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四 >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

      第一卷。今解论文略作五门分别
              ┌一叙古┬一叙说
        ┌一明时┤   └二斥非
        │     └二述今┬一述文
    一明时益┤         └二示教
        │     ┌一叙文┬一叙别
        └二明益──┤   └二会文
              └二属教┬一立宗
                  └二属教
              ┌二异宗┬一外道
        ┌一辨宗──┤   └二小乘
        │     └二同宗┬一边宗
    二辨宗体┤         └二中道
        │     ┌一异体┬一外道
        └二辨体──┤   └二小乘
              └二同体┬一边体
                  └二中体
              ┌一叙名┬一叙古
        ┌一归名──┤   └二叙今
        │     └二归名┬一名归
    三归名乘┤         └二意归
        │     ┌一叙乘┬一叙异
        └二归乘──┤   └二会同
              └二归乘┬一辨义
                  └二正归
              ┌一叙藏┬一异计
        ┌一摄藏──┤   └二自宗
        │     └二摄藏┬一义辨
    四摄藏分┤         └二正归
        │     ┌一叙分┬一叙相
        └二摄分──┤   └二纯杂
              └二摄分┬一义办
                  └二摄分
        ┌一叙因┬一叙时
    五叙因释┤   └二叙生
        └二正释┬一正料
            └二正释
    又解论文初以三门分别
               ┌──一轮益┬──先异计
         ┌一教益有殊┤     └──后大乘
         │     └──二义益┬──先异计
         │           └──后大乘
         │     ┌──一叙古┬──初叙说
         ├二时利差别┤     └──后斥非
         │     └──二述今┬──初述文
    一彰论同异┤           └──后示教
         │       ┌一异宗┬──初外道
         ├三诠宗各略┤   └──后小乘
         │       └一同宗┬初边宗
         │             └后中宗
         │     ┌──一异体┬──初外道
         └四体性不同┤     └──后小乘
               └──二同体┬──初边体
                     └──后中体
             ┌────一叙名┬──先古名
         ┌一归名┤       └──后今名
         │   └────二归名┬──先归大
         │           └──后归末
         │   ┌────一叙藏┬──初叙异
         ├二归藏┤       └──后大乘
         │   └────二归藏┬──初义解
    二归教所在┤           └──后正归
         │   ┌────一叙分┬──先叙相
         ├三归分┤       └──后纯相
         │   └────二归分┬──初义辨
         │           └──后正归
         │   ┌────一叙乘┬──初叙异
         └四归乘┤       └──后同会
             └────二归乘┬──初义辨
                     └──后正归
         ┌一叙因缘┬───一叙本因
         │    └───二叙末因
         ├二叙年主┬───一叙年
    三叙释所因┤    └───二叙主
         ├三释分段┬───一本分
         │    └───二末分
         └四释论文┬───一释本
              └───二释末

    然初五门.十义仍以三门总勒。一彰论同.
    异。二教归所在。三叙释题.文 彰同.异中
    略复开三。一为对异宗显自宗别。二为
    对异教显自教体。三为被机感广说时机
     教归在中复开为三。一十二分教。何分
    所摄。二二.三藏等。何藏所摄。三一.二乘等。
    何乘所摄 释题文中又开为三。一叙论
    年.主。二释论题目。三解论本文 又解此
    论三门辨释。一叙论所因。二解论题目。三
    判释本文 叙论所因者。瑜伽论释略作
    是言。诸有情类无始时来。于法实相无知
    僻执。起惑发业轮回五趣。如来出世随宜
    为说处中妙理。令诸有情了达诸法非空
    非有。远离疑执起处中行随应灭障。各
    自修满得三菩提证寂灭乐。佛涅??后。因
    彼大天部执竞兴多着有见。龙猛菩萨证
    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
    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
    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
    无着菩萨亦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
    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
    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
    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正为菩萨令
    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
    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兼为余乘
    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所以中宗
    五分盛行于四主。相应十丈传流于五印
     时有筏苏畔徒菩萨。唐言世亲。无着菩
    萨同母弟也。位居明得道邻极喜。亦博综
    于三乘。乃遍游于诸部。知小教而非极。遂
    回趣于大乘。因闻诵华严十地品.阿?炒?br> 磨摄大乘品。悔谢前非流泣先见。持刀截
    舌用表深衷。其兄处远三由旬。遥舒一手
    止其自割说以利害。汝虽以舌谤法。岂
    截舌而罪除。早应赞释大乘以悔先犯。
    菩萨敬从兄诺。因归妙理。兄乃嘱以十地
    经。制以摄大乘本。令其造释。故此二论菩
    萨创归大乘之作。既而文蕴玄宗情恢奥
    旨。更为宏论用畅深极。采撮幽机提控
    精邃。遂着唯识三十颂。以申大乘之妙趣
    也。万象含于一字。千训备于一言。道超群
    典誉光众圣。略颂既毕广释方陈。机感未
    符杳从冥往 后有护法等菩萨。赏?颂
    文各为义释。虽分峰昆岫疏干琼枝。而独
    擅光辉颖标芳馥者。其惟护法一人乎。
    菩萨果成先劫位克今贤。抚物潜资随机
    利见。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厌无
    常以禅习。誓不离于菩提树。以终三载之
    年。禅礼之暇注裁斯释。文迈旨远智旷名
    高。执破毕于一言。纷解穷于半颂。文殊水
    火则会符胶漆。义等江湖则疏成清浊。平
    郊弭弭耸层峰而接汉。堆埠峨峨夷穹[山/(隆-一)]
    以坦荡。俯钻邃而无底。仰寻高而无际。疏
    文浅义派演不穷。浩句宏宗陶甄有极。功
    逾千圣道合百王 时有玄鉴居士。识凤
    鸡之?a羽。委麟龙之潜迹。每磬所资恒
    为供养。深诚固志物竭积年。菩萨诱掖多
    端。答遗兹释。而试之曰。我灭之后凡有来
    观即取金一两。脱逢神颖当可传通。终期
    既渐奄绝玄导。菩萨名振此洲。论释声超
    彼土。有灵之类谁不怀钦。朝闻夕殒岂吝金
    壁。若市趋贤如岳叠货。五天鹤望未辄
    流行 大师?狈⑻熳适都傩挹恕N奚窦?br> 而不瞻礼。何圣教而不披讽。闻斯妙理。?@
    俯谛求。居士记先圣之遗言。必今贤之是属。
    乃奉兹草本并五蕴论释。大师赏?犹覩
    圣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说。自西霏玉牒
    东驰素马虽复广演微筌。赏之以为秘
    决。及乎神栖别馆景阻炎辉。清耳目以
    渊思。荡心灵而绎妙。乃曰。今者方怡我
    心耳。宣尼言。我有美玉蕴柜藏之。谁为
    善估。我今沽诸 基夙运单舛。九岁丁艰。
    自尔志托烟霞。加每庶几缁服。浮俗尘
    赏幼绝情分。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别奉
     明诏得为门侍。自参预三千即欣规七
    十。必谐善愿后承函丈。不以散材之质。遂
