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二

    三真谛亲译此经。名金光明帝王经。而自
    约譬释兹题目。文分二。初叙三。初标列。诸师
    之中真谛稍胜。能以一譬。譬三法门。三法皆
    三。二释三。初释三身。彼经三身与法报应。二
    三名异其义是同。第二应(平声)身。此是妙智
    与法相应。与报义同。第三化身应(去声)机而
    化。与应义同。二释三德。金有四义。以譬法身
    具足四德。一一法譬其相显然。光明各二
    义。譬般若解脱各具二德。光云除?明云无
    ?。义有何别。光能破?故名为除。?更不生
    故名为无。乃以除?譬般若除惑。无?譬解
    脱众累永尽。此师虽昧三德互具。以譬对
    法不无所以。三释三位。复用三字喻正缘
    了。乃以三性对于三位。文义亦显。三料拣。拣
    三身者。法身是性故是实。二身修成故不实。
    拣三德者。法身是总体故具四德。二是别相
    故各二德。拣三位者。正因在性故本有。了因
    修证故现有。缘因在果故当有。二破。以真谛
    释义出诸师。语与今滥。虑其后学不见其过。
    执非为是。复欲对彼不融之义。显今圆妙之
    谈。是故破斥。其文稍广。文二。初总破。彼以三
    种三法解今题目。故云三三。大师评之三义
    不了。一因果义。二别圆义。三法性义。既其不
    通有乖不称。故云不了。二别破三。初举三失。
    二释三失三。初因果不通。问真谛但以三因
    分对三位。何故破云。分置三德残缺不足。答
    一切三法?一三法。以具众德故有众名。常
    乐我净故名三德。可尊可重故名三宝。不生
    不灭故名三涅??。诸法聚集故名三身。是如
    来种故名三因。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既其法
    门体本不别。故分置三因。即是分置三身三
    德。两节注云云者。今准大经说圆三德互
    具之相。法身即云。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
    般若解脱。般若即云。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
    具解脱法身。?出解脱合注云云。例上故略。
    以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彼既
    分置乃令三位各唯一德。则因不摄果。果不
    摄因。故云不通。二乖圆别。先举圆别四德之
    相。然后方斥乖违之失。圆四德者。法身乃是
    性中三德。法身常我。般若故净。解脱故乐。此
    四在性但名法身。全性发修必成三智。智冥
    性德同性具四。从照了义但名般若。智合性
    故解脱应机。既全性起必成三脱。是故同性
    具于四德。从起用义但名解脱。般若契性同
    性具四。其相易知故不别示。解脱应机起成
    外用。同性具德其相难解。故今别示。果即二
    死脱此苦故。名为乐德。因即五住。脱此染故
    名为净德。永无二缚性即自在。故名我德。惑
    因死果是生灭法。本来解脱非此因果。故名
    常德。虽是离缚说此四德。然缚本空。是故
    四德全同于性。别四德者。约三身说。法身具
    二。常即常德。实即我者。法身坚实。方有主宰
    及自在义。是真我德。应身智慧照破惑染。
    别当净德。化身三昧即首楞严。普现色身拔
    苦与乐。故名乐德。别是教道。故以三身分对
    四德。今明圆别二四德者。由此二教多无异
    部。闻说三身具于四德。失意之者。分隔而解
    即当别教。其得意者。互具而解。名为圆教。知
    一一身皆即三身。故一一身皆具四德。若三身
    不融四德乃别。故善谈别教。即共有四德。善
    谈圆教即各具四德。融别即圆分圆即别。明
    二教已乃斥乖违。三藏所明。共四不成故乖
    别。各四不成故乖圆。三不称法性。三法不改
    名之为性。一切三法皆二属修。一在于性逆
    顺二修皆在于性。一性全在迷悟二修。故使
    三法横该十界依正色心。竖彻三位迷悟因
    果。是故经称无量甚深之法性也。若其称此
    法性而谈。则于三位位位具三。一一该彻今具
    言此。即是破他也。此自为四。初引净名破道
    前。据此三文验知道前不独一法。然须了知。
    菩提是智德。至果方证得。涅??是断德。至果
    尽灭惑。经既显云。不可复得不可复灭。乃
    是性中已具果德。岂非道前具金光明。他云。
    一金安称法性。二引华严破道中。初发心者。
    发心住也。便成正觉者。能现八相也。此是
    圆教十住位中第一位也。住前圆修登住圆
    发。发于性三。即慧身等三身三德一切三法。
    且以一三以破真谛立道中位。但一了因。初
    住之后至于等觉。皆名道中。位位三法渐增
    如月。华严圆说乃称法性无量甚深。证则俱
    证。验彼分割实为不称。三指前义破道后。具
    三如上说者。前破因果不通文云。三身三德
    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三德残缺不
    足。又云。道后众善溥会何得独有解脱。彼义
    自坏故不别引经。四约圆总斥。据前引经位
    位圆具。岂各一耶三约喻斥。经谈法性称无
