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

    论本第七十四

    解三性中有其三颂。前卷已释初颂七门讫。
    今此卷初解第二颂有九门。摄是第一。无性
    第二。知等是第三。密意等第四。所行第五。
    通达第六。随入第七。差别第八。依止第九义。
    次第释解。初门中初正辨摄。二问答辨正智
    是依他所以。景云。今此论云。初自性五法不
    摄。第二自性摄于四法。第三自性唯摄真如。
    旧行佛性论第二亦云。第一性五法并不摄。
    以无体故。第二性摄四法。第三性唯摄如如。
    又三无性论第一卷亦云。第一性无有体相。
    非五藏所摄。若法是有不出五藏。问若尔何
    故楞伽云。相名是第一性。分别是第二性。正
    智如如是第三性。又中边论第一性摄名。第
    二性摄相及分别。第三性摄真如及正智。如
    此等文云何会释。解云。文虽有异义。不相违。
    所以者何。楞伽经说第一性摄名相者。据执
    定性名相毕竟无体。与第一性无体义同。故
    得相摄。因缘名相从心而生。不离心故。总名
    分别。故云分别摄依他性。中边论中相及分
    别据因缘法摄依他性。名据横计无体义同。
    摄第一性。正智一种依此论及佛性论等。即
    依他。以是有为依因缘故。以体变异非圆成
    实。楞伽及中边论如如正智俱摄第三性者。
    同据不颠倒义。属圆成实。又依下摄择分。正
    智亦属圆成实性。若解向来所辨通塞。世人
    不应辄起难词。云瑜伽论正智一种唯属依
    他。遍计所执无体为过。又复新译无性世亲
    所解摄论皆言。如如正智属圆成实。彼邪见
    者破云。新译经论说彼正智一向属依他者。
    即有可坏虚妄过者。岂猛浪疏失者哉。又云。
    依五法不摄第一性者。即五法摄法不尽。此
    义不然。遍计所执但是倒情?k画毕竟无法。
    为此说五法不摄。云何得言如此五法摄法
    不尽过耶。是故说云。如世美果多绳附。智
    深妙义多招诽谤。泰云。此中问答辨正智是
    依他所以中。西方二师别解。第一师云。此文
    唯所执性所显相分境依他性。缘遍计所执
    自性。第二师云。不尽理说。其有漏善心非是
    遍计所执故也。第二解无性门中约彼三性
    辨三无性。一由相无性故遍计所执说无自
    性。二由生无性及胜义无性故依他性说无
    自性。下释所以。言非自然有故者。辨无生
    意。依他从因缘生即名有生。无自然生故名
    无生。言非清净所显性故者。释无胜义性
    意。外道执人天等身为胜义涅??是常乐法。
    今明依他苦集染法无胜义性。以非证智清
    净所缘故。说依他名胜义无性。三唯由胜义
    无性性故圆成实性说无自性。此有二义
    一彼圆成离言说相。非是情取定性之法。而
    初学者依教封执有是胜义圆成实性。今明
    圆成无。彼所取执胜义之性名胜义无性。问
    下有文。二者。圆成体是胜义。由无相等无性
    所显名胜义无性。何以故下正释此义门。前
    卷何故即言圆成非三无性耶。解云。据后门。
    体是胜义。而非无性。为无相等。无性所显名
    为无性。论体实非是三无性。以无分别智证
    圆成时离有无故。前据此门故云圆成。非三
    无性。第三解知等门。如摄论云。应知者三
    性也。三种自性有无之理一切学者皆应遍
    知。若尔何故下问遍计所执何智所行为凡
    智耶。为圣智耶。答非智所行。以无相故。解
    云。彼据遍计所执无有体相不成缘缘故。言
    所执都非凡圣智之所行。体性离无。故是学
    者所推求处。是故前说是所遍知。依他是染。
    有不实体。故应永断。圆成应证。第四解密意
    门有二。初总标举不了义经。皆由三性应随
    决了之相。二略解二门。初举经说三种无生
    忍。不了义经约三自而随决了。次举三解
    脱不了义经。以三自性应随决了。备云。三忍
    在初地已上。故言无退转。第五解所行门。泰
    述戒贤言。此中意辨。有法是缘。缘体性能生
    故。名智所行。遍计执性既是无法。四缘不摄
    故。非智所行。以无相故。前约智体是无法
    故。云一切应知。备师等云。如摄论说。分别
    性凡夫境界。真实性圣人境界。依他起性凡
    圣境界者。约遍计情故说所行。论及摄论又
    说三性皆名应知者。智遍计无故名为知。依
    他起性凡圣二智所行但非正智境。圆成实
    唯正智所缘非后智境。如论真如相分是依
    他性故。准此文。赖耶所缘诸识非缘缘。第六
    解通达门。世智思惟所执空时。即有空相当
    心而起。不能亲证真如。名行有相。出世间智
    通达所执真如。名行无相。达余二性当知亦
    尔。第七解悟入门。悟入所执本来无有。即悟
    入圆成。随入圆成除遣依他者。证断染故。第
    八解差别门有三问答。初中景云。依他性是
    因缘生法。通情非情。遍满十方过于数量。依
    彼依他执有人法二异。数量同彼依他。问亦
    于圆成起于所执。执有圆成实所执亦尔。解
    云。圆成离彼执着不当执圆成实时即有相
    不似圆成实。依他相起于上所执。为此论家
    明所执数量。但如依他不言如圆成实也。又
    于依他有二遍计。随彼觉心现执情有。一者
    随觉二者串习习气随眠者。遍计所执故熏
    成种子。泰云。如有人等随言说觉知计有诸
    法名随觉。遍计所执自性执。如牛羊等。过去
    无始来曾为人等。串习名言。随觉分别熏习
    种子。名串习习气。随眠力故。牛羊等虽不觉
    知名言。然与觉知名言者执诸法不异。备云。
    此辨由有二种执故有所执遍计性。西方一
    解。以所执自性为遍计性。若能缘心一向依
    他。是故此文中重举能计依他显所执性。此
    中地前解名言有情所执。故云随觉。不能语
    言众生所执起虽无现行缘名言心。而由随
    眠解青等法。故名串习气。次辨依他差别中
    景云。如相品类差别者。如五法中相品类差
    别是依他起也。复有二种等者。一者由八分
    别执者熏习而生三事。是染依他。二者从闻
    熏习起。泰云。一杂染依他随遍计执起。此有
    二义。一执心相分从执见分起。若非相分者。
    如无明生三性行。二净分依他从无执所起。
    亦有二义。类前可解。下辨圆成一味无多品
    数。第九解依止门。遍计所执依三法。执有人
    法定性。二真分别是能执。相名是所执。由
    依能执所执虚妄?k画所执性成。摄论依此
    处意取明。彼用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遍
    计所执性成。答意识是能遍计。依他相名是
    所遍计。由此能所遍计所执性成。问此依止
    中即言依止三法。何故前说缘门遍计所执
    缘何应知。答中即言缘彼相名相属除分别
    耶。解云。前说缘门。但取所缘。缘彼相名定相
    属着。故成所执。不取能执。故除分别。今依
    止门通取心境依能执分别之心。及取所执
    相名二法。方成所执。故依止门通依三法。依
    他当言即依遍计所执及自等流。前缘门中
    即言依他缘遍计所执自性者。依止门中要
    依执彼定性人法能执心故。此能执心复依
    自类名言种子。及彼现行后依前起。故言及
    自等流。前缘门中但言依他缘遍计所执自
    性者。直据缘彼定性二尘熏成种子依他及
    生现起依他。是故但言缘遍计所执自性。应
    知圆成实性无为常住无所依诧。故无依止。
    即是经说无住。即无义。前说缘门即言缘遍
    计所执于依他中毕竟不实者。据加行智缘
    彼遍计所执都无自性。但于依他因缘法中
    虚妄?k画。由加行推求审察了知所执二尘。
    非因此悟入圆成性。故言圆成缘彼遍计所
    执。不实应知。下解第三颂有十一门。若无有
    第一。作业第二。微细等第三。无体第四。生是
    第五。执等第六。了知第七。染八。苦九。喻十。