    得随伍译僚。事即操觚餐受此论。初功之
    际十释别翻。?P.尚.光.基四人同受。润饰.执
    笔.捡文.纂义。既为令范务各有司。数朝
    之后基求退迹。大师固问。基?@请曰。自夕
    梦金容晨趋白马。英髦间出。灵智肩随。
    闻五分以心祈。揽八蕴而遐望。虽得法门
    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今东出策赉。并
    目击玄宗。幸复独秀万方颖超千古。不立
    功于参糅。可谓失时者也。况群圣制作。各
    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
    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渐人浇。
    命促惠舛。讨支离而颇究。揽初旨而难
    宣。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揩定真谬权
    衡盛则。久而遂许。故得此论行焉。大师
    理遣三贤独授庸拙 此论也。括众经之
    秘。苞群圣之旨。何滞不融。无幽不烛。仰
    之不极。俯之不测。远之无智。近之有识。
    其有隐括五明披扬八藏。幽关每权。玄
    路未通。嘱犹豪毳岳盈投之以炎烁。霜
    冰涧积沃之以煨景。信巨夜之银??。昏旦
    之金镜矣。虽复本出五天。然彼无兹糅释。
    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犹难。况更摭此幽
    文诚为未有。斯乃此论之因起也
    释题目者。梵云?橙舻?丁尔反识也)摩咀刺多(唯也)
    悉提(成也)奢萨?炻?论也)应云识唯成论。顺此
    唐言成唯识论。梵音成唯识于女声内以
    呼之。或?橙舻啄?熵荻?呈涠儒?净也)奢
    萨?炻蕖Sρ允段ň宦邸=裨凭晃ㄊ堵邸4?br> 论第十卷末解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故此
    论名成唯识论。则本名唯识。释论名成。然
    依世亲三十论本。于题目下别注之。云此
    论亦名成唯识论。以三十论教成立唯识
    也。如说无垢称经佛告名云说无垢称不可
    思议解脱法门经。然经题云说无垢称经。题
    下别注云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此亦如是。
    别亦名成。且如天亲所造二十唯识下末颂。
    云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亦名成唯识。
    然今护法所造之释。多与本论立名不同。
    二十唯识释名唯识道论。此论名成释论之
    称。故论末云此本论名三十唯识 又云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故知唯识本论之名。今
    释名成。成非本称。但取本论正名。不取别
    注名也。或有唯本非释名。如辨中边。或有
    唯释非本名如唯识道论。或有本.释二名。
    如杂集论。今唯释名。或是通名
    其成唯识。唯识之成。苏漫多声中第六属主
    者。则八转声。其此声论辨此声中。苏字居
    后。漫多是后义。则是苏字居后声也。底彦
    多声有十八啭。辨此声中。底字居后。彦多.
    是后义。则是底字居后声也。为简此声言
    苏漫多。杀三磨娑释中依主释也。杀者六也。
    三磨娑合也。则六合释。初离后合故 因论
    生论。一字既无诠表。如何杀言可是六也。
    今依梵本有沙吒多三字。合之方成杀言。
    故非一字有诠表也
    成乃能成之称。以成立为功。唯识所成之
    名。以简了为义者。安教立理名之曰成。
    识谓能了。诠五法故 唯有三义。识诠五
    有。唯简二空。唯谓简持。有心空境是唯义
    也。简去境持取心故说简持是唯义也。亦
    决定义。及显胜义 了谓了别。诠辨作用是
    识义也。了别于境是识用故 此言唯者。
    安惠一分唯。难陀二分唯。陈那三分唯。于中
    有实有假二说。护法四分唯。论多依三分。
    教.理有四分
    释唯识名。如章中解。合有十义释成唯识
     一经言唯识。论解名成 二本论名唯识。
    释论名成 三经及本论俱称唯识。今释名
    成 四宗称唯识。因.喻曰成。论本略举所
    立名宗。今义广成故名因.喻。具述所以
    引同异法以成所立。二十论云。安立大乘
    三界唯识。陈那释云。因.喻成宗名为安立。
    此中名成义亦同也 五体名唯识。义释名
    成。本论略标其体未识差别。今广明义具
    显差别故名为成 六略名唯识未解深
    义。广曰能成具陈指实。此后二解依瑜伽
    论摄释分解。凡释经法。初体后义。初略后
    广故 七以教成教 八以教成理 九以
    理成教 十以理成理 问此后四释依
    何得知 答论末颂云已依圣教及正理。
    又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故知能成通教及
    理。论初颂云我今释彼说。说则本论所立之
    教。或所说之理。二义皆通。论末又云以三
    十颂显唯识理极明净故。颂云分别唯识
    性相义。义则是理。故知所成亦通教.理
    论者俱舍云。教诫学徒故称为论。瑜伽释
    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称为论 初解
    依悲。利众生故。后解依智。辨诸法故。成
    唯识则论。成唯识之论。准义应知
    何故此论名成唯识不名成余。亦成余
    义故 欲令证得唯识理智而成立之。如
    瑜伽论。此通教.理。从多唯识为名 或复
    今者无倒成立唯识妙理。如成实论。亦通
    教.理从所诠为名 或破执实心外有
    境。不能信学唯识妙理而成立之。如成
    假论。亦通教.理。成是立义 或复此论依
    于唯识甚深理智而成立之。如水陆华。对
    法论等依彼起故 或恐唯识妙理散灭。今
    者略摄广散义故成立之。如摄大乘 又
    一切法中心最为胜。如华严云心如工画
    师。画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
    等。所以成立
    问准下正宗。或分为二。一因二果。或分为
    三。如疏中解 或分为四。初一颂半总标
    纲要分。第二十四颂半广陈能变分。第三有
    九颂结释外难分。第四有五颂依修获益分
     或分为五。前第三分中开一颂为重陈
    变义分。如是诸释则是成立随所应义 何
    故但名成唯识论 答从初所明为名。彼
    依识所变故。如瑜伽论。又从初二段为名。
    中分亦有唯识言故。谓是诸识转变等也
     或从初中后所明为名。第三段云乃至未
    起识求住唯识性等故。或后二段意欲解
    释初略标故。或虽所明通一切法无非唯
    识。故不名余。又本欲成立唯识义故。此上
    立成唯识名之意归也
    释题目中。有五唯识为所观。三惠为能观。
    又境.教.理.行.果五种唯识。如章中解。境唯
    识中处处经中就机种种异说。或依所执。或
    就杂染。或随所执及有为。或但随有为。或
    随指事。或随空有一切诸法以明唯识。各
    有诚文。义如章说 依境.教.理.行.果五
    唯识中。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舍离外取
    境。一切境不离心故。如文具显 有义但
    说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说故 有义但
    取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
    性相义故 有义但取行唯识。明五位修
    唯识行故 有义但取果唯识。求大果
    故。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身故 今依
    正义五种皆是。虽依第三分。云已依圣教
    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及云我今释彼
    说唯取教.理。说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
    则摄一切尽故。一切皆取于理为胜 问
    何故四依劝依智不依识。此论名唯识。不
    名唯智耶。问余三依亦如是 如唯识
    章释名中释 又释论名法。如宗轮述记

    所被机中有三。初述异。次会同。后被机
    初述异者。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以教准
    机唯有一机。涅??亦言。师子吼者是决定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亦尔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诸众生唯有佛性 准天亲摄论云。上
    乘.下乘有差别故。菩萨.声闻各有三藏。不
    论独觉.不定.无性。有别广教则分为二。
    独觉.无性皆无别藏。十力等中根上下智力。
    亦唯有二。准善戒经.持地论文立为二。一
    有性。二无性 无始法尔六处殊胜有性也
     唯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无性也 准
