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之下)

    论本第九十七

    上来契经有四释中前三释讫。自下第四
    明菩提分法释有二卷文。简择诸经摄觉分
    之要文。集而明之。就中初结前生后。二举颂
    释。颂有总别。总颂有十门。道品七科为七。第
    八息念。第九学。第十证净。就别释中。大段有
    九。正断神足一处解故。初解念住。有四别颂。
    第一第四各有八门。第二颂有五门。第三颂
    有六门。合有二十七门。初颂八门者。一沙门。
    二沙门义。三喜乐。四一切法。五梵行。六数取
    趣。七超。八二染。长行中初解沙门。先总标四
    门也。有沙门究竟外法无有。后别解四门。于
    中景师云。一三结永断苏息处者。灭谛法也。
    二无退堕法势力处者。道共戒也。三定趣菩
    提种类处者。佛也。四极七返有随行处者。僧
    也。依此四处于佛法僧及于净戒得证净智
    者。此文即说四净是智不取信也。达师云。苏
    息处者。在见道住圣人。势力处者。住果须陀
    洹。种类所者。从资粮道以去圣弟子是也。极
    七返者。七生人也。谓外道师至而于诸取不
    能施设正断遍智者。此初人。一切四取并不
    断而同宣说断遍知论。第二由彼本契已下。
    但断欲取。不断余三。第三若有与他已下。欲
    取先已断。更断遍知。第四若有戒禁亦不同
    分已下。断前三取而未断我语。一切外道并
    不断我语取。尽计为我故。第二解沙门义。初
    开三门摄沙门义。后问答别解。于中有二。初
    别解境智证。后问答通辨三门摄沙门义。前
    中分三。初解境中开出四法为四念住所观
    之境。言地等六界与六触处为所依体者。虽
    举六界意观四大及空五界为身念住境。四
    大及空与眼等五触所为依。识界与意触所
    为依。六触所与十八意行。为所依者。虽举
    眼等六触所。意取六根所生触体为法念住
    境。从彼六根生于苦触乐触不苦不乐触。生
    六忧六喜六舍为受念住境。此十八意行能
    染同时心王为心念住也。次解智谓清净心
    与增上慧以为依所也。下解证中。初问答引
    四处。次问答解四所。后忍分别。此四依所
    亦名四德处。十地论名四家依。摄大乘论唯
    约十地中配释四依。初二三地名依谛地。四
    五六地名依慧地。七八二地名舍地。九十二
    地名寂静地。今此文中初明慧依处。从见道
    前异生地修得。入见道乃至无学。及成出世
    智后世间智。若谛依处。即从已得八圣道断
    诸烦恼得阿罗汉。众苦不生无妄失故。名谛
    依处。舍依处者。于已断事无杂染行现法乐
    住。寂静依处者。为断余结方便勤修者。已
    得见道进断修惑。下指事说。如已得道等下。
    总分别。如是一切以要而言为欲得证故修
    其智者。修慧依处也。既得证已便获圣道及
    圣道果者。得证。即是谛依处也。便获圣道。即
    是第三。由舍杂染得现法乐住。及圣道果者。
    即是第四。由依寂静。灭余结事得无为果。此
    中一种已下。重辨四依。熟中初辨。次释。如是
    下结。此中前所获得圣道名寂静道者。相见
    道也。为断上位烦恼事故者。为除修惑。于其
    事断倍趣增益于烦恼断防未得退者。即断
    业报事也。于烦恼断中防应得未得退也。上
    来别解脱境智证。下问答通辨三门摄沙门
    义。谓正加行乃至都无有我者。景师云。谓于
    见道前异生地中。别观内外四大空。五住循
    身观。为求增上正慧二脱故观界无我。此即
    起观意也。依思择力于诸色界已远离贪者。
    伏离也。而于所缘犹未能断者。未断随眠也。
    于未来下。释伏不断所以。心解脱等者。由
    离贪故心得解脱。从此已后至无倒观察者。
    观内五根为身念住也。自下观受为受念住。
    于诸受界亦离贪等者。观染受也。彼于无明
    已远离故由慧解脱为增上力者。由离无明
    慧得解脱。此观净受依诸明触所生如理作
    意相应所有善受为受念也。从此已后。于十
    八意行乃至修心法观者。总结受念为心法
    观也。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无色
    舍受。若于此舍若定若生耽着系忆心成杂
    染如是知已舍而不忆住循心观者。知忆胜
    受之过。舍而观心名心念住。复于诸处观无
    常性是名于法住修法观乃至余如前说者。
    下之三空名三想定。及以悲想。但伏离贪名
    得远离。未能断种。名如前说。圣人所得非
    想能断贪种。凡夫之人所得非想。但伏彼贪
    不能永断。故言余第一有已离贪等。上来明
    其凡夫作四念住观。下辨学无学人作四念
    观。达师云。言五界者。五内根界。四种贪爱
    者。利养称乐贪也。四种?恚者。衰毁识苦?
