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上)

    论本第八十二

    上来于七段中已释前四。今释第五安他令
    听。是则初说教体。二辨解释方轨。三明说法
    师之德既成。次明处五众中而说诸法。既处
    众说法。安其人令住恭敬无倒听闻。初增一
    至十。明其听因。或有利益非安乐等四句如
    菩萨地说者。利非安乐者。如于现在苦行持
    戒。安非利益者。今现得染乐名为安乐。体
    非是善。不招后世利益故利非。利益俱者。
    乐受相应修行善等。俱非者。苦受相应行杀
    生等。二因者。一善建立法二有胜果也。速
    能证解广大甚深者。即真如也。相似甚深
    者。即是二空。二空是证真如门。故名相似。诸
    缘起法者。真如及二空。皆由因缘法显。故论
    说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能断五法
    能修七法者。断五盖修七觉也。所有集法皆
    成灭法者。烦恼业等名为集法。由听法故皆
    除灭之。七段之中第六释赞佛略广。于中初
    总标立章。二别解释。先略后广。略中有二。初
    约五相以明赞佛。后约六相以明之。离垢染
    者。离缠垢也。无浊秽者。离使随眠也。又初离
    烦恼后离于业。略广赞中有十四段。一赞六
    德。二赞四德。三赞五德。四赞六德。五赞七
    德。六赞八德。七赞八德。言三寂静者。身语意
    寂静也。八赞十号。九赞二十二德。十赞总别
    五德。谓罗汉是总。四智是别也。十一赞六德。
    于中景师云。永断五支者。断五上分结。成就
    六支者。成六常住法。念慧与舍于六识门恒
    常起故。基师云。断五支者。断五上分并五下
    分。成就六支者。成就六念。又成就则所行
    等六支。如前第三十四卷记释。今准阿含经
    说罗汉果摧五盖。护六住。获一身念。降四
    魔等。然则此中赞其六德。一断五盖。二成六
    恒住。三获四念住。四降伏四魔。五纯善积集。
    六最上丈夫。十二赞七法十三赞九德。十四
    赞八德。上来赞德。或有广前略赞德。或有
    别叹略中所不说德。寻文可解。七段之中第
    七解学胜利。于中文二。初依体释明为大众
    五分说法。第二举学胜利经文次第解释。前
    云诸说法师至若文若义者。先当推寻文中
    六。义中十。令善通达。则是达前法体。次复
    乃至宣说正法者。牒释中法起义难次五种
    解释道理。故名为他转五种释。此牒前体及
    释总为一也。又应如是安立自身至十种圆
    满者。此是第二辨其师德。谓前卷云。师者谓
    成就十法等乃至广说。如是自安立已立为
    众说法者。次明第三说众。又安处他令住恭
    敬无倒听闻者。是第四必于听众。又应先
    赞大师功德者。此是第五略广赞德。如是五
    分说正法者如五分音乐生自他喜又能引发
    自他利益者。此是第六明学胜利。前卷之初
    第三释偈以为六分。依此处文故作此判。言
    若能如是善修学已当知具足五种胜利者。
    则前五分说一一分中皆具五利。亦可五分
    别得一利。一由通达体释故。于佛言义解了
    不难。二由师德能善圆满说诸法相。三由处
    众说法故。能善起发自他广大欢喜。四能安
    众听故。能引善出离。乃至天上人中称誉遍
    满。五由略广赞佛。能生无量功德。自下第
    二举学胜利广解释之。经中有四句。一汝等
    比丘应当安住修学胜利。此是戒学。二慧为
    上首。三解脱坚固。四念为增上。如此四句。文
    中具历解释二门次第解释。初依体门。次
    依释门。前中先总后别。复次如经中说住学
    胜利当知此经文义为体。此文总也。下别分
    别。先文后义。言文者。谓此经言汝等?刍应
    当安住修学胜利者。此明戒学等。言此中有
    十二字者汝等字数有十二字。四名一句者。
    汝等比丘者是一名。应当安住是第二名。修
    学是第三名即三学也。胜利是第四名。四名
    虽别。同明一戒学名为一句。如是则摄名句
    字身者。明彼经文说此戒学十二字四名一
    句之时。则摄文六之内前三名句字身。言此
    中言说是学处相则摄行相者。此中言说相
    应名句字。是所学处是当心相。即摄行相。
    言如来言说本为比丘请问则摄机请者。彼
    经既云汝等比丘等。言则是本为比丘说此
    戒学。则是机请。如来所说言音则摄于语。是
    故此经一句具摄六文可知。如是慧为上首
    等诸句中皆随相应知者。如彼经说慧为上
    首则摄四名。一名一句。亦有行相机请及语。
    若言解脱坚固念为增上亦摄六文。随相应
    知。自下将经四句历义门辨。义有十门。此中
    文有八段。初约地辨。谓地义中但说声闻地
    者。前辨十七地今言地义中但说声闻地者。
    以彼经言告诸比丘。明此句故知唯是声闻
    地。或具五地者。若约五地辨此四句。此具五
    地。经言学胜利者是资粮地者。牒戒学是资
    粮地。慧为上首是加行地者。慧作十六行在
    ??等位中。解脱坚固念为增上是见地修地
    究竟地者。见修二道断惑皆得解脱。念者见
    道有念觉支。修道有正念。究竟地十无学支
    亦有念亦有解脱不失。是名地义者结之。第
    二约相以辨。于相义中学胜利者是戒自相
    等者。彼明相义有三种五。初自等五。次异
    门等五。度所诠等五。今此文中但就初门自
    相共相分别四句故。言学胜利者。是戒自相。
    戒是色法无有相应共有。故但自相。慧为上
    首者具二种相谓于慧自相者。慧体是自相
    也。所依助伴所缘名为共相者。所依是根。助
    伴是同时余心数法。所缘是境。相从并名为
    慧故是共相。解脱坚固者至是解脱自相者。
    解脱是择灭。择灭是其惑灭唯是自相。念为
    增上念是自相者。念是相应心数。亦唯摄
    于自相。次约第三作意等。言学胜利者非诸
    作意唯显作意建立处所者。此明戒学非七
    作意。唯是作意所依处所。以依戒故而修作
    意。慧为上首者应知了相胜解作意者。了相
    胜解二作意唯方便道。慧为上首前约地中
    位在加行地。即是远分。是故唯则了相胜
    解二作意也。解脱坚固者显示乃至果作意
    者。对法等说远离是断上品无碍。摄乐断中
    品无碍。方便究竟是断下品无碍。方便究竟
    果作意是解脱道。今明解脱坚固是择灭无
    为。由无碍解脱道得。故言显示也。了相胜
    解是方便道观察作意是胜进道。于彼解脱
    坚固无有功能不言显示。念为增上者当知
    此显观察作意者。念体但忆已断未断惑事。
    与观察作意所缘事同。故同相显。由此道理
    于智等中应随建立者。学胜利结四句所诠。
    于十智等中应随建立。等者。等取六识九遍
    知三解脱门也。于十智中。慧为上首当来其
    等智。以位在加行地故也。或与解脱念为增
    上并非十智。对六识。戒学及解脱非六识摄。
    慧念二种意识相应。以对九遍知。解脱坚固
    遍知是九遍知。戒慧念非九遍知。对三解
    脱义准可知。第四句依处辨。依处有三。一
    事依处。二时依处。三补特迦罗依处。事依处
    中复有三种。一根本事依处。二得方便事依
    处。三悲愍他事依处。根本事中有六。得方便
    事中有十二。悲愍他事中有五。如前卷说。今
    言依处义中依涅??学处所摄者。学胜利等
    四句结于根本六事中但是第六涅??也。言
    清净行者。学胜利等四句于得方便十二行
    中但是清净行。于悲愍他事依处五句中随
    其所应但是后三。所谓教导赞励庆喜。故云
    随其所应起教导所谓教导乃至庆喜。问曰。
    学胜利等四句于根本事中何故不说胜进。
    得方便十二行中何故不说离行善行胜进
    分行自义行。悲愍他事五中何故不说离欲