    量甚深。若金光明横周竖亘。无德不备无位
    不通。其犹凤之威灵龙之神异。真谛所释。德
    既不备位又不通。如蹙缩于鸠巢。若??回于
    兔窟。岂不辱禹门之鳞鬣丹穴之羽仪。俱无
    壮势耶。上三句皆喻。后一句法合。故云非法
    性之圆谈矣。二今师释六。初举今异古。通异
    诸师。是故都云义则不然。二据经斥局。若论
    无量不少于事。以从法性故增胜说云。理无
    不统也。中道经王岂与理异。今且从事故云
    何所不摄。此如法界之横三谛之竖。不分而
    分也。岂止三三九法者。别斥真谛也。三称法
    释题。经云。无量意显横该。复云。甚深意彰竖
    彻。今以三字遍譬横竖一切法门。方称经意
    不违王义。四舍广从要。据金光明所譬法门
    长广无际。何教名相而不统收。既渊且博虑
    其始心言想不及。故于一切取要谈十。以为
    行者悟入初门。若入此门何法不见。五列章。
    六正释三。初标十数二。初正标名数。二略示
    功能二。初约逆顺生起显十法。该括始终二。
    初征。二释三。初略显示。舍于无量取十种者。
    盖由此十该于逆顺括于始终。而其两番皆
    成次比。二正生起二。初约施教逆推理显由
    事。二约立行顺修即妄归真。此二生起。初从
    法性无住本立一切教法。二从无明无住本
    立一切行法。问法性无住立于教法。依何文
    说。答此文当体章。明诸圣人依真立名。乃引
    净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既引此证依真立
    名。岂非法性无住故立一切教耶。然若具论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出四重。如妙乐云。
    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
    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并由迷中实相
    而立(上皆彼文)今之初番是彼第四果中胜用。今
    之后番。是彼第二修德三因。问初番生起。
    始从秘藏终至三道合当迷故三道流转。何
    以却对果中胜用立教法耶。答今云。秘密藏
    显由三宝等。岂可迷理而由三宝及诸三法
    耶。故知须作依理起教释之方允。况今逆顺
    二种生起。与法华文句释开示悟入。约位智
    门观四义。生起逆顺意同。故彼文句云。见
    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
    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
    见理。记释云。此逆顺生起者。初明所由于能。
    次明能显于所。今文初番岂非所由于能。次
    番岂非能显于所耶。得此意已方可消文。初
    文者。三德之理是佛极证。绝乎名相曰秘
    密藏。此藏得显功由觉智与不觉理合。是故
    如来示现三宝。而其三宝立由断德。故说
    三涅??。涅??得成。复由智德。故说三身。身
    由乘至。故说三大乘。乘由行通。故说三菩提。
    菩提由智照。故说三般若。般若由性发。故说
    三佛性。性种元由解了名义。故说三识。识解
    本由三障即理。故说三道。都由三德秘密法
    性。无坚住性。是故大圣以此法性无住为本。
    立九名相及一切教法。此番生起为后解释
    十法立也。释次文者。上辨大觉证三德藏
    以无住故。立诸教法极至三道。今辨众生处
    于三道。由无住故成诸行法。极趣三德。三道
    复以无明为始。无明明故业苦皆转。转迷成
    解了别圣言。故成三识。解为乘种即名佛因。
    故成三佛性。种熏本觉故发智慧。名三般若。
    智能道行。行大直道。成三菩提。智行契性
    无不运荷。成三大乘。乘辨报智上冥下应。即
    成三身。身永离惑不生不灭。名三涅??。断德
    自在施恩利物。故现三宝。利物功成自他休
    息。同归三德。此番生起为后十重观心立也。
    三总结示。逆讨教由顺修观行皆成伦叙也。
    二约无量甚深明十法皆悉高广三。初征起。
    二解释二。初约遍摄明无量三。初明各具
    十法。三德法界既无边量。有何法门而不包
    摄。且从其要具于九种。自体本是常乐我
    净。故称三德。能具所具即当十法。三德既
    尔。余九互具可以意得。故不备陈。二明各具
    一切一具九三。既从要说。当知一一各具一
    切三法门耳。法性无碍能应诸数。故一法
    门能具一切一数法门。复具一切二数法门。
    乃至河沙名数法门无不能具。若解法性无
    量之义。于此不昧故云可知。三引经证结。
    经即华严。趣举一法为法门主。其余一切皆
    为眷属。一法既尔。彼彼皆然。方于一中能解
    无量。如是解释方称法性无量义矣。二约竖
    穷明甚深。上约无量。始从一法至河沙法。岂
    不竖高。但未约位义具属横。乃即竖之横。
    今明甚深。一一法门皆约三位及以六即。即
    彼横法各示竖深。文三。初约十法共论。三道
    三识是迷时法。故属本有。三德三宝是。果后
    法故属当有。若三佛法至三涅??。始自微因
    终克大果。皆是道中。故属现有。若昧三法高
    广之义。见今配对。谓为分割。须知十三?