    法华经亦可说有三。求三乘者授以三
    乘。故彼论云。四种声闻不为趣寂增上慢
    者而受记故。有果乘故但说有三 依涅
    ??经亦有三。如病人有三。一若遇不遇
    良医决定可差菩萨也。二遇则差。不遇不
    差二乘也。三遇与不遇皆不可差无性人
    也 依大般若经第五百九十三第十六会
    云。在自鹭池侧说时。善勇猛菩萨请言。唯
    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
    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
    证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
    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性决
    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
    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
    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唯愿
    如来为答所问。此经唯说有种性人入圣
    道者。故无第五无种性人.大悲阐提。又断
    善人未能入圣。此亦不说 又胜?经云。
    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
    而成就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
    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
    受正法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此中以通从
    别。有性为三。无性为一 又依十卷楞伽
    经中第二卷末。四卷者第一卷说。大分亦
    同。佛告大惠。有五种性证法。一声闻乘性。
    二辟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
    五者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
    切善根。则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
    作尽一切众生界愿。是菩萨也。若众生不
    入涅??我亦不入。大惠白佛。此二何者
    常不入涅??。佛言菩萨常不入涅??。非
    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不
    舍一切诸众生故 大庄严论第一卷种
    性品。说五种种性。三乘定及不定四同瑜
    伽。第五性中说有二种。一时边。二毕竟。时
    边有四。颂曰。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毕竟无者以
    无因故。此中时边应云暂时。梵云涅迦
    罗阿波利昵缚喃达磨涅者暂也。迦罗时
    也。阿名无也。波利圆也。昵缚喃寂也。达磨
    法也。则暂时无圆寂法。若时边等者。应云
    迦罗案多阿波利昵缚喃。案多是边故。余义
    同前 瑜伽所说五性如疏
    次叙同者。余文如前自更和会。楞伽所说二
    种阐提。初是断善根具邪见者。后是菩萨
    具大悲者。初者有入涅??之时。后必不
    尔。以众生界无尽时故。无性有情不成佛
    故。大慈菩萨无成佛期。然第五性合有三
    种。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三名阿
    颠底迦。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阿
    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故。此二通
    不断善根人。不信.愚痴所覆蔽故。亦通
    大悲菩萨。大智大悲所熏习故。阿颠底迦名
    为毕竟。毕竟无涅??性故。此无性人亦得
    前二名也。前二久久当会成佛。后必不成。
    楞伽但说具前二名有性阐提。庄严通说
    有性.无性二种阐提。瑜伽.楞伽二种断善
    果必当成。因现未成断善根故。楞伽大悲
    因现定成果必不成。以众生界无尽时故。
    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二俱不成 合经及论
    阐提有三。一断善根。二大悲。三无性。起现
    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性四句
    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
    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
    无性阐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谓大智
    增上.不断善根而成佛者 总而言之。涅
    ??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摄论据有性利钝根。以明但分上下。善戒经
    依有.无类别。说有.无二性。又涅??依有性
    利钝以分二。无性为一。故病分三。法华化
    不定不别分别。总相说三。般若说请问入
    道。说有性非无性。胜?喻负四类担隐
    不定性。以通从别不超三类故。楞伽依有
    性以辨当成不成。虽说有五不说无性。
    庄严论中具别分别因果之性俱不现行。
    第五离二不说大悲。瑜伽总谈生类性之
    有无。虽陈五种第五之中不说大悲及断
    善者 大乘有性众所共许。定性二乘及无
    性者人所不悉。如瑜伽六十七决择中说
     问何故楞伽不说无性。瑜伽不说大悲阐
    提 答教所被机时众别故。楞伽为显大悲
    菩萨是第五性。五种种姓皆谈有故。遂隐五
    中无性不论。瑜伽据理五性类别。纵断善
    者入前性中。据用虽无种体有故。大悲.断
    善则是第一或第四中。但说无性为第五
    中。所以不说大悲菩萨。决择六十七。有五
    难无性有情一说无疑起难。二有情无根
    难。三诸界平转难。四应具诸界难。五无
    应转有难 答即有六。一教.理并违答。二
    假设非例答。三非喻乖理答。四平喻无别
    答。五背法不齐答。六纵转不成答 谓有
    难言。云何而有毕竟无般涅??法耶。应
    诘彼言。诸有情类种种界性.无量界性.下劣
    界性.胜妙界性为有.为无。若言有者无有
    毕竟无涅??法者不应道理 此亦违理。
    则唯识云有性法尔。无此不然 若言无者
    经言诸有情类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
    不应道理。此亦违经。无性即是下劣界摄。
    复有难言。有情虽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
    性。而言无有无根有情。如是无涅??法何
    故不尔。或应许有无根有情。应诘彼言。
    诸无根者为是有情。为非有情。若是有
    情外无根物应是有情。假设为难。非他
    所许 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许有无根有
    情者不应道理。性非无根何得例难。复有
    难言。如作刹帝利已后作婆罗门.吠舍.戍
    达罗。如是乃至作那落迦已。或乃至作天。
    如是何故不作无涅??法已。或时后作
    有般涅??法耶。应诘彼言。诸类相转为
    有一切界。为独有一耶。若有一切喻不
    相似。彼无一切故为非喻。若独有一。先
    是刹帝利等。乃是转为余类不应道理。乖
    正理故。复有难言。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
    如是无般涅??法。何故不有般涅??法界
    耶。应诘彼言。有界.无界为互相违为不
    尔耶。若互相违。而言无法何故不有般涅
    ??法不应道理。互相违故。若不相违。则此
    有情是无。亦有般涅??法不应正理。无别
    体故。复有难言。现见一地。于一时间无金
    种性。或时则有。乃至一时无盐种性。或时
    则有。或于一时有诸界性。或时则无。如
    是先无般涅??法种性。何故不于一时成
    有般涅??法种性耶。应诘彼言。如地方
    所。先无此性。后有此性。或先有此性后
    无此性。如是先有声闻种性。后无是性。乃
    至先有大乘种性。后无是性。先有不定性。
    后无是姓耶。若言尔者。顺解脱善应空无
    果。又若尔者。立种性定不应道理。若不
    尔者。汝言先住无性后住有性。如地方
    所。有种性者先住有性。后住无性。如地方
    所不应道理。又应责彼。无涅??法下劣
    界者。为则此生转成有性。为于后生。若则
    此生彼遇缘已于现法中。为能起顺解脱
    分善。为不能耶。若言能者。现起善根而
    言无性不应道理。若言不能。彼遇良缘
    现法不能起顺解脱善。而言转成般涅??
