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下)

    论本第七十六

    于七段中自下第二广慧菩萨请问心意识。
    于中先问后答。初问意云。佛说于心意识秘
    密善巧菩萨。能于心意识中善巧菩萨一问
    也。如来齐何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
    萨。此第二问也。此二问中前约地前菩萨。后
    约地上菩萨。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
    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法
    故。末耶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故。
    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
    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
    了别名识故。答中初长行。第二重颂。长行复
    二。初释后结。前中先赞其问敕听许说。二正
    解释。释中有四。初就赖耶解心意识。二解众
    名。三明阿陀那识为依建立六识。四辨菩萨
    于心意识有巧不巧。初中言于六趣生死乃
    至最初一切种子识成熟等者。种子识成熟
    牵生有起。[怡-台+贤]羯罗蓝展转和合胎分增长。依
    二执受下明彼赖耶有二执持。约界辨持可
    解。赖耶虽缘外器而不摄彼为内执受故今
    不说。次辨众名。景云。此识亦名阿陀那。此
    云执持。执持色根及诸种。亦名赖耶。此云爱
    藏。执受于身。复于身隐藏同安危。故亦名为
    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
    者此有二义。一能集色等能集滋长。泰云。集
    是心义。欲心能积集滋长色等六尘。六根六
    识是通相。法尘摄。但举六尘。备云。从于六趣
    至安危义故总有三名以释识义。亦为心已
    下方始释心义。略不解意。三明建立六识。初
    法次喻后合。法中泰云。此长行中虽通举三
    名而宗辨阿陀那。故但标陀那为依止转识
    而转。后颂中但颂陀那名意在于此。备色。
    心义已竟。欲辨意义。故以所依义总显起识
    义。此中有识乃至有分别意识转者。泰云。有
    眼识同分眼根。故云眼及色等。有能受陀那
    识。次云有识。喻中略引二喻。有何差别。有
    古德说。镜面譬譬心真如门。水浪喻喻心生
    灭门。今奘法师云。西方诸师释二喻所说同。
    但欲令明了本义故须二喻。合喻如文。四辨
    菩萨于心意识有巧不巧。由法住智者。若依
    小论明法住智。知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
    智。今依大乘或依经教了知心意识义故云
    由法住智。或依世俗因果道理知心意识名
    法住智。虽有二解并依如量智知心意识。位
    在地前。然诸如来不闻于此施设为善巧也。
    下明地上菩萨立为善巧。若诸菩萨于内各
    别如实不见阿陀那者不见用也。不见阿陀
    那识者不见体也。余句例然。即证真如时不
    见诸法是名胜义巧菩萨。如来建立结之如
    文。颂中俱生我见不依教起。说与不说皆能
    现行。今欲简俱生故。便言分别。余句如常。
    无着论主引此颂释摄大乘论。世亲引长行
    释此颂义。具广如彼。自下大段第三明德本
    菩萨请问三性之义。故言于诸法相善巧。先
    为二问准前。答中先长行后重颂。长行有二。
    初释后结。前中先赞问许说。二正解释。释中
    有六复次。初云诸法相者有三。一遍计二依
    他三圆成。言遍计所执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者明其说意。众生愚痴随名执实即是遍计
    所。依他谓染生法。圆成即是诸法真如。诸
    菩萨众精进为因乃能通达。于诸地中渐渐
    证见。至佛方满。一番释竟。第二复次约眩翳
    喻以明之。中景云。如眩翳过患所执亦尔者。
    问。眩翳是因缘法。云何譬遍计所执耶。解
    云。不取眩翳。意明由眩翳故妄见毛轮譬遍
    计所执也。故云眩翳过患。言如眩翳人见毛
    轮等依他亦尔者。毛轮等正是遍计所执。不
    欲取此以譬依他。欲明因此执毛轮故熏识
    成种生后时依他。如净眼人见法本性。譬根
    本智证圆成实。泰云。眩翳过患者执为定实
    发毛等名通患。喻遍计所执定有性法。若翳
    眼识变为发毛等。从因缘生无有定性。喻依
    他性。以此将证见第二月者亦从乱眼识现
    相似月。是因缘法。能生眼识。然思尘论据
    执有定性第二月无体。不能生识。故非缘缘。
    又解彼论就小乘宗破彼邪计。小乘宗许第
    二月无体。故眼识不得缘。备云。翳眩过患喻
    人法二执。遍计之尘发毛轮等。等取第二月
    等。即是依他性。是故对法论云。遍计所执色
    者谓影像色。问。若许依他色何故亦为遍计
    耶。答。必由遍计起故。随所缘名为遍计。据
    实依他。如似依镜见面。面自有四。一本识相
    分。二眼识变作。三同缘意识所起之面。四独
    头意识所变面缘。此四面中初是本质。第二
    第三似本质故名依他起。后之一种于镜中
    现离本质处。但由遍计所起故云遍计。就实
    言之其中有二。一依他相分。二遍计所执。有
    师释云。眼识一见有二相分。谓本质月及第
    二月。此释不然。不应名现量故。又智论云。
    五识不可诳故。今解。依本月起眼识。但是意
    识心中作二月解。第三复次中先举颇胝迦
    喻次况法。前中言颇胝迦者。三藏云。此处无
    名可翻。似水精白珠。无定色。与四色合。即似
    四色影像惑乱有情。邪心执实。言帝青大青
    末尼宝像者。梵云因陀罗。此云帝释也。此即
    帝释青摩尼珠。西方有青珠。色似帝释青珠。
    故遂以名也。此是青中残青色。梵云摩诃尼
    罗此云青。即是绀青色。末尼者梵语。珠之通
    名。末罗羯多者。景云。此间无名可翻。泰云。
    是此方杀色宝。其色绿也。景云。此名车渠。况
    法中言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绿染色相应
    至习比亦尔者。意明能执执所执者是旧习
    气。言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等
    邪执依起相上所执相执亦尔者。此合能执。
    举此执取所执。故此二句并合遍计所执。言
    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常知亦尔者。
    颇胝迦宝本身合依他性。言如彼清净乃至
    圆成定相亦尔者可知。问。颇胝迦宝譬依他
    性此义可知。颇胝宝与四色合即有四色影
    像而起譬依他。依他及圆成实上执实即有
    遍计所执。遍计所执之境无性显圆成实。此
    亦可知。论中何以不合四色影像因缘之法。
