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下)

    论本卷第十六

    思所成地思谓思虑即遍行思惟意识。但因
    思生慧。名为思慧。今取因思所成诸法。体
    通五蕴为此地体。文分为二。初标列三门。后
    随别释。自性清净者。明思慧体。简生得善。故
    名清净。思择所知者。思择一切所应知法。思
    择诸法者。思择佛经长行及颂诸要义者。
    远离一切不思议处者。谓置记境及非已分
    诸地证境。能善了知默说大说者。泰云。无
    所禀承所发言说名为默说。有禀承如从佛
    菩萨处闻说者名为大说。基云。外道邪说
    及诸恶说名默说。内道正说及诸善说名大
    说。于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谓非已分少所
    知解处名法少分。但应信解不应谤故。若于
    已分少所知法应以慧观察。第二段思择所
    知中。文分为三。初总问答体。次别略问答体。
    后随别释。别释为三。初释有法。次释无法。后
    双辨二。有法有二。初标五门。后随别释。自相
    有法文分为三。初标列。次别释。后结成。胜义
    相有。谓即真如根本智得。非安立相。相状相
    有。即依他性。现在相有。唯现在世非于去来。
    现在有中要具四义。方是自相有法。谓诸假
    法略有三种。一聚集假如瓶盆等。二相续假
    于三世立一有情于今不断我即是彼。三
    分位假谓不相应等。今非此三故自相有。一
    于是处名可得者。谓依他性后得智证虽离
    名言。以名诠之与名相顺。非如真如不顺于
    名故可得简圆成实性。二事可得者。简所执
    性。虽有其名无体事故。三此名于此事非不
    决定者。简分位假。此名唯因于此事故。如
    所见青等名定目彼。非如热病见青谓黄。热
    病差时其名不定。迷乱故然名不决定。亦如
    瓶破成瓦即去瓶名。以无常故名不决定。四
    此名于此事无碍随转者。谓色等名若聚若
    散名常随转非如瓶等于聚集处其名随转于
    离散处名即退还。返显名于此事无碍随转。
    即简聚集假。现在相有者。简相续假。若现已
    生为未来因为过去果。方是自相有法。共相
    中文亦有三。谓标释结。种类共相者。五蕴种
    类虽体各别积聚义同总名为蕴。蕴为共相。
    成所作共相者。景云。因虽善恶漏无漏别。辨
    果义同俱名一种成所共相。基云。谓三业六
    识。思体虽殊善有漏同。皆感爱果。名所作共
    相如是等类。一切行共相者谓无常者。今据
    此文但无常观则非现量。以是共相观故。故
    集量论。说现量唯取自相境故。故彼论说五
    识赖耶散心缘境自相。是其现量。意识中若
    是定心虽缘有为作无常观。一一别证诸行
    体上无常。是故现量皆自相境。戒贤论师云。
    如四善根观五蕴无常。总于五蕴上有一无
    常相当观心现。如以一缕总括众华。此即五
    蕴共一无常相。此非现量。若如见道观五蕴
    无常则有五个无常相当观心现。以一观心
    有其五解别证五蕴无常亦是自相境。西方
    有释云。如小乘见道但观无常所显真如是
    胜义自相。故是现量。若散心缘共相法不知
    自相。如远见火之烟。此知有火。以不知彼
    火热自性。亦不知彼是何等火草火粪火等。
    释假相有法中。文分为四。初总略问答标。二
    问答列名。三随别释。四总结成。属主相应言
    论者。说分位假。远离此彼言论者。说聚集假。
    谓说宅之门等。景云。以此显此言论谓石之
    圆油之?v毁之焰亦说聚集假有。若说飘之
    鼓是说假风谓有尘风亦是聚集假有。以彼
    显彼假谓佛授德友衣服等。亦说聚集假有。
    基云。以此显此者。以此物还周备显于此物。
    以彼显彼者。以余物别显于余物。远离此彼
    者谓求前二如宅之门。以此显此中地之坚
    乃至风之动皆于实相处转。毁之焰等皆于
    假相处转。毁者假火之别名。炎炽名毁故。以
    彼显彼中。佛授等有情假。饮食等是法假。远
    离此彼中。宅之门等。宅大门小。非周备以此
    显此自体。亦非离宅面别有门。亦非以彼更
    显于彼。故是俱非。百之十十之三者。问曰。何
    以不言十之一十之二耶。解。且据显处说也。
    众共施设言论有六种者。此中举识及五遍
    行答别相状。意显共相假法不离实法。此亦
    各别所取自相是实有法。六种所取共相假
    法。增益自相可起言说相状自性名共施设
    言论如瓶盆等。故唯识言假谓增益非实相
    有。于六所变各附已体真实自相而增益故。
    虽别境等所取相状亦可共立假言。然六种
    定遍境故不说余境。众人共施设所起言论
    必依此六相状。非说此六相状定是假有。然
    唯识说作意能取事之总相及余心所所取
    别相。此中即说通二境色。或此但举能取总
    境故说作意所取能起于识。不尔便违显扬等
    论既总取境名心亦别名心所故。然六十五
    说一种假。谓若有法待余依所余施设自相
    名为假有。如待依蕴施设有我。待依色等相
    事假立色等。待五尘等立舍宅等。待蕴相事
    立生等。乃至待诸色不转假立虚空如是等。
    对法等或说二假。谓待名言想境或待此。余
    想境。大品经说三假。谓名假受假法假。唯识
    亦说三假。谓聚集相续分位。成实论说有四
    假。谓因生假。相待假。相续假。缘成假。此论
    第一百说有六假。谓聚集假。因假。果假。所行
    假。分位假。观待假。此中及显扬十八复说有
    六。言论生起处名假。可解也。亭者亭县之舍。
    逻者壁障。流转因中。由此种子者业种也。由
    此熏习者名言种。也由此助伴者无明爱取
    也。彼法流转者生老死起。还灭因中。诸行
    还灭者。有漏三性行灭灭界也。杂染还灭者。
    见修烦恼断断界及无欲界。此举灭谛。所有
    一切能寂静道。谓能寂静前二还灭诸无漏
    道。此无漏道能般涅??能趣菩提及彼资粮
    并其方便等者。景云。谓近资粮道并远方便
    道。能为助伴能生圣道能辨涅??。相从亦名
    还灭因。基云。及彼资粮即资粮道。并其方便
    即加行道。能生者谓彼道能生种。能辨者谓
    能辨涅??现行无漏道故。对法第九说若资
    粮道若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皆名道
    谛。此说还因唯摄前四。又释此中资粮方便
    皆无漏道。是无间道前远近加行故。不同对
    法前能寂静道是无间道故。若广分别如思
    因果中应知其相者。景云。指修所成地名为
    修果。亦可指后决择名思果。备云。难解思果