    法者不应道理。若言后生方成有姓。彼为
    先生积集善根后生遇缘方起彼善。为先
    不集。若言先集。彼于此生值遇良缘能
    起善根。而言后生方成有性。不应道理。又
    如彼因应空无果。若先不集。是则此人前
    后相似俱未集善。而言后生方成有性
    非此生者。不应道理
    证二乘定性者云。华严第四十世间品云。佛
    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临命终时。有十
    种果现。第三于右手掌中放大光明名净
    境界。悉能严净大千世界。此世界中若有
    无漏诸辟支佛觉斯光者。即舍寿命入于
    涅??。若不觉者光明力故。移置他方余世界
    中 庄严论第一卷云。余人善根涅??时尽。
    菩萨善根不尔 又云。三乘众生由界差别
    故种性差别 涅??经云。我于经中为诸
    比丘。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是一乘
    乃至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
    切系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生至于
    一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
    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
    又摄大乘为十义故说一乘。引摄不定姓
    故。又法华论中四种声闻。不为趣寂受记
    故。楞伽.瑜伽五姓差别如是非一。量云。二
    乘之果。应有定姓。乘所被故如大乘者
    无种姓人证者。涅??三十六云。善男子若说
    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人名为谤佛法僧。若
    说一切定无佛性。此人亦名谤佛法僧 又
    涅??云。譬如病人有其二种。一者若遇良
    医妙药及以不遇。必当得差。二者若遇即
    差。不遇不差。三者遇与不遇要不可差。
    初是定性大乘。次为不定性。第三即是定
    性二乘及与无性 又涅??云。善男子如是
    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若人于
    此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恼如须弥
    山。若于是中生决定者是名执着。如是
    执着不名为善 又三十六云。善男子我虽
    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
    如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
    萨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 又恒
    河七人。第七常没 又善戒经种性品云。无
    种性人虽复发心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
    上菩提 又彼经云。无种姓人但以人天善
    根而成就之 又庄严论无涅??法有二。
    一时边。二毕竟等。如前已说 又胜?云。
    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
    成就之等 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
    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
    乃言毛道 无性量云。所说无性。决定应
    有。有无二性随一摄故。如有性者。或圣所
    说故。如说有性
    诸经论中。或唯有正宗无序.流通。如瑜伽
    等。或唯有初.中无后。如显扬等。或唯有
    中.后无初。如集论.二十唯识等。或三分具
    有。如成唯识等。真谛所翻二十唯识三分
    具有。菩提流支所译与大唐同无初有余
    二。无唯初后无中分者。以造论者必有所
    明故
    释稽首义。如章中释
    释诸归敬三宝中。有唯归佛非法僧者。
    旧地持云。敬礼过去未来世现在一切佛世
    尊 发菩提心论云。敬礼无边际。去.来.现
    在佛。等空不动智。救世大悲尊 俱舍初
    颂亦唯归佛 有唯敬僧非佛.法。辨中边
    云。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及教我等
    师。当勤显斯义 无唯敬法。古所翻二
    十唯识初唯敬佛法云。修道不共他。能说
    无等义。顶礼大乘理。当说立及破 有唯
    敬佛.僧无法。龙树十住论云。敬礼一切
    佛及诸菩萨众.声闻.辟支佛无我我所者
     有唯敬法.僧无佛。世亲金刚波若论云。
    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惠。大智通
    达教我等。归命无量功德身 法救杂心
    亦云。敬礼尊法胜。所说我顶受。我达磨多
    罗。说彼未曾说。此皆敬论主及所造论
    有三宝通敬。即显扬.对法.摄论.佛地.及四
    分律等如是非一。于唯敬佛中。有唯敬法
    身非余二。般若灯论初归敬颂。楞伽初云。
    归命大智海?陈?崮欠稹4怂渚?魉?谩?br> 唯敬法身也 涅??经云。若能计三宝常
    住同真谛。佛即是法。法则是僧 胜?又
    云。归依说一乘道法及三乘众。此二种非
    究竟归依。若有众生如来调伏。乃至归依
    法.僧。是二归依非二归依。是归依如来。何
    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
    依。此是如来正师子吼。有唯敬受用非余
    二。发菩提心论是。唯敬佛之实智.悲故。有
    唯敬化非余二。宝积云因净修广如青莲
    华等。有通报.化非法身。古地持云。敬礼
    过去.未来世.现在一切佛世尊。有通敬三
    身。显扬云。善逝.善说.妙三身。对法.佛地初
    敬皆同。有唯同体三宝。涅??.胜?是。有同
    体.别体通。对法等是。无唯敬别体非同体。
    及唯敬任持三宝者
    归敬福田中。又有三释。一敬涅??而非菩
    提。二敬菩提而非涅??。三俱敬涅??.菩提
     初敬涅??而非菩提。涅??四义。体皆真
    如。并唯识性。此通在缠.出缠二位。体性虽
    净在缠名因分。分者位也。今之所敬意归
    满位。以真如性为迷悟依。迷故生死。悟故
    涅??。有舍有得。真虽性净。离杂染时假
    说新净。说为转依。虽亦得菩提。而今非所
    敬。第九卷说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
    尼名法身故。今唯识性是满分净者。简于
    因位不名法身故 又此涅??随其假实
    总有四种。唯识性者自性清净涅??。满清净
    者。有余.无余二种涅??。要果圆时方证得故。
    分清净者。即无住处涅??。许十地位已证得
    故。涅??虽四体总真如。又下论云又为
    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
    唯识理如实知故。此以真如迷悟依故偏
    敬之也。又二乘涅??唯假择灭。大般涅??三
    事圆满。三事有二。一体三名三事。二义三
    名三事。能观智惠.所观法身.离诸系缚假
    择灭等。名为解脱名体三事。一真如上惠
    本性故名摩诃般若。出缠之位功德法本名
    曰法身。性离生死缚名曰解脱。一体之上
    义有三故名义三事随其所应二乘唯得
    一解脱故。三乘同座。今归大般涅??名满
    分净者 次敬菩提而非涅??者。菩提即
    是四智品法。二智在因得。谓妙观.平等。二
    智果中得。总而言者菩提因已得。今显所
    敬意取满分。虽通二乘果位。今取大乘二
    障都尽名清净者。以菩萨者意趣菩提不
    趣涅??。所以断障唯断所知障。犹留烦
    恼障。涅??通得菩提独成。今显所敬异于
    二乘。及显得果异于二乘。故唯敬菩提
    不敬涅??也 摄论颂云。烦恼伏不灭。如
    毒呪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今
    论所言唯识性者。此是菩提事唯识性。又即
    真如。显是菩提所证体性。而意取彼能证
    菩提 又菩提言通因果智。因中二智分清
    净者。果中二智满清净者。故皆归敬 后
    双敬菩提及涅??者。唯识性是涅??。满.分
    清净是菩提。意显涅??本性净故不言满分。
    其大菩提四智品法。因时已得而不圆明。
    今唯取果满.分净者。故各别也。下第九云。
    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重。
    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
    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转
