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三_释忏悔品

      释忏悔品
    诸大乘经多分散明忏悔。此经专以忏悔
    当品。今先释名。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
    人得罪于王。伏款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
    顺从为首。行人亦尔。伏三宝足下正顺道理。
    不敢作非。故名忏悔。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
    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而尚之。取舍合
    论故言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
    所作恶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
    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
    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
    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
    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忏者名惭悔者
    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
    冥。冥细显?。?细皆恶故言忏悔。又人是
    贤人天是圣人。不逮贤圣之流。是故忏悔。
    又贤圣俱是人天。是第一义天。第一义天是
    理。贤圣是事。不逮事理俱皆忏悔。又惭三乘
    之圣天愧三乘之贤人。不逮此天人故名
    惭愧。惭愧名忏悔。又三乘贤圣皆是人。第
    一义理为天。约此人天惭愧故名忏悔。又
    三乘贤圣尚非菩萨之贤。况菩萨之圣。今
    惭愧三十心之贤十地之圣。故名惭愧忏
    悔。总此贤圣皆是人。第一义理名为天。约
    此人天论惭愧。故名忏悔。又三十心去自
    判圣人。十信是贤人。约此贤圣论惭愧忏
    悔。总此贤圣皆名人。第一义理名为天。约此
    人天论惭愧忏悔。合十番释名也。次明忏悔
    处者。大经?王偈云。?言及软语皆归第一
    义。是故我今日归依于世尊。又梵行品云。我
    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
    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尽
    已。则不受诸有。法华云。行处近处住忍辱地。
    亦不行不分别。又云。宝处在近。汝可前进。即
    灭化城即至宝所。此经云。我当为是作归
    依处。归依处者。即甚深无量法性也。法性
    ?是谛理。谛理?是妙境。诸佛所师寂灭真
    如秘密之藏。十方众圣安住其中。若得其本
    本立则道生。不得其处则平地颠坠。如盲
    人入棘林。动转?碍。为是义故须识忏悔处
    也。故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是名大忏
    悔。是名庄严忏悔。是名无罪相忏悔。无罪
    相者。此约空为处也。庄严忏悔者。约俗谛
    为处也。大忏悔者。约中道为处也。若三种
    差别者。此是历别论处尔。即一而三即三
    而一者。此圆妙忏悔也。诸大菩萨修学佛
    法而忏悔也。若识此法而忏悔者。最妙最上
    忏悔处也。大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
    是人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大品云。譬如负债
    人依投于王。债主反更供养。何敢就其觅
    物。书云。如墙头草非其茎叶能高能长所依
