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下)

    论本第八十六

    大门第三。解想行等。先颂列十门。一想行。二
    愚相。三眼。四胜利。五九智。六无痴。七胜进。
    八我见差别。九三想行。十法总等品三后广。
    谓此门中有三复次。故云三。三复次非一。故
    言等。先一复次。略明四法?焱夏稀4嗽品ㄗ?br> 相。翻云法印。然勘梵本无法印字。复两复次。
    广明初复次意。故云复广。此则远师等判
    释。若依景泰等释判为十一段。其第十门名
    法总等品。第十一门名三后广。今且依前判。
    长行释中则为十段。初解想行。文相可知。
    第二解愚夫有三相。且就慢便以辨愚相。第
    三解慧眼远尘离垢。二番解释。第四解胜利。
    言正世俗及第一义者。依如?酬寄苴菇堂?br> 正俗。所诠理名第一义也。第五解九智。前之
    五智是见道已前。后四智在相见道。诸行流
    转智。略由三种因缘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
    智。谓苦集故生色。触集故生受。名色集故生
    识。则此三集灭故。色受识灭。名还灭。缘爱
    味是杂染因智智。缘过患是清净因智。缘
    出离是清净智。于异生位修前五智能速证
    后四智。第六解无痴住。先释无痴住。后通显
    有痴住。于中。初显有痴堕无明数。次明三毒
    异名。贪名有十五。?名亦十五。痴名有七。后
    辨喜贪差别。第七解胜进。先明四胜进。后明
    三胜进想。言恼害者至修厌背想者。亲友乖
    离财物散失。故生恼害。言此中先于过患想
    乃至后说其因。彰修次第也。第八解我见差
    别。景师云。言三缘自依止我见谓于各别内
    身所起者。即缘自身起分别我见。四缘他依
    止我见谓于他身所起分别者。不计此身为
    己我。但分别他身计如此我为好不好等。我
    见为依止生我慢者乃至譬如清净圆满面上
    者。喻识心也。质像为依发生影像者。自所计
    我为像依自计我复分别他人计如是我。名
    为影像。为依于自依止发生劣中胜想者。复
    依他所计我比??自我起劣胜想。中合喻云。
    如是由邪分别故缘自依止我见为缘。发生
    缘他依止我见。如依质下举喻。以俱生我见
    为缘生我慢者当知譬喻与前差别者。依分
    别我见所起之慢陵他而起。依俱生我见所
    生之慢自特起高但名?x也。故有差别。如
    明眼人临净水器自观眼耳所余如前应知其
    相者。喻于俱生我见起于慢。此一切种萨迦
    耶见乃至有大恩德者。叹佛教胜能灭身见。
    佛及弟子教示行者名有大恩。唯由如是一
    因缘故乃至未满足故者。如说修行名随分
    报恩。泰师云。镜是人功所造故喻分别见。水
    非人功所造故喻俱生见。第九解三种相。诸
    行灭故。说名无余涅??界。一谓于先业。先与
    今所起诸行永灭也。二谓彼生已任性灭坏。
    非究竟住诸行永灭也。三者一切烦恼永离
    系。故无余断。后更不生。由此三想诸行灭故
    说名寂灭。不同龟毛兔角永无。第十解法总
    等品三后广。于中有二。初辨四法?焱夏稀?br> 后举两复次广释其义。前中。景师云。一切行
    无常者是有为法印。一切行苦者是有漏法
    印。此是无愿门建立第一无常第二苦法??br> 拖南。一切法无我者依空解脱建立第三一切
    法印。涅??寂静者。依无相门建立第四法??br> 拖南是涅??法印。泰师云。?焱夏嫌卸??H?br> 重声云摄取物惠施他故。若轻声云是云要
    略义。如一切行无常等。是诸法要略义。故今
    轻声。下举两复次广释。于中。初一复次明所
    治所除退还之心。后一复次次明能治之行。
    前中。言胜解俱行欲者由四种法?焱夏瞎?br> 于诸行中而生乐欲者。由四种法?焱夏纤?br> 四法印故于无常苦空等诸行乐欲断除。于
    趣涅??寂静无相之行中乐欲修习。又于诸
    行寂静生乐欲者至其心退还等者。先举不
    乐明其乐欲可知。言又由二缘至念忘失故
    者。谓由此二缘故于无我惊恐退还。言又此
    忍欲至其心愚昧等者。于此无我忍欲未串
    习故。虽了唯有诸行而于无我其心犹昧。带
    我解故数数思惟乃至其心退还也。下明能
    治之行。言于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同显者。
    观无我时观心拥滞。如实语告不作?x诈覆
    藏所解言由彼遍知者至并所得果者。谓缘
    于三事计我萨迦耶见正智遍知。我见种子
    名随眠。由计我故即计断常。故说我见为断
    常两见所依止。从此身边二见生起执着及
    以随眠。名所得果。于随顺观七方便中正见
    能了此事。下出我见缘三事。一所取谓五取
    蕴。二能取谓四取。三若如是取谓四识住。取
    之方轨随其次第如前应知。为二取心之所
    依处者。一解。四识住为前所取能取二心为
    所依处。二解。三事为前我及我所二心所依
    处。亦可依此三事起我见已。即与断常二见
    为所依止。故前总中明于三事我执即明断
    常两见所依止故。云随其次第如前应知为
    二取心之所依处。又即于彼所有诸缠至及
    彼随眠等者。出所得果。此解遍知。言又若
    依彼应所遍知正见转时至况得出离者。是
    解脱分善也。若随顺现观至堪能出离者。是
