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下)

    论本第四十六

    自下第十五解四乌拖南。若作?熳纸孕敫?br> 正。旧语不正。名四优陀那。翻名为印。今翻名
    说。即世尊常诵说。此义似无问自说。随义傍
    翻亦得名印。或名总略义或名标相。如说无
    常是有为标相。苦是有漏法标相。无我是一
    切法标相。涅??寂静是无为法标相。若名??br> 拖南则名集施。即名乌拖南故是标相。文中
    初举数列名。二解乌拖南义。三依四义次第
    解释。以三义解乌拖南。云法相应义者。谓无
    常与有为法相应等。展转宣说者。如过去诸
    佛说此四法传至现在。现在诸佛说此四法
    传至未来。异生依寻此四行迹能趣人天胜
    果名趣大生。圣人依寻此四行迹得离三界
    名出第一。有释初无常义中问解结也。解中
    有二。初就遍计所执以解无常。庄严论云。以
    无义是无常义由分别相毕竟无故。又即观
    彼已下第二就依他因缘之法以解无常。于
    中有三。初观依他自性无常。二约三世以辨
    无常。三就四相以辨无常。初云乃至无知为
    因生灭可得等者。景云。此明依他自相不可
    言说。如眼证色。乃至身所觉触不可言说。如
    饮冷水。证者自知必言说之不称所证。诸因
    缘法自相皆尔。若欲起说但说共相。谓总说
    色即说一切色体皆尽。若说青色即说一切
    青色皆尽故。如一念眼根见一念色。如是自
    相刹那即谢说不可得。由不可了知形言自
    性随其言说执有定性遍计所执。如此执时
    熏种成因。生彼依他色心等法有生即灭。故
    名无常。测云。由不了知如所有性等二种真
    实及世间等四种真实故。起诸戏论无明法
    执。起诸世间有漏五蕴生灭可得。次观三世
    诸行无常。由彼诸行无因可得亦无自性者。
    明彼过去诸行无自体性亦无能生因。测云。
    于此文中西方两释。一云。法相道理于一现
    在法建立三世。谓现法上曾不有故名为未
    来。当不有故名为过去。已有未灭故名现在。
    此据胜义道理。若依世俗道理。亦得说言过
    未亦有。曾当有故。据此道理皆得说言有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破约三法三世皆有
    实体论师义。二云。唯识道理建立三世。谓于
    现在见分体上有三世相而得显现。故说三
    世。据实是现在摄。问过未等无云何无常。三
    藏两解。一云。未来本无以当有故故名无常。
    过去亦无以曾有故故名无常。第二解云。当
    有名未来。正有之时当有无故名无常。还无
    名过去。正有之时还无故名过去无常。第三
    观四相中。初辨四相。第二广破外执。前中云
    一一刹那皆有三相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
    之相者。景云。三相现在同体。义说灭相过去。
    问曰。若尔即违经说即生即老即灭之言。解
    云。未必四相同时名为即也。今言立者。即此
    生法即当灭坏更无别法。故名为即。测云。述
    西方两释。一云。三相无前后。是故无碍道生
    相即或法灭时非谓一时二法并现。一云三
    相有前后。谓生及住异。生相与住相一时。是
    故或法住相无碍道在生相并在现世。以其
    三相并是现在一刹那中。第四灭相在于过
    去。故言一一刹那等也。即于此中乃至正观
    为灭者。新旧缘生非先诸行。今更说生。基云。
    若即现在与异同时而名灭者。则灭是无法。
    住异是有法。如何有法俱时亦有无法。故此
    论云。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
    那自性灭坏。正说为灭。即由有法无时至过
    去世方立灭相。故生灭明暗而不同时。问曰。
    若然即一刹那无有四相。义曰。此法灭则此
    法生时。如称两头平等。故一刹那有生有灭。
    若然何故不先灭后说生疑。义曰。从初说
    以初时要有生故。问诸经中皆言三有为相。
    何者为之三。义曰。有二义。一摄住入异。以住
    相似无为。又若闻诸法有住则厌有为心不
    猛故。又住能牵后生法于灭无功。故摄住入
    异。二说摄异入住。住于自刹那有功能故。生
    已未坏说名为住。故有功能异说异前法。于
    自念无功。故摄异入住。又异顺灭相故摄异
    入住。若尔如何不摄异入灭耶。义曰。异是有
    法灭是无灭。一是过去一是现在。相貌虽有
    相似不可摄入灭相。今更有释。灭相约位虽
    在过去而假立为相者。犹在现在将灭之时
    生必灭故。表此现法后无为此法灭相也。以
    此义故一刹那具有四相。然此论中约实无
    位说。故云于刹那后复有第四。自下第二广
    破外执。若依萨婆多。法外别有非色非心四
    相之体。别体同时而用有先后。若依成实。同
    体各时离色心等法无别四相。故言同体。然
    初生次住终异后灭故名异时。今大乘说。若
    假实殊涂。合用异本则言相与法异。不同成
    实也。若推假不离实。推果不离因。则言法外
    无别四相。不同萨婆多。又三相同时。不同成
    实一向异时。生灭前后。不同萨婆多一向四
    相恒同时也。文分为二。初约大小二相以破
    实有。二又善男子下约假有观成破其实有。
    前中有二。初略破法外四相。二如是四种下
    广破法外四相。于中初将欲破先申正义。二
    此中菩萨下破邪执。于中有二。初明总观非
    实。二又诸菩萨下以理别征以破实有。前中
    云何以故乃至无别有余生老住灭者。基云。
    何故如此不同。复举四相者。以摄法遮法故。
    若摄法互摄故唯有言诸行生乃至诸行住老
    灭。若遮法须遮。别有四相体故。法遍遮故通
