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四 >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一(本)

    疏。机有三品不同者。不定姓人归于佛法。智
    解浅深三时悟异。名曰三机。非定别三。唯
    对不定立三时故
    疏。由斯二圣互执有空者。问唯望不定立
    有三时。何有二圣互执空有 答岂言不
    定唯只一人人既有多。悟亦前后。前后各
    以所证为是互执何失 又纵一人。执前后
    别。对执不同亦得称互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者。按彼经第一云。广惠
    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或在四生身
    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就。广惠
    此识名阿陀那。亦名阿赖耶。亦名为心。
    为依止故六识身转。如依暴水而有浪
    生。依净明镜有影像起
    疏。花严中说唯心者。按彼经第十九颂云。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
    法性如是。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
    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
    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起 又大般
    若四百六十七云。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
    如幻。唯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
    所变 准斯般若第二时中亦说唯识。疏
    依多分言第二时
    疏。制三十颂离广略者。有云。瑜伽等广。二十
    论略。异前二论名离广略 详曰。未必
    然矣。但表得中云离广略。何要指斥
    疏。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者。问言唯定等证
    无文义。既但三法应无色身 答有二释。
    一云亦无有所见者。亦唯能见识之变矣。
    如文义等。二云佛离戏论名等故。依本愿.
    大悲变现色身令物覩益。故非戏论色身
    故有 详曰。按佛地论.此论第十。前义为
    本。至文自悉
    疏。若依自识者。听法者识名为自识 问佛
    无文义。有漏识变云何言似。无所似故
     答有二释。一云名等佛识虽无。然听法者
    谓佛实说。故自心上有似文义。虽无本质
    所似名等。似自内心故亦无失。如言似我。
    向内似故。二云似佛无漏非文义也。无所
    似故。文义之言相从来矣 详曰。后义难依。
    本明教体。不欲唯辨漏.无漏故 有云。七
    地已前有漏心位而过少故名似无漏。非约
    影.质名相似也 详曰。疏意通言诸有漏
    心所变文.义。不唯七地。岂地前等不听佛
    说。若许听者。自识所变岂不得名似无漏
    耶。既得名似故前释善 问佛若无言。林
    叶等喻而何以通 答据为其缘令诸有情
    识变法解。名我已说如手中叶。未为作缘
    众生自心未起法解。名我未说如林中叶。
    约为增上名说.不说
    疏。成所引声者。略有三释。一云十二分教。
    是成满圣之所引生名成所引。二云成满圣
    者。为诸有情施设言教。又立道理之所引
    起名成所引。三云成谓成实。实谓利乐所
    起之声名成所引 详曰。前二义局。第三理
    通。对法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所说 有学
    不可名满圣者故。若言自分满亦名满。
    兼有学者准此可通。然亦有滥。理不明
    也。今为释者。成者成就。即得异名。诸得圣
    人莫问有学及无学者。但利物为法所起
    言教名成所引
    疏。我法唯善汝唯无记者。按天亲论云。以
    一切善根满足故得阿耨菩提 复有疑。若
    一切善法满足得阿耨菩提。则所说法不得
    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 此义
    不然。何以故。汝法是无记。我法是记。释汝
    彼小乘萨婆多也。我法天亲指自大乘。记即
    善性。有于当果及胜自体可记别故
    疏。二识成决定者。此有二释。一云说者成
    悲决定。听者惠决定。二云由近善.恶二友。
    令能近者成于邪.正二识决定 问有说
    法者。依余心起听法不解。近恶生善。近
    善返恶。决定之义而安在乎 答据多分
    说 或为远因
    疏。谓余相续至差别识者。谓说法者是听者
    余。相续即身。身有二分识差别缘。能与听
    者而为缘故 令余续等。返上可知
    疏。随堕八时者。八时之义。具如法苑 又
    荐福三藏和上释云随堕乐欲时。何所以
    者。解云。梵云一瑟吒此云乐欲。言?瑟吒
    此云八时。摄论梵本云一瑟吒。明是乐欲
     问二个三藏并亲步只园同览梵典。忽焉一
    义解成楚.越 答二俱无失。何者观天竺。
    一物名义含多。且如帝释具有千号。前释
    据历时声而文义起。故云八转.八时。后解
    依自慕法而教体生。乃云随堕乐欲 问
    论本若有一.?二言。前后三藏可随取一
    想乎。梵本未必无二字。如何得言随取
    一耶 答何废无性所制之论前后不同。二
    德所覩而本有别。亦犹此方诸述作者先后
    回互。其类??繁。以此准彼斯亦何失
    疏。如言诸字至教体亦成者。此一段文据彼
    七心.及十二心合而作法。思准可悉。广如
    法苑决择明也
    疏。不尔真如亦尔者。若也不取性用别质
    出教体者。无漏之教随能听反成漏等过。
    三宝.无为随能缘心亦成有为有漏等失
     问若佛实说经。何复言不说一字 答
    有三释。一云诸佛法同。离于诸佛所说法
    外。法无可说名不说也。二云一切诸法皆
    如为性。真如离言。名不说法。又无如外法
    可说故。总名不说。三云。如眼等法性自本
    有。不由说已而方有故。故云不说。更有
    余释。如法苑决择 问真如约诠以分三
    性。今随能变通染何失 答约诠义分三
    性可尔。今论实体。染即不然。余难准释
    疏。三十本颂天亲菩萨造者。问论题何故不
    标本师 答有二释。一云本颂文略义犹
    未了。释文广悉就显而题。二云成唯识名唯
    释论称。故此但举释论师也 详曰。本为
    标彼造释论者。世亲不是所以不言。何
    关文略义缺不标。又现所题虽释论称。标
    彼本颂亦复题云成唯识论。言成唯识唯释
    论称。亦少亏甄简
    论。护法等菩萨造者。问大?称派陈廴菏ハ?br> 撰。故首题言罗汉等造。此论亦尔。何不等
    字安菩萨下 答彼论罗汉与和须蜜菩萨
    共修。为等菩萨故下置等。等异类故。此
    唯菩萨。故等在上。若等字安下。恐疑等彼
    异类声闻
    疏。判本文者。科判经论元乎西域。大分为
    三。上下亦有。如智度论亦明三分。谓序.
    正.流通。佛地论中亦有三分。一教起因缘
    分。二圣教正说分。三依教奉行分。余如枢
    要。此方科释创乎安公。自后诸德因而习焉。
    安公以理判诸经论多为三分。谓序.正.流
    通。广如法花摄释明也
    疏。依教广成分者。广成有三。一者广成天
    亲说颂。二者广成如来之经。三者双成佛.