    也。第三解喜乐门。谓有修七善法故得喜乐
    等。就中分二。初正辨七正法缘。后明因修七
    善法得二胜利。前中。初开章列名。二别解释。
    前中。一闻所成作意所缘。故立知法。由闻慧
    能知法故。二思修二作意所缘。故立知义。此
    二慧能知义故。三即此三种作意如行时差
    别。故立知时。以三慧能知时故。若起掉举时
    即用止定能调伏。若起?干蚴奔从没劬倌?br> 调伏之。若起无明时用舍能伏。故云知时。四
    于受用财遍受用财善通达。故立知量。谓受
    用财者遍受用钱财善通达故曰也。五受用
    财法于时时间从他得。故立知众。谓善知人
    众。此是王此是臣此是敬信人等。别人受取
    故。六于究竟时内离上慢无失坏。故立自知
    七亦于他所离增上慢无失坏。故立知尊卑。
    此中已下。第二解释。于七因缘中不释初二。
    前已处处释故。其第三者。指如声闻?涠嗟亍?br> 第四者。指如声闻地也。又于此中受用财者
    已下。释第五知众。我应如是行者已下。释第
    六自知。又信为先已下。释第七知尊卑。言如
    是五法者。信为先。持戒一。持戒为先。求多闻
    二。由此为先。舍过失等三。由此为先。心得静
    定四。证如实智五。言略有二种补特伽罗者。
    双标。二种者。一尊二卑。如是二种者分别二
    种者。还分别尊卑。此二为胜者当知简择二
    种差别者。还简择前二人差别。下明因修七
    善得二胜利。一谓喜乐。二得漏尽。第四解一
    切法。先辨学及学果摄一切法。后辨学学果
    能证资粮治八过患。前中。言由闻正法增上
    力故能速集证增语明触是故说彼以为触集
    者。由闻正法能证明触。即说闻法以为触集。
    明触是无漏触。实不发语而说明触而名增
    语者。是发语远缘故名增语。又复明触通漏
    无漏。今言增语明触者是有漏也。又由一切
    漏永尽故获得究竟明触所生受俱行解脱
    者。即尽智时所证涅??名为解脱。即此解脱
    乃至无罪性故者。涅??寂灭乐中第一故。次
    下云解脱坚固。是有余依涅??界。故知解
    脱是无为解脱。下辩学学果能证资粮治八
    过患修集九想。八过患者。耽着利养恭敬一。
    爱藏一切后有诸行二。懈怠懒堕三。萨迦耶
    见四。贪着美味五。于诸世间乃至贪爱六。依
    止放逸恶行方便七。依止邪愿修习梵行八。
    此八过患是所治。九想是能治。景师云。九想
    之中一一能治八过患已。后之二想难解。论
    自料简。达师云。第五第六想共治第五贪着
    美味。所余七想。名治一过患。从初次第可知。
    第五解梵行。言于是三处不如实知故等者。
    一漏二受三邪想也。前五集谛处者。一诸漏。
    二无明受。三邪想。四诸欲。五后有业。于此五
    中并不如实知也。后一是苦谛处者。于其众
    苦不如实知也。第六解数取趣。初总标举。次
    别解释。于中有二。先明六人。后明佛智如实
    了知。前中复二。先辨六人。后重辨其义。前
    中。先辨前三。次即结之。后辨后二。翻前即
    是。就重辨义中。若以先世善法置在今世恶
    说法灭中令善损减。如以热炭置在冷地或
    石器中令其炭无热。若以先世善法置在善
    说法中重修习者。如置热炭在干苇舍令炭
    火炽。第七解超。初总标五门于超了知。次
    别释五门。后结成两超。就别释中。初释并
    一门。后释余四门。前中分三。初辨往恶趣行。
    次辨永损害门。后辨如实遍知。释余四门中。
    先辨四门。后辨佛等遍智。后上行门者。景师
    云。最后上行阿那含人。以到非想为究竟故。
    今解对现名后。非最后也。第八解二染。初略
    对辨对治二种杂染。后随义广释。前中。景师
    释云。诸圣弟子乃至证入无动无所有非想
    处定者。四禅及下二空。并名无动定。断欲
    界欲九无碍八解脱名趣初禅。离外散动欲
    等无动定行。离初禅九无碍八解脱。名趣二
    禅。离寻伺动无动之行。离二禅九无碍道八
    解脱道。名趣三禅。离喜所动无动之行。离三
    禅欲九无碍八解脱。名趣四禅。离乐所动无
    动之行。离四禅欲九无碍八解脱。名趣空处。
    杂色想有对想种种别异想动无动之行。离
    空处欲九无碍八解脱时。名趣识处。离彼空
    处外缘门动无动之行。以空处空外取空相。
    名外门动。识处内缘于识。名为无动。离于识
    处九无碍八解脱时。名趣无所有行。离于欲
    界四禅空处。名取第九解脱并名证无动定。
    离于识处第九解脱。名证入无所有定。离无
    所有第九解脱。名证入非非想定。言此由断
    对治故及远分对治故超度欲离染着。初禅
    是欲杂染断对治。第二禅以上乃至非想并
    名远分对治。或为断除后有杂染乃至我何
    当不有者。谓生等苦故说我有苦。我所有苦
    何时当不有也。故言我所何当不有。即以生
    等苦以为我体。如是苦我何当不有。故言我
    何当不有。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者。由前
    发生乐灭苦心正勤加行。正加行已获得前
    后诸定差别。由是因缘复得决定。谓苦我当
    不有我所有苦当不有也。言若今所有若昔
    所有一切皆舍者。现造杂业名今所有。诸余
    故业名昔所有。二业果报皆不愿求。名皆弃
    舍。彼正修习至乃至能入非想定者。由彼正
    修能断四禅三空后有前后差别。下明共解
    脱唯圣解脱者。下之八地所有惑障。凡圣皆
    离。伏断虽殊。总相而言八地无为名共解脱。
    非想择灭唯圣解脱。如是一切总有五处乃
    至第五圣解脱者。前文但说趣无动行趣无
    所有行。不言趣非想行。今即言趣非想涅??。
    与圣解脱体一义异。达师云。前文应是阙少。
    应具足言趣非想。后文自具足有。已下随义
    广辨。初明欲杂染过患。二又离上欲胜方便
    心说名广大下明观后有杂染。言又由其慧
    乃至当来定往无动处者。此据身在欲界为
    论。文由三缘于是诸地立为无动者。从初
    静虑极至识处有三因缘立为无动缘所有定
    极至无所有处。是故从初静虑至于识处所
    有定中名为有上想定。无所有处若无上想
    定。从此已上复名非非想定。故由三分宣说
    三行者。谓由三种因分宣说三行。谓由无动
    定分无所有定非非想定宣说无动行无所
    有行非非想行。由三种门诸圣弟子乃至是
    故立趣三无动行者。犹是由厌外欲散动门
    故立趣初静虑无动行。由厌寻伺喜乐门立
    趣第四静虑无动行。由厌色想有对等想行
    故立趣空识无动之行。又若色想乃至是名
    第一趣无所有行者。近从第四静虑色想生
    厌。次厌空处识处无动之想深生厌坏便是
    第一趣无所有行。又即此处乃至名为第二
    趣行者。一者有上谓无常行。二者无上无
    我行但。由有上故于下地厌坏入此处定。由
    无上行于下于上一切法中思惟无我能入无
    有所。此无上行名为第二趣入无所有行。能
    依无我智者乃至非所属者。如我不属他他
