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四 >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末)

    第七卷

    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不依彼种
    现起有无等者。瑜伽释略有三解。有义。三
    地就二前后相应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心.心所。前后相续可有寻伺共相应故。
    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心.心所。前后相
    续定无有寻。唯可有伺共相应故。名无寻
    唯伺地。第二静虑以上诸地诸心.心所。前后
    相续决定不与寻.伺相应。名无寻无伺地。
    若欲界地及初静虑.静虑中间细心.心所不
    与寻.伺共相应者。及一切色.不相应行.诸
    无为法。不与寻.伺共相应故。亦皆说名无
    寻无伺地。故后论言。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
    地一向是有心地。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无想
    定.无想生.灭尽定.及无余依涅??界。并名
    无心地 有义此三就二离欲分依建立。谓
    欲界地.及初静虑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
    未离欲。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诸法假
    者。寻已离欲。伺未离欲。名无寻唯伺地。第
    二静虑已上诸地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已
    离欲。名无寻无伺地。若在下地并已离欲。
    亦得说名无寻无伺地。故后瑜伽第四言。此
    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
    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
    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
    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
    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 如实义者。此三
    但就界地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有漏无
    漏诸法。于中寻.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静
    虑中间有漏无漏诸法。于中无寻唯有伺故
    名第二地。第二静虑已上诸地有漏无漏诸
    法。于中寻.伺俱无有故名第三地。故瑜伽
    第四言。此中欲界.及初静虑若定若生。名有
    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
    地。第二静虑已上色界.无色界全。名无寻无
    伺地。无漏有为初静虑定。亦名有寻有伺地。
    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
    由分别现行故。余如前说 若就相应及
    就离欲建立三地。摄法不尽。亦大杂乱。虽
    言有寻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门?
    相辨地。于此门中。唯说第二静虑已上无
    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名无
    心地。余一切位名有心地。后有四门同异建
    立。如后当说 虽言此中由离寻.伺欲
    故。说名无寻无伺地。然唯说彼第二静虑已
    上诸地。必定已离寻.伺欲故。不言已离寻.
    伺欲者下地诸法。亦得说名无寻无伺。若
    如是者。未离下地寻.伺欲者上地诸法。亦
    应说名有寻伺等。如是建立成大杂乱。是
    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今观此意。
    依染.离染非释有寻有伺无寻唯伺地。但
    释无寻无伺地。即此论文便非尽理。云何
    可言依有染无染立三地别。身在下界
    成三地染应名三地。已随所离应非彼
    地故 今应问此第三师解。界地何由得
    成差别 由有地法?细异故 彼?细
    异如何得成 必依有染系法别故。无漏离
    染依此地法亦殊。已断是此有染种类。故
    彼地摄。言有染者。有现行染。故身在下
    虽成三界种子有染不名三地。言离染
    者。据生上义。即非前地。不言已离此染
    即非此地故。唯识文正。不同瑜伽。瑜伽但
    依第二禅以上为论。如前第三师会 又
    解。此中言有染者。有彼现行染。离染者。即
    无漏等。随所离染地。即前有染之地今离故
    名离染。随此有.染离染二种有殊。地界法
    异。皆应所应二种皆是彼地所摄。不说有
    染是彼地。离染即非。故文无妨。不同瑜
    伽。瑜伽但说第三地故。由此真智亦属三
    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
    不由分别现行。以诸无漏性离染法依彼
    他法。尚即彼地。况已离染。三地有漏法而
    非三地。故文正义。不尔便为不正义也
    五十六云。问生第二定或生上地。若有寻
    有伺眼等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若
    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能领受彼地
    境界。答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
    伺三摩地故。从彼起已此得现前。乃至广

    三.七分别。今以十门分别。一出体。二行相。
    三释名。四废立。五八识所摄。六有无漏。七三
    世所缘。八与十散动十分别相摄。九断位。
    十问答分别 寻.伺本末颂
     体.境.行.等起  差别.及决择
     行.触.引.相应  求业名流转
    瑜伽第五。寻.伺以七门分别。一体性。二所
    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
    一体性者。不深推度思为体性。若深推度
    惠为体性。二所缘者。以名.句.文身义为所
    缘。三行相者。寻求行是寻。伺察行是伺。四等
    起者。谓发语言。五差别者。谓七分别。六决
    择者。若寻.伺即分别耶等。若寻.伺皆分别。
    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道所余一切三
    界心.心所法。七流转者。五趣之处皆为六
    问。如那落迦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
    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乃至初静虑寻.伺为
    问亦尔。且地狱中戚行转。触非爱境。引发
    于苦。与忧相应。常求解脱。娆心业转。一向
    苦受。饿鬼亦尔。傍生.人趣.大力饿鬼。多分
    戚行。少分欣行。多触非爱。少触爱境。多分
    引苦。少分引乐。多忧相应。少喜相应。多
    分求脱苦。少分求遇乐。娆心业转。欲界天
    寻.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触可爱。少
    触非爱。多引乐。少引苦。多喜相应。少忧相
    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娆心业转。
    初静虑地一向欣行。一向髑可爱境。一向
    引乐。一向喜俱。唯求不离乐。不娆心业

    十五不共业。颂曰
     分别.审所缘  醉.狂.梦.觉.闷
     醒.发业.离欲  退.断.续.生.死
    瑜伽第一说意识十五种不共业。一分别所
    缘。即七分别。二审虑所缘。谓如理.不如理.
    及俱非所引。三醉。四狂。五梦。六觉。七闷。八
    醒。九能发身.语业。十离欲。十一离欲退。十
    二断善。十三续善。十四生。十五死
    法华第二。舍利弗云。而今从佛闻所未闻
    未曾有法断诸疑悔。彼偈又云我已得漏
    尽。闻亦除忧恼 疑悔即恶作。厌也。惠俱
    无贪。疑即事疑。疑不作佛。忧即是悔。悔先
    恶故。悔即是疑
    此中正思惟。若体是寻通无漏者。何故五十
    七二十二根中五根。不摄三十七中六法。谓
    语.业.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别即惠根。此师
    以因果通论故体即惠。前师此可为正。故
    寻非无漏。以寻名说之。如三界适悦名
    乐。瑜伽第四云。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
    虑。亦名有寻有伺。依寻.伺处法缘真如
    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故知
    寻.伺引无漏。无漏引中两解皆得 若言
    寻.伺必是分别。而不定说唯属第三故通
    无漏。何不对分别四句分别。以互有宽狭
    故 悔离欲舍者。法华经第二。舍利子云。我
    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
    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悔者是法疑
    悔。非烦恼也
    五十六说。身行有三。谓出.入息.及身业。语
    行亦三。谓寻.伺.及语业 正思惟与语为
    目故。寻通无漏 五十七。五根不摄三
    十七品中六语.业.命.喜.安.舍。不说不摄
    正思惟即是惠故。此云何通 瑜伽五十六
    说。身行有三。谓入.出息.及身业。语行亦三。
    谓寻.伺.及语业。意行亦三。谓受.杨.及意
    业。故佛无寻.伺何妨语转。业不无故 第
    四禅中二息等既无其身得住。二定处应无
    寻.伺。及语业故语应亦转 遍.非遍行故。
    如前已说。身业唯染不可为例。又论且举
    身业染者。论实亦有无漏善法。不尔佛身
    语如何得转耶。故以业思为转。常入第四
    定故
    心所俱生颂曰
     五法五俱起  九法必六俱
     九法必十四  二十一十五
     三法起十六  八法十七俱
     是心所相应  惠者应当思
    瑜伽五十七二十二根中。问世尊依何根处
    说如是言。远行及独行。无身寐于窟。答依
    意根处。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切所
    知境故。名为远行。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
    主宰故。名为独行。无色无见亦无对故。名
    为无身。依止色故名寐于窟 摄论第四
    云。游历一切所识境故。名为远行。为证此
    义。复说独行。无第二故。言无身者。无形
    质故。寐于窟故。居在内故 言调此
    者。于如是心作自在故。难调心者。性[怡-台+龙]??

