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四 >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本)

    论。此所妄执至自性差别者。问法中自性差
    别可知。我二云何 答但总为我名为自
    性。遍常等差名为差别。即离蕴等皆悉准知。
    亦即因明我为自性差别等也
    论。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者。问何以得知似能.
    所取皆名为执 答无性摄论第四云。依
    他起者。谓依业.烦恼.所取.能取.遍计随念
    而得起故 又云如前所说身等诸识所取
    能取虚妄分别安立为性 又云譬如鹿爱
    自相续力安立似水。所取能取邪遍计性当
    知名为依他起性。以此故知。有二取者皆
    名为执 问所执二相为俱.不俱 答有义
    此文是总。理实随心执能取时有能取相。
    所取亦尔。非一切时执二取故
    论。说阿赖耶至为所缘故者。问此欲证何
     答有义二释。一证能熏有漏七识皆有其
    执。二通证八。说能生因皆有执故 问此
    师第六许有二执。二执俱不 答有义二释。
    一云同护法。二云不俱。如第七我无法执

    论。计度分别能遍计故者。此同无着摄论所
    说。无性释云。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
    故者。由有显示.随念分别所杂糅故 释
    曰。杂糅即是相应俱起义也。意识由与二分
    别俱故能分别。显示即是计度异名。亦名
    思择 论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者。无始
    生死所有意识戏论名言熏习种子为此生
    因 释曰。显自见分所熏种子。是自现行亲
    生因体。论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
    者。谓无边色等影识名言熏习种子为因似
    彼生故。是故一切无边行相分别而转 释
    曰。缘十八界及他识等。相分之中熏成种者
    总名用他。由斯意识似一切生。故有无边
    行相而转。非五.八识得有斯事
    论。执我法者必是惠故者。问护法五识得与
    惠俱。今者难他岂不自噬。答有义两释。一
    云五识无胜惠故劣不能执。二云此因唯
    难第八 详曰。夫有执者必有惠俱。不言
    有惠皆是其执。由彼有漏心皆许执。故以
    无惠而为难也。故二解者未为善释。然不
    离难思之可悟
    疏。准二十释至亦有法执者。二十唯识明他
    心智通漏.无漏。释彼无漏他心智者而有
    三义。一师解彼菩萨无漏他心智体亦有法
    执。论云不知如佛智者明知有执。不知即
    是无知之义。由彼无知犹未断故而蔽于
    心故不如佛
    疏。安陀偈师义者。按彼经云。若无明.诸见
    一相者。应无练解.凡佛非二。所以者何。
    烦恼同一体相故。何以故。而共一心生灭一
    时不别不异故。佛子若缚.解一相者。四大
    可为一。六味应不异。而大异故缚.解亦如
    是。佛子一切菩萨。为凡夫时具足一切结。
    而断时?分先去细分后除。若一心烦恼一
    者。不应明.?有二。佛子复以近况远。凡
    凡夫善心中尚无不善。何况无相心中有
    无明。佛子而言善恶一心者。是萍沙王国中
    外道安陀师偈。明?一相善恶一心
    论。识品虽二至故言彼彼者。此等分别如疏
    所指论等广明不可具录。今随所要而略
    列之。七十三中二遍计者。按彼论云。无差
    别者谓遍计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
    计此名为色等诸法各各所有别名。释总计
    诸名为实有故名无差别 又加行执等
    者。一加行执者复有五种。贪嗔.合会.别离.
    及舍 释曰。以此加行而起执也。贪.嗔
    如次为会.别离二加行也。二名施设执复
    有二种。谓非文字.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
    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
    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
    是。谓五蕴.三性.为无为等。显扬同也 又
    分别自体等者。八分别中当明相摄 又随
    觉等者。释曰。如次现.种。是能遍计心所计
    之境 又按七十三。计自相等四差别云。
    谓计三科诸法自性名计自性 谓计色
    等一切诸法有见无见无漏漏等一切差别种
    种道理名计差别 谓计色等一切诸法
    是彼各各三界三性漏无漏等心心所取名
    计所取 谓计色等能取色等。及计心.心
    所能取诸法名计能取 又依名计义等
    者。按无性摄论第五本云。一依名遍计义自
    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
    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
    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 释曰。谓了其名
    未了彼事执名为实。故瑜伽云。谓不了
    色事分别色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
    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
    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又按七十三
    计义自性等五种差别者。初义自性。有四
    差别。即前所引计能.所取等四种是也。二
    名自性。即前所引差.无差别二名是也。三染
    自性。谓计此色有贪.嗔.痴。不能远离贪.
    ?.痴系。又与一切善不相应。计余蕴等亦
    复如是。四净自性反染应知。五非染净。但
    计诸法是能所取 又显扬十六第五加行。
    即是前二加行是也。六非文等亦同前二。故
    不重引 又按瑜伽论三十六等。八分别者
    分别色等种种自性名自性分别 分别色
    等有见无见三性三界三世对等一切道理
    名差别分别 总执一切情与非情假实诸
    法。因起分别名总执分别 依五蕴等而
    执为我及我所故。名我.我所二种分别
     缘诸净妙.可意之境。而生分别名爱分别
     谓缘不净.不可意境所起分别名非爱
    分别 缘净不净.可不可意俱离事境所
    生分别名俱相违分别 生三事者。初三
    分别生第一事。次二分别生第二事。后三分
    别生第三事 又摄论等十分别者 释曰。
    十分别者是能分别 对法十中能所分别并
    名分别。如彼钞会 按无性云。谓阿赖耶
    是余分别根本。自性亦是分别故名根本。缘
    相分别者。谓分别色等有如是相。显相分
    别者。谓眼识等并所依识显现似彼所缘相
    故 释曰。眼等识者等取意识。所依识者谓
    即末那。即六转识能现似彼所缘之相名显
    相也 缘相变异分别者。谓似色等影识变
    异所起分别 释曰。即所缘相而有变异。能
    缘分别从彼立名。谓老病.三受.贪嗔痴等为
    变易缘。令其身色而有变异。变异体者即色
    身等。如言乐故面端严等 显相变异分别
    者。谓由眼等所依根故。令色等影像显现。
    眼识等识种种变异。即于此中起诸分别。
    即如前说老等变异 释曰。由所依根身等
    变异。令能依识亦有变异。举彼显现五尘
    境色。意取能缘分别之识。言老等者显变
    异缘同于前也。余如疏引文相可知 又
    摄论中有十散动。一无相。二有相。三增益。
    四损灭。五一性。六异性。七自性。八差别。九
    如名取义。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
    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
     释曰。散动即是分别异名 又对法十二
    说见无见十者。此即二十八见中收。今故不
