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四 >
  •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七(论本第十六七八九二十)

    思谓思虑。即遍行思。唯意识俱。因思生慧。
    名为思慧。今取因思慧所成诸法。体通五蕴。
    为此地体。文分为二。初标列三门。后随别释
    自性清净者。明思慧体。简生得善故名清净
     思择所知者。思择一切所应知法 思择
    诸法者。思择佛经长行。及颂诸要法义 远
    离一切不思议处者。谓置记境及非己分诸
    地证境 能善了知黑说大说者。外道邪说
    及诸恶说名黑说。内道正说。及诸善说名大
    说 于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谓非己分少
    所知解处。名法少分。但名信解。不应谤故。若
    于己分少所知法。应慧观察
    第二段。思择所知中。文分为三。初总问答
    体。次别略问答体。后随别释。分为三。初释
    有法。次释无法。后双辨二。有法有二。初标五
    门。后随别释
    自相有法。文分为三。初标列。次别释。后结
    成 胜义相有。谓即真如。根本智得非安立
    相 相状相有。即依他性 现在相有。唯现
    在世。非于去来 现在有中。要具四义。方是
    自相有法。谓诸假法略有三种。一聚集假。如
    瓶盆等。二相续假。谓于三世立一有情。于今
    不断义。即是彼。三分位假。谓不相应等。今
    非此三故自相有 一于是处名可得者。谓
    依他性。后得智证。虽离名言。以名诠之。立
    名相顺。非知真如不顺于名。故名可得。简
    圆成实性 事可得者。简所执性。虽有其名
    无体事故 此名于此事非不决定者。简分
    位假。此名唯目于此事。故如所见青等名定
    目彼。非如热病见青。谓黄热病患时。其名不
    定。迷乱故。然名不决定。亦如?等名常决定。
    非如忿等后转变时。便失彼名。由彼无常。不
    决定故。名不决定。初不决定心分位假。后不
    决定。境分位假。又二不定。翻显于定。非分位
    假 此名于此事无碍随转者。谓色等名。若
    聚若散。名常随转。非如瓶等于聚集处。其名
    随转。于离散处。名即退还。返显名于无碍随
    转。简聚集假 现在相有者。简相续假。若现
    已生。为未来因。为过去果。方是自相有法
    共相中。文亦有三。谓标释结 种类共相者。
    五蕴种类。虽体各别。积聚义同。总名为蕴。蕴
    为共相 成所作共相者。谓三业六识思体
    虽殊。善有漏同皆感爱果。名成所作共相。如
    是等类
    释假相有法中。文分为四。初总略问答标。二
    问答列名。三随别释。四总结成 以此显此
    者。以此物还周备。显于此物 以彼显彼者。
    以余物别显于余物 远离此彼者。谓非前
    二 如宅之门 以此显此中。地之坚乃至
    风之动。皆于实相处转。毁之焰等皆于假相
    处转。毁者假火之别名。[火*(离-?+贝)]炽名毁故。以彼显
    彼中。佛授等。有情假。饮食等。是法假。远离
    此彼中。宅之门等。宅大。门少。非周备。以此
    显此自性。亦非离宅而别有门。亦非以彼更
    显于彼。故是俱非 百之十十之三等。且据
    此数。非定唯尔。言百之五十之一等。其类皆
    然 众共施说言论有六种者。此中举识及
    五遍行。各别相状。意显共相假法不离实法。
    此亦各别所取自相。是实有法。六种所取共
    相假法。增益自相。可起言说。相状自性名共。
    施设言论如瓶盆等。故唯识言。假谓增益非
    实有相。于六所变。各附己体真实自相。而增
    益故。虽别境等所取相状。亦共可立假言。然
    此六种定遍境故。不说余境。众人共施设。所
    起言论。必依此六相状。非说此六相状定是
    假有。然唯识说。作意能了事之总相。及余心
    所所取别相。此中即说通二境也。或此但举
    能取总境故。说作意所取能起于识。不尔便
    违显扬等论。说总取境名心。亦别名心所故。
    然六十五说一种假。谓若有法。待依所余。施
    设自相。名为假有。如待依蕴施设有我。待依
    色等相事。假立色等。待色香等立舍宅等。待
    蕴相事立生老等。乃至待诸色不转。假立虚
    空。如是等。对法等说二假。谓待名言想境。或
    待此余相境。大品经说三假。谓名假。受假。法
    假。唯识亦说三假。谓聚集。相续。分位。成实
    论说有四假。谓因生假。相待假。相续假。缘生
    假。此论第一百说有六假。谓聚集假。因假。果
    假。所行假。分位假。观待假。此中及显扬十
    八。复说有六假。皆如对法第二疏解
    流转因中 由此种子者。业种也 由此熏
    习者。名言种也 由此助伴者。无明爱取也
     彼法流转者。生老死起
    还灭因中 诸行还灭者。有漏三性行灭灭界
    也 杂染还灭者。见修烦恼断断界也 所有
    一切能寂静道者。谓能寂静前二还灭。诸无
    漏道 此无漏道。能般涅??能趣菩提及彼
    资粮。即资粮道 并其方便。即加行道 能
    生者。谓彼道能生种 能辨者。谓能辨涅??
    现行无漏道。故对法第九说。若资粮道。若加
    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皆名道谛。此说
    还因唯摄前四 又释。此中资粮方便。皆无
    漏道。是无间道。前远近加行故。不同对法。前
    能寂静道。是无间道故 若广分别如思因果
    中应知其相者。决择思慧地。说因果思议者。
    如有寻伺地已说。此即指前本地分。及决择
    分两处。有寻有伺地。其明染净因果故
    所观无法中。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者。此性远
    也 若非有性者。是相违 不和合性者。处
    时二远也 或若远离性者。人中无此性也。
    若非有性者。于人中。此人蕴性。无彼人蕴性
    也。不和合性者。于此人中。三性诸漏无漏法。
    非一刹那和合也 胜义无者。诸世俗言所
    说自性。依胜义谛皆非有故
    第三合释五种有无性中分二。初总标。后别
    释 第四是不二相等者。生老等相。名差别
    相。与所依法无别体故。名不二相。虽分位假
    六相有故 事相等者。即前六种言论中。众
    共施设言论也 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
    宣说者。诸外道计。此解脱神我名曰如来。有
    三身别。若有若无。即不可说事。又前依体
    无。此依体妙。故名甚深 五种无性。飜五
    有性。如应当知
    第三大段。思择诸法。文分为二。初标。后释
     思择素怛揽义者。素怛揽藏。依此论说十
    二分中。多分摄七分。除缘起自性故。譬喻。本
    事。本生。眷属故。此四?衬我?厣恪S殖??br> 议。阿?炒锬ゲ厣愎省R榔叻种小3?ベね臃?br> 诵经余六分教。是所思择素怛揽义 单诵
    伽陀是所思择伽陀之义。此有三种 胜义
    伽陀者。明无我理 意趣伽陀者。释伽陀意。
