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四(之下)

    论本卷第十二

    释作意所缘中。自下第三通辨。文有其七。一
    修作意所由。二四缘入等至。三四得定者。四
    味净定等差别。五四分定异。六次第超越入
    出。七重修差别。谓即于彼彼诸相乃至能作
    四事等者。景师解云。谓于所缘相因缘相等
    四相中。作意思惟能作四事。一即修习如是
    作意。二能远彼所余烦恼。三能练此作意及
    余令转明盛。四厌所缘令烦恼不续。基云。又
    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是加行道。舍诸
    烦恼是无间道。任持断灭是解脱道。令诸烦
    恼远离相续是胜进道也。四因缘入等至中。
    因力者。谓前生当所入定以为因力。此顺小
    教作此分别理论。大乘正取定种以为因力。
    亦可据曾邻近入静虑时。熏发定种功能增
    长生今时定。是其因力。四得定者中。备云。此
    爱等者是上地惑。非欲界以伏欲贪等。方入
    定故。此义不然。以识论说要得彼地根本定
    者彼地烦恼容现前故。此未起定者岂容先
    起上地爱等。基云。此四无记根。四人得定起
    此四种。非必一人具能起四。爱即贪数。见谓
    见取。慢即我慢。疑即痴疑。此中先闻而起。是
    未得定先起四根不是唯无记性。欲界通不
    善故。或得定已后起四种方是无记。景释。见
    上静虑云先依邪教起于常见。次云如是方
    便入初静虑等能得清净等者。彼师又教若
    入八定如是常我清净解脱等者。又依彼教
    而生见取。彼依常见见取勇猛精进修入初
    定或余定等。复因定力见过去事又生常见。
    次明依见修得静虑。次依定力知过去事复
    生常见。复于后时下。依于常见复生见取。基
    解。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
    等者。由得定已起四常见总缘世间。非但约
    定故非见上静虑所摄。执此见不舍名为见
    取。然此文中唯说能得净不说体殊胜。实逐
    难显之。为胜易故。定等是常见所依蕴故亦
    见取境。此中爱缘上地唯识具释。未得定前
    我慢缘此地生。同地而执。总缘五蕴而方能
    故。得定后慢。缘彼地起亦同地故。无别缘我
    慢缘他地生。总缘者可尔。如唯识说。其疑一
    法。观其文势唯修出世者起缘圣谛疑故。据
    胜者说理通余有。于余胜定亦起疑故。未得
    定前性通不善。若得定已后名无记根。是定
    烦恼为根本起生烦恼。爱味定中基述二义。
    一通未至有。准上了相作意既通闻惠未至
    地散心。何妨染心未至地有。要得根本定得
    自在已方起现前。二云未至地无染。了相亦
    非通闻惠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
    正入者。前说既得定已便生爱味。恐人疑在
    净定之中起此爱味故。今说言所爱味净定
    已出。能爱之心当言正入。基云。净定已入过
    去出于现在。味定在现在故当言正入。清净
    静虑谓有中根利根等烦恼行薄尘行方能修
    入。不言下根及三毒偏增修得净定。于甘露
    界系念思惟如是方入无漏定者。或四谛观
    或观二空。所显真如为前方便入无漏定名
    甘露界。顺退分定谓有钝根顺住分定谓有
    中根或利根性等者。此中但依四人成四故
    此说根。非依一人而成四种。下第十三说。四
    捡行经说依一人次第修故。道理亦有上根而
    下顺退。亦有下根上顺不退。其退分定退。
    其住分定与染心相入出。既不胜进亦不退
    下。顺胜分定。定约别人修定。是利根。不与染
    心而相入出。第四亦尔。顺决择分定能生无
    漏。非胜分定。第十三说。四捡行经中顺胜分
    定非退非住。唯是胜进非趣决择故。决择即
    分名决择分。是支义类义。言犹如世间珠瓶
    等物已善简等者。已为圣人简择入最胜分
    名决择分。如世珠瓶已简择得精。是故名简
    择分。此四种定。略以六门辨。一辨行相。如
    文。二辨性。唯有漏善。三依地。通色无色。有
    顶亦能生无漏心故。然以义准非上七近分
    有第四不见与无漏心相入出故。初起不然
    后起可得。故皆有四分无文遮故。四初能生
    二自及住分。住分生三除第四。第三亦生三
    除退分。第四生一谓自类。五显类异。顺退分
    顺烦恼住分顺自地。顺胜分顺上地。顺决
    择分顺无漏。六依起。下界起四。上二界唯
    三无初以不退故。无间入等至中漏无漏纯
    杂三种皆有四类。一纯有漏二纯无漏三
    有无漏杂。四类者。一顺入二逆入三顺逆入
    四逆顺入。此中但有初二。超越入等至
    中。有漏无漏纯杂三类超各亦有四。此中
    辨唯有初二。文言通故。如是合有二十四
    句。上辨类别。何人能超者。此言超者。唯无学
    非有学唯利根非钝根。依界者。唯欲界非上
    二界。此中景云。许身在下地得起上生得善
    心者得成二十四句。古人证云。准广心文。谓
    从方便心得入不隐没无记心以出心不勤求
    故。不隐没无记心不生方便善心以羸劣故。
    故从净定心入天眼耳识。天眼耳识不得却
    入净定。若身在欲不起上生得善。从天眼耳
    出在何心。又欲界罗汉退起上二界惑。若不
    起上界生得善心从何等心入彼烦恼。又阿
    罗汉超定时。若不得非想生得善心不成句
    数。今大乘中依对法文。说随生何地即得成
    熟地善心。据得现起名为成熟。此文即说身
    在下地但起下地生得善心。会前三证者。诸
    依新译经论说彼五通及变化心皆名通果。
    顺正理等皆作此判。如修通时无碍断通壅
    竟。次则成熟意地智慧。是其通体。从此生五
    通及化心皆名通果。与定相出入。故天眼耳
    从定出还入定。又无学人退起上地惑时。从
    住分定起当地惑。如防上地过时得从上地
    烦恼入于下地住分净定。无学退时以无退
    分从彼住分而入烦恼。既知生下起上地生
    得善心。是则顺逆超次入八定时不成多句。
    俱有六句。一有漏顺逆均次入于八定。二无
    漏顺逆均次入于七定。三有漏顺逆间次入
    于八定。四有漏顺逆均超入于八定。五无漏
    顺逆均超入于七定。六漏无漏顺逆间超入
    于八定。若超色界心出可有闻慧异熟生心
    及通果心。今以非想心出出在何心。彼无闻
    慧威仪工巧及通果心非异地起生得善心。
    异熟生心业果者不异地起。准灭尽定出缘
    三种境触三种触许缘内外有为蕴生。何妨
    欲界起有顶地异熟生心非业果者。然相难
    知。由此应言有漏无漏出在异类名为出心
    非要散位。若尔有漏无漏间入等云何住异
    类。今言住异行相别类名之为出。或得起无
    记心未乖理也。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
    至唯除如来等者。此据自在超一切地者说。
    若七地已前及波罗蜜多声闻亦能超二地乃
    至七地。大目犍连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等声。
    便从彼出超多地故。六十三中具明此事。又
    依自在超一切地。谓佛及不退菩萨。余人虽
    超不能多地。若任运超禅者一切皆得。如转
    生九地及大目犍连。故此不说。熏修中。文有
    二。初明二义杂修。后明修生差别。熏有五类。
    一纯有漏定薰修。谓生下四静虑除五净居。
    如此下说?中上品修故受三地果。二纯无
    漏定薰。谓八地已去变易生死有漏定尽故。
    三有漏无漏杂修。即此所说为于等至得自
    在故。及受等至自在果故间杂修习生五净
    居等。四有漏定散杂熏修。谓阿罗汉舍福命
    行资命福果。五无漏定散杂熏修。谓二乘及
    七地已前菩萨变易生死。此第三杂修中。有
    漏为两边。无漏一刹那居中。名修成满。如五
    净居业异生身造。种在身中任运但能灭下
    天处。由起希愿熏修成满无漏定力资昔业
    种令势殊胜生五净居。故非有漏而为中也。
    其力劣故。即与小乘杂修不同。谓?酬嫉仍?br> 先起无漏十六行观多念相续。次入有漏十
    六行观亦多念相续。如是展转渐略行缘乃
    至无漏有漏各二刹那名方便成。次复更起
    一念无漏。复更起一念有漏。是无间道。次复
    更起一念无漏是解脱道。名熏成五品。熏修