    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
    得如斯二转依果。故今归敬。明欲释论但
    敬菩提.涅??二果不敬余也。故下序云。断
    障为得二胜果故。乃至广说。由前证故。
    故本论师所以作论。今既释论敬意须同。
    即以所趣为所敬法。若不敬之便不趣故。
    虽有七解归所敬田。然依本义唯取疏四
    解中人而非法本.释二师。以唯识性第七
    转声中说所于声也。非所依声。以第七声
    通根.境故。此为能差别。满.分净者为所差
    别。第四转中说。以一切所敬皆以第四所
    为声说。若唯识性亦所敬者应第四摄
    然依苏漫多声说。即是八啭也。一[仁-二+尔]利
    (上二字合声)提势(此云体声。亦云泛说声)二邬波提舍(书我反)泥(此云业声。亦
    云所说声)三羯?A(都诘反)?o(上二字合声)迦(上声)??上啭舌)泥(奴皆反。
    此云能作具声。亦云能说声)四三钵??上二字合声)陀[仁-二+尔]鸡(居梨反。此云所为
    声。亦云所与声)五褒(补高反)波陀泥(此云所从声)六莎弭婆(上声)
    者[仁-二+尔](平声。此云所属声)七珊[仁-二+尔]陀那(长声)???上二字合声此云所依声)
    八阿曼怛罗(上二字合声)泥(放皆反。此云平声)上说总八啭。
    此中各有一言.二言.多言之声。合有二十
    四声。又有男声.女声.非男非女声。更各有
    二十四。合总别有九十六声 男声八啭
    者。一婆(上重声读之下皆准此)婆那。二婆婆那担。三婆婆
    多。四婆婆羝。五婆婆多褒。六婆婆那多阿。七
    婆婆底(都耳反)八于初啭上加醯字则是 女
    声八啭者。一婆婆那帝(底音读之)。二婆婆那底摩。
    三婆婆那底夜(上二字合声羊鹅反)。四婆婆那带。五婆婆
    那底夜(二字合)褒。六婆婆那底夜(二字合)阿。七婆婆
    那底夜(二字合)摩。八于初啭上加醯字即是
     非男非女声八啭者。一婆婆多。二婆婆
    [多*页]。第三啭下稍近男声。既无别字所以不
    出。脚注上字等者依四声呼之。注返者以
    翻字法读之。注二合者两字连声读之。注
    轻重者随轻重声读之。其间亦有全声半
    声。恐烦不迷。但是婆字皆上声读之。然瑜
    伽第二卷。七啭声亦名七例句。依一男声中
    唯诠一丈夫之七啭故。除第八呼。前是男
    声中总目一切。故此不同。彼论亦名七言论
    句。一补卢沙(夹夫体)二补卢衫。三补卢崽??。四
    补卢沙耶。五补卢沙[多*页]。六补卢杀婆。七补
    卢铩。第八迦呼声云醯补卢沙。若云迷
    履底是别女声体。若云纳蓬(去声呼之)索迦是别
    非男非女声体。然有别目但唯七啭。第八
    乃是泛尔呼声。更无别诠
    唯识性言。既境第七。略有二解。一依三性。
    二依二谛。依三性者。唯识第九云。谓唯识
    性略有二种。一虚妄。谓计所执。二真实。谓
    圆成实性 复有二种。一世俗。谓依他起。二
    胜义。谓圆成实。故知三性并名唯识性
    三性有二体。一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唯真
    如是。一切有为皆依他起。二有漏无漏门。
    一切无漏皆圆成实。诸有漏法皆依他起。菩
    提.涅??并圆成故。如论第八自有此文
    依初三性略有十重 一唯说真如为圆
    成名本实性。证此清净名内证净 二总
    说无漏为圆成。菩提.涅??皆是唯识性。
    名菩提性.获悟净。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
    故 三总说有为依他。事识性.悟俗净
     四唯说有漏依他。幻识性.断除净 五唯
    说所执。妄取性.遣之净 六圆成对依他。
    真俗性.断得净 七圆成对所执。真妄性.遣
    证净 八以依他对所执心境性.遣断净
     九以圆成对依他.所执幻实性.取舍净
     十以圆成.依他对所执。空有性.遣悟净。但
    无以圆成.所执对依他为唯识性。以隔
    越故。又理无故 依后二谛辨唯识性者。
    瑜伽六十四云。世俗有四。一世间世俗。二道
    理世俗。三证得世俗。四胜义世俗。唯识第九
    云。胜义谛有四。一世间胜义。二道理胜义。
    三证得胜义。四胜义胜义 今者略为三
    类。一总别相对。二别.余相对。三总.余相对。
    四重二谛如章中解 第一总别相对。应
    为四句。一以俗总对真别有一句。过四
    俗之真唯有后一故。谓安立.非安立唯识
    性。第二以俗别对真总有四句。胜俗之真
    四皆是故。一以初俗对四真。遣悟性。二
    以第二俗对三真。断知性。三以第三俗
    对二真。解修性。四以第四俗对一真。觉证
    性。三以俗总对真总唯有一句。谓真俗唯
    识性。四以俗别对真别有四句。一一次
    第各各相望为四句。一心境性。二事理性。
    三别总性。四证旨性。初俗为境初真为心。
    第二俗为事。第二真为理。第三俗为别。理
    四谛故。第三真为总。理二空故。第四俗为
    诠。依空门故。第四真为旨。废诠论故。如
    是相对合成十句 第二别.余相对有二
    类。初类有四句。谓以初俗对真如名妄
    如。以第二俗对名事如。以第三俗对名理
    如。以第四俗对名观如 后类有十句。谓
    以初俗对四别真为四句。以第二俗对三
    别真为三句。以第三俗对二别真为二
    句。以第四俗对一别真为一句。如是合
    有十四句 第三总.余相对中有三类。第
    一以二俗对真有十句。以初二俗别对真
    中一有三句。不对初真即第二俗故。胜俗
    名真。彼齐等故。即以此二俗对二真有
    二句。亦除初真。以此二俗对三真有一
    句。如是合有六句。次以第二.第三俗。对真
    中一有二句。对真中二有一句。无对三
    者亦齐均故。如是合有三句。次以第三.第
    四俗对真唯一句。余真齐均及体劣故不可
    为句。第二以三俗对真有四句。谓以初
    三俗对真一有二句。对真二。有一句。除
    初俗故。以后三俗对真亦唯一句。第三以
    四俗对真有一句。不对前三真故。如是
    合有十五句。各有别名恐繁且止。智者思
    之。如是二谛合有三十九句唯识性。并三
    性中合有四十九句。无有以俗对真中
    间隔越为句。亦无以真对俗齐均及劣法
    为句。便非胜义故。若体空者遣之净。有
    漏者断之净。无漏者获悟净。随应具知
    此等唯识皆能差别。为所归之境差别于
    漏分二净。若所归敬为唯识性。唯取三性
    中初本实性。及第二菩提性。非取一切。余
    非可敬故
    颂下两句造论意中。略有五句。一但为法而
    不为人。欲令法义当广流等。虽论说言
    利乐有情。有情利乐令法不灭。以下句释
    上句也。如说有情依教修行。三宝种性不
    断绝故。由此律云。今演?衬岱āA钫?ň?br> 住。不说利生 二但为有情不为正法。
    菩萨修行本以利生。虽释彼说意为利乐
    诸有情。故显上句释下也。显扬论云。显
    扬圣教慈悲故。文约义周而易晓 三双为
    法.及利有情。第三.四句如次配之。故佛
    地论云为法久住济群生 四所为无住涅
    ??。释说大智。利乐大悲。二种熏修速疾证得
    无住涅??。生死.涅??二俱不住。故对法云。
    由悟契经及解释。爰发正勤乃参综。此意
    为得无住涅??。亦可说言。双非人.法故
    五者自利.利他令法久住三义故造论。释
    说令法久住。利乐益于他。此二既施即为
    自利。故摄论云。为利自他法久住故。我略
    释摄大乘。故为五意而造论也 瑜伽释
    云。今说此论所为云何。谓有二缘故说
    此论。一为正法久住世故。二为利乐诸有
    情故 复有二缘。一教已没令重开故。未
    隐没者倍兴盛故。二诸有情有性修善得
    自乘果故。无性修善得人天果故。此上二
    释随其次第配颂下二句 复有二缘一
    于说空不了义经。如言计着憎有教者舍
    无见故。二于说有不了义经。如言计着憎
    空教者舍有见故。此释但为利益有情除
    二见故。或能学.所学分人.法故。随二句
    释 复有二缘。一为菩萨种性唯依大乘
    教。遍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障修
    善证佛菩提穷未来际常二利故。二为余
    乘种性及无性者。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义
    行果生巧便智。断伏障修自善。出离三
    界超恶趣故。此唯识教亦得说为趣一切
    乘。被空.有故。皆可配二句。并有人.法故
     复有二缘。一为外道.小乘愚痴犹豫者
    生信解故。二为于经意心迷诽毁者生信
    心故。此但为有情。亦可逆次第配 复
    有二缘。一为乐略勤修行者。采集众经
    广要法义略分别故。二为乐广勤说法者。
    于一一法开示无边差别义故。二义并通
    法之与人 复有二缘。一显实相立正论
    故。二除妄执破邪论故。此但为法。亦可
    通为人。即能学故 复有二缘一显遍计
    所执情有理无。依他.圆成理有情无。令舍
    增益.损减执故。二显世间.道理.证得.胜义
    法门差别。令修二谛无倒解故。此但为法
     复有二缘。一为开随转.真实理门令知
    二藏.三藏不相违故。二为开因缘.唯识.无
    相.真如理门令修观行有差别故 复有
    二缘。一为示现境界差别令知诸法自性.
