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一(下)

    二从是下叙述序。亦名别序二。初列二名。
    虽是异名亦有长短。述齐序品别尽初分。以
    有别序异于众经。故名别名名金光明。故
    知此序是别名本。二别义下释二序二。初泛
    示二序文相二。初别相二。初明七别二。初
    示七经文。二生起下明七次第。初入定者。
    大觉顿圆照而常寂。今之入定盖示轨仪令
    人乐定。次叙述者。既入妙定见法尊贵。即
    于此定叙述经王。言出叙者。实未示于出定
    之相。盖寂不妨照故云出耳。佛不出定即说
    此经。意本彰于寂中有照也。次怀疑者。既叙
    述法是佛所证。信相乃疑能证人寿那不称
    法。瑞应等次文显可知。二或时下明三别。大
    师有时作此分别。章安兼录与前七别开合
    异耳。二言叙下述相二。初正示叙述。叙怀疑
    者。思惟深义必合疑于所证法常能证寿短。
    叙断疑者。佛护本令断疑生信也。叙忏悔品
    者。正为破恶旁为生善故。叙赞叹品者。正
    为生善旁为破恶故。叙空品者。此品导成生
    善灭恶。今文偏叙灭三障故。大梵释天是散
    脂主。紧那罗等乃是散脂所领部从。经举主
    叙其品也。叙正论善集者。正论治园善集
    听经。此俱是秘藏流出。故以秘密叙二品也。
    叙授记者。彼由闻经心净若空故得记[?`/别]。今
    云身意无垢秽故。叙舍身品者。[歹*食]太子身既
    得解脱。显非邪食以活其命故。今正命一句
    叙之。叙赞佛品者。虽三番菩萨以偈赞佛。
    而此菩萨多是古佛。纵是实行亦是当佛。故
    今佛赞行人亦是当佛。故叙其品也。仿佛者。
    不分明貌也。?音伟。远也。如云不得过自
    明分也。二问下兼示叙人二。初问起。二答示
    二。初叙旧斥非。旧有二师。一云阿难。斥云。
    是论非经者。以佛说名经。灭后三乘弟子所
    作悉名论也。经云。我今当说忏悔等法。岂
    忏悔法阿难说耶。岂非乖文。梦中金鼓是佛
    法身。以智扣之故乃随机说忏悔法。须知金
    鼓是佛真我故云我说也。二云信相斥云。若
    是信相玄叙始末不应疑也。玄叙者。玄与悬
    同。二又非下重问的示二。初的示师意。二难
    下难起答通二。初难起。若是佛说即是正宗
    那得称序。二此下答通二。初以因况果。不惟
    能?是佛作序。兼显如来定不妨说。以法华
    文验佛叙述正在定中。岂千万偈局在正宗
    以况果佛口密赴机。岂但正说不作序通。
    是故结云何所不为。二文下引文证结二。
    初引当文证。二大下引大品例。彼经序中明
    佛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是一一光化成宝
    华。华上皆有化佛说六波罗蜜。彼既称序此
    岂正经。二释入下的从别序消文七。初入定
    别二。初标科。欲显能游人与所游法义皆
    明了。故节游字入其初科。须知释义不类读
    文。二是下随释三。初能游人三。初释是时
    二。初旧解。二今下今释。不用古人五种三时。
    但论佛鉴机得道时。又得道犹通。须约三智
    冥三谛时。方尽如来鉴机之相。佛欲等者。
    乃是化仪。非谓今日鉴照方知。二释如来二。
    初略示。二三藏下解释二。初指他广解。二今
    言下今从要释三。初约悲智释二。初约义释。
    法华文句三身各有如义来义。今以法报相
    冥释如。乃以应身出世释来。但使义成通别
    无在。佛若顺智应如秘藏。祗为顺悲故来三
    界。二成下引论证。能乘即智。如实道即理。
    来成即是慈悲垂应。二大下约智行释。虽但
    云来已具如义。以约福智来严法身。所严即
    如也。此是大经梵行品中解如来名。三释论
    下约说证释二。初引论。二今明下释成。本有
    之法妙真俗中而为其相。智称其解即法报
    冥故曰如也。称此如说是应身被机故名来
    也。前约悲智其义犹总。今明解说三谛法相
    释于如来义无不尽。三谛法相即三法身。法
    身圆也。称此而解即三般若。报身圆也。称此
    而说即三解脱。应身圆也。以今望前非无区