    引 又七十七有十种相。十八空除者。彼论
    甚广。今略引云。有十种相。空能除遣 一
    了知法义有文字相。一切法空正能除遣
     二了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等相续转相。此
    由相空及先后空正能除遣 三了能取有
    顾恋身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
    能除遣 四了所取有顾财相由外空遣
     五了受用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有内安乐
    外净妙相。由内外空本性空遣 六了建
    立有无量相。大空能遣 七了无色有内
    寂静解脱相有为空遣 八了相真如故有
    人法二无我相.识胜义相。毕竟无性.无性自
    性.及胜义空能正除遣 九了清净真如有
    无为相无变异相。无为.无变二空除遣 十
    即于彼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有空性相。此
    由空空能正除遣 又十二者按楞伽第四
    云。谓乐着种种言语美妙音声名言语分
    别 谓作是思惟应有前法实事之相。圣
    人修行知依彼法生于言语名可知分别
     谓即彼可知境界中。热湿动坚种种相执
    以为实名相分别 谓乐金银等种种实境
    界名义分别 谓专念有法自体形相。此
    法如是如是不异非正见见分别名自体
    分别 谓何等何等因。何等何等缘。有无了
    别因相生了别想名因分别 谓有无一异
    俱不俱邪见外道执着分别名见分别 谓
    取我我所相说虚妄法名建立分别 谓
    依众缘有无法中生执着心名生分别
     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以本无故依因缘有
    而无因果名无生分别 谓何等何等法和
    合如金缕共。何等何等法和合名和合分别
     谓缚因执着如所缚。如人方便结绳作
    结结已还解名缚不缚分别。大惠是名虚
    妄分别法体差别之相 又十六者。十六空
    所除者。空既能除。明所除法数亦如之。所
    除即是分别法也。下言所除皆准此知 又
    二十八见者。按对法论具明之也。今者略
    言。一相见谓闻大乘密意空教。执着如是
    无性等相是名相见 因兹便谤佛说三
    性。遂起第二损灭施设见。三损灭分别见。
    四损灭真实见 复欲成立此邪见故。摄
    少道理依了义经。方便转变令顺己见。所
    以复起五摄受见.六转变见 因复起执
    若依此见行善不善皆无有罪。一切障垢
    皆得出离。由此复起七无罪见.八出离见
     执自见已于声闻藏及声闻人轻毁憎嫉。
    复起第九轻毁见.十愤发见 又顺自恶见
    颠倒建立空无相愿。又思自悟及令他悟
    所立法性一切皆生无量功德。复起十一颠
    倒见.十二出生见 因此他以理责所立。
    不立自宗。及以机弄妄理责他。复起十
    三不立宗见.十四?x乱见。又起慢心谓如
    是修是真供养恭敬诸佛。此即十五名敬
    事见 又达观者令舍恶见以实道理方
    便开悟竖无舍心。谓唯此真余并邪妄。是
    名十六坚固愚痴见 上所说见习气?重
    是名十七根本见 十八于见无见见即前
    相见。此实坚执无性等相。而起不执一切
    相想故 十九舍方便见即前损减施设.分
    别.真实三见。慢诸法性于?ゾ??鹞抻?br> 想故 二十不出离见。即前摄受.转变二见。
    非方便修不证果故 二十一障增益见。即
    前无罪.出离二见。所行邪僻无容尽障故
     二十二生非福见。即前轻毁愤发二见。由
    于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门便发大损故
     二十三无功果见。即前颠倒.出生二见。所立
    法非授者受者俱不能证胜进果故 二十
    四受辱见即不立宗.?x乱二见。非理兴论无
    宜得胜故 二十五诽谤见。即前敬事见。
    所不应说强增益故 二十六不可与言见。
    即前坚固愚痴见。邪执空者不应与言。与
    言无益故 二十七广大见。即前根本见。由
    此当来恶见增广故 二十八增上慢见。前
    二十七见皆名增上。并能发起虚妄无实增
    上慢故
    论。摄大乘说是依他起等者。按彼论云。若
    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
    显现 又云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
    疏。若非对心云何应知者。问言应知者何教
    为证 答瑜伽七十四云。问三种自性几应
    遍知。答一切。故知遍计亦所知法
    论。诸圣教说至遍所执者。按新中边论颂云。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
    是说为空相 长行释云。无二谓无所取.
    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
    为性 释曰。二取空性名为无性。此性不
    无故名有无 论云何非有无二有故者
     释曰妄执能所二取为有。无彼二有名
    无二有 论云何非无。有二无故者 释
    曰。二无我理体不无故名有二无 论此
    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
    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若等性。若一则应
    非净智境。亦非共相 释曰。异不应言
    二空性者是诸法性。与法异故。若一不应
    言二空理是无分别净智之境。与事一故
    疏。见分相分各有种种行相者。按摄论第四
    无性释云。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所取相。
    一分变异似能取见。此之二分各有种种差
    别行相俱时而起。若有不许一识一时有
    种种相。应无一时觉种种境
    论。十一识等者。具如疏列。今遂难释。身者
    识者即阿赖耶。是五识身所依之者名为身
    者。若尔第六亦依第八何但言五。既有此
    妨故更释云。八执五根五识方起。五根名
    身。执身者识。名身者识。第六不例。依天
    亲论以染末那为身者识。受者识者谓染
    末那。由是第六不共依故。五识不例。受者
    之识名受者识 问何不取六无间灭意
    为二三耶 答离六能受识无别故。故不
    取也
    疏。此中既言至亦依他起者。此十一中五是
    相分。彼言十一皆依他起。故知相分非计所
    执 问世.数二种何非相收。彼论说云。三
    时算数而影现故 答若论影像诚如所责。
    疏据其本。亦唯境相。故但言五。如五根等
    皆第八相。善恶趣体实唯报识。通能所取资
    具等论。故趣亦相。世.数不例。思之
    疏。不尔此文是逐他义非谓极成者。若难于
    他二分无体应不熏种。此难不尔。安惠熏
    种不要有体。护法今以自义逼他。非是两
    家极成之义
    疏。仍非相分者。虽自证缘种体。然非相分
    中摄。所以如灯。疏中上下言相分者。以护
    法义而从他也
    疏。如何缘自证等者。自缘现量。缘种非量
    疏。解二句为二者。遍计.依他名为二句。或
    颂依他但有两句。前初科文而有二义。一
    以三性别明为三。二以三性总分为二。遍
    计.依他合为一也。以此二性须相对辨
    疏。若为初性至初师结者。依二分科。此即最
    初难陀师结 问明所遍计护法文中而有
    其四。第四结正即是此文。如何今说是初
    师结 答以难陀师二分依他结文顺彼不
    言自证及证自证。少同护法隐已从他
    云初师结。前显自义云四结正故不相违
     或初字误应为后字。显此结文非安惠
    故。既通二义应从多本
    论。简自共相虚空我等者。有义疏说共相
    如因明说。无别体性不可言常故常言简。
    今解此依佛地经说苦无常等。有义共相虽
    可称遍。由生灭故不名成就。又佛地经
    所说共相唯遮无表。苦.无常等具有遮表。
    前无性故后生灭故俱不可常。皆遮简也
     详曰。疏无文判定依因明不依佛地。然
    言观心共相无体。且释论说空.无我二苦.