    相状.位差别故。二为示现修行差别令知
    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别故。此中但为法而
    非人。亦可通人。即能学故 说总颂曰。法
    情.开.有空。性通.及内外。略.显等.三四。二
    四.境行果
    六十二种有情 颂曰
     五.四.三.三.四  三.二.及三.七
     十九.四.四.一  故有情名诸
    五趣为五。四姓为四。男.女.非男非女为三。
    劣.中.妙为三。在家.出家.苦行.非苦行为
    四。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为三。离
    欲.未离欲为二。邪性定.正性定.不定聚定
    为三。出家五众.近事男.近事女为七。习断
    者.习诵者.净施人.宿长.中年.小年.轨范师.
    亲教师.共住近住弟子.宾客.营僧事者.贪
    利养恭敬者.厌舍者.多闻者.大福智者.法
    随法行者.持经者.持律者.持论者为十九。
    异生.见谛.有学.无学为四。声闻.独觉.菩
    萨.如来为四。轮王为一。合名六十二种有

    论。今造此论等者。疏中二解。一依人。二依
    法。俱依能迷。若第二解依所迷释。生.法
    我无执有名谬。不悟无我名为迷者
    为除情执令生正解。正除其谬。解断其
    迷。执情断故。所执便遣生正解。言遣所
    执也 生解为断二重障等。明断依他。清
    净依他圆成摄故 断障为得二胜果等。证
    圆成实也 大菩提.真解脱。凡夫.二乘.菩
    萨。各各自为大非菩提等句。复以凡夫对
    二乘对菩萨。以二乘对菩萨为句皆得。
    如是合有六对。自对为三。相望为三。菩提
    其例解脱。合为十二句 若悟.断.得果解
    二重障。障唯二执。以根本故。即沈下义是
    重义。若遣所执。断依他。证圆成。即四义解
    重。毁责名也 若约五位四段科。即分别
    猛利名之为重。以?猛故。唯见道断。此
    义可然 若言根本名为重者。安惠本义
    有漏心中皆有法执。何等名重。何者名轻。
    若六.七识中烦恼障名之为重。分别广故。
    计执深故。五识之中烦恼名轻。由他别
    故。无众生执故。若第六识中所知障名重。
    计深解广。由与惠俱引生五故。为引业
    因生第八故。行相猛故。五.八识障名之
    为轻。执浅解略。由他引生。行相不猛。非
    必惠俱故。第七识中都无法执。由此重.轻
    二种别故。论遂说言由我法执二障具生。
    不尔如何名由及具。但是法执必带人执。
    非此师义。不说五.八有众生执。不说第
    七有法执故 若说现行名轻种.习名重
    由无种.习现行俱断。障通摄三。重唯种.
    习。由我法执由有种.习。二障具生。余现
    行等方得生起。若断种.习现行永灭 但
    不可说惠体名执名重。余相应者名轻名
    障。不说惠数是遍行故。说第八识等无惠
    俱故。由此故知前说为善 又约流转.还
    灭因果以解之。还灭有因果位。因位有三
    转依。谓心.道.?重。二空是心。法性心故。正
    解是道。断二重障名?重转。对法论第八卷。
    说阿赖耶为?重转。此说二障者。佛地论
    说。二障.所发业所得果亦名二障。性无堪任
    违细轻故。有漏皆是。此通彼局。故不相违。
    然由二执具生二障故。迷空言执。断兼
    一切。至究竟位断兼重障。心.道满故名
    得二果。若依此解。彼障随断前。解因位
    后解果位 因中分二。初解三转依。由我
    法执下。释悟空生解断障所由 又依六
    转依以释此文。依唯识文不依摄论 生
    正解者。损力益能转。在地前故 断二重
    障。是通达转。见道位故 由我法执乃至
    彼障随断。是修习转。在十地中修道位故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下。是果圆满转。在佛位
    故。总形下劣名广大转。即此文中通摄五
    转 又为五忍 生正解位是伏忍。见道前
    故 断重障位是信忍。相同世间故 二
    障具生下是顺忍。为顺出世故。第四地中
    断于我执。断具生中有近远。五地断害伴
    名近。六地断羸劣一分名远 断障为得
    二胜果下是无生忍。断羸劣一分及微细随
    眠。当于佛地得二果故 由断续生下是
    寂灭忍。由第十地断二障。至佛地别得二
    果。得二果时唯取佛地。名寂灭忍非取十
    地。别断二障在第十地 又有七地 有
    迷谬者。种性地也。未入法时有迷谬故
     生正解者。胜解行地。闻.思.修位名为正解
    断重障者。谓增上意乐地 由我法执下乃
    至彼障随断。是行正行地.决定地.决定行地
    断障为得二胜果者。到究竟地。十地断障。佛
    地得果又依佛法莫过修.断。杂染者断
    之。清净者修之。初断后得。如文可知。凡.
