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一 >
  • 法华论疏卷中

    (方便品)

    依论十七种名中第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
    便经。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人天
    二乘等法名大巧方便。故云方便品。又下论
    明佛有七种方便。故云方便品。依下论末论
    主开方便为五段。一说妙法功德。次说如来
    法师功德。三明大众三义。四明如来四义。五
    释四种疑就文二。前牒经。次论释。经文既
    长。今前科之。然后更取论释。依论科经为三。
    一叙如来起定
    方便品 经曰尔时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
    不动以如实智观从三昧安详而起 从定起
    已告舍利弗下。第二出对扬之人
    起已告舍利弗 从诸佛智慧已下。第三明
    二种功德。一妙法功德。二法师功德。明二种
    功德即二。初章二者。一总明内证甚深阿含
    甚深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见难觉难知
    难解难入如来所证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
    能知 从何以故下。第二别明阿含甚深又
    开八别。初明受持读诵甚深
    何以故舍利弗如来应正遍知已曾亲近供养
    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无数诸佛 于诸佛所
    下。第二明修行甚深
    于诸佛所尽行诸佛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 舍利弗如来已于下。第三明果行甚深
    舍利弗如来已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勇
    猛精进所作成就 名称普闻下。第四明增
    长功德甚深
    名称普闻 舍利弗如来毕竟下。第五明决
    妙事心甚深
    舍利弗如来毕竟成就希有之法 舍利弗难
    解之法下。第六明无上甚深
    舍利弗难解之法如来能知 舍利弗难解法
    者已下。第七明入甚深
    舍利弗难解法者诸佛如来随宜所说意趣难
    解 一切声闻辟支佛下。第八明不共二乘
    所作住持甚深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 何以故舍利
    弗下。第二次明如来法师功德。妙法功德是
    佛之自德。法师功德是佛化他德。又开为
    二。一初总明法师功德
    何以故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就故
     从舍利弗下别明法师功德。就中复二。一略
    明如来具四功德皆为法师。第二广明四种
    功德。初亦是标章门。第二名为释章门
    舍利弗如来成就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
    观种种言辞 言四功德者。一种种方便者
    约住功德。种种知见者第二教化功德。种种
    念观者谓毕竟成就功德。种种言辞下。第四
    说功德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已下。第二
    广明四种功德。即释四章门。即为四别。第一
    前广住功德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于彼彼处广演言教
    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于诸着处令得解脱 舍
    利弗知见下。广上第二教化功德
    舍利弗如来知见方便到于彼岸 舍利弗如
    来知见广大下。广上第三毕竟成就功德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障无碍力无
    所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禅定解脱三昧三
    摩跋提皆已具足 舍利弗诸佛如来深入下。
    广上第四说功德。就文更开七别。即有七
    舍利弗。第一明种种解成就
    舍利弗诸佛如来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
    法 舍利弗如来下。第二别言语成就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
    悦可众心 止舍利弗下。第三明相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舍利弗佛所成就下。
    第四明堪成就
    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舍利
    弗唯佛与佛下。第五明无量种成就
    舍利弗唯佛与佛说法诸佛如来能知彼法究
    竟实相 舍利弗唯佛如来下。第六明觉体
    成就
    舍利弗唯佛如来知一切法 舍利弗唯佛能
    说下。第七明随顺众生意为说修行法成就。
    就文又四。一总明如来说一切法
    舍利弗唯佛如来能说一切法 从何等法
    下。第二别明说证等五种法
    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法 何等
    云何下。第三明说教等五法
    何等云何何似何相何体 如是等一切法下。
    第四总结证教二法如来现见非不现见
    如是等一切法如来现见非不现见 今且示
    文处。后依论别释 论曰下第二论释。就文
    为二。第一总释一部经。第二别解
    论曰自此已下示现所说法因果相应知 言
    所说因果相应知者。近而为言方便一品明
    因果义。如云受持读诵甚深等明因义。诸佛
    智慧甚深无量等明果义。远而为言此经唯
    显一理说一乘唯教一人。故以一乘因果为
    宗 尔时世尊下。第二牒经解释。有五章经。
    即为五段。如前所说。初文二。前牒佛从定起
    及告舍利弗二章经而解释。次牒妙法功德
    及法师功德而解释
    尔时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动以如实智观
    从三昧安详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者 以如实
    智观者。上一句明正念不动。谓静极。以如实
    智观谓鉴明。鉴明谓知病识药。从三昧安详
    而起者。以知病识药既竟。应病授药时至故
    从定起。起已告舍利弗者出对扬之人也
    示现如来得自在力故如来入定无能惊寤故
     示现如来得自在力故者。释上正念不动及
    如实智观。以定力自在得身心不动及如实
    观察。如来人定无惊能愕者。释安详而
    起。以无外缘惊愕故得安详起定也。前明内
    有自在之力。今明无外缘愕。并是叹无量
    义定有此二力 何故唯告舍利弗下。释第
    二对扬之人又开二别。一释不对余声闻。次
    解不对菩萨。一一中有二。初何以故即是问
    何故唯告尊者舍利弗不告余声闻等者 随
    甚深智慧下。第二答
    随深智慧与如来相应故 今正说平等大
    慧。唯身子智慧第一与佛相应。余人不尔。是
    故唯告身子 何故不告诸菩萨者。第三释
    不告菩萨。初问。次答
    何故不告诸菩萨者 答中初总标五义
    有五种义 从一者已下。别释五义
    一者为诸声闻所应作事故二者为诸声闻回
    心趣向大菩提故三者护诸听闻恐怯弱故四
    者为令余人善思念故五者为诸声闻不起所
    作已辨心故 但明声闻有五义。所以须告。
    一者为声闻所应作事故者。下譬喻品云。我
    虽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今所应
    作唯佛智慧。菩萨已发佛心行佛已作佛
    智慧业。故不须告菩萨。声闻未作佛业。欲
    令其作。是故告之。二者为诸声闻回心趣大
    菩提故者。菩萨发心趣于大道。故不须告。
    声闻未回。今欲令回。是故须告也。上令作佛
    因。今明趣佛果。三者护诸声闻恐怯弱故
    者。声闻怖佛道长远。是故须告。菩萨不尔。
    四者为令余人善思念故者。自身子之外人
    天菩萨之流并称余人。声闻本非作佛人当
    得作佛。我佛云何不求佛耶。令其思念道
    理。五者为令声闻不起所作已辨心故者。声
    闻有自保究竟之执。是故须告。菩萨无有此
    病。故不须告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者。第二
    释二种功德。即二别。就释妙法中为二。第一
    总释二种甚深。第二别释阿含甚深。初又二。
    一正释。二举经示释处。释中为二。一牒。二解
    释。牒中前牒智慧及甚深二章门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者 为诸大众生尊重心
    下。第二解释。就文为二。初总生起二章。次别
    释二章
    为诸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如来说故 初
    应有问。佛何故从定起叹智慧甚深无量。故
    释言。为诸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如来说