    得处也。行人若依法性为忏悔处者。高出一
    切诸处所也。行人若识此意。先当求觅法性
    道理为忏悔处也。次明忏悔法者。法为二
    种。一正法。二助法。正法者。即是观法性之慧
    也。法性常故是观亦常。法性乐我净故观慧
    亦尔。法性不可思议。至深至妙无上无等
    等者。观慧亦尔。境智相冥无二之法。如如
    不异者。境如智智如境。故言如如不异也。
    经言。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说智及智
    处。皆名为实相。说如不说不说如说。说不
    说无二无别。以此观慧历一切法亦复如是。
    故云?陈?谀潜橐磺写ΑH粜腥糇∪裘魅?br> ?皆得不离见佛世尊。六根所对无非佛法。
    耆婆揽草无非药者。普能愈病。释摩男所执。
    一切砂砾皆变为宝。阿那律空器悉满甘露。
    若如是者。所观之罪非复是罪。罪即实相。
    所观之福福即非福。福即实相。纯是实相。
    是名大忏悔也。助道忏悔者。若纯用正忏亦
    不须助。若正道?昧不明了者。修助以助之。
    所谓灰汁澡豆皂荚木患以助清水尔。略
    言勤用身口意而为助也。身谓旋礼。口谓读
    诵。心谓策观。而助开门。如顺流顺风助之以
    篙棹去则疾也。如是略论正助也。四明忏
    悔位者。若作一种解者谓。鄙浊凡夫应须
    忏悔。离垢清净者何用忏悔。此不如是故
    新本业障灭品中说。人从父母禀身。十月怀
    抱三年鞠养。抚念惟惟始能升头戴发。教方
    教数始解作人。那忽违恩背义而行杀逆。天
    虽大不覆此人。地虽厚不载此人。此人命
    终直入地狱。如是逆罪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佛为人天师。师严道尊。凡有所说若有违
    犯罪莫大焉。初篇后聚那可违负。尔则欺佛
    负心。复负三师七僧。此则佛海死尸华园
    烂肉。此四重人应须忏悔灭除业障。多?堕
    蛇虺。多欲堕鸠鸽。多痴堕?蚁。多慢堕飞
    鸟。多谄堕修罗。外悭堕饿鬼。饿鬼常饥渴。
    畜生相残害。修罗多怖畏。是四恶道闻名尚
    不可。况复当之。应须忏悔灭除业障。人中八
    苦一苦尚不可忍。况八苦交横。应当忏悔灭
    除业障。天上有五衰地狱等苦。色界天不
    得速入定。求不得苦。无色界天有四心苦。
    三界笼樊生死窟宅。应须忏悔灭除业障。若
    出家人虽欲修道为五烦恼所障。心不得停
    心。为四颠倒所惑。不得入四念处。亦须忏
    悔除灭业障。念处治彼四倒。二恶不勤断二
    善不勤生。不得入如意足。??法不发。亦须忏
    悔。五根不生。喜有退堕。根生未有力。虽有
    力未邻真如。是四善根中应须忏悔灭除业
    障。苦忍明发虽不堕三途。欲界七生次第应
    受。一生尚苦。何况七生。虽断欲界五下分六
    品。余三品在。亦应忏悔。虽断五下八品尽余
    一品在。虽断色尽余无色分在。亦须忏悔。
    虽入有余涅??犹有果身在。身子风热毕陵
    伽眼痛。欲弃有余入无余。亦须忏悔。虽断
    三界正使尽习气尚存。亦须忏悔。支佛亦尔。
    亦须忏悔。若干慧地未得理水沾心。故言
    干慧。性地未能见理。八人见地犹有爱惑。薄
    地神通未能还生欲界。离欲地犹有上界惑。
    已办地不能除习。辟支佛地但作神通。不能
    达文字。菩萨地未穷至极。如是等位皆须忏
    悔灭除业障。十信但信未能称理。十住但入
    偏理。十行但事未能入中。十回向但修中未
    能证中。十地虽证中地地皆有障。未穷于学
    不得无学。应须忏悔灭除业障。又十信虽三
    智圆修。但是方便陀罗尼。十住已去乃至等
    觉已来。?如十四日月。非十五日月。匡郭
    未圆光未顿足。?未顿尽。应须忏悔灭除
    业障。齐此已来当知忏悔位长其义极广。云
    何而言止齐凡夫。是故五十校计经。齐至
    等觉皆令忏悔。即其义也。若人得闻如此忏
    悔功德不少。故文云。非于一佛五佛十佛
    修诸功德闻是忏悔。乃于无量百千佛所修
    诸功德。闻是忏悔。语其华报。在在处处。常为
    国王辅相大臣之所恭敬。语其果报。常为十
    方诸佛互相恭敬。直闻此忏悔。尚得如此
    功德。况复如法修行。已闻忏悔义。此法从经
