。既居末代
    功在事持。乃是涅??扶律之意。理持论于染
    不染者。心观他境名为染法。既境为观方名
    不染。言种种者。事随理观小大偏圆具如下
    辨。二若关下明偏圆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
    二。初人持心未淳如猴着锁。擎一油鉢者。大
    经譬如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擎一油
    鉢经由中过勿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
    复遣一人拔刀随之。臣受王敕尽心持行。虽
    见五欲心不贪着。彼经以二十五谕二十五
    有。拔刀谕无常。今文谕凡夫持戒。拔刀
    可谕三涂罪也。割舍现?求未来细。如以
    贱易贵也。二若为下天二。初六欲。文举帝释
    意遍六天。二若断下八地。以数息法摄五欲
    心。意生四禅受枝林乐。极至有顶如冰鱼等。
    岂知长寿八难中一。摄在味禅非不染欲。
    二若憎下二乘二。初于小名持。知苦断集如
    怨如蛇。修道证灭如亲如宝。但自调故直去。
    无悲济故不回。四方四维谓八方风。谕于
    人天四违四顺。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须
    弥谕二乘心也。二若闻下于大名犯。随岚此
    云迅猛。坏劫中此风起时能破须弥。以界外
    二土五尘能动二乘也。大论中迦叶闻甄迦罗
    琴不能自安。即云。八方风不能动须弥。随岚
    风至破如腐草。三界五欲我已断竟。不能动
    心。此是菩萨净妙五欲。吾于此事不能自安。
    三菩萨。此别菩萨望圆成犯。缘但中道而生
    顺爱。若入十行退不取小不进求圆。如堕山
    顶故名顶堕。旃陀罗者。此云严帜。乃是西
    土屠杀之辈。以恶业自严。行时摇铪持竹
    以为标帜。故以为名。今斥但中解者。于圆菩
    萨。犹如人中屠脍恶类也。既无即中二观方
    便。乃被教道中慧所缚。既与无明怨雠其
    住。何能胜之。别修之慧无无作利。望毕竟净
    是染欲法。凡斥别教多是住行及十信人。以
    回向位能圆修故。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
    意持二。初约义示三。初示能净谛观。一心者。
    见思心也。观此染心即是净性。性非浅狭极
    三谛源。全谛发观即空假中。即空故不染于
    染。即假故不染于净。即双遮故不染二边。即
    双照故不染中道。三谛三观?一刹那。能所
    不殊中边俱净。二即空故下示所净爱见上
    之谛观俱为能净。今明见爱方是所净。须
    知所净该于通别。佛菩提等是顺道爱。深观
    即中其爱自泯。三三下示三谛名净。净是空
    义。毕竟空者。须空三谛。以验能空不少三观。
    能空亦空故是净亦净。于通不塞也。二经下
    引经证二。初引经文。二圆下会经意经就位
    论持唯在果。今约圆观初心即能顿持佛戒。
    以观实相因果无殊。若不尔者。云何能以如
    来庄严而自庄严。二圆下明得意犯二。初引
    诸经事。既得本性染爱法门。故能行于事染
    之行。亦能示于理染之观。染观可例取菩提
    义。故今略之。但依华严出事染相。行不污戒
    者。菩萨名也。先以欲钩牵者。爱欲如钩能牵
    于人。然后令彼达欲法界。名入佛道。二斯乃
    下明用犯意。指上三人久住性染无染法门
    能现修染。故得名为非欲之欲。而令众生即
    欲悟性。故得名为以欲止欲。谕以屑者。字
    应作榍。又作楔同。说文云。楔?乙病?易恿?br> 切。出前?艺摺1丶俸?摇9试埔孕ǔ鲂ㄒ病=?br> 声止声者。大论第七云。譬如执事比丘举手
    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二
    前下结胜。四复次下明不妄语戒二。初示事
    理。问事中妄语重者。乃是未得圣法言知言
    见。今法门解于未证得谓已证得。与事何别。
    答盖第四戒自知未得上人之法。诳他言得。
    故此妄语除增上慢。若理妄语内心实谓已
    得已证。此心增上而慢于他。是增上慢。故法
    华云。比丘比丘尼自谓究竟。便不志求无上