    上座部勘有中有。无何得说言中有必起
    润生烦恼耶 本计无中有。末计有故。已下
    文理唯识中看
    无想异熟威仪除行。无在因中行入定
    故。果难起故
    和上所立唯识比量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
    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
     顺憬师决定相违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
    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犹如眼根
     此如憬师抄解。裕师边取
    他心智中。应叙安惠师解二十唯识文
    瑜伽八十九受有八种。初二内外。后六即六
    六法所建立。所以后勘。前第三论抄注之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等
    者。于中有五难。取下第五问应为第一。
    第二应为第二。第一为第三。余如次 一
    问。如五十九云见谛唯以随眠润。初圣亦
    以现行润。既说异生现.种润。异生应有唯
    种润 答圣多阶降润有现行。异生类等
    故无唯种 亦应圣生他地唯种润生。若
    生自地以现行润故。异生亦应尔。若生自
    地未有治道故可用现。生他地应唯种
    润 今解不然。无漏道圆。势胜烦恼。无漏
    道缺。或现便强。不同异生故不为例
    二难。初二果圣生自地润通现行。不还生
    自处义应现润 答此可尔。准初二果故。
    如处处不还等。论略不说。又理不然。初二
    果未有圆道故。可用现润。第三果已有圆
    道故。设生自地亦唯种润。论五说以现
    行润故。唯初二果说用现故 三难。何故
    异生润现.种俱润。圣人但种。种强彼耶 答
    圣业决定。业强可唯藉种。异生业不尔故
    通现行 问若尔者初二果业亦已决定。应
    唯种润 答凡生苦逼善业微。必藉现行
    方可润。圣生苦少善业胜。由此唯用种子
    润。无漏亦可资有漏故。不同凡夫。又凡夫
    不觉生多小。可藉烦恼现.种皆助润。圣人
    知业多小定。由此唯用种子润 四难。六
    行所伏不伏润生贪等。唯伏散境贪等。何
    故凡夫得定而不下生润。业皆在乃生他
    地 答藉助伴贪爱等故可润生。彼伴已
    亡力弱不能独润。由此不生下地。又凡造
    新业胜而上生。圣由故业而生。有种即生
    彼地如凡夫在欲界具五趣之业。随一业
    胜而先生。故虽下业不无。上业胜初先往。
    若上业劣。排之为后报。退失上定而生自
    界。亦无有失 五难。何故不许六识中俱
    生我见等。虽得世道而不能伏。虽得第
    三果下不能断。至上方断如第七识耶
     答彼障果及障出自地故。不同第七微细
    不障果及出自地故
    瑜伽第十二云灭定中云。先于其心善修治
    故。不分别诸行相状。能入此定能出于
    定。由极多修习故。任运能入出。出灭定时
    触二种触。一不动。二无所有。三无相。出定
    之时多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
    境境。三由灭境。如其次第触三种触。缘于
    有境而出定时。无有我慢扰动其心谓此
    为我。乃至计未来我当有等。故触不动触。
    缘于境境而出定时。无贪无?无痴所有。
    故定触无所有触。缘于灭境而出定时。于
    一切相无思惟故。缘无相界故。言触无
    相触 此意言。出定已缘三境。有境者有
    为五蕴。即以依非想相而入定心今出。
    灭境者即以依灭尽相而入于定今出。于
    二之上无三烦恼之所有。故触无所有触
    名缘境境。引后不定。随彼出心不与入
    同。行相别故 或缘六尘而出于定总名
    境境。此唯是境之境。此说任运自在出定。
    若未自在而出定时缘于境界。虽无文说
    不过此三
    问何故闷.睡俱引无心。问即有触尘之
    体。睡不尔耶。睡有睡心所。闷即无耶。有心
    闷时此闷何也 由闷触增引生闷位。不
    同睡数引别位生故。无闷心所也 睡
    何故非触尘 能引心所即是睡数。能引
    闷触即是心闷故。所以无也。闷或?干颉N蘅?br> 任故。或闷即依五蕴上假立。如生无色生
    死闷数。即本识相应六数也
    五无心。三唯一界。谓睡唯欲。无想定.生唯
    色。一通三界。谓闷。一非界。谓灭定。二唯一
    界起。谓睡.无想天。一通二界起。谓无想定。
    一通三界起。谓闷。一通三界.非界起。谓
    灭定。亦在净土起故。二唯善。谓二定。三唯
    无记。谓余三
    行相有二。一影像相名行相。何故即似本
    境。二见分名行相。何故不似耶 答影像
    名行相。见分之行解相状。见分之行但境
    相貌。见分名行相。行于境体中故。如无分
    别智无状相。故似不似。又未必影像相一
    向似境。无为缘等即不似故
    答等无间缘有六。一且随他义答。二举自
    正义答。三识起无初答。四例所同心答。五
    指喻显法答。六别以理微答
    三界唯心。依有漏法以明唯识。又说所缘
    唯识所现。依心生境以明唯识。又说诸法
    皆不离心。此依不离以显唯识。唯此一门
    具摄诸法。又说有情随心垢.净。依内异熟
    以明唯识。又说成就四智菩萨。依修因以
    明唯识。又伽他说心意识所缘等。亦以所
    缘名为唯识
    四智中初唯观境。次唯观智。三双观境.心。
    又初唯破萨婆多。次唯破经部。后双破
    现量乖宗难中。应叙萨婆多.正量部.大众
    部。及取他又乘心为难。解中应亦疏牒
    灯光舒光至彼。违对法第二。破云如灯
    光顿发声亦尔。勘抄。舒光者随顺理门。顿
    发大乘义
    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彼
    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此
    中问言。瑜伽第四说。四静虑中凡圣同处天。
    各由?.中.上三品熏修故生。无想天即广
    果摄更无别处。复有诸圣住止不共五净居
    地。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及色究竟。由?.