    名有三心。即用两头无漏熏中间有漏故也。
    又初一念有漏是加行道伏除定障。次念无
    漏为无间道正除定障。次一念有漏为解脱
    道故熏修满。若以有漏为中无漏为初后者。
    岂以无漏为加行有漏为无间道耶。次末后
    解脱为能资故所资相顺。谓如有一已得有
    漏及与无漏四静虑等者。凡熏定者。要须具
    得四种静虑漏无漏定方始熏修。先用第四
    定无漏熏当地有漏。次入第三定无漏熏当
    地有漏。乃至初定。从上流注入于下地故云
    也。依次下文熏定有五。一为等至得自在故。
    二为受等至现法乐住自在果故。三为得彼
    不退道故。四为修治引功德道故。五为生净
    居故。今此文中略举前二也。若于此处此时
    此事欲入诸定等者。泰云所依身名处云云。
    基云。身所住依名处。起定明暗等时节等名
    时。随缘何境名事。若有余取者。取支有残业
    润生。而命终者。便生净居。等至果有二。初得
    功德果后生净居果。修生差别中有四。一生
    因。二染退善进。三修因处。四辨差别。既生彼
    已若起爱味即便退没者。非上地中定可有
    退。由多爱味损减寿命名便退没。此退生也。
    此地五门广分别中上已三段解四门讫。下
    第四段释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文分为二。
    初释宗要。即解前说总标四门。静虑解脱等
    持等至中后三种。由四静虑前已解故。后第
    十三卷方释杂义经。此二段但是释经诸
    门杂义各有别故。分成二种。初中分三。初标
    下说。次随别释。后通结。别释中有三。一解解
    脱。二解等持。三三摩地已下是。三解等至。五
    现见三摩跋底已下是。初门有四。初释解脱。
    次释胜处。三释遍处。后总聊简。虽胜遍处准
    前标说在等至门。今依修生次第故次解脱
    而明之。前以随他杂起引生或随胜义故离
    解脱入等至门。解脱除障最为胜用故别门
    标。今以初修次第必尔故便明之不相违也。
    八解脱以九门辨。文中有二。一标数释名。二
    辨其行相。标数释名者。一有色观诸色解脱
    乃至灭尽解脱身作证具是住。依俱舍二十
    九云。初名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想。观增故
    立想观名。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名内有色。但
    观外境名外观色。大乘不然。未离色界欲。或
    虽已离见者。色想安立现前名有色。通观内
    外名观诸色。问显扬论等名内有色想诸色
    解脱。何故此中不说内字但言有色。三藏云。
    梵本经论若若大并无内字。译加内字义亦
    无妨。备云。初但解脱境体未解脱境类。体谓
    欲界死尸等类。色谓色界色。第二解脱中体
    类俱脱故名为外。基云。古言内有色想观外
    色此名不当。其有色非唯内故。诸所观非唯
    外故。今准显扬有色想者。依有色定意解思
    惟故。诸色者观内外诸色故。言无色想者。依
    无色定意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根意解
    思惟余色故。据实初二通观内外而有兼正。
    但欲显第二解脱已离色欲故。别标内无色
    想。其初解脱未离色欲。内外俱有色故但言
    有色。号内有色于理何伤。内无色想观外诸
    色者。彼小乘说内已伏除色想名内无色想。
    唯观外境名观外色。今此论已依无色定离色
    界染名内无色想。即此诸色已出染故名之为
    外。观此为境名观外色。上二言观者。于诸色
    中为变化自在故。意解思惟显示彼想故。解
    脱者。谓能解脱变化障故。依对法说内谓内
    身。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名内无色。与
    此不同。此中备云。未离欲时自见名内色。他
    见非情名为外。然已得离欲界欲贪。在色界
    定内都观于色界欲界之色。故自他色合名为
    外色。泰云。于二界色之上色欲未离名内有
    色。若于此内身已得离欲时即说内身名曰
    外色。无色欲故。不唯观身外色名外。净解脱
    身作证具足住者。净者第四静虑中离八种
    障。舍念圆满清白名净。此观通观净不净境。
    显扬说。净者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者。基云。
    随转理门。或依彼观相待相入故后成一味净
    色为论。对法论说。于内净不净色展转相待
    等故。解脱者。谓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
    恼障。此即变化时加行功用名为烦恼障碍
    心。故前二解脱随于一事变化之障。此所解
    脱净不净中所有变化加行功用极自在障。
    身者意身。作证者。由于智断得作证故。诸根
    得境唯身根亲合身与证名。前二解脱意解
    思惟尚疏远。故与其观名。此第三解脱除障
    最胜名身作证故。对法说。此八种名圣住。诸
    圣所住故。然诸圣者。多住第三第八。此胜
    故于二界中各在边故。世尊经中说身作证
    于色无色障断无余证得转依胜余六故。具
    足住者。是第四静虑根本圆满。第八亦尔。有
    顶圆满。余名可解。今此文中但释通名。前七
    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者。七所观法要离彼
    地烦恼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脱。今观彼境
    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胜解故名解脱。
    第八解脱弃背想受者。前远无间道虽灭想受
    障。今方得名解脱。正起解脱时。但暂弃背想
    受立解脱名。非时方始解脱定障先已离故。
    第二辨相中唯辨七解脱。后等至门方释第
    八故。谓生欲界等者。释有色义。此说初修未
    离色染。若已离者见者色想安立现前名为
    有色。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者。释解
    脱义。其所观色于欲界所解脱中。已得解脱
    故。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等
    者。此明观义。不同小宗作不净想。今此说观
    光明想故。有二因缘名为有色。一生欲界得
    色界定故。二于光明而作胜解故。欲界诸色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答所观色即胜
    处境。初胜解想而观之故。若好若恶等者。此
    答行相。前三解脱引胜处遍处诸圣神通。后
    四解脱随应能引无诤等功德。谓生欲界已
    离色界欲者。此释内无色想义。先依空处定
    已离色界染故。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者。释观
    外诸色义。无色不能观诸色故。依色界定现
    观外诸色故无色定不现在前。上说未得无
    色定。未离色界欲外观诸色名初解脱。已得
    无色定已离色界欲观外诸色名第二解脱
    者。此依初业说。由俱解脱者定得初解脱故。
    若先不入无色定未伏除见者色想。作光明
    想而观诸色是初解脱。若先入无色定已伏
    除见者色想。不思惟光明想但观外色中好
    恶等是第二解脱。故此中言又不思惟彼所
    想之明相观渐成故。但于外色而生胜解。由
    此俱解脱者亦成初解脱故。对法解初解脱
    云。于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即初习业者。或现
    安立见者色想即业满者。俱解脱等所起解
    脱。于其内身虽已离色欲安立色想而现在
    前观于外色故。彼释第二解脱云。谓内已伏
    见者色想是初业者。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
    是业满者。俱解脱者所起解脱义准前说。又
    不思惟彼想明想但于外色而作胜解释观
