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二 >
  • 俱舍论记卷第1_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将释论文。三门分别。一明论缘起。二释论
    题目三随文别解 盖俱舍论者。筏苏??豆
    之所作也(筏苏名世。??豆名亲。印度有天俗号世亲。世人亲近供养。故以名焉。菩萨父母 从所
    乞处为名也。旧译为天。此翻谬矣。若言天。应号提婆也) 菩萨。学通内外。博
    达古今。名振五天。声流四主。故能潜名数
    载讨广说之教源。制论一时播芳名于万
    古。密申传说有部怀疑。请释颂本文方
    ?宿滞 斯论。乃文同钩锁结引万端。义
    等连环始终无绝。采六足之纲要备尽无
    遗。显八蕴之妙门如观掌内 虽述一切
    有义。时以经部正之。论师据理为宗。非
    存朋执 遂使九十六道。同?斯文。十八
    异部。俱欣秘典。自解开异见部制群分。各
    谓连城。齐称照乘 唯此一论。卓乎迥秀。
    犹妙高之据宏海。等赫日之?众星 故
    印度学徒。号为聪明论也 往有三藏真
    谛法师。已于岭表译兹论讫。但为方言未
    融。时有舛错。至如现法非得先哲同疑。
    常非果因前贤莫辨。如斯等类难可备详。
    略举二.三以彰今译 和上三藏法师。志
    存弘传誓游西域。搜揭奥典尽鹫岭之
    遗言。斫檄法门穷上贤之余说。既而遍观
    其圣迹。问道复周。旋轫上京奉诏翻译
    此论。以永徽年中于大慈恩寺译。文义周
    备。妙理无亏。传彼梵言务存其本。庶使怀
    疑之侣涣若冰消。伫决之徒实忘餐寝。此
    即第一明论缘起
    言释题目者阿?炒锬ァP味?匾粤⒚?>?br> 舍。标一部之别称 阿?场Q远浴D芩?怨?br>  达磨。名法。持生解故 俱舍。名藏。摄
    依彼故 论。谓言论。教诫学徒 此卷在
    初故称第一
    分别界品第一者。此下第三随文别解。就中
    有三。一明依经造论。二别释品名。三依
    文正解 一明依经造论者。西方造论皆
    释佛经。经教虽多。略有三种。谓三法印。一
    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寂静。此印诸
    法故名法印。若顺此印即是佛经。若违此
    印即非佛说。故后作论者皆释法印 于
    中意乐广略不同。或有偏释一法印。或有
    举一以明三。如五蕴论等唯解诸行无常。
    如涅??论等唯释涅??寂静。此即偏释一
    法印。如俱舍论等解诸法无我。此即是举
    一以明三 所以就此释者。诸行无常唯
    明有为。涅??寂静唯明无为。诸法无我通
    明有为无为。欲彰此论无事不摄故。就广
    以明 二别释品名者。就中有二。一正释
    品名。二明品之前后 言正释品名者。族
    义。持义。性义。名界 品谓品类。即界名品。
    故名界品。此品广明故名分别 此论始
    终总有九品。此品居初故言第一。或言。
    第一带数释也 问此品之中亦明蕴.处。何
    故以界标名。解云。界者性也。性之言体。此
    品明诸法体。以界标名。蕴.处非体故不别
    说 又解。蕴.处.界三中。界名义广。故偏说
    之。处虽义广。名狭不说。蕴名与义俱狭不
    说 又解。有情根性有上.中.下。上根乐略
    说蕴便解。中根稍迟辨处方了。下根好广
    谈界乃悟。上能兼下界益三根。下不及上。
    处二。蕴一。益广为胜故以界标名 又解。
    此品广以诸门分别十八界义。故以界标
    名。蕴.处不尔 二明品之前后者。此论一
    部总有九品。释佛经中诸法无我。前八品
    明诸法事。虽亦明理从多分说。或非正
    明 后一品释无我理虽亦明事从多分
    说。或非正明 事?先说。理细后明 又
    解。事是所依所以先说。理是能依所以后说
     就前八品中。初二品总明有漏.无漏。后六
    品别明有漏.无漏。总是其本所以先明。依
    总释别所以后说。即如诸论先举总章后
    方别释 就总明中。界品明诸法体。虽亦
    明用。从多分说。或非正明。根品明诸法
    用。虽亦明体。从多分说。或非正明 体
    是其本故先明界。依体起用故次明根
     就别明六品中。前三品明有漏法。于中虽
    亦明无漏法。从多分说。或非正明 后三
    品明无漏法。于中虽亦明有漏法。从多分
    说。或非正明 有漏法?。所以先说。无漏
    法细。所以后明。如四谛中先明苦集后明
    灭.道 又解。有漏可厌。所以先明。厌已令
    欣。所以无漏后说 又解。有漏无始来起。
    是故先明。无漏新生。是故后说 就别明
    有漏中有其三品。谓世.业.随眠。约果.因.
    缘三以明前后。世品明有漏果。相?易厌。
    所以先明。于中虽亦明因及缘。从多分说。
    或非正明 业品明感果之因。果必由因
    而起。必其力胜。所以次说。于中虽亦明果
    及缘。从多分说。或非正明 随眠品明业
    之缘。业自不能感果。必藉其缘。随眠生果
    稍劣。所以后辨。于中虽亦明果及因。从多
    分说。或非正明 就别明无漏法中。有
    其三品。谓贤圣.智.定。亦约果.因.缘三以辨
    前后。贤圣品明无漏果。相显易欣故。所以
    先说。于中虽亦明因及缘。从多分说。或
    非正明 智品明证果因。果必藉因。又证
    果强。所以次说。于中虽亦明果及缘。从多
    分说。成非正明 定品明智之缘。智独不
    能证果。必依定缘。定望彼果其力稍劣。
    所以后说。于中虽亦明果及因。从多分说。
    或非正明
    诸一切种至我当说者。此下第三依文正解。
    此论一部大文有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
    通。圣人造论。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序分
    既彰。必有所说故次明正宗。正宗既终。劝
    学流通故后明流通 释斯三分三解不
    同。第一解日。初三行颂名序分。何法名
    为已下。至破我品。名正宗。破我品末已善
    说此已下。名流通分。此论一部。总释经
    中诸法无我。故破我品亦正宗摄。虽定品末。
    伤叹劝学。为在正宗前故亦名正宗。第二
    解云。序分同前。何法名为已下。至定品
    名正宗。从定品末。前来分别以下。总名流
    通。所以破我品亦名流通者以乘流通分
    起问。剩明破我品为在流通后故。亦名
    流通 第三解曰。此论释经诸法无我。前八
    品明诸法有体。除损减执。即有三分。序分.
    正宗同第二师。从前未分别已下。至定品
    末名流通分 后一品明无我除增益执。
    亦有三分。初两句。越此依余岂无解说。名
    序分。理定无有已下名正宗已善说此已
    下名流通。以释经中二义。所以各别有三
    分不同 随明诸论正宗定有。序分.流通
    有无不定 或有序分而无流通。如?称?br> 沙论。或有流通而无序分。如二十唯识。
    或二分俱有。如此论说 或二分俱无。如
    发智论 随作论者意各异故 就序分
    中。一正明序分。二随难别解。此初一颂正
    明序分。就中。前三句明归敬序。第四句明
    发起序 归敬谓归敬世尊。发起谓发起正
    宗。故先归敬。后明发起 问何故。论初赞
    德归敬。解云。恐有魔事造论不终。赞德
    归敬请加备故。故显宗云。以赞礼言灭诸
    恶障。标嘉瑞故 又解。为知世尊有胜功
    德。于佛说法生信尊重 又解。犹如孝子。
    凡有所作皆启父母。论主亦尔。今欲造论
    先启世尊 泛明诸论。归敬.发起有无不
    定。或有归敬而无发起。如阿?酬夹穆?br>  或有发起而无归敬。如杂心论。或二序
    俱有。如俱舍论 或二序俱无。如发智论
     亦随作论者意各异故 就归敬序中。初
    两句明佛三德。第三句指德归敬。就前两
    句中。初之诸字。明德所成人。一切已下。明
    人所成德。依人辨德。故人先。德后。初说
    诸言显无朋党。以德召人。诸有三德我
    即归敬。以诸外道各谓自师是一切智。若偏
    归敬释迦牟尼。恐彼生谤。故置诸言息其
    异论 或恐佛化根浅有情。权作彼师引
    人正法。故置诸言。此之诸字。起自西方母
    儿论师。凡欲归敬皆置诸言。论主。将为当
    理。故亦言诸 就人所成德中。上句六字
    明自利德。下一句明利他德。所以先明自
    利后明利他者。若不自利何能利他。经
    言菩萨为利他者。据意乐说 一切种诸
    冥灭者。此明自利德。冥有二种。一染污无
    知。二不染无知。灭亦有二。一者择灭。二非
    择灭 一切种冥灭断不染无知。得非择
    灭。此显智德 诸冥灭断染污无知。得择
    灭。此显断德 冥灭二字通于两处 不
    染无知。种类众多故言一切。染污无知。种
    类非多故但言诸 或一切与诸眼目异
    名。或一切与诸虽眼目异名。此中且以
    一切为宽。诸言是狭 所以染污不言种
    者。种谓种类。不染无知种类无边。是故言
    种 染污无知种类非多。故不言种 或
    应言种。略而不论 或可影显 或此种
    言通于两处 自利德中。所以先明智德
    后明断德者。智德唯佛是故先说。断德亦
    通二乘是故后明 又解。智德有为是故先
    说。断德无为是故后明 又解。智因先说断
    果后明 拔众生出生死泥者。此明利他德。
    谓拔众生出生死泥。此显恩德 受众多
    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
    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是故不
    言众死 或举初显后。设有余文言众
    死者。举后显初 生死无边深广难出故
    以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者 指德归敬。
    如是之言指上三德 问何故。长行云。如理
    师言显利他德。解云但说利他即显自利。
    夫利他者必自利故 又解。敬礼如是三
    德。敬礼如理师。如是。总指三德。如理师言。
    别显利他德 问何故。此论但敬三德不
    言三宝。解曰。三德.三宝其义不同。随造论
    者意乐说故 泛明诸论。三德.三宝。有无
    不定。或说三德不言三宝。如此论说 或
    说三宝不言三德。如阿?酬夹穆邸』蚨?br> 种俱说。亦应有文。然未捡得 或二俱不
    说。如发智论 又解。此论亦敬佛宝。于
    智德中兼显佛故 又解。此论亦敬法宝。
    涅??果法。即断德故 不言僧者。略而
    不论 或四向.四果说之为僧。世亲菩萨。
    一阿僧只耶向满。智慧胜彼。故不归敬
    问何故。论主造摄论中亦敬僧耶。解曰。僧
    者谓众。大乘菩萨容有众多。同时入圣。名
    僧归敬。此宗菩萨。唯一。得入三十四心。不
    名为僧。故不归敬 又解。此论亦敬僧宝。
    于恩德中兼显僧故。故下论云正法教手
    拔济令出。泥拔众生令出三界。即显僧
    宝。真谛三藏亦作此解对法藏论我当
    说者。此明发起序。对法藏论。下文自释
     我当说者。五蕴假者目之为我。当说之言。
    简已.正说。归世尊既终。许发论端言我
    当说。次欲造论故先发起。论曰至方
    申敬礼者。就长行中。一总标颂意。二别释
    颂文。此即总标 论主。今欲造俱舍论。虽
    复以德召人.本意为显释迦自师。德体尊
    高。超诸二乘.菩萨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
    礼 或圣众者。诸外道等自谓圣众 诸
    言所表谓佛世尊者。此下别释。以德召人余
    人无德。诸言虽总还表世尊。此能破
    ?故称冥灭者。此通伏难。伏难意云。诸言是
    总。如何表佛。故今通言。此佛世尊智慧能
    破二种?冥。故称世尊。二冥俱灭。由佛世
    尊二冥灭故。诸言虽总还表世尊 又解。
    此文别显能破?人。此佛力能永破诸?