    如四意趣等 体义伽陀者。明伽陀中体性
    义理
    就释胜义伽陀中。文分为二。初举经颂。后随
    别释。颂有四十四中。分为十二段。初有九颂。
    明无有情我。及作用体义诸法。二有两颂。明
    在家出家杂染自性无明贪爱。三有五颂。明
    杂染品依因时分。四有四颂。明自共相及二
    谛观。五有两颂。明三种三法无和合义。六有
    一颂。明同性心所相应非异性等。七有两颂。
    依二谛理明人法有无。八有一颂。明作者受
    者一异不可说。九有五颂。释通疑难。十有五
    颂。明集生苦谛解脱等。十一有一颂。明阿赖
    耶识。譬如池派流。十二后七颂。显示解了解
    脱遍知及缚遍知。初九颂中。文分为三。初之
    五颂。正明无我及作用。次三颂半。重明法无
    作用。后有半颂。显法从缘生自然而灭
    长行释中。文分为二。初总释颂意。后别牒释
    之 对治增益边执者。执有我用名为增益。
    拨法性无名为损减。此依三乘通境界说。不
    说法增及真如减
    别牒释中。若随义科。成十二段。第一段中
     如是半颂遮遣别义所分别我者。破离蕴
    我 诸法亦无用者。破即蕴我。诸蕴我用亦
    都无故 此显不取微细多我便能对治等
    者。说诸蕴等多微细法。便能对治宰主等执。
    不依一身执有微细多实我故。成唯识云。我
    应如蕴非常一故
    此若无者云何建立内外成就等者 次下有
    六云何。乘前起后问。此意问言。我若无者。
    云何立内外。第二问云。若一切空。云何得有
    能观圣者所观空境。第三问言。能所观皆空。
    云何得圣凡差别。第四问言。凡圣若无。云何
    得有能教所化。彼此差别。第五问言。若无能
    教所化。云何得有染者净者。此中初答法假
    非真。次答人法非实。后三唯答我无。第六问
    答法之实用 如其次第宰主作者俱无所有
    者。谓无任持。无主宰也 无驱役者。无作者

    第三段中。差别所依因及时分者。对法论说。
    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
    生。引因位名因。熟变位名果。此二名时分
    故。此说言有因诸法有因众苦。前七俱为有
    因故。名有因诸法。后二为众苦。然爱取有为
    有因故。名有因众苦
    非内亦非外等颂中至能生杂染者。此中意
    显。五颂明杂染品依同时分中。初二颂。明烦
    恼业生杂染。下之三颂。明依过现诸行能生
    杂染。不依未来而生杂染。初七句意。明未来
    不生杂染。后五句。依过现能生杂染。谓不依
    未来内根外尘。而生杂染。行未生故。于过现
    世。可得生行故。云有时而可得也。返显未来
    无时可得 又释未来在未来。生染不可得。
    未来至现在。生染有时得 设行已生即由
    此相无有分别者。此释颂言设诸行已生由
    此故无得。谓设于过现已生行中。作前不在
    内外。中间不生之观。由此观故。尚无分别。不
    得生于三种杂染 未来无相故无分别者。
    释颂未来无有相。谓说未来相都无有。都无
    分别而生杂染 如此如是当来决定不可知
    故者。此结未来定难知故。不生杂染 若不
    如是分别异类或时可得者。若不如是分别
    未来异过现类。或时有疑。未来有引生诸杂
    染可得 若于过去即可分别如此如是曾有
    相貌可分别故。此释颂中过去可分别能生
    杂染 非唯曾更而可分别。乃至生诸杂染
    者。此释颂中分别曾所更非曾亦分别。此言
    意显。非唯过去曾所更境。而可分别生诸杂
    染。现在诸境。未曾更者。未曾更故。虽不分
    明。取其相貌然随过去曾得种类。此现新境。
    亦可分别生诸杂染。结文可知 行虽无始
    然始可得者。无始时来常随逐起。是故无始
    新新生起。故始非无
    第四段中。有四颂。初一颂半。明自相观 日
    亲者。佛也。乔答摩此云日炙。故呼佛为日亲。
    次半颂明共相观。后两颂明二谛观。初三句
    胜义谛观。后五句世俗谛观。法无实用故。无
    有实痴。无实有情故。无有实痴者。故上三句。
    痴非能痴痴及痴者。亦无痴者能有其痴。名
    胜义谛观也。世俗谛中。愚痴非无。非不愚者
    起。可说有痴及有痴者
    第五段。有两颂。释中。说业为所随识为能随。
    果随因故。胜义中无。又三世三业说不和合。
    非于一世。又一世三业无实相应。非无假法
     若彼与此更互相应如福等行无和合者。
    更互相应说和合义。福等行三世三业决定
    无相应义
    第六段。一颂释中。心相应亦尔。无实相应随
    转之性。非无假法 又相应者。谓同性。不相
    应者。谓别性。非同性者。或不相应。非异性
    者。或非不相应。由此故知。无实随转性。释上
    初二句 又非一切心或相应或不相应者。
    释下二句。于相应中。又非一切定与一切相
    应。若此时不相应。亦非一切定不相应。于胜
    义谛中。无实相应不相应义故
    第七段。有两颂。依二谛理。明人法有无中。初
    一颂依世俗谛。明心随转因缘。次半颂依胜
    义谛。明我体无。后半颂明依世俗谛。有作受
    果 流谓相似。相似果续故 无断。谓不相
    似相似果生故。此显等流果。及余三有为

    第八段。有一颂。明人物一异性不可得。唯有
    因果差别生故
    第九段。有五颂。释通疑难中 又此因道无
    有断绝颂中四句如其次第释此四难者。一
    者难言。若无有我。后有应断。初句答言因道
    不断故。二有难言。果应顿俱生。答此难言。和
    合作用转。非顿非俱。作用合故。三有难言。若
    无实我。应从一切一切得生故。次答言。从自
    因而生。自无他因。有不生故。四有难言。既无
    有我。谁摄受所作生死等作用。故此答言及
    摄受所作。由因不断果生立假者。能摄受所
    作实我故成无。由此名为四句如次 经说
    色相为寻思故难说示他故不可见者。所证
    色自相。性离言说。以寻思境不称自相。名为
    寻思难为示他
    第十段。有五颂。明集生苦中 显彼我见由
    集次第发生苦者。贪爱正是集自体故。即内
    贪境名贪爱缘。能生苦故。皆名为集。我见及
    苦。俱名当苦因缘。我见体亦是苦
    第十一段。一颂。明阿赖耶识譬如池派流。此
    显不一义。楞伽经说。如海遇风缘。境等风所
    击等颂。显不异义。故彼此文义无乖返。又
    此据本末义。彼据体用义。二义皆成不一异

    第十二段。有七颂。显示解了解脱遍知及缚
    遍知中。文分为二 初又法行者。总释七颂
     解了缚遍知者。二别释七颂 别释中有
    二。初一颂。明解了缚遍知。余六颂。明解了
    解脱边知 染污意恒时颂。唯识说第四句
    非曾非当有。彼依诸部颂。现在断故。非于
    未来。亦非过去。萨婆多等。不许贪慢见相
    应故。今依大乘正颂及大众部等说。非先亦
    非后。许诸烦恼俱时生故。又释染污意。诸部
    不同。如唯识第四卷疏解 后六颂中。初一
    颂。明所解脱体。次两颂。显解脱性。先染污无
    名为解脱。非意后净得解脱名。二乘之意。唯
    染污无。所净无故。能净意亦无。不要意净名
    为解脱 次一颂。释有余涅??。次一颂。显无
    余涅??。后一颂。明无实数取趣生死涅??