    义。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者。即此已
    离染色。出染故名之为外。观此一切诸色
    为境。名观外色不唯观外尘名观外色。若准
    对法内身名内。外尘名外。观尘为境名观外
    色。彼说内外二义乍同小宗。依无色定离内
    色染等与彼差别。上二解脱依俱舍说。初二
    静虑能除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彼不净
    观可作是说。今作光明相等。显扬第二十
    说。此二除变化障。为于变化得自在故修二
    解脱。变化既通四静虑有故。初二解脱通依
    四静虑。同成实论。仍在根本非诸近分地。彼
    忻趣修都无通果。此容预修有通果故。净解
    脱中已得舍念圆满清白者。此释净义。一刹
    那中离过名清。相续离过名白。以此为依修
    习清净圣行圆满名净解脱者。此依第四定
    于青等四色随观一色作清净解。亦可总观
    四色作清净解。如观花树。后胜处中方别观
    四色。此中说得舍念净故。下复以三义释此
    净名。云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乱动静故善磨莹
    故。故净解脱唯在第四根本非近分。此亦内
    无色而观外色由前已说故此略之。次四无
    色解脱。皆已离自地欲。依根本地重观自境。
    思惟胜解令障更远引生胜德立解脱名。然
    今论文空识二解脱言离自地欲。后二不言
    离自地欲者。无学身中影略而说。准前应言
    离自欲故。若依有学等得不要离染故此不
    说。又空识处言思惟自地者。由彼二名自地
    为称。无所有处以识无有为自地名。故于识
    处思惟胜解。有顶解脱亦然。下之三地名想
    生处。遍于此处思惟胜解唯在根本非近分
    地。上已依论二门分别。三出体性者。七十三
    说。五法之中世间出世间正智为自性。有漏
    者分别中世间正智摄。无漏者即无分别智
    后得智摄。唯慧为性。缘色非色及真如境离
    诸定障引生胜德非余能故。若相应体初七
    四蕴性。眷属五蕴性。第八解脱二十二法灭
    尽定。以前所薰厌心种子为自体故。四诸缘
    境者。初二解脱以显色相及真如相为所缘
    境。第三解脱以摄受相及真如相为所缘境。
    摄受相者于内净不净色展转相待展转相入
    展转一味。如对法说。次四解脱各以自相及
    真如为境。初三解脱以色无色为境。次四解
    脱唯无色为境。为断此障起此观行。第八解
    脱无所缘也。五凡圣得分别。有义初七解脱
    通凡圣得。第八解脱唯圣得唯无漏故。七十
    二说异生圣者同得初三。然有差别。内外二
    道通得无爽。除变化障得自在故。然瑜伽第
    十五云。初三解脱于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
    引发诸圣神通。不与一切异生共有者。彼论
    自说不还阿罗汉所作。不说异生不作初三。
    次四解脱。对法论说圣弟子所得者。若得意
    者圣之弟子异生亦得。有义唯前三通内外道
    凡圣皆得。论唯说此异生得故。后五唯圣得
    论说圣之弟子不说异生故。六离障差别。显
    扬二十说对除六障。一反化障。初二所除。
    能变能化由观光明殊妙无碍及为少多等得
    自在故。二最极现法乐住障。第三所除。对法
    论说。能断净不净色变化障及于此中烦恼
    生起障。即于净色变化加行功用与不净色
    变化相违。体即硬涩无记之性名为烦恼。三
    往还障。第四所除。由空诸色无障碍故。为方
    便已入色四定根本之地往还自在。四引无
    诤等胜功德障。由识所除。彼诸功德体即识
    故。此为方便已。起第四静虑发诸功德。五诸
    漏及有障。漏谓烦恼有谓有顶。此即无色惑
    苦二法由第六第七解脱所除。第六解脱正
    能除之。第七解脱除之令远。六寂静最极住
    障。第八所除。灭定寂静极胜住故。第十五说
    后五解脱唯言能引想受灭等至者。依成满
    位亦不相违。七依身起者。后五解脱三界身
    起。许无色界起灭定故。初三解脱。有义唯欲
    起由教力故。此卷论云。由二因缘名为有色。
    谓生欲界故。有义不然。通二界起。初修解脱
    遍处为果。必在欲界如前道理。后成满时遍
    处为因解脱为果。何妨色界亦得后起。岂生
    色界不得名有色而不修通耶。八二得者。佛
    及麟角身中八皆离欲得故。在余身中皆加行
    得。要离彼地染后方修得故。九有无漏。在佛
    身皆无漏。在余身中第八唯无漏。余七通有
    漏无漏。通是世间出世间二智为体故。下第
    十五更当广辨。次八胜处以三门辨。一释名。
    先列后释。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
    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相。二
    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此后三种。若恶好等
    言皆如初说。后四胜处皆内无色想。然观外
    诸色青黄赤白四种有异。此中内有色想内
    无色想等如解脱中说。前解脱中有色不言
    内。今言内者。前以设虽于内身见。有色想安
    立现前未离色染者。以一切色染皆未离故。
    但言有色而不说内。即以此一切色而为境
    界。起光明想未出色染故名观诸色。或通观
    内外色不可名观外色。今此胜处唯观非根
    色不观根色。内有根色故名内有色。与前差
    别。余少多等如文自释。二出体者。对法显扬
    俱作是说。初二胜处初解脱所出。次二胜处
    是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第三解脱所出。
    净解脱中初之二想净与不净展转相待展转
    相入。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
    解名展转一味故。后四胜处第三解脱所出
    故。此八体即前三解脱也。问若尔前三解脱
    与八胜处有何差别。俱舍云。前修解脱唯能
    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或修不
    起。今释。初修前三解脱除二种障。由此能生
    胜知胜见名胜处。修成满者。由八胜处胜伏
    所缘。能令初三解脱清净。是谓解脱胜处差
    别。问何故解脱遍处通观非色。八胜处中唯
    观诸色。答离障遍观色非色等。胜伏境时色
    相难胜折伏。好恶难胜伏故。色胜伏已于无
    色中亦得自在故。从难胜唯立色胜处。三依
    境分别者。后四唯缘色处显色。其形色无体
    显色摄故。假无体唯实故。故唯观四。前四
    所缘声香味触所依聚色。以初二解脱缘光
    明相及劣胜故。即初四胜处观显假色光明
    乃是假显色故。由体清明顺于变化故偏观
    之。第二解脱缘一切色处故。第三第四胜处
    亦观于彼一切色处若少多等。然以有情非
    情形量小大内外别故。分成少多故。依有色
    及与无色各缘二境分成四种故。诸胜处不
    减不增故。对法说。少色者。有情数色其量少
    故。多色者。非情数色其量大故。显扬论中唯
    依资具非资具分成多少。今此中以有情及资
    具合名为少。宫殿等名多。数量别故。各据一
    义亦不相违。好恶劣胜等依少多色之差别
    故。故不别立。然在欲界初四胜处具观四尘
    同聚色处。在色界中唯观声触同聚色处。唯
    初二解脱观色尘。故初四胜处中俱观色境。
    论说劣色者。谓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者。此说
    欲界有声等所依同聚之色处名劣色等。是
    初四所观。非声等四是胜处境故。此论云四
    显色有情资具宫殿等摄。谓好恶劣胜四名
    显色。即前少多是情等色。故非声等。由于色
    处折伏自在。于余四尘亦能变化。或初二解
    脱初虽唯观色引生初四胜处。胜处起已后
    观四尘。折伏自在引生解脱。后成满位复唯
    观色光明等境能为变化。故显扬云。由三解
    脱故得胜定自在。由得彼已方说胜色自在
    成就。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云。此八胜
