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七 >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并序)

    问曰。昔者宝云法师。尝有撰集赞释玄辩。近
    岁孤山?梨。又以章记表明微旨。今复纂述
    其故何哉。答曰。宝云。讲次学徒随录义或阙
    如。未及补治不幸归寂。孤山之制多事消文。
    复于中间毁除观心。斯实不忍。今故秉笔拾
    先师遗余之义。拾后人遗弃之文。使教行二
    涂不至壅蔽。但谕新学达者。无诮吾之烦辞
    也。时天圣元年岁次癸亥四月望日序
    题有六字。上四所释。下二能释。能释乃通。由
    智者师解释诸经皆立五义。故以所释拣非
    他部。入文广解经题四字故不预叙。能释二
    字者。玄谓幽微难见也。义谓理趣深有所以
    也。其幽微义而有五重。盖一经始终能诠之
    名。所召之体。即体之宗。宗成力用。此四言教
    通局相状。大师搜抉如是五义。解释一题。
    欲令学者预知经旨然后寻文。使于文文成
    智行故。斯是道场持因静发。称会佛心演兹
    奥。旨故不可以暗证者及寻文者同日而语
    也。幽微所以岂虚名哉。能说师号者。天
    台即栖真之处。智者是隋主所称。大师乃群
    生模范。说者拣异他师握笔撰述也。若始终
    事迹具彰别传。今略不书。二释文二。初释
    序文二。初总示法体。此者指定之辞也。金
    光明者。所示法体也。甚深无量明体德也。
    应知此经三字别题是法非譬。何以知然。经
    叙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乃住
    此定而便唱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岂非直
    指所游法性名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
    而下文所立譬喻一释者。盖以诸师解金光
    明为世物象。用譬如来所得深法。诸师虽乃
    用譬显法。其实不知法相圆融。随名局解。
    是故不能遍譬诸法。大师欲示金光明海。无
    法不备无法不融。故顺诸师以金光明三字
    为譬。具足比况佛之所游。略则十种三法。
    广则一切法门。一一互融皆不思议。此乃格
    他譬法不周。因此广显法性圆具。然虽顺他
    以譬显法。其如经题是法非譬。故后自立附
    文当体二种解释。斥彼义推譬喻疏远。依经
    就法方为亲切。斯由大师深解法性可尊可
    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
    物。当体称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
    究竟成就也。除法性外所有名言皆无实义。
    故金光明三种法门。举一即三全三是一。非
    三非一而一而三。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是秘
    密藏佛所游处。又复应知。以金光明示法体
    者。即五章体盖由此经。以金光明为名。以金
    光明为体。以金光明为宗。以金光明为用。以
    金光明而为教相。亦可三字别对五章以金
    为体。以光为宗。以明为用。总三为名。分别三
    名而为教相。法体既尔。体德合然。甚深是光
    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
    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
    亦可三义皆甚深皆无量皆不二。五章之德
    莫不如是。二别明教意。上已总示五章法体。
    今乃别明起教之意。初叙说经意。即如来显
    示五章。二叙宣通意。即是智者流行五章。
