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

    论本卷第四十八

    释增上戒住中。初问。次解。后结释会名。解中
    有三。初解十意乐。即地论名发起净分。二辨
    住相。彼论名自体净分。三辨校量。地论以前
    例后故无此文。若准下结文即为九段。下之
    诸地亦随结文。即判若干段。准之可知。前初
    地行十意乐极圆满故超入二地。十意乐中
    前九自利后一利生。即由如是十种意乐成
    上品。故等已下第二明自体净。于中初明住
    体。二于此住中下明住相总有五句。初两句
    明律仪戒。次有一句明摄善法戒。后有二句
    摄有情戒。言于此住中性戒具足者。初地虽
    无故犯犹有误犯。今于二地故误并无故具
    足。是为一句。二极小邪恶犯戒尚无。况中上
    品即离种毁戒垢。三又于十种圆满业道显
    现等者。谓能去十恶业道故十善业道圆满
    自性显现。如是性戒具足。能以妙慧于世间
    染不染诸业现行异熟等流果及出世诸业等
    流皆如实了知。四明自断恶修善复劝他行。
    五明等观众生愍其受苦。第一义苦是其行
    苦。是诸菩萨安住下第三辨校量。于中有二。
    初辨调柔果。后辨摄报果。至支趣果是见解
    摄局在初地故此不论。依如正法师解。为显
    不迷道之方便而修正行故除支趣果。又以
    前类后故不以说。道理十地皆有支趣果。愿
    果者与初地同。不异前故亦不论之。调柔果
    中先总指同前。后举喻以显。言广见诸佛善
    根清净如前应知者。谓前初地中云。谓于佛
    法僧供养摄受故。以四摄事成熟有情故。以
    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故等。举喻显中先喻后
    合。迦肆娑者青黑矾石也。旧论云迦私娑药。
    地论云矾石。以金体有微细垢故置矾石除
    之。于此住中下辨摄报果。初明在家果。次云
    当知威力过前十倍即示出家果。旧论云。神
    力十事如修多罗说。依如十地经云。一者于
    一念间得千三昧乃至十二。于一一身能示
    千菩萨以为眷属。此中云十倍者。初地得
    百。二地得千。故即旧云十事者谬也。有释。此
    云威力即名愿知果。今解不尔。结释会名中
    有三。初条结略说。次指经广说。后释会异名。
    前中九句。初一句结十意乐。次有两句结律
    仪戒。次有一句结摄善法戒。次有两句结摄
    有情戒。次有一句结调柔果。后有两句结摄
    报果。增上心住中亦问答结。答中九句。依地
    论判。初句是二地趣入三地方便。次句即是
    初住地心。次句即是正位地心。后有六句明
    厌果即地满心。初句中云已得十种清净意
    乐者。二地中自分行。复由余十净心下明二
    地胜进行。乃至入增上心住。此十净心依如
    地论说。一者依彼起净深念心。如经净心故。
    二者依不舍自乘。如经不动心故。三者于
    志求胜法起善方便。此能厌患当来贪欲。如
    经厌心故。四者依他现欲不贪。如经离欲故。
    五者依不舍自乘道利。如经不退心故。六者
    依自地烦恼不能破坏。如经坚固心故。七者
    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经明盛心故。八者依禅
    定自在有力虽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经淳心
    故。九者依彼生烦恼不能染。如经快心故。十
    者依利益众生不断诸有。如经大心故。依彼
    论判。此上即释趣行分。次有一句明初住地
    心。谓菩萨安住乃至能起广大悲愍意乐。谓
    菩萨安住增上心住时。所有种种过患能坏
    一切诸善行者皆能于彼诸行深心厌离等。
    言生依义心者。谓生利乐义之心。义谓利义。
    次有一句明住地心。谓从观诸有情乃至皆
    闻正法以为缘起。于中初观有情脱苦方便
    唯是其佛无障碍智。次推佛智由彼学起无
    分别智。次推此智由依定起。谓即三地所修
    定等。又推此定知因教起听闻为先。观见此
    已下有六句。是厌分果。初于正法访求无倦。
    二从菩萨发起如是精进已下能正修法随法
    行。三从既多住已复还弃舍已下弃舍静虑
    随乐爱生欲界。言如是菩萨离欲贪故名断
    欲缚者。离欲得定也。弃舍静虑等持等至故
    名断有缚者。弃上不受名断有缚。先从胜解
    行地乃至毕竟不转者。景云。先从胜解地入
    真如观已断见缚邪贪恚痴毕竟不转。泰云。
    由从胜解行地于法真如修胜解故。于初地
    中已断见缚。依诸见缚所起邪贪恚痴亦随
    灭也。若分别我见见缚收。于初地中断种子
    尽。若俱生我见乃欲缚有缚所摄。第四地中
    伏令不起至于金刚方断种子。边见亦通分
    别俱生如向我见断之。前之前后若邪见二
    取分别起故。此三见唯见缚收。初地菩萨断
    种子尽。四从广见诸住已下明调柔果。称量
    等位者。前之二地如练矿未尽。称两有咸烧
    之稍轻。今于三地如矿尽金净。称两住定。五
    明受生。六明威力。并是摄报果文。景云。所有
    威力下明愿智果中威力果。今解不尔。结中
    初结略说。次指经广说。后释会异名。由发闻
    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等者。谓求法时闻慧
    照法光明故言闻行正法光明。由闻生修故
    言等持光明等。由内心净者。谓此地证内修
    慧光明故言内心净。无漏若净意名为内心。
    谓即定也。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中问解结也。
    准下结文即知解中有十三段。初中云谓诸
    菩萨乃至应知其相等者。依如地经说。当以
    十法明入第四地何等为十乃至广说。地论
    释云。法明入者得证地光明。依彼智明入如
    来所说法中。彼智名法明入。彼所说法正观
    思量如实知二处顺行故。此思量有十种差
    别。思量分别众生假名差别。如经思量众生
    界明入故。依经分别如经思量世界明入故。
    依染分别如经思量法界明入故。无尽分别
    如经思量虚空界明入故。染净依止分别如
    经思量识界明入故。烦恼使染分别如经思
    量欲色无色界明入故。净分别如经思量胜
    心决定信界明入故。思量大心决定信界明
    入故。是中烦恼使者。谓三界。后二句。一依
    烦恼不染。二依不舍众生声闻等同不同义
    故。今此论云谓若假设等者。景云。此中但有
    十法明入略所说义。谓若彼假设者是第一
    明入。众生是聚假有。若由于中假设者是第
    二。于世止住假立世界入。亦是聚假有。若由
    此假设者是第三。即是有漏善等三性染法。
    由此法界三性之法假设众生及器世界。若
    平等胜义者是第四。是大虚空。亦可说彼真
    如名为虚空故。此中说平等胜义。若染恼故
    清净故成染成净者是第五。以识是染净所
    依止处故。云成染成净。若由系缚烦恼所染
    者即是第六七八。思量欲色无色以系缚别
    建立三界故。若由无上清净所净者即是第
    九第十。思量胜善大善二法明入。二乘无漏
    涅??不染名为胜善。大乘无漏过彼二乘故
    名大善。第二明成就智。云如契经说不坏意
    乐而上首至皆悉成熟者。谓十种法智能成
    于智。智是所成。此十是成熟智之法。是此中
    义意也。不坏意乐而为上首者。基师解云。即
    十法中之第一故言上首。旧地持云。成熟不
    坏净为首。地经当第二同敬三宝名不坏净。
    今解即当彼第一不退转心。不坏即是不退
    转义。经云初智故云上首。彼经云。诸佛子是
    菩萨得大地。即依如来家转有势得内法故。
    以十种法智教化成熟故。何等为十。一不退
    转心故。二依三宝中决定恭敬毕竟尽心故。
    三分别观生灭行故。四分别观诸法自性不
    生故。五分别观世间清慧故。六分别观乐有
    生故。七分别观世间涅??故。八分别观众生
    世界业差别故。九分别观前际后际差别故。
    十分别观无有尽故。言长如来家者。谓初地
    名生如来家。既生彼已今此地等名长如来
    家。得彼法体者。旧地持云得自在。经云得
    长家已得势力自在。又得体法得如来之体。
    谓真如是体法。又十自在言体法。第三辨
    修习菩提分法。言观一切种菩提萨?试錾?br> 力故者。此明修觉分。缘菩提名觉。是所求
    境。萨?蚀搜杂星椤J撬??场S帜芮缶跤?br> 情。又萨?适怯旅鸵濉S旅颓蟠笃刑帷5谒谋?br> 断身见等。谓此地能离伏第六识中我见。其
    余贪?等尚在。其第七识在入八地伏也。由
    彼断故已下第五明制业开业。远离习近。既
    如是已下第六明心调柔。准地论有十心。一