    中.上.上胜.上极品杂熏修第四静虑故。复
    有超过净居天大自在住处。第十地菩萨
    由极熏修故得生其中。今观义意。熏修定
    等而招生者乃有四句。一唯有漏熏。如第
    八说舍福命行等。分段生死及四禅中各三
    处生。论但言熏修不言杂修。故第十二言
    余取杂修生五净居。不言生下故 有唯
    无漏修。如一切变易生死。有有漏.无漏杂
    修。谓生五净居者。第十二瑜伽云。谓如有
    一已得有漏及与无漏四静虑。长时相续入
    诸静虑。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乃至有漏无间
    无漏现前。无漏无间还入有漏。当知齐此
    熏修成就。此为于定得自在故。即得等至
    自在果故。即现法乐住转更明净。又由此故
    得不退道。又净修治解脱胜处等胜品功
    德能引之道。若有余取而命终者。由此因
    缘便入净居。不说生下诸静虑故。即依
    此修资先所造下三天业。令其转胜生五
    净居。非今新业能感异熟。圣不造业故
    第四既言极熏修第十地故第十地生彼。
    八地已去既受变易生。如何十地更熏修生
    彼 即是八地已生第四定下三天处。今极
    纯无漏胜前三地业资感今业而得生
    彼。据实非更新生。以同地业于彼受果
    处往名生。同地名生。往地别故名之为往。
    不相违也 第四句非二所资而生。即一
    切欲界异生等。以色界等业定心住境名为
    不动。非不异处受故名不动 既言第十
    地菩萨四禅之主故。于自在宫起十种果
    相。现大宝莲华座故要得生彼。非第八地
    已得生彼。唯说第十地极熏修故。又八地
    菩萨非彼主故。亦非变易有生死故。设许
    死生何者新生业
    第七识不说初起何界后生。以不定故。若
    说色界无回心。初起唯欲界。若说色界有
    回心。初起通色界。以定不在。初起法空故。
    若平等初起在色界身
    无漏种子在识。及无漏五尘在内即质变化。
    第八皆不缘 谓因有无漏五根为五识
    依。第八不缘。此有何失 解云。五根实者
    第八必缘。假者不要第八缘色。种子.色等
    不要八缘方成实用。故于因中无有无漏
    五根 问色等可尔。云何种子第八不缘
    而成实种子 如相应法.及第六识缘皆
    非实种 何故不要第八缘有实种用
    此义应思
    所缘缘必缘有者。与五十二相违。彼云缘
    无生心故 应会彼云
    五识必有疏所缘者。此依观彼业力界地
    若定通力所变五尘。非必有本质 如生
    上界缘下界地色。或身在下起天眼.耳缘
    上地色等 又解异熟之心缘境浮浅。非
    要藉本质。第八识是虽缘似他身。仍不名
    本质。前五识等有分别故必杖本质。缘异
    地时。虽无自本识本质。有他变者为本
    质故 若尔即前六识。无时无本质故。恒
    分别故。前解为胜 五识?者行相易知。钝
    者行相浅不相续。劣者他引方生。无自力
    起故
    本识等者。第六识所变。以带质通情本。今随
    本说故
    二十二根中。几欲界系 答四男女忧苦.十
    五少分。除三无漏.及前四 几色界系 答
    十五少分 几无色界系 答八少分。意舍
    命.信等五 几不系 答三无漏.九少分
     几欲界系欲界为义 答四。二欲.色二界系。
    欲界系为义。三欲.色二界系。以二界为义。
    二欲.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七三
    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一色界系及
    不系。一切为义。二不系一切为义 问五色
    根何义 答色等五各别境 第六根何义
     答一切法界 男女根何义 因欲相应即
    触所摄 五受根何义。随顺苦.乐.忧.喜.舍
    受即六根义 信等根何义。应得应舍所
    有境界 精进根即于得.舍俱无所弹
     念根于闻.思.修忆持不忘 定根何义。
    答奢摩他.?巢?崮恰』莞?我濉K???br> 实 未知当知根何义。修现观者从善法
    欲已去于一切方便道中。即彼五根义。即是
    此根义 已知根从预流果。乃至金刚喻定
    五根义。是此根义 具知根从初无学道。乃
    至入无余涅??五根义。是此根义 依六十
    九.及对法第九.第十.及第十三并明修。应
    广分别。地已前得.行二修有漏。唯得修无漏。
    若在见道。得.行二修无漏。得修有漏。七地
    已前二修。通有漏.无漏。八地已后二修俱无
    漏。得修有漏。受为十王位故。若出世间
    智世出世间智。已辨修并上下修。串习.未
    串习等。何位起.不起。一切皆如理应思
     三无色中无四善根故。无漏见道所言有
    者。故知修有漏曾得故 对法已知根。或十
    或九根。忧根在中即通有漏。有漏信等修
    道位中亦是已知根。此中虽除忧根。何故不
    取有漏信等耶。若言以无忧有漏皆除
    即未知根既除忧根。亦应不取余有漏。有
    漏彼既皆取。此亦应尔 初根欣乐心深忧
    根亦是。此根有漏劣于无漏。无漏之者是根。
    据实而言。有漏亦是。除劣取胜。但说无漏
    为已知根。其具知根若成无学即通有漏。
    为根增上不取有漏。有漏者名为信等。不
    名具知根。其已知根亦应准此文。言无漏
    故。故有漏者亦所除中 一增上义是根义。
    云何增上义立根。为显于彼彼事。彼彼法
    最胜义故。非一根法于一切法有增上义
    故。意显于别别法中有最胜义。故立为
    根 二废立。五十七。八复次释废立。取境。(六)
    续家族。(二)活命。(一)受业果。(五)世间。(五)出世净。
    (三)依此量立根。能受显.隐境。(八)受用时边
    际。(一)受境发杂染。(五)立清净后根。心所依.
    此别.此住.此杂染.此资粮.此净由此量立
    根 三假实者。十六实。六非实。谓男.女.命.
    三无漏。男女身根小分。命根即意种子故
    是假有。三无漏九根分。故六假 四心心所
    色不相应无为分别者。七色。是色眼等五.及
    男女。一心。谓意。三小分。三无漏小分。十
    全心所。谓五受.信等五及三无漏根小分。
    一不相应。谓命根。一切有为。无为非根 五
    几善。八唯善。谓信等五.三无漏。八唯无记。
    谓七色.及命根。一根通善.不善。谓忧根。五
    根通三性。谓.四受.及意 六几欲界系。四
    唯欲。谓男.女.忧.苦。十五小分。谓五色根.
    意.命.三受.信等五。除三无漏根。即前十五
    小分色界系。八小分无色界系。谓信等五.
    意.命.舍三无漏根.九根小分之不系 七
    未至几可得。答十一。意.喜.舍.信等五.三无
    漏。初静虑十八根可得。除忧.苦.男.女。第二
    定亦尔。第三定十七。除喜根。第四定十六.
