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二 >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

    从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无
    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
    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且第一明四无
    量者。论云。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辨依
    定所生功德。诸功德中。先辨无量。颂曰
     无量有四种  对治?等故
     慈悲无?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释曰。初句总标。次一句显唯有四。次两句
    出体。次三句明行相。次一句明所缘。次两
    句明所依地。次一句明不断惑。次一句明
    处及成。无量有四种者。一慈。二悲。三喜。四
    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
    量福故。感无量果故。问此何缘唯有四种。
    答颂言对治?等故(等取害等三障故也)此有四障。一
    ?。二害。三不欣慰。四欲贪?。对治此四多行
    障故。建立慈等。慈悲无?。性喜喜舍无贪者
    出体也。慈悲二种。无?为体。若依论主慈
    用无?。慈是不害也。喜即喜受。舍即无贪。
    此慈悲等。若并眷属。五蕴为体 问若舍无
    贪性。如何能治?。答此所治?。贪所引故。若
    依论主。舍用无贪无?二法为体。与乐及
    拔苦欣慰有情等者。明行相也。与乐是慈。拔
    苦是悲。欣慰是喜。有情等是舍。谓怨亲平等。
    舍怨舍亲。名为舍也。愿诸有情。得如是
    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愿诸有情。离如是
    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诸有情类。得乐离
    苦。岂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诸有情
    类。平等平等。无有怨亲。如是思惟。入舍等
    至 缘欲界有情者。明所缘境。此四无量。普
    缘欲界一切有情。不缘上界者。谓能治彼
    ?等障故。上界无?等故。不缘上界也
     喜初二静虑余六或五十者。明依地也。喜无
    量。唯依初二禅立 余六者。谓余三无量。
    依六地也。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或五者。或
    有师说。唯依五地。除未至地。谓修无量。是
    容预位。已离欲者。方能修故。故除未至
     或有欲令此四无量。通依十地。谓欲界。四
    根本禅。及四禅近分。并中间。此意欲令定
    不定地。根本加行。皆无量摄。故通十地。不
    能断诸惑者。此四无量。不能断惑。谓有三
    义。一谓有漏根本静虑摄故(前文已释根本不断惑耳也)第
    二胜解作意。相应起故。断惑要须真实作意。
    此既胜解故。不能断。三遍缘一切有情境
    故。断惑要须缘法作意。此缘有情故。不断
    惑。前文说此治四障者。约加行位制伏?
    等。或此能令断已更远故。前说此能治四
    障。若依根本。四种无量。实不断惑。问初习
    业位。云何修慈等。答谓先思惟自所受乐。
    便作此念。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
    若彼本来。烦恼增盛。不能如是平等运心。
    应于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雠
     亲复分三。谓上中下。上亲友者。谓生法
    身。中亲友者。谓财法交。下亲友者。谓唯财交
     处中为一。怨复分三 上怨雠者。谓夺
    名誉命及亲友中怨雠者。谓夺已身命缘资
    具。下怨雠者。谓夺亲友。命缘资具。总成七
    品。分别品已。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
    解。此愿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
    解。于亲三品。得平等已。次于处中。下中上
    怨。亦渐次修如是胜解。由数习力。能于上
    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修此胜解。既得
    无退。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谓渐运想。思惟
    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与乐遍满。是为
    修习。慈无量成 修悲法者。谓观有情。
    没众苦海。便愿令彼皆得解脱。修喜法者。
    谓想有情得乐离苦。便深喜慰实为乐哉。
    修舍最初从处中起。渐次乃至。能于上
    亲。起平等心。与处中等 人起定成三者。
    此四无量。人起非余。随得一时。必成三

    从此第二。明八解脱。论云。已辨无量。次辨
    解脱。颂曰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释曰。初句总标。次两句别明前三解脱。第四
    句别明次四解脱。第二行颂别明第八解脱。
    后一颂总明所缘。解脱有八种者。一内有色
    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有色想贪。为
    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
    故名解脱。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
    于内身。无色想贪。虽已除贪。为坚牢故。
    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