    等耶。今释通之。故云当知此中亦通有善等
    行。随其最胜但说清净行。上来但历事依处
    中三辨学胜利等四句文竟。自下总对第三
    补特迦罗依处辨学胜利等四句经文。前明
    补特迦罗依处有二十七。学胜利但当出家
    补特迦罗。故云出家补特迦罗是补特迦罗
    依处。又依软根等一切补特迦罗当知庆喜
    者。于二十七种人中有出家众义者四句皆
    备。出家于中有根利钝。亦有行中七。亦有
    由愿故有三。唯取声闻非所余圣人。唯取可
    救。亦有由行中九。如后文中说但除在家及
    不可救有障碍人非无缚人唯人非天皆为四
    句所摄。故言又依软根等一切补特迦罗应
    当知庆喜。以历时依处。言又于过去现在时
    应当庆喜。已证得故正证得故者。诸比丘等
    于过现二世已证正证三学及果应当庆喜。
    言于现在时起于示现于未来时起教导及
    赞励者。于现在丘起于示现。于未来比丘起
    于教导。第五约胜利辨。言胜利义中谓修三
    学速得圆满是胜利义者。此于十义第六今
    在第五。总解释之。诸谓比丘于三学速得圆
    满是胜利。彼云胜利者。以要言之于应称赞
    义而起称赞。或法或人。第六约过患辨。言
    过患义中谓出家者不应行于异行不应储余
    财物。此合第五今在第六。彼云过患义者。以
    要言之于应毁厌义而起毁厌或法或人。第
    七约所治及能治以辨。有其两番。第二番云。
    又一切杂染行皆所治三学等行皆是能治
    者。彼云所治者。以要言之一切杂染行。能治
    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清净行。第八约略及广
    义以辨。可知。上来依体文义二门分别学
    利等四句经竟。自下第二依教释中五门
    分别四句经文。所谓法义难次。则为五
    依。初约法故故名为学。由忍戒净故举忍
    辱等。言又为寂静至故名为学者。为静破戒
    得戒清凉。除灭业垢。故名为学。言又应知前
    说相故至及因果故者。重解训词。依训词门
    曲有此五以释得名。戒由相得名乃至从因
    果故得名。义门差别中已下。是第四解义门
    差别也。曲有五门。一自性。二界。三时。四位。
    五人。言自性差别者至或过三百五十学处
    者。此明七聚尸罗为戒自性。于中从四重乃
    至七灭诤是二百五十。余有众学戒。总为一。
    谓众学戒。或分为二。恶作恶说。或开为一百
    乃至于于。今据威仪众多并是。故云或过
    一百五十。界差别者至非界所系者。范师云。
    无色名静虑。名有通有局。伽论约通。故兼
    无色。如静虑波罗蜜亦通无色。若依显扬十
    三云。静虑尸罗等至尸罗。则无色不名静虑。
    对法论主说无色界中无异熟色。故略不说。
    建立色界律仪者。无?异熟色故。克实曰空
    方便。亦远分对治。治欲界破戒身语故。于定
    俱思上亦得假立身语远离性。时差别者。可
    知。位差别者。依前卷位差别有二十五。今此
    文中但论五种三门。略不约论五种二门。言
    已入正法未成就者是下位者。已入佛法未
    成解脱分名下位。亦可解脱分名下位。次约
    二十七种补特迦罗分别。初在家出家二人
    唯说出家有四。一引了义经。二分别事究竟。
    三者行。四者果。行复有二。一邪行。二正行
    果。亦有二。一邪行果。二正行果。今此经中。
    但说正行及正行果。言如是戒等三学当知
    是名学之边际者。三学若满。众行悉圆。果行
    虽多。不过三学。故云边际也。又云如是经
    者此显正方便四种瑜伽所摄者。即是信欲
    精进慧名瑜伽。此即行体也。如是住三学者
    此显正行果者。三学是前四瑜伽果。此中信
    欲为先至方便者。是修三慧方便次约别义
    以辨。别义有四。一分别差别名。二分别自体
    相。三训释言词。四义门差别。训释言词有五。
    一由相。二由自性。三由业。四由法。五由因
    果。义门差别亦有五种。一自性差别。二界差
    别。三时差别。四位差别。五人差别。今约别义
    四门分别学胜利等经文四句。于中有七。初
    举四门分别修学。次约四门分别胜利。第三
    分别?刍。四明安住。此四句总是戒学。五明
    慧为上首。六明解脱坚固。七解念为增上。初
    云于别义中乃至名之差别者。此是第一分
    别差别名也。初戒学者名为修学亦名为习
    亦得名修。言清净身语正命现行是学自性
    者。此是第二分别戒体相以正语等为体。言
    由此正行尸罗忍辱等修显发故名为学者。
    此是第三解训词也。云何名学正行尸罗。辨
    言复次。于解释中法者谓于十二分教当知
    此是契经所摄者。明学胜利四句经文于十
    二部中是契经所摄。又是记[?`/别]由了义故者。
    如彼经说汝等比丘乃至念为增上等者。则
    记[?`/别]戒等得解脱果。当其记[?`/别]。第二约等记
    以辨。有四复次。初云谓应当说依止处所为
    欲自显遍行智力故发起此经者。前明等起
    有三。一依事二依时三依人而说经法。故名
    等记。今明如来有遍行智力。须知依事依人。
    故说此教。第二云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
    行者。为显清净行人说此四句。言及为显示
    重财利者至速得圆满三学胜利者。为化耽
    着财利诸比丘等令修三学。故说此四句。第
    三云又为显示四种比丘体故。此句是总。此
    中经云学胜利者为令远离种姓形相?刍体
    故者。比丘不应持于种姓身形端正。要须持
    戒学学胜利者。方名比丘。及令远离至?刍
    体故者。有诸比丘外相诈现威仪者。内恒违
    犯。今远离彼故。说持戒学胜利体。慧为上首
    者为令远离计着虚妄声誉称赞?刍体故。
    明求真智勿着声誉。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者
    劝令修习真实正行?刍体故者。既离虚妄
    便修真实也。所以者何已下。释成上说也。第
    四复次。文可知也。第三约义以辨。先就总义
    分别。后约别义。前中若依上卷总义通利钝
    二人。约行有七。谓多贪多?多痴着我思觉
    等分薄尘。或亦通备。约愿有三。谓三乘唯
    是声闻。以彼经说告诸比丘。比丘近佛。唯声
    闻众故非独觉。独觉出无佛世故云独觉别
    觉悟故。亦非菩萨以各各别调己眷属故。不
    说共住修戒胜利。于有般涅??无般涅??中
    但说般涅??人。已入佛法正法者非未入。除
    有障碍无三乘性人。取无有障碍者。亦具缚
    者不具缚非无缚者。以经中劝云应当安住
    修学胜利故知非无缚人。唯人非天。无出家
    法。故非比丘。故除天也也。言如于学胜利
    乃至五种差别者。如此义门差别中五修分
    别修学戒体。如是于慧为上首乃至念为增
    上等。亦应以自性界以时以位人分别亦尔。
    上来以四门分别修学竟。自下第二约四门
    分别胜利。言此中胜利者是功德增进圆满
    名差别者。则是胜利名差别门。亦名胜利
    亦名功德亦名增进亦名圆满。名之差别。如
    说当观十种胜利是其自性者。此解体性。十
    种胜利如下当释。言此法能有饶益应可称
    赞故名胜利者。此解训词。又复此至名胜利
    者。明其戒学熏识成种。随所生处应随逐。
    故名胜利。又复此法称赞所随故名胜利者。
    但能持戒心有称赞。此三复次总解总赞也。
    门差别者至乃至广说者。即是十句义门差
    别。可知也。第三约四门分别?刍中。言具
    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者。于别解
    脱上假立众同分。众同分是比丘自性。以萨
    婆多和合为僧自性。言于其形色至名为?
