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下)

    论本第八十

    上来解宝积经十六门中前五门讫。自下第
    六解正行中安立所学。于中有二。初总问答
    标列十三中道行。后征问别解。前中菩萨先
    于声闻乘经世俗道理不了义说已作依持已
    善通达者。唯依人空未见法空。知非究竟。而
    超度彼。复于大乘二空相应二谛道理了义
    经典正勤修学。名中道行。所以者何者。所
    以小乘经典是不了义大乘经典是了义者。
    此举问竟。下答意明。大乘中贯穿十三中道
    之行故是了义。即列十三名也。就别解中。初
    解人空。景备师云。言谓由一种相不可得者。
    横计实我却不可得。下明于内根外尘中间
    六识三事中求。都无实我。故不可得有情事
    者。即六情根也。差别事者。即外六尘差别之
    事。彼受用事者。则是六识于根尘中受用苦
    乐。泰师云。此约实我体无菩萨人无我理。
    一众生事。三众生中蕴界处差别事。三六根
    六识受用六尘事。若内六根若外六尘中间
    异生横计实我三事之外都不可得。二解。人
    无我言由唯一相可得者。则人无我所显真
    如道理是有。故云可得。谓于根尘识三事愚
    夫遍计常住实我不可得我异性相道理可得
    者。无我真如性异妄我道理可得。问曰。空与
    无我差别云何。解云。蕴中无我名空。蕴体非
    我名为无我。三解法空中。备景云。则彼依他
    圆成法中。无彼遍计常无常等随言法性。故
    名法空。泰云。遍计所取生灭无常性。五事不
    摄。故都不得。此欲辨遍计所执法我体性空
    无都不可得。然不明法无我真如是实有不
    可得。四解法无我。言谓由一相乃至圣智所
    行者。因法无我所显真如圣智所行。是故可
    得。问法。空与法无我有何差别。解云。依他
    圆成无彼横计决定性法名法空。即彼二性
    非情执有名法无我。又解。依他因缘之法。犹
    如幻化无决定性。名为法空。圆成实性妙离
    有无。名为法空。此二性非是执性有体有用
    名法无我。故摄论云若执诸法有体有用名
    为法我。明法无彼定性体用名法无我。下明
    由六相故无我所显真如内证离言。异于愚
    夫随言说性。是故可得。六相如文。五解增益
    中。景云。差别有八者。一执常。二执有定性
    无常亦是增益。三因执常执我增益。四因执
    有无常执有无我。五因执无我执实心增益。
    六因执我执不真实心增益。此复二种已下。
    重释第五第六。一者决定者。于境定执。二者
    寻求者。寻求向前取实不实二境之心。于中
    先总遍计所依者所寻求。及遍计相应者明
    能寻求。自下别明。先明取不实心寻求。杂染
    所治障法有五过失。谓颠倒者。无我计我。戏
    论者。谓理外妄游。发起恶行者。因此发业。
    ?重者。由惑业起。?重增多。无常性者。惑
    业招生增无常苦。下明取实有心执实有道
    能除清净亦成遍计所执。故云及于彼能对
    治清净法中。七者执真实心增益为依复执
    善等乃至执清净增益。八者执不真实心增
    益为依复执不善等乃至执杂染增益。菩萨
    于增益都不执着。已辨差别。次明自性增益。
    即是执有诸法体性。泰云。二乘所证人无我
    理。但是真如相非是实真如。依前三性中地
    前及二乘所证人无我理五事中是相事摄。
    若执为真如者。亦是增益边也。是故彼第四
    增益。第五执二无我理增益为所依止。执二
    无我无漏观心以为真实。无漏观心是因缘
    假有。法执为实有定性。故名增益。即第四执
    境增益。第五执心增益。第六执二我增益为
    所依止。计有定性我见不真实心。故名增益
    边。然即知执我心妄执名不真实。然有妄执
    自性名增益。此执有二。一决定执有不真实
    心。二方便寻求。寻求者。决定所依不正思
    惟及决定相应作意等。下出寻求道理。于所
    对治不真实心杂染法中寻求五失。有自性
    可治故。有能对治清净法可得。此举对治以
    显障有自性故。总是不真实心增益也。第七
    因前第五执无漏观真实心为所依此故起
    第七执真实无漏心所生诸无漏善等法有体
    性。乃至执清净涅??有体性也。第八因前第
    六执我见有定性为依止故。起第八执我见
    所生诸不善等法有体性。乃至执我见所润
    生死杂染法有体性。问。前明人无我中一相
    可得所显。何故第五执无我乃为增益边耶。
    答。前据无我所显真如是是实有。故云可得。
    若无我义但是无法。故前决择第二卷中辨
    我见缘无生心。若执无是有故成增益也。达
    云。谓遍计所依者。能计度之所依根。及遍计
    相应者。能计度心之相应心所有法也。执善
    等者。等取无覆无起执不善等者。等取有
    覆无起也。六解损减言。谓则于彼邪法无
    我性起于胜解等者。闻说遍计所执自性本
    无。则执依他圆成皆悉不有。此恶取空。名
    耶法无我。七解法现观中。景云。由三种相。
    一安立诸法自性不可得。言则于彼事者。则
    增益中第一事也。及第四生事者。前增益中
    第四执无我增益也。二者彼差别事不可得。
    三者则彼串习故如实通达。言此中自性不
    可得者。则自性计有生灭二分不可得。由串
    习此二不可得故。于无相所显真如任运通
    达故。言谓则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择加行
    自行自内所证智通达。泰云。则彼安立计
    法及第八现观中第四生身事自性不可得作
    第一相。下现观回向中。辨四种治。一能治。
    二所治。三后有业治。四生身治故。八解回
    向大菩提性中。景云。先总明法现观能治所
    治。谓由一种相思择所得能治不断故。下别
    解能治所治。有三复次。第一云此中能治所
    治者谓空是烦恼对治者。若断烦恼要从空
    解脱门入证真如方能断惑。无愿是有愿治
    者。无愿是生死耶愿对治。无相解脱门是
    诸十相对治也。如是一切名无造作者。三解
    脱门对治生死。于生死分名无造作。第二复
    次。此后有业对治者。是空。亦是生身流转
    者。是无愿。刹那生死流转对治等者。是无
    相。自下第三复次。由前空等显灭涅??翻前
    生死为对治故。言名灭涅??行无自性。此复
    以生死流转为所对治等者。悲愍众生。故留
    烦恼受生化物。行得增长趣大菩提。备云。前
    空解脱门。非直能断烦恼。亦能断业及以异
    熟。论云。此复已下文意在此。一切身生总名
    生身流转。其念念生故。云刹那生流转。总结
    三解脱门。故名涅??行无自性。则以生死流
    转为所治。九解。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
    心难不永断所治。由法无我观彼自性。不染
    无苦。十解二无我胜解差别。谓由四种相。一
    者见差别。谓住人无我及涅??于当来身起
    断灭增上慢者。是人在见道已前作人无我
    观。缘此观智生慢。谓得涅??来身不起。言又
    于所取乃至名不善观察所知境界者。凡夫
    于境界执我及与能计我心是有。二乘之人
    但于所取横计神我观察是无。不观能计我
    心随言说性亦是空性。故名不善观所知境
    界也。由执着诸法故求烦恼断者。执有诸法
    求断烦恼不悟法空。名见差别。而诸菩萨则
    不如是。二者则此极远损减差别谓住补特
    迦罗无我乃至前后二种执着失坏故等者。
    景云。有一种人闻说遍计所执我空。则执我
    见所缘蕴体亦空故。于我见异生下中更下。
    我见名下。空见名下中下。由二因缘释其下
    义。一苦不解脱。以着空见不修苦之因。二安
