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九(之上)

    论本卷第三十六

    自下第三解因摄果摄利益时节。即是自他
    修三因因时利益利名为因摄。三因得果果
    时利益名为果摄。即于因果中皆有自利益
    他行故。于中先征问发起开列三门。次依门
    解释。后结。依门解中初明三种因果。后辨胜
    劣。前中有二。一别明异熟因果。二合明福智
    因果。前中有三。一正明八种异熟体。二辨八
    种感异熟因。三辨依彼八种异熟体上复起
    八种自利利他之行名异熟果。后之二门则
    是自利利他行体。初门但是菩萨八种报体
    非二利行。亦可初门报体亦是二利。菩萨得
    彼八种殊胜报体即是自利。他观生信即是
    利他。此中菩萨于人天身所得寿量具足等
    八种报体是其异熟。所修十善业道是异熟
    因。此二是有漏。依前长寿等身广起自利利
    他诸行名异熟果。界体诸行通漏无漏。就初
    门中。测师辨异熟体云。寿量以二十四不相
    应之命根为体。非色非心。不同成实以色心
    为体。是假无性故不同?酬肌P紊?摺H?稚?br> 中以可见有对色入不可见有对中五根为
    体。故善戒经云。受身完具。族姓者。还以不相
    应中种族为体。自在者。还以五蕴为体。信言
    者。以音声为体。若准此文体是异熟。所以
    然。此处明八种异熟既云信言具足。故知音
    声。又善戒经云言语微妙。知是异熟也。问
    曰。瑜伽上下文声非异熟。云何会。释解。据随
    转理说非异熟。大势者。以五蕴为体。人性者。
    亦身根少分为性。大力者。同萨婆多。不见文。
    谓萨婆多以触入为体。故婆沙云。地等四大
    名之为力。此中若约依正分别。自在者是依
    报。余七为正执。基云。此异熟体勘下信言
    大势具足不必皆是无记之果。但于果时有
    增上或等流果名为异熟。若在地前唯有漏
    善业感。若在地上通用无漏为滋业。又名异
    熟无记果唯是有漏在地前摄通在地上。若
    增上等流果如信言大势等在地上通漏无
    漏。以在后得智起故。如是等异熟体。文云长
    寿久住者。测云。依诸经论具有三句。谓长寿
    久住寿量边际。阎浮提五十已上名长寿。八
    十已上名久住。百岁已上名寿量边际。今依
    此文总摄为二。以其久住摄边际。信言具足
    者。景云。问声不相续。云何得入八种异熟果
    体。解云。声虽不续。彼所依四大恒续。依彼恒
    续异熟大生。是故彼声是异熟生。以相从故
    亦名异熟。具丈夫分成就男根名人性具足
    者。志有刚决其声雄朗名丈夫分。及成男根
    总名人性具足。第二辨八种感异熟因中。初
    正辨八因。二明八因一一略由三缘而得增长
    能感广大异熟令起。前中基公解此八种因。
    若在地前唯有漏善业。若在地上通漏无漏。
    若感有漏果者此因名有漏。若感无漏果者
    此因名无漏。言惠施光明鲜净衣物名形色
    因者。言形生非形显之形。若显之形即有
    光明显色因感形色果义。故知形者但是身
    之形。以通显色为因故。又同一果聚故。即以
    显色为因感形色者何违也。故形或是形显
    之形。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于自身中乃至名
    大势具足因者。以供养三宝尊长等发弘誓
    愿。愿当来世摄持种种功德致于自身中。由
    此供养发愿等为因当来感大势具足。是此
    中意也。由二因缘施他人性者。谓他妇乐自
    形。丈夫将转根失坏男根。菩萨劝于女人
    身。摄护转根者令不转根。又为说法。令不
    转根。彼丈夫因菩萨劝故不乐女身当得男
    身。转根者因菩萨劝故得不转根名施他人
    性。第二文中景公解云。一心清净。即是信也。
    二加行清净者。因信起行故。三田清净者。由
    信行堪受供养名田清净。基公云。谓无间常
    委所作发此加行时。乃得随地等摄前加行
    所希之果。此加行等若因果皆堪能福田清
    净。第三辨异熟果中。初正辨八果。二菩萨安
    住异熟果中已下明诸菩萨要具二事方利众
    生名为炽盛名为随顺。前中基师等解云。异
    熟果者。不是前业所感之果名异熟果。即异
    熟体是业所招名异熟果。得异熟已依异熟
    体起诸身语等行是异熟体之果。即异熟体
    为因所发身语为果。此果在地前地上皆得
    通有漏无漏。准义应知。若诸菩萨形色具足
    故乃至凡所发言无不听用者。与前八异熟
    中第五信言具足何异。景师解。今第二中由
    形色具足。故发言故发言他用是形色具足
    家果。基师云。若此果依彼异熟而生。但依彼
    所生即是果。何必要有所属。以形色端正故
    人皆信用。又前信中于斗称等无差违。故所
    论斗称事无不信受。今以形色端正故所说
    之法人皆信受。故有不同。非即一言两处明
    信。基又解自在具足中云。能以布施摄诸众
    生等言者。问何故异熟大财大明大属皆自
    在具足。今果中但言大财为果。答曰。前实作
    法有大明等。今以四摄事配信言大势具足
    故。故唯布施无大明等。故不相违。大势果
    中亦有出言皆为信用。但以所因别故言皆
    信用。随因亦别。第二文中何等二事。一自有
    力能者。备足财法身心勇健。安处有情者。
    善识物机无倒安立。彼于自事随顺而作者
    即他利益。若诸菩萨自有力能不善安处所
    化有情等者。景云。自虽有力而不巧便安处
    众生。即自他利行皆不随顺。基云。准前卷唯
    自利是菩萨障。纯利他是菩萨事。今此亦尔。
    若自有能未能化有情。于自事中不名随顺。
    于他不名炽盛。若自无能善能安处所化有
    情。能化他故是菩萨事随顺而作。以自无智
    无力能故于他不名炽盛等。以有智慧能成
    熟彼物故名炽盛。若诸菩萨自无力能乃至
    不名能他利益事者。初学菩萨虽少有方便
    安立有情。亦顺自事然乏财法身心无力。由
    是因缘不名炽盛利他事也。于三乘道速得
    成熟者。三乘见道方便速令成熟。自下第二
    云明福智因果。于中先约六度出福智体。二
    解福智因。三解福智果。前中施戒忍三是福
    非智。第六般若唯智非福。精进静虑亦福亦
    智。余处经论亦说。五度如盲资故是福。般
    若如路道故是智。又以福门解义。六度皆福。
    故摄论云。一切是大福德道十度皆摄。论云。
    前六是无分别智。后四是后得智。又前三是
    福。下三是智。基云。如实前五为福第六为智。
    是今此处约遍策论故通二分。又前三是福
    理定。后三是慧者。以精进静虑策慧故随慧
    收。隐策福故故不说通福。遍策之义如文可
    知。又云依静虑修慈是福。不言施等者。施在
    散心故不说。如是福智略有六种一一分别
    应知无量者。景云。今约六度略辨福智有其
    六种。一一福智若广分别应知无量。测云。福
    三智合说为六。福三者。所二度为一。禅生
    为二。精进生三智三者。第六为一。禅进各
    一。故有六也。若依戒经。六者六度。故彼经
    云。何等为六。谓六波罗蜜。广说则无量者。或
    说十二。所谓六度各通福智。故戒经云。菩萨
    福因亦智因亦六。或说三十六。谓福德六度
    有三六十八。犹六福因六福果。智慧亦尔。故
    有三十六。故戒经菩萨福因亦因亦果。菩萨
    智因亦因亦果。菩萨福因亦福亦智。菩萨智
    因亦智亦福。或说八万四千。或说过恒河沙
    数等。故云无量也。第二解福智因中景云。福
    智因者。谓欲精进于前福智未得令得。已得
    令住。已住令长。总有三种。一于福智能得能
    住增长欲者。三时乐欲及与精进。是其初因。
    谓于未得能得乐欲。二于已得能住欲乐。三
    于已住欲令增长福智乐欲。二于福智善能
    随顺无违背缘者。谓离三种违背缘。一离欲
    颠倒境界。二离恶友倒说福智。三离福智能
    得能住及能增长勤修习障。离此三障名善
    随顺无违背缘。三于福智先已串习者。此福
    智因。基云。其福智因亦通漏无漏。地前地上
    即能生福智之因。第三解福智果中景云。言
    福果者。长时流转无有损恼。又随所欲化他
    义。智果亦二。一依止智所摄受福是正非邪。
    二能起作无量善巧乃至究竟无上菩提。福
    智名当知四种品类差别复有无量者。测云。
    四种者如上所辩。无量者明果分齐。或依福
    智各生四无量即有八果故。或云四无量心
    亦是菩萨福智果。又无量各有三缘。三四十
    二。又异熟有八。因果亦八。三八二十四。皆说
    福生。皆是福果。等随法论。广所行法皆福智
    果。言有无量。基云。其福智果即依福智所起
    离物利生等为福智果。此若因若果等皆唯
    是善通漏无漏。自下第二辨其胜劣。应知此
    中乃至从智所起者。景云。一就地前。有漏位
    中八种异熟体异熟因异熟果皆从地前有漏
    福生。若生八种异熟体是报因生。若生八种
    异熟因异熟果是自分因生。此福复由于智
    引导方起。复从智生。此三自在地前。道分善
    根所摄。若在地上所起异熟中三是有漏。然
    由无漏施戒等福资助令彼异熟异熟因异熟
    果念念增胜名从福生。复由智导引方起。是
    故二种乃至智为无上等者。基云。二种谓福
    智也。略简异熟非正证菩提因故。解言福为
    最胜智为无上者。于福中胜故名最胜。望智
    故有上智则无上也。第四解现法后法中先
    问次解后结。解中有三。初现法自利。一如法
    积财知量受用。二现受先业可爱异熟。三为
    自身现法乐住。四因佛说得。言又诸如来乃
    至名现法自利者。景云。异生之人用世间道
    伏惑所得彼分涅??。三乘圣人用出世道断
    惑得涅??皆因如来说法方得。故云如来现
    法涅??。今明现法自利者。据彼异生及三乘
    人。因如来说现得涅??并是自利。亦云。即据
    如来无分别智名出世间。及缘涅??后智名
    为世间。得缘涅??之智。如此名现法自利。若
    取缘众生等后智。即是现法利他。为此但取
    缘彼涅??世智。基云。此中意谓。如来证涅??