    刍者。此训词也。剃除须发着袈裟等故言其
    形色等。言门差别者。谓刹帝利等差别故者。
    明?刍中有四姓出家不同也。第四约四门
    明其安住。言此中住者至名之差别者。此释
    住名差别。住者亦俯就于时亦名精勤亦名
    修习。此住自性离所说学无有别性者。解自
    性也。第五约四门解慧为上首。言门差别者
    随其所应如前安立者。如前第一解修学中
    门差别义有五。一自性差别。二界差别。三时
    差别。四位差别。五人差别。今解慧为上首中。
    亦应同彼。故言如前安立。第六约四门明解
    脱坚固。言牟尼者。旧翻名满足。今三藏云此
    云寂静也。第七约四门解念为增上。言又复
    如前随其所应当知差别者。如前所明自性
    界时位人等五门差别。上来多门总是释五
    门中第三约义辨竟。自下第四约其释难以
    辨。依前难门有五。一者为未了义得显了故。
    二者语相违故。三者与四道相违。四者不定
    显示。五者究竟非现见故。于此五难之中但
    释二难。一为未了义得显了难。二语相违难。
    于中初有一段释未了难。次有二段释语相
    违难。第三有二问答重释未了义难。第四散
    释经文。云初云。问住学胜利者义何谓耶
    答此增语至见胜功德住者。增语是名。名能
    增上语言故名增语。直道应云此名显示戒
    学见胜功德住。乃至念为增上者至不生喜
    足者。由念筹量所得满不满等。故于少下劣
    不生喜足。次有二段释语相违难。初门于余
    经中至非增上心者。余经中说戒定慧三前
    后次第。此中戒后则说于慧不明心学耶。答
    乃至则是显示增上心学者。答意文虽不说。
    已在所说中故。如此中显示住学胜利之言。
    即显闻等摄受无悔等得三摩地。是故已在
    说中也。下引说证成。如世尊说至所谓慧根
    者。明慧根力胜也。由诸比丘乃至俱时而
    说者。引经证定由慧所引。故但说慧。则影
    说所引之定。然定慧同时。次问答可解。第三
    有二问答重释未了义难。初问答可解。第二
    问答中。言又于解脱乃至最为坚固者。于无
    常法中慧为上极。解脱常故最为坚固。故别
    名坚固。第四散释经文于中有二。初约常守
    尸罗等释经四句。后引佛说戒等有名以释
    经文。前中初释住学胜利。二释后三句义。前
    中初总标举观十胜利常守戒等。名住学胜
    利。次列释其义。于中有二。初释十句义。后
    释常守戒等五句。前中有二。初释句义次明
    摄十为三开三为十。一者令僧无染污。二者
    令僧得安乐住者。此二各摄前九。三者令佛
    圣教长时随转者。独摄第十。言此中由七种
    随护显示无染污住及安乐住者。七摄二中
    前二。则是摄前九也。于中初一摄总句。次一
    摄第二第三。次一摄第四第五。次四各摄一。
    最后一句显示圣教长时随转。是前七外。按
    四分律云。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
    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
    令未信者令住。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
    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
    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首律师疏释云。
    此明结戒之益。就中初三利戒法体。出生众
    法功德。第二次有六利。明别行功德生善灭
    恶利。第三次有一利。正明兴建正法行。摄取
    于僧者。此经广教缕缠任持。行者离于身口
    七支等过。如缕贯华便不分散。故曰摄取。身
    口既离行令柔和。名之为僧。既制此戒。令诸
    比丘半月一说。相与同遵绝于违诤。故曰令
    僧欢喜。依教奉修。来世必克极大果报。以自
    通神。故曰令僧安乐。自下六利是别行利法。
    就中有二。初有二利明生善。次有四利明调
    伏灭恶行也。下释常守尸罗等五句。如文可
    解。上释住学胜利。下释后三句义。言如是行
    者常守尸罗坚守尸罗者。牒上持戒也。下正
    释三句之义。文相可解。上来约常守尸罗等
    释经四句竟。自下第二引说戒等有多种以
    释经文。事善戒者。近事。比丘戒者。出家
    五众戒。近住戒者。一日一夜戒。静虑戒等
    至戒者。定共戒。圣所爱戒者。道共戒也。言
    依?刍戒由最胜故者。比丘戒能生禅无漏
    戒。故名最胜。世间解脱者是假名。以世俗道
    不能断结不得无为故。自下第五约次第以
    辨。于次第中先应住比丘尸罗。次应听受如
    来正法。是闻慧。应如理作意思惟。是思慧。如
    是行者乃至渐圆满故者。前卷说次第有三。
    一者圆满次第。二者解释次第。三者能成次
    第。此即第一圆满次第也。能成次第可知。解
    释次第者。谓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
    作事故名。大师者。泛举大师等经文解释。上
    来正解有二段中初广明七义竟。自下第二
    略依六相解释佛经。一遍知事谓蕴界处等。
    二舍离恶行及诸烦恼惑也。三受学善行。四
    由如病等行智遍通达故者。即如病痈等十
    一正见行行也。五由彼果者。解脱之果。六由
    自及他领受彼果者。谓我生已尽等。此列六
    相也。由此六相及由如前所建立相应善释
    经者。双牒前后二门释佛经也。下逐难重解。
    彼果者谓厌患离欲者。伏离也。解脱及遍解
    脱者。无漏道断得解脱也。亦可厌患离欲解
    脱者伏离也及遍解脱者永断离也
      第八十三卷
    摄异门分之上者。前决择分决择向前本地
    分中余不尽义。摄释分中广辨经法用即决
    择其文。今摄异门分中。文义俱辨名有种种
    不同。义有众多差别。一门摄多门。一义摄多
    义。今并决择。名摄异门。若说摄异名但摄于
    文。若说摄异义但摄于义。今号异门则文义
    俱摄。于此分中论有二卷。此卷在前。故言
    之上。文中有二。初结前问后。二正解释。第
    三已总结。正解释中。初有一颂总开二门。
    第二依二章门次第解释。言白品异门等宣
    说者。是善。通漏无漏总名为白。欲以诸门次
    第宣说。黑品异门等宣说者。不善名为黑品。
    示欲以异门分别解释。下半颂解脱二品意
    为开悟他令觉义故。故说略颂应知也。依章
    解释中。先解白品。后解黑品。解白品中有其
    四番。初解师等八门。二智等十五门。三如来
    等十门。四欲等九门。初中有二。先颂列八门。
    一是师。二是第一。三是二慧。四是四种善说
    等。五是亦有因缘等。六施。七戒。八道。次以
    长行解释还有八段。第一释师中分二。初明
    三师。次释名义差别。前中言轨范师者。秉法
    者。亲教师者。和上也。若同法者能开悟者令
    忆念者。则是同学先有解者。言开许制止
    一切应作不应作者。是大师故。时时教授教
    诫故者。是后三师。言当知则是能说传说
    及随说者。结前三师也。次释名义差别中。初
    释师之名义。后释弟子之行。前中。师之名义。
    略有十六句。景师云。能奖胜奖至奖三义者。
    文通于三师。能导胜导至导三义。亦通三师。
    泰师云。根本和上?梨名第一伴。若说菩萨
    等誓法更为一切众生作和上?梨故名第二
    伴。经中有此别名故通之。下释弟子所修之
    行有二十九句。废易解难。言于一切事现正
    随从故名信顺等者。诸有情等于师所说因
    果等一切事中信名精进故也。缘人起信。故
    名开信。缘法起信。故名净信。言梵行者至习
    ?H欲法者。谓涅??离染名梵。八支圣道与梵
    为行。又烦恼名非梵。八支圣道离彼故名梵
    行。又此八支从彼如来梵音而生。故名梵行。
    又言安住余梵行者乃至由修身念者。三十
    七品解位。三四二五在方便道。七觉在见道。
    八正在修道。见道虽具七觉。但见道一入不
    起于定则得究竟。是故余之六觉从定觉支
    总名奢摩他。八正在修。以数观察慧闻强
    故。余七从慧总名?巢?崮恰F叻奖阒写铀?br> 念处乃至五力总名修身念。不同小乘但观
    色身名为身念。言如其所应彼自性故彼品
    类故等者。问见道七觉有定非定。何故总名
    为定。解云。见道中定觉支是自性。余六是彼