    故称世尊冥灭。言一切种至一切品冥
    者。谓灭诸境冥。断染污无知。诸境即是四
    谛.修道。迷此境故说之为冥。此释诸冥
    灭。故正理云。诸境界冥亦永灭故。断德圆满。
    谓灭一切品冥断不染无知。一切品即一切
    法品类。迷此品故说之为冥。此释一切种
    冥灭。故正理云。一切种冥皆永灭故。智德圆
    满 问何故颂文先说一切。长行后明。解
    云。颂本义次。长行言便 或阿?炒锬ァP韵?br> 以求。言便即说。前后何定 问智德.断德以
    何为体。解云。智德以佛身中智慧为体。若
    并随行五蕴为体 断德以择灭为体
    问若言断德择灭为体。何故俱舍二十七云。
    断圆德有四种。一一切烦恼断。二一切定障
    断。三毕竟断。四并习断。准彼论文。若一切
    烦恼障断得择灭。若不染无知定障断得非
    择灭。即前二障断已不退名毕竟断。通得
    择灭及非择灭。此简异钝根。如来不但断
    彼烦恼。并彼烦恼习气亦断得非择灭。生
    简利根二乘 又解。并习断者。不但断烦
    恼障.定障。并二障习气亦断。准彼断德通
    非择灭。何故唯说择灭为体。解云。断德从
    强择灭为体。若据其兼通非择灭。故不相
    违 又解。断德唯以择灭为体。然有定障
    等择灭不显。定障等若无择灭即显。能显断
    故名断圆德 又解。彼文四断皆是择灭。若
    烦恼断是自性断。缘缚断。若定障断.并习断
    是缘缚断。若毕竟断通自性断.缘缚断
    以诸无知至故说为冥者。此释冥义。染与不
    染。无知非一。名诸无知。若染无知能覆理.
    事二种实义。不染无知能障理.事二种真见
     又解。能覆实义是不染无知。能障真见
    是染无知 又解。能覆实义谓覆外境。能
    障真见谓障内心。能覆.能障皆是冥义通
    二无知 问染污无知何以为体。解云。以无
    明为体.所以不言余烦恼者。无明通与
    诸惑相应。若说无明亦显余惑。问不染
    无知其义云何。解云。将释此义。略以三门
    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诸门分别。就出
    体中一叙异说。二出过非。三述正义 言
    叙异说者。人及论说。总有十一师 第一师
    言。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钝异熟无记心
    心所法为体 第二师云。不染无知。以未
    成佛来。钝四无记心.心所法为体 第三
    西方德光论师云。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
    钝自性无记心.心所法为体。而非四无记
    摄。通于三界恒成过未 第四师云。不染
    无知。以未成佛来。钝众同分为体。依此
    同分所起慧等。观境不明 第五师云。不
    染无知。以不自在为体故正理七十出解
    脱障体中云。有余师说。此解脱障。即以于
    诸定不自在为体 第六师云。不染无知。
    以非得为体。故正理七十云。有余师说。此
    解脱障。即以诸定不得为体 第七师云。
    不染无知。以不?デ蟮任?濉9收?砥呤?br> 云。有余师说。于彼加行不?デ蠊省2惶??br> 故。不数习故。解脱不生。即此名为解脱障
    体 第八师云。不染无知。以智无为体。故
    正理二十八云解二无知差别中云。有作
    是说。若能障智是染无知.不染无知唯智非
    有 解云。此无明体能障智明。能障之体
    是染无知。智无之处说为不染 又解。是经
    部师义 第九师云。不染无知。以心心所法
    总习气为体。故正理二十八云。心及所总
    名习气 解云。正理虽无别计。准古师破
    知有此说。此说心.心所法所有习气总名
    无知。无知习气无有宽.狭 第十师云。不
    染无知。即名习气。心所法中别有体性。故
    正理二十八云。有古师说习气相言。有不
    染污心所差别。染.不染法。数习所引。非一
    切智相续。现行。令心.心所不自在转。是名
    习气。解云。古师。是说一切有部古师。此古师
    说。于心所中别有一体。名为习气。是不染
    无知。习气无知体无宽狭。如染无知别有
    无明。通由一切染不染法数习所引。未成
    佛来。一切心品恒相续生。令所俱心。不自
    在转。虽复遍与三性相应。然其体是无覆
    无记 第十一师云。不染无知。以习气为
    体。故正理云。大德[逻-糸]摩作如是说。有不
    染法名为习气。如不善因所招异熟。世尊
    昔在菩萨位中。三无数劫修诸加行。虽有
    烦恼。而能渐除烦恼所引不染习气。白法习
    气渐令增长。彼于永断诸漏得时。前诸习
    气有灭不灭。以于长时修加行故。证得
    无上诸漏永尽。然佛犹有白法习气。言习
    气有灭不灭故 解云。此师执。有别法是
    不染污而能障慧。如不善因招异熟果。别
    有体故。然此无知即是一切烦恼习气。余文
    可知。[逻-糸]摩此云喜乐 二出过非者。破
    第一师云。若不染无知。异熟无记心心所法
    为体性者。二乘无学。异熟生心不现在前。
    非成就故。应名为佛。若言以必起故不
    名佛者。后起成时可不名佛。未起不成
    应名为佛。若言有习气故不名佛者。是
    即由彼不名为佛。何关异熟心心所法。故
    说非理 破第二师云。若不染无知。以四
    无记心等为体者。欲色二界无覆无记不
    现在前。容成过.未。无色无学。异熟生心不
    现在前。非成过.未。应名为佛。故亦非理。
    若言以必起故。有习气故。不名为佛者。
    准前征破。故亦非理 破第三师云。若不
    染无知以自性无记心等为体。通三界中恒
    成过.未者。虽无不成之过。然与识身足论
    十四相违。彼论解十二心中。生无色界异
    熟生心不现在前。不成就无覆无记心。既
    违此说。故亦非理 破第四师云。若不染
    无知。以众同分为体者。别作一途或容此
    说。捡寻诸论全无此文。故亦非理 破第
    五师云。若以不自在为障体者。正理七十
    破云。必有少法力为能障。令彼于定不
    自在转。若不尔者。彼有何缘。于诸定中不
    得自在 解云。必有少不染无知法 破
    第六师云。若以不得为障体者。正理七十
    破云。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说言即
    因不得。自体不应还因自故。或烦恼障。亦
    应可说即以应果不得为性。彼既不然。此
    云何尔 破第七师云。若以不?デ蟮任?br> 障体者。正理七十破云。阿罗汉果。亦由于
    加行不?デ蟮裙省L宀坏蒙?F癖阄薇?br> 烦恼障体 破第八师云。若不染无知。以
    智无为体者。正理二十八云。古师破云。非
    唯智无。无法无容能为因 破第九师云。
    若不染无知。以心心所总名习气为体性
    者。正理二十八。古师破云亦不应说有如
    是类心及心所。总名习气。不染无知前已说
    故。谓此无知。为自性住心等为体。为有差
    别。若自性住心等为体。佛亦应有不染无
    知。若有差别。能差别者。可是无知。非所差
    别。现见善等品类差别心.心所中。必有别法
    为能差别。非即一切。如善品中必有信等。
    不善品中有无渐等。染污品中有放逸等。如
    是等类。心.心所中必有别法为能差别。故
    知。此中亦有别法能为差别者。是不染无
    知(解云准此破文故知有总计家) 破第十古师云。若不染无
    知。于心所中别有一体者。正理二十八云。
    正义家破云。今详。彼言有太过失。诸异生
    等。心心所法。皆不如实觉味.势.熟等相。然
    不见生余心心所故 又一一念。彼心心
    所差别而生。应念念中各有别别无知法起
     若谓有异相令无知差别。即此是能差别
    心品。何须别计不染无知 解云。若未知
    位此法恒行。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皆不了
    知故。应并有无知。而实不见生余心品。
    但有善等诸心所生 若谓此法不违一
    切。于念念中常相应者。所相应品有差别
    故应有差别。由彼差别令相应品。别异而
    生 若谓异相是差别者。即彼异相。能令
    心品。别别无知。何劳别法 破第十一[逻-糸]
    摩云。若不染无知。以习气为体者。正理二
    十八破云。如是所说理亦可然。而彼不能
    显其体性。不染习气其体是何。非但虚言
    令生实解(解云。总言习气。理亦无违不能显体。终成谬说也) 三述正
    义者。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
    漏无染劣慧为体。故正理二十八云。是故即
    于味.势.熟等。不?デ蠼狻;邸S胍煜喾ň恪?br> 为因。引生彼同类慧。此慧。于解又不??br> 求。复为因引生不?デ蠼饣邸H缡钦棺?br> 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故。即于彼
    味等境中。数习于解无堪能智。此所引劣
    智名不染无知 即此俱生心.心所法总名
    习气。理定应然 或诸有情有烦恼位。所
    有无染心。及相续。由诸烦恼间杂所熏。有
    能顺生烦恼气分。故诸无染心。及眷属。似
    彼行相差别而生。由数习力相继而起故。
    离过身中。仍名有习气。一切智者。永断不
    行 然于已断见所断位。通染.不染心。
    相续中。有余顺生烦恼习性。是见所断烦
    恼气分。于中。染者。说名类性。金刚道断皆
    不现行。若不染者。名见所断烦恼习气。亦
    彼道断。由根差别有行.不行 若于已断
    修所断位。唯于不染心。相续中。有余顺生
    烦恼习性。是修所断烦恼气分。名修所断
    烦恼习气。是有漏故。无学已断。随根胜.劣
    有行.不行。世尊已得法自在故。彼如是
    烦恼毕竟不行。故佛独称善净相续。即由
    此故。行无误失。得不共法.三念住等。又由
