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下)

    地品

    摄益自他阶级名地。前明生摄二品是行。行
    必依故次明地品。文中有三。初明摄十三以
    为七地。二明初地离恶趣因缘。三明十种净
    修地。前中云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
    者。前明第七唯在第十地。今何以通取有。据
    实通在佛中。前唯约因位。故略不明佛也。今
    实录之。故兼取佛。无加行乃至堕在第三决
    定中故者。景云。前功德品中明三决定。一种
    姓决定。有种姓者必成佛故。二发心决定。发
    心已后必定不退故。三无虚行决定。此三决
    定位地难知。十信已前名种姓。十信名发心。
    十解已去名无虚行。此中论文既说八地名
    第三无虚行决定。即知前之七地名发心决
    定。地前总名种姓决定。以其他前未有无漏
    现行但有成熟无漏种子故。基云。发心决定
    谓入初地。今第八地名不虚行决定。有释此
    第三谓在初地。今取前解如显扬文。在初地
    谓得自在时。又释此第八地第三僧只。如异
    熟住任运起行故。更无有漏心隔名决定云
    也。第二明离恶趣中。云百一十苦。如第四十
    四卷。言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
    自身代彼领受者。净意乐有二种。一无漏谓
    入地上。二胜故名净即此地前者是。第三明
    修诸住能净十法。于中初牒前起后开列三
    竟。第二依章次第别解。第三总结。如前住
    品所说信等能净修治诸住十法者。此牒前
    也。今于已下明起后也。安立能治所治者是
    一章门。略义者第二章门。次第者第三章门。
    后依此三解释可知
      行品
    上来三品辨自分行讫。次此一品辨胜进行。
    依地起行。故地后明行。行有四种因以标名。
    文中有三。初通明四行。第二偏解波罗蜜行。
    第三重解四行。前中又三。初举数列名。次释。
    后结。释第一行中有三番。释初云前说六种
    波罗蜜多等者。前说六度品也。其方便等四
    是前六助伴。此为一番。言如前说十二行相
    方便善巧者。谓如前菩提分法品中明内六
    外六十二种善巧也。五种大愿并如彼品。其
    实十愿。据胜者论故云前五也。十力方便。如
    力种姓品也。安立者。谓安立教。次辨二智差
    别。第六缘真第十缘俗。此为第二番。复有异
    门谓无量智名方便者。或取四无量相应智
    或前五无量智为方便体求后后智殊胜性名
    愿体。此文分明说智希求名愿体魔不坏道
    理名力。力还是智。如实智境名智。此为第三
    番也。释第四行。云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
    调伏等者。问曰何以取此名成熟有情行。义
    曰此所成熟也。由有此故起行成熟之故兼
    取也。第二偏解波罗蜜多行中有三。初解波
    罗蜜义。第二由三因缘次第建立。第三摄彼
    六度以为三学。就初解义中。基云。有二到彼
    岸。一时到彼岸。谓三大劫。二体到彼岸谓知
    如在因染故未显。在果明显故名到彼岸。三
    菩提岸。二乘名因不名员果。大菩提名果到
    彼岸。三藏又云。此有四。加善根到彼岸大乘
    善根而胜二乘也。故此中论云过余一切世
    间声闻独觉善根者。若即准此下论文唯有
    前三者。以善根能得妙果不取善根为也。就
    解第二门中初开三章。后依章释。当知所余
    波罗蜜多即此所摄者。六弊故立六度。当知
    后四度即前六摄。如相续解脱经中。行别相
    摄方便度是前三伴。愿度是精进伴。力度是
    定伴。智度是慧伴。若依地经。后之四度通伴
    前六。即前六中善巧摄生名方便。能增上进
    名之愿度。魔法不动名为力度。差别异知说
    名智度。即前六摄不复别论。据实如地经。相
    续解脱经据义增胜为论也。第三明摄六以
    为三学。前四为戒学。施为戒资粮。戒为自性。
    忍为眷属。精进为守护。后二为心慧可解。上
    来三段总是第二偏解度行。自下第三重解
    前四。以四解四如其次第文相可知
      建立品
    上来虽复通论因果。多分明因。自下对因辨
    果。大劫劝功。须有果遂得果成满求遂本心。
    建立所成名建立品。文中。初辨佛地功德。二
    品末通结前来所辨因果。前中。初列十一功
    德法门。第二随别解释。第三总辨。依如来住
    者十三住中如来住也。及依如来到究竟地
    者。七地中第七一分也。地住双举。摄义圆也。
    释相好中文分有六。初到相及随好名数。第
    二得满分住第三明感相好因缘。第四明修
    证位地。第五相名废立。第六??量优劣。初列
    名数。准诸经论辨丈夫相非为一概。且对广
    论略述离合。广论脚分足跟趺以为二相。四
    佛足跟员长端严直。七足趺端享两边端直
    与跟称[跳-兆+鬲]。又分一孔一毛为二相。十一孔生
    一毛。十二身毛右旋。二十肩?满充。即总肩
    ?以为一相。十八身广洪直相。即总身不曲
    及洪直以为一相。又分第二十二相为二相。
    二十三具四十齿相。二十四齿齐平密。二十
    五牙齿鲜白有光明相。即总此论二十三二
    十四相为一。二论相望可有四句。一此合彼
    离如跟趺等。二彼合此离如身不曲等。三彼