    无常二。论等等之故疏不释随论省略。非
    不许彼亦是所简。通简经论所说共相。若
    言唯简经说共相。论说共相何意不简。岂
    论共相非所简耶。若非所简常简共相有
    不尽失。故疏无违。有义不足
    疏。如所遍计不如是有故者。此引略也。应
    云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释曰。俗
    有之上妄情计有。此等永无名圆成实
    疏。此与前世亲别者。前显能生能遍计心
    名为遍计。此与遍计所执为依名为遍计
    疏。又依他起至名遍计所执者。此与世亲后
    解同也
    疏。彼云至为计所执者。彼无性也 问准二
    菩萨以依依他假名遍计。而云不异以
    释本论。若不假说二性相望解无着论有
    不离不 答理亦可成。而本论云。由是遍
    计所缘相故者 释曰。由依他起能起第
    六能遍计心。方执离识实我法等。若不有
    此依他之境。能计不起。能计不起何有所
    执遍计性耶。由斯二性故不异也。亦犹于
    绳方起蛇觉。余准可知
    论。犹如幻事至非有似有等者。无着本论明
    此等喻。具如疏列。无性释论今此当引 论
    云幻事喻者。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
    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
    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释曰。
    外以尘等八为实有。内以八喻反彼为虚
    应为八量。此初量云。色等六尘。非真实有。
    分明显现为计度境。犹如幻象。真如非彼
    计度显现所行之境。故为异品。非能遍计
    所遍计故。故无不定 又如阳焰于飘动
    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
    是。量云。外器世间。虚非实有。能生执实
    心.心所故。犹如阳焰。真如非亲为执生依。
    故无不定 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所聚
    极成昧略。虽无状等种种境义。有爱非爱
    境界受用。觉时亦尔。量云。非梦爱非爱境。
    虚非实有。为爱憎心之所爱故。犹如所
    梦 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
    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非等引
    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如
    是。量云。善恶业果。虚非实有。依缘现故。犹
    如影像 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
    起种种影。定等地中种种诸识于无实义
    差别而转 释曰。如光中舞动身多状。其
    影亦然。定意分别起诸身业障无分别。如
    质蔽光身依识起。故目彼身名种种识。或
    上二界定心非一名种种识。此识既托非实
    境转。明心是虚。依前量云。定起身业虚非
    实有。种种转故。犹如光影。依后量云。定地
    诸识虚非实有依种种起故。如光影也
     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
    言说境界种种言说。语业亦尔。量云。语业非
    实。听所闻故。犹如谷响 又如水月由
    水润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缘
    实义境之所熏修润清为性诸三摩地相应
    之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
    有转。此与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而有
    差别 释曰。定境能令善品相续名为实
    义。或简遍计所执之境名之为实量云。定
    所现境。虚非实有。依清缘现。犹如水月
     又如变化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有
    实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
    用。菩萨亦尔。虽无遍计所执有情。于依他
    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而往彼彼诸所生
    处摄受自体 释曰。谓即依此能变化心
    起变化事。或依所化起能化心。无业生境
    名虽无实。量云。菩萨受生。虚非真实。无倒
    心起。犹如变化 问中边颂云。于不动无
    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
    故。以幻喻等喻计所执。二论既差各有何
    意 答中边据彼幻事等体。及能执心.所执
    水等通喻二性。摄论据事但类依他。故不
    相违
    论。一流转真如等者。瑜伽.此论二文不同。
    如疏中会。有义有为有二。一四相所迁因
    等所为。二烦恼所为。今言有为依后义说。
    故有为言但说缘起。此说为胜。下文摄中二
    性摄故。然显扬云。于染净法思惟诸行流
    转实性。据世间净故不相违 详曰。非无
    此理。然下摄云随相摄者流转.苦集前二性
    摄。既云随相。明不违理。据增而谈。显扬
    复云于染净法。净法不言依世间净。由斯
    教理疏说无违。又疏下云流转唯约有漏
    故者。谈彼瑜伽明流转也
    论。四安立真如者。问四皆安立何唯谈苦
     答虽标总称即因别法。如色处等。又四
    谛初从总为目。余三后故从别立名
    论。谓或有处至不摄五事者。按瑜伽论七十
    四云。问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
    摄。问第二自性几所摄。答四所摄。问第三
    自性几所摄。答一所摄
    论。或复有处至圆成实者。按中边颂云。名
    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
    实所摄
    疏。若体相摄成相违者。若以摄论名义二
    体。摄此五法名义体者。便成相违。何以故。
    五法中义即相.分别。体即依他。彼义初性。以
    无摄有岂不相违
    疏。中边以三性与十真实相摄等者。彼论第
    二广明相摄。今但举名略辨名意。一根本
    真实。依此建立余真实故依三性立。二相
    真实。此于根本真实相中无颠倒故。三无
    颠倒真实。能治无常.苦.无我等四种倒故。
    四因果真实。谓四圣谛。染净因果有差别
    故。五?细真实。谓世俗.胜义二有别故。六
    极成真实。谓世间.道理二极成故。七净智所
    行真实。谓烦恼.所知二障净智所行有异。八
    摄受真实。谓即三性.五事相摄。九差别真实。
    谓七真如.三性相摄。十善巧真实。治十我
    见以修蕴等十种善巧
    疏。取分别全至是所诠故者。问正智心等通
    能所诠。分别何乃唯所诠耶 答有漏别开
    相.名.分别。分别所以唯是所诠。无漏总合。
    故正智一能所诠具。有义相唯所诠。名但能
    诠。分别通二。随二所变有差别故。虽有
    多释将今说胜 详曰。如名诠名所诠之
    名岂非名耶。若是名者何非所诠。名依识
    变何非名相。若许是相。相即能诠。若以识
    能变能诠故名能诠者。应相从故从于能
    变但名分别。从所变故唯相.名二。此既不
    尔彼云何然。故疏为胜。今助一释。相.分别
    二唯是所诠。名通能所。虽名识变亦是相
    收。然据别义但称为名。若不尔者即有如
    前相从例失。思之可知
    疏。亦名和合等者。按瑜伽云。亦名遍计所
    执。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虚
    妄所执。亦名言说所显。亦名文字加行。亦
    名唯有音声。亦名无有体相
    疏。故第四言遍计所执自性执等者。即五事
    中第四执着
    疏。四道理者。按对法论第十一云。一观待
    道理。谓诸行生要待众缘。二作用道理。如
    眼根等为眼识等所依作用。三证成道理。谓
    为证成所应成义。宣说诸量不相违语。四
    法尔道理。谓无始来法相法尔。如火能烧水
    能润等
    疏。亦取无漏智至不尔便减者。不取无漏
    智为真实。四真实体不摄道谛。故为减也。
    第四真实准第三知。故疏不举
    论。二障至二事摄故者。问准瑜伽论三十六
    说。后二真实以四谛理真如为体。七十三
    中兼取正智。何意不同 答有三释。一解如
    疏。二传三藏释云。当证二障净所行时亦
    证智慧。犹如见分缘真如时。即自证分亦
    缘见分。三有义二空观智能有所行亦名
    所行。不应说云二障净智通缘真俗。故无
    漏智亦名所行。后得缘者此理不然。后得通
    缘染净依他。应说染分亦是二智所行真
    实。若尔即应二智所行通摄五事。既二事
    摄。故能观智能有所行名为所行 详曰。
    疏及传释其理稍通。有义所断恐乖论旨。论
    旨者何。谓论本明所缘之境。显境不同有
    四真实。故三十六云。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
    有四种。义即境也。今取其智能有所行名
    有所行。不约为境。岂与本论。不成楚.越。
    论据一分净境为言。非境义同以染依他
    便例责也 今助二释。一云根本智所行真
    如真如所摄。余无漏智缘安立等所变相等
    亦名二智所行真实正智所摄。不同有漏
    虚妄分别非相等摄。故七十三无漏有为总
    名正智 问何以证知 答三十六云。一切
    二乘若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
    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又显扬云。此
    中何者是真实。答谓四圣谛。既后智境亦名
    真实。故知后得所缘四谛真如等相皆名真
    实。然三十六第三真实具言三智。第四不具
    但影显也。不尔何意有具.不具。或取疏传
    合今所明复为一释。故大论前后亦不相
    违。更思
    疏。中边论至依一圆成实者。四句之中初显
    初实依遍计一。二显第二依计等三。第三.