    解云。道理颇胝迦宝譬赖耶相分本质依他。
    四色影像因颇胝迦现。譬六识相分即是赖
    耶相分影像。亦是依。若细分别。法喻不齐。
    故略不说。第四复次言由执名相定相属着
    为缘所执相可知。由执遍计熏种能生后起
    依他。故言所执为缘依他可了。遍计所执相
    无为缘。圆成可知。准显扬论自有五相。一所
    取相。二能取相。三名相相属着相。四执着
    相。五不执着相。初二通三性。第三即遍计
    执。第四是依他相。第五即圆成实。今论主解。
    由第三相所执相可了知等。第五复次明知
    三性胜利。了知圆成即知一切清净者。以净
    分依他属圆成故也。第六复次明断证胜利。
    若能于依他上了知无相故。能断染及证于
    净。如是德本已下牒后三复次。结答前二问。
    略不牒前三复次也。两颂中末后二句难解。
    三藏解云。懈怠者不修定之本。住法者是定。
    动法中是散乱也。无有失坏不怜愍者由懈
    怠故。无上住法名无。有上动法名有。由彼无
    定有散乱故。于彼身中失于正法。名为失坏。
    故可怜愍。泰云。住法是定。动法是乱。失坏有
    二。一无住法故失坏。二有动法故失坏。失坏
    之时皆由懈怠故尔也。为此故可怜愍。景云。
    真实性不生不灭。故名住法。遍计依他有生
    灭。故名动法。懈怠住法动法中者失无坏有。
    故云无有失坏也。无即真实性空理。有乃依
    他遍计所执妄有法也。此人失坏三性理。故
    可怜愍。又解。此是长牵之言。谓懈怠住法动
    法中无有失坏者可怜愍。大段第四胜义生
    菩萨请问三无性义。文中有四。初问答辨三
    无性之义。第二领解赞叹。第三辨教优劣持
    经功德。第四请立经名时众得益。前中有二。
    先菩萨发问。第二佛答。前中问意。世尊处处
    经说蕴界处等种种诸法生灭染净知断证
    修。后时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自性涅??。前后二说岂不相违。自
    下将答。先赞为问是善敕听许说。然后正答。
    答中先长行后重颂。长行次有五段。一解诸
    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二解建立三种无性
    因缘。三解观机说三无性。四就秘密说一乘
    意。五明四种有情于佛密说有了不了。初中
    有二。初辨无自性。后辨无生灭等。前中言我
    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
    性者总申说意。谓相无自性下列三无性名。
    问答解释。于中先法说后喻况。法说中。遍计
    所执。相无性性。依他具二可解。谓生无自性。
    胜义无自性。泰云。以依他性无真如胜义性
    故。故名胜义无自性。备作两解。一云于依
    他上无圆成实义。故云胜义无性。即是互无
    义。一云若将胜义道理释依他。但是缘假有
    故有。非有实自性。故云胜义无性。非谓依他
    中无胜圆成实义故名胜义无自性。虽作后
    解。不及前解。圆成但由胜义无自性性何以
    故一切诸法无我性名为胜义等者。景云。不
    以无我即为圆成实体。圆成实体乃是真如。
    然由无我门入故。从入门说云无我名为胜
    义。真如是诸法胜义谛体由无相性门之所
    显故。故说胜义名为无性。备云。欲辨真如之
    体法无我性亦名胜义。由前所辨三种种种
    无性之所显故。名无自性性。喻况可知。善男
    子已下。结答前问也。次辨无生灭等。初约遍
    计所执解。二就圆成实解。前中。景泰等云。
    以其遍计都无有体故无有生。若无性即无
    灭。由无生灭即本来寂静。寂静之义即与涅
    ??相似名为涅??。非灭谛涅??。备云。昔德等
    解。欲辨遍计对治真实涅??。故云本性涅??。
    今解。即是遍计所执涅??非真实涅??。下就
    圆成辨无生灭等。前据遍计体性无故名无
    生灭。今据圆成体常故名无生灭。依他因缘
    幻有生灭。是故不得就辨无生灭等。此约三
    性类作此分别。前约三性辨无性者。道理唯
    是遍计无相即收无性义尽。如次下文说。然
    后更约彼所迷执处为言。故言后立依他生
    无自性。胜义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
    性。二明立三无性因缘。言非由有情界中乃
    至我立三无性等者。景云。道理三无性并是
    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但为辨遍计所执计度
    处故。约依他及圆成实辨生无性胜义无性。
    若约所计处辨生无性胜义无性。亦摄无自
    性尽。若应言一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亦摄无
    性尽。若约依他圆成实性辨生无自性胜义
    无自性。亦摄无自性尽。一二合数。即有三无
    性。故此文云非因别观三性我立三无性。然
    由有情于依他性及圆成实随言执着我立三
    无性。泰云。若于依他起上观无遍计所增益
    性。即是遍计无相性。亦是依他无生性。亦于
    圆成实性上观亦无遍计所执性亦尔。是遍
    计所执无相性。亦是圆成实无性性。依此文
    观依他性圆成实性上无遍计所执性。故三
    无性遍计所执无自体。故说无性。依他圆成
    无他遍计所执体。故说无性。言或由言说随
    觉者。即是了别名言众生。起遍计执。或由言
    说随眠故者。即是婴儿及牛羊等不了名言
    众生。虽不了名言起于分别。然由言说种子
    随眠力故。总相计度。三解观机说于三无性。
    于中先约四十心辨三无性。次约四善根位
    以辨。后约地上以辨。初云诸有情乃至由此
    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二种资粮者。景云。
    初为未种善根乃至未集资粮者说法从缘生
    非自然起名生无性。彼闻说已随分解了诸
    法无常乃至积集资粮。泰云。十信已前名种
    善根。净障等四是四十心。备云。第一位即十
    信已前闻有教种解脱分善根故第二位即十
    信能净障故。第三位即十解能成熟故。第四
    位即十行修胜解故。第五位即十回向亦多
    积集资粮故。次约四善根位辨三无性。云彼
    虽如是乃至于依他起中能不执着所执性
    者。虽于此位已积善根乃至积集二种资粮
    随分解了从缘生。然于生无自性中未能如
    实了知相无自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
    一切行未能正厌者是加行道。未正离欲者
    是无间道。未正解脱者是解脱道。未遍解脱
    此三杂染者是胜进道。如来为彼更说法要。
    彼闻法已能正信解。言简择思惟者是四寻
    思。位在??顶也。如实通达者是四如实智位。
    在忍第一法。下约地上以辨三无性。云由言
    说不熏习智故者。由不执著名言故无名言
    熏习智也。由言说不随觉智故者。不随名起
    分别觉智也。由言说离随眠智者。由断言说
    随眠故。智不执着能灭依他相等。四就秘密
