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

    论本七十八

    自下第六。观自在菩萨请问诸地之义。于中
    先标宗指经。次正引其文。前中言复次依乘
    假立分别解说如实大乘等者。依大乘中约
    修行位假立十地等。就正引经文中。先问答
    正辨诸地之义。后请立经名及时众得益。前
    中有二。一长行二重颂。长行有四。一辨地
    义。二辨地中所应学法。三辨地中所有烦恼。
    四辨说一乘意。初辨地中有六。初辨摄义。二
    释地名。三辨地中所对除法。四辨诸地清净
    通德。五明四缘故菩萨生胜。六辨菩萨行诸
    大愿。初中先问后答。问中观自在菩萨者。旧
    云观世音。此译家错。又旧翻药师经中名为
    观世音自在。但乘世音字。今准梵语翻名观
    自在。其问有二。一问清净。二问分摄。答中
    先总答。后征问别解。于中初释四种清净可
    知。次释十一分摄。谓十一地名十一分。一一
    地中。初明自分满。二明胜进分未圆满。先于
    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等者。景云。十
    法行则是书持供养自读施他等。亦可虽在
    地前仰学十地之行。名十法行极善修等。泰
    云。先于地前依书持等十种行修胜解忍故。
    入初地分。又解。十度名十法。三地菩萨心未
    能舍诸等至爱及学法爱者。障于四地。未得
    名已圆满。地论名解法障。乃至此分圆满者。
    四地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者。
    未得五地谛观。又未能舍背趣之心未能修
    方便等者。五地通达生死苦而能恒入。通达
    涅??乐。而不速求。是二方便四地未得。为令
    已下。五地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
    察者。六地能观缘起流转。五地不得。又由于
    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者。七地长
    入真如无相作意。六地虽不长入而能多住
    无相作意。五地菩萨于生死苦多生厌故。不
    能多住无相作意也。而不能令无相作意无
    缺无间多修习住者。未得七地长入真观。而
    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者。七地未得八
    地无相无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者。八地
    菩萨于俗谛相虽有功用。而随分自在七地
    未得也。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下。明未
    得九地无碍解德。异名者法无碍。众相者义
    无碍。训词差别者无碍一切品类宣说法中
    得大自在者。乐说无碍。八地未得。名为未能
    也。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者。十地菩
    萨离?恼尽法身圆满。九地未得也。未能得
    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着无碍妙智妙见者。
    未得佛果。佛果离烦恼障。故名无着妙智。离
    所知障。故名无碍妙见。十地未得。为令已下。
    明得佛满。问。准本业经第十一地名等觉地。
    此中何故说如来地名第十一地耶。解云。自
    有二义。一者别论因果。唯有妙觉名妙来
    地。如此中说。二者摄因属果。妙觉等觉并名
    佛地。如彼经说。既有二义。故无相违。第二
    释地名义。成就大义者。即是成就自利利他。
    名成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者。初得无分
    别智生欢喜也。世亲取此中意释初地云。成
    就无上自利利他。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
    欢喜地。从义得名。远离一切微细犯戒名离
    垢地者。故犯名?。误犯名细。初离故犯。二
    地离误。故云远离微细犯戒。地论亦取此意。
    彼处释云。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清净戒
    具足。故名离垢也。亦从义得名。由彼所乃至
    发光地者。三地得定及闻持。闻持还是定中
    差别。依此诸定能发智光。名发光地。发是因
    义。光是果义。因果为名。地论云。随闻思修
    等照法显现名明地者。三慧照明故名明地。
    此直从彼所发慧果为名。由彼所得菩提分
    法至名焰慧地者。烦恼如薪。智如火焰。四地
    道火烧烦恼薪。法喻双标。名为焰慧地。论亦
    取此意直名焰地。由即于彼至名极难胜地
    者。第五地中真俗胜智相违不遂。由多艰难
    方得并起。名难胜地。从义得名。地论释云。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名难胜地。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者。后智现前观于缘起。
    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者。无分别智
    多修功用方现在前。二智现前。是故第六名
    现前地。从义得名。地论释云。般若波罗蜜行
    有间大智现前。名现前地。无分别智不恒相
    续。名般若有间。作意方起。故名大智现前。能
    远证入至名远行地者。始从初地讫至第七。
    经一僧只修无相行。方得无间证入无相。与
    彼第八清净地邻。名远行地。八地离功用过
    名清净地。地论释云。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
    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前之六
    地亦修无相行不能相续。不得名善。七地无
    间。故名善修。前之七地所起众行。并有功用。
    今第七地于功用行最在后边。是故名为功
    用究竟。前之三地修施戒定。相同世间。四地
    道品。五地谛观。六地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
    道。今得七地能过前二。故云能过世间二乘
    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此亦从义为名。由于
    无相至名不动地者。真智得无功用所动。俗
    智虽有功用而不为现行烦恼所动。名为不
    动亦从义用为名。地论释云。地行能纯熟无
    相无间故名不动者。直就真智以释不动。于
    一切种至名善慧地者。于一切种机说法自
    在。解善。获得无罪广大智慧。解慧。慧是体
    善是义。体义得名。地论释名。无碍力说法。成
    就利他行。名善慧地。直释善义。不解慧义。?
    重之义至名法云地者。无边烦恼所知障体
    所有随眠不调柔性。名?重身。譬彼虚空。十
    地所证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如空
    ?重。故名法云。法目法身。法身譬云。法喻双
    举。故名法云。旧世亲释。法目于智。以云譬
    智。亦是法喻双举。故名法云。地论释云。谓大
    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永断已下。解佛地
    可知。第三辨地中所对除法。则二十二愚痴
    十一?重?重。是二十二愚痴随眠?重不
    调柔性。真谛三藏译摄论云。二十二无明?
