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二 >
  • 俱舍论疏卷第1

    将释此论五门分别。第一会初转法轮时。
    二学行次第。三教起因缘。四部执先后。五依
    文解释 一会初转法轮时者。于中有四。
    一定成道日。二定转法轮日。三述中间事
    别。四会说不同 一定成道日者。依长阿
    含经第四云。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八
    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 次文云。二月如来
    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
     又灌佛经云。佛告诸天人。十方诸佛。皆用
    四月八日夜半时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
    出家。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成道。皆用四月
    八日夜半时。而般涅??。诸经八日皆同。说月
    有异。唯二.四别。不言余月 准上二说。说
    虽有异。成道月日即是同也。所以得知。略
    有二理。一以立正异故。婆罗门国以建子
    立正。此方先时以建寅立正。建子四月。即
    建寅二月。故存梵本者而言四月。依此方
    者。即云二月。根本一也 二准智论.及婆
    沙计。梵王请前五十七日。四月调根.兼观
    机等总有六月。即是二月八日成道。至八
    月八日转法轮定。如下引文。以此故知。二
    月八日成道为定。去八月八日有六月故。
    若是四月八日。即无六月。去转法轮四月。
    无文证故 又释律论云。佛与五比丘。四
    月十六日结前安居。安居去四月八日。唯
    有九日。即与法华.智论.?称派车戎诙嗑?br> 论。日月相违。准此故知。二月八日成道为
    定 问若尔何故。菩萨处胎经。云二月八日
    成道。二月八日转法轮。二月八日降魔。二
    月八日般涅?? 答此有二释。一处胎经说。
    菩萨处胎亦转法轮。此为蜜众。非为显
    众也。成道之日即转法轮。义亦准此。今言
    为五比丘转法轮日诸说不同。非是蜜众
     二诸经中错二月为四月者。由建正不
    同。已如前释。错八月为二月.四月者。以
    迦栗底迦是八月卯星之名。二月又是建卯
    地之月。星.地诠别。卯名同也。若知迦粟底
    迦是酉地之卯翻为八月。若谓迦栗.底迦
    是震地之卯。翻为二月.四月。由此转法轮
    等日。有二.四.八不同。般涅??日。八.四.二月
    之异。详多教.理。度五比丘八月为定。会
    涅??日如别章释 二定转法轮日者。诸
    经.论中皆云。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为五比丘
    转四谛法轮。说中间事日数不同。然不指
    陈说法月日名者。不可凭唯。准有婆沙
    及释律论。分明指陈说法月日。应依此文。
    婆沙一百八十三云。佛于迦栗底迦月白半
    第八日。度阿若?x陈那。迦栗底迦。当此方
    八月也。婆沙一百三十六云。羯栗底迦月白
    半第八日昼夜停至九日夜增一猎缚故。
    羯.迦虽异语是同也。故知。定是八月八日。
    又释律论云。佛与五比丘。四月十六日结前
    安居。一夏中不得圣果。过夏于八月八日。
    ?x陈那忽然见法。此二论文极理分明余文
    既不分明不可依准。故知八月八日转法
    轮定。佛成道日虽有二说不同。或二月八
    日。或四月八日。无经论说二月.四月转法
    轮。故知非是三七日后。亦无文说三月.四
    月.五月.六月。故知非是六七.八七.五十七
    日后转法轮也 三述中间事别者。经律论
    中。述从成道至转法轮中间时节。广略不
    同。前后有异。今且观机已前。依四分律叙。
    观机已后。依婆沙述。余文同异次便录附
     四分律三十一云。初夜得宿命明。中夜得
    死生智证明。后夜获得漏尽明。得此三明。
    即往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七日不动受解
    脱乐。过七日已从其定起。受二贾客兄弟
    糗蜜。为授二归。云从此优婆塞最初也。四