    初自为二。初据理绝言。盖由至理但可妙证
    难以[月*犬]名。二赴缘可说。此约大悲无说而
    说。说必利人。初又为二。初约我辨。上至极
    果下及庸凡。皆不能令妙理有说。更分三。
    初明果人不能尽喻。四佛说偈山斤海滴地
    尘空界。皆不能比释尊寿命。此之四喻虚空
    最大。以山等三依空立故。虚空虽大而是妄
    心变起之境。迷真故生悟性则灭。与眼作对
    心缘所及。安能尽喻。不可思议金光明耶。故
    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宁将一沤类
    乎大海。空向莫喻。三那可论。问经云空等莫
    比释尊所得寿命。今何得云不类大觉及金
    光明。答觉性若少金等三义则不名大。释尊
    寿命义当于明。不具金光则非永寿。一法不
    少。三法不多。生佛无差体用不二。若不尔
    者。非方等义。四佛世尊喻不能及。彰理绝言
    也。二明因位未能穷源。上举果佛证虽究竟
    而法本寂灭。故言喻莫彰。今辨因人未到性
    源。故拟议非及。此自为二。初约喻以智断斥。
    日轮赫奕喻智德般若。婴儿之眼喻空假观
    慧。既违本智则非佛眼。故于智德赫日非所
    瞻仰。大舶楼橹喻断德解脱。新产之妇喻生
    法缘慈。既异无缘则无妙力。故于断德楼橹
    非所执持。此约圆果三智三脱。斥前三教菩
    萨悲智故也。若圆菩萨修既即性则能从始
    不乖二德。然虽解即。若因望果智有明昧。
    力分强弱。是故因人于果智断。亦非瞻仰及
    以执持。须了智断名为光明。二德不二即是
    法身复名为金。虽用二斥。乃显未穷三法源
    也。二约法以因果定。偏圆菩萨皆能伏断。随
    其所行悉名清净。今圆极果所行法性。超越
    一切故言过也。于金光明极证之人。尚不能
    喻。未穷源者宁可言耶。三明凡小全迷所以
    二。初小。偏圆菩萨发旷大心。有分证智。于金
    光明妙绝之理。犹尚不能腾象立言。况复二
    乘灭心自度如聋望哑。岂能思说诸佛行处。
    二凡。三乘贤圣虽小异大因不及果。而能修
    证三谛理智。尚莫言想金光明海。况凡外之
    徒本非其分。随语生见故言则伤实。既执无
    言故默则致失。若具论于言乃有单复及具
    足句。具论于默。则于三重四句之外。各一无
    言并犊子部。我在第五不可说藏。此皆邪外
    发语默见也。若悠悠者。及学佛人惟理之
    心非语即默。于兹二处增见长非。虽非神我
    全当人执。故四教四门皆生语见。离四即起
    无言之见。故起信论明五人执。皆是执于如
    来藏起。今之所斥正在此人。故言与默皆云
    不可。如是具论凡夫起见之语默。二乘偏证
    之思说。菩萨未极之智辩。皆不能诠至圆之
    性。上至果佛纯净心口究竟说证。亦不能喻
    者。盖显金光明本来秘密。离言说相离心缘
    相。俾乎行者辞丧虑忘。二引文证二。初大品。
    彼经及论明先尼梵志。本虽邪外道机已熟。
    诣佛请云。令我此坐不起得眼。佛为开决证
    须陀洹。佛还诘其悟理之智。由内观故得是
    智耶。答言。不也。外观及以内外俱等得是智
    耶。皆答不也。此乃四句言想都绝方得预流。
    小智尚尔。况金光明乎。二大经。初文总泯
    一切思说。又生生下别忘四说。今家以此泯
    于四教言思之道。实因缘生成所生法。故名
    生生三藏教也。幻有之生即是不生。名生不
    生。通教也。不住不生立十界生。名不生生。别
    教也。圆教名为不生不生者。理本不生。事即
    理故。事亦不生。名不生不生。性本不生顺修
    即性。修亦不生。故二不生。惑体空故不生。智
    用忘故不生。故二不生。无因可修故不生。无
    果可克故不生。故二不生。自他感应诸相对
    法性皆不二。本寂灭故重言不生。四种皆云
    不可说者。斯有二意。若当分者。四教之理但
    可智证。皆不可说。身子云。解脱之中无有言
    说。三藏也。三人同以无言说道断诸烦恼。通