    菩提。当知此是增上慢人。今未解圆理于人
    天三教各自谓实。名为妄语亦是上慢。二诸
    下明偏圆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二。初
    妄语相二。初爱。下苦者。轻苦也。三涂苦重
    人间苦轻。凡夫不觉计之为乐。以苦为乐故
    曰横生乐想也。犹如世人罪合当死。而以千
    罚放命。罚实是苦。以得全命罚罚之下皆生
    乐想。又如病者恐死加之针灸。针灸实苦。
    言除病故皆生乐想。八苦交煎妄谓为乐。事
    亦如是。二竖下见。广如大经。凡夫外道慢心
    自高。谕之竖幢。口宣慢言。谕之打鼓。于五
    阴上各起四见。文中略示色阴。余之四阴可
    以例作。次句应云离色是我。今云我即是色
    者。文之误也。色中。有我即色大我小也。我中
    有色即我大色小也。起六十二者。五阴各起
    四见共成二十。历三世成六十。而其所计不
    出断常二见。故有六十二也。所说无实其犹
    谐谑。故云戏论。由斯戏论不见真空故破慧
    眼。二备口下。结示口过。见是妄情须生转计
    即两舌也。宣邪恶理即恶口也。巧饰邪言即
    绮语也。诸见本邪。以邪为正而诳于人。故
    标妄语。其实备四。二三十下天。大经婴儿行
    品云。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
    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
    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
    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
    等想。即止不啼。如来亦尔。众生造恶为说三
    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
    欲乐。众生闻已心生贪乐。止不作恶勤作善
    业。三十三天实是生死无常乐我净。为度众
    生方便说有。章安释云。此合天上四德。杨叶
    谕妄。净色鲜明故。杨树谕妄。常体柔软故。
    木牛木马谕妄。乐可戏故。木男木女谕妄。
    我似人故。非想细烦恼者。彼有十种细心数
    法。一受。谓识受。二想谓识想三行。谓法行。
    四触。谓意触。五思。谓法思。六欲。谓欲入出
    定。七解脱。谓行法解。八念。谓念于三昧。九
    定。谓心如法住。十慧。谓慧根慧力。二二乘
    二。初出行相。竞执瓦砾者。用大经春池失
    珠谕也。春池譬众生尘欲耽湎之境。失珠
    譬圆解潜昏。信小乘教如入水。修观如求珠。
    但见偏真谓为究竟。如得瓦砾便谓真珠。生
    灭度安隐之想。犹如欢喜持出也。生实未尽
    者。犹受变易故。所作未办者。佛道未修故。离
    毒说脱乃一小脱。即毒明脱名一切脱大涅
    ??也。佛为上慢执着三毒便为解脱。是故说
    离。声闻住此谓究竟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此以净名对法华文出妄语相也。二未得下
    结成妄语。三佛下菩萨二。初示其行相。佛说
    四门意诠一实。别人根钝各执一门彼此隔
    碍。二夫下结为妄语。诸法实相离言说相离
    心缘相。以法法体遍多少性融。岂可定以空
    有等言一二等数。此教言思既乖实理非妄是
    何。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总标
    心口。圆人根利闻空有等皆知性具。性具四
    门岂有隔碍。一门具三。三门皆尔。称性而观。
    称性而说。既皆称性。性绝言思。故观即无观
    说即无说。是故观说皆云如实。二如下别释
    心口二。初明心离诸相而观。所非内外。或约
    自他或约根尘。或约心法或约法性对于无
    明。此等内外双亦双非皆成四相。妙观得脱
    皆离此四。亦不以无四相观而得解脱。性空
    非四相空非无。此之二空名滥通教。须就圆
    理拣彼遍空。圆理者何。谓诸四相不出本
    觉。全本为始即境是观。岂更偏着四种之性
    及无四之相。非此二空下名解脱。二如实下
    口称四实而说二。初约法示。实等四句亦乃