    除乐。前三无色十一。谓命.意.舍.信等五.三
    无漏。非想八。除三无漏根

    第八卷(见闻觉知如对法第一抄)

    虽二目内有非能生果种胜显者。此二
    名牵引.生起。润.未润别得果显故。相续无
    断故
    十因之义。如别章说。六十六明有因法云。
    又先所作诸业.烦恼。于三界中异熟果胜。
    此异熟果由业.烦恼因发因故名有因法
    者 此非十因中第六引发因。引发因论不
    说得异熟果故。此是望定别因等。随其
    所应异熟因者对满别果假立引发因名。
    疏相引发故。对满果满因说故
    六种相违。三十八说。一语言相违。二道理
    相违。三生起相违。四同处相违。五怨敌相违。
    六障治相违
    五果如别章说
    三十八既说无记摄士用即田.水等。故知
    别法亦名士用。不尔无记应无此因。六种
    依处俱说无记故。既知作用.士用依处即
    田.水等。明知士用果不唯假者得
    无间灭及境界。疏中或三或四依处。何故
    真见.随顺二中无无间灭 答具摄受六
    辨无漏法 若尔有二等无间。真见取前
    无漏引后生故 不取等无间灭。随顺下
    引中故
    若异熟果牵引生起定异同事不相违因得
    者。此说杂染十因得异熟果。若无记法十
    因。准三十八不得此果。彼亦无记为随说
    因.观待因.同事.不相违因。及以无记为相
    违因故。其清净十因中。二因得异熟果。谓
    摄受因.及相违因。清净摄受因者。谓亲近善
    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及先所
    作诸根成就名摄受因。即显此与出世法
    为摄受因。故得异熟果。相违因者。若清净
    品诸相违因。即是杂染法因故得异熟果
    由此同事.不相违亦得异熟。即摄受因故。
    论中据杂染因故无有失。或此皆非。清净
    法因以清净法为果故。无异熟果
    等流果三种十因皆得
    士用果不说生起因等得者。前第二卷云。
    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
    第七末云。此生士用果名一切种。云何下
    说因缘得士用果 有二解。一云如小乘。
    非大乘义许。二云如彼文亦得。此中据别
    体士用果。非杂体故不相违
    离系果唯清净因得非余二。杂染法相违因
    何故不得离系果。三十八云。谓出世间种姓
    具足。值佛出世演说正法。亲近善士听闻
    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及与一切菩提分
    法。是杂染法相违因故。由此不说得离系
    果。然彼解清净法因云。若杂染品诸相违
    因。当知即是清净法因。故知杂染相违因
    亦得离系果。此中但说清净顺因。故略不
    说 又与杂染为相违因。杂染法非离系
    果故不得
    摄论第四云。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
    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
    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
    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
    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
    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
    三熏习中以八门辨。一出体。二释名。三废
    立。应思之。四三界。无色界定果色.声有亦
    无失。五三性。六八识。七有无漏。八位次。何
    故第二卷说能变。唯有等流.异熟不说我
    执此中说耶
    十二支废立。如中边第一。覆障.及安立。奖
    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
    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
    分别
    论说识支既是所引。即显业种能引业收。
    如识即业为能引。识种名色收
    与三种二种缘生相摄
    问何缘发业要现无明。润业位中亦通唯
    种 答二理皆齐。前不放逸内异生福.不动
    唯种发故。经说言非无明发。若种亦不发。
    何得称为非明为缘非违有支。与见谛
    何别。由此故知。唯种亦发 问若尔何故生
    上初行支不唯种发 有现无明为胜因
    起。远真实义愚现见有故。不同不放逸异

    八十九云。能取所取所为取名取支者
    欲界生恶趣极重者。见恶相已不生希求
    欲界业轻引。及上二界死生恶趣者。不见
    恶相。见往同类相。遂于当生希求爱。缘起
    不依前义故说不求。总爱见所有支义。
    不尔上界不生恶趣应无爱.取。现在.未
    来俱不爱故
    此中假支揽他为自名假。不揽他为自名
    非假。不说自支中无体用名假。行中有假
    名思等色故
    识唯一事。违第九瑜伽。彼取六识。故九十
    三云。彼依一切相续为论。非实支体。此说
    实故
    应断之法者。五十九说。从彼相应.及所缘
    故烦恼可断。所以者何。对治道生烦恼不起
    得无生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相应断已
    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 然六十
    五说。由五相故建立有漏。一由事故。二随
    眠故。三相应故。四所缘故。五生起故。云何
    有漏法事。谓清净内色。及彼相依.不相依
    外色。若诸染污心心所若善若无记心心所
    等。此有漏法随其所应由余四相说名有
    漏。谓随眠故等 若于清净诸色。及于如
    前所说一切心.心所中。烦恼种子未害未
    断说名随眠。亦名?重。若彼乃至未无余
    断。当知一切由随眠故说名有漏 此中
    意说。于清净色.若染善无记心心所等。由
    诸烦恼所有种子未害未断。即此种子说
    名随眠。亦名?重。故由随眠说名有漏。
     于此心所。若染污心.心所。由相应故说
    名有漏 与彼俱故 若诸有事。若现量所
    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有漏所
    缘故说名有漏 此中现在名为有事。过
    去.未来名非有事 即现在中 若依清
    净色识所行名现量所行 此意即五识
    及俱意所缘五尘。名现量所行 若余所行
    名非现量所行 若内诸处增上生起一切
    外处。名有漏所生增上所起 即第八识
    等所变外处 或虽现量所行。非所缘故成
    有漏。谓一切定心境界等。故复第三重言有
    漏所生增上所起。唯在五.六.八识所缘五
    尘 唯彼所缘当知有漏。所以者何。若缘
    去.来起诸烦恼。过去.未来非有事故。不
    由所缘说名有漏。若现在事非现量所行。
    如清净色.及一切染污.善.无记心心所。彼
    亦非烦恼所缘故说名有漏。但由自分别
    所起相起诸烦恼。非彼诸法为此分明所
    行境故 准此唯有五境现在本.影二尘。
    名所缘有漏。余一切非 由生起故成有
    漏者。谓诸随眠未永断故。顺烦恼境现在
    前故。于彼现起不如理作意故。由此因缘
    诸所有法。正生.已生.或复当生。如是一切
    由生起故说名有漏。又从一切不善烦恼。
    诸异熟果.及异熟果增上所引外事生起。如
    是一切亦生起故。说名有漏。乃至广说生
    起有漏之相。正生者漏俱。当生者引起。已生
    者间生。并相应.所缘合有五例。此说有漏。
    虽五相殊。论其断门正对治断莫过二种。
    亲疏二种皆所缘缚。故论说断莫过二种。
    今说义别亲疏有异。故有现量所行等异。
    若不尔者。第七缘第八。应不名藏能缘断
    故说所缘断。由此但应如此中说 又解
    彼二断者随转理门。今据实义故说有漏
    有其五相 然诸有漏略为五例。第一人天
    外五尘。唯由一所缘缚名有漏。不在内故
    非漏俱。第二善趣五根.内尘。由二成有漏。
    谓所缘.漏俱。以在内故。其不善业外尘亦
    二。一所缘。二漏引。第三除恶趣果。余无覆
    无记心.心所由三缘。一所缘如第七缘八
    等类。二漏俱。三间生。恶趣内五根.四尘亦
    由三缘。谓所缘.漏俱.漏引。第四善心.心所
    由四缘。谓所缘.漏俱.间生.漏引。其恶趣果
    无覆无记心.心所亦四。由不善有漏之所引
    故。第五一切染污心.心所由五缘。谓所缘.
