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上)

    论本卷第二十

      修所成地。修谓修习。即是胜定发生智慧修
    对治故。因定所发解理事慧名为修慧。此慧
    及相应心心所等并所得果若有为若无为皆
    此地体。大文分二。初结前问后。后对问正释。
    释中有三。初列四处。次以七支相摄广释。后
    总结成修所成地。七支相摄广释中。初总列
    七支相摄。后广别辨相。初文有三。初标。次
    列。后结。处谓处所。依四义处修方满故。第一
    处所内体外缘必须具足。第二因缘行世出
    世修之方便。三修瑜伽正修自体。四修果者
    因修所得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功德之果。七
    支摄者。初生圆满即修处。二闻正法圆满三
    涅??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就。此上三
    种名修因缘。五修习对治名修瑜伽。六世间
    净。七出世间净名为修果。广别辨七支相中。
    由四处摄。即分为四。初生圆满修处所中。文
    为三。初辨生圆满。次能摄四支修瑜伽处。后
    结生圆满广圣教义不增不减。初文复三。初
    问标十种。次各别显。后总结成。又处中国不
    生边地等者。泰法师云。唯中天竺名为中国。
    余四天竺虽有四众游行往来并名边地。达须
    无有正音可译。虽有识别是?潇逡濉C镬宄?br> 亦无音可译。无所识别是顽嚣义。此后二处
    并无四众游行。亦无圣人居止。有识无识既
    有别故分为四处。一中天竺三世诸佛生于
    此故名为中国。二四天竺虽无佛出而有四
    众往来化导。三四天竺外佛在世时无佛四
    众出世游行然有识别如唐国等名达须国。四
    夷狄戎羌名蔑戾车。景基同释。依西方俗间
    所说。唯五印度名为中国。余皆边地。佛法所
    传唯中印度名为中国。余名边地。景公复云。
    蔑戾车者。名乐垢秽。突厥等。达须是下贱类。
    即说此葱岭已东诸国是也。基法师云。达须
    者细碎下恶鄙猥贱类。蔑戾车者乐垢秽也。
    案四分律皮革健度。大迦旃延在阿??提国。
    使亿耳以问讯世尊于耆?崛山而请五事。
    中。一请边地五人受戒。佛听阿涅波阿??提
    国持律五人得受大戒。若有余方亦听。余方
    者东方有国名白木调国。已外便听。南方有
    塔名靖善。塔外便听。西方有国山名一师梨
    仙人种山。外便听。北方有国名柱。方国外
    便听。其白水调者。宣律师云。梁时从西北来
    朝梁也。准彼律文。中国者似通多处非局中
    印度。闻正法圆满下。释第二修因缘。中分三。
    初广释三支。次又随次第已说三支下结成
    广教不过不增。后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
    伽因缘下结成三支修因缘摄。又正说法略
    有二种所谓随顺及无染污广说二十如菩萨
    地当说者。此正说法随顺二空所显真如。及
    无希望而为他说。故无染污。涅??为上首中。
    初问次释后结广义。释中分二。初释涅??为
    上首相后释由此获五胜利。初文复二。初总
    明涅??为首听闻正法不为余缘。后以十转
    释以为首。后中有二。初标十转。二涅??为首
    下后释十转。言十转者。一闻所成慧为因。二
    于道道果起三种信初信谛实次信实戒后信
    已能。如唯识论。三远离愦闹诸恶寻思。四趣
    善决定思所成智。五能趣入二修方便。六证
    修慧。七于生死涅??发起欣厌。八入谛现观
    有学解脱。九数修道无学解脱。初五在念住
    不净观等前。次一在不净观念住等位。次一
    在四善根于生死涅??起欣厌故即四谛观后
    二可知。此上九种。无余涅??而为上首则由
    此故证无余依。是为第十。亦可上之九种有
    余涅??而为上首名解脱满。即此解脱以无
    余涅??而为上首。五胜利者。闻正法时有二
    饶益。修正行时亦二饶益。并证苦边际。能熟
    解脱慧之成熟中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三。
    初明止观由慧成熟。次明近善友习三学由
    慧成熟后明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解脱
    谓果。能熟谓因。即止观等。此果此因皆是所
    熟。慧为能熟。能熟彼故。名慧之成熟。定心中
    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者。释奢摩他支由慧
    成就。定心无慧证境不明障垢不离。由慧证
    明及能离障定心方满。故名慧成就。第二又
    ?巢?崮侵б严隆J鸵郎朴研奕?в苫鄢?br> 熟中。初标后释。标中。谓最初起修慧必依善
    友之所摄受。二依奢摩他之所摄受。三依尸
    罗圆满之所摄受。初起修慧故不说由修慧
    之所摄受。或初起闻慧故不说由慧之所摄
    受。未有现行方便慧故。若后起慧理亦由慧
    之所摄受。次别释中。唯解依善友及尸罗之
    所摄受不释依定之所摄受。前止成就即是
    此故。善友摄受者。由善友摄受为说法时。于
    所说法所知境中由有慧故有觉了故。尸罗
    摄受者。由摄受尸罗。他有三根随举罪等。由
    有慧故堪忍讥论。第三又依所知真实下释
    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中。有二。初辨十种。
    后结十种渐次能令解脱圆满。言十种者。一
    于境真实有觉了欲。二爱乐闻法。三便发请
    问。四闻昔未闻甚深法义。五明净法义除先
    所疑。六能见过患深厌盛事。七于世盛事不
    生愿乐。八为除恶趣法心生正愿。九为除诸
    惑修诸善法。十为得彼果及心清净心生正
    愿。由此渐次解脱圆满。结成三支广摄圣教
    更无增过中。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十种
    等者。景云。前就第四门中所辨十法令慧成
    就。慧成就故解脱成就。今此复次通就向前
    异门相成以明成就。谓由七支中第二闻法
    圆满故得第三涅??上首圆满。涅??上首圆
    满故得第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如是三支
    佛圣教中一一广门十门分别。故言如是三
    支广圣教义谓十十种。是则三支各有十种
    义门分别名十十种。基云。谓初闻正法故凡
    所修行皆以涅??而为上首。此所修学能成
    就彼解脱等位一切皆是慧之成就。此后二
    种由闻二法为先以涅??为上首中有十法
    转。慧成就中有十种渐次。故结广教名十十
    种。非谓闻正法亦有十也。故闻正法中无结
    广教若过若增。后二有结也。七支中。第五修
    习对治即四处中第三修习瑜伽。文分为四。
    初问总标。次随别释。三以修对治即修瑜伽。
    四结广教不过不增。随别释中有三。初解三
    位十种修习。第二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下逐
    前难解。第三又正方便修诸想者有能断灭
    所治诸欲下释多所作修习对治。初文有二。
    初列三位。后释十修。明十修中文有三。初明
    不净无常二想。二又出家者四种所作下明