    重报四种生死。大乘摄论不明四种无明。但
    从南地所得无上依经中辨四生死。今三藏
    勘于梵本无报字及四生死。故云二十二愚
    痴十一?重也。二十二愚。前卷于十障中相
    对料简。今略释相。文有四段。初问次答三结
    四领。答中初地二愚。一执补特伽罗及法愚。
    即是人法二执。二恶趣杂染愚者。即灭恶趣
    烦恼业生三种杂染。二地有二。一微细犯。是
    失念误犯。二种种业趣。谓见三业三行差别。
    三地二愚者。一者欲贪障。则障等持。二圆满
    闻持陀罗尼愚者。三地已得闻持等德。二地
    未得。从所障为名。四地有二。一等持爱。则三
    地中起爱禅定心障于四地。二者法爱。三地
    菩萨以爱法故求法行忍。如经广说。五地二
    者。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二者一向作意
    趣于涅??。并四地中起障于五。六地二者。一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者。六地现前观十二缘
    诸行流转。五地未得障于六地。从所障为名。
    二相多现行者。五地菩萨虽俱厌乐。而厌生
    死相多现前行。障于六地。七地有二。一者微
    细相现行愚者。七地长入无相真观。六地虽
    观无相未能无间。时时犹见细相现行。此生
    能障名愚。二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者。七地
    作意方便一向无相真观相续。六地犹见细
    相现前。障于七地作意方便一向无相。此就
    所障功德复立一愚。八地有二。一于无相作
    意功用愚者。当体为名。七地真观虽复相续
    而有功用。障于八地无相无功用。二于相行
    自在愚者。八地菩萨于俗相行中利他有功
    用未得自在。自利无功用已得自在。七地未
    能。从所障为名。名于相行自在。九地有二。
    一于无量说法者是义无碍。无量法句文字
    等者是法无碍。二辨才自在愚者。谓词无碍
    及乐说无碍。九地已得。八地未得。并从所障
    为名。十地有二。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细秘
    密愚者。大神通则是五分法身。微细秘密则
    是真如法身。九地不得圆满此二法身。如来
    地有二。一于一切所智境极微细著者。则是
    悲想最下下品烦恼随眠。二者最极微细碍
    者。则是悲想最下下品所知障体。第四辨诸
    地清净通德。初明八种清净。旧名八果。广如
    住品说。此中一意乐清净者。则是作意为体。
    二心清净者。即以定为体。余六可解。诸摄报
    果。名生清净。故佛地无也。次明有上无上。
    第五明四缘故菩萨生胜。第六辨菩萨行诸
    大愿。言广大妙胜愿者。此有两释。一释广化
    诸有情故。名广大愿。修一切善故。名妙愿。断
    一切恶故。名胜愿。一释广大愿者。即广大心。
    妙愿即是第一心。胜愿即无颠倒心也。四因
    缘故者。能善了知涅??乐住。堪能速证证为
    第一。而复弃舍速证乐住为第二。无缘无待
    发大愿心为第三。为欲利他处长时苦为第
    四。虽有六段。总是第一辨地义竟。自下第二
    辨彼地中所应学法。有二十三句。摄论因果
    殊胜从此起也。一举六度为所学事。二以三
    学摄六度。当知初三是增上二学者。施忍是
    戒眷属助成于戒。亦名为戒。三以三种资粮
    摄六度。增四辨五相修于施等。十种法行。
    则书持等。五释成六数。六明立后四度意。于
    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者。闻是听闻。缘是
    缘虑。七辨次第。八辨品类。九释到彼岸义。十
    明所治六弊。十一明得果。十二明与施等间
    杂染法。十三辨非方便。十四解释总别清净。
    上五相者。即无染着等五相。通六度故。依此
    辨清净戒有七。一了知制立。二了知出离。三
    具常尸罗者。常守尸罗也。四坚固尸罗者。坚
    守尸罗也。五常住尸罗者。一云作戒。二云受
    戒。六常转尸罗者。一云无作戒。一云随戒也。
    七受学一切。忍净土者。一释一深信因果
    乃至不弄。二不反加害。三不怀怨结。四谏时
    不恚。五不待来谏。六不由恐怖染心而行忍
    辱。七不以作意而便放舍。二释一信业果。
    二于不饶益不生?弄。三不反报。四不怨结。
    五谏时不恚亦不待谏。六不由恐染行心。七
    不以作思放舍。精进七者。一通达平等不
    自举陵他。二具大势力即是被甲精进也。三
    具大精进者则有势也。四有所堪能者。是有
    力也。五坚固。六勇猛。此二即是有勤也。七于
    诸善法终不舍轭者即不舍轭也。一释一达
    处中行。二不自举。三陵他。四具大势。五具
    大勤。六有堪能。七不舍轭。今解。一达平等
    性。二不自举陵他。三具大势力。四具大精
    进。五有所堪能。六坚固勇猛。七不舍轭。静
    虑七者。有善通达相者。一云通达真如也。一
    云通达三相也。二圆满者住分定也。三俱分
    者双运道也。四运转者后后胜进分也。五无
    所依者空慧相应定也。六善修治者断惑证
    灭也。七于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者。依大乘
    教修不可量诸三摩地故。又解修四无量故。
    慧净七者。一释一远离。二边知三解脱。二知
    二自性。三知三无性。四知世俗五明外明内
    明声明因明医方明也。五知胜义。六无分别
    多所住。七无量总法乃至法随法行。泰云。又
    无分已下有二。前是止慧。后是观慧。加行五
    慧名七种慧者。即同此判。一释若诸菩萨至
    是名为慧者。是总释慧名。自下释七相。下判
    亦同。今依前释。十五释前五缘总有五业。十
    六约五义分别施等。前五相中。三名最广大。
    二名无染污。修六度时思释为先。故最明
    盛。八地已上名不可动。圆满及果名最清净。
    十七辨因果无尽。十八明深爱乐施等。不
    深乐彼果。十九明施等威德。六度名有四种
    威德。初治六障。后三如文。第二十明因果义
    利。二十一明菩萨具财众生贪意。二十二明
    般若能取诸法无性。有二问答。初一问答。明
    般若取真如时无横执性。名取诸法无性。第
    二问意。真如离有离无。取真如时名取无性。
    能取何故不许取真如时名所有性。答意。言
    无性者是遮诠非表。谓彼真如无横执说名无
    性。我终不说般若作无性解取彼无性。以内
    证法不知以何名即假名无性。二十三明三
    只中所修施等三名差别。初僧只中修行施
    等烦恼犹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者然为烦
    恼伏弊施等谓于胜解行地等者。出其位地。
    ??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者。地前所修
    未成上品。但是??品中品。但名波罗蜜多。复
    于无量时乃至谓从初地已上者。出其位地。
    是名近波罗蜜多者。去菩提近故名也。复于
    乃至八地已上者。出其位地。是名大波罗蜜
    多者。八地已上无功用修。一一行中起无量
    行。故得大名。真谛三藏云。此之三名属于地
    前。一者黑白相杂。名波罗蜜多。以十解中烦
    恼间杂故。二者一向白法。名近波罗蜜多。以
    十行中一向白法烦恼不现行故。三者非黑
    白有报。名大波罗蜜多。以十回向中越前三
    位故。虽有此说。而违此文。自下第三辨地中
    所有烦恼。于中有四。一明头数。略有三种随
    眠等者。景云。一害伴随眠。谓见断现行不俱