    是一三。盖一法性无量甚深具十种德。立十
    种名。一三不独。十三不分。若其三道在本有
    位。已摄九三。若言三德在当有位。亦摄九三。
    中八皆尔。又一等者。一法具九能所有十。
    亦以此十分对三位。此十既是一法中具。
    即当一法遍在三位。显前分对故非隔截。三
    约各具六即。示一一法门者。十中一一一中
    具九。九中一一。一法乃至无量河沙。一一法
    门无不竖通六即之位。何者。盖一一法体是
    法性无量甚深。博地全迷唯有理是。若蒙说
    示。于一一法名字知是深广法性。五品位人
    观行知是。六根净位相似知是。四十一位分真
    知是唯妙觉位于一一法究竟知是深广法性。
    故成竖义也。复以六即对乎三位。皆就横广
    而论竖深。故但结为甚深之义。三结归。?以
    三字遍譬横竖。穷边极底法性经王。文旨俱
    得。二释十相四。初标。二结前生后。三劝须信
    解。取大经意。以人肉眼对佛智眼。而辨胜劣。
    常人肉眼但能分别色相同异。五品观行虽
    是肉眼。名为佛眼。能见佛性秘密之藏。今之
    解释十种三法。一一秘密。非三智佛眼何能
    分别浅深同异。浅深对偏。三教为浅唯圆。乃
    深同异明圆。十即是一为同。一即是十为异。
    同异俱时浅深宛尔。大师已得此之智眼。今
    为颁宣偏圆十法。而愍行人未开此眼。故
    劝深信生于圆解。依乎名字分别十门。四正
    释十相二。初正解释十。初三德四。初标名略
    示。三是法体。四是德相。二约圆广释二。初释
    三。以轨释法。深广法性孰不轨之。但由九界
    虽轨而违。故于法身而成苦道。诸佛顺轨能
    于苦道而成法身。以聚释身者。一色一香无
    非中道。一切趣一一切皆然。名之为聚。一
    切众生等者。良由佛身具一切法。一切众生。
    各于一法真实识知。则真知佛。则真识佛。故
    佛是一切真善知识。华严亦云。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常见卢舍那。释般
    若中集即俗谛。假智照故诸法集成。散即真
    谛。空智照故诸法散坏。双非即中谛。中智
    照故诸法绝待。三智一心名为般若。释解脱
    中诸法不出真俗中三。既于此三不染不住。
    名三解脱。即三惑累永不相应。二释德三。
    初明法身四德。一一法者。生佛依正至一邻
    虚一刹那念。无不圆具微妙四德。约三业明
    净德者。十界三业皆与六染本来远离。名法
    身净。法身四德妙而无类。强以世金四义
    为喻。二明般若四德。即体之智还冥于体。
    既其不二。岂智功德少于法身。是故般若亦
    具四德。大品经中果有此义。言色净者。阴
    色即性故是法身。合具四德。为成荡相且举
    一净。净德不孤必具余三。合云。色常故般
    若常。乐我亦然。言诸义皆成者。即是体具
    清凉不变义。真实识知义。光明遍照义。乃至
    过河沙诸功德义。智既冥体是故般若皆成
    此义。故复引经色大色无边。立广大义。例明
    深奥立竖高义。般若皆具也。境但色者。色
    居阴初。是法界首故经先举。既色具四德。受
    想行识界入谛缘六度道品至于种智。皆常
    乐我净。是故般若常乐我净。此乃般若具四
    德也。三明解脱四德。前破古文已别列四。
    故今约义总明合有而有二义。初约诸恶永
    尽。诸恶不过无常等四。既离四过合具四德。
    若其别论无常等执。但在二乘。若通论离无
    常等障。唯佛方尽。今就通说。次约众善溥
    会。善法虽众岂过四德。会集既溥德必无亏。
    是故解脱具足四德。三引证体圆。引三文者。