    住于苦前后二种执着坏失者。前依教执起
    无我见。与我见同执因缘法无。名前后二种
    执着失坏。三者于断迷失差别者。谓住人无
    我乃至追求断灭等者。二乘已住人无我者。
    闻随言说法自性皆空便生惊怖谓法断灭涅
    ??。不能了知遍计随言说法毕竟皆空余二
    性在。四者于心迷失差别谓如是于断迷失
    乃至为想颠倒等之所颠倒等者。虽不执人。
    仍为法执心想见等三倒所倒。十一解因性。
    言此中观察能取者至刹那故者。谓则观察
    依他因缘生法。有刹那生灭。离于遍计所执
    随言自性。此中彼如实通达者至决定智生
    者。通达横执定性能所不可得故。内证圆成
    决定智生。十二解到边际空性。言此中如实
    显现者至有刹那故者。谓由无我智不取遍
    计所执能故。后时缘业烦恼随心相分。似业
    烦恼称境而知更无?k画。于彼相分及本质
    业惑离言自性皆不执着。如是影像及与本
    质。皆是刹那生灭之法。不同遍计所执非刹
    那性无生无灭。十三解空性威德。言此中断
    者至诸业烦恼者。如彼经言如千年?室。以
    灯烛等一念光明悉能除遣。喻无始惑业。若
    起智光。一念则断。大门第七。解彼声闻菩
    萨所学殊胜差别。初略举数。有四种声闻声
    闻菩萨所学差别有十三种。二正解释。先解
    四种声闻。次解差别。解四种声闻中。初征列
    四名。二牒名解释。云增上慢声闻者至计为
    清净者。若依小教。声闻是究竟。今依大教。声
    闻亦非究竟。于声闻乘位得人无我智满足
    仰学法无我未成。故名执着邪见法无我智。
    然实未清净计有清净。则是未得谓得增上
    慢也。云如二王子者。声闻及菩萨也。相似处
    生者。同断烦恼证得解脱也。受王快乐者。涅
    ??也。一于王政讨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者。
    佛名法王。三藏教法名政讨论。利他事业名
    工巧处。菩萨善知此也。声闻不尔。就解差别
    中。先举差别列有十三。次别解释。虽举十三。
    释中十二以种姓持种二门合释。故云又彼
    声闻乃而是佛子者。声闻虽缘涅??作意集
    成而非佛子。菩萨虽缘下劣生死有情诸境
    作意集成而是佛子。又彼声闻虽勤精进乃
    至与彼相违者。声闻虽勤精进。于四谛观心
    得住定。而不成就佛种姓相。故名无种姓。诸
    佛不长摄受。故名不持种。又于声闻至彼
    由于此所集成故者。义同婆沙世界第一法
    都胜也。如来一切时中望声闻最胜。菩萨望
    佛弥复胜佛。彼佛由于此菩萨所集成故。如
    世第一法开生圣道故都胜。又由二缘乃至
    能令解脱者。此释菩萨胜佛所以。一由此菩
    萨修六度因缘感菩提果故。二得菩提已成
    熟有情故。亦可一成熟有情二成熟佛法。由
    此二缘。故招菩提成熟有情。故胜于如来。又
    解。上对佛果辨胜。此对小辨胜。彼菩萨由
    二缘故胜于声闻。譬如有人已下。喻况也。能
    辨者。喻修因。能熟者。喻得果也。修行善巧。
    故名觉慧希奇。自行既满能利群生。不同声
    闻得果已后寂然受用。故云彼端然而食用
    者。大门第八。解菩萨善学世出世智利益他
    事。于中。初总后别。别中。先明世间智。后明
    出世间智。前中。世间智止息制伏上中杂染。
    则是见道已前。言诸出家者至于非解脱执
    为解脱依止性者。此有四句。一恶见依止性。
    二及彼恶见所依于定学中不作意依止性。
    三愿后有依止性。四或总由四倒或别由一
    二倒故妄计涅??依止性。言于积聚中乃至
    皆得决定者。于色等聚中。由一念执中品惑
    起便能制伏。从此为断世出智所断惑故。依
    止对治则令坚住。由此对治能伏十二缘起
    愚。人法无我性愚。于内外道此邪此正皆得
    决定也。次明出世间智。初明能治微细随眠
    名出世智者。此明见道断于三界见断随眠。
    此复云何谓则依彼制伏对治三界。善巧等
    者。此牒见道已前。由作三种善巧为加行故
    得入见道。次明修道。为欲超度至于内精勤
    观察自心者。此则总标。四种无智则是
    修断无明不能了知四相起故。下别解释。初
    列四名。二次第解。第一由三种相应知心共
    相。一于四缘生者未生已灭无作用故。二现
    在刹那速灭无作用故。三贪等心所从缘令
    生非心作故。第二由三种相应知自相。一者
    如前言说自性不可得故者。遍计所执随言
    说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种相如实可
    得故者。如前贯穿法无我性中说由六相。于
    诸凡愚遍计所执言说自性异相相可得。三
    者无差别智之所得故者。则正体智之所证
    也。第三由三种相应知心杂染相。一者则于
    五趣中种种识自体生故名生。二者则于此
    五趣中自然生灭有流转故。于诸境界难调
    伏心故。贪力所起故名转。三者若于彼行若
    如是行名杂染行者。此标二章也。下别释二
    章。初释于彼行则有五句。次释如是行则
    有六句。上明法说。下举喻说。于此义中示现
    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者。如舍如军林等。
    譬喻是也。第四由三种相应知心清净相。一
    者不得得相。谓若别异如理勤修求心清
    净不能证得。二者无为相。谓不观见言说自
    性见真如相。此由九相当观无为。一者不行
    三世故。二者非如在灭尽定心心法灭。然是
    无为。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非
    有无。是平等无二相。三者非生身果报相故。
    四者超过业惑因相故。五者超过后有生故。
    六者超过老死故。七者超过刹那展转相续
    不远离故。八者超过五趣转易故。九者超过
    造作业烦恼故。三者种姓相。文分有二。初
    约一位辨种姓现后超过合有十一相。后约
    四种九相以辨种姓相。前中言此中种姓相
    当知是无学界相者。界是因义。谓生无学
    果之因相也。于现法中超过五事等者。善法
    名所作。恶无记名非所作。精进名为所作加
    行。懈怠名所作非加行。恶无记中加行名非
    所作加行。于现法中超过如是五事名种姓
    相也。于后法中超过六事等者。一释现在
    所感后有业名后有行。后身中所造业名为
    彼所行。业所感果生名彼果生。依彼发后
    有业衰盛故名依彼衰盛。于彼业所感五趣
    果动摇法中修学期愿受用苦乐等名于彼所
    依乃至期愿受用。彼五趣身差别彼所依自
    体差别。一释发后有业无明名能发起后有
    行。所发三业名彼行。余同前释。于后法中超
    过如是六事。亦名种姓相也。次约四位九位
    九相以辨种姓相。一不清净位者姓种姓。二
    清净位者胜解行。三通达位者见修。四究竟
    位者无学果也。下释九相。于不清净位有一
    相。谓等随行相。遍于一切色相等随行。犹如
    虚空无不在故。于清净位有二相。一平等一
    味相。二身心远离相。于通达位有其二相。一
    随顺趣究竟。二超过诸恶见趣。于究竟位有
    其四相。一安乐成满位。后三则是超过三变
    坏色也。言颠倒处变坏者。一云四倒处变坏
    也。一云中有末心也。大门第九解于菩萨教
    授中声闻所学。言补特迦罗无我性故或法
    无我性故等者。此中既辨声闻所学何故复
    云法无我耶。解云。利根声闻亦修法空观故。
    又解。此中我空名人无我。我所空故名法无
    我。又如正不除遣等者。虽复由境及他力所
    起妄计。然未为他所集而起贪?等。名正不
    除遣。若既为他之所引夺已起贪?等。名已
    不除遣。若由随一贪等不除遣。当知随一?