    分别十一。长行解释有其十故。染苦二门一
    处释故。解初门中。若无遍计所执当有何过。
    答于依他起性中应无名言执等者。从昔已
    来皆于依他名言起执。由执?k画。起彼依他
    生死染法。断染得净。若无此性无名言执。此
    若无者。应不可知杂染清净。无后二性过可
    知。第二解作业门。景云。初性有五业。一能
    生依他由执二尘相见二分依他得起。此业
    是总后四别明。总望生彼依他以明五业。二
    起言说。三生人执。四生法执。五能摄受彼二
    种执习气?重者。由执二尘熏成二执习气
    ?重。余二性各有五业。如文可知。泰云。初
    性五业。一遍计执性虽非所缘缘生。能执心
    而内妄谓有所执相有能执心故说能生。依
    性实非四缘生。二由人法二我相能生二我
    言说。由二我言说故复缘二我起。第三第四
    随觉分别执。串习第三第四随觉执。熏成习
    气。随眠?重便起随眠二执。此随眠二执亦
    因遍计所执生故。遍计所执能摄受彼二种
    习气?重执。依他五者。第一略明依他能生
    杂染有二种生。类前可解。略不辨能生清净
    也。第二依依他计有遍计所执性故。能为
    遍计所执自性所依。又因俗入真故。及与圆
    成实自性作所依。约世俗与胜义谛作依处。
    故遍计所执性中不说也。第三第四人法二
    执以依他性为所缘缘故。与彼二执作所依
    处。第五赖耶识与彼二执种作所依。备云。初
    性五者。一由人法二尘故能生依他能分别
    心。二若论依他离言说性故不可说。而言说
    者由遍计故。三四如论。五由遍计故起人法
    执。由二执故摄彼二种。又解。由无种子故。
    于诸有漏皆有?重性。依他五业中其第五
    者自有二门。若随转理门心王及五根等皆
    能持种。若论能与?重依者。通明一切有漏
    诸法。若真实门但是赖耶能持种子。其圆成
    实即五种业是。二五对治所缘缘故。第三解
    微细等门。泰云。遍计所执难悟入。故微细依
    他八识所缘。依他境常现前。故名?。圆成圣
    方见故云极微细。备云。色心等诸法有体。故
    言?。遍计所执无体。故名细。第四解无体门。
    一无体能转有体者。由执无体依他体起。问
    无体法不成缘缘。云何得言缘彼无体有体
    生耶。景师解云。此是总无体自属所执。能
    转有体。自是相分依他有法能作缘缘生于
    见分。如缘十八界。法执定有时。即有诸界
    相分。当见分心起为所缘缘。执彼相分定有
    义边自无体自属所执。能转有体。即据相分。
    文中总说。故言一性无体能转有体。有释。依
    他起法由妄情起。故说遍计执。能转依他非
    亲因缘及缘缘等。一是有体能起有无者。依
    他起性能生自类及起人法二尘也。一是有
    体而非能转。即圆成实绝戏论故。第五解生
    不生门。遍计所执本来无生故言不生。而能
    生依他故云生生。依他起性是生法。能生依
    他及遍计所执也。问若言遍计本来不生者。
    何故言依他所生耶。解云。据无体义故名不
    生。随计性故亦名为生。圆成实性以止息义
    故不论能生。问与前门何异而须重来。景师
    云。前据有体无体辨能相生。今据生不生法
    辨能相生。景师云。转通生灭。迷时能生依他。
    若悟所执即灭依他故。今解。转者转变之义。
    生者生起之义也。第六解执无执门。先明遍
    计所执性执无执相。景云。一觉悟有执无执。
    即小年已去解名言人起觉悟执。若名了知
    不起彼执。次解随眠有执无执。即是婴儿禽
    畜等虽不解名言。以随眠力而有所执。若就
    大人拔随眠者。当知无执。泰云。此中约我执
    辨遍计性。执与无执分别我见由外道等言
    教计有我。故名觉悟执。俱生我见不由言教。
    以习气力任运起故名随眠执。于中有二。若
    凡夫学人未拔彼俱生我执习气种子。当知
    于彼有随眠执。若罗汉等乃至未舍习气?
    重。虽断染污俱生我执随眠种子尽。然善无
    记种子上有我执习气?重。由此习气?重
    力故。善无记心计有人我。皆名有执。唯佛一
    人拔除习气故名无执。备云。于四种中。初二
    约分别起辨执不执。后二约俱生辨执不执。
    前中即地前有分别起执故名为有执。初地
    已上无分别我故名不执。后二中即从地前
    乃至十地已来有俱生二执故名有执。金刚
    已后永断二执故名无执。大判如之。若随分
    说。初地已上亦有无执。次明依他有执无执。
    景云。此中亦二。初由遍计所执自性觉悟执
    等者。举所执性辨能执依他。善了已下于人
    法尘不起倒执。第二若于相缚至第二执者。
    于诸境界有所得时名有相缚。次明无执。无
    执有二。初明证智。无相界已拔相缚名为无
    执。或于后时下明后得智。如有当知无执。
    泰云。此中约法我辨依他性上有执无执。此
    亦有二种。一若由随名言觉悟分别执有遍
    计所执法我故。复由随名言觉悟分别遍计
    彼所成法执自性。如小乘言教执法有性等。
    是名初执。但以文中举人执觉悟遍计。类释
    法执觉悟遍计。非正辨人执觉悟。前已说故。
    二若于相缚种子未拔者。由种子力故于诸
    相中有所得时。名第二随眠。法执二种无执
    等寻文可解。备引三藏解。此亦四种。如遍计
    中解。有差别者。依他性法离言说作用故。无
    有执着依处故名为执。又此四中。初二约分
    别无辨执不执。后二约相缚无辨执无执。三
    藏又云。依他二执即是遍计二执。更无别体。
    如五蕴上执有神我边名人执。不了蕴义边
    名法执。此中亦尔。横计有分别性义边名遍
    计执。不了依他性义边名依他执我。下明圆
    成无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得
    触证中起得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
    ?k画依他性而起。虽缘真如而起执着。还执
    心变。以如相分依他起执。第七解了知门有
    三问答。初明了知遍计所执有十一相。一唯
    有名执。二无相性。三无生灭。四无染净。五
    本来涅??。旧来大德解释此言。举能治显所
    治分别性。今解不尔。即是毕竟无故。即是自
    性无。非遣故无等如前文说。本来寂静等依
    相无生说也。六非三世。七非三界系不系。八
    非缚解。九非三受。十唯是一味。十一如虚
    空。以虚空无体故举为喻。前九列相。后二通
    相。次明了知依他名字所诠一切有为事摄。
    此即总标。下别释之。初约法相有五十八。一
    六善巧。二业无事。三趣生事。四生类事。泰
    师云。通说诸法相生事名产生事。诸法流类
    名色类事。非根尘等色也。今解。此是父母产
    生种种色类事也。五二十八天。六入圣方便
    事。七见修道事。八二乘圣果事。九灭定事。
    十到彼岸事。景云。无也。有释。是六度也。十
    一三十七品事。十二静虑事。十三四无量事。
    十四无色定事。十五修十想事。十六修随念
    事。泰云。念住事也。今解。六随念事。十七三
    科功德事。十八力无畏等诸功德事。次举喻
    相有其三类。一约梦等喻。如摄论等明有五
    种。三如狂等七可引涅??经等。释饮尿友者。
    景备同云。有人被打。闷绝在地。有人恶心尿
    其口中。其人遂活。活已告言。汝饮我尿。是
    故得活。其人闻已即入恒河。经六月浸方得
    入村。以西国人讳触屎尿。何况肯服。昔来相
    传陈弃药者是粪。遂取厕清服之。大是非
    理。言陈弃药者。谓取他人所弃药滓煎煮服
    之名陈弃药。泰云。如二朋友。共度沙路无水
    之处。一人得小水。即便饮尽。以自之尿将
    与彼人。故名饮尿友。假子者。如世间养子非
    亲生也。外现亲善。内怀[言*舀]曲。空费家财。更须
    勘问。下当体辨相其六句。一空无自然生故。
    二无愿以可厌故。三远离不应乐着故。四无