    决择分也。若已引发至方得出离者。见道等
    也。当知如是三见转时有此差别者。解脱分
    正见。决择分正见。现观正见。三见差别如前
    所明。大门第四解速通等。先颂列十门。一速
    通。二自体。三智境界。四流转。五喜足行。六
    顺流。七知断相。八想。九立违粮。十师所作等
    品后广。长行释中。即为十段。初解速通中。初
    明三法。后明五种渐次。前中初辨三力令得
    速通。次明智见差别。后明修四善巧。初中。言
    数习力者。常作常转。终不作期谓我为于今
    日明日后日当得尽漏令心厌倦。不作此期
    则无厌倦。智见别中则有九对。又有色尔
    焰者。旧云智母。景师传三藏言。犹是所缘。
    则有色所缘与色所缘影像。达师云。此云
    境界。下明四善巧。文有三。初辨善巧事。次辨
    能所依。后明清净道。初中。言如实偏知一切
    境者。四念住境界一切法也。出受事者。谓
    初禅出忧根。乃至四禅出乐根也。次辨所能
    依中。景师云。如是勤修善巧事者当知有四
    种所依能依者。通明前四皆有所依能依者。
    所依义者谓观行正勤修习。为前四善巧所
    依义也。能依义者。谓学人无漏法依止勤有
    故是能依。余无明在未得清净。泰师云。前辨
    三十七道品总为四善巧事。想义为二。前三
    念住正断神足等为所依事在见道故。后一
    根力觉道支等学人所有诸无漏法为能依
    事。下明清净道。二番解释。前番云。彼诸法由
    清净道后方清净者。向前七门助道品。此由
    得无学清净道后清净。后明五种渐次。如文
    可解。第二解自体。初总标。二别释五句。一者
    寿量有限下。举执持泥土团取舍自在。及显
    必死之身不如所欲延一刹那。二者因所作
    故。三者磨灭故。四者由圣说故。五者受欲圆
    满故。言三种因缘能得圆满等者。景师云。施
    者是资产因。或是自体圆满因。调伏诸根及
    欲界慈修所得果。则是广大殊胜有情满
    调伏诸根行及欲界慈修所得果。则是广
    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因。有释一施戒调伏
    六根俱行故资产圆满。二欲界慈修所得果
    故自体圆满。三慈为先因不损有情故得第
    三圆满。第三解智境界。初辨智行。后辨断愚
    前中。言已得未得智者。曾得未曾得智也。言
    是处非有知非有智慧。遍计所执非有知其
    非有智。是处所余知不空智者。依他起性不
    空故知是不空智。下明断愚行。景师云。此中
    但举八种。前三泛学诸法。一水界所生者。且
    举色法多因水生。二无我似我而显现者。通
    举五蕴。三不任随欲而造作故者。生已则灭
    不得随欲而有造作。后五约蕴。色如聚沫。三
    和合生相似故如云地雨三事有沫。色蕴上
    今众缘所生。受若浮泡。所知境能显者喻
    乐受。能烧是苦受。能便迷乱是舍受。亦可
    三义总喻三受。想如阳炎。萨迦耶见根本断
    故者。想为见根。由观想过除身见根。多品
    自体因差别故者。阳焰多因生想。因男女众
    因所生刹那不停可知。行如芭蕉柱。有取之
    识依四识住发起种种自体随转相似法者。
    有漏之识依四识住造罪福等行自性不实。
    如芭蕉柱。八识起灭时体非真实。犹如幻事。
    略明此八。余之七相释如摄异门分。有释此
    中五蕴各以三义观。故有十五相。色蕴三者。
    一色为水生。二无我似我见取相显现故。三
    不任随欲而造作故。具此三义故。了色如沫。
    受蕴三者。一根尘识三和生故。二如云地雨
    水三和故。三有浮泡起故。了受若浮泡。想蕴
    三者。一如阳焰故。二能明似火能烧故。三能
    迷乱众生相似法故。行蕴三者。一断萨迦耶
    见如斫芭蕉。二证行蕴多品自体从因生差
    别不同无一真实体性可得。三刹那量后时
    无暂停相似法故。识蕴三者。一有漏之识。二
    依四识住。三发种种诸识自体转变化诸行
    故。第四解流转。文分有三。初举二世间以辨
    差别。次辨生死五种流转。后明流转五相所
    缚。初中。器世间前后际隔二十空劫。名前后
    际断。又器生死因永断者但据共分别所持。
    故云不断道理。自身外器之因亦断。又器生
    死断而复。空劫一去间断复续。种类生死
    治道一断永不相续。次辨流转五相。如文。下
    明五相所缚。言正是能缚者。谓自同类。于苦
    无厌等者。行者于自苦蕴无厌。苦蕴正是能
    缚也。第五解喜足行。初辨喜足事。后明爱行
    路。前中。人多事业。如趋欲。天息于事业。如
    立住。梵天定地。如坐。有顶寂静。如卧。下明
    爱行路。文分有三。初明五行路。次明爱行路。
    后明二种游爱行路果及因相。初中言。当知
    于彼如其次第趋等差别者。初二名趋。第三
    名住。第四名坐。后一名卧也。次明四受行
    路中。初明四路。后属四句。前中。言于所得中
    若转若习等者。谓于所得资具中随其所欲
    若转卖他。若自习近。受缘此境及缘诸有。
    以发业故。下属四句。当知四路如次趋等。如
    说趋等于余所说喜乐等四处。亦属四路。如
    其次第也。下明三种游爱行路果及因相。先
    辨果相差别。言种种一切身差别者。欲五趣
    名种种。色界一趣名一种也。后明因差别故
    今果差别。言即此差别者。谓五种行所摄受
    身。种种差别者。此有两释。一云则后有等
    五种行也。一云色等五蕴所摄受身也。今准