    此故。密意说言。唯佛独名得无学果 解
    云。正理意说。不染无知。劣慧为体。无知狭。
    习气宽。然解习气二解不同。一解。劣慧俱
    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一解。习气不但通
    心.心所法。亦通相续身 又婆沙一百五十
    三出解脱障体中云。解脱障。有说。以下无
    知为体 有说。于定不自在为体 有
    说。诸定不得为体。婆沙虽无评家。准正理
    论。以初师为正。故正理七十于解脱障体
    总有四师 初师云。有劣无知无覆无记性
    能障解脱。是解脱障体 第二师以不自
    在为体 第三师以不得为体 第四师
    以不?デ蟮任?濉∮衷啤3跛涤?砉省1?br> 三师说具如前说。以此文证故知。不染无
    知劣慧为体 又元瑜法师。解顺正理或诸
    有情已下云。以诸无染心。及相续身中。有
    诸烦恼熏成气分。是无明多者。善心现行。亦
    多?昧随顺无明。余例亦尔。以此习气。名
    此无知。此体是何。以未成佛来。一切有漏
    善。无记法。顺无明故。违遍知故。皆名无
    知。如是气分染品。亦有漏。于染摄。故此不
    论。故于已断见所断位。谓从预流乃至无
    学。染.不染品皆有见所断烦恼习性。唯除
    无漏。染名类性烦恼类故。不染名习气习
    烦恼成故。此意总以无染有漏若心。若
    身顺烦恼者似烦恼故。名为习气。不染无
    知。习气无知。无有宽狭。佛身毕竟不顺烦
    恼。断习气故。名净相续。更不学慧方名
    无学。余文可知。第二释名者。体非染
    故名为不染。于境不悟名曰无知。无知即
    不染。名不染无知。持业释也 或名习
    气。故正理云。此不染无知。即说名习气。言
    习气者。习谓数习。气谓气分。有诸烦恼及
    劣智等数习气分。故名习气。习之气故。名
    为习气。依主释也 又解。即习名气。有诸
    烦恼等所习气分。持业释也 或名不??br> 求解慧。或名无堪能智。或名劣智。或名劣
    无知。如正理说 或名下无智。或名邪
    智。如婆沙说 此等诸名名异体同。思之
    可解 三诸门分别者。一对染辨差别。二
    对习明宽.狭。三三性分别。四明断分位
    一对染辨差别者。正理论总有三解。第一
    解云。今详。二种无知相别。谓由此故立愚.
    智殊。如是名为染无知相。若由此故。或有
    境中智不及愚是第二相 解曰。愚谓异
    生。智谓圣者。此二差别由染无知。断名圣
    者。不断名凡。若由此不染无知有轻.重故。
    诸境中。或有阿罗汉不识赤盐。然有异生
    善通三藏。是名于境智不及愚 第二解
    云。又若断已。佛.二乘皆无差别。是第一相。
    若有断已。佛与二乘有行.不行。是第二相
    解云。染污无知。三乘同断齐不现行。名无
    差别。或同证择灭名无差别。不染无知虽
    复三乘同断缘缚。二乘现行。佛不现行
    第三解曰。又若于事自.共相愚。是名第一
    染无知相。若于诸法味.势.熟.德.数.量.处.
    时.同.异等相。不能如实觉。是名不染无
    知 解云。若于诸事迷自性迷共相是染
    无知。若于诸法微细差别。味(诸法滋味。或苦等味)势(诸法势力
    引后自果。或有损益等势力)熟(诸法正起力能引自果名熟或成就名就)德(诸法德用)数(一.二
    等数)量(大.小等量)处(近.远等处)时(近.远等时)同(诸法相似)异(诸法差别等相)。
    不能如实觉。是不染无知。第二对习明
    宽.狭者。无知狭习气宽。不染无知必是习
    气 有是习气而非无知。谓无知俱生心心
    所法。或相续身所有习气 第三三性分别
    者。不染无知通善.无覆无记。既言不染。明
    非不善.有覆无记。若通于善。无色无学恒
    成就故。可不名佛。若唯无记。无色无学异
    熟生心不现在前。不成就故应名为佛。以
    此而言故亦通善 问若通善者。何故婆
    沙第九云。问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
    断中。无覆无记邪行相智。如于杌起人想。
    及于人起杌想。于非道起道想。于道起
    非道想。如是等 又正理七十云。有劣无
    知无覆无记性能障解脱。是解脱障体又云。
    诸大论师咸言。练根皆为遮遣见.修断惑力
    所引发。无覆无记无知现行 准彼两论。
    但言无记。解云。婆沙但解邪行相智非实
    知故名之为邪。故言无记。正理出解脱
    障体及根障体。故言无记。今者总出一切
    不染无知体性。故亦通善。或无知有二。一
    者是善障法力劣。二者无记障法力胜。婆
    沙。正理据胜而说。故言无记。今言通善
    亦据劣明 又解。诸论皆云不染无知无覆
    无记。明知不通于善。虽亦有时不成无覆
    心.心所法以必起故。有习气故。不名为
    佛。虽有两解意谓前胜。若难后家准前
    应说 第四明断分位者。此不染无知。若菩
    萨三无数劫随位渐断。至金刚喻定方总断
    过。若二乘等虽有分断。而非断过。应知
    此中所言断者毕竟不生得非择灭。名之
    为断。非据择灭。若据择灭。三乘同断即无
    差别 问菩萨断不染无知。得非择灭。于
    何位得。解云。至金刚喻定方总断尽得非
    择灭 问见道所断染污无知。增上忍时定
    不行。故得非择灭。不染无知三十四念亦定
    不行。何故不于见道初位得非择灭 解
    云。得非择灭但据阙缘。胜缘阙时方得彼
    灭。至金刚喻三摩地时。不染无知胜缘方
    阙。故于此位得非择灭。如现观边世俗智
    等。虽复体性毕竟不生。于前位中亦不出
    观。然至三谛现观后边。胜缘阙故得非择
    灭。故正理论解三现观边世俗智云。谓于
    尔时起得自在。余缘障故体不现前(已上论文)
     不染无知例亦可尔。见染无知增上忍位。
    亦胜缘阙得非择灭。故不成例 若据西
    方师说。三十四念亦容出观。即不成难
     应知此论。据证不生名之为断。且说未
    来。若据不成名之为断。亦通过去
    唯佛世尊至故称为灭者。此释灭义 唯
    简二乘 成就名为得 不退名永对治。对
    治有二.一者圣道。二如实觉 一切境。谓四
    谛及修道。一切种。谓一切种类 冥有二
    种。谓染不染 不生亦二。一者择灭。二者
    非择灭。无为体常故言不生。唯佛世尊。得
    永对治圣道故。于一切理.事境染污冥。证
    择灭不生法。故称为灭 得永对治如实
    觉故。于一切种类不染污冥。证非择灭不
    生法。故称为灭。声闻独觉至非一切种
    者。举劣显胜。二乘虽灭诸冥与世尊等。
    以染无知毕竟断故。名为二乘。非断一切
    种不染无知故。不名为佛。所以者何
    者。问何以得知二乘非断一切种冥
    由于佛法至犹未断故者。答 佛法。谓佛身
    中十力等法 又解。佛所知法。即极远等
     极远时。谓八万劫外时 极远处。谓三千大
    千世界外处 诸义类。谓一切法种种义类无
    边差别。声闻.独觉。不染无知犹未断故。
    于极远等所以不知。由不知故。显彼非
    能断一切种。然诸论说二乘能断不染无
    知者。据缘缚断说。已赞世尊至利他
    德圆者。此结引也。拔众生出至所以譬
    泥者。牒颂别释生死泥也。由彼生死。是诸
    众生沈处溺处。难可出故 或深故名沈
    处。黏故名溺处 [涧-日+活]故难出 所以譬泥。
    谓业.异熟为土。烦恼为水。更相间杂名生
    死泥。即生死名泥。持业释也 又解。生死
    泥。以一切有漏法为体。由彼受于多生死
    故。学人渐出。若无学人。尽此一生更不受
    故。得名为出 又解。生死之泥名生死
    泥。生死即异熟果。泥即恶业烦恼。若学人分
    出生死之泥。若无学人出生死之泥总尽
    又解。未来生死名之为泥。若学人更受。未
    名为出。无学不受。得名为出。故十二缘起
    中。未来名生老死 众生于中至拔济令
    出者。此释拔济义。众生于生死泥中。沈沦
    没溺无能救者故。世尊哀怜愍念投机说
    法。随授所应三乘正法教手。拔济令出。故
    正理云。授正法教手拔众生出生死泥。故
    恩德圆满 问恩德以何为体。解云。以大
    悲为体。若据随行五蕴为体。故显宗云。诸
    有成就巧智大悲授如应言拔济令出
     彼论巧智即是大悲 或可。恩德以善巧智
    及大悲为体。已赞佛德次申敬礼者。
    此结引也。敬礼如是至名如理师者。稽
    之言至。首之言头。以己之尊接佛之卑。故
    称敬礼 总指三德故云如是 如实无
    倒教授众生。令行善法。诫?灾谏?畈?br> 造恶。名如理师。故婆沙十六云。遮无利
    益故名教诫。与有利益故名教授。如彼
    广说。如理师言至与愿神通者。上虽
    具陈三德。今复偏敬利他。此颂应言敬礼
    如是自他利德 敬礼如理师。利他德。此
    利他德益物为胜故重归敬。但由正教
    拔济有情令出生死。不由轮王等威力。不
    由天神等与愿。不由示现神通。令出生
    死。此三但能暂时拔济。非能究竟令出生
    死。礼如理师欲何所作者。问归敬意
    对法藏论至故称为论者。举颂答。教
    诫学徒行善断恶。故名为论。其论者
    何者。问 谓对法藏者。答
    何谓对法者。此下第二随难别解。就中。一
    出对法体。二释藏名。三明说意.说人。此即
    出对法体。颂前问起。颂曰至诸慧论
    者。颂答。净慧随行名为对法。及能得此无
    漏净慧诸慧诸论。亦名对法 梵云伽陀。
    此翻名颂。旧云偈讹也。论曰至阿??br> 达磨者。就长行中。一出体。二释名。此下出
    体。释颂上句 慧谓简择四圣谛法 净
    谓无漏。离二缚故。故名净慧 问何故相
    应俱有等中偏说慧耶。解云。唯慧一种具三
    现观。推求名见.虑境名缘。成辨名事。故独
    标名。余心.心所有缘.事二无见现观。余俱
    有法唯事现观无见缘二。故不标名 或
    慧断惑强故独标名 问何故不言净忍
    智见。而言净慧。解云。有忍非智如八忍。