    漏俱.间生.漏引.相应 大乘相应.所缘二缚
    与小乘异。漏体谓烦恼及随。八识.遍行.别
    境.不定四。性是无记。与善十一相应名善。
    其心.心所与烦恼及随烦恼俱名染心.心
    所。其烦恼及随自性断法。其俱识等相应名
    断。即染一切心.心所皆相应断。余不染法
    是所缘断。疏所缘通一切有故。论文中自性
    断者。即染心.心所。离缘彼烦恼者。即亲.
    疏二所缘。杂彼烦恼者。谓俱生杂.引生杂.间
    生杂三种杂也 由此应分别。第八识能缘
    善趣二义。一所缘。二漏俱。恶趣有三。加漏
    引。第八现行相分。随善.恶趣亦尔。然诸种
    子相分。随诸现行分别具义。外尘不尔
    第七识见分五缘。一相应。二所缘。三引起四
    间生。五漏俱。是染污故。相分通情.本二性
    故。唯有所缘.漏俱。亦得漏引。像在心故。染
    见引故 第六识见分通三性。如前三性心.
    心所说。无记中威仪.工巧二心由三。谓间
    生.俱生.所缘。此中所缘由缘种子。现行亦
    不名所缘。去.来无体。现在必无染心所
    缘之。余皆准此。其异熟心由四。此三中加
    漏引。其通果无记心.心所由二缘。一所缘。
    二漏俱。善心.心所由四。谓漏俱.间生.所引.
    所缘。染污由五。其相分中一切异界缘.无漏
    缘.无本质缘皆名独影。准能缘说但除相
    应。其善趣有本质独缘五根.及内五尘等由
    二缘。谓所缘.漏俱。其恶趣外果亦二。谓所
    缘.漏引。恶趣内根.尘由二等。谓所缘.漏引。
    皆同前根门 五识见分亦通三性。皆同
    第六。相分善趣外唯所缘。内通漏俱。恶趣
    加漏引。虽有如是有漏不同。但以相应.所
    缘二缚增上断随二种。不依断漏俱等名
    断。如前第七识第六证中分别
    三苦中若依生苦相。初二唯欲。后一通三。
    若据其性苦苦唯欲。有迫缘故。坏苦通色
    界。有乐受故。如经中说入变坏心。后一
    通三界
    三受俱中识等六支既是种子。云何相应。释
    有二义。一依当生位说。二依随顺俱有义。
    亦无违也。故种名俱。俱是相应之异名故
     若尔依有支无当生。云何相应 识等五
    种当有现行种说相应。有支威力曾于行
    支等中有相应故。种亦说相应 或从识
    等当生位说
    决择分说苦等四谛体。如疏
    摄事分中说十二分逆观中。生支及识等五。
    皆是老死集。即苦.集体同者。集有二种。
    一招感异熟名集。即决择说。唯业.烦恼。二
    能生苦果名集。摄事品中生支等是。二论
    虽别不相违也
    二种生死。以八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
    辨招生死差别相。四解位次。五解得处。六
    四种生死相摄。七会三种生死不同。八问答
    分别 体.名.问答三门如论 其得处如前
    第七卷解第八识生无漏中说。然应料简
    诸果不同。其位次预流等得初地即得。如
    瑜伽决择.声闻地.及佛地论。其三种生死不
    同。如疏中引楞伽。然且胜?.及此论三种
    身依三乘决定。楞伽唯依大乘顿悟怖烦恼
    者说。或通说不定性差别胜位。地前一劫与
    本无别。所以不说 辨招生死差别相
    者。分段有二。一散。二定。散中有二。一如十
    二因缘生。唯欲界全。上界小分。依生得善
    得报别。二依胜闻.思生得善心。转延福寿
    杂资所起唯在欲界。心猛利故 定中有
    三。一有漏定愿转福寿行。唯欲界有。二生
    四静虑广果天下.乃四无色。唯有漏业熏
    三品禅生。三生五净居有.无漏杂 变易
    唯二。一有漏发愿等并无漏。合资故业。谓
    七地已前.一切二乘。皆已现行无明等为缘
    资。二八地已上。唯无漏定资。现行智障等并
    已无故 摄四生死者。无上经云。阿难.一
    切阿罗汉.辟支佛.十地菩萨。为四种障不
    得如来法身四德波罗蜜。何者为四。一者生
    缘。二者生因。三者有有。四者无有 何者生
    缘惑。即是无明住地能生一切行。如无明
    生业。何者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
    如无明所生诸业。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
    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三种意生身生。譬
    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何
    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堕
    灭。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 下文又
    云。阿难于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二
    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
    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
    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
    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根难。无明住地所
    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有有者有
    三界有异熟体。无有者无有苦苦等。唯有
    行苦相。以无漏资生死亦说为难 问答
    分别。既得变易经三大劫。亦有变易得百
    劫麟角耶 答不得。不以所知障为缘故
    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
     设许无漏定愿所资助感其分段。有何
    过失而不许耶 以极胜故非分段收。非
    变易者不能无漏资身久住。势力弱故
    对法十四说十分别。谓无性分别.有性分别.
    增益分别.损灭分别.一性分别.异性分别.
    自性分别.差别分别.随名义分别.随义名分
    别。广如彼配释般若经文
    证三性之前后中。与诸处三文不同。如唯
    识章中会 何故二空理有浅深。悟生不
    必悟法。二性浅深不悟深时必不悟浅。要
    达理方达事也 答二理别障。断生执不
    悟法空。二性无别障。不悟本时不能悟
    末事。未有先悟事而后悟生空故。悟真
    理方了俗事思之可知
    三解脱门与诸论摄行不同。应如别抄
    无性无常。对法等苦谛无常行皆有此行。初
    除所执。次观依他故。亦可性.谛俱实
    所遍计法唯言依他。为唯护法。亦安惠耶。
    此二师文。护法亲取相分。安惠本质皆得。
    三解俱得。勘之
    摄大乘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
    悟入遍计所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
    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相。
    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别智已得生
    起。悟入圆成实性。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
    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
    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
    性。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
    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成唯识云。非不
    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
    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摄论初文??.顶
    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
    初心入圆成实。摄论第二文??.顶寻思悟入
    初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成唯识文要入
    初地方悟三性。虽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
    二证。二者相似。成唯识中据实亲证。由无
    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
    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彼计所执无。
    无法体无。智何所证。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
    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
    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
    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
    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
    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摄论初文悟圆成
    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
    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
    小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
    非亲证。故据实说。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
    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
    悟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
    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
    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真观相似趣入。意
    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
    未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
    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虽文有
    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此释
    摄论第五说八喻喻依他。云何无义遍计
    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为除此疑说幻
    事喻。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
    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
    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无性下自解云
    此于内事生疑 诸师解云。此于内身色.