    出。此经从佛说。是故当报恩归命礼诸佛
    (云云)。忏悔品依字训释。忏者鉴也。披陈发
    舒己之三业。不敢隐讳令他委鉴。颜恧而
    口蹙。心摧而意伏。身被鉴故而颜恧。口被
    鉴故而?蹙。心被鉴故而意伏。故忏名鉴也。
    悔者废也。内怀鄙耻悔造众非。悔身故
    则三废。悔口故则四废。悔心故则十废。故
    悔名废也。又法门释者。忏悔名惭愧。惭愧
    是白法。又自不作恶。不教他作恶。如是等
    种种说。忏悔有三。一作法。二取相。三无
    生。此三种通大小。小乘作法者。如?衬嶂?br> 发露与学二十僧行摩那?省;虬朐伦鞣ā?br> 或对首作法。或责心但令作法成就。不障僧
    事即清净也。阿含中亦作相忏。犯欲人作毒
    蛇口想。此观成时?H罪即灭。亦有观空
    忏。?是真空。大乘中亦有作法。或八百日。
    虚空藏涂厕是也。或九十日。般舟是也。或
    四十九日。大悲忏是也。或二十一日。法华是
    也。或七日。方等是也。灰汤澡豆净身。辛酒禁
    口惭愧勤心。旋诵各有遍数等。皆作法忏摄
    也。取相忏者。如方等求十二梦王菩萨戒
    见华光摩顶虚空藏中唱声印臂相起罪灭。
    虽不正明作法。兼得事用也。无生忏者。如
    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如日照霜露。观空缘
    理无相最上。虽不正作事相。兼上两忏也。
    作法忏成违无作罪灭。而性罪不除。如犯
    杀生。作法忏成违无作罪去。而偿命犹在。
    即其义也。取相忏能灭性罪。性罪去违无作
    罪亦去。如伐树枝叶萎。根本未去续生如
    故也。观无生忏能灭无明。如覆大地。根枝
    叶等悉尽无余。又作法灭违戒上罪。取相
    灭犯定上罪。无生灭犯慧上罪。又作法灭
    三恶道报障。取相灭人道报障。无生灭三界
    有漏报障。又作法灭三恶道业障。取相灭人
    道业障。无生灭三界有漏业障。又作法灭怖
    畏忧愁之烦恼。亦是破烦恼。取相灭四住
    之烦恼。无生灭无明之烦恼。又三种忏共除
    报障。取相除业障。无生除烦恼障。又作法
    忏如服姜桂。差病而已不能肥身。譬罪灭不
    能生善。取相忏如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
    得道。无生忏如服五芝。病除身飞升仙得
    道。如是等种种分别行者须知。今文具有
    大乘三忏。着净洁衣专听是经。又七日七夜
    朝暮净心等即作法也。于其坐处得见弥勒
    文殊普贤。即取相也。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本
    无有生亦无和合。即无生也。三意宛然。故
    能灭诸恶荡五障。显经力用也。从此品下
    明经力用。今品正明夜梦昼说忏悔断恶拔
    苦。下品正明昔叹发誓生善与乐。旁正互
    举。此品文为二。初梦中见闻。二觉已说见
    闻。梦又二。一梦见金鼓。二梦击鼓声。见鼓
    又三。一正见鼓。二见鼓光。三见光中佛。梦
    者是入如梦三昧也。又入观如梦出观如觉。
    入观心静能观法性。法性即金鼓。金鼓体圆
    空鸣。圆即法身。空即般若。鸣即解脱。姝
    者胜义深义。大者广义无量义。如上文游
    于无量甚深法性意尔。姝大略叙鼓体。委
    论应言圆姝大空姝大鸣姝大。鼓体备三种。
    三种皆甚深无量。此即梦中所覩法身。观一
    而见三佛也。从其明溥照下是第二见鼓光
    也。光是智慧。契此法性克成大果。智与体
    冥。体圆姝大光圆亦姝大。体空姝大光空
    亦姝大。体鸣既姝大光鸣亦姝大。何者。此
    身与诸佛同体同意故也。即此梦中所覩报
    身佛一佛而三也。从复于光中见十方佛下
    是第三见光中诸佛也。光从鼓出遍照十方。
    用从体起应周法界。与机缘同事也。琉璃座
    者所安之理也。佛坐其上智称法性也。大
    众围绕者所应之机也。此即梦中所覩应佛
    即一而论三也。覩此三佛即是三身三德种
    种三法门从此设教名金光明也。从见有一
    人下是第二梦见击鼓。文为三。一见击鼓。
    二出大音声。三声所诠辩。鼓是法身击是机
    智。婆罗门是净行。似是邻真。邻真之人以