    也。无言童子。非凡非圣非有非空。故不言者。
    别也。诸法寂灭不可言宜。圆也。若跨节者。
    圆妙之理都不可以四种言示。尚叵圆说。况
    三教耶。如此皆彰法金光明是秘密藏不可
    思议矣。二赴缘可说。金光明理虽离相寂灭。
    若忘情而证。以四悉檀无说而说。则令众生
    获益无量。文自为四。初明有缘须说。大经四
    种不可说后。即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岂非
    赴缘可作四说。言有因缘者。十因缘也。于
    十二中唯除未来生死二支。此是因缘所成
    果故。过去无明至现在有。此十皆是能成因
    缘。能成四教所得之果。何者。以无明支乃
    是过去爱取之心。以有此心故。佛菩萨示以
    四教种种名义。既爱且取乃依四教。起四行
    业即无明缘行也。此业能持禀教人识来说
    母胎。即行缘识。此识随于四教业缘。成名色
    等四种之果。即是识缘名色。乃至触缘受也。
    既四教业感今五果。故于受心还爱四教。即
    受缘爱。爱必取索四教之法。即爱缘取也。爱
    取若深则能勤修四教行有。即取缘有也。
    有必招果故。于现当成就贤圣之果。此乃众
    生有十因缘故。于是诸圣说四教法。未种与
    种。复以四法令已种者熟。复以四法令已熟
    者脱。说有此益。是故对缘不可不说。二明此
    说可尊。通论赴缘则一期四教。今别对机
    示此经五义。而其五义一一尊崇。更分为二。
    初列经五义。以金为名等者。名有三字。一必
    具二。金最上故。光明亦然。法性为体。虽通
    一切。如来所游唯局果证。通之盛也。局之极
    也。特举义者。三字所标。即是究竟第一义也。
    庄严菩萨等者。下文定宗专取于果。今云菩
    萨者。克果人也。既能庄严深妙功德。即果四
    德深妙之极也。语虽带因意正在果。照耀诸
    天等者。诸天鬼神皆大菩萨。法性光明照必
    增道。是故大权心生法喜。显经力用广而复
    深。文号经王等者。此部多文称金光明。诸经
    之王。王能统领故教摄众典。然疏释经王。以
    文理合而为中道。是经复是王。于九种经。
    而得自在。文是能诠理是所诠。文理合故能
    所互融。若教若理皆名中道。悉是经王。疏
    以经王叙体。即所诠是中道也。今以经王叙
    教。即能诠是中道也若非中道教莫诠中道
    理。慎勿僻解。以所名能称中道教。二结示
    可尊。以金为名故贵。果理为体故极。究竟三
    身故宗深。无物不益故用大。文字即中故教
    称王。是故五章一一高广。三明尊故诸圣护
    持二。初极果护持。所诠妙中一切法趣名不
    二体。一切如来证此体故。依之住持常所护
    念。令诸众生八倒不起。经表四智故举四
    佛。其实此体无佛不护。故云三世十方亦
    复如是。故下经云。十方诸佛常念是经。二大
    权宗奉。一切菩萨等者。下赞佛品云。尔时无
    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从此世界至金宝盖
    山王如来国土。到彼国已。五体投地为佛作
    礼。向佛合掌。异口同音赞叹于佛。疏云陈列。
    赞众至彼国土。故云遍他方以遥礼。树神善
    女等者。亦此品文。菩提树神赞偈中云。我常
    修行最上大悲。哀泣雨泪欲见于佛。诸天覆
    之等者。四天王品散脂及鬼神品皆广说。常
    以神力护说听者。并其国王及以土境。坚牢
    地神品大辩天品。功德天品。各于品内广明
    饶益行经之者。此诸菩萨及诸天神。多是古
    佛却来。或乃分真垂应。遥礼称扬如来功德。
    护持饶益说听之人。皆为宗奉经王流通方
    等。若非法门至妙曷能裨赞惟勤。四明说
    故其益该博。诸有悉干枯者。忏悔品云。三
    有之中生死大海潦水波荡。恼乱我心。其味
    苦毒最为?涩。如来网明能令枯涸。诸有不
    出欲色无色三有故也。三涂除热恼者。四王