    有智非见如尽.无生。慧具摄三。以名宽
    故独立净慧 眷属即慧相应.俱有及得。名
    曰随行 问相应.俱有。俱有因故可名随
    行。得非俱有因。如何说随行。解曰。随顺名
    随非要成因 问法俱。法后可说名随。得
    在法前如何随行。解曰。性相随顺说名为
    随.非要俱.后方名为随 问若得是随行
    者。何故诸论解俱有因中。得非随转。又
    婆沙第三解得非世等第一法中云。得与
    彼法不相随行。准彼诸论得非随行。解
    云。随转有二.一俱有因故名随转。二相随
    顺故名随转。随行亦有二.一俱有因名随
    行。二相随顺故名随行 若诸论中说得
    名随行.随转。据相随顺说。若诸论中说得
    非随转.随行。据非俱有因说 又解。准彼
    引文得非随行 问随行为摄慧不。解云。
    亦摄于慧。净慧及眷属皆名随行。彼此展转
    互随行故。故婆沙八十一。出喜无量体云。喜
    者以喜根为自性。若兼取相应随转。欲界
    者四蕴为自性。色界者五蕴为自性。又正理
    显宗三念住中。解相杂念住。皆言摄慧。
    以三念住中。唯相杂念住能断惑故。至念
    住中当具引释 又解。随行不摄于慧。随
    慧行故名曰随行。婆沙据互相随转。正理.
    显宗据更相交杂。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虽有两解先解为胜。如是总说无漏
    五蕴名为对法。此即胜义阿?炒锬ァJ俏蘼?br> 故名胜。有义用故名义。胜即名义。即胜
    义名阿?炒锬ァ3忠凳鸵病H羲凳浪?br> 至阿?炒锬フ摺J退滔戮洹Q允浪渍哂新?br> 之法。隐障真理名世。事相显现随顺俗情
    名俗 又解。有漏之法可毁坏故。有对治
    故。名为世俗 即世名俗。即世俗名阿??br> 达磨。持业释也。即能得此净慧对法诸慧
    诸论。慧谓得此净慧对法有漏诸慧。修慧
    谓。暖等四善根。思慧谓总别念住。闻慧谓五
    停心观。生得慧谓能受持三藏教法。但依一
    相明四种慧。渐入观位前后次第未是尽
    理 若据尽理共相别相。及五停位。皆通
    修慧思慧闻慧。下文当辨。有漏四慧。依
    渐次第应顺次说四。今望圣道亲.疏近.
    远.故逆说四 有古德说。闻慧缘名亦能受
    持读诵者 此解不然。当?称派巢徽??br> 故。婆沙四十二云。评曰应作是说。若于三
    藏.十二分教。受持读诵究竟流布是生得慧
     问何故不许闻慧。受持读诵。解云。若正闻
    者唯生得慧。由闻所成名闻慧。故。有漏四
    慧自性皆慧。若辨随行皆通五蕴。思闻生
    得皆能发业。同一性故性相随顺。亦名随
    行。故通色蕴 问如何得知闻.思二慧能
    发业耶。解云。正理四十二曰。诸律仪果。有
    从加行善。所生。有从生得善心所生。若
    从加行善心生。律仪先舍后断善根。又
    婆沙云。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
    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 又婆
    沙曰。问相异熟业。为闻所成思所成.修所
    成耶。答唯思所成。非闻.非修。所以者何。此
    业胜故非闻所成。欲界系故非修所成 有
    说此业通闻.思所成。但非修所成 以此
    文证。故知闻.思能发身。语 问若言闻.思
    能发身.语。既能发语。即能受持三藏教法。
    何故但言生得慧耶。解云。闻.思能发胜身.
    语业。彼业非胜。故唯生得 然古德说。加
    行善心不能发身.语业。引婆沙四十七
    证云。问色界善心一切皆有随转戒不。答
    非一切有。谓初静虑有六善心。无随转戒。
    一善眼议。二善耳识。三善身识。四死时善
    心。五起表善心。六闻所成慧相应。善心
     古德意言。婆沙既闻慧外别说发表心。故知
    闻慧不能发业。难云。命终是生得。别说生
    得能发业。何妨闻慧外别说闻慧能发业。
    若言命终心劣不能发业。所以别说生得
    发业心。何妨闻慧不发业者。说闻慧心能
    发业者亦发业心摄。故非定证。况有明文。
    以此故知。古德说非理 又解。有漏四慧相
    应俱有。是俱有因者。方名随行 论谓展转
    传生无漏慧者。论望圣道最疏远故在
    慧后说。此诸慧论。虽望圣道前加行位中
    远近不同。皆是圣道胜资粮故。亦得名为
    阿?炒锬ァ⊙灾盥壅呶搅?惴⒅恰5?员?br> 论可以收末 或可。诸论亦摄末论 言
    六足者。舍利子。造集异门足论。一万二千
    颂。略本八千颂(舍利此云百舌鸟也。子是唐言) 大目干连
    造法蕴足论。六千颂(目干连。此云采菽氏。大是唐言。故法蕴足论云大采菽
    氏) 大迦多衍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
    颂(迦多此云剪剃。衍此云种。那是男声。婆罗门中一姓也) 已上三论。佛在
    世时造。佛涅??后一百年中。提婆设摩。造识
    身足论。七千颂(此云天寂) 至三百年初。筏苏密
    多罗。造品类足论。六千颂(即是旧众事分阿?酬家? 又
    造界身足论。广本六千颂。略本七百颂(筏苏密多
    罗此云世友。非婆沙会世友。同名异体) 至三百年末。迦多衍尼
    子。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后代诵者广略不
    同。一本一万八千颂。一本一万六千颂此本
    即是和上所翻 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
    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
    为身 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
    和上。唯施设足论未翻。余之六论皆悉翻讫
    论释此名者至故称对法者。此释对法名。一
    释法。二释对 位释法名有二.一能持
    自性。谓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
    改变。二轨生胜解。如无常等生人无常等
    解 此文且据能持以释。轨生胜解略而不
    存。义亦应有 或可影显 相之言性能
    持自性故名为法 又解。于一体上性相
    义分。望自名性。望他缘边名相。义说性
    能持相。若诸论说能持自性。即相能持性
    其法不同略有二种。一胜义法。二法相法
     若胜义法唯涅??果。是善.常故名胜。有实
    体故名义。即胜名义。即胜义名法。持业释
    也。涅??此云圆寂 若法相法通四谛境。
    即法相名法。持业释也 若据法相法。持
    自性故名之为法。亦通虚空及非择灭。以
    此二种非谛摄故。非果摄故。非与无漏
    慧为境故。此中不说 此能对向涅??果
    法故名对向。以因对果。趣向名因所欣名
    果 或约性因性果以说 谓无漏慧是
    真对向。余修慧等生真对向故名对向。解
    脱胜进虽望当品不名对向。望后所证亦
    对向或望无余涅??。四道皆名对向 又
    解。有漏修慧能分断惑亦名对向余思慧等
    能生对向故名对向 又解。思慧散位胜
    故亦名对向。余闻慧等能生对向故名对
    向 又解。闻慧加行善时。亦名对向。余生
    得等能生对向故名对向 又解。生得慧。
    以能分别趣涅??故亦名对向。论者能生
    对向故名对向 又解。所有无漏有漏慧
    等。及诸论。皆有力能对向涅??.胜义果
    法皆名对向 或能对观四圣谛境故名
    对观。以心对境。谓无漏慧是真对观。余修
    慧等生真对观。故名对观。或是对向而非
    对观 又解。修慧能观谛故亦名对观。余
    思慧等能生对观故亦名对观。或是对向而
    非对观 又解。思慧散位学观谛胜亦名
    谛观。余闻慧等能生对观故名对观 或
    是对向而非对观 又解。闻慧加行善摄学
    观谛胜亦名对观。余生得等能生对观故
    名对观。或是对向而非对观 又解。生得
    慧以能分别学观谛故亦名对观 论教能
    生对观故名对观。或是对向而非对观
     又解。所有无漏有漏慧等。及与诸论。皆有
    力能对观谛故皆名对观 故称对法。此
    即结也。应知。此中能对。对胜。且与对
    名。以实而言亦名为法持自性故。所对。法
    胜。且与法名。以实而言亦名为对是所对
    故或各举一边影略互显 或据依主。谓法
    之对故能对名对。所对名法。若据有财.持
    业。能.所俱名对法。以此准知。四谛名理
    对法。涅??名果对法。颂本偏举能对。所以
    不说理果。长行通举能.所。所以亦言理
    果。或可影显 问何故言对法不言对有
    法。若依梵音。何故言阿?炒锬ゲ谎园??br> 达磨寐。解云法是诸法共相。泛生胜解。有
    法是诸法自相。凡圣常缘。不生胜解。故言
    对法不言对有法。然论且约能持释法
    此法有法。如因明中广释 因兹义便略
    明对法开合不同者。就中有二。一正明开
    合。二略释名。就正明开合中。复有二种。
    一明随数增。二明渐加增。就随数增中复
    有四种。谓一种一.二种二.三种三.四种四
     言一种一者。所谓对法以一切法为体
    诸论不说虚空.非择灭者。以此二种非
    谛摄故。非果摄故。非与无漏慧为境
    故 言二种二者。第一二云。一胜义对法。
    谓无漏五蕴。二世俗对法。谓有漏五蕴。此二
    俱是能对法故名为对法。如此论说 第二
    二者。一境对法。境谓四谛境。二果对法。果
    谓涅??。此二俱是所对法。名为对法。亦如
    此论 言三种三者。第一三云。一自性对
    法。谓无漏慧。二随行对法。谓慧相应俱有诸
    法。三资粮对法。谓有漏四慧及慧随行。诸
    论为体。如此论说 第二三云。一胜义对
    法。二世俗对法。三所对对法。皆如前说
    第三三云。一境对法.二果对法.三能对对法。
