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十七(之上)

    论本卷第五十九

    上来解烦恼杂染有三之中初二门讫。自下
    第三释九门之义。于中先别解九门后以颂
    收。前中初解九门。后结余句门此处不现。前
    中初明发业门。景云。若依小乘修惑发业彼
    云。外门烦恼能发业等。若依瑜伽对法等。并
    以苦下不共无明发业。如对法云。世俗愚故
    造不善业。依胜义愚故造福不动业。此文即
    说迷苦无明发业。所以者何。不善感苦受。即
    是苦苦。说此苦苦名苦谛。世俗若了名世俗
    苦。愚此世俗苦故。造不善业。善业感人天中
    乐舍受报。是行苦体依此行苦以立苦谛。唯
    圣了知名胜义苦。以不了乐舍等是胜义苦
    造福不动业。缘起经说。不共无明能发诸业。
    即通四谛。不共无明皆能发业以学见迹。曾
    不于后有起希愿缠。发生后有。问如修惑发
    业业是修断。见惑发业业是见道断以不。答
    如恶趣报尚说见断。通业见断亦有何过。今
    此文说一切根本十种皆发业者。或据苦下
    十惑。亦可通据四谛下十惑。亦可通据见修
    十根本惑。由见修一切皆发。故言一切能发。
    虽言见修皆发。未知何相烦恼发不善业能
    往恶趣。故次说言猛利能发业非诸失念而
    现行者。即说上品猛利发恶趣业。失念下中
    品烦恼发业不往恶趣。但于人天受别报苦。
    又分别起多是上品发业恶趣业。任运所发
    多是中下人天受。泰云。旧摄论云。若无若
    下无明诸行不生。若无修道无明诸行不熟。
    今云。一切能发若为会通解云。见惑若未断
    修惑亦发业。断见惑已修不得发。无助伴故。
    以此义故摄论主云。若无若下无明由见惑
    等修亦发业故。此论主云。一切发业又解。见
    道烦恼能发引满业。摄论约此义。修惑唯得
    发圆满业。如预流等加卷等。此论主约此义。
    若尔何故佛性论云由思惟故诸业得生。由
    见惑故诸行得熟。后更思之。备云。大乘道理
    多分见惑发业修惑润业。同跋摩解。基云。此
    通见修作法。其见道欲界唯不善故。皆能发
    业。修道中如对法第四云。任运能发恶行者。
    是不善。即我见等有不能者。故见道名分别
    烦恼。如对法第四说准此发三恶趣业非修
    道。然此据全引满果为论。其修道中何妨亦
    有发恶趣别报业者。故知今据引果不据满
    果。第二解相门。于中初正辨相。后结前说意
    引生后门。前中初问答开列三相。后次第解。
    初解自相。各住己性故。次解共相。即不最
    静名诸烦恼共相。前对净法故说不寂静名
    为自性。第三解差别。初问二门后解二门。门
    差别相指如本地。转差别中初开列七门。后
    释七门。分为四段。初解随眠转相。先辨随眠
    相。后因论生论乘辨广重。前中十八总为八
    对。一自他境对。二损不损对。三增不增对。四
    具不具对。五害不害对。六增等劣对。七觉不
    觉对。八生苦多少对。随逐自境者。生自地自
    地随眠缚也。随逐他境者。如生上地下地随
    眠所随。又生下地上地随眠所随。被损者如
    依初禅伏欲界随眠。不被损者。谓已离欲或
    未离欲初禅自地随眠。随增者。谓生自地自
    地随眠数熏故增。不随增者。谓生自地他界
    随眠不数熏故不增。不具分者。大乘道理无
    间道时即无惑种。故无圣者具缚不同小论。
    觉悟随眠者谓缠果与缠俱转者。缠是能熏
    果。与能熏缠俱名觉悟。不觉悟者谓不与现
    行缠俱能生。多苦等者谓欲界具三苦。色界
    二苦。无色但一。八地已上名自在菩萨。次明
    ?重。初问答辨烦恼品?重望现行五蕴当
    言异。以彼罗汉已断?重而诸行犹起。基云。
    此中约性?重。说此?重亦名随眠。是烦恼
    性故。故言体名随眠。非约不安稳名?重。次
    问答辨十八?重。前六?重。西方三说。第一
    护法云。前三约法尔种。后三约新熏种。第二
    护月云。前三约种后三约现。第三胜军云。前
    三无始已来熏成。后三现种。景云。初三即举
    一切烦恼业报?重。次三即唯举三障?重
    遍行?重者。五遍行家?重。显扬第九中即
    明二十种?重。加所知障?重定障?重。此
    十八?重。如前本地。第二次四转者。指前后
    说处。谓总牒第二第三转。下第七第八门中
    如次分别之。故牒指后说。故言于其自处当
    广宣说。第四品差别转。当知如蕴巧说。第五
    烦恼有力无力亦如本地分说。第三解因果
    转。景云。烦恼业生皆以烦恼为因者。从烦恼
    种生现烦恼。是生起因。从现起烦恼生现起
    烦恼。是引发因。从现起烦恼生现起业若因
    性者。亦是引发因。从不善烦恼种生报。是牵
    引因。亦有从业种生现起。是生起因。从善不
    善业种生报。是牵引因。从现行不善业生因
    性烦恼。亦是引发因。言果亦如是随应当知
    者。从五支名言种。生未来生老死果。即从异
    熟生异熟是生起因。从异熟生烦恼及生于
    业。是摄受因。三缘生法疏故。基云。欲界一分
    不善烦恼有异熟果等者。谓凡夫见修不善
    烦恼。若入圣或圣者身中不善者。便非择灭
    无异熟果者是。又无记烦恼欲界者不超果
    故。第四解迷行转。如本地分七种已列者如
    第八卷。有名无解。景云。身边邪见三。于境计
    我计断及以拨无。有别行解。不称正理。名邪
    解了。无明一种是?惑性。无别行解。名不了
    行。疑起有无解时名了。起邪解时即名不了。
    见取执诸见为胜。戒取执顺诸见所有禁戒。
    贪着自见。?嫌他见。故彼皆名执邪解了。邪
    解了者即诸见故。苦集即是一切。若生起因
    缘族姓依处。今迷此起一切烦恼。故言是迷
    彼因缘所依处行。灭道是违或法。或于中
    怖。亦迷此起。故言是迷彼怖畏生行。今解疑。
    疑谛为有是了为无是不了。基云。身边邪三
    于境起邪行者。此唯是见道烦恼非修道。身
    边不迷谛生故。此论云于四圣谛迷行转故。
    但缘四谛生。余贪等缘此见生。前四门别出
    烦恼。不问无漏有为缘使等。第五第六门别