    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以胜处为
    因解脱为果。初修后满有差别故。论虽说言
    此四显色非色处显。谓声香味触劣胜之色。
    所观明显名为显色。非但以色亦以真如为
    所缘。七十二云。思惟色真如相故得胜知见。
    异生不尔。略辨义已。文分为二。初解胜处名。
    次别解少多等义。处者是所缘。胜者能缘。初
    文有三。初标。次辨。后显差别。第三遍处以四
    门辨。一释名。先释通名。后别名。于胜解事者
    释处义。随应即前解脱等境故。生遍胜解者
    释遍义。此假胜解作遍想故。此释通名也列
    名者。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如经
    言。谓地遍处一能解了上下及傍无二无量。
    如是乃至识遍上下及傍无二无量等。此中
    虽释无二无量。余如显扬第四等说。二出体
    性者。俱舍云。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所出。
    后二遍处即彼空识二解脱。今者初八以慧
    后二四蕴为自性。初八遍处善清净故。能引
    贤圣胜解神通及转变神通。虽依四地而有
    不可随应。从初三解脱满唯第三故。此论
    云。如是有色诸遍处定色界后边故。从第三
    解脱所出。理同俱舍所说通途。三废立者。论
    自解说。瑜伽又说。然由所依真如遍满能依
    色非色。亦复遍满能依之中。所依造色遍满
    故。能依造色亦遍满。唯说能依中实显色遍
    满不说假显形亦遍满。唯说所依实触遍满
    不说能依假触亦遍满。既说所观色境空遍
    满亦说能观识境遍满。余非遍满故非遍处。
    然涅??经中第三十一说除火取无所有处
    者。事火外道以火为天说火体遍增。彼执故
    对彼机除火遍处。无所有处有观察时。观识
    遍无少分所有。所无境遍亦名遍处。今诸论
    中。依极自在已方修遍处观无少所有境。非
    必观所无识遍一切故不立遍处。佛于彼假
    名于此实说故。问胜处引生遍处方起。何故
    胜处无后二初四。答胜伏所缘方生遍果。果
    法胜故加因六种。胜处唯依伏殊胜境不说
    所余。遍处用胜者。此下文说引生神通等故。
    胜处劣者。唯胜伏所缘不能引生广功德故。
    六十二说。修十遍处能为五事如彼广说。四
    所缘境者。七十二说。又十遍处由胜所缘力
    应知。其相差别者。此用大种及真如相为所
    缘。若不尔者。所依不遍能依亦应不成遍满。
    由真如境极遍满故能依亦得成遍满名。又
    空识相及真如为所缘。不但唯以有为为境。
    合以色触处四蕴及真如为所缘。第四总
    聊简中有三。初释解脱胜处遍处次第。次解
    遍处作用。后以喻显三法次第。此法次第略
    有三义。一云一随转理门。即此门是。二依真
    实理门。六十三说。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
    净道。显扬第四说。由诸胜处胜所缘故。由诸
    遍处所缘遍故。能令解脱清净应知。二云。真
    实理中。一初修行门即此文是。二后成满门
    即余文是。三云。一如量智修门即此文是。二
    依如理智修门即余文是。先依世俗智起胜
    知见已。次依如理智入遍处解脱。胜解神通
    者。随所意解皆能称遂。远作近解屈申臂顷
    至色究竟等。转反神通等。转换旧形而作异
    相。又胜解通意解思惟。转变神通能成实
    事。别释经宗要中有三。下第二解等持。前别
    有十一。下解十门。阙第十一。如前已释。三三
    摩地中文分为三。初别明三摩地行境别相。
    次明三摩地行别境同相。后释先后次第妨
    难。初之一门安立谛行。其第二门非安立行。
    初之一门别相行。次之一门通相行。是谓差
    别。就初文中初标空三摩地行相。当知。空性
    略有四种下。总释空性差别。显扬第二说云。
    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众生及法
    遍计所执性中此二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
    性。于诸法中所执性无即是无我性有。无我
    性有即是所执性无。即以此有及非有无二
    之性名所知空。空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知。
    彼论意说所执法有情空及真如空性俱名所
    知空。观彼无时见此有故。证此有时见彼空
    故。有空无二俱名境空。此说空行所证所空。
    能观彼心即名空智。此中所言谓于远离有
    情命者等即所观中所空空境。心住一缘即
    彼空智。此依三乘通所观空。但言远离有情
    命者等唯说人空不说法故。唯说所空不说
    所证空。彼说无二有无双彰。此说所无不辨
    真有故不相违。总释空差别中有两番释。基
    判。初依无学者四种空性。后陈有学者四空
    差别。景释。初番观察空者。即是学人。总观诸
    法之上空无横计苦乐净我及我所等。后之
    三空是无学人。观于自身及外五尘空无烦
    恼。于中初彼果空无学人。即总观内自身及
    外五欲空无烦恼。此观由观察空得名彼果
    空。第三内空第四外空即别观自身及外五
    欲空无烦恼。及引经证如文。可知。又修行者
    下。第二番释。即是初修行人。学作此观(基云谓诸
    凡圣有学)言由彼果空至思惟内空者。此初行者。
    别观无学之人于外五欲空无烦恼。别观无
    学之人于自内身空无烦恼。言由观察空或
    时思惟内外空性者。明初行者将彼无学内
    外空义类观自身内外空性总观察之。由此
    观力心俱证会内外空性。言设复于此内外
    空性不证会者等者。明初学者于内外空不
    能证会便应思惟无常苦想。不为我及慢所
    动。便于内外二空俱证。基云。此即显空无我
    行名为空行。空无有情及法我故。无愿中。谓
    于五取蕴思惟无常或思惟苦者。基云。此说
    三界五取蕴法名无愿境。心住一缘名三摩
    地。显扬又云。无愿有二。一所知二智。正此
    同。即以无常及苦并集四行名无愿行。此以
    无常苦果行摄因行等故。无相三摩地中。初
    释行相。后释彼经。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
    寂静。是无相境。心住一缘是三摩地。显扬说。
    无相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
    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如此
    前说。此说前空境中真如空相诸相不行名无
    相境。即是此中诸取蕴灭。不说所执空名无
    相境也。前说因证彼空所空所证空二俱名
    空。今但说所证空无相境。故与前别。即灭四
    行名无相行。道谛四行非三等持。何故无愿
    无相说心三摩地空不说耶。答此观有故称作
    彼心。彼观空故一切俱遣。空不说心余二说
    有也。后释经中。文分为三。初释不低不昂。二
    释方便方便果。三释晓了晓了功德。违顺二
    相不相应故者。缘违境心低。缘顺境心昂。今
    无二相名不低昂。又坏世谛违俗境名低。执
    心存立顺真境名昂。无相行离二名不低昂。
    此不坏世谛即不思惟一切相不厌不坏等名
    不低。此于无相界正思惟故不顺坚执名不
    昂。方便方便果中。初释方便。后彼复数数自
    策自励下释方便果。相谓境相此有二重。一
    有漏名相无漏名无相。二有为名相无为名无
    相。若依初义诸后得智以后义或及初义为
    本质行名无相行。即灭四行。或道四行。若依
    后义无分别智名无相行。翻此二名有相行。
    此方便中于彼诸相未能解脱者在有漏位。
    未解脱有漏相故。故随相识于时时中扰动
    其心。此数思择方能取得无分别智果。解脱
    有漏一切随相名方便果。于此解脱又善解
    脱故任运而住名极解脱。即通根本后得智
    二位。晓了果晓了功德中。烦恼断及灭谛名
    晓了果。现法乐住及道谛名晓了功德。谓无
    相行之所晓了。即道四行亦无相行。前后两
    文宽狭有异。景云。断及住究竟者。此就二谛
    体说。俱名为果及名功德。又复灭道已下。约