    亦如前说 言四种四者 第一四云。一教
    对法。教谓论教。故此论云。论谓传生无漏
    慧教。以声为体。如下别明 二理对法。
    理谓谛理。如此论说。又婆沙云。此中何者
    是甚深阿?炒锬ァN娇瘴尬壹叭缡稻酢∮?br> 解。诸法甚深道理皆名为理。故婆沙云。此
    中何者甚深阿?炒锬ァN矫鸲ㄍ恕<叭缡稻?br> 等。如彼广说 三行对法。行谓无漏慧及有
    漏慧并慧随行。如此论说 四果对法。果
    谓涅??。如此论说。又婆沙云。复有甚深阿
    ?炒锬ァN揭磺幸澜杂郎崂搿0?±肴尽<?br> 灭涅?? 又解。果有二种。若证得名为果
    涅??名为果。若从因生故名为果亦通余
    有为 应知四种先后次第者。教能显理。
    依理起行。依行证果。且约一相以明次
    第。若据依教起行。行证理果亦无妨矣
     第二四云。一教对法。二行对法。三境对法。四
    果对法。初二后一如次前说。第三境者若理
    若事。但是所缘皆名为境 第三四云。一世
    俗对法。二胜义对法。三境界对法。四果对
    法。如前两种对法中说 第四四云。正理意
    说。一自性对法。谓无漏慧。二随行对法。谓慧
    相应俱有诸法。婆沙云。随转名异体同。三方
    便对法。谓有漏四慧等。婆沙云资粮。名异体
    同。四资粮对法。谓教为体。婆沙云具。名异
    体同。若依俱舍。四慧及论总名资粮。开合
    为异。此即第一明随数增 言渐加增者。
    或立一种所谓自性。或立二种又加随行。
    或立三种又加方便。或立四种又加资粮。
    或立五种又加境界。或立六种又加于果
     自古诸师但立前五不立果者。未委所
    由。若言果是灭谛所摄。五中境界收。不别
    立者。自性随行道谛摄。方便资粮苦集收。
    亦应不别立。良由境名对法约心境以
    论。果名对法据因果以辨。由斯道理故别
    立果 又解。或立一种。所谓自性。或立二
    种又加随行。或立三种又加修慧。或立四
    种加修惠随行。或立五种又加思慧。或
    立六种加思随行。或立七种又加闻慧。或
    立八种加闻随行。或立九种又加生得。或
    立十种加生随行。或立十一又加论教。或
    立十二又加谛境。或立十三加非谛境。或
    立十四加涅??果。或立十五加非涅??果
     二略释名者。前明对法虽有多种。且依
    四种对法之中。初四对法教.理.行.果以释
    其名 西方释名。多依六释。言六释者。一
    依主释。谓此依彼。或云依士。名异义同 二
    有财释。如人有财。亦名多财如有多财。名
    异义同 三持业释。谓一法体双持两业。业
    谓业用。或云同依。两用同依一体。名异义
    同 四相违释。谓二法体彼此各别据。互不
    相属 五邻近释。体非是彼近彼得名
    六带数释。谓法带数。如言五蕴 四对法
    中。若将教望理依释。六中有其三释。若言
    法之对故名为对法依主释。即理名法教名
    为对。若即对名法持业释。即此论教是对亦
    法。若用法为对有财释。即所显理名为对
    法。此教用彼理法为对故名对法 若将
    理望行。以行望果。各有三释。准前应
    知。此即顺释 若将果望行亦有三释。若
    言法之对故依主释。果是所对故名为对。
    行名为法。若即对名法持业释。即所证果是
    对亦法。若用法为对有财释。即能证行名
    为对法。此所证果用彼行法为对法故
     若将行望理。以理望教。各有三释。准前
    应知。此即逆解 若将教望行。行证理果
    顺逆三释。及释余对法皆准前思
    已释对法至名对法藏者。此下第二释藏名。
    结前问起。颂曰至俱舍名者。颂答。摄
    彼胜义故。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
    论曰至此得藏名者。释摄彼胜义故。苞含
    名藏。由彼根本对法论中所有胜义。入此
    论摄。此论得藏名。对法之藏名对法藏。依
    主释也 又解。藏谓坚实。此论是彼根本对
    法之坚实义。故正理云。藏谓坚实。犹如树
    藏 解云。树藏谓树心。树之坚实莫过树
    心。即以树之坚实名为树藏。此藏属树。树
    家之藏名为树藏。况法可知。或此依
    彼至故亦名藏者。释依彼故。所依名藏。或
    此论依彼对法。从彼对法论中引生。是彼
    对法所藏。而名藏者。以对法为藏名对法
    藏。有财释也。故正理论云。藏或所依。犹如
    刀藏 解云刀藏谓刀鞘。是刀所依。以刀
    从彼藏中出故。此刀以鞘为藏。故名刀
    藏。况法可知 释藏名中。理亦应有持
    业释。论主不欲自取。推功归本。是故
    此论名对法藏者。结释下句
    何因说彼至恭敬解释者。此下第三明说意.
    说人。双举两问征起颂文。颂曰至说
    对法者。前三句。及因此说对法。明说意。答
    初问 传佛说对法。明说人答后问 说
    对法言。通于两段 世间。谓有情世间
     有海。谓三有海 余文可知。论曰至说
    彼对法者。总释颂文。欲令世间至如理
    简择者。别明说意 欲令世间诸有情类
    得择法故。所以说此对法 伏难云。说余
    二藏足能利物。何须别说此对法耶 今
    通言。若离对法。弟子。不能于诸法相如
    理简择。经正诠定。律正诠戒。定.戒二种。
    于断惑中但助非正。然佛世尊至邬柁
    南颂。别明说人。亦通伏难。伏难意云。若是
    佛说。何故乃言迦多衍尼子等造。通意可知
     迦多衍尼子。是造发智论师 等。谓等
    取舍利子等造六足论师 迦多衍尼子者。
    迦多名剪剃。衍名为种。尼是女声。此人是
    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
    子。是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
    贵族。所以名剪剃种者。依婆罗门法七
    岁已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受婆罗门法游
    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
    妇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昔劫
    初时。有婆罗门。生二子已入山修道。二子
    觐问见父鬓发蓬乱遂为剃除。形容端正。
    诸仙见已皆欲剃除。弟性慈愍来即为剃。兄
    心傲慢非我父者我不能剃。诸仙嗔怒呪
    愿弟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富贵。呪
    愿兄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贫穷剪剃
    自活。故今印度见有二类。其弟种族名剪剃
    种。从本为名。极大富贵而不作剪剃事。其
    兄种族名非父种。极大贫穷剪剃自活。仙人
    呪力使之然也。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
    前释。那是男声。从父为名也 法救。梵名
    达磨多罗。佛涅??后。三百年出世 等者。
    等取空.无我等 邬陀南。此云自说。即十
    二部经中第五自说经也。无人问佛佛自说
    故。大德法救。佛说无常颂者集为无常品。
    佛说空.无我颂者立空.无我品。乃至说
    梵志颂立梵志品。印度现有梵本流行
    若言邬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说故。或言
    集施集所说义施有情故。?称派呈?br> 传说如此者。?趁??恪;蛎??ぁ;蛎??br> 异。婆沙名说。谓彼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
    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
    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
    梵音 世亲论主。健驮罗国人也。本于说一
    切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三藏。后学经
    部情谓为真。于本所学时怀取舍。然更欲
    往迦湿弥罗国研?有部考定是非。恐彼
    诸师情怀忌惮。遂改本名潜往寻究。时经
    四载。数以经部异义难破说一切有部宗。
    时有阿罗汉名塞建地罗。唐言悟入。即
    众贤师主。怪其神异遂入定观知是世亲。
    乃私告曰。可急归本国。长老此来。数以
    自义难破他宗。众中必有未离欲者知是
    世亲。恐当相害。因此遂归本国。至而未久。
    造俱舍论六百行颂。遣门人寄往迦湿弥
    罗。时彼国王及诸僧众。闻皆欣悦。严饰幢
    幡华香伎乐。出境来迎标颂香象。前后引
    从至国。寻读。咸谓弘我宗义无不欢庆。
    时彼悟入。告众人曰。此非专弘汝义。何事
    须欢。颂有传说之言。似相调耳。如其不信
    请释即知。于是。国王及诸僧众。发使往请。
    并奉珠珍。论主受请为释本文。凡八千颂。
    还遣寄往。果如悟入所言也 论主意朋
    经部。于本处学心生疑惑。所以。于此俱
    舍论颂文。往往置斯传说之语。显非亲闻

    何法名为至说对法耶者。此下大文第二明
    正宗。前解正宗。虽有三说。今依初说
     就正宗中。一明前八品。二明后一品。就前
    八品中。一总标章。二别解释。此下总标
     问何法名为彼无漏慧所以间择法。因此
    传佛说能简择对法耶。举能简择问所简
    择。虚空非择灭。虽非是彼无漏慧缘。答文
    义便兼明彼二 又解。彼者。有漏。无漏慧。
    以颂答中亦说虚空.非择灭故。颂曰
    至别得非择灭者。此即颂答。此三行颂。标
    前八品名总标纲要分初一句。总明有漏.