    第二大段。释意趣伽陀中。文分为三。初标请
    者。次举伽陀。后随别释。五十一颂中。文分为
    二。初一颂。梵王请。后五十颂。世尊答。请问
    有二。上半赞。下半请。请有三。一问学体。二
    问学教。三问法。如次配请 颂中学及所学
    并修学文。就五十颂答中有二释。若以文段。
    此卷释二十二颂。即为二十二段。后卷有二
    十八颂释。分为十九段。至后卷当配合 五
    十颂。若以义科分之。为二。初一颂。答学体学
    数。所余颂。答当修学。就答当修学中。分为十
    三段。初一颂。学方便。第二有一颂。学次第生
    起。第三一颂。学次第清净差别。第四一颂。学
    所得果。第五一颂。学渐次因缘别总修习。第
    六有三颂。聪?闭叽蔚谖?蠊?颉5谄叽稳?br> 颂。明学成败共与不共。第八有一颂。明正邪
    学。第九一颂。辨三学断障成满。第十有一颂。
    明受差别。第十一一颂。明学纯杂可得。第十
    二有二十一颂。纯明戒学远离清净。第十三
    有十三颂。纯明定学远离清净
    怖多所作懈怠众生者。乐闻略故。怖修学多。
    虽有六度万行。但说三学。以三学名摄一切
    行。非显了说故名密意
    如是六支显示四种尸罗清净者。下有五句。
    初安住净尸罗一句。是总。非入四净故。下有
    四句。名为四净。此六支义。前虽略明。其声闻
    地广说
    显示最初增上戒学乃至安住因缘者。此释
    二安住二种渐次为因缘。初义。谓增上别解
    脱戒。能安住静虑戒。及增上方便定心。方便
    定心后。能安住根本定心。及增上修慧。是名
    初安住二种因缘。别解脱戒。引生定戒及定
    故。初方便定。引生根本定及修慧故。即此中
    间慧定。俱时所摄静虑戒学。能为无漏定慧
    二种安住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言中间
    者。初戒定后所生定慧。在无漏定慧之前因。
    故名中间
    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安住因缘者。释一
    能趣涅??。渐次为因缘义。因缘义通上两句。
    故无漏慧一种。三中最上。亦是二因缘所生
    极果名为最上
    显示修习若别若总随其所应者。释上纯杂
    而修习义。别修三学名纯。总修三学名杂
    初一不共者。初戒学可修。唯有一不假定慧。
    亦得成故 中不离初者。第二定学。不离戒
    学修方便成 上不离二者。第三慧学。学必
    具初二。若阿罗汉三学已满。超彼一切
    此后显示受持戒相者下。二十一颂。明戒学
    清净相
    唱令家者谓屠羊等者。西域有人专行唱令。
    凡有罪者。皆彼人将往。巡历处处。唱告如唱
    屠羊等。多造恶业故 羯耻那者。谓典狱之
    类。远离劣恶作者
    非太沈。离非处恶作者 非太浮。远离失念
    故住正念 究竟时。谓根本 方便时。谓眷

      第十七卷
    若依初文。此卷释前二十八颂。为十九段。初
    一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一颂为一。次两颂
    为一。次有十颂各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
    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半为一。次三颂半
    为一 若依后义。科下二十八颂分二。初十
    五颂。明增上戒。后有十三颂。明增上定
    应发常勤精进者。被甲也 坚固者。加行
    也 勇猛者。无退也。不言无足精进。此明修
    因。不说彼果。故不言无下精进者。被甲加行。
    于善初修。无退一种。于苦能忍。摄善。离苦。
    此二已周。略无无下。故但说三。如瑜伽八十
    九广说五相
    五支不放逸者。三世精进为三。三世持起勤
    事前方便。起极殊胜先时所作。加行作意为
    第四。其作意及精进。为俱有故。俱时所行诸
    心心所。身语业等。为第五支
    杜多功德者。即旧头陀也。即小欲知足。离
    着之义 远离眷属。贪欲。即发露众恶也。因
    贪欲生。故名眷属 远离多欲不知足因者。
    已得衣服等?妙皆欢喜 远离多欲不知足
    障净学因者。少随世务。?弊亦随转。名离多
    欲。受杜多功德为寂。离烦恼者。名离障净学

    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者。释应量而受

    以所得利转招利故者。释得已不轻毁。毁此
    所得少转更招多利
    不受于信施。颂不耽着利养恭敬。是总意
    不执恶见。是第二句 不虚受施。是初句
    不谤正法。是下半颂。下文亦总 或恐如害
    疮?者。坚执恶见。虚受信施。毁谤正法。贪后
    世欲生恶见因。此五名疮?。因受信施耽利
    恭敬。因所生故
    习近顺定诸卧具者。谓边际卧具。诸卧具中
    最极鄙劣。下极边际。因此后能顺生寂定
    非沈掉等下两句。如次释坚精进及勇猛。断
    二恶修二善故 于诸善品生起欲故者。释
    颂中生欲及不增恶 于诸欲中极增厌者。
    释无有欲及增恶 为修善品乃至习睡眠故
    者。释前睡眠。为有堪任及心安寂。应时时眠。
    不应令?。其似?干颉R啻怂?恪∪粜纳蛎?br> 至不居静故者。初释离睡眠。思惟光明净妙
    相故。后释离掉举修。似掉举相。游行乞食。
    行利他时。不居静故。或不居静。亦解离睡眠。
    若时居静。增睡眠故 于先所犯便生忧悔
    者。释前恶作 于所不犯无忧悔者。释离恶
    作 后后殊胜生希虑者。释于胜生希虑。翻
    显于前前微劣。不生希虑。此显似疑除真疑
    相。上之五盖。皆说似盖。以离真盖 殷重无
    间正方便者。殷重者一切种也。即具足修。无
    间者。是恒时也。正方便者。正方修也
    危逸所依地者。人天之身名所依地。由欲失
    财故名危逸
    第三大段。释体义伽他中。文分为三。初结前
    生后。次前举九十一颂释。后第十九卷末。总
    以一颂结上所明。成十四段 此卷中合有
    五段。初一颂名恶。第二有四颂。名说。第三有
    五颂。名贪。第四有三颂。名流。第五有三颂
    半。名怖。第六有三颂。名类。第七有二颂。名
    举。第八有三颂。名池。第九有五颂。复名流。
    第十有四颂。复名贪。第十一有五颂。名作。第
    十二有五颂。名劬劳。第十三有三颂。名得
    义。第十四诸行无常下。四十四颂半。名论议。
    此中或以颂初所明。或以宗义。而为名号。如
    后颂释
    释第二广说中。有四番释。第三番中。略不
    解第三颂 诸有为法皆三种言事之所摄故
    者。俱舍云。世俗言依此三种者。即三世路
    也。言事者即。言所依事。无为不然。此即总举
    有为。即此义中。别说妙欲以为应说 应说
    想者。名也。由说欲名。彼方解故。彼不擎举其
    鼻。往他家规求所欲也
    第二翻释中。初颂。显示待时诸欲者。释初句。
    以应说故。所以待时。如前初番四复次。释
    于欲邪行者。即第二句依应说安住邪行果
    者。即下半颂。集招生死。第二颂中上半颂。名
    舍欲应理。后半颂修行讥论不应道理。及待
    时欲者。后半亦显欲心待时。若欲受用待时
    方得故 第三颂亦然者。亦是舍慢求无慢
    第三番释第二颂中 显于诸欲能了知故
    者。释初句。次二故字。释第三句
    第四番释前三颂中。佛为彼天。说前三颂时
    彼领悟。闻前二颂。深厌诸欲。闻第三颂。舍凌
    蔑心。并断?x慢
    第三。有五颂中。释贪中。初一颂问。后四颂
    答。答中。初三方便观。后一根本观。方便观
    中。初一厌境观。次一不断观。第三有三观。一
    苦。二无我。三身念住观。长行释中。若摄诸根
    不为欲贪损坏其心等下。释第四颂根本观。
    将释彼颂豫皆料简。了知是已未离欲贪一
    分学者下。正释本颂欲贪生五因中。第二由
    希乐欲界。三由取男女等有情想。四由猛贪
    逼迫
    第四。有三颂中。初一颂问。余二颂答。长行释
    中。唯释后二颂答 越五暴流者。断五下分
    结 当度六者。断五上分结断方便 云何
    能广度欲爱者。断五下分结方便。谓广度欲
    爱也 而未得腰舟者。问如彼善断。未得腰
    舟。度上分结也。如世度海以葫芦。或浮皮
