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下)

    论本卷第二十五

    于世出世二道资粮有十四法中自下第九解
    善友性。于中初广次略后结。广中又二。初明
    善友具足八支。后明由具八支成五善作。前
    中。初列八支。后次第解。解具多闻中。能善受
    持。通语业意业。言善通利者。语业自在。意善
    寻思见善通利。明意业自在。解所证中有
    七。初证二十想。案智度论有十想及九想。从
    无常想乃至不净想是名十想。从青瘀想至观
    察空想是名九想。如是合有十九想。以何法
    为体。若远公云九想想为体。但缘欲界。十想
    慧为体。通缘诸法。今解十九并慧为体。若兼
    助伴并念想等。故彼论中解十想。言或智或
    念或想。彼复问言此二想有何等异。答。九想
    为遮未得禅定为?H欲所覆。十想能除灭?H
    欲等三毒。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斩杀。九想为
    初学名因。十想终成为果。此中先辨十想差
    别有四。一辨无常苦无我想不可乐想差别
    之想。观有二种总观别观。前为总观此中别
    观。别观有二。一者观法二者观有情。前为呵
    一切法观此中观有情罪恶不同。二死无常
    想别。此有二义。一观诸行最后无常名为死
    想观察诸行刹那无常名无常想。二观执受
    何名为死想观想诸行名无常想。三辨不净
    厌食想别。不净治?H贪。厌食治食贪。四辨断
    离灭。依智度论解有三义。一断三毒名断想
    断恶趣因故。离爱名离离人天因故。苦尽名
    灭灭五趣果故。二修四善根离烦恼名离修
    无漏道断烦恼名断。入涅??时灭诸苦名灭。
    三断烦恼得有余灭名断。得无余灭灭尽诸
    苦名灭。此二方便名离。问。无常苦无我想与
    无漏智俱。厌食等四想与有漏慧俱。何故先
    无常等后厌食等。答。无常等三在于见道破
    邪见等而得圣果。厌食等四在于修道离?H
    欲等诸烦恼故。然即初三想示见道。中四想
    显修道。后三想彰无学道。彼论复说无常想
    通漏无漏。正得无常是无漏。初学无常是有
    漏。若无漏在九地有漏在十一地。乃至后三
    想有漏无漏故一切地中摄。次辨九想。所触
    有二。一爱自身不净观治。二爱他身九想所
    治。此有四种。一威仪欲爱其进止语言等事。
    二显色欲爱其青黄赤白等事。三处所欲爱
    其眼耳等身之处所。四细触欲爱其细滑柔
    软等触。如涅??经等说。此中青瘀脓烂血涂
    三想治第二贪。膖胀?n食离散三想治第三
    贪。骨锁一想治第四贪。观空一想治第一贪。
    智论师约经四贪分为七染。一爱进止。二爱
    语言。三着形色。四着形容色。五着细触。六通
    着前五。七着人相男女相爱。后之二爱九想
    通治。然此九想取相性故缘欲界身。身念处
    中少分胀等并欲界初二定中摄。骨想欲界
    三根本定摄。除第三定乐想多故。问。既有十
    九为九摄十为十摄九。答。准智论有三说。一
    云十中不净想具摄九想。一云十中不净厌食
    不可乐三具摄九。一云想观通摄十想。今此
    瑜伽十九想释更加过患想为二十。开合不
    同论主意别。二证八定。三证四等。四证三果。
    五证五通。不言第四果及漏尽通者。以在或
    阿罗汉中成故且不先言。六证八解脱。七证
    三神变。一神力神变者即是神通轮。种种转
    变令他归伏。二记说神变即记心轮。是他心
    通。记他人善恶心念。令其归信。三教导神变
    即说法轮。是漏尽通。说已漏尽教导众生令
    证漏尽。亦名三业示现。初示神力不思议事
    回邪入正。二示他人内心所念修善识机。三
    示他人自己漏尽灭障涅??不移本座即便悟
    入。解语具圆满中。明八语。无所依语者。不为
    规求名利等事发语说法。名无所依语。自下
    第二由具八支能为五事。于中初列五名次
    解。后结。初解谏举中。犯戒者犯二百五十戒
    等。犯轨则者犯大众共五诸余轨则。其有五
    德者由三根故能正谏举。言五德者即此中
    说一具真实二应时三饶益四柔软五善友名
    慈心。三根即是见闻疑也。止时起恶令不起
    故名谏。彰已作恶令悔除故名举。第二解忆
    念中。初列三义。次解。后结。解即有三。第三
    念令忆义中。初令彼忆所忘文义。后又若有
    善下令彼忆修善义利。此人曾所修善经久
    逐忘若令重忆。此人知寿必引梵行及余义
    利。是故令忆。第三教授中。初总明。次别解劝
    结。别解中。初明劝修五分法身言论。二明教
    授小欲喜足言论。三劝证永断离欲寂灭言
    论。四观损减恶法杂染缘性缘起所有言论。
    缘性是因。缘起是果。第四教诫中。初治有犯
    令其调伏。二既调伏已令得利养收?a摄受。
    后解名义于应作善令现行于不应作恶令不
    现行。于其积习恶者应舍及不积习善者应
    行。基公云。此解教授教诫与多余处别。谓
    四教授业。此中总明余处别论。四教授等无
    违。第五善说正法中。初说世间法。说彼世间
    施戒修法令离恶趣得生人天名初所作。于
    五欲中开示过患令离染着故说施论。于彼
    恶趣欲令出离故说戒论。欲令离下生上净
    天故说修定生天之论。二说出世法中。初说
    四谛论。二明说意。为诸有情成就故者。成
    七方便。得清净者。令得入圣。令法久住者。若
    教若证传灯不灭。由此三义故。宣说相应助
    伴等法。此中景云。四谛教法与理相应。教能
    资行名为助。像教复随顺灭谛清净名顺清