    无漏法。标界.根二品。次三句。别明有漏法。
    标世.业.随眠三。后两行颂。别明无漏法。标
    贤圣.智.定三品。前之序分及此总标。以文
    少故。寄在界品中明 又解。此颂但标界.
    根二品。以此三颂通明有漏.无漏法故。又
    解。此颂唯标界品。于界品中初标显故
    论曰至谓有漏无漏者。此释初句。有
    漏法云何者。此下别明有漏。此即问也
    谓除道谛余有为法者答。四谛之中苦.集.道
    谛。是有为法。于中除道谛。余苦.集有为法
    名有漏。所以者何。征。诸漏于中
    至自当显说者。释也 漏谓漏泄。即诸烦恼。
    诸漏。于彼苦.集二谛相应法中。所缘境中。
    互相随顺。互相增长。相望力齐。故名为等
     又解。诸漏。于彼相应法中。所缘境中等皆随
    顺增长义均名等。缘灭道下。显非有
    漏。指同下解 佛涅??后五百年中土火
    罗缚?国法胜论师。造阿?酬夹穆壑小K嫔?br> 解有漏。至六百年。达磨多罗(此云法救) 以生义
    有过。如灭.道谛诸漏虽生。而非有漏。改
    为随增。即无有过。故今论主亦同彼释
     又解。缘灭道下。通伏难。伏难意云。苦.集生
    诸漏即名为有漏。灭.道亦生漏。应亦名
    有漏。通斯伏难故有此文 又解。此文
    牒破法胜论师。已辨有漏无漏云何者。
    此下别明无漏结问。谓道圣谛及三无
    为者。总答。何等为三者。问数
    虚空二灭者何者。问数。择非择灭
    者。答。此虚空等至名无漏法者。结无
    漏法。所以者何者。征。诸漏于中不
    随增故者。答。诸漏。于彼无漏法中不随增
    故。谓无漏法。性违于漏。必非相应可为
    漏境。然性相违互不随增。不可对漏说名
    有漏。若灭道谛。缘不随增。若于虚空非择
    灭。非缘非随增。于略所说至色于中
    行者。此中亦应明道圣谛。后文广解故今
    不释 无为体性。若随事别体乃众多。今
    总标三。故言略说 虚空但以无碍为性。
    容受一切诸有为法故。正理论云。虚空容受
    色等有为(已上论文)虽言容受而不可说虚空
    体性在此在彼。无方所故。如眼识等 问
    若不碍故说名虚空。空界色性。亦不碍他。
    应名虚空。解云。空界色。性虽非能碍。而是
    所碍。被余色障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世言
    虚空者。于空界色说虚空声 若尔。无表
    非能.所碍应名虚空。解云。以从碍生故
    亦非例 若尔心.心所法。二无为等。非能.
    所碍。又非碍生。应名虚空。解云。据此义边
    亦同虚空。从别立名。虚空但以无碍为性。
    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由此虚
    空无障碍故。能所造色。于中行动。以实
    住等亦据虚空。据显说行 或行谓生。色
    于中生 又解。虚空既无方所。不可得言
    色于中行。而言行者。于空界色中行。空
    界复由虚空得有。此中解虚空。而言空
    界色者以?显细 问虚空体亦不碍无
    色。何故但言色于中行。解云。虚空。理亦
    不碍无色。以色相显故偏说之 问无色
    之法。亦无碍性。如何虚空言不碍无色。解
    云。无色有为。能起作用。虚空不障名为无
    碍。择灭即以至名为择灭者。出择灭
    体。择灭即以离系为性 云何离系。诸有
    漏法。远离相应.所缘二缚。而能证得解脱
    涅??。然彼灭体。离系所显故名择灭 问
    若离系缚证得择灭 如苦智已生集智
    未生。见苦所断。犹为集下遍行惑系。如何
    证灭 修道九品。随断一品乃至前八品。犹
    后品系。如何证灭。解云。虽断能缚。所缚解
    脱。证得择灭。然能缚惑有强有弱 一相
    应缚。谓诸烦恼缚彼同时心.心所法。令于
    所缘不得自在 二所缘缚。谓惑缘境有
    毒势力。缚此所缘令不自在。就缘缚中
    复有其四。一同部同品。二同部异品。三异部
    同品。四异部异品。并前相应总有五缚。就
    五缚中断强证灭。断弱非证 言强弱
    者。一相应缚其力最强。二同部同品缚其力
    次强。三同部异品缚其力次强。四异部同品
    缚其力稍弱。五异部异品缚其力最弱 于
    五缚中。前三是强。后二是弱。若断前三随
    其所应证得择灭。后之二种能缚力微。非
    由断彼而证得择灭 如见苦所断法总
    有二种。相应法为一类。得.四相为一类。相
    应法具五缚。得与四相除相应缚有余四
    缚 若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相应
    法。由断相应缚。同部同品缚。同部异品缚
    故。证得择灭以断强故。得与四相。由断
    同部同品。同部异品缚故。证得择灭。以断
    强故 此相应法。得及四相。尔时虽为集
    下异部同品异品遍行惑缚。以微劣故而
    证得择灭。又设尔时虽断后四部。见苦所
    断异部同品异品缚。而不能证后四部
    无为。未断强故 见所断惑九品一品总
    断。约所断惑有九品故。所以得说同品异
    品 如见苦所断。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各
    有二类。准释可知 修道所断总有三类。
    染相应法为一类。染相应法上得四相为一
    类。余有漏法为一类。即是染污色。并此色上
    得及四相。及不染五蕴 初类具五缚。后二
    类各有四缚。除相应缚非惑相应故 若
    断初品染相应法。由断相应缚。同部同品
    缚。证得无为以断强故。尔时虽为同部异
    品余八品缚。以劣弱故亦证无为。不同见
    道。见道九品一品断故。所以同部同品异品
    俱可说强。修道九品别断。所以同部异品说
    名为弱 或可。见道同部异品亦名为弱。
    如诸异生五部杂断。随断前品。犹为未断
    见惑之所系缚。以劣弱故亦证择灭以此
    而言。故知是弱。若异部同品异品遍行惑先
    已断故。设不断彼亦证无为。以缚劣故
     初品染得四相。断初品时。由断同部同品
    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同部异品。异部同
    品异品皆准前释。如断初品断余八品准
    释可知 诸余有漏法亦有九品。拟仪相当
    故。说同品异品。断余有漏法时由断同部
    同品异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异部同
    品异品先已断故。设不断彼亦证择灭。以
    缚劣故又此余有漏法是缘缚断。要断能
    缘九品惑尽。所缘之法方名为断 问得
    与四相亦是缘缚。何故随断何品烦恼。彼
    得四相同证择灭。九品烦恼亦能发得九品
    色业。何故所发色业。不随彼惑同断证灭。
    解曰。得与四相虽是缘缚。四相望惑为俱
    有因。以是亲故。同断同证。得虽非俱有因
    望惑亦亲。以有此品惑必有得故。无有
    有惑而无得时所发色业。有无不定。虽
    有色业时亦有能发惑。自有此品惑而无
    彼色业。如已舍者。以望惑疏。要断九品方
    证得灭 问如断善.舍戒。随彼善心发得
    此戒。彼心若断此戒便舍。惑发色业。随断
    彼惑时。何故色业非与惑同断。解云。断.舍
    义别。不可为例。自有断而非舍。如断有
    漏善等。自有舍而非断。如舍别解脱戒
    等。择谓简择至故作是说者。释择灭
    名 谓无漏慧异有漏慧名慧差别 或
    无染异染名慧差别 此差别慧各别简择
    四圣谛故 灭体先有。但不成就。由择力
    所得名为择灭 略力所得但言择灭。择
    之灭故。名为择灭。依主释也。如牛所驾车
    名曰牛车。略所驾中言。故作是说。择灭亦
    尔。一切有漏法同一择灭耶者。问
    不尔者。答。云何者。征。随系事别
    至则为无用者。释 谓随所系诸有漏法事
    量多少。离系事量多少亦尔 若不尔者。
    而言诸有漏法同一择灭。于证见苦所断烦
    恼灭时。应证一切五部所断诸烦恼灭。若
    如是证者。修余四部所断能对治道。则为
    无用。前已证故。若言初证少分非全。即一
    灭体应有多分。一体多分与理相违。故灭
    随下。体别众多。然诸有情证彼灭时。虽
    起得别而皆同证。依何义说灭无同类
    者。难 灭体既多应有同类。经依何义说
    灭无同类耶。依灭自无至非无同类
    者。通 依灭自体相望。定无同类因义。亦
    不与他为同类因。此简苦忍。故彼经中作
    如是说。非灭自无多体同类 已说择
    灭者。结 永碍当生至得非择灭者。此释
    非择灭 谓有法体 而能永碍未来法生。
    此法本欲碍生法不生。若法不生便起得
    送与行者。故名得灭 前灭是善。后灭无
    记。故云异前 名非择灭。此结体也 由
    择故得名为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名
    非择灭。此释名也 又解。择灭由择故得。
    非择灭由阙缘得。故言得灭异前 如眼
    与意识前后相续专一色时。言眼已摄眼
    识。以见色时必有识故 或言意者。所谓
    眼识。十二处中亦名意故 或言意者。所
    谓意处。以七心界皆名意故。若作此解具
    摄意识及眼识故。眼识同时。意识前后
     余色.声.香.味.触等境落谢过去。应缘彼
    境五识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五识
    等不能缘彼过去境界。缘不具故得非择
    灭 触等等取法界等中。有与能缘同时
    为境。如他心智所缘境等 五识身等。等
    取意识等。以亦有缘同时境故。如他心智
    等 问法不生时。但由阙缘。何关此灭。答
    显宗论云。非唯缘阙便永不生。后遇同类
    缘彼复应生故。谓若先缘阙。彼法可不生。
    后遇同类缘何障令不起(解云。彼论意说。非唯缘阙令法不
    生。此法不生亦由灭故) 应知。此灭约得偏说不生。据
    体实通三世.有为。故婆沙三十二评家云。
    非择灭如有为法数量。择灭但如有漏法数
    量 彼论既言如有为量。过去.现在及当
    生法既有为摄。准知。彼法有非择灭。若
    言无者。此体不生应无此灭。若言不生方
    有此灭。此灭含有。应是无常。若言生.不生
    法其性各定。生法即无。不生即有。故言常
    者。论不应说阙缘之言。又若尔者。修道无
    用。由斯理证。故通有为。更有多文不能
    广引 问此非择灭。诸有情类为皆共得。
    不共得耶。解云。若外非情共有法上非择
    灭。即共得。以诸有情共业感故。若内有情
    不共法上非择灭。即各别得。以诸有情别
    业感故。故婆沙三十二云。此不快定。于共
    有法非择灭即共得。于不共法上非择灭即
    各别得 又解。外非情法及他身中色.香.