    品类。相从名定。修道正见是自性。余七是彼
    品类相从名慧。见道已前有五法。四念处乃
    至五力。于中举初举后故名信念。此四念处
    依大乘中以念慧为性。故于初四念住中但
    举念后五力中举其信力。皆通定慧。故言此
    中信念俱通二品。举此欲明修身念体通于
    定慧。下次第二释第十一中分三。初约自义
    行等五义以辨第一等名。次约世间善等五
    义以辨。后约欲行等五义以辨。于中复三。初
    正释五名。言所言上者超过一切三界世间
    善圆满故者。此据后智体是出世。以行世间
    故名世间。次释经中九句下结成第一义。言
    由蠢动故者。则前无足乃至多足。由依止故
    者。谓有色无色为其依止。由心故者。谓有想
    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来于彼三种类中最
    为第一故。第三释二慧中。三藏云。以二复次
    释大师慧。故云二慧。又大慧者已下。第二义
    释故。景云。虽有诸慧之名总名二慧。则是
    异门名也。泰师又云。师为第一。慧为第二故。
    应云第二慧。但去第字。故颂云二慧也。文中
    有五十一句。废易解难。俱生慧者。即生得慧。
    加行慧者。是方便慧。言慧垣墙者乃至非一
    界智者。景云。垣墙是后得智遍利众生。但于
    大悲心之所转。堂殿是正体智内证真如。名
    到究竟云云。泰云界智如垣墙周?遍于一
    切。垣有一门。界亦如是。界是因缘遍一切法。
    菩萨初学要观诸法因缘。次能了知十八界
    差别。名非一界智。是趣二果加行道。故云阶
    陛。于十八界中子细分别。一一皆有品类。故
    名种种界智。如堂殿究竟住处故。即界智等。
    约初中后以辨三智。第四释善说等。先别释
    八句。后摄之为四。前中言具足四依者。人四
    依。法四依。亦可有行四依。故云有依也。第五
    释有因缘等五句。言四依者。谓树下等四依
    也。三神变者。谓神足他心漏尽。教诫中略无
    他心。第六释施中。初释经中六句。次以六
    施配属前文。后结成。所说六句虽别不过三
    种。一施品类。即前二句。二施时分。次之二
    句。三施处所。后之二句。第七释戒中。先举半
    颂列其四门。后以长行次第别解。即为四段。
    初解尸罗即有十五句。第二解说法即有六
    句。第三四段指如前说。可知。第八释道中。先
    举一颂列其八门。道品七门为七。广说为第
    八。故云无量为后。次以长行解释。文分有六。
    初解念住有十三句。然此文中无身受心法
    等文。但明欲精进等为四念住方便。住热光
    者能修懈怠对治法故者。如日之光能除昏
    ?。如是正勤者能治懈怠。此中显示至四种
    对治者。但结于后四句也。第二解正断神足。
    第三解根力。并指前说。第四解见道七觉。偏
    解择法觉分。言简择者总取一切苦法种类
    为苦圣谛故者。总缘于苦。最极简择者至老
    苦等者。别取诸苦也。极简择法者至先修所
    作者。简择契经能诠之教。依止此故先修所
    作也。言审定等解了者。于一切法平等解了。
    故云审定。近解了者。证近前法得决定故。云
    近解了。前是寻求道者。前三寻思。今是决
    定道者。后三是如实智。此明二复次别也。解
    了仍是择法觉分也。第五解八圣道有三十
    句。黠了等者是正见。但解正见正语业命等。
    言了知分别体者。知能缘心也。又黠了者知
    自相通达者知共相者。后智知自相正智知
    共相也。问曰。此与因明相违。彼云比量知
    共相现量知自相。答。不相违。因明现量知自
    相者。如五识定心意识。各各知于诸法理事
    自相。今言共者。据所知理相似故名共相。厌
    离已下。明正语业。由厌离心而起名厌离。所
    言念下。次解正念。略不辨正精进正定思惟
    三也。自下第六解广说。有其二颂。合有三
    十四门。初颂十五门。次颂有十门。后颂有九
    门。释初颂中。先解智有十三句。智者谓闻
    言说为先慧乃至智者谓知言说为先慧者。
    景云。依?酬剂???⒓?诺取3墒盗⒘?丁?br> 今依大乘对法云。若眼所识名见。若耳所识
    名闻。若自?k画名觉。现量所证名知。此文即
    说鼻舌身三根三识及互识同时意识在定
    意识等以为知也。若依经部。若自所证名见。
    即是现量。从他所得名闻。胜?经云而说偈
    言我闻佛音声等。不自亲闻佛说。传闻便书
    名闻慧。是圣言量。若自思?k名觉。即是比量。
    泰云。经中说智见觉知四种。故论主解云智
    者谓先同闻。故起言说云我闻。因此起智见
    觉知。类此可解。次解宣说即有八句。如文可
    知。第三解善有十二句。景云。即是七善处。初
    明时善。于中亦三。谓初中后。即是教之功能。
    能令行人初生欢喜是闻慧。行中道是思。后
    是修慧。后令离障证。即是智证。智中。初离现
    行垢及一切究竟离欲者。断随眠也。第二义
    善。第三文善。此出教体。能诠所诠并为教
    体。第四纯一。即是独善。不与外道共故。第五
    圆满者谓无限量最尊胜故者。所度无边。能
    度之中最尊胜故。第六清净者谓自性解脱
    者。谓在学位。无漏名自性脱。第七鲜白者
    谓相续解脱者。在无学位。第八梵行者谓八
    支道者。三种解梵如前所明。当知此道由纯
    一等四种妙相之所显说者。此文则说梵行。
    是总纯一等四次第释之前三义别不释梵
    行。此文分分不同。昔来恒说梵行是总。余七
    是别。泰云。虽举八正道等。而此举所诠。显能
    诠教明总叹胜故。第四解欲有其四句。欲亦
    名爱。亦名为乐。亦名为信。第五解炽然亦有
    四句。第六犹有其五句。第七解远尘等。有十
    四句。景云。垢谓彼品者。即见断慢同时心所。
    及见断品所有?重永无者。通取见断一切
    随眠名垢。言法眼者谓如实现证唯有法慧
    者。能证唯法无人之慧名为法眼。言见法者
    谓于苦等如实见故。谓相见道。言得法者。下
    明得沙门果。言知法者。下明出观。不可以他
    心智等而知。故云不自知。得沙门果。而以
    观行道理。知自得果。复自知我预流果等也。
    获得证净下。明四不坏净。越渡惑者谓于自
    证越渡疑者谓于他所证者。若有未自证多
    疑惑。由自内证故渡疑惑。泰云。初句二番解
    释。初番。决择分智已生。未得究竟无漏智。于
    此位中我慢能障见道现观。惑有间起惑无
    间起。名度我慢种子及见断种。并名垢。后
    番度是修惑我慢及见惑现起。垢谓见修二
    品种子。最后句亦二番解。初番可知。后番逆
    世俗生死趣向胜义涅??。故云建立二谛法。
    第八解如病等。初总标。后问答别释。问意。何
    故经中说如病等不宣说言犹如重病耶。答
    中先总答其义。后别释四行。前中然修行者
    至观察彼果者。谓行者先观苦谛作无常行。
    次于彼事如实诃毁犹如病等甚可厌逆。次
    复更观无常观察苦果。以彼行者初后二时
    观于无常。中间观病。故经说言彼如病等。若
    直说彼犹如重病。即不同观彼无常也。次别
    释四行中。初释无常。言无常者至皆展转故
    者。谓观一身无常名生身观。念念无常名刹
    那。刹那展转者由彼彼触起尽故彼彼受起
    尽者。触受虽复同时而得说言从触生受。文
    相似说前念受相应触生后念触相应受。此
    相续见者。明观触生受。但是相续非一刹那。
    故云此相续见。由非不现见非缘他智者。现
    见于苦。故云非不现见智。观自身故。云非缘
    他智。第二释苦中。先标举二种。后别释之。于
    中初释生等诸苦。言由见生身展转有故悟
    入苦性者。念念生灭名为性苦。即是行苦。次
    释三受皆苦。有三番重释。第一番云。乐受
    变坏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者。此文分明
    说苦受生时苦住苦。故苦苦。非苦乐受舍受。
    念念灭坏释行。行带?重不得自在名苦苦。
    体是无常灭坏法故说之为苦。此中已下第
    二番解。已灭坏者由无常故说之为苦。此过
    去也。已生起者灭坏法故亦说为苦。此说现
    在。此灭坏法至亦名为苦等。赖耶舍受体是
    灭坏之法。或时苦苦所随。或时乐受坏苦随
    逐。与此二苦随一并生。名相应故。此舍受亦
    名为苦。云何当观已下。第三番解。谓由此
    受贪所随眠。由随眠故受当来苦。于现法中