    将问三藏。三藏云。若觅得。论广说果相处
    应知其相。若不得者因五相中并说果相应
    知其相。亦可有寻伺地广辨因果文名为思
    果。约有法即以前五因如次得五果。基云。决
    择思慧地说。因果思议者如有寻有伺地已
    说。此即指前本地分及决择分两处有寻有
    伺地具明染净因果故。所观无法中。若远离
    性者。牛中无马等性。若非有性者。此人蕴界
    处。非有彼人蕴界处性。不和合性者。谓三性
    法漏无漏法。彼此互无和合性者。胜义无
    者。诸世俗言所说自性。依胜义谛皆非有故。
    下文合释五种有无性中分二。初总标后别
    释。言第四是不二相等者。生老等相名差别
    相。与所依法无别体故名不二相。事相所识
    相等者。即前六种言论中众共施设言论也。
    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者。景云。此
    说化身计为如来。如来灭后若有无等不可
    宣说。诸外道计解脱神我名曰如来有三身
    别。若有若无。即不可说事。又前依体无。此依
    体妙。故名甚深。五种无性翻五有性如应当
    知。第三大段。思择诸法。文分为二。初标后释。
    思择素怛览义者。素怛览藏依此论说十二
    分中多分摄七分。除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此
    四?衬我?厣恪T灯鹱孕怨省S嗳?焓艄省S?br> 除论议阿?炒锬ゲ厣愎省R榔叻种谐?ニ?br> 伽陀讽诵经。余六分教。是所思择素怛览义。
    单诵伽陀。是所思择伽陀之义。此有三种。胜
    义伽陀者明无我理。意趣伽陀者释伽陀意。
    如四意趣等。体义伽陀者。景云。谓明诸法体
    性差别。基云。谓明伽陀中体性义理。就胜义
    伽陀中。文分为二。初举经颂。后随别释。颂有
    四十四中。泰师云。大判为二。初有十六颂。显
    杂染品所观。后有三十八颂。显清净品能观
    无我云云。备师云。初有十一颂。明人无我。次
    有五颂。明杂染差别所依时分。后有二十八
    颂。显清净品如实观时得清净云云。今依景
    基两师所判开为十二。初九颂明无有情我
    及作用体义诸法。二有两颂明在家出家杂
    染自性无明贪爱。三有五颂。明杂染品依因
    时分。四有四颂明自共相及二谛观。五有两
    颂明三种三法无和合义。六有一颂明同性
    心所相应非异性等。七有两颂依二谛理明
    人法有无。八有一颂明作者受者一异不可
    说。九有五颂释通疑难。十有五颂。明集生苦
    障解脱等。十一有一颂明阿赖耶识譬如池
    派流。十二后七颂。显示解了解脱遍知及缚
    遍知。初九颂中。文分为三。初之五颂正明无
    我及作用。次三颂半重明法无作用。后有半
    颂显法从缘生自然而灭。长行释中文分为
    二。初总释颂意。后别牒释之。对治增减边执
    者。执有我用名为增益。拨法性无名为损减。
    此依三乘通境界说。不说法增及真如灭。别
    牒释中。若随义释成十二段。如是半颂遮遣
    别义所分别我者。破离蕴我。诸法亦无用等
    者。破即蕴我。诸蕴我用亦都无故。此显不取
    微细多我便能对治等者。景云。谓了知唯十
    二有支蕴界处流转法。不执真实多我。故除
    宰主等执。基云。说诸蕴等多微细法便能对
    治宰主等执。不依一身执有微细多实我故。
    成唯识云。我应如蕴非常一故。此若无者云
    何建立内外成就等者。次下有六云何。皆乘
    前起后问。此意问言我若无者云何立内外。
    第二问云。若一切空云何得有能观空者所
    观空境。第三问言。能所观皆空云何得有凡
    圣差别。景又加解亦可破彼圣者犊子部计
    有我性及破异生计我并是颠倒。第四问云。
    凡圣若无云何得有能教所化彼此差别。第
    五问云。若无能教所化云何得有染者净者。
    此中初答法假非真。次答人法非实。后三唯
    答我无常。六问答法无实用如其次第宰
    主作者俱无所有者。谓无任持无主宰也。无
    驱役者无作者也。第三段中差别所依因及
    时分者。对法论说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
    果时有能生所生。引因位名因熟变位名果。
    此二名时分。故此说言有因诸法有因众苦。
    前七俱为有因故名有因诸法。后二为众苦。
    然爱取有为有因故名有因众苦。非内亦非
    外等颂中至能生杂染者。此中意显五颂明
    杂染品依因时分中。初二颂明烦恼业生杂
    染。下之三颂明依过现诸行能生杂染不依
    未来而生杂染。初七句意明未来不生杂染。
    后五句明依过现能生杂染。谓不依未来内
    根外尘而生杂染。行未生故。于过现世可得
    生行。故云有时而可得也。反显未来无时可
    得。又释未来在未来生染不可得。未来至现
    在生染有时得。设行已生即由此相无有分
    别者。此释颂言设诸行已生由此故无得。谓
    设于过现已生行中作前不在内外中间不生
    之观。由此观故尚无分别。不得生于三种杂
    染。未来无相故无分别者。释颂未来无有相。
    谓说未来相都无有都无分别而生杂染。如
    此如是当来决定不可知故者。此结未来定
    难知故不生杂染。若不如是分别异类或时
    可得者。若不如是分别未来异过现类。或时
    有疑未来有行生诸杂染可得。若于过去即
    可分别如此如是曾有相貌可分别故者。此
    释颂中过去可分别能生杂染。非唯曾更而
    可非分别乃至生诸杂染者。此释颂中分别
    曾所更非曾亦分别。此言意显非唯过去曾
    所更境而可分别生诸杂染。现在诸境未曾
    更者未曾更故。虽不分明取其相貌。然随过
    去曾得种类。此现新境亦可分别生诸杂染。
    结文可知。行虽无始然始可得者。无始时来
    常随起。是故无始。新新生起故始非无。第
    四段中。有四颂。初一颂半明自相观。日亲者
    佛也。乔答摩此云日煮。故呼佛为日亲。次
    半颂明共相观。后两颂明二谛观。初三句胜
    义谛观。后五句世俗谛观。法无实用故无有
    实痴。无实有情故无有实痴者。故上三句痴
    不能痴痴亦不能痴彼者。非余不愚者能有
    痴能有其痴名胜义谛观。世俗谛观中愚
    痴非无。非不愚者起可说有痴及有痴者。第
    五段有两颂。释中。说业为所随识为能随。果
    随因故。胜义中无。又三世三业说不和合非
    于一世。又一世三业无实相应非无假法。若
    彼与此更互相应。如福等行无有和合者。更
    互相应说和合义。福等行三世三业决定无