    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令
    贪不起。名净解脱。观净色者。显观转胜。
    此净解脱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
    住此定。名具足住 四无色定。为次四解
    脱。此四解脱。各能弃舍下地贪故。名为解
    脱。第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弃背
    受等。名为解脱。依婆娑论。此云解脱者。谓
    弃背义也。前三无贪性者。初三解脱。无贪为
    体。近治贪故 三中初二。不净相转。作青
    瘀等诸行相故。第三解脱。清净相转。作净
    光鲜行相转故。此三助伴。皆五蕴性。二二一
    一定者。谓二二定。一一定也。上二谓。初二解
    脱。下二谓初二静虑。以初二解脱。依初二
    静虑。起名二二定也。一一定者。一谓第三
    解脱。此一解脱。唯依第四禅起。名一一定
    也。以第四禅。离八灾患。心澄净故。有净解
    脱。四无色定善者。四无色解脱。以善定为
    体。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
    劣故。无色散善者。如命终心也。灭受想解
    脱微微无间生者。灭定解脱。有解厌背受想。
    有释厌背一切有所缘心。有释解脱定障。故
    名解脱。微微心后此定现前 入灭定心。
    总有三种。一者想心。二者微细心。三者微微
    心。前对想心。已名微细。此更微细。故名
    微微。从微微心。入灭尽定。由自地净。心及
    下无漏出者。明出灭定心也。出灭定心。
    或起有顶净心。或起下无所有处。无漏心。
    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从有漏无漏心出。
    三境欲可见者。初三解脱。唯以欲界色处为
    境。有差别者。初二境可憎。第三境可爱。四
    境类品道自上苦集灭者。四无色解脱。各缘
    自地上地。苦集灭谛。及缘九地类智品道。为
    所缘境。非择灭虚空者。无色解脱。亦缘自
    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及缘九地类智品。
    上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 问第三静
    虑。宁无解脱。答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显
    色贪故。又自地妙乐。所动乱故。故无解脱
     问行者何缘。修净解脱。答为欲令欣。修
    净解脱。前不净观。令心沈戚。今修净观。策
    发令欣。或为审知自堪能故。谓前所修。不
    净解脱。为成不成。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
    方成故。问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解脱。得身证
    名。非余六耶。答以于八中。此二胜故。二
    界边故。得身证名。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
    惑不起。名为殊胜。第八解脱。以无心故。名
    为殊胜。第三解脱在色界边。第八解脱。在
    无色界边
    从此第三。明八胜处。论云。已辨解脱。次
    辨胜处。颂曰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释曰。胜处有八种。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
    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
    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
    青黄赤白。为四胜处。足前成八。八中初二。
    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
    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贪心。不能制境。
    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
    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
    从此第四。明十遍处。论云。已辨胜处。次辨
    遍处。颂曰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
    释曰。遍处有十。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
    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于一切处。
    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十中前八。
    如净解脱。谓八自性。皆是无贪。若并助伴。
    皆五蕴性。依第四静虑。缘欲可见色。后二
    边处。如次空识。善无色。为其自性。各缘
    自地四蕴为境。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
    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
    后起胜前前故。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
    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
    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
    遍处。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
    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