    取无能所取故。五虚伪无实体故。六不坚速
    磨灭故。第三明了知圆成实。初当体辨相。如
    先所说真如实际等。后约所无。即十种等。第
    八解染苦门。先辨其染。后类于苦。遍计所执
    无体故非染。但令依他染。依他唯自染。圆成
    白净。令他亦净。第九解喻门。所执如虚空无
    体同故。依他如怨害违损善法命故。圆成如
    无尽大伏宝藏。若证得时利益无穷故。然此
    宝藏喻实性者。旧来诸师取解不同。若南道
    诸师引楞伽等云。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恒沙
    功德。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又即彼经云。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结伽趺坐而为无量无覆隐而
    不显现。又涅??经云。大般涅??本自有之。具
    足一切恒沙功德。又华严经云。佛子一切众
    生皆有佛如来藏性具诸功德。又地持论云。
    性种姓者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法尔。如
    是经论皆证本来具诸功德。若如北道说。无
    有本来一切功德者。便同外道断见过失。北
    道诸师云。立本有一切功德不从因生先来
    自有者。全同僧伽自体之过。何以得知无本
    有功德者。如楞伽经大慧白佛言。若如来藏
    性具诸功德者。何故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
    悉空无生无灭。佛告大慧。我为断见众生故
    说本来具诸功德。即将此文通释一切经意。
    今时泰法师云。依此论证圆成实理成于万
    德之本。故说伏藏。不言真如具足万德。如护
    月等。虽立三乘无漏法尔种子。而是有为体
    非真如。故不同南道解。然本有无漏种故不
    同北道解。备法师述具足本诸德文云。本有
    真如。即其恒生一切诸德性。言本有恒性也。
    有解。于真如上无无明故名为智慧。无散乱
    名为定者。此即不然。若如是者。无情诸法亦
    无无明故应有智定。又解。不离有为修生功
    德名具功德者。理亦不然。若如是者。不离无
    应名无。第十解分别门。于中有二。初解三性
    各有所由。二因言长辨无分别智。前中遍计
    所执由依他者。依依他故而有遍计所执。依
    他由因缘者。由依因缘果法得生故名依他。
    圆成由一切烦恼众苦所不杂染故者。即以
    无颠倒故名为真实。又由常故者。即由不变
    异名为真实。就后段中义当摄论中无分别
    智五相。文中先难后通。难中先以五义成定。
    次设五难。一者。若由无作意故者。经说无分
    别智与如理作意相应。而言无作意故不应
    道理。又若无作意故名无分别智者。熟眠狂
    醉成此智过。二者。若由超过彼寻伺分别故
    名无分别智者。二禅已上诸心心法应是无
    分别智。彼若是者。即违教说三界心法皆是
    分别。三者。若由无所有故者。云何此慧不成
    非心耶。四者。若由是彼愚钝性者。云何此慧
    不成色性及非贯达相耶。五者。若由于境作
    微细加行者。便谤此智离加行相。下会通中
    景云。于所缘境离加行故者。此智正证离彼
    寻求加行之心。即解智无分别。言此所缘境
    至离分别者。此辨境无分别。举境明智是无
    分别。言等持相应妙慧生时于所缘相能现
    照取等者。即定妙慧能现照如离于五相名
    无分别。备云。依中边论初文意。地前先除
    相分。次除见分。入于初地。唯有自体。此论
    亦尔。故论云此所缘境离有无相者。欲辨离
    相分义。离诸分别者。欲辨离见分义。等持妙
    慧能现照取者。欲辨于地前无见相慧所引
    故。初地已上唯有自体。由无见相二障故。得
    证真如。准昔摄论。忍位作无相观。第一法作
    无生观。由无相观故。离于相分。由离见分
    故。作无生观。是故初地已上唯有自体分。是
    故西国作况。而云犹如牛两角。先打脱一角。
    后第二角。唯有其头。以打破故。然辨此智西
    方两解。一云。正体智缘于真如。无有相分。
    自内证故。二云。无有诸心缘境而不分别
    者。是故此智缘真如时亦作影像。今准唯识
    论。前解为胜。上来决择初持瑜伽有十二段
    中。前四段讫。自下第五决择威力品。已说真
    实义分者。结前也。由五因缘当知威德不可
    思议者。举数生后也。与不定心一向不同。又
    云。一向系属定地心者。八地已上亦有此事。
    然多分据佛。佛无不定心故。下次第六决择
    成就品。十法行者一。书持经法。二供养。三
    慧施于他。四听闻。五?读。六领受。七讽。八
    为他广说。九独处思量。十随入修相。如是十
    行皆有资义名福。第九是加行道是思。第十
    是净障道者是修。寻此文相。第九方名加行。
    故可谓前八唯生得善也。第七决择菩提品。
    于中先举略标许今当释。后次第解释菩提
    五相。第一解自性中。初标自性。谓胜转依。后
    辨转依有四种相。先举数列名。后别解释。初
    释生转所依相文有三节。初顺释意欲辨佛
    身一切。一切有为无漏出世间道。初起名
    生。生便相续流转故名转。真如与此有为功
    德作所依止故名所依。又解。自受用身相续
    是出世道生转之所依止也。二约果反释。若
    出世道不以转依为所依者。佛果既不得此
    转依。此佛果道应当不初生不后转。以无所
    依故。三约因反难。若远离彼转依而有此佛
    果出世间道生转事者。在于因位未转依时。
    先应有此佛果道生转事。以因位得转依故。
    二释不生转所依相文有二节。初顺释。金刚
    所断修道正使一切烦恼及初地所断见惑习
    气初起名生。后相续名转。断彼得择灭。故说
    择灭。解脱身所依真如名不生转所依。二反
    释。若解脱身不以法身转依为所依者。谓佛
    既不得此身转依故。一切烦恼及以习气后
    有种子等众缘合故。烦恼及习气生转可得。
    不生不转应不可得。二释善观察所知果相
    亦有二节。初顺释。由究竟真智为因。得所
    证真如果。故云善观察所知果相。二反难释。
    论解云。应同取蕴有诸过患可观察。更有诸
    漏。更诸漏外有所余有漏法。备师云。若不说
    真如择灭为转依者。应更观察佛自体。应更
    观察有所断所灭。四释法界清净相中有二。
    初略辨相。二别广分别不可思议。前中有其
    三节。初顺释。论解以能拔除一切相种子故。
    一切相不复现前。泰师云。遣相究竟名法界
    清净。二反释。若言出缠真如不离众相者。应
    非常住应可思议。有诸相故。第三顺结可知。
    就广分别不思议中。初约无二辨不思议。后
    约二因辨不思议。前中先总标举列其五种。
    后次第别释。解住中云色类者。是法门色自
    流类。故曰色类。非是障碍之色。乐住者。即
    现法乐住也。余文可解。第二解功能。即十自
    在。如本地分及对法等。第三解方便。如文。
    第四解转中有二种转。戒贤论师解。权时转
    者。谓诸有情乃至十地未解脱已来。诸佛世
    尊为地前众现化身。为地上菩萨现他受用。
    青黄等光?细等相似受用身。随机变化改
    转起灭非恒时有。名权时转。毕竟转者。即自
    受用身。如欲界人善业劣故但得八尺身。诸
    天业渐胜故次第增长。乃至色究竟身长万
    六千由旬。佛果善极故。诸色根皆遍法界。出
    过数量。备云。毕竟转名实受用身。究竟圆满
    遍满法界。眼等诸根一一即遍法界。光明亦
    遍。是故且据光明说。何故说名利他者。是由
    此身等得成义。第五解还中亦有二种。一者
    化相入灭。二者实行成觉。第八决力种姓品
    中文分有八。初明赞叹如来生大福聚。于中