    说一乘意。先说一乘意。后辨根性差别非无。
    前中景备等云。此明三乘人同依无性之道
    证得涅??。二乘之人悟于人执遍计所执无
    性。知有为法从因缘起无自然生。生无性性
    亦知依他无彼胜义自性性也。亦可二乘即
    由人空所显。真如无性门显。名达胜义无自
    性性。菩萨即由遣于二执知相无性。乃至由
    二空所显真如由无性门显胜义无自性性。
    故云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
    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下
    辨根姓差别。泰云。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
    种种下中上根三乘差别。备云。非于有情无
    五种差别。言若一向趣寂乃至终不能令当
    坐道场证得无上菩提者。又同昔解节经。古
    人文旨不许定性。吉藏师亦释此文。若声闻
    人将入无余时。蒙佛说法回向发大心。无有
    是处。故云终不能得。与今三藏所说不同。于
    此义中。由来多诤。引证辨义如常解释。言若
    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
    菩萨等者如舍利弗等。五明四种有情于佛
    密教可了义经有迷有悟。于中有三。一总标
    二别释三释已结。前中言如是于我乃至善
    教法中者。泰云。牒四谛教及以般若深密等。
    备云。牒般若等无相之教。善男子乃至自性
    涅??者。景云。道理一切法中依他圆成是有。
    唯遍计所执是无佛为初向大乘诸菩萨众破
    其有执。密意总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
    灭等。名不了义经。泰云。问此密教说三无性
    不若言说者。般若教意亦说真实无性性耶。
    解云。教显了但云无一切而不分别。若取教
    下意。通显三无性性之道理。是故深密等显
    其密意正显三无自性。备云。般若教意但显
    遍计无相。何以得知。如上论云。一切诸法皆
    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等教相
    无自性密意说。故知但显相无性性。于此经
    中已下别释有四种人。景云。前二不迷。第一
    人者谓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闻如是法如
    实解了乃至现等正觉。第二人者诸有情已
    种上品善根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其性质
    直。虽无力思择而不安住自见取中。乃至唯
    是微细详审明智所知。我何能解。自轻而住。
    第三人者谓诸有情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
    非质直性。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住见取中。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无
    力解了。虽生信解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
    无性不生不灭。由此获得无见无相见。拨一
    切相是无相。拨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实相。依
    彼二性施设遍计所执。既拨无二性故亦拨
    无遍计所执等者。此如三论学者着于空见
    名恶取空。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者。亦信无性
    之教法也。而非义中起于义想者。俱遣遍计
    所执不空余之二性。而于余之二性不空义
    中起于空想。乃至虽于教生信故福德增长。
    然于非义起执着故退失智慧。次明其人有
    二弟子。初其一同师见。第二弟子过其师见。
    于其教法亦拨不信。谓闻诸法皆无自性无
    生灭等便生恐怖。言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
    解已。于诸姓典诽谤毁骂等。第四又若诸众
    生未种善根乃至性非质直住自见取。彼闻
    是法不生信解起非法想起非义想。乃至拨
    为虚伪。备云。一辨信解人。二辨有信无解
    人。三辨思择力人。四辨邪执人。有释初辨四
    善根人。二辨四十心人。三辨拨无人。四辨诽
    拨人。此后二人并是十信已前。景云。此中有
    六种根性人。一五利三慧疾证究竟生净信
    者。二四利阙慧其性质直不安见者。三四利
    阙慧性非质直安见者。四从他闻法得法失
    义同见退失善根者。五从他闻法不随其见
    便生恐怖诽谤者。六无利阙慧轮转生死起
    诽谤者。虽闻此释今还依景。下结如文。重颂
    前义有其五颂。景云。初颂颂初复次诸法无
    性无生灭等。第二颂颂三复次谓第二立无
    性因缘。第三观机说三无性。第五于佛密教
    有迷有悟。下有三颂。颂彼第四密说一乘。谁
    有智言无密意者。谓是智人皆信佛说诸法
    无生灭等等是其密意。虽说诸法无性。意明
    遍计所执诸法无性。不辨依他圆成无性。微
    妙难思无漏界于中解脱等等无差者。无相
    之理非凡能了。名为难思无漏界也。三乘圣
    人同悟此理。故云于中解脱等无差别。一切
    义成离惑苦者。由证圆成实故名一切义成。
    断彼依他名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者。此
    圆成实即是有余无余二种涅??之体。由离
    惑故常。由离苦故乐。常乐二名名二异说。今
    解初颂颂第一段。次有二句颂第二段。次有
    二句颂第三段。次有两颂半颂第四段。后有
    二句颂第五段。上来问答辨三无性义竟。自
    下第二领解赞叹。先菩萨领解。后如来赞叹。
    前中先赞世尊然后领解。领解中先法说后
    喻况。法中但总领解世尊所说三无性义。于
    中历法辨解。初举色蕴解三无性。类四蕴及
    诸余法。次举苦谛三无性。类余三谛。乃至
    八正道中。越就第八正定。辨解三种无性。
    喻况中有四。初举?呈?恳?R磺猩⒁┫梢?br> 方中皆应安处者。此药平隐。调和诸药一切
    丸散皆安一味。如是世尊乃至皆应安处者。
    前为初学大乘菩萨总说诸法皆无自性未辨
    依他圆成是有。名不了义。今领解唯遍计所
    执是无余二性有。是真了义。将此有无了义
    道理解释前说不了义经。即知佛说无自性
    义。即非一切诸法皆无。故云遍于一切不了
    义经皆应安处。?呈?空叽思湮薜贝嗣??br> 存梵语。又解梵言?呈?俊L圃朴泄δ堋6??br> 书喻。如欲画时。先必粉地遍诸彩色。由此粉
    地复能显发彩书事业相貌分明。以诸法中
    空不空理了义言教。显不了义经说于诸法
    皆无性者唯据遍计所执。三举熟苏喻。可解。