    无常苦等四想。三又于远离闲居下明光明
    等四想。其所对治十种者。景云。在家位中有
    二。一于妻室起贪修不净观治。二于余亲及
    诸财宝生爱修无常观治。出家位中有四。远
    离位中亦四。故成十种。基云。一在家有?H欲
    贪及受用爱。二出家已为寻思扰动不生喜
    乐。为除?H贪修不净想。为除受用爱及不生
    喜乐修无常想。显无常想通在家出家二位
    修习。以二能除除二所除。故言随次。非以在
    家出家为二名随次第。无常苦等四想中有
    三。初明四种所作。次明四种所治。后明四种
    能治之法。此下余八所治及能治法。即出家
    后设生喜乐有懒堕懈怠等为四。远离闲
    居于止观品有暗昧心等为四。故于出家中
    于四种所作事中起四种障。为除此故修无
    常等四想。光明等四想中有二。初明四种所
    治。后明四想。言三于生有随动相心为对治
    此修灭想者。诸有为法生灭还动名生动想。
    今见彼想名于生有随动想故。为治此修
    于灭相离迁动故。或于当来生有数生喜乐
    名随动想。为对治此修习灭相。当有不生
    无欣乐意。虽有两释。前解为胜。又不净想略
    有二种下。第二逐前难释中分三。初释在家
    初不净相。次释出家于无常所修苦想。三释
    远离闲居中修光明想。不净想。中有三。初
    列二力。次明二障。后明除此能治法多有所
    作。思择者正思量。修习者起修作。释障中。初
    辨障。后结之。五障中。近母邑者。数近女。处
    显失念者。谓对众前逢胜显境。居隐放逸者。
    独居屏处纵荡邪思。通处隐显由串习力者。
    由是串习处隐或显失念放逸。虽勒方便等
    者修不净时邪思上胜心随净想。七种障者。
    一本所作事心散乱性者。景云。根本行欲贪
    散乱事。泰云。忆本所作业心便散乱。故障修
    慧。基云。随作彼事时心生散乱。二本所作事
    趣作用性者。景云。行散方便贪也。泰云。忆本
    所作事业趣向造作。亦障修慧。基云。将作彼
    事发起欣趣方便作用。三方便作意不善巧
    性等者。景云。如今小儿贪心欲取佛僧饮食。
    不解恭敬勤请问师罪非罪等。基云。如无智
    者用三宝财。由不恭敬承事师友勤请问故
    不解方便。四不守根门虽处。空闲犹有染污
    寻思所乱。五于食不知量身不调适。六寻思。
    恼乱故。不乐寂止。七身不调故。不修慧品观
    察诸法。如是一切所对治法当知总说一门
    十二一门十四者。景基同云。谈二别障。初五
    后七。名为十二。总别合论更加二总。谓思择
    障及修习障。故成十四。泰云。即后七法中不
    恭敬请根门扰乱。若总为一唯有七法。若别
    为二及染寻思以为三法。故云十四。释光明
    想中有三。初总明此缘法光明。次明十一所
    治暗障。三显相违能治白法。如是疑随逐故
    者。结初暗障。障碍能遣疑因缘故者。结后三
    种障。精勤少睡正食身调顺观谛法。不欲杂
    居如理作意。是能除遣疑之因缘。后三障此。
    故说为障碍能遣疑。修所成慧所除七法暗
    者。一?干颉6?艟佟H?苍谩K牟啦_二种相应
    等法。五起言寻伺。六不正思惟及心散乱。七
    邪思?k。如其次第七种修慧所除暗障。世间
    一切种清净下。释第四修果。文分为二。初释
    二净。后结成修果。初复分二。初释第六世间
    净支。后释第七出世净支。初文复二。初广释
    相。后结世间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初文
    有三。一问列三名。二随别释。三结广教不过
    不增。别释三中。创得初静虑未至定名为得
    三摩地。得根本地名三摩地圆满。离诸障染
    别生通慧清净鲜白名三摩地自在。得三摩
    地中分四。初释所治能治别相。次释得者得
    近分。三结广教不过不增。四结世间净住正
    法者得。初文有二。初明所治二十法。后显能
    治。初文复二。初明二十障。后明四相堪能障
    法。初文有三。初标次释后结。三摩地圆满中
    有三。初释十相。次结圆满入根本地。后结广
    教。十相者。一愿胜定满。二具定胜德。三精
    勤策励。四折伏色爱。五善未圆满修他恶尚
    胜。六于净天生心无耽染。七不自卑下策举
    增修。八随顺二修。九劝请正法。十于止观随
    生爱乐。三摩地自在中有二。初释自在相。后
    结广教。初文有三。初标虽已圆满未自在相
    善观察故当得自在。次释四处二十二种相。
    后彼于如是四处下明自在相。第二文中有
    二。初列四处。后由剃除鬓发下释二十二种
    相。四处者。一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二
    自誓受禁制尸罗。三自誓受勤修善法。四为
    断众苦受前三处时应正观察众苦随逐。此
    四处中前三各起五相。第四处起七相。初处
    五相者。一剃除鬓发。二舍俗形好。三着坏
    色衣。此三相誓受下劣形相所起也。又威仪
    众具各一为五。第二处五相者。泰云。总据五
    相不过二种。一初出家即舍二事是为二相。
    后修行此有三相初无犯戒。二自无犯故善
    举他罪。三于戒有阙作已能悔。景基同释。一
    略舍二事之所显现。二不自恳责他不诃摈。
    三有犯不轻举由此缺犯便自恳责。四他摈
    能悔除。五于举罪者无恚损恼而自修治。第
    三处五相。如文自显第四苦所随应以七相
    观者。泰云。须勘释论以数七相。景云恶趣苦
    为一。生老病死苦又为四。足前为五。爱别离
    苦为第六。自业所作一切苦因第七。前之三
    苦各分二为六。自业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
    随逐合为一相。即成七相。基又解云。初随逐
    处有一相于圣果未能随证。第二随逐处有
    四相谓生老病死。第三随逐处有一谓爱别
    离法。第四随逐处有一谓自业所作。生老病
    死略有二义。一性逼迫苦苦所摄。对法等说
    八苦之中前之五苦苦苦摄故。二性迁谢生
    变于死老变于少病变于强死变于生。故此
    说为坏苦。随逐爱别离法非是坏苦。以义摄
    之此中初苦苦苦所摄。第二第三坏苦所摄。
    第四一种行苦所摄。自在相中有二。初明如
    理作意相等自在。后由如是乐断乐修下结
    成离染进善自在之相。初中复三。初标便起
    如理作意。次明依四处起二十二观故乃成
    出家及沙门想。后明六修相断修之相。六相
    者。一乐断。二乐修。三不贪着。四无恚害。五
    无随惑善守念住。六无增上慢。出世净中又
    分为三。初标列五门。次随别释。三结成净及
    教广义。先得四善根世间清净已。便能最初
    入谛现观。明生暗灭障碍便除。为证通慧思
    前所得欢喜境事。为断除障复习如前所得
    类道。由此遂能入无学位证清净道及果功
    德。是名此中略义次第也。入谛现观中文分
    为三。初问生起。从世间净为证出世观世劣
    境深生厌恶。二又此住正法者下广说厌患
    安住心想。后结此二想各二十种更无过增。
    广辨厌患安住相中。文分为二。初二初明于
    五处所以二十相思惟厌患。复有五因二十
    种相下明心安住。初中有三。初列五处次此
    中略有三种下辨二十相。后如是彼由厌俱
    行相下结成厌相。五处者。一于己杂染相应。
    二于己清净不相应。三于己杂染相应过患。
    四于己清净不相应过患。五于己清净见难
    成办。于此五处心俱厌患。依五处二十相者。