    此俱合如七处满等。四此彼俱离除上三句。
    顶上乌瑟腻沙者。是重顶骨。如来冠发中有
    重顶骨。存其梵音名乌瑟腻沙。随好中。云上
    下齿?等者。上下齿如冠华?。并皆殊妙也。
    [齿*虚]?为一。旧论分二者谬。角鬓两耳为四者。
    旧论云两鬓两角两耳故即为六。今角鬓各
    一。分耳为二。故为四好。第二得满位中。此文
    分明说从初地已上即得相好渐渐增胜。乃
    至坐菩提座方乃证得余之十行功德。若圆
    满者至佛方得。若下劣者先菩萨时亦已成
    熟。言又此一切菩提资粮略有二种谓去菩
    提若远若近者。谓未得相好名远即住地前。
    若得相好名近谓得入地以上。何以得知者。
    即次前辨入净胜意乐地诸相随好已得异
    熟。故知地前不得实报相好。又此卷后文云
    相好若对种姓地唯有种子依身。在解行地
    修彼方便。若在胜意乐地乃名为得。诸上地
    名清净。在佛地得善净无上。第三明相好业
    因中。先标说意。道理一切净业得灭相好。由
    无差别而随乐说业差别。次正辨业因。于中
    有二。初广建立。后略说。广中有四。一明六十
    三业感于相好。二唯净戒感于相好。三办合
    立。四总结。言唯一住故者。唯一寂处也。依一
    友故者。依友为师造此业也。或同一住处。共
    相摄受。同一师学。如水乳。为斯义故身诸毛
    孔各一毛生也。就略说中谓总依分品四行
    能感相好。彼说四行。一善修事业。二方便善
    巧。三饶益有情。四无倒回向。就初善修事业
    曲有四种谓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
    罪修作。今直就初善修事四种以明能感一
    切相好。于中决定修作能感一相。委悉修
    作能感九相。恒常修作能感五相。无罪修作
    能感余相者于此修内开为八句。一无损加
    行感二相。二次第应时加行感一相。三欢喜
    净心现行诸善感四相。四不依称誉修善覆
    藏己德感一相。五所修善根回向菩提感四
    相。六修善无厌无劣加行感二相。七于诸有
    情以利益心平等瞻视感三相。八于下劣善
    不生喜足起胜加行感一相。如是总数三十
    三。以阙第十四身诸毛孔一一毛生如绀青
    色螺文右旋。重感十五身皮金色。二十二齿
    齐平。故其若加一合二。还成数三十二也。第
    四修证位地。即有五位。一种姓唯有相好无
    漏种子。二胜解行地十解已去学作空观为
    能得无漏之方便也。三增上意乐地。现起无
    漏资重有漏感胜异熟。四上地转胜。五佛地
    无上。第五相名废立。如是诸相是有色故。三
    品众生易了知故。立为相。余不共法以难了
    知故不立相。又即如是三十二相与余功德
    所依能任持故偏名为相。由极殊胜令身端
    严故名随好。第六校量优劣。先辨校量。后乘
    明三无量。言大法螺相者。前二十二相中无
    法螺相。法螺相者即是如来咽喉中霜?宜?br> 大其形如螺。从此发声遍无边界最极圆满。
    所摄自体者。前说相好及相好外眼根耳根
    鼻根身根苻根四尘并是色蕴所摄自体。从
    于无量福德资粮所感。四清净中。一所依净。
    谓烦恼品?重气习永灭者。此据受用身。又
    于自体住舍中自在而转者。此据变化身也。
    此中兼取烦恼?重习气永灭。如对法第十
    四唯有取住舍无前永灭习气等。即此菩萨
    地解功德品中亦同对法。此有何意。此中据
    摄法周。彼中据有为净不取无为净。据实通
    有无为。第三心净。谓一切心?重永灭故者。
    明定清净。由?重尽入住无碍。此明离过。又
    于心中一切善根皆积集故者。佛甚深定善
    根积集。此明定用能摄胜德。第四智净。诸佛
    四智皆得清净。已离无明?重。此明智体离
    过。无碍自在者。辨其智用摄胜德。解十力中。
    文分为二。初别分别十力缘境。二后卷初总
    作七门分别。前中先列名。后次第释。依下决
    择十力以如量为体。依后卷初出自性言谓
    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但言处非处智
    力等。不言信力及余力等。以缘十境即名十
    力。从境为名。释初力中先别解十一句。后总
    辨略义。初文即释经中十一句义。若准下释
    大及仙尊位分为二句者应云十二句。今准
    略义可是十一句也。所谓如来。处非处如实.
    知.第一.力.成熟最上涅??.大仙尊位.自智.
    转梵轮大众中正师子吼也。言净不净果不
    平等因与上相违是名非处者。自在天不平
    等因非生果处。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说名如
    实者。世尊远离未得谓得增上慢智。故名如
    实。此即释上诸有所说一切如实故名如来。若
    一切智等指下。此复转释向前远离一切增
    上慢智。如前菩提品说。次解第一。次解力义。
    此上释经中如来处非处第一义也。已下释
    经中处非处力境界。余文有五句。一所应得
    即是涅??。二能得方便即八支道。三自证灭
    道。四为他开示名转梵轮。增语是名。谓诸如
    来有是梵名说名为梵。最初转从此已后余
    复为余已下展转化导遍诸有情。此解轮义。
    五世尊自显堕在诸佛说法大师圆满摄故。
    能说正道破邪道。于道怨敌无有怯弱。为伏
    他论宣扬自论。故名师子吼。以要言之已下
    第二略义有两番。初番云利行满即上涅??