    有三。初明能赞叹者能作饶益。言犹如造瓶
    者。如世间瓶由人功成。如来不尔。不由他赞
    而有所作。然便赞者得行自利。何以故如
    来圆德更无所加。以隐己善极少欲故。闻赞
    不喜。次明赞叹如来有二种奇法。一令赞者
    生于自利。二既生自利称可佛心即名供养
    摄受如来。下因言长辨佛有二事。若但布施
    时不可佛意。若因施财断恶修善。便可佛意。
    二明由六种相略摄佛德。先举数列名。后次
    第释。言如来成就三界德者。谓量智变似三
    界故也。余文可解。三明由五因缘天非所归。
    举教征列。次第别解。初形相中分二。先举五
    因辨天非归。后对显佛是真归依处。前中言
    由形暴恶有怖畏者。如天神等形像可怖畏
    故。就后文中。先翻前天相举佛五因后列举
    五相辨佛是依。次辨自性。先天后佛。第三
    作业亦尔。第四法尔者。意谓世间吉祥皆依
    自功。若敬事天未名用功。如其敬佛即名
    功。第五因果中三。开征问对之。显非前二。可
    解。第三约供显非。复以三门征问对之难破。
    若唯供养为因即天无用。若但天供养徒设。
    若言俱由汝等所说七种果遂不决定。故不
    应理。泰师云。外道法中说。由供养天有此七
    种所思果。遂此事决定。论主破云。此事不
    定。一以诸天为供养缘。然于所摄受诸信解
    天者不决定。或有为天摄受拥护无灾。或不
    摄受拥护。故摄受不决定。二于信解不决定。
    诸天所作或令生信或不生信故。三于信解
    事不决定。或有证验或无证验故。四由供养
    故生天不定。五得富乐不决定。六坏灭怨敌
    不决定。七于死没不决定。或有勉死及不
    勉故。梵本说死为从从报故。备师云。一虽
    求他人供养而缘不定成遂不遂。故云供养
    缘。二于所摄信解不定。或天教或有不从
    故。三于信解缘亦不决定。于天有信及不信
    故。四于信解事不决定。众生愿事或与不与
    故。五天有胜劣。求胜天身不能果遂故。六有
    贫天。求胜富乐亦不能遂。七于非天怨不
    能坏灭。亦不能令从没故。四明四清净。文相
    可解。五明三性假实。云何当知至非实物有
    者。问意云何当知随色等名所目之事遍计
    所执非实物有。答中先略答后广答。前中谓
    诸名言乃至非胜义有者。由执名义熏成种
    子。复生名义色等诸法。后缘执彼计为实有。
    但是?k画非实物有非胜义。是故下结所执
    假有。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者。约能
    遍计识遣其所执。其色等想事至是实物有
    是胜义有者。圆成实依他共相之法虽可言
    说。自相之法即离名言。圆成自共皆离言说。
    下次广答。此中道理言论成立如菩萨地应
    知者。总举言论指本地分。言若诸名言熏习
    之想所建立识者。能?k画识缘遍计所执自
    性为境者是所执性。即说此性乃至自性涅
    ??者。以所执性毕竟无法。但是无中执有故。
    非当生及当灭等。若能体知所执二尘非起
    灭法。即同真如本来寂静自性涅??。何以故
    下重释有所执。但有假名非胜义有。由不了
    知故随名言执有定性。言若离名言诸法自
    性当知此性凡夫所生邪执为缘已生及已灭
    等者。若离随名言性。所有诸法即是依他有
    生有灭。言若未永断乃至乃成清净者。依他
    染法即是苦集。若未永断集未遍知苦便成
    生死。若知若断乃成灭道清净之法。六明四
    法能令摄正多闻。有二四法后四以释前四
    谓由菩提愿任持多闻。由事善友证多闻。即
    得闻慧也。由得思慧思择力故名多闻果。由
    住空闲故名多闻净。即是修慧也。七明菩萨
    意乐等七法。景云。自下二章是决择意乐品。
    今且不依。以越次第故。于七法中分之为二。
    初三约信辨意乐。后四明慧智差别。前中意
    谓地前菩萨有三种信。一信解有彼真如理
    性可有修证。二信佛法有无穷功德所显。三
    信有为无为功德皆可得义。摄论亦说此三。
    次第小异。彼云。一信实有。二信可得。三者信
    有无穷功德。次释愍等四句经文可知。八明
    三种思惟过患。谓不究竟思惟者。思惟苦行
    等为涅??因。不能究竟得至涅??。非处思惟
    者。思惟于我有边无边等。不应思处而起思
    惟名为非处。颠倒思惟者。于苦无常不净等
    中思惟常乐净等名颠倒思惟。自下第九决
    择施等六品有释下。明施戒二障。犹是决择
    力种姓品。从复次先已广说施等已下乃是
    决择施等六品。然今且依前判。分之为二。先
    别决择施戒二品。后总决择施等六品。前中
    先施后戒。施中初开七种。二依。次辨初施物
    净有十相中。三应时施谓当彼所乐与彼。第
    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施。此二何别。解
    云。第三知有饥渴之者。当彼饥时施食。饥
    时施浆。不言饥渴者来求方施。第七即言随
    乐施者谓随求者所乐施与。是来求施。又第
    七施不限其时。随其所乐后方施与亦名随
    乐。六如法施谓无罪相应者。不离希求三时
    俱净。第二戒净可知。第三见净十中。五不观
    施全无有果而行慧施者。非邪见心中行施。
    六不观施不相似果而行慧施者。道理舍好
    色香等物行施。还招好色香等。名观相似果。
    若见舍好色等感恶色等。名观不相似果。七
    不观施有颠倒果者。若见由舍财物令他安
    乐自招穷苦。名观颠倒。八不观杀害为伴侣
    善而行慧施者。有为行施为求伴侣遂杀羊
    等。会诸行伴而共行施。不见此益。九者不
    观见现神足者所有奇变吉祥之相而方行
    施。第四心净。第五语净。文相可解。第六智净
    中征列十相。次第别解。施体相者。即是三业
    等起思及以五蕴也。言或由善根后谓于前
    生或现法受等者。善根是总。下别分别。或由
    前生善根感财行施。或现起善根感财行施
    名现法受。或发神通者。由现神力雨宝行施。
    或由法受所致财物而用慧施者。或前生行
    施今感财行施亦名为法受。或他积集所有
    财物而用慧施者。是标。下释。用他积集财物
    所以如劝导他者。由劝他故教用施。或任彼
    务者。如主藏臣王遣行施。言贫乏中财大财
    者。即是三品。贫乏为下品也。二门生福者。
    景云。一欲令彼于三宝田兴造善事。二舍财
    与令其行施。由此二门生无量福。泰云。佛法
    合为一门。及僧田等为第二门。有释。自行教
    他名为二门。或领彼恩令行慧施者。他不旨
    施。菩萨语言。我领汝恩后时报汝。如此善
    事汝但用我语努行施。或由生故者。有释。
    欲菩萨自生天故。能自在施。或可观他胜生
    故行慧施。今解。由生刹利等胜生故令行慧
    施。言五种过患六种七种八种者。基师等云。
    须勘慧远法师地持记。有师云。或了六种。谓
    此诸欲是怖增语等者。增语有二。一为喜乐
    而起增语。二为忧怖而起增语。因忧喜事增
    多言语名为增语。菩萨能知五欲恶法是怖
    增语。由知过患以五欲财急行慧施。此五六
    七八种须勘阿含。又更有解。此等并准思所
    成地文数可知也。谓五种过患者。即色声香
    味触过患也。六种患者。须勘余处。或可即是
    六种前欲过患。如第十八卷。七种者。所谓诸
    欲无常(一)。虚伪(二)。空无有实(三)。败坏之法(四)。
    犹如幻事诳惑愚夫(五)。甚少爱味(六)。多诸过患
    (七)。八种者。谓诸欲如枯骨。亦如??肉段。如
    草炬相似。犹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
    梦所见。如借庄严具。如树端熟果。十四垢业
    善恶四友隐覆六方者。并出阿含善生经中。
    如前第四十四卷记释。第七垢净中。耽湎者。
    着财物也。观果者。观施所得果也。谓贫乏