    举四相也。问曰。何故遮生中不唯言生。乃至
    住灭亦尔耶。义曰。以住中亦有生故。以生时
    有住等故。故大生生八法等。是故遮遍。第二
    文中分二。初约四相以破实有。二谓若灭法
    下别约灭相以破实有。如是推求不可得者
    谓若离彼色等诸行等者。此破生色之生亦
    应有生。即小乘中小生也。若言一者至不应
    道理者。小生生本生而与大生一。亦大生生
    诸行即与诸行一。是故计别有生即名唐捐。
    乃至不应道理。若言异者至不应理者。小生
    望大生体相各异而生大生者。则应小生与
    行异实能生行体。以俱异故。故不应理。基师
    解云。非行生生则小生也。是行生生即大生
    也。汝若言大生小生异者。即应小生亦似大
    生应能生色。大生生色法亦能生小生。小生
    生大生应亦生色法。故小生非行生能生色
    法。应是大生行生。故二生异不应道理。下
    别破灭相。意谓若有灭相与行性异而灭诸
    行者。是即一灭相生一切法应灭。以其体异
    而相灭故。譬如明生一切?灭。如是则夜少
    用功力能灭诸行也。如入灭定。诸心心法一
    切皆灭。又前由灭相生故诸行随灭。即由灭
    相灭故先灭诸行即应还生。以无相违法故。
    基云。判此文为第二别破灭相者不然。若解
    彼生生例余相下举后灭破。总是一翻。就第
    二假有观成破其实有。谓又善男子于三世
    法若是实有而观为假得解脱者。不应道理。
    此返释也。与此相违是应理者。由三世法假
    则观知假故得解脱。释无我中。云了知诸法
    二无我性者。旧论云。于一切法有为无为无
    我我我所。如实知众生无我及法无我。相传
    解云。无我者人无我。我我所者法无我。今则
    不尔。言非则有法亦非被有法者。谓破则蕴
    异计我也。解涅??寂静中。先法次喻。法中
    初释涅??名。次出涅??体。后约人辨。言先因
    永断者。是有余灭。后无余灭者。是无余灭。其
    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者。由彼生死因
    果其余当起烦恼业苦毕竟不生说名涅??。
    又先因永断在无间道。后无余灭在解脱道。
    又先因永断在加行伏上心。后无余灭断种
    子。其余毕竟不生者。谓果不生。以断因故。次
    出体也。下约入辨。地前菩萨未见声闻。虽于
    涅??口说寂静。而未能正证。能彼亦有如理
    作意。谓亦有依教思量作意。次下明喻。初举
    王子喻。次举病人喻。前中先喻后合。喻中有
    三。一以假为真喻。二闻真未解喻。三觉真羞
    愧喻。言鹿牛马象者。有释。鹿居山薮故喻独
    觉。牛迟马疾喻彼声闻有钝有利。象喻菩萨。
    基师云。喻四涅??。象喻无住涅??。余三无导
    今不以义准。谓鹿始终常居山静喻本来净。
    牛有角故喻有余依。马无角故喻无余依。合
    中还三。第三合中三乘圣人入见道时证真
    如理。即名于真涅??现证智。第二病人喻者
    明教应机也。前喻后合。喻中有六。一者应机
    感圣喻。二者闻教转执喻。三者劝闻胜法喻。
    四者前执不舍喻。五者说教浅深喻。六者愚
    人未解喻。合中有三。初合前第五喻。亦可通
    合前五。次合第六喻。后因辨净信。言若上上
    胜乃至及以胜极等者。景云。初三句者。下名
    正教。初说名上。次说名上胜。终时名上极。次
    之三句者。下名教授令其起行。有下中上配
    此三句。后之三句者。下名教诫令其离过。离
    过有三。谓下中上配此三句。法教是总。下三
    句别。泰云。初三句为说菩萨乘三品。谓见修
    无学三道也。次三句为说缘觉乘三品道也。
    后三句为说声闻三品道也。又初是上中分
    三品。次是中中分三品。后是下中分三品。法
    教正教者。方便教名法教。根本教名正教也。
    基云。一释上极等三句是闻慧。深极等三句
    是思慧。胜极等三句是修慧。三慧之中各有
    上中下故。又法教正教是上极等三品句。教
    授是深极等三句三品。教诫是胜极等三句。
    又前三慧中一一皆有法教正教等三句次
    第配之
      功德品
    上来明能学有其十品。分之为三。初之七品
    明其自分。次有二品明胜进讫。今此一品明
    其因成果满。功谓功劳。德谓道德。用功而得
    此德名为功德。此中广明名功德品。文中初
    问次释。有其五颂明二十七种法门。二十五
    种正明功德。从此标名。退堕相似实非功德。
    以相随故来。五颂分为四番。以后二颂为一番
    故。初颂列七名。长行次第解释。菩萨成就五
    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者。景云。利
    益他时即如己事名不希奇。寻其根本无由大
    悲摄他为自。故知希奇。基云。据相而论。人皆
    可得受。是不希奇。若意而论。不辞此事名希
    奇法。又自类相望不希奇。二乘相望甚希奇。
    默而无味者。谓默无言说。默者实是乐味。
    但为有情而说正法。又自入涅??。此默实是
    乐味。为有情故而说正法。测云。以寻伺等起
    诸言说。第二静虑已上离彼寻伺起言说因
    故名默然乐味。而化有情故舍诸静虑受欲
    界生饶益有情之也。由五因缘于诸有情作
    不虚加行乃至应知其相者。谓如前供养品
    说。若诸菩萨具五种相能为善友所作不虚。
    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二者于彼利
    益安乐如实了知无颠倒觉。三者于善权方
    便顺仪说法随堪受调伏事有能有力。四者
    饶益心无厌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于诸有