    下文后解为胜。第六解顺流。先辨顺流。后通
    显逆流。前中。言云何漂溺谓于诸行如前所
    说流转等事随其次第等者。有释。谓则于
    前说彼处等五种流转事。计初事为我计后
    四事为所。故云随次。今解。则于前说诸行
    流转杂染清净因缘及清净体不如实知故计
    我我所。下通逆流中。初通显逆流。后剩辨聪
    慧者相。有十种又字以数。第七解智断相。先
    辨知者断相。后明三胜利。前中。自有了知无
    我而未断我执。自有了知无我而断我执。于
    此二人由二相。后三胜利由前相想得不言
    别得也。第八解想。初标列。后次第别释。初
    解果差别则是择灭。谓修此相乃至无明
    为伴者。谓三界贪为本。掉慢无明次第助一。
    诸处明烦恼此据一门。复有差别。谓于此中
    显示下分上分结尽者。此显略门。但言欲贪
    则摄五下分。色贪无色贪掉慢无明则是
    五上分结。举所断惑显得择灭无常等总之
    果。第二解自性者。是无常等想自性。即是三
    慧。闻慧名亲近。思慧名修习。修慧名多修习。
    又约六作意。解了想作意名亲近。除加行究
    竟作意余四作意名修习。加行究竟作意名
    多修习。又由所依根所缘事作意随其次第
    当知名乘者。无常想我所依根也。缘所缘事
    作意为随建立。又由已下释想异名。第三解
    品类差别者谓修如是无常想时速拔随眠
    等。可知。第四解方便差别谓独处空间乃至
    二种皆具者。随顺涅??则方便道。得涅??者
    即无碍道。由具此二故证涅??。第九违资粮
    中。先辨违顺资粮法。后辨教道。前中。初明
    违粮。后返显顺粮。前中。初明五种违粮。后明
    随顺彼法。复有五种。如次配前五种。言于二
    离欲者。一于离缠。二明离随眠也。就辨教
    道中。泰师云。前三是说住定时正道言教。后
    二是说出定事行正道言教。若依景师所判
    此五种正道言教之文。则是解颂中师所作
    字略也。等品后广者。举师所作略等取后广
    品。品有十五段也。今且不依此判。复次大师
    已下第十解师所作等品后广。文分有二。初
    一复次。正明师所作事。后有十五复次。广释
    初复次也。前中。有释正折伏者。折伏重罪也。
    正呵责者。呵责小罪也。今解。折伏邪道。摄受
    正道。呵责有犯。正说苦集。正说灭道也。十五
    复次中。略作对。第一记别驱摈对。记别中。景
    师云。由二因缘覆相记别者。声闻违越共行
    鬪诤。于戒律中覆相预记。一扰乱增广。二与
    律相应。有释。声闻鬪诤时但可知草覆地相
    而记别也。由二因缘。一恐鬪诤扰乱增广故。
    二覆相记别与律相应故。驱摈中。由七因缘。
    一者见一众比丘皆行邪行。故并摈出。二者
    于一众中见彼多分邪行来至佛所。从多并
    摈。三者虽复行邪者少。然是众首方便。故并
    摈。四者虽不行邪而恶性不共住。故驱摈五
    者余处被摈而未至此。故须驱摈。后二可
    知。第二行乞入住对。第三摄众诱天对。第四
    初信后悔对。劳策沙弥也。第五师说资往对。
    第六呵犯治邪对。就治邪中有四复次。前三
    明邪。后一明治。前第三复次中。言谓于三事
    至如前应知者。有释即取等三名为三事。可
    引前文。今解言三事者。如前所说。一者资命
    众具。二者他损害相。三者或他毁骂。或随分
    有一非爱现行同梵行者不同分法也。就明
    治中。言一者为断不生寻思以无颠倒数数
    二行等者。景师云。总别二念处名二行也。有
    释。一无颠倒二数数名为二行也。言便能克
    证无想心定及住二界妙甘露门等者。断界
    无欲界。名为二界。二种涅??名妙甘露也
      第八十七卷
    大门第五。解因等。先颂列六门。一因。二胜
    利。三二智。四愚夫分位。五二种见差别。六于
    斯圣教等。次以长行释中即为六段。初解因
    门。景师解云。共因者至滋润自体者。喜犹喜
    乐。喜乐五蕴故熏成名言种子为受生正主
    故为先因。既由喜乐于彼生处障于厌离。问
    曰。受生之时亦有烦恼等因。何故但说喜耶。
    论主答言。为欲将生所生之处乃至非于彼
    起厌逆想者。问曰。前说喜是色集。独为受集。
    名色为识集。何故此中说喜为因生五蕴耶。
    答曰。喜为正因遍生五蕴。如此所明。前言喜
    为色集者。以色但有宿世喜因则生。不同受
    蕴更藉触缘识藉名色方得生起故。云又则
    此喜唯依色说宿因。生已不待余因究竟转
    故言不共因者至方得生起者。顺乐等触望
    于受等所有心法为缘可解。识以无间灭意
    及俱生三蕴。此四蕴名及五根五尘十种之
    色望六种识为缘。尽是不共因也。问曰。受
    与识俱从前因而生。何故复说触及名色等
    耶。故后答曰。由彼虽从先因所生。刹那刹那
    别待余因方得生起。达师云。喜之言爱。由此
    爱发润等生。即是名言熏习。故摄论云。此眼
    根生时从此受熏习生遍生五蕴。故云共因。
    然前说由喜集者从强而说。色蕴但从喜而
    生。余四蕴亦待现在根尘等。故偏说喜集故
    色集也。前文亦云触集故受集名色集故识
    集者。于不共因中说也。此余四蕴但生自果
    不通生余果。故云不共因。第二解胜利。分之
    为二。初明罗汉有四胜利。第二因明萨迦耶
    见为本生六十二见。前中。景师云。言一于行
    时恒常住性者。即六常住。谓眼见色不生忧