    亦不属我也。言又于此中我所何当不有等
    者。此释上文。前已解竟。第二颂中有其五
    门。一安立边际纯。二如理缘起。三修时障自
    性说。四断。五起修。解第一门中。约解安立。
    次解边际。第三明纯。于中。初解纯。言不同分
    道或所缘境者。外道所计之道及所缘境也。
    此中已下第二散释经中句义。愁以四种世
    法为所依处者。毁衰讥苦也。第二解如理缘
    起。寻文可解。第三解修时障自性说。言初一
    总标者。有趣。后三别释者。有意念慧也。第四
    解断。如文。第五解起修。于三对治得随所欲。
    谓无常想若修慈观若无想定。于可意等境
    住厌逆想等者。于可意身等境修厌即是无
    常想。上等字即等于彼不可意身等四境修
    慈观也。弃彼二种舍念正知者。即无想定也。
    第三颂中有六门。一先诸根。二爱味。三前后
    有差别。四取相。五诸缠。六大果利。解初门
    中。言一恶行根能令当来住恶趣苦者。身等
    恶行与恶趣苦为根也。欲恚害三根。与欲等
    三寻思为根。此二重根也。欲恚害三界复于
    贪等三根及欲等三根为根。此三重根也。第
    二解爱味。以世间道乃至不上勤求等。此文
    同小论说世俗道不能厌伏非想爱等烦恼。
    第三解前后有差别。了知未解脱解脱心前
    后差别故也。第四解取相。言此中典厨乃至
    妙衣食。喻于内心奢摩他等。有如世典厨。拟
    供于主譬修瑜伽行人。典执止举等相似
    供彼定所摄受心。肴膳喻止举相。定体正能
    资养同时心王。如上衣食。黑品白品喻诸愚
    智。第五诸缠。第六胜利。如文可知
      第九十八卷
    念住中第四颂有其八门。一邪师。二住雪山。
    三劝勉。四系属净。五渐次。六戒圆满。七穗。
    八成就。长行释中。初门可知。第二解住雪山。
    谓雪山中处三有处。一者狩及猎人并所到
    处。二者但猿猴能到非猎人所及处。三者两
    俱不到处。第一处所。喻内典生他。第二处
    所。喻有学三果。第三处。喻无学地。言又诸
    愚夫要观余境至不得解脱者。凡夫离欲欣
    上厌下。追求上境出于下境。乃至仍于非想
    境界不得解脱。第三劝勉。言安立四义者。一
    听闻正法义理。二受持读诵。三观察义理。四
    法随法行亦名如说修行。第四解系属净。复
    有三种已下。重释也。一证净者。在见道。即是
    四不坏净于上修断未清净。故云不清净。二
    已清净者。诸不还果人已离欲恶不善等故。
    三鲜白者。阿罗汉。上诸有学说名清净者。
    耶合下诸有学名不清净者。斯须二人余
    如前说者。罗汉名鲜白。第五解渐次。诸在家
    者但有净信及盖清净阙中问三渐次也。第
    六解戒圆满。可知。第七解德。言当知欲界
    如皮等者。谓以人身喻于三界。欲界如皮。上
    界似肉。无明在肉如血。以三界身中无明血
    等淋漏故也。第八解成就。如文可知。大段第
    二。解正断神足。有半颂列其五门。一勇。二
    力。三修等持。四异门。五神足。初一勇门。明
    四正勤。力等四门。辨四如意足。长行释中。初
    解勇门。此中宜说勇第五句者。精进有五句。
    一被钾精进乃至第五不舍善轭等为勇。第
    二解力。若略说者四力持心令定乃至持于
    等持中但有尔所等持作事除此更无若过若
    增者。除欲进心慧及除四力之外更无求定
    因缘若过若增。第三解修等持。景师解云。欲
    等者。懈怠俱行欲勤心慧。故云欲等也。言??br> 钵舍那品所缘境者谓前后想者。闻思修证
    四智修习前后相入名前后想。奢摩他品所
    缘境者上下想等。四禅四空。从下入上名上
    下想。俱品所缘境者乃至有诸光影俱行心
    修者。初学观时作光明相。尔时即有光影相
    分当心为所缘境。下料简之。问曰。欲精进
    等是善法。云何得与懈怠相应而俱行耶。故
    论自释又非如欲等乃至说名懈怠俱行者。
    以于精进不能相续懈怠间杂故名俱行。又
    此五相当知总摄一切种修等者。所明五因
    缘神足修相。总摄一切种修乐等持法尽。由
    此修故等持速满。今勘第二十八卷云止品
    上下想者。谓观察此身如其所住。如其所愿
    上从顶上下至足下。种种杂类不净充满。观
    品前后想者。谓如有一于所观相。?@?タ业?br> 善取善思善了善达。谓住观于坐坐观于卧。
    或在后行观察前行。如彼广释。第四解异门。
    复次于五解脱处等者如成实论说。一因听
    法得解脱。二因为他说得解脱。三因自读诵
    经得解脱。四因思惟得解脱。五法随法行得
    解脱。若有?刍依净意乐及猛利欲至名欲
    三摩地者。此因听法得定也。复有?刍至名
    精进三摩地者。此即因为他说及自读诵二
    种得定。合为精进三摩地也。复有乃至名心
    三摩地者。此因自思惟不净等相起三摩地。
    名为心三摩地取心王之。复有乃至名观三
    摩地者。此由法随法行得定也。分别断行者。
    犹是八灭资粮。第五解神足。言不净种姓补
    特伽罗名为物类唯住内法者。旃茶罗种名
    为不净物类。当知此类唯住内法方能修习
    诸圣神足。引发神通圣者。神通有四。一变化。
    二变性改转其性。三住时。四变时。文相可解。
    大段第三解五根。有一颂列其四门。一安立。
    二所行境。三慧根为最胜当知后安住。四外
    异生品等。初解安立门。因辨信等五根。即
    剩辨二十二根。第二解所行境。起于明脱
    者。无漏慧名之为明。与慧相应解脱数名为
    脱也。第三解慧根乃至安住。如文可解。第四
    解外异生品等。谓若无于佛信等五根。唯是
    外凡。若于菩提唯有世间信等五根。是内异
    生。若于菩提起无漏信。名圣品类。非彼品类。
    大段第四解五力。有一颂列其六门。一思择。
    二觉慧等。三国等及诸王。四阿罗汉。五有学。
    六质直。长行释中。初二门可知。第三解国王
    等。依国及王乃至有十种力等者。有师释云。
    于国等有自在力故立十力更勘。今解。一国
    等。二王。乃至第十出家众。依此十种。立有十
    力。广释经说。第四解阿罗汉。达师云。成就八
    力者。不造恶业中有二力。一厌背后有故不
    造。二厌背诸欲故不造也。修善中有六力。谓
    道品七位。根力二门合为一。故有六也。今
    解。正断神足合为一。故为六也。第五解有学。
    诸有学者成就五力者。达师云。更问。今勘第
    一百卷云。依?衬我?谘??刍成就五力。一
    加行力。二意乐力。三开晓力。四正智力。五质
    直力。言二因缘者。一自行满。二利他为自利
    也。第六解质直等。文可解。大段第五解七觉
    分。有一颂列其七门。一立。二差别。三食。四
    渐次。五安乐。六住。七修。初解立门。因奢摩
    他者。定猗舍三为奢摩他也。?巢?崮瞧氛摺?br> 择法精进。喜俱品者。念通二分也。第二解差
    别。勘准前文。有释自性即七所缘有四因缘
    立也。次三门可解。第六解住门。言于初分
    中住四觉支者。谓定猗舍念。第二分中住四
    觉支者。择法精进喜念。第三分中具足安住