    天亲说 有义此论三分。一至教缘起分。二
    至教正说分。三释名祈愿分 问一切诸论
    皆三分耶 答随作者意有无不定。如枢要
    引 有云。瑜伽但有正说。以慈氏尊自力
    圆满不假凭力故无初后分 详曰。理未
    必然。现处因位力云何满。设自德满可无
    初分。何无第三。又复世亲三十唯识亦但正
    说。岂亦力圆。故非善会
    疏。分别不同科者。泛科文意略有四种。一分
    别不同科。二义类相从科。三以文从义科。四
    以义依文科。今即初义。据实本.释两师造
    论而意一种。今依别义判二令异。云本论
    师为令含识断障得果。释论师者令法久
    住利乐有情
    疏。起殷净心等者。初句意业。第二身.语。第
    三.四句通说三业。显是敬礼之异名也。或
    初三句别配三业
    疏。三轮因者。身.语.意三如次为彼神变.记
    心.教戒轮因。略辨名者。修所成果威德作
    用难测名神。转变不定名之为变。变者是
    境。神者智也 心谓他心。记谓别识。识别彼
    心故名记心。二并依主 教者教示。令彼善
    生。诫即诫?浴A钇涠衩稹=蹋?肓揭旌系闷?br> 名。相违释也。又亦教亦诫。持业释也。前非后
    是。教.诫俱是智之业故 解曰。前非者相违
    释非也。今取持业释。三者皆有摧伏.运转
    故总名轮。俱持业释。余释如章 问三轮如
    次神境.他心.漏尽通摄。如次能示身.意.语
    化。语.意二业因何不次 答由语离过发
    言诚谛。令他于自信识其志。故得通果善
    悟他心。意业澄清息恶务善。故所招果得
    漏尽通。由斯发语教诫有情断恶生善。因
    果相扶故无有失 又知他心不待于语。
    教诫于物必藉其言。故三轮化三业如次。
    非语业因即语为果。意业亦然 又按西域
    记云。西方敬仪总有九种。一发言慰问。二
    府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者
    屈膝。六者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
    九五体投地。此之九种显唯二业。理可通

    疏。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者。遍计所执体性
    虽无。然是虚妄识之所执。亦名唯识
    疏。于前所断清净者。虽总言断意断染者。
    或无漏法皆名圆成。言断于前亦无失

    疏。性即是识圆成自体者。此性即是识家圆
    成之自体也。而长读之。所以得言唯识之
    性。不尔何故真名唯识
    疏。净属人故者。人即如来五蕴假者。涅??经
    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余蕴亦尔。故人名

    疏。唯识性声境第七摄者。第七转声具含依.
    境。为简依故言境第七
    疏。是能差别者。由唯识性而为所证悟有
    浅深遂令三乘名位殊别。故般若经云。一切
    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天亲释云。
    以一切圣人依真如法清净得名故
    疏。一切所敬皆第四转声者。问何所以耶
     答第四为声。为者缘由。所为之义。缘为有德
    堪为所敬故在第四
    疏。善逝体所生者。略为二释。一云报.化二
    身名为善逝。体通二义。若善逝即体体属
    报.化。善逝之体体属法身。慈尊继袭佛之
    宝位是真佛子。名彼体生。二云善逝及体总
    是法身。慈氏之智要缘于如而方得生。智
    因彼起名彼所生。天亲自指身及同学名
    为我等。师即无着菩萨是也 详曰。善犹好
    也。逝即去矣。恶来生死好去涅??。报.化
    二身诚为善逝。法体湛寂本无去来。何名
    善逝。故初释善 或二障覆蔽未名为善。出
    障圆明方称为善。简异于昔立善逝名。非
    有所去方名为逝。理亦无失
    疏。此论所依及能起等者。论所依者。谓即三
    宝。无着.觉师子名能起者。如次造彼对法
    本.释
    言佛至随觉者。释彼佛.僧为依所以。略
    不牒法。由圣弟子依法随学。传示后人
    令法不绝。所以僧宝亦为论依 言无倒
    造论者。明本.释师能以三惠摄于教义而
    造论也。疏略牒意。具如彼论
    疏。世亲虽是地前等者。问彼论既言佛圣弟
    子。世亲不尔。如何可敬及造论耶 答圣
    之弟子名圣弟子。亦犹药叉天之众故。俱舍
    论中亦名天众 若尔瑜伽云何以通。彼论
    说云证谛迹者方得造论 答通三乘说。
    若唯大乘不要见谛。根性利故。地前长时
    以练磨故不同二乘
    疏。常恒轨则等者。此释伏难。难云法宝有
    四何偏敬理。疏有三释。第一意云。法虽轨
    持若常轨则唯真如故故偏说之。有云。常恒
    轨则通释于四。自问答云。教.行.果三何得
    名常。答云经者常义故名为常 详曰。虽
    有斯理乖疏本旨故不取也。余释如疏
    疏。师资相因者。有传释云。若据修行次第
    说者。僧初。法中。佛后。由僧修行方得佛
    故 详曰。虽有其理无教说也。未为指

    疏。无畏无流证教法等者。此明法宝。谓四无
    畏绝四暴流。法总有四谓教.理.行.果。余文
    易悟
    疏。麟角诸部不同等者。且萨婆多麟角三根.
    菩萨二根皆法宝摄。故婆沙论一百三云。法
    证净者谓独觉身中三无漏根学.无学法。菩
    萨身中二无漏根诸有学法。及苦.集.灭三谛
    缘彼无漏信名法证净。俱舍二十五大意亦
    同 释夫言僧者和合为义。四人已上和合
    名僧。麟角.菩萨三千世界各独出世故不
    名僧。非正觉故复不名佛。故在法收
     问何故不许菩萨同出。复云何有二无漏
    根 答但据后身坐菩提树而说。三十四
    念得成菩提。三十三心前是二根摄。不障
    已前有多菩萨亦不说彼有无漏根 问
    上天圣等不成僧众何宝摄耶 答古有二
    释。一云法宝所摄。二云僧宝收。虽无事和
    理和僧摄 详曰。初释虽通然论无简。今
    依后释 问天圣据理许在僧收麟角.菩
    萨何不亦尔 答天有多圣。理合名僧。彼
    既不然何得相例
    疏。由如来性调善者。二障习亡。如巧练金
    极调善故。由识机性故于所调有善方便。
    应病授药故于能调亦善方便。利物无倦
    名具大悲
    疏。为生大智大悲者。斯有二义。一安惠等.
    生自悲.智。二生所化悲.智二也。他由论故
    悲.智得起。生自可悉
    疏。邪定等三者。按瑜伽论等第一百云。五
    无间业.及断善根名邪定聚。学.无学法名
    正定聚。非学非无学名不定聚 大般若说
    与此有异。如法花摄释会 有云十信第
    六名正定聚。造五无间业名邪定聚。未至
    十信第六心者不造逆业者名不定聚。又
    望大乘十信第七名正定聚。若作大乘五
    无间业名邪定聚。不定可知 详曰。与瑜
    伽论而有违也。复无文据。理稍难依
    疏。如佛地等说者。按显扬云。恭敬听法现
    在利益及安乐故。又作四句。一利益非安
    乐。谓现顺理精苦修道。二安乐非利益。谓
    现违法受五欲乐。三亦利益亦安乐。谓现以
    道而受于乐。四非利益亦非安乐。谓除前
    相 又按佛地论亦有四句。现益名义。当
    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名利。离恶名义。
    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惠名利 详曰。疏
    指佛地.显扬等论。意明诸教说利乐处。非
    唯证彼利乐一体
    疏。利谓十利者。具如瑜伽三十五六。不可
    全引。但取大意略言也。十种如次合为五
    对。一所利差别对。二利体不同对。三利时现
    未对。四此世他世对。五真妄分别对 论中
    初对二义合释。学者难悟。今别辨之。余依
    论次。一纯自利利他者。谓专为己或但利他
    事不两兼故名纯也。就纯自中有断有
    修。若违越不顺菩萨仪则。谓为己乐求财
    受用。或为生天持戒精进修习定惠。或为
    利养恭敬供诸佛等。此等自利菩萨应断。
    若不越随顺菩萨仪则。所有自利与上相
    违菩萨应修。纯利他者亦断.修二。谓以邪
    见修行施等。无因果见毁犯尸罗远离正
    行。为他说法此等应断。若诸菩萨已超下
    地。由悲愿力舍诸静虑。随其所乐还生欲
    界。又自事已辨遍于十方无量众生。能作无
    量大利益事。此纯利他菩萨应修 二共自
    利利他者。为自逮物为物及自。行能兼齐
    故称共也 于中亦二。一自利共他。若诸
    菩萨或悲为首。或为回向无上菩提。于一
    切时修施忍等。当知是名自利共他 释
    智以施等能得菩萨。悲兼济物。故名自利
    而共他也 二他利共自者。又除如前所
    说诸相。其余一切所有利他 释除纯利他
    应断之者。彼由邪见无二利故。或除纯利
    他中所应修者。无自利故 三利益种类
    自利利他者。谓于一法而自行之令他亦
    行。自他一种行一法故。自他行同名为种
    类。或此利益有五类故故名种类。种类言
    显非一相似 其五类者。一无罪相。若诸菩
    萨所有自能少多摄善增长善法。令他亦
    尔 释由摄长善离诸过患故名为无罪。
    无罪即相。相谓相状.体相。下皆准知 二摄
    受相。若诸菩萨能引自他无染污乐.或众具
    乐或住定乐 三此世相。四他世相。若诸菩
    萨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为利益非于他
    世。或有他世能为利益非于此世。或此他
    世俱为利益。或此他世俱非利益 五寂灭
    相。若诸菩萨所有菩提及得菩提世出世
    间菩提分法。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
    他 四安乐种类自利利他者。与前第三名
    相似也。利益.安乐两名有异。种类之言义意
    同也。此有五种。即疏所明五乐是也。故不
    引之 五因摄六果摄自利利他者。因果相
    顺论一处明。于因果中皆有自利利他行
    也 有三因果。一异熟因果。二福因果。三智
    因果 异熟果者谓略有八。一寿量具足。谓
    长寿久住。二形色具足。谓形色端严。三族姓
    具足。谓生贵家。四自在具足。谓大财.位.明.