    相应义。第六段一颂释中。心相应亦尔。无实
    相应随转之性。非无假法。又相应者谓同性。
    不相应者谓别性。非同性者或不相应。非异
    性者或非不相应。由此故知无实随转性。以
    上释初二句。又非一心或相应或不相应者。
    释下二句。于相应中又非一切定与一切相
    应。若一切不相应亦非定不相应。于胜义谛
    中无实相应不相应义故。第七段有两颂。依
    二谛理明人法有无。中初一颂依世俗谛明
    心随转因缘。次半颂依胜义谛明我体无。后
    半颂明依世俗谛有作受果。流谓相似。相似
    果续故。无断谓不相似。不相似果生故。此显
    等流果及余三有为果。第八段有一颂。明人
    物一异性不可得。唯有因果差别生故。第九
    段有五颂释通疑难中。又此因道无有断绝
    颂中四句如其次第释此四难者。一者难言
    若无有我后有应断初句答言因道不断故。
    二有难言。果应顿俱生答此难言。和合作用
    转非顿非俱作用合故。三有难言若无实我
    应从一切一切得生故。次答言从自因而生
    自无他因有不生故。四有难言。既无有我谁
    摄受生死等作用故。此答言。及摄受所作由
    因不断果生立假者能摄受所作实我故成
    无。由此名为四句如次。初颂显示乃至不可
    见者。景云。此约末那所缘我境名自内证。此
    末那执我行相难知名为无色不可见。基云。
    经说色相为寻思故。难说示他故。不可见者。
    所证色自相性离言说。以寻伺境不称自相
    名为寻思难为示他。第十段有五颂明集生
    苦中。显彼我见由集次第发生苦者。贪爱正
    是集自体故。即内贪境名贪爱缘。能生苦故
    皆名为集。我见及苦俱名当苦因缘。我见体
    亦是苦。第十一段一颂明阿赖耶识譬如池
    流派此显不一义。楞伽经说如海遇风缘境
    等风所击等颂明不异义。故彼此文义无乖
    返。又此据本末义彼据体用义。二义皆成不
    一异义。第十二段有七颂。显示解了解脱遍
    知及缚遍知中。文分为二。初又法行等。总
    释七颂。解了缚遍知者。二别释七颂。别释中
    有二。初一颂明解了缚遍知。余六颂明解了
    解脱遍知。于中初一颂明所离惑。即是末那
    与四惑俱同生同灭非先亦非后者。金刚道
    起染意四惑俱时而断。故无先后。又非先者
    末那与惑恒俱生故。非后者即与彼惑俱时
    灭故。后释符顺长行也。次两颂显解脱性。泰
    云。即彼末那先与惑俱时。非四惑染污性故。
    即说四惑俱时末那解脱四惑故。非彼末那
    与惑俱生。已后断惑时别有所余清净意生
    异前染意。备云。别有第六意识生起治末那
    心及惑故。第六意识自有。惑无惑虽异而性
    清净遂名解脱。基云。先染污无名为解脱。非
    意后净得解脱名。二乘之意唯染污无。所净
    无故能净意亦无。非要意净名为解脱。次一
    颂释有余涅??。次一颂显无余涅??。后一颂
    显无实数取趣生死涅??。第二段释意趣伽
    陀中。文分为三。初结前生后标其请者。次举
    伽陀。后随别释。五十一颂。中文分二。初一颂
    梵王请举问。后五十颂世尊答。请问有二。上
    半赞下半请。请有三。一问学体。二问学数。三
    问学法。如次配请颂中学及所学并修学文。
    就五十颂答中有二释。若以文段。此卷二十
    二颂即为二十二段。后卷有二十八颂释分
    为十九段。至后卷当配合。五十颂若以义科
    分之为二。初一颂答学体学数。所余颂答当
    修学。就答当修学中分为十四段。初一颂学
    方便。第二有一颂学次第生起。第三一颂学
    次第清净差别。第四一颂。学所得果。第五一
    颂。学渐次因缘别总修习。第六有三颂。总??br> 者次第为后果因。第七次有三颂。明学成败
    共与不共。第八有一颂。明正邪学。第九一颂。
    辨三学离障成满。第十有一颂。明学差别。
    第十一一颂。明学纯杂可得。第十二有二十
    一颂。纯明戒学远离清净。第十三有九颂半。
    纯明定学远离清净。第十四有三颂半。纯明
    慧学究竟清净。怖多所作懈怠众生者。乐闻
    略故怖修学多。虽有六度万行但说三学。以
    三学名摄一切行。非显了说故名密意。如是
    六支显示四种尸罗清净者。初一是受后五
    是持。望持为本故是所依根本。初句是总。由
    初受戒名为安住。后五持戒摄之为四名四
    净净。如文所列。此六支义前虽略明。至声闻
    地广说。显示四趣三有者。持戒得欲界人天
    善趣。定学得上二界天趣。慧学得涅??趣。如
    此四趣合为三所。别解脱戒成就得生欲界
    所。心学得生上二界所。慧学得证涅??所。此
    言显示世出世间二道所得者。前三趣二所
    世间道所得。后一趣一所出世道所得。二安
    住二种一能趣涅??等者。景公解云。戒能安
    戒及安心学。心学安心学及安慧学。言显示
    中间乃至能为二种安住因缘者。定慧同时
    共有律仪能为定慧安住因缘。言显示最上
    一种能为涅??安住因缘者。三学慧胜断惑
    证灭能为涅??安住因缘。基法师释。显示最
    初增上戒学乃至安住因缘者。此释二安住
    二种渐次为因缘。初义谓增上别解脱戒能
    安住静虑戒及增上方便定心。方便定心复
    能安住根本定心及增上修慧。是名初安住
    二种因缘。别解脱戒引生定戒及定故。初方
    便定引生根本定及修慧故则此中间慧定
    俱时所摄静虑戒学能为无漏定慧二种安住
    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言中间者。初戒定
    后所生定慧在无漏定慧之前因。故名中间。
    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安住因缘者。释一
    能趣涅??渐次为因缘义。因缘义通上两句
    故。无漏慧一种三中最上。亦是二因缘所生
    极果。名为最上。显示修习若别若总随其所
    应者。释上纯杂而修习义。别修三学名纯总
    修三学名杂。若行趣不净者别影显趣净。亦
    趣于善趣者影显趣恶趣。初一不共者。初戒
    学可修唯有一。不假定慧亦得成故。中不离
    初者。第二定学不离戒学修方便得成。上不
    离二者。第三慧学必具初二。若阿罗汉三学
    已满超彼一切。此后显示受持戒相者。下二
    十一颂戒学清净相。唱令家者谓屠羊等者。
    西国之法。有造恶者令彼守将预罪人巡历
    唱告此人造作如此等罪。谓屠羊等倡秽家
    者。?H女家等旃荼罗及羯耻那家者。谓旃荼
    罗即根本执恶。依执恶家更作极恶名羯耻
    那如屠儿名执恶。执恶执刀杖等名羯耻那。