    者于自仆从等者。谓若菩萨贫者唯施自仆
    从等。若中财者施仆从及前贫者。若大财者
    施于仆从贫苦及余来者。言远离灭小垢者。
    泰师云。应是咸字也。施居处事者。施牀座
    等。又解。施园林等。一于因中无倒意乐者。
    了行施因定能招乐。二于果中无著者。受施
    果中心不耽着。观察田者有五。一于是处乞
    求可得者。观彼乞者若行财施。他来从乞乞
    求可得我今施之。二于是处已有乞求复加
    贫匮者。观知乞者曾被乞求。今加贫匮故慧
    施之。三者贫匮无怙。四者有无依怙为贫苦
    逼复行恶行。是名为田者。并可行施。五于是
    处虽无此等而有修行善行可得。亦复施与。
    七相非田中。一乞求者极大暴恶曾为怨害
    者。曾于施主已行怨害害心未除。归依怨害
    而有所求者。虽先非怨而归依我。怨有所求
    觅今来乞者亦不得施。此中方便乃至生及
    神力者。景师云。此中方便者谓串习施。不顾
    身命悲愍有情真实义故者。亦是方便。无上
    菩提胜解教导强力逼迫者。由菩提胜解逼
    迫自心令行慧施亦名方便。处任恩报生及
    神力者。或处职住既有力势能行恩慧及以
    报恩皆名具方便德。或生刹利婆罗门等胜
    生之中。或因神力广现财宝而行慧施。亦是
    具方便德而行慧施。今解。用具智悲无上菩
    提胜解。教导他人令行慧施。或强力逼人。或
    领他恩处任恩报。或生贵家。或由神力令他
    行施名具方便
      第七十五卷
    上来辨施。下辨戒品。初总标。?衬我?摺4?br> 云调伏。调伏三业也。次别解有四。初正辨戒
    相。次明护非护。第三明转舍因缘。第四略解
    犯之相。初中分别三聚即为三段。初辨律仪
    戒。景云。菩萨律仪戒即是声闻七众所受。如
    出家菩萨即与声闻大僧所判多分是同。在
    家菩萨即与五戒所判多同。故云是七众所
    受。理实要期时节有异。即心非心戒体亦异。
    备云。又解。声闻七众若受菩萨戒时。转前七
    众戒令成菩萨戒。故言即七众。次辨摄善
    戒。略解六心应善观察。辨相如文。于前三心
    不应生起。设起应舍。忍受有罪。第四有罪无
    罪不定。可解。第五病缠身心不得自在修于
    善。此忍受无罪。第六障随行心。或愚世俗无
    义谈说众中观有义利。忍受无罪。余即有罪。
    如是前三一向有罪。第五一向无罪。第四第
    六已生忍受或有罪或无罪不定。下辨摄众
    生戒。当观六处。一自。二他。三财衰。四财盛。
    五法衰。六法盛。财盛如文可解。法衰者。谓越
    所受者不得三学。于先未闻乃至不得听闻
    于先未思不得思惟于未修证不得修证者。
    失三慧也。是即失于三学。失于三慧名为法
    衰。与此相违即名法盛。令他财盛不应为者。
    菩萨为他经营财物给施众生自失三慧及失
    三学。此不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
    萨为他说法令他法盛。自失三学令自法衰。
    此不应为。乃至又诸菩萨作自财盛令他财
    盛此即应为者。不废三学营事财物自足与
    人。亦即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萨自
    令法盛令他法盛不失。作本此亦应为。又诸
    菩萨作自法盛令他财盛。已下可解。第二明
    护非护中。初业前所说令修学。次正辨护不
    护相。于中先辨阙一不护。若护初戒能护余
    二。后辨假实防护。以三因故名假。谓为令他
    知故非实防。随顺他故非实修。由他导故不
    得胜利。又此名实。第三明转舍缘。若有不舍
    如是律仪至非彼舍者。此戒一受乃至菩提。
    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乃至当知弃舍菩萨律仪
    者。景述三藏言。问云。前本地分中明舍菩萨
    戒但有二缘。一者退菩提心。二起增上品。今
    此何故明舍有其四缘。解云。开合为异。此中
    前二总是退菩提心。于中有其三品。若起上
    品退菩提心。所谓佛果难祈。众生难度。长时
    苦行无力能行。从今已往不复能行求菩提
    道。起此心不待发言即便舍戒。即当此中第
    一缘也。所谓决定发起受相违心。若起中下
    品心。如前退屈。即复发言。我今舍所学处。
    尔时便舍。即当此中第二缘也。谓于有识大
    丈夫前发弃舍言。此中后二总是起增上烦
    恼犯而舍于戒。于中有二。犯根本四重。二
    犯随顺四重。前后方便。即当此中后二缘也。
    言他胜者。由犯四重为破戒所胜名他胜法。
    泰云。受戒之心名受心。发起相违本受戒心
    名不同分心。即便舍戒。一心虽未决。于有
    识别人前发言舍戒。此亦舍戒。三起轻征烦
    恼。或总犯四重。或别犯一二。亦得舍。四起
    增上总别犯四重烦恼虽未犯四重。而已舍
    戒。有释。十重戒中后四名四种他胜法。前六
    名随顺他胜法。言若有还得清净受心复应
    还受者。不同声闻犯如析石不可还合。第四
    略解持犯之相中。先解后结。前中有二。初施
    物通塞。后摄众通塞。前中言若有叶纸已书
    正法有婴儿慧众生来乞等者。愚痴众生来
    乞经卷。或卖或着。施者有罪。欲诫彼人。施
    者无罪。就摄众通塞中。初约亲怨中人以辨。
    后约出家依止以辨。结文可知。上来别辨施
    戒二品决择之义。自下总释六品。于中初牒
    前广说。许今略说。后正辨之。于中有二。初
    约五德通辨六度。后别约清净施即六度。前
    中言无著者。除六弊故。无恋者。于三有因果
    中无系着故。无罪者。远离六度九门随惑故。
    无分别者。不观三轮故。回向者。回趣菩提
    故。如是菩萨由此五德至乃至名艰难慧等
    者。前本地分中明六度内。二皆有一颂颂于
    九门。云自性一切门。一切门善士。一切种
    逐求。二世乐清净。今此文言菩萨施等即自
    性门。一切施等即第三门。广说一切?焱夏?br> 颂皆随决了者。辨摄余六门。广随应决了。就
    第二散释六度清净中。初释施中言由增一
    次第者。如施门初自性施中唯一。第二一切
    施中有二。第三难行施即有三。乃至第九
    清净施中有十。四辨戒品已讫。十净者。即
    第九门中清净戒有十。于中初一是意乐清
    净。余九是加行清净。本地四十二云。云何菩
    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
    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
    沈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应
    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心戒。
    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着故。昼夜勤修诸
    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
    所说五支不放逸。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
    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
    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七者正命具足所摄受
    戒。八者除于苦乐二边戒故。九者永出离戒。
    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
    戒。于先所受无缺减故。当知初善受唯为沙