    生惑。是彼修断俱生惑伴。由见惑伴修惑炽
    然。是故但说不俱生惑是俱生助伴。前五地
    中所有俱生修惑。已离见惑不俱生伴。故名
    害伴。今举前五地中害伴修惑。亦取所熏种。
    名害伴随眠。此最为?。二者羸劣随眠谓六
    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者。前
    害伴修惑。若在六七二地中起。但是微细现
    行及种。通名羸劣随眠。问。如摄论说七地长
    入真观不起烦恼。云何今说起细惑耶。七地
    有三。谓入住出。出心地满。真观相续。不起
    烦恼。故摄论云不起惑。入住心中有时起惑
    故。故此中说微细现行。故佛地论第二卷云。
    有说四地第七识中俱生烦恼一切远离。有
    说四地第六识中俱生我见一切远离非第七
    识。以七地来犹有微细烦恼。若无第七应无
    染净依。应不似五。第七识惑若已远离。五六
    七地六识?惑应不现行。即违瑜伽解深密
    说者。即违此中所说六七二地有羸劣随眠
    微细现行。三者微细随眠八地已上从此已
    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者。即前二种随眠流至八地已上。虽复未断
    为圣道察伏。功能微细。名微细随眠。八地已
    上。意识或时唯观法空或双证二空所显真
    如。末那识中平等智起。意识或唯入人空观。
    末那即起法执。故云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
    有所知障为所依止。泰云见道烦恼分别作
    意生。非生便任运起。名不俱生现行烦恼。修
    道烦恼任运而起。如生得善。是俱生烦恼。是
    则释名。义同景师。六地得无相观。般若起故。
    渐微细故。转名羸劣随眠所起。若修道所伏
    方不现行。八地已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即
    有第七法执所知障为所依止。六识法执现
    行。唯为法执微细随眠所起。又解。见道断烦
    恼。初地中尽。意识中俱生见惑。第四地伏。
    余俱生惑。及以末那俱生我见。八地中伏。故
    八地已上虽有有漏五识现行。而意识唯是
    无漏。若人空观时。犹有法执末那。其法空观
    时。唯有有漏末那。然即经云唯有所知障者。
    据末那法执而说。西方诸师多作此解。基云。
    害伴随伴者。第六识俱生身见等摄。说名俱
    生。故所余烦恼名非俱生。然体稍?。因彼而
    起。由彼断故。此亦随无。故名害伴。羸劣随
    眠者谓第六七地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
    故。非俱生身见断。此亦随眠灭。稍难断故。
    不违楞伽经。俱生身见断故贪即不生。彼约
    二乘断烦恼说。不依菩萨所知障无故烦恼
    不生说。或依二随眠究竟断位。彼经此经。亦
    不相违。微细随眠者。谓于第八地已上。如
    彼唯识章释。二辨皮肤骨?重。景云。此中
    问意。上三随眠圣断时。为是断皮。为断肤
    骨。但由二种谓由在皮?重断故显彼初二
    者。前之七地所有害伴随眠羸劣随眠二种
    断时。是则名断在皮?重。言复由肤?重断
    故显彼第三者。后之三时微细随眠时是则
    名断在肤?重。若在于骨?重断者我说永
    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者。前三随眠所有习
    细故名骨。据解脱道类外证。除住在佛地烦
    恼障中。辨三随眠有皮肤骨。所知障中分别
    类尔。泰云。约断皮肤骨三烦恼故。立三僧只
    劫。初在皮?重。从初僧只至初地断尽故。方
    显初二害伴及羸劣随眠能起现行。由从初
    地至于七地断在肤?重故。八地已上。显彼
    第三微细法执随眠。能起现行法执。在于骨
    ?重断尽者住在佛地。故永离一切随眠。三
    辨能断劫数。若据大劫。唯经三不可数劫断
    ?重尽。若依小劫。则经无量。四辨地中生烦
    恼相。先为三问。次答后领。答中景云。于初
    地通达法界。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
    名无染相。虽起烦恼。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
    无过失。起如此惑断他苦因。有无量德。泰
    云。既云于初地中要知方起烦恼。故知二地
    中云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者。是地前所起。
    至于二地伏彼种子。非初地中现起。基又云。
    以此文证初地已上不故犯罪也。下第四辨
    说一乘意。如佛所说乃至我不说乘差别性
    者。于小乘中宣说蕴界处种种法性。于大乘
    中说此等诸法同一真如界理趣。据同真如
    故。佛不说乘差别性。言于中乃至一类损减
    者。闻说三乘同一如性。或执二乘同彼大乘
    名为增益。或执大乘同彼二乘名损减。言又
    于诸乘至此中密意者。又谓三乘既有差别。
    云何同一真如法界。法界既同。乘应无别。而
    不能知三乘圣道。事法差别有上中下。如理
    则通同一法界而不相违。谓有相违。而兴诤
    论。自下重颂。诸地摄者。颂初摄义。总颂地
    名所对治二十二愚痴十一?重。殊胜颂八
    清净诸地通德。生颂菩萨胜生。愿颂广大愿
    等。及诸学者颂六度。由依佛说是大乘于此
    善修成大觉者观依止菩萨。佛说大乘。若修
    成佛。或可此二句颂依大乘位三劫修成。下
    有二颂。颂彼最后密说一乘。下请立经名时
    众获益。可知。自下大段第七。曼殊室利菩萨
    请问三身义。先标宗指经。次正引经文。于
    中先问答正辨。后立名时益。前中有十四门。
    初问答辨法身之相。曼殊室利者。旧云文殊
    师利。旧翻妙德。今译妙吉祥。此中意谓。于
    诸地中修出离以为了因。显净真如转依成
    满是法身相。第二明二乘转依不名法身。以
    其未断所知障故。由断惑障所显真如名解
    脱身。由解脱身三乘平等。由法身故有其差
    别。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难知者。此文则
    证本有真如有恒沙功德。第三明诸如来化
    身作业备景师云。化身作业如世界起者。此
    文意辨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生起之相。略不
    辨自受用身。如世界起者。同诸世界所化众
    生形类生起。故言如世界起。泰师云。如三千
    世界起时。一切众生种类共感所起。化身业
    亦复如是。如来一切功德所起为相。第四明
    化身身方便善巧。则是八相成道相。然此文
    中略辨。第五明如来言音差别。初问答总标。
    如来言音不过三藏。一者契经。二者调伏。旧
    名为灭。三者本母。旧名摩德勒伽。今云摩??br> 履迦。此云本母。由此藏中广辨诸义。出生
    种种道理。故名本母。亦可由辨多种种道理。
    是则出生种种义理。故名本母。下别释三藏。
    先别作三问。次第解。初解契经。若于是处
    至名契经者。依?称派辰馊?夭畋鹬小;蜈?br> 于定名修多罗。或云种种杂说名修多罗等。
    今则当种种杂说名为契经。谓依四事九事
    二十九事者。开列二门。云何四事。一听闻事。
    闻思二慧。二归趣事。则三归依。三修学事者。
    则是三学。四菩提事者。则是三十七品。四
    种行迹。奢摩他?巢?崮堑取D艿么笃刑崾?br> 故。显扬中亦明此四。故彼颂云。闻依学菩
    提。九事中。一施设有情事。则是五蕴。二彼