    解四谛六烦恼。苦集即烦恼缘。相应中增故
    名因缘。灭道断烦恼。故名怖畏。第七一门唯
    修所断。此任运生不迷谛起。故知前六门是
    见所断。下结前说意引生后门。景云。谓如前
    说。迷四谛迷修断障治差别者。但依化宜为
    令众生易解故。此则结前。今当总辨等者。指
    下第六。八问答断烦恼相中当细分别。今解
    如前所说显示?相。今当巨细分别有事无
    事等门。非直指于第六门中。第三解事门。此
    有三类。一五见及慢名无事。谓身见所缘我
    体无故名无事。余四见及慢依身见而生起
    故名无事。二贪与?缘少净不净起名有事。
    三无明疑。若见等俱名为无事。与贪等俱名
    有事。道理贪等亦通无事。故对法云。我见慢
    爱名无事境。今约多分故说三类。景云。七慢
    中除慢卑慢。所余五慢缘无事境。以不称实
    故。所余二慢缘有事境。然从多分而说慢是
    无事。?P云。且约我慢说无事境。就实亦通有
    事。文言实无有我而分别转故者。此言总释
    上说。见与慢是无事义。据实我慢亦是缘有
    事境。然今偏说慢名为无事贪名有事者。以
    影略互显故。二取等境虽复有体。而以我见
    为根本而起故。又增益行解故名无事。但明
    有事无事文处不同。如对法云。见慢无事余
    是有事。杂集一处云见慢爱无事。一处文云
    见及相应无事。见者萨迦耶见边执见。此论
    五十八云见所断无事。所余共有事无事。五
    十九云见慢无事。贪恚有事。疑及无明通二。
    此等诸文云何会释。三藏云。准正理论文会
    释。谓彼论云。如经曰见所断惑无事所缘。修
    所断惑有事所缘。释此经文有其三说。一云。
    萨迦耶见名为无事无实我故。余见断惑以
    彼我见为根本故亦说无事。若修所断非以
    我见为根本。故说为有事。二云。四见无中增
    益。一见有中损减。然其正理无增减事故。言
    见惑名为无事。修所断惑非增减执故言有
    事。三云。四谛理中无?显事。故迷彼惑名为
    无事。修所断惑缘?显事。故言有事。大乘宗
    中且五十八云。见所断惑名无事者。随根本
    说。若修所断萨婆多宗无见性故。唯说有实。
    我亦有见故。说亦无事。故言通二。余文准此
    解其理也。第四解根相应门。景云。若任运生
    皆于三受可得者。任运唯意地得与忧喜舍
    三根相应。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者。
    谓贪?无明与受相应也。不任运生至我今
    当说者。此则总举许说分别起惑根相应义。
    下别解相应。言贪于一时乐喜相应等者。泰
    云。此文总就六识贪说悉于一时忧喜相应
    等者。问任运起?与舍相应。何故分别起中
    不说舍相应耶。泰云。理实说略而不说。乐但
    行蕴者人天报中乐俱行蕴。苦俱行蕴者即
    三恶道舍通五趣。断见与常相违者。于乐俱
    行蕴计我断灭与忧相应。于苦俱蕴计我断
    灭与喜乐相应。二取取彼见故随应如彼相
    应者。见取如所取见诸根相应。戒取如所取
    戒随顺何根相应之见戒取亦尔。邪见理实
    亦与舍根相应。略故不说。慢中道理卑下亦
    有三种。略而不说以易了故。疑于有利养等
    决定事中他人语之言。此非有故犹豫生忧。
    于利养乃至恶趣他语言无犹豫故喜。问上
    来贪等与忧苦俱为欣为戚。未见正文。义有
    三解。一云。将根从惑。忧苦随贪。故欣性摄。
    二云。将惑从根贪依忧苦故戚性摄。三云。随
    辨体性。于一刹那有多用。是故忧苦缘违境
    生。戚性所摄。贪缘顺境故名欣性。所余相应
    引事指斥文不复现者。谓余随烦恼五根相
    应。文更不说。亦可此诸烦恼法识相应。别境
    相应等文不复现。先辨?相今约巨细等者。
    谓问准前论文。欲界四见及慢喜舍相应。贪
    与乐喜舍相应悉与苦忧舍相应。邪见与喜
    忧舍相应。疑与忧舍相应。无明一切五根相
    应。与此不同耶。故为释通。先辨根相应义。约
    ?道理引初行者。今细分别引久行者。第五
    解不善等门。于中先释。后以颂收。前中初总
    约三界以辨二性及有异熟等。复问答辨多
    少。一于中略举十对。一多性少性对。以欲界
    烦恼通不善隐没。又有悭嫉等名多性。上界
    唯无记无悭嫉等。故名少性。又欲界烦恼缘
    于六尘。故名多性。上界烦恼缘于四尘及缘
    一尘。故名少性。余门准于多性少性说。其义
    可知。言非一种相生决定性等者。以欲界或
    有忻戚等非一种相。于缘定执上界所行。又
    解。欲界烦恼非定所伏。故非相决定。上界烦
    恼定所伏故。一相决定。下以颂收中。废总取
    别。但颂十对。第六解断烦恼门。先为八问。一
    问集何善根证入何地能断烦恼。二问齐何
    位地名已断惑。三问于相应缚及缘缚中从
    何说断。四问断之顿渐。五问断障次第。六问
    所断头数。七问已断惑竟所有行相。八断惑
    所有胜利。答中有七。以初二问总答。余六问
    别答故。说初总答二问中。有六复次。初云善
    法资粮等。是解脱分。已得证入等。是决择分。
    此二伏道。见道修道。此二断道能断烦恼。此
    答初问。当言已断一切烦恼已断位四瑜伽
    者。谓欲念精进方便。如前说。相续成就。仍
    是资粮道。得随顺教等。是四善根方便道也。
    对治道生等是见修二道。此答初问。修对治
    道已到究竟等答第二门。了知烦恼事者所
    知迷境。是故不净等。了知烦恼自性者。知诸
    烦恼性是虚妄。知过患者知因烦恼生众过
    患。生已不坚著者因知此等。设更起惑不多
    坚着是加行道。摄受对治下正证断道。相缚
    者谓六尘名相。众生于此执著名缚。缘相起
    缚名为相缚。?重缚者谓烦恼种子。此二种
    缚已得解脱。当言已断仍引证。其第六复次
    者了知烦恼所缘故舍而不观。喜乐所缘者
    乐观真如。能断烦恼所依。已灭已得转依故
    言已断者。种是所依所依灭故名得转依。上
    来答初二问竟。次答第三问中。言从相应所
    缘故可断等者。明于相应及缘转中二俱可
    断。依小论说但断缘缚。不系前境名为断惑。