    王奉钵用受糗蜜。第一七日也。因果经于
    观机后说受贾人糗蜜 四分云。食糗蜜
    已即于树下。结跏趺坐七日不动。游解脱
    三昧 过七日已从三昧起。去彼不远。
    有呵梨勒果树。即于彼树神奉世尊呵梨勒
    果。受已为授二归。第二七日也 食此果已
    如前入定。出定入郁?罗村乞食。受婆
    罗门食已为授二归。第三七日也 已上三
    七在菩提树下 食已更诣一离婆那树下。
    准前入定。从定出已入郁?罗村乞食。受
    婆罗门妇食。为授二归。云此优婆夷之初
    也 准此律文。人受三归得近事戒。神畜
    非也。第四七日也 食已还诣离婆那树下。
    准前入定。从定起已入郁?罗村。乞食。
    受婆罗门男.女食。为授三归。第五七日也。
    已上二七日在离婆那树下 食已诣文麟
    龙宫。到已同前入定。天雨七日。乃至龙王
    以身?佛头荫佛上等第六七日也。因
    果经在观机后 已上六七受解脱三昧乐
    又四分云。从定起已诣阿输婆罗尼?槁墒?br> 下。敷坐具结跏趺坐 五分律云。入三昧
    七日 又云。受酪如人食。食已入定
    已上五分文 四分又云。作是思念言。我今
    已获此法甚深。难解难知。欲寂休息。微妙
    最上智者能知。乃至思惟已说二颂。说二
    颂已默然 已上思惟深法时。不言日数
     法华云。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
    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
    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
    度 与律意同 准上。六七日受解脱乐。三
    七日思惟法。总九七日。前出定日即是后七
    日初。除重六日。余有五十七日。是梵王请
    前。与智论.及?称派场H帐??病V锹鄣诎?br> 云。释迦牟尼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宁不说法。
    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着世法
    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乐。是时梵天
    王等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
    受请。后到波罗奈林转正法轮 与律.法
    华意同也 四分又云。梵王请佛转法轮。
    佛许已梵王归宫 已上观机。律与婆沙等
    大意同也。中间少异略而不述 已上依
    婆沙一百八十二述.论云。菩萨。菩提树下。
    三十四心得阿耨菩提。以佛眼遍观一切世
    界。谁应最初闻我正法。我当为说。观已便
    知。唱连摩子应先闻我法。是时有天即白
    佛言。唱连摩子昨夜命终。有说七日 四分
    律云。郁头蓝子命过七日 又曰。尔时世尊。
    亦起智见知彼命终。便伤叹言。彼失大利。
    若彼闻我所说法者。当得正解。世尊复观
    除彼。谁应初闻我正法。我当为说。观已便
    知。?迦罗摩子 四分云。阿蓝迦兰应先
    闻法。天复白佛。命终已经七日 有说昨
    日 四分律中亦云昨日 尔时世尊。亦起
    智见。知彼过。如前伤叹 问初得阿耨菩
    提。何故不为二人说法。而待命过不得
    闻法将非如来教化失时耶 又说。彼时
    二人善根未熟。未堪闻法。所以者何。佛成
    道已。彼初一人。若更经五十七日有余命
    者。应堪闻法。彼第二人。若更有五十一日
    有余命者。应堪闻法。由此非佛教化失
    时 准此论文。婆沙虽不广说梵王请前
    日数。而除佛成道日。至许请前五十七日
    与律.及智论等同也 又云。世尊或时留
    自寿行。如待苏拔达罗等。若然留他寿行。
    无有是处 准此论文。无留他寿行。世尊
    复观除彼二人。谁最初应闻我说法。我当
    为说。观已即知。?x陈那等五人应先闻法。
    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亲族。先来恭敬
    供养于我。今欲酬报为何所在。天即白言。
    今在波罗底斯国仙人鹿野苑。尔时世尊。亦
    起知见知在彼处。便舍菩提树下步涉而
    往。问佛具最胜神力何故步涉往耶。答敬