    润益心。二??心。三调心。四安隐乐心。五不
    染心。六转求上上胜行心。七转胜智心。八
    求世间心。九恭敬诸师随顺受教心。十随所
    闻法修行心。今此论有三句。一滋润柔和总
    摄彼初三心。亦可滋润是初润益心。柔是第
    二??心。和是第三调心。二有所堪能摄彼
    安隐乐不染心。三其心转复种种行相皆善
    清净摄彼后五心。又善知恩已下第七明随
    顺功德皆隆盛。如地经说。是菩萨如是成知
    恩心知报恩心转柔和同止安乐直心??心。
    无稠林行无有谄曲无有我慢。善受教诲。得
    说者意。此论举初二句等取余句。寻求上地
    至远得安住者。是第八修治地业支大精进。
    地经明十精进。一者不休息精进。乃至第十
    善分别是道非道精进。如彼广说。明意乐
    胜解净修治。第十明圣教怨敌不能映动。地
    经云。是菩萨深心界清净。深心界不失。信解
    界转明利。生善根增长。远离世间垢浊。断诸
    疑心无有疑网。现前具足成熟喜乐。如来现
    前如无量深心现前成熟。今判彼文属当此
    句。谓乃至善根增长未配第九句。远离世间
    垢浊已下配第一句。亦可总属第九句释之。
    广见诸佛已下第十一明善根清净。名调柔
    果。多作已下是第十二三句是名摄法果。苏
    夜摩者。此言善时分。下释会名中言菩提分
    法如实知焰能成正法教慧照明等者。景云。
    于四地中修道品智名焰。能立教智名慧。名
    焰慧地。基云。谓正法教是所照。此智能照正
    法教故名焰慧地。诸谛相应增上慧住中问
    解结。解中有十。一修十种平等意乐得入五
    地。言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者。如十地经。五地
    中诸佛子若菩萨得第四菩萨地善满诸行已
    欲入第五菩萨地。当以十平等深净心得入
    第五地。何等为十。一过去佛法平等深净心
    故。二未来佛法。三现在佛法。四戒净。五心
    净。六除见疑悔净。七道非道智净。八行断智
    净。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净。十化度一
    切众生净平等深净心故。论曰。胜慢对治者。
    谓十平等深净心。同念不退转心故。前地已
    说解法慢对治。今此地中说身净分别慢对
    治。乃至广释。解云。谓于四地自谓得生净胜
    佛家。得彼道品内净法故便起身净慢。正障
    法身平等之义。今修平等正治彼心。此十心
    中前三观法身修平等心遣于前地生佛家慢。
    后七遣于佛家所得自利利他道分内法上起
    慢心。此中景基等解言。谓无等觉者。谓觉三
    世佛一切功德一切法平等。谓佛是无等。觉
    此无等名无等觉。以三世佛即为三平等。即
    无平等也。言与诸觉等者。即是次六。随顺
    诸佛法与三世觉等为因故言与诸觉等。虽
    有六种要摄为三。所谓三学。初一是戒。次一
    是定。后四是慧。虽分有七所谓七净。名戒
    净。二名定净。三名见净除身见。四度疑净除
    疑。五道非道净除戒取。此前五种大小若同。
    后二名异。小乘六名行净。七名行断净。以小
    乘趣灭尽故。大乘六名行断。七名思量菩提
    分法上上净。以大乘中依其断超胜求。如此
    七净即六平等。以合度疑见二为一。度疑见
    平等故。若约位辨。戒定在见道前。次三在见
    道。后二在修道。言超过所余诸有情界者。即
    是第十教化众生净平等深净心。大悲化益
    超过二乘异生等类。此十中前九自利后一
    利他。言及以诸法如其平等者释平等名也。
    当地论云以于平等中心得清净故名平等深
    净心。若依测师。言谓无等觉与诸觉等者。是
    经中前三句是诸佛法。言及以诸法如其平
    等者。是经中后七句是随顺诸佛法。第二明
    善观谛。云多分希求智胜性者。住五地中多
    分希求观诸谛智。于四圣谛至应知其相者。
    准经本有十四谛。四是本十是末。末解本四
    非有别法。十谛者。一世谛。二第一义谛。三相
    谛。四差别谛。五说谛。六事谛。七生起谛。八
    尽无生谛。九入道谛。十菩萨诸地起佛智谛。
    初二谛即真俗二谛。次四名苦谛。次一名集
    谛。次一名灭谛。后二名道谛。前之九智化小
    乘人。后之一智化大乘人。彼经广说。此中但
    有略义。谓依晓悟他乃至名如此说者。谓依
    晓悟他等。初三奘法师两释。依晓悟他此一
    句。谓以四圣谛教二乘。二乘非佛乘故说为
    他。依自内智此第二句。谓以教大乘种姓众
    生。大乘种姓众生是佛自乘。故名依自内智。
    依俱处所此第三句。谓前二是别教。此一句
    是总教。大小二乘为此二乘别总人等说四
    谛名为此说。又释。此三句即三转法轮。依晓
    悟他是示相转。谓示谛求他谓言此是苦乃
    至此是道。依自内智是证相转。谓此苦我已
    知乃至此道我已修。依俱处所者谓劝转。谓
    教言此苦我已知汝应知乃至此道我已修汝
    应修。为此三转故说名为此说。即为三行相
    也。次即谓三藏。契经是经。调伏谓?衬我??br> 律。本母谓摩?炖礤仁锹邸S纱巳?毓饰宜?br> 四谛名由此说道前三故合为六种也。依于
    现在众苦自性是苦谛。依于未来苦因生性
    是集谛。依于因尽彼尽无生是灭谛。即因尽
    之灭果尽之灭。依于修习彼断方便性是道。
    如此说四谛名如此说。即十行相也。测云。晓
    他者。即地论说十相智中前之九智是作小
    乘智。对大名他。依自内智者是后之一智。对
    小名自。此二句智即十相智。依俱处所者
    四谛智通摄自他名俱。为此三句说两门智。
    依于契经等者。此三句智由三藏教故说。依
    于现在众苦自性等者。此两门智所缘境。如
    此说者。此四谛道理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实
    法分别智观。即此四谛差别说十谛为教化
    众生方便智。如是于谛善巧菩萨已下第三
    明毁坏诸行悲愍有情。以慧正毁者。地经云。
    如实知一切有为行皆是虚妄诈诳或凡夫。
    摄受乃至心支正愿者是第四句。及即于彼
    乃至皆悉成熟者是第五句。谓即以意乐
    正愿为能摄。正念慧行等是所修起念慧惭
    愧等。诸胜德中念慧在初。故言念慧为上首。
    诸作意乃至成熟有情者是第六句。如契经
    说已下第七明引支世间工巧业。于中分二。
    初明引支工业所由。后结之。前中有十二
    句。初句是总。后十一句别释。所以善五论。
    言能益有情世俗书论印算计等者。是中书
    等有四种障对治。四种障者。一所用事中忘
    障。取与寄付闻法思义作不作事已作未作
    事应作不应作事此对治故书。二邪见濡智
    障。以因论声论对治此二故论。三所取物不
    守护障。此对治故印。四取与生疑障。此对治
    故算数。数者一一为二二二为四如是等。算
    者一从十横如是等。其余一切已下第八明
    善根清净。牟婆罗宝者。当此言玛瑙宝。谓前
    地于金上已加末尼宝。今此地更加马瑙宝。
    受生多作已下第九明受生。珊都史多此名
    喜足。此即摄报果中在家之果。若在人中亦
    有出家之果。所有威力当知此说千俱胝数
    者。是第十句也。缘起相应增上慧住中问解
    结。解中有十。一初明十法成满得入此住。如
    地经言。当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为
    十。一者一切法无相平等故乃至广说。今此
    中云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平等性故乃
    至有无无二平等性故等者。如旧地持有一
    二等数标名。此论有十一故字。不可数之。
    且准旧论言。一者第一义自性平等。当此中
    第一由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即当经第
    一一切法自性无相平等。此中意谓由缘胜
    义理故一切法平等。如旧论第二无言说行
    无相平等。当今云言说造作影像无相平等
    性故。当经言第二无想平等也。此中意谓一
    切言说造作影像等皆由想起。今此相亦无。
    无想平等也。于理本无相有是妄生故。如旧
    云三者无生平等。当今言即由此相自然不
    生平等性故。当经言无生平等。景言。即前依
    他因缘生法无自然生故名无生平等。基解。
    此意谓即由此心想无故自然无名苦生。又
    即由此于言说造作依他性平等故执有自然
    生者。此自然不生但是因缘生故言无生平
    等无自然生也。前解为胜。如旧论言四者因
    缘不超平等。当今因亦不生平等性故。当经
    云无成平等。今又云自然与因皆不生故者。
    双牒前二句以起后也。经言无成平等者。疏