    初三处各三相。第四处有五种。第五处有五。
    合前为十九。又复发起坚固精进下合于五
    处总为一相。并前二十也。杂染相应有三者。
    泰云。总明前杂染三种共相应。不以别配属。
    景云。一未调未顺而死杂染相应。阿罗汉死
    名调柔死远离杂染。令不调而死故杂染相
    应。余二可解。基云。谓杂染体与己相应故。一
    未离不调死圣者离故。二当堕烦恼坑三现
    行恶业当生恶处。此随所应即烦恼业生三
    种杂染。清净不相应者。谓涅??定慧胜清净
    法体己身无故名不相应。杂染相应过患者。
    由与杂染体相应便生三种过患。一者生老
    病苦之根本故。二无暇处。三于一切处生四
    相所迫诸无常性。清净不相应过患者。由与
    清净体不相应故便过患生。于己清净见难
    成办者。谓清净法见于己身难可成辨。一若
    舍净法而不修为其终不能任运自起作为能
    获得。二清净法外于余世事尚非请他而能
    成辨况清净事。三于清净决定应作由心未
    净于其未脱。四非于现在不作诸恶即名清
    净已得永离烦恼炽然。若无圣道恶业不尽
    故。五由清净道圆满证得观可清净。若不证
    得学无学道观修不净。第二十相中有四又
    字。初一于染污净体相应不相应。第二又字
    于染净相应不相应过患。下二又字于前第
    五难成辨思惟之相。第二有二十相心安
    住中有三。初标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
    于涅??心安住相。次别释五因。后彼于尔时
    由此五因下结成安住。别释五因等中分二。
    初明五因。次谓于空无愿等下释二十相。五
    因中有三。一问二释三结。五因依逆次说五
    因者。一四善根创能通达观四谛故。二所依
    定即四善根所依止定。三即此定前四念住
    等五停心观等能入境界。四此等观前修四
    圣种六随念等名能摄受加行资粮五即于此
    前受持三藏亲近和上及阿?梨能受教诫。
    加行思惟名为最初摄受方便。故说五观依
    逆次说。依上五因起二十相者。依初因有六
    相依第二因有四相。依第三因有二相。依第
    四因有五相。依第五因有三相。初因有六相
    者。一微细现行有间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
    相。此于空等前方便起能障现观作意正达。
    有间我慢者谓第六识俱。无间我慢者谓第
    七识俱。此皆俱生故名微细。其分别者前远
    资粮已折伏故。二既通达已。任运作意心中。
    随其所应能善弃舍前二我慢令无间灭。此
    令染意不行之义。三依无间灭以无常等行
    如是思惟。四由此作意乃至平等智生。五彼
    于尔时我慢等灭证心一境性。六便自思惟
    我已证此如实了知。依第二因四相者。一先
    世间道得定圆满亦得自在谓入住出。二于
    此诸相安住其心入谛现观。三若得此定未
    满自在思惟止举舍相。四安住其心。第三因
    中二相者。一阿那般那念。二诸念住。第四因
    中有五者。一远离非所行处。二既远离已乐
    断乐修。三于昼夜分观自他衰盛等事心生
    厌患。四修六随念。五住四圣种第五因三相
    者。加行方便为二。正加行为一。第二门离诸
    障碍中有三。初标列二障。次随别释后如是
    二处十种善巧下结成离障及与广义不过不
    增。别释障中。初明二处十一种障。后又此二
    障下于此二处起十善巧。行处障中有六。一
    弃舍善品数与众会。此如对法说名障碍不
    善。隽师释云。众僧数集即妨三学故名不善。
    二爱重饮食。三兼前二处好营衣钵。泰云兼
    前二处者而众共居等。四好乐谈话。五于昼
    夜乐睡乐言。六好共他居。言乐与第二共住
    者。谓不乐独住亦可乐与本二共住。住处障
    有五。初四即不随顺性第五或于昼夜多诸
    喧逸下合为一种。名于二处十一种障。或行
    处合为一定之方便名为行处。住处障有十。
    初四即不随顺性。五昼分喧逸。六夜多众苦。
    七多怖畏。八多灾疠。九众具匮乏不可爱乐
    十恶友摄持无诸善友。五失相应卧具者。指
    如声闻地。多定乐中有六。修止举舍入住出。
    多思择中有四。谓胜善慧名思择者。此出思
    择体。下明四善巧。一于昼夜分了知善恶增
    长衰损。二于昼夜由习衣服等善恶衰退如
    实了知。三思择为依于不善法驱摈远离。四
    于善能修。此四足前六为十善巧。第三为证
    通慧思欢喜事有三。一问二释三结。释中有
    四喜。一于四证净生喜。二于因增上生及决
    定胜生喜。三无嫉妒故于他同类得此二事
    者亦生欢喜。四念有恩者发生欢喜。第四修
    习如所得道中。问释结。释中。初明四法为依。
    后明五法圆满。四法者。一心极思慕出离乐
    欲何当具足住如阿罗汉。二如是乐欲生已
    发勒精进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勤精进故
    心乐远离。四由前三已不生喜足求住胜法。
    后令五法修习圆满者。一于欢喜修得圆满
    能离欲界。二最极损减方便道理烦恼断故
    断色无色界烦恼获得胜道喜悦圆满。三远
    离?重。四获得轻安。亦可三由前进断上界
    修惑故得轻安。四由轻安故生身心清凉极
    所摄受。五得金刚定。第五证清净道等中。有
    三。初牒问。次释。后总结成。道满无上无胜。
    释中有二。一别释道果功德。二能成广教。
    前中复二。初别释三。后总结之。前中。先明
    果。次明道。后明功德。取杂染品者。谓烦恼。
    行杂染品者。谓业。十无学所摄五无学蕴等
    者。正语业命摄戒蕴。正念正定定蕴。正见正
    思惟正精进主伴相从摄慧蕴。胜解数是正
    解脱为解脱蕴第十正智摄解脱蕴智见蕴。
    即是尽无生智。见法明白名为智见。无学
    正见名为慧身。故有差别。十过失中。初依外
    欲发愁叹邪语正语能治。二依内不护根。由
    此起身邪业。正业能治。三爱味乐住过失者。
    谓由贪爱味发于身语名为邪命。正命能治。
    四行住放逸过失。正精为治。五外道不共。
    即彼各别邪见所起语言。六邪见所起寻思。
    并正思惟无治。七邪见所起追求者是邪念。
    正念为治。其能起邪见。正见为治。亦可邪见
    为一过失。语言寻思为一。追求为一。以能治
    所治相当说故。八依静虑边际过失者。景云。
    第四静虑名为边际。计第四定以为涅??故。
    言过失。正定为治。泰云。近分名边际。多依近
    分名边际过失。九缘起所摄发起取杂染品
    过失者。执彼爱取取净为清净因。以正智为
    治。十发起行杂染品过失。又取无明所发以
    为解脱因。即以正解脱为对除
      第二十一卷
      声闻地。上来辨通行三地讫。自下明别行三
    地。或上三方便行。下三根本行也。根本行中。
    从劣向胜次第明之。诸佛圣教为上首。从师
    友所闻此教声。展转修证。求出世间。小行小
    果。故名声闻。如是声闻。种姓发心修行得果。
    一切总说为声闻地。初瑜伽处等。简余二乘。
    三乘皆有初瑜伽处故。有四处。一种姓。二数
    取趣。三安立。四世出世。于此四中种姓为先。
    故言初也。瑜伽是观行。种姓是观行种子。种
    子能为现行观行作所依处。故言初瑜伽处
    种姓地。初瑜伽中有其三地。一种姓地。二趣
    入地。三出离想地。从初标名名种姓瑜伽。故
    总颂云姓等。此卷解性地趣入地了。下之四
    卷解出离地。大意。种姓即是成姓种性。趣