    所受用。则十二处六根六尘互相受用。三彼
    生起。则十二有支。四彼生已住者。则是四食。
    五染净事者。则是四谛。苦集是染。灭道是净。
    六彼差别事。则五种界。谓有情界。器世界。法
    界。调伏有情界。调伏方便界。七能说事。则是
    诸佛。八所说事。则是诸法。九众会事。有其八
    众。人中有四众。谓刹利沙门婆罗门长者。天
    有四众。一四天王天。二三十三天。三炎魔
    天。四梵众天。二十九事中。前四是染。谓依杂
    染品有摄诸行事。则是五蕴。彼次第随转者。
    则是缘生。三是人执。四是法执。由此二执。为
    未来世流转之因。下有二十五事是净。于中
    四是世间善法。谓依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
    事者。则是欲界闻慧。系心为四念处境。勤精
    进事者。则是思慧。心安住事。则是得未至
    禅。观法乐住事者。则是得根本禅。下有二
    十一事是出世净。于中一是解脱分。四是顺
    决择分。四是见道。六是修道。四是无学道。
    后二校量显胜。超一切苦缘方便事者起则
    顺解脱分善。涅??与彼众生。为离苦缘。故名
    超一切苦缘。解脱分善是彼方便。次明顺决
    择。则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知苦有三。一颠
    倒依处。能知欲界苦。二邪行依处。知色界
    苦。三内离增上慢所依处者。知无色苦。修依
    处事者。此断集也。作证修习事者。则是证灭
    修道。下明见道中。今彼坚固事者。一向见道
    永不退转为凡故名坚固。彼行相事者。是相
    见道。彼所缘事者。则相见道所缘之事。已断
    未断观察善巧事者。于相见道中。观察见惑
    已断。修惑未断。修位六者。彼散乱事者。已
    出见道未入修道。中间渐起散乱心也。不散
    乱事不散乱依处事者。此二总是定事。是断
    欲界修惑方便道也。不散乱所依。则唯取定
    体。不散乱事者。除一定数。余同时法不弃。修
    习劬劳加行事者。则断欲界修惑无碍道也。
    修习胜利事者。离色无色无碍道也。彼彼坚
    牢事者。则金刚心也。无学四者。摄圣行事
    者。则如理智尽无生智。摄圣行眷属事者。如
    量智尽无生智也。通达真实事者。欲入无余
    应观真实事也。证得涅??事者。欲入无余先
    入灭定。则于灭定赖耶心中而般涅??。于善
    说法?衬我?兄良?ナ抡摺R饷餍耷跋缕?br> 解脱分善。超升外道上品正见顶也。及则于
    此乃至故名为退者。明彼外道不修解脱分
    善则名退失。非现起邪见过失名为退也。纵
    起向前闻思未至定根本定。世间福善亦名
    为退。此是应得不得。是未得退。次解调伏。若
    于是处至名调伏者。若说别解脱戒前后方
    便随顺根本。名相应法。又说发戒心。名别解
    脱相应之法。如是言教。皆名调伏。言七相者。
    景云。一者说受遮戒。二者说受性戒。三者说
    犯戒缘。四者说犯性罪也。五者说持戒事。六
    者说犯已能出离事。七者说对有识人舍律
    仪事。今解。一者说受戒仪式。二说根本重
    罪。三者说犯戒缘。四者说凡夫有犯自性。五
    者说圣者无犯自性。六者说悔过事。七者说
    舍戒也。下解本母。初总标列十一种相。二次
    第解。初辨俗相有三。一说数取趣。二说有见
    遍计所执。三说依他作用事业。二胜义相。谓
    说七真如。三菩提分法所缘相。则说一切所
    知之事。四明行相。谓说八行。一谛实。谓诸法
    如。二安住。乃至或复安立稳密显了记别差
    别者。隐密说者。谓有问我与世间常无常等。
    但语彼云我说此不可说。名隐密说。显了说
    者。有如法问。还如法记等。三过失。四功德
    如文。五理趣当知六种。第六意趣理趣。则
    时意等四意。六流转。言三有为相者。以住异
    合说故。七道理。有四道理。一观待道理谓若
    因若缘能生诸行等者。诸行若欲生观待因
    缘。及欲说亦待说因。二作用道理诸若因缘
    能得诸法者。如六根证得六尘各有作用。或
    能成辨者。如四大种各能成辨自所作用。或
    复生已作诸业用者。随是何法因生已作诸
    业用。三证成道理。谓若因缘能合所立所
    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者。谓由三支令
    所诠义得成立。令敌论者生正觉悟。又解。举
    其因喻。令所立宗义得成立。此则略辨。次当
    广释。又证成道理略有二种。一清净二不清
    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现行见所得相谓
    一切行皆无常性等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名现
    所得相者。据?一期死生无常。逼迫等苦。有
    所为作不得自在无我等性。名为世间现量
    所得。一依止现见所得相。谓一切行皆刹
    那性。是一门。他世有性是第二。净不净业无
    失坏性是第三。此举能依所比知法。由彼能
    依?重无常性现可得故者。一斯死生?无
    常性。必依微细刹那无常。既有能依?无常
    性。将知必有刹那细无常也。由诸有情种种
    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者。现见有情种种
    苦乐依于善恶诸业而得。今诸有情复造善
    恶。比知他世有苦乐性。由诸有情若乐若苦
    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者。现见有情
    所受苦乐依善恶业。比知净不净业必当牵
    果无有失坏。三自类譬喻所引相谓于内外
    诸行聚中引世共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者。
    重成以?无常喻细无常。名为自类。引世共
    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者。重成以
    ?苦苦喻细行苦。名为自类。引世共知不自
    在相以为譬喻者。重成世间共知不自在相。
    喻细无我。又复于外至以为譬喻者。重举?
    相盛衰喻细无常。四圆成实相谓即如是乃
    至名圆成实相者。依前三理立义决定。名圆
    成实。五善清净言教相。如文可知。一切智相
    当有几下。因问答辨一切智相略有五种。初
    辨后结。言如是生故者结初。若有出现世间
    一切智声无不普闻。结余四句可知。善男子
    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者。结上现见所得
    相。由比量故者。结次三相。谓依止现见所
    得相。自类譬喻所引相。圆成实相。由圣教量
    故者。结彼第五善清净言教相。如是三重
    由五种相名为清净。次辨不清净由七种相。
    须知因明。以因中说不成不定。及举相违不
    成。相违各四。不定有六。一一别释。如彼商羯
    罗王所造小因因明论。此中所说七相当彼
    何过耶。景云。今此文中当其六不定中五。除
    相违决定。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者。此当同
    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如言声非勤勇无间所
    发因言无常性故。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
    空为同品。无常性因于电即有于空则无。以
    瓶等为异品。无常性因于彼遍有。今此文中。