    云以无生故亦无苦性。成起现前。三藏云。因
    是能成果是所成。执有自在天等为因。因既
    不能生。故言不成平等。以从因缘生故。自
    然与因皆不生者。谓执有自然生及自在天
    等为因生皆不成也。基更解云。生前不平等
    谓心想造作等无故苦自然不生。非但自然
    不生。今因亦无故不成平等。自然与因皆不
    生者。即双重解果因俱生义。即第三不生
    第四不成平等也。如旧云第五毕竟寂灭平
    等。当今言毕竟本寂平等性故。经云第五寂
    静平等。此中意谓杂染本来寂静故。若依基
    释第六是能照智故。第五第六皆约真如为
    论。三藏开此毕竟本寂平等性故一句。成第
    五第六寂静平等本净平等。次下句别是第
    七平等。问曰。此二何别。如旧解第五离染因。
    以第四三是离染果故。今第六是明离净相
    对治灭。今如何别解言毕竟本寂之言俱是。
    旧经第五寂静平等一句正是真如。下现有
    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当旧离
    诸虚伪平等。旧经本净平等即是正智离虚
    伪戏论也。问曰。如旧论文可通。如经本净即
    真如云何通。此第六是正智故。义曰。如经亦
    是正智照本寂故名本寂。非体是本寂。又解。
    此现有体事等一句是经第七。无戏论平等。
    其第五六毕竟本寂。开之如前。景言亦同。如
    旧论云。第六离诸虚伪平等。当今现有体事
    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当经云第六
    本净平等。此中意谓真如体相常净。故举能
    证智以显。如旧云第七无取舍平等。当今
    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旧经第七一
    切法无戏论平等。此中意谓远离能所分别
    戏论相故平等。基言。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
    等性故。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
    性故者。当地持第七取舍平等。当经第八无
    取舍平等。若准经以毕竟本寂为二胜。若合
    为一即开此故字为二。虽然不依经文。此中
    意者谓烦恼众苦得解脱故一切取舍平等
    也。如旧云第八一切法离平等。当今言即此
    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经言第
    八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此中意谓于染净
    法无舍取相故平等。景云。此一复次地经无
    也。如旧言第九妄想境界如幻如化平等。当
    今言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
    故。经言第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
    中像炎化平等故。此中意谓我我所实非有
    故平等。如旧云第十妄想境界有无无二平
    等。当此中言无分别智所行有无无二平等
    性故。经言第一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故。意
    谓若成若坏无二相故。如是菩萨住此住中
    下第二明觉悟缘起生解脱门。以一切种缘
    起正观观察了知者。如地经说十番观因缘
    集法。所谓因缘分次第故。一心所摄故。自
    业成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先后际
    故。二苦集故。因缘生故。因缘生灭缚故。随
    顺有尽观故。如彼经论广释故。言一切种正
    观依缘起智能引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者。观缘起生灭故。无我故是空行。以有生灭
    无常流转道理及断之得无为故名无相行。
    以是有漏有为深可厌坏不生希愿故名为无
    愿。是此中意也。由是因缘已下是第三一切
    邪想不现行句。菩萨如是善于胜义至一切
    有为。是第四方便摄受生死句。谓菩萨善达
    真如故悲愍有情。知烦恼系故众缘合故离
    我我所及诸染污。不是离烦恼众缘合外别
    有系有情。如是知故不舍生死住在涅??。为
    愍有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入般涅??。应入
    生死教化有情。是此中意也。如是乃至而亦
    不住者。是第五无着智现前等句。经云菩萨
    作如是观已。起大悲故不舍一切众生故。即
    时得无障碍智门现前名般若波罗蜜行。光明
    现前照已。为满助菩提分法因缘。而不与有
    为法共住。观有为法性寂灭相亦不住其中。
    欲具足无上菩提分法故。论言无障碍智者。
    谓如来智。然此未成熟名为光明现前。基言。
    谓无着智现前故不染生死。般若智现前故
    不入涅??。前谓正智后谓后得智。又俱通二
    智且约智悲二行别之。言又即此住有猛利
    忍等者。如经言菩萨住现前地般若行增上
    成熟。得第三利顶忍随顺如实法无有违逆
    故。测云。此即于第七前方便上品忍。如是乃
    至当知亦尔。是第六证得无量三摩地。如经
    云。是菩萨住此地得信空三昧。乃至第十离
    不离空三昧。是菩萨得如是等十空三昧门上
    首百千万空三昧门现前。余二三昧亦尔。由
    此乃至意乐不坏者。是第七句。如经言。菩萨
    住此地。复转满足不坏心决定心。乃至第十
    满足方便智行心。论不坏心者坚固不退故。
    是不坏心有九种。一信观不坏如经决定心
    故。乃至九化众生行不坏如经满足方便智
    行心故。于一切种乃至不能引夺者。是第八
    于佛圣教不可引夺功。基师解云。何故前初
    地非他引今复论之。且义别初地。谓真如
    教非他引。或一切教非他引。非总相非他
    引。非别相非他引。今此于一切种圣教非他
    引别相中非他引也。余如前说已下是第九
    善根清净句。今此地中如琉璃宝珠。于前金
    上庄也。即一切地准前当知。言四风轮者。或
    四方也。风受生多作已下是第十。第十一句
    可知。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问解结。解中
    有十二。初明妙慧所引进道胜行成满得入。
    已得十种妙方便慧者。此慧即是入住方便所
    引世间不共一切有情而于一切世间进道胜
    行。景言。行随世间故为共。世法不染故名不
    共。趣求彼地名为进道。学后地行名为胜行。
    基云。此进道胜行作有相行缘事相有差别
    故名世间。非涅??乐之所缠缚故名不共。以
    体是无漏故以有相故亦名为共。有情所不
    能行故名不共。作缘事相故名共。测言。由智
    不住生死故名不共。由悲不入涅??故名为
    共。如经广说应知共相等者。地经言菩萨善
    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地者。当以十种方
    便智支起殊胜行入。何等为十。乃至广说。论
    主判十为四。初一名为身财因事。第二名为
    护恶因事。第三名为护善因事。后七名为化
    生因事。今此中云谓依能起世间兴盛摄受
    福德者。意谓依能起世间兴盛因之事菩萨
    行之摄受福德也。即第一身财因事。经云善
    修空无相无愿而集大功德助道故。二依于
    有情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者。诸多于有情而
    起于恶。故有情是恶因。今以利益安乐增上
    意乐于彼有情故不起恶也。即是护恶因事。
    经言入诸法无我无寿命无众生而不舍起四
    无量故。三依为菩提福德资粮菩提分法后
    后胜进者。为证菩提果故速集资粮也。即护
    善因事。经言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罗蜜行而
    无法可取故。四依不共声闻独觉者。即是化
    生因事。七门中第一愿力取生作上首教化
    余众生故。经言得远离三界而能应化起庄
    严三界行故。五依有情界者。是第二门说对
    治故。经云毕竟寂灭涅??而能为一切众生
    起灭贪?痴涅??行故。六依诸法界者。是第
    三门为灭诸障故。经云随顺幻梦影响化水
    中月镜中像自性不二而起涅??无量差别心
    故。七依诸世界者。是第四门于大法众会集
    故。经云善知一切国土道如虚空而起庄严