    此即典狱之类。又解。羯耻那家此名坚勤家。
    如其出离亦无恶作等者。泰云。出家名出离。
    悔名恶作。于诸小罪见大怖畏。此释如其出
    家亦无所悔乃至不犯小罪故曰无悔。设作小
    罪如其能悔后亦无犯云云。如其恶作亦无有
    犯者。悔作善少而无有犯。非太沈太浮等颂
    释者。谓远离劣恶作者非太沈。离非处恶作
    者非太浮。远离失念故住正念。究竟时谓根
    本。方便时谓眷属。于此二时修行梵行皆得清
    净。此颂显五支戒义。五支者。如杂心偈云。根
    本眷属净。不为觉所坏。摄受于正念。随顺涅
    ??道。下释云。根本净者。谓离根本业道。眷属
    净者。谓离前后恶业。不为觉所坏者。谓离贪
    ?害觉。摄受于正念者。谓摄受佛法僧念。随
    顺涅??者。谓回向于菩提。虽次第前后不同。
    而文相具有。谓言非太沈太浮者。即是不为
    觉所坏。恒善住正念者即是摄受于正念。根
    本眷属净者如文即同。而修行梵行者即是
    随顺涅??道。首律师云。一一诸戒各具此五
    支。又云受为根本。此之五种是随戒善。依受
    而起名为支也。亦可支名为因。皆有成是果
    之能。以为支
      第十七卷
    若依初文段。此卷释前二十八颂为十九段。
    初一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一颂为一。次两
    颂为一。次有十颂各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
    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半
    为一。次三颂半为一。若依后义科。下二十八
    颂分三。初十五颂明增上戒。次有九颂半明
    增上定。后有三颂半明增上慧。应发勤精进
    者被甲也。常坚固者加行也。勇猛者无退也。
    不言无足精进。此明修因不说彼果故。不言
    无下精进者。被甲加行于善初修。无退一种
    于苦能忍。摄善离苦此二已周。略无无下故
    但说二。如瑜伽八十九广说。五支不放逸
    者。三世精进即为三支。一一世中作意为先
    名先时所作。即加行作意为第四。及与精进
    作意俱时诸心心所身语业等为第五支。杜
    多功德者。即旧头陀也。即少欲知足离着之
    义。此翻名为除弃亦名抖擞。远离眷属贪欲
    即发露恶也。因贪欲生故名眷属。远离多欲
    不知足因者即得衣服等?妙皆欢喜。远离
    多欲不知足障净学因者。少随世务?弊亦
    随转名离多欲。受杜多功德为寂离烦恼者。
    名离障净学因。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
    者。释应量而受义。以所得利转招利故者。释
    得已不轻毁。毁此所得少转更招多利。五种
    恶见者。即五利烦恼也。不受信施颂中。不
    耽着利养恭敬是总意。不执恶见是第二句。
    不虚受施是初句。不谤正法是下半颂。下
    文亦总。或恐加害疮?者。坚执恶见。虚受信
    施。毁谤正法。贪后世欲。生恶见因。此五名疮
    ?。因受信施耽利恭敬因所生故。习近顺定
    诸卧具者。谓边际卧具。诸卧具中最极鄙劣
    下极边际。因此后能顺生寂定。非沈掉等下
    两句。如次释坚精进及勇猛断二恶修二善
    故。于诸善品生起欲故者。释颂中生欲及不
    增恶。于诸欲中极憎厌者。释无有欲及憎恶。
    为修善品乃至习睡眠故者。释前睡眠为有
    堪任及心安静。应时时眠不应令疲。其似??br> 沈亦此所摄。若心沈没至不居静故者。初释
    离眠睡。思惟光明净妙相故。后释离掉举
    修似掉举相。游行乞食行利他时不居静故。
    或不居静亦解离睡眠。若时居静增眠睡故。
    于先所犯便生忧悔者释前恶作。于所不犯
    无忧悔者释离恶作。后后殊胜生希虑者。释
    于胜生希虑翻显于前前微劣不希不虑。此
    显似疑除真疑相。上之五盖皆说似盖以离
    真盖。殷重无间正方便者。殷重者一切种也。
    即具足修。无间者是恒时也。正方便方便修
    也。危逸所依地者。人天之身名所名地。由
    欲失财故危逸也。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
    满者。即后举颂释前颂。如段肉故众多共有
    者。亦举后释前。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
    故者。唯在后颂。前二颂无。非法因缘如大火
    坑生渴爱故等下五故字。并举前释后。第三
    段释体义伽陀中。文分为三。初结前生后。次
    举九十一颂释。后第十九卷末总以一颂结
    上所明。成十四段。此卷中令有五段。初一
    颂名恶。第二有四颂名说。第三有五颂名贪。
    第四有三颂名流。第五有三颂半名怖。第六
    有三颂名类。第七有二颂名举。第八有三颂
    名池。第九有五颂复名流。第十有四颂复名
    贪。第十一有五颂名作。第十二有五颂名劬
    劳。第十三有三颂名得义。第十四诸行无
    常下。四十四颂半名论议。此中或以颂初所
    明。或以宗义而为名号。如后颂释。释第二应
    说等颂中。有四番释。第三番中略不解第三
    颂。诸有为法皆三种言事之所摄故者。俱舍
    云。世路言依此。三种者即三世路也。言事者
    即言所依事。无为不然。此即总举有为。即此
    义中别说妙欲以为应说。应说想者名也。由
    说欲名彼方解故。彼不擎鼻内怀贪颠者。劝
    诸比丘不应如彼狂醉之象擎举其鼻直往他
    家规求所欲。第二番释中。初颂显示待时诸
    欲者。释初句。以应说故所以待时。如前初番
    四复次释。于邪行者。即第二句依应说安
    住。邪行果者。即下半颂集招生死。第二颂中
    上半颂名舍欲应理。后半颂修行被讥不应
    道理。及待时欲者。后半亦显欲必待时。若欲
    受用待时方得故。第三亦尔者。亦是舍慢求
    无慢。第三番释第二颂中。显于诸欲能了知
    故者释初句。次二故字释第二句。次三故字
    释第三句。第四番释前三颂中。景云。谓佛世
    尊于余经中为诸天说?刍不能显扬如来圣
    教大义而我独能。尔时诸天于?刍所生凌
    蔑心及于自身而生?x慢。由佛为说前三颂
    故诸天领悟舍凌蔑心及?x慢心。基师复解
    佛为彼天说前三颂时彼领悟。闻前二颂深
    厌诸欲。闻第三颂舍凌蔑心并断?x慢。第三
    有五颂释贪中。初一颂问。后四颂答。答中初
    三方便观。后一根本观。方便观中。初一厌境
    观。次一不净观。第三有三观。一苦.二无我.