    袋或[泳-永+奈][木*茂]。如浮囊[木*串]置腰上。名曰腰舟。海
    喻生死。意识如腰。慧如舟故。二颂答中。初颂
    正答。后颂结答 而能静虑审虑谛虑者。初
    中后别故 若和合爱者。谓未得胜境 若
    增长爱若不离爱者。谓已得胜境 若不合
    爱。未得恶境 若退减若别离爱者。谓已
    得恶境 复有差别云何修习于无寻定等
    者。前番已释修无寻定。是断五下分结方便。
    由初静虑有三识身。当生喜舍而起痴爱。寻
    等未尽故。依无寻伺定。修断方便。今此差
    别。依第二静虑。复数修习。名如彼善断。又
    前复次。明依欲界闻思等持。厌诸寻故。名无
    寻定。是断下分结方便。依初静虑。离欲界欲。
    下分结断。今第二差别。修第二静虑无寻伺
    定。令下分结远。名如彼善断 余如前说者。
    谓了法永解脱。皆同前释也 如经说惭轴
    意腰舟者。惭如车轴。能摄善轮。驾御智车。运
    度危厄。腰舟如上
    第五。三颂半怖中。有三行半颂。初一颂半请。
    次一颂答。后一颂赞 十资身具者。如前第
    二卷释
      第十八卷
    十四段。解体义伽陀中。上已五段讫。此卷有
    次八段全。并第十四段少分。此初解类有三
    颂。初一颂问。余二颂答。问中有五。一奖胜
    生。二开出道。三于何师学。四住何法学。五不
    惧后死。答中初一颂半。答初二问。标具九德。
    既是胜人。能奖胜生及开出道。后半颂答后
    三问 以法者。道理 以正者。顺益 以次
    制者。轨范 以导者。奖劝 又以法者。教。以
    正者。理。以制者。以此教理制御。以导者。训
    示非。以威严而刑罚之 谓因力故者。布施
    也 士用力者。谛实也 助伴力者。慧舍也
     云何为泉谓六触处者。六处如泉。烦恼如
    水。泉所出故 或安受受所摄者。安受。谓喜
    受。所摄。谓乐。又释。以悦心名安受。适身名
    受所摄。不安返此
    第九段。又释流中。有五颂分为二段。初两
    颂。显异生有学等。渐次能越暴流。后三颂。
    明得究竟道永越暴流。四流义。如前第八九
    卷等释。异生由正信越欲暴流。下之三句。皆
    有学越余三暴流 及显能证第一住道者。
    谓能证灭尽定道 二十二处者。如下声闻
    地广说
    第十。贪四颂中。初一颂问。次一颂答。次一结。
    后一明对治。释中有四初释。初颂 云何
    润生下。释第二颂 或有身手力下。释第三
    颂。又有沙门下。释第四颂 诺瞿陀树显所
    润生水名能润自者即是乃至种子界性者。
    显所润生。现寻思等。因此界性生故。谓诺瞿
    陀。从自根生。风吹鸟衔子堕岐孔。又生多树
    根。依岐孔展转后生。由本水润。展转树生。水
    名共缘故。贪恚等法以润爱而为共缘。各自
    种子而为别缘 摩鲁迦条者。藤葛之类。此
    喻诸欲。旧云摩娄迦子。六种别欲。犹如林
    树。贪能缠绕故喻藤葛 略义中。于诸欲中
    二种别缚者。论文自释。名为别缚。各别种生。
    名不共因。皆由爱润。名为共缘 断方便胜
    利者。第四行颂中上半颂。了无常性已。不起
    贪着。名断方便。后半颂即便弃舍。终无有退。
    名断胜利 若贪若欣乃至爱品者。六别欲
    中。所生爱恚品。如前应知 耽着。即是第六
    于外五尘之寻思也
    第十一。作有五颂中。初一颂问。余四颂答。释
    中初释问颂。第二 又显如来依第一义下。
    释初答颂 由此显示学与无学下。释第二
    答颂。若未离欲。为度欲流。运足动手。发勤精
    进。名未极底。若已离欲。名得源底。庸预进断
    上分诸结。不运手动足。勤加精进。名非身分
     此即显示诸婆罗门下。释第三答颂 得
    静虑者永断一切下。释第四答颂
    第十二段。四行半颂。劬劳中。有三问答。初呼
    佛为?刍。已度暴流耶。第二问得涅??灭定。
    已度暴流耶。佛告言。如是。第三一颂。问有
    二。乘前初问。汝今已度暴流。犹如河等。乘前
    第二问。如何无攀无住。已度暴流 余二颂
    半答中。初一颂半。答有暴流尚未能度。后之
    一颂。答彼二问。然后两句。以本经是应颂偈
    故。其文易了。略指令知 只焰者。应颂也。
    此长行中有三。初指无攀无住义 次世尊
    依昔示现修习下。总释颂意。未对下坐。断非
    方便。邪取精进时。有彼劬劳乃至漂溺。菩提
    坐下。于邪精进。得断遍知。便舍劬劳乃至漂
    溺 第三此中显示修苦行时下。释前两答。
    初答初问。已度暴流。犹如河等。第二云何复
    依涅??等。第三问无攀无住已度暴流 非
    方便者。昵健陀所。日食麻麦。邪自苦行也
     ?齑锫邋日摺J敲褪⒁濉>稍朴敉防蹲印S诒?br> 修非想定 阿罗荼者。是逢过义。即旧云阿
    蓝迦蓝也。于彼所修无所有处定。即显苦行
    在乐行前 此中四义舍劬劳等者。谓复于
    后时坐菩提坐下。为第一句。舍劬劳 所有
    善法遂得增长。是第二舍劳 如如善法既
    增长下。第三舍住 既由如是不知足下。第
    四舍标。故言如次 还复止住下地生因者。
    即对法云。颇有圣弟子。已离色界欲。得无色
    界寂静解脱定。后生色界耶。答曰有。谓得灭
    尽定。退生色界中。即此是。此颂意说。外道有
    劬劳等。我世尊已离生死等。证涅??者。定已
    离彼故。若圣退者。有劬劳等。不退圣者。定已
    离之
    第十三段。得义伽陀中。一颂半问。一颂半答。
    善见。善知。善鉴。善达。以四谛智。如次应知
    第十四段。诸行无常下。有四十四颂。释论议
    中。分为二十七段。辨扬深理故名论议。释初
    颂中。文有四。初释初总句。有非恒有。无非恒
    无。故生与灭。皆是无常。无常之言。通总三世
    及别过去 第二若过去生过去所得下。如
    次释第一无常。第二句有生灭法。过去世已
    生灭名无常法。未来世当生可灭。名有生法。
    现在世现生将灭故。名有灭法。三世诸行。皆
    有灭法 第三若彼诸蕴在于未来下。释第
    三句 若诸有情下。释第四句。苦因灭故当
    生解脱。说之为乐。?重息故。现安乐住说之
    为乐
    略义之中。有九对。释初六复次。如次配诸行
    及彼寂乐。无为法名遍知者。所证从能证道
    为名也。诸有为行观起无愿。不见我故。即观
    无空。故空无愿。观诸行起 圣谛现观相违
    二法断所依处言二法者。一随顺戏论。谓四
    见。或苦谛下一切烦恼 二怖无戏论。谓我
    见。或灭谛下一切烦恼。此二法与现观相违。
    今显二法断所依处。即苦灭谛。所知无倒性。
    次上半颂。所证无倒性。即下半颂。外道执世
    间常。谤涅??乐故。名不共也
    第二段颂中。第一句。是道谛与灭谛为迹。第
    三句由道谛证灭谛。第二句集谛为苦谛因
    迹。第四句由有集谛。常受苦谛 若善修习
    此无纵逸等者。谓修道谛诸有学者。于过去
    世已死之时。未习道故。可由不调善死。现在
    未来。由习道故。不由不调善死。诸阿罗汉。未
    来无死。亦名不由调善及不调善死。纵逸翻

    略义中。处非处性。善恶因果。顺相生故 自
    业所作。非他作及无因故 师于弟子作所
    应作。教诫法故 诸弟子等自所作义。依于
    师授修断法故 谓能顺恶戒穴戒因缘者。
    能发恶身语。名恶戒因缘。即旧所云恶尸罗
    也。污恶善戒故名恶戒。非戒体恶。犯诸善戒
    之根本。名穴戒因缘。即是不正相 不正相
    者。即不正思惟。及烦恼等。略中四义。配上亦
    尔。释此颂中。唯解上半
    第五段文中。分有二。初释上三句。次释第四
    句。释初文中。初以八种观。观诸有情业业果
    报。后释第四句。初中复二。初别明八观。后如
    是戒善男子下。结为四行。初行第二行。如次
    各摄三。第三第四行。如次各摄一
    其略义中。明善恶果。并得果处。名如理思。
    业业果报。乃至止止此诸恶业。终不应为等。
    名如理思。为先之法随。诸法行
      第十九卷
    释第十四论议中。有二十七段。上已释五段。
    此卷二十二段。四语之中。初语总标。后三别
    释 善说善言善论者。善说是总。后二是别。
    说体名善言。说义名善论。善言善论。皆有善
    说三相。善说三相。或别配后三句。或随所应。
    通后三句。然此举世间爱语谛语。返显出世
    二语。以颂初标皆圣语故。其爱语。四十三说。
    爱语有三。谓慰喻。庆悦。及胜益语。广如彼说
     第二颂中。由行信等五种善事。得三种果