    大仙尊位自知。利他圆满即上转梵轮以能
    显发辨了施设开示。二利圆满不共故名大
    众中正师子吼。亦可十一句中上之九句若
    自利圆满。后有二句名利他圆满。第二番云
    复有异门此中略义谓所应得等者。结前五
    义。一所应得即上涅??。二胜方便即上八支
    道。三自知灭道。四转梵轮。五于众中正师子
    吼。业力中。初释后结。释有八句。第三知四法
    受。广如自利利他品中说。结中云。一切分位
    者。谓四法受。加行差别者。谓有益无益等。
    定力中。初辨所知。后明能知力体。所知有四。
    一知等持等至所化种。二知障治。三知假立。
    四知清净。有四静虑有八解脱者。总举所知。
    即由如是乃至皆能成辨者。知定功能。若随
    彼彼乃至名等持至者。等持色类差别有十
    一。等至有六。广说如三摩?涠嗟亍H缢的酥?br> 广说者。引佛说证。以定力故放光普照。声说
    普闻。准阿含经佛或有时为化梵众。往彼天
    上身显胜光。口宣妙法。诸梵见光。闻其所说
    不覩其形。如是如来乃至除此无有若过若
    增者。此明如来依静虑故能有成辨。亦是定
    力所缘之事。如来于此静虑所乃至等持等
    至者。释上引经作用及以结文等。偏说如来
    依静虑意。如来于此静虑所作种类多住如
    实故。唯说静虑所摄解脱等持等至。不说无
    色定中解脱等持等至。第二解障治。静虑解
    脱杂染有二种清净有四种与上相违应知其
    相者。杂染二种中各有二故四。初染二者。一
    无巧加行。二诸盖现前。第二染二者。一自地
    烦恼缠。二自地随眠。治此四染故清净有四。
    第三假立。谓依静虑等引发种种功德。随彼
    功假立名字。第四清净可知。如来于此已下
    明力能知也。如所成熟修圆满乃至名诸根
    胜劣者。此明根力所缘境也。此中唯明入道
    根故但说信等五根。若通说生死根即二十
    二根。皆是。故婆沙说根力通四念处。若从他
    信乃至种种胜解者。此明胜解力所缘。如此
    胜解或从他信或自观察。即成三品爱乐。印
    解决定。名为胜解。旧名欲也。次明界力。缘于
    种子种子界。余处贪等行差别有八万四千。
    今说大数故言八十千。旧论云八万四千行。
    若即如是诸趣入门乃至如迦罗摩经等广说
    者。此明遍趣行力所知。有四。一知归趣顺观
    行。二知罪福不动业趣五趣之行。三知朋党
    各各趣顺相违见行。四知余一切品类差别
    此世他世无罪趣行。谓知三乘及不定性于
    三世中起趣涅??无罪之行。问。此遍趣行力
    与处非处力有何差别。答。处非处力知境即
    宽。遍趣行力但知诸行能有所趣。处非处力
    非唯知此。亦如余法。所谓大海?v数大地微
    尘一切有情诸心所念。又知七宝真伪等事
    如是无量。梵云迦罗摩。此云时。外国别有时
    经也。宿住力中。先总标举。次别解。后略结。
    八言说句六种略行者。泰云。略说六行故云
    六种略行。旧云六种同行者。同义与略义相
    滥。故谬译也。八种之事可为言诠。故言八言
    说句。景云言说所诠广即无量略有六行。于
    八言说中。后三合一同是寿量。故但有六。言
    是故唯于如是品类发起随念更无有增者。
    明宿住力随前起念更无余境。问。宿住力亦
    知自他过去无漏灭道不。解云。今此论中文
    虽不说。道理亦知。如法华说。过去有佛名威
    音王成正觉等。言若言说行所有行相者。即
    是所说六种略行。若言说句所有标说者。即
    是八言说句。及即于此随起忆念者。正明宿
    住随念力知。次明死生智力。亦名天眼力。于
    中先约天眼力释。后就死生力释。此中静虑
    说名天住乃至名为天眼者。所修得眼从彼
    静虑亦名为天。故名天眼。三藏云光明故名
    天。天是光明义。下释经中。极清净超过于人
    二句。次释死生智力。于中初明死生时所见
    好恶色相。后明由善恶行往苦乐处。于中分
    二。初明往恶趣。后明往善趣。前中。初广释因
    果。后总结之。所有坏戒者。身语恶行及彼等
    起者。意恶行也。及住彼意异品类者所成邪
    见等者。及住外道异品类者所成邪见诽谤
    贤圣。为欲开示那落迦相等者。为欲开示有
    情令生落迦想故。经中说堕险恶趣。为欲开
    示自性体事等者。为正开示地狱体事故经
    复须说那落迦也。结云当知此中若由此生
    者。恶行邪见等。若得生已受诸苦恼者。正生
    恶趣也。若受苦已复起所余自业所作种种
    众苦者。生地狱中受先业苦已。复起余业招
    众众苦。与上相违已下。第二返显法善趣。
    漏尽力中。云于最后有说名内证。第六神通
    者。景云。阿罗汉人得漏尽通住最后身说名
    内证。佛漏尽力亦于金刚心后佛智起时说
    名内证。远师云。我生尽等四。如实知道是证
    智。随义说四。即初起证智时得尽智故名我
    生尽。得无生智故不受后有。成实亦同
      第五十卷
    上来已别解释十种力讫。自下总以七门分
    别。初颂长行列其七门。后依七门次第解
    释。初自性可解。第二十力分别中。远公云一
    约时辨力。于十力中宿住知过去。天眼知未
    来余七知三世。其漏尽通应当分别。若就自
    身现证漏尽得知现在。道理所知无为不堕
    三世。论主择灭就人。故通三世。二约法辨
    力。于十力中初力最广总知自体。第七亦尔
    知不净等是知自求。知无我法名知共相。其
    漏尽力见有除暗能知自相。证空漏尽能知
    共相。余七知自道理。十力亦知无为。论欲就
    品类辨十力故不证无为。三约人辨力。十力
    皆缘一切有情。于各别有情知利益方便。景
    师云。三者能分别知诸有情身差别体事。今
    解新论事义即旧论利益也。言若就如来多
    所安住等者。诸佛对机住力即异。第五明作
    业。业力中云。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
    者。远公云。或计施有福。或谓施无福。名施福
    移转。道理遍伏一切罪福诤论。施者多故偏
    论也。景师云。如有一人故往礼菩提树及以
    布施。有人不知。即用金银买取彼人礼菩提
    树布施功德。又有人言虽买不得。种种诤论。
    今佛业力降伏此等巧知诸业。自作自受无买