    世出世法。菩萨并成熟之。以智为首故名自
    利。若以悲为首如前所说诸自利行名为利
    他。问曰。何故前卷说自利是障。今名自利是
    菩萨现法也。答曰。今此自利实善利他。以
    智为首以悲为首有义别故义说自利。非一
    法中唯有自利。若前障者于一法中唯有自
    利无利他。故不同彼障也。第二如诸菩萨已
    下明现法利他。第三总明后法自利利他亦
    有四句。一者菩萨生在欲界获后世财宝及
    以自身。二者当生静虑无色。三正生在静虑
    无色而后当生欲界获身财。四于现法与忧
    苦俱修习善因。是名菩萨修习后法自利利
    他。若与喜乐俱修习善因是即亦名现法自
    利。基云。此中意谓。欲界死还生欲界或生色
    界。色界死已还生欲界所得自体财宝。又现
    忧苦俱修善因于当来世获善果故。故他世
    自利利他也。第三次有二句明诸菩萨现法
    后法自利利他。一于现法与喜乐俱修习当
    来财体善因。二者现得静虑无色非退分定。
    若得退分静虑无色后乐不定故云非退分。
    今解。退分顺烦恼故不名为利。问静虑何
    尔。无色既无处。如何具足财宝耶。三藏云。
    非唯有财宝。亦有衣服等。广如经说。第五解
    毕竟不毕竟中先略解后重辨。异生世间清
    净因果者。谓人天因果也。若诸烦恼一切永
    断乃至名毕竟自利利他者。基云。如无学身
    中因无漏八道支力增上缘生有漏善法名毕
    竟也。唯此生故至极果故。下释已结劝修学。
    言过去未来所有一切已学当学自利利他亦
    唯如此有十等者。上来约现菩萨所修十行。
    从此复例过去一切已学菩萨未来一切当学
    菩萨亦皆有如此十行
      真实义品
    依文明。且如三性。遍计所执法尔体无。依他
    圆成二谛说有。今有言有无即无。称当真
    实。亦可真实即是二谛。二谛之理不颠倒故
    名为真实。若胜义理谛理不变异故名为真
    实义者。是境即二谛理为智境界真实义。于
    此品中广明二谛真实境智名真实义品。何
    故自他利明真实品者。前因种姓故能发心。
    由发心故便能起行。行成转证理故自他利
    后明。或行法相对以释。前品就行明法。行不
    孤起必依理。故自他利后辨真实义。诸经品
    次第大文同此。如涅??初明慈悲不杀等行
    后明四谛如来性等。约理而言。如是等经例
    非一。故前品后明真实义。然决择云。复次若
    欲了知真实义。当先了知略有五事。又云。若
    欲了知真实义者。于三自性复应修观。故五
    法三性于此可审。文中初云一依如所有性
    二依尽所有性者。文处不同。如前已解。此
    中辨体有其七门。一依二谛出体。如所有性
    以胜义谛为体。尽所有性以世俗谛为体。
    二约四真实出体。如所有性以后二真实为
    体。尽所有性以前二真实为体。三以三性为
    体。如所有性以圆成实为体。后尽所有性以
    依他起性为体。遍计所执无体非二所摄。四
    依五法分别。前性以真如为体。后性以四法
    为体。五约自唯差别辨。若理若事一切诸法
    各有自性。名如所有性。一切理事各有差别
    种种义门名尽所有性。六约二智境分别。如
    所有性即无分别智缘理之智如诸道理称实
    性而观。尽所有性即后得智缘事如境尽境
    界性而能观之。此解大分以理事智别。七约
    世间出世间后智以辨。谓观四谛十六谛三
    空门等观智名如所有性。八观心虽后得智
    仍出世后得缘相见道有性真如。故名如所
    有性。若后得智缘有常无常有漏无漏等事
    差别门不作相见道真如解之世间智名尽所
    有性。约此即后得智分为二智。谓世间后得
    出世后得。解。测云。何故说此二者。解云。
    无除二种愚故。谓真实义愚及世俗愚。又为
    显二智故。谓胜义世俗二智故。或可欲显自
    利利他二门故。约二谛门以释文者。诸法真
    实性者即是二空所显真如。即是诸法本性。
    故云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也。后辨四真实
    中开为二。后二障净智所行真实是。言尽所
    有性诸法一切性者。即是因缘所生世谛事
    法。其后四中开为前二。即世间道理极成真
    实也。就第二广辨四种真实文相有三。初列
    四名。第二广辨四相。第三品末结四真实成
    其三品。景云。此四真实若出体性。前二真实
    即用世间若心境为其自体。后二真实即用
    出世理智为体。故下决择七十三云。前二真
    实即用五法相名分别为体。后二真实即用
    正智如如为体。复此四种前二从义为名。后
    二能证智称为名。测云。前二从能缘智为名。
    后二以境智为名。基云。初谓世间。世俗共许
    是有。依世俗理此法是有。除所执之法故名
    世间极成真实。以共许故名为真实。即唯有
    为有漏法。若无为无漏法是道理所成出世
    间故。二谓有智者乃至随观察行者依止现
    比至教量等道理所成之义。即通有漏无漏
    有为无为法。三依论文通二乘加行等智。即
    别三乘所得三智三智之境涅??无为四谛
    等法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体。唯有漏中
    加行智。无漏二智及涅??无为是即真实体。
    四即无分别后得智。断所知障所得之二智
    及因断所得无为真如是此真实体。即明无
    漏无为。又后二真实唯取因二障断所得无
    为不取智者。即唯无为非通有为。就广辨中
    文分为二。初正解释四种真实。第二随义分
    别。前中释曰即为四段。初明世间极成真
    实。旧名世间所知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
    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等
    者。景云。诸佛菩萨于世俗事除智根本起灭
    因缘非诸异生二乘境界。今但随顺世间有
    性假立世俗串习之事。而共同见故云世间
    极成真实。问曰。诸佛菩萨若同世间想自分
    别共所成立悟入觉慧所见同性名为世间极
    成真实者。一切世间若缘四大及与五尘。若
    缘瓶衣苦乐受等。皆悉执实。诸佛菩萨缘四
    大等。若同执实便成颠倒。则非真实。若世间
    执实。诸佛菩萨不执实者。所立既异。即非极
    成。云何称世间极成真实义耶。解云。不据同
    执名为极成。据所执缘境假说名字。不违于
    彼故说极成。如世间人说地坚性乃至说动
    我性。我亦同说。如说色等可见闻。我亦同。
    如说衣食车乘乃至田园广庄苦乐等受世
    所受用。我亦说之。如是等事不违众生同说
    有名为极成。而佛菩萨了知而所说法性幻
    化非决定有。故经云。说言世间有。我亦说有。
    世间说无。我亦说无。不与物诤。我说有无。众
    生违故与我诤。是故四真实中前二真实望
    佛菩萨所知境边。即五法中名相分别三法
    所摄。若取世间横执所依本质及以影像相
    亦三法摄。基云。此意明。一切世间人于众事
    中随众生所起言说意解所证之事众共成
    者。是此真实体故。谓地唯是地等者是。此唯
    是此乃至非不如是。谓此地唯是地。水唯是
    水。不是火风等。起决定解世间共许故。无始
    传来非今卒虑。此等真实体。第二真实中景
    云。言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诸聪?闭叩日摺4?br> 举能立极成道理之人。要是有智方能随乐
    依于三量成立道理比敌论人。住寻伺地者。
    此简第二静虑已上诸天不能立理破敌。以离
    寻伺故。寻伺是假。若思若慧为体。若据假用
    唯在下地。若据思慧通在九地。居异生位者。
    异生恃我欲匡辨等立理摧敌。圣人悟理心
    乐寂静不好此事。言依止现比乃至所知事
    等者。欲立道理必依三量善能思择方可成
    立。泰云。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者。谓有诸智者
    所共立有道理义。如声有无常道理义也。诸
    聪?闭叽锢硪病V铟锘壅咧?乱病D苎八耪摺?br> 前达理知事皆通寻伺。谓初寻后伺也。住寻
    伺地者简异定止。寻伺位也。以上根本定无
    寻伺故。具自辨才者。自有寻但信他言成
    立道理。自无辨能建立义。亦非极成也。居
    异生位者。简后烦恼所起障诤智所行真实
    也。随观察行者。自有异生不能思量观察。亦
    不能成立道理也。依止现比等者。虽能观察
    亦不可依。要依止三量极成简择所成道理。
    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等者。虽依三量若未定
    者亦不可依。故言决定智所行。是理所知事
    由三量说成立道理。自所建立为他说。故名
    所施设。是名道理所成真实。基云。言能寻伺
    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下。谓如欲界人一
    时不起寻伺。若人有起此寻伺名能寻伺者
    等。若以欲界对色界名住寻伺者。又说。能寻
    伺者明正起寻伺时人。住寻伺地谓成就寻
    伺人。居异生位者。谓圣人住无漏故不乐散
    乱多论义等。异生具散乱故多乐论义。故唯
    据住异生者。又圣人虽有见谛有比现圣言
    量等少分而有已证得故。凡夫一向未证得
    多生比智故。多理极成中明凡夫比量道理
    极成于法。第三真实中景云。言谓一切声闻
    独觉者。明证真实人。若无漏者无漏真现观
    也。若能引无漏智者。谓现观前近方便道有
    相见道。若无漏后得世间智者。现观后得。亦
    名相见道。言所行境界是所行真实者。前后
    相见道行四谛境。若无相见道即行人空显
    真如。即四谛如平等之理。由缘此为境至无
    障碍住者。二乘之人由烦恼障尽更不受生
    无障碍住。即是摄论二乘但除烦恼障故得
    解脱身。未除智障故不能得如来法身。法身
    即是法空所显真如。下重释云即于如是四
    种谛义极善思择者。加行智中观四圣谛名
    相见道。言证入现观者。无相见道。入现观已
    如实智生者。无分别智生。亦也且可入现观
    已如实智生者出观后智相见道生。?酬嫉?br> 明相见道。成实论但明无相见道。大乘具论
    二种。又大乘中无相见道即现二空所显真
    如。不同成实唯现于空。故彼论说。有其三心。
    谓假名心实法心及与空心。空心为究竟故。
    言此谛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者。是
    相见道。除诸蕴外我不可得者。是无相见道。
    亦可此二并相见道。以别观苦谛为无我。言
    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者。此集谛观。修
    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者。此据灭道二
    谛观也。以大乘说。灭道谛下皆有萨伽耶见。
    十六行外别以有漏无我行观于灭道以为无
    我。不尔还就集谛苦谛消此两句。发生如
    是圣谛现观者。相见道。基云。言若能引无漏
    智者。非有漏加行智。云何是烦恼障净智所
    行真实不缘无为涅??耶。义曰。论云不正是
    缘涅??智。此能引无漏智缘涅??。亦说。此加
    行为此中收。论云数习异熟蕴补特伽罗无
    性见故者。即数习离蕴外无我见也。测云。若
    无漏智者。是见修无学智。若能引无漏智者。
    是七方便智。若无漏后得智者。由无漏观所
    引后得智。谓三心见道十六心见道等。若依
    对法有三重见道。一无相见道。二三心见道。
    三十六见道。就此中无相见道若约二乘此观
    人空真如。若约菩萨双观人法二空真如。三
    心见道说不同。一云。约无相观义必具真见。
    后十六心是相见道。若依此说。于三中二乘
    见道唯有二心无第二法假缘智。前一无间
    道后一是解脱道。菩萨具三心。初一人空无
    碍道第二法空无碍道。第三人法二空解脱
    道。一云。人法二执见道所断皆有两品。谓?