    入即是发心趣求圣道方便。出离即据已入
    圣道。其中非无通明诸义。安旧论中。今此
    趣入发心地。出离名行方便地。就种姓地中。
    初标四门。释释初门中有种子。法由现有故
    等者。景云。由无姓来于所依中念念现成声
    闻种姓无漏种子。遇缘即生。见道无漏渐入
    涅??。泰云。法尔种子。非当有故名为现。非假
    法故名为有。若值如来菩萨胜缘便有性种
    姓堪能及有习性势力。于有余能得于无余
    能证。基云。种子法即涅??证之种子。由现有
    故简当有义。现简于当有简于无。若尔。胜军
    当有。此如何通。解曰。由现有烦恼等障可断
    故。亦名现有。此三家义应叙之。言便有堪
    任便有势力者。有说堪任谓性种性。势力者
    习种姓也。今思不是所以者何。性种姓本有
    何劳遇缘。故云非也。今意者。堪任谓有种姓
    习种姓。势力道种姓也。能得能证。与泰同释。
    能生现行故名种子。梵本云驮都此云界。是
    因义也。梵本云湿缚娑缚。此云性。是体性义
    也。据义各别。此解种子初三家义如先叙。答
    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者。景云。若依
    执性声教中虽不辨赖耶。今依大乘道理说
    彼声闻种姓无漏种子。一须附在第八识中。
    以第八识即是第六所摄。展转传来法尔所
    得。泰云。附在异生所依五蕴有声闻姓殊胜
    无漏种子体相。不在山河外六尘中。故六处
    所摄。难陀等不许本有种子义释此文云。如
    产女有能生子用说有人种。然其女身中未
    曾有胎。此亦如之堪能得证故说有种。此堪
    能得义非修所得。故法尔。第二安立门中。初
    标次释后结。释中有四。一明?细。二明一多
    相续。三明遇缘般不。四明胜劣缘。应答言
    细等者。景云。种姓未生果时。未习成果。其用
    未增。微隐名细。但名性种姓。后若藉缘增长。
    已与果时。已习成果。若种若果。俱说名?。此
    虽旧种。增长已去即名习种。新熏种子亦名
    习种。今种姓地意明性种。后趣入地方明习
    种也。又性种姓有二。一是有漏以此为因能
    生见道前七方便行。二是无漏能生见道已
    去无漏。习种姓时亦有二种。一是性种中有
    漏种子遇缘引发增长已去即名习种。从此
    习种生起见道已去无漏还即熏种并名习
    种。备云。法尔种子未生现果故未与果。未有
    现行所熏长。以未习成果从法尔种生故。现
    行却熏。本种增长。名习成果故。旧持地师
    云。性种姓名细。即法身因果故。习种姓名?。
    五分法身。未有而有故。问云。如是种姓当言
    堕一相续堕多相续等者。景云。相续言身。此
    声闻种姓为始终恒在一人身中。为当或在
    此一人身或时同在彼人身中。答意。始终恒
    堕一人身中。下释中。先反释。所以者何若法
    异相俱有而转乃至种种流转者。此释种姓
    依身处定。若彼种姓与所依身有别体性俱
    时而转。可便得言或依此身或依余身。即无
    别体故不得有此身种姓堕余身中。自下顺
    释。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等者。以此
    种子非异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身
    前后分位六处殊胜名有种性。亦可直就一
    人身中有十八界自类前后名为相续。今问
    种姓为同真如遍十八界多相续为堕一界一
    相续中。答言唯堕赖耶意界一相续中。言所
    以者何乃至种种流转者。此假说许之。若十
    八界法体异相于一切时俱有而转。可许种
    姓堕多相续。而今具彼有无不定。如五根五
    尘下界。上界则天。第二定等五识皆无。第
    六意识诸位间起灭。二无心定及无想天中
    灭。并非种姓所依之处。故言见彼各别种种
    相续种种流转。言如是种子乃至六处殊胜
    者。如是种子若离第六识别有体假可许堕
    在多相续中。然此种子非于六处别有异相。
    即于如是赖耶意处种类分位有此种子功
    能。说彼意处名为殊胜。泰云。摄论主辨种为
    异体文与此同。不同十色八心多体别相续
    起俱有生。十色八心功能在于本识无各别
    体故。堕一相续。何者。若十色法及八心法体
    各异相并现起时俱有而转。现见彼各别种
    种十色及八心体。多类相续种种流转。此是
    多体相续之义。今无漏种子约随转门非六
    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一种类分位六处上
    有生无漏殊胜功能名六处殊胜。从无始可
    得与六处一而相续起名一相续。备述三藏
    释。大意同景初解。基又解云。此中意初翻解。
    后正解。谓若法下至种种流转此翻解。此中
    意若种子与六处所依各别相可种种相续种
    种流转。如十色处六识处。如是种子非于六
    处有别异相。故知在一相续。如摄论中解。生
    于边国及以达须蔑戾车者。备云。番夷诸国。
    名为达须。达须之中不信三宝习染恶业。名
    蔑戾车。今准文相应言。除中印度余四印度
    亦名边国。此外此居除变痴等余名达须。[宋-木+(乏-之+友)]
    [病-丙+报]瘕名为蔑戾车。亦可有三宝处即名中国。
    若无三宝皆名边国。正至即是四果。圣人名
    正至善士故。顺正理说四向四果名正行正
    至。辨胜劣缘中文分为四。一问二答三征四
    释。释中。先列后解。解中初别解二缘。二重解
    二缘。三属当三法。初中。景云。闻说四谛入现
    观法。内正思惟即起修习。从五停心观乃至
    世第一法。望谛现观。并为胜缘。其若未起七
    方便前所起观行。名为劣缘。若入见道从正
    见乃至具修诸行。入无余依涅??界等。名真
    修习。泰云。闻思慧等名胜缘。自余外缘皆是
    劣缘。劣缘十二。次第释也。自圆满中。云前行
    增上诸清净信者。意取见道前行有漏净信
    也。他圆满中。法教久住者。景云。如释迦佛寿
    量八十。弥勒世尊住六万岁。释迦入涅??后
    正法五百。像法一千年。弥勒涅??之后法住
    于世亦六万岁。若住若灭经尔所时正法不
    灭。言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住证道理者。此据
    证行久住不灭。不论教法。故云胜义正法。故
    杂心云。经律阿?酬际敲?渍?āH??呔?br> 品是说第一义。基又云。此意明正法五百内
    由有正法作证。然此法住久近文处不同。依
    摩耶经正法住五百岁。若依大悲经等正法
    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又庆友法住记。言
    此佛法。刀兵劫后人心厌恶咸起慈心不相
    杀害。共相怜愍如父如子。命渐增长至满百
    年。十六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善闲
    三藏十二部经。受佛付嘱住持正法利益众
    生不般涅??。并余眷属大阿罗汉万余徒众。
    还以如来三藏教法流行于世。化导群生造
    寺度僧修戒定慧佛法炽盛。至增人寿六万
    岁末七万岁初。诸阿罗汉总集如来所有舍
    利共造宝塔。十六阿罗汉与诸眷属?塔供
    养散诸香华。瞻仰礼已俱升虚空作如是言。
    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受教敕护