    不出本觉之性。以此觉性真空毕竟故名为
    实。具足缘起故名不实。二不相碍故成双亦。
    二无二相故即双非。觉性无偏四皆全分。实
    摄三句乃一实一切实。不实摄三。余二亦尔。
    是故四句皆云一切。其圆解者虽谈一句一
    外无余。何有一言不称本觉真实之性。是故
    四句皆得名为如实说也。二经下引经证初
    心圆说与果无殊。故引法华本佛。作证。佛施
    权迹及开实本。皆称真如。有何一句而非实
    耶。似位妙音仿佛同佛口密之相。开小成
    大能以佛声如实而说。令诸众生闻皆入实。
    二圆下明得意犯二。初约果人示。虽就果
    示意显始行故云圆人。妄语法门者。乃是性
    德权巧妙门也。称妄语者。无而说有也。谓十
    界冥合本是一乘。无有三乘差别之相。佛为
    机故分别说三。令诸众生各为究竟。自求趣
    证速出生死。如无三车说有三车。令诸乐着
    嬉戏之子争出火宅。天无常乐说有常乐。如
    以黄叶止彼啼儿。此皆巧用妄语法门而为
    利益也。二经下引经证。诸法无行经中。文殊
    说不动相法门已。空中万天子赞言。世尊。
    文殊名为无碍尸利不二尸利等。文殊语天
    子言。止止。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
    诸法是上中下。我是贪欲尸利等。具如今疏。
    天子唯以性善法门而赞文殊。且别教但中
    岂非性善。须断九界然后证得。斯乃于法见
    上中下。文殊欲显圆顿之理。具足善恶无非
    法界。特以三毒而自立称。然三毒等虽俱性
    具不异而异。是即实之权。皆是秘妙方便之
    法。故一一句望实言非成妄语义。虽是妄语
    而皆是性本具法门。今宗讲者才闻权假便
    谓非性。吾知其人未生圆解。二将下明犯
    意。同于前文以楔出楔也。二前下结胜。五复
    次下明不饮酒戒二。初示事理。二夫下明偏
    圆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中事酒二。初据
    教明过。三十六失出沙弥戒经。大论唯三十
    五失。结为颂曰
     财虚招病诤(三)  裸露丑名彰(二)
     无智得者失(二)  说匿废事业(二)
     醒愁身少力(二)  色坏慢父母(二)
     沙门婆罗门(二)  及伯叔尊长(二)
     不敬佛法僧(三)  党恶远贤善(二)
     破戒无惭愧(二)  不守情纵色(二)
     人憎亲属弃(二)  行恶舍善法(二)
     智人所不信(一)  远涅??狂痴(二)
     命终堕恶道(一)  若得人常?(一)
     酒失三十五  大论之所明
    五百世无手者。梵网经云。若佛子若自身手
    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伏匿皆隐也。自说私隐故云发出也。二过下
    斥人好尚。引满者。晋左思蜀都赋云。合樽促
    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注云。酒
    将阑故合并其樽促近其席。引持也。持满以
    相罚。酒厚乐极故醉累月。三国志。魏尚书郎
    徐邈私饮至沈醉。时科禁酒。校尉赵达问以
    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醉客谓酒。清者为圣
    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免刑。
    晋毕卓为吏部郎。比舍酿酒熟卓醉后夜而
    瓮下盗饮之。掌酒者缚之。明旦乃毕吏部也。
    自署为酒徒者。以酒徒自号也。如唐元结自
    号酒徒。皮日休自号醉士之类也。三国志。吴
    太中大夫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
    性嗜酒。临卒谓同类曰。必葬我于陶家侧。庶
    百年后化成土。卒见取为酒壶。竹帛载之者。
    谓史志皆书其事也。古皆记言事于竹简缯
    帛。以未有纸也。后代称其故实。故谓史籍为
    竹帛也。古今歌之者。古今之人不斥其失。往
    往为歌诗以称美之也。不应作而作者。引满
    中圣。酒徒酒壶之事。皆耽湎荒恣其失大矣。