    净佛国土行故。八依诸如来身智者。是第五
    门见闻亲近供养修行生福德故。经云知诸
    佛法身自性无身而起色身相好庄严行故。
    九依诸如来语智者。是第六门转法轮故。经
    云知诸佛音声无声本来寂灭不可说相而随
    一切众生起种种差别庄严音声行故。十依
    诸如来心智者。是第七门所问善释故。经云
    入诸佛于一念顷通达三世事而能分别种种
    相劫数修行随一切众生心差别观故。菩萨
    与彼共相应故已下第二明通达如来境界起
    无间缺加行。从初乃至如来境界者。谓与前
    十种妙方便慧共相应故。能达一切如来境
    界。以前慧所行处是佛境界故。言及为彼起
    无功用无相等乃至不远离道者。景言。八地
    之中真观无功用故。言无功用无相无分别。
    俗观仍有功用。能知俗谛犹如幻化。故云无
    异分别。八地观彼二谛境界名观无量佛境
    界。二观但起名起无间。真俗双观复名无缺。
    今七地菩萨为起八地如此观行故。精勤修学
    一切威仪。若行若住恒常作意。一切位中不
    远离道。基云。又为佛境界故起无功用无相
    无遍计执分别。无量后得智依他分别。观诸
    佛境界起无间缺。常精勤学一切威仪行住
    作意不离心口身而作是行。于一切分位行
    是不远离之道也。此无功用无相观佛境界
    是道。于威仪中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远离
    之。故下结文云通达如来境界起无间无缺
    勤加行故。彼于一一心刹那中已下第三明
    一一刹那圆证一切菩提分法。地经言菩萨
    于十地中悉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但第七
    地胜故得名。乃至广说。今即于此第七住中
    具足发起一切佛法觉支圆满者。于七地中
    念念恒起十波罗蜜故。言具足觉支圆满。此
    住菩萨加行行圆满所摄故者。功用究竟也。
    妙智者。则空方便智也。神通行清净者。引发
    世间殊胜行。离相修习名为清净。能入第八
    住者。功用行终得入八地无功用位。若依测
    师等释。从此住菩萨加行行圆满所摄故至
    能入第八住故者。判为第四有加行行圆满
    摄句。从由是菩萨已下乃属第五句。今取景
    师判文。顺下结故。由是菩萨此住无间下第
    四明安立染污不染污。谓第八地无功用故
    一向清净。七地有功用故名杂。此第七地初
    得无相是第八地前导故名不染。未得根本
    无相尚有功用有所希求未能任运无相故堕
    杂染。今此住中已下第五明有加行行圆摄
    句。如地经云。菩萨住远行地中不名有烦恼
    者不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行故
    不名有烦恼者。贪求如来智慧未满足故不
    名无烦恼者。景云。修断烦恼上中二品在
    见道中已伏不行。为众生故七地已来仍起。
    下品烦恼时复现行。今言贪等上首烦恼皆
    悉除断。据七地中入观时多出观起惑时节
    极少。以从多故言贪等皆悉除断。基云。此住
    一切贪等皆悉除断。据地满心非八地心断。
    如是或如佛地论自当分别。当知此住非有
    烦恼下释云。一切烦恼不现行故地满为论。
    如前释非离烦恼下释云。求佛智未得。由有
    相似爱佛菩提执在故非离烦恼。故下结文
    言有加行行圆满故。如是行者已下第六明
    三业清净。依于意乐清净业转世间功巧业
    皆得圆满。所以偏明。第七地中功巧业满者。
    凡是工巧营造必便功用所作事成。从初发
    心为利众生学诸工巧依求财物拟行给施。
    乃至七地所学工巧方始妙成。以第七地功
    用究竟工巧成满故也。佛赞则行不赞不行。
    如四地说。于第五住已得工巧。今至七地转
    得圆满。故三千世界共许为师。略不言除等
    位菩萨。以等位菩萨亦不相师故。第八地中
    诸静虑等如异熟住不须加行任运现前。今
    此地中未能任运。如第八地异熟住故有功
    用。故诸静虑等方能现前。由修行相现在前
    故。地持与此少异。彼之一切禅定菩提分法
    皆现在修而不受法报。此诸菩萨已下第七
    明逮得不共二乘三摩地。如是方便乃至三
    摩地门者。地经云。菩萨住第七地中入名善
    择智菩萨三昧等。乃至菩萨如是大智通门
    满足上首十三昧。能入百千菩萨三昧门净
    治此地。旧论云。菩萨于此住思惟方便入善
    伏三昧。生百万三昧。菩萨如是一切烦恼皆
    悉远离乃至勇猛加行者。景云。七地菩萨由
    离诸惑一切分别所随三业皆悉不行。而不
    舍离寻求菩提勇猛加行。基云。由有微细分
    别难可了知。无?分别故名为无相。前地等
    有?分别名有相。此皆随顺菩提之分别故
    不舍离。妙善修治无生法忍之所显支者。长
    入真观无生法忍念念增明。故言善修无生
    法忍。无生法忍即正证无分别智。又诸菩萨
    已下第八明念念能入灭定。第六住中所入
    灭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者。景法师云。但言
    第六住不前五住者。举终显始。从初地至六
    有出入观异不恒灭定故举第六。类显前五
    亦暂入灭。亦可前三地相同世间不论得彼
    灭。四五六相同二乘。四地初得道品无漏譬
    于初果未得灭定。五地菩萨如第二果亦未
    得灭定为此不论。六地菩萨譬第三果得灭
    定故所以偏论。七地菩萨得无生忍如阿罗
    汉故念念中恒入灭定。问若七地念念恒入
    灭。是则二智究竟不行。答据堪能念念入。未
    必念念恒入灭。若据真观离相假名灭定。即
    念念入也。三藏云。西方两释。一云。八地已上
    方入灭定。七地已下顿悟菩萨即不能入。所
    以者何。七地已来超三界惑而现在前故不
    能入。今云六七地中能入灭定者。据正体智
    相应定数缘寂灭故名灭尽定。非二十四不
    相应中灭尽定。一云。初地已上皆入灭定。故
    楞伽云。佛告大慧。从初地乃至六地入灭尽
    定。声闻缘觉亦入灭定。乃至声闻缘觉即不
    得入。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定。今云第六地所
    入者。以第六地中分得无相故能伏烦恼。能
    伏烦恼能破入灭定障。又三藏云。六地已还
    由作无量加行方入灭定。第七地亦由方便
    欲入即入。是故假设为言能念念入。非谓相
    续义故名念念。所以然者。六地已还亦有多
    刹那相续入故。然此菩萨甚希有奇业至能
    不作证者。重显七地菩萨常入真观实际境
    中。而不作证起利他行。彼由如是已下第九
    明现行一切有情不共世间行。景云。能行一
    切同有情行异于菩萨所行妙行故言不共。
    菩萨妙行虽同世间而非彼性。如经广说。测
    云。虽复处染而不染着故云不共也。此中总
    义下出彼所指经中现同有情相似之行。总
    义有八。一同福业事。二同摄受亲属徒众事。
    三同异生求受生事。四同初发心者发起进
    求三解脱住。五同信乐下乘为他调伏事。六
    同受用诸欲差别事。七同外道为佛回转事。
    八同世人随他心转随大众转。余如前说下
    第十明善根清净。受生多作已下第十一二
    受生威力文相可知。基云。此地中十二段又
    如结准配知。第五有加行行圆满摄故者。着
    上文似与第四颠倒结。第四合第五。第五合
    在第四。三藏云。此第五有加行行圆满者。即
    是今此住中一切贪等皆悉除断。以有加行
    行圆满故所以断除余惑。还是依次结非颠
    倒法。无加行无相住中问解结。解中有十一。
    初明入一切法第一义智成满得入。案地经
    说。一入一切法本来无生。二无成。三无相。四
    无出。五不共。六无尽。七不行。八非有有性。
    九初中后平等。十真如无分别入一切智智。
    论释彼忍于四种无生中应知。一事无生。二
    自性无生。三数差别无生。四作业差别无生。
    初七句是事无生。后三如次配后三无生也。
    如远师等释云。一切法无生有十句。解此无
    生之智名入智也。今更言一切法第一义。谓
    除二执所显真如。今明除二执及所显真如
    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谓依三世如其所应
    下出十种。景云。此与十地文非无少异。大
    意相似。基云。如地持文。可是疏家别解之。
    今文之不具十法。十法谓依三世如其所应。
    随于三世有此计执故随所应。此十皆除遍
    计所执。本来无生等十句如次配。地经释言。
    远师云。谓于三世者。此第八地以前七地为
    过去。当地名现在。余后二地名未来。此中初
    四当配三世。其义云何。于过去有初二谓无