    卖事。定力中。言三神变者。一神足神变。云现
    种种令他生信。二记心神变。即他心通记。说
    有情善恶心念令其归伏。三教诫神变。即漏
    尽通。自证漏尽复为他说令证漏尽。及能降
    伏等者。即前神足神变降伏不信。他心神变
    降伏?x慢。漏尽神变降伏有情烦恼相违异
    品怨害诤论。界力中。先略标其相。后广辨教
    授。前中云。能如其根者牒前根。如其意乐者。
    牒前胜解。如其随眠者牒前种子界也。依彼
    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者。依彼有情
    或初趣入五停观门。或有趣五趣行。或有趣
    入朋党异见行门。或有趣入三乘圣道行门
    等。如应安立此教授门即是遍趣行力所缘。
    但今说知界差别故乘辨之。就广辨中分二。
    初教声闻指如声闻地。第二明教菩萨。于中
    先问。次解后结。初业者。景云是十信也。昔远
    师云。等持资粮已下总无教像。不及前释。资
    粮有十一。一净持戒。二得善友。三守根门。四
    食知量。五损睡眠。六具善寻。七具信解。八具
    行者分。九具解脱处。十离三障。十一舍执着
    心。广如成实论。今云资粮。总摄彼十一。解中
    有三。初发观行。次观摄受。三教不舍。前中先
    教方便。谓诸如来乃至于内寂静来是也。次
    明教根本观行。于中初人空观。后教法空观。
    初云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为立名乃至于此
    有中如是言名想施设假立言说转耶者。汝
    依父母师僧为汝立名。即随此名执有实我。
    汝应思惟为离眼等六处别有自性真实之
    我。或离色等外处或双离内外及离中间有
    此我体。于中有我如是名想施设假立言说
    转耶。如是教观离内外处都无有我名于中
    转。汝既如是正思惟已当于此法都无所得
    者。汝思惟已当知于此六处法外都无我体
    而可得也。唯当如是如实了知但于客法有
    客想转者。劝彼了知但于因缘假有之法有
    假名转。无实有我者名字随转。自下教法空
    观。先眼空。后类耳等。若于尔时于自己名唯
    有客想已生已得者。牒前父母为立自己之
    名唯是假名已生已得无实有我。言复应在
    内如理思惟乃至除此无有若增者。制立眼
    若为一事也。名想施设总是眼名之差别也。
    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设是第二事。唯
    有依他眼根离言说事于中假立眼等名字名
    不能及。若寻眼名执有眼体是遍计所执毕
    竟无体故说眼空。言于此眼中所有制立眼
    名想设且非是眼者。复明名下所诠无有眼
    体。今时且明眼名非眼故言所有制立眼名
    眼想且非是眼言此唯有事于中假立眼名想
    等当知自性亦非是眼者。此唯有彼言说之
    事于中假立眼名想等。当知名字眼自性亦
    非是眼。此立宗也。下问答辨。何以故者。何以
    眼名所说非眼自性故。非于中乃至少有眼
    觉而能转故者。寻名执眼。非离眼名生于眼
    觉。明知离名无眼自性。此顺释也。若有此事
    乃至但于此事有眼觉转者。若眼名下有实
    眼体称眼名者。但缘眼体应生眼觉。何须更
    待眼名方生觉。然无如是乃至眼假施设者。
    客犹是假。是故此中唯于假立法相理中假
    立眼名想施设。无别所诠眼自性也。汝既如
    是乃至当得者。汝既思惟内眼知无。应思眼
    名唯是假设当生当得。上明眼空。下类耳等。
    知于其眼如是乃至唯有客想当生当得者。
    以眼类余耳等随言说性毕竟无体。又就见
    闻觉知随彼寻伺执等诸法。当知唯有假名
    当生当得无有实体。次明于前观行劝其摄
    受。如是乃至获得无倒心一境性来是也。下
    第三劝勿舍离。如是汝等乃至究竟出离来
    是也。当知已下。第三结。文有三。初正结名。
    次明三世如来皆同施设。后声闻若觉此观
    疾得通慧。若能于此如实通达者若观人空
    得入苦忍诸法现观。若能回心双观二空便
    能获得初地现观。遍趣行力中。云能出离行
    者。五度观等。不出离行者。趣五趣行等。第六
    明次第有三。初明第中云与其教授。令彼趣
    向世间离欲令彼获得如实之道者。景师云。
    世俗静虑无颠倒故名如实道。有释如实道
    者是出世间道。故华严云。为色界众生说出
    世道。旧论云。以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先教
    众生心世俗道离欲。后得出世间道离欲。次
    起宿住随念智力乃至净修已者。牒前第七
    遍趣行力。令彼有情于所趣入门正修加行摄
    住心已净修行已。言为说中道至当断执着。
    由宿住力知彼有情过去因缘令离常见。死
    生智力知彼未来当后受身今离断见。言为
    令永断烦恼从此后起漏尽智力者。起漏尽
    力为彼有情说法令彼尽漏。言若有乃至起
    不作作者。起不作烦恼之善作也。言增上慢
    者令其舍离此增上慢者。未尽诸漏谓尽诸
    漏。增上慢人由漏尽力令彼舍慢。第二次第。
    云普于一切缘生法中观察最胜妙法住智
    者。处非处智力知爱非爱果住善恶因中。故
    言妙法住智。次起业力观在家分至修证差
    别者。自业智力知在家人曾当现时修因证
    果种种差别。如是观察在家分已乃至如实
    观照一切世间者。业力观在家分已。起静
    虑解脱智力观诸静虑名观出家。以色界定
    离于五欲名为出家。谓观色界有漏静虑等
    非出苦道。知诸世间无救无归由大悲故以
    其佛眼观照世间。既观照已乃至其心趣入
    者。次起根力。现前知已便于说法其心趣入
    者。识根授法令心趣入。次复如前所余种种
    胜解智力等事者。从前根力次起胜解力等
    次第如前。第三次第。云观察一切缘生法界
    者。初力知彼三性因果名缘生法界。即知五
    无量中法界无量。次起业力乃至诸果者。业
    力知彼缘生诸法假立有情自作自受。即知
    有情界无量也。实观察乃至而教授之者。次
    起定力。既教授已次起余力等者。起后七力
    不异于前。第七明差别。亦有差别亦不差别
    者。基谓如处非处与自业以观善不善因故