    别。三游者下释游字。即是如来以究竟智
    游入法性也。夫所证法性能证果智。义立能
    所体非相到。以始觉究竟即同本觉。唯真如
    智独存也。故若然者。其谁能入复何所入。
    住出皆然。引小般若意亦如是。今言游者。
    为引众生学佛入理故示入相。为令众生称
    理而住故示住相。甘露乃是不死之药喻常
    理也。为众生说此甘露味亦应言出。不出而
    出。出叙经王也。法华地涌诸大菩萨。于深
    法性百千三昧。不入而入名为善入。出住亦
    然。菩萨尚尔果佛可知。二无量下明所游
    法二。初明深广法性二。初直约文释二。
    初消无量甚深。将欲明示佛所游入。先须
    简显其体高广。乃以法界显其广。中道之
    法非界为界。此界无外故言无量。又以三
    谛显其高然。真俗二谛虽俱究竟。而乃通
    于二乘及遍菩萨少分而证。若其中谛非圆
    实智莫能证入。今明三谛体非优劣。乃是三
    德秘密之藏。即法性底故云彻到。方称经文
    甚深之叹。深即高义。须知法界与圆三谛无
    二无别。今取二名显无量甚深令易见耳。显
    已次简。若约二乘以圆简偏。若约菩萨以深
    简浅。降佛已还皆下地故。圆圣尚简。况三教
    耶。二法下消法性二字。上明高广是体之德。
    今明法性是德之体。释二字义显高广体。所
    言法者。轨则为义。诸佛轨之万德成就。故涅
    ??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然此法性三乘六
    道谁不轨则而成立耶。以迷性具无事用故。
    虽轨而违故成三障。其犹七众谁不师佛。而
    有违顺故分缚脱。今就极顺用显所师。故云
    诸佛所轨名之为法。所言性者。不变为义。谓
    四德之体无迁易故。须知此四遍一切法。
    下至地狱依正因果。一一无非常乐我净。世
    间相常斯之谓也。二非是下更取义释三。初
    取实智所照释。尽智者。断惑已尽也。无生智
    者。惑不更生也。故俱舍释此二智云。谓无学
    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名尽
    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复更知。后三例说
    名无生智。瑜伽论以惑尽名尽智。来报不生
    名无生智。而此二智俱照偏空。略简二乘意
    该菩萨至等觉也。二乘法性非中道故浅。不
    具色心故有限。如实智者。释论明十一智。前
    十与二乘共。唯如实智则不与共。谓一切法
    总相别相如实证知无有?碍。此智所照横
    包竖彻是今法性也。二又无下就即事而理
    释。深广法性是佛游处。又过菩萨所行清
    净。恐不达者谓今凡鄙依正色心因果之外。
    别有法性是佛所游。故特遮之。非别有法
    名为无量及甚深也。然一切处言须收三土。
    诸法合当九界因果。若遮那佛法唯净唯善。
    则三土九界染恶须断。云何得名皆是佛法。
    故当了知一切染恶无非性具。缘了佛性非专
    善净。性染性恶全是缘了。若此等法皆佛性
    者。则三土九界修染体虚性德十界。是圆觉
    体无所不遍。方曰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
    皆是佛法。有何一念一尘一人非是如来所
    游法性。故言无量。又须了知一切染恶当
    体幽邃。故云甚深。实非别有甚深之法。是故
    名为即事而真色香中道。以色香等迷情谓
    是色之少分。解则无非法界全分。以唯色唯
    声唯香唯味唯触故也。色外更有微尘许法
    则不名唯亦非中道。中道秘妙思议罔穷称
    为甚深也。三例如下引论等心类二。初引类。
    二准此下准释三。初明中谛无量。论明四等
    谓慈悲喜舍从心名等。从境名无量。此众生
    缘也。就其所缘方隅广狭得三重名。谓广大
    无量。今类彼说就真俗中而立三名。经示游
    于无量法性。乃彰中道圆融之理。非但空之
    真及偏假之俗。二若缘下明中必融摄。佛或
    对机用于权智偏照二谛。既不摄中故非游
    于无量法性。今用实智照中谛理中无不摄。