    等亦不除遣。正除已除翻此可解。八种违逆
    学法者。一者耽着五欲唐捐其功。二者耽着
    于境故不得自在也。三者既不自在故障修
    三学。四者既能障碍故。令成点垢。不避讥
    谦。五者尽有点垢故。损失三学。如电损苗
    也。六者既损于学故。能起不净三业之疮?。
    七者既有疮?故。心生悔恼。不得安稳修
    三学也。八者既热恼故。诸烦恼病坚牢难断
    色也。自下大门第十及第十一门。于中初解
    不善学。次解善学。后相对辨异。初解不善学
    沙门中。初征别三种。言形相同分者。外似
    沙门内无正行。次别释同分不同分相。于中
    有二。一约资具以辨同分不同分。谓若求资
    具修于三学外相似修故名三学同分。以不
    求正解脱故名意乐不同分。二约声誉以辨
    同不同分。谓若望声誉学于止观。身带外相
    似修故名止观。若单相若双修及止观资粮
    同分以不顺三相故名意乐不同分。次解善
    学沙门由四种相者。于现法中由厌患加行
    于前生中由相续成熟加行故加行圆满者。
    如余处说由现在胜欲及过去善根方能修
    道。此亦准知。二者由法无我胜解意乐故若
    所应得者所证义也。若能应得者能证道。于
    二法随言自性无执着故于四意趣义中正寻
    求故不但随言而义故。意乐圆满。三者于法
    空真如以不由他教智通达自性无杂染故。
    又于世俗三宝及世俗生死系缚涅??解脱中
    通达自性无所得故。通达圆满四者已善修
    习二障对治故。又于真如无断坏见故。及能
    胜伏断坏见故。趣究竟满。下相对辨异。复次
    不善学沙门由三种相名不如义。言意乐衰
    损加行具足者。谓能听说证。名加行具足。而
    无胜进故名。意乐衰损。余文可知。大门第
    十二。解住世俗戒有四种相。一者虽有六支
    尸罗而为二损损尸罗。一由我见现行。二于
    犯悔不了知故。尸罗六支如本地说。二者虽
    远离此二损过失。而未得世间定共戒。不能
    制伏身见。问。既离二失。何故复云不伏身见
    耶。解云。虽暂不起而未依定伏故。三者虽得
    世间定戒已伏身见。而怖法空损坏尸罗。四
    者虽离前三过失。而为邪解法空。乃未得谓
    得故损坏尸罗。此并在地前位也。大门第
    十三。解住胜义戒。于中初总标无漏戒相。次
    对世俗以辨胜义。后判释伽他义。初中圣所
    成熟无漏律仪与对治道俱。摄假从实亦名
    对治。次对俗辨真中。先总举世俗戏论若能
    寂彼名无漏戒。次别辨四种戏论。后结成无
    漏。别辨中。言于第二位中身见品?重随
    行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者。以?重所随五蕴
    现可得故。若当来生相今时无相等者。以
    有?重故虽当可生身而今未生。约缠不起
    名寂静。犹有随眠名不寂静。若补特迦罗
    无我执。若补特迦罗执弃舍者。虽弃我执而
    执无我。若则于彼至若非所执性者。谓于
    彼人无我执中执为无我名所执性。不执为
    我名非所执性。若由此故至能假设心语假
    设赞善执者。此有两解。一云由此执非执性
    故于色等五蕴中有情执转。若彼有情假设
    赞善若能假赞心语法。此即赞者及赞法也。
    一云若由此身见?重随行故。于色等中有
    情趣中于彼有情住尸罗者假设赞善执。若
    能假设赞善者心语复假设赞善执。言若生
    上生故世间若舍下故非世间者。虽舍欲界
    名非世间。而生上界故亦名世间。下释伽他
    义。言又即与此义相应至伽他者。此即总标
    即与此戏论寂静义相应。依无漏戒定慧应
    知经中所说伽陀义。次正释其义。大意有二。
    一辨福粮则是戒定尘垢微薄摄受善士无
    失坏故。二辨智粮则是慧学于甚深文义处
    起胜解故。此由二缘入如来教。一由法住智
    深了别。即是缘三界因果智。二由真实智善
    决定。则是无漏智也。大门第十四。解如来
    调伏方便。初明二同分。二明四教导。初中
    言此有二种谓自体同分故者。与彼所化自
    体同故也。及胜解同分故者。令彼所化同已
    胜解故。又现同分为令安住受教心故者。谓
    为令安住受教心故现自体同分。及依教授
    而出离故者。令彼所化同已胜解而修道也。
    第二释教导中。先总标列名。后随难重解。解
    中有二。初释第二教导。此有二种。一由自性
    分别故。二内差别分别故。次释第三教导分
    亦有二。初约道辨。后约涅??。约道有二。一由
    于前后道杂染分别故。二由杂染远离分别
    故。约涅??二由随言说自性执故。二于涅
    ??名想中作心所有想故。第三释第四教导
    亦有二句。一于寂静心所有想及增语想遍
    了知故。二于彼二想因缘俱远离故。又解。于
    彼清净导惊怖因缘及于涅??清净惊怖因缘
    俱远离故。当知是第一现法乐住方便教导。
    大门第十五。解密意语言。先释密意语言。后
    辨三圆满。前中。言谓诸名言安足处事至名
    为清净者。此约依他辨无二相也。言又非一
    切名言安足处事至名为清净者。此约圆成
    辨无二相也。于其一事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故名无二也。下辨三圆满。言由五相名论圆
    满等者。一说之因缘。二是宣之言。三所说之
    法。四说之仪式。五能说者。言若胜内怨者。胜
    烦恼怨也。若胜外怨者。胜伏天魔也。言由五
    相名果胜利满等者。一供如来。二报施主恩。
    三越生死苦。四于福田性无有退转。五从佛
    教法化生名为佛子依止佛家也。大门第十
    六。解于菩萨藏教授中胜解胜利。于中初
    标章列名。次别解释。后结成无量。就别解中
    即有五段。初解第一相谓由五相映蔽感大
    富贵增上之因。一者能引有量善趣果及引
    无量世出果故。亦可富贵之因引有量果故。
    胜解能引无量果故后释为胜。二者富贵因
    有尽法故。胜解因无尽法故。二者富贵因
    感非广大乐故。胜解因感广大乐故。四者富
    贵因是智眷属故。胜解因是智自性故。五者
    由此胜解能引彼智故。次释第二相。据身行
    离六过失。以释转依身是所依故也。言三者
    由二种相威仪过失者。此有两释。一云威仪
    有四。合则为二。一行。二住生及卧。故云二
    相。一云大疾大迟为二相威仪过失。四者由
    三种相怖畏相过失者。老病死也。五者由
    二种相遏履瑟吒过失者。遏履瑟吒者杂染
    义也。烦恼业名为二相。又解违顺二境染。
    名为二相也。次释第三相。于相庆慰时远离
    五失。作说法处故云作说器。次释第四相。又
    于记别所解了时远离五失。作说法人故作
    说者器。下释第五相。谓临命终时远离五失