    用以释经文。又谛现观是见道名。晓了果者。
    酬前方便故。罗汉德满名为功德。若于此处
    无有彼物等。此第二段三摩地行别境同相。
    依一真如观具三义故。何故此中先说空性
    等者。第三段释三次第。此意问言苦四行中
    先说无常苦。后说空无我。今于此中先说空
    行。后无愿行方说无常等。此意答言谓不相
    违。十六行中先无常者。则据见道已前初修
    加行先观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
    空。从易至难作此次第。此中则据初入见道
    观真如时空无人法故先说空。从真见道入
    相见道。次起无愿无常苦观方得清净。言若
    无无我无常苦观终不清净者。此反释也。若
    无真见道中无我空定。相见道中无常苦
    观终不清净。言要先安立无我之想从此无
    间方得无愿者。此顺释也。要先于真见道安
    住无我。从此无间入相见道方得无愿。下引
    经证。是故经言诸无常想依无我想而得安
    住者。相见道中诸无常想依真见道无我之
    想而得安住。言彼于无常观无我已不生希
    愿者。彼相见道无常行道前无我已。于有为
    有漏不生希愿故空。次第生于无愿不求有
    为。唯愿无相专求出离。故此无间宣说无相
    者。从无愿后方起无相。问曰。复以何缘此
    中先陈无愿。次说无相。显扬第二先说无相。
    后陈无愿耶。答此说要于三界先不愿求方
    于无相圆证清净。故先无愿后说无相。初证
    二空无即达无我有。故于空后即说无相。方
    令无愿圆证清净。此依后时无相圆满。彼依
    初时无愿圆满。故不相违。此三三摩地诸门
    分别者。八门分别。一名差别。七十二及显扬
    第二说。若无差别总说为空。无愿无相通闻
    思修所成为性。有漏无漏若定若散唯善非
    余。加行非生得。若言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者。
    唯修所成。有漏无漏唯定非散。若言空解脱
    门等者。唯是无漏修所成慧。非散闻慧等。二
    释别名者。空者生法无我性非有。无愿者不
    愿求。无相者佛地论第一说离十相。色声香
    味触男女生老死。涅??经第十三说十三相。
    于此加三苦乐舍相。三摩地义如前说。解脱
    者离缚义。或由缘此离诸谛缚。或由起此证
    无为解脱。依此二义解脱之门名解脱门。或
    体无漏解脱即门。三出体者。唯以等持而为
    自体。虽闻思位有彼俱。等持胜故。或以定慧
    而为自性。于解脱中此二胜故。相应四蕴。眷
    属五蕴。四智摄者。俱通三智。通闻思修世出
    世智故。加行后得三行理通。次前文中说境
    同行别故。根本智亦具三行。义别说三非三
    别时起。五十六行相摄者。基师等释略有八
    门不同。一依小论空摄二行。无愿摄十行无
    相摄四行。此说不于有为愿求故。又依决择
    十一正见中空行无我行名为空行。余行名
    无愿一行名无相。谓灭谛离系见。顺同小论。
    二依瑜伽次前文晓了果中空如前。无愿六
    无相八。又七十四释三性中。由遍计所执性
    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性立无愿解脱门。由
    成实性立无相解脱门。唯识亦言随相各一空
    有愿无相如次应知。又说无漏心等容二
    性摄。众缘生故摄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
    故道四行亦通无相。三依此初文道四非三
    摄。二十八亦言。所知有二。有及非有。依非有
    立空。有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三界所系名
    有为依。立无愿解脱门。涅??名无为依。立无
    相解脱门故知。道四非三所摄。五十五亦言。
    空摄二行无愿摄六行无相摄四行。道谛诸
    行是清净因。非三门摄。非有漏故非无愿。四
    依显扬第二说三门。如前五十五说。然道四
    通三行。彼云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亦是
    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
    相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
    行。此意说言缘空道作空行等。是即空无相
    无愿行。故道四行理通三门。五依七十二空
    摄十六行。谓苦集灭道各四皆无我故。彼云
    五法中相通三种。真如正智亦空境故。无愿
    摄八行。苦集各四相通三种。一切有漏皆不
    愿故。名及分别是空无愿境故。无相摄四行。
    虽于相等亦有无相行。唯观灭谛故。即六十
    九说。空解脱门摄八智。法类四谛并尽无生。
    无愿摄六智。法类苦集并尽无生。无相摄五
    智。法类灭尽无生智。六依八十六。十六行皆
    空行。苦二行是无愿行。谓无常苦。灭四行是
    无相行彼说由三解脱门增上力建立四种法
    ?焱相?R牢拊噶⒁磺行形蕹R磺行锌唷R?br> 空立一切法无我。依无相立涅??寂静。依四
    略集故作是说故不违余门。七空非十六行缘
    二我无非缘谛故。无愿摄十二无相摄四。或
    无愿摄八无相亦八依他圆成两门体故。七十
    四说。三解脱门如次观遍计所执等故。八十
    六行皆通三行。一无分别智中义说十六行。
    义说三解脱门互相摄故。即此前说行别境
    同。唯识亦言。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三性相
    摄。理实皆通故。如是略说八文不同。所望义
    别理不相违。诸有智者更嘱异文应随义释。
    不劳弹诘。景云解云。空无我行是空三昧。此
    从行解为名。又说。八智名空者正证真如实
    无空解。但于观中观人离法义说名空。无愿
    或唯苦集不说道者。非可厌故。以有处唯灭
    说为无相。道非无相者。灭离十相得无相名。
    道有三相故非无相。有处说道名无相者。道
    谛有生异灭相。然无五尘及男女相亦名无
    相。又以道谛能障生死所有十相。能引涅??
    无十相法故名无相。有处说道四行非三三昧
    摄者。为顺经中说有四法。三解脱外别立道
    行以为第四。六依地分别者。有漏者十一地。
    谓欲界初近分中间并八根本定上近分非
    有此观。行解狭故。无漏者通十地除欲界。七
    依身分别者。有漏无漏二十六行通三界身
    并容得起。八重三等持。虽无文说理亦通有。
    然非唯无学不时解脱起。异生有学亦能起
    故。不唯有漏亦通无漏故。显扬第四说。道谛
    四行通三解脱门。即三等持重缘之行是无漏
    故。如理应知。自下第二解有寻伺等三。西方
    多言寻伺在方便地不在初禅根本。唯除无
    漏诸三摩地者。此说感生上地三三摩地无
    漏不生。故除之也。第三释小大无量三摩地
    文有三。初略辨小大无量义。次剩释经文。
    后别建立经中四无量义。初文有三。可知。此
    中已下第二释经中。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
    差别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别者。由彼等持后
    后转增有胜劣别。令所生起光明有小大无
    量胜劣差别。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
    分齐施设作意故者。明求定时由随胜劣故
    作意成。二云何作意唯二为缘修成唯二者。
    此问作意云何唯胜劣二种为缘修定成二。
    谓即由下答。由求定作意初劣后胜故所修
    定有胜劣二。云何以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
    等者。有漏静虑胜劣无缘令不动行亦成二
    种。由不动行二感生亦二。下明由行胜劣所
    生有有情施设高下胜劣差别。此中明补特
    伽罗既说胜劣为二。例知向前数说二二言
    者并据胜劣为二。复次云何建立四无量定
    下。第三建立无量义中。文分为二。初释经四
    无量行相差别。后释无量差别。此四无量如
    菩萨藏经第七.涅??经第十五.十地经第五.