    故 言甚深者下。第二释二章门。一释甚深
    章门。二释智慧章门。就释甚深章门又三。一
    总明二种甚深。二别明证甚深。三释甚深体。
    初文标二种劝知
    言甚深者显示二种甚深之义应如是知 何
    等为二下。列二种甚深
    何等为二一者证甚深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故二者阿含甚深谓其智慧门甚深无量故
    言甚深者是总相余者是别 证甚深者。即
    是内所证法。阿含甚深者。释道安云。阿含名
    为趣无。说一切法皆趣毕竟空法。故名趣无。
    僧肇云。阿含名为法归。其为万善府藏众
    法所归。然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于大小。四
    阿含等为小也。涅??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
    言甚深是总相余是别相。是总别者甚深通
    证教。故言总。而有证教不同。所以称别 证
    甚深有五种示现下。第二别释证甚深也
    证甚深者有五种示现一者义甚深谓依何等
    义甚深故二者实体甚深三者内证甚深四者
    依止甚深五者无上甚深 义甚深者。余初
    释五深未见文意。后见佛性论及胜?经方
    乃悟解。佛性论释五藏竟引胜?五藏为
    证。如来藏自性为义。一切诸法不出自性。
    无我为相。自性义者辨此一藏是一切诸法
    体。一切诸法以真如为体。故无有一法出于
    如外。即接论五义中第一性义。此论名体
    甚深也。第二是法界藏。以因为义。圣人念处
    观等皆依此性作境界故。此意云。法界是念
    处等缘。缘增上缘。因即接大乘论五义中
    因义是。此论中依止甚深。三法身藏。以至得
    为义也。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令诸圣人得如
    来功德。即摄论中第三云藏义。一切虚妄法
    所隐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缘。故此少不相
    似。但佛性论取显时为义。故言法身藏。以
    至得为义。摄论据隐时为言。故云藏。即是此
    中证甚深也。四出世间上上藏。以真实为义。
    世者有三义。一对治可灭。二妄心念念灭。
    三内有倒见不得圣法。具此三义名为世。过
    彼三义故名出世。即摄论中五义第四真实
    义。即此论中无上甚深也。五自性清净藏以
    秘密为义。若一切法随顺此性即名为内。是
    正非邪。若违此理即为外。是邪非正。即摄
    论中甚深义。此论依何等义甚深。此五藏体
    一而约义不同。一切皆以真如为体。故名
    体义。即真如为圣人观行之因。名为因义。
    即证得此真如为法身名证得义。即此真如
    超过世间名上上义。甚深微名秘密义。摄
    大乘论初明一切法依止门。辨果有五义。并
    是佛性论胜?经意。今此五种并是五藏之
    义。意谓少不次第。今明体甚深。即是第一
    如来藏甚深内证甚深。即是法身藏。至得甚
    深依止甚深。即法界藏。无上甚深即是出
    世上上藏也。依何义甚深即是自性清净藏。
    问。何故但明五种不多不少。答。初一是自性
    住佛性。第二依自性住佛性。起诸观行即是
    引出佛性。第三即是主得佛性。第四叹此
    三种世间所无。第五义甚深唯佛境界。此
    五摄一切佛事义尽。问。何故明此五事。答。今
    佛说一乘欲令众生成佛。成佛之义要具此
    五。是以命初即便辨之。若言法华未明佛
    性者。破此五义罪业无边。了此五义福慧无
    量 何故甚深者。第三正释甚深体
    何故甚深者谓大菩提故大菩提者如来所证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甚深者一切声闻
    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名甚深 别出甚深
    体。正以无上菩提为甚深体。菩提言忘虑绝。
    故称甚深也。又甚深者下。前明当体甚深。今
    明二乘不测故名甚深 言智慧者。上来释
    甚深门竟。今释智慧门
    言智慧者谓一切种一切智义故 谓一切
    种一切智智义故者。一切种谓一切种智也。
    智度论云。智慧门名为种。种谓种别。以智慧
    门种别不同故名为种。一切智智义故者。一
    释云。一切智人之智故重安智。又释。一切智
    所知故名智智 如经已下。第二举经示释

    如经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见难觉
    难知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
    故 言阿含甚深者。自上已来总释二种甚
    深。今第二别释阿含甚深。前总后别。皆是天
    亲释经之体。就文为二。一者前牒阿含甚深
    为章门
    说阿含甚深 示现有八种下。第二解释。
    初总明有八
    示现有八种 一者受持读诵已下。别释八
    种。即成八门。一一中有二。前标名。如经下
    引经证
    一者受持读诵甚深 如经佛曾亲近供养无
    量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故 问。经云亲近供
    养无量诸佛。云何是受持读诵。答。所以亲近
    供养者为欲受持读诵故 二者修行甚深
    二者修行甚深 前既受持读诵。今则如说
    修行。又前是闻慧。今是思慧。又前是信受。今
    是修行。问。前云何是信。答。龙梵云。信力故
    受念力故持。故知前是信也
    如经于诸佛所尽行诸所修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法故 三者果行甚深
    三者果行甚深 前是思慧。今是修慧。以三
    慧满足去果义近。故言果行。又二慧为因故
    以修慧为果
    如经舍利弗如来已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
    劫勇猛精进所作成就故 四者增长功德心
    甚深
    四者增长功德心甚深 前是三慧。今是证
    慧。证慧者是修慧后分始证得真如法身。故
    言增长功德心
    如经名称普闻故 五者快妙事心甚深
    五者快妙事心甚深 上来四种明因甚深。从
    此后四种明果甚深。快妙事者。谓大涅??
    如经舍利弗如来毕竟成就希有之法故 六
    者无上甚深
    六者无上甚深 第五涅??果。第六是菩提
    果。即摄论第九第十二胜相也。前亦是果
    果。今是其果。又前是法身。今是应身
    如经舍利弗难解之法如来能知故 七者入
    甚深
    七者入甚深者名字章句意难得故自在住持
    不同外道说因缘法名为甚深 三身为论今
    是化身。自他分别前二名为自德。后二谓化
    他德。言入甚深者。如来说教令人悟入于理
    能自在住持。不同外道说因缘法。外道所说
    或堕邪因或堕无因。又因缘者名为所以。所
    以者是义。外道之法有字无义。佛法不尔
    如经舍利弗难解法者诸佛如来随宜所说意
    趣难解故 八者不共二乘住持甚深
    八者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 前不
    同外道。今则不共二乘。而言所作住持者。诸
    佛如来凡所施为造作住持佛法。并非二乘
    所知
    如经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 如是
    说妙法功德已者。自上已来别明妙法功德。
    今是论主总结令人识知分齐也
    如是说妙法功德已 次说如来法师功德者。
    第二次明法师功德。就文为二。一者总明法
    师功德。二别明法师功德。前明妙法功德。亦
    初总后别。二种甚深为总。阿含甚深为别。今
    亦明总别也。就总中为二。一论主总标法师
    功德。二者引经证
    次说如来法师功德成就应知 妙法功德是
    自德。法师功德是化他德。要前自德然后化
    他。故云次说 如经下次引经证
    如经何以故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就
    故 云自在说因成就者。有自在说法之德。
    此德即是说法之因。故言自在说因。问。前第
    七第八亦有说法义已是法师。云何至此方
    始辨耶。答。论主大判二章。故开二门耳。初
    章非无法师。后段亦有妙法。又前第七第八
    直明如来言教等不同外道二乘未正明化物。
    今正明化物。故名法师功德 如来成就四
    种功德下。第二明如来法师功德。就文为
    二。一略明四种功德。二广明四种功德。亦即
    初是标章。后解释。就初又二。一者论主总
    明四种功德。第二引经别明四种功德。即释
    上自在说因。以具四种功德能为说法故
    如来成就四种功德故能度众生 四种功德
    是说之因 何等为四下。第二引经别明四种
    功德。即成四别。一一中为三。一者标名。二者
    引经证。三者释经。言住成就者。谓标名也
    一者住成就 住种种方便度脱众生。故名
    为住。或有论本称为往字。所言往者众生有
    二种。一背小向大。名之为来。如穷子还向本
    国乃至遂至父舍。二背大向小。名之为去。亦
    如穷子背宅而去。佛亦二种。一者应身。为
    大心众生故名为来。二化身。成就众生。如
    彼长者执持除粪器往到子所。今此中八相
    成道即往义。故言往方便 如经下第二
    引经
    如经舍利弗如来成就种种方便故 种种方
    便者。第三释经
    种种方便者从兜率天退乃至示现入涅??