    重法故不以神足。又佛行时足常去地如
    四指量。一一足迹皆有喜旋吉祥可爱千辐
    轮相分明如画。身影所触乃至七日。能令
    有情至其处者诸根安快。渐次行至婆罗底
    斯。尔时。五人忽逢见佛。遂共立制。彼乔答
    摩。懈慢多求。狂乱失念。空无所获。而今复
    来欲相呼诱。我等宜各忽与言谈.恭敬.问
    讯。但敷一常座。其坐不。尔时世尊渐次近
    彼。威德所逼。令舍本期。不觉一时从座
    而起。趋走迎逆合掌归命。于中。或有改敷
    净座。或取佛衣。或取佛钵。或有恭水。或
    有洗足。俱白佛言。唯愿就座。佛便作念。
    如是痴人。自立制约须臾还破。时佛就座
    安祥而坐。威光奇特。如妙高山 乃至 世
    尊于是。渐渐诱化令其调伏。于日初分。
    为二人。说法。教诫。教授。令余三人入村乞
    食。彼所乞食充足六人。于日后分。为三人
    说法。教诫。教授。令余二人入村乞食。所乞
    饮食充足五人。世尊性离非时食故。如是
    教化经于三月。有说四月。令彼五人善根熟
    已。于迦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如来为彼
    转正法轮。时?x陈那最初见法 四会说
    不同者。问若佛成道后。经于六月转正法
    轮者。何故出曜.方等大庄严经云七七日
    因果.法华经云三七日。智度论五十七日佛
    不说法。方等大庄严经二七日观。二七日
    经行。因果经观树一七日。法华经观树行不
    言日也。四分律六七日。五分律八七日。??br> 婆沙四月。复有经说半年。十二由延经一年
    耶 答自古经律论师皆云见闻异也。意
    说。佛在世时随众生机威德不同。或见多
    日后转法轮。或见少日后转法轮 今详不
    尔释如来。八相成道示有父.母.妻.子.生
    日.出家.成道。为五比丘转法轮日。大小乘
    说理合皆同。如说经行.远近.观树等事。容
    有异也。佛神境力入定之相事难知故 问
    所以得知。答略有五例。一举时别故。二
    异本前后广略不同。三生等日月同故。四同
    本前后说有异故。五传者误故。由上五缘
    说有差别。根本事同 一举时别者。四分律
    六七日者受解脱乐时。法华经三七日者。
    思惟法时。出曜经.庄严经七七日。五分律
    八七日等。通思惟法时。智论五十七日者。
    梵王请前。婆沙四月者。调五比丘根时。有
    经半年者。以六月故。十二由经一岁者。以
    经一夏。律.及受岁经。以夏为岁故 二异
    本前后广略不同者。律前广后略。前别说受
    解脱乐思惟法时。后略不说四月调机。婆
    沙前略不说梵王请前。后即广说四月调
    机。以此二文互证。即知日数经于六月方
    始说法 三生等日月同者。以八相成道父.
    母.妻.子.生.及出家.成道等日说皆是同。如
    何为五比丘转法轮日有斯悬隔。故知。根
    本是同。传有广略及有误耳 四同本前后
    说有异故者。婆沙一百八十二云。佛于菩提
    树下三十四心得阿耨菩提。以佛眼遍观
    一切世界。谁应最初闻我正法。如前引文。
    准此。佛成道已即观根机。中间略其受解
    脱乐.及思惟法.梵王请等。岂即无耶。故知。
    诸本阙者亦是略也。若谓婆沙见闻不同。
    成道之后即观机根。因何婆沙次下文云。
    彼初一人。佛成道后。若更五十七日。有余
    命者应堪闻法 此即佛成道后。至观根
    时五十七日。与智论同。又智论第一云。尔
    时菩萨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座
    降魔众已。即得阿耨菩提。时梵天王等皆
    诣佛所。劝请世尊初转法轮 准此论文。
    即无食乳糜。即受解脱乐。思惟法时。佛成
    道后即梵王请。若独智论见闻异故即说无
    者。何故第八卷云释迦牟尼佛得道后。五
    十七日宁不说法。是时梵王等请。诸文阙略
    如第一卷略故。非见闻异也 五传译误者
    如宋本药师云善信菩萨二十四戒。唐.隋本
    菩萨四百戒。正法华六根各千二百功德。妙
    法华三根。千二百。三根八百等。自余不同不
    可和会。皆如此类。根本是一。传不同故
    二学行次第者。一切万行以闻法近善知
    识为初。涅??二十五云。一切众生以听法
    因缘。得近大涅??。一切众生以听法故。则
    具信根。得信根故。乐行布施.戒.忍.精进.