    情劣中胜品心无偏党。此略解二种。第二颂
    有六门。初明加行。一随护加行念慧为性。二
    无罪加行智慧精进为性。此二总出加行之
    体。后三约位。三思择力加行位在地前。四清
    净增上意乐加行谓入初地乃至七地。五堕
    决定加行谓八九十地。无倒炽燃即是精进
    也。第四相似功德。第五真实功德。此二门于
    庄严论合为一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
    有情等者。若依旧论云。二十调伏众生有十
    种名正调伏。云何为十。离诸缠离烦恼分别
    恶戒。相传云。离缠者则离八缠。离烦恼者离
    十使重烦恼。通为九。离恶戒者谓离外道邪
    心分别鸟鸡等戒。通前为十。此说不然。第
    三颂有五门。授记有六。景云。一者安住种姓
    未发心位者即十信已前有大乘种姓佛与授
    记。二者已发心位者从十信已去乃至法云
    皆名发心位佛与授记。此之一对则摄一切
    诸授记尽。三现前位者面对佛前亲蒙授记。
    四者不现前住谓不求在众佛总与记。此第
    二对亦摄一切。一切授记不过现前及不现
    前。亦可入地菩萨念念见真报佛授记名现
    前。地前但见他佛不见真身名不现前。五者
    有定时限谓尔所时当证菩提。六无定时限
    但总记言汝行此行当得作佛。此后一对亦
    摄一切。三种堕决定者。若依庄严论。约修六
    度得六种果以释决定。今此但约三种以解
    决定。即是种姓发心行方便。位列如前。景云。
    即于前六授记之中。但约自在起利他行无
    空过者。佛与授记就十最胜中测师解云。三
    乘姓中菩萨种姓为最胜。十种正愿中最初
    发心为殊胜。于六度中精进般若策道为最
    胜。于四摄中爱语行为最胜。两足有情中如
    来最胜。于梵住中悲愍为胜。天住中第四静
    虑为胜。圣住中空三昧为最。四等至中灭尽
    等至为最。菩提分品明二巧便中清净巧便为
    最胜。第四两颂总有九门。初一颂有四门。第
    二颂有五门。法施设中云次第结集安置制
    立者。基云。结集谓经。安置谓摩?炖礤取V屏?br> 谓?衬帷S侄?朔āS执蔚诩?湮陌仓眉??br> 义。制立诸学处法。测云。素怛缆等十二分教
    如来处处散说。文殊阿难结集处安置文句。
    前后次第制立十二。不增减也。三增门谛中。
    相谛谓诸法之体相。语谛谓能诠教。用谛即
    前相语各有作用。增五门中前四安立后一
    非安立。前四谛者。景云。一因谛则是集道。二
    果则是苦灭。三智谛则四谛智。四境谛则所
    知四谛。基云。前四四谛也。测云。因摄世出世
    因。果摄世出世果。此则因果相对摄一切尽。
    智境则心境相对亦摄一切尽。增六门中前
    二则真妄相对。后四则苦集灭道。基又云。善
    法名谛谛。不善等法名妄谛。增七门中景测
    同云。一爱味是集。二过患是苦。三出离是灭。
    四法性则非安立谛。五胜解即道谛。六圣谛
    即灭道。七非圣谛者苦集谛也。基云。爱味过
    患谓集苦二谛。出离谓灭谛或通道谛。法性
    谓真如。胜解谛即断苦集道也。增八中前四
    是苦谛。杂染是集谛。还灭是灭谛。清净及正
    加行是道谛。增九中前四是苦下四行。次二
    爱是集谛。第七是道谛加行。八九灭谛。增十
    中前五是苦谛。业烦恼是集谛。次二是道谛。
    第十是灭谛。四道理如前应知者。旧论云。四
    种方便施设如前力种姓品说。则四摄为四
    方便。此说不然。今依此论四道理如声闻地。
    第二十五卷说。观待等四道理也。声门乘七
    行相中。一无倒慧者。此出乘体。是别境中慧
    数证谛离倒。二此慧所依者。三藏云。此是心
    王又此是定也。测师云。是种子依及无间灭
    依。三所缘者即四谛。四伴类者诸余心所。五
    作业者能断惑等业用。六资粮者前方便道。
    七得果者涅??。五无量中先辨相。后次第建
    立。六十四有情如意地说。然与显扬论颇有
    不同。若依旧论云六十一众生。索诃者此翻
    忍也。所调伏界无量中增七门者。旧论云。恶
    人中人小智人大智人现在调伏未来调伏随
    胜调伏若得缘如是如是回向。此论云轻毁
    等。泰云。一诽谤三宝者。二非诽诽赞中庸
    者。三乐广说者。四乐略说者。景云。一轻毁如
    调达事以轻毁入已。二中庸如众集最??语
    调伏。三广说智四略说智为钝利差别故。测
    云。七缘引调伏者如善财童子遇种种善知
    识方能入道。八部众者如前意地中说。增九
    中如来所化等者。测云。或有一类有情唯如
    来所化。如涅??经说。舍利弗有二弟子。一是
    穿珠之子。一是浣衣之子。终不能化。后到佛
    所。佛则于浣衣者教令白骨观。于穿珠之子
    教令数息。不久二人俱得道等。乃至时节不
    同故云远近调伏。琰摩世界者谓鬼世界。琰
    摩王为主也。琰魔此云静息。调伏方便界无
    量如前说者。上成就品具明二十七种善巧方
    便。故旧论云如前成就品说。若依庄严论以
    十二分教为方便。五大果中。一法眼生起者
    见道。二得尽漏者无学。此二得小乘果。三发
    大愿者十信。四最胜法忍者十解已上。五受
    持读诵乃至令法久住者大教常行。诸菩萨
    与七大性相应故名大乘等者。前三唯地前。
    四增上意乐大唯在地上。五资粮大测云二
    地已上。景云通地前地上。六时大性通始终。
    七圆证大即所证菩提。此与显扬所明七大
    性同。对法七大性与庄严七大义名异体同。
    与此论不同。法摄大乘者景云。上七解大。此
    八即解乘义。于中前三就教辨乘。次三如次
    闻思修慧即就行辨乘。第七是智果第八是
    断果即就果辨乘。测云。前五并在胜解行位。
    第六在初地已上乃至九地。第七在第十地。