    名无差别。但观善不善业能感爱不爱果是
    处非处。自作善业自受善报名自业力。故有
    差别。余下准此应知。景云。初力者善恶业得
    爱非爱果此直知因果也。业力兼知造业受
    果假人。知假人故不同初力亦有差别。同知
    业果亦无差别。第二对第三。知彼假人能修
    静虑意乐即彼能入是由业力。若知即依静
    虑现三禅支教授有情由静虑力。第三对第
    四。取彼信等俱生定。定是静虑力。若正分别
    ?中上根名为根力。第四对第五者。若由诸
    根取彼意乐此由根力。若正分别意乐差别
    由胜解力。由此乘辨六种意乐。初二一对谓
    不出离及与出离。次二一对清净远近。后二
    一对谓现得涅??当得涅??。第五对第六。若
    知胜解熏成自类相似种由胜解力。若正照
    取种子差别此由界力。因明种子有四。第六
    对第七。若知种种界类所起行迹趣入此由
    界力。若正分别行迹趣入由遍行趣智力。第
    七对第八。知于前际五停五趣等一切趣因
    由遍行趣智力。若知前际八言说句六种略
    行由宿住力。第八对第九。知依于前际先造
    诸业故令有情后际死生由宿住力。若正观
    见后际生由死生力。第九对第十。若知有情
    自断漏事未得究竟故于后际受生相续。由
    死生智力。若知有情自断漏事已得究竟心
    善解脱现得涅??由漏尽力。言那罗延天者。
    泰云此翻力壮也。天有那罗延力故言那罗
    延天也。有释摩醯首罗名大自在梵天。祖公
    名那罗延。梵王名梵世。四无畏中。分文为五。
    一总标指经。二开列四种。三对难辨相。四立
    所以。五教起因缘。列四种中。先总明四处佛
    自称叹。后别列四处。谓自称言我所知障断
    于一切法现前觉了即一切智无畏不共二
    乘。烦恼障断证得漏尽此共二乘。即漏尽无
    畏。为求脱苦者说道能出苦应当修习。即于
    向前出苦圣道有诸障法劝令远离。对难辨
    中。于前二处而兴难。云佛前自说我具一切
    智。如自弟子夏安居竟。从诸处来而便问言。
    汝同住安乐不。乞食易得不。此即不知故问
    无一切智也。复自称我诸漏尽。而爱语罗睺
    似有其爱。呵骂提婆似有?恚。既有爱恚知
    漏未尽。此前二种于佛身谤难。于后二处而
    兴难云。前第三说道能出苦。如阿罗汉得道
    满足。而有蛇啮疾病等苦。将知道不出苦。前
    第四说涅??障道。如预流果人已得道竟。仍
    有妻子等爱。加倦等恚。将知烦恼不障圣道。
    故云前后乖反堕非理相而兴谤难。谓于世间
    已下通难无畏。先总说意。佛对世间有明见
    无明见。有他心智无他心智。诸大众前于此
    自称叹处能为对治诸谤难中都不真实道理
    能为难相。故云都不见有如实因相。次别通
    四难。如通初难云。师弟别夏今来参我。所须
    慰问。非谓不知而问于彼。通第二难。众生入
    道藉种种缘。提婆刚强故须?语调之实非
    ?恚。罗睺调善故须?语化之实非爱结。通
    第三难。罗汉道漏尽未生苦。毕竟不受现身
    病苦。酬于前业仍得受之。通第四难。烦恼障
    道有其二种。谓见道烦恼障于见道。修道烦
    恼障于修道。初果已得见道见道烦恼毕竟
    不行。未具修道所以仍起妻子等爱。次明立
    四所以。何故无畏但立四种。答曰。若随所治
    怖畏无量能治无畏亦有无量。今随自他智
    断兴难。为通彼难故略明四。此中前二无畏
    通前二难即是自安名为自利。后二无畏通
    后二难是安弟子名为利他。次明教起因缘。
    此中如来若自称叹我今现觉诸法故成正
    觉。当知为引菩萨令其趣道故。若自称叹一
    切漏尽。为引二乘性人令趣证故。若复称叹
    道能出离烦恼障道。当知为引等趣三乘诸
    有情故。问。若佛称叹道能出苦烦恼障道引
    等趣三乘有情者。何故大乘中但言为菩萨
    不言为声闻障耶。小乘经中但云为二乘说
    不言为菩萨耶。为通此难。故释意云如来所
    说大小乘经句义之内。一一皆言为三乘说
    后二无畏。而结集者声闻藏中除菩萨言。菩
    萨藏中除声闻言。三念住中。意谓佛于长夜
    欲令有情于我所说三藏教中随顺而住。而
    诸有情有顺不顺。是即佛心有遂不遂。不生
    杂染贪?无明。此是但据他御众时如来希
    欲有遂不遂不生杂染。复由三众差别建立。
    若彼一向顺教正行不喜。若彼一向皆教起
    于邪行不忧。若彼众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
    不并生忧喜但住于舍。无忘失法中常随记
    念若事等者。景云。凡有营造根本作事名事。
    若处者所游方处。若如者作业方便如其根
    本。若时者凡所迳时皆无忘失。罗汉威仪等
    心。由带烦恼不调柔。所起身语或时失所。
    基云。若如者。即教化生之时随所宜方便也
    顺理故名如。又即如是方便故名如。一切种
    妙智中。景云。谓了知不善无记法简择舍离
    名一切种智。了知善法为他宣说名如来妙
    知。基云。若于不善无记法中无颠倒智知而
    不作是一切种智。若知善而作名妙智。前似
    后得智后言正智。其实无分别智不观不善
    等法但作善观故唯是妙智。其后得智是一
    切种妙智。又后得智二种皆有正智不然。上
    来即解十一种功德。自下总辨。总辨有四。一
    明十一功德成满位地。二将最后成满菩萨
    智慧对佛辨别。三明十一功德为十事利益。
    第四结其建立及不共。前云如是一切总名
    如来百四十种不共佛法者释已总结。下明
    满位。言即于此中至极善清净者。此据成满
    菩萨变化身相好。谓从都史多天降生人中。
    相好极善清净。若时乃至金刚喻定者。十地
    后证金刚喻定资粮极满。尔时若为无师自
    修菩提分法。从此无间乃至悉为无上者。此
    据成满处说言佛顿得。理实诸德从初地来
    即渐渐得。到佛方满。依发悟至证入一切如
    来行如来地者。景云。心意流转不住如车法
    喻并举名为意车佛意车满超诸菩萨。基云。
    以意业能有运载调广义故譬于车
    第二辨差别中有其八喻。前五及第八辨智
    差别。第六辨身。第七辨心差别。故后结云妙
    智身心有大差别。第三明十一德能作如来
    十种事业。以合相好为一事业。故唯有十。言