    但明同品一分转。故云此余同类可得。此宗
    之外同品之中有此无常性因可得。故云此
    余。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者。即是异品一分
    转同品遍转。如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因云
    无常性故。此宗以瓶等为同品。无常性因于
    彼遍转。以电空为异品。彼无常性因于电是
    有。于空即无。此宗之外异品一分得有无常
    性义。故云此余异类可得。略不言同品遍有。
    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者。即是共不定。如说
    声常所量性故。此因于同品异品皆有。今此
    文中且明同品可得。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
    者。则是不共。如说声常是所闻故。无同法喻
    但有异喻。以除声外并非所闻。故云一切异
    类可得。五者异类譬喻所得者。则是俱品一
    分转。如说声常无质碍故等。以同品一分转
    异品亦有一分转。故言异类譬喻所得相。六
    者非圆成实相者。支因不具。名非圆成。七者
    非善清净言教相者。如立声常所作性故。此
    因但于异品中有。故能立言教非善清净。上
    来列名。下解释中先解第三。言若一切法意
    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者。如立声
    常是意识识故。若尔意识则识一切诸法。为
    如虚空是意识识故声是其常。为如瓶等是
    意识识故声是无常。言若一切法相性业法
    因果异相至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者。此解
    第五俱品一分转。声论师如立声是常无质
    碍性故。常宗以虚空极微为同品。此无质碍
    因。于虚空有于极微即无。以瓶乐等为异品。
    此无质碍因。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故言由随
    如是一分展转同异品相。是名此余同异类
    可得相。言若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
    异类可得相者。此解第四一切异类可得。则
    是不共不定。如说声常所闻性等。善男子乃
    至是名非圆成实相者。此解第一。此余同类
    可得相。则是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言又于
    此余异类可得相至亦名非圆成实者。此解
    第二。此余异类可解相及譬喻中一切同类
    相。则解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言非圆成
    实故非善观察清净道理不清净故不应修习
    者。此释第六非圆成实相。支因不具理不清
    净。不应修习。言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至体性
    皆不清净者。此解第七非善清净言教相。如
    立声常所作性故。以虚空为同品电瓶为异
    品。此因但于异品中有。故言异类譬喻所引
    相。泰法师云。第一句立因不成。如立宗云总
    蕴是无常。因言意识所识故。然无为同是意
    所识法非无常故。第二句。如立宗云声是无
    常。因云耳识所闻故。然色香等异类法非耳
    识所闻。然是无常故。立因不成。若立宗云声
    是常。因云从因生故。然更无有异类不取因
    生法是无常故。异类不可得。备云。初释第三
    相。二释第四相。即共不定。三释第一相。即
    是同品一分转异品譬喻遍转故。于所立宗
    非决定故。名非圆满。四释第二相。即是异品
    一分转同品譬喻遍转故。于所成宗亦不决
    定。五释第六相。六释第五及第七相。如其次
    第异类所引故。非善言教。体性皆不清净。景
    云。此七相中。初四句摄五不定。谓第一句。
    摄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及俱品一分转。第
    二句。摄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第三句。摄共
    不定。第四句。摄不共不定。第五异类譬喻所
    得相者。摄法自相相违。第六非圆成实相者。
    摄四不成。圆第七非善清净言教相。即摄
    余诸过。四法尔道理。如来出世至名法尔道
    理者。地常坚性乃至风常动性。善招乐报恶
    招苦果。故言有佛无佛法性安住法住法界。
    就行相中已辨第七。次解第八总别。谓总标
    一句。后后诸句广释明了。其义可知。就解本
    母十一相中总释第四行相门讫。次释第五
    自性相。谓我所说至名自性相者。本母中说
    有行有缘等。则说念住等自性相也。六解彼
    果相。谓世出世谓烦恼断者。世道伏断烦
    恼。出世道永断烦恼。此辨断德。及所引发出
    世诸果功德者。此明智德。七彼领受开示。相
    谓则于彼至宣说开示者。以解脱智领受所
    得智断功德。为他宣说。八明彼障碍法相。可
    知。九彼随顺法相谓则于彼多所作法者。于
    涅??修随顺法。多有所作。名彼随顺。十彼过
    患相。则前障法能为过患。十一彼胜利相。即
    前能随顺法所有功德。第六明不共陀罗尼
    义。于中先请后答。答中长行及颂。长行中先
    敕听许说。次正为解。第三略结。就正解中有
    其三句。初言染净法皆无作用等者。即破吠
    世师等立实作用。及破实性计实有我非无
    假用。及假设数数趣者。又于佛法中初修学
    者执苦集杂染于先定有。执灭道法后得。如
    彼?k画。是遍计所执毕竟无体有何先后。若
    就依他因缘染净。非无先后。次言凡夫异生
    乃至邪加行转者。异生五蕴带于烦恼不调
    柔。名?重身。于?重身执着人法自性差别。
    由彼宿习随眠种子及妄见为缘故计我我所
    能见闻等。若有如实已下者。次明若知妄计。
    即能永断?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等
    者。涅??名为烦恼不住。颂中有其三颂。如次
    颂前长行正解三句。第七明受用身心生起
    相。有二问答。初问答总辨佛心生起。次问答
    辨诸佛虽无加行。然远由内地方便般若加
    行力故有心生起。有法喻合。第八明化心有
    心无心义。心不可化。故佛化身无自依心。然
    依受用佛心。对缘利物。故云有依他心。第九
    明如来所行如来境界二差别相。此中据缘
    诸佛净土。名如来所行。据缘五无量境利益
    有情事。名如来境界。第十明八相中成正觉
    转法轮大涅??三种皆无二相。意谓如来法
    身无此三相。对缘变动。名究竟净。如来化身
    对缘变动。常示现故。有此三相。第十一明
    佛变德远生他福。问意如来法身及自受用
    身众生不能见闻奉事。于诸有情有何因缘。
    答中景云。如来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故远
    生他福。又彼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者。近由
    受用身起于他身。远由法身住持化身。故彼
    二身亦生他福。泰云。如来者是受用身智慧。
    由智慧故。化为色声。以如来色声为增上缘
    故。众生心识有似如来色声相起。正是所缘
    如来色声。但是增上所缘。非亲所缘。如来智