    故。得见业清净。于五失中初之三种名业不
    净。第四名为见不清净。后之一种通见业失
    也  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自下第十二合决
    择有余无余二地。有半卷。分之为二。初正决
    择二地。后通结诸地决择劝之应思。前中初
    结前生后。二开章解释。于中复二。初立章
    门。则有十四。颂中等云摄三门故。次依门
    解释。初释离系门。有二问答。如文可知。第二
    释寿行门。泛论罗汉有其二种。一者利根。二
    者钝根。利中有二。一俱解脱。二慧解脱。钝中
    亦尔。此中何人能舍增寿。此有五释。一云
    唯有利根俱解脱者舍寿增寿。余三不能。故
    云功能差别。二云若利根人慧解脱皆得增
    舍。唯除钝根不能增舍。三云初之二果不得
    延命。不还果者亦得延命。则引涅??三十三
    卷而证此义。更勘彼文。四云初二果人亦得
    延命。不还者亦得延命。俱由福力不由定力。
    未得边际自在定故。五云初之二果亦得自
    在定而延寿命。以伏惑得根本定故。第三释
    转依。先问答。答中有三。初正答前问。次引
    说证成。后举喻以辨非离非合。初中。意谓转
    依出缠真如之所显故与彼六处非异非不异
    也。真如种姓者。以真如为体故。真如种子者。
    缘真如为境而熏成种子故。真如集成者。依
    真如而集成万德故。如为体故不可说异。据
    义不一故不可说不异。故云异不异性俱不
    可说。然此不可说义如前已说也。世尊依此
    已下。第二引说证成。寻文可解。如屠牛师已
    下。第三举喻以辨。于中先举喻以况其法。后
    因言长辨已转依者取相差别。谓彼所取众
    相。既离言性。如真如境不可言说也。第四释
    住门中。言渐入灭定者。若慧解脱人欲入无
    余时未必入灭定。今约俱解脱故说先入灭
    定。亦可罗汉将入无余时要入灭定。不须出
    定遂入无余。此则住于第八识入般涅??。不
    同小论住第六异熟心等而般涅??。言一切
    生一切生类者。此有两释。一云一切生者四
    生也。生类者变易报也。二云一切生者四生
    也。生类者。于四生中一一各有种类不同也。
    言唯成辨者内自证故者。有师释云既言
    辨者自证。故知虽非六趣而有其人。然下文
    云不可施设此是如来声闻等者。此显无差
    别义非无其人。然今三藏门人释言对修道
    说为辨者辨者内证于真法界更无证者。
    第五释差别门有二问答。第二问答中。此界
    非是苦故非所遍知。非是集故非所应断。故
    不可灭。亦名为住。第六释有门。有三问答。初
    辨是有。次辨其相。后明有之所以。两番释。第
    七释常门。问答征释。第八释乐门。亦问答征
    释。第九释殊异门。有三问答。第十释异性门。
    并文相可知。第十一释自在门。有三问答也。
    问曰。二乘入无余既无身智。何故复言得自
    在耶。解云。虽无身智而真法界远离系缚。故
    云自在。第十二释发趣门。有二问答。初问
    答中。言唯住有余可有此事者。问曰。若尔。何
    故楞伽经云。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何声
    闻佛说得成阿耨菩提。佛告大慧菩萨为无
    余涅??者说。答曰。有师说言无有二乘修不
    成佛。故住无余亦得回心。经中约此说为入
    无余涅??者说。论约久远离可得知故。说唯
    住有余可有此事非住无余也。遂引三文证
    成此义。一者涅??经二十一云。声闻独觉八
    万六万四二一万劫住处名为涅??。若住有
    余依时。无有二乘八万劫等住故。二者楞伽
    经云。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
    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
    身三者大智论云。断三界业烦恼入无余涅
    ??而生净土闻法华经。三藏门人说云。有决
    定二乘修不成佛。彼经说意为欲入无余涅
    ??者回趣大乘故说声闻得成大觉。非谓已
    入无余者还趣大觉。是故无违。又解如是论
    下说方便示现入无余依界等。假说此人为
    入无余涅??者实回向菩提声闻住有余涅
    ??。三昧酒醉是不定姓人住于寂定后出定
    已趣大乘为变易身。涅??经云八万劫住者。
    彼约消练住八万劫等。然后乃到十信初心
    故作是说。其智论文旧来两解。一云。约法性
    净土即是无余体故。云生净土入无余界。一
    云受变易报往反化土闻法华经。以往为生
    非是受生也。第二问答中言增诸寿行方能
    成辨者。此有两解。一云虽无余生。而依自
    在定烧练分段增变易寿故。成辨大觉。一云
    延分段命得住多劫修大乘行故。经云。须陀
    洹八万劫到等。皆延命而住也。虽有两解。前
    解为胜。言物类善男子等者。凡一物类。指回
    向菩提声闻也。又解。非如定性二乘永入无
    余不在情数。故云物类也。言同法者。前方便
    示现等者。问。有何所以故同法者前示入无
    余耶。泰师等解云。恐彼同法发无见故。作化
    身乐入无余。第十三释种姓门。文有四番。初
    辨罗汉种姓有差别故。有发大心。有入无余。
    二明根缘有差别故。回心时位不同。于中初
    辨声闻回心时节位不同。后别辨菩萨容趣
    下乘。为佛所护定不趣入下乘。三明回向菩
    提声闻。归同如来入于无余。四明回向菩提
    声闻。从本已来当言不定种姓。第十四释秘
    密门。初约无余依辨如来秘密。后总约无余
    及余诸差别辨佛秘密。前中有三。初明不定
    姓及诸如来住无余时无三种畏等。次明不
    定姓人及菩萨姓人住无余时利益他事。于
    中。初正辨利他。后引经喻况。幻师喻者。显其
    变化。商主喻者。显多利益。船师喻者。显能济
    度也。第三释已总结下。总约佛辨密意。中意
    谓于此无余利他事。及余种种自利利他福
    德智慧等诸秘密中诸位菩萨。应正随转。理
    实地前具有三忍。今但言下忍者。约初为语。
    广如本地分。问于法决择总义云何已下。第
    二通结诸地决择劝之应思。此中问意。于十
    七地决择总义云何。答。由品类差殊等者。谓
    由境行果品类差殊。立十七地诸法。即于
    彼十七地中。释难分别诸门一行等诸句。广
    如处处往往已说。如是应知此中总义者。此
    即牒结也。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者。
    于此有余无余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又