    门三菩提非为命者是意乐清净。余九是加
    行清净。加行有五与九清净相摄者。即第二
    不沈掉第三离懈怠是初无间缺加行。第四
    远离放逸所摄受或是第二遍修治加行。第
    五正愿戒是第三回向加行。第六轨则具足。
    第七正命。第八远离二边。第九永出离。总是
    第四助伴加行。第十于先所受无损无缺是
    第五守护加行。第三辨忍。忍有十净中前九
    名思择力清净其第十名修习力净者。如四
    十二云。菩萨清净忍略有十种。一遇不饶益
    事终不返报。二不意愤。三恒现前欲作饶益。
    四先后无异非一益已舍而不益。五于有怨
    自往悔谢。六终不令他生疲厌然受谢。七
    成增上猛利惭愧。八于大师成上爱敬。九于
    有情增上哀愍。十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
    断故。故言前九思择力净。第十名修习力净。
    言思择力净复有四种。如文。一种二种者。初
    一摄一清净。故言一种。谓初远离罪生清净
    摄初第一遇不饶益终不返报。第二彼不现
    行清净摄二清净故言二种。谓第二意不愤
    第三恒作饶益。后二各摄三种故言三三种。
    种谓第三无罪生清净摄彼第四先后无异。
    第五于有怨自往悔谢。第六终不令他生疲
    然后受谢。第四远离彼因清净摄于第七成
    上惭愧第八于大师成上爱敬第九于有情增
    上哀愍。以前九清净名思择力清净。思择力
    清净中广即有九。略但有四。故得相摄。第十
    清净名修习力故。与思择力中四种清净性
    别不相摄受。不忍因缘有三者。此则所治
    也。第四辨精进有十清净。一安处。本地分中
    名相摄。二纯熟。彼名串习。三策发。彼名无
    缓。四方便。彼名善摄。五不虚时住。彼名应时
    修习。六艰辛住。彼名通达众相。七出离。彼名
    不退弱。八摄受助伴。彼名不舍轭。九速疾神
    通。彼名平等。十无尽性。彼名回向大菩提。
    第五辨静虑有十清净。十清净。本地分名世
    间清净。二无漏清净。彼名出世清净。三根本
    方便。彼名加行。四证得根本净。与彼名同。
    五自在方便。彼名由根本胜进净。六住自在
    净。彼名入住出自在净。七引发神通自在。彼
    名舍静虑已复证入自在净。八成就有情自
    在净者。彼名神通变现自在净。九降伏外道
    自在净。彼名达离一切见趣净。十无上离系
    净。彼名离二障净。第六慧有五清净。依本地
    分四十二云。云何菩萨清净慧略有十种。于
    真实义有二种。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有性。取
    真实义故。此二与第一通达诸相同。于流转
    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此二与第二通
    达缘起同。于执受义有二种慧。谓颠倒不颠
    倒如实了故故。与第三通达教道同。于方
    便义慧。谓一切所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
    与第四通达士用同。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
    杂染如实知杂染故。清净如实知清净故。与
    第五通达证得同。有释。进定各十慧。五清净
    是九门外更别立之。不及前解。自下第十决
    择菩提分法品。于中分三。初辨三十七品能
    治。次辨所治十四种缚。后辨依定修观解脱
    想缚。初中有二。一随难别解。后辨次第。前
    中初明四念住。初以如量智别观身受心法。
    次以如理智通观身等真如。次明四正断。云
    何菩萨为令未生恶不善法得不生故生欲乃
    至生思生舍者。修四正勤一一有八断行。如
    前广说。谓于真如境系心令住者。四四正勤
    行还观真如。为令一切至乃至广说者。为令
    二缚得不生故。生欲等八断行。如令已下类
    后三正勤行也。下辨次第。景云。此中更不论
    余行相。于念住位者最初系心置所缘境者。
    在十信位。次于所缘令心安住勤修正断者。
    在十解。次得定者四意足。在十行十回向。五
    根在??顶。五力在忍及世第一。七觉在初地
    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中。有释。四念
    住在解脱分善位。四正断在??法。四如意足
    在顶。五根在忍五力在第一法。七觉在初地
    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今准唯识论
    等。七觉在初地入心。八正在初地住心已去
    诸地。次辨所治十四种缚。景云。言相缚?重
    缚者。有二处说。一瑜伽上文说末那为相缚。
    由执取我相不解脱故。六识烦恼名?重缚。
    六识?心起烦恼缚障解脱。二显扬说所执
    相分名为相缚。以于彼相不厌舍故。能执见
    分名?重缚。以能执取缚过?重。名?重缚。
    又?重缚即是烦恼随眠余势习气。如阿罗
    汉断惑种尽。仍有习气不调柔性令身语意
    于缘有失。名?重缚。如此等义论皆有文。言
    根缚者。因六根生烦恼缚故名根缚。亦可执
    着诸根不能厌舍名为根缚。如此由根被系
    缚时。即有烦恼?重不调柔性遍在身心不
    得安稳名?重缚。二境缚者。于违顺境生彼
    贪?。此有二义。一为境缚心不能舍离。二为
    贪?系缚前境。皆名境缚。三有情展转受
    相受缚者。仍是经说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更
    相爱缚。四建立缚至故名建立者。眼等五根
    从业生时必取五尘。由五根起增上势力引
    起五尘于中取执名建立缚。五于所知境无
    智缚者。不了所知即名为缚。六于能知智无
    智缚者。不悟能知之智亦名为缚。七后有爱
    缚者。为贪后有爱之所缚。八无有爱缚者。为
    执断爱之所系缚。九执着不平等因及无因
    缚者。如执自在为因或执我等为因。违正因
    理名不平等。或执诸法自然而有无有因缘。
    由依邪教执着不平等因及执无因所缚不悟
    正因。十证得增上慢缚者。于未证谓证增上
    慢缚。十一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缚者。此缚义
    总以一切执皆执遍计所执自性故。十二执
    着数取趣自性缚。即取执心为缚。十三补特
    伽罗遍知增上慢缚者。实未遍知诸数取趣
    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十四法遍知增上慢
    缚者。实未遍知诸法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
    有师判云。于十四中。前四约相辨缚。后十约
    ?重辨缚。下辨依空修观解脱想缚。于中有
    二。一辨解脱想缚。二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
    前中景云。唯观自身身受心法取于内想名
    初想缚。唯观他身身受心法取着外想。是第
    二缚。总观自他身受心法起内外想。是第三
    缚。见有众生可度愿令解脱。是第四缚。由愿
    令他得解脱故执身等修观住者。是第五想
    缚。见有修观住人。是第六想缚。备云。此中
    辨离道品障所得胜利也。且约想数随境说
    六。下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即于此中循环
    观故复有十一后后想缚者。从始得念住后
    转转修时所起想缚。故云后后。谓于身等至
    是名初转者。于彼四谛染净法中起第一义
    想。是名初缚。即于苦集杂染第一义中起造