    喜但住于舍心住念慧乃至意缘法亦尔。二
    于住时无相界住性者。住于灭谛。三往昔因
    所生诸行任运归灭者。罗汉残报酬前因执。
    因执尽故任运而灭。即有余涅??。四后有行
    今因断故当不复生者。罗汉身中烦恼断当
    报不生入无余也。三渐次如文。彼由是二若
    行若住至而般涅??者。般有余也。先所生有
    至无复更生者。般无余也。达师云。此中初明
    所得胜利。次从为证如是已下。明得胜利之
    因。此四胜利中。前二是能证之道。后二是所
    证无余涅??。前中。言于行时恒常住性者。明
    住断界。无欲灭界。有余涅??界。言于住时
    无相住性者。明住无余涅??界。任运归灭者。
    明灭现身入无余涅??。后有行因断不生者。
    明后身不生故。入无余涅??。就能得涅??之
    因中。初约三渐次以辨能得因。二又于行时
    已下。重释前胜利。就前渐次中。言厌离者见
    道从方便得名也。离欲者修道。心善解脱者
    无学道。就重释胜利中。初重释能证之道。一
    彼由是二已下。重释所证之涅??也。就重释
    能证中。但释初一不解后一。下次第因明身
    见为本生六十二见。文中。初明身见为本生
    六十二见。次明六十二见起之所由。后明六
    十二见为三衰损。初中三世则名三分也。言
    前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于去世为
    曾有耶等者。无知故犹豫。犹豫故计我。前后
    际俱行者即总收前二为第三。亦可现在之
    法双形过未。次明六十二见起之所由。中分
    之为二。初明依身起六十二见。后明六十二
    见生起因缘。前中。四常见者。有诸沙门婆
    罗门等作如是言。我以无数方便修习得定
    意三味。三味力故忆二十劫成坏之事。其
    中众生不增不减常住不动。以此故知我及
    世间一切皆常。第二知四十劫。第三能忆八
    十劫。第四直以捷疾知见言我及世间一切
    皆常。前三皆依禅定知劫多少者。由根上中
    下故。四一分常见论者。如说劫初梵王先生。
    见梵宫空念言此处空间诸梵得生。由作此
    念二禅已上诸天命终来生。梵王念言我常
    由我生彼梵众。梵众复言我从大梵王生梵
    王是常。诸梵众命终来生人中出家修得宿
    命智。知已过去曾生梵天。梵王是常能生万
    物。我常无常。以是义故我及世间或常无常。
    复有欲界游戏妄念诸天。以游戏忘念失意
    命终。来人中。出家得定。见过去曾生欲天。由
    失意故命终。余不失意者常不命终。是故世
    间半常半无常。第三意愤欲天。以意愤相观
    失意命终。余语如前。第四不因禅定。直以捷
    疾知见言世间半常半无常。二无因论者。一
    从无想天命终未生人间。修得禅定。见过去
    曾五百劫无心后心还生。当知世间无因而
    有。又有不得禅定直心捷疾见言。诸世间
    无因诸有。四有边无边论者。器世间有边
    据。上下为言。通力但知尼吒。不知在上更有
    地狱。向下过风轮水。不知更有尼吒。故云有
    边。傍见无边。复以天眼横竖俱见故言亦有
    边亦无边。见于坏劫。名非有边非无边四不
    死矫乱论。则异问异答。第一念我不知善恶
    为有得报为不得报。第二不知为有后世为无
    后世。第三又念我不知何者是善何者不善。
    设有人问。当以此答。此事如是此事不如是。
    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亦异不异等。第四直
    以愚钝无知。恐有人问还以是答。此十八计
    前际起。四十四见计后际起。十六有想论者。
    色中四句。有色有想。无色有想等。有边有想
    等。无边有想等亦有四。一想有想若干想有
    想。少想有想。无量想有苦有想有。乐有想。
    苦乐有想。不苦不乐有想。八无想论。但色中
    四。边中四。以无想故。不得言一想若干想苦
    乐等八句。八非有想非无想论。还约色中四
    边中四。为八。七断见者。又计人中舍此身已
    生死毕竟断亡。有说人中非是断灭欲界天
    中五欲自恣方得断灭。又说色天方得断灭
    有说空处。乃至有说非想方得断灭。余非断
    灭。五现法涅??论者。第一欲天及人现身是
    涅??。第二人云此计不是则有涅??。余人不
    知。谓有离觉观生喜等。入初禅定。乃至计第
    四禅以为涅??。此云现者。非于后时彼现身
    方得涅??广释六十二见义。如前本地及决
    择分中。言如是五种复略为三。一常见论者。
    则前三种。二断见。则七断灭见。三现法涅
    ??论。则是邪见。下明六十二见生起因缘有
    六。一由因缘者谓彼身见以为因缘者。据作
    亲增上缘生六十二见。故名因缘。二由邪教
    亦通生六十二见。三由静虑者。先闻说一切
    常论中前三论。一分常论中前三论。四有边
    论二无因论中初一类。修得定。方证住决定
    名依静虑。言又此静虑有二乃至宿住随念
    俱行者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下中上清净差
    别及于四种边无边论者。此举一切常论。前
    三见依宿命智。及边中四见。由彼忆念诸器
    世界成坏两劫出现方便者。总明依此二劫
    起三常见及四边见也。言若时忆念成劫分
    位尔时便生三种妄想者。此明三种常见依