    慧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也。以亲能变现为
    色声故。第十二明如来法身对彼二乘解脱
    之身辨其差别。景备等云。言如来法身为诸
    有情故大智光及无量化身影像者。并据增
    上远缘中说。从受用身出化身等。则亲缘起。
    言谓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者。日月天子所
    住持力故放大光明。此况诸佛大威德者所
    证法身故。能现彼化身影像。诸有情业增上
    力故者。是第二缘。由诸有情为黑?修光明
    业增上力故。感彼日月颇胝迦宝。故放大光。
    则譬诸众生有见佛业缘。彼法身放大光明。
    非余水火颇胝迦宝能放光者。譬彼二乘证
    解脱身。无前二用故也。第十三明佛菩萨威
    德住持若道若行今诸有情于三界中身财圆
    满。道谓十善业。行谓身语意妙行等。如来了
    知此道此行。是身财因。为彼岂说于此道
    行。顺教修者。于一切处获得身财无不圆满。
    据如是义。名威德住持。问曰。欲色可尔。无
    色何有财宝。解云。于无色界中正报名身。定
    力所变名财。又解。身通三界。财唯欲色。总名
    三界身财也。第十四明秽土八事易得。二事
    难得。净土翻此。二事易得。八事难得。如文可
    解。下立名时益。可知
      第七十九卷
    上来决择初持瑜伽竟。自下第二决择持随
    法瑜伽处。此处有四品。中但决住品。前三易
    故。不决择也。基师等云。此初一章复重决择
    功德品中五无量义。依四种住已下。乃是决
    随法瑜伽。虽有此说。今依景师。判之如前。
    于中初牒前已讫。次正决择。文分有九。初明
    世界差别。景云。言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
    傍生鬼亦无三界亦无苦受者。不言无人天。
    是则净土许有菩萨作人天形而非三界系
    也。已入三地菩萨由愿力故于彼受生者。有
    文初地已上皆得往生此中云何第三地者。
    约相三地得定依定修观方得往生故作是
    说。无有异生及非异生二乘若异生菩萨得
    生彼者。此据实报净土为论。下通异经。问若
    无异生菩萨及非异生二乘得生彼者何故菩
    萨教中说菩萨等意愿于彼皆当往生。答为
    化懈怠众生令集善根故密意说。泰云。理实
    而言。初地二地菩萨亦得生彼。今据净土无
    欲三地已上离欲菩萨生于彼故。但说三地
    生于净土。无有凡夫及二乘圣人凡夫菩萨
    得生于彼。若住寂二乘即入无余。若发菩提
    心二乘即属菩萨。故住寂二乘圣人一向不
    生。地前异生菩萨一向不生。下通经意。余处
    说若菩萨等及二乘意愿于彼皆当往生。是
    如来别时意作如是说。基云。此文正是深密
    解脱经说净土中无异生二乘等如文。旧来
    真谛等十解已上断于人执。名为圣人。此义
    不尔。依此论等名为异生。亦未断惑。若无异
    生已下。问答分别引经为问。经云。十念念阿
    弥陀佛得生彼国。何故今云第三地方生耶。
    答。文意明别时意故说生净土。异生不能即
    生。是故摄论及显扬论对法论等皆判诸经
    异生生净土者皆据别时意说。非实即生也。
    论其净土有其三种。一自受用土。二他土。
    谓无量寿等。第三系化净土。谓秽土中暂
    化净相。如维摩经说足指案地显净土相也。
    由来诸德多兴诤论。有说反化净土有别处
    所。如极乐国九品往生。有说无别处所。如
    净名经说足按变土。又如大乘同性经云。秽
    土成道名为化身等。如此两解。任情取舍。第
    二明菩萨依四住能成四事。景云。四住中欢
    喜住戒住心住配前三地。慧住即在四五六
    地。获得菩提分法在第四地。诸谛五地。缘起
    六地。不共法安立智善巧出过二乘所共证
    智者。四五六地相同二乘。七地已上出过于
    彼。故言出过二乘共所证智。即于此中不共
    法安立智者至及安立谛智者。七地已上遍
    观安立及非安立二谛智也。此中共所得智
    者谓依缘起所得证智者。据其终处但言缘
    起。道理第四地道品智第五地四谛智并是
    共智。此辨所超共证智也。依初地行施。二地
    持戒。戒得自身。施得财宝。故云运运增上。
    为利有情转诸静虑以大愿力还生欲界者。
    还以欲界故业为因愿及静虑为缘。还生欲
    界。泰云。第二住中。离一切犯戒具性尸罗。故
    名圆满。戒离一切悭吝。故名舍圆满。又解。
    则戒能离悭吝犯戒。故名戒舍。第三明菩萨
    苦乐作意及住。如量智名作意。如理智名为
    住。第四明四上品障。及除此障法。四上品障
    起在地前。若不净除不得入地者。不入根本
    地。及地渐次者。地方便道。又解。初地名菩
    萨地。二地已上名地渐次。一起染污犯者。犯
    轻戒也。二毁大乘法。四重中一。三未集善
    根者。地前行未圆满。四有染爱心者。地前
    修善贪求染果。下明四种净除障法。如次除
    前四障。第五明大地菩萨断除四种微细随
    惑。一者法爱。即法执中爱。执教法有于中起
    爱。?者虽断。细者仍行。即四地障。二者二乘
    作意。谓厌生死乐般涅??。即五地障。三者味
    着等至。即三地中起。障于四地。四众魔事业
    者。攀缘世事心流散等。障修观行。并是魔事。
    问。上云大地菩萨所有烦恼要知方起自长
    功德利益他等。云何此言难可遍知。解云。前
    据?惑要知方起。今据细惑难可遍知。又前
    据烦恼障今据所知。故不相违。第六释十一
    地相。初地菩萨超过怖畏得无上法者。超五
    怖畏得圣法故。二地菩萨于调伏中法尔获
    得者。调伏是戒法尔获得无误犯等。止息一
    切二乘所学者。所持戒体过彼二乘所学戒
    行。由此证得尔焰光明者。尔焰此言所知。由
    此定力于所知境发智光明。由此能于如其
    所证一切所有菩提分法安立善巧者。自成
    道品为他立教。五地超过前之三地世间智
    故。又超四地二乘道品智故。六地于缘起行
    住厌背想。于无相界多住趣向作意者。六地
    菩萨虽俱缘真俗。然于无相多偏趣入。八地
    于一切相得自在者。摄论云。如所欲求相。随
    意自在。名相自在。又相传解。八地能知内
    身外器若干微尘成皆得随意。名相自在。自
    在者。直为众生现种种土。定自在者即含前
    二。又依定中起诸功德皆得自在。名定自在。
    又十地论云。八地菩萨除色尘无智等。名相
    自在。九地于名句文得自在者。是法无碍。又
    得无罪者。义无碍。智义不着。故名无罪。无
    量广大者。是祠无碍。知于十方一切言智。故
    云广大。又得广大无碍解故能悦一切众生
    心者。乐说无碍。十地已得一切如来同洒者。
    旧名灌顶。如轮王太子受父职时。取四海水
    用作香汤洒太子顶。名为灌顶刹利大王。十
    地亦尔。学行既圆。十方诸佛放顶髻光。皆
    入其顶。受佛智职。乃至诸佛放足下光皆入
    其足。故言已得如来同洒。已得如云大法身
    故者。真如法身及五分法身。以能覆殁如
    空?重生死身故。已得一切大神通故亦名
    如来者。十地虽未是佛。得大神通住等觉地。
    ?同于佛。亦号如来。入第十一地。名为妙
    觉。第七明诸地修得等流成满。言住胜解行
    地依于十地修十行者。住在地前。仰学十地
    十种法行。即书持等名为造修。亦可仰学十
    地所修十度法行。又解仰学信等十行。言又
    复证得清净意乐尔时顿得一切诸地者。景
    备同云。诸地种子皆悉本有。得初地时。一时
    熏发诸地种子皆令增长。名为顿得初地。又
    解。初地仰修十地之行虽未圆满。分得十
    地。名为顿得。西国诸师取解不同。一解。则
    依此文。十地及佛地功德各别不同。是故能