    初文之意。乃明解脱同于法身具足四德。次
    文通论三德意在法身。所照法身必三德故。
    经虽阙于般若之文。而盛说三因。因是智性。
    三因圆故。即是三智各具四德。言三点具足
    等者。哀叹品云。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
    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
    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脱
    之法亦非涅??。如来之身亦非涅??。摩诃般
    若亦非涅??。三法各异亦非涅??。是则三法
    离乎纵横一异之相。方得名为大涅??也。点
    是文字者。盖天竺新伊三点。如此方草书下
    字。复有细画圆连三点。故知点点皆是文字。
    以喻三法。法法互具皆大涅??。三点悉备四
    德者。若迷三点皆是文字。安令三点悉备四
    德。以法身常我。般若是净解脱是乐。既点点
    收二则点点成四。故知三点之法身方具四
    德。三点之般若。三点之解脱。方具四德。故云
    悉备及具足也。所言三智各具四德者。智是
    般若。以收二故。二皆名智。乃成三智。是将三
    德而为三智。故令三智各具四德。三德若此
    安可思识。故得名为秘密之藏。四结前生
    后。良以三德与九法门无二无别。一章得解
    余九应知。犹患听徒未穷旨趣。故难缄默。
    更为宣通耳。二三宝二。初约圆释义。以佛法
    僧皆具四德。是可尊重。故三名宝。此与三德
    其体不别。盖具觉不觉和合及以可尊重义。
    是故依义立三宝名。今明三宝是一体义。而
    文略难见。观音玄中其相稍委。今具写之用
    显此义。彼文云。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
    有。故名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即是
    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僧宝。与事和
    即有前三教贤圣僧。与理和即有圆教四十二
    贤圣僧。今释曰。佛必三智略语双非。法宝
    乃云三谛具足。此之三谛即差无差。性中
    理也。无差而差。性中事也。慧合无差三谛。
    即有圆教僧。慧合而差三谛。即有三教僧。今
    佛法二文与彼不异但小略耳。其僧宝相语
    异义同。须会其语。今云?陈?谀恰<幢怂??br> 理也。遍一切处即彼所和事也。彼文理事
    虽各论和。其体不二。是故今云即事而理。此
    之事理皆法宝也。能和觉慧是佛宝也。今文
    从略。但举所和以显能和。是故结云。此和可
    尊。须知?一三谛而分事理。圆融三谛名之
    为理。即融而隔。三教谛理名之为事。佛宝权
    智与法宝事和。应现三教贤圣僧宝。佛宝实
    智与法宝理和。应现圆教贤圣僧宝。彼云。四
    十二贤圣为圆僧宝。故知应为妙觉亦名僧
    宝。以其法报属于佛法二宝故也。故释摩诃
    衍论云。等觉已上有真僧宝。又华严中以统
    理大众为僧宝者。岂非应佛。应佛对机统众
    之极也。此之三宝。一人一念皆能具足。名为
    一体。实通六即。文从真证能无应说。故云
    四十二也。二例余对喻。三德三宝名异义故。
    圣以四悉广布不同。其实体性无二无别。故
    用三字复喻三宝。然此同异三昧智眼之所
    知见。非寻名者依教安布。当生信解。即闻而
    观证悟在迩。三三涅??二。初约圆释义。涅??