    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缘
    已周。今辞灭度。说是语已。一切俱入无余涅
    ??。其舍利塔便陷入地至金轮际方乃停住。
    其三藏教在舍利前先已灭没。经一百年。唯
    此净法与舍利塔及诸阿罗汉一时没灭。尔
    时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于此三千大千世
    界永灭不现。从此无间此佛土中有七万俱
    胝独觉一时出现。至人寿量八万岁时独觉
    圣众复皆灭度。以后弥勒出现世间。今寻宝
    重经第七卷末大同此记劳策戒者。即是沙
    弥十戒。亦名勒策戒也。泰云。梵音沙弥。此云
    劳策。又云息恶。根律仪者。即是防护六根念
    慧也。食知量云为断故受等者。至第二十三
    卷当释之。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者。知从此心
    顺贪?等。即摄令净。正知而住若往若来等。
    至第二十四当广解。乐远离中。无倒修治初
    业地已者。景云。即描前说正知住等名初业
    地。基云。谓修治初发心业即出家等是。边际
    卧具者极恶卧具名边际也。彼由如是渐次
    修行乃至无动者牒后劣缘。若复获得依四
    圣谛乃至如理所引作意者牒前胜缘。及彼
    为先所有正见乃至而般涅??者是真修体。上
    来牒三法体。自下属当三法名号。解第三门
    中云阿赖耶爱遍一切种皆悉随缚等者。景
    云。计赖耶为我。以爱我故爱我众具故赖耶
    爱遍一切种皆悉随缚。复因此爱生长余惑
    在赖耶中。故云附属所依成无量法。既无断
    道故难倾拔。既无种子则无因。无因故诸佛
    傍缘不能救。不能救故所有恶法毕竟坚固
    久远随逐。备述三藏解。染污摄藏。遍藏一切
    十八界十二处五取蕴。故云遍一切。阿赖耶
    名染摄藏故。泰云。阿赖耶此云遍一切。阿赖
    耶名藏护。皆爱着藏护资生具故。如水所生
    杂秽蜗牛螺音狗行者。景云。蜗牛在水行时
    令水秽浊。如彼牛[泳-永+垂]。西国界螺音。然有者
    狗?@似彼螺音而行狗行。譬彼?刍内怀贪
    等。泰又解云。佛法如水。破戒?刍如水众
    杂秽蜗牛。又如狗好声如螺然有狗行。破戒
    ?刍。形相似实。实性恶行。解。第四门中文分
    为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三。初列二十三人。次
    牒解释。后结成佛化。若生死无暇者。生难
    处者是。依梵本云。生无暇处。是谓在此处无
    暇能入道。如世言无暇作此事。远中有二。一
    由时远。此人虽有种姓。要经多百千生。方值
    胜缘发心得胜。加行远者。此人唯住种性。
    而未趣入。不能速遇胜缘起胜加行。然经五
    三生后能起加行得入涅??。不同时远要历
    多生方能得般。近中复二。一者时近。此人已
    经多身修习。住最后生住最后有住最后身。
    即由此身当得涅??。生有及身体一义异。若
    对七生十四生等。此人住最后生。若对三有
    二十五有相续位中。此人住最后有。身是依
    止义积聚义。从无始来身身相续。此人得道
    余生皆灭。住最后身当涅??。或即由此刹那
    无间当得作证者。住人金刚心也。加行近
    者。或于此生不久即能起于加行。或更经一
    生即能起于加行。或加行不久得涅??。皆名
    加行近。趣入地中。先结前问后。后对问正释。
    正释有三。初颂及长行开别四门。次依门解。
    后总结之。解初门中。谓安住种姓补特伽罗
    本性成就涅??种子者。牒前种姓地即是性
    种姓。若于尔时有佛出世生于中国等下。正
    出趣入地体。即是习种姓。就中有二。一是有
    漏能生见道已前七方便行。二是无漏能生
    见道已去诸无漏行。今言有佛出世乃至从
    彼闻法者出趣入自性发起之缘。得初正信
    等出趣入体。从此已后由此法受乃至能作
    长时信等依止者。即前正信戒闻慧舍名为
    法受。为涅??法受行信等名为法受。由彼法
    受为因感得次生胜身与彼转胜信等为依。
    复由转胜信等诸法乃至若道若路若正行迹
    能得涅??能趣涅??者。道谓七方便道。路谓
    道品八正路等。行迹即是四圣谛观。故昔贤
    圣游前道路履前行迹能得涅??能趣涅??。
    彼于尔时能引方便道。能入八正路。能履四
    谛迹故。能渐次乃至究竟。此中备师解云。要
    待善知识种解脱分善。今佛及弟子名善知
    识。又若准善生经由值佛及阿伽腻宅天。殖
    胜脱分。即第十地菩萨名摄报处故。泰师又
    云。得顺道胜身名殊胜诸根。第二安立门。先
    问。次答。后结。答中初列八句。后次第解。解
    中有三。初释八门。次摄八为六重释成就。后
    解趣入迟速。摄八为六者。先牒诸人六位所
    摄。次征释六位。后解六位乘前起后。六位者。
    一住种姓未趣入人。二成下品善根者虽已
    发趣未经生修。三中品善根者已经生修未
    至最后入圣身。四上品善根者住彼最后修
    入圣身。五究竟方便者从于初果进断修未
    得罗汉。六已到究竟即阿罗汉。此中备云。前
    之八人唯在于前种趣二摄人未尽。虽有此
    解不顺于文。第三乘前起后。中先辨前生后。
    后明摄声闻尽。第三解修分齐迟速中。总有
    三类。一极久远者声闻极多经六十劫修解
    脱分善根最后身般涅??。二非极久远者有
    经多生乃至一劫方般涅??。三最极速疾得
    般涅??者要经三生。第一生中发心修习解
    脱分善。谓五停心观总别念处。第二生中复
    修念处从总念处修趣??顶。或入下忍或入中
    忍名为成就。第三生中复从下忍或从中忍
    起增上忍世间第一。入于见道乃至究竟阿罗
    汉果。此人或时于第三生得入圣已于初果
    身命终受生受于七有方便般涅??。第三门
    中引经证。若有世间上品正见虽历千生不
    堕恶趣者。住种姓人暂起趣入发心即得恶
    趣非择灭者。于此位中或时有得。或时不得。
    若至忍位此即定得。彼若已入忍上品位断。
    向成就不生无暇及余恶趣。第四门中有一
    复次。一唯趣入未将成未已成未得见道出
    离修时近故。二有已趣将成非已成未得出
    离已经多生修习未住后身等。三已趣入亦
    已成就未出离住最后身未得见道。四复有
    所余如性种地说软根等当了知者。彼中说
    言或软中上根三人。或有邪行无邪行。有障
    无障行。有远有近行。有未成熟已成熟。或有
    未清净已清净
      第二十二卷
    出离地中。先结前问后。后对问正释。释中。初
    颂及长行略。开三门。一世间离欲。二出世间
    离欲。三此二道所有资粮。后释。此三间道
    义通异生。今据圣者世俗离欲而明之。以辨
    出离地离欲。次明出世间道离欲之相。三藏
    云。对法论师据真见道说能所平等智为其
    相。此论主约相见道说四谛智名为见道也。
    自能离系自得解脱者。明无漏智等离有漏
    系。即无间道。断彼烦恼得无为时。起胜解数
    自得解脱。即解脱道也。第三辨二道资粮中。
    初有一颂及长行列十四门。后次第解。于中
    初三指前种姓地劣缘中说。今当解释余十
    一门。此卷但解第四若戒律仪。就中初问后
    答。答中初颂标六门。次广释其六。后结劝修
    学。六门者。一辨三。此说下略义中标数故言
    辨三道理。广文有六。一安住具戒。二善能守