    似解之净智和会法身。甘露相应灭苦生乐。
    鼓是法身。?⒐暮鲜潜ㄉ怼;鞒鍪怯ι怼?br> 声所诠辩是法界大用起教利益众生。从时
    信相菩萨下是第二觉已说见闻。文为四。
    一往佛所。二与缘俱。三伸敬。四述梦。梦者入
    法门为夜梦。出法门如过夜至旦。又三十心
    惑障未遣故如梦。登地断惑如过夜至旦。
    观解者。观行位中所观三身如梦。分真位中
    所观三身如旦。出王舍城者表出因位也。往
    耆?崛山者表向果地也。伸敬有三。顶礼
    是身敬。瞻仰是意敬。说梦是口敬。顶礼者。
    菩萨居因信首为贵。诸佛在果慈悲为贱。
    以贵敬贱也。从以其梦中下是第四述梦也。
    此下总有一百六十二行偈。分为二。初四行
    半总明梦。后一百五十七行半别明梦。总又
    为二。初三行半明见金鼓。后一行明见击
    鼓。见鼓又三。初一行见鼓形状。次一行见
    鼓光明。次一行半见光中诸佛。即长行中三
    身意入观所观之境也。次一行见击鼓者。自
    覩其观智之机扣击法身之境也。出大音声
    者。已如上说。自覩其境智合能多利益也。
    从是大金鼓下一百五十七行半偈别明梦
    事。文为二。初从是大金鼓下至悉能灭除
    有二十一行三句。明金鼓有灭恶生善之力。
    二从一切诸苦无依无归下一百三十五行
    三句正明教诏忏悔之法。就能灭恶生善文
    为六。一有三行。灭世间因果之苦。二有三
    行。生出世间因果之乐。三有四行。能令众
    生自行化他俱备。四有四行。能灭众生报障。
    又发宿命通。五有四行。能令众生得诸法
    门。先少得后多得(云云)。六有三行三句。能
    破众生八难流转。释此六义皆从三涂。
    渐至人天二乘菩萨等。一一皆有破恶生善
    之力。从一切诸苦无依无归下有一百三十
    五行三句。是第二明教诏忏悔之法。文为
    五。一从一切诸苦下有十九行一句。教自
    说过罪忏悔。二从我当供养下有三十五
    行。明供养诸佛自行化他修忏悔。三从诸
    佛世尊我所依止下有二十一行。明称叹
    修忏悔。四从我以善业诸因缘故下有五十
    一行半。明发愿修忏悔。五从若有敬礼称
    叹十力下有九行。结成忏悔。生起五意者。
    但众生邪倒障理不识法性。愚痴障解不识
    因果。恶业障行不识善法。圣人慈悲因大士
    之梦。示其忏悔示其道理。示其因果示其善
    行。故论自忏荷佛恩深故伸供养。供养不
    泄其诚故歌咏称叹。供养是行须愿指归。
    行愿既圆结成赞美也。自忏文为三。初一行
    一句明法身是依凭之所。次两行请佛覆护。
    次十六行正明忏悔。夫法身具三德。即是一
    体三宝。法性是法宝。寂而常照是佛宝。遍
    一切处是僧宝。自凡夫二乘虽不知。亦不出
    法性。总而言之。一切菩萨何尝不以此为归
    依。依此则本立而道生也。内本虽立外无佛
    加不得成就。若蒙拥护断恶生善。办在斯
    须。如萌芽得雨扶疏丰郁。是故请佛也。内
    外因缘既备正须忏悔也。正忏文为二。初三
    句总明忏悔。后十五行一句别明忏悔。总忏
    者总忏三障也。本者烦恼是二障本也。恶者
    报障也。不善者业障也。三障障三身三佛三
    宝。三障若转诸三法门悉明。故总忏也。别
    忏者别忏三障也。文为三。初一行一句忏烦
    恼障。次一行忏报障。次十三行忏业障。诸
    十力前者。正忏烦恼障也。独头无明痴倒
    殊甚。不识法身佛也。法身佛遍一切处。痴
    ?不知。公于佛前造作众罪。如牛羊不识
    天子。如鸟雀不识檠像。于前造过。愚痴不
    识法身亦复如是。父母恩者。方便是父智度
    是母。此二法门能生法身。而不识者。是不
    知报佛也。不解善法者。善法是助道之行。
    能资智显理。而不解者是不识应佛。三佛皆
    不能知。岂非无明过患。此别忏烦恼障也。
    自恃种姓下别忏报障也。略言有三种。
    一以姓傲他。二以财忽物。三以壮年陵彼。
    虽报有此三不应自恣。若纵恣者此报成障
    事也。今更约法门解。出家人以慧为姓。
    定为财戒为年。染此三法自尊卑他者。是名
    染法非求法也。法华云。汝年少壮我年衰
    迈者。凡人以五阴盛为壮。二乘通教以空
    出有为壮。别教菩萨以法眼过慧眼为壮。着