    四譬虚空者具说三性空不空义。带有说空
    名了义。遍于一切不了义经唯明空处分别
    解释。不障一切中道作业。如空遍满一切色
    处。不障一切所作别业。下佛赞叹。第三辨教
    优劣持经功德中。先定三时教体优劣。后明
    持经福利。前中景云。初于一时在婆罗[序-予+尼]斯
    仙人堕处等者。旧名仙人住处者非。以昔在
    王将诸?榕?谠坝巍S形灏傧煽罩杏?取<?br> 已堕落。故名仙人堕处。为趣二乘偏说四谛
    安立谛有。是诸教执诤安立处。此即隐密为
    说依他圆成二性是有。恐增空见。而不为说
    遍计所执性空。名不了义。第二时中。为初发
    趣大乘诸菩萨众破其有执。说大般若诸法
    空。即是隐密为说遍计所执自性本无。恐增
    有见。未为说依他圆成二性是有。名未了义。
    于今第三时中。为久学菩萨说解深密经。具
    辨遍计所执无。余二性有。有无义是说二性
    有。即是义当为发趣二乘者说。说遍计所执
    空。即是义当为初发趣大乘者说。具说三性
    空有义。是即当彼为久学菩萨转正法轮了
    义说也。故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真了义。
    泰云。初转声闻四谛法轮。第二时为发趣唯
    一性空大乘者说诸法无自性性。然不约三
    性三无性分别。故名隐密相转。但言一切皆
    空。不说依他圆成为有。如大品等是其教也。
    于今第三时为发趣一切大乘者。以普明了
    说三性三无性转正法轮。更无有上。如华严
    等是其教也。以说横计法无因缘及圆成法
    为有故。第二教中不明三乘成佛。故但说大
    乘。第三教中辨不定性三乘成佛。故名一切
    大乘。下明持经福利。邬波尼杀昙分者是数
    之最极处。第四请立经名。时众得益中。先请
    立名。请后辨时益。三藏云。辨得利有三乘
    利。遂引释论两家解。一解一音演说随类各
    解如维摩经说。一解所见虽异所闻义同。此
    明同闻一教说人异。故大小三乘各得其果。
    如佛地持云。所见虽异所闻义同。此亦如是。
    虽闻一教而声闻解人空理。菩萨解二空。故
    经云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等。意在于此。其
    远尘等。如论当说
      第七十七卷
    上来引经辨七义中前四段讫。自下第五慈
    氏菩萨请问止观义。于中先标宗指经。次正
    引其文。前中法谓教法。依彼教法施设假立
    十二部经。分别解说止观相应之义。或复解
    释止观得菩提果。即是因果相应之义。故言
    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巢?崮堑馈>?br> 正引经文中。先问答正辨止观之义。后请立
    经名时得益。前中有二。一长行二重颂。长行
    之中先问答广辨。后述赞劝学。前中又分为
    二十六门。初辨止观依住门。问。以何为依。
    住何等住。而修止观。下答以教为依。不舍大
    菩提愿为住。第二所缘门。景云。一有分别影
    像所缘境界者。是地前观智依教修时。即缘
    自变似法似义影像相分以观心推求。名有
    分别。有分别所变影像法义。名有分别影像
    所缘。二是无分别所缘影像者。亦是地前止
    心所变似法义境。止心名无分别心。无分别
    心所现影像故。名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所
    缘境事者。即是十地中止观所缘真如。真如
    遍满一切事法。故名事边际境。亦可法物事
    有诸法。通名真如体。遍名事边际。四所作成
    辨所缘境者。谓在佛地。佛地所作一切成辨。
    是故佛地止观所缘名成辨境。泰云。第四以
    转依有为无为功德为境故云成辨。景云。一
    说于一切地具四所缘。止名无分别。观名有
    分别。止观双运名事边际。地行满足名所作
    成辨。言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
    辨者。备云。观此文势后二所缘俱以无分别
    有分别影像为缘。亦可后二所缘俱不以前
    二种影像为所缘境。西国一徒作如此解。无
    分别智缘真如相故。亦名无分别影像。引对
    法证。虽有此解。今以分别智证真如时无相
    为为善。第三求善止观门。景云。道理依此
    四境求止亦求于观。文家换句。故云求止能
    善于观。言为诸菩萨安立十二部经彼闻善
    受等。是闻慧。即于如所思惟法独处空闲等
    是思慧。此闻思慧缘彼教法时修方便时。即
    缘自心所变相分。言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
    心相续。见分以之为境。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者。方便成
    故得其定也。如是下结。彼由获得身心轻安
    为所依故至舍离心相者。由获得彼内三摩
    地观察自变影像相时。舍缘闻思相续见分。
    故言舍离心相。言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
    知义中者。牒前止心所知义也。能正思择等
    者正释能善?巢?崮恰S啻σ运囊迨?巢?br> 舍那。今此文中以九义释。前四如声闻地说。
    后之五种见之异名。泰云。入初地故舍离心
    相影像境界。第四止观方便门。初问答辨求
    止方便。缘闻思心相续见分。尔时非止是随
    顺止相应作意。次问答辨求观方便。闻思二
    慧思惟诸法影像相时。但随顺观而非观体。
    以所辨求观方是修慧故。第五一异门。于中
    分二。初明止观一异。后明见相一异。前中景
    师云。此问答意。据缘本质境同。故言非异。以
    止观恒俱同缘闻思相分见分本质为所缘
    故。据缘随心影像。止观即异。以止但缘无分
    别影像。观缘分别影。故止观体非无有异。泰
    师云。以观即为止所缘故。约彼缘心同。故非
    有异。观分别影像相分境。而非止境。境既
    不同。故非无异。下明见相一异。中景师云。
    离识量外无别影像。故言无异。心外无法故
    不见余。还犹自心现于影像见影像时名见
    自心。如依净镜自面为缘。眼识还见自本质
    面。意识计度别变影像。当自心现。谓在镜
    中。镜喻定体。本质喻定相应心王。影像喻心
    相分。由定润滑澄清。令心能现心之相分。即
    将彼定相应心王为镜。定为本质。定所显境
    是其影像。如是同时。余数展转相望皆得为
    境本质影像。散心云何。答曰。散心中皆有定
    数。准前作法皆得可知。世尊若诸有情自性
    而住下。明诸愚夫散心所取影像。亦无有异。
    但颠倒解。执有别物。泰师云。此中无有少法
    能观少法者。依大乘道理诸法无作用。心观
    境时。不知钳取物。故无法取少法。即此心依
    境生时。即有如是境之影像于心上显现。故
    假说心能观境。理实当言无有多法能观多
    法。经云少者举少破多。如依净镜面以本质
    为缘。及谓离质别有所知影像在镜面得显
    现。备基师云。摄论言无有余法能取余法。此