    之言。章安疏中有多翻译。今取一翻不生不
    灭明三种相。义甚分明。三种别名。性则不改
    净则本空。圆则智满净则惑尽。方便则赴机
    净则无累。三种通名。名通义别随文自见。
    性净中诸法实相者。修善修恶遍收一切。名
    为诸法。修全是性相相皆实。故名实相。非谓
    诸法内有实相。亦非修虚其性本实。诸法当
    处既皆真实。故无法可染亦无法可净。既无
    惑染岂有法生。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是故名
    为不生不灭。圆净者据性而论。虽无染净。
    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惑本违理。智若契理惑
    永不生。智既顺理若理全显智永不灭。故惑
    尽智圆亦得名为不生不灭。方便净者。智冥
    寂理即鉴群机。故云寂而常照。照必垂应。
    机感即生心常寂灭。故此生非生。缘谢即灭
    应用常兴。故此灭非灭。应机出没非存非亡。
    是亦名为不生不灭。此三涅??。约契理应机
    二种修义。对于本净一性而说。当知一性。
    对修故合约性常开。全修在性故性具三。若
    全性三起契理修。乃成三智。若全性三起应
    机修。乃成三脱。既应机有三即方便净。具三
    涅??。既契理有三。即是圆净具三涅??。既一
    性具三。即是性净具三涅??。不尔。安能三
    点具足四德无减。岂三涅??独论离合。须知
    余三亦复如是。二例余对喻。三涅??体与三
    德等无二无别。岂唯体一义亦相从。故以涅
    ??义成四德。复由具德故成宝义。今三涅??
    体义。既同三德三宝。岂金光明不能比况三
    涅??耶。四三身二。初约圆释义。身有三义
    谓体依聚。欲令易解但取聚义。遍释三身。
    聚何法耶。所谓一实二谛三德四信五眼六
    通七觉八正九禅十度百门千法。八万四千
    法门。三昧总持诸波罗蜜。乃至过尘沙无量
    诸净功德。如是等法性具则名理聚。法身也。
    智证则名智聚。报身也。行成则名功德聚。
    应身也。然理无等者。然智行属修。修成则
    聚不成名散。理非成不故无聚散。今约显覆
    义言聚散。理虽具法覆故不见。与散义同。
    例显可知。此三皆言从初心者。虽通观行今
    据显出正理之文。合从初住终至妙觉。以垂
    应身非二凡故。此之三身。一念齐显故不纵。
    三义相由故不横。何谓相由。由行聚故资智。
    智聚故显理。亦是理聚故发智。智聚故导行。
    行聚故证理。复须了知。智行在理理方名
    聚。行理在智智方名聚。理智在行行方名聚。
    开合之义在其中矣。二例余对喻。五明三
    大乘二。初约圆释义。大乘即大车。取运荷之
    义。运而不荷荷而不运。俱非乘义。无法不具
    故名荷。能趣极果故名运。此三皆尔故名大
    乘。初理性虚通者。一性虚故万法具含。任运
    荷也。法法自然性通秘藏。任运运也。任运下
    少一运字。随乘者。智照诸法终归秘藏。而言
    随境者。良由诸境性本趣极。智随性故亦能
    趣极。是则理乘本运故随乘能运。随理荷法
    其义亦成。得乘者。体是众行。随乘导故庄严
    极理。故名得果。自既解脱能令他脱。故名得
    机。修性离合亦同前说。二例余对喻。六三菩
    提二。初约圆释义。菩提翻道。道曰能通。即前
    三乘各一运义也。若三别相。同于前后故不
    特释。但举异名兼而显之。故云真性亦名无
    上。真性体是第一义。故更无过上。二实智
    者。即惑成智。体染本空故名清净。三方便
    者。智但自净未满大心。今用善巧逗机。则使
    己他会极。是故方便复名究竟。开合如前。
    二例余对喻。七三般若二。初约圆释义。通名
    般若。此翻智慧。别名有三。即实相观照方便。
    此三般若体是圆常一大觉也。即此一觉有
    三种德。就非寂非照之德。名实相般若。就非
    照而照之德。名观照般若。就非寂而寂之德。
    名方便般若。此乃寂觉照觉非寂照觉。三皆
    觉故名三般若。寂照之上皆言非者。以依双
    遮起两用故。然寂照等义。初学难晓。今略言
    之。照谓照明。明故了法。了法无相名一切智。
    毕竟空也。寂谓寂静。静故谛法。谛法缘生名
    道种智。难思假也。非明非静。无缘之知名
    一切种智。绝待中也。然实相般若。他宗执实
    相无知名般若者。以所照境从能照智得名
    如此释名非性宗义。二例余对喻。上释三德。
    以般若智照法身境。境智既合乃起解脱。若
    谓三智定是一德。作少分解。则迷经旨莫销
    此文。若定多少则有二有别。应知般若具于
    法身及解脱。故方受三名。三德既是修二性
    一。般若岂不然乎。三德离九三智亦尔。是
    故三德与三般若及诸三法。皆同一体而立
    异名。悉是法界之全分也。故今三字亦喻三
    智。八三佛性二。初约圆释义。通名佛性华梵
    兼陈。佛翻为觉。即三智融明。遍一切处无不
    明了。名大圆觉。性以不改为义。谓大觉性不
    增不减非变非迁。岂正独然。缘了本具亦无