    第八在于佛果。菩萨有十中。云如是菩萨勤
    修学已者。即结上菩提分法持初文。第三能
    修学文。此下文云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
    修学此上无有能正修学。即结前能正修学
    第三文。故知三判文不同。如第三学持。初判
    初二有生起文无结。此能正修学无生起有
    结。故知类显略而不说分有三段也。言一住
    种姓者十信已前。二已趣八者十信已去乃
    至法云。三未净意乐者在地前也。四已净意
    乐者入初地。五未成就者九地已还。六已成
    就者第十地。七未堕决定者未入八地九地。
    即下文云。未得入决定地者未入八地。未入
    决定行地者未入九地故也。八已堕决定即
    已得入。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者。基云。菩
    萨种类有三。一一生所系如弥勒等。先处人
    中望当佛位应有四生。人天本及二中有如
    七生等名一大生。若住天中半生名一一本
    有。故智度论说弥勒三生。说在人中除成佛
    身故说三也。二最后身。三坐道场。此二局在
    成佛身位。化身既尔。二受用身虽不见文准
    此应悉。自受用身七地以前名一生所系。八
    地已后名最后身更无生故处莲华座名坐道
    场。他受用身如观音前身名一生所系。观音
    之身名最后身。处七宝座名坐道场。法身无
    生便无此义。测云。如住覩史多天名为一生。
    赡部洲身名最后生。此约化身分别。若就实
    身分别。如华严经说。于第十地受佛位现报
    利益即是一生所系。彼经复云。摩醯首罗智
    处生后报利益即是最后身菩萨。新罗因法
    师解智论说弥勒三生云。人间初生。天上中
    生。还来人间后生。是为三生菩萨名号中总
    有十六名。景云。初明别名。菩提萨?收摺6苑?br> 二解。一云。缘彼菩提及与萨?史⑿墓拭??br> 提萨?省6?啤H?试当似刑岱⑿墓拭?刑?br> 萨?省F刑崛?拭?ㄈ?恕9适峭??D???br> 下唯吾大乘名大有情。故是别名。成就觉慧
    最上照明等释得大名所以。如是十方无边
    乃至内德各别无量无边随德施名。名亦无

      第四十七卷
      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者。菩萨
    地四处此为第二。初持瑜伽处正明所学之
    法。此处明能学人之学所学已成菩萨相。随
    前所学之法而起修故名随法瑜伽处。菩萨
    地初云有十法具摄大乘菩萨道及果。一持
    二相三分四增上意乐五住六生七摄受八地
    相九行十建立。第一持者。是初瑜伽。于中开
    为三持。一种姓持则种姓品。二发心持则发
    心品。三菩提分法持。于中文广有十六品。合
    有十八品为初瑜伽处。此第二瑜伽有四品。
    即相分增上意住。后之五法为第三瑜伽。则
    为五品。诸品相生前后次第为第四瑜伽。相
    谓成就此法入菩萨之相故名相也。此品在
    第二处先故言相品。第一。文中初问后答。答
    中初颂及长行开列章门。第二依章广辨。前
    中初举颂次长行属当。颂中初一句三字举真
    实菩萨具足五相。次知应下劝知五相各具
    五门。言真实菩萨五种相者下长行解。谓哀
    愍等五此体相者。初哀愍以慈悲为体。真实
    则用智慧为体。假相则用无恚为体。依下相
    摄则用静虑为体。以依静虑修慈悲故。二爱
    语者则四善语为体。依下相摄则尸罗般若
    为性。景云。所发爱语则是尸罗。能发语心则
    是般若。故二度为性。基云。以为从律仪而行。
    以般若导生。故此二摄。若准施品。戒是摄
    品四摄摄度。布施唯摄布施。余四度纯是同
    事摄。若除布施余三摄事皆智慧度摄。今云
    爱语是尸罗者。此是正依戒而行。然依戒不
    妄语等是彼论不离体。以一切行由智发故。
    三者勇猛。下文则以忍进般若三法为性。基
    云。据实但是精进。以由慧发安受长时苦忍
    故。所以兼论。四者舒手慧施是施度摄。五者
    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则四无碍。下文以定慧
    为性。若唯克体是慧。以定发之。慧胜故并从
    胜发。同时而行言定。此五种皆由依行六度
    成就此五种入菩萨相也。依章辨中。初解五
    相五转。后结劝。应知。前中约自性等五门分
    别五相则为五段。哀愍自性有二。一在意乐
    者则利乐。二意乐为性。依庄严论。以思欲
    乐。依摄论。以欲及胜解二数为性。爱语自
    性谓如前说等者。前说慰喻庆悦是随世轨
    仪语。胜无益语是顺正法教语。则是难行三
    爱语也。九门爱语广说如前摄事品。勇猛自
    性者。景云。刚决者智慧。坚固者是忍。无所性
    劣有大势力等精进。基云。今者文意但偏明
    精进。则被甲精进等三次第配之。广大无染
    施性名舒手慧施。亦如前九门施中广说。四
    无碍解及则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等者。
    四无碍解正是能解深义智性。则四无碍解
    前方便智名加行智也。哀愍依处者。景云。说
    境为处。谓缘五种有苦及行恶人等而与哀
    愍故名依处。能解甚深义理密意亦五依处。
    第一依处中景云。言依契经随顺甚深者。真
    如之理浅智不测故。名甚深。经说二空随
    顺真如故云随顺甚深。甚深显现者。由寻二
    空真如显现也。空性相应缘性缘起者。缘性
    是四缘性。缘起是十二缘起。如是缘性缘起
    体离于定性遍计所执。故导空性相应。测云。
    如来所说常依二谛故名随顺。二谛之理离