    生无起。现在无相。未来无成。过去分为二。初
    地名生。二地至七地名起。言无生谓无初地
    净法生。无起者无二地以去起。起即起作。此
    二谓除过去计。言无相者。执当八地有无生
    法忍相。今除此执相言无相也。即现在也。言
    无成者。谓无九地以去乃至成佛菩提。有此
    成佛菩提执。今并除之。以旧论但有此四。无
    次三种。有后三种。测言。三藏依勘梵本华严
    经有十种无生观。一无生。二无起。三无相。四
    无成。五无失。六无有有性。七无流转性。八无
    止息性。九初中后平等性。十于真如无倒证
    入无有分别平等性。此十种与大本华严及
    十地论所释经本有同。大本华严经十句中
    前五句一向同之。无第六无有有性句。无来
    无去二句当此无流转性无止息性也。无初
    无中无后一句亦如十地论。彼论云。初中后
    平等。后入如来智一句语略。亦不当梵本地
    论。经云。初句与梵本同。第二句无成者与梵
    本颠倒。彼梵本无成在第四也。第三无相句
    亦当梵本。第四无出此亦颠倒。当梵本第二
    无起句。第五无失亦与梵本同。第六无尽第
    七不行不当梵本。第八非有有性当梵本第
    六无有有性。后二大分与梵本同。今依梵
    本华严经以配释此文。如三藏所释。言谓
    依三世如其所应本来无生无起无相者。释
    家具有二释。一言于真如中无未生事故云
    无生。无曾起故言无起。无现在相事故言无
    相也。若依次第。先说过去。次说未来。后现
    在。然不依此次第。故言谓于三世如其所应
    也。一言本来无生者无过去生。无起者无未
    来起。无相者无现在相。若依次第。初说过去。
    次说现在。后说未来。然不依次第。故言如其
    所应也。此上三观约三世果事以辨无生观。
    依余因性无成无坏者。一切有为是因。能生
    诸法名为成因。亦能灭诸法名为坏因。以其
    真如不能成能坏余因故。言依余因性无成
    无坏。此两因观约余因性以辨无生观。此上
    五句约彼事明无生观也。依第一义毕竟离
    言者。以第一义真如不可言说故。以依他性
    虽是离言自性犹可为名言所显。今此真如
    实性是离言自性毕竟不为名言所显。故言
    毕竟离言也。诸自性事者。即此真如是诸法
    实性。故言自性事。事者体事也。言说造作影
    像自性者有二义。一言说影像自性。二造作
    遍计所执影像自性。由体相故及因性故都
    无所有者。无有有性而有二义。一无有以无
    诸自体相故。二无有性谓无有有家因性。由
    体相故者即当无有也。因性故者即当无有
    性也。此体相及因性由无所得故。故言都无
    所得也。又释。言由体相故者。成上言说影像
    自性。及因性故者。成上造作影像自性。如是
    二种都无所有也。此即约体性以辨无生观
    为第六句。即由如是杂染体性无流转性者。
    于真如上无十二缘生流转性故言无流转
    性。即第七句。无止息性者。依真如上亦无十
    二缘生还灭性故言无止息性。止息依流转。
    流转既无止息亦无也。是为第八。依此无智
    邪执为因至一切时分染平等性者。由十二
    缘生以无明恶见为因。于彼离言诸有体事
    即是因所生事。于真如上无初中后。初中后
    两释不同。一约三世辨初中后。过去名初。未
    来名后。现在名中。二约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以辨初中后。能引所摄无明行为初际。所引
    识名色六处触受及能生爱取有为中际。所
    生生老死为后际。今此真如无此三位差别。
    故言依此无智乃至染平等性也。是为第九。
    依于真如至平等性故者。此约能观智离于
    分别显平等理性以辨无生。是为第十句。言
    能除杂染者。即地经云。是菩萨远离一切心
    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着如虚空平等入一切
    法如虚空性。此文以释伏难。上来约真如等
    无遍计所执以辨无生。恐行人无分别智亦
    被除遣故有此文。三藏解云。远离一切心意
    识忆想分别者有二释。一云。分别诸法自性。
    亦意识分别差别名忆想分别。一云。远离一
    切心意识者。远离八识心王。分别者。远离数
    法分别也。无所贪著者。翻译家错。应云无所
    滞碍。论释于下地中有三事胜。一无功用自
    然行。如经无所贪着故。三藏云。总明无生智。
    无有功用无所滞碍。如虚空平等者。论云。二
    遍一切法想。三藏云。此明后得智。遍缘诸法
    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者。论云。三入真
    如不动自然行故。三藏云。亦是正体智缘智
    虚空平等真如也。言得入第八纯清净住。基
    云。以有漏心隔故名杂。纯无漏名纯净。此八
    地上相续家释。七地有功用故名杂。八地无
    故名纯。言隔不隔此八地去有漏心间超
    家义。测云。一向烦恼不行故名纯。住此住中
    已下第二明由前观得无生忍。于无生忍证
    得第一最极清净忍者。初地亦得无生忍。此
    二何别。基解。如显扬第六。无生忍有三种。所
    执性名本来无生忍。依他名自然无生忍。圆
    成名苦垢无生忍。其初地证断二分别执故
    名得本来无生忍。八地以去真俗双行得自
    然苦垢二无生忍。又八地以去证一味纯观
    真如故名得苦垢无生。以前证得余无生忍。
    又以前得分段无生忍。八地以去证变易无生
    忍。又初地等不入恶道无生忍。八地以去非
    有漏心间生无生忍。于一切法正寻思已者。
    三藏云。七地已前皆有寻思及如实智。今云
    正寻思已者。由前第七地寻思力。第八地已
    上如实智生。非第八地有寻思。所以然者。八
    地已上于一切时恒入人法二空观故。又解。
    复有出观非加行法故不作寻思观。尔时乃至
    永不复生者。景云。昔已来由邪分别妄法恒
    起。今已不起分别。因未来妄法永不复生。测
    云。于此八地中一切人执及意识法执皆不
    现行。故云一切邪分别执皆悉远离。此如实
    智乃至极清净忍者。景云。功用位修有未清
    净。今此八地如实智观离功用故名极清净。
    此如实智即无生观。此文即说八地犹作寻
    思如实智观。将知九地十地亦作此观。唯诸
    如来永离寻思十地犹有。基云。何故不论四
    寻思。寻思是由非无生忍。以是唯有漏故。如
    实智通无漏。是此八地无生忍体。故前二文
    重解无生忍智。故前云此复云何。谓诸菩萨
    由四寻思于一切法正寻思已若时护得四如
    实智。故知此智即是忍体。有寻思已之言。故
    知寻思不在八地已去。以无有漏心故。以前
    皆有有漏心故。其后得智但相似作义无妨。
    其实作寻思唯有漏。意欲引生无漏如实智。
    无漏智既称法即是如实。何故更作寻思观
    引生如实智。假设作时位是相似非真作之。
    是诸菩萨已下第三明除四灾患。旧名离四
    恼。景师云。地经说三喻。一灭定喻。二梦寤
    喻。三生梵天喻。今此所明四种灾患是彼喻
    中所离过也。初二是彼灭定喻中所离之过。
    谓第一即彼灭定喻。合云住报行成。第二即
    彼云离身口意务。第三即彼第二喻。合云从
    初已来见诸众生堕四大河发大精进力广修
    行道至不动地即离一切想有功用行等。第
    四即彼第三喻。合云一切佛心菩萨心菩萨
    心涅??心不行何况当行世间心也。泰师云。
    言四者除断有微细相现前行者。菩萨入观
    之时?细相俱不起。出观之时细相犹起。今
    入八地无出观。故除断微细现行取相也。又
    此菩萨于深住极生爱乐者。是第四句。即
    于如是法门流中至神通事业者。是第五句。
    地经云。菩萨得此不动地已。本愿力住故。诸
    佛尔时彼法流水门中与如来智慧。乃至蒙
    佛七种劝。一劝汝为成就诸佛法故?ソ??br> 舍此忍门。二劝虽得寂灭解脱当愍念众生。
    三劝应念本愿悲智。四劝莫共二乘[仁-二+且]求法
    性。五劝观佛无量身立等应起示现。六劝为
    得如来无量法门故应起此法。七劝应观通
    达十方无量国土众生法差别事。广释如彼
    经论。基云。问此住菩萨无功用。何假须劝。义
    曰。以得无相故名多入无相。不乐进修。诸佛
    七劝令起无相观。起无相观已。自然如异熟
    任运胜进不待加行。如是蒙佛觉悟劝导引
    发无量分身妙智者。是第六句。地经云。金刚
    藏语解脱月言。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
    智门转者。是菩萨尔时即入涅??弃舍利益
    一切众生。以诸佛与此菩萨无量无边起智
    门故。于一念中所起智业愿从初发心以来
    乃至竟第七地。百分不及一云云。乃至非算