    高称机益物故有用相称。基云。相应。谓与
    理相应。即缘如是智也。助伴。同时心心法
    也。随顺。即有漏加行智。随顺正智故。清高
    简浊乱语也。有用者。谓得涅??。相称。不相违
    语也。应顺名句等。所有语言。又此言论应时
    而发者。应时机也。殷重渐次相续俱有者。欲
    说法时作利他意。故名殷重。先说方便后说
    根本。故言渐次。为诠法义。必须词句相续连
    带。故云相续。语必会义。故名俱有。如是方能
    令其欣庆乃至令其欢喜勇悍无所诃顺。下
    明无有过。由彼成就如是八支下。结由八支
    故得善能谏举他等。俱基公云。由彼成就如
    是八支者。谓即又此言论应时而发以下是。
    或前初解善能谏举中八者是。略义中。初结
    前问后。次解。后结。解有四义。一乐为利益安
    乐。二明利乐离于颠倒。三明利乐方便善巧
    能令积集引发功德。四明利乐为性好乐发
    勤精进。第十闻正法中。初解正法。后解听闻。
    前中初总标次别释后总结。正士谓四向正
    至谓四果佛及弟子总名正善丈夫也。就别
    释中。先解十二分教。二以三藏摄于十二。初
    解契经文分有三。初明世尊随机散说。于中。
    初说五蕴十二处十二缘起四食四谛十八界
    语。次说三乘语。次说道品语。后说入圣方便
    语。不净息念等者。此有两解。一云不净数息
    是说五停。念者是说总别念语。诸学证净者
    是说四不坏净语。一云不净者不净观。息念
    者持息念。诸学者三学。余如前说。次明结集
    法者。安布结集广一明缘起。如集藏传等。
    后解契经名。略二义。一贯穿等即是结?义。
    二引义利等即是出生义。杂心五义。明了论
    七义。广释如彼。二应颂者。谓佛说经已半。或
    于最后。为后来重说伽陀。我为钝人闻长行
    说仍未了义或中间时或于最后重说伽陀。
    三藏云。佛于长行略说未显名未了义。故于
    中间或于最后重说伽陀令显了。故云或复
    宣说未了义经。亦未论要。为后来或为钝根
    方重说。泰云。应颂有三。一于说义中间应以
    偈颂上义。二于说义最后重颂前义。三于诸
    经中颂及长行未了义经应更分别故名应
    颂。基述三藏言。非经未了谓听者未了。此未
    之所闻也。三记别者。谓记弟子命遇生。兼
    显授记得涅??事。皆名记别。或复长行随说
    何法义即显了。亦名记别。四讽颂者。谓非长
    行直说。但以巧妙言调结于句韵。或作二句
    乃至六句等讽颂说法。是不重颂伽陀颂也。
    不同室路迦诵。不问有义无义但满三十二
    字以为一诵。是经论数法。五自说者。谓无请
    主。令法久住不请而说。如法收颂等。六因缘
    者。因请而说。即一切经律但是有请说者皆
    名因缘经。言及诸所有?衬我?日摺J???br> 前众未有犯但略教诫。十二年后因众有犯
    广说戒经名因缘经。七譬喻者。引浅况深令
    物晓悟名譬喻经。八本事者。通说世尊因地
    未发心前所经之事。及余众生宿世之事名
    为本事。九本生者。此说世尊因地从初发心
    起行已来所经死生行难行等。名本生。十方
    广者。唯说一切诸菩萨道得菩提事名方广。
    十一希法者。谓说佛及弟子七众所有功德。
    若共不共胜于余故名希法。其若七众为求
    涅??断恶修善所生功德近感人天同余福分
    故名为共。因此远克出世涅??故名不共。以
    不共故胜于其余外道功德。虽共感人天人
    天中胜。故云胜诸世间知胜义一切智者同
    意所许甚奇希有大福。等字。即收余处所说
    青牛行瓦钵间不相打触。白狗听法。猕猴奉
    蜜等事。名为希法。式叉摩那。此云正学。学六
    法故。十二论议者。谓研究经义宣畅宗要也。
    摩?炻腻却嗣?灸浮5诙?圆厣惴种小=翊?br> 文说素怛览藏摄十分。?衬遣厣阋蛟怠0?br> ?炒锬ド懵垡橐病4嗽埔蛟凳堑诙?厣阏摺?br> 准上辨因缘。前义应通三藏摄。今据后义唯
    ?衬我?恪6??辉啤V罘痦?钌?殴省T狄?br> 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教法。所谓
    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
    生方广希法论议。三十八云。说方广一分唯
    菩萨藏。所余诸分有声闻藏。八十五云。于十
    二分教中除方广分余名声闻相应契经。即
    方广分名大乘相应契经。涅??第三云。护大
    乘者受持九部。彼自言唯无因缘譬喻论议。
    法华第一声闻有九。唯无方广自说记别。对
    法云。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此五声闻藏
    中素怛览藏摄。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
    藏中?衬且?夭⒕焓羯恪T灯鹗钦?嗳??br> 眷属。方广希法。此二菩萨藏中素怛览藏摄。
    论议一种。声闻菩萨二藏中阿?炒锬ド恪?br> 问。所以诸教不同。答。对实大小并具十二。依
    如此处及二十一三十八声闻菩萨各具十
    二。八十五菩萨唯方广声闻有十一者。佛菩
    萨所有余十一分皆是广利有情。及意深广
    法。并文义广博。为具此三义故并名方广。
    非余十一。声闻阙前三义。故唯十一无有
    方广。若据理正为方。文多称广。声闻亦有方
    广。如二十一说。涅??第三菩萨无因缘譬喻
    论议者。以菩萨多分本来无犯故无制戒因
    缘。又多分如来常为说法不假劝请因缘。多