    品云。是经能令地狱畜生饿鬼诸河焦干枯
    竭。举要等者。寿量品云。尔时三千大千世
    界所有众生。以佛神力受天快乐。诸根不具
    即得具足。举要言之。一切世界所有利益未
    曾有事。悉具出现。说经利益。不止能除三涂
    诸有报苦而已。应明二十五有十番。离苦十
    番得乐。能令究竟金光明显。方是具论未曾
    有事出现之相。二叙宣通意。上之所明从本
    寂理。赴缘立说。皆叙如来说经之意。今是智
    者自叙智力。取义释题依文显义。通经之意
    也。自分四。初圣者赞护。己欲开谈。先思上
    圣赞叹不已。护法忘疲。故希圣之心有自来
    矣。金龙三世赞叹者。信相菩萨过去为王。
    号金龙尊。广说章句赞叹诸佛。愿于当来值
    释迦佛。今遂所愿。乃于此会以偈赞佛。金
    龙尊王是过去赞。信相菩萨是现在赞。又
    有誓愿未来无量阿僧只劫。在在生处。夜梦
    金鼓昼如实说。即未来赞也。是彼一身三
    世赞叹。问金龙三世皆赞于佛。安得类宣
    金光明经。人法既殊若为通会。答揽金光明
    无上实法。而为果佛无上假人离法无人离
    人无法赞佛之语。乃是宣扬微妙心色。此
    之心色即金光明。如马鸣大士归依三宝。
    以救世大悲者为佛。以彼身体相为法。就佛
    叹者即是克体赞金光明也。地神等者。其品
    坚牢白佛云。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敷师子
    座。令说法者坐其座上。广宣此经。我当在中
    常作宿卫。隐蔽其形。于法座下顶戴其足。上
    圣重法所以尊人。二凡师轨则。二圣深证。
    尚历劫称扬屈身敬护。况外凡下位禀法励
    行。岂不弘宣者耶。三托义兴言。托上诸圣
    护法之义。兴今五章通经之言。四称法求益。
    涓露禽鸟喻通经之善入海向山喻此善顺性
    实藉片缘即上所喻之善。同均咸色。即今所
    冀之益。盖言涓露微善愿同性海一咸味也。
    禽鸟片缘愿均佛山一妙色也。山谓妙高四
    宝合成。东黄金。西白银。南琉璃。北水精。鸟
    随近处皆同其色。然一念随喜尚功等虚空。
    五品流通岂善同涓露。特是大师以凡望圣
    谦己尊经。意诫后昆不自矜伐矣。二释玄义
    二。初列章科判。初释题即玄义。二释文即
    文句。此卷标名但云玄义。科文顺此。是故
    不列释题释文二段科目。今列章科判。何
    妨对下文句为释文。判今玄义为释题。于释
    题中先列五章。是其所释。就此五章而作二
    释。所谓总别。以兹二释皆释五章故。二依
    科解释二。初总释二。初生起。二拣别。若广论
    总释。如法华玄。总释五章而作七番。一标章。
    令易忆持起念心故。二引证。据佛语起信心
    故。三生起。使不乱起定心故。四开合。五料
    简。六会异。起慧心故。七观心。即闻即修起精
    进心故。今文从略。但作两番。唯起二心。生起
    起定。拣别起慧。定慧若立诸行皆成也。二中
    初生起。名居初者。是能诠故。而名是假必依
    实法。所谓声也。由声屈曲方成名句。推假由
    实。故论此土音声佛事。然若从佛及善知识。
    名则因声。若从经卷名虽因色。而其色经本
    集声教。故从经卷亦云闻名。此从自行初禀
    名言也。体居次者。名是能诠如标月指。体是
    所诠如所标月。若失意者。执指为月。不唯
    迷月亦失于指。若得意者。忘名得体。不唯
    识体亦不昧名。今论得意。故去以闻名故。
    次识法体也。宗居三者。宗即是行。行能进趣
    从因至果。若不识体则不成行。此说犹通。
    若前三教。识真中理缘理修观。亦得名为体
    显次行。今明圆宗全性起修。若不识性以何
    为修。性是本觉修是始觉。本觉无念遍一切
    处。即以此觉而为始觉。故不思议境即是观。
    此之观行方是圆宗。故知体显次行文宽义
    紧。须善解之。用居四者。以宗成故方有力
    用。言宗成者。显体竟也。全体起宗宗还显