    故云若缘中道即三智一心等。是以中谛称
    为无量。三此下结境智相称。如法华云。唯佛
    究尽诸法实相。权实之理何有尽极。良由佛
    得无尽之智方能究尽。今亦如是。二乘下
    地智有限量。是故不测无涯之涯无底之底。
    二诸下释诸佛行处二。初法。学者应知本觉
    为处始觉为佛。全本为始始方合本。若不尔
    者。如何各称无量甚深。然初坐道场即已冥
    合。今为引物故示合相。乃云游于诸佛行处。
    二举喻。举行处函显能游盖也。三过下结
    二。初直约文释二。初据义略释。二引文广释
    二。初地持。九种禅者。一自性。二一切。三难。
    四一切门。五善人。六一切行。七除烦恼。八此
    世他世。九清净净。文中略示初后二禅也。其
    第九禅即从十地转入妙觉。故云一切通别
    惑累若正若习皆尽。自十地已还悉有正习。
    论解华严不开等觉。十地即等觉也。言通别
    惑累正习皆尽者。通即四住别即无明。通惑
    正使圆七信尽。习气至佛同别习尽。以今家
    于小乘习气分别四四十六门故。若别惑者
    四十二品断位如常。习气具如净名疏说。圆
    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
    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
    明习气犹薄事等微烟。彼引地持离一切见
    清净净禅。故但明见习。若引优婆塞经十地
    断爱习十地即等觉岂不入重玄耶。故知别
    惑断正使外更入重玄断于习气。文甚分明。
    二净名。佛复自性清净之心超于一切修得
    禅定。故云心净已度诸禅定。亦是到于一切
    禅定彼岸故云已度。二亦是下重取意释。佛
    不自高依法故高。今明高位意欲简显法性
    高深矣。二是金下叙述别二。初明述义异前。
    然前叙诸品岂出五义。以十七品唯谈三法
    总明别相及被物教。但为既从经品而叙名
    等不彰。故今明示序品经文备叙五义。使乎
    学者知此一经始末。唯诠名体宗用及教相
    耳。方知释题搜尽经旨。二初十下约文述
    义二。初分文。二解者下述义二。初叙四义四。
    初一句叙名二。初他解属体。矿石者。说文
    云。矿铜铁璞也。内外用者。光为内用自
    显体故。明为外用鉴他物故。此师亦知光
    明二字属于宗用金是正体。以其体用不相
    离故。虽标三字意在于体也。二今明下今
    定叙名。标三显一非全乖理故云当然。其
    如分文自有次句。的以中道而为经王。正
    是叙体。何须初句兼于宗用而叙体耶。学
    者应知叙名之句据上附文。释三字名非从
    喻立。乃是直名深广法性。以佛正游此之
    法性便即唱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不名法
    性。是之一字为指何耶。智者深见经之微旨。
    故立附文及当体释。证于附文。先引此句
    云。创首标名弥为可信。既前附文特出此意。
    今释叙名不更显示。二经王下一句叙体二。
    初指上标今。上即玄文重明帝王。约摄法门
    摄教摄位。辨经王讫。今此更就中道明王。
    二三藏下对他辨正二。初明他解二。初叙。
    三藏意云。经题三字喻于三德。乃以三德分
    对三经。涅??明佛有体解脱。正断二乘灰灭
    之见。般若谈空正为凡夫遣于有着。华严顿
    说法身之理被十信三贤。故云始行。上之
    三经各谈一德各被一机。若金光明具显三
    德。故能通被八位之机。解脱被二乘二位也。
    般若被凡夫通指人天为一位也。法身被菩
    萨信住行向地五位也。既无机不被即是经
    王统摄义也。二此下破二。初明违教旨。涅
    ??正谈深妙三德合被圆机。岂唯二乘。般若
    具示三种般若。岂异三德。况云听众非生死
    人宁止凡夫。华严三身亦即三德。具论十地
    岂但被于始行菩萨。此解不独摄机有限。抑
    亦彰法性非圆。二作此下明损行人。真谛此
    解。有识之者知其不当。无智之人谓彼三经
    劣于此典。起谤得罪安可依之。二今言下明
    今释三。初泛示诸部经王是非二。初约三谛