    分闻法结悟解无劳譬喻。多分能悟深理不
    假如来论议分别。故说大乘无此三部。法华
    声闻无三者。以声闻不能广利有情及意狭
    故无方广。又以机劣多分如来待请方说故
    无自说。虽有记别弟子当生等事而非如大
    乘广明授记成佛亦无记别除理。故无授记。
    对法菩萨藏除初五唯有余七。声闻除方广
    希法有余十者。以方广深理广利有情。希法
    差别难思广大威德最胜相应故正菩萨藏摄
    非声闻藏。虽菩萨藏中亦有契经等初五而
    并摄为方广希法。故不说别名。问。凡夫所造
    论疏为是论议经摄不邪。解云。若此论八十
    一云。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诸法体相。又
    于是处诸圣弟子已见谛迹于自所证无倒分
    别诸法体相。既云见谛迹者所造。即知异生
    所造论疏并非论议经收。依大智度论。凡夫
    所造亦是论议经。第十一思正法中。初问次
    解后结。解中有二。初明远离不应思处。二明
    应思处。不应思处有六。一我体无故不应思。
    二有情假立亦无真实故不应思。三世间中如
    器世界如是安布如四大性法尔如是亦不应
    思。四有情业果唯佛乃知佛十力中业力最深
    非声闻境故不应思。五静虑所发神通境界非
    思量境故不应思。六诸佛境界非声闻境故不
    应思。解应思处中。初略。后广。自相共相者。
    略辨有三。一且如色蕴中十一种异名为自
    相。同有变坏等三义即是共相。二五蕴各别
    名为自相。同有聚积总略义故名为共相。三
    色等五蕴性相各异名为自相。无常苦空无
    我理同名为共相。广解中。初总辨思惟有二
    门。二此复云何下广释二门。三总结。谓若思
    惟诸蕴相应言教者。正辨以二门观察五蕴
    若复思惟如前所说等者。例余法皆以二门
    分别观察故也。广释中。初约五蕴辨二门。后
    例余法。前中。初依算数门观五蕴相。列五蕴
    差别显数。即算计门也。言或复由此乃至展
    转差别者。且如色蕴有十一中眼有多种乃
    至法处色亦非一种等故。第二以称量行相
    观五蕴。于中有三。初标列四理。次解。后结。
    解中。一明观待道理。云说名道理瑜伽方便
    者。如此观待修瑜伽者。方便了知故立为观
    待道理名瑜伽方便。二作用道理。谓诸蕴中
    六根有取境作用。六尘为境作用。乃至法为
    意境为意所行或复所余十七界为意境界为
    意所行。如是类解八识各从因缘而生。了别
    自境作用亦尔。三证成道理。云由三量故如
    实观察等者。一依圣教证蕴无常以圣教说
    蕴从缘生皆无常故。一依现量证蕴无常由
    依定发苦无常智证蕴无常。三由比量验蕴
    无常如对数论立声无常从缘作故犹如电
    等。基法师者。先云圣言今言至教者。即至极
    之教以理至极无问内外皆名至教。先云圣
    言者即不如此。三十二种言中圣言有十六
    何必要是佛语名为圣言。以相言圣者佛菩
    萨等。今言至教者即无所简相。四法尔道理。
    云由彼诸法本性应尔等者。本性应尔谓无
    始来。自性应尔不待众缘。法性应尔法相道
    理。或即如是或异如是或非如是者。且如四
    大坚即是地乃至动即是风名即如是。如说
    地能持乃至风能敷等此说业用异四大体名
    异如是。如色形处是地清澄是水炎亦名火
    轻触是风缘所造色本非四大假说四大名非
    如是。以因风增造得轻触轻触非是风大等。
    第十二无障中。先总标内外二无障。然后广
    次略。后广辨。于中有二。一辨障。二翻显无
    障。前中有三。初广。次略。后结。广中。先辨内
    障。后辨外障。内障有二。一乏少资。具增贪
    ?痴。二由先业及由现在不平等因多诸疾。
    三多事业种种乐着。外障复二。一依恶友无
    善师教。二居恶处昼夜喧杂或过恶触或多
    惊恐。略义中。略前内外二障。分别为三。谓加
    行障。远离障。寂静障。此三并从所障为名。加
    行障中。众多疹疾宿食住身是前内障为障。
    或被蛇蝎等是前外障为障。又不能得衣食
    等。还是向前内障为障。远离障中有八。一食
    ?重。二多事业所作。三乐语言即是上说乐
    着语言。四乐睡眠即是上说乐着睡眠。五乐
    喧众即是上说乐着喧众。言?H女巷论者。泰
    基同云。?H女多语油少邪卷言论?H女私巷
    之事。六又多爱乐数与众会即是上说多与
    众会。七乐杂住。八乐戏论。此亦尽是内障中
    事。寂静障中。初出所障寂静之体即是止观。
    次出能障即内障中末后四法。止障。即是放
    逸及住非处。观障。所谓乐自恃举及以掉乱。
    于中先解自恃举。后释掉。总结之。第十
    三惠舍中。初标施意后问答辨。标施意者。为庄
    严无漏心。为与无漏心以为助伴。为资修瑜
    伽行。为涅??最上义故而修布施。基云。为庄
    严心者。谓得无漏心。为助伴心者。谓滋无漏
    作意等。此四义施。即同婆沙八施中第八胜
    义施。但智论说八施普有过失者。为欲除遣
    有所得执。故总说为过。问答辨中问有六。一
    问能施人。二问受施人。三问所舍物。四问施
    体相。五问施因。六问施缘。亦名施意。答即有
    六。答第二问中教引利益安乐句别者。基云。
    说示名教身作劝名引。答第三问中是诸菩
    萨所现行事非此义中意所许施等者。景云。
    此释疑难。难云。菩萨行施本为安乐前人而
    行惠施。云何逼恼妻子乃至大男大女等令
    其苦恼将施前人。为通此难。故云是诸菩萨
    终无逼恼妻子行施事。非此中意所许施。以