    故 八相成道即八方便。故云种种。若依佛
    性论有十四种方便。一现本生事。二现生兜
    率天。三从天下受中阴。四入胎。五出胎。六
    学伎能。七童子游戏。八出家。九苦行。十诣
    菩提树下。十一破魔军。十二成佛道。十三转
    法轮。十四般涅?? 二者教化成就。释第二
    亦有三别。一标章。二引经。三释经
    二者教化成就 言教化成就者。如来能知
    深净因缘。染法诫之令舍。净法劝之令修。
    以具诫劝二门故名为教化 如经下第二
    引经
    如经种种知见故 种种知见者示现染净诸
    因故者下。第三释经
    种种知见者示现染净诸因故 以有染有净
    故称种种。若依摄论阿赖耶识是一切染净
    因。故彼偈云。此界无始时一切法依止。是
    道有染净。及有得涅??。又释。依胜?经如
    来藏是染净因。以染净依如来藏故。二者通
    论。一切染烦恼是生死染法之因。无漏是涅
    ??净法之因。如彼众名章广说及胜?经。生
    死依如来藏故。通释者染净种子为生死因。
    无漏熏习是涅??因。佛内知此二。外为物示
    现。故名为法师。有论本云染净诸因。今谓。
    知染净因摄知因义尽。若言净因者。但知净
    不知染。摄因义不尽 三者功德毕竟成就
    者。释第三亦三别。初标。次引证。后释
    三者功德毕竟成就 而言功德卑竟成就
    者。依后两处又释之。一者下云具足力无
    畏等一切功德名功德毕竟成就。二者依后
    文具人无我及法无我观。唯就大乘法中有
    此功德名毕竟成就 如经下第二引经证
    如经种种念观故 种种念观者。第三释经
    种种念观者以说彼法成就因缘如法相应故
     次说彼法成就因缘者。夫欲说法要须成
    就诸德。即是说法因缘。有说法因缘方得
    与诸法相应。诸法相应方得说法。前第三知
    染净因明佛知有法。今显人法二无我观谓
    知空法。以具知空有故名法师。问。云何名种
    种念观。答。具人法二无我名为种种 四者
    说成就亦三。初标
    四者说成就 如经下引经
    如经种种言辞故 种种言辞者。第三释经
    种种言辞者以四无碍智依何等何等名字章
    句随何等何等众生能受而为说故 依何等
    名字章句者。释上种种言辞也。随何等何众
    生者。随万类众生。故有种种言辞。然罗什法
    师经无此四种功德文。但言吾从成佛已来
    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种种因缘当是四
    中之第三。广演言教可拟第四功德。种种譬
    喻可拟第二。无第一种种方便。所以然者无
    数方便中摄一切方便故。初更无方便也。问。
    此四种功德云何次第。答。一切诸佛皆住八
    相成道故。第一明住功德。所以住八相者。如
    来知染知净。令众生舍染得净。故有第二教
    化功德。夫欲化物须内备诸德即与法相应。
    故有第三毕竟功德。德备于内巧说于外。故
    有第四说法功德。此四摄化物义。故总名法
    师功德 复有义下。第二广四方便。亦是释
    章门。释章门即应成四别。但论主大分为二。
    释前三方便为一类。释第四为一类。前三方
    便为二。一经释。二论释。经释即三。一一章中
    皆三。谓初标。二引证。三释经
    复有义种种方便者示现外道所有邪法如
    是如是种种过失故复种种方便示现诸佛
    正法如是如是种种功德故 言复有者。上
    明八相。方便义犹未尽。今欲广释。故言复有
    义种种方便者。标种种也。示现已下释种种
    也。可有三段种种。一者示现正法种种过
    失。如九十六种。二示现佛正法种种功德。略
    说五乘。广有八万法藏。三者邪为一种。正为
    一种。故云种种 如经下引证。就文有二。一
    者正明无数方便
    如经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广演言教无数方
    便 二从引导已下。释说方便意
    引导众生于诸着处令得解脱故 复有无数
    方便者。第三释经。就文为二。一者释无数方
    便。二者释上说方便意
    复无数方便者令入诸善法故复方便者断
    诸方便疑故复方便者令入增上胜智中故
    复方便者依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得解脱故
     此中明四种方便。今以三义释之。一者未入
    善法众生。令其入善。虽入善法未得无疑。故
    为断疑。虽复断疑未入胜智令得胜智。虽入
    胜智未得解脱故令得解脱。二者即是胜?
    四种重檐。云何为四。初为无闻非法众生说
    人天乘。令入善法。第二说声闻乘断四谛中
    疑。故言断诸疑故。第三说缘觉乘令入胜智。
    以缘觉智胜声闻智故。第四方便为说大乘。
    于大乘中以四摄法摄之。以布施摄之令为
    己眷属。以爱语摄之令发菩提心。以利行故
    摄之令善根增长。以同事摄之令其成佛。三
    者依佛性论。为四人破四障。成四因得四
    果。故不多不少但明四种。初方便破阐提不
    信障。令信乐大乘为成大净种。第二方便
    破外道邪我相障。令得波若。为大我种子。
    而言断诸疑者。无有虚妄之我有佛性之我。
    于有无法中诸疑得断。第三方便破声闻怖
    畏生死障。令得破虚空三昧成就为大乐种
    子。种子以胜前二种方便故云胜智。又初
    一为下。次一为中。后一为上。故云增上。第
    四破独觉自爱身障。令得大慈大悲成就为
    大常种子。以缘觉无悲故。今明四摄法。即是
    大悲 诸着处者下。第二释说方便意。就文
    为二。初牒总释
    诸着处者彼处处着 或着诸界下。第二别
    释文为二。初列四着。次释四着
    或着诸界或着诸地或着诸分或着诸乘故
    上明四种方便。今明四著者为有四种着故。
    所以说四方便。非是别治。但是总治耳 着
    界者下。第二释四着。即四别。今前释着界也
    着界者谓着欲色无色界故 着地下。释第
    二也
    着地者着戒取三昧初禅定地乃至非非想
    及灭尽定地故 戒取者。即外道用诸邪戒
    为道。三昧著者。此是欲界中三昧。如成实
    论电光定等。又是?酬嘉蠢挫?病∽欧终?br> 释第三。前列着在家出家二章门
    着分者着在家出家分故 次释二章门
    着在家分者着己同类作种种业邪见等故着
    出家分者著名闻利养种种诸觉烦恼等故
     易知 着乘者释第四。前列声闻菩萨二章

    着乘者着声闻乘菩萨乘故 次释二门
    着声闻乘者乐持小乘戒求须陀洹斯陀含阿
    那含阿罗汉等故着大乘者谓着利养供养
    恭敬等故着分别观种种法相乃至佛地故
     易知 复种种知见者。广第二种种知见义。
    就文亦三。一标章门略释。二引经。三释经
    复种种知见者自身成就不可思议胜妙境界
    与声闻菩萨等故 自身成就不可思议境界。
    谓绝二乘菩萨境界也。与声闻菩萨等故者。
    上明异大小二人。今明同大小二人 如经
    舍利弗如来知见方便者。第二引经还证前
    二义
    如经舍利弗如来知见方便到于彼岸故 前
    证上与声闻菩萨等。如来真实过声闻菩萨。
    而能同声闻菩萨。故言方便也。此方便并异
    上来方便。仍取同声闻菩萨以为方便也。到
    于彼岸者。证于第一绝二人境界也 到彼
    岸者下。第三释经
    到彼岸者胜余一切诸菩萨故 当胜声闻菩
    萨不待言也 复种种念观者。广第三种种
    念观。此文但二。一者标章
    复种种念观者 二引经
    如经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障无碍力
    无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禅定解脱三昧三摩
    跋提皆已具足故 所以无第三释经者。此
    中明力无畏等。处处经论皆以释竟。又文显
    现者。不须解释 又第一成就下。自上以来
    第一依经广三方便。今第二论主重广三方