    三身念住观。长行释中。若摄诸根不欲贪损
    坏其心下。释第四颂根本观。将释彼颂。预
    前判简。了知是已未离欲贪一分学者下。
    正释本颂。亦可又此欲贪缠及随眠略有二
    种补特伽罗相续可得等下方乃释第四颂。
    贪欲生五因中。第二由欣乐欲乐。三由取男
    女等有情想。四由猛贪逼迫。第四释流三
    颂。初一颂天女问。余二颂世尊答。云何?刍
    多所住者。于忧喜舍三多住何受。下答住舍
    越五暴流当度六者下。答断五下分结时。度
    五根暴流。断五上分结时。当度第六意根暴
    流。云何定者能度广欲爱而未得腰舟者。此
    问学人云何断五下分结方便未得无学时意
    腰舟。如世度海以葫芦或皮袋或余作为浮
    囊[木*串]置腰上名曰腰舟。海喻生死。意识如腰。
    慧如舟故。二颂答中。初颂正答。后颂结答。长
    行释中唯释后二颂答。而静虑审虑谛虑者。
    初中后别故。若和合爱者。未得胜境。若增
    长爱若不离爱者。谓已得胜境。若不合爱者。
    未得恶境。若退减爱若差别离爱者。谓已得
    恶境。复有差别云何修习于无寻定等者。前
    番已释修无寻定是断五下分结方便。由初
    静虑有三识身。方生喜舍而起痴爱。寻等未
    尽故依无寻伺定修断方便。今此差别。依第
    二静虑复数修习名如彼善断。又前复次明
    依欲界闻思等持厌诸寻故名无寻定。是断
    下分结方便。依初静虑离欲下分结断。今第
    二差别。修第二静虑。无寻伺定。令下分结远。
    名如彼善断。余如前说者。谓了法解脱皆同
    前释也。如经说惭轴意腰舟者。惭如车轴能
    摄善轮驾御智车运度危厄。腰舟如上。第五
    三颂半怖中。分三。初一颂半请。次一颂答。后
    一颂赞。十资身具者。如前第二卷释
      第十八卷
    十四段解体义伽陀中。上已五段讫。此卷有
    次八段全。并第十四段少分。此初解类有三
    颂。初一颂问。后二颂答。问中有五。一奖胜
    生。二开出道。三于何师学。四住何法学。五不
    惧死。答中。初一颂半答初二问。标具九德。既
    成胜人。能奖胜生。及开出道。后半颂答后三
    问。以法以正以制以导者。景云。谓以佛法及
    以王正法恶者显制善者须达。泰云。奘有
    四义。一以教法。二说正因果。三以戒律制。四
    以三乘导。基云。以法者道理。以正者顺益。以
    制者轨范。以导者奘劝。又以法者教。以正
    者理。以制者以此教理制御。以导者训示非
    以威严而刑罚之。谓因力故者布施也。士用
    力者谛实也。助伴者慧舍也。云何泉谓六触
    处者。六处如泉。烦恼如水。泉所出故。或安受
    受所摄者。基公解云。安受谓喜。受所摄谓乐。
    又以悦心名安适身名受所摄。不安返此。更
    有一解。安受谓喜乐。受所摄谓身心也。或受
    种子也。第九段又释流中有五颂分为二段。
    初两颂显异生有学等渐次能越暴流。后三
    颂明得究竟道永越暴流。初两颂中。前问后
    答。答中初一句明异生由正信越欲暴流。后
    之三句皆有学越余三流。四流义如前第八
    第九卷等释。后三颂释中。二十二处者。如下
    声闻地广说。及显能证第一住道者。谓能证
    灭尽是。第十贪四颂中。初一颂问。次一颂答。
    次一颂结。后一明对除。释中若依景基两师
    所判分为四段。初释初颂。云何润生下释第
    二颂。释第三颂中取文不同。景云。谓略有六
    种别欲下是。基云或有手力下是。又有沙门
    下释第四颂。今判为三。初释初颂。云何润生
    下释次二颂。又有沙门下释第四颂。诺瞿陀
    树者。此树本从一种子生。后枝长大倒乘入
    上。自有众生。又鸟食树子戴堕树岐。又生
    多树根依树岐。如是展转。从本一树出生多
    树。水名共缘。故贪恚等皆以润爱而为共缘。
    各自种子而为别缘。摩鲁迦条者。藤葛之类。
    此喻诸欲。旧云摩娄迦子。六种别欲犹如林
    树。贪能缠绕故喻藤葛。略义中于诸中二种
    别缚者。论文自释名为别缚。各别种生名不
    共因。皆由爱润名为共缘。断方便断胜利者。
    第四行颂中。上半颂明了无常性已不起贪
    著名断方便。后半颂明度暴流已终无有退
    名断胜利。若贪若欣乃至爱品等者。六别欲
    中所生爱恚品。如前应知。耽着即是第六于
    外五尘之寻思。第十一作有五颂。初一颂问。
    余四颂答。释中初释向颂。第二又显如来依
    第一义下释初答颂。由此显示学与无学下
    释第二答颂。此则显示诸婆罗门下释第三
    答颂。得静虑者永断一切下释第四答颂。若
    未离欲。为度欲流运足动手发勤精进。名未
    极底。若已离欲。名得源底。庸预进断上分诸
    结不运手动足勤加精进。名非诸身分。第十
    二段有五颂。前四行半颂劬劳中。有三问答。
    初三句是一问答。明佛度暴流。天唤佛名?
    刍。次二句是第二问答。明佛无攀无住已度
    暴流。下有三颂半是第三问答明佛无攀无
    住暴流相。于中初一颂问。下二颂半答。答
    中初一颂半举障。后一颂明治。如如我劬劳
    者。明佛昔日六年苦行虚为劬劳。如是如是
    劣者。由行苦行善法退失故名为劣。如如我
    劣已如是如是住者。知我善法退舍邪行。住
    已如是如是漂者。复往外道郁头蓝子等所
    随顺观察名为漂流。下明治中。佛复于菩提
    树下弃舍一切非方便摄无益精进名舍劬劳。
    无减者善法增长。如是广说鲜白下者。此
    句含有二义。由不知足修故不遑而住。即翻
    前住。更不求余外道师等自然成佛故无漂
    流。此中只焰应知者。结上所说颂是应颂伽
    陀。长行有三。初举无举无住指同前说。谓
    涅??灭定等者。若就涅??离现缠故名无攀
    离随眠故名无住。若就灭定灭想名无攀灭
    受名无住。世尊依昔已下。第二解第三答文。
    先总释颂中障治。后别释。非方便者[目*尼]健陀
    所日食麻麦邪自苦行也。?齑锫邋日摺J敲?br> 盛义。旧云郁头蓝子。于彼修非想定。阿逻茶
    者。是逢遇义。即旧阿蓝加蓝也。于彼所修无
    所有所定。即显苦行在乐行前。此中四义舍
    劬劳等四句经文如次配释者。谓前复于后
    时坐菩提座下为第一句舍劬劳。所有善法
    遂得增长是第二舍劣。如如善法既增长已
    下第三舍住。既由如是不知足下第四舍漂。
    故言如次。云何复依涅??无依无住以显差
    别下第三却解初二问答中无依无住。先就
    涅??解后就想受灭解。无依者度现缠无住
    者度随眠。还复止住下地生因者。谓还退起
    第四禅惑故。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所得
    果者。欲界命终生第四静虑。如对法说。颇有
    圣弟子已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寂静解脱定后
    生色界耶。答曰有。谓得灭尽定退生色界中。
    即此是也。此颂意说外道有邪劬劳等。我世
    尊已离生死劬劳等证涅??者定已离故。若
    圣退者有劬劳等。不退圣者定已离之。第十
    三段得义伽陀中。一颂半问。一颂半答。了知
    其初者知集因也。下三了知苦灭道如次。善见
    善知善鉴善达者。以集等四谛智如次应知。
    第十四段诸行无常下。有四十四颂释论议。
    中分为二十七段。辨扬深理故名论议。释初