    瑜伽第三十四.显扬第四.对法第十三.佛地
    论第五等释。至菩萨地中广明门义。于三有
    情中别起为初。三总缘为后。一于无苦无乐
    作意等者。慈悲喜三如次配已。总于此三欲
    与乐等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等
    者。此释舍行相。即以前三有情为境。无苦无
    乐有情痴增上故多乐思慕生死苦集迷于境
    界。先与乐已。今欲令彼不乐思量乐慕迷醉
    生死苦集舍其痴故。有苦有情多生?恚。先
    拔苦已。今欲令彼不生?恚。有乐有情多生
    贪欲。先不生嫉乐其不离欲令彼不起贪欲。
    于三有情劝舍三种起此不染污作意。四十
    四说。菩萨即于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
    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贪惑增上意乐
    普缘十方。是名为舍。显扬论说。慈以无?悲
    以不害喜以不嫉。涅??亦言。慈除夺命?悲
    除鞭挞?喜除不乐。大智论说。前三种无?
    为体。与此皆同。俱性无?故。涅??又言慈断
    贪欲者悭乐不与说名贪欲。缘自乐生断众
    生命说名为?。今不断命说名无?。无贪缘
    乐生。无?缘有情起。故修慈者言断贪?。前
    第十一及显扬论涅??经皆言舍除贪欲?
    恚。无贪无?二法为性。下第十四舍除贪欲。
    大智度论说即无贪。此及三十四中三善根
    为性。大智度论等依缘舍己乐施与他人故
    体无贪。涅??亦言。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
    大舍。顺违二生多起贪恚。平等劝除相增说
    舍。涅??经等二法为性。法界有情总为三聚。
    平等行舍。故以三善而为自性。各据一义理
    不相违也。备云。此文既云即于此三。故知舍
    无量定更不别修。经言以慈俱行心等者。第
    二释四无量差别。经文有三。初释通经。次问
    答辨因释别经。后结成圣行。初文有十句。利
    益安乐一切无量所显示者。四无量中皆有
    二故。四十四言初三安乐后一利益者。彼说
    初三与世间现益名安乐。后一与出世后益名
    利益。故二差别。此依四种俱能拔苦与乐并
    通能与智福小大果故俱名利乐。无怨无敌
    无恼害。意语身业如次配之。如四大河众流
    杂处者。喻四无量众善所集。问经言已下。第
    二问答因释别经中。此说四无量三乘外道通
    修。唯依色四静虑。行相宽故慈忆念第三定。
    悲忆念空处等而修习之。非入空处等定修
    四无量。若诸菩萨广慧声闻。依无色心了一切
    法修四无量。理虽不遮未见诚说。言以修悲
    者乐欲拔苦无色界中远离众苦断坏等苦彼
    都无故者。空处都无因色所生断坏等苦。修
    悲心者。念苦众生令到无苦及所依处。所依
    处是空处定无有众苦。故言修悲极于空处。
    更有一释言所依者色身也。无有苦及苦所依
    之处者。即是空处定也。无所有处无漏心地
    最为后边者。此依明利断惑。无漏非游观者。
    通有顶故。如是一切已下。第三结成圣行景
    师释。问二乘所得四无量是其有漏。云何经
    说觉分俱行。为释此疑故。论说云。如是一切
    虽是有漏唯圣能修。故经宣说此四无量觉
    分俱行。基师释。依殊胜行唯圣能修。若无漏
    者觉分俱时行。若有漏者二乘等起觉分前后
    有用俱行引觉分。觉分由此亦名圣行。第四
    释一分具分修中文有二。初别释二修。后释
    定难。景云。一分修者。如欲观察青等胜处。观
    时于前加行。或唯思光明。或思众色而入于
    定。言如是二种随其次第或了光明或覩众
    色者。由方便成。正入定时。或了光明或覩众
    色。具分修者。于方便具思二种得入定时。亦
    了光明亦见众色。基云。初一分修思光明相
    如初解脱。思惟色相如第二解脱。具思惟
    二。如净解脱未成满时。定难文云问是谁难
    邪答三摩地相等者。谓是定所缘及因缘相
    两家之难。定所变青等为境相还生于定。因
    缘相者如后卷说。谓定资粮。十一难者。景云。
    经虽具明然此论中唯有其八。谓此中最初
    乃至亦复如是一难。从由不善守根门等故
    至释?者为第二。彼唯思求至旋转卒起为
    第三。彼于行时至与定为难为第四。或因定
    起慢是第五。或多言论是第六。或久寻思是
    第七。或因定生光明等相便舍内修谛现外
    色此第八难。泰云。准成实论第二十二卷定
    难品。亦有十一难多同此论。次第有异。何等
    十一。一颠倒定难。求不善知故。此当彼论第
    七定难。二无念定难。方便后等故。当彼第六。
    三贪等定难。不守根等故。当彼第十一。四不
    适定难。多觉悟故。当彼第三。五不等定难。为
    此二事精进不中。疾即身心疲极。迟即不取
    定相。俱失禅定。如捉鸟子悉即疲极后即飞
    去。当彼第五。六?喜定难。思求相求一得二
    等故。当彼第一。七怖畏定难。遍于诸方不知
    广狭等不祥色故。行者若知不祥自灭。当彼
    第二。八异相定难。彼行住时起世想故。当彼
    第四。九有慢定难。因所修定自高举故。当彼
    第十。十多语定难。多言久思等故。当彼第八。
    十一不取定相难。见定相舍内观外故。当彼
    第九。基取文相大同泰师。仍云成实论十一
    难名字次第体性行相与此少异义配应知。
    尺?鸟者水札鸟也。如是诸难随其所应至
    因缘相者。应得是未得退。或过此等者已得
    退失。第五三受俱定随彼地增。非余地非有。
    第六四修定中初为得现法乐住方便道中等
    者。四根本静虑名现法乐住。为得此故修近
    分定。又根本地未圆满清白。修诸根本定令
    得圆满。通以有漏无漏善定为体。为显修习
    未曾得定等者。此释难言。诸四近分及根本
    定。皆初修定。何故经中唯说初静虑前方便
    道。故今释言。为显修习未曾得定。初现法乐
    住未曾得故。若修上之三地曾得种类故略
    不说。俱舍二十。言举初显后。理实通余。当知
    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者。此第
    二修。唯以四根本地修天眼。通前加行道及
    无间道所有修定。此通有漏无漏。能知诸天
    如是名字等者。依胜趣说。实通见诸趣有。乃
    至广说言故。谓得谛现预流果向方便道中
    所有修定者。预流果向谓真见道及相见道。
    前十五心皆名分别慧。为得此故??顶忍世
    第一法加行道中所有修定为此修体。唯是
    漏为性。或为修习诸无碍解者。其无碍解名
    分别慧。依四静虑等修此方便定。是此修定
    体。通有漏及无漏。谓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
    修定者。阿罗汉果诸漏已尽。金刚喻定及加
    行道为此修定体。此中第三与小宗异。彼说
    修三界诸加行善得分别慧。分别慧体通闻
    思修。故差别。初修定果现法乐住。于八定
    中最殊胜故偏说。为得此立初修定。前五神
    通凡圣俱得。胜知胜见唯属天眼导生胜故。
    为得于此偏立修定。初入圣位唯预流向。圣
    果圆满唯阿罗汉。为得初后二时胜果。偏立
    第三第四修定。阿罗汉果即漏尽通。虽一来
    不还二果之向亦有初得谓超果者。然非决
    定故略不说。第七五圣智三摩地中有三。初
    标引经。次陈五智。后别释经。依婆沙三十一