    便。即成三别。一一中有二。一者牒。可化众生
    下。第二解释。论释与经异者。经多就法解。
    论但就人释。所以为异
    又第一成就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而成就故
     第一成就。即是种种方便。所以示种种方
    便者。令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得成就故
    第二成就根熟众生令得解脱故 第二成就。
    即是种种知见。令根熟者得解脱
    第三成就力家得自在净降伏故 第三成
    就。或言。力家自在以家为正。力者十力。家
    者诸德。是力家流类。故称为家。自在净降伏
    者。第三即种种念观。种种念观者谓力无
    畏等。如上列。上二成就化两种众生。今第
    三成就既具一切功德。故能普降伏一切众
    生。又上二种成就利益根熟及未熟众生。今
    第三成就降伏如来一切烦恼。是故前明化
    他德。今叙自德。所以前门辨人知是化他。后
    不明人知是自德 第四说成就者。自上以
    来广前三方便竟。今广第四说成就。就文为
    二。第一从初竟此七种。令众生自身功德成
    就。明如来说法令众生自行成就。第二从教
    化成就下。明如来说法使化他行成就。前释
    现瑞中。大法雨等八种亦具此二。初六种佛
    欲令众生自行成就。后二法令化他行成就。
    是故现瑞。今说定起为物说法。亦令二德
    成就。自德成就中有二。第一经广。第二论
    略。就经广中为二。初牒章门。总广标七数
    所以
    第四说成就者有七种 第四说成就有七种
    者。此章正明法师功德。法师虽具四德而以
    说法为正。故广明具七种德能为物说法
     一者种种成就下。第二正明七种成就。即成
    七别。初中有二。一标章。二引经
    一者种种成就 而言种种成就者。于一切
    法门皆穷其源底。然后能为物说法
    如经舍利弗诸佛如来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
    曾有法故 二者言语成就亦二。初标章。次
    引经
    二者言语成就得五种美妙音声说法 上明
    内穷法门。今明外有音声美妙法然后能为
    物说法
    如经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
    可众心故 三者相成就亦三。初标。次引
    经。后释经
    三者相成就 而言相成就者。可相时而动。
    可语即语。宜默便默。故名为相。二者有利根
    众生。闻上所说悟解相现。不须复说。故名为
    相 如经下。第二引证
    如经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故 有法器众生故
    下。第三释经
    有法器众生心已满足故 即是利根菩萨闻
    佛上来所说法华。即便得解不更重说也。而
    三请后更广说者。为钝根声闻说耳。又此中
    通叹诸佛有知机之德。有利根之人已解佛
    悟不须复说 第四堪成就者。上明利根之
    人已解佛语不须复说。今明堪受化人犹未
    得解故应为说。初释
    四者堪成就所有一切可化众生皆知如来成
    就希有胜妙功德能说法故 次引经
    如经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故 易知 第五无量种成就。就文有三。一
    标章略释。二引经。三释经
    五者无量种成就说不可尽 无量种成就
    者。法身具众德。而说不可尽故也 如经者。
    第二引经
    如经舍利弗唯佛与佛说法诸佛如来能知彼
    法究竟实相故 言实相者已下。第三释经
    言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义故 如
    来藏者。在烦恼之内名如来藏。亦名如来胎。
    法身之体不变义故者。虽在烦恼不为烦恼
    所染。故名不变。佛性论虚妄法有三变异。释
    无变异义。一果报尽故变异。二对治所破故
    变异。三念念灭故变异。法身离此三过失。一
    前后寂静故。无果报尽变异。二无漏故。无
    对治破变异。三非有为故。无念念坏变异
     六者觉体成就。就文为三。初标。次释。后引经

    六者觉体成就上第五明法身。今明应身。
    亦是报身觉体。即是佛体亦名佛性。以佛性
    显现故名成就 如来所说下。第二解释
    如来所说一切诸法唯佛如来自证得故 如
    来外能说一切法者。唯佛自证得故。自证得
    者即是自证得法身也 如经下。第三引经
    如经舍利弗唯佛如来知一切法故 七者随
    顺众生意为说修行法者亦三。一标。二释。三
    引经
    七者随顺众生意为说修行法成就彼法 此
    第七即是化身。随众生意为说修行法者。佛
    随众生意说法令众生修行也。此七法次第
    者。夫欲说法要备七德。一者内穷法原。二
    外有巧辨。三者知默。四者知悟。此四内外语
    默二双也。所以有此二双者。要由备法身
    现化身故。后三即明三身也。成就彼法者。
    如来成就随顺众生意为众生说法也 何等
    如是等故者。此第二解释。即是牒经中何等
    法云何法。用经以释论也
    何等如是等故 何等法者。牒五门之初也。
    如是等者。等取下四句也 如经下。第三引

    如经舍利弗唯佛如来能说一切法故 第一
    种种法门下。自上已来第一就经广释七法。
    今第二就论重释七法。就文为二。一者释前。
    第二结前释后。释前七章。即成七别。第一种
    种法门者。牒上第一种种成就
    第一种种法门摄取众生故 摄取众生者。心
    内穷种种法门方能摄取于物也
    第二令不散乱住故 第二令不散乱住故者。
    以外具五种音声。听佛音声美妙心不散乱

    第三令取故 第三令取故者。既闻法不乱。
    即令其取法也
    第四令得解脱故 第四令得解脱者。以取
    法故便得解脱也
    第五令彼修行成就得对治法故 第五令彼
    修行者。所以得解脱要须对治故也
    第六能令彼修行进趣成就故 第六能令彼
    修行进趣者。前令得见道。今进趣修道
    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故 第七令得修行不
    退失者。令得无学道也 此七种法为诸众
    生自身所作善成就故者。上来第一别说七
    法。今第二欲结前释后。言结前者。论主释七
    法明佛为众生说法令众生自行成就
    此七种法为诸众生自身所作善成就故 问。
    此七法云何自行成就。答。此七法即是地前
    四位及地上三位。第一令其得十信位。故
    言摄取。摄取者令入十信。第二令不散乱住
    即是十住亦云十解。第三令取即修十行故
    称修为取。第四令得解脱。解行淳熟必得解
    脱即十回向。第五登初地正是断烦恼证得
    法身。故云得对治故。第六即是二地已上修
    道。故云进趣。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者。从八
    地已上勉于三退。乃至佛地称无学道。是
    故名为自行成就 又与教化令其成就者。
    自上已来明佛说法令众生自行成就。今第
    二释经。明佛说法令众生化他成就。若接次
    相生。即释广经中第七随顺众生意修行成
    就。谓何等法云何法之言也。问。何以得知
    前令其众生自行成。后令众生化他行成。答。
    论中佛及论主两重释七法竟总道。此七法
    为诸众生自身所作善成熟。故知前是自行
    成也。次即云。又与教化令得成就。故知是教
    化他行也。就文为二。一总明化他。二别细约
    五法以明化他。就初又二。初牒与化他章门。
    故言又与教化令得成就也
    又与教化令得成就者 与此二种法已下。
    第二释化他章门。就文为四。一总标二法。二
    别明二法。三明二法相貌。四明二法次第。与
    二种法令彼成就者。第一文