    颂中文分有四。初释初总句。有非恒有无非
    恒无故。生与灭皆是无常。无常之言通总三
    世及别过去。蕴及取蕴皆名诸行意在取蕴
    者。蕴体通漏无漏。取蕴唯漏。今此义中意明
    取蕴故也。第二若过去生过去所得下。如次
    释第一句无常第二句有生灭法。过去世已
    生灭名无常法。未来世当生可灭名有生灭
    法。现在世现生将灭故名有生灭法。三世诸
    行皆有生灭法。言皆过去故等者。已往诸法
    名皆过去。简于现在名已谢灭。又简未来名
    生已没。第三若彼诸蕴在于未来下。释第三
    句。若诸有情下释第四句。苦因灭故当生解
    脱说之为乐。?重息故现安乐住说之为乐。
    若依小乘释此四句云诸行无常者立宗。有
    生灭法者是因。生必有灭者通外难。难云过
    现有生灭可是无常未来唯生无灭云何是无
    常。为通此难故云由生必灭故是无常。略义
    之中有九对别释。初六复次如次配诸行及
    彼寂静无为法。名遍知者。所证从能证道为
    名也。诸有为行观起无愿不见我故。即观为
    空。故空无愿观诸行起。一随顺戏论者。谓四
    见或苦谛下一切烦恼。二怖无戏论。谓我见
    或灭谛下一切烦恼。此二法与现观相违。今
    显二法断依处即苦灭谛。所知无倒性即即
    上半颂。所证无倒性即下半颂。外道执世间
    常谤涅??故。此名不共也。第二段颂中第一
    句是道谛与灭谛为迹。第三句由道谛证灭
    谛。第二句集谛为苦谛因迹。第四句由有集
    谛常受苦谛。释中。依四所依立四护者。即以
    四种不放逸为四所依立四种护。由不放逸
    令命得全即立命护。由不放逸令身得全即
    立力护。由不放逸心离杂染即立心杂染护。
    由不放逸修涅??道即立正方便护。若善修
    习此无纵逸等者。景师云。罗汉今身虽调善
    死。此死亦由过去不调善死故有今死。于现
    在不由不调善死而于未来俱不由死。以更
    不生故。若有纵逸补特伽罗现不调死。亦由
    过去不调而死。于现于未皆不调死。基师又
    云。谓修道谛诸有学者于过去世已死之时
    未习道故可由不调善死。现在未来由习道
    故不由不调善死。诸阿罗汉未来无死亦名
    不由调善死及不调善死。纵逸翻此。略义中。
    处非处性自业作性者。景云。由明无逸是不
    死迹放逸是死迹即是处。异此所明是其非
    处。由明无逸者不死纵逸者常死。即显自业
    业力境也。基云。处非处性善恶因果顺相生
    故。自业所作非他所作及无因故。师于弟子
    作所应作教诫法故。诸弟子等自所作义依
    于师授修断法故。第三段颂中明其五义。一
    恶寻思。二猛利贪。三随观妙。四增染爱。五坚
    固缚。长行随释此五即为五段。第四段颂释
    中。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者。能发恶身语名
    恶戒因缘即旧所云恶尸罗也。污恶善戒故
    名恶戒。非戒体恶。犯诸善戒之根本名冗戒
    因缘。释此颂中唯解上半。第五段颂中文分
    有二。先释上三句。后释第四句。释上三句中
    谓以八种观观诸有情业之果报。于中复二。
    初别明八观。后如是戒善男子下结为四行。
    初行第二行如次各摄三。第三第四如次各
    摄一。其略义中明善恶业并得果分名如理
    思业业果报。乃至止止此诸恶业终不应为
    等。名如理思为先之法随法行
      第十九卷
    释第十四论议中。有二十七段。上已释五段。
    此卷二十二段。四语之中。初语总标。后三
    别释。善说善言善论者。景云。体一义异故有
    此三。基云。善说。是总句。后二是别说。体名
    善言。说义名善论。善言善论皆有善说三相。
    善说三相或别配后三句。或随所应通后三
    句。或有爱语非谛非法等者。此举世间爱语
    谛语。或有法语亦谛等者。返显出世二语。以
    颂初标贤圣语故。其爱语相四十三说。爱语
    有三。谓慰喻庆悦及胜益语。广如彼说。第二
    颂中由行信等五种善事得三种果。获正信
    者信也。耻居家者惭也。受持戒者戒也。得衣
    服等者施也。所有正法等者法也。此释初句。
    彼既成熟释下三句。初名誉果即第二句。次
    解脱果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者。景
    云。二施所引福智资粮是欲界法得欲天界。
    亦可彼由此展转修起静虑发无漏慧圆满
    故。因此后生五净居天。不出彼天而证解脱。
    故云证解脱处。故上论云杂修定者生五净
    居。亦可除梵天无想。自外余天皆是证解脱
    处。基云。无漏名清净。圣自在名天。此释第三
    句。后得生天果。释第四句。复有差别下。第二
    复次重释颂文。第三颂释中分三。初释初句。
    次诸恶行所应速远离下释第二第三句。诸
    不善业名恶。外道无利诸邪苦行名无义因。
    皆远舍故。第三若于增上四圣谛等下释第
    四句略义。中先闻正法如理思惟是初句。法
    随法行是第二第三句。得胜利果是第四句。
    第四颂释中。有三复次。第二云所有饮食言
    说游行者。此二如次是三颂处无染。然处
    无相住犹有余苦随逐不名极圆满。或为自
    利饮食游行无染。或为利他言说游行不动。
    游行之言通上二利。处无相住如泛清净池。
    余苦随逐名厌泥时生死之海。第三云慧解
    脱有学身证及俱解脱如次三处者。由此三
    人烦恼障尽非定障。定障尽故非烦恼。二障
    俱离。故说如次。略义中。离三界欲于佛圣旨
    犹有余依。即诸无学名为智者。离欲界贪胜
    进道摄。即第四向名为不动。已离欲贪起胜
    进道故。或第二向并果及第三向为离欲贪
    起胜进道故。其不还果如泛清净池。又显解
    脱等持智慧三胜利者。诸解脱观观光明远
    离定障故成无染。等持观空非我不动。智慧
    照断。若泛清净池。又显心慧学所得果者。
    景云。谓慧解脱不染如空无所著。俱解脱如
    泛清凉盈满池不乐淤泥生死海。言及显增
    上心慧二学者。即显有学证不动犹如帝释
    幢。基云。心学果名不动。慧学果如泛池。心慧
    二学如空无染。或如次第。心慧学果如空无
    染。心学如天帝幢。慧学如泛清池。第五段有
    五颂中。分二。初四异生后一圣者。圣者具见
    佛之法化故名见。其异生中初一欲贪邪分
    别者。第二天眼见佛不定者。第三肉眼见佛
    不定者。第四内外俱障都不能见。金刚般若
    云。诸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即此异生前四所摄。彼说三乘
    虽达谛理未证法身。亦不能知佛色身等非
    第一义。不名能见内外二身。制多者。泰云。此
    翻应供养处。旧云尸提讹也。光云积聚义。
    第六段一颂释中有四。初释初句。第二若有
    已度五暴流下释第二句。定俱爱味名有染
    时。然有于此染爱味中执为已有。我能爱味
    于定爱味于定爱味执坚不舍。此后染心染
    前自心爱定之取。此复能爱于前所爱名为
    贪染。因此爱故当来苦生亦名为染。此生烦
    恼非定烦恼故说招生。此即第六六暴流之
    相。第三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下释第三句。若