    细。初之一心断人执?品。第二一心断法执
    ?品。第三一心双断人法二执细品。一云是
    后得智。就中义说。一云。三心是菩萨见道。十
    六心是二乘见道。一云。二乘菩萨皆有三心
    及十六心。虽有两释后说为胜。所以知者。瑜
    伽云由此三心生十六心。故知一人具作三
    心及十六心观。就十六心中法智类智两处
    不同。若依对法。观三界四谛真如理名为法
    智。即观前智名为类。若依瑜伽。一云。相同
    萨婆多等。缘欲界四谛名为法忍法智。缘上
    四谛名为类忍类智。一处云何同对法。勘
    间何故两论不同。三藏解云。入道之人有其
    二种。或有依对法所说十六心入见道者。或
    有依瑜伽十六心入见道者。就实为论具有
    二种。瑜伽对法各据一边。故不相违。又解。总
    约诸心心所辨见相有无合有七释。一云。一
    切心心所皆有相见。二云皆无。如安慧等。三
    云。无分别智二分俱无。余心心所俱有。四云。
    二智俱无见相。余皆具二。其后智如说有义
    俱无。离二取故。五云。无分别智见有相无。后
    智二分俱有。即是护法正宗及佛地第三正
    义。六云。正体二分俱无。后得有见无相。七正
    后二智皆有见无相。余皆具有。然护法正义
    但无分别智见有相无。余心心所二分俱有。
    故瑜伽七十三云。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而观
    所缘云带彼相起名所缘者。说带相言有其
    二义。一带影像相故名为带相。二云挟带体
    相故名带相。无分别智虽无所带影像相分。
    然即挟带真如相起。所以者何。能缘见分不
    离真如。是内证故。约有一心见及说三心为
    真见道中。三藏总述二十五释。谓顿断十一
    渐有十四。虽有诸说。护法正宗顿断一品。第
    二师说。不有二心。所为正宗事究竟时其
    相等故总说一心。二心非一名多刹那。或可
    三加胜进道。故不相违。今解。二十五释犹未
    尽理。断一品中合有渐断。三师说准前应思。
    如是总合有二十八释。然护法宗三心见道。
    是后得智非正断障。论云声闻独觉能观唯
    有诸蕴可得者。谓声闻独觉于诸蕴中见人
    空真如。无性菩萨两释不同。一云。二乘但观
    六识不观赖耶。是故诸蕴不摄赖耶。一云。所
    言二乘不观赖耶。就别相缘。若就共相无常
    等观得缘赖耶。若依后释通摄赖耶。第四真
    实中景云。言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
    者。此释所知障名。谓事中无知及与法执现
    行及种皆有势力。能令身心不得安稳。能碍
    于智不达所知。名所知障。言从所知障乃至
    所行真实者。断所知障得彼二智。二智境界
    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问法执体与事中
    无智何别。一解。由法执体故。不可前事即名
    事中无知。二解。法执自是异熟生。显执法体
    用。事中无知泛据余心。如不解了威仪工巧。
    或复不知大地厚薄山量高下大海深浅。皆
    是事无知。未必坚执有其法执。又后法执若
    望二乘是无记性。如贪?等烦恼起时贪自
    贪爱。即有法爱了前法。?等亦尔。虽同时
    起即有不善无记性异。若尔善心起时带法
    执。善心自行施戒。体性是善。法执执有三事
    自是无记。有何妨耶。解云。如执人我见时必
    与无明相应。若有善心有法执。彼法我见必
    与无明相应。若与无明相应不得是善。问如
    贪起时即带无知。贪与无明相应自生不善。
    无知与无明相应应自是无记。?善心行
    施即带法执。法执与无明俱自是无记。答曰
    不例贪带无知即有二种。无明与贪无知各
    自相应。若善心行施有法执者亦应有二。无
    明与善心执各自相应。若许善心与无明相
    应不成善心。若不许善心与无明相应。亦应
    不许善心法执相应。问若善心无法执者。云
    何行施见有施受及与财物着三轮耶。解云。
    行施自是善心。执着三事复别有异熟生执
    有三事。以迅速故谓在一心。此复云何乃至
    所行境界者。此出所知境体也。诸佛菩萨观
    法无我为方便故得无分别智及后得智离所
    知障名为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者。即是
    依他及圆成实。此之二性性离名言。假说自
    性者即是遍计所执随其假说计度执有名假
    说性。若无分别智证真如时。若离言性若假
    说性同一真如心境。重言平等即是无分别
    智所行境界。言如是境界至所知边际等者。
    此真如理对苦空等为最第一。无有上故称
    无上。若见此理证究竟名所知边际。齐此
    已外一切智人正勤思释更无去处皆悉退
    还不能越度。泰测同述。于一切法乃至平等
    平等者。西方有二释。初释云。真实性离言自
    性。分别性情所取法。是言说所说自性真实
    性所离也。假说自性者。依他性是假说自性
    法也。平等平等者。菩萨证能取空证二性时
    皆无能取所取。故言平等平等者也。第二难
    陀释论云。依他真实皆离分别性故并是离
    言自性也。于分别性假说自性中说有能取
    所取。菩萨入法无我时于假说自性中能取
    所取皆遣。故云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
    界即是真实依他皆是真如也。七真如中依他
    性亦名真如也。备云。即据真如胜义谛故离
    言自性。世俗谛故假说自性。此之二境等无
    差别。即是二种无分别智所行境界。三藏亦
    同此解。自下第二随义分别。于中有五。一明
    所证真实理体无二。二明修空胜解成大方
    便。三明入法无我知离言法二智行相。四辨
    秉御无戏论理能修正行。第五广明离言自
    性。初云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
    所显所言二者乃至是名非有等者。景云。初
    总标四种真实。即是依他圆成无二所显。亦
    释无二。言此中有者即是世间长时所执等
    者。此执遍计所执以之为有。是增益谤。言非
    有者乃至都无者。以遍计所执无事无相诸
    色乃至涅??依彼依他圆成实有之法起遍计
    执。言所依二性一切都无。是损减谤。言假立
    言说依彼转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者。假立言
    说要依实法方始萌起。而谤所依皆无所有。
    是名非有。即损减谤。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
    及非有二俱远离者。明此品中四真实义于
    前所说有及非有二俱远离。言法相所摄真
    实性事是名无二者。出彼真实无二法体。法
    相所摄者出彼依他为无二法。真实性事出
    彼圆成为无二法。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
    二边亦名无上者。由无二种义故即是远离
    增损二边。得称中道。故亦名无上。言诸菩萨
    智于此真实。道所显者。诸菩萨智犹带障
    故。于此真实渐学修证。泰云。此中宗意明依
    他真实皆是真实义相。即无二所显。言二者
    并是分别性中所立二也。有为无为名为有。
    如成实或立性空无我我所名为无。此有无
    二法皆此分别性也。此分别性中有及非有
    菩萨入法无我观时并皆远离。法相所摄依
    他真实性事。是名无二。前分别性等有无二
    也。二边者。分别性中有无。基云。此中意者。
    谓一切境本自无有。今执者妄安立当有假
    说自性是有。即无始来世间所执起分别戏
    论根本。谓依境起名言分别故乃至计有涅
    ??。如是等是遍计有。如是等所执戏论故说
    之为有。言非有者。谓如遍计假说诸色等自
    性为无事无相故。所依言说说言假法者。此
    无事无相所依名言一切都无。所依无故诸
    计有色等此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如是若计
    有非有皆遍计所执。圣者除之名为中道。测
    师等解云。当知即是无二所显者。以观有无
    为真实相。此真实即是胜义谛。亦名无二亦
    名非净非不净。故庄严论第二卷真实品偈
    曰。非有亦非无。非如亦非异。非生亦非灭。非
    增亦非减。非净非不净。此五无二相是名第
    一义。行者应当知。体云非有者。分别依他二
    相无故。非无者真实相有故。非如者。分别依
    他二相无一实体故。非异者。彼二种如无异
    体故。非生非灭者无为故。非增非减者。净染
    二分起时灭时法界正如是住故。非净者。自
    性无染不须净故。非不净者客尘不起故。三
    藏解云。此论云所言二者出有无体。有即依
    他起性。无即遍计所执。真如体离有无故言
    无二云云。第二明修空胜解成大方便中。基
    师释。修空慧是菩提方便。是空空于遍计所
    执。不如前所言非有之空也。第一又即此慧
    是诸菩萨等一行三字总明修空之慧是菩提
    方便。何以故以次下有四之中。第一诸菩
    萨下乃至成熟佛法及诸有情两行。明由有
    空慧故不着生死。第二又能如实了知生死
    乃至深心厌离一行四字来。明于生死中多
    受生死教化众生。不以无常等行厌背生死
    求入涅??。即不着涅??。第三若诸菩萨不能
    如实了知生死乃至不能成就佛法及有情四
    行来。明若无智者多入生死不能成就佛法
    有情。若有慧者不入生死善能成就佛法有
    情。即不入生死简异凡夫。不同凡夫起贪等
    惑入生死故。菩萨不入即由智也。常处涅??。
    第四若诸菩萨于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
    离乃至正等菩提三行四字。明菩萨不如二
    乘厌背生死疾入涅??。以无悲故。菩萨有悲
    教化众生不入涅??常处生死。即简二乘也。
    上来一翻解说。以下第二翻解。又诸菩萨由
    有如是空胜解故乃至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无
    大方便以来。初正解。第二覆净前义及解。
    初正解中有三。初二合释。三第四各别自
    释。初二合释者。论云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
    胜解故即于涅??不深怖畏亦于涅??不多愿
    乐者。是乃第一由有空慧故若处生死不怖
    涅??。第二虽了知生死能入涅??亦于涅??不
    多愿乐。以有悲故。即第一第二合解也。何以
    得知。准反解中知也。第三若诸菩萨深怖
    涅??乃至远离一切清净解者。由有烦恼等
    故不善处生死怖于涅??不生希愿。遂不能
    发于涅??界清净胜解。由无智故不能断生
    死即多处生死。第四若诸菩萨于其涅??多
    住愿乐乃至不能成就佛法及诸有情者。由
    无悲故于其涅??深心愿乐速疾入之。故不
    能成就佛法及诸有情。若有悲者不乐入涅
    ??。于生死中教化众生。故不着涅??。上来正
    解有空慧胜利。若合初二解为三段文。若义
    即为四段。此中先标为三段。下义分为四
    段。故云第三第四等。从当知此中下及知
    净义。此中有四。第一由无空慧故。不如实了
    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此反解。合解中
    第一于涅??不怖畏。第二若以无常行厌生死
    即速疾入涅??。即反解。合解中第二亦于涅
    ??不多愿乐。第三若无智故其涅??深心怖
    畏。即于能证涅??资粮不能圆满常处生死。
    即反解。上来第三远离一切清净胜解。第四