     获正信者。信也 耻居家者。惭也。受持戒
    者。戒也 得衣服等者。施也 所有正法等
    者。法也。此释初句 彼既成就下。释下三句。
    初名誉果。即第二句也。次解脱果 证解脱
    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无漏名清净。圣自在
    名天。此释第三句。后得生天果。释第四句
    第三颂中分三。初释初句。次诸恶行所应速
    远离下。释第二第三句。诸不善果名恶外道。
    无利诸邪苦行。名无义因。能远舍故 第三。
    若于增上四圣谛等下。释第四句 略义。先
    闻正法如理思惟。是初句 法随法行。是第
    二第三句 得胜利果。是第四句
    第四颂中。有三复次。第二云所有饮食言说
    游行者。此三如次。是颂三处无染。然处无相
    住。犹有余苦随逐。不名极圆满。或为自利。饮
    食游行无染。或为利他。言说游行不动。游行
    之言通上二利。处无相住。如泛清池。余苦随
    逐。名厌泥时生死之海 又慧解脱。有学身
    证。及俱解脱。如次三处者。由此三人烦恼障
    尽定障未尽故。非烦恼二障俱离故说如次
    略义中。离三界欲于佛圣旨犹有余依。即诸
    无学。名为智者。离欲界贪。胜进道摄。即第四
    句。名为不动已离欲贪。起胜进道故。或第二
    向并果。及第三向。为离欲贪。起胜进道故。其
    不还果如泛清池 又显解脱等持智慧三胜
    利者。诸解脱观。观光明远离定障故。成无染
    等持。观空非我。不动智慧照断。若泛清池
    又显心慧学所得果者。心学果名不动。慧学
    果如泛池。心慧二学。如空无染。或如次第。心
    慧学果。如空无染。心学如天帝幢。慧学如泛
    清池
    第五段。有五颂中分二。初四异生。后一圣者。
    圣者具见佛之法化故。名法见。其异生中初
    一。欲贪邪分别者。第二天眼不定者。第三肉
    眼不定者。第四内外俱障。都不能见。金刚般
    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彼生痴邪
    见。不能当见我者。即此异生前四所摄。彼后
    二乘。虽达谛理。未证法身。亦不能知佛色身
    等。非第一义。不名能见内外二身
    第六段。一颂中有四。初释初句 第二。若有
    已度五暴流下。释第二句。定俱爱味。名有染
    时。然有于此染爱味中。执为己有。我能爱味。
    于定爱味。坚执不舍。此后染心。染前自心爱
    定之取。此后能爱于前所爱。名为贪染。因此
    爱故。当来苦生。亦名为染。此生烦恼。非定烦
    恼。故说招生。此即第六暴流之相 第三。若
    染自取于所染心下。释第三句。若染自取者。
    是后染心。于所染心者。是前定心。谓由后染
    心。于次前所染心。能不随顺。而生爱染。发起
    功用。摄受一处。令不流散。为遮止染。修第六
    意暴流之对治作意故。此能染心现在亦无。
    能染污于相应之心。即所不染相应之心。自
    性净故。名无染污心。此中意说。于所染心不
    随功用故。离缚所缘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故。
    离缚相应二缚离故。当苦不生亦名无染。以
    重缘贪能润生故 第四若有于彼随作功用
    下。释第四句
    第七段。城者内以摄持。外有捍御。内摄四法。
    外御信解。故喻城 相应善法二种心城者。
    一善说法。二?衬我?br> 释第八一颂中分三。初释初二句 第二。彼
    于此定正安住时下。释第三句。不生爱味无
    所依止也 第三。段由如是正方便故下。释
    第四句
    略义中。四种扰乱者。第一即初二句。第二第
    三即第三句。第四即第四句
    第九段。一颂释中有四。初释初句 第二又
    佛示现内寂静乐下。释第二第三句 第三
    如因其[谷-禾+卵]卵生鸡等下。释第四句 第四此
    中差别下。重释舍有行义。初句明得差别。后
    三明舍差别 俱舍者。[谷-禾+卵]藏义。得菩提后。与
    未得前。色身相似。名曰等生。少相似故。余四
    蕴名身生。与因全别。名不等生 内寂静乐
    者。示现独处林野 及沙门乐者。示现持戒
    无悔。喜乐二乐为因。心便得定。诸胜定力。能
    舍二行 寿行者。命行也 有行者。余有
    漏蕴也。有行宽。命行狭。从宽为论。颂无寿
    行。此所舍色身生。示现有漏。与前相似。名与
    前正等。其无漏四蕴名为身生。非所示现舍
    故与前不等。故二差别。色身如[谷-禾+卵]藏。无漏四
    蕴破[谷-禾+卵]而出。如鸡等生。差别亦尔 谓佛世
    尊若不弃舍诸寿行等者。此有二说。佛寿百
    年。但年八十。舍第五分二十年。为一分寿故。
    故经多说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释迦人
    寿百岁时出 二云。释迦佛大分应寿一百
    二十岁。四十年为一分。但年八十。舍第三分
    寿。诸教多言。此洲人寿一百二十五岁。东洲
    二百五十等。为显于此得自在故。留身三月。
    为显于命得自在故。舍所余分。然以余分所
    有福业。施诸弟子
    略义中。及显弃舍所依因缘者。二乐为因。定
    自在也
    第十段。一颂有三。初依诸释。次辨略义。后诸
    恶者。又初依三界在家出家。次辨略义。后依
    欲界在家恶者。以释本颂 不数学者。不此
    数记括义
    第十一。一颂中分四。初泛释三求 第二此
    中欲求有求摄者下。释初句 第三。若乐沙
    门及婆罗门下。释第二。第四。又此一切三门
    摄下。释后两句
    第十二段。一颂释中。一住皆无爱。二戏论皆
    无爱。三?墙离爱。四?堑离爱。故说阿罗汉
    永离贪爱。由四相故。游诸世间。天人不识
    释文分二。初释下半颂。牟尼游世间颂。天
    人不识。阿罗汉名牟尼。证寂默法故后云
    何离爱诸阿罗汉下。释上半颂。显示离爱别
    影四相 魔怨主者。所谓贪爱
    略义中。羞不应羞等者。求属他财。是不应羞。
    为生轻稍名羞不应羞。营属己财。名曰应羞。
    耽?系摄。名应羞不羞。合成一处也。求有断
    灭。名不应怖。诃毁勤趣。名生怖见。生天纵乐
    名为应怖。赞说希求名无怖见。名第二处妄
    生轻毁
    第十三段。一颂中。熏除者。熏谓熏修。除谓
    除灭
    第十四段。一颂释中。文分为四。初释初句
     第二。若有复能于善说法下。释第二句 第
    三。如是善修正方便下。释第三句 又修如
    前所得道故下。释第四句 受持七种依福
    业事者。此有二说。一云。即七圣财。施最增
    上。所以偏说。二云。前说八施中。翻前七有过
    施。更应思勘
    第十五段。一颂释中分三。初释初句 一切
    种者。十恶业道也 一切因缘者。三不善根。
    能发业道。及究竟故 一切处所者。情非情
    资具等境 第二。彼由三相下。释第二句。依
    戒起定。依定起慧。依慧证境。名三相。戒体善
    故名奉行。善能离恶故名莫作恶。故通二处
     第三。如是具足下。释第三句。不释第四结

    略义中 三学者。谓初二句 学果者。谓第
    三句 不与他共者。是第四句
    第十六段。一颂释中。初释初句 难可调伏
    已上。释难调 虽强安处下。释轻躁。轻举。躁
    急。性数易故 第二。虽强安处内寂止下。释
    第二句 第三。诸圣弟子于如是下。释第三
    句 第四。彼由如是正定以下。释第四句
    略中 左道者。乖正道理。谓上两句 不随
    左道之心者。谓第三句。所得胜利。谓第四句
    第十七。一颂释中。初句是总所因。后三句是
    所得四功德。一能[口*食]远离味。二静虑。三常委。
    四念 受无染喜乐。惮谓惧惮怯怖。无惮者。
    无此也 解脱喜乐。谓无为 无染喜乐。谓
    有为
    略义中。?巢?崮撬?鳌<此叹猜且病S缮舐?br> 道理。获得?巢?崮恰3善渌?鳌9是八稻猜恰?br> 后说慧作
    第十八。一颂中。初两句。是所成就五支。后两
    句。是所断五支。一无工巧活。谓无四事。一不
    ?x邪活命。二不恃有势家。三不规名族。四不
    诈受。圣说世间异生。依止工巧以为业。须非
    法。希求真实。?刍则不如是。不依此四起非
    法。希求饮食衣服。犹如彼故 二无轻自己。
    若于衣食。非法贪聚。不持衣钵。名轻自己。?