    此诸法者。悉是恃强陵弱成报障也。悉须忏
    悔。从心念不善下十三行别忏业障。文为十
    二。初一行忏由心口造恶业。亦是教他作
    恶也。从身口意是自作恶也。二一行忏内外
    因缘造恶业。三一行忏五欲因缘造恶业。四
    一行信受邪师造恶业。五一行随顺恶主造
    恶业。六一行爱心所使造恶业。七二行为衣
    食女色造恶业。八一行于佛世敬田造恶业。
    九一行于无佛世敬田造恶业。十两句于正
    法造恶业。十一一行于恩田造恶业。十二一
    行半总一切处造恶业。造业因缘甚多。不可
    具列故总而忏之。若欲细释从人道为始。二
    乘通别菩萨等行一一作之例应可解。故五十
    校计经云。上至等觉皆须忏悔。即其义也。
    从我今供养下三十五行明供养诸佛。所
    以供养者。我本痴盲蒙示忏悔。此恩深重
    故兴供养。文为二。初一行明财供养。后
    三十四行明法供养。法供养为二。初八
    行半明化他法供养。随顺如来慈悲法门。
    济利含识。是为化他修法供养。后二十五
    行半明自行法供养。随顺如来智慧法门。
    修十地功德。是为自行修法供养。诸供养
    中法供养最为第一。财供法供事理自他皆
    悉具足也。化他法供养文为二。初四行化
    他令其修行。后四行半化他令修忏悔。初
    修行者。我自行十地为法供养。今复化人
    令法供养。譬如一灯然百千灯。瞑者皆明明
    终不尽。其意有四。初明化始以大悲拔苦。
    次劝真因十地之行。次劝真果菩提大觉。次
    劝精进督使速成。夫众生等故性欲亦等。善
    巧度一众多亦然。不计劬劳积行累德。功
    成大觉。即智德满。尽一切苦即断德满。文
    自明显不俟多释。观心者。调一念心。使真
    明发任运成真果。调一切心数亦复如是。弟
    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即此义也。次四行
    半化他令修忏者。我蒙佛教忏。还以忏教
    他。重重然无尽灯。化化不绝也。文为三意。
    初欲为说忏。次正为说忏。三说忏已。千劫
    者。假多以显忏力大尔。譬如恶人造罪山
    积能拔于王难。尚分半国偿。岂复问其前
    愆。说千劫造逆。虽复厚重能拔法性之王。
    从如来藏中显成法身者。大觉朗然超升自
    在。宁复为五无间业之所缚邪。从我当安
    止下二十五行半自修法供养。文为二。初五
    行自修行。后二十行半自修忏。前自忏竟。
    今那复重。譬如金师。从初习学至于
    皓首。互烧互打器成方息。修行譬智烧。修
    忏譬断打。智断极乃止。重说无咎。前是自行
    门。今是法供养门为异也。自修行又为三。
    初一句标章。我当安止是也。次修因。十地是
    也。次成果菩提是也。珍宝者。十地因可贵。
    诸地即是珍宝也。脚足者。十地是果家之基
    本。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脚足。于余功
    德非为不修。随力随分正以檀为初地之足。
    檀足若满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满得入十
    地。故十度为十地脚足也。果中有总明果
    满别明果满。在文可知。功德光明者。是果上
    二种庄严也。令众生度海者。即果上转法
    轮也。从诸佛世尊下二十行半明自修忏。文
    为二。初一行请佛。后十九行半明忏。文
    为五。初四行半忏报障。次一行半忏烦恼
    障。次六行忏业障。次两行明回向。次五行
    半忏善恶两难。就报障文又二。初二行半
    出报障相。次二行请除灭。百劫者受报之时
    也。时中受身。身即是报。报有所作。作即是
    障。贫穷困苦是依报不圆。亦是报障也。愁
    热惊惧者。由贫穷外逼故惊惧内焦皆报
    障也。所作众恶者。即想行阴苦也。贫穷困
    苦者。即色阴苦也。愁热惊惧心常怯劣者。
    即识阴苦也。暂无欢乐者。即受阴苦也。
    此皆报障意尔。次烦恼障文为二。初两句
    出相。次一行乞清净。次业障文为三。初二
    行竖论三世造业。次二行横明现起十恶。次
    二行求忏过去业。今正受者名为报障。未