    若无悲故于其涅??多住愿乐即便速疾入般
    涅??。即反解。上来第四不能成就佛法有情。
    今结反解故论云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
    提无大方便。下第三重解四义。以理准文
    可知。或第一正明四义。此总立宗。当知此中
    反解下重释前义。就重释中二。初反解四义。
    第二正释四义。景云。初略明证真实慧能得
    菩提为大方便。第二广辨有四方便两番重
    释。就前番中。初明于彼生死中有二方便。后
    明于涅??具二方便。前中顺释后反释。后中
    亦尔。世亲取此中意摄论中用通达生死
    苦而能恒入。是二方便知涅??乐而不速求。
    是二方便。泰云。言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
    解故即于涅??不深怖畏亦于涅??不多愿乐
    者。若如分别性计有实涅??断身智。故凡夫
    有我即便怖畏。今菩萨入法无我所计身智
    涅??本无。又菩萨所证涅??不断身智。有依
    他真实二性故不生怖畏。知于生死情所取
    苦本来自空。于生死既不极厌。故涅??亦不
    多愿乐。第三明由入法无我证离言法二智
    行相。初略次广后结。景云。言由能深入法无
    我智乃至少品类可起分别者。通达依他及
    圆成实离言自性。除此二种离言法外更无
    小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即显二性之外遍
    计执毕竟是无。唯取其事至但行于义者。此
    明二智行相。后智唯取依他起事不作念言。
    此是唯事。无分别智唯取真如不作是念。唯
    是真如。俱行于境离分别故。测云。西方三释
    不同。一云。唯取其事者缘依他智。唯取真如
    缘真如智。此双举两智。言不作是念是事是
    如者。释二智行相。谓缘俗智不作是念。此是
    唯事。缘真如智不作是念。此唯真如。但行于
    义者双结两智。是现量故不起分别但缘其
    体。一释云。唯取其事者自证分。不作是念此
    是见分事。是唯真如者见分。不作是念唯
    真如但行于义者。双结自证分行于见分义。
    见分行于真如义。三释云。唯取其事者。地前
    加行位中俗智。唯取真如者。如加行位缘真
    如。不作是念已下。初地已上无分别智也。泰
    云。于自性分别达无少法可起分别。于义中
    达无少品类可起分别。次广辨二智行相。先
    明正智行相。次明后智行相。后结菩萨二智
    胜利皆依方便法无我智而得成就。初云如
    是菩萨乃至得最胜舍者。景云。真如遍在一
    切诸法。根本智行真如时。于一切法平等平
    等。于一切法处所有真如平等觉得最胜舍。
    此又即说无分别智唯舍相应。而言极喜地
    者。据其出观后智心喜。泰云。依他真实俱名
    胜义。七种如中俱是真如。又释。依他是俗谛。
    此下偏明证真实性胜义谛故。于一切法无
    能取所取故。重言平等。以真如慧如实观察
    故。一切处具平等定慧心者定也。见者慧也。
    证如定慧离沈浮极故名最胜舍。基云。菩萨
    得平等见得平等心能得最胜平等之舍。有
    云。此舍入见道最初得舍者据即舍受。不
    然。次后智功能行相。景云。此有六句。一依止
    此舍于诸明处及诸善巧速能成辨。二得大
    念力不因善巧贡高悭吝。三于生死流转大
    苦而于菩提堪能增长。四得尊贵?x慢渐灭。
    五得胜智舍难他心。六功能渐增转覆自善。
    泰云。言如如证得智慧殊胜乃至深心弃舍
    者。凡夫得少智慧乃于他所难诘诤讼。菩萨
    不尔。得胜智慧倍于他所心弃舍难结诤讼
    乃至犯禁现行。是故一切已下第三结三世
    佛皆依法无我智而得菩提。第四辨秉御无
    戏论理能正修行。初总次别后结。别中即是
    六度。前五度可知。第六般若中初明无分别
    智。谓成极真智为自当来般涅??故。次明
    后智有四。一敬有功德。二愍有过。三慈有
    怨。四能报恩。若有力能财物等增酬报。若无
    力能财物。彼来求请即为彼营作不逆彼意。
    令彼知我实无力等。第五广明离言自性中
    分四。初文正辨离言自性。二引说证成。三明
    诸佛起言说意。四明不了离言说法起八分
    别。前中初问次答后结。言以何道理应知诸
    法离言自性者。凡夫知法必藉言起。寻言得
    取义乃可得。论主上云。于一切法离言自性
    法既离言即无像貌。据何知有离言自性。答
    中有二。初立正宗。二若于诸法以下破邪执。
    前中景云。此文答意。诸佛菩萨有离言智知
    离言诸法。诸余凡夫但有随言说智不能得
    知离言说法。今为随言说智人以义比度令
    知有彼离言诸法。如今凡夫举心缘境起说
    起执皆迷二谛。如为世谛起于言说。随言执
    有世谛之体。随言情执。世谛虽无非无所迷
    离言世谛。如为真谛起于言说。随言执有真
    谛之体。随言情执。真谛虽无非无所迷离言
    真谛。若无所迷离言二谛。即无情有执取二
    谛遍计所执。今举遍计所执法无证有所迷
    离言二谛。言谓一切法假立自相乃至非有
    自性者。此据随言执法性。非是有但有言说。
    亦非离彼至是言境界者。外人救云。能诠言
    中虽无所诠法性。何妨言下别有所诠是言
    所行。故复破云。亦非离言别有自性是言所
    行。此义至于后文中论家自破。外人复云。言
    本诠法性。法性非有。言性应无。故今复云。如
    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
    所有。随言所执法虽非有。不可即谛言说都
    无。外人复言。随言诠法尚自非有。离言说法
    应非有。故后论云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
    所有者。随言说性如是非有亦非一切离言
    自性都无所有。云何而有者。既不都无。云何
    而有。谓离增益乃至如是而有者。若离增减
    二执境界。是故言有。谓遍计所执实无增益
    为有。依他圆成实有损减言无。由此增减二
    种妄执不能证会离言法有。若离增减方证
    知有。下出二智离增减故知二性有。故言即
    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
    境界者。望遍计所执颠倒法无。故余二性皆
    名胜义。圆成实性无分别智所行。依他因缘
    无分别后智所行。是故总云胜义自性唯是
    无分别智所行境界。泰云。如萨婆多等。眼见
    青黄等色称眼所见说是青黄等色。乃至意
    识缘涅??随意识所缘说有定性散灭涅??。
    故一切法可言说说自心识所缘分齐。今大
    乘不尔。如眼识缘色之时。眼识是证量知。境
    称眼识行解。乃证依他性色不可言说。同时
    分别意识所证色分齐亦不可说其色相貌。
    故证量所知称法。能证所证皆不可言说。从
    眼识后起意识始分别之。我眼见色说眼所
    见是青黄等色。乃至说无漏灭智后起后智。
    云我从涅??说是涅??。故言说说诸法是色
    乃至是涅??。皆不称证量所知。能是假说色
    自相乃至说涅??自相。上问斯事以何道理
    应知诸法离言自性。下答。谓一切法假立自
    相。或说为色或说为受。乃至涅??当知一切
    唯假建立。诸法自相乃至证量所知不可言
    说。非有自性乃至是言境界者。亦萨婆多等
    说即一切是有自性。卫世师说六句义。由第
    四有句义故令一切法皆成有。此有与诸法
    各有自性。故法体之外别立有自性。如小乘
    及外道所立自性皆是言说所行。是言说境
    界。即非彼执故。言非有自性者。非萨婆多即
    法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也。亦非离彼
    别有自性等者。非卫世师离彼法体外别有
    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谓离增益实无妄
    执等者。一释大同景师。第二又释。离增益实
    无执即是真实性。离损减实有执即是依他
    性。如是而有者。依他真实谓有也。备述答
    意。云于依他性离遍计性实有妄执。及离依
    他所依真如实无妄执。如是离有离无非有
    而有。即是诸法究体相。圆成实性法释二空
    所显真如。基云。论问以何道理知离言性。答
    中谓一切法假立自相乃至亦非一切都无所
    有。此中破执有二。乃至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牒外二计。第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下重破
    外计成立自宗。二计者。谓一切法假立自相。
    乃至唯假建立。非有自相。非外计云。如能诠
    之名与所诠之境皆是假立名不称境故。如
    所执计名实目得所诠之境。此境唯假建立
    非有自性。言体是无。既计名所诠不称境。所
    计境是非有已。外人转计。故第二论云。亦非
    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言名诠
    所诠既不相称。即能诠名中有彼色等体和
    合。此是称言是言所行境界。故论主非之。亦
    非离所诠之体彼别有一和合自性是言所行
    是言境界者。谓若假立名等即所诠之色等上
    有是言所行境界义名遍计所执计所诠称言
    是言境界。色等与名和合即名中和合者。是
    言所行。是言境界者不然。虽所计非实妄性
    非无。外人若计所诠既无。即前所言所有自
    性等亦是非有。故论主第二论云。如是诸法
    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即
    所诠如遍计执言所说法非有自性者亦非一
    切都无所有。言有依他妄境非无。此破第一
    名诠所诠称境外计。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
    无所有者。外所计言与名知合称所目法。此
    不离言。前非之言此是非有。今指言如是所
    执和合非有者。亦有依他妄计在故。亦非一
    切都无所有。又释。初乃至唯假建立非有自
    性来明破外计。如名下所诠之法称能自名。
    当知此一切色等法唯假建立非有自性。言
    如所计之体是无。外人既见所诠是无。不称
    言故乃随转计云。如是名所目之法不称色
    名者。应离所目色外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
    言境界。今论主非之。故言亦非离彼别有自
    性是言所行境界者。虽作是非非所计有。其
    依他性等体是非无故。论云如是诸法非有
    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前所
    计如言所说非有自性之法。如所执者非有。
    如依他法假立名言者。此法亦非一切都无
    所有。不可无依他等。非有自性者。谓遍计所
    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者。谓依
    他等也。非但依他离言法是有。其所执非有
    之法有妄情在。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所以
    第二论云。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上
    来既明所计非有依他圆成是有。故论问言。
    云何是有。然答中应言若称知离言依他等
    是。今取能照之智故。乃至云唯是无分别智
    所行境界其后得亦得缘着真法不妄。今取
    正缘者故唯据无分别智。测云。言谓一切法
    假立自性至非有自性者。此依依他起性遣