    与二种法令彼成就 何等为二。第二释出
    二法
    何等为二一与证法二与说法一与证法令成
    就者谓依证法而授与故二与说法令成就者
    谓依说法而说与故 佛令众生为他说法时。
    若宜依证法而说者。可授之以证法。教法亦
    尔 此二种法如向前说者。第三出二法相

    此二种法如向前说 前第一佛经明七种。
    佛内自证七法然后为物说法。此即是为物
    说证法。论主后明七种法。若望佛经令众生
    成就如此七法也。即是为物说教法也 依
    此二种法有何次第者。第四明二法次第。就
    文有二。初即是问。二法次第
    依此二种法有何次第而得修行 二法有何
    次第得修行 即彼前文句再说应知者。第
    二解释
    即彼前文句再说应知 若依修行次第前依
    论主七法明自行成就。然后依佛七法而得
    化他。故云再说应知也。若依佛次第前明七
    法成就。后始得化他。如论主七法 又依证
    法有五种下。上来第一总明化他竟。今第二
    别约五法以明化他。就文二。一约证法以释
    五法。二约教法以释五法。就初又二。一标列
    五法。二释五法。初标证法有五种
    又依证法有五种 以内心解达五法故。名
    为证 从一者已下。次列五法
    一者何等法二者云何法三者何似法四者何
    相法五者何体法故 罗什经有十法。今明
    五法。或可梵本广略不同。难可详会。亦可以
    此五而摄彼十。可自推度。问。何故但明五
    法。答。夫欲化他必须识法。此五法摄一切
    法尽故。若证法若教法悉在此五法中。是以
    化他须明五法 何等法者。第二解释。凡作
    三周释之。初周约三乘一乘。又释约法就人
    以释五法
    何等法者谓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故云何法
    者谓起种种诸事说故何似法者依三种门得
    清净故何相法者谓三种义一相法故何体法
    者无二体故无二体者谓无量乘唯一佛乘无
    二三故 何等法者。问。法名谓三乘法者。
    佛但证一乘。云何言证法有三乘。答。佛内
    照达三乘。故名证三乘也。又从此三乘令众
    生证。故名证法也。云何法者。责诸法所因
    起。此三乘法名因何而起。因三乘种种教起
    故也。云何法者谓起种种诸事说故者。或
    法或譬。随时随人说三乘法。何似法者。责
    法譬类。摄论有二释。一以理法为似。以理似
    门故。二得果为似法。以果似因故。又果与文
    理相似。今宜用果为似法。前二句说三乘法。
    今得三乘果。是故文云依三种门得清净故。
    何相法者。责法外相。上来三句明三乘法。此
    下两句明一乘法。说三乘教令归一乘。一乘
    即是一相。何体法者。责法内体宜。取一佛乘
    为体。无二三者。缘觉为二。声闻第三也 复
    有义下。第二周释五法。前就三乘一乘以释
    五法。今通就一切法释。亦得一一门摄一切
    法。又释约理就事释
    复有义何等法者谓有为法无为法等云何法
    者谓因缘法非因缘法等何似法者谓常法无
    常法等何相法者谓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
    法何体法者谓五阴体非五阴体故 初有为
    无为法门。即三有为三无为摄一切法尽。第
    二责法所因起。因缘非因缘亦摄一切法。有
    为法从因缘生。无为法不从因缘生。何似法
    责其譬类。谓常无常法亦摄一切法尽。问。常
    无常与有为无为何异。答。若取摄法论名义
    异体更无异。若取异者有为无为即三有为
    三无为。今常无常者谓法身常应化无常。至
    后当释。问。常无常云何名似法。答。证得无
    常果故言相似。亦得无常理与文相似。何
    法相者责法相。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无为
    法无生无住无灭无三相。此二亦摄一切法。
    问。生等三相不生等三相与常无常为无为
    复何异。答。约相不同。所以异耳。体更无异。
    何体法者责法体。五阴是为体。非五阴是
    无为体。约五阴体非五阴体不同。此二亦摄
    一切法尽。又一切法要具五义。谓为无为乃
    至阴非阴也。如智论云。一切法要具九义
     又何似法者。第三周释。但重释三法不解前

    又何似法者谓无常法有为法因缘法又何相
    法者谓可见等法又何体法者谓五阴能取所
    取以五阴是苦集体故又五阴者是道谛体故
     何似法中。取无常有为因缘此等法举类相
    似。何相法取可见可闻六尘相。何体法者有
    漏五阴为苦集体。无漏五阴为道谛体 复
    有异义下。自上已来三周明应与证法授与
    证法竟。此第二周明应授说法者授与说法
    复有异义依说法说何等法者谓名句字身
    等故云何法者谓依如来所说法故何似法
    者谓能教化可化众生故何相法者依音声取
    故以依音声取彼法故何体法者谓假名体法
    相义故 异上证法。故云复有异义也。夫说
    法要具五种。一者有名字句身。二依佛所说
    所因。三依可化众责其譬类。可化众生而
    化之。不可化者即不化之。四责相。依音声取
    所说之法。五所说法但有假名责体。问。依
    论此偈云何颂上二种功德。答。初三偈颂上
    妙法功德。余并颂法师功德。上妙法功德中
    有二。初二偈明证甚深。次一偈明阿含甚深。
    初证甚深中。论主直开五义。今文分之为两。
    初一偈总明甚深。后一偈别明功德甚深。亦
    初偈是能证之人甚深。次偈明所证之法甚
    深。长行中但明智慧一德甚深。偈中明一
    切功德甚深。次一偈颂阿含甚深者。上阿含
    甚深有八种。今但颂始终四种。初句颂第一
    受持读诵甚深。次句颂第二修行甚深。次句
    颂快妙事甚深。次句颂第八不共甚深。于无
    量亿劫行此诸道已下。颂法师功德。上法师
    功德有二。初略。次广。今偈总摄为二。第一
    偈叹如来自德功德。即令众生自行成就。第
    二偈已去颂上令众生化他行成就。颂上吾
    从成佛已来究竟尽诸法实相文。从如是大
    果报已去。颂上化他功德。就文为二。初双标
    二章门。次双释二章门。双标者初标佛佛
    解章门。次标众生不解章门。标佛解章门明
    佛能自解。次标众生不解须化众生令众生
    得解。从假使满世间者。释二章门。初释众生
    不解章门。从又告舍利弗下。释唯佛解章门。
    方便品经必须依论讲之。偈亦须望论意。颂
    长行余文句必不须可知 自此已下依三种
    义示现者。自上来释方便品妙法功德法师
    功德二章义竟。今第三释大众三义。即是释
    三请中。初请经文。就文为二。初标三义。第二
    别释三义。初又三。第一总标三义
    自此已下次依三种义 一者已下。第二
    别列三义
    一者决定义二者疑义三者依何事疑义
     即应当善知者。第三劝知三义
    应当善知 决定义者。第二别释三义。即成
    三。一一中有二。前以义释。引经示释处
    决定义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
    于声闻道中得方便涅??证故知是二种证
    法示现有为无为法故 有声闻方便证得深
    法作决定心。此言方便者。盖是声闻中修
    涅??处方便非权巧方便也。于声闻道中得
    方便涅??证故者。此方便是权方便也。实无
    声闻涅??。方便说有声闻涅??。而彼谓是究
    竟。故名决定。如是二种证法示现者。此出
    声闻所证法也。有为无为法故者。即是有为
    无为二种功德。证得此二种功德谓为究竟。
    二种涅??是无为功德。住有余涅??时无漏
    戒定慧等。是有为功德 如经下。第二引经
    示释处
    如经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乃至
    亦得此法门到涅??故 亦得此法谓上有
    为。到于涅??谓上无为也 疑义者释第二
    章门亦二。前释。次举经示处