    染自取者是后染心。于所染心者是前定心。
    谓由后染心于次前所染心能不随顺而生爱
    染。发起功用摄受一处令不流散。为遮止染
    修第六意暴流之对治作意故。此能染心现
    在亦无能染相应之心。即所染不相应之心
    自性净故名无染心。此中意说于所染心不
    随功用故离缚所缘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故
    离缚相应。二缚离故当苦不生亦名无染。以
    重缘贪能润生故。第四若有于彼随作功用
    下。释第四句。按四分律伊罗钵罗龙王向
    那罗陀说偈言。何者王中上染者与染等。云
    何得无垢。何者名为愚。何者流所漂。得何名
    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那罗陀梵志
    即以此偈。向佛说。佛以偈报言。第六王为上。
    染者与染等。不染则无垢。染者谓之愚。愚者
    流所漂。能灭者为智。能舍一切流。天及于世
    间。不与流相应。不为死所惑。能以念为主。诸
    流得解脱广说因缘如彼律中受戒犍度。今
    此一颂与彼答初行偈相似。第七段。城者内
    摄持外有捍御。内摄四法外御信解。故喻
    城也。相应善法二种心城者。一善说法二??br> 奈耶。第八一颂释。分三。初释初二句。第二彼
    于此定正安住时下释第三句。不生爱味无
    所依止也。第三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下释第
    四句。略义中。四种扰乱者。第一即初二句。第
    二第三即第三句。第四即第四。第九段一颂
    释中有四。初释初句。第二又佛示现内寂静
    下释第二第三句。如因其[谷-禾+卵]卵生鸡等下释
    第四句。此中差别下重释舍命行义。初句明
    得差别。后三明舍差别。俱舍者。泰云。此名
    茧。茧能生蚕。佛之名身从色身出如蚕从茧
    出。基云。[谷-禾+卵]藏义。得菩提复与未得前色身
    相似名曰等生。少相似故。余四蕴名身生。与
    因全别名不等生。内寂静乐者示现独处林
    野。及沙门乐者示现持戒无悔善乐。二乐为
    因心便得定。诸胜定力能舍二行。一寿行二
    有行即余有漏蕴。有行宽寿行狭。从宽为论
    颂无寿行。此所舍色身生示现有漏。与前相
    似名与前正等。其无漏四蕴名身生非所示
    现。舍故与前不等。故二差别。色身如[谷-禾+卵]藏。
    无漏四蕴破[谷-禾+卵]而生。如鸡等生。差别亦尔。
    此中名色二身等不等义何以重说者。前辨
    得菩提时色身名身与前等不等义。后明般
    涅??时舍色名身与前等不等。谓佛尊若不
    弃舍诸寿行等者。此有二说。一云佛寿百年。
    但年八十舍第五分。二十年为一分寿故。经
    多说迦叶佛二万岁时出。释迦佛人寿百岁
    时出。二云释迦佛大分应寿百二十岁。四十
    年为一分。但年八十舍第三分寿。诸教多言
    此四十人寿一百二十五岁。东洲二百五十
    等。准大集经后解为胜。彼说佛寿为三分故。
    寿行命有何差别。寿是限量经时久近义。命
    是活义。寿命即行。佛显于有知足。故舍寿行。
    为显于命亦得自在。为须跋等却后三月方
    灭度故留命行。然以所舍余分所有福业施
    弟子。略义中。及显弃舍所依因缘者。二业
    为因定自在也。第十段一颂释中。景师云。长
    行两复次释法体何异。解云。体即同。同是欲
    恚痴爱。前番指法体后番约人失。略中还二。
    前云此中略示诸界诸品愚夫缠缚者。略前
    广中初复次义。复有差别下略前广中后复
    次义。如是四法当知能障诸聪慧者。四应知
    法依次配障可知。基判有三。初依诸释。次辨
    略义。后依恶者。又初依三界在家出家。次辨
    界义。后依欲界在家恶者以释本颂。不教学
    者不比数纪括义。第十一段一颂释中分四。
    初泛释三非。第二此中欲求有求摄者下释
    初句。第三若乐沙门及婆罗门下释第二句。
    第四又此一切三门所摄下释后两句。第十
    二段一颂中。一住皆无爱。二戏论皆无爱。三
    喻墙离爱。四喻堑离爱。故说阿罗汉永离贪
    爱。由四相故游诸世间天人不识。释文分二。
    初释下半颂牟尼游世间天人不能识。阿罗
    汉名牟尼证寂默法故。后云何离爱诸阿罗
    汉下释上半颂。显永离爱别彰四相。魔怨主
    者所谓贪爱。略义中羞不应羞等者。求属他
    财是不应羞。而生轻诮名羞不应羞。营属己
    财名曰应羞。耽?系摄名应羞不羞。合成一
    处也。求有断灭名不应怖。诃毁勤趣名生怖
    见。生天纵乐名为应怖。赞说希求名无怖见。
    名第二处妄生轻毁。第十三段一颂中。熏除
    者。薰谓熏修。除谓除灭。第十四段一颂释中。
    文分为四。初释初句。第二若有复能于善说
    法下释第二句。第三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下
    释第三句。第四又修如先所得道故下释第
    四句。受持七种依福业事者。此有三说。一云
    即七圣财施最增上所以偏说。二云所说八
    施中翻前七有过。三云俱舍等说。如契经言
    诸有净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
    业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觉恒时相续福业渐
    增福业续起。无依亦尔除无表业。解云。有依
    七福业者。一施羁旅客。二施路行人。三施有
    病人。四施侍病人。五施园林。六施常乞食。七
    随时施。此云七种即是彼也。第十五段一颂
    释中分三。初释初句。一切种因缘处所者。景
    基等云。十恶业道名一切种。贪恚痴等名一
    切因缘。造业之境若情非情及资具。等名一
    切处所。泰云。所依种别起诸恶行名一切种。
    因缘同前。五趣处所名一切处。第二彼由三
    相下释第二句。依戒起定依定起慧证境名
    三相。第三如是具足下释第三句。不释第四
    结句。[口*军]法师释初句辨戒。次句辨慧。第三句
    辨定也。略义中。三学者谓初二句学。果者谓
    第三句。不与他共者是第四句。第十六段一
    颂。释中。初释初句。难可调伏已上释调。虽
    施安处下释轻躁。轻举躁急性数易故。第二
    虽强安处内寂止中下释第二句。第三诸圣
    弟子于如是等下释第三句。第四彼既如是
    善调伏心下释第四句。略中。左道乖正道理
    谓上两句。不随左道之心者谓第三句。所得
    胜利第四句。第十七段一颂中。初句是总所
    因。后三句是所得四功德。释中。四功德。一能
    餐远离味。二静虑。三常委念。四受无染喜乐。
    惮谓惧惮怯怖。无惮者无此也。解脱喜乐谓
    无为。无染喜乐谓有为。略义中。?巢?崮撬?br> 作即颂中静虑也内审虑也内审虑道理获
    得?巢?崮浅善渌?鳌9是八稻猜呛笏祷?br> 作。第十八一颂中。初两句是所成熟五支。后
    两句是所断五支。一无工巧活谓无四事。一
    不?x邪活命。二不恃有势家。三不规名族。四
    不诈受圣说。如世异生依止工巧以为业巧
    非法希求。真实?刍则不如是。不依此四起
    非法希求饮食衣服犹如彼故。二无轻自己。
    若于衣食非法贪聚不持衣钵名轻自己。?