    变异。别名者。正因了因缘因。正谓中正。了谓
    照了。缘乃助缘。缘助于了。了显于正。正起胜
    缘。亦是正发于了。了导于缘。缘严于正。正起
    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
    也。此之妙因能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兹。
    文释三相皆云双非者。以其正因是中实故。
    故常无常苦乐垢净我无我等八种之倒。本
    不相应。文且从略举非常等也。全此正因发
    照了智。智岂邪倒。此了导缘众行皆中也。
    以从胜说故举双非。中必双照三谛义足。是
    则以即空假中正性。发即空假中了智。导即
    空假中助缘。严即空假中正体。起即空假中
    胜缘。如是方曰圆释三因。文举开掘金藏为
    喻。显此三相。喻通别教须依即义释今归
    圆。天魔外道不能坏者。魔等当体自是三因。
    岂应佛性更坏佛性。二例余对喻。九三识二。
    初约圆释义。释通名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
    问三识之名在本有位。又阿梨耶体是无明。
    阿陀那性是染惑。何得云识是智异名。答大
    圣悉檀。示诸众生显理名教。或存或废义有
    多途。如大经令依智不依识及诸教中劝修
    观智。断诸烦恼。此以废恶之名诠断烦恼。
    而成理观也。若楞伽经杀无明父害贪爱母。
    此以恶逆之名。诠断烦恼而彰理观也。若无
    行经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今家释云。是大贪大嗔大痴三
    毒法门。即与三观无二无别。此以恶毒之名。
    诠不断惑而明理观也。今以三识及下三道。
    为金光明所喻法者。同无行经用于恶名。
    诠不断惑而显妙理。良由圆教指恶当体即
    是法界。诸法趣恶。十二因缘非由造作。即
    是佛性。故陀那惑性赖耶无明。相相圆融。与
    秘密藏无二无别。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
    异名。然若不以不断烦恼即惑成智消此文
    者。圆意永沈。释别名中存三梵语。逐一释义
    即是翻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摄论真谛所译。
    故辅行云。真谛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
    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
    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
    性性是了因。?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
    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乃是第八异
    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
    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
    六对于缘因。今真谛仍合六七为缘因。以第
    六中有事善恶亦是惑性。若分别者。为易解
    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权说。分对诸位
    且立远近。以第九识无染不动。故当于佛。
    第八属菩萨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识已转成
    智。正以赖耶三分为境。虽是境界。而即用此
    便为观智。如初心人亦用现前第六王数而
    为境观。故引大论在菩萨心。名般若也。第
    七名阿陀那者。据真谛译。若新经论。皆云
    第七名为末那。今依古译。言诃恶生死等者。
    以二乘人人执既忘。见思所熏第六事识转
    成无漏。既尘沙未破。正住第七法执之中。不
    了生死法空。故有诃恶不了涅??法空。故有
    欣羡。此识若于果佛位中。却复用之而为权
    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着蔽垢衣执除粪器。
    故知诸识破后自在。为机载用也。波浪等者。
    第六识也。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
    流。而为波浪。乃当凡夫心心数法也。此约四
    人各对一识。若就渐断分别四相。?必含细。
    凡夫具四。二乘具三。已破第六故。菩萨具
    二。六七已转故。佛唯有一。第八至果已转故
    也。然其第六是意家之识。乃阿陀那之枝末。
    若说第七自己收之。故今不论。上明三识分