    护别解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
    少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二亏三满各有
    十因。四异门有六。五净有三。六胜功德有其
    十种。就初门中。又分为三。初总举六义。二征
    释其六。三辨略义。今此义中唯依?刍律仪
    处说善能守护等者。何故不说?刍尼等也。
    以不能入圣道故。多分成就具戒法者?刍
    有故。余则不然。是以不说。于所应行于如所
    行者。此有二释。一云所应行事简诸恶者不
    应行事。于如所行者即如余善丈夫所行如
    是而行也。一云于所应行者佛所许处也。于
    如所行者佛所制处也。若于如法宣白加行
    住慈悲心展转与欲者。此即为法事时。如理
    白众。应住慈心受彼人欲谓于诸少随少
    学处者。除四重余尽名少戒。初受名少戒。
    后对缘持故名少随。今犯此少戒及少随
    故名少罪。得所未得触所未触等者。此说初
    中后行也。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者。
    谓闻四波罗夷等过。于二百五十学处者。二
    百五十戒中。合其众学为一。足余一百五十
    有一百五十一。故云过也。略义中。以两番三
    义摄。初番中其受学学处亦入第三门摄也。
    上释辨三竟。自下释第二十亏。第三十满。先
    总标亏满各十。后别释之。于中先辨亏损。后
    翻显圆满。前中。先标别次别释。后总结。大
    欲不知喜足难养难满者。希未得境名为大
    欲。耽已得境名不知足。以大欲故难养不知
    足故难满也。堕在二边中明苦行边略有十
    种。一依棘刺修断瑜伽。二依灰坌。三行木杵
    夜即卧上。四行着板衣夜卧板。五如狐蹲住
    乃后夜不至于地。六如狐蹲坐后分至地。修
    断瑜伽通上六所计。但泰云或修涅??断行
    即瑜伽行。若依此释应是别计。以加或字而
    作释故。即是邪瑜伽行也。七有外道相续事
    火一日三事。八在水中着柱始终一手执一
    柱一脚踏一柱一日三度。升柱观日随日而
    转。九一足立柱随日而转。十除此九计所余
    邪行九十六种外道等。总结中若说尸罗亏
    损通十因缘。若说尸罗难艰局在不能出离
    及所受失坏。第四释异门中。初列六颂显戒
    名有六。复问答重释。第六颂云阿笈摩见
    者。旧云阿含见即是证见。今云阿笈摩此名
    为传即佛教传流证理正见。能得果故名有
    见。下长行云复有说言安住具戒等者。此引
    律仪言证第六名也。问答重释中。建立任持
    者。谓初能安立后能任持。令生令证者。谓有
    为令生。无为令证也。第五释清净门中。初长
    行辨三业净。后引罗?G罗二颂证成。第六释
    戒德胜利有其十种。言若有其趣作福业者
    乃至名贤善死等者。人天善趣作福等三事。
    于当来中必生善趣。不怖恶趣。故第二无悔。
    若有所犯有所怖恶趣故。名不贤死
      第二十三卷
    自下解释第五根律仪中。初总开五句。次别
    释五句。后辨略义。别释中。初明密护根门。言
    云何名为密护根门者。明所防护。即是六根
    也。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等者。举能防护以
    释所防。由住正念防守眼根及正修行眼根
    律仪。乃至防护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即
    以正念为根律仪体。此文举正念实兼正智。
    二明防守正念。谓前恐六根起过。住于正念
    防守六根。今时后恐念有忘失。故摄受多闻
    学闻思修。由三慧力获得正念念不忘失。是
    则三慧防守正念。为欲令此所得正念无忘
    失故时时修习三慧不息。三明常委正念。谓
    能制伏色等。即防六根起过之缘。四明念防
    护意。谓如卒尔眼识逢违顺色。次起分别意
    识寻求决定。若不防护此分别意识。其次即
    入染净心位生诸烦恼。故名将生。于中。初明
    眼识。次类耳等四识。后明卒尔意识。即此
    意识有与非理分别俱行能起烦恼由此意识
    于可爱色法将生染着等者。即此卒尔意识
    与彼寻求决定前后俱行。当起染净位中烦
    恼。故言将生。前言色色者。五识缘色体。意识
    缘色法。谓缘彼色上生住异灭是色家假四
    相法名为色法。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
    此寻求决定分别意识。令生染净位净识。不
    生烦恼。五明行平等位。文分为二。初释行位。
    此中备师云。与善无记舍相应时。有念防护。
    名平等位。后释意防复分为二。初略标二相
    行平等位。后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
    下广释之。于中有三。一释不取相好终不依
    彼发生恶漏。二若由忘念已下释若彼失念
    发生恶漏便修律仪。三若于其眼所识色中
    应策眼根已下释由二相故能善防护于其二
    舍令意正行。初释不取相好有两番释。初释
    眼识取自境界而未起贪等名为取相。若能
    远离如是境相名不取相。其若眼识无间意
    识取相能起贪等名取随好。如眼余耳等亦
    尔。第二番释六根对境名为取相。寻求意识
    了别共相名取随好。下辨生不生漏。略义中。
    初结前问后。后对问辨略。即有三番。初番中
    五。一能防护。谓前所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
    念及三慧。二所防护。即是眼等六根防护此
    根令不生过。三从防护。即防过缘所谓防过
    六尘。四如防护。即防过相谓于色等不取相
    及随好。五正防护。即防过时谓彼六识行平
    等位。第二番中有三。一防护方便。即摄能防
    护及防过相。二所防事。即六根六尘。三正防
    护。即是六识行平等位心住舍中。第三番中。
    初总标二力。谓思择力及修习力。即前所说
    能防念慧。一是思慧相应念慧为根律仪。是
    其伏道。二是修慧相应念慧为根律仪。是其
    断道。次别释二力有二复次。初复次中直明
    思择力境界不能过断灭。若修习力见过能
    断。第二复次即言思择力伏缠不发随眠。若
    修习力即伏现行复拨随眠下。第三结当二
    道。第六于食知量中初先广辨。次明略义。后
    结广略。广中有三。初标列五句。次释。后结。
    诸句者。景云。此列五句而释之。一正思择食
    于所食。二不为倡荡。三不为?x逸。四不为饰
    好。五不为端严。今准下释具有七句。一正思
    择食于所食。二不为倡荡。三不为?x逸。四不
    为饰好。五不为端严。六为身安住。七为暂支
    持。以后二句入于乃至广说故。虽句有七而
    判为五段。一思择所食。二不为倡荡。三不为
    ?x逸。饰好端严。四为身安住。五为暂支持。释
    初正思择中先明思择。后明所食。前中有二。
    一明思择过患胜利。二应自思惟下明思择
    受用之意。前中复二。初明过患后明胜利。初
    中先开三章。次释。后结。释第三追求过患中。
    初开六句。次释。后结。因食不自在过中。泰师
    解云。修仙断谷不为王使。所云为王所使。第
    二思择受用之意中。当随因喻唯往施主家
    者。泰基同云。月能清凉益人。入施主家身有
    清凉益于施主。只如月也。今又更解。如涅??