    刍不尔。名不自轻 三乐胜希爱。沙门希爱
    学处。坚固禁戒 四乐诸根。乐生喜根。净命
    喜足。乐生慧根。入现观等。乐生念根。除遣诸
    恶 五尽解脱。结缚。缠种。皆解脱故。名成五
    支 一无家。终不舍戒退还俗纲。二无所贮
    积。受财受境 三无希望。不希财命知而妄
    语 四断欲。无不与取 五独行。贪欲已尽。
    无伴孤游。离非梵行。妙达因果。诸恶皆尽。
    不计恶因无因招果。名断五支。随其义势。别
    配释文
    第十九。一颂释中分四。初释初句 第二。又
    此现在随其自体下。释第二句 第三。若有
    聪慧由此四相下。释第三句 第四。彼能超
    度下。释第四句 心者。通八识 无量差别
    自体展转者。谓三性等心差别而转 及因
    展转者。谓前前心为因。生后后自体心故。或
    心种子。及余缘。能生心体。皆名因展转 前
    际叵知故名远行下。五十七解远行。有二义。
    一无始时故。二遍缘诸境界故。彼偏说意识
    作业。此通一切。故不相违 一一而转者。无
    第二眼识等一时生故。亦非一切种。三性心。
    顿现前故。名为独行。五十七有二义。一一一
    转故。二无主宰故。名为独行。此中前因远行。
    说识从缘起。乘文便故。已遮无作者独行中
    略。亦不相违。然此心体。现在起时。心性不
    定。数加转易间断。名不毕竟转。毕竟者。始终
    相似相续之义。其五色根。或异熟同。与长养
    异。虽初?劣。后明殊胜。始终相似相续而生。
    名毕竟转 种种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等
    者。异者别义。谓三性品类别异生。如善心异
    余二性品。生时而生。异余二性品。灭时而灭。
    余二性亦尔 又如烦恼中贪俱品。异于余
    品若生若灭。然彼心体。自性非染。其体染性。
    前后相似不可得。及由心性本净。其染体不
    可得。故不成实名无身。此中意说。心体速谢。
    异类生灭。不毕竟转。不同色相初后相似。毕
    竟而转。及无染体。故名无身。五十七云。无色
    无见。亦无对故 名为无身此未来世。随经
    部师理门义说。有心随眠。居四识住。可于后
    世从随眠起。有往有来。缘历境义。名寐于
    窟。未来识种现居识住。当来可生。是寐窟
    义。依真实理门释此文者。若未来世居识住
    之识。在现在世。本识之中。而有随眠。可于
    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五十七说。依止色
    故。名寐于窟。彼说有色界识。非未来识。此说
    通三界识三世别识。以释颂文。理不相违
     远行者。说过去识 独行无身二义。说现在
    识 寐于窟者。说未来识。即三世四义识。名
    为四相。非去来世而无独行及无身义。现用
    可知。从增说现
    略义中 长时染污者。即前际叵知 无作
    者性。心自体展转。及因展转义。此亦解远行
     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贪?等转易。不毕竟
    转故 自性清净。染污之体不成实故。此解
    无身。然阙独行 于未来世有放逸故。于后
    生有往来义。即寐于窟 由不放逸故清净。
    即聪慧者。了知彼心住陆地等。次下半颂
    第二十段。有十颂中。有五问答。二颂为一。皆
    初问。后答。释中有二。初总指经颂。后随别释
     波罗延者。经名 阿氏多者。即无能胜。弥
    勒字也 释文分为五段 欲言世间者下。
    释初答 第二。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下。释
    第二答 第三。又恶说者及在家者下。释第
    三答 第四。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下。释第四
    答 第五。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下。释第五答。
    皆准释答。不解请颂 初明染污若因若果。
    次明能断诸染因体。次明总别果蕴灭位。次
    明于二受不生欣乐。得六种恒住唯无学法。
    后终尽位。后明异类诸有学者所作众事
     释初颂中。初释初句。三种世间。是通世间。
    二种世间。三中别立 善说法者由有明故
    下。释第二句 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下。释第
    三句 三戏论者。一三言事。二四言说。三寻
    伺 三种言事。谓三世法 四种言说。谓见
    闻觉知。言事唯名戏论。所分别故。违顺思惟。
    名为涂染。能分别故。能增长故。能随增故
     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下。释第四句。初三
    句因。此一句果。初是无明。次是放逸。后违顺
    分别思惟 释第二答中。又恶说法者下。释
    初句 如是无明放逸戏论下。释第二句
     若出世间正见所摄下。释第四句 于此流漏
    若伏若永下。释第三句 释依义次颂随文
    便。前后不同 释第三答中有二 初又恶
    说法者及在家者下。泛释染净二品。不显了
    显了二类差别 后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下。
    总释颂意。已显了者。谓阿罗汉。应显了。谓诸
    有学 释第四答中。亦总释颂意 释第五
    答中有四。乃至委悉所作。释初句。一常所作。
    二委悉作。此之二种。是应更作。不放逸事。
    通是一切有学所作故 有学异类若诸有学
    下。释第二句。有两番释。初说下上分结。合
    名无染污心。无染即心无浊 后又于诸欲
    不耽着下。别释二结。不配无染及无浊义
     第三。又于一切有苦法下。释第三句 第四。
    修习如先下。释第四句
    第二十一段。六颂释中分六 如是总名诸
    欲爱味已上。释初颂 第二。又彼希求下。释
    第二颂 第三。又复毒蛇下。释第三颂 第
    四。又诸欲自性下。释第四颂 第五。又于事
    欲下。释第五颂 第六。若于诸欲下。释第六
    颂 诸宝珠等名共相应者。同七宝数。谓即
    可重故。一切处同用。翻此即名不相应也
     此下颂中。初三颂。明诸有学观染远离。后三
    颂。明诸无学观染永绝
    略义中。事欲名爱味。欲名过患。断二名出离。
    此初三颂。如次配之。次二颂。是爱味能为过
    患。后一颂。是出离功德
    第二十二段。一颂半释中。文分为三。初总释
    颂意 次谓能舍离下。别显五相属。释颂文
     后由此五相下。结修梵行极成贤善 色
    等诸法及彼安立者。所诠能诠也 初法第
    二法?巢?崮钦摺3跹С陕??治灰病∏?br> 卷有五段。此卷有二十二段。今成论议中。
    二十七段。体义伽陀中有三。此末一颂。是第
    三段。以十四门。结颂上义 作论议。明伽陀
    体义故。名论议也
      第二十卷
    修所成地。等引名修。即别境定数。若修习义。
    通闻思慧。修是证义。故唯等引。因修生慧。名
    为修慧。因修慧所成。有为无为一切功德。名
    修所成。皆此地体 大文分二。初问。后答。答
    中有三。初列四处。次以七支相摄广释。后总
    结成修所成地 七支相摄广释中。初总列
    七支相摄。后广别辨相。初文有三。初标。次
    列。后结。处谓处所。依四义处。修方满故。第
    一处所。内体外缘。必须具足。第二因缘。行
    世出世修之方便。三修瑜伽正修自体。四修
    果者。因修所得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功德之
    果 七支摄者。初生圆满。即修处所。二闻正
    法。三涅??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就。此
    合三种。名修因缘。五修习对治。名修瑜伽。六
    世间净。七出世间净。名为修果 七支广释
    中。由四处摄。即分为四。初生圆满修处所中。
    文分为三。初辨生圆满。次能摄四支修瑜伽
    处。后结生圆满广圣教义不增不减。初文复
    三。初问标十种。次各别显。后总结成
    又处中国不生边地者。依俗间释。唯五印度
    名为中国。中国之人。具正行故。余皆边地。