    遍计所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境界者。
    此破意云。非离彼从缘所生依他性外别有
    执实遍计所执。如言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
    界。如是诸法已下明依他起上圆成实是有。
    就中有二。初明依他起上遍计无所显胜义
    是有。二如是非有已下问答分别有圆成实
    所以。言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是所说亦非
    一切都无所有者。谓依他起上无实遍计所
    执如言自性。亦非依他性所显真如都无自
    性。如是非有已下第二释依他起上有圆成
    实性所以。于中有二。初牒前为问。如是非有
    者牒遍计所执。亦非都无所有者牒圆成实
    性。二谓离增益已下释也。谓离增益实无妄
    执乃至胜义自性者。解意谓。于依他性上离
    遍计实有妄执。及离依他起性所依真如实
    无妄执。如是离有离无而有。即是诸法究竟
    圆成实性。谓是人法二无我所显真如。当知
    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者。结显离言自性。
    上来立正宗。自下第二破邪执。基云。此下重
    破外计也。于中有二。初破小乘执有遍计随
    言说法。二有二种人下破初学大乘恶取空
    谤无一切离言说法。前中有二。初有三复次
    以理广破。二由此因缘已下结破类通。前中
    初复次正破立宗。复二复次破其救义。又此
    三复次即显三失。一随名多体失。二名前无
    体失。三名前生觉失。初复次中景云。言若于
    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
    者。此牒立也。小乘人立名能召法。故随言说
    有法体。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者。若
    随说有法有法性者。如世一法有众多名。法
    体随言应多。且如一眼有众多名。或说为眼
    或说能见。如是一眼随彼多名应有多体。世
    亲菩萨取此中意摄论中说。名若定表。名多
    体多故。何故乃至而诠表故者。此释法体随
    名多过。言亦非众多假说诠表决定可得乃
    至非余假说者。论主前难。若随起言说即有
    自性。是即一法有其多名。随说多名应有多
    体。恐彼外人得如此难。我即印言随其多名
    即有多体。故此遮云。亦非众多假说诠表决
    定即有多体可得。谓随一多假说眼时有眼
    别体。非余根名见名目。乃至随说目名即有
    目体等。言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乃至有
    其自性者。汝前三宗随起言说即有自性。然
    彼一法随多言说无多自性。将知一切假说
    分别皆有自性。一法有多名各具。一法但一
    名名不具。问曰。大乘中一一刹那皆有相见
    二分。即于一本质眼上有众多名。随一一名
    意识分别能有相分之眼随名而起。是即法体
    随多亦无过。云何难言若随言说有法性者名
    多体多以为过耶。解云。小乘所立一切法皆
    可言说。是故诸法随名诠召说有体者。据
    其本质。今难本质随名多过不论相分。小乘
    宗中说。相分是有解行能缘所摄。是故不得
    就心相分随名说多。以大乘中明唯识义立
    有相见。未彼小乘心缘境时所有行相非是
    能缘。乃是彼本质境界影像。是故此中所明
    立破但论本质。汝说本质随名而有。即有名
    多体亦多过。泰云。言若于诸法事置有自
    性者。如入正理论说声是有法。声无常空无
    我等是法。事者是有法事。如眼识所说依他
    性住色离言说法不可言说。从眼识后起意
    识分别。或作色解青黄赤白等解。随起言说
    说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解。应其言说种种
    相现。如因声响应。因言说故彼依他性上诸
    事诸法有自性。故云名于意识所思。诸法诸
    事随言说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者。此牒计
    也。下破中初明名多过。第二云过多名但随
    一也。谓已下正出其执相违故。总结非云。若
    具者。结前成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若不具
    者。结第二众多中但一决定。此已下重勘梵
    本为定。不可依旧地文别作异师也。基云。
    彼法者谓能诠教法等。彼事者谓所诠体义
    等。有体者总指法之自体。有分者别解法之
    差别分。第二复次中景解。谓外释救云。我前
    所说色等诸法随假名但有一体。不得随名
    说有多体。然随名言定有法体。故牒救云。又
    如前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谓小
    乘宗三世诸法一一各有三世名字以诠召
    之。是即法体先有后以名诠。以小乘师前立
    宗云色等诸法随假说有。故乘此言牒以破
    之又后二复次进退破之。初破随说即有法
    体。后破前有色等后以名诠。今是初破即从
    救破也。天下道理要先有事后立其名。汝既
    前说色等诸法随言有。是即诸法待言方有
    未言说时应无自性。未言说时无自性者。岂
    不违汝云未来诸法先已有体后从缘生。问
    曰。未言说前设当无体。复有何过。下次难言。
    若无自性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者。若
    未立名未有法体。未有法体而立名者不应
    道理。言假说诠表既无有所至不应理者。若
    未名未有法体未有法体不可施名。既无有
    名。而世法体随假说有不应道理。基云。汝既
    言随名即称目有所目者。先未成立假说名
    前彼所诠事应无自性。以随名方有事故。即
    名未起彼事无也。未起名前彼事既无。而现
    诠表能诠之名不应道理。假说之名既无所
    有。所有所诠法事随能诠名有自性不应道
    理。展转破之。第三复次中景云。别有萨婆
    多等诸小乘师复救。义云。我所说随诸言说
    有法性者。先有色体随言说显。故说言有。非
    辨法体。故今牒破。又若诸色至摄取色者。此
    牒执也。是即离色至而实不起者。前未立色
    名先有色体。是即离色字于彼色法应起色
    觉。若未立色名已生色觉。何劳立名以显于
    色。若未立色名未生色觉。明知名前未有色
    体。故云而实不起。泰云。如初生小儿未解柱
    青黄长短等色名。故当尔见柱不起青黄长
    短等觉。后由依柱青黄长短等假名故方起
    此觉。若未立名前见柱时于柱青黄等色法
    之柱等色事应起青黄长短等觉。而实不起。
    故知眼识见柱依他性不可言说。法外所有
    立青黄长短等可言说。分别性自性能随言
    说起也。下结破类通。景云。问曰。如闻色分
    别时意识见分即有相分影像色名起。云何
    而言随言说法无有自性。又复意识缘名分
    别影像之色。影像之色即是依他。云何后说
    依他是离言法性。解云。意识相分影像之色
    实是依他如幻化法。意识见分缘名分别此
    相分时不作因缘虚幻法解。乃依此相分依
    他色上种种?k画执有定性。执有定性倒情
    所立自性是遍计所执。随言说法毕竟无。相
    分依非随言说倒情所立。故不得说相分依
    他。种种?k画都不称彼相分依他。是故依他
    还是离言诸法自性。上来破小乘增益执竟。
    自下第二破初学大乘恶取空者谤无离言诸
    法自性损减执。于中有二。初开二人于佛法
    中俱为坏失。二别解二人坏失之相。初文中
    ?衬我?呤瞧渎刹亍S嘀??刈苊??āR?br> 可法通三藏。三藏之中能有调伏离过之义
    名?衬我?R徽哂谏?确ㄖ疗鹚鸺踔凑摺;?br> 是向前所说执有遍计所执。相对故来。泰云。
    于色等法计有自性。于色等事计有自相。二
    者于假说相处至起损减执者。此执止是此
    中所破之义。备云。于依他起性假说处及
    依他假说所依圆成实性。依他离言性圆成
    胜义性能无所有。故名损减执。基云。依他性
    名假说相。假说有色等相故。圆成实性名为
    相处。即知假说依他除所计处有真如。故开
    二章竟。自下别解于实无事起增益执指同
    前破。于色等法实有唯事下解第二人。文有
    二初正破执。二引说证成。前中复二。初牒执
    略非。许说生下第二正破。破中初法喻合据
    理悬破。二如有一类下就人指行。谓若于彼
    色等诸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等者。景云。凡
    是遍计所执倒情?k画虚假之法。必迷真实。
    托真为有若无。拨所迷真实。能迷虚假亦不
    得有无二种。皆不应理。基云。言于色等法实
    有唯事起损减执者。此拨无依他。景云。喻意
    依实立假实无假无。合云如是要有色等诸
    法乃至既依处假亦应无等者。且如要有实
    色所表方有假说能表。非无所表实而有能
    表假。既就能表破竟。次就能所依。若唯有假
    无有实事。既无所处假立亦有。是即名为坏
    诸法者。基云。若有假无实事既无所处假
    立亦应无等者。若唯言有假说等假依他而
    无圆成者。圆成是假说依他处。既无依处何
    处得有假说依他。又假说者。谓所起法是
    有。而依他圆成实事是无。起遍计时必依二
    性。而无所依二性而有能依遍计者。即名坏
    诸法。测云。如是要有乃至假说所表者。此解
    意云。要有色等诸法从因缘生。依他性实唯
    事自相。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共相假立言说。
    非无依他起自相实有唯事而得有共相假立
    言说。第二就人指行云。如有一类乃至起不
    如理虚妄分别等者。景云。此破初学大乘人
    中恶取空者故言一类。佛初成道为声闻人
    说四谛教令得四果。得四果已转执诸有决
    定性苦真是苦等。其中有不定性人堪回入
    大乘。佛为此等说大般若有十万颂为破遍
    所执。从始至非未唯说法空。诸学人同如
    是说故云同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般
    若会上未宜同说依他圆成真实是有。故般
    若经未说此事。故云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
    深经典。又不能知般若经意唯虚妄遍计所
    执余二是有。依经总执一切皆空。故云不能
    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测云。依
    决择释文有三法轮。一四谛法轮。如四阿含
    等。二无相大乘。谓大品般若等经但说遍计
    所执无相。三了义。即是解深密等具说三性。
    依此等文西方两解。清辨菩萨云。诸部般若
    名为了义。说一切诸法无所得故。解深密经名
    为不了。安立三性不说皆空故。护法菩萨云。
    据实无浅深。但具说三性名为了义。若不具
    者名不了。言彼于虚假所依处所乃至是为
    真实者。景云。凡是虚假必依实事。实事若无
    假亦不立。汝云何言一切唯假名为真实。测
    云。论主转破言。汝既拨无依他。故能依遍计
    所执亦无。既无遍计。何当得有圆成实是为
    真实。是则损减二性。由此道理已下有者。
    景云。汝本谤实。实无假亦无亦名谤假。故云
    二种俱谤。即情过属彼名极无者。空见既成
    行同外道。大慈论云。令摈弃之。自怀空见。不
    期当果不植现因名自毁坏。亦坏他人同彼