    受者系属行人。若修善道能为障碍。问过现
    须忏。未来未有。云何言忏。答数家呼为未来
    有。论家呼为当有。大经云。遮未来故名之
    为杀。现在念念灭何所可杀。?遮断未来名
    为杀尔。经论悉以未来为有。故须忏也。今
    更举现事例之。如在家人昼度生方起无量
    恶念。事虽未有次第必更。忽然发心舍家修
    道。前所念事并与缘差。未来之业亦应如此。
    虽非现有时到必然。今若忏悔索然清净。
    横开现世三业为十恶可解。远离者恶断也。
    修行者善生也。十住者初心因位也。逮十力
    者后果满也。次明回向者。众生顽故爱着
    于有不能升出。今忏此罪故云回向。他以
    若此国土及余世界为随喜之文。今意不
    尔。此土他方凡所作善。皆施众生共向佛
    果。如声入角则能远闻。方便力大与虚空
    等。又结文云。是回向不得作随喜。释随喜
    在下文也。释八难者。此是善恶中论八难。
    非佛前佛后之八难。文为二。初四行指恶为
    难。次一行半指恶遮善为难。或指善遮道为
    难。初四句是报障难。诸有者二十五有。
    报得之身造作众恶。岂非报障。生死险难
    有二解。若取其因即是业障。若取其果即是
    报障。种种淫欲即烦恼障。心轻躁者复是报
    障。轻躁是觉观。觉观属报法。如罗汉断烦
    恼尽。出观犹有觉观散心。当知轻躁是报障
    非烦恼也。更举世人学问回转易辙不成
    业障皆由轻躁之过。岂非障邪近恶友难
    者。恶友能污染人三业。此属业障。如移厩于
    屠边。如孟母邻于哭货。朱赤墨黑。即其义
    也。三毒是烦恼障也。遇无难难下此有二
    义。一若不修善。障难不兴。若欲修善。恶
    障即起。善非是障。恶来遮善。名善为难。此
    义易知。常人皆作此解也。二者诸善是
    难。善能障道。岂非难邪。此义今当说。遇
    无难难者。自谓无恶不肯修善。如二乘入空
    生灭度想生安隐想不复进求菩提。即其义
    也。修功德难者。多作有为求可意果。如一比
    丘专行福德不修禁戒。堕白象中。七宝络
    身金盂承粪。又如妙庄严王本事等。岂非
    修功德难。值好时难者。如劫初时在郁单越
    时一向受乐都不修道。岂非值好时难。值佛
    亦难者。如旃遮婆罗门女善星调达等。皆
    是值佛而难。例此应云。闻法起谤值僧起
    破皆是难也。若读作难易之难者。此是恶来
    遮善之义。使善难成也。若读作障难之难者。
    此是善自是难。能障于道。又依经文云。如
    是诸难今悉忏悔。当知经作障难之难义也。
    从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二十一行偈是第三
    称叹。若论次第。前财法供养是身意。身意
    未泄未备。今更口叹。若作法门者。前是
    供养法门。今是念佛三昧法门。文为三。初
    一行标章叹。次十九行正叹。三一行结叹。
    标诸佛者。横则十方竖则三世。事即报应
    理即法身。言略而意广。标章之巧妙也。
    我所依止者。依止法性一体三佛也。佛海
    者。四眼入佛眼。十智入如实智。皆失本名
    字但名佛眼佛智。如物投石蜜如流会海。无
    不甘咸者。法性三佛摄一切法。故名佛海也。
    就正叹为二。初十六行寄言叹。后三行绝
    言叹。寄言又二。初一行略叹略况。次十五
    行广叹广况。略叹者。诸相好中略叹金色。
    释论以即时铁比即时金。即时金比海金。
    海金比龙金。龙金比阎浮洲金。阎浮洲金
    比四天王金。如是转转比第六天金。第六
    天金比佛身金色。第六天金如铁。又佛金光
    彻照壁障无影。佛入城时放光照地。一女人
    低头礼拜。金钗堕地。唯见晃晃。不知何者
    是地何者是钗。佛过后光歇方见金钗尔。
    然金色身是众相所依处。唯举金色。故知
    是总叹众相好也。金有四义。坚不可毁譬常。
    得之者富譬乐。体无瑕秽譬净。色妙晃曜
    譬我。诸德之中四德为总。犹如须弥者。须弥
    为四宝所成。况佛身具足四德。故知总况也。
    广叹广况文为二。初十二行半广叹。次二
    行半广况。广叹又四。从其色无上下二行广
    叹金色无上。无上者我德也。从善净无垢下
    三行广叹佛色无垢。无垢者净德也。从功