    四显第四三实共依成实
    疏。此约诠分位为垢净者。以有染净.隐显
    二位。据斯诠显似彼苦下能缘之心无常
    行也。假名无常体实常也
    疏。无常行实不缘之者。无常行相但缘三谛
    有为为义。不缘灭谛无为为境
    疏。又依一切无常为语等者。言无常行缘初
    后性。此能缘行非是十六行中无常。是十六
    外缘无常心。何所以者。十六行中无常但
    缘三谛为境。初性非谛。后性无为。非无
    常故
    疏。六无常者。四别离无常。五得无常。余如
    疏引
    疏。心唯在名者。非色四蕴总名为名
    疏。十五种无常者。按彼论云。六无常中后
    五无常并名变异。变异不同有十五种。一分
    位变异。谓婴儿等。二显变异。谓从妙色变
    为恶等。三形变异。谓饥疲等。四兴盛变异。
    五支节变异。六寒热变异。七他损变异。八疲
    倦变异。九威仪变异。十触对变异。由苦等
    触。十一染污变异。十二病等变异。十三死变
    异。十四青瘀等变异。十五一切种不现尽变
    异者。谓骨锁等烧坏离散一切种都无所见
    论。一习气集等者。疏有两释。初释意云。由
    能执心执于我法而熏成种。种虽有体。由
    因遍计所执我法能计心等熏成于种种
    名初性。非是别熏所执之种。或能遍计假
    名所执。所熏之种从能熏心假名初性
    第二意云。为能执心执彼习气为所遍计。
    习熏是彼所执所依。从彼能依假名所执
    论。灭谛三者。此论.中边安惠.护法诸说不
    同。如灯引释
    疏。谓缘依他至即为空境者。此明三性俱为
    空境之所以也。遍计体空故疏不云。但显
    依.圆为空所以
    疏。俱不于此起愿等者。此前三空皆约遍计
    故。于此空三皆叵愿名俱不愿
    疏。非缘遍计至起愿求故者。遍计所执真如
    无体。故不于彼所执如上而起愿求。然七
    十二据实真如不名无愿。亦不相违
    疏。如空缘此三至为无相境者。此举空境以
    成无相。三性为空皆约遍计。无相亦然。以
    彼体无何有其相
    疏。相通三种者。五事中相。然三解脱有能所
    知。相多所知。少通能知。所知.能知俱三解脱
    疏。相亦三种境者。相亦摄彼所知三解。即是
    境也 问何意说此 答欲明依.圆亦三解
    脱。故先引文后方成立。次下疏云既尔等
    者正成立也
    疏。既尔至名无相者。此立理也。五事中相
    通漏.无漏。复说相为三解脱境。无漏漏殊
    分依.圆二。故知依.圆并名三境 问无漏
    有为何名无相 答显扬第二云。缘智无相
    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 释曰。
    智缘无相亦名无相。余教不同广如义灯
    引会释也
    疏。证圆成实时或苦不起者。有义弹云。证圆
    成时无异忍故。无生忍者意显证彼无生
    境故名无生忍。证圆成时惑苦不生岂籍
    观耶。故应说云。观圆成实非惑苦故。无
    惑苦生名为惑苦无生忍也 详曰。了知
    证彼圆成实时惑苦不起名无生忍。不言
    正证成实之时别起斯忍。或苦不生亦即
    境也。故疏无违。有义所明理亦通矣。任随
    所好
    论。二得胜义等者。此谓涅??。体是胜果立
    以胜名。复能顺益。又是义利。故亦名义。亦
    胜亦义持业释也。因显所得名得胜义。异
    释如灯
    疏。三性五业者。按显扬论第六云。遍计五
    业者。一能生依他起自性。由计所执我法
    为境。能执之心熏成种子。复生似彼我法
    相等。有质无质.见相同别如理可知。二即
    于是中起诸言说 释曰。由彼起此能诠
    我等种种言论 三能生众生执。四能生法
    执。五能摄受二执习气?重 释曰。因彼
    所执能执之心相分熏似我法等种。见复
    熏成能执之种。种因彼起名摄习气。非彼
    无体能持习气名为摄也 依他五业者。
    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
    圆成自性所依。三能为众生执所依 释曰。
    为所缘缘能起二执名执所依 四能为
    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重所依 圆
    成五业者。谓能为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缘
    性故 又云。当随三种自性义解释一切
    不了义经。无量经中如来菩萨隐密语言。皆
    随三种自性方可悟入彼义故 释云了
    知如是三种自性能作一切声闻.独觉.无上
    正等菩提方便
    疏。摄大乘说等者。按无性摄论.本论说云。
    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
    生死不得涅?? 释曰。牒经为问。佛离
    诸有可无生死。现证圆寂何无涅?? 论
    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
    实自性.生死涅??无差别密意 释曰。由
    依他起与计.圆成等为所依故。佛证彼
    依他起际生死.涅??。不二偏得。由依体一
    通二分故。实理而言生死.涅??有别无别。
    唯约无别故云密意 论何以故
    释曰。征也。升.沈既别何言无差 论即此依
    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
    实分成涅??故 释曰。依他既由遍计.圆
    成成圆寂等。能成不离所成之体故无差
    别 问遍计体无。云何由之成于生死
     答因计所执依他相续生死不绝。由悟圆
    成断诸烦恼故证涅?? 又云。阿?炒锬?br> 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
    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释曰。牒经为问 论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
    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有性是清净分。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喻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
    三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
    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练时土相不现金相显
    现。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
    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
    圆成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
    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自性显现。
    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
    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
    中所有地界 释论云。地喻依他。土喻遍
    计。金喻圆成。由唯识性是依他起。遍计.圆
    成是此性分 又云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
    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
    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谓依他起自
    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
    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 释论云。
    谓依他起法性真如体是常住。遍计所执自
    性分边体是无常。此性常无故名无常。非
    有生灭说名无常
    疏。通达三性至无相耶者。按七十四云。答
    若以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若以
    出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无相。如遍
    计所执自性。依他.圆成自性亦尔。又若观行
    者如实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随入
    何等自性。答圆成自性。问若观行者随入圆
    成自性。当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
    性 又云遍计所执依止三事。相.名.分别。
    依他起性即依遍计所执自性执及自等流。
    圆成实性无所安住无所依止 释曰。自
    性执者能分别心。即此所引有漏心.心所法。
    及彼自类展转相熏熏习而生 又云。无三
    性染净不成。如疏具引 又云。遍计所执
    当言微细难见难了。依他起性当言是?
    然难见了。圆成实性当言极微细.极难见.
    极难了 释曰。初性世间智不觉悟名为
    细也。依他之中如心.心等常现前故故名
    为?。圆成实性一切异生皆不达故名为极
    细。二乘圣者犹未了故名为极细。见者初
    见。了者后了 又云。一是无体能转有体。一
    是有体转有无体。一是有体而非能转 释
    曰。遍计体无。为境能起依他执心名转有
    体。转犹起也。由依他性能起依他名有转
    有。是所执依名转于无 问无法体无。何
    得称转 答对彼妄情故名为转 又云。
    一是不生能生于生。一是生能生生不生。一