    解。此十七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前为胜
    也。当知乃至余类应思者。显说难尽劝人应
    思也
      第八十一
    摄释分之上者。上来已于本地义中不尽之
    处广决择讫。于造论法用。犹未分明。今略摄
    释经论法用。以为一分。名摄释分。于此分中。
    论有二卷。此卷在前。故言之上。文中有三。初
    结前问后。第二正解。第三释已总结。正解
    释中。复开为两。初广明七义。第二略明六义。
    前有一颂。略列七门。随别解释。就此颂中义
    有三势。若随义列数则有十四。若义类相从
    则但有七。若据具五德故方能说法令生胜
    利义但有五分。文为六。以胜利为第六故也。
    言随义列数有十四者。一者是体。谓十二部
    经能诠所诠总是其体故名为体。二者是释。
    依五种法门解释经论。故名为释。三者是文。
    所谓名句字身是其文也。四义者。则是所诠
    教下诸义有其十种。所谓地义乃至广义。第
    五是法。则是十二部经教法。故名为法。第
    六是起。谓是等起。明十二部经起之因缘。故
    名为起。第七是义。则是法体上差别之义。
    所谓总别自相共相等义。不同第四文义之
    义。第八是难。则是颇设问答。次是第九。明
    法次第。师是第十。明成就十法。名说法师。说
    众是第十一。明处在五众说法。故名说众。听
    是十二。明彼说者说正法时。应安立他合住
    恭敬。无倒听闻。赞佛略广是第十三。依西国
    法。凡欲说法。或欲坚论。皆赞三宝。名赞
    略广。学胜利者是第十四。若具修学五分说
    法。犹如五分音乐。能令自他生喜乐。又能引
    发自他利益。名学胜利。又具五义说法。能令
    自他具三学胜利。第二相从为七义者。于前
    十四门中。前之九门摄之为二。所谓体释。体
    中有三。体及文义。文义二种重出前体。总则
    别为三故为一。释中有六。释一是总。法起
    义难次此之五种重解前释。故属于释。余五
    如前。故但有七。第三成七以之为五。初之体
    释。总为其一。师是第二。说众第三。听是第
    四。赞佛略广。是其第五。由具学前五为他
    说法。能令自他生诸胜利。依下文中。具此三
    理。依之释颂。三番方尽。今释长行。文有七
    段。初释四义。次释五义。第三师。第四说众。
    第五听。第六赞佛略广。第七学胜利。就初释
    四义中。第一释体。言经体有二一文二义者。
    举后文义以释前体。言文是所依义是能依
    者。由文显义以明能所。或有由义起说则义
    是所依文是能依。今依前义以明能所。若文
    若义并是所知。故云二种总是名所知境界。
    此中文通本显并诠义故。是义所依。义唯取
    显。显义能显本法十义。生物解故依文而显。
    故是能依。能依与所依和合生物解。是故文
    义作教自性。又解。理实但取文为体。然无义
    之文不得生解。故兼义而已。第二释释。举法
    等五解于前体广如下解。第三释文。于中初
    总列六种。第二别解。第三释已总结。就别解
    中。文分有二。初解六义。后总相分别。前中有
    四。初释名句字。次释语。第三释行。第四释机
    请。初中有二。初别解。后总释。将欲释文。先
    作六门分别名句字身。初辨体及释名。二明
    随身随语系地长短。三约三性分别。四明名
    等诠法尽不。五明八识缘名不缘名别。六明
    想欲寻伺转依以通违妨。初辨体性者。若约
    五法出体。名句字三谓于声上有诠召用假
    立名等。若推假入实。但以声为体。若其假实
    殊途合用异本。即用五法中不相应法为名
    句字体。谓依字有名。依名有句。句必有名。名
    必有字。然依声立字。是单假。依字立名。依名
    立句。是其重假。然有孤字无诠表者。有别字
    体。若依字成名。名中更无字体。依名成句。句
    中亦无名体。若释名者。何故名名。能令种种
    共所了知。故名为名。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
    名为名。又由语言之所呼召。故名为名。句者。
    摄受诸名竟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为句。
    文者。是显了义。由文令彼名句呼召诸法分
    明显了。以是名句所依处故。亦名为字。不可
    改转义名字。可改转者是名。以随所诠种种
    转变故。第二明随身语系者。依彼小乘。名句
    文三随身五地。随语二地。依大乘宗解。有
    漏者谓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所起名等一向随
    语系属二地。以依声上假建立故。不同小乘
    音声之外别有名等实体。故不得言随身五
    地系。若是大地菩萨诸佛如来所起名等。但
    是不系。第三约三性分别者。若依对法文
    说。名句味三。但是无记。释有三义。一据随
    转理门。二据从多论门。三据显现似彼相说。
    初随转者。道理教法名句文等通于三性。以
    随三性心心发于语业。语业既通三性。依
    三性声建立名等。当知名等理通三性。今依
    随转理门。同小乘相。说为无记。二从多者。
    众生所起名等。少分是其善恶。多分是其无
    记。故对法从多判为无记。故彼论云相属无
    记者谓名句文。辨善恶中不言相属善恶是
    名句等。故知从多判为无记。三者似彼显现
    故名无记。谓大菩萨及佛后智体是世间。似
    世间起名为世间。无记亦尔。诸佛菩萨所起
    名等体实是善。似无记故说名无记。第四
    明名等诠法尽不尽者。于五法中。名句但诠
    前四相名分别与及正智。前决择云前四是
    其名言安足处故。真如一种名所不诠故。又
    决择云。真如一种名言不及。以非名言安足
    处故。又此五法自相名言不及。唯现量所知
    故。五法共相随心起。是比量境故。名言所及。
    第五明识缘不缘者。在染八中唯一意识得
    缘名等。余七不缘。思之可解。在净八识转名
    四智。别相而言。唯意识中妙观察智名断疑
    智得缘于名。余三不缘。若通相论之。四智
    并有世出世智。皆得缘名。以成所作智成相
    作身说法度人。故知四智就通皆缘名也。第
    六约彼想欲寻伺转依明违妨者。依论云一
    切诸法由想故立名故呼此名为想。又此论
    云。此中欲为名首名为句首等。是则依欲起
    名。又十地云。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于
    诸上妙地。有力不解说。下释中觉者。是从
    因故举请说。依此三文。是则想欲与寻皆起
    名等伺故。摄论但云由转想蕴依得言说自