    声.香等而生疑惑故说幻事喻 天亲菩
    萨有二复次释 第二解云。此中幻喻为
    除眼等六种内处。譬如幻象虽实非有而
    现可得。以此准无性色等所缘六处。非是
    色.声.香等六处。即是眼等六内处法。眼等
    是色故说色等。言色等六处理亦无妨。不
    尔与第二所除有何差别 古解云。初是
    尘体。第二是器界。故二差别 又如阳焰于
    [台-台+票]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
    复如是 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所聚极
    成昧略。虽无女等种种境义。而有爱.非爱
    境界受用。觉时亦尔 又如影像于镜等中
    还见本质。而谓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
    实无所有。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
    影像果生亦复如是。唯识云镜像 又如光
    影由弄影者膜弊其光起种种影。定等地
    中种种诸识。于无实义差别而转 又如谷
    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
    界。种种言说语业亦尔 又如水月由水润
    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缘实
    义境之所熏修润清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
    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
    转。此与第四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而
    有差别 又如变化依此变化说名变化。
    虽无有实。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
    勤作功用。菩萨亦尔。虽无遍计所执有情。
    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而往彼彼
    诸所生处摄受自体 无性解云。应知此
    中喻有尔所虚妄执事。所谓内.外受用差别。
    身业.语业.三种意业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
    无颠倒。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
    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二地义中。能
    正解了 此中内者。第一幻事喻所显。外是
    第二阳焰喻所显。受用差别。是第三梦境喻
    所显。身业。是第五光影喻所显。语业。第六
    谷响喻所显。三种意业中初非等引地。是第
    四影像喻所显。若等引地。是第七水月喻所
    显。若无颠倒。是第八变化喻所显 天亲菩
    萨二复次释。第二复次云。说幻事喻。为除
    眼等内六处。说阳焰喻。为除器世间。说
    所梦喻。为除色等所受用境。显如所梦
    色等定无。而能为因起爱.非爱受用差别。
    说影像喻为除身业果。显善.不善业为
    缘。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说谷响喻。为除语
    业果。显语业因感语业果犹如谷响。说光
    影喻。为除非等引地诸意业果。显此意业
    所得诸果。犹如光影。说水月喻。为除等引
    地诸意业果。显等引地诸意业果犹如水月。
    说变化喻。为除闻种类意业。闻种类者即
    是闻.思之所熏习。此即显示闻种类意差
    别而转。犹如变化。此意为除内外受用差
    别.身语业果.三种意业。故说八喻。与无性
    不同 金刚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
    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此中九喻。
    天亲菩萨释云。别喻九事。谓见.相.识.器.身.
    受.过.现.未世故说九喻。各依别义。不可
    会同。释颂异故 中边论说八喻。通依他.
    所执二性。似喻依他。实喻所执。亦不相违
    三性凡圣境中。前后四文及应实说合五。如
    理应思
    应总立三假。谓应立一实.一假。真如实胜
    义故。如第一百卷说。余世俗假。或不待此
    余实如色受等。待此余假如瓶等。或不待
    名言实。谓一切法。待名言假。谓一切法。如
    杂集第三疏释
    瑜伽六十解业.业道等。与唯识第一相违。
    勘之

    第九卷

    问愚夫于彼增益妄执者。亦有邪见拨无。何
    故唯言增益 答以多分故。执我法门必
    增益故。说有三性遮损减门。说三无性
    遮增益门
    依他起无自然生者。自然有二。一无因自然
    生。举此摄一切无因。二以自然为因生。举
    此摄一切冥性等不平等因生。无此无因自
    然。及无不平等因自然生。故名自然无生
     依他起中亦有无因.恶因非一横执。何故
    唯遮自然生耶 答且举自然。余不平等
    因皆是此收。此说三无性破非余增益。余
    损减门三性所违。故非破无因
    依他起性名胜义无性。论文但有无之言非
    胜义之性名胜义无性。亦有体是胜义无
    计所执名胜义无性。是后得智所行义故。如
    说是彼四胜义摄。论略无之。理亦有也
    唯识之中但有二对。何故不说前二以为
    虚妄。无漏有为非虚妄故。何故不说前二
    以为世俗对胜义。如说二胜义中。初亦
    名俗故 今据有体名世俗。彼无体故。理
    实亦有。准二谛故。此中实性唯取真如。但
    有常.无常门。不说漏无漏门者。无漏有为
    非实性故
    摄论说四位修唯识。如唯识章说
    理实威仪.工巧与所知障法执亦俱。今约
    孤行故。言非威仪等。亦不相违。据实执
    时非彼等心。是彼等心而不起执
    三十七品以九法为体。遍行一谓喜受。别
    境三谓念.定.惠。善有四谓信.进.舍.轻安。
    色法一谓道共无表。喜为一谓喜觉支。念为
    四根.力.觉.道各一。定为八四神足.根力觉
    道各为一。惠为九四念住根力觉支各为
    一。道支为二谓正见.正思惟。思惟自中是
    依惠寻。佛果唯惠。瑜伽五十七云。三十七品
    与五根云何相摄。道品摄根非根摄道。谓
    语.业.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其体即惠。信为
    二谓根.力。精进为八谓四正断.根力觉道
    中各为一。舍为一谓舍觉支。轻安为一谓安
    觉支。无表为三谓正语.业.命。故九开成三
    十七 四摄事施以无贪.及三业为体。爱
    语以语业为体。利行.同事三业为性。谓无
    贪.及思。假实和合说故 四无量以三法为
    体谓无?.不害.及舍。喜以不嫉为体。体即
    无?。故唯三法。六度合以八九法或十一
    法为体。遍行一谓思。别境四欲.胜解.定.惠。
    善有四。信.精进.无贪.无?。并身.语业表无
    表色。如应当知。下自广说同下六度中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无色无无漏见
    道。故是有漏修也。如前说
    入见道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惠厌心非