    尚书酒诰诫之甚明。而四贤反为之。是君子
    所不应作之事而作之也。不应歌而歌者。古
    今之贤当贬其失。而反作歌诗以美之也。若
    作若歌非酒之过失而是何耶。二释下三界
    惑酒二。初别示二。初引论明见醉。释论第
    八文也。王即南天竺王也。??拧6?旁啤???br> 狂也。??终庞汕小6?窒略稼兔靼?怼?br> 二三下总结。二二乘二。初断通从别以明能
    醉。九十八使者。见惑有八十八。思惑有十
    也。四住者。三界见合为见住地。三界思分为
    三住地。无明未吐者。以酒谕惑也。半疟人
    者。四住已除无明尚在。半安半病其犹疟
    疾。此亦大经中谕。二兼凡斥小以明所迷。
    引醉归之者。谓佛引醉谕归还二乘也。按
    哀叹品中。诸比丘说醉谕以谕凡夫流转
    无常见常如醉。小乘修无常想故如醒。佛即
    引醉谕于二乘。谓于真常而见无常是醉义
    也。故云。引醉归之文。人合作文。世间下文辞
    从省。四倒四德各举其二。影互相显三菩萨
    二。初约教道观中皆名不了三。初法。别教至
    极但破无明一十二品。故于佛性见不了了。
    又从初心不知五住即是法界不名佛法。是
    菩萨行。故于佛性见不了了。二如下谕。凡
    举五事悉谕见性不得了了。舶者大船也。
    谕出大经。然彼十谕并谕于圆。以分拣极
    故云见不了了。今谕别者有二意。一者别教
    极果?齐圆教第二行。故见不了了。二者二
    教理同得意其德失意但中。今就失意故以
    谕别。如来藏经十谕亦尔。止观在别十六
    观疏而显于圆。三如下合。二故下明自圆
    解外皆名邪见。未得圆中正见故也。二圆二。
    初示相二。初明示行相二。初得意持二。初
    称性观故得名醒悟此段文意乃将果德顿为
    始行。苟不了知第六识心是性恶者。何能初
    心修如来行即观秘藏。肉眼即佛永不改观。
    而见牟尼与妙德等。荆?的示须闻性恶方
    修性行。不可欺也。二是下以圆伏故名除酒
    法。五住正习同居一念。即惑为观观外无境。
    如翻大地草木宁存。亦如日光不与暗共。有
    何酒法而不除耶。此人事戒轻重等持。与
    上理戒念念兼行。方名究竟。二圆下得意犯
    二。初明具大智故能理醉。何名大智。谓了
    性具九界因果。是故名为饮酒法门。真空实
    相如起信论。一真如性有二种德。一如实空
    与过河沙烦恼不相应故。二如实不空体具
    河沙功德无有所少故。护一切失故空如瓶。
    德用无碍故不空如酒。然河沙性德即十法
    界圆融法门。九界即佛成前持相。佛界即九
    成今犯相。故犯相云。变化五道宣扬哮吼。
    其犹酗酒之用也。二波下明具大悲故能事
    醉。波斯匿此云和悦。若饮酒后应死判生故
    曰多恩。末利即匿王正后也。王尝嗔怒欲杀
    厨人。诸臣共议国中唯有此人。杀已无人知
    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后即办好酒美肉。沐浴
    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王所。王见后
    已嗔心乃息。后即遣人诈传王敕勿杀厨人。
    匿王后以此事问佛。后持五戒月行六斋。
    一日之中犯酒妄二戒。八戒之中则犯其五。
    谓过中食服香花作倡妓高广牀饮酒妄语
    也。破戒之罪轻耶重耶。佛言如是犯者得
    大功德。何以故。为利益故。出未曾有经下
    卷。入于酒肆。即净名居士。此上三人皆是高
    位。皆住性恶权巧法门。故于持犯得大自在。
    不可?将慈念而解。若无性染慈岂无缘。二
    夫下结得斥失。若得性具善恶之门则逆顺
    俱当。失兹要柄则持犯俱非。如把刃自害。得
    失之要不可不穷。二前下结胜。若善恶分岐
    岂醉醒不二。诸佛究尽宁有所偏。二上观
    下观心释。圆论理戒岂不观心。但为前文是
    约教释正为开解。今撮五戒人一念心成于
    圆观。正为立行即闻而修。修发之门说者应
    授。若不尔者。数宝何为。分二。初附上谛智
    问。上观四谛各发觉智。乃言四佛。今明五戒
    亦可观之成五佛不。问意如此。二观五下
    据今戒体答。若观五戒是实相者。所发觉智
    岂非五佛。然五实相是所观境。五境发智名
    为五佛。实相无相尚叵言一。岂定五耶。由附