    刍不然名不自轻。三乐胜。希爱沙门希爱学
    处坚固禁戒。四诸根。谓净命喜足等。即喜根
    慧根念根等。五尽解脱。结缚缠种皆解脱故。
    名成五支。一无家终不舍戒退还俗网。二无
    所贮积。受财受境。三无希望。不希财命知而
    妄语。四断欲。无不与取。五独行。贪欲已尽无
    伴孤游离非梵行妙达因果。诸恶皆尽不计
    恶因无因招果。名断五支。随其义势别配释
    文。第十九一颂释中。分四。初释初句。第二又
    此现在随其自体下释第二句。第三若有聪
    慧由此四相下释第三句。第四彼能超度下
    释第四句。心者通八识。无量差别自体展转
    者谓三性四差别而转。及因展转者。谓前
    前心为因生后后自体心故。或心种子及余
    缘能生心体皆名因展转。前际叵知故名远
    行。下五十七云。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
    切所知境故名远行。彼文偏说意识作业。此
    通一切。故不相违。一一而转者。无第二眼识
    等一时生故。亦非一切种三性顿现前故名
    独行。五十七有二义。一一一转故。二为主宰
    故。名为独行。此中前因远行说识从缘起。
    乘文便故已遮无作者。独行中略亦不相违。
    然此心体现在起时心性不定。数加转易间
    断。名不毕竟转。毕竟者。始终相似相续之义。
    其五色根或异熟同与长养异。虽初暗劣后
    明殊胜。始终相似相续而生名毕竟转。种种
    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等者。异者别义。谓
    三性品类别异生。如善心异余二性品生时
    而生。异余二性品灭时而灭。余二性亦尔。又
    如烦恼中贪俱品异于余品若生若灭。然彼
    心体自性非染。其性染体前后相似可得。及
    由心性本净其染体不可得。故不成实名无
    身。此中意说心体速谢异类生灭不毕竟转。
    不同色根初后相似毕竟而转及无染体。故
    名无身。五十七云。无色无见亦无对故名为
    无身。此未来世居四识住等者。此若随经部
    师理门义说于未来世有心随眠居四识住。
    可于后世从随眠起有往有来。缘历境义名
    寐于窟。未来识种现居识住当来可生是寐
    窟义。依真实理门释此文者。若未来世居四
    识住之识在现在世本识之中而有随眠。可
    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五十七说依止
    色故名寐于窟。彼说有色界识非未来识。此
    说通三界识三世别识。以释颂文。理不相违。
    远行者。说过去识。独行无身二义说现在识。
    寐于窟者说未来识。即三世四义识名为四
    相。非去来世而无独行及无身义。现用可知。
    从增说现。略义中景云。心于过去此略远行。
    长时染污无作者性此略独行。无作者性于
    现在世性是刹那。此据三性间起无有相续
    色身。自性清净者。此略无有染污身。于未来
    世等下。此略当起放逸不放逸识相续道中
    假说染净。以未起故但住现识种中名寐于
    窟。略不解彼下半颂文。泰云。心体非惑故自
    性清净。于未来世凡有放逸圣无放逸。故染
    净别。基云。长时染污者即前际叵知。无作者
    性即自体展转及因展转义。此亦解远行。于
    现在世性是刹那贪嗔等转易不毕竟故。自
    性清净染污之体不成实故。此解无身。然阙
    独行。于未来世由有放逸故。于后生有往来
    义。即寐于窟。由不放逸故清净。即聪慧者了
    知彼心住陆地等。即下半颂。第二十段有十
    颂。中有五问答。二颂为一。皆初问后答。释中
    有二。初总指经颂。后随别释。波罗延者是经
    名。从请人为名。波罗名彼岸。延之言趣。梵音
    迷底履此云慈氏。即族姓。名字阿氏多。此言
    无胜。旧曰弥勒阿逸多并讹也。问若尔何
    故婆沙论云。慈氏菩萨现于世时。阿氏多王
    于壤?摇H患床豢裳源仁献职⑹隙唷4鹣旨?br> 多人同名。故无相违。言世间下。别释五。初释
    初答。第二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下释第二
    答。第三。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下。释第三答。
    第四乃至彼法末永灭来下。释第四答。第五
    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下。释第五答。皆唯释答
    不解诸颂。初明染污法若因若果。次明能断
    诸染因。次明根总别果蕴灭位。次明于二
    受不生欣乐得六恒住唯无学法后终尽位。
    后明异类诸有学者所作众事。释初颂中。初
    释初句。三种世间是通世间。二种世间三中
    别立。无明覆世间出家者外道也。善说法者
    由有明故下释第二句。若诸在家异类白衣
    下释第三句。三戏论者。一三言事。二四言说。
    三寻伺。三种言事谓三世法。四种言说谓见
    闻觉知。言事唯名戏论。所分别故。违顺思惟
    名为涂染。能分别故。能增长故能随顺故。此
    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下释第四句。前三句
    因。此一句果。初是无明。次是放逸。后是违顺
    分别思惟。释第二答中。又恶说法者下释初
    句。如是无明放逸戏论下释第二句。若出世
    间正见所摄下释第四句。于世流漏若伏若
    永下释第三句。释依义。次颂随文便前后不
    同。释第三答中有二。初又恶说法者及在家
    者下泛释染净二品不显了显了二类差别。
    后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下总释颂意。已显了
    者谓阿罗汉。应显了者谓诸有学。释第四答
    中亦总释颂意。释第五答中有四。乃至委悉
    所作释初句。一常所作。二委悉作。此之二种
    是应更作不放逸事。通是一切有学所作故
    有学异类。若诸有学下释第二句有两番释。
    初说下上分结合名无染污心。无染污即心
    无浊。后又于诸欲不耽着下。别释二结。不配
    无染及无浊义。第三又于一切有苦法下释
    第三句。第四修习如先下释第四句。第二十
    一段六颂释中分六。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已
    上释初颂。第二又彼希求下释第二颂。第三
    又复毒蛇下释第三颂。第四又诸欲自性下
    释第四颂。第五又于事欲下释第五颂。第六
    若于诸欲下释第六颂。诸宝珠等名共相应
    者。同七宝数。谓可重故。一切处同用。翻此即
    名不相应也。此六颂中。初三颂明诸有学观
    染远离。后三颂明诸无学观染永绝。略义中。
    事欲名爱味。恼欲名过患。断二名出离。此
    初三颂如次配之。次二颂是爱味能为过患。
    后一颂是出离功德。第二十二段一颂半释
    中。文分为三。初总释颂意。泰云。此颂中明造
    作贤善五观行故。名造贤善颂。次谓能舍离
    下。别显五相。属释颂文。色等诸法及彼安立
    者。所诠能诠也。初法第二法?巢?崮钦摺3?br> 学成满二分位也。后由此五相下。结修梵行
    极成真善。前卷有五段。此卷二十二段。合成
    论议中二十七段。体义伽陀中有三。此末一
    颂是第三段。以十四门结颂上义。泰云。自诸
    行无常后所引颂论辨体义。更不别法。故云
    论义十四也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