    卷亦明此五。有作是说。皆八智性除灭他心。
    妙音说。皆六智性。除苦集灭他心。评曰。一切
    皆是世俗智性。皆知定事有差别故。此五圣
    智皆处智力所摄。若成实论亦有明之。列名
    别释大似此论。且准成实及此下释。应具足
    云一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是自体智。
    二我此三摩地非凡夫所近。是总?彼?蕖J?br> 补特伽罗智。三我此三摩地寂静微妙是清
    净智。四我此三摩地得安稳道。证心一趣现
    在安乐后乐异熟是果智。五我此三摩地正
    念而入正念而出是入出定智。景云。此五智
    初起是加行智。后成是后得智。智是能知。三
    摩地是所知。备云。自体智名法智。伽罗智名
    类智。清净智名尽智。名无生智。入出定智
    名道智。别释经中。有十四句。初之三句是自
    体智。次之三句是补特伽罗智。次之二句是
    清净智。次之四句是果智。后之二句是入出
    定相智。基释云。证心一趣者已得无寻无伺
    故者。据得满智位。此无漏定。后乐异熟者。
    近资有漏得异熟果。远得涅??。借异熟名通
    称异熟智。体是一行相分五。故前说言五行
    相智。唯善无漏名五圣智。此中有释。初有
    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第二入无相位
    所得圣定。第三一来不还所得之定。薄贪等
    故尽欲惑故如次应知。第四通不还及罗汉
    所得之定。现法乐故后异熟故如次可配。第
    五唯在于无学位常行无相心故。准小例大。
    大亦有五。初在地前。第二初地。第三前七地。
    第四后二地。第五如来地。然此文中释自体
    智云。无漏故名圣。岂言唯是异生者定乎。今
    寻文相。亦可善故名圣即在异生位。无漏故
    名圣在于圣位。此非纯圣。故第二智方名非
    凡所近也。第八圣五支三摩地者。若依成实
    论云。经说圣五支三昧。谓喜乐清净心明相
    观相。喜乐是初禅二禅喜相同故。名为一支。
    第三禅以离喜乐别为一支。第四禅中清净
    心第三支。依三支能生明相观相。是明相与
    观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故名观相。
    能泥洹故名为圣。今此论文四静虑中。诸贤
    圣定各一为四。审观安立断除结缚所有圣
    定为第五支。文分为三。初标五支总别引
    经。二别引五支经释。三问答五支定相。别引
    五支经释中。释初支有十六句。初六句是法
    说。次十句喻说。中辨彼说静虑中离生喜乐
    喻说。通喻四静虑相及喻第五。基云。法中离
    生喜乐一句诸静虑不同余可通有。定生喜
    乐已离喜乐。清净静虑是四静虑差别性故。
    如前已释。由余五句可通有故。由此后诸支
    中更无法说。但释喻说有异。譬如黠慧能沐
    浴人或彼弟子等者。西方沐浴有容沐浴人
    师及弟子故以为喻。铜器蚌蛤器者喻为离
    欲生喜乐故。教授教诫者。沐浴时以铜器等
    盛灰澡豆细沐浴末。今以言教犹如彼器。教
    之所诠能顺于彼出离寻等诸善净行。如彼
    灰豆细末。此即无间道。以水洗灌即解脱道。
    以寻清净故。沐浴搏者。西方浴讫以余甘子
    切碎曝干为末。以生胡麻香油和之。令其润
    腻不硬软方以涂身。取其香洁润滑光净故。
    沐浴搏即干甘末。此喻行者未得定前当除
    ?重。带津腻者喻喜和合。香麻谓得定后喜
    资润身如以油和。第二喻有六句。山者高义。
    出初禅故。尖顶者至一味胜解者。高山顶尖
    唯有一峰。第二定唯一意门。上品胜解离诸
    寻伺外散境故。泉喻内等净流出喜乐诸水
    故。山傍流出水大如车轴故名水轴。泉水上
    漫大如汲索故名水索。喜滋润如水轴乐滋
    润如水索。如前解释者。上云所滋润者。谓喜
    遍滋润谓乐。滋相应意如傍出。次五根如上
    漫。又云喜留二定故云傍流。乐三定故云涌
    出。亦可喜住内心故名傍流。乐遍外身故云
    傍出。此说轻安为乐。同小乘释也。第三喻中
    水喻离喜无寻伺定乃至喻华胎藏没在水中
    者。此言意显。第二定如水。因喜动涌如华出
    水华喻喜故。今第三定离喜无寻伺亦如水。
    其乐如华胎藏胞未开剖。犹在水中名华胎
    藏。与定相顺不动涌故如在水中。第四喻中
    有五句。超灾患者。谓八灾患谓寻伺四受二
    息。此显离下地失。鲜白者。显离自地失。次以
    长者四业喻定四用。如次配也。八经九经以
    为喻者。西方织叠八缕九缕而为一茎经。织
    作叠时其叠坚致。如此方作[联-耳]布四[联-耳]
    五[联-耳]方可坚致。清净鲜白者。如衣不薄堪忍
    寒暑等种种诸苦。周遍者。如无露处一切散
    动所不能侵。第五喻中。于所观相?@?タ业?br> 等如前释者。景云。如此卷前文修知见定中
    解及?@?タ业缴筅卸?〉认嘌浴J谴酥凶?br> 义者。此第五喻。总喻四定观如断惑。但举法
    说不举喻文。基云。谓前卷三十二相中第二
    十观察相法说言。谓有?刍?@勤恳到善
    取其相而观察之。喻况云。住观于坐坐观于
    卧。或在后行观察前行。故此言谓审观察三
    世诸行于能观察。又复观察。前四静虑说为
    四支。此第五支于前能观更审观察。此所观
    察即三世行。即在后行观察前行。是重观三
    昧也。或前之四支虽已观察此更审观彼三
    世境。于前能观察之所观察更复观察故。下
    问答中说言依审观察缘起三世诸法。又为
    断除无色结缚故建立第五。上来后四喻中
    并云差别者。除与前同显与前别喻故云也。
    问答定相中。二问二答。谓四静虑中所有贤
    圣心一境性者。圣人所得四静虑中通漏无
    漏心一境性名圣三摩地。及于安立审谛观
    察如是名为圣三摩地者。依定所发观察圣
    智亦名三摩地。第九有具圣正三摩地中。文
    有三。初问次别辨相后此中慧为导首下。释
    先后次第生起所由。辨相有三。初解圣当知
    善故名圣及无漏故名圣者。圣人所得善有
    漏定。若无漏定皆名圣正三摩地。次解有因
    有具。后释正三摩地。若是时中舍邪见等下
    说是。第二文有三。初列因具名。次释因具所
    以。后云何正见等下释因具相。景云。因谓七
    方便前生得善心种解脱分善根所起正思
    惟。须从此心受戒。即正语业命远牵引定故
    名为因。具者。即七方便中所起三慧。为正见
    及正精进正念。此三于三摩地为近资助。立
    之为具。基云。据实八道支在见道后位。若在
    见道前虽名正见而非道支。虽有彼行相而
    未建立。至修道位方得道支名故。今异生位
    亦名正见等。其见道等位虽不立道支。圣正
    三摩地彼位即有。故正见等于彼亦成。然由
    正见引定助定。二位俱得通名因具余则不
    尔。释相中。谓先了知世间实有真阿罗汉正
    行正至等者。景云。生得善中能了因果名正
    见等云云。此念即是三摩地相似等者。基
    云。分是类义。是三摩地相似分类。此念俱时
    亦有正三摩地。然未是圣正后能断能满方
    名圣正念。俱有定故言亦兼。第十金刚喻三
    摩地中。谓最后边学三摩地者。既云最后边。
    故知唯是一念非多刹那。而对法第十一云
    通取加行无间二道为金刚定者。三藏云。最
    后加行道生最细现种已灭。最后无间道生
    最细随眠已灭。名有功能。总此二名为金刚。
    下以三义释。一最第一者作用。一以断惑集
    善辨无学果。二用究竟故。二最尊胜者。于学