    言绝虑故重云甚深甚深显现。言空性者则
    圆成实。缘性缘起者则依他俗谛。第四依处
    中基云。诸想义者。想谓能诠之名。义谓所
    诠也。测云。言显除意趣等者。谓能显密意除
    他疑心也。第五依处中云于一切法者。谓三
    藏教法也。法者法无碍境。义者义无碍境。释
    词词无碍境也。品类辨无碍境也。哀愍果利
    中。初明果利。次引说证成。后结。前中前初
    明自利断怨害等。二普于下利他。引说证成
    中测云。如经中说修慈福利有十一种。卧安
    觉安。天护非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眠无
    恶梦。死生梵天。在所得利。勘华严经。又解脱
    道论明修慈有十一功德。一安眠无惊怖。二
    觉安无恶相。三无恶梦。四为人所爱念。五非
    人所爱。六诸天所护。七火毒刀杖不加其身。
    八心速得定。九面色光泽。十命终心不乱。十
    一未得胜法生于梵天
      分品
    梵音薄刃此语含三义。一分位义。二分类差
    别义。三翼义。旧名翼品者。谓行四法能速得
    果。犹鸟依翼速有所到。今则从彼在家出家
    二分菩萨标名分品。五相所依不离在家出
    家二分。故相品后次论分品。文中初开列章
    门。二依四章次第解释。三总分别。解方便善
    巧中云如前则此菩萨地中等者。前四如十
    二方便中说。第五如因明处中。第六如戒。第
    七如五愿中。后三文处非一。近如菩提分品
    中说。随其种姓根等者。三藏云。种子名姓。现
    行名根。解饶益中云能与一分有情利益乃至
    一分安乐一分俱有者。基云。则此四摄事一
    一皆有利益安乐。亦得虽施彼财令发心等
    是利益。现得物用是安乐等。如是乃至一一
    皆具有。准知。若不尔。利行爱语随增说利益。
    布施是安乐。同事是通二。同为善恶故。无倒
    回向中三门者。谓则善修事业一。方便善巧
    二。饶益于他三也。总分别中有二。初明此四
    普摄在家出家所学法尽。第二明在家出家
    虽复同修四事而优劣大异。出家菩萨而能
    行钩锁梵行者。基云。钩锁意取相拘碍义。出
    家之人有所禁约防恶三业。故如钩锁。在家
    菩萨则不如是也
      增上意乐品
    此中通明入发心诸菩萨意乐有利他七种及
    自利利他十五种。从此标名。前明相品分品
    并是行法。所起之行必从意乐而生。故分品
    后次明意乐。若依摄论。欲及胜解为意乐体。
    若依庄严。欲及思为意乐性。基云。此中有
    增上之言似唯在地上。依文明义通地前有
    无妨。文中初问后答。答中初有一颂开列章
    门。第二长行已去依章解释。颂中上半总列
    利他七相。怜愍下半总举十五意乐作事。就
    长行释中分二。先解怜愍次解意乐。前中云
    具怜愍故名善意乐者。景云。七种怜愍当知
    则是慈悲虚想。慈悲则无恚性。真实慈悲智
    慧为体。亦可七种还是意乐。与怜愍相应故
    名怜愍。备云。胜解与无?俱从助伴名为怜
    愍。克体还是胜解。又解。经论称名不定。或有
    说智名为大悲。如实想观。或有当法。如虚想
    观中喜无量。言谓终不以非法等者。谓不以
    十恶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外道邪法非理之
    处劝授有情。言是名无染亦名无缘者。基解。
    不祈恩报名无染。不祈后果名无缘。又二种
    皆名无染。染通报及后世间果。故缘亦通之。
    第二解十五意乐中分四。初辨体列名。第二
    解释。第三明十五意乐能作十事。第四结摄
    明利。十五中前之七种从境为名。次有三种
    从义为名。后之五种从位受称。言又诸菩萨
    不清净意乐是则名为应调伏意乐等者。地
    前未证法但现神通等四调伏之。八地以去
    自证真如修习多劫神通与身俱生。故清净
    善清净意乐是俱生意乐。以清净意乐性成
    善清净安立故
      住品
    住者何义。即因十二位能有住有为无为菩
    萨住中故名为住。此中广明故名住品。前未
    广明菩萨众行。行必依位。是故意乐品后则
    明住品。于此品中先牒前问。次举数列名。后
    问答解释。前中三句。一牒前。二生后举数。三
    者列名。如是始从种姓具足广说乃至于如
    所说菩萨所学正勤修学者。此牒第一持中
    十八品。从初种姓乃至功德品是。于如所说
    菩萨诸相正等显现者。言此持中第一相品。
    于诸菩萨分加行中正勤修学者。是分品。于
    如所说菩萨意乐者。是意乐品。诸菩萨众下
    生后举数也。于中初举菩萨住。次举如来住。
    列名中初举二颂。第二长行属当。增上慧三
    住中云谓诸菩萨如实了知能劝真实等者。
    谓道品是能观。四地观彼能观。道品诸谛是
    所观。五地观所观也。六地菩萨观知众生。由
    迷无智故众苦流转。由悟有智众苦止息。第
    七地中真观相续名无间缺。虽亦缘俗多住
    真如名无相住。基云。非无有漏心隔。而以多
    无漏观相续为论故言无间。非实无间也。第
    八地中真俗并观名无间缺。编从真观名无
    相住。善戒经云。不见菩提及众生相故言无
    相。第二问答解释中初略次广。略中分二。初
    别解释。后总分别。种姓住中云何菩萨种姓
    住者问种姓体。云何菩萨住种姓住者问能
    住人。答中则以三义通答前两问。初修性福
    善。二明已具佛法种子。三明性离?垢无间
    业等。前中景云。谓诸菩萨住种姓性自仁贤
    成熟乃至众多善法者成种子也。于彼现行亦
    显现者。十信已前在流转位。由种姓力令彼
    行者。数起福分善非起解脱分善。若起解脱
    分善则十信。十信则是解行住收。非种姓住
    故。下文中明余行位。云从初发心乃至未得