    体。全鉴发光光还显鉴。显鉴既毕现像无遗。
    是故宗成能遍益物。教居后者。用能益物。益
    物之方在乎施教。故教当五闻名等者。然名
    之与教俱能诠理。以约自他而分两章。自行
    始禀从名命章。化他初施从教命章。有始有
    终等者。即二始终。寻名得体宗成发用。自
    行始终也。施教益他。他亦寻名乃至发用。
    仍成始终。故知五章有二始终。文举二始形
    出两终矣。二拣别二。初料拣三。初问起。约极
    略极广而为问端。引处中答也。二答通。若
    名数大广既难忆持。修观智者望涯而退。若
    章段大略显义不周。习名教者不能生解。故
    立五章。丰约得中。则令行者义观俱成。于
    第一义易得明了。三结示。二分别二。初正分
    别二。初约六种。即是总别理事因果教行自
    他说默六双。料拣五章也。总别者。前一章即
    释名也。总金光明三字为能诠名。次三者。
    即体宗用也。派三字为别者。以金别当于体。
    以光别当于宗。以明别当于用。故称为别。
    后一章即教相也。兼于总别者。乃是分别总
    别四章教味相也。次理事者。体是四章所显
    之理。四章是体所起之事。三因果。前三是因
    后二是果者。据下明宗定在于果。合云。前二
    是因后三是果。恐文误也。然体非因果。而
    是因果所显之理。寻名得体。犹是因中信解
    显理。未是宗成果显之理。故分属因。四教
    行。前四是行者。对后施教故前皆行。何者。
    名是行法体是行本。宗是行果。用是行德。
    五自他。复以五章皆名为行。而分前四属自
    利行。用属自利者。自在应用缘因显故。犹属
    自利。唯后设教属于利他。皆名行者。以
    由二利悉为作故。六说默。以自四章既当自
    行。悉须忘言。故皆属默。后一化他赴机设教。
    故当说也。并云圣者。离语默见是圣人法故。
    二例余义。六种之外。解行修证缚脱体用感
    应等种种义。皆可分别五章之相。避烦从略
    耳。二约喻显二。初立喻。显即示也。中当即五
    章也。分明包富即法喻之德也。包富如囊中
    有宝。分明如探以示人。故大论云。解释佛
    经。如囊中有宝系口则人不知。应为解佛经
    囊释其道理。今亦如是。用此一譬显示六
    双。故云皆为分别作譬也。二合六种。总总于
    别别别于总。对譬可见。理具四章如囊有宝。
    全理立四如探示人。因具果德如囊有宝。从
    因显果如探示人。行蕴于教如囊有宝。教诠
    于行如探示人。利他之法自必修之。如囊有
    宝。还将自修而利于他。如探示人。默然圆
    证。如囊有宝。如证而说。如探示人。不但六双
    诸皆可譬。二别释。上一一番皆通五章。故曰
    总释。今则五章逐一解释。于释名时不言余
    四。释四皆然。故当别释。大分为五。初释名。
    名即一部所列名言。今就总示以题为名。此
    自为二。即通别二名。经之一字即是通名。通
    诸部故。金等三字即是别名。别题此经故。
    今家解释诸经题目。但作通别二名分之。不
    云经是能诠余是所诠。禀山教者切在知之。
    初释别名二。初定三五详略无妨。以今四卷
    是昙无谶译。但标金光明三字而为别名。无
    帝王两字。若真谛所译七卷之题。即于金光
    明下。更有帝王二字。此本题中虽无帝王之
    言。而于经文有经王之义。故释题者。于其二
    字说与不说。二途无妨。又应大师频宣此典。
    释题之际。帝王之名存没适时。故使玄文本
    有广略。二约文义先后而释二。初据文先
    释三字二。初约教义释。谓教诠义理。二约
    观行释。谓修观成行。此乃今家教行俱明义
    观兼举。欲令禀者解行功成也。初二。初标列。
    五中前二兼通号。后三唯别名。三中初一
    顺古立。后二唯今义。二中附文有理事当体
    独在理。二正释五。初通别二。初拣示通别四。
    初泛明三通别。斯盖大师深解二名。不独召
    于通别二教。亦乃召于通别二行及通别二