    定是非二。初示三谛。一代教部有取能诠文
    字为经。有取所诠义理为经。有取文理合为
    经。故一代经不出文理合与不合。若不合者。
    能诠之文但是俗谛不出三种。谓三藏实有俗。
    通教幻有俗。别教幻有幻有即空共俗。若所
    诠理但是真谛亦唯三种。谓三藏实有灭空
    真。通教幻有即空真。别教不有不空真。此六
    之内三种真谛体不具俗。但因三俗而得入
    真。俗终须灭合义不成。若文理合者不出三
    种。谓圆接通。圆接别。及正圆教。此三真俗
    其体是中。何者。圆教本自真俗互趣。若接
    通别所诠真理既诸法趣。局照俗文亦诸法
    趣。故此三种真俗不二。名文理合中道义成。
    以真即俗故真即非真俗即真故。俗即非俗。
    非真非俗言虑自忘强名中耳。问别教复俗
    幻有可是能诠之文。即空如何亦是文耶。答
    文谓文相能诠能显之义也。义若在通教空
    以忘相为所诠理。今于别教二边俱相乃为
    能显显于双非。是故空有俱为文也。问藏等
    七种俱名真俗。如何后三得名中道。答岂闻
    真俗便无中耶。如圆当教及接通别。此三真
    俗既皆名为不可思议。宁非中道。如涅??疏
    释七二谛。于中三亦以中道为名。何独责此。
    问若取其义。别教真谛不空不有何不名中。
    答离边之中文理不合。初心不得思议顿忘。
    若望于圆但是复俗所诠真耳。故前文句释
    经如是对圆别云。破离明中。良以所诠不即
    能诠不名中道。文字性离无非佛法。方名圆
    教中道如是。问何故独遗别接通耶。答今以
    真俗对于文理。其别接通已在六内。何者。
    若未受接乃当幻有诠于即空。若受接后自
    属但中局照复俗。故据法体已在前六有何
    所遗。况复今文不显标云七种二谛。但明一
    代取文取理。取文理合有三俗经。有三真经。
    有三中经。如此明经收于一化罄无不尽。有
    人?就金光明名立九种经。专据取字以为
    义本。谓若取着三字能诠之文。名三种俗谛。
    若取着三字所诠理体。名三种真谛。若取文
    理合谓不偏着二边。为三种中道。如斯说
    者。岂唯师心解义。无乃固违文意。前二取
    字作取着释。后一取字作不偏着解。是何言
    欤。大师为解诸经之王。故立九种收一代经。
    此经既说中道之王。故于九种而得自在名
    诸经王。何缘九种但在三字。乃是金光明自
    为金光明经之王也。既阙诸经全非统王。乖
    反至多且言此二。二若说下定是非。若诸部
    内有说前三能诠俗谛。有说前三所诠真谛。
    体不合者皆名余谛。但得是经不名经王。以
    其不明真理具俗。是故俗谛不即真谛。俗
    真俱无统王之义故非王也。若诸部内有说
    三种具俗之真。全真之俗。二谛不二名为中
    道。此中道外更无少法。如此经云。无量甚深
    法性。又云。不思议智境。又云。安住一切法如
    性。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则所诠外更无能
    诠。能诠之外岂有所诠。文理既合中道斯圆。
    故得是经复是王也。乃于三俗三真三中九
    种经中而得自在。问三种中经体已是王。何
    故复云于九自在。答上辨九种乃是通约三
    俗三真三中。示一代经有偏有圆也。今判诸
    部随有一处说圆中道即是经王。能于通示
    九种自在。于三中经即是异名。其体既同故
    得自在。若余六经乃是圆中所用方便。如王
    于臣岂不自在。二但经下就中道显尊极三。
    初明诸部圆体为王。中道经王其体是一。随
    物宜乐立乎异名。故向文云。若说中道是经
    是王。何经说耶。即华严等四味之内。作法
    身等说经体也。然须简别四味之内是王非
    王。如华严部有三种经。其正圆中及接别中
    是经是王。正别教中是经非王。是故法身须
    简别中。三藏但空实有二谛是经非王。方等
    部内具九种经。正圆教中圆接别中圆接通
    中三是经王。故实相名通此三种。余六是经
    不得是王。般若部内无三藏二有七种经。亦
    同方等三是经王。得名佛母。余四非王。法
    华一圆是经是王。以开权故解髻与珠。涅??