    设少具行。多不具故。佛法所传。唯中印度。名
    为中国。威仪礼则。顺正理故。?刍等具正行
    故。具正至故。余虽少具。多乖仪则。行不纯
    故。皆名边地 达须者。细碎下恶鄙农贱类
     蔑戾车者。乐垢秽也
    闻正法圆满下。释第二修因缘中分三。初广
    释三支 次又随次第。已说三支下。结成广
    教不过不增 后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
    因缘下。结成三支修因缘摄
    涅??为上首中。初标。次释。后结。广义中分
    二。初释涅??为上首相。后释由此获五胜利。
    初文复二。初总明涅??为首。听闻正法不为
    余缘。后以十转释以为首。后中有二。初标十
    转二涅??为首。后释十转
    言十转者。一闻所成慧为因。二于道道果起
    三种信。三远离愦闹诸恶寻思。四趣善决定
    思所成智。五能趣入二修方便。六证修慧。七
    于生死涅??。发起欣厌。八入谛现观有学解
    脱。九数修道无学解脱。初五在念住不净观
    等前。次一在不净观念住等。次一在四善根。
    于生死涅??。起欣厌故。即四谛观。后二可知。
    此上九种有余涅??而为上首。即由此故证
    无余依。是为第十
    五胜利者。闻正法时。有二饶益。修正行时。
    亦二饶益。并证苦边际
    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中有二。初问。次答。答
    中有三。初明止观由慧成熟。次明近善友习
    三学由慧成就。后明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
    法。解脱谓果。能熟谓因。即止观等。此果此
    因。皆是所熟。慧为能熟。能熟彼故。名慧之成
    熟 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者。释奢
    摩他支由慧成熟。定心无慧。证境不明。障垢
    不离。由慧证明。及能离障。定心方满故名慧

    第二又?巢?崮侵б严隆J鸵郎朴研奕??br> 慧成熟中。初标。后释 标中。谓最初起修慧。
    必依善友之所摄受。二依奢摩他之所摄受。
    三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初起修慧故。不说
    由修慧之所摄受。或初起闻慧故。不说由
    慧之所摄受。未有现行方便慧故。若后起
    慧。理亦由慧之所摄受 次别释中。唯解依
    善友及依尸罗之所摄受。不释依定之所摄
    受。前止成熟。即是此故 善友摄受者。由善
    友摄受。为说法时。于所说法所知境中。由有
    慧故。有觉了欲 尸罗摄受者。由摄受尸
    罗。他有三根。随举罪等。由有此慧故堪忍讥

    第三又依所知真实下。释十种能熟解脱慧
    成熟法。中有三。初辨十种。后结十种。渐次
    能令解脱圆满 言十种者。一于境真实有
    觉了欲。二爱乐闻法。三便发请问。四闻昔未
    闻甚深法义。五明净法义除先所疑。六能见
    过患深厌盛事。七于世盛事不生愿乐。八为
    除恶趣法心生正愿。九为除诸惑修诸善法。
    十为得彼果及心清净。心生正愿。由此渐次
    解脱圆满。能成三支
    广摄圣教更无增过中 如是三支广圣教义
    谓十十种者。谓初闻正法故。凡所修行。皆以
    涅??。而为上首。此所修学能成熟。彼解脱等
    位。一切皆是慧之成就。此后二种。由闻正
    法为先 以涅??为上首中。有十法转。慧成
    就中。有十种渐次。故结广教。名十十种。非闻
    正法亦有十也。故闻正法中。无结广教若过
    若增。后二有结也
    七支中。第五修习对除。即四处中第三修习
    瑜伽。文分为四。初问总标。次随别释。三以
    修对除。即修瑜伽。四结广教不过不增 随
    别释中有三。初解三位十种修习 第二。又
    不净想略有二种下。遂前难解 第三。又正
    方便修诸想者有能断灭所治诸欲下。释多
    所作修习对治。初文有二。初列三位。后释十
    种修 明十修中文有三 初明不净无常二
    想。二又出家者四种所作下。明无常苦等四
    想。三又于远离闲居下。明光明等四想 其
    所对除十种者。一在家有?H欲贪。及受用爱。
    二出家已为寻思扰动。不生喜乐。为除?H贪
    修不净想。为除受用爱。及不生喜乐。修无常
    想。显无常想通在家出家二位修习。以二能
    除。除二所除。故言通随次。非以在家出家为
    二。名随次第
    无常苦等四想中。有三。初明四种所作。次明
    四种所治。后明四种能治之法。此下余八所
    治。及能治法。即出家后设生喜乐。有懒惰懈
    怠等为四。远离闲居。于止观品。?昧心等为
    四。故于出家中。于四种所依事。起四种障。
    为除此故。修无常苦等四想
    光明等四想中。有二。初明四种所治。后明四
    想 三于生有随动想心。为对治此 修灭
    想者。谓有为法生灭迁动。名生动相。今见彼
    相。名于生中有随动想。故为治此修于灭想。
    离迁动故。或于常来生有。数生喜乐。名随动
    想。为对治此。修习灭想。即当有不生。无欣乐
    意。虽有两释。前解为胜
    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下。第二逐前难释中分
    三。初释在家初不净想。次释出家于无常所
    修苦想。三释远离闲居中。修光明想 思择
    者。正思量 修习者。起修作。不净想中有三。
    初列二力。次明二障。后明除此能治白法。多
    有所作
    释障中。初辨障。后结之。五障中 亲近母色
    者。数近女 处显失念者。谓对众前逢胜显
    境 居隐放逸者。独居屏处。纵荡邪思 通
    处隐显由串习力者。由前串习。处隐或显。生
    失念放逸 五虽勤方便等者。修不净时。邪
    思上胜。心随净相
    七种障者 一本所作事心散乱性。随作彼
    事时。心生散乱 二本所事趣作用性。将作
    彼事。发起欣趣方便作用 三方便作意不
    善巧性。如无智者。用三宝财。由不恭敬承事
    师父勤请问故。不解方便 四虽处空闲。乃
    至扰乱其心。但由不守根门。所以染寻思起
     五食不知量。身不调适 六寻思乱故。不
    乐寂止 七身不调故。不修慧品观察诸法
    能障中。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者。谈
    二别障。初五后七。名为十二。总别合论。更加
    二总。谓思择障。及修习障。故成十四
    释光明相中有三。初总明此缘法光明。次明
    十一所治暗障。三显相违能治白法 如是
    疑随逐故者。结初暗障。障碍能遣疑因缘故
    者。结后三障。精勤少睡。正食身调。顺观谛
    法。不欲杂居。如理作意。是能除遣疑之因缘。
    后三障此故。说为障碍。能遣疑
    修所成慧所除七法暗者。一?干颉6?艟佟H?br> 喜悦。四怖?二种相应等法。五起言寻伺。六
    不正思惟。及心散乱。七邪思?k。如其次第。七
    种修慧所除暗障
    世间一切种清净下。释第四修果。文分为二。
    初释二净。后结成修果。初复分二。初释第六
    世间净支。后释第七出世净支。初文复二。初
    广释相。后结世间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
    初文有三。一问列三名。二随别释。三结广教
    不过不增。别释三中。创得初静虑未至定。名
    得三摩地。得根本名三摩地圆满。离诸障染
    引生通慧。诸清净鲜白。名三摩地自在
    得三摩地中分四。初释所治能治别相。次释
    得者得近分。三结广圣教不过不增。四结世
    间净住正法者得。初文有二。初明所治二十
    法。后显能治。初文复二。初明二十障。后明四
    相堪能障法。初文有三。初标。次释。后结
    三摩地圆满中有三。初释十相。次结圆满入
    根本地。后结广教。十相者。一愿胜定满。二见
    定胜德。三精勤策励。四折伏色爱。五善未圆
    修他恶尚胜。六于净天生心无耽染。七不自
    卑下策举增修。八随顺二修。九勤精正法。十
    于止观随生爱
    三摩地自在中有二。初释自在相。后结广教。
    初文有三。初标虽已圆满。未自在相。善观察
    故。当得自在。次释四处二十二种相。后彼于
    如是四处下。明自在相。第二文中有二。初