    疑义者谓声闻辟支佛等有不能知故是故
    生疑 言二乘不知者。不知二乘是方便一
    乘是真实。是故生疑 如经下。第二示释处
    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故 依何事疑者。
    释第三亦二。前释。次引经。就文有二。初依昔
    教生疑。二依今教生疑
    依何事义疑者闻如来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
    不异是故生疑 明三乘解脱不异。闻昔不
    异是故生疑 谓生疑者下。第二闻今教生

    谓生疑者生因中疑此事云何云何如来数数
    说于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说甚深不同声闻
    如是等是故生疑 今教明佛解脱与二乘解
    脱异。正以今疑昔。今说若异昔云不应言
    不异。昔说若不异今不应言异也。而言生
    因中疑者。教是理因。于教生疑言因中疑
    也。虽是今昔互疑而正执昔疑于今教 如
    经下。第二示释处
    如经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乃至而说偈言
    故 自此已下。方便品中第四明如来四义。
    即是释第一止请已去竟十方世界尚无二乘
    何况有三也。就文为二。一者总标四事劝知。
    第二别释四事。初又三句。一总标
    自此以下示现依四种事说 二列
    一者决定心二者因受记三者取授记四者与
    受记 三劝知
    应知 云何决定心下。第二释四事。即四别。
    就初文二。第一前释佛决定心。第二释五种
    惊怖。初有三句。一者标决定心。已生惊怖者。
    第二释决定心。是故如来有决定心者。第三
    结决定心
    云何决定心 决定心者。佛意决定断其惊
    怖。令得利益名决定心
    已生惊怖者令断惊怖以为利益二种人故
     又言二种人者。声闻有四。一决定。二退菩提
    心。三变化。四增上慢。今二种者是退心并
    变化二人得益故。而言二种人者。即是二乘
    人也。又言二种人。一者有惊怖。二者无利益
    则是有或与无解名为二人。问。此决定心释
    何处经文。答。释佛止请意。而未释止请文
    也。所以止请者。欲决定利益众生也
    是故如来有决定心 此惊怖有五种应知者。
    第二释五种惊怖。即是所为之人。初总标五

    此惊怖有五种应知 次别释五种。即成五
    别。损惊怖者。执小谤大。故言损也。初列二
    章门。次释二门
    一者损惊怖谓小乘众生如所闻声取以为实
    谤无大乘 言二门者。一执小谤大者不言
    大乘全无。只道大乘是菩萨境界非我二乘
    所学道。言谤无大乘下。第二谤大 而作是
    言下。释二章门
    而作是言如来说言阿罗汉果究竟涅??我毕
    竟取如是涅??是故罗汉不入涅??如是惊怖
    故 前释取小。是故阿罗汉不入涅??者。此
    释谤大。以大乘不说阿罗汉入于涅?? 二
    者多事惊怖
    二者多事惊怖谓大乘众生生如是心我于无
    量无边劫中行菩萨行久受勤苦以是念故生
    惊怖心起取异乘心故如是惊怖 谓大乘人。
    彼谓。众生不预我事。而于长时修行苦行。故
    欲度脱之。退大取小名为惊怖。又释。大乘事
    多退大取小 三者颠倒惊怖
    三者颠倒惊怖谓心分别有我我所种种身见
    不善法故如是惊怖 实无人法计有人法。
    故名颠倒 四者心悔惊怖
    四者心悔惊怖谓大德舍利弗等起如是心言
    我不应证于如是小乘之法如是悔已心即自
    止即此悔心名为惊怖此义应知 悔取小乘
    亦是可惊怖。问。悔取小乘应是道理。云何
    名惊怖。答。不应取小而取小竟复悔取小。故
    亦是可惊怖事 五者诳觉惊怖
    五者诳惊怖谓增上慢声闻之人作如是心云
    何如来诳于我等如是惊怖故 增上慢人谓。
    佛说一乘是诳二人。是故名诳相也。此五惊
    怖即是上五人。初是执小乘人。即是五千之
    徒。次是大乘人。三是外道人。四是悔取小乘
    人。五是增上慢人 因受记者。释第二门。就
    文为二。一牒章名。二解释
    因受记者 而言因受记者。释止请之意。佛
    所以止请者。为欲令其受记作佛。此之止请
    即是受记因缘。亦是因欲令众生受记故。所
    以止请。故名因受记。问。后第二卷方受记。今
    云何明受记事。答。此释佛意。而佛所以止请
    者。意令二乘人得记成佛故也。问。止请云
    何令得记成佛。答。以佛三止有三利益即是
    止请之因 如经下。第二解释。就文为二。一
    释三止。二释两请。就初又二。一牒初止请经。
    兼牒余二止经
    如经止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
    世间诸天人等皆生惊怖故 此因受记皆生
    惊怖者。第二释止请有二。初牒。次释
    此因受记皆生惊怖者 此因受记牒章名。
    皆生敬怖者牒止请意。以天人等皆生惊怖。
    是故须止 有三种义下。第二解释。初总标
    三义
    有三种义 从一者已下。别释三义。即成三
    别。一者欲令彼诸大众推觅甚深妙境界
    故者。令大众思量
    一者欲令彼诸大众推觅甚深妙境界故 佛
    既止请不欲说法。当知此法必是深妙义。今
    者可自推觅。何等是甚深法耶。若三乘是甚
    深法者。佛昔已说。不应止请。佛今既止请。当
    知三乘之外别有妙法。佛欲令大众生如此
    心。是故止请。即是第一利益为受记因 第
    二欲令大众生尊人重法之心
    二者欲令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如来说故
     第三为令增上慢人离法席
    三者为令诸增上慢声闻之人舍离法坐而起
    去故 问。前二可利益大众。后一云何亦利
    益耶。答。增上慢人若在法席即为大众作障
    道因缘。不得授记故须令其离席。又众见罪
    人离席弥生重法尊人之心。又深自发心得
    闻胜法故亦是利益大众。此三义即是释三
    止文。第一是请前止。余二是请后止 第二
    请已下。上来释三止竟。今此第二释后两请。
    问。何故不释初请。答。前第三章中决定等
    三义已释初请竟。是故今但释后两请。问。释
    后两请云何属因受记。答。后之二请明其过
    去种善根现在修福。即是受记因缘。又此
    之二请尊人重法即是授记因缘也。问。初
    请亦尊人重法。何故非是受记决定因缘。
    答。初请中决定心即是执及疑。执则执小拒
    大不受佛语。疑则犹预未信。未尊人重法之
    心。故非受记因也。就文释二请即二。一一中
    各两。初正释。次引经。第二请明过去无量佛
    所教化
    第二请者示现过去无量诸佛教化众生如经
    是会无数乃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故 第三
    请。今现在佛四十余年来教化
    第三请者示现今现在佛教化众生 如经今
    此会中如我等比乃至长夜安稳多所饶益故
     文处易知 取授记。释第三取授记。初
    牒章
    取授记者 以舍利弗等下。第二解释
    以舍利弗等欲得授记 次引经
    如经佛告舍利弗汝以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
    听如是等故 问。佛受身子请。诫听许说。云
    何乃是身子取授记。答。以身子机缘中欲得
    受记作佛受请许说也 与受记者。释第四
    章。此释正说。从初竟五浊之前经文也。问。
    今正说法华经。云何名与受记。答。所以说法
    华者意欲令其受记作佛。此释佛意门也。就
    文为二。初牒名。第二解释
    与受记者 就释中为二。第一正释。第二引
    前二法证释。就初又三。前开六门。次释六
    门也。后结六门。开六门者。即是开此正说
    经为六门也。后结六门者。即是结开此正说