    属。五信言具足。谓言无虚妄。六大势具足。
    谓大名过人。七人性具足。具丈夫分成就
    男根。八大力具足。谓少疾有堪能 异熟因
    者。不伤害物是长寿因。惠施光明鲜净衣
    物是端严因。舍离?x慢是族姓因。乞丐随
    施是自在因。所言诚谛是信言因。供三宝等。
    是大势因。乐男厌女人姓具足因。助诸众
    生如法事业施他饮食是大力因 福智因
    果论一处明。聚杂难知今者别释。所言福
    者。谓前三度.勤定一分.四无量等。言福因
    者总有三种。一者于福能得.能住.能增长
    欲 释一于未得能得乐欲。二于已得能
    住乐欲。三于已住欲常令增长。二者于福
    善能随顺无违背缘。三者于福先已串习
    言福果者。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
    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能起作
    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
    等菩提。所言智者。即惠度全.勤定一分.及
    十力等。智因果者同前福也。于彼文中唯
    去福字置于智字。即智因果 七此世自利
    利他者。文有二种 一现自利。谓诸菩萨
    以如正理工巧业处积集财物。即于是财
    知量受用。又先所造可爱乐业异熟。于现
    法中受用彼果 二现利他。如诸菩萨现
    法自利。如是菩萨所他有情。由此获得现
    法利益 八他世自利利他者。若于欲界能
    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色.无色界获他
    世等亦复如是 九毕竟自利利他者。若诸
    烦恼一切永断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一
    切世间善法。由三因缘应知毕竟。一由自
    性究竟菩提故。二由不退八支圣道无
    有退故。三由受用果无尽故名为毕竟
    十不毕竟自利利他者。谓于欲界财宝具足
    自体具足。若因若果世间清净。若因若果由
    三因缘知不毕竟。一由自性一切有为故。
    二者由退善有漏法由有退故。三由受果
    有终尽故名不毕竟
    疏。一因乐等者。五乐之义具如本论。今对
    一一略辨名体。为因生乐之因故名为因
    乐。体即四法。如疏所列。言乐相应者。即
    顺乐受触等心法。言所发业者。谓于乐果
    而起于业名乐所发。由此善业得可爱果
    名为因乐。或乐相应思名所发业。所发业能
    感当乐果名为因乐 详曰。前正后非。非
    乐相应思皆能招乐果 故瑜伽云。若诸所
    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名为因乐 意云。随
    得现.未爱果之业名为因乐。疏取斯意云
    所发业
    疏。二受乐等者。受即是乐。喜.乐.舍三而为
    其体。三种皆有调畅义故总名为乐。不尔
    云何言通三界。云非唯受中乐者。非五受
    中唯一乐受名受乐也。云是乐自性者。体
    是受数。简异前后因乐等也
    疏。苦对治乐等者。诸苦息灭位有乐觉生。
    对治之乐名对治乐。体性四释。一云漪乐为
    体。二云以能息苦衣.食等物而为其性。三
    云以喜.乐受而为自性。与前受乐义分二
    也。若顺乐受根.境所生名为受乐。若苦息
    时身.心适悦名对治乐。四云苦息之时有惠
    能觉。即此能觉惠为体也 详曰。前三难
    据体若漪乐。散心.散地岂无此乐。衣等为
    体。与彼因乐而何别耶。若喜.乐者。岂苦息
    时总生喜.乐无舍受耶。舍受若有。何非其
    体而不取耶。又瑜伽云。此中受乐乐自性
    故。说名为乐。苦对治乐息众苦故。说名为
    乐。非自性故。若体喜乐。云何论言非自
    性耶。第四义通
    疏。受断乐等者。受等不行名为受断乐。即
    灭定。受断之乐依主立名。体即灭定 问瑜
    伽论云。住灭定时此胜义苦暂时寂静故名
    为乐。当入定时唯灭无漏心.心所法。岂无
    漏法名胜义苦 答非非想地舍受等法名
    胜义苦。由入灭定远加行时而能灭彼。据
    远加行所灭之苦也
    疏。无恼害等者。烦恼等类名为恼害。出家等
    四离此恼故名之为乐。无恼即乐 出离乐
    者。信.戒为体。或离迫迮身心适悦喜.乐为
    体 远离乐者。初禅喜乐。或总五支以为其
    体 寂静乐者。第二禅上随以四支.五支
    为体。或唯喜.乐随应为体 详曰。论既不
    云乐自性故名之为乐。故知不必喜.乐
    为体。如次信.戒总以禅支为体无失 觉
    法乐者。根本.后得二智为体。更有多释广
    辨如余 四乐如次。离家迫迮。远欲不善。
    由无寻.伺?动之法。烦恼.所知如实等觉
    故立四名。疏配后二名为涅??及菩提者。
    不依瑜伽取婆沙意。不尔违论 问前三
    云何名无恼害 答瑜伽论云。诸余所有无
    恼害乐。于最后乐能随顺故。是彼分故。能
    引彼故。当知亦名无恼害乐
    疏。要具四缘方应造论者。按彼论云。要具
    四德方可造论 一于昔诸师应离?x慢
    无如是心。古昔诸师尚能造论。况我今者
    当不造耶 二于有情类当起大悲作如
    是观。若不造论无量有情于诸善法定当
    退失。有余情类堕生老病死。是诸有情因
    我造论。若能解了乃至一句善说妙义。如
    是如是当奉行者。彼于长夜必获大义利
    益安乐 三于同法者深生敬爱作如是
    观。若不造论为欲利他。诸同法者于利他
    事定当退失 四不欲彰己有胜伎能无
    如是心。当令世间咸谓于我聪?泵髡苣?br> 造论者开阐义者深生净信。因此多获利
    养恭敬。但为自他善根增长。以无染心乃
    可造论
    疏。明本论主造论之意等者。有义安惠等说。
    生正解者谓生唯识真俗二智。次火辨言。
    如实知者为生真智。后护法云。得如实解
    为生俗智 详曰。据相显言少有其理。
    若以实论。三文皆通真俗二智。故第三云。
    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岂深妙理
    唯是识相非识真理。又知识相名如实智
    亦何爽理。故皆通二智
    疏。作论名造者。问唯识之义经中先明。论何
    言造 答三十颂教经中先无。据此名造
    疏。此上即是发端等者。略为四释。一云上字
    误也。应为者字。二云此.上等言皆是发端。
    意虽明此兼言上也。三云今造等言皆标举
    等。在此字上故言此上。四云今造此论一
    句之言。是是发端等。由前别明今造等讫
    故。总指云此上。即是发端等也。然四释中初
    解省过。思之可悉 有云。今造此论四字
    之上。一一皆具发端等四。又发端等一一别
    配今造此论 详曰。若自释论理犹差别
    可。若辨疏意全乖本旨。细寻可知
    疏。今说为生等者。问人我不遍所以见除。
    生言既宽何乃今取。如名众生滥无情故
     答世界有计无情为我。生摄无情无大宽
    失。如计色我。发爪等类亦在所执。此岂非
    计无情为我 问我通诸趣何不许言
     答法亦名我。若言我空而滥于法。故亦除
    也 问众生执有。以空为门破病显理。众