    能生失乐受缘则生忧恼故生坏苦。如是当
    观乐受为苦。云何当观如箭至常恼坏故。此
    观苦受也。非苦乐受乃至苦乐二种者。此观
    舍受苦苦坏苦名苦乐二种。第三第四释空
    无我。文相可解。第九解十中。有十二句。亦
    名显示。亦名开示。亦名显了等。则是摄异
    名义门。触者谓能触证。第十解义有其八
    句。我有情等。或是外道神我。或明佛法假我。
    梵云萨?省L圃朴星椤O褪チ酥?ㄓ星槭丁8?br> 无我等。故名有情。梵云波罗??此云众生。古
    人以众生译萨?收呙?病h笤颇ν谜凇4嗽?br> 意生。从意生故是意之种类身也。摩纳缚迦
    者。此云儒童。或多云年少。此等是神之异
    名。盛年自在意高下故。昔云摩纳略也。养育
    者。造业招报。子果相生。是滋润义。名为义
    育。第十一解断。文相可解。第十二解尽生等。
    有二复次。初解我生已尽通于四果。余三唯
    在无学。后解如文。言记别四种解了行相者。
    即生尽等名四解了。为他说故。云记别。第十
    三解天世间。初解颂文。后散释经文。前中言
    并天世间者。是总句。此有二种者。此解颂中
    并天世众生。此有三种。二谓依摄事分中有
    其三种。一并魔梵二。魔于欲中自在。梵于净
    定自在。二并沙门婆罗门众生二。谓生在人
    中希魔梵而修行者。三并诸天人众生二。谓
    于天中除魔及梵取余天。于人中除沙门婆
    罗门取余人。言如是总结解脱三缚出离欲
    贪者。如是等人不解脱贪?痴三缚等分。明
    罗汉不同于彼。故脱三缚等。下散释经文中
    十句。?衬我?摺J堑鞣?7?舷中泄省T朴闪?br> 相胜解二作意也。断者。由远离摄乐加行究
    竟。超越者。由方便究竟果作意。余文可知。第
    十四解依等五句。依谓五取蕴者。众生自依
    五蕴。及七种所摄受事则父母等者。复外依
    父母等。所言取者谓诸欲贪亦名为取者。贪
    是四取之体。此据能取名取。故言是贪。若
    据所取名取。一取取诸见。二取乌鸡等戒。
    三取我见及所计我。四取五欲。若据所取名
    取。则说四境名为四取。此如下文摄事分
    说。由不安立及安立故说有四取者。景师云。
    在家人但起欲取不安立见惑二取。出家外
    道起见取戒取。名为安立。我语取不安立及
    与安立。通在家出家皆起。故有四也。此如摄
    事分说。泰师云。欲取是本名故不别安立。余
    三取名是别安立故。由不安立及安立。故有
    四取。言执著者。谓诸烦恼能趣于依。即名为
    缠等。现行烦恼能趣向彼五蕴及父母。即名
    为缠。彼品?重。说名随眠。如是名依。一名
    取。二名心依处。三名执着随眠。四此次第结
    前四门。于此有识身及外一切相中者至境
    界相中者。明有识身中有本识种子。能与我
    慢等为因缘及为境界缘。前种子望后种子
    为同类因缘。是故识身亦与随眠为因缘。外
    一切相器世界等但与我见慢等为境界缘。
    又由缘彼外器世界等熏成种子故。外器等望
    彼随眠亦远为境界缘。第十五解我我所等。
    我慢执着。多是外道起。我慢种子。通内外道。
    次有一颂列其十门。辨前广说。长行中。初次
    第广释。初解如来等。先牒指经说。次释其义。
    后总料简。就释中。但解八号。不辨正遍知如
    来二号。应者应供养故者。有释梵音但名应。
    是故以应供养释其应名。今解有多义。且举
    一义以释之。遮行行行皆悉圆满者。如彼根
    或防护根门。名为遮行。三业造修。名为行行。
    又复四种至皆悉圆满者。谓四禅增上心现
    乐满也。前是行行者。前说遮行行行。总名
    行行。后是住行者。四禅凝住。故名住行。此中
    清净身等现行正命是圆满密严根门是遮
    满者。可知。由此二种至无忘失法者。由行
    行故显三不护。四遮行故显无忘失。由不造
    过世间静虑遮自苦行者。世间静虑是乐道。
    外道造作苦行名过静虑。今明如来由不造
    过世间静虑遮苦行故。名遮自苦行。又解由
    不造过出世定故名遮自苦行。言又于世间
    诸法自性者从缘生法。因缘者。能生。因缘爱
    味过患者。由爱味故起诸过失。出离者。离欲
    行者。由见过患故能离欲。能趣行等者。由见
    生死中向前诸法自性因缘爱味过患等心便
    厌背。趣三菩提等行。名为趣行。如来于此
    趣行皆善知之。名世间解。下总料简。言此中
    如来乃至是不共德者。二障无处无为理同。
    名为共德。自余明行圆满等句。是不共德。有
    为功德诸佛各成就。别属佛人。名为不共。有
    释二障无为。三乘同得。故名共德。其三明等
    二乘随分成就。不及如来。故名不共。不及前
    解。第二解无常想。先闻四门。一修。二修果。
    三修差别。四修方便。言于无常想素?炖轮?br> 修谓若修若习者。依素?炖抡闲尬蕹O搿P?br> 果谓一切贪欲广说者。由修无常想故。能
    入空观断一切贪。名为修果。此即举所离贪
    欲明义择灭。是其修果。修差别谓譬喻差别
    者。因修无常想故。更作余观。名修差别。修方
    便谓住阿练若处等。可知。次别解四门。解初
    门中。初解若修若习若多修习。有其二番。后
    散释经中为处为事等六句。于中先次第释
    六句。后重释五六二句有其三番。随顺欲贪
    故说于掉下。次解第二门。将欲明果。先举其
    障。随顺欲贪说掉等者。欲界散动名掉。色界
    持定起慢。无色贪顺无明。即是色染无色染
    掉慢无明五上分结。举欲贪取五下分结。此
    过所除。言拔除根本者害随眠故者。断种子。
    摧折枝条者至不增长故者。下地烦恼。为求
    有报修福分善。由断烦恼。福分善法不增。以
    无常想所缘至观无常故者。想止观境。显示
    无常。台阁者。解第三门。解脱俱行等者。谓在
    无学果。栋梁者谓彼依因者。是前因也。象
    迹谓于诸迹中象迹为最。于诸想中无常想
    为最。第一无学无常想境宽通。如转轮王。学
    人无常想?。如小城王。亦可除无常想。余
    诸想等如城王也。又或居阿练若下。解第四
    门。言唯有色无常性等者。四蕴无常。诸部共
    说。色蕴一种有说劫初时生劫坏时灭中间
    恒住。为破此计。故言唯有色无常等。第三
    解底沙。底沙者是星名。有比丘从星立名名
    底沙。佛为底沙说四种往趣道障二种道等。
    又云。婆沙三十卷有底沙梵天。景师云。言四
    障者。一疑。二邪寻思。三邪分寻思。四邪分见
    行。二道者。谓正道邪道。余处是邪道。下散释
    经文。忿与苦恼同是忿类为一。不乐者杂?
    事此为第二。此之二种犹如坑涧。乃言猛
    利者处深稠林者。烦恼猛利各处稠林。虽舍
    父母妻子七种所摄受事。而由烦恼总贪恋
    故不能舍。此有释。言四障者。一疑。二邪寻
    思。三邪分寻思。四邪分见行。二道者。一苦
    恼。二不乐。此二如坑涧。下释等言。虽入山
    林修道。舍七摄受事。而不能舍利养恭敬故。
    由此二义故苦恼不乐。不及前解。第四解怖。
    可知。第五解无为。无为无动异名分别。名摄
    异门。第六解不有。我何当不有我所何当不
    有者。牒经文。或是佛法假我。或是外道计
    有实我。我所当不有等谓约未来世至希求
    不生故者。于未来自蕴云我何当不有名希
    求不生。于未来外器世等我所何当不有名
    希求不生。又复显示希求依止不生故者。色
    是希求依止故。于未来所依色蕴之上言我
    何当不有。言及希求依彼受不生故者。于未
    来受蕴上言我所何当不有故言希求不生。
    我当不有我所当如有者谓约现在世说者。
    前云我何。当不有我所何当不有。今不言何
    直云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但言约现在世
    为异。如前所依我法还作两番如前所引。言
    此观无常灭前观舍择灭者。明二观别。文
    前但有希望故后于现在因观无常性者。重
    明二观别也。第七解不相续。如文。第八解空。
    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者。是有余涅??。言
    涅??者。谓无余涅??也。第九解无常。有尽法
    者谓一分尽故者。过去也。有没法者谓全分
    没故者。堕在三世。三世俱没。又有尽法者谓
    全分灭故者。谓三世法已尽当尽今尽故。有
    没法者。谓相续变坏。两解有异。有离欲法
    谓过患相应者。别有离义。有灭法者。谓一切