    作想。第二。即于灭道清净第一义中起无造
    作想。第三。于灭谛起于常想。第四。于苦集
    造作起流转想。第五。于灭谛道中起无变异
    想。第六。于流转起苦想。第七。于苦中由生灭
    住异自相起有变异想。第八。于前灭谛无变
    苦集有变第一义中起能摄染污清净一切法
    想。第九。即于前染净中起于无我无染净想
    为第十。小乘即就染净非谛法辨于无我。无
    我之法不离染净。以大乘辨二种无我是其
    六法故非染净。故菩萨地云。有为无为名有。
    无我我所名非有。若起此想便称法想。云何
    名缚。解云。虽顺经教起如此想。然心带取执
    故名为缚也。即于染净诸法起无自性相想。
    是第十一。唯知诸法无决定性。亦由情带取
    执说名为缚。由诸菩萨乃至皆得解脱者。正
    明依空修习脱缚。自下第一一决择功德品。
    若依景师释。此下乃至八殊胜来犹是决择是
    菩提分法品。其深密经文全是决择功德品。
    虽有此判。今还依前判。玄师亲承三藏有此
    传也。于中分二。初随义难彼。后引深密经
    以辨七义。前中有四。初破初学大乘恶取空
    者。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第三明自共相观
    能证佛法。第四明由八殊胜诸地转。初中先
    举邪执。二正征破。景云。言于大乘中乃至一
    切皆无者。彼初学者作如是言。依他圆成依
    世俗门一切皆有。依胜义谛一切皆无。以依
    他无生圆成无性故。次下论主重征定之。应
    告彼言乃至而起说故者。外人答言。依他圆
    成皆无自性。是胜义谛。于无性法假名建立
    为起言说更相教示。名为世俗。下论主征。名
    言世俗为从因有自性所得为唯名言世俗
    说有者。且据依他色心等法世俗说有。为从
    因生自性可得。为无因生唯名言中世俗说
    有。此两问定。自下正破。若名言世俗从因
    有者至不应理者。要是有法方从因生。若立
    世俗从因而生即是有法。而言非有。不应道
    理。若言佛说因缘所生我说即是空。虽从
    因生何废空者。即应返问。为从因生空。为从
    因生有。生空。龟毛兔角应从因生。以俱无故。
    若生有者。即是有法。云何名空。应知经意因
    缘生法者。即是依他。依他法上无决定无自
    然生性。故云我说即是空。若唯名言世俗有。
    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者。若言世俗
    不从因生。即无因果。无因果法无。就何施设
    名言世俗。故云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
    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性
    者。此重征问现可得法何缘无性。彼若得
    言颠倒事故者。外人答曰。虽现可得以颠倒
    故皆无自性。复应告言此颠倒事为有为无
    者。重二问定。若言有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
    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者。汝若许有彼颠倒事。
    即有苦集因果法性。而言诸法由胜义故皆
    无自性。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
    得者此无自性不应道理者。若颠倒事毕竟
    无者。应不可得犹如兔角。今现可得而言无
    者。不应道理。泰云。此是清辨等计。被慈氏
    所破。牒释文义。如前第七十三卷记述。备师
    复云。清辨论师作如是计。依他起性以世俗
    故有。以胜义故无。遂违中道。解。放勒弁依
    他圆成有无即义。又解。中百论等宗名恶取
    空。前解为胜。以护法菩萨释百论等所辨中
    道之义。护法宗承论伽。彼瑜若违瑜伽。何
    用造释。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景云。由彼西
    国诸部小乘皆不信有大乘理教。见学大乘
    者名为空华。汝立真如本来是有不生不灭。
    与彼外道立我本有不生不灭有何异耶。又
    汝所依大乘教门佛于何处而说。为何人请
    谁请佛说有何略何广说。故汝所立大乘教
    门不可依信。我宁依彼涂灰外道。由如此事
    故立大乘教起。由五相故思择大乘经起因
    缘说谓为于说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说者。诸
    经中说世尊住在某方某林说处之言。为摄
    众生故起第二说者。即诸经中引同闻众与
    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人
    等言。为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说者。即
    经中说解脱月等请说经人。不请而说闻法
    之徒不生难遭之想。为生尊重待请而说。为
    叙事故起第四说者。即诸经中佛为时众略
    标章也。为欲宣说真实义故及多所说作故
    起第五说者。即诸经中广说之言。达云。一者
    如是我闻等是。二者列众。三者如梵王请故
    等说发起序也。四者谓于正宗分中略说所
    说事。五请为欲宣说真实故者广分别义也。
    及多所作故者时众得益依教奉行也。第三
    明十二处自共二观有十无颠倒道能证所有
    不共佛法。六是自相观。四是共相观。一者了
    知随眠等名遍计?k画唯有名言即显眼等
    自性不可言说。二者了知于处遍计所执摄
    受虚妄即显外处之自相。三者了知依他从
    因转生。四者了知依他自然而灭名坏转相。
    五了知清净转相乃至当知此依二业。一生
    起清净是道。二寂灭清净是灭。六者了知有
    为可为名言安足处此上自相下是共相。七
    者了知无常空及无我。八者了知所证无分
    别起所行之理。九者了知所证但是出世智
    所行法。十者了知圣道为涅??因。第四明由
    八殊胜于诸住地后后转胜。此是通诸地之
    德也。自下第二引深密经以辨七义即为七
    段。初如理请问菩萨等问胜义。第二广慧菩
    萨问心意识义。第三德本菩萨问三性之义。
    第四胜义生菩萨请问三无性义。第五慈氏
    菩萨请问奢摩他?巢?崮且濉5诹?圩栽?br> 菩萨问诸地义。第七曼殊室利菩萨请问三
    身义。就初问胜义谛相中。先开五门。第二依
    门解释有其四段。初解二离言二门。于中初
    总牒指经。后别引其文。前中言解深密经者。
    此经有四翻。一流支翻名深密解脱经。二求
    那跋陀罗翻名相续解脱经。三真谛翻名解
    节经。四玄奘翻名解深密经。梵本一音具含
    三义。一两物相续义。二骨节相连义。三深密
    义。历代三藏各取一义故译名不同。就别引
    经文中。先长行广辨。后以颂叙。就长行中有
    三问答。初问答中言最胜子者佛是最胜。明
    彼菩萨是最胜之子名最胜子。旧云佛子。答
    意佛为众生假说有为无为。而无随名。有为
    无为真实法体。故言无二。答言一切法有二。
    一者有为二者无为者。开二门也。是中有为
    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此初
    答也。第二问答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
    句者。诸法本离名言。佛为众生假说有为。名
    假施设。又解。劫初梵王等立诸法名。名为本
    师。问若如后说者。何故深密解说云如来名
    字。解云。外道称自师名如来。故无有过。若