    列四处。后由剃除须发下。释二十二种相
    四处者。一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二自
    誓受禁制尸罗。三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
    法。四为断众苦。受前三处时。应正观察众苦
    随逐。此四处中。前三各起五相。第四处起七
    相 初处五相者。一剃除须发。二舍俗形好。
    三着坏色衣。此三相誓受下劣形相所起也。
    又威仪众具。各一为五第二处五相者。一
    略舍二事之所显现。二不自恳责。他不呵摈。
    三有犯不轻举。由此缺犯便自恳责。四他摈
    能悔除。五于举罪者。无恚损恼。而自修治
     第三处五相。如文自显 第四处。四苦所随
    应观七相。初随逐处有一相。于圣果未能随
    证第二随逐处有四相。谓生老病死。第三随
    逐处有一。谓爱别离苦法。第四随逐处有一。
    谓自业所作。生老病死略有二义。一性逼迫。
    苦苦所摄。对法等说。八苦之中。前之五苦苦
    苦摄故。二性迁谢。生变于死。老变于少。病变
    于壮。死变于生。故此说为坏苦随逐。爱别离
    法。非是坏苦。以义摄之。此中初苦。苦苦所
    摄。第二第三。坏苦所摄。第四一种。行苦所摄
    自在相中有二。初明如理作意相等自在。后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下。结成离染进善自在
    之相。初中复三。初标便起如理作意。次明
    依四处起二十二观故。乃至成出家及沙门
    想。后明六修相断修之相 六相者。一乐断。
    二乐修。三不贪着。四无恚害。五无随惑善守
    念住。六无增上慢
    出世净中。文分为三。初标列五门。后随别
    释。三结成净及广教义。先得四善根世间清
    净。已便能最初。入谛现观。明生暗灭。障碍便
    除。为证通慧。思前所得欢喜诸事。为断除障。
    复习如前所得类道。由此遂能入无学位。证
    清净道及果功德。是名此中略义次第
    入谛观中。又分为三。初问生起从世间净。为
    证出世。观世劣境。深生厌恶 二又此住正
    法者下。广说厌患。安住心相 后结此二相
    各二十种。更无过增广辨厌患
    安住相中。文分为二。初明于五处所。以二十
    相思惟厌患 后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下。明
    心安住。初有三。初列五处 次此中略有三
    种下。辨二十相 后如是彼以由厌俱行想
    下。结成厌想 五处者。一于已杂染相应。二
    于已清净不相应。三于已杂染相应过患。四
    于已清净。不相应过患。五于已清净。见难成
    辨。于此五处心俱厌患 依五处二十相者。
    初三处各三相。第四处有五种。第五处有五。
    合前为十九 又复发起坚固精进下。合结
    于五处。总为一相。并前二十也 杂染相应
    有三者。谓杂染体而已相应故。一未离不调
    死。圣者已离故。二当堕烦恼坑。三现行恶业。
    当生恶处。此随所应。即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清净不相应者。谓涅??。定慧胜清净法体。
    己身无故。名不相应 杂染相应过患者。由
    与杂染体相应。便生三种过患。一者生老病
    死。苦之根本故。二八无暇处。三于一切处。生
    四相所迫诸无常性 清净不相应过患者。由
    与清净体不相应故。便过患生 于已清净
    见难成辨者。诸清净法。见于己身难可成辨
     一若舍清净法。而不修为。其终不能任运
    自起作而能获得 二除清净法。外于余世
    事。尚非请他而能成辨。况清净事 三决定
    应作。成大吉祥。解脱众苦 四非于现在不
    作诸恶。即名清净。已得永离烦恼炽然。若无
    圣道。恶业不尽故 五由清净道圆满证得。
    观可清净。若不证得学无学道。观终不净
    第二十相中。有四又字。初一于染净体。相应
    不相应。第二又字。于染净相应不相应。过患
    下二又字。于前第五。见难成辨思惟之相
    第二。有二十相心安住中有三。初标五因二
    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涅??心安住相。次别
    释五因。后彼于尔时由此五因下。结成安住
     别释五因等中分二。初明五因。次谓于空
    无愿等下。释二十相。五因中有三。一问。二
    释。三结五因 依逆次说五因者。一四善根。
    创能通达观四谛故。二所依定。即四善根所
    依止定。三即此定。前四念住等。五停心观
    等。能入境界。四此等观前。修四圣种。六随
    念等。名能摄受加行资粮。五即于此前。受持
    三藏。亲近和上及阿?梨。能受教诫。加行思
    惟。名为最初摄受方便。故说五观依逆次说
    依上五因。起二十相者。依初因有六相。依第
    二因。有四相。依第三因。有二相。依第四因。
    有五相。依第五因。有三相 初因有六相者。
    一微细现行有间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
    此于定等前方便。起能障现观作意正达
    有间我慢者。谓第六识俱 无间我慢者。谓
    第七识俱。此皆俱生故名微细。其分别者。前
    远资粮已折伏故 二既通达已。任运作意
    心中。随其所应。能善弃舍前二我慢。令无间
    灭。此令染意不行之义 三依无间灭。以无
    常等行如实思惟 四由此作意。乃至平等
    智生 五彼于尔时我慢等灭。证心一境性
     六便自思惟我已证此。如实可知 依第
    二因四相者。一先世间道。得定圆满。亦得自
    在。谓入住出 二于此诸相安住其心。入谛
    现观 三若得此定未满。自在思惟止举舍
    相 四安住其心 第三相中。二相者。一阿
    那般那念 二法念住 第四因中。有五者。
    一远离非所行处 二既远离已乐断乐修
     三于昼夜分 观自他衰盛事。心生厌患
     四修六随念 五住四圣种 第五因三相者。
    加行方便为二。正加行为一
    第二门离诸障碍中。有三。初标列二障。次随
    别释。后如是二处十种善巧下。结成离障及
    与广义不过不增 别释障中。初明二处十
    一种障。后又二障下。于此二处。起十善巧
    行处障中有六。一弃舍善品。数与众会。二爱
    重饮食。三好营衣钵。四好乐谈话。五于昼
    夜。乐睡乐言。六好共他居住 处障有五。初
    四即四不随顺性。第五或于昼分多诸喧逸
    下。合为一种。名于二处十一种障。或行处合
    为一。定之方便名为行处 住处障有十。初
    四即不随顺性。五昼分喧逸。六夜多众苦。七
    多怖畏。八多灾励。九众具匮乏。不可爱乐。十
    恶友摄持。无诸善友
    多定乐中有六修。止举舍入住出 多思择中
    有四。谓善胜慧名思择者。此出思择体。下明
    四善巧。一于昼夜分。了知善恶增长衰退。二
    于昼夜由习衣服等。善恶衰退。如实了知。三
    思择为依。于不善法。驱摈远离。四于善能修
    第三为证通慧思欢喜事中有三。一问。二释。
    三结。释中有四喜。一于四证净生喜。二于自
    增上生。及决定胜生喜。三无嫉妒故。于他同
    类得此二事者。亦生欢喜。四念有恩者。发生
    欢喜
    第四修习如所得道中。有三。初问。次释。后
    结。释中。初明四法为依。后明五法圆满。四法
    者。一心极思慕。心出离乐欲。何当具足住如
    阿罗汉。二如是乐欲已发勤精进。修三十七
    菩提分法。三勤精进故。心乐远离。四由前三
    已不生喜足。求住胜法 能令五法修习圆
    满者。一于欢喜修得圆满。能离欲界欲。二最
    极损减方便道理烦恼断故。断色无色界烦
    恼。获得胜道。喜悦圆满。三远离?重。四获得
    轻安。五得金刚定
    第五证清净道等中。有三。初问。次释。后总
    牒结释中有三。一别释道果功德。二结成广
    教。三总结成道满无上无胜。别释有二。初
    别释三。后总结之 取杂染品者。谓烦恼
     行杂染品者。谓业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七

    享保八年(癸卯)四月十二日一交加点毕
           沙门高范(胎生六十九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