    生执空。应有为门遣执明理 答若破空
    病说有能除。若论显理要资空观 问有
    观有相即不显理。空相不遣岂得理耶
     答由空为门遣能所取。方泯二相而能证
    理。从所由门名空显理。理亦无失 有
    云。若也执空亦说为有。从多执有此说为
    空 详曰。难意令有以显于理。答言对空
    亦说于有。岂可有观能显于理耶。若言不
    说有显理者。即答前难有不尽失
    疏。前四通取断二障者。问生死沈没皆由烦
    恼。何关智障堕三界等 答生死有二。由
    所知障堕于变易。变易即是化生所收。亦
    三界摄。又所知障非亲灭生。为烦恼依
    言难越等。并无失矣
    疏。即根本沈下名之为重者。释第五解为重
    之义。有义对业果故。贪等自性能引业果。
    众苦本故。故名为重
    疏。何故障理但说二空等者。举初障理难
    后重障不应兼余
    疏。重唯二执等者。举后断重贪等亦除。难
    前障理不唯我法
    疏。此依见道至我见亦尔者。如枢要说 有
    义而言证空障随断者。依断种说。故第四
    地身见但伏。害伴等障后地犹有 问我执
    可然。法执种断。如何余障犹得现起 答
    但断少分。所以余障犹得现行。花严经说
    第七地中菩提分观方最胜故 详曰。依断
    种言不?本疏见道等也。岂见道等种不
    尽耶。又言四地断第六识法执少分。理恐
    有乖。按彼佛地.唯识等论。皆云四地便永
    断灭。准此等文岂唯少分。花严但言七地
    中胜。不言其执七地方尽。何得为证。以第
    四地初学二乘。五.六两位犹效于彼。第七
    超彼名胜何失。更思
    疏。又总解等者。不须别说我之与法。二合
    释之。前解不尔。寻之可悉
    疏。无有少障不依执生者。问岂不许有独
    行贪等 答虽有独行亦远由执起。如害
    伴等名依执生。故无妨矣
    疏。总四句答第二问者。详曰。初之二句答我
    法执为障所由。后之二句释断亦兼贪等
    所以。理亦无失
    疏。问烦恼障至茎叶亦尽者。问此问何师。复
    何师 答问答俱通安惠等师 问若是护
    法。护法智障数同烦恼。执障复别。何言但
    执殊无品类。意识亦有障非执者。何故答
    中但以五识爱.恚等法为等流耶 答所
    知障数虽同烦恼。名品不殊云无品类。答
    中既云五识等中等意识也 问若安惠者。
    问即无违。答亦有过。以所知障障.执无差。
    何得根叶本末有别 答虽障即执。然约
    诸识执有浅深。义分本末亦无有失。具
    如枢要 有义执障相望得有两句。一但
    障皆执。二有执非障。谓善.无覆无记心等。
    复云执.障无有宽狭。诸障自性皆名执故。
    诸是执者皆名障故。应知安惠但有漏法。唯
    除第七一切皆说名所知障。皆名执故
     详曰。初义全非。后义有滥 初义何过 答
    所知障者。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
    名所知障。岂可是执不覆理耶。后义滥者。
    言障皆执但有漏法皆名执故。斯言有滥。佛
    地论云。障所发业及所得果亦名为障。此之
    果.业岂皆执耶。由斯总对所知障性及于
    业.果而为二句。一但执皆障。谓障自性及
    业.果中心.心法者。有二分故。二但障非执。
    即业及果非心.心所者。无二分故
    疏。修禅定时受为胜障者。此通熏.修二义。
    若不熏修殊胜定故。胜定之障。若受胜能
    障修于定。胜即是障。后解为正
    疏。一切烦恼皆能续生等者。界界全惑各续
    自界。按瑜伽云。当言全界非不全界。何
    以故。若未离欲。于自生处方得受生。非
    离欲故。未离欲者诸烦恼品所有?重随
    转自身。亦能为彼异身生因。由是因缘当
    知一切烦恼皆能续生 释若现起润则非
    一切。若据成就助业受生故言全界。举离
    欲尽即不受生。返显未离即一切惑皆续
    生也 或据起现名为全界。故彼论云。将
    受生时。于自体上贪爱现行。于男于女爱
    恚互行。又疑男女今为与我共行事不。又
    我见慢等法亦现行。由此当知一切烦恼皆
    续生。故知据现名为全界。二解任取
    疏。乃至有顶诸惑暂断等者。得于初禅上
    至有顶名至有顶。由得彼定能伏诸惑
    名惑暂断。伏有顶下诸地惑也。非有顶惑
    亦能伏之。无欣上故
    疏。彼分涅??者。略为二释。一而伏烦恼所
    显之理。是真涅??之少分故。故名彼分。二
    云即四禅等所有净定。由伏烦恼有寂静
    义名为涅??。以是有为故名彼分。分者相
    似流类之义。据无惑边有寂静义。与真涅
    ??稍相似故。故名彼分。故瑜伽论第十二
    云。四静虑者或复名为彼分涅??。由诸烦恼
    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后解为
    本。前虽无文理可通也
    疏。住此二中非为不住者。有无余依名之为
    二。乐住二中云非不住。致此言者。明无
    住处名真解脱。彼既乐住。故非真解脱
    疏。所知之障者。问此障之体亦是所知。何非
    持业 答漏.无漏法皆是所知。若持业者岂
    无漏法亦名障耶。由有此过故从依主非
    持业
    论。得二胜果者。此对等觉.二乘解脱何得
    名胜。广如义灯 有义解等觉妨相传三
    释。一云。一刹那间正体.后得与佛平等名
    为等觉。依长时言对彼名胜。二云真智平
    等。后智劣佛。三云真俗二智俱未究竟不
    名平等。无间.解脱同断一障。故说等言。
    习气未尽。杂染未舍。镜智未生。事智未起。
    未遍缘俗。知真未圆。故实非等 详曰。虽
    有三解疑犹未遣。且金刚位是无间道。何
    有长时对之云胜。设云此位有多刹那佛
    平等者。是何刹那。彼俱无间。未可于中分
    成胜劣。若胜形前。前非等觉。何过须释。
    若形二智名胜等者。障犹未尽。复未圆
    证。以何名等。若对断障同名为等。理即有
    失而文未见。由斯三释皆未敢依。未见
    所据。而无所据 今助一释。佛所得法而
    皆得之菩萨称等。所得自在离障圆极故佛
    云胜。故大般若五十五云。云何当知已圆
    满。第十法云地菩萨。与诸如来应言无异。
    善现是菩萨已圆满六波罗蜜多.八定.三十
    七道.三三昧.五眼.六通.佛十力.四无畏.无
    碍.无量.十八不共.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
    智.一切佛法故。若复永断一切烦恼习气相
    续便住佛地。是故当知与诸如来应言无
    异 释曰。现正等觉是一切智。极善通达是
    道相智。现等别觉是一切相智 又四百七
    十七云。若无间道行一切法。未离?障。未
    到彼岸。未得自在。未得果时。名为菩萨。
    若解脱道行于一切法。已离?障。已到彼
    岸。已得自在。已得果已时。乃名为异。由位
    有异法非无别 准于此文。无异之言等
    之别名。障未离等显佛为胜。据斯所凭于
    理通矣 问胜劣差等义焉在 答约所得
    德名数无差。等言德数。不据用齐一同圆
    极方名等也。故智度论云。如月十四.十五
    日虽同是月。小不令海潮。得潮有异。而
    佛.菩萨亦复如是。又如向.果胜劣性差圣
    名同也。如言烧衣一分亦转。据斯相形等.