    味.触。相显皆可共受用故。此若阙缘即共
    起得。五根及心心.所法等。相隐别用。此若
    阙缘即各别得 又解。诸内外法。随若干
    有情应令共受用。此各不生。随若干有情
    应令共受用者。即起得得。此名共得。若唯
    令自受用者。此法不生。但自起得。名各
    别得。于法得灭至过现生法者。明得
    二灭四句差别 虚空无得故不对辨。无
    得所以如下别明。谓过.现.生法。及不生法。
    此曰各有有漏.无漏。二四成八 第一
    句有三法。谓诸有漏过.现.生法。以有漏故
    得择灭。以过.现.生法 故不得非择灭 第
    二句有一法。谓不生法无漏有为。以不生
    故得非择灭。以无漏故不得择灭。以无
    漏简有漏。有为简无为 第三句有一法。
    谓彼不生诸有漏法。以有漏故得择灭。以
    不生故得非择灭 第四句有三法。谓诸
    无漏过.现.生法。以无漏故不得择灭。以
    过.现.生法故不得非择灭也
    如是已说至何谓有为者。此下第二别解释。
    就中。初二品总明。后六品别解。就总明中。
    初界品明体。后根品明用。就明体中。一辨
    异名。二正辨体。就辨异名中。一明有为。
    二明有漏。此下第二明有为异名。结牒问
    起。颂曰至有离有事等者。就颂答中。
    上两句出体。下两句显异名 等者。等取
    有果等。论曰至如乳如薪者。为别戒
    等无漏五蕴故言色等以色等五具摄有
    为。故。此偏说 缘谓四缘。随其所应众缘
    聚集共所作故。名曰有为。必无有少法一
    缘所生 伏难意曰。过.现众缘造可得名
    有为。未来既未造。如何名有为。故今通言。
    是彼过.现有为类故。亦名有为。未来无妨。
    如儿饮名乳。在乳房中亦名乳者。饮流类
    故。正烧名薪。未烧名薪。烧流类故。此
    有为法至所吞食故者。此有为法亦名世路。
    谓有为法于此世中行。过去法是已行性。
    现在法是正行性。未来法是当行性。诸不生
    法是彼类故。立名无失。以世为路故名世
    路。有财释也。故正理云。色等五蕴生灭法故。
    未来.现在.过去路中而流转故 又解。世无
    别体。依法而立。法是世所依名之为路。谓
    过去法是世已行性。现在法是世正行性。未
    来法是世当行性。世之路故名为世路。依主
    释也 无常四相是能吞食。诸有为法是所
    吞食。此所吞食法是可破坏故名世。是无
    常所依故名路。即世名路持业释也。故真谛
    师云。路为行所食。如万里之路。行行不已。
    终路则尽极。五蕴亦尔。为无常所行故终
    即灭尽。或名言依至十八界摄者。此有
    为法亦名言依 言谓语言。以声为体。此
    言所依。即名及义。以言依名及义转故
     名俱义者。谓名及与义。俱行三世义。于三
    世中或名前义后。或名后义前。或名义同时。
    能诠所诠虽同或异。同堕世摄皆可说俱。
    此名与义望能说言。复同堕世有用亲故。
    故是言依由此。无为是离世法。望能说言
    无用疏远。虽亦是义。言亦能说而非言依
     又解。名如前说。言俱义者。谓义与言俱
    同堕世故 又解。俱者通名及义。谓名俱。义
    俱。此名及义。与言俱也。若义若名。可俱说
    故。同堕世故。名之为俱。名.义望言三世同
    异。如应说俱。故婆沙十五云。胁尊者言。有
    为诸法。与言可有俱时转义。故立言依。无
    为不然。是故不说(已上论文)如是言依具摄一
    切有为诸法。若不尔者。而但执名为言依
    体。相违品类足论。彼说言依十八界摄
    问如正理论引品类足论云。由此善通品
    类足论。彼说言依五蕴所摄。何故两论引文
    不同。解云。此论正理各引少分。婆沙十五
    具说。故。彼论云。问言依以何为自性。答品
    类足论说。言依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所摄
     又解。此论为遮唯执言依名为体者故。偏
    引彼十八界文。正理为破言依亦通无为
    者执故。偏引五蕴文也。各引一边并无违
    害 问婆沙一说。名是言依。义。是言展转
    依。一说名义俱是言依。既有二师。此论言
    依。为同何者。解云。或同前师。或同后师。
    皆无有妨。问何故说名不说句文。解云。言
    名影显。或举初显后。或名有离至有
    彼离故者。此有为法亦名有离。离谓永离。
    即是涅??。以此涅??永能舍离一切有为。一
    切有为有彼离故。如有财者名为有财。是
    故圣道犹如船筏。亦应舍离。如契经言。法
    尚应舍。何况非法。或名有事至传说如
    此者。此有为法亦名有事。事是因义。有为诸
    法从因生故。名为有事 经部释。事是体。
    有为有体。无为无体 论主意朋经部。不
    信事因。故云传说如此 如是等类至
    差别众名者。结
    于此所说至见处三有等者。此下第二明有
    漏众名。牒前举颂 等谓等取有染等四
    论曰此何所立者。问 于此有漏复何所
    立。谓立取蕴至如华果树者。答 于此
    有漏谓立取蕴。此取蕴不但名取蕴。亦名
    为蕴 或有唯蕴而非取蕴。谓无漏行。蕴
    名通故 火从草糠生名草糠火。蕴从取
    生故名取蕴。从因为名。烦恼名取能执取
    故。依主释也。臣属于王名帝王臣。蕴属于
    取故名取蕴。从属为名 树生华果名
    华果树。蕴能生取故名取蕴。从果为名
    此有漏法至犹如有漏者。烦恼乖违故立诤
    名 触动善品损害自他。此释诤名
    诤随增故名为有诤。犹如前说漏随增故名
    为有漏。此释有诤。亦名为苦违圣心
    故者。此有漏法亦名为苦。有漏苦果流转无
    常。凡夫不觉。圣者厌之。是故但说违于圣
    心。亦名为集能招苦故者。此有漏法亦
    名为集。招苦果故。亦名世间至有对
    治故者。此有漏法亦名世间 可毁坏故。
    简异无为 有对治故。简异道谛。亦
    名见处至随增眠故者。此有漏法亦名见处。
    见谓五见。见住有漏法中随顺增长眠行
    相故。行相微细说之为眠 问漏取诤中
    亦摄于见。贪等诸惑亦皆随增。何故此中偏
    标五见。解云。依正理论四门废立。一一切
    种。二一切时。三无差别。四坚执不动。解云。
    彼论云。遍缘五部名一切种。或遍缘六境
    名一切种 任运而起名一切时。或可意.
    不可意中平等皆起名一切时 体无异相
    名无差别 执境坚固名坚执不动 贪.