    九种皆知圆中无非经王。一切众生悉当成
    佛。其谁不以正因为师。故诸大部中道经王
    有此盈缩。?一法性立此异名作诸经体。二
    譬下约历代人王为譬。诸姓者。谓三皇五
    帝之姓也。太昊伏羲氏风姓。炎帝神农氏姜
    姓。黄帝有熊氏公孙姓。此三皇也。少昊金天
    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皆姬姓。帝尧陶
    唐氏伊祁姓。帝舜有虞氏姚姓。此五帝也。
    故云诸姓也。应运迭兴者。应天五行相生之
    运也。伏羲应木运。神农火运。黄帝土运。五帝
    依次推之。龙师者。伏羲初立有龙瑞故以龙
    纪官。故左传曰。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
    为龙名。鸟官者。少昊始立有凤瑞故以鸟纪
    官。故左传曰。少昊挚之立也凤适至。故为
    鸟师而鸟名。随时霸立者。谓应运王天下也。
    百代虽异谓纪号不同也。统王是一皆天下
    主也。三法性下示随部立名合譬。名虽兴废
    体非增减。是故法身乃至佛师。一一皆于九
    种经中而得自在。即前谕云百代虽异而统
    王是一。二法性为下。的明此典经王体性。以
    文理合中道为体。斯盖通辨。若例诸部经
    体别名。此经的以法性之王为经体也。以
    佛游于深广法性。便即唱云。是金光明诸
    经之王。岂非的指所游法性为金光明名下
    之体。此体自在是诸经王。问三种经王皆得
    为于大乘经体。此经之体的属何王。答文诠
    法性虽在于圆。而许三乘依此忏悔。是故大
    师就圆释体。判教属通。义当圆教入通中
    道以为经王也。问净名玄云。若理内三种俗
    谛非此经体。三种真谛是法性实相得为经
    体。今云。若取文理合为经即是三种中道。
    且文理既合则真俗俱中。是则俗谛得为经
    体。将非与彼义相违耶。答彼此宛顺无相违
    也。良以经体未始离文而文不到。即事而真
    方为经体。以二谛判体则属真。三谛判之体
    当中道。斯乃示于心路绝处。方为经体。若
    藏通别当教亦云体绝言想。而皆所诠不具
    能诠。安得能诠合于所诠。故六种经文理不
    合。望于圆教实无绝理。是故大师欲彰经体
    示绝想门。云文理合是三中道为四味教所
    诠圆体。谈理具文。文方即理。理亦即文。文
    既即理能诠自忘。理既即文所诠叵得。能所
    既绝中体斯彰。彼明理内三种真谛皆是圆
    中。故与今文明体不别。如妙玄中引地论金
    刚藏说。空有不二不异不尽四句显体。辞异
    意同。释签问曰。空假如何得为经体。答云。既
    是不思议空假。还指空假即中中为经体。中
    即空假亦指于中。彼之四句不出三谛。以圆
    融故三谛各三。是则四句句句三谛。所以得
    名辞异意同。句句具中故皆为体。究论空假
    得为体者。由具于中故云还指空假即中中
    为经体。是故中谛虽具空假空假非体。故云
    中即空假亦指于中。问何不但云中是经体
    空假非体。于义已足。何故先明三谛各三
    皆得为体。复于三谛各拣空假。唯取于中而
    为经体。岂非繁重。答?为单说圆义不成。
    作此融谈方彰妙体。何者。盖以空假是其修
    二即经宗用。中是一性即经体也。若但云中
    是经体者。则宗用外别有于体体狭不周。故
    须三谛无非经体。若不于三各拣空假唯取
    中体。则不能显体非智断。如此辨体不即宗
    用不离宗用。思议泯净妙体天然。中为经体
    圆妙既然。以例空假宗用亦妙。以空遍三谛
    此宗不狭。假遍三谛此用弥广。仍须三谛各
    拣假中显宗是智。亦须三谛各拣空中显用
    是断。各对二明不即不离。故皆称为不思议
    也。若然。岂独体是经王。宗用亦王。名总三
    王教辨四王。以一名一体一宗一用一教无
    非中道故也。故玄义云。文号经王教摄众典。
    教尚称王名等可见。既法法皆中无非经体。
    复须简显名是能诠宗是自证。用是化他教
    能分别。唯有经体是所取也。收无不尽简无
    所遗。与金刚藏四句皆体。释签于四唯取于
    中。其意泯合。三若作下特彰今释契理益机。
    显圆中道泯绝言思而为经王。上顺如来叙
    体之旨。下赴众生闻经之机。既论四味。诸
    大乘经文理合者皆是经王。岂有独尊我经
    而慢他典。此望真谛万万相悬。三微妙下叙
    宗二。初释微妙。如来既叙金光明名经王