    理。故云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理。理
    有通别。故三通别皆二名召。是故诸部有但
    就理立二名者。即如来藏经等。藏乃别在妙
    俗之理。经即通理。有专就行立二名者。即楞
    严三昧经等。楞严既异偏小三昧。即是别行
    经即通行。有但以教立二名者。即遗教经
    等。遗教既异诸教乃是别教。经即通教或以
    教为别名。行理为通名。如维摩诘所说经等。
    说既是教所说经即行理也。或以理为别名。
    教为通名。如宝箧经等。实相如宝。此经如箧。
    教含理也。况诸部中以理为经。其类非少。
    此部乃云。十方诸佛常念是经。华严云。破一
    微尘出大经卷。法华云。此法华经藏。深固
    幽远无人能到。又云。为诸佛护念。殖众德
    本。入正定聚。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成就四法
    乃得是经。疏云。四句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知见得经非妙理耶。以行为经。如小弥陀经
    云。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
    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既指功德为所护经。经非行耶。佛自问起。
    何名诸佛所护念经。佛自释云。若善男女。闻
    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人则为诸
    佛护念。得不退转于阿耨菩提。以所护念经
    为问。以能修行人为答。岂非以行为经。又大
    弥陀经中彼佛谈行。皆云说经。故知行理为
    经甚多所出。不可但以教名为经。通经既具
    教行理三。别名具三。显然可见。二拣二用教。
    三通三别今家释题。诸部已委故置其二。
    且就于教明通别相。只此一释已能拣异诸
    家释题。何者。盖以诸师。独以经字为能诠
    教。余字是所诠理。岂知二名俱在于教。三明
    教功能。通别二教相须而立。能诠理故。问此
    云理无名字名字名理。与当体章真谛有名
    俗谛无名。顿尔相违云。何融会。答彼辨真俗
    此明理教。彼以圆教所诠为真。而以凡人所
    见为俗。真既本具究竟名义。故曰有名。俗无
    实义故曰无名。今之理教俱就圆论。理无名
    字者。乃彰本寂离名字相。名字名理者。非谓
    凡俗着相名字。乃是圆教称实之名。由理具
    德能应诸名。故一一名无不名理。取喻虚空
    无长无短。而能应于长短之数。故一一丈及
    一一尺无非虚空。当体章云真谛有名。既就
    圆谈。非定有之有乃无名之名。故彼有名与
    今无名。其义一揆同。起信论云。真如义。先
    明离言。次明依言。虽分二义只一真如。故荆
    溪云。性本无名具足诸名。是知今文与当体
    章略无乖舛。又引般若。总持之义虽无文字。
    而云总持。若不具足真实名义。岂称总持。深
    见有无义不相反。四正明教通别。上已虽说
    教之功能。而未明示通别之体。今取文字为
    教通体。乃取所以为教别体。何者。诠善诠
    恶示偏示圆。皆用文字其教则通。所以者。
    能诠意趣也。文字随于意趣而转。意趣不
    同故教成别。应知全通为别。以用文字诠所
    以故。别不离通以其意趣用文字故。今之通
    别皆在于教。故二皆能显也。二经题通别二。
    初遍示诸部二。初正用通别释题二。初通。圣
    说该收一代声教无非文字。从经至言皆云
    一者。趣举一也。即众经中趣举一经。乃至群
    言中趣举一言。列则自广之狭。数则前少后
    多。谓经少时多乃至句少言多。此等皆是圣
    说。说必文字。故知文字是教通体。文字通
    故通称为经。二别二。初明别相。即能显之所