    圣之中皆有修.断 生正解前。是凡夫位伏
    断修行 断重障下。是圣人真断得。真断得
    中分见.修别。修中由我法执等有三难生
     一难。安惠论师烦恼障中有非执者。二乘
    断修惑九品断前八品犹未断我见。云何
    已断余障。明知余障不从我执等生 二
    难。安惠论师除第七识说有二取皆是所
    执。证二空位。若由执灭障随断者。一切皆
    执。五地云何方除害伴。应轻执随生我执四
    地断故 三若一切障皆从执生。何故六.七
    地等所断之障。不名害伴名羸劣等。皆是
    执起故 答有三解。一云此依究竟尽处为
    论。不说中间 二云但言障由执生执断
    障灭。不言末障灭皆随本执断。二乘九品
    其义可知 三虽有漏心皆有法执。菩萨执
    生有三时断。未执随本。第六识执有三位
    断。一俱时。二邻近引生。三势力疏远。俱起者
    四地执俱断。邻近引生者名害伴。疏远势生
    者名羸劣等。故障与执断有前后 果断
    得中。断障为得二胜果者。显因能满果。由
    断续生下。显果满也。故果文中文分为二
     今总结类上解文者。二段科有二。一因
    果三转依。二凡圣断得 三段科有二。一悟
    断得。二遣断证 四段科有二。一胜解行等
    四位。二六转依中但成四位。四位摄六故
     五段科亦二。一五忍。二七地。分五故。如是
    合成八义科段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等中。为外道开为内
    道示。为小乘开为大乘示。为边主开为
    中主示。为初根开为熟根示。此上依人
    又开唯识示我法。此上总解开示二字。下
    有十释 一除邪显正。外道邪谬执我法
    迷正理唯识。令达二空除邪显正 二断
    谬明真。小乘谬执我法迷于真唯识。令达
    二空断谬明真 三去虚妄留真实。谬执
    我法不了虚妄唯识。迷唯识者不了真实
    唯识。令达二空去妄留真 四识世俗
    知胜义。谬执我法不了世俗唯识。依依他
    起起二执故。迷唯识者不了胜义唯识。令
    达二空识俗知胜。次上二解第九卷说二
    重唯识。已上四解皆取真如。在大牟尼名
    法身故 五见境观心。谬执我法不了境
    唯识。迷唯识者不了心唯识。令达二空见
    境观心 六除空说有。谬执我法增益空
    法。迷唯识者损减有法。令达二空除空说
    有 七灭愚起智。谬执我法愚痴增。迷唯
    识者少正智。令达二空灭愚起智。留惑润
    生得种智故 八舍劣得胜。谬执我法生
    死劣法起。迷唯识故佛位二果无。令达二空
    舍生死劣法得胜佛位菩提.涅??。断烦恼
    障得大涅??。断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
    识意为如斯二转依果 九遣断证。谬执
    我法有所执转。迷唯识故不悟依他。令达
    二空证圆成实 十?道心。谬执我法?重
    起。迷唯识故圣道无。令达二空证真心。于
    唯识理如实知故。以上诸释随其所应如理
    配释
    第三为破邪执造论之中。又解各有小乘.
    大乘师执。第一清辨。依世俗谛心外有境。
    二俱非无。第二小乘中一说部。执一切法
    唯有假名都无心境。外道空见亦复如是。
    第三小乘。执心.意.识义一文异。摄大乘说
    心.意.识体一者是。第四上古大乘。亦有依
    庄严论执诸心所离心无体。如下心所问
    答中辨。故四各通大.小二执。由此总应九
    句分别 第一解云。第一.第二小乘.大乘。
    执境执心非空非有。第三.第四大乘.小乘。
    执心执所非多非异 第二解云。第一.第
    二大乘.小乘。第三.第四小乘.大乘 第三解
    云。第一.第二大乘.小乘。第三.第四大乘.小
    乘 第四解云。第一.第二小乘.大乘。第三.
    第四小乘.大乘 第五解云。第一.第二大乘
    大乘。第三.第四小乘小乘 第六解云。第一.
    第二小乘小乘。第三.第四大乘大乘 第七
    解云。四俱大乘 第八解云。四俱小乘 第
    九解云。四中一一皆有大乘.小乘。并各如
    次。应云执境执心非空非有。执心执所
    非多非异
    科成唯识本颂文者。依瑜伽论第三十八
    云。谓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于何求。当于
    一切五明处求。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
    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诸佛语言名
    内明处。如是乃至一切世间工巧业处名工
    业明处。此各几相转。谓内明论略二相转。
    一者显示正因果相。二显示已作不失.未
    作不得相。因明论亦二相。一显摧伏他论
    胜利相。二显免脱他论胜利相。声明论亦
    二相。一显安立界.及能成立相。二显语工
    胜利相。医方明论有四种相。一显病体。二
    显病因。三显断已病生。四显断已不生。工
    业明论显各别工巧业处所作成辨种种异
    相。菩萨既先学内明处。内明处中以正因
    果而为其相 故应分二。一未发趣位。二
    已发趣位。故三十颂。初二十五颂明未发趣
    位正因果相。后之五颂明已发趣位正因果
    相。前未发趣正因果相中。复分为二。初十
    七颂明正因相。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
    为因。次之八颂明正果相。由种识故生诸
    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其明三
    性等六颂之文。因释妨难。属果相摄。若诸
    果生唯识为因。唯有识者。何故世尊说三
    性等。故属于果。后之五颂已发趣位正因果
    中。文复分二。初之四颂显正因相。后之一
    颂显正果相。此二位中义兼具明已作不失
    相.未作不得相。未趣.已趣义皆具故。理准可
    知。有诸外道多计为常。故明因相破此常
    执。有小乘师及七断论等。多计为断故。说
    果相破彼断执。今为破此明非断.常。故
    十七颂明因中分三。初一颂半标识变境
    无实我法。十四颂半释能变.所变体非为
    我法。一颂释变义 或前二十九颂宗明正
    因相显非常故。后之一颂宗明正果相显
    非断故。以佛正法因果为宗破彼常断故。
    今应说总为二段。因相有二。初二十五颂
    宗明因体。未趣入故。次之四颂宗明因位。
    已发趣故。因体之中。前二十四颂明世俗因。
    次有一颂明胜义因。性.相亦尔 或初一颂
    半略明因。后二十三颂半广明因。标释亦
    尔 或分为三。谓相.性.位。前二十四颂明
    唯识相。次之一颂明唯识性。后之五颂明唯
    识位。初中有二。一标。二释。谓初一颂半略
    释难以标宗。后二十二颂半随所标而广
    释。广中有三。一广三能变体。二广依识所
    变。三广由假说言 或总为三。谓初.中.后。
    初一颂半名初。次二十三颂半名中。后五颂
    名后。初.中.及后一切善故。广中分三。初十
    四颂半广三能变体。次一颂广依识变。后八
    颂广假说等言 又总分三。谓境.行.果。初
    二十五颂明唯识境。次有四颂明依境起
    唯识行。后一颂依行得唯识果。辨境之中
    明真俗谛。二十四颂明俗谛。次之一颂明
    真谛。明俗谛中分二。初标。后释。如相.性.