    之体。此乃一经所诠秘藏。其有闻者。必思此
    义。故云微妙。此之二字若因果互阙。则非
    始终常住三法。故对古非显今正义。因该
    博地果极妙觉。位分六故深而难见。六皆即
    故不纵不横。因即果故不纵。事即理故不横。
    文解理性与果例云亦复如是。若知六即义
    无不允。二四方下释四佛护持二。初约教释
    二。初正释二。初释四方四佛。佛唱此言意有
    所表。正叙经宗。宗是果智冥法性体。体虽
    是一而开四门。谓妙空妙有双亦双非。如地
    论明四句显体以为四方。果智冥之以为四
    佛。叙宗之意显然可观。二释下释护持二。
    初约五佛体用释持。今经宗在释尊果智。欲
    彰此智冥四门理。是故特从四佛明之。良以
    佛智不分彼此。同冥法身不动之性。顺性名
    持。法性是法体。诸佛是报智。寿命是应用。此
    三皆常故云无量。二信下约信相疑除释护。
    佛护法性为令众生不起倒惑。信相但推八
    十短迹。惑于法报常住之本。四佛示本令悟
    八十即是常用。故名为护。二此一下拣示。指
    叙宗文名此一句。义虽种种不出于三。谓体
    宗用。正虽叙宗。宗必冥体。体必起用。是故此
    句不可独释。四德如后。二观下约观释。上叙
    经宗义归果佛。当机闻见惑破理明。今之行
    人若不于心明方明佛。徒闻此教有何益耶。
    故令观心觉于四谛及以四德。既即我心免
    数他宝。此文分二。初约谛约德立圆观二。初
    约四谛二。初总明境智。四门四谛俱通因果。
    门从理开就果为便。谛有苦集宜对初心。
    行者应知。借四方佛表四谛智。此乃托事兼
    附法相入心成观。是故四谛即一念心。阴心
    是苦。现惑是集。即智是道。本寂是灭。如实
    知之名四谛智。二东下别示境智二。初观境。
    四谛法相前果后因。今从修观始因终果。故
    世出世集道居前苦灭在后。初心观境欲易
    研寻。宜从近事。故顺世俗甲乙五行四季等
    名。令四方义成使四谛可识。务在立观不拘
    名教。二观此下发智。既于一心即观四谛。
    观之不已。眼智发生任运持护。妙理不失
    倒惑不起。然须深察圆观四谛皆称无作。苦
    集逆修体是性恶。即逆是顺道灭无功。故云。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无灭可
    证。见此炳然名发谛智。二又下约四德。上
    四谛观虽观一心。四教行人皆可修证。今就
    四德各明三观。初心顿修的属圆观。东方对
    常常破无常尘沙净也。无常破常见思亡也。
    双非破二边无明集寂也。说有前后修在一
    心。三方例此。二观东下约谛约德示佛名。前
    明觉智但是通明。若于观心不论别号。则观
    于经未为极顺。今于集谛达即真常名为阿
    [门@(人/(人*人))]。此翻不动也。次于苦谛达即真乐。真乐尊
    重名为实相。次于道谛达毕竟净。常住慧
    命名无量寿。次于灭谛达二我空。所显真如
    是秘密藏。一音遍满名微妙声。四方四佛本
    是心性。即性为观。观符于性成四佛名。四我
    今下叙用二。初分文。二随释四。初能破胜
    法二。初依现文示二。初示三法体。能破胜
    法在境智行。如将破贼。须身力健次权谋深
    次兵器利。二依于身故喻于境。身须有谋故
    喻于智。谋要兵助故喻于行。此三若备三障
    必忘。二若相下释三法相二。初别示二。初
    别教。行智理三次第资发修时纵也。法报应
    三果中齐显证时横也。良由此教本有法身
    为惑所覆。故须别作缘了之功。相资显发。
    复由此教性具三法而不相收。致使功成三
    身横显。二若圆下圆教。圆诠诸法无非法界。
    以法界智导法界行。以法界行契法界境。法
    界无二一外无三。故离纵过。法界非一修性
    宛然。故离横过。因中三法修之既然。果上
    三身显时亦尔。二虽下总结。修虽渐顿俱能
    破于界内外障。是故皆名能破胜法。二观下
    取新本示。旧文唯有彼于上根第一周法。新
    译既广更有二周。其第二周离车王子为婆
    罗门。说法身常无舍利事。为中根也。其第
    三周自有一品分别三身。为下根也。此之三
    周皆是胜法悉破三障。今叙能破既云等法。
    理合该下三周之法也。二次从下所破恶罪
    二。初重科总判二。初科。此文正示所破恶
    罪。而言叙空品者。今举所破罪彰能破用。
    诸能破中空用为要。故当叙也。问前句已明