    有为法皆有出离故也。第十解无余。无余断
    总句。更有六别句还是三世染法。可知
      第八十四卷
    下有一颂。列其九门辨前广说。长行中。次第
    广释。初解欲三种。景师云。此中以三种门诃
    责于欲。初约四倒诃诸欲过。次举八喻重诃
    其欲。后约不净等重诃其欲。初中。言诸欲无
    常虚伪不实者。牒经文也。谓于诸欲宣说颠
    倒等者。明佛说意。下约四倒消释经文。次举
    妄法幻事诳惑愚夫等。成前四例。次举八喻
    中。喻枯骨者令无饱故者。如狗?芄堑?n口
    面。无所饱满。诸欲似彼。下约不净等重诃臭
    秽。诸受用饮食变坏成故者。段食在腹变坏
    方资。泰师云。欲三种者。一无常。二虚伪。三
    不实。第二解延请谓徼延施设供养。请谓启
    请。欲闻说法断除贪等。求圣果等。第三解法。
    有四十五句。于中通有理教行果四种之法。
    文义巧妙。即是教法。现见是理。无热是果。无
    时亦是。如理诸有智。了知四谛等行法宝。第
    四解僧。有其五段。一释正行等五句。六坚法
    者。即六和敬也。二释大师等六句。三释序
    等四句。四释善见等五句。五释圣等三句。第
    五解惠施有九句。第六解厌有三句。第七解
    梵志。初散释五句。后总料简有其两番。前番
    中。言现在未来名有者。当现有故。过名非有
    者。满已灭故。由此诸句无倒观察波罗门相
    等者。初云是为波罗门者。究竟到彼岸故。蠲
    除诸恶故。是为其相。次有四句无倒观察波
    罗门相。于中三句显其多门。及与正智观察
    其相。谓无犹预断恶作离诸贪或不正修习
    善品故。复显示第四一句观察其相者。即于
    有非有着无有随眠。言此义中者谓八种着
    于非有中作愁忧著者。谓于过去非有中作
    愁忧。由追忧故。于现在世有中有五种着。于
    未来有中作行作动者。如文。言总于三处作
    极厚重作极甘味者。三处即前三世也。于前
    三世以着合作极重作极甘味二也。复有差
    别已下。第二番解。言于记所解疑惑断故。
    即是无犹预等。于所行中一切妄失法行断
    故者。即是断诸恶作者于应作事无不作故
    等。于未来苦因断者。即是离诸贪爱者无有
    利养恭敬爱故。现世苦因?重断故者。即是
    于有非有着无有随眠者。随眠永断故。所言
    有者于三界所摄诸相作意言非有者于无相
    界作意思惟者。此解有无须知异前三世辨
    有无也。所言著者谓此义中是贪?痴者。正
    出体。问曰。向言有者于三界诸相作意起贪
    等着此义可然。向言非有者于无相界作意
    思惟则无漏心。于无漏心中云何起贪等着
    而言非有中着耶。解云。如入无相定。诸有学
    者随现行贪等犹有随眠。故言有着。此义但
    说学人不说罗汉。罗汉随眠一切尽故。言四
    种杂染者。寻思是一。戏论是二。着为第三。想
    为第四。前二是出家品。后二是在家品。由有
    着随眠故彼三毒得生起也。诸出家者由追
    忆念曾所更境故有寻思者。追忆在家妻子
    寺事故有寻思也。第八解无常。言当知此中
    增一略文显无常等差别障碍差别为后者。
    景师云。增一略文。则是又无常力之所损害
    等文。于声闻地文中加此也。泰师云。增一
    阿含中九略文。约欲无常等差别辨无常观。
    有障差别。为最后文。言如理观察者此说二
    法无颠倒转者。慧定二法无倒而转。故云如
    理。第九解色如聚沫者言思饮食味水所生
    者。由思饮食口中水生。则枯色蕴犹如聚沫
    速增减故。余文幻喻寻之可知。上来解白品
    讫。自下解其黑品。于中初结上生下。第二开
    章别解。别解中先颂列九门。别开贪?痴即
    为十一门。次长行解释还有九段。初解生有
    十句。所言生者谓初结生则名色位者。道
    理结生应名为识乃至名色者。有三义解。一
    解。是略二解。名色时长识支一念。以少从多。
    总说名色。三解。此同对法。彼云行识与有名
    业杂染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六支名生杂
    染。无明爱取名烦恼杂染。今据此义。故言
    谓初结生则名色位。第二解老有十四句。第
    三解死有八句。余心处在者。寿??二种上下
    俱舍。余有心处所立。第四解藏等有十五句。
    执我名藏者。执我之心能藏于境。或复为境
    之所摄藏。第五解可喜等。于中初解可欣等。
    后解可欲等。前中。二番解释。云境界事者。所
    爱之境。领受事者。领受乐受事也。第六解烦
    恼。若依对法有二十五门。若依瑜伽决择中
    文。但有二十四门。今此文中。数得三十八门。
    前三十门唯明烦恼法门差别。后之八门通
    取烦恼及业。总名烦恼。解九结中。初举五
    义释其结义。第二制立所由。言于五种事能
    和合故说名为结者。或是所结与能结合。或
    是能结与所结合。言除七随眠所余一切染
    污心法皆随烦恼者。有处说云一切缠皆是
    随顺总以其展转相随起故。今此文中但有
    一说。缠有八种谓无惭者。除忿覆。依下摄事
    分云无惭无愧障戒学。?干蛩?哒隙ㄑА5?br> 举恶作障慧学。悭嫉于菩萨受用财法中为
    障。忿覆于前三学及同受用财法非障。是
    故不说。解株杭中。景师云。株杭则贪等三。五
    心株则五心栽。下云贪等别故。说有三者。是
    三毒门。有释株杭有二。一五种则五心裁事。
    二三种则贪等。[仁-二+尔]伽者。梵语唐云常流注。
    或云常害。亦贪等三也。箭所有恶行根。并是
    贪等三。匮乏烧恼亦贪三。余寻可知。稠林亦
    是贪等。上来三十门唯明烦恼建立句。下之
    八门通就烦恼及恶业以立。八门者何。一爱
    尸罗。二名恶法。三内朽败。四下产生。五水生
    蜗螺。六螺音狗行。七妄称沙门。八妄称梵行
    文有两番。初番中。言爱尸罗者。尸罗是戒
    清凉。突是违害。亦名为舍。此岂不通身语业
    耶。言下产生者是下资产。无善七财但有烦
    恼恶业下资产也。螺音狗行者。从喻得名。譬
    如有一狗。吠声清直。似于螺音。而行狗行。恶
    比丘亦尔。言善而行恶也。年两者。夏腊也。
    第二番重释可知。又有贪号已下。更有多杂
    碎事。指同后说。言烧鸡者。泰师云。如烧生
    鸡。苦无常亦尔。故云烧鸡。达师云。喻破戒
    比丘。第七广说贪?痴自在三段。初解贪异
    名。有四十九句。言七?x者。此有二解。二解
    则色力才等。可引前文约境辨?x也。二解。
    七慢等流。故云七?x。言三?x者。有释三界之
    ?x名为三?x。又解三毒所起之?x也。有释无
    病?x等三也。言内垢者下。第二解?有四十
    一句。略作三十二句。在前际无智者下。第三
    解痴。于中。先辨十九无明差别。后解无明名
    义。言及有对分者。黑白句中有黑白相对分
    故。云有对分。下解名义中。有三十二句。于彼
    于此等者于如所说不如实知故。云于彼所
    未说不如实知。故名于此。亦可通此。第八解
    少等三句。第九解异门等三句。因者所以。如
    是名为已下。大文第三。释已总结。于诸经中
    随其?显略示差别。其余无量句当思择
      第八十五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一者。上来
    初本地分宗明十七地义。于十七地中有余
    不了义处须分别故。次第二明决择分。虽于
    义中分别决择。而未分别解释经法。故次第
    三明摄释分。虽明造论解释法用。未明诸法
    之名之与义各有多种。故次第四辨摄异门。
    虽辨异门种种文义。未明文义所依本藏。故
    次第五明摄事分。谓于此分将三藏教摄所
    说行择等事故云也。此分具辨三藏。先解契
    经。契经之中有其四释。一辨五蕴是行择
    是有为行故。二是处择。三明缘起食谛及界
    等择。四是菩提分法择。今于三藏中先明契
    经。四释之中先明行择。总名第一行择。四
    卷此卷在初。故言之一文中。初结前生后。次
    正决择。后结劝应了。正决择中。初开列三藏。
    二次第解释则为三段。初有十四卷明初藏。
    次有一卷半明第二藏。最后第一百卷半明
    第三藏。就初藏中文分有二。初举所释之经。
    二从是已后已下。辨能释摩?炖礤取G爸杏?br> 二。初征列二十四处后次第解。前中先时所
    作者。泰师云。一部分先辨。故云先时所作。次
    第解中先别解四经即是约部别立。后总劝