    殊胜故者。此依所知障俱有烦恼障对治。或
    唯断烦恼障入见道义。非依唯断所知
    障对治义。以欲界见道烦恼。有不善.及五
    趣.四生。厌心可深能入见道。上界不尔。若
    唯断所知障。不藉深厌心。但求菩提不
    折解脱。上界亦得故。有声闻色界回心入
    见道等。此说直往。彼说迂会。亦不相违
     七十三解无相取有数十番解。应勘叙之
     问若许无分别智有见无相。如自证分。
    何不即缘自证。若以内外取故不得者。
    既尔应成相分所摄。即自体故不成相分
    者。即自体故应缘自证。若以相.性别故不
    得缘者。相.性别故应相分缘 彼无相故
    不可为例 又应无分别故说非能取
    实有见分。亦应无差别故名为无相实有
    相分 相谓相状。状貌。无此状貌体相之
    法。非无境体。以无分别差别相故名无相
    分。见分之言通非分别。故彼智有
    见道二师说 胜进道缘何为境。即缘解
    脱道境。更无别行相。思之 有义渐者。依
    疏以三心为渐。五十九说三心为顿。准
    此文释。顿通一心.三心。诸释渐如别抄多
    小别引
    三心分?细。如第一抄显解
    二乘见道为唯安立。亦有一心非安立。有
    二说。或有。或无 其三心见道二乘者。唯断
    人执。唯依二心非安立亦何妨 二种十六
    心。上下谛境在前作。初十六心在后作。初
    ?观事。后细观理故。又诸教唯说道类智
    名已知根。建立预流果故。今以相?显故。
    所以先说观智。后说现前.不现前言。依欲
    界身入现观论师于非色界入现观亦尔。
    彼言下.上界别故 此十六心独觉一坐圣
    者如何不说 亦作不出观。期心未满。虽
    至第十六心不名第三果。若非想断九品
    障。无间.解脱刹那思之可知。若不作此相
    见道者有何意也。思之
    三种现观勘抄叙
    圣性。有解。通取一切能生现行无漏种子。
    不同异生性。彼能发业招生品类故。唯见
    道故 八地已上菩萨不生欲界。何故不
    名不还耶。又有不定性欲还生欲界故。
    顿悟菩萨还于欲界利生故
    对法十三说十现观。一法现观。最胜顺解脱
    分善根所摄清净胜解。若准瑜伽六现观。唯
    取喜受相应思所成惠。若准显扬十八现观。
    通闻.思.修最胜三惠。然对法解义现观。由
    即于如上所说法中。如理作意增上缘力。
    故知法观亦即思惠。如理作意故。今依唯
    识唯取思。二义现观。即最胜顺决择分二
    坐??为下品。顶.忍为中品。世第一法为上
    品。三真现观。谓见道。四后现观。谓修道。此二
    共唯识别。唯识约安立.非安立别。对法约
    道位别。亦不相违。五宝现观。即信现观。得
    四不坏信。唯别取无漏。瑜伽等宽。通有漏
    故。或能越恶。对法但说宝名。唯识通取一切
    信。六不行现观。谓戒能遮犯戒非不行。七
    究竟现观。同唯识。八声闻。九独觉。十菩萨。
    此三约能证乘别故。唯识但约所证行明
    广名现观。所以除决择分。不约人为论。
    所以无三乘。对法不约广略。但明明了亲
    得名现观。约人.法为论。所以有十亦不
    相违 显扬十七说六及十八。六同此论。
    论十八者。一闻。二思。三修。四决择分智。五
    见道。六修道。七究竟道。八不善清净世俗智。
    九善清净世俗智。十胜义智。十一不善清净
    行有分别智。十二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十三
    善清净行无分别智。十四成所作加行智。十
    五成所作智。十六成所作后智。十七声闻等
    智。十八菩萨等智现观 此十八中分五位。
    初七约五道以明现观。次三依真俗智以
    明现观。次三依有无漏有分别无分别以明
    现观。次三依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以明现
    观。后二依上乘.下乘以明现观。然此唯明
    惠观。观察诸法故不取信.戒。然解脱分智
    定.散有殊。三惠类异故分三种。真俗智中有
    漏唯世俗。无漏通二种。故合分三种。有分
    别无分别中。亦有有漏无漏别。无漏通二。
    有漏唯有分别。依三业行以显智殊。此中
    成所作非四智中成所作智。乃是本期所作
    智。加行.正体.后得。如诸无漏智上乘.下乘
    因果通论。故但二种。故与唯识六现观。对法
    十现观。亦不相违。摄论第六现观十一种差
    别。即对法第十三。声闻.菩萨现观差别有
    十一。更无别类
    建立六度中。度度三相。应互相摄。六度以
    八法为体。无贪.身业色.语业声.意业思.无
    ?.精进.惠.定。或十一。加欲.胜解.信。遍行
    一思。别境四欲.解.定.惠。善四信.勤.无贪.
    嗔。色法二身.语业
    三界九地行相。地前地上一一行相纯四句。
    一一自为六度。相望为四句名杂。依种类
    福有四句。不依有无句
    六度五果。应诸不同
    异生性障即分别障种。三界具有名何异
    生。若取能生。有离下染上下分别染法皆
    起。名何异生。若取依此地第八有故得此
    地名。应第八识自名异生。何须障种。不尔
    菩萨十地。此地第八识未断故应成异生。
    由此应知。取依此地第八分别二障种立。
    性唯染污。有覆性收。二障体定故。望二障
    亦尔应思之
    其恶趣果非染污法。云何见道说为断也。
    如无余灭
    二地名离垢。无误犯三业。初地误犯。犹须
    思择。此地不然。如行之时虫自分路任运
    不伤。故无误犯。初地不尔。犹有误犯。何故
    十障但说邪行。二愚兼说误犯三业。是根本
    故。彼亦邪行收。第二释云或唯起业不了
    业愚。即邪行摄。更无所小
    第三地?能障。于所闻思修法忘失者。何故
    初地名已得不退。此犹忘耶。又菩萨地云
    胜解行位于久所作所思所说法。有时忘失。
    入地不尔。如何今说有忘失耶。定位所得
    多分忘失。地前犹有。地上咸无名证不退。
    其闻.思.修所得。犹小有退忘非多。又无
    漏所得无忘。有漏所得三惠境犹忘。亦不相
    违。三定成无也。又应不是退也 何故诸
    地十障皆举小分。唯第二第三地第五第
    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障摄二愚皆
    尽。摄法尽故。唯有初四地有通有别。初地
    异生性本故。恶趣愚末故。此依前释。若依
    后释。即总摄尽更不须说。第四地障身见
    等不入二愚中。二愚不说为十障有何意
    也 答二愚据因。前地所起说与后为障。
    身见等据久远所行名十障。又十障据因
    说。身见等能起诸烦恼故。后二为果正能
    障故说为二愚。不相违也
    何故九地障。三无碍解为一障。余一无碍解
    为一障。有何意也。要速前三方办说故。
    前后轻重等故。开合不同
    第十地障神通为一。智云及所含藏为一者。
    内德.外业有差别故
    何故余地障皆有二愚。唯第四地障不即
    二愚
    异生既不断?重。云何二静虑断苦根?
    重。二乘亦如是 今解。凡夫小伏现行?
    重。二乘亦能分灭定障小分种子.苦根?
    重。亦得何妨。如理应思

    第十卷

    应说三乘断见.修别。第七识顿断中任运
    简见道一切。内起简修道外缘事独头贪.
    ?.痴等。以此二义故无?细。无?细言。
    简修道内外缘迷理身.边二见.及此相应。九
    地断有?细故。如是总简一切惑尽
    菩萨以烦恼助愿受生中。唯以现行势力
    远资。非如润生爱等。如行杀生贪.?等惑
    方能利乐。未得无漏胜道利生。故以贪.?