    德巍巍下三行半广叹佛色安住。安住者常
    德也。从三有之中下四行广叹佛色能除苦
    毒。即乐德也。从如大海水下二行半广况。
    文为二。初二行广况。二半行合喻。佛功德海
    思所不能知言所不能尽。心行处灭言语道
    断。即此义也。海水难知况常德也。地尘难
    知。况净德也。山斤难知况我德也。空边难
    知。况乐德也。诸佛亦尔下合喻也。从一切
    有心下三行绝言叹也。文为二。初一行半
    正绝言叹。二一行半牒譬帖合。一切有心
    不能得知。即是绝思。思既已绝口何所宣。
    即绝言也。更牒譬帖合。在文可见。从相好
    庄严下一行总结。相者结一切相。好者结一
    切好。庄严者一一相一一好中皆具众德以
    为庄严也。从我以善业诸因缘故下有五十
    一行半偈。是第四发愿行若无愿。如牛无御。
    不能有所至。如画无胶如坏未火如水中月。
    故以愿持行。亦是忏悔退转之罪也。文为
    二。初有四十七行半明发愿。次四行约愿随
    喜。初愿又二。初九行自发愿。次三十八行
    半为他发愿。自愿又二。初四行愿果满。次
    五行愿因圆。果满愿又四。初一行成佛道
    是愿意轮满。次一行说法是愿口轮满。次一
    行摧魔是愿身轮满。次一行住寿久益是愿
    慈悲满。因圆愿又四。初一行具六度愿有
    为功德圆。次一行愿无为功德圆。次二行
    宿命念佛圆。次一行值佛圆。为他发愿文
    为二。前八行半愿作药树王身大悲拔苦。后
    三十行愿作宝珠王身大慈与乐。拔苦又为
    四。初一行总拔众苦。次一行拔根不具苦。次
    两行拔病苦。次四行半拔王难苦。与乐又为
    三。初十六行半与世间果乐。次九行半与出
    世因乐。后四行结成。上文大悲拔苦根不
    具者令具。今大慈与乐。视听聪明畅悦快乐。
    诸根语同与拔小异也。从愿诸众生常得供
    养下九行半与出世因乐。文为二。初三行半
    令修行外缘具。次六行令修行内因具。外缘
    又二。初二行值三宝。二一行半离八难。人
    缘不同。或值佛难不除。或难除不值佛。今
    愿其亦除亦值。内因又二。一半行生尊贵
    家。二五行半多饶财宝。人因不同。或多财
    而卑贱。或尊贵而贫穷。因不具足。今令其
    亦贵亦富。女有五碍。愿其无五碍苦。从若我
    现在下四行结成自他誓愿也。前二行结自。
    后二行结他。从若此阎浮下四行约愿随喜。
    随喜者庆他修善也。亦是忏悔疾妒之罪也。
    文为二。初二行随喜于他。后二行随喜于
    自。从若有敬礼下有九行偈。是第五结成。
    文为三。初二行结成断恶。故言超六十劫
    罪。次四行半结成生善。故言国王大臣之所
    恭敬。次二行半结值佛多。虽不别说善知
    识佛。自兼之
      释赞叹品
    赞叹凡有四意。一从能赞人。二从生善。三从
    灭恶。四从所赞人。一从能赞人者。前
    品明信相思疑佛寿。四尊尽降其室。一心信
    解。夜梦金鼓出声。旦向耆山说梦。今品佛述
    其昔为龙尊面赞法王。愿我当来夜梦昼说。
    说斯人之本事故言赞叹品。二从生善得
    名者。夫善不孤运。生必托缘。缘中胜者无
    过于佛。龙尊赞佛能生妙善。从生善缘得名。
    故言赞叹品。三从灭恶得名者。罪之尤者无
    过毁佛。若翻灭斯罪应须赞叹。赞叹治于毁
    訾。从能治得名故言赞叹品。四从所赞人
    得名者。即是去来现在三世诸佛。诸佛极尊
    甚深。无量称扬显说。故名赞叹品。若欲分
    别。述得名为赞。褒喻名为叹。亦更互分别
    尔。释论第三十云。美其功德名为赞。赞之
    不足又称扬之名为叹也。此品有恭敬是身
    业。尊重是意业。赞叹是口业。口业不发身意
    不畅。为畅身意音声为佛事。故称扬显说。
    褒美如来真实功德。故言赞叹品也。结此
    四义。都是四悉檀因缘立此品名。故言赞
    叹品也。此品虽从四悉檀立名。正是生善
    之用。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而对告地神
    者。主此大地。菩萨行行皆寄其上。寿命长
    久见去来今事。证义事强。如瑞应云。积功
    累德谁为证。佛时指地。是知我。今说往昔金
    龙尊事。所以对告地神也。又对善女天者。