    胜无咎
    疏。令达二空等者。我法无体名之为空。非
    二空性
    疏。若大乘中至互显者。但举小乘名谬我
    法。影取空见名谬唯识。大乘空见知我法
    无。非谬我法。拨识理无故得言谬。非全
    不解。不得名迷。但影显也。而无互义。互
    言相从
    疏。萨婆多量等者。问量有何过 答有云。
    宗言实有心.心法喻。大乘忿等是假非实。
    喻有一分所立不成。大乘瓶等是境非实。因
    有不定。若宗法言决定非无。故无过也
     详曰。宗云非无因亦决定相违过也 量云。
    汝离心之境。定非是有。除心心所内境.无
    为.不相应等是所知故。如龟毛等
    疏。清辨量等者。问量有何过 答因有不定
    过。为如外境是所知故证识是无。为如内
    境是所知故证识为有
    疏。依远行等教者。按瑜伽论五十七云。依
    何根处说远行等。答依意根处。由于前际
    无始时故。遍缘一切所知境故。名为远行。
    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主宰故。名为独行。
    无色.无见。亦无对故。名为无身。依止色故
    名寝于窟。疏所释者依无性解也
    疏。依五根所行境等者。无性摄论第四释此
    经云。谓此五根所行境界。唯是意识一一各
    别能领受义。既云意识一一别受。明无余
    识 问楞伽.涅??皆明一识。此师所立乃
    扶彼经。云何论主判为邪执 答有义楞伽
    意说。七依八种而方得生。故言第八起诸
    识浪。非说第八转作余七。涅??经意。以彼
    六识识性是同故立一识。依根分六。非六
    体一名为一识。如彼经云。如一色性随五
    根缘得五尘名。岂言一色体即一耶。五境
    虽别变碍义同。同一蕴摄故说名一色。识亦
    应尔。了别性同一蕴摄故。故名一识。故涅
    ??经第十四云。眼识性异。乃至意识性异。是
    故无常。若但一体云何言异。故如前会。不
    尔前后岂自??J。又涅??经三十九云。譬
    如一火因木.草等名木等火。意识亦尔。因
    眼根等名眼等识者。此显六识同意处故
    总名意识。余文准会。其理可悉
    疏。第四经部等计者。问意明无所。明三所
    等岂扶本意 答全无分无总名为无。不
    尔分无四计何摄。故疏总言亦无失矣。故大
    ?称派陈垡话偎氖??啤W鹫呔跆熳魅缡?br> 说。诸有为法有二自性。一者大种。二者谓
    心。离大种外无所造色。离心无所。诸色皆
    是大种差别。非色皆是心之差别。若经部师
    自有二释。一譬喻师唯心无所。同觉天计。
    二有心所四释不同。故顺正理论第十一云。
    谓执别有心所论者。于心所中多兴诤论。
    或唯说三大地法。或唯说四。或说有十。
    或说十四 解云。如次说受.想.思。说四
    加触。说十即是十大地法。十四加贪.及嗔.
    痴.慢
    论。故作斯论者。此之结文前之二师亦合有
    之。上言今造此论一句。后之二师理亦合
    有。不可繁重故互影显
    疏。第二科是三分者。有云相.见.自证名为
    三分 详曰。不然。三分本是陈那立故。又
    亦应言四分.二分成立唯识。护法.难陀释
    此论故。又复如何以三分成。三十颂中三
    各摄几。全无行相成焉有矣
    疏。准瑜伽摄论等者。瑜伽者相应之义。境.
    行.果三并相应故。即所诠也。论从所诠名
    瑜伽论。摄论正宗明十殊胜。十殊胜者。前八
    是因后二为果。就前八中。初二是境。次六
    是智。智即行也。斯之二论正宗所明。唯境.
    行.果。唯识准彼亦境.行.果为正所宗
    疏。心与境冥等者。叹圣心智亲证于境。离
    其妄执曰与境冥。体妙殊胜功能莫方。得
    斯胜德名为神会 有云。如次配后.本智。
    又云本智缘如名心境冥。世第一法名之为
    智。见道名神 详曰。虽为穿凿全无所
    据。有何所以。后得.本智别名心智。本智之
    境而名神耶。如何有漏与无漏见而有会

    疏。以八转声释世间等者。按彼经四百九十
    八云。是六波罗密何因缘故。名为世间及
    出世间。舍利子。世间者。谓六波罗密是世
    间故。乃至依世间故名为世间。舍利子。出
    世间者。谓此六波罗密是出世间故。拔出
    世间故。由世间出故。为世间出故。从世
    间出故。世间之出故。依世间出故。名出世
    间 详曰。准此经文。疏所引云是世间出名
    世间者。出字剩也。题卷亦误
    疏。后后遂有相见等者。问相.见二分发乎
    无始。云何后后方遂有耶 答约更增说。
    如法华言来入此宅。又纵无始际相.见亦
    因熏习。熏习后起。熏习相.见起非一。故言
    后后
    疏。若安惠解至别无依总无等者。有义。圣教
    我法所执既无。如何圣教亦无依无。故应别
    解。彼宗世间所说我法。及一分圣教菩萨.二
    乘所变现者。此无依无。由有漏心皆名
    执故。若诸菩萨无漏心现及佛现者。皆强施
    设。义依于体不违正理。问若尔二分皆是
    所执。彼无二分依何假说。答安惠解云。说
    依二分且依世间.一分圣教。若无漏心佛
    所现者。此等皆依自证假说。又此亦得依
    识所变。自证分中分别说有能所变故。若
    依此释说所变言未皆说名相.见二分
     详曰。除佛以外余无漏心。相传二释。一云有
    执。有二分故。一云无执。无漏二分非虚妄
    故。第八论云。八识心.心所有漏所摄皆有
    执故。已简无漏。或无漏心皆无相.见。疏中
    且依第一义说。二分既执诸佛便无。所以我
    法不依佛立。依余圣者有漏心说。名无依
    无。据斯一义理亦何失。具如义灯
    疏。此所变之能变有三种者。论言此者此其
    所变。所变体者即见.相分 有义。此有二
    义。一云此者此能变识。二云此者此我法
    二。此我法二所依见.相能变之识有三种故
     详曰。本释为正。何所以者。夫言此者指
    陈之义。前言我法依识所变。既云所变必
    有能变。故异前言此能变三。明知此言属
    于所变。若此能变文势疏断。又此我法亦
    为不可。为言我法即是所变非是见.相。见.