    五戒各见实。理故似分五。实理者何。所谓本
    觉。此之觉体是无缘慈故名不杀。无取故不
    盗。无染故不?H。真实故不妄。明了故不饮。
    今圆行人以妙三观顺性修慈。乃至三观顺
    性修智。说之如此修乃同时。故得名为观五
    实相。观之不已。本觉全体发成始觉。名为五
    佛。名字观五观行已去皆得称发。二次下
    释烦恼障。三初节示经文。二上下对上下
    辨二。初对上下定体二。初对上报论义便。报
    多约色。惑唯在心。故云义便。二报下与下业
    论体别二。初问起。以十恶中贪嗔痴业名同
    烦恼。如何分别。二数下释通二。初引数人释。
    二俱数起但以轻重分于惑业。二今师释二。
    初约心克示。贪等决定发动身口招报名业。
    以异烦恼非决定故。二若下因示生疑二。初
    疑。若决定心发动身口名为业者。下恶星等
    自是外境。何名业障。二此下释。星等乃是
    业之前相。表于责报故属业障。今示作业体。
    下明宿业相。若论作起时岂非心色。二若下
    对上下论转。二障在因是故易转。报障已
    受是故难传。难者若转易者必去。三通下约
    文示相二。初通别。通论可见。若别论者。见惑
    执我爱但着事。此之二惑皆具三毒。执我三
    毒若其不遂则多愁忧。着事三毒既不执我。
    但恐不遂必无愁忧。二今下指广。章安记录
    不能广陈见思之相。令后说者委而示之。故
    注云云。三三破下释业障。二初节经。二释
    义三。初定文是业。已作之业将感恶报。故
    有异相表发其事。验知此句明于业障。二恶
    下略释经文。别有客星者。以五星二十八宿
    常现则非恶星。亦是下约常星。失其行度躔
    次。亦名恶星。一方有七者。角亢氐房心尾箕
    东方苍龙七宿。南斗牵牛须女虚危营室壁
    北方玄武七星。奎娄胃昴毕嘴参西方白虎
    七宿。东井鬼柳七星。张翼轸南方朱鸟七宿。
    凡四方之宿皆逆数。宿音秀。失其分野者。
    周官云。天星皆有州国分野。角亢氏兖州。
    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牵牛婺女杨州。虚
    危青州。营室。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
    州。嘴?参益州。东井与鬼。雍州柳七星张。
    三河翼轸荆州。荣惑火星也汉书音义云。妖
    星曰孛星彗星长星。亦曰搀抢。释名云。星光
    稍稍似彗。言其孛孛然似扫彗也。又类散麻。
    故云麻彗。左传。凡人火白火。天水曰灾。今
    但取风雨雪霜乖候者。皆名灾。法邪谓外道
    经书。蛊道者。事释乃是仙鬼毒害于人。蛊
    工户切。声类作弋者切。蛊物害人也。说文
    蛊腹中蛊也。楞严云。贪恨为罪。是人罪毕
    遇虫戒形名蛊毒鬼。理解乃是自心三毒名
    之为蛊。此蛊能害百千万身。法身慧命永为
    所害。比夫毒鬼为害至微矣。丑恶形声见闻
    为怪。不适意者适悦也。三夫下劝令正信二。
    初明相见表五罪二。初约现文表示。亲离即
    亲厚鬪讼。幽厄即王法所加。幽谓幽境。二
    其下例余相亦然。二行下诫行者问邪师。
    礼记曰。龟谓之卜。蓍谓之筮。卜筮者所以
    决嫌疑定犹豫也。今云折篾。篾谓竹篾。谓揲
    蓍取卦折竹篾为文也。管公明者槐人也。
    名辂字公明。善卜筮。所向皆验。应知恶报由
    罪结罪由心。苟正于心罪报自荡。不修内德
    卜筮何为。吴氏春秋云。宋景公时荧惑在心。
    公召子韦问焉。子韦曰。祸当君。虽然可移于
    宰相。公曰。宰相所以与理国家。可移于民。
    公曰。民死寡人将谁言君。可移于岁。公曰。岁
    饥民饿死。为民后而杀其民。谁以我为君乎。
    子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佑君。荧惑必
    三徙舍。舍行七里。一里当一年。君延年二十
    一矣。荧惑果徙三舍。况能内观法性达罪本
    空。均生佛于自心。起慈悲于法界。恶星之变
    何虑乎不灭耶。故于次文明其方法。二从下
    举方法。若依初开章为四。此当第三能破方
    法。今依重科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