    识如此及生显现。由此旧解能缘心外无余
    能取。及境外无余所取。今此论意欲辨大乘
    见相诸法既无作用我是能缘我是所缘但心
    清净故。一切诸相于心显。故名取境。广如佛
    地论。又此文意无有小法能有作用。何况诸
    心及相得有作用。是故诸法生时但是唯识
    无作用生。由此道理不同昔解。郭师云。理实
    像色当镜而现。而此中云还见本质者。无有
    实体所见像故作是解。第六单双门。景云。一
    向修观者。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之相分是
    也。一向修止者。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前灭无
    间心之见分是也。止观和合俱转者。若正思
    惟心一境性者。止观俱时通达等时影像唯
    是其识。或通此已复思惟如性。向下次第解
    前三境可知。泰云。心相分众多。见分唯一。
    ?巢?崮谴嗽乒鄄臁9实盟嘉┬南喾帧F??br> 观也。偏修止。可知。双者若作唯识观时。相见
    合缘。故定慧和合俱转。备云。定慧同行。思惟
    心一境性。第七几种门。略有三种。一者有相。
    谓纯思惟分别影像。二者寻求偏于彼彼未
    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一切
    诸法。三者伺察谓善解了诸法。为欲证得解
    脱故作意思惟。如是三观渐增长故有胜劣
    辨。止中即由随前无间三观心故如次有三也。
    或八或四如文。第八随信法行门。如说依法
    止观复说不依法止观。此义云何。佛答。自依
    教法思量修于止观。名依法行利根。若不依
    经法。直信禅师等教授修止观者名不依法。
    是随信行钝根。此中若萨婆多云。声闻见道
    十五心位。利名法行。钝名信行。菩萨一向法
    行。独觉亦是法行。跋摩云。闻思位名信行。四
    现忍位名法行。见道已去名无相行。今依大
    乘。二乘信法行。义同后家。若准对法亦通。故
    亦不违前家之说。菩萨位中回向以下名信
    行。四善根名法行。初地已上名无相行。地前
    亦有利钝差别。登地以上。根姓一等。第九缘
    法总别门。于中有四。初明缘总别。说无相修
    出离众相。真法界中遣界差别而修习故。无
    相修中通有功用及无功用。今显此修是无
    功用。无功用中胜劣不定。今欲明胜。说炽盛
    修。惑虽炽盛于小所得便生喜足。故最后说
    无喜足修。言五果者即是此中所辨五缘是。
    五修果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消一切?重
    所依者。是总修果。由总修故念念断除除?
    重所依。?重所依即是阿赖耶识。二者离种
    种想得乐法乐者。是无相修果。离我离法佛
    等相想证于法界。于中喜悦名为法乐。摄论
    中说得法园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
    量光者。是无功用修果。由正证得无功用修
    出观后智。如先照了十方世界无差别相。名
    法光明。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
    恒现在前者。是炽盛修果。当来佛果名为成
    满相应净分。此炽盛修为引彼故。无分别相
    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
    后转胜妙因者。是无喜足修果。第十地名成。
    在佛名满。感此之因。名为胜妙。前前诸因所
    招集故。名摄受后后转胜妙因。第四明通达。
    及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
    为得者。此缘总法所修止观。由证理尽故。言
    从初地已去名为通达。约相而说三地得定
    故。言从第三地已去乃名为得。初业菩萨至
    不应懈怠者。地前菩萨亦学观真如学观唯
    识三无性等。虽未可叹不应懈?观勤修。第
    十三地门二复次释。景初释止观。于如所取
    寻伺法相行有?细。为前二种。若即于彼一
    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名无寻无伺者。
    此学观真如无分别观。名无寻伺。此三并在
    地前。就行分三。不约欲界初禅等地辨也。第
    二解中以四寻思为初句。四如实知为第二
    句。无分别智为第三。亦不约地辨也。但就行
    论三。泰云。前之复次约行分别。故通三界。后
    之复次约地分别。还同本地分中义。第十一
    三相门。景云。言若心掉举至是名止相者。若
    心掉举或对掉境起时。缘所厌法作意思惟。
    及缘厌心自类相续作意思惟。是名止相。言
    若心沈没至是名举相者。若心沈没或对沈
    境恐沈没时。缘可欣法作意思惟。或缘彼心
    自类相续。是名举相。言若于一向止道至是
    名舍相者。若一向止一向观及双运道。二随
    烦恼等并是舍障。今离彼障。而有无功用作
    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名为舍相。泰
    云。定名止相。缘彼前灭及无间。无不乐观相
    分境故得止掉举。第十二知法义门。先问后
    答。答中先辨知法。后辨知义知。法中景云。名
    诠自相。故上论云自性增言。句诠诸法无常
    等差别之义。故上论云句者差别增言。字能
    能恋和名之与句。名所依止。谓由各别所缘
    作意者。即起名心。谓由总合所缘作意者。起
    句之心。后之二种发教法心。文名为法。泰
    云。所诠染净义。依名句故能诠义立。故云依
    持建立。文即是俗语。今将俗字显彼教字。故
    即彼名句二所依字。知义中初由十种相了
    知于义。二知五种。三知四种。四知三种。知十
    种中。一知尽所有性。即染净法品别边际。二
    知如所有性。即诸法如。下辨七种真如。基师
    等云。中边分别论亦明此七。旧人说云。中边
    论中七真如者。正真如随其能诠说为苦说
    苦谛等。今解此论意以苦谛等名为真如故。
    名真如体非真如也。若依此论皆是真如。约
    诠以辨有七种。有释。七种与法安立理趣属
    当道理。即名真如。此复七种。一流转如谓一
    切行无先后性者。诸行流转无始无终。故云
    诸行无先后性。辨此道理即名真如。二相真
    如。人法二种无我是相。相体真如名相真如。
    故下云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
    无我相等。由毕竟空等为治。三了别如谓一
    切行唯是识性者。识体了别。了别识是诸法
    体相。名了别真如。四安立如谓苦谛者实苦。
    不可令乐即名真如。余三谛亦尔。四谛并是
    安立。苦最在初得安立名。后三更施别号可
    知。下辨通局。于此七中流转安立邪行三如。
    众生等有。二无我如。唯识如。诸法等有。通诸
    法故。清净如。三乘等有。以三乘断惑同证择
    灭。择灭真如三乘同有。由正行真如。止观平