    以也。圣说言句意趣虽多。四悉收之义无不
    尽。世界悉檀。使世谛不乱。如华严异于阿
    含。方等异于般若。令欣乐故。为人悉檀。便
    宜不同。令发善故。对治悉檀。破恶缘殊。令灭
    罪故。第一义悉檀。入理机别。令妙悟故。故说
    诸经名相有异。二结四悉。悦宜对悟配四可
    知。若说一经皆由四悉。此四彼四意既不同。
    是故诸经称为斯别。二喻显通别成教。盐梅
    咸酢。组织经纬。皆喻文字之通所以之别。
    滋味文绣皆喻诸经名相之异也。二的判此
    经二。初释从别所以等者。别明今经四悉意
    也。有世界机。闻三身常。忻乐赞用。有为人
    机。宜闻赞叹三身生善。有对治机。堪修忏悔。
    破三障恶。有第一义机。合悟诸佛行处之理。
    从此别意故说此经。部虽四悉。皆从金光明
    法门获益。故标三字以彰教别。从通文言等
    者。四悉所以虽异众经。而一一悉皆须文字。
    文字之体乃通诸部。故标经字。以表教通。二
    结。二翻译。今之题目虽是谶本。然真谛所翻
    金光明帝王经题名最委悉。故大师用之定
    其华梵。故前文中论题详略。帝王二字若说
    不说。俱亦无妨也。三譬喻释。若准第四附文
    释中。明斥譬喻义。推疏远非是佛语。验知附
    文及当体释。是今正意。若譬喻释文相虽广。
    盖见古师虽用譬释。譬法不周。翻屈此经所
    诠之义。因兹大师同他用譬。遍譬一切圆融
    法门。此之法门虽从譬显。乃是预示当体释
    中法金光明。诸异名耳。盖由法性具无量德。
    有无量名。名金光明。亦名法身般若解脱。亦
    名法报应。亦名正缘了。乃至名苦惑业。一摄
    一切。一切入一。以约所譬说此义已。至当体
    中。但定三字非譬是法。法必遍融。则于一切
    无二无别。然若得知法金光明。是诸三法中
    一种名者。即晓此经立题之旨也。此自分二。
    初古师释三。初数师二。初叙。旧经师者。即是
    旧来讲此经人也。本弘数论兼讲此经。以譬
    释题对于三德。二破。章安记录智者之义。故
    云若大师云。有时亦云天台师云。或今师云。
    先破违宗。既其本论但立二身。何故释经而
    用三德。若开二身释三德者。己宗则坏。故云
    于论不便。次破乖经。若云本论。虽但二身。为
    顺经文须用三德者。经文何处明示三德。若
    云。经虽无文。推义合有者。则何所不通。合具
    一切三。法岂独三德耶。既违本论不会今经。
    故无取也。二地人二。初叙。地人者。本弘华严
    十地论。兼讲此经也。此师释题缩三为二。金
    质之上虽有光有明。若望金体同名为用。又
    定此用不从外来。故云自有。譬般若解脱虽
    是二德。若望法身同名为用。此之二德不从
    修成。故言自有。此师?以体用二义。释今三
    字也。二破。论明三佛者。论释旧经故有三佛。
    一?陈?谀欠ㄉ硪病6??崮潜ㄉ硪病H??br> 迦牟尼应身也。正合此经法身应身化身之
    义。若用三佛。为此经题三字所譬。则于经论
    义不相违。故云自便。那弃三身自立体用。特
    违己论。若云。本论虽说三佛。为顺此经须谈
    体用者。此经新本。显以三身而立品目。品内
    三身灿然可举。若今旧本虽略此品。而三身
    名义经中甚多。如四王品云。佛真法身犹若
    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既水月是应。岂空
    中无月。空月即报也。天辩巧故以二显三。
    又如别序。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释迦如
    来应身也。游必妙智报身也。深广法性法身
    也。又忏悔品。以桴击鼓出大音声。鼓即法
    身桴击即报身。出声即应身。故知三身名义
    不少。有何一处但言体用。进不会经。退违己
    论。故亦拣之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