    烦恼与心于三世中伴性相随不可相离。故
    不断相应。今大乘中过未法无。现在系有。由
    圣道生烦恼相应心法不起。名断相应。断已
    不复缘境者。名缘缚断。又昔曾起二缚之时
    熏成种子名为二缚。今断种时名断二缚。答
    第四问中。云见惑顿断由智谛现观三心顿
    断迷苦谛等者。景云。于真见道辨双观二空
    所显真如顿断二障。约断二障。义说三心。实
    唯一心。以智谛现观坏缘四谛真如理故。言
    与坏缘作意相应。测云。以文证证非二说。一
    证。说三心是相应见道者非理说。说能断故。
    二证。说菩萨见道三心断惑。二乘见道作十
    六心者。非是正义。又准成实论说。闻思地观
    苦无常断假名。或四现忍中观苦无常断实
    法惑法。见道位中双断假实细品二惑。今此
    论文又顺彼义。三心道中初心断缘自他身
    中假名惑。第二心断缘自他身中实法惑。然
    对法云。自相续者缘他身境所变影像是自
    心相。故名缘自。第三心即是解脱道。准唯识
    论义顺前解。修断渐次等者。测云。菩萨前十
    地中不断烦恼修道障种。故知此文意说二
    乘见修二道断惑。今解菩萨十地虽无断种。
    而渐次断?重。及道有数数修。故知此文通
    约三乘而作是说。答第五问以辨断障次第。
    景云。初断异生在家障。已得出家。次欲修定。
    应离彼定障。即眷属寻伺等。次离近障障。未
    得未至定中六种作意故。须臾断得作意障
    身?重等。上来已离圣道方便障。次明圣人
    断障次第。先断见惑次除修惑。见修惑尽即
    除无漏定家性障。次除事障。即属五受不调
    柔性。障于胜定。此之定障是所知障一分。故
    下论云。八解脱除所知障。已除定障。求大乘
    人次应除断所知障品所有诸障。所言次复
    有一补特伽罗等。基云言乐远离品身诸?
    重者。谓坐禅人身疲倦性。次复应断若忧乃
    至诸舍定障品者。谓修道中不动无为等障。
    如应准配。初四是三乘通障。见道已前凡夫
    障。见道已去圣人障。亦通二乘。定障唯在声
    闻。所知障。唯菩萨。此定障之生是异熟类
    所知障类摄。有释此中但辨二乘断惑次第。
    准智度论利根二乘亦断法执。故云有一。此
    释未尽。答第六问以明断惑头数中略为二
    断。谓缠及随眠。缠有九。一五钝断。二五利
    断。三除五断。四除三界。五除散乱。即除睡眠
    所起烦恼。六晓悟断。即除悟时起猛利惑。七
    羸劣断。即羸劣心起下品惑。今断此惑名羸
    劣断。八制伏断即六行伏惑。九离系断即是
    随眠断。答第七问以明已断惑者相。又眼见
    诸色不喜不忧等者。此是六恒住法。又性少
    欲下。此是八大人觉。一少欲。二知足。三远
    离。四猛进。五不忘念。六禅定。七智慧。八无
    戏论。与遗教经同。答第八问以明断惑胜利
    中。云谓随证得超越忧者。断欲界修惑。超越
    苦者断初定修惑。断第二定修惑超喜。断第
    三修超乐。断第四修。超借眼识色想。又超借
    彼眼耳身识有对之想。又超第四禅遍缘于
    自地十处之想。及超缘下十二处想。由断见
    惑超恶趣苦。及超女人身。第八有业。北洲无
    想天业。又超生等八苦。言又证安稳及清凉
    者。证彼灭法涅??。又得第一现法乐住等者。
    证彼道谛菩提之乐。又得八定利通凡及圣。
    前之三果超恶趣苦。无学超八苦。安稳者谓
    有余灭。于中断见惑故名安稳。断修惑故名
    第一安稳。清凉者谓无余灭。息七苦故名清
    凉。息蕴苦故名第一清凉。又得第一现法乐
    住故。于四威仪无复退失所证之法。自利圆
    究更无希望。上辨声闻胜利。或复已下明菩
    萨胜利。上来七段答其八间。辨第六问讫。第
    七解缘境门。略有十五总为七对。一具分一
    分对。即遍缘或名具分。不遍缘或名一分。二
    有事无事对。三内缘外缘对。谓内缘六处通
    定不定地。或外缘妙五欲。四现见不现见对。
    五自类他类对。谓如贪缘贪名自类缘。如贪
    缘?及缘五蕴名他类缘。如是等。六有无有
    缘对。谓后有爱俱名为有缘。无有爱俱名无
    有缘。七自境他境及无对。谓欲界于欲行烦
    恼等名为自境。色界为境。欲行烦恼上缘。无
    色为境。色行烦恼上缘。行是行列。如市廛行
    列而住。又复下地为境。上或下缘。所以者何
    已下释下缘之相。景云。此文即说上地慢缘
    于下地。或邪见下拨余无下缘相。基云。即大
    乘中上地得缘下地起烦恼。问此是何惑。答
    有解此是见慢如余处。更有但言我此胜彼
    不如等。设起我慢非一切烦恼皆起。又解如
    是一切烦恼贪等并然。以常恒是常见清胜
    是取见等。故虽有是缘不似本质。缘名为境。
    余处言上不缘下者。此是随顺理文。问下地
    贪慢不得缘上。上界之慢如何缘下。答下地
    劣故不于彼起慢。上胜故可起。言无境谓缘
    分别所计灭道等者。灭道及真如非是取想。
    共心境故。缘灭道及真如共。皆名无境。但缘
    名而起。第八解现行门。先总标后别释。释
    中初解二十人。次解二十烦恼现行。后解二
    十烦恼现行缘。此三种二十。次第相属。谓一
    在家人着乐缘故。随所欲缠现行。二出家人
    勤烦恼缘故。不随所欲缠现行也。三住恶说
    法者。不依佛法勤苦行。不依在家着五欲乐。
    以不苦不乐缘故。有无所了知烦恼现行。四
    住善说法人。以五欲缘故。起有所了知烦恼
    现行。五偏增烦恼人。以寻伺缘故。?惑现行。
    六等分行人。以苦触乐触等缘故。等分烦恼
    现行。七薄尘行人。以随眠缘故。微细烦恼现
    行。八世间离欲人。以宿习缘故。上界内门烦
    恼现行。九未离欲人。亲近恶友恶缘故。欲界
    外门烦恼现行。十见圣迹人。闻不正法缘心
    生嫌故。遂起失念烦恼现行。十一未见圣迹
    人。不正作意缘故。猛利烦恼现行。十二执着
    人。不信缘故。分别所起烦恼现行。十三不执
    着人。懈怠缘故。任运烦恼而起现行。十四观
    察人。失念缘故。寻思烦恼现行。十五睡眠人。
    散乱缘故。不自在烦恼现行。眠时起或羸劣。
    名不自在。十六觉悟人。恶慧缘故。自在强盛