    等。此即显示四种平等。五建立义者谓器世
    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有情界等者。因器世
    界成受众生名为建立。即众生界是所建立。
    此中意取能建立器。故文说言谓一村田若
    百村田等。余文可知五义中遍知事者。知
    诸法体。遍知义者即知差别之义。缘故者四
    缘。世故者三世。言遍知因者。当知即是能取
    前二菩提分法等者。泰云。四念住为一。四正
    断及神足力觉道总作一。此二能取得菩提
    故言二。又解。三十七品缘前二境故言二。景
    云。前说无上菩提及二乘菩提。故云前二菩
    提也。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断?衬我?摺L?br> 等永调伏义。又贪等永断诸沙门果者。择灭
    断德。及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德者。即
    有为道谛中道品名共。十力等名不共。于此
    觉了者。谓即于此灭道作证法中。诸解脱智
    既自觉了。为他开示觉了于他。名为觉了。知
    四义中。景云。一心执受义者。谓知自心于境
    所执取。如下文说。二领纳义者。知彼三受领
    纳之义。三知了别义者。知识了别义。泰云。即
    四念住境。如次为四义。知三义中。一文义者
    教。二义义者所诠。即有十种。一真实相者。
    即诸法真如。次四即四谛。六即彼真实相等
    品差别相者。即前五义一一各有品类差别。
    七所依能依相属相者。义是所依名是能依
    相属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者。即四谛
    下惑。九即彼随顺法相者。即随顺彼四谛下
    惑诸行之相。十不遍知等及遍知等德。三界
    义者谓五种界。一器世界。即所住之处。二有
    情界。即能住有情。法界即是所说法门。谓蕴
    界处等。四调伏界。即灭谛涅??。五调伏方便
    界者。即是道谛。又调伏界是圣道。调伏方便
    界是见道前方便。依此后释。涅??即入法界
    中收。第十三三慧门。中景云。闻所成慧依文
    比度。但如其说。未善文下意趣。未现证知。即
    非现量。但比量。但远随顺涅??解脱。未现领
    受解脱义利。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
    亦善意趣。未现证知。胜前闻慧。名为转顺。虽
    胜闻慧。亦未现受解脱义利。修所成慧。亦依
    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据有漏
    修慧及后得智。缘理及事影像相起现前。故
    云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
    三慧中胜。名极顺解脱。又能领受解脱义利。
    不同?酬肌N呕垡澜獭K蓟刍蛞澜袒蚶虢獭P?br> 慧一向离教。如三人学浮。一者近岸。二者
    或近或离。三者一向离岸。俱舍破云。思若依
    教不异闻慧。思若离教不异修慧。应云闻慧
    依教而不能思。思依教而能简择。备云。今此
    文中三慧能缘于教。然修慧缘发。据远非近。
    第十四智见差别门。若缘理总法妙慧名智。
    若缘事别法妙慧名见。以随事推求故得见
    名。第十五遣相方执门。于中有三。初明作意
    除相。次明真如无相。故无所遣。后释通经
    文。初云。修止观菩萨由何作意者。是第一
    问。由何作意而修止观。言何等者。是第二问。
    二问彼所除何等法耶。云何除遣者。第三问。
    问能除遣作何观行。下答。由缘真如作意。是
    答初问。由缘真如作意而修止观言除遣法
    相及与义相者。第二问除遣何等。今答缘如
    修止观时除遣法相及与义相。即除相分。此
    文即说正证知时不变影像似真如相。言若
    于其名等已下者。答第三问云何观行除遣
    诸相。今答。先于地前。寻思如实种种推求。知
    名等假。今入见道证真如时。境智平等无分
    别行。不得名性不得名所依。唯识门中名依
    于识识是所依。故曰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
    所得时亦不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言如于
    其名至亦尔者。此即就前五相知法谓知名
    知句知文等及十相知义。故今类况如于其
    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言乃至于
    界至如是除遣者。于上文中初以五相知法。
    十种知义。复知五义。复知四义。复知三义。
    三义者。一是文义二是义义三是界义。界义
    即是器世界等五界故。地前菩萨作此五种
    界观亦唯是识识为所依。故云乃至于界及
    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
    遣。次辨证如无相故无所遣。问意。无分别
    智正证真如此真如相可除遣不。答意。若正
    证时见有如相有所得者。即有所遣。而于所
    了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此文即说证智无有相分。相分无故亦无见
    分。又解。有见无相。言我说了知至非此了达
    余所能伏者。未证已前。取法义相。正证如时。
    伏前所取法义之相。非此正证了达如时。更
    有诸相为余能伏。故言非此了达余所能伏。
    下释通经文。世尊乃至此说何等能观察心
    者。问能观体。依何真如而作是说者。问所观
    如。下答。三慧是能观察。依了别真如作如是
    说者。喻中既说清水净镜不挠泉池堪观面
    像时。知合中若善修心堪观真如者知是唯
    识了别真如。以唯识门一切境界皆是心影。
    初观境唯识。后观识如。名了别如。故云依
    了别真如作如是说。第十六依空遣相门。于
    中有二。初明十相空观除遣后。辨总空性相。
    前中有三。初明十七空除遣十相。次明空所
    得果。后明空观除相道理。初中先问后答。问
    中有几种相难可除遣。是第一问。谁能除遣。
    是第二问。善男子有十种相者。答初问。空
    能除遣。答第二问。须知十相并是遍计所执。
    皆观空除遣。一者执诸行义决定是有。即观
    一切法空除遣。以所执法义收一切法故。观
    一切法空除遣。二者苦等四谛并是安立。苦
    谛在初故标安立。此中举如取安立苦。此有
    二执。一执苦有生灭住异性。此观相空除遣。
    二执苦有相续随转。观无先后空能正除遣。
    遍计所执本无。故无先后遣。三者由了知六
    根能取。即有顾恋执着内身。观内空除遣。由
    执我有故起我慢。观无所得空能正除遣。无
    我可得。云何起慢。四者如文可知。六者执有
    内安乐相。由内空遣。执外尘净。由外空遣。执
    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由本性空遣。亦可由