    能破之法。今那复有能破之方。答前境智行
    是能治药。今明三业专闻思修是服药法。妙
    药不服服不依方病何能愈。此二相成三障
    可破。二余下判二。初明转报异余经。恶报已
    成今难可转。亦有经云。宿业不转。况已受报
    耶。然是悉檀被机异说今明三障。若依经修
    无不寂灭。以法胜故。二一往下明三障由破
    戒。三障之由教门异说岂可备陈。今就一门
    由破五戒。五戒之义该深摄广何法不穷。然
    不碍余途故云一往。问?由烦恼起破戒业。
    岂由破戒成烦恼障。答由破戒业现多贪恚。
    如因谤经深着邪见?H欲炽盛。此等皆从业
    起烦恼。故知三障逆顺相由。二今下依科广
    释三。初释报障二。初直约人道释二。初
    标示因果。二诸下验果寻因五。初明杀生
    报三。初牒经示。内夭者。说文云。夭折也。二
    昔下寻因验。三经下引经证。旧华严经也。
    具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后生人
    道得二果报。一多病。二短命。十地论云。杀得
    三果。一异熟果。谓三恶趣。二等流果。谓生人
    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谓感外物皆少光泽。
    不久住故 二若贫下明偷盗报三。初牒经
    示。二经下引经证。同生同名天者。晋译华严
    三十七云。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
    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三又
    下以事验。由破禁戒作诸不善。其二天龙必
    见弃舍。名誉利养因兹散失。三若亲下明?H
    欲报三。初牒经示。亲厚者。谓父母兄弟妻
    子六亲也。地论云。?H得三果。一异熟果。谓堕
    三恶。二等流果。谓于人中受二妻相竞。及妇
    不贞良。三增上果。谓多尘坌。今云鬪讼与论
    符合。二引经证。人护者。女人志弱故藉三护。
    幼小父母护。适人夫婚护。夫死子息护。法护。
    谓受五八等戒也。三昔下约理推。昔毁他法
    者。令他犯戒故。四各下妄语报二。初明经
    脱略。例上三报合有两句。二内下约义足释
    二。初足文示。足奇成偶故云一双。忿即怒也。
    二昔下约理推。五外下明饮酒报二。初例
    加文示。二昔下推示因果二。初正示。撙节亦
    礼度也。由醉故乖聋。?五骇切痴也。二引
    证。经亦华严也。由饮酒故嫌恨弥增故得引
    证。二问下广约五乘释二。初约五戒违经问。
    以五戒名出小乘律。何以释今经王法相。二。
    答下约五乘持戒答。一切行法大小俱通。随
    人智解用之浅深。今释五戒为五乘法。分二。
    初总答。以五戒名入一切法。或多少异但是
    开合。二提下别示二。初约义释二。初以五
    戒配法体实浅深三。初明人天二。初引经。
    天地大忌者。忌亦禁也。戒也。五星。谓东木精
    岁星。南火精荧惑。西金精太白。北水精辰
    星。中土精镇星。五岳者。东岳泰山属兖州。南
    岳衡山属荆州。西岳华山属雍州。北岳常山
    属并州。中岳嵩山属豫州。五藏。谓肝心脾肺
    肾也。以星岳藏俱配五行。但以五行对戒则
    三义自显。不杀对木。木主生长杀则不生。
    不?H对火。火主照明邪?H私隐。不饮对土。土
    则镇静醉则倾摇。不盗对金。金为刑杀盗则
    遭刑。不妄对水。方圆任器以彰不妄。妄则反
    是。配五行则已配五星。岳之与藏?主五行。
    经云五岳。盖译者顺此方润色耳。违天等者。
    上对五星犯之则违天。下配五岳犯之则触
    地。中成五藏犯之则伐身。二又对下配法二。
    初别配二。初周孔教二。初五常。赵[((并-(前-刖))-一+豕)*生]长
    短经曰。仁者爱也。置刑除害兼爱无私。谓之
    仁也。义者宜也。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礼者
    履也。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智者人之
    所知也。以定乎是非得失之情谓之智。信者
    人之所承也。发号施令以一人心谓之信。今
    以不杀对仁杀他是无兼爱也。不盗对义者。
    盗则非宜为也。不?H对礼者。邪?H则尊卑不