    生种子亦复不同。此中初地顿得一切地者。
    约法尔种子说。道理法尔种子无始有之非
    今适得。而言得者。引发生果之用。故名为
    得。得有三种。今约种子及以自在。故名为
    得。一解。能得诸地种子。故名顿得。非谓诸地
    功德种子名别。故名为得。等流者证得已后
    一切地中所有威德者。景备师云。诸地满心
    是入住加行等流。又前地满心仰学后地诸
    加行道。则是当地满心等流。泰云。一切十
    地中入住二分。名为证得。地果满心。名证得
    已后。如地论说。所有神通威德发趣果等诸
    加行道。是入住二分证得等流果也。诸地成
    满者。于一一地中经多大劫。随诸经中所有
    称赞诸地功德能任运证。是成满相。第八明
    声闻菩萨证法界别。景云。言五种入正性离
    生者。声闻有三。一者具缚。得入见道。二者倍
    离欲尽故。得入见道。三者离欲界乃至离无
    所有处欲。得入见道。及独觉菩萨名为五人。
    问。如声闻有三入圣。谓具缚等。未知独觉亦
    有具缚等三人入圣同声闻不。三藏云。若麟
    角喻。一切皆伏无所有处已来修惑。依第四
    静虑入正决定证后二果者是部行。同彼声
    闻。基又云。五种者谓预流果斯陀含阿那含
    独觉菩萨。其中预流一人是次第人。余皆超
    越也。此中总说五人为二。谓前四为声闻。菩
    萨为菩萨。故有二种。言常住相者。谓本来无
    生无尽法性者。即由人空所显真如。如体是
    常。无生无尽。寂静相者。谓烦恼苦离系法性
    者。即断惑障烦恼苦等离系择灭。二乘在方
    便中求彼常住寂静无为。作涅??相。求后证
    真如故。速趣灭度。自相即是相名分别真如
    正法中由遍计所执自性不成实法无我性
    者。菩萨在方便中。但心推求相等五五法
    随言自性空无所有。由此悟入真如自相。都
    无求证。常住寂静涅??意乐。故不速求自身
    灭度。故云此中声闻由差别相通达法界正
    性离生。由无没想者。由于涅??起常住想。及
    安稳想者。即于涅??起寂静想。故于诸行起
    厌背想。成复因他为其宣说法界自相闻已
    一分回向菩提声闻等者。不定种姓人也。一
    分一向趣寂声闻极大艰辛小能悟入而不
    精勤。泰云。声闻证人无我所显真如。未证得
    真如自体。但证得真如上差别无我相。故云
    差别相。菩萨证得法无我所显真如自体相。
    故名自相也。不定声闻。或复因他诸佛为其
    宣说。闻已回向菩提然后悟入。以久信人无
    我故。入法无我极大艰辛。趣寂声闻亦有二
    人。一分虽闻说法无我。一向不信不能悟入。
    一分少信少悟。极大艰辛而不得入已精勤
    修习无上菩提。备云。声闻有二。一不愚法
    声闻。闻说自相已。回小向大精勤修习。二愚
    法声闻。虽悟自相而不精勤。第九明三世轮
    清净。谓于过去无顾恋。于未来无希望。于现
    在无染着。即说三世无顾恋等名三轮清净。
    上来次第决择三持中前二段讫。自下第三
    决择持究竟瑜伽处。此处有五品。中但决建
    立品。前四显故。不决择也。于中先作二问答。
    二问二问者何。一问安立。二问相摄。答中先
    辨安立以答前问。后明相摄以答后问。前中
    先释后结。释中虽有十八不共而合有九段。
    初明身无失。二明语无失。三明意无失。四明
    无异想。五明无不定心。六明无不择舍。七明
    无减。一欲二进三念四定五慧六解脱解脱
    知见也。而云七种者。于第六解脱中开为二
    种。故有七也。八明三业随智慧行。如来三业
    智为前道者因等起也。智随转者刹那等起。
    故无无记。九明三无碍智。下辨相摄以答后
    问。云此中初四是无忘失法者。三业无失。及
    无异想。总是无忘失法及是拔除习气。次一
    是大悲摄者。谓无不在定心大悲也。所余十
    三当知是一切种妙智所摄。次又余经中所
    说随好为令所化生净信故显示于彼然不立
    相者。好微相显。故好不立相。安立诸相如建
    立品已广显示者。可解。言从此随好当知分
    出彼诸随好者。景备师云。从解深密经相门
    中分出余经诸好义。泰师云。从此建立品中
    所说随好。当知分出彼诸经中所说差别随
    好。上来次第决择三持竟。已下经一卷又是
    释宝积经文。此宝积经。旧此间已翻有三四
    卷也。今不见得。宝积经论四卷释十六种相。
    学者应勘准之。于中初列十六法门。第二依
    门解释。第一解邪行。中初列八种前能引后。
    故云后后引发也。二别解八种即为八段。初
    解退智资粮。中先总后别。别中有三。初明四
    种退法。二因退法复生四种智相违法。三出
    四种退法体相。初中不令他闻者。据得自在
    有力人说。为听法障者。据无力人当时不能
    令他不听。后时为作听法障碍。次明因退法
    后生四相违法。中先总举征。后属当前四法。
    如文可知。下出四种退法体相。中先别释四
    法体相。后属当三慧以辨退失。前中景云。依
    自恶通达领解宣说执着善通达领解宣说等
    者。初句依自邪谬恶慧通达所听闻言教领
    解宣说执着自谓为善通达领解宣说。后句
    依他善慧通达领解宣说法。执着谓他恶通
    达领解宣说。领解宣说者。听闻之时领解所
    宣说法故。次解第二忘失正念。中景备师云。
    于四人处起于迷乱。一于举罪人乃至第四
    于有德人于同梵行所迷乱自过者。他举其
    罪别作异言迷乱自过。于学现前迷乱学处
    者。于教导师处不正领受故为迷乱妨修三
    学。于彼大乘至发起迷乱胜解正行者。有人
    欲学大乘行。向彼谈说三乘无别。言若分别
    三乘别者大损过失。于能说法人迷乱显彼
    所有密处者。于彼有德说法人所。自不听说。
    彼有犯不令他听。泰师释后二云。于彼有大
    乘行又欲乐胜利者欲乐正行者总说彼人
    恶。故云显无差别标举分别彼人诸过失。故
    发起迷乱他胜解及正行也。于能说法人所
    自迷乱故。显发彼人所有覆藏密处过失。第
    三解坏白法。中景师云。言谓与他竞增上力
    故起诸白法非处加行者。起鬪诤事坏鲜白
    法。言虽起白法处所加行然有三种邪行过
    失者。总为第二。别相则为三。足前为四。下
    开三句各释二缘。二缘染着一邪受用二多
    杂处者。如得施时因以财物行恩布德名邪
    受用。举处大众而相招诱名多杂处。由此因
    缘虽起白法处所加行由邪行故有染着过。
    二缘应知恶见过失一者诽拨正法人二于不
    正法执为正法者则上初人虽复行施由有
    恶见。二缘起过由二缘故受持过失。如文可
    知。泰师云。如二人俱诤造佛盆起诸白法善。
    不合理故。名非处加行。非法受用。名邪受
    用。处在愦闹名多杂处。第四解恶意中。言由
    三相应知于大师所生不信顺谓于有体尊胜
    得智者。尊胜是德。得智是能。谓于有体有德
    有能生不信顺。由二种相至及欣乐彼故者。
    一受大智大福有情利养恭敬。由爱着故退
    失善法勤精进等。二由欣乐大智福人数追
    随故。退出善法。略不释第四也。第五解难调
    伏。如文。第六解行于非道。非道是过。一者
    于成立信人不为说法发彼信心。二者有人
    回小向大。不顺其心叹所为善。三者见不定
    性有情退大求小。不能呵谏赞大乘德毁小
    乘失。四者好体住禁戒者赞。不住禁者呵。而
    由亲爱朋党心故应赞不赞应毁不毁。名不
    平等说。第七解亲近不贤良。如文。第八解不
    如其义。言不如义非如其义者。但是重言无
    有别义。亦可不如俗谛非真如事。上来解第
    一邪行门竟。自下第二辨正行门。于中初总
    标。翻前八邪引八种行名正行相。言引离者。
    远离前过失意说能对治。翻前过失后后相
    乘引发说八对治。亦后后相乘八种对治八
    正也。次别辨八种正行。文中次第重辨八种