    清净意乐。所有众行一切皆胜解行住。故知
    种姓住中所起众善并是福分非疑。由性仁贤
    逼遣方便至非由思根等者。由种姓力逼修福
    分善等。测云。菩萨所应众多善法于彼现行
    等者有两解。初云。十住已前菩萨名住种姓
    住。约未发心前。于福分善根中所应现行者
    依彼亦有能现行义。若已发心则不现行。二
    云。十住菩萨亦名种姓。于所应善法者。则是
    有漏六波罗蜜。若依前解。与摄论少不同。摄
    论约三僧只分为三位五人。依此三位五人
    为十二住。彼种姓住据发心。此云种姓是未
    发心故不相当。三藏勘梵本摄论。今无十二
    住文。故不须会释。摄大乘论亦是住文。验
    知真谛三藏所翻谬。此云住持一切佛法种
    子于内体中者。景云。此语是总。于所依中已
    具足有者。此就别指。则赖耶中持彼种子名
    所依中。测云。此与上明种姓中六入殊胜展
    转相续无始法尔其义一也。于自体中于所
    依中犹是摄论依本识中也。种子所依有二。
    一真实理门则依阿赖耶转。二随转理门依
    五蕴身住。次云性离菩萨乃至造无间业者。
    景云。种姓菩萨虽复在凡流转。不起猛利?
    ?造五无间轮邪见断善。但?王杀父达多
    出佛身血等者。并是久学菩萨权现同凡。引
    接造五逆人令其改悔。泰云。种姓有二。一性
    种姓。谓无始凡夫有大乘姓者亦造无间断
    善。二习种姓。谓在十信前发菩提心及十信
    位。今明习种姓。故性离?垢。胜解行中云从
    发心乃至名解行住。出其行位。测云。述两释。
    一云。十信已上皆名发心住。一云。十解已上
    方名发心。言种姓住中于余十一及如来位
    唯有因转摄受彼因等者。则对前后以辨差
    别。谓种姓住中唯成杀后住因。未起现行发
    趣行也。景云。斯知前说种姓住中现起众
    行。现起但是福分顿得顿净知。远法师云。菩
    萨诸住渐得渐净。唯如来住顿得顿净。教行
    顿成故名顿得。证行顿显故名顿净。何云彼
    菩萨住。住别所治有无量品。以如来住障唯
    有一品。故有差别。测师云。得诸功德何为顿
    得。离诸过失何为顿净。若就现行不能顿行。
    然成熟故云顿得。无碍解住中云能于诸法
    异门谓法辨义趣义辨释词词辨差别辨
    辨则四辨才也。略中别辨讫。自下总明
    有二。一明所作不同。二明胜解行等于证无
    相有其差别。所以不说种姓住者。此中但欲
    辨发心起行相。初住无此相。故更不释之。胜
    解行住所作狭小者。远法师云。趣行局少故
    名狭。不能常行故名缺。行心不贤故具不定。
    逢缘便失故具有退。景云。所起众行未证法
    界具所作狭小。未能离过具有缺。有起不
    起故名不定。地前是异生位。总具有退。极
    喜等六地行称法界名广大。离过具无缺。常
    起众行名决定。证理具不退。七地具初无
    相。八地具第二无相。七地已还但于一一行
    起一切行。八地已上一切行中起一切行故
    具无量。七地功用后边邻第八地。相从总说
    名为无量。基云。所得有退者显行不定也。
    又不定者所作不纯。有退者不能纯进。又不
    定者尚怀犹预。有退者不能胜进故退也。无
    相差别中。若依旧论。但有四句。以二无相住
    合具修净故。此论五句。一于地前未能正能
    无相真如但有发趣。二前之六地于无相住
    虽修而未能圆满故云狭得。三第七地具圆
    证去此有两释。一云。初三地相同凡夫。四
    地道品。五地四谛。六地缘起随事别观无相
    不圆。第七地中舍前六地诸相入七地十种
    殊胜行故言无相圆满。如后广说。一云。就实
    以释。前之六地入真观时少起俗观时多不
    名圆满。第七地中入真观时多出观时少故
    云圆满。又于此地真俗双行故云圆满。四第
    八地具清净离功用故。五九地十地具修果
    领受去以修行满故但能领受。景法师云。以
    后二地真俗并无功用。是无相修学。自下第
    二广明。于中亦二。先别后总。前中不说初住
    意者。义如前释。就明胜解行住有二。初辨行
    状相后判三品忍。前中则有问解结也。何行
    何状何相者。三藏云。行则是状。状则是相。名
    异义一也。测师又述两释。一云。住别有三时
    异。故问行状相如次配之。一云。见相名行。自
    证名状。证自证分名相。今勘旧论。但问有何
    行相。又下答中无别解三。还依三藏本言。解
    中有二。初别明胜修未成。后明胜德未具。前
    中文有九番。初由思释方能修作。未能任运
    成辨胜修。胜修是定因。定所生神通等果亦
    未能得者。未得根本定故。未越五怖畏者。基
    云。准下对治五怖畏等。所治是此怖体。此以
    何为体。第一不活畏。以我见及我爱资生爱
    为体。故下云。由修无我智分别我想尚不复
    转。况当得有分别我爱或资生爱。故知以我
    见及爱为体。第二恶名畏。以贪欲为体。故下
    文言。由于他所无所希望。常自发起如是具
    乐。当饶益一切有情非有情有所求觅。由是
    因胜无恶名畏。故知以贪欲为体。第三死畏。
    以我见为体。故下文云。由离我见于我无有
    失坏想转。故无死畏。明知以我见为体。第四
    恶趣畏。以痴为体。下论云。自知死后。于当来
    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
    五处众性畏。以痴为体。故下论云。由意乐见
    一切世间。尚无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是故
    有处众?椅贰4怂?我猿瘴?逡病5诙??br> 无他已下明信他故作未自了知。第三成就
    狭小闻下明五根未满。成就狭小闻所成知
    等者。明慧根未满。或时妄失者。念根未成。苦