    禅定.智慧得须随洹果.乃至佛果。是故当
    知。得诸善法皆是听法因缘力故 又云。
    信心因于听法。听法.因于信心。如是二
    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又正理五十八
    云。初业地中所习行仪极为繁广。欲通解
    者。当于众生所集观行诸论中求。以要言
    之。初修行者。应于解脱具深意乐。观涅
    ??德背生死过。先应方便亲近善友。善
    友能为众行本故。具闻等力。得善友名譬
    如良医。乃至广说。又四预流支。一亲近善
    友。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如是等文诸经皆有。闻而不信。犹胜不闻。
    故法华云。时若法众闻不轻言汝当作佛。
    虽谤不信随于地狱。以是因缘值无量
    佛。后遇不轻皆发大心 就三乘法中。皆
    须先学小乘有教后乃可学大乘空教。所
    以得知。有多文证故。一十轮经第六云。善
    男子。若诸众生。于声闻乘法.独觉乘法。未
    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下劣精进
    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
    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所以者
    何。若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
    劳乃至。而听受大乘正法。如是众生实是
    愚痴。自谓聪?薄D酥痢H缡侵谏??凶锉ā?br> 皆为未求听习声闻.独觉乘法。先求听习
    大乘正法。如是愚痴。断灭论者下劣人身尚
    难可得。说当能成贤圣法器。乃至。如是
    众生所有过失。皆由未学声闻。独觉乘法
    先入大乘 二解深密第二云。我为未种
    善根。未清净障。未成就相续。未多修胜
    解。未积习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依生死
    自性定说诸法。彼闻随分解了无常无恒
    等。令种善根等 此指第一时小乘教已
     若已种善根 乃至 已积习福德.智慧
    资粮等。又依三种无自性性。说一切法皆
    无自性。依相无自性性等说一切法无生灭
    等 此指第二时大乘教也 又下文云。若
    有众生已积习上品善根 乃至 上品福
    德.智慧二种资粮。闻我善说无生灭等法
    中。信是佛说。善知取舍。即能速证无上菩
    提。若修下品五事。闻我此说信是佛说。得
    无量功德。生自见取。谓一切法皆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自性涅??等。生自见取故。退失无
    量智慧。若不修五事闻我此说。生大业障
    诽谤不信 准此经文。由闻有教修行五
    事。由有五事能信大乘。若不修五事即谤
    不信。故知亦定须先学小乘后学大乘。由
    斯诸佛出世先说小乘。后说大乘 三大般
    若四百六十五遍学品云。善现。若不遍学声
    闻乘法.独觉乘法。终不能得菩萨见道 四
    涅??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幼小未堪。
    恩教半字。后渐长大方教满字 五菩萨
    戒本云。菩萨受学菩萨戒者。若学小不学
    大。是犯非染污。学大不学小。是犯亦染污
     六法华经.大智度论.四分律等。皆云。众生
    不堪闻大乘故。不及默然入于涅??。因
    梵天王请先说小乘。准此等文。故知。欲学
    大法。须先学小乘法也 今详。经说先学
    小乘后学大乘略有四意。一大乘深妙难
    信即生谤故。法华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
    没在苦。谤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二生断
    灭见故。十轮经云。若诸众生于声闻乘.独
    觉法乘。未作劬劳正勤修学。根机未熟根
    机下劣。精进微少而便听受微妙深甚大乘
    正法。如是众生实是愚痴。自谓聪?毕荻?br> 灭边。堕颠狂想执无因论。三不学小乘
    唯学大乘。自谓学大乘者。于声闻乘若人
    及法。轻毁诽谤招大苦报。故十轮云。或小
    听受无上乘法。便于诸佛共所护持声闻
    乘法.独觉乘法。诽谤毁?琛U媳我?弧2涣?br> 流布。为求名利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
    乘党。唯乐听习受持大乘。不乐声闻.独觉
    乘法。亦不亲近学二乘人。如是诈称大
    乘人等。由自愚痴?x慢势力。乃至。修学
    二乘法人诽谤毁辱。令无威势 又云。若
    于三乘随轻毁一品至一颂。不应亲近
    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
    或与交游。及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
    间地狱。乃至。受大苦恼难有出期何以故。
    善男子。我于过去修菩萨行。精勤求证无
    上智时。或为求请声闻乘法。下至一颂。乃
    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余二亦尔)。
    四若不先学有教精习善根等。即当多诸
    障难不能信解 问曰。若尔何故诸大乘
    经。多分毁学小乘。赞学大乘是究竟行。答
    十轮经自会释云。是故三乘皆应修学。不应
    ?x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独觉乘法。我先
    唯为大乘法器坚修行者。说如是言。唯修