    烦恼现行。十七幼少人。放逸缘故非所依位
    故共现行。婴孩童子十五六来起或未成。
    故名非所依。十八行根成熟人。烦恼缘故。所
    依位烦恼现行。即二十以上烦恼猛利追求
    缘故。名所依位。十九般涅??法人。未离欲故。
    起可救疗烦恼现行。二十不般??法人。异生
    性缘故。不可救疗烦恼现行。第九解结生中。
    初明当地烦恼一切结生。后明结生相续或
    七或九。前中补阙云。泛说结生自有两时。一
    润中有。二润生有。润中有生。即在死前明了
    位中。未离欲人先起当地一切烦恼。皆助润
    生。次唯起爱。是正润生。故经云。唯爱能令诸
    有相续。下文及对法并云。九种命终心自体
    爱润生。若未离欲将死位中现自体爱。即四
    爱。初爱名自体爱。以将死时多遍自体起此
    爱时。润异趣业牵中有起。若已离欲当生
    上地。起上地爱则四爱中后有之爱。求后有
    亦自体爱。二润生有。即在中有末心起爱。尔
    时若如前文起爱。谓将受用。若男于母起爱。
    即四爱中喜贪行爱。此润同起已熟之业生
    有。令续诸趣中有性复不定。然舍前起后后
    起中有。望彼生有终定趣向。若其未至中有
    末心已前。具起当地一切烦恼。皆助润生。言
    未离欲于自生处方得受生者。此据现缠润
    生。诸烦恼品所有?重随缚自身亦能为彼
    异身生因者。此据种子润生。基云。当言全非
    不全者。此约润生已非发业。发业虽十烦恼
    道无记。上界烦恼贪等即不发业。故今据润
    生。我爱为正润余为助润。如下自出。为破小
    乘唯贪润生故也。对法据正润故唯言我爱
    不相违也。次明结生略有七种。景疏云。大乘
    润生中有末心起爱润于生有。生有无染。初
    入胎时仍得中有。言中有末心起爱润生。后
    时住胎及出胎时中有已灭。虽复起爱结生。
    若住出位生有已起。非结生时。云何论说入
    住出位皆言结生相续。解云。此文总说入住
    出位结生相续有倒无倒。若起爱能生唯中
    有心中有住停多在入住。在入住中揽父母
    遗体。生生有时中有即灭。故于入住结生相
    续。不在余时。今言凡夫入住出胎时颠倒者。
    通说中有生有本有皆起颠倒。若彼中有则
    于父母起会合颠倒。若生有本有。薄福德者
    即见风飘雨雨草室叶窟身依得住。若多福
    德者见殿堂园林楼观。名为颠倒。是故在胎
    之时颠倒者。通说中有生有本有。补阙云。二
    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圣迹者。对法即云。初
    之二果缠及随眠润生。若不还果唯随眠润
    生。何故相违。三藏云。圣人润生随眠则定如
    此中说。一切诸学见迹。皆言随眠润生。缠起
    不定或有或无。对法据起故。言二果缠及随
    眠二种皆润。备云。不还果者从欲界死生色
    界时。唯以随眠结生相续。以离欲道所依身
    中不起烦恼故。若从初定死。生彼异地时亦
    以现行结生相续。非离欲道所依身故。测云。
    异生具二。圣者唯种结生相续。此解应问。初
    二果既未离欲应以现润。何故此中唯种润
    耶。答应作是说。初二果人虽起现行而智所
    伏。势用钝故相从名种。理实通现。基云。此中
    言菩萨以智力受生者。谓同对法以愿力受
    生故。此果虽有漏亦有漏善业招。然随愿生
    故。言或七或九者。测云。后无义等二种受生。
    不离前七故。合即有七。业智既别开即有九。
    今解。引无义利即是第六。能引义利即是第
    七。故云先辨七种。更说后二种。故或九。解
    九门讫。下结余句门此处不现。以狭问宽顺
    前句答。以宽问狭顺后句答。互有长短作四
    句答等。其义可知。上来释共离染九门义讫。
    下以颂收。初句四门。次之二句各颂二门。后
    句一门。上下论文。或有先总标举。次随门释。
    末后结之。或有总标次释。而无结文。或有先
    解后结无总标文。或多举门立解。无总标结。
    此现种种解义法门故作此法。上来决择烦
    恼杂染讫。自下第二决择业杂染中。初结前
    生后。二正决择。于中初以九门随义分别。后
    举一颂总以结之。前中初释九门。后结余不
    现。就初解自相门中。先总举根本前后方便
    为业道相。言亦由五相建立差别等者。景云。
    即是下说五缘成杀等。名为五相。次简取根
    本。故言如先所说不善业道名根本业道所
    摄不善三业。基云。五相者谓根本业道身语
    意业三。及方便四后起五。此等如前本地第
    八广解。其贪?等小乘无有加行俱是根本。
    今大乘亦有加行。次明根本业道五缘而成。
    初列五缘。一染污心者。此简菩萨悲心行杀。
    二起欲乐者。虽有染心若无欲乐亦不成业
    道。三即于是处明杀等境境差不成。四彼业
    现行运动身手。虽具前三若不动身手业道
    不成。五得究竟。前四但是方便。若无第五业
    道不成。以相杀事不究竟故。下别解释中景
    云。言设有染心不起欲乐而得究竟非是圆
    满者。既无欲乐。云何究竟成根本业。解云。如
    人杀时运手动足误杀虫。虽行杀非本意乐。
    不成业道。言设有染心起欲乐而倒心设于
    余彼业现行而得究竟等者。缘差。设杀不成
    业道。言设有染心起欲乐。即于是处业不现
    行而得究竟等者。此人发心欲杀彼人。人闻
    怖或自刑死。虽业不行而得究竟。故非业
    道。泰云。如遣使杀生自业不现行而得究竟。
    唯有无作。故非圆满。测云。就非圆满中。或解
    亦是业道而非圆满。或解脱非圆满故非业
    道。自下第二广辨。于中初总举互相为门。
    后将十业道历五门辨。初云五相但加其想。
    余四即与前同。合彼方便究竟总为一故。事
    通情非情者。杀生邪行妄语离间语于有情
    处起。偷盗?语绮语及意三行通情非情处
    起。想有四种。一于彼非彼相。谓于彼张人
    起王人想等。余三准知。欲乐或倒无倒想乐
    所作欲者。即于前四相中因前二想起倒欲
    乐。因后二想无倒欲生烦恼。即是七毒。问
    若贪?起时必与无明。但此中如何说或贪
    或?等耶。解云。对彼单痴故说或贪等。虽与