    引无漏道。方始能利名为助愿。非如贪等
    润生用之。由此应为四句分别。有唯现润
    非种。谓七地前菩萨。有唯种润非现。谓第
    三果。有俱润。谓一切异生。有俱非润。谓变
    易.及化身等
    俱生地前渐伏地上伏尽。此依六识为论
     何故见所断烦恼随所知伏与不伏。俱生烦
    恼独入地伏。不随所知。所知后伏。烦恼先
    伏。见所断不尔 见障利故同时。修障钝故
    渐次。又见道猛。修道不尔
    故留烦恼本拟润生。八地以去无分段死。
    不藉烦恼助润。何故不断耶 答如初地
    怖烦恼。即伏而受变易。亦如二乘有学回
    心即受变易。虽无分段不断烦恼 所
    以者何 烦恼虽非亲助润变易如分段
    生。远势亦有。又惑种在变易时长。不假数
    资。若无惑种变易时促。如二乘无学愿
    数数资 然有四句。唯定胜无惑助。亦不
    长时受变易。如二乘无学回心。虽有惑种
    助。无胜定资。亦不长时。如二乘有学回心。
    有惑助及胜定资。即变易长时受。如十地
    菩萨。故愿留之。不同二乘断之不得非
    故留也。又二乘但种助。不由愿资而不名
    留。菩萨正由愿资。傍由种助。故说留之。
    若即断之于生无力。惑因亡果随尽故。又
    由菩萨意乐菩提十地练根。不假断烦恼。
    烦恼在不障得地故名留
    见道顿断。五十九三心亦名顿。然所知.烦恼
    二障各分为二 云何为二。若以九品?品
    先断。即十地修道应先断?。若以随所障
    道以辨?细。九地不定。即烦恼品云何随所
    知以明?细。此义应思 今解云。如十地
    修道地地所断。初为?后为细。烦恼随彼
    以说?细。此亦应尔。见道中自分别力?先
    断。他引力细后断。有先伏烦恼超得第二
    三果。无先伏所知而超入二地。然入地已
    如闻半颂以舍身亦有超者。然无超大
    劫。以极难断故等。此义应思
    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品品别断中有二义。一
    云阙无超人。二云此中兼尽。先世道亦九品。
    后不伏者亦九品故 菩萨利根见道既许
    分三。二乘根钝见道应有三品。何故彼唯
    一此有三 菩萨二障为三。二乘一障为二。
    分?细故
    六十九有前胜进即后加行。后所有道即
    前胜进文。与对法同。四道以诸门分别。
    作用二释
    损力益能转中。有忏悔罪灭。应叙。六十卷
    业有四。谓异熟决定.时决定.二俱不定.二
    俱定。及阿罗汉受残苦等。处阿?世王五
    逆业灭。瑜伽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业。为
    二解和会应知
    四智如佛地各有十喻。应勘叙之
    有漏曾习相执所引等者。今观此意。有漏观
    心由俱第七惑前相执势所引故。乃顺于
    障不断随眠。无漏不尔
    初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能断随眠
    者。故六十四云。若安立谛已立为谛。何须
    复说非安立耶。答由安立谛取于有相。以
    有相故相缚未脱。相缚未脱故于?重缚
    亦未能断。由此准知。唯无分别智断诸随
    眠 第二有义后得无分别智。断迷事随眠
    者。解前文云。先据断迷理随眠非断迷
    事。又前约断究竟一切?重。非因位中断
    二障种语。又前约有漏安立及无漏安立谛
    语。非后得缘非安立语。亦无分别相故。即
    彼论云。若不要缘非安立者。有于净定
    心顺决择分者转缘诸谛时。应断随眠等。
    彼既不尔。故但简有漏等。非为尽理。不
    果。披彼文应寻之
    疏中但有二乘用之非菩萨。今更解。菩萨
    亦用此智。十地中非念念唯断法执故。亦
    别时断法执所知障故。前师释修道中世出
    世断道者。此依菩萨修道有独用无分别
    智。名世出世道。有真俗合用智断。如举胜
    者。下下地者断障虽不由俗然必俱时。若
    不尔者。岂后胜地要唯无分别智。不与后
    得俱方断惑耶。初唯出世断通三乘。后
    兼菩萨故作是说。二理教齐。任情取舍
    大涅??体有二义。一理三事即于真如有
    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义故。二体三事。三
    体各别故。合名大涅??
    十地不起无漏五识。比量云。十地有漏五根。
    必不能发无漏五识。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
    所摄故。如地前位
    说常乐我净等。以除二乘四颠倒心故。二
    乘正证此法性者。非作常.无常等解。由加
    行心作此无常等解故入。后出观时复观前
    观。不审所缘。便见加行。谓是真智所缘亦
    是无常等。便谓真实诸法无常等。诸加行心
    及有漏后得。虽非是执性皆是善。然由六.
    七法执未亡故。引有漏善心而作此解。于
    法执所引之果有漏观心上。说能引法执障
    为颠倒。若无法执时此观不生。故由前凡
    位起四颠倒.或十二倒。谓想.心.见等执身
    等为净。佛为除彼说无常等行为非常
    等令其趣证。论其真理非常.无常。然二乘
    者由随佛方便言及执引故。作无常等
    解。今为除彼令证极果。说此真如为常.
    我等。令起此行方便趣入证其法也。正证
    彼时非常.无常。诸佛或说我。或时说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余皆类然。此依
    护法唯六.七有染心有执为论。其八地以
    前。起下乘般涅??障.细生灭等障。皆准此
    释故。八地以去皆不论现行。观心为障
    其安惠因中无漏一切有漏皆有法执故。说
    二乘无漏心等为四颠倒。八地以前说功用
    加行为障。不尔加行道应非二愚摄。由此
    一切有漏善心等及因无漏皆有法执。今论
    真理非常.无常等。为断法执无常等故。说
    为常乐等也。众善所依。显性无贪.?.痴等
    种种烦恼。因之为善。能顺诸善与善为
    依故具功德
    法身正自利言。显不同利他展转说故。其
    自受用身修因。本为利他故修。又为利他
    所依止故不说。对他受用等自利义微。所
    以不说。理亦不遮
    他受用变化。何故不说自利。诸佛利他即
    自利故。理亦应然。意为利他变现生故。
    从意乐说为利他故。前资粮位。云一切功
    德皆属二利。随意乐力。今此随增上。故三
    身别
    自受用身如净土量遍法界者。应作二
    解。一实尔。二依用说。智是佛故。以所证无
    边故。如世间言所见处高言眼孔大。所学
    广故说智惠大
    四智缘境门中。自受用土唯净无漏。余不见
    故。唯佛所知。他受用土本唯无漏.净。见者
    唯净。一切不善诸异熟果皆已无故。然通有.
    无漏。第八.五识所观有漏故。见者居秽土。
    利乐有情亦为现秽。见亦通秽。通诸识
    境。化土本唯无漏。然有净.秽。见者亦尔。通
    有.无漏然有净.秽。十地菩萨亦得见故。上
    知下故。然由本为十地菩萨现净土故。论
    说化土有其净言。化土本为地前等见。不
    别言净。总说见身.土各据增胜。本为而
    说。亦不相违。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
    不见无漏净土
    此中诸土皆四智境。由随增胜本击发因。
    说智别现。不尔便有非遍智过。若佛五蕴
    计是蕴等收。何故不许佛是有情摄。有情
    依异熟。佛非有情。摄持性名为法。佛可
    法所收
    纯杂义解由增劣不同。但依亲相分说若
    依影.质复说不同。影中自地变纯。通力引
    杂。非通力中八缘现纯。缘种杂。第七识中
    得名影纯杂。影从见.质说性故。五识善恶
    心杂。无记心纯。第六五俱等通。法应思准。
    假实中约识分别复别。有无对.有为无为对.
    有漏无漏对.自界他界缘对。思准纯杂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末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