    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
    观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
    广识故。观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
    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
    从此第五。明得依身。论云。此解脱等。三门
    功德。为由何得(一问)。依何身起(二问)。颂曰
     灭定如先辨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释曰。灭定解脱。根品已释。余解脱等。通由
    二得。若曾修者。由离染得。未曾习者。由加
    行得。四无色解脱。空识二遍处。一一通依
    三界身起 余唯人起。由教力故。异生及
    圣。皆能现起
    从此第六。明起定缘。论云。诸有生在色无
    色界。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颂曰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释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一由因力。谓于
    先时。近及数习。为起因故。二由业力。谓先
    曾造感中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
    现前。势力能令进起彼定。三法尔力。谓器
    世间。将欲坏时。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
    虑。生上二界。起无色定。由因业力。非法尔
    力。无云等天。无灾坏故。生在色界。起静
    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若生欲界。起上
    定时。于前三缘。更加教力
    从此大文第二。明正法住世。若三分明义。
    已下是流通分。论云。前来分别种种法门。皆
    为弘持世尊教法。何谓正法(一问)。当住几
    时(二问)。颂曰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正
    法有二。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
    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
    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
    世间。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
    法亡。故世亲云。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
    世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
    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
    从此第三。明论宗旨。于中分二。一正明宗
    旨。二伤叹劝学。且正明宗旨者。论云。此论
    依摄阿?炒锬ァN?篮卫硎投苑ㄒ?K?br> 曰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
     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释曰。迦湿弥罗。?称派呈σ椤0?炒锬ダ怼I?br> 成立。我多依彼。释对法藏。少有贬量。为我
    过失。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
    弟子
    从此第二。伤叹劝学。就中分二。一伤叹
    人。二劝学法。就伤叹人中分二。一正伤
    叹人。二重释伤叹。就正叹人中分二。一
    伤叹有德。二伤叹起失。且伤叹人有德者。
    颂曰
     大师世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
    释曰。三界大师。为世眼目。涅??日久。名为
    已闭。舍利子等。名堪证者。随佛灭度。名多
    散灭
    从此第二。伤叹起失者。颂曰
     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
    释曰。既失大师。又无法奘。凡厥异生。便无
    慧眼。不见真理。无法自制。起恶寻思。乱惑
    圣教。其过大矣
    从此第二。重释伤叹分二。一重释有德。
    二重释起失。且重释有德者。颂曰
     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
    释曰。佛名自觉。无师悟故。涅??日久。名已
    归静。舍利子等持彼教者今亦随灭
    从此第二。重释起失颂曰
     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
    释曰。世无依怙。由丧如来及大弟子众德
    者故。由此众生无正法钩制诸惑象。随意
    起执
    从此第二。劝学法。颂曰
     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
     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
    释曰。佛灭度后。九百年中。世亲制诸论。正
    法寿命。渐次沦亡。如人欲终气临至喉。须
    臾便死。于此时中。烦恼增长。诸有智人。应
    求解脱。勿令放逸起烦恼也
      破我品
    夫云披月现。执亡空明。若不摧邪。将何显
    正。此品来意良有以焉。有滞相之宾迷方
    之子。法无主宰。横生我执。身见一起。诸惑
    随生。溺三有河。背八正路。其为过也。不
    亦悲哉。论主将爱一子。情?@止心。伤而愍
    之。故制斯论。执我不同。总有三种。一犊
    子部。二数论宗。三胜论宗。破此三计。广如
    长论 今唯释颂。不可具陈。略举纲宗。以