    相复非我法所依。既有斯滥。故从本疏
    疏。三法转相依者。我法依相.见。相.见依识
    体 问何故颂言我法名彼见.相为此
     答对自证分近.远别故立彼.此言。三法转
    依远.近别故
    疏。思量即识准前释者。异熟两释但准持业。
    何以故。既云思量。明非是种。种位无有思
    量义故。故疏但言思量即识准于前释
    疏。然滥第七者。问何故不言滥第八耶
     答第八通缘三种境故无滥不言 若尔第
    六遍缘诸境。应不得名了别境识 答以
    根对境得名了别 问根.境相对七.八应
    然 详曰。准此等妨言滥七.八亦应好
    也。疏据显相且言滥七
    疏。依第二三至相无别者。问何故不辨初胜
    义耶 答初据胜义谛而有两释。一云初
    体即第二俗。第二俗中可言八别。故除初
    真。二云初真体虽即第二俗。俗劣真胜。故初
    真中亦无八别。今依初释故除初真。如下
    第七疏自两解
    疏。亦非体类别有九识者。此解意云。非是体
    别。类别合有九识
    疏。滥邻近者。问全取他名可云邻近。今言
    异熟.思量.了别自他俱说。何成邻近 答
    邻近释者。取俱时法以立自名。若无及言。
    恐言异熟由与思量.了别俱时。异熟名为
    思量.了别。亦无失矣。六释差别具如法苑
    决择明之
    疏。合作二文科者。初略释颂所有论文分
    为二段。一别解三句合为一段。二总解
    二句。合为一段。有两种合故名合作二
    文科也
    疏。总作三文科者。初略释颂一段论文。总
    为三段名总三文
    疏。前是共相等者。轨名为前。余前后等皆准
    此知。又前四对。不约次第以配轨持。取
    义配也 有义轨唯有法。持亦通无。此一尽
    理。许无义宗能生解者。约无本质。非无
    影像能生心也。故下论云。缘用必依实有
    体故 详曰。若从其胜轨在有法。据但生
    解无亦名轨。故瑜伽论五十二中。以五种
    理成缘无识。识既缘无。岂非无法生物
    解耶。若生物解何不名轨 若尔云何缘
    用必实 答据生识体缘必有体。若行解
    起因无亦生。如立我无岂不生彼我无行
    解。故亦无违。疏等之意如灯具释
    疏。十三住等者。问如佛法说祠授等者。何
    亦不名我种种相 答有两释。一云且据
    得圣及修行者。不说余类。二云祠授等名
    虽我别号。然非通称。所以不取。若取一一
    所有别名其数巨亿。前解为正
    疏。二向不定者。略为二释。一云唯第二向。
    超越.次第有差别故。若次第者。断欲修惑
    前之五品所起四道。及第六品加行.无间总
    名为向。若超越者。始从一坐顺决择分。见
    十五心名之为向 二云。前二种向名二不
    定。非唯第二。第二如前。第一向者前十五
    心有断修惑。有不断者。先伏不伏有差
    别故 详曰。若据修惑断.不断别。第二可
    通。若理教明行相殊别。前解为胜 问第
    三.四向亦有不定。何唯言二 答据论所
    举。略不言余
    疏。崇聚生因等者。崇聚即是积聚异名。是蕴
    义也。俱舍颂云。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
     释曰。一切诸色略为一聚说名色蕴。由
    此聚义蕴义得成。余蕴亦尔 谓能生长
    心.心所法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
     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
    界。如是一身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
    界。此中种族是生本义。如是眼等谁之生本。
    谓同类因
    疏。余三善巧者。所等有七。疏但列四。后三
    不出。故言余三
    疏。或四善巧者。论举三种等言等四。成七
    善巧。如灯列也 问善巧何义 答善巧是
    智。蕴等是境。智缘蕴等名蕴善巧。蕴等从
    智亦名善巧 问按大菩萨藏经第八及
    十说十善巧。一依趣善巧。即是四依。谓依
    义等。二资粮。谓福智二。三念住。谓四念住。
    四四正胜。谓四正勤。五五道分。谓信等五根。
    六觉分。谓七觉支。七道分。谓八圣道。八趣作
    一道。所谓菩萨证大菩提等。九缘起。谓十
    二缘。十一切法。谓为无为。与疏所列十何
    不同 答中边为治十我见故。经为菩萨
    修波罗密多。各据一意立十不同
    疏。故以了别释识之义者。有疏本云。释识之
    用故 有解云。若护法师见分名用。体依他
    故。若安惠师见分无体 故自体上有了别
    用。依他性收 详曰。用字错也。应从义言。
    即护法师识自体分亦名了别。不须约见
    显识了别
    疏。彼五种类非定俱行者。除遍行外余之心
    所并种类也。即贪信等而不俱行 有云如
    彼第八遍行起时。余识遍行未必起故 详
    曰。不然。若以余识遍行不起故但言心。亦
    可余识不常时行。八遍恒起但言心所。故
    知不可
    疏。识俱有者。性与识俱而复是有
    疏。论唯二依他性者。摄论第四如下引之
    疏。不尔如何名他心智者。若也不许除缘
    如智余皆有相。即他心智而不得成
    疏。后得智等不外取者。释所以也。既不外
    取。若不变相如何可说名知他心。若言外
    取不变相者。应亲得彼。何名唯识
    疏。如大造色者。如能所造虽各别种。然由
    能造所造方起得能造名。要由其心境方
    生故。故言唯识 问心所亦由心王方起应
    名识变 答但见.相二由识而生。复是识
    上能所缘用故。说别种者是同种类。复是识
    用亲所取故。心所不然。又亦自别起见.相
    故。何得相例
    疏。似依他有二分体无者。似彼依他有体之
    法。自体是无
    疏。如自证分相貌亦有者。举所似也。如者
    似也。似他自证相貌现也
    疏。无明支通三性者。夫无明俱必有其执。
    三性心内既有无明。明知三性必皆有执
     问若护法宗如何会彼 答未见护法会彼
    之文。取护法宗相传多释。一云据第七识
    相应无明。遍前六识三性位故名通三性。
    二云随有宗说。彼约分位以辨缘生。无明
    支位所有五蕴皆名无明。故通三性。三云
    法执为无明地。以此为缘名通三性 详
    曰。三解俱非。第一非者。第七无明岂无明
    支。发总别业方名支故。第二非者。有宗但
    说无明位蕴总名无明。不说彼位五蕴善
    俱。若善等俱即行支故。第三非者。不障法
    执得名无明。执等正起如何得与善等心
    并云通三性 今为一释。据第七识无明
    而说 何名为支 答由第七识无明力故。
    余六识等方起无明能发于业。虽非支体
    为支远缘假名为支。据此义边名通三
    性。余人不简故不同也
    疏。二执遍等者。二执俱依相.见二分名之
    为遍 问何故自证但法执依 答实为二
    依。为法依显。有轨持故。故偏言之。主宰
    义隐。隐我不说
    疏。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是真实有名为
    非有。从缘生故非体全无名为似有
    疏。我名能见等者。准彼宗计。眼等诸根名
    见.觉等。我能领知觉彼根等见.觉等事。即
    据根本说我能见。计思为我。其义可知
     有义由于能取施设彼二。故说依见立我
    法名。理实但依相分施说。亲所遍计唯相
    分故。又解言依二分通能所计。见能施设。