    经说。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
    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命诸学人渐远恶法
    增长善法。第三释不为?x逸饰好端严中。有
    二。初明?x逸等。后明不为?x逸等。前中复二。
    初别释三。后总结成过。第五释为暂支持食
    于所食中先问后答。答中有二。一略解。二诸
    有多闻圣弟子众下广释为暂支持。前中有
    三。初标二养。次别释。后明二养有罪无罪。释
    中有难六句。一受饮食而返饥羸。二非法追
    求得已耽着。三食竟身体沈重不任修断。四
    食已心钝不速得定。五食已气难艰。六食
    已?杆??拧N弈逊创恕R嘤辛?洹5诙?闶?br> 为暂支持中。文分为三。初总标圣众习近无
    罪名为暂持命。次问答开五句。后别释之。初
    释为除饥渴受诸饮食即离艰难中初饥羸
    过。二释为摄梵行故受饮食即无前说艰难中
    身沈重过心钝不速得定?杆??拧H?投?br> 故受。四释令新受当更不生。五释存养等即
    有五句。一存养二力三乐四无罪五安稳而住
    也。略义中有其三番。第三番中文分为二。先
    明有食无食义。后由此受用平等所食等下
    配属诸句以明遮显。前中初标二种后别释
    二。一无所食即便夭没。二有所食于中复二。
    初开二食各有五句。二当知此中下。明二德
    失指前所辨。就明德中。由平等食非极少
    食乃至已生断灭者。此唯离过。由非极多食
    乃至如前广说者。具二功能。谓离过摄德由
    不宜食非不消食二种俱能断故。不生新受
    者离过。由此当得存养力乐者摄德。由非染
    食当得无罪安乐而住者。此唯摄德。就明不
    平等食失中。由极少食饥羸少活。由极多食
    食不消变。由不宜食当知亦尔。此不宜食望
    不消食有差别者。谓触药等身中集过。触极
    重苦。由染污食非法追求得已即有染爱耽
    嗜饕餮之过。第二配属诸句以明遮显中。文
    分为三。初标于食平等所作以诸句显。次举
    前所明诸句以明遮显。后结之。明遮显中。前
    明遮。后明显。言若于善品勤修习者乃至修
    入而转不安稳住者。正修善时诸恶寻思令
    随顺趣向诸恶恶法将起故言修入而转
      第二十四卷
    释第七悟寤瑜伽中有二。初为四问。后次第
    解。解中。先广释。次略义。后结广略。前中。先
    略解四问。后广解第三悟寤瑜伽。就略解
    中。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夜初分等者。泰
    基同云。彼土世俗昼夜各立四分。佛法昼夜
    各立三时以三时摄四分。从初向后过初一
    分名初时。从后向前过后一分名后时。中间
    二半分名夜中时。其昼亦尔。此中顺世俗。基
    加一释。过有二种。一才入名过。即此论云夜
    四分中过后一分名夜后分者。谓四分中入
    故一分名过。非后一分已无名过故也。二事
    了讫名过。其义可知。此中下第二广解第三
    悟寤瑜伽中。初广昼日分。次广初夜分。后
    广后夜分。广昼分中。一解昼日。二解经行。三
    解宴坐。四解从顺障法净修其心。经行者谓
    于广长称其度量乃至相应身业者。景云。可
    广三步。长三十步许。是经行道。基师又解。西
    方多饮苏乳。其食难消。为一处所量无大
    少。或露或隐。于中往来。拟行消食处所此
    中来去所有如法之身业也。宴坐中。结跏趺
    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者。跏趺容貌敬肃。简
    异空坐。不能跏趺。如下三十三有五复次释
    身生轻安等。端身解身疲劳表意正念。由端
    直故不为?干蛩?咧???挪晃?饩成?br> 动。故正愿异邪愿心无异要。安住背念心得
    涅??念求出世。违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
    死之心安住无漏涅??之念故。能断金刚般
    若言住对面念。此对面念即背生死欣念涅
    ??。如第三十自当广说。有二复次解。一如前
    解。二谓住定故背不定故。涅??念心无异妄
    则不起过。常以正念为对面而安住之。就解
    从顺障法净修心中分二。初出障体及顺障
    法。障体即是五盖。顺障法者。谓取净妙相顺
    彼贪欲。取彼违缘?恚家相即顺?恚。若取
    黑?相即顺?干蛩?摺H羝鹎资艄?敛凰?br> 寻思即顺于掉。若追忆昔时在众戏笑喜乐
    承事即顺恶作。若缘三世有无等事即顺于
    疑。第二解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中有二。初
    由法增上故出离彼障。后由自增上及世增
    上故出彼障法。前中有三。初由经行从?干?br> 睡眠盖及顺障法出。二由宴坐从余四障及
    顺四障法出。第三总结。前中。三以有俱心及
    有光俱心者。谓水火星月药草珠宝是明。缘
    此之心名明俱心。唯日一种是光。缘此光心
    名光俱心。以日能发光隐蔽处俱事令见。余
    月等不尔。就第二宴坐中。初问后答。问中。从
    几障法净修其心者问数也。云何从彼净修
    其心者问修相也。答中有二。一答数。二答修
    相。答修相中。初广释从贪欲盖及顺法出。后
    摄释从余三盖及顺法出。谓或观其骨或观
    其锁或观骨锁者。基云应问。今勘第三十卷
    有二复次解。贤善定相者。景云。观共无常等
    随一定相亦得离贪。基云。谓断此四盖之定
    相名贤善定。摄释余三障出中。先辨三障与
    初障有差别者。后又于?恚盖应作是说下
    显其为断听闻等句与初障同有。初段疑盖
    中。我于过去为曾有为曾无等者。此中所为
    初言不。如理思则三世皆举。下疑三世有及
    有因缘三世皆举。唯疑有无中唯于过去不
    言现未有何意也。基公述云。如广论有略影
    显之。又前后皆举三世此中唯举过去。影解
    现在未来。论略故不说。又现在现有不可疑
    有无。未来法不定有无难测。又今谓得正见
    未来果断故不须疑。过去不同现未故偏说
    疑有无。其实通三世。问我于过去为曾何有
    云何有曾者。此中二思。一思过去曾有何
    法。二亦过去之法从而来。即初问法体后
    问法因。过去既然。二世准此。知有为有有
    法也。知无为无无我也。第二明由余二增上
    故出障中。初结前生后总标其二。后别释
    二。自增上者。自知起盖是非善法甚可羞耻。
    故能远离。世增上者。谓于诸盖随一已生或
    将生时便作是念。我若起盖当为大师诸天
    有智梵行世间所毁。故从障出净修其心。上
    来广昼日经行宴坐能离障讫。又为护持诸
    卧具故下。次广初夜经行宴坐净修其心。于
    中有六。一解初夜经行宴坐等。言为护卧具
    故顺世仪故等者。基云。此中意。于初夜分由
    昼经行故后夜分不令经行。初夜经行不令
    远去或至昼经行处。恐贼盗失卧具。所以近
    卧具令经行。又假夜中。威仪须正。故顺世
    仪初夜行。又世俗初夜行令僧初夜经行
    此顺世仪故同。初夜经行有二因缘。一护持