    由前所说乃至四无所畏所能成辨者。此解
    第四事。于前四难如次知见解了。故能答四
    问也。亦可通云于一一难知见解了。第四结
    建立及以不失。依此住此者菩萨依此佛功
    德仰学修习故名依此。住佛因行希求佛德
    故名住此。下明不共有二义。一者大悲等四
    法二乘都无小分相似故言不共。二者余德
    虽分得似皆不圆满故言不共。上来品中正
    辨佛地德讫。自下通结菩萨地所说学道及
    果。于中。初结此地具明因果为教依处。次释
    地名。后叹论劝持。前中。显示道及果名菩萨
    地者。景师有两解。一云前菩萨地初列十法
    中。持学唯因。第十建立唯果。余通因果。二云
    建立品唯果。位之与地通其因果。余唯是因。
    基云。学道谓智。果谓如境。又前地有为名学
    道。后地有无为名学道果。具说乃至实依处
    故。向明学道及果是一切种菩萨藏教真依
    处也。次释菩萨地有众多名。谓此地名菩萨
    藏本母。以具摄大乘因果之义。故亦名摄大
    乘也。烦恼业苦名为坏路出世对治名不坏
    路。下叹论劝持。谓若诸人天于菩萨地信解
    受持广为他说所获福聚如于佛说菩萨藏教
    乐闻受持开示称赞获福无异。何以故。以
    菩萨分别显示佛说菩萨藏经。略标广释令
    他解故。又由菩萨地开示三藏令多有情受
    持读诵。如说修行经于多时。像似法不兴。正
    法不灭。若于尔时像似法兴能引实益正法
    速灭。是故受持菩萨地得福无量也。昔远公
    言略有九人得大功德。一信二解三乐闻四
    受持五修学六书持七供养八恭敬九深重。
    此九人福与华严中十信菩萨乐闻业者宣说
    十地功德无异。彼有何德与彼等者。如彼
    经云如一切智集诸功德。一切智功德门品
    亦复如是。若人闻者功德亦尔。彼文意说如
    佛地集德无边。十地法门功德同佛。有人闻
    者德同地亦即同佛。第四持次第瑜伽处者。
    菩萨地有四瑜伽处中。初瑜伽内明种姓发
    心及行方便合有十八品。是所学法。第二随
    法瑜伽。明能学之行者。其四品。谓相分.意
    乐.住行。第三究竟瑜伽。是行成得果。是瑜伽
    之果。有五品谓生摄地行建立。今第四持更
    无别。但辨向前二十七品。及菩萨品内法门
    前后次第。故云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文中。先
    结前问后。第二正辨次第第三总结。就正辨
    中。言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姓乃能发
    菩提心者。即结种姓品及发心品。既发心已
    方正修行自他利行者。此结行方便持内自
    他利品。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
    者。结真实义品。无杂染故。得无厌倦方便者。
    结威力。以此品中明求诸神通得无厌倦故
    也。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者。结成熟
    品。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者。结无上
    菩提品。此结行方便持五品七法也。又于如
    是自他利加行乃至得大菩萨中者。牒前所
    结五品也。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
    立信解等者。此结学之方法力种姓品。于彼
    品中有其六法。一胜解二求法三为他说四
    法随法行五八种教授六种教诫六方便摄三
    业。今言信解者。结第一胜解。访求正法者。此
    结第二求于正法。广为他者。结第三为他宣
    说。亦于正行自能成辨者。结第四法随法行。
    于成辨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者。此结第
    五八种教授六种教诫。教授中。言或由菩萨
    或由诸佛而能教授。故言由此。于教授时。先
    审察彼心根欲性。故言于此既识根已教修
    五停。治偏增病。故言为此。言即由此于此为
    此而行者。结其第六方便所摄三业。上来六
    句总结力种姓品。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
    福德智慧增上所应行者。即如是行者。结
    六波罗蜜品。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
    生死方便能正修行者。总结四摄品及供养
    亲近无量品。即于此中乃至正行圆满者。此
    结菩提分法品。于彼品中有其二颂。总明十
    五法门。初颂颂九。后颂颂六故。彼颂言惭
    愧坚力持。无厌论世智。正依无碍解。资粮菩
    提分。止观性巧便。陀罗尼正愿。三摩地有三。
    法?扈弈纤摹=裱约从诖酥姓?扌惺蹦苄?br> 生死无杂染行者。结初惭愧也。即于此中正
    修行能于自乐行无着行者。此结第二坚力
    持性也。即于此中乃至无厌倦行者。此结第
    三心无厌倦。由于生死无厌倦故乃至得无
    所畏者。此结第四善知异论。言善知论已乃
    至善知世间者。此结第五善知世间。如是菩
    萨至访求正法者。此结第六依法不依人等
    四依也。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
    疑惑者。此结第七四无碍解。如是堪能断他
    疑惑乃至渐得圆满者。此结第八资粮。既圆
    满已至能勤修行者。此结第九菩提分法也。
    于修方便能正了知者。此结第十止观也。即
    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不求二乘涅??果
    者。此结十一性巧便也。既得如是乃至陀罗
    尼无碍辨才圆满者。此结第十二陀罗尼及
    十三正愿。又解略不结正愿。为欲永断一切
    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者。此结十四三摩
    地也。即于此中乃至正行圆满者。此法第十
    五四?扈蕖D弦嗝?姆ā<瓷侠匆呀崞刑岱?br> 品讫。自下结功德品有二十五法。于中有其