    无逼恼此人生彼人安乐故。若尔云何向言
    将妻子施。为答此问。故下答意者菩萨有三
    因缘将妻子施。一有自在力能制伏彼伏将
    他施时自知无罪。二以方便劝导教化令无
    嫌恨。三知前人得我妻子不为损恼。由具三
    义将妻子施。阙一不可。基云。此中意明菩萨
    用前有情数物。施时必须所用施之情欢喜
    方用之施。非是彼生嫌恨菩萨欲得自意所
    许即用之施。长读下文。今此文意自身头目
    手足等随愿施与最难可行。是诸菩萨所现
    行事非。声闻分。若有于彼有情类由具三义
    故将妻子等施名无罪有情数施。此亦是声
    闻分也。玛瑙采石者。即一物也。以马瑙石有
    采文故也。生色可染者。金是生色。银是可染。
    有言是梵音。但玄应师云生便黄色不可变
    改故名金也。白色可染变。故即银名可染也。
    赤珠布施者。文右旋也。答第四问中。明施
    体相。即无贪相应思及身语业。或自相续或
    他相续者。或自施或劝他施。第十四沙门庄
    严中。初颂及长行列十四门。次依门次第解
    释。后结成。庄严十四门者。一正信。二无谄。
    三少病。四精进。五慧。六少欲喜足。七易养易
    满。八杜多功德。九端严。十知量。十一善士
    法。十二具聪慧相。十三忍辱柔和。十四成贤
    善法。解成就妙慧中。云俱生觉慧加行觉慧
    即生得善方便善也。解易养满中。若依婆沙
    说难养难满。选择饮食名难养。数多饮食名
    难满。自有多食而名易满。如有一人顿食多。
    不数食。自有少食而是难满。如一人食少。而
    数数便食。解杜多中。初列名标数。二辨相。三
    释杜多名。四明别治贪欲。列名标数中。云如
    是依止若食乃至或十三种者。若依景师解
    列名有十二摄为三类。食四衣三处中有五
    总名敷具。处中第五常期端坐处如常坐也。
    若于次第乞食中分二。一随得乞食。二巡家
    次第而乞。即有十三。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唯
    有十二。以随得乞食总入次第乞食中收故。
    又基师云。十二杜多食。四衣三坐五。列名及
    下解中分为十三。以别开常期端坐处如常
    坐为二。此但是一常坐不卧。如十二杜多经
    说。下除障及广解中虽更别开则除障而仍
    是一。今解列名有十三摄为三类。食四衣三
    处中有六也。以常期乞食即名随得乞食。处
    中第五名常期端坐。第六名处如常坐故也。
    然此杜多名数开合不同。若依四分律。食四
    衣二处六合有十二。食四者。谓乞食。不作余
    食。一座食。一揣食。衣二者。谓衲衣三衣。其
    次第乞乞食中收。过中不饮浆一坐中摄。处
    六如常解。涅??经中衣三食三处六为十二
    也。粪扫毳衣三衣名衣二。乞食一座一揣名
    食三。处同律解。智论衣二食五处五为十二。
    衣二者衲色。食五者一座中收。处五者除随
    坐故。或有经说十六杜多。或有处说十一杜
    多。虽然多处说为十二。今此论正明十二兼
    开十三。于中次乞属乞食。不作余食属一座
    食。节量食属先止后食。略无衲衣。第二辨相
    中解乞食文有二。初开为二。次别解二。后辨
    开合意。随得乞食者。泰法师云。随旧门从往
    还家次第乞食者。远公云。凡愚贪味弃贫就
    富。二乘悲狭舍富从贫。大士之行离贪去狭
    不简贫富。故名次第乞。然依此文。声闻亦应
    不简贫富次第而乞也。解三衣中。三衣则用
    好叠判成。僧伽胝者此当有上义。谓入王宫
    聚落此衣最在上被。故有上义。具足应言僧
    伽胝婆参。婆参衣。?焘蚵奚?ふ咭嘤猩媳?br> 义。谓在寺内即被七条。在五条上。具足应言
    ?焘蚵奚?て挪巍F挪蚊?隆0测蚱挪握叽?br> 云内衣。安怛名内。婆参名衣。谓但三衣。五条
    ?√濉9拭?谝隆=庠啤kヒ轮芯胺ㄊυ啤Q?br> 毛名毳。用毳毛织成三衣。或有唯持此毳衣。
    或有唯持粪扫三衣。皆名杜多。远公言。准涅
    ??经。鸟兽细毛名毳。行者若无粪衣可得。取
    此为衣。基师又云。无问鸟兽之细毛皆曰毳。
    恐三衣以无价叠等为。故以毳毛为之也。此
    文或是长衣。故知杜多亦有长毳衣。应须说
    净也。阿练若名空闲处。去村一拘卢舍半。处
    如常坐者。旧云随坐。随有草地。得处便坐。故
    不同此论。第三释名中。旧名头陀讹也。今
    名杜多。此云修治或翻抖拣或翻洗浣等。解
    堪忍柔和中。堕在钵中为钵所摄者。泰云。
    食入钵内名堕钵中。婆罗门法清净涂少地
    置钵上食。但食人涂地上即为钵所摄。如是
    六种可乐可爱等者。即六和敬也。前三业为
    三。和同受用为一。戒见各为一。故六也。结成
    庄严文中云凡百者凡诸也
      第二十六卷
      第二瑜伽处。文分为二。初长行及颂总列十
    九问。后依问次第解释。颂中第五句云瑜伽
    师作修。于中两解。一云。瑜伽师作颂前长行
    第十问所作。瑜伽师颂第十一几种。修即颂
    第十二问修。一云。准余经论。颂前长行未必
    次第。故此颂文结上长行不顺次第。随语便
    故。故瑜伽师颂第十一问。作颂第十问。修颂
    第十二问。依问释中有十七段。初解补特伽
    罗品类差别。于中举数列名解释二十八人。
    初解钝根者。此人通学无学。此复二种。一本
    来钝根前五种姓。二未能转根成第六。利根
    亦通学无学。此亦二种。一本性不动。二客性
    不动。次有贪增等五人及平等。此六通未入
    圣及已入种声闻种性。向有二种。一次第向
    二超越向。果亦有二。一次第果二超越。取第