    痴俱而贪增故言或贪等。问贪?不俱云何
    言或贪?痴。解云。虽不俱起而前后蔽。故言
    或二。下历五缘建立十种业道。即为十段。杀
    生中云。若害无间彼便命终等者。所死住死
    有时犹有气。云何熏成根本业道。三藏云。小
    乘说要死已方成根本业。大乘无文。准依此
    义。死已能令方便业种转成根本业道。测云。
    此文既若害生无间彼便命终。即此方便等
    如无碍道。正现在时共至于灭相。虽非一时
    而断用成。杀生亦尔。虽已命终业道得成。当
    于此时方相动震。故有根本表业成就。言若
    于后时彼方舍命等者。如刃斫人当时未死。
    后经一日方死。既无现行根本业道。云何熏
    成根本业种。解云。由彼所杀命终增上势力。
    涂染此人方便熏种。令其增上成根本业。盗
    中如遣人作方行盗。何时熏成根本业道。解
    云。前人行盗物离本处。增上势力能令此人
    先方便种转成增上根本业道。言离本处者
    依如首律师说离处。处有十例。一文书成。如
    下手疏。如善见画地作字。一头时轻尽两头
    时重。二言教立离处者。见云。若盗心唱定是
    我地。地主生疑兰。决心失重。若来向僧各同
    者重。若共诤园田违理判与违理得判。乃至
    口断多端。辨说偷夏唱大亦如是。三移标相
    者。见云。举一标时兰。举二犯重。乃至一发
    一违犯重。地深无价故绳弹亦如是。四者取筹。
    随筹以辨离处。如四分律部说。五异色辨离
    处。如十诵云。称蓐氍?咽髦σ痘ń怨裁??br> 色。六转转齿辨离处。如十云。樗蒲移旗子
    等。七离处辨不离。如杀盗他牛马。主心未断
    自心未作得想。八不离处辨离处。如善见空
    静处盗。决得无疑。动即成重。九无离处辨离
    处。盗田宅政系村。烧埋坏色等。十泛明离
    处。除上九种所不摄者。即是空中吹物盗鸟。
    回材断流水。注埋盛遗盛宅院等。众多不可
    具论。欲邪行中事有七种。一女所不应行。如
    三种护等。如前说。二护所应行而非支。三非
    处。四非时。五量。并如后说。六界。七不界。想。
    有四种。今取第三句。准藏论说有二解。一云。
    欲行他妇作余他妇想。境虽有违而同他妇
    故成业道。如于彼张妇作彼王妇想等。二云。
    不成业道。境想误故。今依此论亦有二解。测
    云。良恐前解不得正义。两两交会者准摄论
    有二解。一云才始形交。便成业道。二云。畅势
    恼已方成业道。律宗评取前解。妄语。究竟谓
    时众及对论者领解。准小论义。谓如有一欲
    诳他故。言城外见狼。前人若闻城外二字即
    领解者。闻第二字正成业道。若闻三字始领
    解者。至第三字始成业道。四具闻方领成业
    道。问若正闻时成业道者。了识未解义。如何
    业道生耶。答有二解。一云。能生决定领解
    意。故名领解。从果得名。二云领解有二。一者
    取诠用故名领解者。唯在意识。二者明解音
    声故名领解者。耳识亦名领解。安顺正理前
    解为胜。今依大乘既有同时意识。缘声及诠
    用。耳识但取声故无妨。又解。同缘意识不取
    名等。准彼小乘复作两解。问对外国人行诳
    后方领解。若为熏成根本业道。解云。由彼领
    解增上力故涂染彼人。方便所熏令成增上
    妄语业道。离间语。事或和不和者。谓已和合
    处及当和合处。?恶语。方便究竟者。谓诃骂
    彼。不言彼领解言者。何故尔耶。解云。?语但
    欲畅心未必前人解。绮语。究竟谓才发言者。
    何故不结前人领解。如作绮语调?U前人等。
    解云。绮语有二。一相应绮语。即前三语非义
    非时。名为绮语。方便究竟时。如前三语。二独
    头绮语。若为他说外道邪论。若为调?U前人
    而作歌咏。亦便他解方成究竟。若私屏自有
    歌咏哭泣悲叹。才发言词即成业道。问即前
    三语名为绮语者。为即三语无表名为绮语。
    为别有耶。答准小乘说或云无别无表。或云
    有别无表。光云。后说为胜。贪?邪见文相可
    解。自下第三略辨。于中先解杀生三种。后解
    意三业道五相。前中一有罪增长具三缘故
    三根所起。二能生他苦。三杀欢喜??望满足。
    烦恼所起欲生他苦。故有罪。作己欢喜故令
    有罪增长。二有罪不增长者。但有二缘。作已
    能悔无??望满。三无罪者或误杀或慈悲故
    杀。非烦恼起故无罪无罪。本杀心无??望满。
    前生断命故生他苦。一缘其设杀者。后还爱
    苦。但无故杀之罪。故言无罪。次解意三业
    道。欲有五相。随阙一种即非圆满贪欲之相
    者。即依此文。不具五相非贪业道。增恶心谓
    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者。于能损我或身或
    语。随如是分别起?。三越漏行心者。如理
    分别是常漏心。不如理分别越常流而行。名
    越漏行心。第四解方便中。文势虽复兼明根
    本。然意明方便。还辨十恶业道。方便杀中云
    尸半等者。泰云。有人欲杀他。呪令死身长。
    令杀怨家故名尸。呪无头尸。不作语言令杀
    他人故名半尸。测云。有人欲杀他以呪呪鬼
    令鬼杀他尸将令尸杀众生故名为尸。或将
    尸手足等杀有情故名半尸。有师云。案新翻
    萨婆多律。呪尸令乘只轮。一手执剑往杀彼
    人名为半尸。若乘两轮两手执剑。而往杀人
    名尸。更勘彼律。欲邪行中非时等。与前文
    复本地第八。对法等不同可知。言若自行欲
    若媒令他等者。萨婆多必由自身方成欲行。
    成实自作令他作并成邪行。今依此论同成
    实解。?恶语中有十七句。总为八对。一对面
    不面对。二大众幽处对。三实过不实对。四书
    表现相对。五自说他说对。六掉举不静对。七
    族身作业对。八自发他发对。贪欲中七摄受
    事十资身事如第二卷。景云。鲁达罗世界者。
    大自在天住处。?成?@世界者。?撑μ齑Α<?br> 是外道计执。不得依二十八天求其处所。测
    云。鲁达罗者名暴恶耻化。?成?@者名为幻
    惑。并他化已下诸天是也。邪见中先辨差别
    后明?立
      卷第六十
    九门业中第五解轻重门。于中初明杀生轻