    七觉支者。定慧俱分具足七觉未曾安住唯
    一觉支者。达师云。谓念觉支是修行初首也。
    更解曾无行者。唯住一觉支也第七解修门。
    景师云。解二十一想者。一无常想。二苦想。三
    无我想。四空想。五不净想。六厌离食想。七
    世间不可乐想。八怨想。九断想。十离想。十
    一灭想。后有九想观。死尸青瘀为初观。空
    为后。记勘经文。录入此中。又加过患相为
    二十一。言一据相应俱行义者。即与七觉同
    时相应。谓无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
    修。此据已得圣人后得智中作此观行故。与
    七觉相应。二据无间俱行义。谓不净等想乃
    至观空想者。此据方便道中作不净观。乃至
    观唯尸骸空心识。即与七觉前后相入名据
    无间义慈等亦尔者。此泛尔例非在二十一
    想数中有慈等观。次明二十一想所治之障。
    有其十四。一是三世行中爱染。二[??页]堕懈
    怠。三萨迦耶见虽灭习气随缚我慢现行。四
    贪味爱。五于世间妙事贪爱。六所余烦恼随
    眠。七希求利养。八希求活命。九若诸欲爱。十
    若有爱。若随虚妄分别下。复有四种欲贪。一
    美色贪。二形貌贪。三细触贪。四承事贪。如
    是乃至越路而转者。辨其障过。对治彼故随
    其所应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觉支差别者。取
    义相当为治。非据次第。是故直云随其所应。
    谓为治四种障故至不可乐想者。无常想治
    三世行中爱。苦想治懈怠。不净想厌离食想
    治第四贪味爱。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治第五
    于世间妙事贪爱。已前五想总是无愿行无
    治。一障修空行想苦无我想者。空无我二想
    总是空门。却治第三身见智气我慢现行。为
    欲断灭所余烦恼随眠故修三界无相行想
    者。谓观断无欲灭名为三界。此断等三想总
    是无相门。为欲对治希求利养及欲爱故于
    诸欲中修过患想者。此第七第九同是外境
    中爱。以观过患想为希求活命及有爱故修
    死想者。此第八第十同于内身起爱。故以死
    想为治。随逐虚妄分别四欲贪故修不净想
    为初乃至观空想为后。有为断美色贪。修青
    瘀想[月*逄]胀想。为断形貌贪。故修食?n想分亦
    想分散想为治。为断细触贪修骸骨想骨锁
    想。为治承事贪。故修无心识空有尸想。又此
    一切从青瘀想乃至观空想当知皆是不净想
    摄者。此九想观总是不净观中差别开为九
    种观也。又于此中修慈最极至遍净等乃至
    应知其相者。此解前文无间俱行中例举慈
    等亦尔之语。大段第六解八支圣道有一颂
    列其四门。一内外力。二清净差别。三异门。四
    沙门婆罗门。初解内外力。修八圣道由内外
    力外。力众多。然善知识力最为殊胜。由此故
    名从他闻音。内力众多。正思惟力最为殊胜。
    由此故名内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圣。第
    二解清净差别。七种定具者。勘准前文。有释
    除正定。余七道支名七定具也。第三解异门。
    即八圣道诸名差别名异门也。会正理故。说
    名为法。证理唯法。无人无我。故名法也。第四
    解沙门婆罗门。先解沙门。后类解婆罗门。前
    中。一沙门性者。于善说法?衬我?屑倜??br> 家受沙门性。二是沙门者。即无碍所摄八支
    圣道是沙门体。三沙门义。能息诸恶是沙门
    义。故此论言又彼追求此沙门果贪?痴等
    毕竟断义。是故说彼名沙门义。四沙门果。即
    智断二果。大段第七解第八息念有一颂列
    其八门。一障随惑寻等。二果。三欲。四细。五
    身劳。六学住。七作意。八智无执。初解障随惑
    寻等十六行者。一观息长二观息短等。如前
    第七十七卷说。第二解果。言六结者。一下分。
    二上分。三见所断。四修所断。五若起谓中阴
    中起烦恼。六若生谓生阴中烦恼。如是别别
    说有六结。如其次第建立二种四种七种诸
    果胜利者。断五下分立不还果。断五上分。立
    阿罗汉。故言立二果。若断见惑尽。立初果。断
    修惑尽。立后三果。故云立四果。中阴中立三
    那含。谓下中上。生阴立四那含。谓生。有行。
    无行。上流。故言立七。第三解欲。景师云。修
    习入出息有二。有上无上。从有上修欲求无
    上若为欲也。达师云。此文中不见有欲字。然
    末后云爱恚即是故欲。总颂中着欲字。第四
    解细。如文。第五解身劳。慧眼无劳。善除?巢?br> 舍那随烦恼故。第六解学住。寻文可知。第
    七解作意身等四法。如四大路者。身受心法
    为诸贤圣智慧同观。名四大路。第八解智无
    执。复次精勤乃至是身种类能取于身者。修
    四念住知无有我。能观所观并是身之种类。
    故重言平等。是身种类能取舍身。如身无我
    作意亦尔者。观身无我。无我之智即是身之
    一分。如理作意缘身而起亦是身之一分。即
    是以法观法。是说彼乃至都不可得者。若有
    神我能修身念住者都不可得。如身念住已
    下。例余三念住。大段第八解第九学。有一颂
    列其五门。一尊重尸罗。二清净戒圆满。三现
    行。四学胜利。五学差别。初解尊重尸罗。言如
    是二行开为四种。即此四种合为二行。此二
    与四平等平等者。有能有三。谓能生三学故。
    或下中上即正行人。无能但一。即邪行人。故
    成四种。第二解清净戒圆满。初离性罪。若净
    戒满密护根门。名善法满。远离遮罪。名别解
    脱满。又下重释依圣所爱戒。名净戒满。依蕴
    等善巧。名善法满。依别解脱律仪受持世俗
    所有戒。名别解脱满。第三解现行。景师云。一
    者受持非止所摄等者。作持戒也。二者受持
    是止所摄等者。止持戒也。此复二种下。分别
    止持。复有此二。谓或有是?衬我??捣潜?br> 解脱所说者。五部广律。非是一卷别解脱戒
    本也。或有是?衬我??狄嗍潜鸾馔阉??br> 者。此即就彼五部广本合有一卷别解脱戒。
    即为俱句。是故一切总有三处。一增上现行
    者。即作持也。二增上?衬我?摺N宀抗懵伞H?br> 增上别解脱者。一卷戒本。达师云。非上所摄
    受者。别解脱戒。止所摄受者。定共戒也。第四
    学胜利。可知。第五学差别。四圣谛乃至四
    法迹等。并是圣住体性。然前文云三解脱门
    及灭定名圣住。此文尽理语。大段第九解。
    第十证净。有一颂列其五门。一证净初安立。
    二有变异为先。三天路。四喻明镜。五记别。初
    解证净初安立。略由二法能正摄受证净性
    故建立四种谓摄信戒者。四证净体不过信
    戒。于能说者。信佛也。于沙门义者。信法也。
    于同法等。信僧也。于能证得沙门助伴所有
    净信者。是信僧也。深固根本于余生中亦不