    二第三果除初果。约行有超。果无。趣复有越
    取罗汉即总断九地修惑。第九解脱时住第
    四果。小乘教中无如是事。随信行者。此人在
    于见道已前修七方便位。随法行亦尔。若入
    见道名无相行。不同萨婆多在于见道从本为
    名名随信法行。还同成实四现忍位名随信
    行等。入圣名无相行。对法说通见道名信法
    行。顺萨婆多。智论见道名无相行。同跋摩说。
    即前随信行住三果时名信胜解。即法行住
    果名见至。此之二人从根立号。所谓信根及
    与慧根。身证者于八解脱中第八无心依身
    而证。第三解脱成就在身名为身证。以于前
    三中胜。又界地究竟不得将余五解脱为例。
    身证人得八解脱亦能证彼色等及缘色等真
    如。而不及俱解脱。极七返有者。得初果已不
    断修惑。除初得道身更受人天。各七返往来
    生死名极七有。自有天七人六天六人五等
    不满七有而得涅??。今据极多名极七返有。
    七有初身即得名为住苦边际。言断三结得
    预流者。但断见断三结而不断修断身见也。
    举断三缚亦断随转。成无堕法者。无堕恶趣
    法也。此等若成实云总有十四生。不许中有
    故。大乘及萨婆多令有二十八生。必受中有
    故。家家者。如杂心云。若断三四种。成就彼对
    治。余二生是说名家家。谓若断三品有三生
    在。若断四品有二生在。人天合数但有七生。
    人天别数十四生。今且据合数七生作法。欲
    界修惑有其九品。初一品独损润二生。第二
    第三共损润二生。第四品独损润一生。第五
    第六共损润一生。第七一品独损润半生。第
    八第九共损润半生。今断九品中初品损二
    生余有五生在。若断第二第三品惑又损二
    生有三生在。若断第四品又损一生余二生
    在故。若断三四品余二生三生是说名家家。
    若断第五于一生中必断第六。又损生余一
    生在名一来果。其名一往来者。据十四生为
    论。若据七生为论或名一往。人中得第二果
    一往天上即入涅??。若天上得第二但一来
    人中般涅??。若断第七品独损半生。于十四
    生中独损一生。若断第入第九品共损七生
    中半生。十四生中共损一生。以八九二品惑
    在但名一种子。断八住九亦名一种子。故知
    下三品中上品独润损。中下共同损。即类
    中三品上三品。或上品独润损中下共润损。
    以断上品惑有三生在。进断第四品惑有
    二生在。故知中三中上品独润损一生。断
    五即断第六品于七生中又损一生。故知
    中三品内下中二品共润损一生。如中三品
    中上品独润损一生中下共润损一生。例知
    上三品中上品力强于七生内独润损二生。
    中下力弱共润损二生。于中愿求处所以寄
    强弱通之。圣人厌于生处。故于一家出处单
    不重生。若生人中从一至一家受二生三生。
    但易父母不肯重生。不废同姓张处。东西二
    张家别亦得重生。天中受生。天家众多。或于
    四天王类改易受生。或于上下六天类内改
    易受生。当知此人天二家家虽于一来向中
    受生而带初果故名预流。杂心亦云。须陀洹
    胜者名家家。以进断惑经生胜彼住果经生
    名胜。泰云。详夫人天家西方有二说。难陀论
    师云。人天二趣若往若来。戒贤论师云。二生
    家家唯于天上二生往来。三生准此。问断一
    二品惑从家至家何故不名家家。答昔云家
    家有四。一断一住八。二断二住七。三断三住
    六。四断四住五。奘法师云。此解不然。准大品
    经。唯断一二品为中间人。令有四种。须陀洹
    依何异说名为家家。兴法师云。谓若预流果
    人得断三品胜预流果名为家家。彼既无胜
    属于不定不名家家。一间者。唯为一生所间
    不得涅??故名一间。间是间染。旧名一种
    子。谓不正也。依梵本云。翳迦鼻亲迦可云一
    种子。然此中说。翳迦鼻指迦此云一间。故不
    得云一种子。此人人中得一来果进断第七
    品惑。断第八九二品惑。唯第九品或润于天
    业唯受天一身即般涅??。更不还来生人中
    故名一间。此中且据人得一来果往于天上
    般涅??。若于天上得一来果。即来人中唯受
    一身即入涅??名为一间。言永断上品中品
    者。束九为三品。上中令尽故言断上中品。
    于下品缠生未断尽名余。下品中般三人。初
    人利根初舍欲界死蕴。更于色界十六处中
    随一中有现前即断余惑而般涅??。此是有
    余涅??。第三人未断余结不自知唯受中有
    支意往趣生有。依杂心说三种中般皆趣生
    有。一者欲界不远即般有余。二者行半。三者
    垂至色界方般有余。以未断结不自知故皆
    趣生有。生般者。于色界十六处及四空地随
    生一处疾断余结即般有余。无行即无功用
    圣道现前。胜有行般用力方趣。故在有行般
    前。不能初生即断烦恼速般涅??。故在生般
    后说。此同俱舍无行为胜。不同杂心行般为
    胜。行般虽无速进道而有勤方便道名为有
    行。无行般人二修俱无名为无行。劣故后说。
    上流有二。一者乐慧。杂修静虑有熏业故至
    色究竟为极。二者乐定。无杂修定业往生无
    色至非想为极。然此二人各望色究竟或望
    非想。有全超半超及一切处没。时解脱人通
    五种姓。此人钝根待时得脱名时解脱。五人
    如文次第配之。不动即是第六最上根人。不
    为烦恼等余缘所动。故一名不动。慧解脱者。
    如婆沙说。自有慧解脱依未至定能尽诸漏
    而不能入根本八定。或有虽入一二三四根
    本静虑而不能入四无色定。乃至或有能起
    八根本定而不能起灭尽解脱。此中亦尔。故