    重。后明余九业道轻重。前中初总标列五种
    因缘。二别解释。释中初就意乐以辨轻重。后
    辨余四。于中初别明重。后总明轻。事犹是境。
    或有杀害人或人相者。泰基同云。谓羯剌蓝
    等位堕胎亦名重杀生。此大乘亦犯波罗夷。
    诸部小乘除萨婆多。余皆不成波罗夷。以未
    人相故。基又云。人相谓非人变为人。意欲杀
    人。故杀此名重。次明余九业道轻重。分二。
    初总标当说九业由事轻重。余四重轻指同
    于杀。故不更说二次第别解。于中先别明重。
    后总翻显其轻。言僧只者僧伽言众。今言僧
    只即名众物。声啭如此。如言达磨名法。若言
    达弥即名有法。第六解增减门中。初明杀生
    增减四句。于中增长非作。亦作亦增长。二句
    名增。作不增长。不作不增长。二句名减。次类
    余九业增减四句。于意三业道中无有第二
    增长非作句者。以贪?邪见对缘增长时即
    是作故。于彼初句作不增长时无有不思而
    作者。以贪?等与思相应要思方作。亦无他
    逼方起贪?谛法邪见。第七解瑜伽门。因果
    相应是瑜伽义。一一业道皆引三果。于中初
    辨杀生三果不同。后就九业但辨增上果。余
    之二果类同杀生。问此三果为一业果为别
    业果乎。解云。若萨婆多以方便业资根本业
    招异熟果。正以根本业招人等流果。以后起
    业资根本业得增上果。虽复相资有果而同
    根本业。得此三果故一业果。若经部解。由方
    便时正苦有情故。还于地狱受苦受果。由根
    本业正断他命故。得人中短命之果。由后起
    业坏他光泽故。得增上果。所以三业各得一
    果。但以前后业从根本业。故云一业得三种。
    今依大乘一业道种中各有三种用别生一果
    故。一业道能生三果。下辨九业可引对法。第
    八解引果生。即从三不善根引业道起名引
    果生。于中初问后答。答中有其八段。以合三
    语故。或有妄计以其父母等掷置火中等者。
    西有一国共制法。或父母眷属老年将死将
    安火坑或置旷野。如是等类是痴所起。祠支
    者祠法取然。具者祠具。须即以为调度等。或
    憎彼故以彼妻妾令他毁辱等者。即名似欲
    行。不名身为究竟。亦发无作故。或复为牛
    或为祠具者。外道计劫初时众生所食自然。
    至劫减时地味减。众生饿饥。诸天怜哀。化作
    牛身。与众生耕。众生得活。天恩既重。为妄语
    无罪。今西方以牛屎尿为净。以是天故。如此
    妄语。是故痴生。或为祠天求诸祠具故妄语
    无罪。亦从痴生。第九明决择。文中有八。初明
    究竟。?恚业道?为究竟。及贪业贪为究竟
    者。若萨婆多一刹那贪有二种。一根二业。根
    能生业故由贪根贪业究竟。若成实思前贪
    非业。思后贪通根业故。由思前贪思后贪令
    究。今依大乘。景述两解。一云。即一念中义说
    根道。能生是根畅思名道根究竟。义同萨婆
    多。二云。用后方便究竟。于前令究竟义似
    成实。测同初说。备同后说。二明所起之处。景
    云。杀生等六业有情处起者。从强处说。实?
    语?恚通于非情处起。绮语名身处起者。通
    取情非情法名字而发绮语。此独头绮语依
    名身发。若取即前三语相应绮语。亦依情非
    情处起。基云。不与取贪欲资财处起者。谓纵
    盗他有情亦名资财。邪见诸行处起者。谓一
    解。云唯缘苦集谛者。通行五门。故增上者名
    诸行处。不取灭道。又解。唯立三谛除灭谛。
    以从多故。或可四谛并名诸行。心之相分变
    故。三明圆满。先总举征列后别解。别解中初
    解自性过。于中就思辨前七业道体故。后三
    业道畅同时思名业道。是不善名自性过。次
    解因缘过。即前果业道之体。由增上贪等所
    生名因缘过。下解涂染过。于中初立宗。二征
    释所以。释中有二。初约触罪后明转变。前中
    有二。一法二喻。法中意谓。如杀前生对
    究竟时。彼虽无念令他得罪。然由所杀受苦
    威力令彼能杀思果成其增上根本业道。故
    名涂染。喻中如有火珠待日光照即出火。故
    名为日珠。下明转变义。先法后喻。法中意谓。
    如遣一使外国人杀杀究竟时。彼此虽不相
    知。然由彼处受苦究竟命终威力。令此能遣
    思成极重增上业道。更不增别法体。此义大
    好。大却妨难。旧来汉僧斟酌有云。要得报知
    方熏成种名为得罪等。皆不称理。喻中所说
    如四大种。由过去果威势之力。令四大种坚
    湿??动增上成。离地等外更不别增坚湿等
    事。如是离思无别杀等。即发业加行思种为
    他苦生故。此种转变刹那刹那新生恶戒无
    表。由彼威力法尔发起名为涂染。娑梨药迦
    者。景云。此处无名可翻故存梵音。泰基同云
    此翻族村。测云。梵语梨迦云族性。如是涂染
    不在小乘大乘始有。四明定不定。言如先所
    说作及增长业者。前第六门四句中。唯彼俱
    句作亦增长是其定业。余之三句是不定业。
    故今偏牒彼俱句来。若先所说至名定受业
    等者。牒前第五门。一由故意。二由方便。三由
    无治。四由邪执。五由其事。与此相违名不定
    受。复有四业等者。景云。此当譬喻师八业。不
    同萨婆多五业等。决定受业有二。一者报定
    就位不定。如是之业在凡时造。或在凡身圣
    或无学身。随于何身缘合必受。二者受时位
    定报则不定。凡时造业。或二定时经。或时入
    圣有学身受。若得无学转依之后毕不受。今
    言罗汉不善决定受业皆轻苦所逼名报熟
    者。即是报定位不定业。由此罗汉犹受别报
    苦受。言若已转依等者。即是报不定位定之
    业。罗汉不受。基云。明大乘但说四业也。此中
    多说。一云。谓先生此生凡位作不善业。此是
    决定业故。得罗汉时受少轻苦。故名果报已
    熟。已得转依有余涅??故。一切不善决定业
    受。异熟果皆不受。唯受少轻便酬。此是前不
    善势分?重令报受起。非不善业现在故。问
    此是决定业何故罗汉转轻受耶。答佛依未
    解脱身凡夫建立定业。非得解脱者身建立
    定业。此可转轻受故。二云。转依者谓入无余
    涅??。种子无故。一切不受。依未入无余涅??