    成劫起。若有一向忆念上下已下。明依成劫
    起前三边见。依坏劫起后边见。谓非有边想
    非无边想。复有依止诸静虑故当知或说一
    分常论者。前三一分常见也。或说无因论者。
    初一无因论也。或说不死矫乱论者。不死矫
    乱。婆罗门计苦所事之天本。依静虑自作不
    死矫乱四见以劫他难。今生此天也。应知此
    中有二净天乃至无乱而转等者。长寿故不
    死。无漏故名不乱。后不清净至矫乱避之者。
    谓若有圣人依于不死无乱道理有所诘问。
    彼凡夫人不能答故便托余事矫乱避之。如
    大梵王为避净命阿输实难。赞叹已我是大
    梵自在作者受者。言以诸谛无想心定不
    善巧故已下。明起矫乱之意。上来出不死不
    乱天竟。言不死不乱有行谄者乃至以此为
    室而自安处。彼自思惟设有问诘可记者记。
    不可记者则不记之。以非我净天于一切隐
    密诘问皆记别故。如是思已谗言矫乱。彼既
    如是住邪思惟。对他能诘无漏天所自称我
    不死无乱。由怀恐怖而无记别。上来辨三种
    不死矫乱。下辨第四句不死矫乱。故云又有
    愚戆等四句由依世。如文。五由依诸见者谓
    依三见如前应知者。前明摄五见为三。谓常
    见断见邪见名三见。向下文中明依三见起
    计。与余处不同。如瑜伽上文说。本劫本见中
    前八常见末劫末见。十六有想见。八无想见。
    八非有想非无想见。合四十见用常见为性。
    末劫末见中七断灭见。用断见为性。本劫本
    见边无边四见。问异问答异四见。无因而
    有二见。末劫见中五涅??见。此十五见用邪
    见为性。故瑜伽云。谓六十二见诸见执中。计
    度前际四一切常见四一分常见。变计后际
    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此诸见边
    见中常见所收。计度后际七事断论。边见中
    断灭见所摄。又计度前际诸无因论。边无边
    论。不死矫乱论。及计后际现涅??等论。是邪
    见摄。依彼常见起有想十六见中。初四但云
    有色有想。无色有想。亦有色亦无色有想。非
    有色非无色有想。今此文中由依诸见者。谓
    依三见如前应知。由依初见计我有色。或有
    色有想。或有色无想。或有色非有想非无想
    者。此中三句有想论前四句中初句。无想
    论初四句中初句。非有想非无想论前四句
    中初句。此说有色为常见也。依第二见计我
    无色余如前者。只有三句。此说无色为断也。
    此三句当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中
    第二句也。依第三见有二。一说我有色无色
    二说我非有色非无色余如前说者。一计我
    有色无色有想。二有色无色无想。三有色无
    色非有想非无想。当彼三论第三句也。二我
    非有色非无色有想为一句。二非有色非无
    色无想。三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当
    彼三论第四句也。此依第三邪见而起。又即
    计我是有色者乃至一者计我狭小二者计我
    无量者。于前二论计狭小及以无量文中。略
    不出第三见亦有色亦无色亦狭小亦无量。
    非有色非无色非狭小非无常。由是四种我
    论差别至如前应知者。有色无色论中。狭小
    即是有边。无量是无边。亦狭小亦无量。即是
    亦有边无边。非狭小非无量。即是非有边非
    无边也。又即依止乃至方便法乐者依前诸
    见说我清净解脱于欲色处皆得自在住于变
    化。安住静虑受用法乐也。六由生处。如文可
    解。下次第三明六十二见为三衰损。言谓杂
    染者。总也。若杂染处者。所杂染也。若能杂
    染。三种四转。一常无常等。二有边无边等。三
    自作他作等。皆有四句。名为四转。彼由无智。
    要先趣向常无常等差别道理。后方问起。又
    于圣法智者不可记事于二谛理皆不可记此
    中四种一向常论前际者。即一切皆常论有
    四。无因论二。可知。皆先计我后计常等。又即
    四种一分常论等。即是半常半无常等四论。
    第三解二智中。初正辨二智令见清净。后随
    义难解后以诸门料简。前中有二。初辨二智
    令二见净。后明修习令净差别。前中。言有二
    智能令见净及见善清净等者。谓法住智及
    涅??智能令学见清净无学见得善清净。法
    住智者。能了自共多相。谓顺三受法性各别
    自相。方便了知三苦。谓苦苦怀苦行苦。理
    通名共。涅??智者。知永断。次明修习令净差
    别。有其两番。初番云无力有力人者。即随信
    法行。后番云有三现观边智。一顺生无漏智
    智。则加行智。二无漏智。则根本智。三无
    漏后智相续智则后得智。预流得。是第二
    正体智。预流果解脱道。是第三解脱果智。理
    实正智。但名谛智。以摄少从多故亦名边。且
    可见修无学三道中初故名为边也。下随义
    难解。有八复次。初辨无余断三相。一由缠等
    不行。二由三界断无欲灭也。三由断烦恼及
    苦事。二辨五界。则断无欲灭有余无余。三
    辨割舍七摄受事。此泛释经文。四辨三有无
    复更生。无自相续无中有也。无取者无生有
    也。无生者无后有也。五辨立三结。谓未发起
    故立身见为结。虽已发趣耶成立故立或
    取为结。于正法中不正行故立疑为结。即在