    数譬喻喻所能及。所以者何。佛子先以一
    身起行智故。今此菩萨地中得菩萨无量身
    差别故。集无量行力故等。乃至广说。基云。引
    发无量分身者。即引发令生五分法身也。得
    十自在下第七明得自在。案地经。先说三自
    在。谓器世间自在行。众生世间自在行。智正
    觉自在行。次观说十自在。此中但说十自在。
    得自在故随所欲住如意能住者。此明命自
    在。随乐安住静虑至如来能住者。明心自在。
    若暂思惟乃至悉能现行者。财物自在。普于
    一切能惑生业者。明业自在。及于一切后生
    处所自在往生者。明生自在。随所爱乐至皆
    能起作者。如意自在。一切妙愿至皆佛称遂
    者。明愿自在。随于事物至皆成无异者。胜解
    自在。随所欲智所智境界皆如实智者。明智
    自在。普于一切名句文身皆得善巧者。明法
    自在。如是菩萨乃至应知其相者。第八明自
    在胜利。按地经云。菩萨得十自在已即时名
    为不可思议智者等乃至广说。论释大胜者
    有三种大。一智大。二乘大。即三业净。三彼二
    住功德大。广释如彼。又能弃舍下第九善根
    清净。按地经云。佛子譬如本真金。善巧金师
    作庄严具已。系在阎浮提王若头若顶。阎浮
    提人余宝庄严具无能夺者。如是菩萨住不动
    地。彼诸善根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七地菩
    萨所不能坏。菩萨得以地大智光明灭诸众
    生烦恼?障。又言。譬如千世界王大梵天王
    能于一时流布慈心满千世界。亦能放光遍
    照其中。如是菩萨住此地中能放身光照
    十千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渐
    能灭除诸烦恼火令得清凉。此住菩萨受生
    威力至应知其相者。第十一句也。受生者。地
    经云。菩萨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
    界。自在最胜。威力者。如经说。于一念间得百
    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及见佛等。乃
    至广说。无碍解住中问解结。解中有七。初明
    于第八地甚深住中不生喜足入胜进地。经
    明十句为法师方便。今此中云甚深不生喜
    足者。即当经中第一句。经云。佛子菩萨以如
    是无量智善思量智更求转胜深寂灭解脱
    故。复于增上智殊胜性爱乐者。当经第二句。
    经云。复转求如来究竟智故。随入者。当经第
    三句。经云入如来深密法中。余之七句此中
    略也。亦可随入言即通摄后八句也。基云。问
    前八地除四患中。第二除断于上清净住。精
    勤思慕。何故此地上有于智殊胜性爱乐趣
    入。义曰。前有所希求是染法执。七地起之八
    地断之。今此地但无漏观中爱乐智胜无碍
    解非染法执。故不同前也。是诸菩萨至应为
    他说一切诸法者。是第二句。基云。问何故八
    地已上名无加行。此地有超加行智之言。义
    曰。前七地中于上解脱须勤加行方乃趣得
    名加行。于佛地中欲为有情说法任运而说
    非加行。今此住已趣入上解脱。故无加行智
    任运如异熟增胜。然欲为有情说法时不能
    如佛任运说。须作意起说。即无漏观中起作
    意说法名起加行。故不同前。普于一切说法
    所作下第三明此所作事如实知。地经明稠
    林有十一。一众生心行稠林。二烦恼行。三业
    行。四根行。五信行。六性行。七深心行。八使
    行。九生行。十习气行。十一三聚差别行稠林。
    三藏云。信者错翻。应是胜解。故华严经云胜
    解脱也。今此文云当知此中说法所作者。正
    出稠林。此下文相极难。三藏勘释论以释此
    文。言谓于一切近稠林行者。此总举十一稠
    林。如心行等十一稠林即是菩萨所观境也。
    如此杂染如此清净者是心行稠林也。即染
    净心行故。由此杂染者即是烦恼稠林业行
    稠林。由此清净者是根行稠林。谓信等五根
    也。若所杂染者若所清净者谓信行稠林。即
    是胜解。若与烦恼相应名所杂染。若与清净
    法相应若所清净。若非一向者说性行相稠
    林深心行相稠林。是菩萨所观。或是有性或
    是无性非一向也。若是一向者是使行稠林
    心生行稠林。谓诸属烦恼一向染故。菩萨息
    苦等五生是清净故之言一向也。问伎行稠
    林与前烦恼稠林何别。答烦恼是上心。使是
    种子。故有此别。若通二种者。谓习气稠林及
    三聚行稠林。此通摄性行稠林等四种习气
    故云二种。又摄三聚有情故云通二种也。景
    师云。谓于一切近稠林行如此杂染如此清
    净者。总举染净法也。由此杂染由此清净者
    举净因也。若所杂染若所清净者明染净果
    也。若非一向者邪定正定聚也。若通二种者
    通三聚也。言稠林行者。如经说有十一。地论
    云。稠林者众多义故。难知义故。行者不正信
    义故。广说如彼论。如是菩萨已下第四明方
    便善巧成大法师。云于说法中方便善巧者
    牒上第二句。于说所作方便善巧者牒上第
    三句。基言。说法威仪名于说善巧。称机宜说
    名于说所作。又所诠合理名于说善巧。称机
    益物名于说所作。于一切种成大法师者。地
    经云。菩萨住善慧地中。略说作大法师住在
    大法师深妙义中护诸佛法藏。论释是中说
    者持者二句示现。住在大法师深妙义中者
    有二十种能作法师事。一时。二正意。三顿。四
    相续。五渐。六者次七句义渐次。八示。九喜。
    十劝。十一具德。十二不毁。十三不乱。十四如
    法。十五随众。十六慈心。十七安隐心。十八怜
    愍心。十九不着利养名闻。二十不自赞毁他。
    乃至广释。获得无量陀罗尼门者。经云。得众
    义陀罗尼。乃至第十得种种义陀罗尼。得如
    是等陀罗尼门。满足十阿僧只百千。于一切
    种音词支具剖析善巧者即词无碍。辩才无
    尽者乐说无碍者也。成就如是法陀罗尼领
    受堪能者。如经云。是菩萨于一佛所以十阿
    僧只百千陀罗尼门听受法。如一佛听法余
    无量无边诸佛亦尔。菩萨由此胜无碍解引
    发言词能坐如是微妙法座者。由余三辨引
    发词辨。所作自在。堪升法座。广说四无碍。如
    彼经中。若于是中者。释论云。谓说法时大集
    会中也。若于是处者。谓说法国土处也。宣说
    正法尽所有门者。随其根宜说正法尽彼法
    门。若由此故乃至皆悉成就者。由此机根于
    诸有情或谓劝导或谓慰喻。此等堪能悉皆
    成熟。善根清净受生威力如经应知者。第五
    六七句也。善根净者。如经云。譬如真金作庄
    严具已系在转轮圣王若头若项。一切小王
    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诸庄严具无能及者。如
    是菩萨住此地中善根转胜明净。一切二
    乘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又云。譬如大梵王
    三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深稠林处皆悉能照。
    如是菩萨住此地善根光明照诸众生烦恼
    心稠林处照已还摄。受生者如经说。住此地
    中多作大梵天王。得大势力主三千世界于
    中自在。威力者如经说。于一念间得十阿僧
    只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及见佛等。乃至
    广说。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初问。次解。后结
    释会名。解中准下结文。既无别结。是则文难
    开判。若依地论。第十地中有八分差别。一方
    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满足分。三得受位
    分。四入大尽分。五地释名分。六神通力无上
    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今此文但
    有前六略无后二。今准前来判为九句。初明
    九地行满堪入十地为灌顶王。地论名方便
    作满足地分。如经说。佛若菩萨如是无量智
    善观智乃至第九菩萨地善释智。善满足清
    白法等。乃至名为得至一切种一切智智受
    位。地论释地方便作满足地分者。于初地至
    九地中善释智业应知。此善释智有七种相。
    一善修行故有三句。如经善满足清白法集
    无量助道法善摄大功德智慧故。下有六相
    配经下六句。广释如彼。得离垢等乃至现在
    前故者。第二明得三摩地现前。地论名三昧