    可引无虚诳故若证净性者。总释于三宝境
    生信不坏。及净尸罗下。明其戒净。第二解有
    反异。可知。第三解天路。四种证净与第一
    义净天为路。又四证中为所依止诸圣弟子
    依三种门修六随念者。一为断定品随烦恼。
    二为断智品随烦恼。三为断当可生起二随
    烦恼。依此三种修六随念。谓佛法僧戒施天。
    由世俗谛理所得随念名法威勇者由依教法
    所得随念名法威勇。第四解喻明镜。可知。第
    五解记别景师云。有成就四种证净唯即依
    自四种证净为他记别等者。取初果时见道
    前方便中??等菩提。但观谛理不作事观缘
    六念等故得果时如前方便所缘皆证。谓异
    苦不可令乐等证见四谛。即是三宝之体最
    上究竟。既自证已亦为他记不可引变。不依
    上修位由持戒故得于无悔乃至得定。若于
    上位乃至于彼天未现见故者。取第二果时。
    方便道中通世出世。一种方便俗道中得作
    五念除念天。以来离欲无彼天眼。不见色界
    无漏第一义天。故不念天。后证第二果时。证
    见方便道中所缘为他记别。五念中戒是无
    漏戒。舍即是无贪。得果时证三宝亦尔。余文
    可知。若于上位下。明作那含方便。在俗道
    中具作六念。以依根本禅得于天眼现见诸
    天。故有念天。得果时自证为他记别。阿罗汉
    果唯出世道乃至能趣证所有随念唯是世
    间者。断非想惑唯无漏道不作六念。故得果
    时但证生尽为他记别。是故不还果已上无
    如是随念记别。问曰。初后二果证见四谛。即
    见三宝之体。无漏戒无漏无贪善根。并是道
    谛。证道谛已是则证六念。何以不自证六念
    不为他记别。解云。若方便时若缘六念得果
    时。证为他记别。若方便时不缘得果不名顺
    本方便证为他记。又四证净预流果中唯说
    为净等。四果之人虽同得四净而名时异相。
    如文。达师又解。初果人但依自所证四不坏
    净为他宣说随念佛等。不依止位故。一来果
    能顺能喜五种随念。除念天未得清净五那
    含天等。此中清净圣人名为天。非是生天也。
    不还果具足六念已得见五那含天故。阿罗
    汉果已下。释他妨难。他云何故罗汉不有六
    念耶。解云。此果一向无漏道所得六念唯是
    世间故。如是略引已下。大文第三结劝觉了
      第九十九卷
    调伏事总择摄之一者。梵语?衬我?嗽频?br> 伏。制除诸恶云调伏。总摄简择戒律要事。
    故云调伏事总择摄文。有一卷半。此卷在
    初。故云之一。文中。初结前生后。次正解释。
    后结劝觉了。就正释中分之为二。初略明
    许说。二举颂正释。前中。谓即从此四种经
    外别解脱经所有广说摩咀理迦展转传来等
    者。景师云。四阿含外世尊所说别解脱经广
    作问答。名?衬我??琢ㄥ取D酥磷芟嗌?br> 分我今当说。达师云。前所明行择等四择。
    名为四种经也。举颂释中。先举一颂列十一
    门。一利。二聚。三摄。四随行。五逆顺。六能寂
    静。七遍知。八信不信。九力。等字中有二复
    次。下次第解。解初门中。制一一戒有其十句
    义。指如摄释。且如四分律第一卷云。一摄取
    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
    信。五令已信者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
    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
    十正法得久住。今此文中次第解释。初二可
    知。言四大姓者。吠舍戍多罗等。第三由五种
    相下。总即解彼第三。令僧安乐。别即解彼后
    之七句。一者令顺道具无所匮乏者。即解第
    四第五未信令信已信者令其增长。二者令
    摈异法补特伽罗者。即解第六难调者令调
    顺。三者令善除遣所生恶作者。即解第七惭
    愧者令得安乐。四者令善降伏诸烦恼者。即
    解第八断现在漏。五者令善永灭随眠烦恼
    者。即解第九断未来漏。后云如是获得安乐
    住已乃至梵行久住者。即解第十正法久住。
    又此一切已下。第二复次。前复次广解十利。
    此中略释之。谓正显示最初摄受者。略前初
    句。次正摄受者。略前第二句。既摄受已令安
    乐住者。略前五相。及显未来未摄受者易入
    方便者。略前如是获得已下解第十句也。第
    二解聚门。文有三节。初辨五种罪聚。次辨四
    种还净。后明十五种烦恼。初中。言五种罪
    聚者。五篇罪也。一者彼胜罪聚者。亦名他胜
    即四波罗夷。景师云。由犯此罪便非比丘。为
    彼净聚所胜。今解为魔所胜寻故。十诵律
    云。堕不如意处。萨婆多解云。由与魔鬪以犯
    此戒便堕负处。二者众余罪聚者。即十三僧
    残。达师云。若犯此戒。遣令在众外者忏悔。故
    云众余。今寻?衬崮冈啤I?姓摺H缛宋??br> 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婆沙云。若犯此罪
    垢缠行人。非全净用僧有残之罪。由僧除灭
    故也。三者损坠罪聚者。即三十九十波逸提
    罪。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四者别
    悔罪聚者。即四提舍尼。宣律师翻名向彼悔。
    五者恶作罪聚者。突吉罗。景师云。此中即摄
    恶说。是众学法。四分戒本云。式又迦罗尼。
    义翻为应当学。集?不定如应入诸罪众中
    者。泰师云。他胜众余。是逸罪。偷兰罪是?。
    方便能集起罪。故云集?。善见云。偷兰名大
    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师秽。从不善
    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也。宣律
    师云。二不定法托境以言通缘六聚。若论罪
    体生疑不信是突吉罗。律文中障三罪二罪
    者。略举生疑之事。次辨四种还净。言最初
    罪聚虽可还净然唯依二人等有。景师云。谓
    须提那子与故二行欲。复于林中有乞食比
    丘与雌猕?行欲。因此制戒。乃至共畜生得
    波罗夷。制初重戒。末后言不犯者。最初未制
    戒。痴狂心乱病恼所缠。故云初聚还净者唯
    二人也。达师云。一未制戒已前犯者。二犯而
    能悔者。即学悔人也。下明十五种犯罪过失。
    明诸?刍于此十五犯罪过中。或随犯多或
    一。或一文中举数列名次第解释。言或除余
    时与诸母邑共道路行者。除命梵缘等时也。
    言或不观日等者。非时入聚落不属余比丘
    也。第三解摄。初开列五法摄?衬帷6?魑时?br> 解。解其第五行门中文分有三。初标列三行。
    次略摄为二。下次第别解三行。言或于其人
    或人形状等者。依女五分律。若人若似人。
    似人者入胎四十九日。过是已后尽名为人。
    彼取似人。即是此中人形状也。言此所应作