    在。欲之与寻并在行蕴。何故不言由转行蕴
    依得言说自在耶。答。虽皆是因。亲疏有异。欲
    是远缘。由有希望欲起言说。次则生相取法
    仪须安立名字。后起于寻发诸言说。于起说
    中相功最强验役于言说。论据此缘。故云
    由转想阴依得言说自在。已辨其义。次当释
    文。就别解中。初解名身。先总标其相。言名身
    者谓共知增语者。名从增语而生。亦能增于
    言语。故说此名以为增语。由名了法众所共
    知。故云共知增语。此有十二已下举数列名
    次第解释有其六对。初一假实从所诠为名。
    诠于假法名假。诠于实事名实。寻文可见。同
    类异类。则是总别一对。同类谓说有情之
    名。则说一切有情皆尽。若说色受大种其义
    亦然。异类谓说佛授德友青黄等名。此别诠
    人名青等法名。故是别名。随德名者谓变碍
    故名色领纳故名受等者。是随义名。假说名
    者谓呼贪名富等。此不依义但假施。不同初
    对诠假名假。是故第三与初两对别。第四对
    云同所了名者谓共所解想者。想犹是名。与
    此相违是非同所了名者。如当国名。同国人
    皆共所解。若闻异国名。非同所解。与前第
    二对同类异类有何异耶。解云。前同类异
    类。就同国名中曲辨同异。总说有情是人同
    名。别说佛授德友是人别名。总说色受及以
    大种是法同名。别说青黄苦乐舍受地水风
    等是法别名。今言同所了者。望同国名。非
    同所了。望异国名。是故不杂。第五对云。显名
    其义易了。不显名者其义难了。如达罗弭茶
    明呪等者。则是长年生处。昔有仙人名达罗
    弭茶。国从其名。名达罗弭茶国。今明彼仙所
    说明呪。其义难解。凡是呪文悉皆难解。且举
    此一。故云达罗弭茶明呪。此明同国呪名难
    了。不望异国。故与第四对异。第六对云略广
    名者。彼名体揽字多少名为略广。略谓略名
    是一字名。广名谓多字名。不同第二对同类
    异类望彼所诠总别异也。第二解句身中。总
    标列名。次第解释。不圆满句者。至方得圆满
    者。此玄谈也。次引颂证。如说诸恶者莫作者。
    依婆沙云此不长不短八字为句。此间旧译
    但有四字。矩师云梵本实有八字。汉语但四
    字今问三藏。亦云梵本八字为句。依梵本中
    又有者字。故依此间语合有五字。加其者字。
    所以须安者字。义势若同不须隔别。义势若
    别则须隔之。如说诸恶者直牒恶法。今牒诸
    恶欲何所为。欲令莫作。由有二义故须安立
    者隔之。诸善者奉行。虽引一颂。意取上半为
    证。下半相随向来。下指事以释。若唯言诸
    恶则文不究竟。若言诸恶者文虽究竟义不
    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圆满。则圆满句。所成
    句者。乃至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等可解。
    标句者如言善性。出所修善。释句者谓正趣
    善士者。举能修行人释所引善法。不同所成
    能成。望同一法中随义相成。第三解字身中。
    景师等云。言字身者乃至四十九字者。如多
    字名说未满时名不究竟。说若满时名为究
    竟。句中亦尔。皆以彼字为依。以揽字成名。揽
    名成句。故一切字体自无究竟不究竟别。以
    无诠表故。三十九字者。三藏云。西方自有
    三释。一家音有十四。依西国十四音次第云。
    (悉谈)哀阿一伊邬乌纥吕讫闾。吕[月*马]咽蔼(此四当鲁
    流卢楼)污??恶。?恶二音。多是助句之辞。后
    家取之。添为十六字。招声八者超声有八。??br> 声有二十五。加彼悉谭二字为四十九。第二
    家云。悉谭二字但是总标。非是字数。别加滥
    (时[鱼*巨])意。超声?成?肥?嗌偃缜啊5谌?以啤R?br> 有十六。加?恶(去声)超声有八。?成?卸??br> 五。今准涅??经文字品三十五字。名为字体。
    更有十四字。名呼字音。今此文中总牒彼诸
    字故云四十九也。上来别解名句字三。次总
    分别有五复次。初本末相生。此中乃至名必
    有字者。此文不具。若具应言欲为字首。字为
    名首。名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字必有
    欲。欲想与寻并发起名。今且举欲。又若有
    字名所不摄唯字无名者。但有名必带于字。
    自有字名所不摄。谓无诠表。第二立三之意
    问何缘施设三耶。答意立名句文三欲令众
    生依名领受名所目法谓色声等增语是名。
    名能增生言语。或名从彼增语触生。故说此
    名为增语触。第三辨名等义。名有三义。一令
    他共所了知故名为名。二能令意依名取相。
    三出语言呼召称名。言摄受诸名究竟显了
    不现见义故名为句者。摄名成句能显不现
    见义是其句义。随显名句故名为文者。文是
    章字。能显成名句作用。是故名文。或名为字
    不可改转故。第四释经文。如世尊说增语增
    语路乃至广说者。下明词与施设名为广说。
    增语者诸一切众同类相应名者。如有一名
    众人同解增其言说。语路者并众同类欲能
    起彼故者。则以欲心希须立名起说开生名
    等。名增语路。词者谓彼相应语者。则声明
    论体名词。由习彼论引生名等称路故。言谓
    彼相应语。又则此语至名为彼路者。通取彼
    论能诠皆能生名名之为路。施设者至名为
    彼路者。由想等心于诸法体一一分别施设
    建立名句文等。说施设心等为名等路。欲即
    是词至施设之路者。前明欲是心法。今明欲
    是音声。依声立名即说声为名路。第五约六
    依处分别名等。名等依彼六处而得建立。指
    闻慧地。上来初释名句字竟。自下第二释语。
    于中初总标八语一一具七德故能说正法。
    次别解释。于中初解八语。后解七德。前中初
    明八语。次明八具三德。初一趣向德趣向涅
    ??故。二者自体德。谓美妙显了。三者加行德。
    谓易解乐闻无依不违无边等五。是其功能
    名为加行。下明八语一一具七德者。一相应
    谓语与名等次第等相应又依四种道理相应
    故。二助伴能成次第故。三随顺谓解释次第。
    四清彻。五清净资助。六相称。七常委分资粮。
    依此文中总牒一处似是第七。次文解中似
    分为二即成八也。审悉所作者释委义。恒常
    所作故者解常义。此即别解常委。彼分者谓
    正见等者。是三十七道分。此是彼资粮者。明
    八种语是彼道分资粮。第三释行相。明名句
    文诠蕴界处等差别不同。名为行相。亦可名
    句文等是佛菩萨等说者。见分所缘。名为行
    相。则是相分。第四释机请。有二十七种。约
    其七位。有二十七。一由根利纯为二摄人亦