    为发起。犊子部者。十八部中之一部也。佛在
    世时。有一外道。厥名犊子。今此部执同斯
    外道。故以标名。此品破中。先破犊子。次破
    数论。后破胜论。良为此部是佛弟子见同外
    道。殊所不应。故先破之。今欲破彼。先料
    其计 论云。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
    体与五蕴不一不异。解云。彼计真我名补
    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蕴刹那灭。于转无能。
    但由于我能舍此蕴。能续余蕴数取诸趣。
    故执实我体名补特伽罗。计我与蕴不一
    不异。非断非常。若言蕴一。蕴灭我灭。便成
    断见。若言蕴异。蕴灭我在。是则常见计。皆
    堕其边。故知此我与五蕴法不一不异非
    断非常。论主破云。汝所执我为实为假。若
    言是实。应与蕴异。有别性故。如色等实
    与受等异。又有实体。必应有因。如五蕴
    实从因生故。若计因生。是则无常。便违汝
    宗我非无常。若有实体。不从因生。应是无
    因。同外道见。又汝计我非无为也。若非
    因生。又非无为。汝所执我应成无用。若我
    是假。便同我说。无实我故 又彼部法有
    五法藏。三世为三。无为为四。我为第五不
    可说藏。我在生死。不可说与三世为一
    为异。若入涅??。不可说与无为亦为一
    为异。故立此我为不可说藏 破云。我与
    前四法藏。若不可说为异故。即不应说
    为第五法藏。我与前四。若不可说为一故。
    即不可说为非第五。非第五者。即是前四
    法藏。既第五非第五俱不可说。但应建立前
    四法藏。上来理破 已下教证。论云。薄伽梵
    告梵志言。我说一切有。唯是十二处摄。若
    数取趣。非是处摄。无体理成。若是处摄。则
    不应言是不可说。又汝部诵契经亦言。诸
    所有眼。诸所有色。广说乃至。?刍当知。如来
    齐此。施设一切。建立一切。有实体法。此中
    无有补特伽罗。如何可说彼有实体。频婆
    沙罗契经亦说。此中无有我我所性。唯有
    一切众苦法体。将正已生。乃至广说。据上
    理教。都无我性。如何犊子横计执我耶
    从此论主引颂证破。于中有二。一正破。二
    流通。初有十七行颂。是正破。后有三行。是
    流通。初正破中。束成六分。一正显真空分。
    第二明佛遍知分。第三置答物分。第四因相
    不测分。第五果生先后分。第六业报难知分。
    就正显真空分中。初是罗汉尼说。次是世尊
    说。今则是初。论云。有阿罗汉尼。名世罗
    (此云小山)为魔王说
     汝堕恶见趣  于空行聚中
     妄执有有情  智者达非有
     如即揽众分  假相立为车
     世俗立有情  应知揽诸蕴
    释曰。汝堕恶见趣者。?磕Ч?病H甏四??br> 堕恶见趣。身见名恶。一障圣道。二为痴覆。
    三为惑因。称之为恶。趣向生死。为流转
    因。因之为趣。恶见即趣。名恶见趣 于空
    行聚中妄执有有情者。正释恶见也。五蕴
    和合。名为行聚。都无作者。称之为空。执
    实有情。为恶见也 智者达非有者。显真
    空也。有情是假。圣达非有。既除我执。故
    显真空 如即揽众分至揽诸蕴者。举喻释
    成。初则喻显。后则法合。揽轮辋等以成其
    车。车则是假。揽五蕴法以成有情。情何
    得实
    其次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抱
    梨说(婆抱梨此云枣。父母怜子。目此枣名也)
     婆抱梨谛听  能解诸结法
     谓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净
     我实无我性  颠倒故执有
     无有情无我  唯有有因法
     谓十二有支  所摄蕴处界
     审思此一切  无补特伽罗
     既观内是空  观外空亦尔
     能修空观者  亦都不可得
    释曰。婆抱梨谛听能解诸结法者。劝听法
    也。结谓结缚。解结妙法汝能听之 谓依心
    故染亦依心故净者。标所说法也。心染即
    染。心净便净。汝依净心结能解矣 我实无
    我性颠倒故执有者。释前依心染也。都无
    实我。横计作者。倒想起其心成染焉 无有
    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者。标依心净也。果由
    因起。名有因法。但由因力。果遂得生。果由
    因生。实无作者。故无我见也。因果和合。
    假名为人。故无有情也。达有因法。情我见
    灭。心便净矣 谓十二有支至亦都不可得
    者。释前有因法也。十二有支。蕴处界三。此
    一切法唯有因果。无数取趣。但有情身无
    数取趣。即是内空。外非情法。亦复法空。修
    此空观 亦不可得。详此经颂。是佛世尊于
    小乘经密谈大乘。真空之理于是尽矣。犊
    子部难。若无实我。是则世尊非一切智。要
    因真我。非刹那灭。方顿遍知。以心心所刹
    那刹那异生灭故。故心心所非顿遍知。论主
    答云。但约相续有堪能故。知一切法名一
    切智。非由一念能顿遍知
    从此已下举颂以答。即是第二明佛遍知分。
    于中有二。一举颂正明。第二引颂证成。今
    则是初。颂曰
     由相续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顿遍知
    释曰。火食一切。岂一念火能烧一切。但约
    相续说烧一切。佛智亦尔。但据相续名一
    切智
    从此第二引证。犊子部问。如何得知。约相
    续说。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论主答云。说佛
    世尊有三世故。犊子部问。于何处说
    从此论主引颂成证。如有颂曰
     若过去诸佛  若未来诸佛
     及现在诸佛  皆灭众生忧
    释曰。此颂既说有三世佛。故约佛智。于相
    续位。知一切法不由于我能顿遍知。以佛
    世尊三世摄故。彼此计我体是佛世尊。复
    说我体非三世摄。此颂既说佛在三世。故
    汝计我非是世尊。我既非佛。明知遍知不
    由于我名顿遍知。理亦应尔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