    男天阳表权。女天阴表实。实智能生众善。
    善生故宜对善女。证往故宜对坚牢(云云)。今
    论生善之用。故对告善女。金龙尊者。此
    王往昔修金光明法门。依法性理故言金。能
    以智慧赞三世佛。辩如云雨故言龙。能为
    众生作大利益。为物所仰故言尊。从行得名
    故言金龙尊也。总有六十二行半偈文为
    三。一三十五行赞三世佛。二二十五行
    半发来世愿。三二行结会二世事。就赞佛
    文为五。初一行半总赞。次二十三行别赞。
    次三行遍类赞。次五行半绝言赞。次二行
    回向。总赞者。竖总三世横总十方。世方是
    总是。微妙寂灭是总理。总理是总法身。总
    事是总报应二身。总赞三身。亦是总赞三德
    三宝等种种三法门。如是诸佛总皆清净。清
    净者。即是总赞之辞也。非但清净亦常乐
    我(云云)。从色中上色下二十三行是历相别赞。
    其文间出分为六意。初六行半赞七大相海。
    亦赞发绀之好。次二行赞两小相海。次两句
    遍赞大相海。次十三行又赞四大相海。次两
    句赞一小相海。次两句赞手足柔软。复是一
    大相海。所以然者。大相小相更相间填共
    严佛身。龙尊巧智如法相解。如法相赞故大
    相小相相间而赞尔。夫相好本庄严佛身。佛
    身多种。父母生身。尊特身。法性身。身既不同
    相好亦异。相体不同相用亦异。相用不同相
    业亦异。三身异者。如林微尼园举手攀树。化
    右胁生。天地大动阿夷甚惊。披[叠*毛]而相。
    相相炳明决定成佛。悲不能声。此是生身佛
    相也。如释论说。尊特身佛巍巍堂堂。譬如
    须弥映临大海。所有大相小相亦巍巍堂堂。
    不同常身常光常相。此即尊特佛身相也。法
    性身佛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见。唯
    应度者亦令得见。此即无身之身无相之相。
    一切智为头。第一义谛髻。八万四千法门
    发。大悲眼中道白毫。无漏鼻十八空舌。四十
    不共齿。四弘誓肩三三昧腰。如来藏腹。权
    实智手定慧足。如是等相庄严法性身佛
    也。种相业者。如释论修百福德成于一相。
    三千二百福德。成三十二相。此即生身佛种
    相义也。若以空慧导诸相业。一一业悉与空
    相应。诸相应中空相应最为第一。此是尊特
    身佛种相义也。若以实相慧导成诸业。一一
    业无非实相法界。此是法性身佛种相义。三
    身三种相三种相业不得纵横并别。若一异
    者则不清净非微妙寂灭。以不纵横并别。
    故是绝言。言叹所不及也。今经正赞尊特
    身相。上兼法性下摄生身。处中而明实赞者
    之巧(云云)。一一相皆明其用。如足下安平相。
    一切魔邪无能倾动者。一切有无无能动者。
    一切边无能动者。如顶肉髻相。法不礼人亦
    不礼圣。亦不礼分中。别有所出(云云)。从去来
    诸佛下是第三遍类赞。诸佛法身平等一心
    一慧应化亦然。特举一佛一相以为赞端。遍
    类诸佛亦复如是。文殊问般若云。念一佛功
    德与十方诸佛等。即其义也。身口清净者有
    二解。一云。所赞者三业清净。我今悉礼。二
    云。能赞者清净。以好华香是身净。奉献是
    意净。歌咏是口净(云云)。从设以百舌下是第四
    绝言赞。初三行半是绝言赞。次二行是绝心
    赞。而有三番者。或应拟三身绝言也。一人
    百头头有百口。口有百舌。住寿千劫赞生身
    佛相好功德不能得尽。一人千头头有千口。
    口有千舌。住寿万劫赞尊特身佛相好功德
    不能得尽。大地及天毛滴其水。一切有心
    不能知法性身佛相好功德。是故绝言绝心
    叹。从我今下两行总回向也。从如是人王
    下二十五行半。是第二广发来愿。文为二。
    初一行佛述。后二十四行半是龙尊发愿。
    文为五别。初五行夜梦昼说愿。次两行为他
    取净土愿。次两行半同求记[?`/别]愿。次三行下
    化愿。次十二行上求愿。其间细释可寻。问诸
    愿皆克。此中何不与记。答法伴未来。来在
    不久(云云)。从信相当知下两行是第三结会古
    今。如文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