    位三科中解。次上三科如疏中解 又总分
    三。谓略.广.中。初一颂半名略。次二十三颂
    半名广。后五颂名中。为利迷我法。利迷
    于识。利迷行位利此三根。或迷所执.依
    他.圆成如次配之。或初破有执。后二破空
    执。故分为三不可增减 或总分四。初一
    颂半总标纲要分。第二十四颂半广陈能变
    分。第三有九颂结释外难分。后之五颂依修
    获益分。先未有说故总标宗。不知识性如
    何故次陈能变。虽成所立外问须除故结
    释难。既如是已闻思何利。故次明修获益。
    由此成四不增不减 或总分五。一略标
    宗。二陈识性。三彰变义。四释外征。五修成
    果。宗义为主故最初陈。虽有识言未知识
    性。故次于前随宗陈辨。虽知其体未明
    变义。故次识体而说变义。虽说义门妨
    难未遣。故随变义次释外征。达义周圆随
    释难已故须入位。故分成五。其第三彰变
    义。于前分为四科中。第三结释外难中离
    出。义意可知也
    论。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准瑜伽释言。总问此论所明宗要。问者
    先闻诸经所说一切唯心。其义未了故为
    此问。或作论者先总受请。论之宗要尽在
    心中。欲为学徒分别解说。自假兴问为起
    说因故为此问。若不尔者。先无略说无
    容?H问。又发问者略有五种。一不解故问。
    二疑惑故问。三试验故问。四轻触故问。五
    为欲利乐有情故问。今为第五。专为利
    乐诸有情故作此论也。已达故非初二。自
    问故非次二。故依第五以发问端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安惠解云。佛身
    诸法不可说为若我.若法。证不可言故。
    执.习俱尽故。施说我法唯在于余。除佛
    已外诸异生等。于计所执总无之上别执为
    我法。世尊为除此妄实执。于总无上义施
    设。为圣教我法。如论所引厚严二颂 护
    法云。世间依情起妄执无。圣教依因缘道
    理假施设为我法 难陀师云。依相分上
    起所执我法。随计妄情说为世间我法。即
    依所变依他上施设为圣教我法 何故本
    颂最初答难即标论宗 般若灯论初释八
    不。清辨二释顺世俗解。今以此颂摄一部
    中所有义尽。由是答标。下十四颂半广此
    所标三种能变下三句颂。次是诸识转变等
    一颂。广此第五句颂彼依识所变。后有八
    颂广此颂上二句由假说我法等。彼初二颂
    答文外违理难。后六颂答违经难。言虽似
    别。意皆依心所变现而说。后之五颂总广
    修此一颂半所经行位。故先答难即标论
    宗。总摄一部之大意也。初一颂半分之为
    三。初二句随先问答。次一句随别征释。后
    三句随陈自列。此以义科。非依释段
    我谓主宰法谓轨持。主是俱生我。无分别
    故。宰是分别我。有割断故。主是第七我。宰
    是第六我。主是世间我。能作.受故。宰是圣教
    我。依用辨故。并疏为五解。圣教法名轨。
    依用辨故。世间法名持。执实自体能自持
    故。并疏为五。此中皆依增上义说。四解通
    依世间.圣教。第五别配
    有情命者等。金刚般若说四。虽诸本名别。
    今菩提流支所翻云。我.众生.命者.寿者。天
    亲论释。见五蕴差别一一阴是我。如是妄
    取是名我相。此意总计三世五蕴差别为
    我。见身相续不断是名众生。此计五蕴从
    前际来相续不断故名众生。一报命根不断
    住故是名命者。此计现在现有命故。命根
    断已后生六道是名寿者。此见未来生寿
    更起故。理准此名是养育者。养未来故。翻
    家错失名为寿者。不尔生者命者。诸教之
    中应别说有寿者。由此彼经但说四种。以
    缘三世总别计故。瑜伽八十三但解八名。
    一我。我我所见现前行故。举有能缘以显
    所缘我体是有。二有情。谓诸贤圣如实了知
    唯有此性更无余法。又复于彼有爱着故。
    情者性也。初总谈彼有情之义无体可显。
    即五根等皆名有情。此即是我唯有此性
    无余法故。后解以爱为情。能生我爱说名
    有情。于彼法性生爱着故。若无有情谁情
    所爱。三意生是意种类。有能思量胜作用
    故。显是意类故名意生。四摩纳缚迦。依止
    于意而高下故。若总释义。此名儒童。儒美
    好义。童少年义。美好少年名曰儒童。论依
    别释。摩纳是高义。高慢他故。缚迦是下义。
    卑下他故。以依止意。或陵慢他。或卑下
    他。名摩纳缚迦。五养育者。增后有业。作士
    夫用故。初养未来。后长养现在。六补特迦
    罗。以能数数取诸趣故。诸贤圣等亦名此
    者。从未得道旧身说故。七命者者。与寿
    命和合现存故名命者。寿命是别者。是总
    也。总者与别命和合现存故名命者。八生
    者者。谓具出现等故。瑜伽第十云。生云何。
    谓胎.卵二生初托生时。等生云何。谓即于
    彼身分圆满仍未出时。趣云何谓从彼出
    生。起云何。谓出已增长。出现云何。谓湿.化
    二生身分顿起。蕴得云何。谓诸生位。五取蕴
    转。界得云何。谓诸蕴因缘所摄性。处得云
    何。谓即诸蕴余缘所摄性。诸蕴生起云何。谓
    即诸蕴日日饮食之所资长。命根出现云何。
    即诸蕴余寿力故得相续住。此中略义。谓生
    自性。若生处位。若所生。若因缘所摄。若住持
    所引。若俱生依持。前十中第一生。及第五出
    现。是生自性。第二.三.四是生处位。第六蕴
    得是所生。第七界得.第八处得。是生因缘所
    摄。第九诸蕴生起。是任持所引。第十命根出
    现。是俱生依持。谓生者具有此十义。以总
    作用故但说八。合士夫用入养育者多分
    计故。若开为二增后有业名养育者。育现
    在身作士夫用名为士夫约世开之 能
    断金刚般若经依杜行?梵本。贞观二十三
    年于玉华宫夜翻朝进。本既别矣。列名亦
    殊。初八后九。依大般若等诸本。及大师自
    本中能断金刚分梵本亦四。所以天亲等释
    唯四非多。其能断初八云。有情.命者.士夫.
    数取趣.意生.摩纳婆.作者.受者。后文说九。
    此八加我。初文因说度一切有情。有情为
    首略无其我。此中士夫即育养者。于现在
    身作士夫用故。瑜伽生者即作者。摄此八
    之中。前六别行相。后二通行相。故前说八。
    后兼说我。六别行相.二通行相所以有九。
    大般若一处说十三。瑜伽八中加士夫.作
    者.受者.知者.见者。开瑜伽八中养育者分
    为二世。故说士夫。依此初九是别作用。后
    四通作用。依别作用.单行相说故。或说十
    五。加使作者.及使受者。依单.重.通.别行
    相具说故。初十三单说。后二重。初九别。后
    六通行相故。大般若第七说有十七。前十五
    中加起者.使者或说十九。前十七中加使
    知者.使见者。后二文亦依单.重.别.通行相
    一切具说。由此诸教说数不同
    预流等者。等二十七贤圣.十三住等菩萨
    二十七贤圣者。一信解。二见至。三身证。四惠
    解脱。五俱解脱。六预流向。七预流果。八一来
    向。九一来果。十不还向。十一不还果。十二阿
    罗汉向。十三阿罗汉果。十四极七返有。十五
    家家。十六一间。十七中般涅??。十八生般涅
    ??。十九无行般涅??。二十有行般涅??。二十
    一上流般涅??。二十二退法阿罗汉。二十三
    思法阿罗汉。二十四护法阿罗汉。二十五住
    法阿罗汉。二十六堪达法阿罗汉。二十七住
    不动法阿罗汉 十三住圣如疏第九卷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上(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