    大乘法能得究竟。是故今昔说不相违。梵
    网经等皆准此会释 若尔岂无大乘种姓
    不假积习。唯闻大乘而能信解。答三乘
    种姓要因先习善根。无有法尔本性三乘差
    别故。优婆塞戒经第一云。不以性故名为
    菩萨。众生有界名为欲心。心如是欲善
    业因缘。发菩提心名菩萨姓。如是等文非
    唯一二。又小乘法有二。一小乘法。谓说有
    教苦.空.无常.及缘起等。二者发小乘心。此
    说依其有教。积习善根。方能信大。不说先
    发二乘心。后方学大乘。不发二乘心。发大
    乘心者。虽学小乘。不名不定。名菩萨
    性 今应反难。若尔。不因遇缘积习善根
    方能信大。遇说而能生其信者。先佛应已
    度尽。何为至今犹有般涅??性者堕三恶道。
    而论中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 问有立云。
    若有法尔涅??种姓.及一乘根机等。即有
    异相。谓性自然于厌生死。爱乐涅??。薄
    小烦恼。不行?恶断善根等。广翻无性
    之相。此说为是为非。答此说非也。问所以
    得知。答违理.教故。言违理者。无始已来能
    厌生死爱乐涅??。薄少烦恼不行?恶。
    渐渐熏修。并应先已般涅??界。时无始故。
    因行庄严论说。一向行恶并断善根。善因
    不具名时边无性。今犹有也。又若有本性
    即有印相者。普断善根一向行恶。与无种
    姓相。有何别而知是菩萨.及一乘人 言
    违文者。善戒经。瑜伽论。地持等言。菩萨细
    性无因而得。共许此是菩萨本性。经论之中
    唯有二印相。一细性印相。二具二性相。细性
    印相唯佛能知。如何凡夫辄说相别。具二
    种性有六印相。一切众生知。凡可知相非
    本相。如何有相可知是本性相。又璎珞经
    云。善财王子等。六住已前退断善根。堕无
    间狱。无恶不造。此等何相知是菩萨。又唯
    识论等。皆云瑜伽五十二真如所缘缘种。是
    菩萨本性瑜伽论云一切皆有真如所缘
    缘 以皆有故就障分性。因既平等。相云
    何异。故知。就人说相有.无不同。定非本性。
    若言法尔无性有相可知。除声闻地有何
    文证。今时能信大乘法者。皆是先世曾种
    善根。故般若云。若于此经生一念净信者。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
    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唯上所明。此论彼机通其五性。一切
    万行之根本故
    三教起因缘者。就中有五。一一切教起缘。
    二三乘教起缘。三空有教起缘。四三藏教起
    缘。五此论教起缘 一一切教起缘者。一切
    诸佛因中发愿。皆为度脱一切众生令得
    成佛。三无数劫行菩萨行。证大菩提。不为
    众生生人.天中取小果故。求大菩提行
    多苦行。故法华经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谓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一切
    众生。又般若论发大菩提有四心。谓广大.
    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广大.第一者。欲令一
    切众生得无余涅??。无余涅??者简异小乘
    涅??也。一切大乘经意皆同。智论云。有三
    乘道.及人.天道菩萨法应引道众生于大
    乘道中。不住大道者着二乘中。不住涅??
    者着人天福乐中。作涅??因。大般若经.法
    华意亦同也。准上所引经论文意。一切菩
    萨行菩萨行。演说三学.三乘.三藏皆为
    佛乘 二三乘教起缘者。就中有二。一正。
    二兼。正者。谓为求声闻乘者转四谛法轮。
    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求大乘者说六波
    罗蜜。兼者说三乘法通为三乘人。诸论中
    说总别念住.加行位中声闻乘人。亦修三义
    观缘起.及七处善.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故
    大般若遍学品云。三乘见道已前皆须遍学。
    故知四谛.十二缘.六波罗蜜等。通为三乘
    说也 三空有教起缘者。说有教。为未种
    善根。未清净障。未成就相续。未多修胜
    解。未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说诸法有性有
    生有灭是不安稳等。种善根。乃至。令积
    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若已种善根。乃至。
    已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者。佛又依三
    无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谓相无自性性。生
    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又依相无自性性。
    胜义无自性性。说一切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又为发趣声闻乘者。转四谛法
    轮。即是有教为声闻说。唯为发趣修大乘
    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此则唯发趣大乘者说其空教。
    此就显相。理实说有通为三乘。说空亦通
    三乘。三乘定性闻般若者。皆证自乘无漏
    地故 四三藏教起缘者。说素?炖虏匾?br> 力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二