    知其二十种即是约义立经。前四经是本。二
    十未重明前四。前四亦摄后二十。后二十亦
    摄前四也。解四经中。言依五犯聚及出五犯
    聚说过一百五十学处者。谓五篇戒有二百
    五十。然论主录其?戒有百五十。众学微细
    不可限数且举一百。余名为过。阿笈摩者。此
    名为传。如此教前佛后佛展转传说无有异
    故名为传。不同昔云阿含名净教也。此中自
    释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侍彼彼所化
    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者。则能说人。
    与教相应。则是文也。蕴界处下是其所说。
    则其义也。又依八众说众相应者。则是教
    所被人。所谓八众如初帙说。言处中而说者。
    以非广非略故。言如是四种师弟展转至是
    名事契经者。景师云。此释传义。增一者。应是
    误。达师又云。此文中更加增一两字者错也。
    草本中无此二字。然缀文家剩着二字。此结
    文总结四阿笈摩故。于十二分中除方广分
    余名声闻相应经者。道理大小各具十二。今
    此文中且举一义。下总劝知余二十种。前之
    四经未必备有二十经中义。故云如应。自下
    第二辨能释摩?炖礤取N姆钟腥?3醣胬匆?br> 及本母名义。次正解释。后结劝觉了。字本母
    者。十四音也。又解三百字界名为本母。就正
    解中。四择则为四段。就行标中总?焱夏?br> 日至无厌少欲住者。是则总标纲要。别有十
    一门。一界。二略教。三想行。四速通。五因。六
    断支。七二品。八智事。九诤。十无厌。十一少
    欲住。次有十一别颂释前总颂十一门也。然
    下十一颂中一一颂内有其多门。各各略摄
    初门入于总颂也。就初别偈复有十一门。一
    界。二说。三前行。四观察。五果。六愚相。七无
    常等定。八界。九二种渐次。十非断非常。十一
    染净。长行中释十一门则为十一段。初解界
    中。先明所治四种界体。后明能治之道。前中。
    言有四种乃至所集成界者。习邪胜解熏种
    名界。于先有者简异今有。先世先身先所得
    自体者。简异今世今身今所得体。听闻常见
    至所集成界者。先世闻说我身是常不从因
    生则是解脱。数习此见熏成种子。故于今身
    由彼为因习邪解脱熏种成界。如说由常见
    至广说亦尔者。类释余三见。下明能治之道。
    初明教兴之意。后正明能治之道。言为随第
    四若离诸行起我见者由空门转教者。为调
    离蕴计我我在蕴中。故说五蕴行空无有我。
    若即诸行起我见者由无我门转者。明彼即
    蕴而无有我。第二解脱中。初开三章。后次第
    别释。言又解脱有三一世间解脱者。假施设
    立。以不断惑种故。云何方便谓于诸行中依
    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等者。见道已前观有
    为行有无常等理名如所有性。五蕴性类各
    各不同名尽所有性。于彼二性修无常等想
    由此得入谛现观尽。名方便见道观。如望彼
    解脱并是方便。内所证中谓我已尽诸恶趣
    诸行又尽七生等。即是预流人得我生尽。又
    我住能究竟尽无退转道等者。即是预流梵
    行已立。若于无学至所应学事者。明所作已
    辨。我今尚无已下。明不受后有。第三解前
    行。言见前行法者乃至出世正见者。见道方
    便名见前行。由闻如上说解脱方便四行梵
    智等起闻思修。未入正性离生能入正性得
    如实见等。道果前行法者至为断所余诸烦
    恼故者。景师云。修道是道家果之方便名果
    前行。谓得见道已后起修道断惑正思惟等。
    或从见道次第则入修道名或同时或同一
    身。若后时及后身方起修断对治名或后时。
    为断所余修道烦恼。泰师云。道理正见正思
    惟无不俱。然今论主约能引道辨所引道。或
    有与能引道同时生。或有能引灭后所引方
    生。达师云。或同时生者无间道与惑同时生
    故也。言或后时生者解脱道也。第四解观察
    中。初举八事。一爱味。二过患。三出离。四闻。
    五思。六思择力。七见道。八修道。次别辨观察
    之相。言是名一门观察差别者。总结前三以
    为一门。约所观以辨观察也。后之五种。约能
    观以辨观察也。谓不现行断者。是思择力伏
    也。及一分断故。是见道断见惑也。第五解果
    中。初总标二果。后别释。于中。前明二种断惑
    果。第二有永不复转则是有余涅??。后明
    苦灭果有其五番。此无余涅??。心身苦灭。即
    五识意识相应苦灭坏苦及苦苦灭。同是事
    苦故来为一。行苦苦灭。以是理苦故独为一
    也。第六解愚想。如文。第七解无常等四决
    定。初总标列四门决定。后别释四门有其三
    番。初番中言云何诸行无常决定乃至起尽
    相应故者。此举三义证于三世无常。若未来
    行至如是应非无常决定者。未来诸行先无
    无则是定。是则应非先无而有。若尔应非无
    常决定。由彼已下顺解无常是其决定。若现
    在至未来诸行便应非是无常决定者。现在
    行生若决定是有。则应非先有而无。先有而
    无故知定无常。今举现在先有而无是无常
    者。将知未来先无而有定是无常。亦可前约
    未来解第一句先无而有。次约现在解先有
    而无。下约起尽以释无常。现在诸行亦应不
    与起尽相应至非决定有者。现在之行始起
    即尽故与起尽相应。过去之法唯尽非起未
    来之法起而非尽尚是无常。况现法具有起
    尽相应岂非是无常。以有为先施设非有。是
    故过去诸行无常决定者可知也。如是已下。
    结成其义也。言未来未有由此故空过去已
    灭。由此故空者。据依他因缘空也。现在诸
    行虽有未灭至由此故空者。景师云谓于现
    法决定执有遍计所执。必毕竟无性。故说名
    空。泰师云。谛义是实义。胜义是第一义。现在
    诸行无彼二义。故空决定。云何诸行无我决
    定乃至是名诸行无我决定者。过未之法尚
    是无我。况现在法正不自在得是义耶。又
    由二相已下第二番解。云一诸行种种外性
    者。无我所也。二诸行从缘生不自在者。内身
    无我也。复由十相已下。第三番解。言谓由败
    坏等者。景师云。由败坏变易别离此三知无
    常非可乐不安稳此二明苦。远离常乐净等
    名空。异相显无我。达师云。一败坏。二变易。
    三别离。四非可乐。五不安稳。六应远离异相
    相故。此中略不明余四相。如声闻地已说故。
    第八解界有五种。言灭界者。见修断惑所依
    阴身灭故。名为灭界也。第九解二渐次。初总
    标举。二次第解。解智果渐次中。文分有二。初
    约四法。后约四执。第十解非断非常。初约三
    世。后约四缘。前中。一以无常住行为因故
    则是过去。二生已无住因故则是现在。三
    未来诸行因性灭故者。则现在无常之法是
    未来因也。下文言等无间缘者谓别六识等
    及相应法等无间灭等者。此则说五识望五
    识为等无间缘。故有相续。初帙中云五识无
    次第缘者。据率尔心故。若据等流亦得相续
    也。第十一解染净。初开二章。二依章释。释中
    有三。初解三事。次解二相。后料简重释。解三
    事中结言总略为一名由三事等者。三事虽
    别而总名为观察染净故也。解二相中。言一
    由如所有性者。如彼爱味过患如出离性而
    观故。二由尽所有性者。尽其所有爱味过患
    出离皆悉观。云此中观诸行为缘生乐生喜
    名爱味者。诸行是所爱味。又此爱味极为极
    小者。景师云。以于诸行生喜乐处少。故名狭
    小。泰师云。爱味是因过患名果。果相过多故
    云广大。因过微故云狭小。如是由二相观
    如所有性所谓爱味者。一观行生乐喜。二观
    爱味极狭小。过患广大者。景师云。以无常者
    义亘诸有漏。故名广大也。言由二相者。一无
    常等。二广大。出离中由二相观者。一欲贪灭
    断出。二寂静无上等。又即此爱味过患出离
    于诸行中等者。总观也。又为了知已下。第三
    料简重释。分之有二。初约人辨其三事。又于
    此三处随其所应已下。约道以辨。前中有二。
    初约二乘。二约三世间。前中。言一于诸欲染
    着众者则爱味。二远离众则观过患而生
    远离。三离系众则出离。次约三世间。言一
    由得欲自在及净自在故等者。魔王于欲界
    中得自在故云得欲自在。梵王离欲恶不善