    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 释曰。遍计无
    体故是不生。为境能生能执心等名能生
    生。依他有体缘起名生。能生依他名为生
    生。能生执彼不生之心名生不生 又
    云。遍计所执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
    有二种。一彼觉悟执或无执。若由言说假立
    名字。遍计诸法决定自性名觉悟执。若善
    了知唯有名者知唯名故。非彼诸法有决
    定性名为无执 释曰。我法二执现行之位
    名觉悟执。诸无漏心.及善.无覆无记心等名
    为无执。无执心中于诸名等有不了.了。思
    可知也。二彼随眠执或无执。若未拔彼习
    气随眠有随眠执。若永断已当知无执
     释曰。种名随眠。未断.断已名执.无执。论
    依他起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若由遍
    计所执自性觉悟执故。复遍计彼所成自性
    是名初执。若善了知唯有众相。不遍计彼
    所成自性是名无执 释曰。此觉悟执无执
    二也。所成自性即依他起。由彼二执妄计
    依他以为我法。因染计生名所成也 论
    若于相缚未永拔者。于诸相中有所得
    时名第二执。若于相缚已永拔者于无相
    界正了知故。于相无得当知无执 释曰。
    此是随眠执.无执二。相缚种子名为相缚
    论。圆成实性此无有执。此界非安足处
    故。若于此界未得触证。起得触证增上慢
    者。即计所执及依他起自性上执 又云。遍
    计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唯有其名
    唯遍计执。无相无性无生无灭。乃至如空。
    依他起性当正了知一切所诠有为事摄。圆
    成实性当正了知如先所说差别之相。所
    谓真如实际法界如是等类 又云。一自非
    染能令他染。一唯自染。一自清净。令他清
    净苦等亦尔 释曰。遍计体无。不名为染。
    令二执起名染于他。约染依他名为自
    染。由对初性不据自类而相染说名唯
    自染。或所染法性同不别名唯自染 又
    云。遍计所执譬如虚空。依他起性如害如
    怨。圆成实性譬如无尽大宝伏藏 释曰。
    依染依他说如怨等。真如是彼众功德依
    名大宝藏 又云。遍计所执由何故遍计。
    由依他自性。依他起性由何故依他。由因
    缘故。圆成实性由何故圆成。由一切烦恼
    众苦所不杂染故。又由常故
      论第九
    论。谓名法界等者。按对法论有七种名。一
    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释论云。谓一
    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 释
    曰。无我性者。显彼自性即是真义 无改
    转者。明无变异。即是如义 二无我性。离
    二我故。三者空性。一切杂染所不行故。
    释论云。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
    空寂 释曰。由无分别智证彼真如令彼
    烦恼悉皆空寂。而言染法所不行者。不为
    染法亲所缘著名不行也。四名无相。如
    疏所引。五名实际。无例所缘故。释论云。实
    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际。过无我
    性更无所求 释曰。以所缘中以得究竟
    故名为际。际者极也。会悟此已更无过此
    可缘求法故名实际。余如疏引
    论。要具大乘至悟入唯识者。问本性无习。习
    性非本。如何具二方悟唯识 答有义依
    前后际说具二种。非同时俱。又习性位非
    无本性。即一种子得二种名。本种.熏习有
    差别故。若依此解未发心前名本性住。发
    心已去乃至等觉得二种名。此解应胜
     详曰。前解稍通理犹未显。后解教理俱不符
    契。一位杂乱。二仁王.璎珞.瑜伽.摄论经论
    皆云二种种性在见道前。判通等得岂不
    远教。又此论云。无始本因名本性住。闻熏
    已去方名习性。虽一种子未增增别。增位
    不可更得本名。后释难依。今观论意必
    有二性后方能悟。具犹有也。非俱名具
    疏。用及用具者。思.修二惠是能入具。此具能
    现似法.似义。及能有入所知法义之功能
    故故名为用。此具及用必待能执。彼具假者
    具方有用。由此前明思修具已。故今次问
    能执作者
    疏。此初二位以道为位即分出体者。以五道
    中初之二道标二位名。俱有漏道。有漏道中
    散定体别分为二也。分者别也
    疏。后三以分为位等者。不以五道而彰位
    名。但以修等少分多分全分不同分三位
    也。体俱无漏无为摄故故名通体
    疏。于彼现行等者。明前众善容于菩萨身
    得现行
    疏。亦有显现由性仁贤等者。显前现行但由
    仁贤而所起也。或劣胜别而分现行.显现
    二也
    疏。性不能起上烦恼等者。问楞伽经云。焚烧
    一切善根阐提许得成佛。涅??经中其义亦
    尔。岂后成佛先无种姓。种姓既有云何断
    善。经论何违 答论据多分。经依尽理。更

    疏。未得未净者。未发心求不迨彼位名
    未发起及未得也。复未为彼后后诸地修
    诸正行名未清净
    疏。久作久说有所忘失等者。久谓久远。所
    作.说法经时久远故忘不忆
    疏。在家出家二分菩萨等者。此二种菩萨行
    中。不能齐修俱行彼行名不显现
    疏。于此所说至渐轻微故者。于上所说过失
    相貌。至下忍时过失上品。中上忍时过中下
    品 问三忍何位 答有二释。一云如次在
    三十心。二云论既云忍。四善根中忍有三
    品。三品忍位过成三品。然三十心同于下
    忍。世第一法时促不论。或同上忍
    疏。有五补特伽罗等者。无性释云。应知唯一
    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如预流等。余
    文如疏 而有释云。从初方便至初地为
    第一。从二地至四地为第二。从五至六
    为第三。七为第四。八至十地为第五。初地
    乃属初劫摄故 详曰。论既明言谓胜解行
    补特伽罗经初大劫。初地岂是解行地耶。又
    第二劫分为三人复无所以。今别释云。初
    后二劫是初后人。始从初地至第七满是第
    二劫分为三人。初之三地相同世修。四.五.
    六地同彼二乘。第七依大。三类不同。分为
    三人故合成五。八地已上俱纯无相故合为
    一。言预流等举喻明之。按梁摄论云。如
    前三果三位亦得成立五人。从初向至须
    陀洹以为第一。家家为第二。斯陀含为第
    三。一种子为第四。阿那含为第五 问喻
    中既以方便初果合为一。法中何不初地
    方便合为一耶 答喻依少分非一切同
    故不应责。即第二果前后并自以为三种。
    第二劫中三位不同少同彼也 问若第二
    劫开为三者。何故无性。云如是二种补特
    伽罗经第二劫修行圆满 答第二劫中前
    六有相。第七无相。且有.无相相对名二。于
    有相中略而不言示方隅尔
    疏。处梦谓多年者。按无性摄论所引颂云。
    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
    在一刹那。又西域传云有隐士。结庐屏迹
    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
    易形。但未能驭风云陪仙驾。阅图考古
    更求仙术。其方曰夫神仙者长生之术也。将
    欲求学先定其志。筑建坛场命一列土
    执长刀立坛隅。屏息绝言自昏达署。求
    仙者中坛而坐手按长剑口诵神呪收视
    反听达明登仙。是人既得仙方而访列士。
    营求旷岁未谐心愿后得列士。先与人佣
    力难辛五岁远失一日遂被笞辱。又无
    所得悲号巡路。隐士见命数加重赂。潜行
    隐德感激其心。列士屡求效命以报知
    已。隐士曰我求列士弥历岁时。幸而会遇
    奇貌应图非有他故。愿一夕不声耳。列士
    曰死尚不辞岂徒屏息。于是设坛场受仙
    法依方行事坐待日曛。曛暮之后各司其
    务。隐士诵神呪。列士按?刀。殆将晓矣忽
    发声叫。是时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士疾引
    此人入池避难已而问曰。试子无声。
    何以惊叫。列士曰受命后至夜分?溉蝗?br> 梦变事更起。见昔事主躬来慰谢。感荷厚
    恩忍不报语。彼人震怒遂见杀害。更受中
    阴身自顾叹惜。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
    德遂见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乃至受
    胎。出胎修经苦厄。荷恩荷德忍而不言。
    洎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每念前恩忍而
    不语。宗亲戚属咸见怪异。年过六十而有
    一男。我妻谓曰汝可言矣。若不语者当杀
    汝子。我时惟念已隔生世。自顾衰老唯此稚
    子。因止其妻令无杀害遂发此声耳。隐
    士曰我之过也。此魔娆耳。列士感恩悲事
    不成愤恚而死
    疏。所作狭少等者。志乐不广所为非大。又
    非一行能修一切名狭少也。纵修间断名
    为有缺。所修诸行不能坚志有起不起。或
    随六度修于此彼而无楷准总名不定。
    随所修善或时退舍名所得退
    论。资粮位者。位中有此资粮之法名资粮
    位。即有财释
    论。亦名顺解脱分者。疏有两释。有义弹彼
    第二释云。此理不然。岂为有情求胜解
    耶。故前解正 详曰。疏虽不断。今以理准
    前解是本。后亦无违。诸教皆说无漏胜解
    名为解脱。自未解脱莫解脱他。言为有
    情求之何失
    疏。第七观业第八观果等者。按第八十住品
    云。此菩萨从一切圣法正教中生修十种
    法。所谓信佛不坏究竟于法寂然定意。分
    别众生。分别佛刹。分别世界。分别诸业。分
    别果报。分别生死。分别涅??