    相所施设处。此解应合唯识玄宗。由能遍
    计及所遍计。方可施设所执性故。疏中总
    说不分别也 详曰。若无计我为能缘者。
    可如所断。若计能缘何不依见。见是能缘
    似所执故。由此故言似我法也。又今正
    辨施设我法处。不释能所遍计之义。不
    可说言据能所计言见相也。设约遍计
    世间我法可如所释。圣教我法其义如何。
    岂圣我法亦唯遍计。况论明言依斯二分
    施说我法。若唯依相执我能缘。相分与我
    无不相似。有何所以依相施设。故疏所断
    理甚明矣
    疏。摄论说唯二义者。按无性论第四本论
    云。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
    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
    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行相生起。唯识
    者是无义故。所说唯言专为遣义。由二性
    者谓见及相。于一识中二分俱转不即不
    离。由种种者。二分各有种种行相俱时而
    起。广如彼论
    疏。执说我法者。执唯世间。说即圣教
    疏。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者。此释难陀不
    依见分立我法意。见分所变似能取相不
    异相分。故我法二但依相立。与护法等义
    不同者随作者意。不可齐责
    疏。如叙本有至此中破之者。此护月师不释
    天亲三十唯识。为共护法同时而出义有
    乖舛。故叙破之
    疏。如世说火口不被烧者。问名诠于火。名若
    得火名令被烧。何难烧口 答名依于声。
    声发于口。声.名二法皆非可烧。故难所发
    令烧于口
    疏。此所变者至但说似情者。问前明护法。以
    有似无。以内似外。今说似情。情岂是外。
    及无体耶 答实但似情及似于内。言似
    外等约彼执情所执相说。所执之相是所
    遍计。体是无故。故疏前后望义说别。亦不
    相违。有义论言似二分者。而有二释。一云
    相似名似。如疏所辨。二云以非实故说为
    似也。非谓似言别有所似。后说为胜。圣教
    我法亦此中说。不可说名似所执故。或通
    二释摄义方终
    疏。不许末那有法执者。问何所以耶 答论
    说第七四惑相应谓我见等。不言法故 问
    何故余识许有法执 答论言三界虚妄分
    别。法执若无何成虚妄 若尔七无应非
    虚妄 答我法皆妄。第七有我故亦虚妄。论
    如下引
    疏。八识生至六七似我者。理实七识而似于
    法。举总数也。我据能执但言六.七
    疏。又解至识自体者。问后解意何 答若不
    有此依他二似。自证以何为亲所缘。见.相
    无体不成缘故 若尔后解乃为其胜。何断
    难知 答若以坚执方无体者。护法何别。
    护法岂许所执二分是依他耶。又自证变依
    他性者名为相.见。依此坚执为我法者。
    名似我法复有何失。若许尔者不殊护法。
    由此难知 若尔前解即自证分无亲缘失
     答有体为缘是护法义。安惠许假得成
    缘故。故前解胜。又准安惠。实法生假。如自
    证分生于相.见。假法生实。如自证分从自
    种生。种子皆是第八相故 有义安惠能计.
    所计皆自证分。谓依他起。依此坚执方名二
    分。由此我法依自证立。说依二分立我
    法者。是随执心生所计着说。由此安惠亦
    得说有无依于有。有体强说二种假也
     详曰。此与本疏第二释者名别意同。观此
    德意。取此为胜。今取疏断。所以然者。疏
    主躬参译司亲奉指诲。岂诸末学同年语
    哉。亦犹三传演经。余二岂与丘明骋驾
    疏。然护法至变似我法者。问五.八如何云
    似我法。答有见.相分似六.七识我法相.
    见。非起二执名似我法。具如义灯
    疏。安惠至皆有执者。问安惠宗计。随其所
    缘能取.所取执实有者。方是相.见。非一切
    心皆缘二取。云何识皆有二分耶。答有义
    随所计度境未必俱。总说诸心可为四
    句。有唯相非见。谓五.八识。有唯见非相。谓
    第七识。有二分俱有。谓第六识。有二分俱无。
    谓无漏识。然第六识未必皆俱。意云诸识缘
    于见.相有差别也 详曰。今观此释。答问
    不尽。复非至当。元本不问缘境差别答故
    非当。不说二分生之所由。斯为不尽。二分
    生由正辨如灯 今又释云。虽随缘一。有
    漏识起必有能缘.所缘之相。阙一不可。故
    复识起二分俱生。非由所缘具见.相二后
    二分起 问有漏皆执。岂有漏心自证分等
    皆非现量 答有义义或可然 若尔杂集
    如何眼等说名现量 答安惠但合本.释。
    同部非即以彼为定量故 详曰。经亦明
    言五识现量。今言非者岂非违教。正释应
    云。望执轻重名现非量。五.八执微故名现
    量。亦如胜义.世俗善等
    疏。三释如前者。释前我法分别文中。三师
    释如是
    疏。无安惠解等者。前明安惠义有两释。此
    据初义。思可知也
    论。但随妄情至故说为假者。具辨如疏 有
    义此二段文明世我法。但随妄情等无体随
    情假。内识所变等以无依有假 详曰。世间.
    圣教皆明我法。何故多文唯说世间我法二
    耶。又准何理知但明彼世间我法耶。纵亦
    明彼圣教我法。违何文理。故疏正也。义周
    备故
    疏。后解不依四胜义者。若依四胜相分虽
    假。形于遍计是初胜义。既一向判名为非
    实。故知但据殊胜说也
    疏。依人二谛者。总指前判二师所明及引论
    等。胜人知故名为胜义。劣人所知名为世

    疏。以上略明等者。此结我法分别下文。此所
    结文本难陀义。护法兼明。护法不唯立二
    分故。故属难陀。同许有体故兼明也
    疏。心变似我法同分摄者。问心变似法相随
    蕴收。即蕴计我相应蕴摄 答即蕴计我相
    实随蕴。离蕴计我既无本质相。随能变心
    王.心所以判于蕴。即四蕴摄。疏言同分。且
    据离蕴所计之我当情显现遍常之相名法
    同分。不说所变相分之体在法同分 又
    所变相无多差别。相分是假。故同分收。同分
    宽故。前解为胜
    论。一者执体周遍等者。问何要周遍 答按
    广百论第三。叙云一类外道执。我周遍于一
    切处受苦.乐故。我无形质。亦无动作。不
    可随身往来生死。故知内我遍于一切
    论。二者执我随身不定等者。问立意云何
     答广百论云。一类外道作如是言。我若周遍
    如虚空者。不应随身受诸苦乐。如空界
    无所往来。其性湛然非作.受者。是故我性
    应如色等随所依身形量不定。虽无形
    碍。而有所依转变。随身受诸苦乐。虽依形
    质有卷有舒。而我体性无生无灭。如?v油
    水。随水广狭虽有卷舒而无增减
    论。三者执我如一极微等者。意复云何 答
    广百论云。一类外道复作是言。若我体性随
    形量者。即应如身有分有变。又汝执我
    随所依身。似水依堤。如油遂水。是则
    此我如彼水.油。既变既易。或非常非一。
    引此为喻而言。我体为常为一与理相
    违。是故我体住于身内。形量极细如一极
    微。不可分析。体常无变。动虑.动身能作.
    能受
    疏。如一瞿声别目于牛者。一瞿声中诠于九
    义。兽是一数。总括一切走兽之属。若言于
    牛即总兽中之一别也 俱舍论第五云。于
    九义中共立一瞿声。故有颂言。方.兽.地.光.