    为众生种种杂说故。三令诸众生种善根
    故。四为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 说??br> 奈耶藏依悲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戒学
    论道故。二为众生说诸学处故。三为已种
    善根者。令相续成就故。四令入正法者。
    令受持学处故 说阿?炒锬ゲ匾牢尬?br> 等流。一依增上慧学论道故。二分别诸法
    自.共相故。三为已成就者。令得正解脱故。
    四为已受持学处通达诸法真实相故
     问素?炖轮杏?衬我?取?衬我?杏邪??br> 达磨等。阿?炒锬ブ杏兴?炖碌取4嗽蛉??br> 无有差别。答婆沙一说从胜立名 此经
    律论中虽一部内兼明三藏。然说就多分
    立藏名。二即从所明立三藏名。此谓三藏
    不全分部。随所明义。即依彼文立三藏别
     问何故弟子唯造对法。不造素?炖虏丶?br> ?衬我?匾?4鹚?炖虏卮蔚谒?浴N剿??br> 缆中应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无间宣说彼
    品等 此随当时机宜次第佛为教主。佛在
    世时承佛神力。如此说者亦同得名经。佛
    灭度后弟子不可自造经也 ?衬我?卦?br> 起所显。谓?衬我?杏η笤灯稹J雷鹨篮?br> 缘起制立彼彼学处制立学处唯在于佛
    不在弟子。虽亦有别教诫学徒。然不名
    为?衬我?亍“?炒锬ビη笾罘ㄕ媸敌?br> 相。不应求彼次第缘起。或前或后。或无缘
    起说。俱无过失唯此弟子释佛所说幽隐
    法性故。亦得名阿?炒锬ァ9实茏铀?频?br> 名对法。非经.律也。然有弟子释经及律。
    皆名为论不名经.律唯此弟子造论释佛
    三藏 五此论缘起者。世亲菩萨。健驮罗国
    人也。先于一切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
    三藏。后学经部将为当理。于有部义时
    怀取舍。菩萨。更欲往迦湿弥罗国。研檄
    有部考定是非。恐彼诸师情怀忌惮。遂改
    本名潜往寻究。时经四载。有部三藏文义
    无遗。数以经部异义难破有宗。时有罗
    汉。名塞建陀。唐言悟入。即是众贤之本师
    也。此阿罗汉。频被诘问怪其神异。遂入定
    观知是世亲。密告之曰。此部众中。有未离
    欲者。恐当致害。长老。可速还本国耳。因
    即归还制此论颂。使人?往迦湿弥罗国。
    时彼国王。及诸僧众闻皆欢喜。严幢幡等。
    出境而迎。?克逃谙阆笄昂笠?又凉?Q?br> 读。咸诵世亲弘我宗义。时彼悟入告众言
    白。此非专弘有部宗也。颂置传。说似为
    不信。如其不尔。请释即知。于是国王。及
    诸僧众。发使往请。菩萨奉珠珍。论主受请
    为释本文。凡八千颂。还使寄往。果如悟入
    之所言也。世亲论主。意无朋执。依第一时
    制造此论。同第一时 依第二时造般若
    论说诸法皆空。同第二时意 依第三时
    释摄论等。旨趣同其解深密意 依第四
    时述法华论。明二乘无灭。与前三教别。依
    如来藏无上依经等诸大乘经述佛性论。
    会经中说一分决定无涅??法。以为不了
     依涅??经造涅??论云。法华前经总为一
    教云。以生死度众生为船。法华经为
    一教。以万行为船涅??经为一教。以无
    生灭为船 依前后教述六种论。随经
    义别而无朋执。此论既依四谛。旨归同于
    初说。三乘实灭。识唯有六。心外有境。就
    初法轮分二十部。此论多据婆沙以制颂。
    长行中唯以理胜为宗。非偏一部。然于中
    间多以经量为正义也。又正理破此名俱
    舍雹。众贤论师欲定宗趣。菩萨能仁避而不
    对。众贤寄尽谢过。并附俱舍雹屈菩萨
    评定云。若其无理请便火焚。若有行当愿
    为流传 论主披检将为有理。改俱舍雹
    名顺正理。准此。菩萨岂有偏执。故知。此中
    理长为是。非定一宗
    四部执前后者。于中有二。一述部分前后。
    二述执义不同 一述部分前后者。佛涅
    ??后一百年中。众虽有四法唯一 宗 言
    四众者。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
    德众 至百余年。因其四众共议大天五事
    不同。分为两部(五事者。一余所诱。二无知。三犹豫。四他令入。五道因道故起。言
    二部者。一大众部。二上座部也) 第二百年。大众部义。更经
    四破分为九部 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
    部也) 次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出一部(名说假部) 二百年
    满。大众部中有一师出。亦名大天。与彼部
    僧重评五义。因有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
    山住部。三北山住部也) 流出八部。兼其本宗总为九
    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
    住部也) 二百余年。上座部义一味和合。至三百
    年初分为二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本上座部。传名雪山部) 次
    于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 次从犊子
    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次后从
    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化地部) 次于化地部
    流出一部(名法藏部) 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