    性空。通遣内乐外净等执。六者了知外器世
    界建立有情。即便执有十方无量之相。由大
    空遣。七者执彼四空以为解脱。以有为空遣。
    八者若执二无我相。以毕竟空除。若执唯识
    相。无性空治。若执依他为胜义相。由无性自
    性因性空治。若执圆成实为异胜义。此由胜
    义空治。执者如文。十者执有前九能治空性。
    即观空空为治。谓观能除空性亦空。次明空
    所得果。问意。除遣上说十种遍计所执相时。
    更除何等。复从何相而得解脱。答意。观空除
    遣遍计所执十种相时。空观心中仍有依他
    似空影像随空心现。从此空观入于证智。即
    除似空影像相分。相分既除。即从一切杂染
    相缚种子解脱。执解脱心亦皆远离。故言被
    亦除遣。下明空观除相道理。一一空观皆除
    十相。而说初空治初相等者。就胜而说。此即
    相当近对治说。非不一一观治一切相。喻况
    可知。自下辨总空性相。先问后答。答中先赞
    问许说。后上答问。景云。将迷依他圆成起
    遍计执。若悟依他及圆成实非所执法。知所
    执空。名总空性。泰云。别而言之。有十七空。
    总而言之。唯于依他及圆成实性相中毕竟
    远离遍计所执相。及此都无所得。摄大乘中
    一切空尽。故名总空。若了此空已即有二利。
    一无失正行。二离增上慢。十七摄几门。可
    知。第十八因果门。学地止观。以净尸罗及闻
    思正见以为其因。此是缘因。若止观种子。以
    为正因。止观果者。即以佛地善净心慧以为
    其果。又无学声闻及佛所有出世善法。皆是
    学在止观之果。第十九作业门。谓能解脱相
    缚及?重缚。?重缚者。是诸烦恼见分种子。
    相缚即是烦恼相分种子。又现起相见。亦是
    二缚。第二十止观障门。先辨五系。后辨五
    盖。前中顾恋身。顾恋财。是止障。于圣法不
    得随欲。果观障。乐相杂住。及小欲喜足。不
    乐多修。俱障止观。由第一故不能造修者。
    乐相杂住。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者。
    小欲喜足。盖障如文。第二十二圆满清净
    门。前辨?干蛩?哒瞎邸=裱猿??干蛩??br> 心道满者。因止发观。止是因观是果。举离
    果障显因圆满。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
    遣名观道满者。此亦举离因障显果道满。第
    二十三散动门。止观现前。有五散动心法。
    一作意散动。谓诸菩萨舍于大乘。随在二乘
    作意。二外散动。于外五欲所有寻思随烦恼
    中者取寻思为体。及于外境纵心流散取散
    心王。三内心散动。谓已离欲人。由?干虻饶?br> 至于定起爱味等。名内散动。四相散动。谓于
    内定中所现影像。作意思惟执内定外所取
    色相。名相散动。五?重散动。谓计定中喜乐
    以为我所。计?重身为我起慢。名?重散动。
    第二十三治障门。初地除恶趣烦恼业生杂
    染障者。下七十八中辨二十三愚痴。一人法
    执。二恶趣杂染者。通烦恼业生。此中但有第
    二。地论云。凡夫我相障。但当初一。第二地治
    微细误执现行障。下明二地有二愚痴。一微
    细误执愚。二种种业趣愚痴者。此见三业三
    行差别愚。此中但有初一。地论云。邪行于众
    身等障。即当第二。三地治欲贪障。下说三地
    有二愚痴。一欲贪障定。二圆满闻持陀罗尼
    愚痴。此中但有初一。地论云。?相。当欲贪。
    闻思修等法忌障。即当第二。四地治定爱及
    法一爱障者。三地求法投火坑等。故有法
    爱。总当下说二种。故下论云四地有二愚。一
    等持爱。二者法爱。地论云。解法慢障。总不当
    二。爱慢异故。又可由得胜定及解法故生慢。
    定是行法及持教法生慢。总名解脱法慢障。
    五地治生死涅??一向背趣障。与下二同。此
    中合一。下开背趣为二。地论云。身净我慢
    障。以心道品净身持之生慢故。于生死背于
    涅??向。与此大同。六地治相多现行障。五地
    中断背趣二愚。今六地断多厌背心。以观十
    二缘相多现行。故断相多现行障。下云六地
    有二愚。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者。五地不
    能现观缘起名愚。二相多现行愚痴。五地虽
    断背趣。而厌背相心多现行。此中当第二。地
    论云。微烦恼习障者。总当二种。形前名微。
    七地治细相现行障者。七地所断仍见微细
    生灭。名细相现行障。下论七地有二愚者。一
    微细相现行。即当此说。二无相作功用愚痴。
    七地于无相虽有功用。而长入真观。六地不
    能障于七地。故七地中断无相作功用愚。地
    论云。细相习障。亦当初一。八地治于无相功
    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下云八地有二愚
    痴。八地于无相无功用。于俗相中利他有功
    自利无功。七地不同障八地。八地中断一于
    无相作功用。二于相自在愚。彼与此中开合
    为异。地论云。于无相有行障。但当初一。九
    地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词不得自在障。下云
    九地有二愚痴。一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
    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二辨才自在愚。彼
    与此中开合为异。地论云。不能善利益众生
    障。十地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下论云。十
    地有二愚痴。一大神通愚痴。二悟入微细秘
    密愚痴。彼与此中亦开合为异。地论云。十于
    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亦与此同。于如来地对
    治微细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者。此二并
    是非想下下品断二障之法故。欲知着是烦
    恼障。碍是所知障。此文明证。由能永害如是
    障故究竟证得无着无碍一切知见等者。下
    论云如来地有二愚痴。一于一切所知境极
    微细着愚痴。亦是非想烦恼下品。二极微细
    碍愚痴。亦是非想所知下品。故与彼同。开合
    为异。地论虽不说有第十一障。然于第十于
    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即收佛微细着及微细
    碍。以于第十障中就最细者义说障佛。论实
    还是金刚心断。然于此义有其两解。一云依
    旧摄论于断初地障入于初。余地例尔。又若
    本业经云。过第十地有等觉地住。于一万三
    千劫中学此。即住等觉住断佛地障始入妙
    觉。一云依此十一障文等说智亦断自障。第
    二十四修证菩提门。言若诸菩萨已得止观
    依七真如乃至内正思惟等者。地前加行位