    家品者。起身见人。处恶说法?衬我?卸??br> 家品者。起戒取人。处善说法?衬我?氛摺F?br> 疑结人。六辨二种解脱决定。七辨诸漏解脱。
    八辨罗汉四相。第四解愚位。初辨愚夫位五。
    一无生得慧故。二无闻等慧故。三无无漏慧
    故。四缠所缚故。五随眠所随故。次因言长
    辨妄计我论。初辨我论有四。如婆沙云。分别
    行缘阴。不分别所起处。即有二十我见。谓色
    是我。我在色中。色属于我。我有色等。次辨我
    论能起杂染。言随眠故者谓诸内法耽着境
    界暂时为障而非究竟者。即入七方便。是内
    凡位不久入圣。虽有随眠暂障非永。第五解
    二见差别。先略辨二见同分不同分义。二又
    由四相已下。广释见我差别。前中。我无我
    见因缘五蕴为境。故名同分。而于五蕴我见
    邪见故染污。无我见正取故清净。是故名不
    同分也。就广释见我差别文分为三。初辨四
    相杂染。次辨二相六转现行。后辨明无明位。
    初中。景师云。一因缘故者乃至不能舍离者。
    由此二愚于无我计我说增上缘以为因缘。
    二自性故者至不得远离者。由前二愚因缘
    不能得断我见随眠。则以随眠为我见自性。
    自性则种姓也。三由果故者至有其领受者。
    则以我见为依。不能离彼我慢随眠。是我见
    慢二随眠力。能生来报根尘诸受。领纳苦乐
    受。起我我所见等诸染污法。并是我见亦果。
    四等流故者谓由先因力所持则种子所随
    逐意者。则是邪意。意中有无明种及无明
    界者。则无明种性成名界。达师云。所随逐
    意者。此我见种子在第六识中。此约随转理
    门说。云无明种者。新熏成种也。无明界者。无
    始时来所熏成种。新旧别故。云二种。种子
    性义明了。故云界也。次明由二种六转现行
    中。约世为三。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曾无耶。
    我于未来为当有当无耶。我于现在为现有
    现无耶。约慢有三。谓我为胜为等为劣。此则
    二三为六。下辨明无明位。明位有三者。则
    见道已前闻思之位是初明也。则知明通
    有漏也。见修二位。是第二明。心善解脱等。
    是第三明位。无明位亦有二。一先二后。随眠
    位是先。诸缠位为后。此二虽复同时。要因随
    眠生缠故说为先。此是第一差别。又见断无
    明为先修断无明为后。是第二差别。第六解
    于斯圣教等。初总标义恶。二说随义广辨。
    前中。言是处世尊至称为世尊?焱夏纤嫡摺?br> 泛佛说法直尔而说。无有世尊?焱夏纤怠G?br> 言皆是结集家语也。就广辨中。初辨二说利
    损。后消释经文。前中有二。初正辨二说利损
    之相。二又于是处已下。因言长辨唯法无人
    不应生怖。前中。由二因缘善说法中发起大
    果。一永离三苦。二一切诸结永断。恶说法中
    二事难得。由依身见于诸行中但厌苦苦。愿
    我当来无有苦我。我无有苦。此即为二。乃
    至谓苦未来当离于我。及未来当无有苦。此
    复为二。由此四种行相。超越苦苦。于彼坏行
    二苦断。尚不生乐。何况能断。由彼随顺所未
    断故。三禅乐受是坏苦。四禅舍受是行苦。如
    是乐舍二受。外道执为我故。坏行二苦随顺
    所未断。谓我当无。于不应怖妄生怖畏。乐
    舍二受本非是我。但是坏行二苦。今厌离彼
    非除于我。何劳生怖。下明唯法无人不应生
    怖。分之为二。初举六种二门明唯法无人不
    应生怖。后举五种三门以辨。前中。言又于是
    处至有转有染者。起染之时唯有心住四识
    住。又唯有心断四识住无转无染。复有四依。
    复有四取。复有二缘所缘能缘。复有六识等。
    复有二识住谓缠及随眠。三因缘者。则三由
    字也。下举五种三门唯法无人不应生怖。言
    由戒禁此实二取身系等。戒见二身系。合之
    为一。见取计见此是实。余虚妄故。云此实。次
    有半颂。颂前五种三门。果因者。颂前谓于现
    法趣集谛缘未来苦等。受领三受位。世领三
    世。爱领三爱。系领三系也。自下消释经文。
    喜爱滋润如前应知谓如诸行因中宣说者。
    喜为先因于彼生处障于厌离滋润自体等。
    如前诸行共不共因中说。言当知此三复有
    差别欲色无色如其次第者。景师云。初喜爱
    滋润者欲界。又即彼识如是转时于二生处
    当知结生相续增广一于有色是色界。二于
    无色是无色界。有释据人始终即有三。就前
    三界中亦有此差别。初即欲界。次即色界胎
    满故。后即无色出色胎故。言六种受界者。六
    识相应受有六种。想行亦尔。界是因义。即种
    子也。大自在那罗衍??及众主者。有释第六
    欲天名大自在。梵王祖公名那罗衍??。旧四
    大王天名为众主。又解。大自在者。即色界顶
    摩醯首罗也。众主者。梵主也。又彼在意地故
    至名意所成者。景云。此明四身系。名意所成。
    所有释此解异门中。有由五义故方便起爱。
    言又由后有至依止建立者。由后有业感之
    所摄持后有种子识故。于此现身所依止中
    建立当生识身。又解。后有种当知于此现身
    建立。彼无有故至悉皆灭尽者。彼惑业所摄
    后种识无故。当来如前所说初人胎等三分
    位差别理趣生长广大一切悉灭。故云断识
    住。又彼空解脱门为依止故名无所为等者。
    此约三解脱门配释经中所说无所为等。其
    义可知。于彼爱乐数修习故得善解脱者。于