    论。故于二取至二取现行者。经论相违疏有
    四释。一疏云彼依伏因至及俱生烦恼。二又
    说佛法功力等。三因自分别等下是。四又但
    总言等下是。断如灯辨
    论。此所知障不与异熟识俱等者。此中三因。
    佛地论同。彼云一切异熟无记心品。分别力
    劣不能执故。若有倒执成法我见有无明
    等。不应唯与五法相应。有见等故。又法
    空观初现前时此识应断。障治相违不俱行
    故 释曰。佛地初因通一切异熟之心。非唯
    第八。或此亦兼明余异熟
    疏。又下异熟心至不可为例者。此设遮也。设
    彼例云。若眼等识是异熟心。不有法执法
    空智俱。四无记中异熟无记。一切应与法
    空智俱。皆无法执如第八等。故今答意异
    熟名同。执.不执别不可为例
    疏。第七识至十三法者。但说障也。故唯十三
    论。烦恼障至为所依故者。按胜?经明所
    知障为烦恼依。文有法喻及合三段。如疏
    已引。理旨奥隐遂难略释 经于此起烦
    恼等者 释曰。于此无明地上所起现行烦
    恼于刹那顷必与无明刹那刹那相应而起
     经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者 释
    曰。无明地种名不相应。意明无明同于烦
    恼通种现也 或相应者是共之义。四住烦
    恼三乘同断名曰相应。无明住地独唯佛除
    名不相应 经过于恒沙等者 释曰。显依
    无明烦恼无极名过恒沙。余文易悟
    论。体虽无异而用有别者。用别有二。一现行
    用别。二种子用别。有障菩提.涅??用故。前
    解为本。后理亦通
    论。故二随眠断惑前后者。问断既前后何
    名体一。二乘断惑所知应断。以体一故。又
    十地中断所知障烦恼应断。一即体同。二
    契经言如地坏时种随坏故 答有义种体
    虽一。而有?细共和合故。如金铁等一物
    之中精?异故。生空圣道力不及彼菩萨方
    便故留不断。经依见道.究竟道说故不相
    违 详曰。既以?细和合成之。种体应假。
    如瓶衣等。假非因缘何得生现。故今解云。
    用既有差断彼一分用所依体。圣道功力有
    分限故。故佛地论云。烦恼障中有所知障。
    是所依故。必执有法而计我故。体虽无异
    然用有别。如一识体取境多用。此熏种子
    体亦多用。起时虽俱而渐次断。圣道势力有
    分限故。余义同前
    论。若所知障至无明住地者。此以经难。经
    如疏引。遂难略解。言住及起二烦恼者。住
    谓种子。起是现行。或所依生处名为住地。起
    谓现惑。正生起故。三界见惑而由见胜。复
    见道断故。合言之见一处也。三有俱生修道
    之惑。润生爱胜别分三种。非唯三界俱生
    但爱。言无明住地者。诸所知障皆能障智
    无明偏增总名无明。言一切上烦恼者。前
    四住惑现种皆依无明地上名上烦恼
    疏。总名无明无品数故者。有义弹云。此义不
    然。体同烦恼。即如烦恼品数别故。但应说
    云行微细故。不染义同合为一住 详曰。
    不同烦恼地地九品分为?细断之前后
    言无品数。非言无彼爱.恚等类名无品
    也。故疏无违。若言不染义同合一。岂彼经
    中唯对二乘辨五住地。若兼菩萨何唯不
    染。对彼菩萨是应染分。如烦恼障既不别
    开。故知不约不染合也
    论。永断二障至通有漏道者。有义弹疏释
    云。若尔二乘伏烦恼时同体。所知应皆不
    起。又断烦恼所知应断。既所知种不障彼
    智。道力劣故二乘不断。现行亦尔。非彼所
    伏。今言伏二依菩萨说。以法空观。伏烦
    恼时。同体所知亦即能伏。若生空观伏烦
    恼时亦不能伏。非治道故。由此道理望
    所知障。生空无漏不及法空有漏道也
     详曰。疏中不言二乘伏惑。亦不说云生空
    智也。何得辄以二乘不断所知障体而为
    难耶。那知疏主不依法空智伏惑说。而言
    今依菩萨说耶。疏理实通非可局情自度
    破他
    疏。永断习气等者。按彼论云。永断习气非
    根所摄。然是六根所证烦恼永断所摄 释
    曰。永断习气择灭无为。因断习气之所得
    故得习气名。信等五根及具知根六所证也
    疏。六善巧者。三科.缘起.及处非处.四谛为

    疏。谓智有六种者。此牒文略。具而应言。谓
    福.智有六。即前六度。福.智合言而为六也。
    故三十六总结前云。如是福.智略有六种。
    一一分别应知无量
    论。三事练磨等者。三种大意如疏已明。准
    摄大乘更除四障缘于法义。故无性论第
    六说云。除四障者。一由离声闻.独觉作意
    断作意故者 释曰。由谓因义。由离作意
    障能入所知相。余三准此 显离作意障
    之所由名断作意 断谓伏断。余障亦同。
    显初菩萨见生死苦涅??为乐。欲舍生死
    忻趣涅??名二乘作意。障大菩提故须先
    断。由观生死.涅??同无相性及修大悲。断
    执小乘生死作意。作意即障 或二无学执
    自乘极而不趣大 或二有学执趣二果
    不乐大乘 或见道前二乘凡夫忻求二
    果。此等并名二乘作意 详曰。四皆理通前
    二释本 二论云。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
    能永断异惠疑故者 释曰。虽离于前二
    乘作意。于大乘教种种法门先起疑惑。后
    执一是便拨余非。能拨邪惠与正惠殊故
    名异也。体即法执邪见所摄。故世亲云。此
    中异惠谓鄙恶惠。于理动摇作三性观。异惠
    及疑永不复转名断疑惠。疑惠即障 问
    离疑之言自于何法 答有四释。一云能
    断彼疑名为离疑。二云诸疑即二乘人。离
    疑即是渐顿菩萨。三云不定诸小菩萨虽先
    发心。然于大行起悬崖想。数数退屈遂起
    疑心。为得不得名为诸疑。欲就二乘心
    生决定名为离疑。四云诸小菩萨先于佛
    说显.密三藏种种不同。而生疑惑名为诸
    疑。后执一是斥余为非。自为决定名为离
    疑。据实未悟依彼妄解名离疑也 详曰。
    初释为正。故本论云。云何能入所应知相。
    彼总答云。由断四处障等能入。下别释中
    四种皆说能所二治。若离疑言不目能治。第
    二将何为能治耶。若言不说何故余有此
    独无耶。故离疑言显能离也 若尔何故第
    一.第三先说离言。第二能离后方说耶 答
    阿?炒锬バ韵喽?笾鸨慵疵骱卧鹣群蟆5?br> 四亦复言无分别。岂无分别亦是障耶。然第
    四释理亦小通。既非论意故亦不取 三论
    云。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
    故者 释曰。虽离诸疑然随所闻若教义
    等皆执有性。便障唯识法空观智。故断法
    执方名真观 四论云。由于现前住安立
    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
    故者 释曰。于此安立现前相中而无作
    意及离分别。断分别言而通一切分别之
    法。若随别说是忍一位能观之智。此即胜障。
    入初地时息灭名断 问何以复须断此
    忍位分别智观 答此忍虽离能所分别。然
    自有彼微细分别障彼初地无分别智故须
    灭也 问何者为处 答处谓处所。即四所
    障。由此四障障四观行。从彼所障以得处
    名。四处之障依主释也 或此四障是分别
    心所居之处。障即是处持业释也 此总意
    云。初二障彼厌小欣大之行。后二障舍妄
    证真之行。故名为障。若能断智即观无相
    及于三性。由证法空证无能所。断分别
    心如次四智断彼四障 问在何地位断
    四障耶 答在十信位断于初障。由离小
    心初入大乘十信位故。在十解位断第二
    障。由于大乘离疑惑故。而得正解修菩
    萨行 在十回向乃至忍位断第三障。由
    观遍计遣所执故 在世第一断第四障。
    由此第一分别观智加行息灭。得成初地
    最上觉故。若据相违正灭言之。断分别障
    即在初地。成此第四离分别障 论引颂
    云。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
    得最上菩提 释曰。言现前者。通说定.散
    二境当心名现前也。自然住者。别显散境。
    言安立者。别明定境。一切相者。显二境相。
    智者不分别者。离能取心。得上菩提者。离
    障得果即以初地名上菩提。形于地前故
    称最上。言缘法义者。法谓能诠文.名.句
    也。义即所诠。故无性云。似文似义。释曰。似
    外相转实唯在内。以有似无内似外也
    论。??等四法至初后位立者。寻思。实智此二
    体行。按无性摄论第六云。于加行时推求
    行见假有实无方便因相说名寻思 释
    曰。约位以明寻思行相。推求行见即能观
    智。行相见解名为行见。推求名义见识上
    假心外实无。即此寻思是加行位初修因相
     又云了知假有实无所得决定行智方便
    果相名如实智 释曰。决定了知名义等
    假名如实智。即方便位终成名果
    疏。今此住中已极清净者。按彼论云。于无
    相住中四种灾患今悉除断。一者于无相中
    有加行有功用事。二者于上清净住精勤
    思慕。三者于一切种利有情事。有大堪能
    精勤思慕。四者有微细想现在前行。故是此
    住名极清净 释曰。第七地中尚有法执。
    意识执彼上清净等勤思慕等。故无生忍名
    之为杂
    疏。非寻思与寻相应等者。非四寻思与不定
    中寻相应故而得寻名。若寻相应方名寻
    思寻思不应在第四禅。第四禅中无不定
    中寻法体故
    疏。八种耶者。如前引也
    疏。依名所表外事者。名所诠表识外之事
    论。依印顺定至名顺乐忍者。疏有两释。有
    义弹后释云。若印能取无顺随观察顺通
    上忍。应印所取无亦顺观彼顺通下忍。理
    俱齐故。下忍由印既不名顺。上忍亦印宁
    有顺名。故今解顺唯在中忍。上忍如下但
    名印忍 详曰。据文?显有义为优。下总
    摄义释本颂文。而明三忍印能所取。初后
    二忍皆无顺字。若穷理谈疏亦无失。初忍
    未修顺无能取不立顺名。后顺观彼故
    有于顺。下摄义中举中显后。文略影耳。今
    助一释。顺通初二。初忍虽未修无能取。
    印所取无即是顺无能取义也。能.所二取
    相待立故。故论结云。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上忍已印不可言顺下文影显。但中言顺
    亦不相违
    论。异生法中此最胜故者。唯凡趣圣可如
    所言。圣者回心而归于大。对此云何异生
    第一 答回趣圣者即俱句收。大乘异生性
    障未断。由此亦得名为第一
    疏。谓有随眠至无堪任性者。此显罗汉所断
    之漏所在之处以明体也。凡夫.有学五蕴假
    者名有随眠者。有识身即有随眠身。漏如
    毒药。令身不安无所堪任。从喻为称
    疏。随眠断时至皆得微薄者。是烦恼漏毒之
    气分。因毒而有名所发等。无始而有名本
    所得。不安隐等同前烦恼名彼相似。由本
    毒除故发气稍得微薄
    疏。对法第十二十四?重者。谓遍行戏论?