    见者。自下第二引说证成。于中有二。初引经
    解释。二重分别恶善取空人。前中乃至亦如
    一类恶取空者已来引经。测云。此举无尽意
    经文。彼经作此说。问若尔何故佛藏经说无
    过轻有过重。解云。所为各异故不相违。佛藏
    经为显理。无相顺理所以过轻。有相乖理所
    以过重。无尽意经为辨行。修有顺行所以过
    轻。无见乖行所以过重。何以故下释经意。测
    云。我见唯有迷境过而无六过。六过者。一不
    谤所知境界明无邪因过。二不由此因堕诸
    恶趣者明无恶果过。我见有二种。谓分别及
    俱生。分别我见是不善故能感恶。今此文中
    且据俱生作此分别。一解。但因他力能感恶
    趣。不由此见令堕恶趣报也。三于他求法者
    是修因。四求苦解脱者求解脱果。言不为虚
    诳者牒前修因不为虚诳。不作稽留者牒前
    证果时不作留难。五于法于谛亦能建立者。
    于教法及所诠谛皆能建立。六于诸学处不
    生慢缓者。明于诸学处不生懈怠。第二重分
    别二种取空人。初解恶取空者。由彼故空亦
    不信受者。谓真实义由遍计所执故名空而不
    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者。泰云。于此依他
    性上而有圆成实性亦不信受。又释。于此依
    他起圆成实性上无遍计所执性故而说名空。
    测云。于此依他性上无遍计故空。何以故由
    彼故空彼实是无等者。景云。谓由遍计所执
    虚诳故空彼实是无。于此离言法性依他起
    等无虚诳说为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
    为空。若说离言自性亦都无者。倒情计执必
    有依托。依托何处而得起耶。故云何处。若有
    依托。即有能依所依。于此二何者是空。故云
    何者。若言能依所依二俱空者。能依虚妄可
    说为空。所依真实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
    所依故能依虚妄。能依空故于此所依亦说为
    空。如此等执是即名为恶取空者。泰云。若说
    三性都无所有。何依他圆成处何有智。云何
    遍计执性故说为空。又释。于依他性处是何。
    圆成实性者由何。遍计执性故空。测云。何处
    者啧无依他何等者啧无遍计。何故者啧
    空所以。基云汝不应言由遍计所执。此于依
    他圆成此中即说为空。景云。复以问答辨二
    性是有。问如彼后代三论师说。一切法依他圆
    成同彼遍计所执皆是虚妄颠倒之法自性皆
    空。有何等过而说为恶取空耶。解云。遍计所
    执倒情计有性非因果。犹如兔角其性是空。
    依他依缘起。即是染净因果。由染因缘久处
    轮回。由净因果起登彼岸成应化两身。圆成
    实性即是真如理。若迷此理广积尘劫。由悟
    此理究竟出缠成佛法身。若二性同遍计执
    空者。应同遍计性非因果。若依他非染因果。
    是即众生从本已来应无流转。若非净因果即
    无出凡三乘圣道。若汝计有染净因果凡圣等
    异。云何执同遍计所执毕竟无计其性空耶。
    若汝复执从本已来无流转事亦无出凡圣道
    者。是即世间亦无谤信。云何经说无三宝四
    谛说名为谤。又若汝执无因无果一切空者。
    云何得有人畜不同贵贱等异。既有此等世
    所同知。验知因果依他不无。又若依他同彼
    遍计是虚诳法毕竟空者。诸菩萨等缘结后
    智。云何但依他因果自利利他。寂绝不缘遍
    计所执性。若俱空即应俱缘。或俱不缘。既有
    缘不缘别。将知因果定有不空。又若圆成真
    如亦同遍计毕竟空者。是即空理最为究竟。
    云何证智正证入时不作空解。所证理空能证
    之智不作空解。解与理违。云何名证。若言此
    智证空理还作空解境智相称名为证者。既作
    空解即有分别。云何得名无分别智证无分
    别理平等平等此智生耶。是故真如不可说
    空。故善戒经及旧地持皆云。有为名为有为。
    即是依他圆成有也。我及我所名非有。即是
    遍计所执空非有也。如此义门虽昔已有人
    不能解。由念三藏[利-禾+登]堀方出故。瑜伽等论
    皆言二空所显真如。由在加行推寻二空。根
    本智生显证真如。真如不空。又旧翻摄论云。
    遣于三性入三无性。故知二性亦空。此亦不
    可。所以云何。遍计所执但倒本无有法。为舍
    倒情义说为遣。依他圆成非情立。云何名遣。
    问若正证不遣。云何依他云何在观不见依
    他。解云。即依他性有真如理。复有因果差别
    事法。正入证时但见依他如。不观依他事不
    如。证智不缘事法。即言遣言。言事以理事
    二法恒并行故。何以得知。即如二智双观二
    谛。无分别智正证真如同时后智即缘俗境
    依他性。若正入证必遣依他同时后智应无
    俗境。若同时后智虽缘依他望无分别智仍
    得名遣。若言后智不缘遍计所执。可许真观
    遣于遍计。同时后智恒缘依他。云何执同遍
    计俱遣。问曰。若执依他圆成决定有而不遣
    者。此决定执依他圆成还复是病。云何是病
    真观不遣。解云。但是?k画执有二性。此已
    后入遍计造门。我今依教法相门中说彼
    外境离言自性证时不遣。如此等义不因三
    藏不可得同。今详此破未必可尔。何者。夫三
    论云义以无据为宗。岂容自判依他圆成同
    彼遍计一向空无为三论宗以致妨难。然晓
    公言。三论为荡执着有见故。假破问遍破随
    言之性义。瑜伽为遣恶取空执故藉立门广
    有离言之法。假立不增随言之性。假破不损
    离言之法。由是道理不相违背。此言可存。次
    明善取空者。景云。言云何复名至正观为空
    者。谓由于此所依真法智彼虚妄彼无所有
    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乃至如实知等者。此
    彼之言更互相望皆名彼此。前将真对妄说
    真为此说妄名彼。今举对真即说妄为此说
    真为余。复由于此妄法空故余真实法即为是
    有。故言复由于此余实有是。谓于如前所说
    一切色等相事者。能诠色等名也。所说色等
    假说法性都无所有者。随言?k画色等无也。
    是故已下结说空。于此一切色等相等者。于
    此色等名假说事。何者为余。即推假说所依
    为余。真在假外名余。如是二种皆如实知是
    实是假无增减执。不取唯假不舍唯实。言如
    实了知真如离言自性者。就胜偏指真如为
    离言性。道理依他亦是离言自性。泰云。谓由
    于此分别彼分别性无所有。即由分别故正
    观为空。复由于此分别性余依真实。即由余
    依他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解空性如实
    无倒。此中虽证依他真实是有。意欲明分别
    性空约有以明空。但说悟入空性不言悟入
    有性也。基云。谓由于依他性此故彼遍计所
    执空。即由所执彼无故正观为空。以见依他
    时知无所执故。复由依他相此故余圆成实
    是有。即由圆成实余故如实知有。言谓于如
    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至都无所有。后重解
    所执无。故乃至说之为空。重解依依他所执
    空。于此一切色等相事等。重问前解实有中
    言余义。谓即色等依他假说所依之圆成。是
    依他之余也。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
    亦有唯假者。此观依他也。观依他唯事是假
    有非真实有。以下论文方明圆成实有义。测
    云。复由于余实是有等者。于此依他性下有
    因缘所生道理名之为余。由此余故如实知
    有。言谓于如前所说色等想事者。依他性色
    相者名色也。事者是体。以色名所由体。旧论
    云事分齐。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者。
    是遍计所执色等无有实性。旧论云假名分
    齐。言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者。知空知有。第二
    引说证成中文分为三。初总举。次引经释。后
    释已总结。初云教者。本音云阿梨耶。此云圣。
    阿笈摩耶此云教。阿笈钵多此云至言。至教
    者。教称于义故。此不云阿梨耶故。不应言圣
    教。引经释中有三。初引转有经。旧论云取有
    经。三藏云。飜译错也。转者灭也。有者三有灭
    三有故名为转有。泰云。彼经明死有中有等
    四有流转不定故名转有。基云。有是有执。即
    计名目所诠其体相称。除此有计名为转有
    经。颂中景云。上半明遍计所执随言说性都
    无所有。下半明依他及圆成实无彼随言自
    性。是离言自性。意取后半为说。测云。上半明
    依他假名能证所证。第三句明依他中无
    遍计所执。第四句明有圆成实性。论主释中。
    云谓于色等想法乃至说为涅??者。泰云。此
    文释上两句。于色等想所缘法建立色等分
    别性法名。即以如是色等分别性法名诠表说
    色等想所缘法。或说为色乃至说为涅??也。
    又释。想者是名。谓于色等名所目法上建立
    色等法假名。即以如是色等法假名诠表说
    色等名所目法也。测云。旧论言。以色等名空
    说诸法。流通言教说色乃至涅??。准此文故
    知上半颂是依他性教也。于此一切色等想
    法色等为性都无所有等。景云。于此一切色
    能诠名法之中色等自性都无所有。色等名
    下义亦无有余所诠色等。故云亦无有余色
    等性法。而于遍计所执色等名法所依处中
    离言义性真实是有。泰云。此释下两句。此一
    切色等假名所目分别性。萨婆多即色等自
    性都无所有。如僧?伊⒂窍查?三德诸法自
    性。如卫世师立第四有句义及第六和合句
    义。是色等自性而非色等。欲明无此二外道
    所计故言亦无余色等自性。而于其分别性
    中。色等假名所目诸分别性所依依他真实。
    离言义性真实是有。当知即是胜义谛自性。
    测云。谓于此依他性色等想法上无彼遍计
    所执色等自性也。言亦无有余色等性法者
    有两释。一云。远师云。对彼有故说为余法。非
    定无故言亦无有余色等法性。此说不然。若
    依旧论云。色等法亦无余自性。是故作如是
    释。今依新论云。亦无有余色等性法。故知余
    者非色家之无也。今解此释。前文云亦非离
    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者。此有两
    释。一云。彼离依他已外有别自性。一一遍
    破转计。云我宗色等诸法虽假建立离色等
    以外别有色等性法即是六句中第四大有句
    义。是故遍破云。亦无有余色等性法。而于其
    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真实是有。基云。谓于遍
    计所想色法上无有如遍计所执色等自性。
    非但无色等所执自性。于色法上亦无有余
    香味等诸色法性。第二经义品者。景云。如无
    量义经等者为义品。基云。即阿?炒锬ゾ??br> 义品。测云。即是转有经中一品名也。颂中四
    句。意取不着不取不爱证离言自性。测云。初
    上三句举境就人于法无着显成无性。下之
    一句。亲成胜利。长行云谓世间色等想事乃
    至牟尼不著者。泰云。世间诸世俗分别性牟
    尼世尊皆不执着。既不执着。谁能执取分别
    性法。以无执着故所见闻不生爱也。谓于世
    间色等假名所目之分别性事。色等种种假
    说所目分别性名诸世俗。如彼假说于此不
    因想事有其所计分别自性。如是世俗牟尼
    世尊不取着也。此释上两句。测云。谓于世间
    色等想事者。举名所诠。事想者名也。所有色
    等种假说者能诠名也。诸世俗者双结名事。