    故云净自在。二由勤修得彼因故等者。此外
    道沙门等。求得魔梵故。修彼天因也。三趣种
    种业因果故等者。除前二外所有天人趣种
    种业。下约道以辨。三事中。初约见修二道以
    辨过患。后约四解脱以辨出离。此中略不明
    爱味。就辨解脱中。初法。次喻。后合。法说中。
    泰师云。前贪是内。后贪是外。五欲中贪。故须
    再明。达师云。前三相辨有余涅??。后一相辨
    无余涅??。其义可知。喻中。初约五喻喻前四
    解脱家障。后举四句结前五喻。前中。言譬如
    有人至或索或铁者。是第一喻。三毒所缚。或
    木者喻贪。或索者喻?。或铁者喻痴也。又置
    余人令其防守者。第二喻。为三毒随眠及不
    正作意之所防守。或设有彼至还执将来者。
    第三喻。以俗道伏除贪等生于非想。由彼贪
    等随眠还执将来。在下界中或有尚不令彼
    转动况得逃避者。第四喻不正思惟之力不
    令行舍于贪缚等。或有安置乃至无欲逃避
    者。第五喻彼处受妙五欲中心生乐着九结
    所系。下举四句结前五喻。景师云。如是彼
    人为一切种缚之所缚者。是为第一。为善方
    便守之所守者。总明第二第三第四为第二
    也。为最坚牢系之所系者。总明第四。九结所
    系为第三。复为怨家随欲加害等者。别加此
    一为第四。若有能脱是四缚者。名脱一切缚
    也。达师云。为缚之所缚者。结喻三毒。为善方
    便已下。结前令其防守。此中不结喻随眠。为
    最已下。结喻九结。次为怨家已下。结喻生等
    诸苦。言打拍者。前蕴魔或复解割者。喻死
    魔。或加杖捶者。喻天魔。或总断命者。喻烦恼
    魔。合中。景师云。如是于彼至譬贪?痴缚者。
    合第一喻也。言三处世间愚人者。魔梵等以
    为三也。其守禁者譬不正寻思及未拔随眠
    者。合第二也。不正寻思故至而远逃避者。先
    合第四也。烦恼随眠未拔至复执将还者。却
    合第三。此中间三种束为第二。可爱妙欲譬
    之九结等。合第五喻合为三。复四魔怨已下。
    加此二种以为第四。若脱此四名解一切。达
    师云。为种种缚至贪?痴缚者。合第一三毒
    喻。其守禁者已下。合第二第三不正作意随
    眠烦恼喻。言可爱妙欲者。喻九结。言由彼结
    故等者。合第五生等苦喻。彼既如是已下。合
    结文中初喻。善方便已下。合结中第二喻。最
    坚已下。合结中第三喻言复四魔怨者。合第
    四喻。大门第二解略教等。先颂列十一门。一
    略教。二教果。三修。四堕数。五三遍知断。六
    结。七解脱。八见慢杂染。九净说句。十远离
    四具。十一二圆满。长行释中即为十一段。
    初解略教中。由三因缘请略教授等者。景师
    云。一略闻法足得自义等。二又有怖畏于所
    入门多作为善方便而得入故乃至将不令我
    作意散乱等。三又于如是所闻所思一切法
    中不得决定当依何者。由此三因略请教授。
    有释。一者若人唯闻为究竟者。大师为说令
    生如是解但略闻法足得自义何藉多闻等。
    何以故正行为实故弃多闻欲故。二于所入
    法门众多观行所作有怖畏故。大师为作善
    方便而得入故。三于多法善听思故不令作
    意散乱。又于如是所闻思已下。总辨请教。第
    二解教果中。景师云。谓为此出家及如此出
    家。一即形相者。剃发染衣。形同无上诸佛
    身故。二具足事业者。得现法三学事业。三具
    足意乐者。得自然五通。四具足处舍取者。由
    依内证得故舍生死取涅??。亦可舍戒取解
    等。言具足依此得无上等。如上所明。泰云。为
    得此无上道故出家。及如此后三出家。何等
    为四。一依此故得无上得。即依形相具足也。
    二现法得。即静虑现法乐能发神通事业。三
    自然得。由依静虑起??等善根意乐具足故。
    自然入见道。四内证得。由处见道位。舍凡取
    圣具足故内证真理也。有释为此正法故出
    家及如正法出家。今寻景云。牒论文云言具
    足依此得无上等。此具足字应属上句。何故
    属下。不可专依。第三解终。谓有六种死。前
    二可解。不调伏死者。谓于过去世不调伏有
    随眠行而于今生身亦不调伏随眠而死死已
    未来自体生。又摄有随眠行至便为众苦所
    缚贪等所缚。调伏死者。谓于现在已伏随眠
    而命终。未来自体不复生起。同分死者。谓如
    过去不调随眠于今现亦不调伏而舍身命。
    名闻分死等。若于过去不调。于今现在已调
    伏命终。此名不同分死。言若于现在乃至同
    分诸行者。可知。又此已下死有二。谓流转过
    患相及还灭胜利。下解此二。文显可知。第四
    解堕数。指如前辨。第五解由三相故应知无
    我遍知及断。一于内遍知无我。二于外遍知
    无我所。三于内外亦无有余互相系属。习此
    故舍彼随眠得毕竟断。第六解三种缚中。言
    谓初由种种故者。八结非一。故名种种。言此
    中非有为境唯一种有为所缘有五种者。计
    我非有非有相同不须随法别立。若计当有
    有法不同故有五种也。第七解解脱中。遍知
    诸行略有二种。一了如所有性则由无常决
    定等四种行故。二了尽所有性则由过去等
    十一行。第八解见慢中。初明见慢。后约四
    人安立离染。前中有其二种应知应断。谓见
    及慢。此见及慢差别为五。由二种门。谓由行
    故缚故随眠故。由行成三。谓此我我所我慢。
    由缠立一。谓执着。即前我我所及慢现起执
    着为缠。前三种子名随眠。言又有识身至随
    眠因相者。明有识身及以外事与前五种以
    为因相。此句是总。自下别明。言则此因相
    有二乃至计我我慢以有识身为所缘因相
    者。此我及我慢缘自五蕴识身为所缘相。道
    理二以识为因缘相。略而不明。计我所通以
    二种为所缘因相者。通计识身及外山河等
    为我所所缘相也。亦应以有识身为因缘相。
    亦略不明。识身中有持我我所我慢种子故。
    彼执着以闻不正法等至为因缘因相者。第
    四执着。以邪闻邪因缘邪教等为所因相。随
    眠为因相。彼随眠乃至为因缘因缘者。前五
    之中第五随眠以不如实等现行烦恼能熏为
    因缘因相。不能缘境故无所缘因相也。下约
    四人安立杂染。杂染即是向前五法。谓我我
    所我慢缠与随眠。言此法异生至然执着不
    可得者。即是入法凡夫在七方便伏于执着。
    但有四种及有识身因。并有执着因相一分
    谓有识身。非直是前四种因。亦是一分执着
    因相。有学众中至皆不可得者。学人已断见
    断分别我我所见。及彼有识身因相。亦断第
    三执着第四随眠。言及我慢执着并彼因相
    者。见断我慢执着并彼因相。一切皆能断。言
    然有我慢随眠可得者。由断分别我故。修断
    我慢不行。然有我慢随眠可得。又外道有情
    凡所有行不为断彼者。于四取中并作意断
    于欲。于见取戒取中顺已见者行。于他所行
    不顺已情者断。我语取者一切外道并不说
    断。言此法异生众乃至复修正行者。障见道
    者名已断一分。障修道者名为断余分也。第
    九解净说句有八。一谓由超过见慢故名二
    种等者。我我所二合名为见名见慢。二由断
    彼因相故名除相清净说句者。除有识身因
    相也。三由断执着。四由断随眠。五谓于后有
    至名已割贪爱者。更不造后有之行。名割贪
    爱。六及转三结故者。断三结故名转。七谓
    正慢现观故者。景师云。勘草本中还云正字。
    三藏云应云止慢。无学慢尽故云名止慢。三
    藏又云。然正解亦得。谓无学人作我生已尽
    等四梵行解。带于我解名慢。然非邪慢。故名
    正慢。泰师云。正现观慢故。又解。应云止见
    慢现观。论约正障。故唯说正慢。达师又云。三
    藏有两解。一云此正字错。应是止字。无学人
    永不设起增上慢。故云止慢。其中学人虽不
    故起慢。而起增上慢。又云正字不错。无学人
    亦起我生已尽等。亦应起正慢。假说慢故。八
    已作苦边如是一切总收为一者。此八总名
    一清净说句也。第十解远离四具。一无第二
    而住者。舍离佛也。二处边际卧具者。景师云。
    住兰若处故也。泰师云。边际有二义。一恶草
    等下边为卧具。二是如法长极边。三身远离
    可知。四心远离。于中有三番释。一离不善寻
    思。二由五相发勤精进。三断止观品障。第十
    一解三圆满。文相可解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