    解说经云大师。言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
    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等者。但以众生随名起
    执。于佛假施设句执有定法。故言是遍计所
    集乃至不成实故。非是有为。言无为者亦堕
    言辞者。佛为众生假立无为。亦堕言辞假施
    设句。堕名起执非无为也。设离有为无为小
    有所说其相亦尔者。设如犊子部立第五法
    藏名不可说。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亦是假立
    言说施设。上来未就遍计所执以答前问。然
    非无事而有所说等者。由有幻等依他因缘
    之法缘之起说也。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
    设句乃至其相亦尔者。亦破犊子部说不可
    言法藏亦但有名言。然非无事而有所说等
    者。由证离言法性为他假说。谓之无为。第三
    问答如何此事彼诸圣者证离名法为他假
    说。或谓有为或谓无为。答中先喻后合。喻中
    先举愚者执幻事为实。以未悟故。初后更思。
    次明智者了幻事非实。后不复思。合中亦二。
    初合凡愚。后合圣智。颂中彼或不定或邪定
    者。即是不定聚及邪定聚人妄起执着。第二
    解超寻思所行相中。初总牒指经。后别引其
    文。法涌菩萨请问。次如来答。菩萨问中言
    ??伽河沙者。即旧云恒河沙。种种意解者。深
    浅?细非一也。别异意解者。两人共诤不得
    水乳也。变异意解者。取舍向背前后变异。如
    来答中先长行后颂。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
    先标后释。释中有五复次。喻中有五番如次
    喻前五法。或通喻也。合但总合。言不能寻思
    等者。一解。以现量不能思。比量不能度。圣
    言量不能令信故也。又解。种种意解故言不
    能寻思。别异意解故言不能比度。变异意解
    故言不能信解也。颂中初有三句别颂五法。
    后一句结其义名。第三解超过诸法一异性
    相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善清净慧
    菩萨问。第二佛答。前中言有众菩萨等是胜
    解行也。同一会坐等者。地前菩萨未正证如。
    但作意言分别观行。故名胜行地菩萨。下佛
    答中先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先述成总说。
    后别释其义。于中有三复次。初言非于初行
    如是行时名能通达等者。非观诸行与彼胜
    义定一定异观行之时名能通达。何以故。若
    胜义谛与诸行一。一切异生现见诸行应证
    胜义。皆已见谛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稳涅
    ??乃至菩提。若胜义谛与行异者。已见真如
    见谛之人于诸行相应不除遣。以彼诸行与
    其胜义一向异故。所以者何。若即行辨胜义
    谛者。由证胜义即遣诸行。今既体异。虽见胜
    义不遣诸行。诸行不遣故不脱相缚。乃至不
    得菩提。此返难。由于今时已下顺释。第二复
    次若胜义与行十应同杂染。若与行异应非
    诸行共相。第三复次若行与胜义一者应同
    胜义。无有差别。若尔已见诸行即为最竟。
    不后更求胜义。胜义与行而不异故。若一
    向异者。不应就行明无我性是胜义也。又应
    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者。胜义
    与行超然有异。是即见胜义时应不除染。见
    染行时应不障净。顺说可说。次辨喻中。举
    十四喻教示。如文。下合喻中。先合后结归本
    宗。言微细极微细等者。此有两解。一云。凡
    夫不能见故云微细。二乘不能穷底故云甚
    深极甚深。解了地无不能通达故云难通达
    极通达。二云。世间闻思修慧如次配释也。
    颂中言行界者。有为诸行性类差别故名行
    界也。余文可解。第四解其第五遍一切一味
    相。于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长行
    后颂。长行中文分有三。初佛问善现知几有
    情有慢。二善现举其所见仰谘。二明总中
    小大无量。三明中小大无量。三明齐何名
    得。四明通达及得。初中景备同云。经说别法
    止观复说缘总法止观者。于十二部经别缘
    一一部经随顺真如等修于止观名缘别法。
    若总十二部经思惟此法随顺真如等名缘总
    法。今解。于一一部内但缘小分名缘别法。
    若缘全部乃至具缘十二部名缘总法。言随
    顺趣向修入者。如次配闻思修慧也。若约位
    说。随顺是回向已下。趣向是??顶忍。修入是
    世第一法。修入初故也。次明小大无量。谓缘
    一部教法入真如总观名缘小总法。若缘一
    分齐中十二部经名缘大总法。以十二部有
    众多义。即如法华经自说一种十二部法。涅
    ??经中后说一种十二部界。华严经复说一
    种十二部事。故云若缘无量如来法教等随
    顺真如观名缘无量总法止观。第三明齐何
    名得缘总法止观。问意齐何名得缘彼真如
    总法止观。下答由五缘故当知名得者。即举
    十地中五修所得五果以为五缘。由具此缘
    名得缘总真如法也。无着菩萨取此处文。摄
    论中说。何等五修。云何五果。一集总修。二无
    相修。三无功用修。四修炽盛修。五无喜足
    修。如此五修论体不异。于一念中随义说
    五。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唯观真如。
    即集总修为简骨琐事境总观世尊。三佛现
    本宗。初云善现者。旧云善吉。即须菩提也。次
    善现仰谘世尊中。景师云。言由得蕴故者。得
    蕴观行也。此句是总。得蕴相观能得蕴因。即
    集观。次二句观蕴起尽。即是生灭。即观行苦。
    得蕴灭者。观数灭也。得蕴灭作证者。观蕴能
    治道也。由得谛故者。得谛观行也。此句是
    总。次有二句观苦。得谛永断是集。作谛是
    灭。得谛修习是道。由得界故者。得界观行也。
    此句是总。得界相者。观能得界因。即集观。次
    二句即观界是苦。种种性者。界有十八等。非
    一性者。于一一界中有众多差别。下二句即
    灭道观也。由得念住者。总得念住。得念住相
    者。观念住因。能治所治者。念住为能治。四
    倒名所治也。景师云。由得蕴故者。存蕴简界
    处等。得蕴相故者。积聚义分段义等是蕴义。
    得蕴起者。苦谛从因起故。得蕴尽者。集谛
    果法生时因即尽也。下二句即灭道可知。由
    得谛者。简余善巧。得谛相者。谓四谛十六行
    相等也。下四句如次是四谛也。由得界者。存
    界简蕴等。得界相者。种族义性别义是界义
    等。得念住修者。初乘时。未生合生者。已习
    行。生已坚住等者。超作意也。余文可解。下
    佛现本宗中法喻合也。法中先标后释。释中
    有三复次。初复次中明胜义谛。即是蕴界处。
    缘生谛食三十七品家一味真如相。无别异
    相。第二复次中。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无我性
    已。更不寻求别余蕴。乃至八圣道支胜义无
    我性也。第三复次明蕴界处。乃至道支展转
    异相一切法真胜义亦异相者。即胜义亦有
    因缘从因所生等可知。下喻及合。如虚空遍
    诸色类。喻彼真如遍诸法类。颂文可解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