    云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名慧解脱。
    俱解脱者。烦恼及解脱障俱尽名俱解脱。烦
    恼障者。即是九地见修烦恼。解脱障者。即是
    于八解脱不成就性也。对法第十三云。补特
    伽罗差别有二十七。谓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
    俱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
    向不还果罗汉向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
    间中般涅??生般涅??无行般涅??有行般涅
    ??上流般涅??。退法罗汉思法罗汉护法罗
    汉住不动罗汉堪达罗汉不动罗汉。显扬第
    三则二十九。增随信行及随法行。彼二十九
    人即此所明二十八中除前九人余后十九人
    中摄。若依萨婆多二十七种。取舍稍异。如顺
    正理六十五说。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
    学。有学十八。谓四向三果即为七。及随信随
    法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
    名十八。无学有九。谓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
    达不动不退慧及俱脱是名为九。有学无学
    合成二十七。依末经部成实论师。此贤圣亦
    有差别。成实第二贤圣品说。有学十八无学
    九。有学十八者。一随信行在闻思位。二随法
    行在四善根。三无相行即前二人入见道故。
    此三人名预流向。四须陀洹果。五一来向。六
    一来果。七不还向。八不还果。不还果有十一
    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
    乐定。六乐慧。七转世。八现般。九信解。十见
    至。十一身证。并前七合成十八。名有学人。无
    学九者。一退法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
    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慧解脱。八俱解脱。九
    不退相。智度论说有学十八无学亦九。有学
    十八者。一信行。二法行。三七生。四家家。五
    中间有。六现灭。七次第向行。八一来果。九一
    种子。有十次第向。十一现般。十二中般。十三
    生般。十四有行般。十五无行般。十六乐定上
    流。十七乐慧上流。十八身证。是为有学。无学
    九者同成实论。此中依萨婆多。现般多经欲
    界生得不还果一不生上现身般故名现般
    者。或即入圣身不经死生得不还果现身入
    灭名现般者。亦名转身。不同旧云转世。属不
    定。于三界中无有定业。但有三界顺不定业
    故。随缘合处三界即得般故名不定。既不定
    故亦不别立。其无色不还者。即五不还中除
    中般者余四所摄。其不定者。通五不还。依成
    实论。无色不还通于信解见至。中解不定有
    二。一转世不定。即七生者不满七生般涅??
    等。二上流不定。于乐慧乐定皆不定故。于大
    乘中未见明文。隽法师云。经欲界生得不还
    果是名不定。若入圣身遂般涅??。是名现般。
    理实应说。二十七人中略而不论。昔来相传
    约五不还显利钝别。三藏云。五种不还并有
    六种根姓差别难定利钝。自下第二建立中。
    初总标列。次释。后结。三藏云。虽有十一道理
    而不过九。以众差别属行差别。行迹亦属道
    果差别故。景云。此十一中非唯是彼建立上
    说二十八种人。通明建立众多人义。解行差
    别中。云又此贪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乃至
    为可爱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爱法者。
    此中意明为贪缚故。为境制伏心。非心能伏
    境。如贪下?慢中文准此应释。下广问解中。
    不解等分薄尘行者。以上曾明故。又略不说。
    解愿差别中。初问次释后结。释中有四。一明
    发三乘愿别。二明发三乘愿人。一一皆通三
    乘根性。三明定姓声闻虽发独觉及大乘愿
    后必定还舍独觉及大乘愿住声闻愿。定性
    独觉及大乘根应知亦尔。然此文中但明定
    姓三乘。不明不定姓人一人成二成三乘姓。
    逢缘即悟彼乘圣道等者略也。四简取地义。
    云今此义中当知唯说声闻乘愿声闻种姓等
    者。泰云。三乘皆有定不定性。然此义中辨
    声闻地故唯说声闻种姓。景云。唯说声闻人
    愿。又基云。唯取声闻愿种姓人。解加行中。
    景云。由见前加行有异。今在见道从彼方便
    立信法二人。结中云所举者。所标列十一道
    理。所开示者释也。第三所缘中初开四章次
    释后结。解遍满中。先问次解后结。解中先
    解遍满所缘四句。次别解经余四句义。后引
    经中二颂证成。前中先列。次解。后结成遍满。
    初列四所缘中。一有分别影像者。则是??等
    定中慧所缘相分似本质境名为影像。慧性
    分别名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者。即是??