    言。金刚.眼.天.水。于斯九种义。智者立瞿

    疏如伏牺等者。能伏牺牲故名伏牺。有智
    者伏牺帝主
    疏。如汝虚空者。问准数论师。空.唯量者转
    变无常。常因不转。岂非喻有能立不成
     答传三释。一云彼宗空有二种。谓常.无常。
    常非谛摄。以无为故。亦犹佛法无为不在
    蕴中摄。故论指常空而以为喻。二云即此
    一量合破二宗。常遍之因别属胜.数遍唯
    数论。常遍俱对胜论师宗。三云如因明法
    因.喻不极更作比量而成立之。今此亦尔。
    先成空常后将为喻。量云。汝所执虚空。应
    非转变无常。许遍故。如汝神我等
    疏。常遍之因亦犯随一者。泛尔常遍非自不
    许。今明我有。故自宗无成随一也。今即因
    有所依不成。有法之我自不许有。常遍之
    因无所依故
    疏。若大乘至违宗者。违有二义。一云自许
    有我。今复破之故成违自 问破受苦
    乐不破我体。何成违自 答破受苦乐
    本为破我。不尔破谁不受苦乐。二云自圣
    教中不说有我。今者许有故成违自。前解
    胜也
    疏。许义同故者。许与执言其义同也。是以论
    中但有执字 有云解因明者共许于彼
    他因喻上而置执言 详曰。全成虚?k。前
    解为正
    疏。如同处不相离色等者。按瑜伽论六十五。
    有三种不相离色。一一处不相离者。谓诸大
    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 释一即同也。能
    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
    障碍。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二处
    而住名不相离。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
    涉入同一处住。谓眼.身根.色.香.味.触.能造
    地大七各极微同一处也 问所造有六。能
    造何一 答有二释。一云虽一地大通能造
    六。故能造一。二云有六。不尔所造六。云何
    别言能造一。据地头同合而言也。如言
    一眼七极微成。而实一根有无量微。但言七
    者据类谈也。能造亦然 二相杂不相离者
     释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
    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
    杂邻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别名之为
    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故瑜伽论第三
    云。和杂不相离者。则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
    能造所造色处俱故 释是前同处不相离
    处所有极微。名此大种极微等也 三和合
    不相离者。又若有聚集。或麻豆等为诸胶蜜
    及沙糖等之所摄持 释异大所造二聚和
    合。如多豆等虽以蜜等之所摄持。和合一
    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
    名和合。不相离者无间隔也。略示大网。具
    如彼钞
    疏。有情共果至一切我处无别者。共果山等
    虽处无别。体非是我。然是所受。可一受时
    余不能受。我能作受。岂得相例
    疏。又以业果身为因等者。宗.喻同前。改前
    因云。业果及身与诸我合故。思可知也
    疏。前说三计皆是计摄者。问数论我思。思
    即行蕴。如何前三皆离蕴摄 答虽我是思。
    而不说思是行蕴故 若尔思在何蕴所
    收 答彼不立蕴故非蕴摄 此亦不然。
    如即蕴我佛法谈彼。非他宗中许在蕴也。
    思我应尔 答即蕴计者虽不言蕴。然指
    五蕴以为其我。而数论师自言。思我离心.
    心所别有自体。故广百论第三云。数论外道
    作如是言。思即是我。其性常住。彼论破云。
    如是思我离心心所别有体相难可了知。
    故知思我非即心所。是离蕴摄 问前言依
    见立我法者如数论师。岂不?f?J 答言
    离蕴等据彼宗说。言依见立佛法谈彼。
    故前后疏不相违也
    疏。大乘一念即俱得缘等者。有无本质悉缘
    名俱。有宗要有质.影心缘。若但阙质心即
    不起名独不生。经部相.质俱无心生名俱
    得起。此乃总结前三宗别 问有宗自许第
    六识缘空花等不。若许缘者。此即缘无心
    亦得起。若不许者即违圣教 答彼虽许
    缘。然托实花方乃缘之。缘空花时随依
    三世实花同缘。许三世法皆实有故。余皆
    准知
    疏。量云我应非常等者。问计我则蕴。我既是
    常。蕴亦应尔。不尔如何言我即蕴。故知蕴
    常。今以为喻。喻阙所立 答有二释。一云。
    先以量成令蕴无常。然后为喻。量云。蕴定
    无常。待众缘故。如瓶盆等。又若彼立蕴为
    常者。有违世间。世间共知蕴无常故 二
    云彼虽计我体即是蕴。许无常我即名常
     若尔云何名我即蕴 答岂责群瞽而坠
    坑乎。下别破中亦有其妨。释应同此。故不
    别出
    疏。根及属色者。即扶根尘名为属色。属于
    根故。亦有本云根及尘色。语虽有异而义
    无违
    疏。及无表色等者。问此无表色即内色蕴。何
    须今指 答虽内色蕴望以类别。故别破

    疏。如所标者。论中所言中离蕴我离蕴。即是
    蕴不摄义。故此所标即是内也
    疏。然别有体等者。问若尔如何不是离蕴。复
    与瑜伽第四类我而有何别 答虽别有
    体。体与其蕴非即非离。彼第四计虽言
    在蕴。蕴与其我而即有异。故不同也
    疏。若破俱句至无同喻者。龟毛等法虽不可
    说以之为我可说非我。量云不可说非
    我者。此一分宗龟毛喻而不得转。故阙喻

    疏。应定说是蕴等者。略有二释。一云虽复
    双云我与非我。他本计我。非我兼说。故应
    杂云。如言我非我然体实唯我。虽言蕴非
    蕴我应定是蕴 二云此是伏难。难云计
    我与蕴不即不离。不即不离正是本计。明
    我非我亦合本计。如何非我不是正破。为
    此破云。应定是蕴。如似其我。我是正计。是
    彼本义。疏取本意难令即蕴。例意同前
    疏。又量至故无过者。问为无为喻为取我上
    为无为义。为取余耶。答但取我上。具如义
    灯 详曰。设取我外为无为义为喻亦得。
    余有无为等有不可说义。有无为等而不在
    彼我非我聚。我上既有不可说义。云何即在
    我非我摄。喻有二立。可为正喻 问余有
    无为云何得有不可说义 答无为不得说
    作有为。有为返此 若尔何故论云又既不
    可说有为无为。岂余有为等不可说作为
    无为耶 答既两句论成其一量。应须分
    别。不可说者而举因也。有无为者举其喻
    矣。因喻合言故无有失。若直准论。论中不
    言不在聚等。如何宗云于我非我聚亦不
    可说 问若取我外余为无为。论说又亦。
    又亦于谁 答由前难我而非是实。今更
    难彼非我聚等故言又也。亦者亦彼余有
    为无为。余有为无为有不可说。即不在于
    我非我聚。我亦同彼故。故言亦也。更思
    疏。虽性体常至非共许故者。详曰。此他比量。
    犯他不定。何得非过。应改因云许非自
    性作用或时有不起故。既简自性便无不
    定。或可自性安于宗中。而兼破之亦无其
    失。然初解胜。本破我故
    论。若无思虑等者。详曰。疏除僧?摇@硎导?br> 破数论一分受果等之义。亦无其失。量云。
    汝解脱实我应不能受涅??乐果。许无思
    虑故。犹如虚空。彼宗计我。得解脱时虽
    无思虑。而能受彼涅??乐果。故破无失
    论。理俱不成者。有义二释。一云有虑无虑皆
    不成故。二云若有虑者常住不成。若无虑
    者作.受不成
    疏。若对吠世至如足等者。问胜论足等六句
    何摄。答实句所收。即实句中四大为体
    论。若非我见所缘境者。有义二释。一云同
    疏。外道我体非我见缘。故下论云。若无我
    见能证涅??。次云若是我见境者。是设遮
    也。若尔下云又诸我见不缘我等。岂不相
    扶。答应说我云。我见有二。一执着我见。
    二虽缘我而不执着。初染后净。言无我见
    得涅??者据无染见。下立量破。破染我见
    故无相扶。二云诸宗计我皆我见缘。故后二
    量无相扶失。而言非我见缘者。是设遮也
     详曰。若言我见有二种者。即彼我体亦
    我见缘。云何得言非我见境。故知彼宗净
    我见者。不作我解不名我见
    疏。虽不作如解等者。无分别智虽复不作
    真如之解。仍唤真如缘真如心缘。汝我应
    尔。然彼本计而不许也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一(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