    建立定业。入无余涅??名解脱相续。然阿罗
    汉入有余涅??亦名未解脱。故受轻业。又解。
    得有余涅??已。今有势分故。现在受小轻苦。
    其果报种子永断故。于未来一切不受。此意
    如此。又解。胜业犹在凡。或有学位少报苦
    逼故。便名已熟。从果为名故言。罗汉以于
    今身得无学故。若得金刚道后一切不受报
    果种子无故。罗汉身中有蛇哳等者。此是施
    报与等流果非今异熟果。得第三果已去已
    尽故。圆满处故言转依。五明一时牵搦。当
    言二业。谓如人言盗牵取一鸡。欲牵盗取是
    第一盗思。即于牵时更起一思我当搦杀。是
    第二思杀。若时起牵盗思。尔时不起搦思。
    若时起搦彼杀思。尔时不牵。以速疾转故。生
    增上慢非一时。谓一时实有二时思别。当言
    二业道别。六明三时报业。于中初明三缘成
    现法受。后明业力有多少。前中先善后恶。前
    中景云。由广大。谓慈无诤灭定见道无学。
    五因之外更加及佛为首大?刍僧。此举佛为
    首取其佛众。前之四因据各别为因。第五佛
    众总取为因。然外道众有九十五种。各言我
    师第一众最清净。今举佛取众为简余也。二
    思广大。谓于前五种用净心行施。三相续清
    净。谓于前生三业清净不障他施。今时行施
    无有施障。三因具足彼果定现受。即此现受
    之业。亦感生后二报。测云。具前三因。即成
    三时报业。下明翻前明不善现业。即于前由
    行不善。思障行施成就不善。为现报业。次明
    业力有多少。先法后喻。法中有唯得现。有得
    现生。有现生及后三时之报。有业虽得生报。
    有得生后有唯招后。文略不论。次举三喻况
    之可解。然此所明不同小论。谓若萨婆多业
    唯受一众同分。故作五逆人。于一劫中但受
    无间果。于中重业招于总报余得别报。正量
    部解具作五逆。于五劫中次第各受一劫。依
    成实论具五无间共招五劫。异熟非别别感。
    虽招五劫从初得名。故名生报。今大乘一刹
    那业具三功能。若起现报名现受业。若感生
    报名生受业。后业受亦尔。虽感三时从初熟
    位判三业不乱。七明感果多少。及以断除恶
    趣业。预流已断者。据实亦断招善趣业。如北
    洲等。今约全断故略不说。问若诸异生遣他
    行杀。未杀之时能遣之人望已后正杀。所杀
    成业道不。答准于藏论不成业道。今依大乘
    虽复入圣而有业种。故得业道。或可已入圣
    故。虽杀生已不成业道。三藏判云。后解为胜。
    言若已证入清意乐地菩萨一切不善业皆
    毕竟断等者。初地已见断恶业一切皆断。若
    修所断上中恶业。于见道时永伏不起。七地
    已来下品修惑相应思业。为利他故要知方
    起故。又解。七地已前以不系业往于恶趣利
    益有情。论主偏就系业。故云皆断。八明业
    业道相。思是业非业道等者。备云。前云思上
    假说三业。然即思可亦业道。何故此中业非
    道耶解云。前约真实理。谓善不善能得可爱
    不可爱等道果。故彼业即道也。今约世俗门
    故说非业道。基云。游履名道思即非道。能得
    果故名为果。道思亦是道故前言。意表业。
    即体是思。思于此中如何非道。下结不现。上
    来决择九门业讫。下以颂结。一自性相。二广。
    三略。四方便。五轻重。六增减。七瑜伽。八引
    果生。九决择。自下第三解生杂染。于中先结
    前生后。正决择分之为四。初明十一种生。
    二举经解释。三约十二缘起明生杂染。四重
    举经解释。初段文云十一生者。景云。一一向
    乐者。谓下三禅。二一向苦者地狱。三杂苦乐
    者。谓六天人鬼畜生。四不苦乐者四禅已上。
    五者欲界异生。六者八地已上。七者谓上界
    异生。已离欲染名为清净体。是凡夫名不清
    净。八者生在欲界名不清净。以有涅??法有
    暇处生便名清净。九者清净不清净处生。前
    第七就体。此第九约处以明以此为异。第十
    第十一可知。泰云。欲界有一分诸天及色无
    色界三地。名一向乐生。欲界一分天及人鬼
    畜生具受若乐报名杂生。基云。前七约生自
    体。后九约处为言。同景。又解。七者离染故名
    清净。异生故名不清净。约生对涅??等为句
    故。第九者体离染故名清净。此处不得见谛
    故名不清净处生对有暇处为句故。第二举
    经释中有四。初明摄受苦集。增羯吒斯恒受
    血滴者。犹当摄论汝等长夜增益贪爱恒受
    血滴。若尔直言贪爱。自得何须言羯吒斯耶。
    解云。羯吒斯者是梵语。此间无名可翻。故存
    梵本。贪爱者此间名。梵语自别。今言羯吒斯
    谓贪爱者。据体同相即名异相。显贪爱是此
    间名。梵语亦是羯吒斯。别有梵语。此言显示
    摄受集谛者贪爱也。二明五种非狂似狂。解
    支节者西国欲烧死尸。要须雇人解其支节。
    以易烧故。下言补羯娑者此即人也。三明流
    转。有十二颂。于中初有七颂明果流转。次有
    一颂明流转因。次有三颂半明流转过患以
    叹其惑。后有二句总结劝知。四明鬪诤劫中
    有其四过八不相数。第三约十二缘起明生
    杂染。中有三。初约五相明十二支。次通经异
    说。后明缘起有四次第。初举五相分别无明。
    余十一支总类不解。解相门中有八种相。并
    举果以显之。自性总相如前已说者。取说前
    际无智等十九无智。差别有九。一种子。二现
    行。三相应。四不共。五蔽伏心性。即前相应不
    共等四障蔽善心。六发业则不共无明。七不
    染则是法执无明。八离耻羞即前种子等离
    羞耻发起恶行。九坚固谓无性有情。就解业
    中有三。初约十一义辨无明业。次约十种人
    辨无明业。后辨无明于五处障碍。初中十一
    则为五对。一者不现见现见对。过未名不现
    见。现在名现见。二者劣中胜劣对。谓欲色
    无色界。三者利益不利益对。谓无罪有罪。四
    者真邪对。三宝名真。计自在天等名为邪。五
    者因果对。谓苦集是生死因果。灭道是涅??