    嗔.慢三。虽缘五部或缘六境名一切种。
    非一切时。遇缘起故。或贪.慢于可意时起。
    嗔于不可意时起。皆不遍故非一切时
    无明虽一切时非无差别。以有独头.相应
    差别故。言非无差别 疑虽无差别。而非
    坚执不动 唯此五见具有四义。从强别
    标。亦名三有至三有摄故者。此有漏法
    亦名三有。三有即是欲有色有及无色有。与
    三有为因。因即集谛。与三有为依。依即苦
    谛。复是三有摄故。具斯三义故名三有
     如是等类至随义别名者。结
    如上所言至色蕴者何者。此下第二正辨体。
    就中。一总辨体性。二别释名义。三诸门分
    别。就总辨体中。一正出体。二明总摄。三数
    开合。就第一正出体中。一明色蕴。二明三
    蕴。三明识蕴。就第一明色蕴中。一正立
    蕴。二立处.界。就立蕴中。一开章.二明别
    释。此即开章牒前问起。颂曰至立色
    蕴名者。此即答也 若如经部不立无表
    也。觉天不立所造色。大乘于法处中更立
    多色。此宗唯依十一色量立色蕴名 简
    异心所中触故言所触
    此中先应说五根相者。此下第二别释就中。
    一释五根。二释五境。三释无表。此即第一
    释五根。结前问起。颂曰至名眼等五
    根者。颂答 言彼识依净色者。五理意云。
    前彼识依。简耳等四根。后净色言。简无间
    灭意 又正理云。前言显同分.眼。后言显
    彼同分.眼 又解。色通十一处。依言简境。依
    通六根。净言简意。净通五根及信。色言简
    信 又解。若具彼识依净色方名眼等。随
    有所阙不名眼等。若唯言彼识依。不言
    净色。即滥等无间依。五识亦以意为依故。
    故五事论第一云。唯说识依滥无间意。但
    言净色五体应同。故净色言简无间意。与
    眼等识为所依彼言。显眼等根差别有
    五(已上论文)若唯言彼识净不言依色。信亦是
    净。应名眼等 若唯言彼识色不言依
    净。十一种色通名色故。皆应名眼等 若
    但言彼识依净不言色。信是其净。体非是
    依。用识为依容有财释。为遮此释故置
    色言。显属主释。故正理云。如是释者。为遣
    疑难。须置色言。若识依言。就有财释则应
    净信是眼等根。故置色言。为简此释。无有
    一法以识为依色而是净可为此释。是故
    色言甚为有用(已上论文)若但言彼识依色不
    言净。扶根四境。亦名能为依。复通名色。
    应名眼等 若但言彼识净色。不言依。清
    池明镜。亦是净色应名眼等。若具足说依
    净色三方无有失 若但言依净色不言
    彼识。五体应同。显眼等根差别有五故言
    彼识 若但言彼识不言依净色。眼等五
    识应名眼等 或可。此中应言彼识所依
    净色。若不言所但言依者。即滥身根。身望
    四识。亦是依净色。而非所依。故颂依言显
    所依也。论曰至如是广说者。颂中彼
    字。文有两释。此即初释。此言彼者。彼色等
    境。谓五识身缘彼五境。故言彼识。彼识所
    依净色名根。引经意证根是净色。或
    复彼者至如是广说者。第二释彼言。彼即彼
    根。彼识所依名为眼等。论言眼识等。明知
    彼根非境
    已说五根次说五境者。此下第二释五境结
    前问起。颂曰至触十一为性者。颂答
     印度造颂皆依声明。若先香后味即犯声。
    若先味后香即不犯声。今依本翻故味先
    香后 又正理云。越次说者。显彼境识生
    无定故。谓彼五识起时不定次第。论
    曰至不正为后者。就长行中。一解五境。二
    明生识总别。此下解五境。文即为五 所
    见名色。就解色境中。一出色体。二辨四
    句 就出色体中总有三说。此即初解
    释颂色二 一显。二形 显色有四。青黄赤
    白。是本显色 余光.影.明.?.云.烟.尘.雾
    八种显色是此四色差别建立 光是黄摄。
    日初出时见赤色者余物映故。或光是赤摄。
    或光是黄.赤色摄 影.?青色摄 明通青.
    黄.赤.白色摄。皆有明故 云.烟.尘.雾皆
    通青.黄.赤.白色摄 问光等八色是四差
    别。宁非是假。解云论其本色但是青.黄.
    赤.白四种。于此四中随义差别立余八名。
    各有实体而非是假 问云.烟.尘.雾若显
    色收。如何四句之中是俱句摄 一解云.云.
    烟.尘.雾是显非形。相状显彰名之为显。质
    碍?着因触可忆知。长.短等说之为形。云.
    烟.尘.雾无此碍用。故显非形。此即理证。又
    诸论中。形.显二种说云等四皆显色摄。若亦
    通形何故不说。此即文证。然诸论说云等
    四种俱句摄者。谓此四色实非长等。似长
    等现。意识缘彼胜解力故起长等解。如不
    净观。虽缘实色。胜解力故作青瘀等解。以
    此四色。显中稍?生长等解。故俱句摄。影.
    光.明.?。在于空中自体疏散。托质方现。
    以微细故不同云等 第二解云。云.烟.
    尘.雾通显及形。诸论皆说俱句摄故。然诸
    论中说云等四显色摄者。生显智强故俱
    偏显摄 问若据生显智强即显摄者。四
    句分别应初句收。如何乃是俱句所摄。解
    云。四句之中前两单句。虽据生智强说。若
    于此聚有别新生形.显色者。立两单句。云
    等四色虽显强形。无别新生显.形俱故。
    生智非过希奇。所以非初句摄 第三解
    云。云.烟.尘.雾。是显色摄。同第一解。然说
    俱句者。是余师义 第四解云。云.烟.尘.雾。
    通显及形。同第二解。然说显者是余师义
    也。或二十者至影光明?者。第二解色
    或二十。此与前说开合为异。亦无有妨
    青黄赤白。现见可知 言长短者。长.短极
    微各有别体。相杂而住。形长见短。形短
    见长 问若长.短等别有极微。何故婆沙一
    百三十六云。应知极微是最细色。非长.短.
    方.圆等。解云。婆沙据别一微。是最细分更
    不可折。非眼所见言非长等。此论据见
    已去。有实体类故。成长等故。故名长等。
    若泛明长.短亦通假.实。若二十种色中长.
    短相对。以实对实。若通约诸假聚相对辨
    长.短。即以假对假。故婆沙第九解诸有中。
    第三师云。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
     又解。可量已去名长。不可量者名短。世间
    形长说为短者。于彼长中假说为短。如
    于重中假说为轻 问此短极微既有众
    多。如何说彼而不可量。解虽有多体。而不
    可量。如轻极微虽有多体。而不可秤。短极
    微虽多。而不可量。若言眼见宁不可量。显
    亦眼见。应当可量。若言同聚应可量者。香
    等同聚应亦可量。此既杂住而不可量。短
    与长杂亦不可量 方谓界方 圆谓团圆
    中凸名高 中凹名下 问长与高何别。
    短与下何殊。解云。长.短据四边。高.下据处
    中。然世人言此物高.下。于长.短中说高.
    下故 又解。长.短据横。高.下约竖。世间
    言竖名长.短者。于高.下中说长.短故
     龙气名云。火气名烟 风吹细土。名尘
     余色如文自释 问像色二十种色中。何色
    所收。解云。显摄非形。夫是形色。必依极碍
    能表有形。镜等中像。触不能了。犹如影
    等。故非是形。言见形者。似形非实。如镜
    中火似火非真。于显色中如其所应。青.黄.
    赤.白四色所摄。说像是显非是形色。广如
    正理三十四说。所以得知非余显者。有光
    之处必无有影。光中像现。故像非影。说像
    非影广如正理 像非余显虽未见文。
    准影可知。既光中像现。表像非影。准知
    光中像现。表像非?。既光中像现。像非
    影?。准知影中像现。像非光明 若言光
    中像现即是光摄。影中像现即是影摄 此
    亦非理。日焰名光。非日焰故。障光明生
    名影。非障起故 云.烟.尘.雾。亦显亦形。
    理非像色。像色非形故。有说。云等是显色
    者。此非定证 又在空中理非像故
    有余师说至第二十一者。第三叙异说
    谓妙高山四边空中。各一显色。名空一显色。
    故正理三十四云。空一显色。谓见空中苏迷
    庐山所现纯色 问空一显色以何为体。解
    云。以空界色为体。故正理论第一云。有说
    色有二十一种。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是即空
    界色差别 问若以空界色为体者。何故
    识身论第十一云。空一显色此即如彼青.黄.
    赤.白。准彼论文。即以青.黄.赤.白为体。解
    云。彼论言如彼青.黄赤白者。谓妙高山四
    边空中。各现一色。名空界色。如之言似。此
    空一显色。似彼青.黄.赤.白非即是也
    或可。如之言是。此空一显色。即是彼青.黄.
    赤.白 问准诸论文。此空界色。以影.光.
    明.?为体。如何乃说青.黄.赤.白。解云。青.
    黄.赤.白有其二类。若即质青等。非空界色。
    若妙高四边离质青等。亦是空界色 又解。
    此空界色虽以光.影.明.?为体。然彼光.
    影.明.?。若据正显。随其所应亦是青.黄.
    赤.白所摄。故正理云。青等四种。是正显色。
    云等八种。是此差别(已上论文)若言青等据本
    以说。若言光等据末以论。各据一义并不
    相违 问空一显色。即是空界色。空界色是
    光.影.明.?。未知。空一显色。于影.光.明.?
    中以何为体。解云。若据一切空界色。即以
    光.影.明.?为体。若据别相。即四色不定。
    此中言空一显色是空界色者。此空界色以
    明为体。妙高山体四宝所成。宝现空中。即
    是明色。故诸论说。宝焰名明。以此故知。
    非光.影.?。日焰名光。彼非日焰故非是
    光。障光.明生。于中余色可见名影。翻此
    为?。非由障生故非是影。于中见色故
    非是?。由斯理证定知是明。故此明色即
    是青.黄.赤.白差别。若作此释。空一显色。余
    师所说正义无违。然别说者为显差别

    俱舍论记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