    五颂。初颂颂七法。第二颂颂四法。第三颂颂
    五法。后有二颂颂九法。如是正行得圆满已
    于一切有情及声闻独觉皆为殊胜者。将欲结
    后二十五法先牒前叹胜开二章门。所谓正行
    功德殊胜者。总举初偈七法以为正行为一
    章门。及可称赞功德殊胜者。总举后之四颂
    一十八法名可称赞。为第二章门。故初颂云希
    奇不希奇。平等心饶益。报恩与欣赞。不虚加
    行性。今此开列章。先结初颂七法。言当知此
    中正行功德殊胜者。牒初章。菩萨为利自他
    勤修正行者名为希奇。用利他事以为自事
    名不希奇。二乘不尔者。此结七中初二希奇
    不希奇。由诸菩萨下此结第三平等之心。由
    起如是乃至常施恩惠者。此结第四饶益有
    情。不望其报者。此结第五报恩也。菩萨如是
    乃至欲令彼得利益安乐者。此结第六欣赞。
    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者。
    此结第七不虚加行。当知是名展转引发正
    行功德殊胜者。结初章也。当知此中称赞功
    德殊胜者。将结后门。故牒第三章来。菩萨于
    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二乘等者。此起第二
    颂先结第三颂也。以先蒙记然后起行。为此
    义故先结第三颂第三颂中有其五法。故彼
    颂中诸菩萨受记。堕于决定中。定作常应作。
    最后最为后。今言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二
    乘者。此结第一六种授记。得受记已便能安
    住不退转地者。此结第二堕于决定中。授记
    有三。一种姓堕于决定。二发心堕于决定。三
    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言安住此中能于一
    切决定所作者。此结第三决定所作。决定
    所作彼说有五。谓一发心决定。二哀愍三炽
    精集四于明处方便修习五无有厌倦也。恒
    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者。此结第四恒
    常所作。如是坚固乃至最上施设者。此结第
    五最胜最为后。自下却结第二颂中四法。故
    彼颂云。无颠倒加行。退堕与胜进。相似实功
    德。善调伏有情。今云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
    无退失者。此结第一无颠倒加行。于未得退
    乃至如明分月者。此结第二胜进。由诸善法
    转增长故至不名相似者。此结第三实功德。
    言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乃至如实了知者。此
    结第四善调伏有情。颂中虽有退堕及相似
    两门。以非功德。所以论家不结。自下结后二
    颂有相门。颂云。诸施设建立。一切法寻求。及
    如实遍知。如是诸无量。说法果胜利。大乘性
    与摄。菩萨十应知。建立诸名号。言如实知故
    一切安立皆得善巧者。此结第一施设建立。
    言从此寻求下。此结法第二一切法寻求。言
    从此于此由此者。谓从诸如来施设建立于
    一切法由慧而寻求也。言既寻求已由此究
    竟已下。此结三如实遍知。言于诸安立得善
    巧故乃至三摩地王者。此结第四如是诸无
    量即五无量也。获得如是三摩地已乃至皆
    有胜果者。此结第五说法果利。能于大乘究
    竟出离者。此结第六大乘性也。以依大性而
    出离故能摄大乘者。此结第七摄也。由此复
    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者。此结第八菩萨十
    应知也。得彼彼名乃至皆共称叹者。此结第
    九建立诸名号。当知是名所可称赞功德殊
    胜者。总结第二章也。上来二十五法总结功
    德品讫。由得如是乃至成就其相。结其相品。
    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熟者堕
    菩萨数。乃至广说是也。如是正行乃至所能
    成辨者。结其分品。于二分中能成辨已乃至
    增上意乐者。结意乐品。如是意乐已下。此结
    住品。从此已上乃至遇佛菩萨者。此结生品。
    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者。结摄受品。恒
    常无间乃至如己舍宅者。此结地品。住此位
    已乃至不生喜足之者。此结行品。如是升进
    证得究竟已下。结建立品。是名菩萨义次第
    者总结也  有余依地。十七地内前九地明境。
    次六地明因已讫。此后二地辨其果也。观境
    起行方证果故。此中若依二乘因亡果丧果
    立二门以为前后。若至佛身菩提涅??分成
    两异以为前后摄论世亲释云。由种子灭有
    余。果报悉灭名无余。又有余名清离烦恼垢
    故。无余名凉离苦报热恼故。又言应化二身
    是有余法身是无余者。此约他受用及变化
    身起用未息名有余。此二若息名无余。以自
    受用身一得相续无断绝故。今此所明不言
    有余涅??。但言有余依。为此不得偏取涅??。
    释论解云。有余依地者。谓有余依涅??地也。
    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种。一施设依。乃
    至第八后边依。今全取一最后边依。除六摄
    事流转障碍取余一分。又此地中有四寂静。
    阿罗汉等住无学地具四寂静有少余依。是
    故说名有余依地。此地即是二乘无学身中
    有漏诸法总为自性。如来随无真定身心有
    漏余依。有变化似有漏依。故就他相亦得说
    名有余依地。文中初结前后开二章门。后依
    章辨。一地施设安立。谓于十七地中此文以
    十一地全五地小分为此地体所以者何。五
    地之中且如无心地中有五位无心。谓无心
    睡眠无想定及报灭尽定入无余依涅??界
    等。今唯取前四位除无余依涅??故言一分
    是此地体。修所成地一分者。景云。谓二涅??