    尽。二由行别有七。谓三毒则为三。四着我。
    第五思觉。第六三毒等分。第七蕴尘行。余
    文可解。上来解六义竟。自下总相分别。如是
    六文总有四相说名为文者。虽列六门不过
    四相也。一所说相。谓名身等行相为后者。以
    语说名等。故名等四种是所说。谓名句文正
    是文体。行相是由名句文当彼说者见分心
    起。生于见分故名行相。亦是文体所摄。二所
    为相谓机请等摄二十七种补特伽罗者。则
    是教所被机。由机故说。今说教之因缘亦为
    文也。三能说相谓语者。以依声屈曲表彰诠
    召诸法假立名等故语是所依。四说者相谓
    声闻菩萨及如来者。论夫说法者亦通诸天
    及以化人。今略故说三人也。如是六种至是
    故名文者总结也。名等正是文体。语是文依。
    亦名为文。由机起说。机亦名文。说者起说。亦
    名为文。下次第四释义。于中初辨十义。后
    结劝依教寻义说法。前中有三。初开十种。次
    次第别解。后以颂收。就别解中。文有九段。初
    解地义有其二番。初明五地。后明十七地。文
    相可知。第二解相义有其三番。初明自相等
    五指思慧地。次明异门等五。有释约一体法
    随义广解。故名异门相。信等四法。名瑜伽相。
    随缘异增异转。名转异相。染净可知。今解总
    一标名。别开多门。如说补特伽罗异门有六
    等。名异门相。于一一门复开多种。名转异
    相。此等法门。如声闻地等。下明所诠相等五。
    于中前二摄三性。后三亦摄三性。初所诠相
    者谓相等五法如五事中说者。如决择分五
    事中文。五法但摄二性。前四是依他。如如是
    圆成实。执着此五为遍计所执。此同决择中
    文及佛性论三无性论等。明五法不摄遍计
    所执性。第二能诠相者谓则于彼至是遍计
    所执自性相者。执有能诠定性名者是遍计
    所执性。此同中边分别论名是分别性。若依
    显扬论中所诠相中有三性因缘。相名分别
    正智是依他如如是圆成实。于彼二性执有
    定性名遍计所执。能诠亦具三性。因缘之名。
    是依他。十二部经从法界所流。是道生境界。
    清净真实。于中执定。是遍计所执。次明遍计
    所执众名差别。上明前二相摄三性。下明后
    三相亦摄三性。言此二相应相者乃至执所
    依止者。执有能诠所诠定相属着。是遍计所
    执性。言则是遍计所执自性执者。是能执
    心。则是六七二识。所依止者。正出遍计所
    执性。虽无有体。然能生彼能执之心名所依
    止。依显扬论但令作解释。则当楞伽名相是
    妄想自性。言执着相者谓诸愚夫至遍计所
    执自性执者。现行能执心是依他性。别而言
    之唯六七二识名执。今三界有漏心皆名执
    着相者。相从得名。及彼随眠者。由执遍计熏
    成八种种子。亦是依他性摄。别当楞伽分别
    是缘起自性。言不执着相者谓已见谛者如
    实了知遍计所执相者。无相真如。及彼习气
    解脱者。择灭无为。能了知心。是正智。此二是
    圆成。则当楞伽正智如如不坏是成自性。第
    三解作意等义。于中有其五门。今举作意。等
    取余四。故言等也。须知新译经论但着等字
    则是向外等。不同旧译经论或向外等或向
    内等。一明七作意。二明十智。三明六识。四明
    九遍知。五明三解脱门。言此中乃至应观诸
    法者。则当?酬际吨羌爸钍埂5币匀?磐ā?br> 若问识识者当以八门通。若问智知者。当以
    谛门通。若问遍遍者。当以种门通。第四解依
    处义。正明依此三事佛教方起。故云依处也。
    初列三门。次依门辨。第三释已总结。依门辨
    中。初解事依处复分为三。初开诸门。次依
    门释。后结成次第。开诸门中。初总开三门。一
    根本事依处。即是生死涅??果体。二得方便
    事依处。即是前果之因。此二自利。三悲愍他
    事依处。是利他行。次别开二十三门。依门释
    中。初次第别释。后重分别。前中言退堕有二。
    一不方他者。谓自然寿命色力等退减后劣
    于前故。二方他者。如我一期寿命短色力等
    弱不及于他名退堕。翻前名为升进。十种受
    欲者。如本地第二卷记释。施戒修善有漏行
    者。多说四无量为修也。三种恶行者。此有两
    释。一云则是不施不持戒及修四无量也。一
    云是身语意恶行也。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
    明及有爱者。诸见不了名为无明。出家之人
    多由见故流转生死。在家之人多由爱故流
    转生死。此之二种是生死之根本。故偏说之。
    谓无明是前际缘起之本。有爱是后际缘起
    之本也。清净行者略有三学五地等者。谓资
    粮地即解脱分。加行地通达分。见修究竟。即
    为五地。当知学等有九根本句谓增上戒学
    等至及加行地者。戒定有无贪等三在二地
    故。二三为六。增上慧学乃至及究竟地者。慧
    学在见道名四无倒。在修名明。在无学名解
    脱。复为三句足前为九。言令离欲者谓诃责
    六种黑品诸行等者。如第三十卷说。云何名
    为寻思彼品。谓作是思若我于彼诸净色相
    不净法性不如实知。于内于外诸净色相发
    起贪欲。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有苦
    有害有诸灾患有遍烧恼。由是因缘发起当
    来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若我于彼
    诸净色相不净法性如实随观。便无颠倒白
    品所摄。是无诤法无苦无害。广说乃至由此
    因缘能灭当来生老病死乃至扰恼。解云。一
    有静法。二有苦。三有害。四有诸害患。五有
    遍烧恼。六由是因缘发起当来乃至种种扰
    恼。是为六种黑品也。下重分别中。先别分
    别悲愍中五。次合分别根本事处中六得方
    便事中十二。前中先将离欲示现行对论作
    其三句。于初句中亦有三番。一或令离欲而
    不示现。如教导他令其离欲而谓彼曰如其
    所言不应作者。汝今亦不应作。此劝同他不
    作诸恶。而不示现分别善因得乐恶因得苦
    等。二或怖彼言。汝不离恶我打汝等。三或
    求云。若汝是我亲爱必不应作。如是三番教
    不起恼。唯是令离欲。第二句或有示现不令
    离欲。如处中者但示现行善功德及行恶过
    失。而未堪遮令离过失。俱句可知。不辨俱非
    句。次合牒教导赞励二句。后释庆喜有五胜
    利。下令分别根本处事中六得。方便得中十
    二事因果相生。对论可知。言顺退分行顺进
    分行随其所应者。皆通染净。或感善趣或感
    恶趣也。如是三事已下。结成次第。可知。上来
    初解事依处讫。自下第二解时依处有三。言