    如彼假说等者。依他起上如名所执遍计所
    执自性离其增减见。故牟尼不着。泰云。从何
    以故至于事不着增益损减者释第三句。二
    边执种子名增损见。二边现起名现前颠倒。
    以牟尼无二边种子见故。无有现行颠倒见
    故。牟尼由此道理名为不着。如是无著者。谁
    复能取分别性耶。由无二边种子见故。于依
    他真实事不取二边也。于所知境乃至故名
    不爱者释第四句。牟尼于依他真实所知境
    能正观察故名为见。乃至三无学人通名牟尼
    故。牟尼从他听闻所知依他真实境界言说
    故名为闻。依此见闻境上不着故。贪爱初不
    生亦无生已增长。唯证于从所缘依他真实
    境。故毕竟断灭取着贪爱住亦常住上舍也。
    第三中文分为二。初引经言。后释经意。前中
    有三。初略辨。次重释。后明观利。初云散他
    迦多衍那者。泰云。旧云仙释迦旃延音讹也。
    依梵本云散他迦多衍那。散他是名。迦多衍
    是姓。西方先举名后方言姓。如言那提迦叶
    等。基云。散他多衍尼子。即迦旃延字。迦多
    延尼名为种姓。婆罗门十八姓中即一姓也。
    如四姓中之李姓也。散他者即种姓中别一种
    姓。如一李中有其多种。谓赵郡陇西诸差别
    也。测云。是大乘人非是声闻乘迦旃延也。世
    尊为彼作如是说。不依四大四空。亦不依此
    他二世。亦不依日月轮取光明相。亦不依见
    闻觉知方便所求正有所为。不依意识。虽寻
    伺观察乃不依一切分别性而修静虑。此中
    意谓唯依依他真实修静虑也。重辨云。或于
    地除遣地想等者。景云。则观地等真如之理
    不观地等一一别事故也。测云。谓于依他假说
    地等能正除遣增减二边过去名为除遣。第
    三明观胜利中为因陀罗者。此云帝即帝释。
    云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拟补云
    是第六大自在天之异名也。世主者谓初禅
    梵王。基云。世主人王也。今准旧论当是梵王
    非人王也。教旧论云释天。大小梵天悉来礼
    敬也。颂中云不知者。离相修禅出过天境。非
    彼所及故云也。下论主释经意。不释此颂。
    乃释次前所引长行除地想等。此等意谓。于
    一切地等想所取之事。从此地想以地等名
    施设假立名地等想。名从想起。名亦补想
    名寻名想。于彼色等所说事中必有增减。若
    于彼事起有性执名增益想起损减唯事胜义
    执名损减相。彼于此想除遣断舍。第三明
    起说意。同意上说诸法皆离言说。何故
    诸佛于离言法而起言说。说若称法法非离
    言。云若违法说即不益。答有四。一不能为
    他说。二不说他不闻。三不闻他不知。四为
    令他知可闻故诸佛言说。意者。法虽无言。
    欲令他知无言之法。以方便假名相说。若不
    起说他不闻知离言一法。诸佛菩萨为利他
    故无名中假名想说。此即藉言以显无言。如
    下决择中。问若说诸法不可言说。此言岂
    不称所言法耶。若其相称是即诸法皆是可
    言。若不相称云何能说诸法无言。答曰。我
    所立宗亦彼遮遣故无此过。我立宗说诸法
    不可言说之言亦我所立。亦被遮遣故无此
    过。自下第四明诸愚夫不了离言说法起八分
    别。于中有四。初明不了起八分别。二为了知
    分别过修四寻伺四如实智。三愚夫于此四
    如实知下明愚夫?故起分别流转不息。四
    菩萨依此四如实智下明菩萨依智了分别故
    能证大果。初中有三。初明不了离言诸法起
    八分别而生三事能起二世间。次解八种分
    别。后辨八中前三分别与所依缘展转相生。
    前中有三。初总标举。二别释。三辨所生事本
    末相生摄法周尽。初文但明不了真如起八
    分别。略不明由不了依他离言之法起八分
    别。所生三事中初依缘事。所依即是有情世
    间。所缘器世间。后之二事并是有情。第二
    别释中文分为三。初列分别名。次辨能生三
    事。后结成三事略述三门辨八分别。初列名
    出体。列名如文。出体者。景述三藏言。并取欲
    起根本法执人执。人执贪?痴前方便心以
    慧为性。性非杂染。即是异熟生中不隐殁无
    记不巧便慧。从此分别心所生根本人法二
    执及贪?痴即是杂染。何以知。次下文云。谓
    由如是邪分别故起诸杂染。诸杂染故流转
    生死。此文即说八种分别。但方便非杂染故。
    根本法执望彼二乘虽非杂染。若望菩萨即
    是杂染。是故八分别心所生根本皆名杂染。
    前三分别欲起根本三法执时。缘自依身及
    器世界所及相分熏成自身器世界种。生彼
    后时自身及器世界。自身名依。外器名缘。依
    缘既生即生根本三种法执。次二分别直为
    方便故能起根本我我所执及以我慢。不论
    熏种生后我见等。后三分别通为方便牵根
    本贪?痴等。亦不论熏种子方生贪等。亦可
    云初三分别即是根本法执。由缘自身及器
    世界见分自熏见分种子。相分熏种子后。自
    身及器世界以为依缘。依缘既生还生同时
    三种分别法执之体。故下文言。谓过去分别
    为因能生现在分别依缘。现在依缘既得生
    已复能为因生现在世。由彼依缘所起分别。
    次二分别即是根本人我我所熏成自种。还
    生后起我我所见与余四见及与我慢以为根
    本。此我我所缘尘时亦应熏种生后依缘。文
    略明生自分果。不辨我我所见生依缘事。后
    三分别即是根本贪?痴体。起即熏成自类
    种。生后时起贪?痴。贪?痴等缘依缘时亦
    应熏种生后时起所有依缘。又略不说。备云。
    通以法执及前方便为初三分别。三分别中
    计度是也。以能缘生根尘十二故。通根本方
    便思慧为性。次二分别人执方便计度为性。
    后三分别总以二执二执方便计度为性。泰
    云。初三分别法执为体。次二分别但是起见
    慢。前方便故。从我我所分别后有我我所方
    名我见。由我见故方起我慢。从二分别生见
    慢已我见为本生余四见。我慢为本生七慢
    等。后三分别是三毒方便。基云。前三法执方
    便。四五人执方便。后三三毒方便。又前三
    通二执方便。四五唯人执方便。此八分别皆
    不取法执。人执等正起时以法执不感报故。
    既云能生三事。故知取法执等方便。若尔我
    见通不善性。何故不取者。若无记我见者不
    取。余不善者取之。后三不取根本者。简方便
    能生及根本所生异。意明后三为方便。能生
    根本三毒。故亦取方便也。若与七分别相收。
    如文自思。第二释得名所以。有通有别。通名
    分别者。梵本音云?臭沙Σā4嗽品直鹨馐丁?br> 具三思惟者。本音云僧羯肠波。此云思性。
    不当三分别名。本音云三藐僧羯肠波。此云
    正思惟。是八正道中名也。旧论云八妄想不
    当梵音。故存分别。八是数名。即从数就义为
    名。言别名者。名虽有八得名有三。一自性差
    别爱非爱俱相违。此五分别从境得名。分别
    色等自性故名自性分别。分别自性境上差别
    故名差别分别。又所缘境有其三种。顺境称
    心故名可爱。违境乖心名为非爱。中境违二
    名俱相违。二总执分别从境及执为名。总是
    总多法。执是能执过名。三我我所分别从行
    解得名。境体非我我所而作我我所解。第三
    对五住地以明相摄。五住地者。一见一处住
    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无色爱住地。
    五无明住地。前三分别无明住地摄。我我所
    二种分别者有两种。若分别起是见一处住
    地所摄。若俱生我见遍三是住地修道断故。
    后三分别中非爱分别唯欲爱所摄。余二分
    别通三爱住地。此门且约以二执等为八分
    别体师义而辨相摄。非约以方便不隐没无
    记慧为性师义也。文云此三分别能生分别
    戏论所依缘事等者。景云。分别戏论是能缘
    心。依缘即是心所托。言谓色等想者是能
    诠名事。为依缘者是所诠事。言说所摄重辨
    能诠名。名想言说所显者。重辨所诠事业。此
    名义为所分别分别戏论。即于此事分别计
    度非一众多品类差别者。出能分别也。泰云。
    遍计执心名分别戏论有所依所缘。西方三
    释。初云。分别所依是六根。遍计执分别是七
    识及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共五识同时起者。
    虽不亲依五根。然与五识不相离故亦说五
    根为所依。从五识同时分别意识后更生意
    识计度五尘。故亦说意识展转依五根。故意
    识通说六根是所依也。所缘是六尘可解。二
    释云。所依是自五蕴身。所缘是他身及器世
    界。三释云。所依是义。所缘是名。此方三无性
    论先有此释。色蕴等余四蕴乃至涅??想者
    色等名事者。是名所目。以名义为分别。缘名
    起计度想起言说。以名想言说为因故起分
    别。分别为名想言说所摄所显故。是分别戏
    论也。所以唯说此三分别能生所依所缘者。
    由此分别是法执计度。一切品类熏成种子
    时。众生世界及器世界从此三分别种子以
    生万物所依所缘故也。后五分别是皮肉烦
    恼依此三法执起。故不能亲及所依所缘众
    多品也。基云。言所摄者即有为所摄。亦所摄
    通无漏法。今又解。前言无漏者不是三分别
    所生。所生者余。所摄者谓名眷属。所显者谓
    诸根尘等法是名所显故。测云。问眼等诸根
    皆从相分熏习生。分别是见。何故此中说三
    分别为能生耶。解云。据实为论。相分种子能
    生眼等根境。今言三分能生者。相分熏习要
    因见分方能熏习。就此胜用说为能生。次二
    后三所生事如文。第二别解八种分别中即
    为七句。句别各有开解结也。景云。辨分别体
    两释如前。且依后义释。解自性分别云。谓于
    一切色等想事者。色等名体。分别色等种种
    自性者。谓依色等名分别名下色等自性。言
    所有寻思者。出能分别体。同此论说。二定已
    上无有寻伺。云何上地有自性分别等体。解
    云。寻伺是假。若思若慧为其自性。若据用唯
    在下地。若据实体上地通。故八分别遍通诸
    地。又寻伺地云。寻伺分别若望出世无漏无
    分别智。三界心法皆是分别。据此文说。寻思
    分别即有通别。别名寻伺唯在下地。通名寻
    伺上地亦有。解差别云。谓此有色者。若分别
    执遍计所执色有即是增。若其分别依他色
    有即非增益。谓此无色亦有二义。若分别言
    遍计色无是即为正。若分别言依他色无是即
    为邪。有对无对等门分别类知。谓此有见者。
    色尘能有于见。余尘及根不能生眼见。故名
    无见也。不同成实说。为门能有识见。泰云。如
    言执色蕴有体是自性分别。约诸门分别名
    差别分别。言有见者。杂心等名可见不可见。
    依梵本正飜名有见无见。显扬论辨第三分
    别云寻伺。此论唯此自性分别中云所有寻
    思。将知八分别就局说总以寻思一数为体。
    又就通出体。当知三界心心法为体。三分别
    中自性分别唯至初禅。二禅已上有显分慧
    故也。总执分别者。泰云。如以车步象马成军。
    以众树成林。以四尘成饮食等。皆是总法。以
    执四尘有定性故。亦执四尘所成假饮食等
    有定假法。缘此总法执起故名总执分别。若
    计五蕴有实体。以此有情五蕴缘成假人我
    及有情等名为总执分别。乃至罗汉有此分
    别是心烦恼方便。景云。此总执分别我及有
    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与下我我所分别何
    有异耶。解云。今言我及有情等。不据执有神
    我及有情等。今举假说世流布我有情有命。
    欲取五蕴等法总执而有。故是执非人我执。
    基云。总执约二执。我我所分别唯人有别也。
    我我所分别等者。景云。言谓若诸事有漏有
    取者出计我所缘。即是有漏五取法。于此取
    蕴长时习我我所执。多时积聚如此我见。言
    由宿串习彼邪执故自见处事为缘所生虚妄