    因果。有释此为十义。即下十痴所缘之境也。
    谓缺减者境名不现见。乃至第十现见者境
    名因果义。次约十人辨无明业。寻文可解。下
    辨无明于五处障碍以为其业。五处虽别略
    判为二。前三障圣后二障凡。一能障碍真实
    智喜者。障初见道。以二乘之人初证圣时虽
    有胜劣。同生欢喜故。二能障碍烦恼灭得者。
    此障断德。三障圣道成满者。谓障修道无学
    道二障于世间胜利。无明法中初约四义以
    辨。后约三界以辨。前中一堕无明趣无余三。
    谓无明种子。二有前二义。谓无明趣及所娆。
    谓现在起无明。不发身语而生羞耻三能发
    业。于前二上如无明所垢。第四发业又不羞
    耻。即名所媚。由前三种堕无明趣不名痴人。
    由后一种说名痴人。因果中因如本地分已
    说。谓不正思惟。果谓一切后有支者。行等十
    支并是无明之果。又于真如及诸谛不能解
    了者。谓于真如及安立谛不能解了。正释无
    明是其因体。下明生果。或复犹预者由无明
    不了生疑惑。即于此生耶。决定等老次从
    无明生见慢等。相应是果相。自轻蔑者根也。
    第二通经异说中。初举经为难。经有三支。后
    释通中。一熟俱有依摄引发因以释。二就助
    伴因以释通。第三明其次第有四。一牵引次
    第。谓无明行体是业惑性能招引。二生起次
    第。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处。直据现起前后相
    生。三受用境界次第。谓六处生触。触生受。现
    用境界。四受用苦次第。谓爱等五支。前三苦
    因。后二苦果。总明受用苦次第。如前第十本
    地云五支胎藏苦者是也
      卷第六十一
    上来决择生杂染。文有四段之中。前三已讫。
    自下第四重举佛经解释。于中有四。初解出
    爱王经。二解八苦经。三解三士经。四解十有
    情等杂之经文。就初经中先举王问后佛为
    解。问中先叙问意。第二正问。出爱王者即旧
    言优填王也。正本音言?焱友菽恰4嗽瞥觥7?br> 蹉此云爱。褐赖?此云王。优填者讹也。佛
    答之中初开六章次依章解。后结劝修学。解
    过失中先列十门。后次第解。言不相似子者。
    谓是下贱生与王不相似故也。若王真子与
    王相似。以形仪等与父相似。人皆爱之无詈
    害言。名相似子也。王功德翻前十过。衰损中
    初开五门次第解。后结彰其失。方便翻前衰
    损。可爱法中可爱是总也。可乐可欣可意者。
    如次配未过现也。亦可名异义同也。解能引
    可爱法中有三。初标列五名次第解法彰其
    利。解其第五勤修法行云。具足净信戒闻舍
    慧此举数也。后文次第解此五法。第二解八
    苦经中。初引经总标。后次第别解。云何众苦
    所随故苦谓生那落迦一向若饿鬼趣中乃
    至名众苦所随故苦者。此中应言傍生一分
    受苦亦是。上来数有此文。而此中据多分受
    苦者。谓傍生受苦少于鬼故。言云何?重所
    随故者。谓三界诸行为烦恼品?重所随等
    者。此门约行苦而说生苦相。余所处说前七
    是苦苦者。以就余门说。故无者妨此生老病
    死苦。勘前本地第十及缘起经广解。五取蕴
    苦亦由五相谓生苦器故等者。景云。谓作所
    缘能生众苦。名生苦器。作所依能生众苦。名
    依生苦器。基云。谓依此故生苦得生。是生苦
    之器故。言生苦器故依生余六苦。谓老苦等
    总名生苦器故。依此器而生苦。言依生苦器。
    或此是生苦之器。余六苦依生苦器。余六依
    生苦器而有此即生苦为器。合而言之名生
    苦器故。或初是生苦。第二是生一切苦器。合
    而并名依生苦器故。第三解三士经中。有二
    十四种。三合为十一番。初约行以辨三品有
    二复次。二生之所重二事。四圆满。五臣。六
    四语。七受欲。八食。九约施以辨。分之有三。
    一约物。二约田有二复次。三约心。十约戒辨。
    有七复次。言有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余三
    等者。景等云。谓受戒已后不行四依等。名无
    受随法诸学处支。不持讥谦戒名无随护他
    心支。不待随中诸学处戒名无随护如先所
    受诸学处支。此即前三是受戒。第四句是随
    戒。今勘前来声闻地明六支尸罗。至五十三
    卷中明?刍四支戒。与此同。即摄前六为四
    也。十一约修以辨。有四复次。初云唯得励力
    运转思惟等者。此约定方便以辨二种思惟。
    如作意中解。第四杂解经文。有八复次。十种
    有情众于十种法爱乐喜悦者。次第配之可
    知。义显易解。三发业中基云。一相应发刹那
    等起也。二亲生发近因等起也。三增上发谓
    远因等起。更引余烦恼而发业也。或前已摄
    尽第四增上。更多起烦恼方发。今勘论既标
    言三种。故前解为胜。亦可无明与业俱起名
    相应。前念无明引发后业。故名亲生更引余
    助。或无明发故名增上也

    瑜伽论记卷第十七(之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