    略有五种等者。一于村邑。二于道场。三于善
    品。四又于城邑所应作事。五或为未信令信
    已信令增长入于聚落。与此相违等。翻显不
    应作事可知。于三门中。总是第一解有犯讫。
    无犯还净。如文可解。第四解随行。初标列五
    门。后征问别解。二十二处者。前第二十卷云。
    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善观察。谓自誓受
    下劣形相威仪众具等。乃至广说下中上坐
    者。?衬崮嘎墼啤4游尴闹辆畔氖窍伦?J??br> 至十九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
    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
    旧长老。?刍尼居处如前三种者。即下中上
    也。波轮钵多者。泰师云。此翻畜爱。即爱畜生
    家外道也。测师云。此云牛主。或云兽主也。杂
    染居处一切羯磨皆不施设者。以无结界故
    也。或但施设一分羯磨者。于此处作结界羯
    磨故也。余如前说三种因缘者。一有难时。二
    道行时。三化众时。谓一切羯磨略有四种等
    者。景师云。一单白羯磨有二种。一者有因。谓
    说戒时。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布萨说戒
    等。二者无因。如说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
    听。僧差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以无白月黑
    月等言。名为无因。二者白二羯磨。如是日时
    一白一羯磨。若白二也。三者白四羯磨。谓
    受具足戒等。四者三语羯磨。如说戒时。但有
    三人不广说戒。但对手言。大德僧听。我比丘
    某甲。于戒清净等。如是三说。名三语羯磨。羯
    磨是其辨事。通名羯磨。有释三语羯磨者。
    谓对首三说。如受衣等。出家羯磨者。如有
    俗人欲出家时。必须集众告白。然后与其剃
    发等。恐其父母不听或是贼是奴及官人等。
    既众听已。方说三归受十戒也。若受具足者
    可知。若补特迦罗同意者。景师云。凡欲作事
    和众同意。名同意羯磨。更有一解。若住六夜
    等折伏罪人羯磨是也。若出罪者若犯僧残
    者。应二十僧中羯磨出罪。若举者。谓三举事。
    若有人恶邪不舍不见罪不忏罪。众作羯磨。
    举却此人不同僧事。名举羯磨。或作羯磨。五
    德人为举罪人。或举五德为自恣人。若摈羯
    磨者。若犯重罪究竟摈出众外。残若行恶
    行污他家。则摈出聚落。羯祉那衣者。旧云迦
    ?那衣。此云功德衣也。净稻谷同意羯磨者。
    结净地也。又解。净地十七种。谷等事。如律
    疏。又此羯磨。或有二众所作者。二人对忏突
    吉罗。三说或陨坠者。悔波逸提。或恶作罪
    等者。即等取恶说突吉罗。或四众所作如犯
    ?罪于四人前发露悔除羯磨者。如悔四人
    偷兰等罪。四人为作羯磨。十众所作。谓受具
    足戒羯磨等。二十众者。出僧残罪及尼受具。
    四十众所作。出尼僧残罪。合众所作谓增长
    羯磨者。谓说戒时。若恣举者自恣也。第五解
    逆顺。初标举二章。二依章别解。先解违逆学
    法。后解随顺学法。前中有三。初征列五门。次
    释后结。释结中有五。初解障中征列五门
    障。次第解释。言或是奴婢者。本是奴婢。或是
    获得者。抄掠获得。或有所言至而与相应者。
    广说遮难。如彼律中十一障者。如本地分已
    说。第二解似正法中。初略后广。广中颂列四
    门。长行释中。初五复次。释颂初句。次有十
    番。释第二句。一句是根。九句是见。次有七番
    释非处恶作等。后有五番。释后暴恶戒等。第
    三解恶支。第四解愚戆烦恼炽盛。第五宿世
    资粮其力薄弱。并文相可知。与此相违已下。
    翻前即解五顺学法成就。如是随顺法者。复
    有五法防戒蕴也。第六解能寂静。初标列五
    种。后次第别解。先略后广。略解之中言六种
    可爱乐法者。即六和敬。何等为断。谓诸人天
    所有四轮者。谓于人天中皆有四轮摧于八
    难。后文当说。当知。此中已下。第二广解中即
    分为五。初解易可共住。言由依身等于同梵
    行现行非爱者此三业乖反。将解六和先解
    不和。又于僧只共有财物不平受用者。明施
    不同。又有戒见等者。明戒见不同。与此相违
    下。顺显六和。第一立三者。即三业。第二立四
    者。施同也。第三立五六者。同戒见也。又于此
    中乃至若慈善友者。三业同也。立第四者。施
    同也。若物令乃至是名平等受用者。受用
    同也。圣所受戒下。解戒因也。出世正见下。明
    见因也。又由二相成可乐性等者。总解六和
    是可乐法。一体彼六和有德可重荷彼六和
    有恩而自慰意。谓由得六和自安安他故名
    有恩也。又可乐性有二差别等者。由可乐故
    未生令生已生增长。应知此中尊重增上乃
    至财法二摄者。施同即是财摄。余五种同即
    是法摄。彼二增上已下。释名差别。第二解
    断。即是四轮摧八难。五种妙好所住力处名
    所圆满者。应勘前文。景师云。于天人中皆有
    善处。谓离三涂北郁单无想天。即离于五种
    得妙好处。故名五种妙好所住方处名处圆
    满。亦可生于中国有五妙境名五种妙好所
    住。正士善友下。明在人天皆值善人。谓佛菩
    萨。由五种相自发正愿下。明圆满正愿离世
    智辨听邪见之难。乃至乐断乐修四种?刍
    爱取对治者。行四圣种也。又宿所作福已下。
    明资粮圆满离诸根不具等难。如是四种乃
    至其车不转者。如生人中亦言离三三涂无
    想天长寿天等。何故妨生天亦言得离无想
    天及三涂等处名处圆满。余之三轮值善人
    自发正愿。资粮圆满人天通有。依此四种止
    观车轮方可转也。第三解五断支。应所得义
    深生信解一。于师长前如实有显二。身有
    勇悍三。心有勇悍四。堪能领解等五。第四解
    敬事有七句。景师云。又于最初下明敬佛。次
    应敬事其所说法者。此第二敬法。次修习法
    随法行时者。第三敬僧。下敬三学行。即以为
    三。足前为六。于时时下以财法出能敬事体。
    次于静虑下。第七敬事真谛漏尽涅??。又由
    三相应知敬事等。略说敬事为三。一体彼有
    德起尊重。二随所体悉以身等恭敬。第三复
    设幡盖供养。达师云。能宣说乃至法教一。次
    应敬事其所说法二。以修习乃至学处三。次
    应敬事至教授四。于时时间至同受用五。次
    于静虑修三摩地六。位从此无间乃至无有
    放逸七。第五解灭静。先次第解七?衬帷:笏?br> 诤四灭相对以辨。前中复有诸同梵行者至
    便得除灭。是解第一现前?衬嵋病S兄钇?刍
    见余?刍已下。明其第二忆念?衬帷8从衅?