    迟通行者。定根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者。
    此显欲心无炽然。精进者。明勤根无有甚深
    牢固。净信者。是信根。四于三处有忘失念。五
    聪慧下念慧不定。言或于一时具足忆或于
    一时成忘念类者。基云。有忆得不得故名忘
    念类。非念忘故言类也。第六于诸有情下不
    如实知自利利他种种方便。第七或于一时
    于大菩提下明二利行进退不定。由思择故
    欲令他乐者。自利则易。利他事难。要由思择。
    第八于诸菩萨所有违犯下明数有犯犹预疑
    惑。第九于诸有情远离大悲。上来明胜修未
    成讫下明胜德未具。文有四番。一如上说初
    持十八品圆满德中未能普学。二如上说相
    品五相未能成熟。三于分品在家出家二分
    加行未等显现。四于意乐品十意乐犹未清
    净乃至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
    熟。第二判三品忍中文分为三。初解行住为
    三品。次对此辨八后住。后释通外难。言下忍
    转时如上所说相状上品等者。景基同云。谓
    前所说地前过失在十信位具下忍时此过是
    上品。在十解十行时具中忍。十回向等具上
    忍。其过则中下。泰云。胜解行住者。十解十行
    十回向则为下中上三品忍。次文中云由得
    方便极喜住中胜解行住所说诸法皆无所有
    等者。由方便得极喜住故地前诸法皆悉不
    现。初地白品皆悉显现。此舍体得体。转具净
    胜意乐者舍具得名。第三释难。难云。地前经
    于一僧只劫伏惑净修。云何不具净胜意乐。
    故此通云。解行转时虽小分清净胜解而未
    得名清净意乐。由为烦恼流污而转。极欢喜
    住则不如是。欢喜住中初问次解后结。解中
    有八。初明六决定为诸地体。二明四相发心。
    三明发起精进引发正愿。四明十种净修住
    法。五明开晓余住。六明修治善根。七明受生。
    八明威力。于此八中初一段文明诸地体。后
    七明相。菩提自性者。二断二智也。菩提方便
    者六度。地前六度未亡。三轮随他而转。除舍
    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者。总举数也。此决
    定相入地创证名为新善。若依旧论有一二
    等数。十地论云。初名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
    味相故。如经无杂故。二真实善决定。非一切
    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胜善
    决定。乃至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四因善决定。
    有二种因。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是因如
    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
    空故。二当果因善决定。得涅??道。如经尽未
    来际故。五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如经
    覆护一切众生界故。六不怯弱善决定。入一
    切诸佛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能
    入三世起地故。此中初云内证修性菩萨大
    佛超过一切余白净佛者。景云。谓无分别起
    内证发心一味无杂故超余佛。是彼第一观
    相。基云。谓佛求菩提无杂愿也。则以后得智
    观为也。二云无等不共果等者下不能齐故
    具无等。不与下同复具不共。是彼地前修
    习所成故具为果。虽同世间境如经不可
    见故。则此彼中第二真实善决定。三云随护
    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者。景云。
    是彼第五杂大善决定。测云。是彼第三胜善
    决定。四云虽一刹那乃至可爱之果者。景云。
    是彼胜善决定。测云。是彼第四因善决定。五
    云又此大愿无变无尽等者。景云。是彼第四
    因善决定。测云。是彼第五大善决定。基云。地
    论第五大善。经云覆护一切生界者。经形势
    当此次第三随救一切有情者是。彼第三经
    言广大如法界是此第五。谓得无尽之愿不
    可退转广大如法界也。六云又是胜分随后
    边际极大菩提者。则彼第六不怯弱决定。谓
    此佛是胜分能随后边际能穷大极菩提入
    三世智地。三世智地则佛果也。得大菩提能
    不怯也。不于大菩提而生怯也。基判六中。前
    三是后得智。后三通二智也。第二明四相发
    心中分三。初明四相发心。二释欢喜义。三释
    离彼五怖所由。前中初标问欢知。后次第
    解。地论释相经文则摄为二。初住安住合作
    说分。入分具初住。住分名安住。地满分名校
    量胜分。则是出分。就说中有三。一住分二释
    具三安住。住中差别有四十句分四。一依何
    身。二为何义。三以何因。四有何相。与此论四
    相大同。其所异者。彼中何身者初地发心依
    初地身。此中明解行人。所以然者。此中欲明
    十三住次第相生故以解行为发心人也。此
    中何相发心者问发心体相。何所缘虑者缘
    何境界而发心耶。何状何相何自性起者问
    发心状及以自性。准下答文。初地菩萨速疾
    发起菩提资粮随顺及利他所作随顺及二果
    随顺。答发心状。广大愿心者答何自性起也。
    有何胜利者问其胜利。次第解中则为四段。
    其初二相则有结文。第三四相无结文也。初