    分别者。由宿串习于彼取蕴。自见处所为境
    数起我执。后三分别缘净生爱不净生恚。通
    缘净不净境及彼中庸俱离之境生痴等。文
    相可知。泰云。我我所分别唯凡夫生缘自他
    有漏蕴起故。于诸有漏有诸蕴上。由无始久
    习故便起我我所分别。未决执是我我所。从
    此分别后方起决执我见。从我见后方生慢
    也。又由思量分别心见有违顺中容境故。从
    此分别心后起贪?痴也。测云。言有漏有取
    者。若依萨婆多三义解漏。从漏生。彼能生
    漏故。漏处所故。名有漏。今大乘六义解解
    漏。谓漏自性故。乃至重类故。广说如对法论。
    即此有漏能有四取名为有取。第三明八中
    前三分别与所依缘展转相生中。景云。于过
    去身起三分别。熏成所依自身种子及熏器
    世界所缘种。能生今世所有依缘。于现依
    缘不了知。故起分别时。后依缘种子生彼当
    来所依缘事。未来依缘后当生时。定为依缘
    生当分别。泰云。此中虽通举分别。然前三法
    分别是本故。但约前三分别与所依约名义
    事互相生。后五分别境更无别体。又不通名
    义。故不别说。自下第二明为了知八分别过
    修四寻思四如实智。于中有二。初问答总标。
    后别列。问由解惑相望理应同因缘。何故迷
    缘真实解心乃缘分别耶。解云。通实义齐前
    不知真亦不达妄。今欲识妄理亦知心真。此
    各举一边也。就别解中。初明寻思。后明如实。
    景师解云。寻思如实若就通说。地前上皆作
    此观。地前可知。地上云何。前地已满超入后
    地。如上文中亦作此说。舍乱记中有记加行
    道中得作此观。摄论文中显处说唯在十回
    向四善根位修如此观。寻思即在??顶善根。
    四如实智在忍第一。寻思如实用智为体。寻
    者寻求。思者思量。寻求思量名义真妄未能
    决了名作寻思。若决定智名如实智。寻思如
    实皆是义名。四是数名。是即从数就义为名。
    名四寻思四如实。若别释得名。名寻思者即
    是境。寻思即是推求之义。从境义为名。事寻
    思得名亦尔。自性是体。更互为客名为假立。
    假立寻思皆是义名。即从体义为名。言自性
    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者。观名义等各有
    苦无常漏无漏等差别。差别是义。假立寻思
    并是从义为名。四如实得名准之可知。泰法
    师述。本音?澈沐却嗽蒲八肌U诼薮嗽扑拧F?br> 提云觉。?巢?崮窃乒垡病;?υ啤F溲八既?br> 实智通二智者。如对法摄论。言于名唯见名
    及于事唯见事者。景云。凡夫妄执名属于义
    义属于名。若有其名必有其义。应如是执着
    是遍计所执。菩萨观名但假施设。依名求义
    必不可得。是故观名唯见名事即是体。亦名
    为义。菩萨观见依他圆成实性离言设假立。
    名本不相称。故唯见事不见有名。泰云。于名
    唯见名者。西方有二释。一云。于名唯见分别
    性无体。二释云。于名唯见依他性名。不见分
    别性名。于事唯见事二释亦尔。测云。此寻伺
    观唯见依他似名。唯言简异外人见实名言。
    故言唯见名。故摄大乘论云。此中名者谓色
    受等。亦摄名因名果句等。寻思此名唯意言
    性唯似非实。不离意言名名寻思。明事寻思
    中摄论云。如名身等所诠表。约蕴界处等推
    求。此性唯假非实非有种类差别。今约如是
    所诠能诠相应不相应理。故不待论云推求。
    依此文名与义亦唯假立。思惟此相似外相
    转。实唯在内。言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
    者。景云。合观名义二种自性都不称。更互为
    客名为假立。所以者何。假设名言于彼义中
    非其行处。故名望义为客。性绝言即非名类。
    望名为客互为客。俱名假立。又此第三亦名
    双观真俗。名是世俗。义是胜义。所以者何。以
    名唯自遍计所执世俗故名属世谛。依他圆
    成自性离言是胜义法。今合观察即是双观
    真俗二谛。测云。如摄论寻思名义二种自性
    唯假立相。谓色受等名义自性。实无所有假
    立自性。解云。如假立补特伽罗。于差别假立
    唯见差别假立等者。景云。合观名义各有漏
    无漏等众多差别。故云差别假立同前。更互
    为客名为假立。离相观者前二观。合相观者
    是后二观。测云。如摄论说。寻伺名义二种差
    别亦假立相。问何故前二但云名事自性差
    别。并不名假立。解云。初二观名义差别观。离
    相观故不名假立。自性差别合相观故。名义
    相望二俱是客。所以后二皆云假立。今依摄
    大乘论。如是四种皆是假立。故彼论云。若名
    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问三藏又若依摄
    论说有其二种。谓四种观如前所引文也。或
    作六种观。故彼论云。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
    立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有故。解云。
    一名二义三名自性四义自性五名差别六义
    差别。言假立自性差别义者。重释假立自性
    差别言。次解四如实智。解第一如实智中景
    云。言谓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色已者。此牒
    前方便。即于此名至于事假立者。谓诸菩萨
    如实了知世间众生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
    假立为令众生起想起见因见起言说故者。
    了知众生起言说意。展转相教为令世间因
    言起想因想起见因见起说。故于彼事假立
    名言。此顺释竟。自下反释。乃至即无言说以
    来。若能下结。此了知诸佛菩萨起说之意。岂
    可诸佛菩萨为令世间起增益执故起说言。
    将知菩萨如实了知世间众生起说之意。测
    云。言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等者。明
    其假立依他名所以。若于一切色等下释不
    立之失。当知此中所明如实智与前寻伺行
    相行相似。缘依他假及缘遍计无。但约因果
    及决定不决定分为二门。故摄论云。于加行
    时推求得见假有实无方便因相说名寻思。
    了知假有实无所得决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
    实智。又云。推求各唯是假有实不可得说名
    寻思。若即于此果智生时决定了知假有实
    无名如实智。第二如实智中景云。观见依他
    圆成一切色等所想之事。性离名言言不能
    及。测云。谓观如实观依他有离言境。不观遍
    计所执实有。第三如实中景云。言如实通
    违至而似彼事自性显现者。明彼依他犹如
    幻化非有似有。故云非彼自性似彼自性。亦
    可依他因缘生法非彼凡情执实自性而似于
    彼执实自性。故云非彼自性似自性。又能了
    知彼依他事如变化等相似显现而非彼体
    者。因缘生法如幻化有。而不同彼执实法体
    故也。若能如是如实了知等者。因缘之理浅
    情不测。唯佛究竟名最甚深。是故经云。佛
    十力中业力最深。测云。又如变化等似而非
    实。即是八喻。如决择说。即依他。摄大乘云。
    八喻显依他者。以依他譬依他起。第四如实
    智中景云。且如一色即是非有非无不二之
    义。以此一色法中遍计所执色是非有性。依
    他起色是非无性。总此二义非有非无名为
    不二。遍计所执随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依
    他起离言说性实成立故非无。此就非有性
    非无性以明不二。次就二谛明非有色非无
    色以明不二。谓此遍计所执色空故。就胜义
    谛中明非有色。此依他色因缘法有故。就世
    谛说非无色。道理遍计所执色就世谛理亦
    无有体。今作文绮互。故胜义谛中方说非有。
    依他因缘之色设在胜义谛中亦不除遣。以
    理事并行不相妨碍。亦以作文绮互。但就世
    谛以明非无。唯上二门类知有见无见等不
    二之义。谓依他色有体为缘能有于见。遍计
    色无体不能为缘能有于见名非有见。亦可
    云文略。具足应言有见非有见无见非无见。
    依二性道理以释此文以明不二。测云。言谓
    彼诸事非有无者。出观境假有依他非有无
    相。言可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性等者。此明
    依他离可言遍计所执性故非有。离言依他
    因缘有故非无性。如是由胜义谛故非有色
    等者。依他起中由圆实性故无遍计色故言
    非有色。依他世俗谛中假说色是有故非无
    色。第三明愚夫智阙故起分别流转不息中。
    云谓由如是邪分别故起诸杂染故流转生死
    者。此文即说八邪分别但是方便。从此方便
    八分别故方生根本杂染人法二执及贪?
    痴三藏解。第四菩萨依智了分别故能证大
    果。于中有四。初明菩萨能灭戏论得大涅??。
    二明得诸自在。三明能得五利五业。四明五
    种胜利摄所作尽。初云菩萨依此四如实智
    乃至能证大乘大般涅??者。景云。菩萨现在
    依如实智知分别过不起分别。不起分别故
    不熏所依缘种。故当来世依缘不生。当来世
    依缘不生故从彼依缘应起分别亦不当生。
    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证大涅??。测
    云。此明断德。下明智德。于现法中乃至获得
    一切自在等下第二明由如实智获得自在。
    文分有三。初总标。次别辨。后结最胜。就别辨
    中有四。一者获得记化神通自在。二者获得
    能变自在。景云。化是通果相。从亦名神通
    自在。与小乘同。但小乘十四化心一向无记
    通欲色二界系。大乘是善一向在色界。但所
    作事似欲界故亦名欲界。能变是通体。测指
    后文当释此二自在。三于一切境得智自在。
    四于寿命住舍自在。测云。此明由智清净故
    得三自在。一神通自在。二智自在。三命自在。
    于十自在中略不说余七。菩萨如是乃至获
    得五种最上胜利等下第三明由得自在获五
    利五业。先明五利。一者得心寂静。测云。由得
    四智现法乐住故能除身心?重。而内定故
    不断烦恼。二于明处妙智见转。三为有情流
    转生死无有厌倦。四能善入如来密意言义。
    五得大乘胜解邪缘不夺。测云。前三自分胜
    利。后二胜进。前三中初明定次智后悲。后二
    中初一明通达圣教胜利。一神通能破外道
    胜利。次明五业。一一有二。初明业相。二当知
    下结属胜利。其第四业能除他所生疑惑。令
    解佛法展转传授。即是护持如来妙正法眼
    令得久住。若邪法乱真。菩萨即能辨真除伪。
    故云于能隐没如来圣教像似正法知能显能
    正除灭。如是菩萨已下第四明五胜利摄所
    作尽。先总后别。别中五句。一自安乐而无杂
    染。二成就佛法。三成就有情。四护正摧邪。五
    者勤勇正愿无动。自下大段第三结成三品。
    约所知境有浅深故结能知智即成三品。谓
    初一世间极成真实。与世间知四大五尘军
    林苦闭等。二道理极成真实。即以三量证成
    道理立正破邪。此二境智并是散心之位故
    是下劣。故决择云。前二真实即是名相分别
    之所摄。第三烦恼障净智境即是人空所显
    真如。是处中第四所知障净智境即是法空
    所显真如。理转净妙故是上品。故决择云。后
    二真实即是正智如如所摄

    瑜伽论记卷第九(之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