    刍由颠狂故已下。明第三不痴?衬帷8从衅?
    刍于众僧中下。第四自言?衬帷U咭熳〈χ?br> 多?刍下。第五多人语?衬帷8从衅?刍既犯
    罪已下。明第六处所。有多?刍互相举罪下。
    明第七草覆地?衬帷H缡勤菏侣杂兴闹忠?br> 下。第二四诤相灭相对以辨。述有二义。一
    义云。此中四谛即是律中所明言诤等四也。
    依智首律师。述四分疏云。药病相治有其两
    番。谓初四?衬崮饷鹚内褐邢露?芬┳宰?br> 一番。第二下三?衬崮饷鹚内荷弦└醋饕?br> 番。前品中现前是众药之本理宜先明。言诤
    是四中之始故亦先明。现前拟灭言诤中下
    二品药。不觅诤第二。是以次明忆念不痴灭
    觅诤中下二品药。犯诤据三。故次第四自言
    ?衬崮饷鸱岗褐邢露?芬?J纶和ㄓ谩<匆?br> 此四拟灭事诤中下二品药。次明第二。四诤
    上品药。言是四诤之始。言诤上品理宜先
    灭。是以创明多人语比丘。觅诤据二。是以
    次明罪处所拟灭觅诤上品药。犯诤第三。是
    以次列草覆地拟灭犯上品。还以此三拟灭
    事诤上品。今此文中。一者他举诤事者。谓他
    举时详评是非彼此诤言。故名言诤。此即以
    多人语及现前?衬嵩赋鏊?付ɡ沓?稹9?br> 云愿出所犯除灭。二者互疑诤事者。三根觅
    罪遂生其诤。故名觅诤。此即以罪处所及以
    不痴征其犯处。或以忆念便知清净证彼不
    犯。故云施与清净除灭。三者自举诤事者。自
    评此犯而致纷纭。故名犯诤。此即以草覆地
    及自言?衬嵯旯蚕甓āS凶锝遭恪9试菩砬?br> 实性除灭。四者互举诤事者。相举悔过以诤
    羯磨。故名事诤。此即相发露时通用七?衬?br> 以治。故云各各发露除灭也。第二义云。此
    中四诤不可别配律中四诤。但判前七为四
    句也。谓初四句若他举诤事。即是现前忆念
    不痴自言灭也。次一句名互拟诤事。即是多
    人语灭也。次一句名自举诤事。即是罪处所
    灭也。后一句名互举诤事。即是草覆地所灭。
    后解为胜
      第一百卷
    自下第七解遍知中。开列五门。次第解释。初
    解事遍知。谓蕴等五事者。即蕴界处缘起处
    非处也。次解罪遍知。中言等运者。有释约一
    约多众生或约多时总犯名等运。平等运转
    俱犯故。更解。约人约时不定。罪相同故。名等
    运。人时不定名别制立。名非等运。第三解
    人遍知。如文可知。第四解引摄义利遍知中
    言具五支。一者真实。二者能引义利。三者应
    时。四者有伴。五者离破僧。第五解损恼遍知。
    寻文可解。第八解信不信。先辨信。后反显不
    信。前中开列五门次第解释。前之四文。寻声
    闻地。第五文中。六诤根者。准下文想。一忿
    恨。二覆?x慢。三贪欲或诳谄。四无惭愧故犯
    戒。五散乱或?干颉A?艟倩蚨窕邸H粢滥σ?br> 说诤根本有六。一?恚。二恼害。三初伪。四悭
    嫉。五见取。六边邪二见。第九解五力。如文可
    解。第十解五人品类差别。即是颂中等字门
    初复次也。第十一解三种邪行。是等字中第
    二复次也。本母事序辨摄者。上来已辨。经
    律二藏种种分别摩咀理迦。次辨阿?炒锬シ?br> 别法相摩咀理迦。由依法相问答分别。种种
    文义因之出现。故名本母。或对法藏能生余
    二藏之要义。故名本母事。先标名序。后释名
    辨。由此序辨总摄一切诸法相故名摄。或
    此文中能摄序辨之义故名序辨摄。文中。
    初结前问后。次释。后结释中。初总标纲要以
    为详释。二举颂正释。前中。谓若素咀缆摩咀
    理迦若?衬我??桌礤茸苈悦?荒?桌礤?br> 等者。虽于经律二藏问答义别同有出生文
    义道理。总略名一摩咀理迦。问曰。于前二
    藏问答分别即收本母摩咀理迦已尽。云何
    更说第三摩咀理迦耶。弥勒菩萨下自释通
    难。更无别摩咀理迦。然有略摄流转还灭杂
    染清净杂说法故。我今复说分别法相摩咀
    理迦。举颂释中有其二颂。前颂中。上半正辨
    释义方轨。下半正明序辨前后。长行中分
    二。先释上半。略由二相已下释其下半。于中
    有二番释。初明净事广辨。后明略为五事广
    辩。前中。无明流转杂染品事略举二十二
    种。言由别离欲善趣恶趣招引趣向有差别
    故者。释成十种。有义由别离欲界善趣有二
    恶趣有二为五。业有招引通三复为一。界
    中有趣向通下二二界后为一。添前为七。
    通前三界为十。若四得自体事者。有得自体
    自害得行他害不行。或他害得行自害不行。
    俱得行。俱不行。若四法受事者。一有法受现
    在受乐于当来世受苦异熟。二有法受现在
    受苦于当来世受乐异熟。三有法受现在受
    乐于当来受乐异熟。四者法受现在受苦于
    当来世受苦异熟。还灭清净品事列十九种
    事。若七正法事者。景师云。谓知法知义知
    时知量知众知自知尊卑。泰师云。七正作意
    事。须勘释论。如是等事广辨如前所说彼彼
    地中者。本地分中说。及诸摄分应知甚相者。
    摄释摄异门摄事分中应知其相也。第二番