    重。谓执眼等诸法习气 领受者。谓有漏诸
    受习气 烦恼者。谓烦恼随眠 业者。谓有
    漏业习气 异熟者。异熟无堪能性 烦恼
    障者。谓猛利长时烦恼性 业障者。无间业
    等性 异熟障者。谓那落迦等自体 盖者。
    能障善品欲贪等性 寻思者。能障出家
    欲寻思等 饮食者。谓多少食于方便行无
    堪任性 交会者。两两形交身心疲损性
     梦者。睡眠所发身?噶有浴〔≌摺V罱缁ノ?br> 不安隐性 老者。大种衰变所起不随转性
     死者。临命终时诸根乱性 劳倦者。谓远
    行等体顿弊性 坚固者。谓无涅??法者如
    其所应所有戏论等性 ?中细三者。谓三
    界所有?重 烦恼障者。谓二乘菩提所治
     定障者。谓九定所发功德所治 所知障
    者。谓一切智性所治 一一之下有?重字
    今省之也。会释诸文如灯具辨
    论。非如二乘唯观安立者。疏有两释不断
    优劣。今观二释理犹难悟。何所以者。三乘
    真见皆非安立。如何二乘方便安立引非安
    立。如前不许以执导空以异类故。若许
    作者复违此文 答异类亲因理诚未可。增
    上相发?引妙生于理何失。如漏无漏许
    相导故。故瑜伽论七十三云。问若先无有
    知无相智。由无有故亦无熏习。既无其
    因应不得生。答有相亦得为无相因。随顺
    彼故。如世间智为缘生出世智。有漏智为
    缘生无漏智。有心定为缘生无心定。此亦
    如是。今以安立引非安立亦何爽理。然安
    立观本希断惑证无为理。能少伏惑亦得
    名为顺非安立。又余类非一。涅??.胜?诸
    经皆言无作四谛非诸二乘之所知故。或二
    乘人愚.不愚法二类不同。初不能作。后容
    修之。经论依前故言不作亦应无失
    疏。一依非依等者。谓思现观唯欲界故不依
    八定名依非依。余五通依八定地有。据修
    道说。又三依五。此三初生依于见道。四禅
    根本及一未至名为五依。见道眷属信亦五
    依。余信现观而即不尔故云一分
    疏。今至修皆遍缘等者。彼傍所修世俗智种。
    至修道位皆能生现遍缘诸法。不同有宗
    毕竟不起。故六十九云。升见道时即先所
    修善世俗智所有种子。由彼熏修皆得清
    净亦名为修 释曰。由入见道断染污
    故。故世俗种离彼一分能染污法名为清净。
    据此清净故名为修 又云。诸世俗智出见
    道已。生起此智证见所断诸法解脱。能正
    分别不随恶趣。又能了知得预流果已断
    如是所有烦恼为他记别等 释曰。此皆
    傍修世俗智能。非说无漏后得智也
    疏。又六十九等者。按彼论云。又于见道初
    智生时。诸余智因由能生缘所摄受故皆
    得增长。一切见道即此刹那皆名为得。于
    此得已后时渐渐次第现前。当知见道是速
    进道 释曰。见道十六初智生时。余十五智
    本有种子。而增长故皆名为得。由初智力
    而为生缘所摄受故。既云一切明无色界
    无漏见种。此时亦增名修无色于理无失
    疏。若自在先得至如类智缘者。按彼论云。
    问一切类智现在前时。皆了别色.无色界
    耶。答若有曾于色.无色界所有诸法。善闻
    善思善取相者即能了别。若不尔者不能了
    别 释曰。类智有二。一真二俗。今此所明
    约俗类说。若真类智必缘于上。如上下谛
    八类智也。既善习者能了于上。明善自在亦
    能修上。俱曾得故
    论。若无彼相至名声等智者。疏有量破。有义
    弹云。作此立因亦无因喻。但应直责不
    须立量 详曰。作量直责理俱难详。所以
    然者。前师但云无分别智无有相分不言
    余无。何得而以色.非色智为量直责。今以
    理准文阙一重难之与答。难云除无分别
    智余一切心。正缘境时应无相分。名缘境
    故。如汝无分别智缘境之时。前师答云。设
    尔何失。故论牒云。若无彼相名缘彼等。难
    色等智展转成立真见有相。论不言者。以
    巧略文令生后智。难色等智今为量云。汝
    缘色之智。能缘声等。许无声等相故。如
    缘声等智。余量准知。有义断云无因喻
    者真似可知
    论。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者。按七十三云。问
    于无相界若取其相非无相取。若无所
    取亦不得成无相之取。若尔云何名无相
    取。答言说随眠已远离故。此取虽复取无相
    界。不取相故成无相取。问若无?k获云何
    成取。答虽不?k获诸相差别有所增益。
    然取无相故得成取。问若无?k获无所
    增益。此取相状云何可知。答取胜义故取
    无相故。五种事相皆不显现以为其相。问
    若不分明可立为取。何故不计诸取灭
    无。答灭无无有修作义故。非修观者依于
    灭无有所修作。问若尔云何证知其相。答
    自内证智之所证智。问若尔何不如其所
    证如是记别。答此内所证非证名言安足
    处故
    论。一观非安立有三品心者。有义今说三心
    为非安立者对十六心。若对一心无相见
    道亦名安立。二空真如四胜义中属第三
    故 详曰。虽有理然诸教中并无说是安
    立处故。故知安立唯依四谛差别观说。与
    四胜义立有不同。不可为例。故对法论第
    九云。安立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
    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智以无
    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谓诸谛中有如
    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但约四谛辨安立

    论。内遣有情假缘智等者。而言内等传有
    两释。一解如疏自身名内。故对法论云。云
    何遣各别有情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
    相于自相续中有不分别我相。不分别
    者是除遣义。云何为遣各别法假所缘法智
    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色等
    法相。余同于前。故知内者约自身说。二云
    约界以辨内外。初遣欲界自他有情假。第
    二遣欲界自他法假。同在欲界故说内言。
    犹言内人通自及他皆名内也。第三遍遣
    上界我法二假皆尽故说遍言 详曰。后理
    虽通然无所凭。今依初说
    论。法真见道至名相见道者。问真解脱道既
    不断惑。如何第三名法于彼遍遣随眠
     答有二释。一云今既假说非实断证故不
    应责。二云虽不断种然除?重。言遣随
    眠亦何爽理 详曰。后说应胜。夫言法者
    放似之义。所法既无能法何有。虽知假说
    亦假似真。以除?重似彼断。种假言遣
    惑故后说善
    疏。以自证分至体义无别者。问为.无为异何
    言无别 答无彼能缘.所缘之别。以自证
    分虽是能缘非无为法之能缘故。故言无

    疏。忍前苦法智者。忍者即忍。忍前加行位
    中之智。由此此智通缘二境。一缘加行智。
    二缘真见所观真如。真如极成。故疏不云但
    言忍智 有义弹云。然此智忍既不缘智。
    如何乃言忍前法智。故但应言现证真如
    故名忍也 详曰。无违所以如灯具引理
    教。然云智忍或从因为名。因即方便缘教
    之智。忍从目智而得智名。或从果称。皆
    如灯具
    论。苦类智忍等者此即双证前忍.智二。故对
    法云。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惠生。
    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
    法皆是此种类。所以者何。由初二种是后一
    切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是故无漏惠生
    各别内证缘此为境。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
    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释曰。初二忍智是
    后所生圣道种类名为苦类。智缘此忍名
    之为忍。或后所生诸圣道等。是前类故名
    之为缘
    论。四苦类智等者。即缘第三类忍为境。或
    亦缘前法忍法智。即印类所缘之事。不缘
    类忍名印类忍
    论。法真具道等者。疏有两释。有义弹初释
    云。此论.对法皆云类忍于法忍智各别内
    证。即已总法无间.解脱二自证分。又云类
    智印可类忍。不说类智别证法智。如何乃
    言法真见道解脱自证。今作二释。一云法
    忍法智别法真见无间.解脱见分缘如。类忍
    总法无间.解脱自证缘智。然未决定类智
    重法审决印持。亦同类忍法二自证
    二云前三如前。第四既云印可类忍。由是
    总法无间.解脱证自证分缘自证分。二道之
    中自证缘见四缘第三。今类智忍既法自
    证。第四缘忍明法二道证自证分。但说法
    见及自证者。略不论之。义必应尔 详曰。
    而言法者但法真见缘如智。别不据法彼
    别别行相。以真见中无别行故。第三虽但
    证前二智第四亦然。或缘第三。然只是智
    而缘于智。据此一边别配二道。不约三四
    解行以分故亦何爽。故论结云差别建立
    名相见道。若第三.四俱双法前二道自证。
    差别之义而不显也。若法二道证自证分有
    理无文 或亦无失文省略尔 疏。又解此
    总法者。但法缘如。不分二道见与自证
    名总法也
    疏。虽缘智缘如不同见分是一等者。谓真无
    间.解脱二智皆缘于如。类忍缘智据能缘
    见同故合法
    论。二者依观下上谛等者。按五十五云。现
    观边智谛现观。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
    道起方现在前。缘先世智曾所观察。下上