    并是修慧所成三乘所得。今时但取修慧能
    成三乘能得有余涅??义故言一分。基云。修
    所成地中修成有无二为。其无为是无余依体
    今除之。取修成有为。问曰。言修所成但是修。
    何故有无为之言。义曰。直言修慧者即不取
    无为。今言修所成。既有所成之言。故串通
    无为也。其声闻等地通明四谛。其灭谛中有
    因尽果尽无为。今简去果尽无为。故言除一
    分。无余依地即所除全也。问曰。余地亦有非
    此地体者。何故唯除此五地一分。义曰。从多
    相从论。又随显相者取除。其稳相非此地体
    者略而不论。第三依施设中。云及依此故施
    设如是名字乃至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
    假用言说者。谓于五取蕴施设八言说句。如
    是卷说罗汉兴此八依相应不相应中。云与
    六摄受事不共相应者。谓共父母摄受事相
    应。以无学人不舍供养父母故。余六舍离故
    不共相应也。与流转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
    者。泰云。四识住中由贪趣向故名趣识住等。
    罗汉无贪非色趣识住等故无四识住。罗汉
    十二果因缘不成因果故也。与所余依非相
    应非不相应者。景云。与初施设依五取蕴非
    相应已离诸取故。罗汉后身虽复离取身仍
    是取蕴之类非不相应。与彼第三住持依名
    非相应已离四食爱故。非不相应罗汉后身
    仍假四食支持住故。第六苦恼依名非相应
    不造恶业感苦因故。仍受宿业致苦报故。与
    彼第七适悦依名非相应以离静虑贪定乐
    故。而有清净离染定乐非不相应。泰云。后不
    相续非相应此身暂有非不相应。故云与余
    依非相应非不相应  无余依地。此地体即前
    地所除者是。义准前知。释论解云。谓无余依
    涅??地也。一切有漏余依皆舍。二乘有为无
    漏亦舍。如来虽有有为无漏。而无一切有漏
    余依。故亦说名无余依地。文中初结前生后
    开列三章。后依二章释。言五地一分即此地
    摄者。无心地中通摄无心定及涅??。今但摄
    无余依地。修所成地中。亦取无余泥洹。由
    修慧得。是修果故。修所成地摄也。三乘皆通
    无余。此义可解。五识相应等十一地。皆是有
    心性。故不通无余也。又于此中以约三乘无
    余通说但说有五地分。若据如来亦有无寻
    无伺地等余地。又释。识之与意顺有漏故。佛
    地不说五识意地及定散地等。言一数教寂静
    者。数等数也。是言教也。无余依中并皆息也。
    二一切依寂静者。景云。无余界中离前八依
    名依寂静。泰云。依是身之异名。又是有漏之
    异名。三依依苦寂静者。景云。依前八依所生
    众生苦亦得永灭。泰云。身名为依。苦依于身
    名依依。四依依苦生疑虑者。景云。谓依八依
    生苦疑虑。无余中无。泰云。依依苦同前。凡夫
    学人及无学人虑未来苦为生不。由无下劣
    心等颂者。引于经说。前二句能证二涅??因。
    第三句是有余果。第四句是无余果。言谓与
    一切依不相应乃真无漏者。景云。依摄论明
    六种转依。今时所辨即是圆满转转前八依。
    烦恼及苦所显真如名无漏界。下列二经为
    证。如说?刍永寂灭名真安住乐者。无余涅
    ??名永寂静真安乐住。又如说言实有无生
    乃至无等生起者。实有无余圆成实体。泰云。
    无等者无为之法无与等。亦有乃至有等生
    起者。由述无余集起因缘有住生有起依他
    起性。若当无有生下。反解。若无所迷无余。终
    不说有依他生起乃至反流有永出离。即是
    经说若无如来藏不得种苦。由实有乃至有
    永出离者。顺结。即是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
    法。言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者。泰云。
    不为数之所数。又无义别二说故云说也。谓
    有非有不可说者。真如无相离言性不可说
    有及以非有。言即色杂色不可说故者。色碍
    如不碍不可说即。即色辨如故不说离。乃至
    即识离识不可说义。例前应知。寂灭异门者。
    若依小乘有其八名。名断名无欲名灭名谛
    名断知名沙门果名有余涅??名无余涅??。
    今大乘中当知寂灭异名无量。今但略辨二
    十六种如文可见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