    分。言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如经
    言。佛子菩萨随顺行如是智得入受位地。即
    得菩萨名离垢三昧而现在前。乃至第十名
    现一切诸佛现前住菩萨三昧而现在前。如
    是等上首十阿僧只百千诸三昧门皆现在
    前。言作彼所作者。当彼经中次云菩萨入此
    一切三昧善智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
    受。言一切智智等者。当经次云最后三昧名
    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而现在前。得一切
    佛相称妙座乃至普能引导所化有情者。第
    三明得一切佛相称妙座灌顶化导。地论此
    名为得受位分。如经云。是三昧现在前时。即
    有大宝莲华王出。周圆如十阿僧只百千三
    千大世界。乃至广说。论释是中得受位者。随
    何等坐。随何等身身量。随何等眷属。随何
    等相。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随如是说六事
    应知。乃至广释。今此中云得一切佛相称座
    者。是第一随何等坐。坐处有十相。一云生
    相。如经即有大宝华王出故。二量相。如经周
    圆如十阿僧只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故。三胜
    相。如经众宝庄严故。四地相。如经过世间境
    界故。五因相。如经世间善根所生。六成相。
    如经行诸法如约性境界所成故。七第一义
    相。如经光明善照一切法界故。善照者名为
    正观故。八功德相。如经过诸天所有境界故。
    九体相。如经大琉璃摩尼宝为茎等故。十庄
    严具足相。如经华身有无量光明众宝间错
    其内无量宝网弥覆其上故。言身者是第二
    随何等身量。如经说。尔时菩萨其身殊妙称
    可华座等。言诸眷属者。第三随何等眷属。如
    经说。尔时大宝莲华王眷属莲华上皆有菩
    萨等。得大光明往来普照者。是第四随何等
    相。如经说。是菩萨升大宝莲华王座。及眷属
    菩萨坐莲华座入三昧已。尔时十方一切世
    界皆大震动。一切恶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
    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严净。皆得见闻一
    切诸佛大会。第五随何等处者。即是光明所
    出处也。如经说。何以故。佛子是乃至功德
    智慧而现在前故也。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灌
    洒其顶等者。第六随所得位。如经说。如是佛
    子尔时诸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
    通。乃至入彼顶时名为得位等。基云。谓以法
    水灌洒其顶名一切相。此乃一切智智也所
    作也。于彼解脱方便佛事等者。第四明于解
    脱方便得如实智逮得无量解脱总持神通。
    地论名入大尽分。则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
    大。二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今此云
    彼解脱方便佛事者是三昧大。三昧能与解
    脱为因故。言解脱方便佛事。言得如实智者
    是智大。逮得无量解脱者是解脱大。陀罗尼
    门者是陀罗尼大。大神通力者是神通大。广
    说如彼。及此增上乃至安立者。第五明得大
    念智训词安立。地论名地释名分。释名有三。
    一得大念力能受诸佛云雨说法故名法云。二
    法身普覆复降注法雨灭烦恼尘故名法云。三
    降注法雨生物善芽故名法云。今此中云及此
    增上大念大智者。是第一释名。增上引发训
    词安立者。是后二释名也。然此释名下自当
    释。今先略标以充分次。及大神通增上引发
    者。第六明神通事。若依地论。此下并有神通
    力无上有上分。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
    有上者由比于如来神通力故。善根清净者
    是第七句。经云。佛子譬如善巧金师善治此
    金为庄严具。以无上摩尼宝珠间错其中系
    在自在天王若颈若顶。其余天人庄严之具
    无能及者。如是菩萨第十法云地中不可思
    议智行一切众生声闻辟支佛从初地乃至住
    九地菩萨所不能及。又云。譬如摩醯首罗天
    王光明过一切生处众生光明。能令众生身
    心清净。如是菩萨住此地中智慧光明乃至
    住九地菩萨所不能及。受生者第八句。经云。
    菩萨住此住中多作摩醯首罗天王具足自
    在。威力等者是第九句。经云。于一念间得十
    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三昧
    及见佛等。广说如经。当知已下第三结释会
    名。文分为三。初结上略说。次指经广说。释
    会异名。又此菩萨自如大云未现等觉无上
    菩提若现等觉者。基云。第十地有三心。一入
    二住三满。此满心中名等觉菩萨。如来名妙
    觉。其入住不名等觉。若在入住二心若未
    现等觉。若在满心各已现等觉。又等觉是
    佛。未必是等觉菩萨。言此菩萨在当地未成
    等觉亦能化生如云雨说法。若成等觉佛已
    亦能化生云雨说法。言与佛相似。如等觉菩
    萨名等觉。上来广明住中别辨说。自下总
    明。文分有五。初明修证分齐。二明断障分
    位。三明清净渐次。四明摄前功德品中八法
    在此十三住中。五明以大类少次第相当。初
    中分二。先通伏难。后明诸住修证经劫多小。
    前中难意。十地菩萨一一皆修万行。云何前
    说初地修檀二地持戒三地修定四地道品等
    耶。故论为通。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
    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等
    者。前地虽修未成满故所以不立。至后地满
    方建立之。泰法师言。若依此菩萨十二住中
    所修功德性。初种姓住中亦具足有。然未成
    满故未立余十一住名。虽有此释不及前解。
    第二文中分三。初总别分别诸住劫量。次定
    劫大小辨修长短。后明精进能转不转。前中
    先别后总。别云。又即于一一住中至得成满
    者。一一住中经中多水火风等大劫修习方
    满。然一切住已下是总论也。言此就恒常勇
    猛精进及言此即定等者。景师解云。初僧只
    中行有兴废。但是空过。不修行时节却不取。
    唯约智行以克取时。初地已去时行相扶无
    空过时。以得净意乐故。次经第三无数大劫
    乃至证得最上成满菩萨住者。基师云。何故
    此不言证得如来。义曰。此三劫皆在因故不
    言证佛。佛三劫外故。又前明二劫文皆有次
    第之言。乃至证得极喜住等。今此第三无次
    第之言。故不言如来地。但守自位。第二定劫
    多小中言若就后说乃至不过此量者。远师
    云。以不思议经中百二十数作一僧只量。又
    解。百二十数中初有百三为初劫量。次有十
    四为第二劫。复有三数为第三劫。景师云。此
    文分明。又引璎珞经云。第十地满更经多劫
    学象王步等方得菩提。证三只外更经多劫。
    以小乘三只满后更经百劫修相好业。此事
    不然。旧摄论云。或说三只或说七僧只或说
    三十三。今定明三大劫僧只即得成佛不过
    不减。此处论文言但经三无数大劫不过此
    量。璎珞经就第十地中义分无数小劫。于中
    修习象王步等犹是三只数内而无有过。泰
    师云。以经正。但以论主以多摄小故云不过。
    又解。论辨实义不同小论。又云。璎珞经者前
    秦世竺佛念译而今三藏不信。备云。璎珞经
    不在目录。不堪用证。第三精进能转不转中。
    意谓地前行有兴废同住菩萨得有超。初地
    上无起。中劫者刀兵劫也。大劫者水火劫
    也。自下第二明断障分位。此云三住断除二
    障。是彼二障三处过义。谓于极喜住中乃至
    入如来住者。谓于初地断恶趣烦恼。灭恶趣
    者多是分别。从多为论故云断恶趣烦恼。又
    伏修惑上中二品全不现行。于第八地中断
    除惑上中二品。伏其下品总不现前。金刚心
    时顿断一切惑种子。三藏云。依对法说。一切
    烦恼皆伏至后金刚方断。此中文说第八地
    断者。但断惑种体上有不调柔性亦名断?