    经为六门也
    有六种应知一者未闻令闻二者说三者依
    何等义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 未闻者。
    第二释六门即成六别。就初为二。未闻令闻
    牒章名。如经已下。示释处
    未闻令闻者 一乘之法昔所未闻而令得
    闻。故云未闻令闻
    如经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
    优昙华如是等故 说者下。释第二章门。又
    开三别。一标章。二引经。三释经
    说者 问。何故名为说。答。欲辨三乘无有三
    理但有名字。故称为说 如经已下。第二引

    如经舍利弗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
    辞演说诸法如是等故 种种因缘下。第三
    释经
    种种因缘者所谓三乘彼三乘者唯有名字章
    句言说非有实义以彼实义不可说故 种种
    因缘。此牒经也。所谓三乘者。释种种因缘也。
    以种种因缘故说三乘。故名三乘为种种因
    缘。又三乘入道各有由籍。故名种种因缘。彼
    三乘者唯有名字。解前章名。所谓说也。又
    释经中言辞演说之句也。以彼实义不可说
    故者。实义即是无三。言忘虑绝故不可说也。
    问。何故不解经无数方便及譬喻语耶。答。此
    二句后文当释。又无数方便上已释竟 依
    何等义者。释第三章。就文亦三。初牒章。二引
    经。三释经
    依何等义者 经中称一大事因缘。论明因
    缘是所以。所以即是义。今依此义故出现于
    世。故言依何等义。又依何等义者。以依开示
    悟入等四义故云依何等义。又对上三乘有
    语无义。一乘有语有义。故云依何等义 如
    经已下。第二引经
    如经舍利弗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
    现于世如是等故 彼一大事者已下。第三
    释经。就文为二。一初标四事劝知
    彼一大事者依四种义应善当知 从何等
    为四已下。第二别释四义。即成四别。就释开
    义为三。一者标章略释。二引经。三释经。一者
    无上义标章
    何者为四一者无上义 唯除如来一切智智
    下。第二释章
    唯除如来一切智智更无余事 除佛以外人
    天二乘等智慧所知皆是有上。独佛知见名
    为无上。今欲开无上知见。故言开佛知见
     如经已下。第二引经
    如经欲开佛知见令众生知得清净故出现
    于世 令众生知得清净故者。释开佛知见
    意也。所以开佛知见者。令众生知故也。得清
    净者。令众生知佛得清净。又一意令众生知
    使众生得清净 佛知见者。第三释经
    佛知见者如来能证以如实智知彼义故 此
    释佛知见者。开示悟入四句皆有佛知见。今
    寄初章总释之也。如来能证以如实智知彼
    义故者。如来能证谓能证法身。如实智者出
    能证之智也。知彼义故者。彼义即是法身。出
    所知法身也 二者同义下。释第二。就文亦
    三。初标章。次引经。三释经
    二者同义以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 同
    义者。释上示也。以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
    者。释同义也。所言同者。三乘人同法身平等
    故名为同。问。何故明同义。答。前虽明无上即
    佛独有余人所无。是故明三乘人一法身也。
    问。何故释示以为同义。答。示其同有法身之
    义。故释示为同也 如经下。第二引经
    如经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法身平
    等者。第三释经
    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无差别故 佛性法
    身更无差别者。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佛性与
    法身更无差别。又三乘人同有佛性同有法
    身。故言更无差别也。第一无上义中。明佛得
    清净即是无垢真如。今明同义即是有垢真
    如。佛性论以无垢真如为胜相。有垢真如为
    同相。以无垢胜于有垢故名胜相 三者不
    知义下。释第三悟义。就文亦三。一标。二释。
    三引经
    三者不知义 问。何故释悟而称不知。答。约
    二乘人不知令知。故是释悟。问。上不知同。今
    示令知同。与今何异。答。上直取同义。今明唯
    一佛乘真实究竟。故与上为异 以一切声
    闻下。第二释不知义
    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不能知彼真实处故
    此言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
    初正释。从不知真实处者。传释也 如经下。
    第三引经
    如经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四者
    为令证不退转地下。释第四入亦三。一标二
    释。三引经
    四者因义为欲令证不退转地 经中称之为
    入。论称为之证也。以入即是证。令不退转者。
    既证法身便不退转 示现欲与无量智业故
    者。第二解释
    示现与无量智业故 所以令证法身不退转
    者。示现欲与其无量智业故。即是用也。取
    不退转者。示现欲与其。即用也。亦得无量
    智业故。释经中入佛知见道。道即是业也
     如经下。第三引经
    如经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问。何
    故明四不多不少。又此四有何次第。答。初言
    开者开十方诸佛法身。如前云开示如来净
    妙法身令生信心故。是故第一前明其开。虽
    开十方诸佛法身。或谓诸佛独有法身二乘
    人所无。佛得成佛二乘不成佛。是故明三乘
    人同有此法身同皆成佛。虽明三乘同有法
    身二乘人不知同一法身。故明悟有一无二。
    既悟有一无二则唯有进路无有退道。是故
    次明其人。此四无义不收。故不得多少。即是
    次第 又示者。上来一周义释四法。正约为
    二乘人也。从此以下更三周重释。凡约三人。
    一约菩萨。二约外道。三约二乘。约菩萨中复
    有三人。一者为有疑菩萨重释示义
    又复示者为诸菩萨有疑心者令知如实修
    行故 菩萨疑者。佛既称一大事出世。昔明
    约为五乘事故出世。即今昔相违。所以为
    疑。是故今明昔方便言为五。以理言之终为
    一事。以同法身故菩萨疑除。故得如实修行
     又悟入者。第二合为二种菩萨
    又悟入者未发菩提心者令发心故已发心者
    令入法故 既同一法身即唯应发一佛心不
    发余心故。令未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也。既
    唯一无二即唯进不退。故已发心者令入法
    也。问。三菩萨何异。答。初是昔三乘中菩萨。
    后二是今一乘中菩萨
    又复悟入者令外道众生生觉悟故 次明悟
    者。既唯一佛道即悟无我九十六即外道归
    佛道。故云悟也
    又复入者令得声闻小乘果者入大菩提故
     次令二乘人回小入大。即入十信位。谓菩提
    心也 令住者释第四住义。就文为二。初标
    次经
    令住者 既称唯一佛乘无有余乘。即令二
    乘人等住于佛乘不住余乘。故云住也。又释
    佛意门所以说一乘者。欲令一切众生住一
    佛乘故也。如下偈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佛既自住大乘。
    还令众生住佛所住。故言令住也。亦如涅??