    卧具所以不远。二顺世故昼分经行。今解为
    护卧具故但昼初夜分。若至中夜还入住处
    而卧。又顺世俗夜中睡眠故。但于初后分经
    行宴坐。于中夜分如法寝卧。二解右胁而卧
    而非如其余鬼卧天卧等者。谓若鬼覆面卧。
    若天仰面卧。其受欲者左胁而卧。师子右胁
    而卧也。三解住光明想。四解正念。五解正知。
    六解思惟起想中。初以三复次释想。二当知
    此中下辨三差别。言林野鹿者。野鹿恐人伤
    杀眠不安稳。有巧便人当令卧时亦尔。略义
    中。一结前问后。二对问正释。释中有二。初明
    四种正所作事。第二依四已下引前广文次
    第属当。于中有二。初次第属当四所作。后此
    中下别约第三第四所作指当前文。前中。初
    一通明昼日及夜初分经行宴坐。第二第三
    并是初夜观行中文。第四所作是其后夜。就
    第二别约三四重指当中。初言此中所说住
    光明想乃至谓由正念及由正知者。举初夜
    中所起思二与中夜无染污心睡眠为缘。所
    谓正念正知。次言复由二缘乃至及由思惟
    起想者。复由初夜二心为缘令于后夜以时
    ??寤起。不释初夜过时谓由住光明想及思
    惟起想。此复云何已下重释初夜四门。二兴
    中夜无染睡眠为缘。二与后夜起不过时为
    缘所以。第八正知而住中。初广。次略。后结。
    初中有四。一列九门。二广解。三辨九种前后
    次第。四摄九为二谓行时住时前五为行后
    四为住。列九如文。解有六段。初解往还中先
    作三问。一问往二问还三问往还正知而住。
    答中有三。初答辨二往还之义。次解往还正
    知而住。后释已结。解正知中。初立四句。后以
    四句重释前四句。立四句者。一自往还正知。
    二所应往还正知。三往还知时谓若乞食过
    午已去非往还时。四如是如是应往还谓往
    还所应为事。若为自身衣食疗病等事是应
    往还。若为生烦恼缘非应往还。此中第二所
    应往还及第四如是如是应往还何别。即下
    重释中三如其色类动止轨则礼式威仪应
    往还此即与前别。第二但彼家属等可应往
    还五种家不可往还。后第四设应往还处自
    有轨则礼式可往还。无即不可往还。以此为
    异。其下观瞻等门皆有四。准此作法。第二句
    皆同彼家可尔不可尔。第四句能显第二句
    可尔中。出离。其解。第二覩瞻中。若不先作意
    忽尔见色名覩即是卒尔眼识及同时意识。
    若先作意复见色等名瞻是等流二识。言不
    应覩瞻者谓女色等。知覩瞻时不解劳睡眠
    或覩破坏兴厌行时即可覩瞻余时不应。如
    所应覩等知所为为生长道故须覩瞻若增烦
    恼不应覩瞻。第三解屈申中。谓于先往还覩
    瞻等时屈申手足臂及余支节是其屈申。知
    屈申自相者。即是故意或是假人。知所屈申
    者。谓手足等。知时者。或须拍?只蛭?饫偷取?br> 余时不应。若如是屈等者。知屈申意本为何
    事。第四解持僧伽胝等中。僧伽胝者旧云僧
    伽梨者讹也。此总名。大衣或六十条或九条
    等者。若依四分律说九条乃至十九条。若有
    过是数亦应畜。或言不应畜。不亦律文不定。
    首律师云。亦者。应是据萨婆多论有三品。乃
    至二十五条名上品衣。今依此论云(或本云据最上极极
    六十条。勘五部律论未曾见有并条作依。最下九条者诸部共许)。六十条者。有人释
    言是十五条袈裟也。一一条各有三长一短。
    故成六十条。基云或且作是说言六十条。或
    更得多极一百五十条。或两重刺者。依四分
    律云。大衣新者二重。余二衣一重。故者但
    言。若是粪扫物。随意多少。十诵云。伽梨新二
    重故四重。要须却刺。此大衣着入聚落及王
    宫。或得上讲。不得扫地及礼拜师尊长等。若
    有中衣若有下衣者。中衣即七条也。在大衣
    下五条上名中衣。此或受为衣或有长衣。长
    衣有二。或未作说净或已作净。若上讲礼佛
    等着中衣。如其行路作务等时着小衣。钵有
    多种。要唯有二。一铁二瓦。此名应量器。若过
    五缀不堪受持。依萨婆多论等。上钵容三斗。
    下钵容一斗。中者可知。此据秦斗。第五解
    食饮?n尝中。何故饼等为?n乳等为尝。可咀
    嚼名尝不可咀嚼名?n。以饼等实食不可??
    嗍。??嗍名尝。或且泛尔言?n尝无异也。第六
    总解后四门中。初问四相及以正知。四相者
    第六行住坐卧。第七悟寤。第八语默。第九
    解于劳睡。答中。先解四相。后解正知。亦有前
    后四句。解四相中。敷具与尼师坛何别。景云。
    尼师坛者是坐具。恐污大毡。别安一毡布上
    而卧。名为敷具。第三辨九正知前后次第中。
    初问后解。解中有九。一辨往还。于中有四。初
    解往还。二解应往不应往处。三解应时及以
    非时。四解所应为。复于已往下第二解覩瞻
    但辨能覩瞻应不应二句。后之二句以可准
    前故略不解。余七例此。不应摇身下第三解
    屈申。此等如律众学中说。不应开纽下。第四
    解持衣钵。不应开纽等者。谓不应不系纽。奘
    法师云。衣下有纽不应开应系。不斩不磔。衣
    不磔裂也。不如象鼻者。景师等解。垂袈裟角
    名如象鼻。即此反搭衣叠衣不倒垂下???br> 向上名为龙首。若屈摄在腕名如豆搏。泰师
    又解。多罗树间房穗。在树间。出袈裟角衣开
    出。皆不应。基师又解。谓虽搭?上。不得角头
    高如龙首。不得烦宛袈裟置曲肘中如豆团
    相似。宣律师云。下角垂向如多罗树。上角垂
    下名如象鼻。又应次第受用饮食下。第五解
    饮?n尝次第。亦如律众学篇说。从施主家下。
    第六解行住坐卧。于昼日分下。第七解悟
    寝或于语论下。第八解语默。此中真如法界
    最极甚深。自余一空及诸缘起因缘法名相
    似甚深。又于热分下。第九解懈劳睡眠。第
    四摄九为二中。文分为三。初结前起后。次解
    正知而住。后当知此中下正明摄九为二。然
    此中云如是名为正知而住先后次第者。谓
    将起后结前之辞。亦可属前次第门中为结
    句也。又于善品先未趣入乃至如是名为正
    念而住者。此中意明未成辨名正知。成辨
    以去名正知而住。摄九为二中。行在二法摄
    前法门。能摄之法。非前行住。谓住行事名
    行。非住行名行。住处名住。非前云住。故得摄
    法也。无妨。略义中。初结前问后。次正解释。
    后结之。解中。初开三门。后别征解。征解有
    三。一释行业即九中前五也。二释住业亦有
    五。一者身业即是第六行住坐。二者语业即
    是第八语。三者意业即是第六卧第八默第
    九解睡。四者昼业。五者夜业。此二即是第七
    习悟寤中昼业夜业身语二业。此云若卧若
    默名住时意业者。此中卧应在身业中以卧
    时思光明想故名意业。非卧者是意。又若卧
    者此言显示住时夜业者。又取第六行住坐
    卧中卧亦是住五业中第五夜业。此卧前入
    意业中摄。今入夜业中摄。一法两用。三释行
    住正知业有四。此中依景释者。一正念不放
    逸。二应作而作。三于现无罪。四于当来世亦
    无有罪。若依基释于现后无罪为第三。为得
    未得集资粮为第四也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