    重。非断种体。其初地中断见惑?重并?重
    所依见惑种子总名?重。第八地唯断?重
    未除修惑种。以修惑种于十地中所受报身
    分段变易所有功能助业牵生故留不断。故
    第八十云。于十地中但修所智障对治不修
    烦恼障对治。泰云。旧来诸师残气名为习气。
    今则不尔。烦恼种子亦名习气。亦名随眠。当
    知所知障品所有?重亦有三种等者。景云。
    此云在皮肤实者多就树木。树心贞固名实。
    旧云皮肤骨。亦名皮肉心。此二种名通约情
    非情法为喻。佛地皆断实者。据解脱道证断
    名断。类断烦恼障亦应名佛地断。而言最上
    菩萨断。有据无碍断。类断所知障。无碍正断
    亦应言最上住断。此据影略互显。基云。何故
    烦恼障不言在皮等。义曰。烦恼有品。以三品
    言之。今此障不然。故以在皮等言也。三藏云。
    此之据?重不据所知障种子文。备师据所知
    障。于三住中乃至修断资粮者。景云。种姓解
    行住修极喜住断惑资粮。从初地修道乃至
    七地修第八地断道资粮。九地修十地道资
    粮。此乃偏据三只满处说三住断。理实烦恼
    障中修惑诸住不断。备云。如所知障于十地
    中地地别断修道烦恼亦于诸地诸地别断。
    而约究竟处说故言三住断也。余地断未究
    竟故言修断资粮。基云。所知障地地断。何故
    今言资粮耶。义云。虽断自地由起后地诸惑
    此三处断之。并后地自地永不行故。不同余
    地。不言资粮也。第三明清净渐次中以合三
    慧为一。故[仁-二+且]十一。第四明摄前功德品中八
    法在此十三住中。功德品云。有八种法能具
    足摄一切大乘。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
    是菩萨藏中显示诸真实教。三者即于如是
    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
    广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
    者如理思量为先趣胜意乐。六者趣胜意乐
    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
    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今此
    云谓于第一第二住中至听受思惟者。种姓
    解行。二住中摄前五法于菩萨藏者。是八法
    中前三皆是菩萨藏故。生信胜解听受者即
    彼第四。思惟者即彼第五。论实以后诸地非
    无此五。据谓上用增时分齐语。言第三住中
    得胜意乐趣向前行胜修行者。即摄第六一
    分。谓趣胜意乐为先。以初地中初得无相。趣
    向无相之前行。故得一分。言于余一切乃至
    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得修广大者。此摄
    第六一分。谓入修行相也。共初地通摄第六
    无相修。此即修习无相修。如此广大非如初
    地得名前行修。于上三种净行所摄菩萨住
    中修果成满者。八九十地摄彼第七入修行
    相为先修果成满也。如来住中当知获得究
    竟出离者。摄彼第八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
    竟出离。第五明以大类小次第相当。声闻有
    十二住。景云。一是种姓即在未发心时本有
    种姓。二在七方便。三在见道乃至初果。第四
    戒学。第五定学皆在进断欲界修惑方便道
    中。第六在断上三品惑。第七在断中品三惑。
    第八断下三品惑。此三是慧。第九已得四根
    本定与彼无色为加行道。第十是三无色。以
    三无色有真无漏舍一切相名无相住。十一
    从断非想九无碍及得灭定。十二是阿罗汉
    果真实谛。摄论疏中亦作此判。以小乘十二
    但类菩萨学地十二住。不取第十三如来住。
    释家又解。依未至定离欲初禅初禅方便道
    名第九。以四根本禅为第十。以舍欲界种种
    非法相故即取四空乃至非想。第九无碍及
    得灭定为第十一。无学为第十二。前八如故。
    泰云。初住是五停总别解脱分善。此就习种
    姓说。若解性种亦通无始生死。第二住是??
    等四位与见道为加行也。第三在真相见道
    戒定慧三学位者得初果已后起胜进道时为
    欲修惑。复修习戒定慧三学则为三住也。后
    之四住大同释家又解。基云。如诸声闻乃至
    第四住亦尔者。此中声闻非得初果住时如
    菩萨第四住。菩萨第四住在第二地离初地
    故。今准声闻在初果进趣心中为论。故与菩
    萨相似。又住果时亦得类菩萨以戒得初果
    亦有故。何故要似菩萨属初地时名第四住。
    前解为胜。失所传故。其下心学慧学准此在
    进趣心应知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者。菩萨地四
    处此为第三。由前随要便得究竟摄利自他
    故名究竟瑜伽处。有五品。摄生为初故言第
    一。就五品内。初有三品辨自分行。次有一品
    辨胜进行。后有一品对行辨果。前中有二。初
    有二品正辨自分行。后之一品辨行所依地。
    前中复二。初明五生利众生行。后明六种摄
    众生行。前中分三。初举数列名。次次第解释。
    后明五生摄生用尽。解除灾生中。先问。次
    解。后结略指广。解中有二。初辨息除现在五
    苦。后辨断除邪见恶行。五苦者。一饥馑。二
    疾病。三兵甲。四怨敌。五治罚。言持有神验诸
    明呪力摄受广大良药王身等者。以愿力复
    以呪力摄受自身支节上下皆成良药。分割
    施他除他疾疫。增上中基云。谓初住作一天
    王。二住四天下。乃至第八为小千界王。第
    九为二千世界主。第十菩萨生摩醯首罗天
    即净土。其实在下二界间。以无漏业生故名
    究竟上。此据未得竟法界受用为论。景云。
    具应言摩诃。摩诃是大。醯首罗此云自在。最
    后生中。或生波罗门大国师家等现等觉者。
    景云。是变化身行相成道。若实报身最后生
    者。其身妹大生大莲华量同法界。基述三藏
    言。有经言。佛告慈氏。汝波罗门家生。我刹帝
    利家生。我是右胁而生。汝是顶上化生。我
    受八十。汝年六万岁等。此则有经与弥勒
    经相违。勘问。摄生周尽文云唯除凡地菩萨
    受生此取有智菩萨为五生者。有二释。一云。
    唯取入于十信已上乃至十地为此五生。不
    取十信已前外凡种姓菩萨所受生也。二释。
    唯取大地有智菩萨为物受生。不取地前凡
    地菩萨。以于众生未平等故。初地至七地来
    所受五生通于变化。八地已上唯变化生。三
    藏存后释好
    摄受。亦前明为物乐受五生。于五生身以六
    种摄摄益有情。次明摄品。就中初明六种摄
    受。于中初开六门。次依门释。后明六摄义周
    尽。第二明摄受时难。于中初明遇十二难事。
    后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于中文相难
    可取别。基法师云。初之十一句次第各对一
    所治。第十一为释上第十一第二艰难之事。
    论云。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
    便者。即前第一。可知。或于其中应审简补特
    伽罗即第二。由审简择前有情故柔软美语
    自不起恼。或于此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者
    即第三。虽物??≡诵呐试当〔冀癖槠鹕?br> 因。若发正愿者即第四。虽无力能普为营
    事。但发正愿后有为时普为营助。或于其中
    间制御其心不令流散即第五。诸受乐者多
    着放逸摄心不散能离流散。或于其中安狂
    其心者即第六。无能利生安心恭作后当果
    心。猛思择者即第七。起思择心可摄不可摄
    舍之。不生厌倦而自安忍者即第八。可知。或
    于其中而行放舍者。前释第十言。于此物难
    舍故不应生恋而取施与之。或此释前第七
    此生可舍前猛利思择。合释第八。或于其中
    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次第却释前第九。可
    知。若以此前行放舍却释前第七者。此即合
    解第九第十。或于其中善巧方便释前第十
    一对治。可知。而正修行者释前第十十二。可
    知。或有释。前对治如前配。或于其中安住其
    心下乃至而自安忍来解前第六对治。或于
    其中而行放舍释前第七句对治。或于其中
    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释第八第九第十三
    句。此中精进为一。炽然为二。无懈为三。如次
    为三。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合释十
    一十二。如前释可知。若依地持。此中能持有
    九句。不可依勘。虽有多言而未为决。今更释
    之。新旧二论皆如次第有十二句治前十二
    难。谓此中初云诸菩萨遭诸难事或于其中
    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者。旧论菩萨
    于诸众生不观轻重而为方便。此即治前第
    一难。第二云或于其中应审拣择补特伽罗。
    旧云或察于人而行于非。治前第二难。第三
    云或于其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旧云或勇
    猛方便为造因缘。治第三难。第四云若发正
    愿。旧云或修正愿。治第四难。第五云或于其
    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旧云或净信心。治第
    五难。第六云于中安住其心。旧云或专心。治
    第六难。第七云猛利思择。旧云思惟观察。治
    第七难。第八云不生厌倦。旧云不倦。治第八
    难。第九云而自安忍。旧云或时柔软。治第九
    难。第十云或于其中而行故舍。旧云或时行
    舍。治第十难。第一云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
    然无懈。旧云或时精进。治十一难。第十二云
    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旧云或时巧
    方便。治第十难也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