    明何相发心。谓已超地前。十地经中厚集善
    根等十句以明依身。初句是总余九是别。第
    二明何所缘虑。谓则四圆满。初句自利因。第
    二利他因。第三自利果。第四利他果。地论云。
    为何义故生如是心。经云。为得佛智故等有
    十句。初一是总句。余九是别。此中因果义
    令十句。第三明发心相状文亦四句。地论
    云。以何义故生如是心。经云。是心大悲为首
    等有十句。则以大悲为总句。余九此中差别。
    第四明胜利他。经有九句文明八种过。过凡
    夫地量。第一是总句。下八句是别。此中云证
    入菩萨正性离生者。是第一入位过。生如来
    家者。是第二家过。成佛胸子者。是第三种
    姓过。如外道说波罗门种从彼梵王心胸而
    生。今说菩萨从佛胸生。决定趣向正等菩提
    等者。当彼第八毕定过。略不辨彼中第四道
    过第五法体过第六家过第七业过。自下第
    二释欢喜义有四句。一证不净坏故欢喜。二
    欢自身随顺自利利他二种事用速疾圆满
    故多欢喜。言远离多忿害鬪诤者。泰云。地前
    但离现行故具少分。初地并离种子故云多
    分。但离见惑未除修惑故非全远离也。三自
    观见妙善广大离流饶益身心欢喜。四又自
    了知去菩提近离五怖畏故多欢喜。第三明
    除断五怖因。于中初明离五怖。后因离怖
    又明离余烦恼。修无我智离于我爱及资生
    爱无不治畏等者。此文则说由无我智治不
    治畏。故将知我见及爱等假具为怖下明
    离余烦恼中。测师取地经安住中大悲为首
    等三十一句文乐当之。自下第三明发起精
    进引发正愿。于中分三。初总标引发正愿。次
    释。后结。测云。准十地论。此下校量胜分。校
    量有三。一愿校量。二行校量。三果校量。此文
    当彼第一校量。就释中分二。初明起愿。后明
    十愿能生无数。前中有三。初明十愿。次举无
    尽句以成十愿。后判二种起愿所依。此中愿
    皆明起佛因缘故皆言为欲等。或前方便名
    因缘。若正起名根本愿。言下十佛者。第一供
    养愿。第二受持传说愿。第三劝请转法轮愿
    亦名八相成道愿。第四修行愿。第五成熟众
    生愿。第六摄法上首愿。第七修治净土愿。第
    八同心同行愿。言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
    加行者。如旧论。谓与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
    大乘化名为一味。第九三业不尽愿。第十成
    菩提愿。次举十无尽句成十大愿。十尽句者。
    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满法
    界尽。五涅??界尽。六出佛世界尽。七如来起
    界尽。八心所缘界尽。九佛境界故入界尽。十
    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作是愿言加有情界
    等者。如众生界不尽我愿不尽。亦如世道已
    下如器世界不尽我愿不尽。此则愿前十愿。
    乃至菩提终不忘失下判二愿所起。前十八
    愿别缘十事故发十愿。后十无尽愿缘愿起
    愿也。第四明十种净修住住法。则当地论行
    校量胜入者。则于如是正加行中依应时分
    量等正行而修惭愧者。如地经成世智已知
    时知量惭愧庄严修习自利利他之道。基法
    师云。时谓如五浊劫末时。谓随此时可行此
    法。分量谓随若干等法。第五明开晓余住。则
    当地论果校量胜。果利有四。一调柔果。谓地
    满心中修习诸行调练治等。二发趣果。谓地
    满足中更集明解发此趣果。三摄报果。谓阎
    浮王等。四佛智果。谓作用无量。此论同彼。
    但彼第二为第一。则明发趣果。有法喻。法中
    云从佛菩萨专精访求等者。此明问也。一切
    种道功德者。余住障治种道也。过失者。是所
    除障。及神通乐无失坏道者。以胜神通见色
    身佛等。善取其行得等流相者。问其行修于
    诸地中记等流果。于一切住自能升进者。明
    行也。证大菩提者。明果也。喻中云为大导师
    者。谓如来也。当知此中诸行能入说名为行
    等。测云。此三句则当前何状何相。此犹入住
    出三心行也。有释。加行智名行。正智名得。后
    智名等流。第六明修治善根。当彼第一调柔
    果。有法喻合。法中分三。第一多见诸佛起行
    之胜利。由二缘现见诸佛。地经说二种见佛。
    一神通力见色身佛。二言佛力见法身佛。菩
    萨如是下第二明能练三缘。一自利缘。二利
    他缘。三回向缘。由此三种已下第三明所练
    信等。明净但明。那庾多者如数一十百十万
    亿。十亿名洛沙。十洛沙名俱胝。十俱胝名那
    庾多。测云。俱胝则当此方非数。那庾多者
    当此方京数。喻中工匠喻净意乐菩萨。火喻
    三缘。金喻信等。第七明受生。当彼摄报果。判
    为两段。一摄在家果。二若乐发起下摄出家
    果。此菩萨住此地中多作铁轮王王赡部洲
    得大自在。是在家上身果。远离一切所有悭
    垢等。是在家上胜果。就出家果中有十二句。
    一证百三昧。二见百如来。三知百佛变化住
    持。四能动百世界。五能住百界。六光照百
    界。七能化百类。八留命百劫。九知前后际名
    百劫事。十入百法门。十一化百身。十二于一
    一身现百眷属。第八明威力。当彼佛智果。当
    知已下第三牒结。上辨八门。初牒结。次指大
    本。后释会异名。摩怛理迦者为本母。今此论
    中解十住义。与彼经说十地为摩怛理。谓经
    有论故义则易解也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