    中。随诠观察七种真如。善审善思安立七种
    真如。如性中内正思惟。由思惟故。一切细相
    皆能弃舍。谓随诸心影像相分。既息诸心亦
    即弃舍随心诸相。泰云。此中七如。非圆成
    实。又解。旧人依中边论云。七种真如皆是真
    如。而言苦谛真如。苦谛者从能诠得名。言心
    所执受领纳了别染净相者。即四念住也。苦
    有变异无变异相者。苦苦坏苦名领有变异。
    行苦名无变异。又解变异是苦相。无变异是
    苦。无实性也。有为异相者。色心等异故。同
    相者苦无常等同故。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
    一切相者。知一切法既是一切即有一切相
    也。彼既多住如是行故。善修治心。于七真如
    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者。
    由于七如各别自证为方便。故后入想观。观
    诸如通达智生名为见道。即入初地也。由得
    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是入位过。生如来
    家者。此明家过。又能受用此地胜德。是余六
    过。彼于先无时由得止观故已得二种所缘
    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者。
    此文自判二种影像是彼地前止观所缘。彼
    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者。此
    相明见修证第三所缘。今时且说见道所缘。
    即说真如名事边。以彼真如遍诸谛法名谛
    边际。此文即说证智缘如不变影像。若变似
    彼真如影像。即是无分别影像所收。云何判
    二影像所缘是地前耶。又见道所缘云何但
    名事边际耶。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
    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者。此明修道
    智缘事边际。后智缘变二种影像。故言修道
    于三所缘作意思惟。自下喻说。以其细楔出
    于?楔。以胜道舍于劣道。渐渐除遣相及?
    重。乃至证得阿耨菩提。此名证得无上等正
    觉。又得所作成满所缘者。即判此境在于佛
    地。佛地所作皆悉成满智境故。名所作成满
    所缘。所缘何法。不离前三。如来证理所有止
    观缘谛边际境。如来缘谛所有止观是二影
    像。此三为佛止观所缘。总名所作成满所缘。
    第二十五引发威德门。菩萨善知六处。便能
    引发广大威德。一善知心生者。谓如实知十
    六种漏无漏心生起差别。一者不可觉知者。
    赖耶行相难知。坚住相续。名坚住。器识生
    生者。能变能缘外器世界。谓阿陀那识者。
    此云执持。执持根大及诸法种子。二者种种
    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
    识者。即是第六意识随作一种行解。顿取诸
    法。故言种种行相。顿取色等及顿取内外境
    界觉受者。自识顿取内外触境而生觉受。或
    顿一念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
    识者。此据大地菩萨后智在定见多佛等。非
    正证智故名分别。三四小大相所缘识生谓
    欲色系识者。据缘二界内身。故有小大。次三
    心缘四无色。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者。谓
    无漏识无七种相。名无相识及缘灭识者。通
    漏无漏心。缘无相境。名无相识。又解及缘灭
    定识也。有本作减字。应是错书。次有五心
    据三受俱行识。后有三心明染净无记识。余
    文可解。第二十六涅??受门。如文说无余依
    中二受永灭。一者所依?重受者。内六根生
    受名所依。体是有漏。由有烦恼?重不调柔
    性之所随逐名?重故。名所依?重受。二者
    彼果境界受者。谓外五?由内五根势力引
    生即是内根之果。是故说名彼境界受。依彼
    生故名彼果境界受。道理此二受体未必有
    别。但约根境以分二受。所依?重受中有四。
    一有色所依。即五识受。二无色所依。即意识
    受。即是身心二受。三者果已成满?重受。谓
    现在受。四者果未成满受。谓未来因受。即是
    业烦恼是未来受因。名为因受。彼果境界受
    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谓器世界是依持法。
    缘之生受名依持受。二者资具受可知。三者
    受用受。即二受受用器世界及以资具。名受
    用受。四顾恋受。顾恋财物之受。下约有余无
    余涅??界中灭受多小。景云。谓于有余依
    涅??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者。业烦恼
    体金刚心时已断除讫。方得有余。领彼对治
    明触生受者。领受尽无生智相应受。是明触
    生受。领受共有者。领受共有器世界受。即依
    持受。略不言领资具受用受。唯除顾恋。与贪
    相应故。或复彼果已成满受者。由已成满受
    中通有有?重无?重。今无学身中但有无
    ?重受。故言或也。略不言领有色所依受无
    色所依受。以无学犹起故。第二文解。又二种
    受一切已灭。谓所依?重受报。彼果境界受。
    皆已除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此据漏尽所
    有诸受皆名明触所生之受。于无余依涅??
    界中般涅??时此亦未灭者。随前二说有余
    依中所有诸受。今入无余多小皆灭如前应
    知。泰云。于有余依中。未来报不受。未来因
    亦舍。如圣人生无色界已不成就眼根种子。
    又如无学将命终时不成就十八界种子。唯
    彼人领彼能治无漏明触。自余六受通凡及
    圣。故云共有。无学人亦领受余六共有受。如
    根恶业所受。或时唯无学人受。故云或。于此
    文中西方二释。第一释。前灭定前。但灭一受。
    余七不灭。今据将入无余时。于灭定中命终。
    故在灭定时六识八受皆灭。第二释。前据?
    重所随故名共有。但灭其一。后据无学而无
    漏。故唯有明受。八受灭。释名为无漏。前八
    种受一向有漏。故云一切已灭。然?未就本。
    故云一种。一释入无余灭时。灭余八受。而言
    有无漏受者。是入定近方便故。且不论灭。上
    来二十六门问答广辨讫。自下世尊述赞劝
    学。如文可知。颂中有五。初一颂。明有违顺即
    招得失。第二颂中。教修无相自利之行。第三
    颂中。教修无相利他之行。第四颂中。明染心
    说法唐捐其功。第五颂中。劝舍戏论修学瑜
    伽。下明请立经名。时众获益。就声闻益中释
    论二解。或一音各得解。或闻此教中人无我
    理故得解脱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