    事等者。以三世法可为言说所安足处。决择
    五法。亦云前四可名所及。如如一种名所不
    及。第三解补特伽罗依处。如前说也。即依是
    处已下。总结显其依处义也。次有四义。如文
    可知。第九解略义及广义。文有三番。初番云
    略义者宣说诸法同类相应者。如说色等更不
    说余。广义者宣说诸法异类相应者。且如说
    色因即说心等。第二番不了义经名略。了义
    经名广也。第三番中。初明名义略广。次引说
    证成。下释所引经意。于契经中文广义略等
    者。长行散说广文义略。颂中文略摄多义。
    下以一颂摄前十门。德是胜利。非德过患。颂
    与长行次第不同。以乘言便故也。下复次结
    劝也。长行有七段中。初释四义竟。自下第二
    释五义。于中初结前生后。后次第别释。前中
    言如是建立诸经文义体已者。结前所明文
    义解前体门总名为体。则摄文义三为一门。
    诸说法者乃至后应辨次第者。此以法等起
    义释难次第解彼释门。总名为释。前解偈中
    摄彼十四为七门者。依此处文故。依此解于
    前偈。若不作此解。于此处文不可消释。就别
    释中文有五段。初解法中。先总标举。问曰。何
    故说十二分不增不减耶。答。为欲治十二支
    故也。次次第别解。言契经者谓贯穿义者。圣
    人言教贯穿诸相。如?贯华。此释契经义即
    是素怛缆义也。长行直说者。此辨契经之相
    简于伽他。故云长行直说。多分摄受意趣
    体性者。明此初教所诠之义。多分明说所诠
    意趣及所诠体性。应颂者谓长行后宣说伽
    陀者。重宣前义。又略标所说不了义经者。长
    行虽说义犹未了。故今重颂令义显了。记别
    者。谓广分别略所标义者。泛于诸法前略标
    举后重广说分别指示。皆名记别。又记命过
    弟子生处者。此记因果名为记别。缘起者至
    宣说法要者。如彼经初说云有一黑鹿未至
    我所等。如是经文名缘起经。又依别解脱因
    起之道?衬我?闼?醒运嫡摺H缏晌闹小J?br> 跋陀摩子犯于某罪。佛因此事等言。亦是
    缘起经。本事者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
    事者。除说菩萨本生。说于菩萨过去身外之
    事及说他人生本生外本事。尽名本事。言七
    地四菩萨行者。如前第四十九卷说。何等为
    七地。一种姓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
    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
    究竟地。又云于一切菩萨地中有四菩萨行。
    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
    通行。四者成就有情行。广释如彼文。又如诸
    字若无摩?炖礤燃床幻髁苏摺R牢鞴?撬怠?br> 劫初时梵王造百万偈声明论。后时天帝释
    略之说十万偈。更于后时有迦单设罗仙造
    一万二千偈。次有波腻尼仙又造八千偈。护
    法论师又造三千偈。名杂宝声明。当今盛行。
    又于此乃至亦名论义者。非直分别诸法体
    相名论议。若解义用。若解名相。但令循环研
    窍并名论议。第二解等起即依三种而起言
    教也。第三解义。初结前生后。二开章解释
    略有二种。一总义。二别义者。开章门也。释中
    先释总义。后释别义。前中先辨四相。后重解
    后二。释别义中。先辨四相。后重辨后二。训释
    言词复由五种。一由相故立名二。由自性故
    立名。三由业用故立名。四由法尔故立名。五
    由因果故立名。义门差别亦由五相。言行自
    性有三行差别者。景师云。身口意上生等行
    别在行蕴中。亦可三善根为三行。亦可三不
    善根为三。或三学为三行。今解即身口意三
    业也。位差别中。五种三门。五种二门。寻文可
    知。第四解释难。初总标。二别释。别释中。先
    设难。后解释。于中先正释五难。后辨四记。前
    中谓于不了义难。方便显了令其得解。于语
    相违难。示其意趣随顺会通。次类释第四第
    五难。次却通第三道理相违难。或以黑教而
    决判之者。若与四道理违。推入外道黑说。
    非我法也。若是佛法之义。或复示现四种道
    理或因果相应。所谓此言或为增果。或为增
    因。故佛作此说。下辨四记为通。一者一向记。
    谓为如理请问。二分别记。或为如理或不如
    理来请问者。如小乘说如有问言为我说阴。
    应语彼云阴有五种为说何等。三反问记为
    令彼戏论问者自收己过者。亦如小乘如有
    问言为我说法。应反问言法有众多为说何
    等。不为分别色受等别。四者置记由四因缘。
    指思慧地。又知有问如来灭后为有无等等
    者。九十六道皆说自所事师为如来。如问佛
    如来身灭后为有无等。此于二谛所有道理
    皆不应记。如来约胜义谛非有性故不可记
    别为有。以胜义谛毕竟无人故。约世俗谛所
    依能依道相违故者。约世俗谛中非无假人。
    以依道谛假建立故。道是所依人是能依。不
    同约胜义谛中二向是无。故言相违。于世
    谛中有断惑尽不成实故。建立如来。故非无
    也。又就灭道法体亦不可得言有无。道是有
    为念念生灭。前念所依已灭不可言有。后念
    能依道有不可名无。是故相违。次就灭果亦
    非有无。断惑得择灭。不可言无。而择灭但
    于真如假以建立无有实体。不可言有。第五
    解次第。言如世尊言此言显示盛美圆满次
    第者。初是出家美。次成道美。后转法轮美。故
    云盛美圆满中三次第也。又复说言我曾处
    父净饭王宫颜容端正者。释前出家盛美。乃
    至广说者。是解释后二盛美。又复说言为何
    义故乃至能成次第者。成前出家故。是能成
    盛美。又复经中略说诸法。如言三受复言乐
    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等言但圆满此受。故名
    圆满次第。如说四谛又云苦集灭道等言。但
    圆满次第也。七段之中第三释师。言六法十
    义者。谓名身等六法。地义等十义。如上说。
    四者言词善巧谓语工圆满八支成就等者。
    谓相应等七声。先首等八语。并如前说。二十
    种善巧方便者。如因明文。第四释说众。先总
    标列八言五众。后牒名别解。言离五种难者。
    如前释难中说。三法者蕴界处也。或三学也。
    言处净信等众乃至令生净信故者。谓处净
    信众。令倍增长。处邪怨众。令入处中信。处
    处中众。令生净信故也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