    分乖礼度也。不饮酒对智者。昏醉则不能
    定是非得失也。不妄对信者。妄语则人不信
    承也。若以五常对五行者。郑康成注礼记中
    庸篇中云。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
    神则信。土神则智。向以五行对五戒。盖取
    此义。故以不饮对土不妄对水。二对五经。
    不杀对尚书者。尚书断自唐虞已下。则尊禅
    让而鄙杀伐也。夫子以周室微弱号令不行。
    乃约鲁史而修春秋以代赏罚。使乱臣贼子
    惧。故对不盗戒也。礼有五焉。周礼大宗伯之
    职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只(事谓祀之祭之享之)以凶
    礼哀邦国之忧(哀谓救患及灾)以宾礼亲邦国(亲谓使之亲附)
    以军礼同邦国(同谓威其不协及?c差者)以嘉礼亲万民(嘉善也。
    所以因人心所善而为制也)邪?H是不以礼交。所以用嘉礼
    以戒邪?H也。诗者。善则颂。恶则刺。非妄语
    也。易者。穷理尽性之书。洁净精微之教。饮酒
    昏乱者。岂能穷其理尽其性乎。二又对十下
    轮王法三。初开五对十相。二俗下示合七为
    二意。俗不能护口者。以五戒制在家众故。
    口分四过。俗护诚难故但制一。饮酒是邪命
    自活者。以酒资身不遵正戒。名为邪命。三是
    为下结法。从人立名。五戒虽是如来所制。
    既对十善。且从有漏判为旧法。故属轮王。
    亦名性罪性善者。以十恶法性自是罪。十善
    之法性自是善。是故轮王顺世俗性说此善
    恶以化众生。二都下结示。世间之善不免
    轮回。纵生人天复起恶业。善尚如此况不善
    耶。故云都是一切罪根。二又五下辨二乘四。
    初对五阴为念处境。不杀则色质完具。不盗
    则苦受不生。不?H则邪想不起。不妄则迁流
    淳实。不饮则了别分明。此之善阴岂独为境
    兼资念慧。故可于阴开四念处。色阴身念处。
    受阴受念处。想行二阴法念处。识阴心念处。
    二念下从念处具道品三脱。大论四念处中
    四种精进名正勤。四种定心名四如意足。
    五善根生名为根。根增长名为力。分别四种
    处道用名觉。四念处安隐道中行名正道。三
    十七品如平坦道。空无相无作如城三门。涅
    ??如城。三故云下明转阴为五分法身。禁防
    身口故云色能发戒。禅是正受故云受受禅
    定。假想了悟身空。故云想慧悟虚。文中剩通
    字。诸文所引皆无。进趣无怠则至圣果。故云
    行发解脱。自识已证名解脱知见也。此即转
    五阴成五分法身也。四当下结五戒为二乘
    之法。三又五下明大乘三。初总标示。二提谓
    下正配法门三。初约经配四德。以大乘人了
    知五戒体是心性。若受若持一一顺性。性具
    四德故五无非常乐我净。此总对也。亦可以
    五别对四德。心与众生性无生灭。是故顺性
    持不杀戒。是佩长生不死符印。此常德也。心
    与众生性无?H乱。故顺本性持不?H戒。名出
    入无乱。心与众生念念真实无虚妄间。是故
    顺性持不妄语戒。名往还无间。此二对净德
    也。心与众生性非昏醉。故顺本性持不饮酒
    戒。名统御一身。即我德也。心与众生性即
    菩提离贪求苦。故顺本性持不盗戒。名立道
    根。即乐德也。二束下约事对三业。不杀盗?H
    身业也。不妄语口业也。不饮酒意业也。持既
    顺性故立戒因成佛三业。佛身口意随智慧
    行无有过失。名三无失。以无失故不须防护。
    名三不护。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
    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三皆摧碾众生
    惑业。下地不测故名三密。三三轨下约理对
    三法。五戒即理。一止一作皆与圆融三法相
    契。若欲别对其理亦成。不杀众生顺常住理。
    即真性轨。不?H则心净。不饮则慧明。即观照
    轨。不妄则生彼信从。不盗则全他资具。即资
    成轨。既即三轨则与一切三法相冥。故知五
    戒摄法无遗。二横竖下举广结明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一(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