    中。云何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后当广辨乃至
    四品类差别等者。此四门中。前之三门指同
    前说。唯解品类差别。复有八种下。次第别解
    之。实有者。即依他性。因缘之法。实有无。果
    假有者所谓择灭是道果故不可说无然非实
    有等者。大乘义中唯真如是实。三无为等但
    假建立。其义可知。又由四种别无别故立异
    不异性乃至四由时分别无别故者。此列四
    名。若所因等诸法异相差别可得此异于余
    者。总释四种别也。若无异相此前及后与现
    无异者。总解四种中无别义也。下别解中。先
    解第四时分别无别。言时分别者谓一切行
    等。可知。由彼为种而此得生说为所因者。总
    出所因。略不解别不别义。所依及作用亦尔。
    言色界者乃至有十七地者。色界之中判地
    多少其义不定。或说十六。初禅为二。以大
    梵王与梵辅天处所同故。二禅三禅各三为
    六。四禅亦八。谓福生福爱广果及五净居。以
    无想天无别住处但于广果天中别受无心报
    为异。或说十七。谓大梵王虽同居梵辅而有
    高台上耸异余梵辅。别立为一。故此论云谓
    四静虑并静虑中间有十七地。或有经论于
    广果天开出无想。合梵王入梵辅。亦成十七。
    或有二处皆开。故成十八。于现在世有刹那
    现在有众同分现在者。对过去生对未来生
    说现。一身种类。总名众同分现在。有相续未
    灭现在者。即此一身前念后念相续未灭说
    名现在。若依色法生起即于其处说有方所
    等者。四蕴心法依色蕴起。随其色处说有方
    所。如说西方人心东方人心等。此由依色转
    相说名为方。非心自体据其处所说名方所。
    诸色具二。故名方也。一依色转。二据所。相续
    有四。谓自他根境。前二是假。后二是实。次有
    一颂列其六门。一聚。二相摄。三成就等。四自
    性等。五因等。六广说地等。长行释中。初解聚
    门。泰师等云。今依大乘若悔无间及续善根
    后非邪定聚也。但以论主未悔无间未续善
    根。故名邪定。应知已下。第二解相摄等。等取
    相应也。或有一类已下。第三解成就等。等取
    得舍等。又一切法一一自性下第四解自性
    等。等取作用等。又非即此刹那自性与此刹
    那自性为因。第五解因等。广说地等?焱夏?br> 曰下。解第六门。有二颂列十八门。一诸地。
    二诸依。三谛。四智。五加行。六三摩地。七根。
    八道。九对治。十行。十一修习。十二有漏无漏
    法。十三诸果。十四诸因。十五缘。十六立补特
    迦罗。十七遍知。十八究竟。长行中言复有九
    依乃至除第一有者。瑜伽一部唯此一文说
    中间禅有无漏能尽诸漏。复有六种遍知。一
    者不定地有漏谛智者。欲界苦集尽。立一遍
    知。二者定地有漏遍知者。上二界苦集下惑
    尽。又立一遍知。三者无漏无为诤遍知者。
    三界灭下惑尽。总立一遍知。四者无漏有为
    谛遍知者。三界道下惑尽。总立一遍知。五者
    顺下分结遍知。六者顺上分结遍知者。可知
    此随义说不据实论。据实论者或唯有二。谓
    入见道证观真如持总断三界四谛下惑合立
    一遍知。此人得初果已伏九地修惑九品总
    断越证罗汉。又立第二一切结尽遍知。或唯
    立四。谓入见道立一如前。于修道次第渐断
    三界修惑立三遍知。添前为四。若通疑实随
    义而说即有众多。或说为二。如前所明。或说
    为三。谓见道立一。修道立二谓下分结尽上
    分结尽。或说有四。加色爱尽。或说有五。谓见
    道中四如文。修道有一谓越证罗汉。或说有
    六。如此文。或说有七。谓见道中四。修道中
    三。或说有八。谓见道立六。修道立二除色爱
    尽。或说有九。加色爱尽。如是略引已下。近结
    本母事序辩摄。劝请诸学者准此觉余。言遍
    行一切摩咀理迦如摄释分应知其相者。通
    辨经律摩咀理迦指如摄释分。如来法教数
    无限量乃至应正觉了者。摄事分中分有三。
    初结前生后。次正决择。后结劝应了。此即第
    三结劝也。或言总结一部也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之下终)

      跋瑜伽论记后
    李唐遁伦大德。覃精瑜伽。撰此论记。前修之
    美。独造之蕴。集而大成者也。区区?茸何须
    赞一辞耶。然斯书存世仅仅可数。而秘名山
    古刹。则转罕传而见者。予往者恳求。誊录一
    本。敬藏箧笥。但久历年所。文字讹舛。非无憾
    焉。后得称慈心藏本者。三复校雠取正不少。
    既而独叹。如斯法宝流行不广何也。盖以吾
    辈自私与学者惮缮写之艰也。遂兴鄙怀图
    之印布。劂生侧闻乐拭梨枣。于是不顾寡陋。
    辄副国读于字句傍。其所校正者。不敢妄删
    订原文。标之格顶。稍可疑者圈之字傍。俟览
    者之采择。豕渡蠹伤。犹有不安者。后君子幸
    鉴定焉
       享保癸丑季夏中?壬趁判酝?粗?/p>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