    邪行。此则举邪显于正行。初解退失则有四
    句。一由自不闻令智退失者。若于正法人若
    无恭敬不自往听此虽无犯。然由不听无胜
    解故名有退失。二由不令他闻智退失者。他
    往余处听。不信伏已由此毁犯。设无此心。
    直尔不令他闻。回彼听人向已邪法。是故
    退失。三由为闻障令智退失者。由自不欲不
    闻不持。故化他人听闻障碍。由此毁犯。误
    无此意。直由自身懈怠懒堕障他听法。是故
    退失。四由邪执着而有听闻。由于修不见德。
    但闻言说以为究竟。由此毁犯。设不执闻以
    为究竟。而但闻不修智不成实。是名退失。第
    二解忘失正念亦有四句。初句中言由业障
    故等者。直由业障于举罪有所忘失。复无忘
    语毁犯。然有根本犯罪忘失迷乱。二说由迷
    乱学处令念忘失等者。于教导师不正领受。
    故为迷乱妨修三学。故云由非自性随转妄
    见曲所显故。言业障故等者。次更释亦由业
    障不正领受。虽无曲见故为迷乱。而有妨修
    三学忘失。三说由于大乘迷乱胜解正行令
    念忘失等者。有人发菩提心学大乘法行大
    乘行。或向彼说或向余人说言三乘无别等。
    由于菩萨不生恭敬隐其实德故由此毁犯。
    言由业障故等者。虽无不敬覆菩萨德而有
    毁犯。然由业障失念心说三乘无别。由起此
    障而有忘失。四说由迷乱显隐密处令念忘
    失等者。前云于能说法补特伽罗迷乱显彼
    有隐密处。此由不欲令他于说法师学大乘
    等。故说彼过由此毁犯。言由业障故等者。虽
    无故心说他过失所有毁犯。直由业障忘失
    心中于说法人说有过失而有忘失心中毁
    犯。第三解令坏白法四句。初言由乐己利狭
    少不转下乘听闻等由此毁犯者则是上言
    谓与他竞增上力。故起诸白法非加行也。言
    由不能得等者。此释毁犯所由。由未获得胜
    善白法故乐着己利兴他共诤。于所听受生
    于奢缓于先所得下中白法今皆退失名已
    得退。二由染爱过失坏鲜白法。可知。三由
    恶见过失乃至由此毁犯者。此含二种一谤
    正二执邪故。论上云恶见有二。一谤持正法
    人二执邪为正。言由不正行获得衰损者。此
    由谤正得衰损果。言由诳惑他获得衰损者。
    此由执邪为正得衰损果。四由受持过失坏
    鲜白法等者。前云一受持不了义经。二于未
    解诸了义经悬诽拨故。今云由受持过失坏
    鲜白法者。总明二义名受持过失。由于如来
    智意趣中起等觉慢者。于不了义经执是起
    慢。言由谤正法获得衰损者拨了义经。由于
    如来智意趣中邪称量故获得衰损者执不了
    义经为是不信了义获得衰损。第四解恶意
    现行四句。一由于所学不甚恭敬恶意现行
    等者。上云于大师生不信顺学相违意也。二
    由不如实显已过故恶意现行等者。上云于
    同梵行举罪者如实发露相违意也。三于精
    进懈怠恶意现行等者。上云于大智福善法
    中精进相违意也。四由障净因缘恶意现行
    等者。上云于广大甚深胜解中能令自障清
    净相违也。第五解难调伏四句。一由唯听闻
    究竟修障等者。执听闻为究竟障于修行名
    为修障。由唯观见勉脱难论胜利等者。释
    执听闻为究竟意。矫诳显示持法善友者。以
    执听闻以为究竟。矫诳我是持法善友。二于
    教授左解修等者。错领解故名为左解。不肯
    听法乃至诳他我是住阿练若善友。三由于
    尸罗不坚安住恶作修等者。由破戒故追悔
    障修乃至诳他我是勤修福业善友。四于自
    见安住见取修障等者。由自见取乃至矫诳
    显示自御众善友。第六解行于非道四句。一
    于未信而不为说令其生信。二于下乘希求
    大乘不随所宜而为说法赞所行善。三于大
    乘希求下乘不顺其宜而有所说。若不定姓
    人应呵退大求小之过。若是二乘定姓人虽
    暂发大心后还求小应顺彼性赞修小乘。故
    上论云无种姓人虽复发心勤行精进终不能
    得无上菩提。不能如是顺机宜说名行非道。
    四于住禁戒不能能赞。住不禁戒不能呵。
    诃名不平等说。下云由善根不圆满故等四
    句。如次结上四句也。第七解近不贤良四句。
    一由悭吝。即是上云退失大乘。二少闻者。上
    云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不善入圣教者。上
    云退失圣教。四于佛语言不听闻者。上云退
    失无间修诸善法。亦可四种退事总由悭吝
    等之所显也。下云不修善根故等五句者。不
    修善根是总句。下有四句如次配上四句而
    结也。亦可五句通结上四句也。第八解不如
    其义四句。一任持正法。二住练若。三勤修福
    业。四管御大众。依此四句事起于四求求信
    伏等如其次第。下云由与我爱俱于微细罪
    不见怖畏者。释任持正法欲求信伏。与其无
    我非胜解俱下。释住练若求于声誉偏修人
    无我名非胜解。于现法中乐相杂住。释御大
    众求供养等。于当来世下。释勤修福业求染
    白等也。亦可由与我爱俱等释住持正法求
    信伏。与其无我非胜解俱不顾他利释住练
    若求声闻誉。于生死涅??一向观见过失功
    德释勤修福业求染果。于现法中下释管御
    求供养等福。矫现自身能正持法乃至御众
    者牒结也。十六门中前二门讫。自下第三解
    正行胜利。初标四句。前后相生利有情故生
    多福故合为第四。亦可正行能成四种胜利。
    又能生长无量福也。第二次第解释。初句四
    法中。前一能令集福资粮。后三能令集智资
    粮。第三四法。一者修修所成者。因修慧故成
    余白法。二者成就有情即彼所成者因成就
    他成自白法。三者堪忍难事即彼所成者。因
    忍难事成余白法四闻思无厌即彼所成者因
    于闻思无厌足故成余白法。又解。一者修修
    慧。二者即彼修慧所成成就有情。三者即彼
    修慧所成堪忍难事。谓入恶趣他有情等。四
    者即彼修慧所成闻思无厌也。大门第四。解
    具法行等。初总标列四句。一具法行。二具平
    等行。三具善行。四具法住行。含此四行。名正
    法行。上一具字。遍通下三故。下牒解中。皆有
    具字。第二次第别解。云何菩萨具于法行。问
    名。此何行相。问头数也。具平等行有八行相
    中。景云。二于有情以无染污无差别身者。摄
    他为同自己体。无差别世者。不成现生后世
    差别。无差别求者。不成身财差别。亲爱之
    心平等慰喻。泰云。其第二四中所作善事及
    利益有情事。名为善轭。亦名善担。菩萨于己
    作利生等重担事平等能运。未作者平等能
    取故。具善行中言无所依止者。心无执着故
    不求人天果等也。具法住行中。景云。于十二
    行中前八自利。后四利他。余文可解。泰云。
    言及与所余共止住者。与余资具等共住故
    也。大门第五。解生净信譬喻。喻有十九。言
    非如日轮怖罗怙捉即便旋转者。日轮非情
    不能生怖。由日天子怖罗怙手捉。故旋转日
    轮。罗怙即是旧云罗护。阿修罗也。非如师子
    怯于大担者。备景师云。西国深山多师子。师
    子行处即有野干随逐觅残血肉。师子后时
    杀一大鹿令野干担负。野干心念死鹿既大
    我不能胜。若不许担复当杀我。则便设计语
    师子言。我为是担兔。随我后呻唤而行。须
    助我力。师子念言。我宁自担不能在后呻唤
    随汝。于是野干免担。师子疲乏。怯于大担。
    泰师但云师子怯怖大物所镇。言非如龙象
    者。三藏云。说象名龙象也。非如轮王无有第
    二大丈夫众者。更无第二轮王同世界。言迦
    理沙????者。泰师等云。????是贝珠名。迦
    理沙乐与二乘相似。又解。此是数法。八十
    名迦理。十六迦理名沙????。诸菩萨身价无量也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