    彼无所为无爱乐修习故得有学解脱。一切
    随眠永灭尽故心善解脱者。得无学解脱。言
    彼有漏识至皆归寂灭者。谓于现身唯有如
    影诸受及如树识蕴。当入无余时如灯归灭。
    言依初缠断说名寂静等者。泰师云。断三缠
    故。如其次第得寂静等。达师云。依见道所断
    烦恼尽。故名寂静。乃至无所有处地修惑断。
    故名清凉。非想地修惑尽故。名宴默也。有释。
    诸烦恼缠断故寂静。随眠断故名清净。异熟
    断故名宴默也。又由三缘识趣识住皆无所
    有。一自体非染故。二非余所染故。三余染
    识伴无故。其义可知。大门第六。解断支等。先
    颂列七门。一断支。二实显了。三行缘。四无等
    教。五四种有情众。六道四。七究竟五。次长行
    释中。还有七段。初解断支。所得果名断。能显
    之因名支也。第二解显了有十二。景师云。如
    实显了。一谓听闻各别。善恶取复为二。正教
    为一。现比量为二。自共为二。如所有性尽
    所有性为二。入见地究竟地为二。达师云。言
    十二者。善取等也。然不具足。有师释。一听
    闻。二善。三恶取。四正教量。五现量境。六比
    量境。七自相。八共相。九如所有。十尽所有。
    十一入见地。十二入究竟地。第三解行缘。初
    总标。次别。后总结。别解中。即有四人。一内
    法异生。二在家异生。三外道异生。四内法有
    学。此四人中。各有二句。先明不如实。后明如
    实。泰师云。此是四人不如实知中令清净故。
    名如实显。第四解无等教。先辨教无等。后明
    流转差别。第五解四有情众。景师解云。一
    业生天专行放逸即是前说魔梵。二者。一向
    因转。谓希求彼所有沙门等。三者乐涅??诸
    有情众。四者诸杂种类。谓或于果耽着受用
    者。则是初人。或乐摄受当来爱果者。则是
    第二行因求于前果。或时时涅??资粮离诸
    放逸者。是第三人。于前三有情众中随应当
    知世间彼集灭边者。此会二众差别。应言当
    知世间灭边者。明初魔梵受世间果是共灭
    法。当知彼集灭边。是第二众行求天因是集
    断灭法。及萨迦耶彼集灭边者。是第三乐涅
    ??人离诸放逸。所有因果亦是苦集。萨迦耶
    者是身。则是苦谛。无常灭行。彼集灭者所
    离放逸故。是其集谛。是可断灭之法故。名彼
    集灭边。言于彼第四有情众中者。第四杂种
    类人也。当知萨迦耶者。是苦也。彼集。是集
    也。彼灭者。是灭趣道者。是道谛也。差别者。
    有四谛不同。故言差别。泰师云。及萨迦耶者。
    重辨世间。以萨迦耶是世间异名故。彼集及
    灭边。如其次第重辨彼集灭边。达师云。此四
    句中。前三别明三人。第四句总明前三人以
    为第四人。言沙门婆罗门者。外道沙门婆罗
    门求生天果报者也。言当知者。劝辞也。此文
    可言应知。以劝令苦灭等故。第六解道四。言
    三依见道一依修道者。景师云。见道有前三
    谛。修道有其道谛。以修道中能断余集证灭。
    修余道漏。故得修道之名。达师云。此文一
    相说。非尽道理。以知断证三义于见道中具
    可得故。第七解究竟五。一谓已证得苦及苦
    因无余尽故。二堪作他义一切自义皆圆满。
    三得毕竟断及智故。四能究竟涅??城故。五
    既得入已于其圣住能安住故。文中无一二
    等数。但有故字求属。次云于第一相有割爱
    等四种差别如前应知者。谓如前说一割舍父
    母等事。二中有无债。三生有无故。曰后有
    无生。此则初证得苦及苦因无余尽故。于第
    二相有阿罗汉尽诸漏等所有差别如前应知
    者。谓如前证得罗汉诸漏解脱。又与四义相
    应名罗汉相。一自事已究竟应作他事义故。
    二应得自义一切遍满道理义故。三未来行
    因已永断灭应证现法乐住义故。四超学地
    入无学地相应义故。此则前文堪作他义自
    义圆满等。于第三相有毕竟究竟一切行事
    皆悉断故者。断业尽也。有毕竟无垢一切烦
    恼究竟断故者。断烦恼尽也。此二是断。则是
    前云得毕竟断。有毕竟梵行者。尽修于道。则
    是前云及智。于第四相譬如世间具五种相
    等。举喻以况法也。泰师云。以无于他??望。故
    非自非余之所希望。既伏魔罗。故云幢仆。解
    第五相。寻文可解。大门第七解二品等。先颂
    列十一门。初二品总略。次三有异则为三门
    为四。五胜解。六断。七流转。八有性。九不善
    清净善清净。十善说恶说师。等者。等取第十
    一门。次以长行释中。还有十一段。初解二品
    总略。略由三处总摄一切黑品白品。一由所
    遍知法故者。明得九遍知处。则一切有漏苦
    集也。二由遍知故者。正是择灭九遍知体。三
    由成遍知故者。则是圣道及佛菩萨圣弟子。
    并是成遍知缘也。灭道俱是白品。九遍知俱
    摄灭谛。故云白品一分。自下因明不可记法。
    谓如来灭后至亦不可记者。九十六道皆称
    本师以为如来具足十号。随问行字如来灭
    后有无皆不可说。下释所以。且依胜义彼不
    可得况其灭道或有或无者。胜义谛中假名
    如来本不可得。况其灭后得说有无。故论说
    云真谛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
    似空华。言若依世俗至何有无等者。若就世
    俗道中于有为行立如来者。如来灭后行体
    可无。欲就何处假立如来。如来既无行论有