    云。又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
    佛住大涅??与众生说法令众生住也
    如经舍利弗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故
     依法者。释第五。就文为三。一标。二引经。三
    释经
    依法者 所言依法者。依三世佛法而说法。
    故言依法。亦是法如是故。所以言依法也。问。
    依法之言以何文证。答。前文云。舍利弗一切
    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论主用此文证 如经
    已下。第二引经。就文为二。初引过去佛章
    如经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
    譬喻因缘念观方便说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如是等故 如是等故者从是诸众生从佛
    闻法竟释迦顺同如此皆为一佛乘一切种智
    故 言譬喻者。第三释经。凡释四句。一释种
    种譬喻。二释因缘。三释念观。四释方便。就初
    文三。一标譬喻。二释譬喻。三结譬
    言譬喻者 如依牛有乳下。第二释譬喻。就
    文为二。初开譬。次合譬
    如依牛故得有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此
    五味中醍醐为第一 开譬即五味相生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者。第二合譬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喻唯明大乘无
    上诸声闻等亦同大乘无上义故声闻同者此
    中示现诸佛如来法身之性同诸凡夫声闻人
    辟支佛等法身平等无差别故 略合二味。谓
    小乘如乳大乘同醍醐。此譬喻明大乘无上
    者。依合味中但取一味为譬。谓此经唯明大
    乘无上譬同醍醐。诸声闻等亦同大乘者。释
    上唯明大乘无上也。声闻同者下传释。声闻
    中亦同大乘义故也 此譬喻示现下。第三
    结譬
    此譬喻示现 结譬者。正结一味譬意。以一
    切众生同一平等法身故名一味。问。何处具
    合五味譬耶。答。涅??经云。如从牛有乳从乳
    出酪从酪出生苏生苏出熟苏熟苏出醍醐。如
    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
    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波若波罗
    蜜。从波若波罗蜜出大般涅??。大般涅??经
    以醍醐喻涅??。今此经以醍醐喻法身平等。
    故知法华涅??明义无二 因缘之义如向说
    者。上来释譬喻。今释第二
    因缘之义如向所说 因缘如向所说者。指
    前六门中第二说门中解也 言念观者下。释
    第三。初牒。次释
    言念观者 释中前明小乘人无我观
    于小乘谛中人无我等 次释大乘二无我观
    于大乘谛中真如法界实际法性及人无我
    法无我等种种观故 文处易知 言方便
    者。释第四。前牒。次释
    言方便者 释中前明小乘方便。次释大方
    便
    于小乘中观阴界入厌苦离苦得解脱故 观
    阴界入厌苦者。谓见道前七方便也。离苦得
    解脱故者。由具起诸方便故得解脱 于大
    乘中诸波罗蜜者。释大乘方便
    于大乘中诸波罗蜜以四摄法摄取自身他身
    利益对治法故 大乘中以六度等为入道方
    便。以四摄法摄取自身他身利益对治法故
    者。简异小乘也。小乘释起方便但为自身令
    得解脱。大乘以四摄法俱摄自他悉令住理。
    对治法者。即是方便亦是住理 遮者释六
    门中第六。就文为三。一标。二引经。三释经
    遮者 所言遮者。唯一佛乘一乘之外更无
    余乘。故名为遮 如经下。第二引经
    如经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如是等故 无二乘者。第三释经。问。云无
    二无三今云何但释无二乘。答。经以缘觉为
    二。声闻为三。此之二三并是二乘。故今释二
    乘。即解无二无三也。依此论文乘正是果。以
    小乘涅??果大乘涅??果为大小二乘。文有
    四句者。一明无小乘涅??
    无二乘者谓无二乘所得涅?? 唯佛如来下。
    第二明有大乘涅??
    唯佛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慧名大
    涅?? 非诸声闻等下。第三重明无小乘涅
    ??
    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有涅??法唯一佛乘故
     唯一佛乘故者。举唯有一释无二乘涅??
     一佛乘者已下。第四释唯大乘有涅??
    一佛乘者依四种义说应知 依四种义说应
    知者。即上开示悟入四义也 如来此六种
    授记者。前章有三。一标六门。二释六门。三
    结六门。二章已竟。今第三结也
    如来依此六种授记 是故前说何等法下。
    与授记中有二。一正明六门辨与受记。第二
    引前五法以证六门。初章已竟。今第二引
    证证六门。所以引证者凡有二义。一为释
    疑故来。疑者何以得知此正说章有六门耶。
    是故释云。佛上明五法即摄六门。是故当知
    有六门也。二者明五法叙佛为众生说法。
    今此六门亦是为物说法。故辨六门。次引五
    法。就文为二。前引五法。次以五法摄六门
    是故前说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
    法如是示现 初如文 何等法者。第二以
    五摄六。还以第一何等法摄第一未曾闻法
    何等法者谓未曾闻法 云何法者。摄第二
    说门
    云何法者谓种种言辞譬喻说故 何似法者。
    摄第三依何等义
    何似法者唯为一大事故 何相法。摄第四
    令住第五依法
    何相法者为随众生器说诸佛法故 随众生
    器。即是第四令住。说诸佛法。即第五依法
    何体法者。摄第六遮。就文为二。一者明平等
    法身为一乘体
    何体法者唯一乘体故一乘体者谓诸佛如来
    平等法身 彼诸声闻下。明二乘非一乘体
    彼诸声闻辟支佛乘非彼平等法身之体以因
    果行观不同故 以因果行观不同故者。释
    二乘非一乘体义。约二乘因果观行故非平
    等法身。七方便为因。真圣位为果。行者二乘
    所行四谛等法。观者人无我观。以此四义并
    不同大乘。是故二乘非平等法身之体。问。云
    何以平等法身为一乘体。答。乘有三种。一性
    乘。二随乘。三乘得。性乘即是真如法身。要
    由有真如法身。然后修于万行称曰乘随。证
    得佛果名为乘得。以性乘是根本故说为一
    乘体 自此已下者。释方便品中第五断疑
    章。即释经中诸佛如来出五浊世竟长行也。
    就文为二。第一总明为断四疑。第二别释。就
    初文又三。第一总明佛说法为断四疑
    自此已下如来说法为断四种疑应知 何等
    四种已下。第二别出四疑
    何等四种一者何时说二者云何知是增上
    慢人三者云何堪说四者云何如来不成妄语
    何时说者已下。第三释断四疑。即成四别。一
    一中为二。一者牒疑。第二引经释初疑
    何时说者诸佛如来于何等时发起种种方便
    说法 云何时说者。此时即是劫浊。疑意云。
    佛何等时中起三乘方便 为断彼疑下。第
    二引经释疑
    为断彼疑如经佛告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
    世谓劫浊等故 明于五浊世时起三乘方便。
    即断第一疑也 第二疑中亦两。一明疑。二
    引经释疑
    云何知是增上慢者如来不为增上慢人而说
    诸法云何知彼是增上慢 疑意云。佛不为
    增上慢人说法。以增上慢人未得究竟自谓
    究竟不受佛语。今云何知是增上慢耶 为
    断彼疑故如经下。第二释疑
    为断彼疑故如经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者若
    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如是等故 若有比丘
    实得阿罗汉。即信此法非增上慢。若闻此法
    不生信者非阿罗汉。是增上慢 云何堪说
    法者。释第三疑。前牒疑。次引经释经
    云何堪说者从佛闻法而起傍心云何如来不
    成不堪说法人 疑云。佛既是堪说人。而彼
    从佛闻法起于谤心。将知佛非是堪说法人
     为断此疑已下。第二引经释经
    为断此疑如经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如是等
    故 值佛闻法即不起谤若知谤佛即不为
    说。除佛灭后现前无佛。闻此法自不起信耳。
    非佛过也。问。佛灭后闻法起谤此是何人。答。
    若佛灭度后实是阿罗汉闻说一乘亦不起
    谤。若起谤者必是凡夫 云何如来不成妄
    语。释断第四疑。亦前叙疑。第二引经释疑
    云何如来不成妄语者此以如来先说法异今
    说法异云何如来不成妄语 疑云。昔说有
    三今说无三。前后相违。应是妄语 为断此
    疑下。第二引经释疑
    为断此疑如经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
    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故 唯有一乘无有余乘。一是实说。三是权
    说。故非妄语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自
    上已来释经后长行。今此释偈。就文为二。初
    释一偈。次例余偈。初文有二。前牒偈。从谓发
    菩提心已下释偈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
    佛道者 偈为二。一明菩提心菩提行
    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所作善根能证菩提
     此二善根能证佛果 非诸凡夫下。此明凡
    夫及决定声闻
    非诸凡夫及决定声闻本来未发菩提心者之
    所能得故 此二善根不得成佛 如是乃至
    小胝头下。第二例释余偈
    如是乃至小胝头等皆亦如是 问曰。经言
    一切善根皆成佛。云何但言发菩提心善方
    成佛耶。答。佛意虽修一切善要须发菩提心
    也。又假一切善为发菩提心因缘耳。终须
    发菩提心也。菩提心者是佛心。发佛心方得
    成佛也。尊者舍利弗说偈。自上已来释方便品竟
    日东天台后学沙门实观分会

    法华论疏卷中(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