    三位者。乃属教道。若称实论。此三种识即是
    三德。何人不具何物暂亏。若识若色唯是一
    识。若识若色唯是一色。岂可有无增减而说。
    且约有情一念心。具一切染净。佛究竟具宁
    容独一。若不然者。岂为三字所譬之法。二例
    余对喻。例三德者。问三德与三识无二无别
    者。三德修性有离有合。今明三识有离有合
    耶。答有。又问。不二门云。顺修对性有离有
    合。三识之中七八二识迷九而起。是逆修义。
    岂得对性辨乎离合。答离此逆修立顺修者。
    则有惑可破有智能观。能所既存此修名逆。
    何顺之有。若即七八为顺修者。既无所破亦
    无能观。惑智既忘修性亦泯。而其三识一异
    同时。无逆顺中强名为顺。是故得云识是觉
    了智慧异名。今文三识明此顺修。此修对性
    辨离合者。九具八七名为性三。八具七九及
    七具八九。名为修二。各三之义是为离也。
    今合性三但明第九。各合修三但明七八。是
    为合也。离合既尔。故与三德及诸三法无二
    无别。乃以三字喻今三识。十三道三。初束十
    二支为三道二。初正束。此十二支教门不定。
    有通三世。有通二世。有在一世。有唯一念。时
    虽延促。皆论十二。今就三世束为三道。教门
    多故。其相显故。二释名。上束十二是释三名。
    今明道义是释通名。通名道者。谓业惑苦互
    相通故。故今世世相续无穷。然今文意。即
    以事通彰理不壅。二约圆释即事而理。经指
    痴爱中间五果为佛性者。盖于报法易显正
    因。故以此五果虽有触受。未生爱取。就此色
    心显正因体。易成妙观。如摩诃止观初观阴
    境。其意亦然。凡明观法初多就易。易处观成
    无难不晓。大师得意。故例惑业皆是佛性。即
    是缘了二因性也。举三喻者。世间物象比于
    妙理。皆是分譬。须将法定方显偏圆。如如来
    藏经九喻。止观喻别余文喻圆。今冰水等亦
    兼圆别。何者。若谓结佛界水为九界冰。融九
    界冰。归佛界水。此犹属别。若知十界互具如
    水。情执十界局限如冰。融情执冰成互具水。
    斯为圆理。薪火缚脱其例可知。故十二缘轮
    回之法。谓实则三障确尔。情虚则三德圆融。
    于十二缘不损毫微。全为妙境。即惑业苦一
    一通彻法界边底。是名三道。欲显此三圆融
    义故。名从胜立。故云法身般若解脱。但转其
    名不改法体。其实?是当体通彻耳。三约体
    达例德对喻。问前明三识。第九一性对八七
    二修。以明离合故类三德。今明三道三俱逆
    修。如何说于修二性一。此义不成则与诸三
    有二有别。岂是三字所譬之法。答即事而理
    事理无差。且如事中惑起于业。业感于苦苦
    还起惑。此三修恶即是性恶乃名性三。亦
    即因法转名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
    大乘。亦即果法转名三身三涅??。亦即果用
    转名三宝。亦即秘藏转名三德。故知节节但
    转其名不改其法。故不二门云。性指三障是
    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其义既尔。安
    云三道不具离合。以金光明譬于三道。其意
    略尔。二示融通三。初劝解法圆融。上极三德
    下至三道。不增不减无二无别。即异而同也。
    迷解智行因果自他。至同归处名义不滥。即
    同而异也。终日同终日异。用十同异以为初
    门。从门入者。则于一切同异无碍。如风行空。
    能于一法解一切法。若同若异能于百法解
    一切法。千法万法河沙尘数。各解一切。若同
    若异故云亦如是。二引诸经圆证。一法门者。
    趣举一法摄无量法。故云眷属。彼彼摄法亦
    复如是。此经云。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以此
    例之。一切诸法。皆譬众香之丸随色之珠。地
    具四微海容诸水。若同若异合法可知。三设
    问答显益。问意者如前三德。尊重名三宝。不
    生不灭名三涅??。乃至通达名三道。此于一
    法显一切法。已自具足。何用更说三宝等九
    法及一切法。皆各能摄一切法耶。答意者。其
    实一法已具一切无所减少。但为人根宿熏
    差别。致令宜乐断证托缘不同。有闻三德摄
    一切法得四益者。乃至有闻三道摄一切法
    得四益者。故须遍说能益多机。一说下明于
    遍说。令彼一人生一切解。圆顿根性闻说一
    法尚解一切。若闻诸法妙解愈明。能知佛意。
    佛是一切智人。故云智者。?言软语者。大经
    云。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言及软语。皆
    归第一义。然则?软之言该乎一切。今就十
    法论者。三道至?。中八相望三德至软。既约
    圆说。一一互融法法高广。故令闻者入第一
    义及无违诤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