    等定心相分定无分别名无分别影像。三事
    边际性者。位在见道。所缘真如名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辨者。位在无学。于前三境皆得自
    在名所作成辨。下别解中则为四段。一解有
    分别影像中。初牒闻思。前三方便听闻正法
    或教授师等边闻为所依止或于余处见闻。
    于中分别。于所知事即有当心同分影像。似
    于本质名为同分。此是同思生得慧等散心
    所缘分别影像。由此为缘生于??等地。言由
    三摩?涠嗟?巢?崮切泄鄄旒蛟竦日摺8?br> 依未至定中之慧观察简择闻思心中所缘影
    像。所知事者已下生前闻思本所知事。谓即
    五停心观。五善巧。六行观。四谛。名为所知。
    此所知事已下明由散心闻法为缘令彼定中
    作意现前。或缘教法而起胜解。或缘教下所
    诠所知之事而起胜解。言彼于尔时于所知
    事如现领受胜解而转等者。由前方便缘所
    知事今于??等定中于所知事如现领受。问
    ??等定中所知但是影像随定心起。本非散
    心所知本事。云何而言于所知事如现领受。
    为解此难故。次答意当在??等时而本所知
    事虽非和合现前领受。亦非离本所知余种
    类物领受现前。然由定中胜解领受散心本
    所知事。相似影像故。言于所知事如现领受。
    由此??等定心相分似彼本所知事名所知事
    同分影像。修观行者定中推求影像有其德
    失。现本所知亦能审定功德过失。二解无分
    别影像中。先解影像。后解其名。受取如是影
    像相已者。牒前??行本所分别。不复观察简
    择等者。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更不推求简
    择德失。但以九种行相令心安住。彼于尔时
    随决定心别有相分成无分别影像所缘。解
    名有八。亦名三摩地口等者。景云。于念念中
    由缘相分定相续流。如食依口相续入腹。将
    喻名法名三摩地口。如人依门得有入出。如
    是定心依缘影像入定出定故名三摩地门。
    泰云。境能生心如瓶口出物。故名定口。所知
    事相以定为体。名分别体。令解分明照了。故
    名光影。三解事边际。云一切所知事四圣谛
    摄者。今大乘中虚空非择灭。以如为体故。皆
    灭谛摄。如所有性中。初明真如即是理如。由
    四道理已下明其事如。然此尽所有性如所
    有性有其六门不同。一此处云尽所有性。色
    蕴外更无余色。受等四蕴外更无余受等。云
    如所有性。谓真如性及观待等四道理性。二
    依八十五。云何由二种相观察一切杂染清
    净。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尽所有性故。
    如所有性者谓于诸行中若爱味若过患若出
    离。尽所有性者谓于诸行中尽所有爱味尽
    所有过患尽所有出离。三依六十七云。尽所
    有约三世内外?细等十一门明。若如所有
    性约真如明。四依九十三云。如所有性谓无
    明等诸缘生法渐次相称因果体性。及有此
    因未断故有彼果未断。此未断因生故彼未
    断果生知是名为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谓无
    明等诸缘生行一切种相如彼无明前际无知
    等。五如显扬第五。尽所知性谓于杂染清净
    法中穷一切种差别边际是名尽所知义。如
    五数蕴六数内处如是等。如所知义者即于
    杂染清净法中真如实性是名如所知义。此
    复七种谓流转真如乃至正行真如。六对法
    第十一卷云。尽所有性者谓蕴界处。如所有
    性者谓四圣谛十六行真如一切行无常一切
    行苦一切法无我涅??寂静空无愿无相。何
    故如是诸教不同者。以此二种随义不定。或
    唯染分自相望如九十三。或有为无为相望
    如六十七。如是等不定故诸论不同。四解所
    作成辨中。云诸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
    乃至得转依故超过影像等者。此中意即有
    无分别影像皆未证真皆有影像。入见道名
    事边际尽如所有性。今至无学所作成辨得
    转依证圆无漏超过影像则无漏心无影像也。
    对法云无分别影像者谓圆真证智及后所得
    者。此从因为名名无分别影像。其实二智以
    无漏故皆无影像。有无分别或定或慧对法
    论文虽具而影像文不具。西方既释有三。此
    之取义任意。其无漏心有影像云。解释此文
    超过影像者此超有漏法执影像。非无漏心
    无有影像。又无影像义取此文为证。详彼文
    如彼论。此文即证因无漏心有影像果无漏
    心无影像义。结中云因果相属事者。即此中
    行因得果所作成辨事。自下第二别解余经
    四句。于中先举遇时问。后明佛答。颉隶伐多
    此云遇时。获生佛世故。问有三句。一问为何
    义故于缘心住。二问住心法用。三问安住心
    善满足时。就佛答中。初赞敕听。第二正答。答
    中初开四句。次释后结答三问。开四句者。一
    或乐作五停净烦恼行。或乐修蕴界处缘起
    处非处善巧。或乐解脱三界诸漏。为有是意
    故。于相称缘安住其心。二于相似缘安住其
    心。三于缘无倒安住其心。四能于其中不舍
    静虑。此中或乐净行乃至令心解脱诸漏者。
    答于初问。于相称缘安住其心下四句答第
    二问。依此四句修习成满。故最后结云名善
    安住。是答安住之重答第二问。就释初句中。
    云若愚其因位果善巧者。十八界门正取十
    八界种子。因门为义故。对法云。成就眼界不
    成眼等故愚因者应观于界。愚缘住处者。十
    二处门据增上缘境界缘门生识故。愚缘者
    应观于处。若愚无常苦空无我应于缘起处
    非处善巧安住其心者。缘起与处非处义相