    无。若于涅??至施设为有不应道理等者。涅
    ??乃由无行所显不可说有。何得就彼以立
    如来。亦复不应施设非有勿当损毁施设妙
    有涅??之体。既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行得就
    之施设如来辨有无体。又此涅??已下。辨涅
    ??异名。涅??正是现量得证。云何说言非现
    量所量。解云。正是无分别定现量所量今简
    非散心五识现量所得。故云现量所不量。第
    二解内外荷担有异。内法能荷所荷皆以五
    受蕴性义分能所。内有德等者。即所荷担等
    是也。亦可恒常荷担等三句名三德也。第三
    解内外缚有异。言外缚易了缚缚因缘脱脱
    方便者。景师云。外缚因缘非唯一种故。重云
    缚缚。得脱亦非一像。重言脱脱。更有一释。外
    缚易可了知缚及缚之因缘。脱及脱之因缘。
    内缚一切难知也。第四解佛与罗汉同分不
    同分。此即第三有异也。如来与慧解脱罗汉
    由一相名同。谓解脱等。由三种相说名异分。
    一现等觉。二能说法。三行正行。前中有四。一
    此中如来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等正
    觉。第二等正觉已了达诸法。三如是了达胜
    法已下明法已下明解脱二障。四与诸天众
    为解脱师独一无二。了此四相。是名自然等
    觉菩提。不与声闻共也。又依他义已下。明
    能说不共有其五相。如文。三明正行不共有
    三。一声闻先依如来后行正行。如来无少所
    依。一各依自性姓行于正行。三明二行可得
    不可得异。声闻但有成就不成就非最后有
    菩萨身中二行可得。谓成就不成就为一。复
    现化身垂成正觉最后有身为二。若已成就
    者彼于现法成大师教者。即是我皆令入无
    余涅??而灭度之。现法得益显教功能。故云
    成大师教。亦可已成就者堪可附嘱大师法
    藏。故云成大师教。第五解胜解。第六解二断。
    第七解流转。并如文可解。第八解有性。先辨
    三有性是所除法。后辨三断是能治。谓无顾
    恋者。除初有性。不欣乐者。断前二。离灭等。
    即是断界无欲界灭界。除其第三。第九解不
    善清净。不善清净。即见道已前有漏空无我
    观。伏我我解。又伏四系及三所有。三所有
    摄四系。并如文。四善根作无我行。故名定地
    摄。当知由二因缘不善清净。一明空无我行
    与我见及我慢有间而起。二者能令彼法现
    行因缘。谓于诸欲或萨迦耶有染爱识。由于
    如是有染爱识不能遍知。便为诸萨迦耶爱
    之所漂溺。由此意乐于彼涅??不能趣入。又
    由八相能遍了知除诸过患。又于此中已下。
    方出八相。乃至云当知此中除彼第八离欲
    法及以灭法。由所余七相观于三世所有过
    患由所除相观彼出离。言当知此中由前名
    通达智者。地前有漏无我智。由后名善清净
    见者。见道中智也。第十解善说恶说师弟之
    别。由五种相。一由住故。谓外道住愦闹。佛法
    住寂静。二由御众。谓外道于弟子徒众之中。
    希彼众共许我为师。以外道弟子有数限故。
    名有量也。如来虽为一切无量天人世间无
    上大师于彼同尊。而无希望。三由论决择可
    知。四由建立开显道。先辨外相有其七句。第
    七句于应所说语如所说语不如实知故名不
    知量。于是处说语中不如实知故名不知因。
    次通显内法五由行故。又诸外道虽无异说
    等。先纵后破。第十一解苦乐不定。即是颂中
    等字所取之门也。文中初开章立宗。即苦乐
    各有四相。依三事也。二次第解释。初约生处。
    言乐者谓起第三静虑者。乐受增处而说也。
    乐所随者谓在人中容有二种者。景师云。人
    中苦乐至起然名乐受所随。达师云。身生
    人中乐随眠所随逐故云所随。所有苦乐二
    种种子。故云容有二种。言未永离乐者谓在
    第四静虑已上者。乐虽不行犹成乐种。名未
    永离。此中苦者谓在鬼畜者。此据一分鬼畜
    纯受苦处名苦自性。问曰。前言此中乐者即
    据极乐处说在第三禅。今言苦者何以不言
    在那落迦。忧苦遍谓在鬼畜耶。解云。道理实
    有。今据鬼畜之中有一分纯受苦者。故云鬼
    畜。苦遍者方言在那落迦。又问。前决择文成
    就根中。云地狱中忧根成就不行。今何故云
    忧苦遍耶。解云。据地狱受苦之极。彼中起忧
    亦名为苦。故言唯苦现行。今据忧苦六识起
    别。故云忧苦遍也。次依受辨。又言乐者谓。不
    苦不乐受现前位者。景师云。舍受起时非苦
    亦名为乐。泰师云。不苦不乐受。是寂静故名
    为乐也。乐所随者谓苦受现前位者。当时虽
    苦后遇顺缘即起于乐。名乐所随。喜乐遍者。
    谓乐现在前位。不永离乐者。于一切位乐种
    所随故。与此违名苦差别者。应言苦者。不
    苦乐受现前位。苦所随者。乐现前位。忧苦遍
    者。谓苦受现前位。不永离者。于一切位苦因
    所随故。下约世辨。又乐者谓顺乐行及乐已
    灭者。是过去顺乐行及过去乐为初有乐所
    随者。谓有乐因于未来世当生起乐。喜乐遍
    者。谓于现在随顺乐处者。现在顺乐行及乐
    受。未来永离乐者谓余三世者。出乐受法。
    有乐因故。名未永离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