    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谛境。似法类智世俗智
    摄。通世.出世。是出世间智后所得。如其次
    第于一一谛二种智生。谓忍可欲乐智。及
    现观决定智如是从前现观起已于下上诸
    谛中二二智生 释曰缘先世者略有二
    解。一云缘见道前曾所观察下欲界地上
    色.无色二地烦恼即苦.集谛。及二增上即灭.
    道二安立谛境。二云缘前真见名曾观察。
    以放真见缘下上地及二地中所有增上安
    立四谛以之为境。言第三无间者。三心见
    道第三心后而起十六名第三无间。余文可
    悉。又按显扬第十七云。从此谛现观已上。
    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净智生。谓
    于欲系苦谛生二智。一现观审察智。二现
    观决定智。于色.无色系苦谛亦有如是二
    智。如于苦谛有四智。如是于集.灭.道亦
    各有四智 释曰。四谛二智同五十五。见.
    修位别如灯已会
    论。诸相见道至真已断故者。此会违文。五十
    五云。世第一无间有三心生断见所断 显
    扬十七云。从第一法无间有三心生。断见
    所断百一十二烦恼 对法论云。谓世第一
    法无间苦法智忍等生。由此惠故永舍见苦
    所断一切烦恼。如是文等并皆依真而假说
    也。对法会云。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
    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住中各别内证离戏
    论故
    疏。非安立因不遍三心者。三心相见非安立
    故。故不得以非安立因以证三心非真见

    疏。佛地论至二师之义者。彼第一师同此第
    二彼后二师同此第三。彼第二师总言无漏
    智有见.相。第三师者根本智无后得许有。
    故成二别
    论。又说此智分别诸法等者。按佛地论第三
    师云。无漏无分别智相应心品无分别故。所
    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别相分。若
    后得智相应心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
    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若无
    漏心缘离体境无似彼相而得缘者。观所
    缘论不应说言五识上无似极微相故非
    所缘。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
    相似有漏法相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
    漏相非无漏故
    论。六现观等者。现观差别诸论广明如章所
    叙。对法.显扬说十.十八。今略引之。对法第
    十三云。建立现观略有十种 法现观者。
    由于诸谛增上契经等法中。从闻他音增
    上缘力。已得最后顺解脱分善根所摄上品
    清信胜解。由法而得名法现观 义现观
    者。由于如上谛增上法。如理作意增上缘
    力。于苦谛等境已得最后顺决择分善根所
    摄上品谛察法忍 真现观者。已得见道十
    六刹那所有圣道。又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
    谛世俗智 后现观者。谓一切修道。由见后
    一切世间出世间道皆名后现观 宝现观
    者。由佛圣弟子于三宝所已得决定证清
    净信。谓薄伽梵是真正等觉。法?衬我?钦?br> 善妙说。圣弟子众是真净行者 不行现观
    者。谓已证得圣所爱戒所摄律仪。由得此
    故此所对治那落迦异熟等必不复行。永尽
    不行故名不行现观 究竟现观者。如道谛
    中究竟道说。谓已息一切?重已。得一切离
    系得如是等 声闻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
    现观。从他闻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独觉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
    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菩萨现观者。谓
    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种现观。哀变众生不
    于下乘而出离故。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
    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又按显
    扬十七云。又此现观差别有十八种。谓闻所
    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顺决择分智.见
    道.修道.究竟道.不善清净世俗智.善清净世
    俗智.胜义智.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善清净
    行有分别智.善清净行无分别智.成所作前
    行智.成所作智.成所作后智.声闻等智.菩萨
    等智 相传释云。初之三智资粮位中所有
    三惠如次。四如名。第八即是顺解脱分。未
    能善解四谛理故。第九即是顺决择分善
    解四谛。第十即是见.修.无觉。十一即是欲
    界之智。十二是上二界修惠。十三即是见.修.
    究竟三道之中缘非安立智。十四五六如次
    加行.正体.后得智。十七是彼声闻所有现
    观。十八菩萨诸现观智 又依彼论第十四
    中释此中九云。此中不善清净世俗智者即
    是顺决择分智。善清净世俗智者是出世后
    得世间智。胜义智者是见道智。又不善清净
    相有分别智.善清净有相分别智.善清净相
    无分别智。又成所作前行智.成所作智.成所
    作后智 前三差别者。未断烦恼生非烦
    恼对治。已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
    恼生是烦恼对治 中三差别者。即此三种
    由有分别无分别故。世俗.胜义智性差别
     后三差别者。谓此三种显示断前.正断.及
    后智性差别 今依论文配位为正 又
    按摄论第六六现观。大小二乘有十一种差
    别不同。故本论云。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
    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
    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
    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
    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差别。摄
    受无住大涅??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
    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
    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
    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
    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
    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
    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论。得诸平等者。无性摄论第六云。得有情平
    等心性者。遍见一切等无我故。如有说言。
    一切诸法皆如来藏。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
    者。得彼意乐平等性故。得一切佛平等心
    性者。得彼法身平等性故 佛地经中有
    十平等。如前已引
    疏。十种发心等者。所指经论文既广多。故不
    引也
    疏。又作阿赖耶识依他性观等者。按五十一
    云。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修善法故方得
    转灭。此修善法若诸异生以缘转识为境
    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圣谛现观。非未
    见谛者于诸谛中未得法眼。便能通达一
    切种子阿赖耶识。此未见谛者修如是行
    已。或入声闻正性离生。或入菩萨正性离
    生。达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达阿赖耶
    识。当于尔时能总观察自内所有一切杂
    染。亦能了知。自身外为相缚所缚。内为?
    重缚所缚 释曰。资粮.加行异生缘彼眼
    等转识此有二义。一三乘通说。理实大乘亦
    缘第八作唯识观 二质.影不同。赖耶为
    质转识为影。隐质谈影云缘转识 问二
    乘云何能观赖耶云入声闻正性离生通
    达赖耶 答有二义。一据不定声闻性人根
    熟者说。彼入自见后回入大能达赖耶。定
    性不然 二约种子赖耶识言。三乘皆能知
    苦断集。广如瑜伽论钞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