    揩定。谓善巧知无明生行。行生于识。乃至生
    生老死名于缘起。善巧知真实义愚。及以善
    行能引识等。乃至生于人天生老死支名是
    处。若感恶趣生老死支名为非处。故于缘起
    及处非处善巧。即如有为有漏苦空及以无
    常无我。若乐通达及乐解脱等者。景云。谓若
    乐通达世出世因果及乐解脱三界有漏身
    等。即于苦等四谛安住其心。基云。若乐通达
    者。谓断欲界欲。又谓入见道。及乐解脱等下
    是名修道。见相似缘住心中。意谓彼?刍在
    定心中。于彼散心先所知事为欲简择遍伺
    察时。由先散心所有见闻觉知增上力故。令
    定心作意分别而起胜解。问曰。定心起时有
    所分别自心相分不知散心本所知境。云何
    今说定心分别曾所知事。为答此问故。云从
    定心识虽于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现前观察。
    然定心中所变相分与本相似得言分别本所
    知事。上就所知事辨相似竟。下又于时时间
    等就能观心以辨相似。即是数起止观之行。
    后起似前名住相似。一切?重悉皆息灭随
    得触证所依清净等者。此解四清净。一身净。
    此中号所依。二所缘。三心。四智见清净。第三
    引经二颂证成前义。引初颂中。初句重颂后
    四句中第四句不舍静虑。第二句颂前四句
    中第三事边际性。第三句颂前四句中初二
    句。第四句颂前四句中第四所作成辨。第二
    颂中。初句结前四句中前三句改名异说。第
    二句颂后四句。初乐断者即是乐解脱诸漏。
    乐修者即是或乐净行或乐善巧。第三句通
    颂后四句中第四不舍静虑中无间殷重修加
    行故得心清净智清净等。第四句还颂前四
    句中第四句所作成辨。解遍满讫。自下第二
    净行所缘事中。初问次解后结。解中先列五
    门则是五度观门。后次第释。此卷自来但解
    前二。初解不净中有三。初泛举六不净所缘。
    二将六不净所缘除五种贪。三简今所明。前
    中先列后释。朽秽不净有二。一者依内即观
    自身三十六种不净之物。二者依外则观他
    身十六种不净之事。苦恼不净即欲界苦受。
    言受所摄者。谓同时诸身业语业等。下劣不
    净则欲界十八界法。观待不净则上二界法。
    烦恼不净则三界惑。速坏不净则五取蕴无
    常。第二明治贪中。初列五贪。一于自身爱欲
    之贪。二于他身为?H欲事起?H贪。三于欲界
    外资具贪。四色界贪。五于三界有身起贪。此
    中泰云。初于内身起欲轻欲故名欲欲。次起
    欲重贪名欲贪。又于他身初起轻?H故名?H
    欲。次起重?H故名?H贪。基云。于内身初起欲
    界微欲故名欲欲。次起欲界重贪故名欲贪。
    此解同泰。又解。内身是自所欲之法故言于
    内身。欲于内身欲上起欲则能欲之心此名
    欲贪。初欲字属所欲。第二欲字属能欲。第三
    欲字结名。二辨相治。先总明治。后别明五法。
    一治初贪。谓依内不净治内身贪。二治第二
    贪。于中初略明由外不净治外身?H贪。次广
    辨治?H贪。后引说证成。就广辨中。初列?H贪
    有四。一显色贪。谓爱红面等色。二形色贪。谓
    细腰纤指手额高眉等贪。三妙触贪。四承事
    贪。后辨相治。若准正理说。骨锁一观通治四
    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今此论但云治妙
    触贪。泰云。若小乘解死缘。初青后变作赤
    白。今大乘解皮等色赤。除去皮肉色形名变
    赤。治相貌贪。基复解云。贪白红显色以青瘀
    等对治。于形色起长短方圆等贪。以除去皮
    肉对治。若小乘云变赤相者。死尸初青后赤
    变作赤血身以除形色贪。大乘解先彼皮肉
    等色赤。除去皮肉形色名变赤也。即变者赤
    也。下引说证成之。皆依四种??怕路等者。泰
    基等同云。以二义解。一置死尸处寂寞无人
    故名??怕。往彼处所故名为路。又涅??寂静
    名曰??怕。作不净观能至涅??故名为路。初
    ??怕路见彼死尸经于七日鸟等贪?n。以类
    ?H境身亦如是性类。将经证论故云显示。下
    之三句一同于此。文相可知。三治第三贪。谓
    由第二苦恼不净乃第三下劣不净。令于外
    非情贪心清净。四治第四贪。谓由第四观行
    不净。令于色界贪心清净。五治第五贪。谓由
    第五烦恼不净。及与第六速坏不净。令于三
    界有身贪得清净。是贪行净行所缘者。第三
    结也。第三简取所明中。意如是且约五停观
    中。初停能净贪行。总说一切贪欲。通对治行。
    故明六种不净所缘而已。今此义中。本意唯
    取朽秽不净。所余五种不净自是其余能净
    贪行所缘。非此所明。第二慈愍即是能净?
    行。于中先问次解后结。解中有三。初总明慈
    缘。三品有情平等安乐利益意乐能引三品快
    乐定地胜解。二引经中四句解释。三明慈悲
    与喜缘境不同。前中初明依欲界利益意乐
    心缘三品人平等利益引定地三品快乐及以
    胜解。二释前总句有能缘所缘两别。三品有
    情是所缘。欲界中利益意乐及能快乐定胜
    解是能缘。如是二界能缘总名为慈性分别。
    欲界者是慈方便。色界者是根本。行者由起
    慈心平等与乐拔苦。于己身中自能得引上
    中下品快乐胜解。次引经四句中。初显于三
    品所缘利益意乐。二显利益意乐有三种相。
    无怨是总无敌无损害是释。三明所引。第三
    静虑已下三种快乐。第四静虑已上无乐所
    以不论。四显能引。快乐定地胜解。又静此
    能引快乐定地胜解则与增上意乐作意俱
    行。下明缘境不同。准彼智论。四无量心并名
    慈愍观。此论欲存此义。故辨慈悲喜缘境不
    同。以舍通故不论其境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