    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 至四百年初。从
    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经量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 如
    是上座部。本末重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
    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也)
     二述执义不同者。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
    义异义。今应略说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
    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 一切如来无有漏
    法 诸如来语皆转法轮 佛以一音说一
    切法 世尊所说无不如义 如来色身实
    无边际 诸佛寿量亦无边际 色.无色
    界具六识身 五种色根肉团为体 在等
    引位有发语言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预流者有退义 阿罗汉无退义 无世间
    正见。无世间信根 无无记法 入正离
    生时可说断一切结 诸预流者造一切
    恶。唯除无间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 无为
    有九。谓虚空。择灭。非择灭。四无色。缘起支
    性。圣道支性 都无中有 随眠与心不相
    应。故缠与心相应 预流者亦得静虑 四
    部末宗异义 有于一时二心俱起 道与
    烦恼容俱现前 业与与异熟有俱时转
     种即为芽 色根。大种有转变义 心.
    心所法无转变义 心遍于身 心随依
    境卷.舒可得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 亦
    有天中修梵行者 佛慈悲等不缘有情。
    执有有情不得解脱 定无小法能从前
    世转至后世 余如常说 化地部本宗同
    义 过去.未来是无。现世.无为是有 于
    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然见诸谛
     异生不行欲界贪.嗔 亦无天中住梵行
    者 无为有九。谓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
    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八道
    支真如。九缘起真如 佛与二乘。皆同一道
    同一解脱 饮光部本宗同义 谓若法已断
    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即有 善恶业.
    果已熟则无。果未熟即有 诸有学有异
    熟果 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
    前世转至后世 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
    有胜义补特迦罗 余说亦同一切有部
     今详。诸部本宗同义。宗轮论具述差别 末
    宗异义多分不述但云无量 本宗同义中。
    一切有部执有有情不得解脱。余部多分
    指同有部。诸部中本宗同义。无说一切众
    生悉有佛性。佛性论云。佛为小乘人说有
    众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于此生疑起
    不信心 论自释云。分别部说。凡圣众生皆
    从空出。以空为佛性。若依?酬既?哦嗟?br> 诸部中说。一切众生无性得佛性。但有修得
    佛性。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
    若永不得涅??。二不定有无。若修即得。
    不修不得。三定有佛性。即三乘圣人。捡宗
    轮论。本宗部中无分别部。亦无有执有佛
    性宗。详其旨趣。分别部者是末宗异计。立
    佛性者是末宗异义。分别部中不诵有部所
    引经故。而不全信。心生疑惑。一切有部以
    皆共许阿含等经。如来性力知种种界成
    立无性。分别说部复以四义求有佛性。有
    部即以五义重破。一种种界可得故。二无
    相众生不可得故。三同类譬喻不可得故。
    以有情为同类。四异类譬喻不同故(以无情为
    异类也)。五现在无涅??法不应理故。以分别说
    部依小乘宗意有佛性。违越契经。于小
    乘中未说有故。涅??经云。九部经中无方
    等经。是故不说有佛性也。又云。我于声
    闻.缘觉经中。未说一阐提等悉有佛性
     由此慈氏菩萨于声闻地。述有部等计破
    分别说部。以违经故。世亲菩萨。依方等
    经述佛性论。破小乘执品破有部等计。
    顺大乘故。后代读瑜伽者。以声闻地破有
    性故。涅??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不
    了义。佛性论伪惑之甚也。而不知瑜伽于
    菩萨地后五识相应地。立一切众生悉有佛
    因。即是真如所缘缘种一切众生平等有。又
    与涅??第一义空。佛性一切诸佛阿耨菩提
    中道种子。无差别也。又涅??第一义空。佛
    性亦名非空非不空。能与善法为种子
    故。有何差别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