    行中最尊最胜。为诸菩萨之所宗仰三极坚
    牢如世金刚。得此名下以二义束释此金刚
    喻定。依萨婆多正义总有千九十六。谓依未
    至定百六十四。乃至第四定亦尔。空处五十
    二。识处三十六。无所有处二十四。广说如婆
    沙二十八卷。今大乘宗二乘依九地色六无
    色三。菩萨唯第四静虑。唯识有二义。一云此
    现在前已得四智?重惑种一时舍故。二云
    此时异熟识在解脱道位四智方起。广如彼
    说。上来别释经宗要有三。中解二说。自下
    第三释等至。上列有六。下文分四。初解五现
    见三摩钵底。文分为四。初引经标。二释现见
    等至义。三出总略体性。四别释行相。修道所
    断烦恼制伏对治者。是初现等至。断灭对治
    者。是第二现见等至。及观察断者。是后三等
    至。与小宗不同。彼云。一观自身三十六物种
    种不净。二除血等唯观白骨。上二通凡圣得。
    三观骨身识在中行亦住今世亦住后世。即
    初二果未离欲故。四观骨身识在中行不住
    今世唯住后世。即不还果已离欲故。五观骨
    身识在中行不住今世不住后世。即阿罗汉
    漏已尽故。初二名现见。后三由现见缘之所
    起故亦名现见。广说如婆沙第四十卷。今则
    不然。五皆圣得观。明了观故名现见。总约
    伏断出五现见体。故云此总略体性。别释中。
    初二观论有两番释。初番云。初不净观正是
    念住。以方便念住而为依止。第二不净观即
    后念住。以初念住而为依者。第二不净观
    者。此约所依加行根本缘起差别显二不净
    观。初缘不净后骨人故。最极通达者。是青瘀
    等观等者。此说白骨观是不净观中最极通
    达义。是青瘀等。后胜次第未后逾越贪等观
    义。第二番云。初不净观观察内身。后不净观
    通达法性。此依所缘境界事理浅深缘起差
    别。显二不净观。根本观中不净境及性二类别
    故。是故前言断灭对治。观识流转者释别观
    察断。即后三观。谓观识断与未断。观察此识
    生灭相续是极句。或观生身或观刹那二种
    识转。此上总释观察断义。日夜等者。如俱舍
    云。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
    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
    为年。牟呼栗多此云须臾故也。观察有学未
    离欲下。别释三等至。俱住二世者。现在未来
    识俱有转故。唯住他世者。唯未来世识有
    转故。俱无所住者。二世无转故。第二胜处
    遍处指如前说。谓前八解脱中已对辨讫故
    此不论。四无色定即四无色解脱。决择等中
    释四无色不异解脱。故亦不解。第三辨无想
    等至中。云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者。入无心起
    有心。此说于定下说于果。若生于彼唯入不
    起者。唯识第七略有二释。一初生无心中有
    未有心故言唯入。二云初生有心后住无心
    故名为入。不尔初生本未起心云何名入。先
    有后无乃名入故。其想若生从彼没者。彼一
    说云未后无心。若彼正没犹未有心不起
    润生心等故。下界中有初生名想。若生便从
    彼正没故。二云未后有心。其想若生润生
    心等起名从彼没故。余门如唯识此论五十
    三对法第二显扬十一等解。第四解灭定中。
    已离无所有欲者。通据断伏。依非想处相而
    入定者。谓于此上心染生厌舍等者。非想非
    非想心本厌无所有处而起。今求灭定还厌
    非想非非想心令其不起。心便寂灭。故言依
    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依灭尽相而入定者
    亦复如是者。缘非想心不作厌背解。直作心
    法欲尽之解。如是渐渐九品心灭。前厌舍心
    心便寂灭。依初修者未得自在。今任运作非
    想处行相。诸有想心任运灭尽与前相似故
    言亦尔。是久修者任运成故。或初缘有为作
    厌舍想心。后缘无为行厌舍想心。厌舍义同
    故言亦尔。此有二种谓行时住时等者。景云。
    初定心有彼寻伺起言说故名为行时。二定
    已上心渐微细离寻伺故名为住时。基云。初
    定有四识身心上外缘如人出外故言行时。
    此时三行犹在今说次第。二定已上心不外
    缘如在家中名为住时。灭三种行。二定灭识
    行。四定灭身行。灭定灭心行。故言次第灭三
    种行。次第起者。依未自在者作如是说。得自
    在位如前。又说。任运能入起一切地故。任
    运能入等者。虽远方便心有期愿。若到此时
    任运出入故。出定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者。若
    依小乘婆沙正理及成实论等皆广说之。且
    引正理第十二卷云。如契经说出灭定时当
    触三触。谓不动触无所有触及无相触。何者
    云何触此三触。有说。灭定起心相应有空无
    愿无相三触。如其次第出灭定时触于三触。
    有余师说。识处空处心相应触名不动触。此
    二纯作识空相故。无所有处心相应触名无
    所有触。无先所有故。非想非非相应触名无
    相触。想无想相不分明故。即由此故说四无
    色。若有想定从灭定起心通有漏无漏。灭定
    起时或逆次第入诸等至。或逆超越入诸等
    至。容有起灭定心现在前故。复有余师说。唯
    约无漏。有处缘涅??心起灭定时言触三触。
    以无漏故名为不动。无所有处地所摄故名
    无所有。缘涅??故名为无相。解云。如摩诃俱
    稀罗经作如是说当触故。此三师各释不同。
    初师说者。谓我我所执掉举名动。空无我行
    能对治行故。能破动故名为不动。不动相应
    触名不动触。贪心执境摄为己有。有所执故
    名所有。无愿三摩地能断所有名无所有。余
    如前说。生死十相。涅??中无为无相。无相即
    定。缘无相故为无相。余如前说。此是是三
    触体性。无心时无此等触。出时忽遇名门中
    行。忽偶壁等。是谓三触之义。第二说者。谓
    识处方便唯观于识。空处方便亦唯观空。无
    异想故名为不动。彼相应触名不动触。根本
    地中虽通异相从方便说皆名不动。无所有
    处无先遍识所有名无所有。有顶地中无有
    想无想二分明想故名无想。乃至有顶不可
    言无想故。四无色皆名有想。是谓三触体。起
    灭定心通有漏。若有漏者。若逆次入非想等
    至。名触无相触。若逆超入无所有处及无漏。
    逆次第入无所有。皆触无所有所。若无漏逆
    超入识处。名触不动触。虽不定得入空处。以
    二处皆名不动触。一即是其名。又释。此师非
    萨婆多正宗义。是异师许从灭空处等故作
    是释。第三说者。但取一念无漏无所有处缘
    灭谛涅??。以约谛是无漏非有漏故名不动。
    约地名为无所有处。约所缘名无相。彼相应
    触具三种名。入彼心时名三触。今此文中有
    二师释。初此与婆沙正理等异。谓出定时多
    由三境。一缘有境而出定时无我等动触者。
    此缘内身作无我行而出灭定不为我慢等
    动。二缘道谛道能取境。今出灭定能缘境。道
    谛为境名取境。取境不生贪等。触无所有触。
    以道不能增长贪?等或名触无所有触。相
    不思惟故缘无相界。是故说言触无相触者。
    若缘灭谛出灭定时。名缘灭境离众相。二云。
    此依未自在义要次第故。以定心出触不动
    触是空等持。触无所有触是无愿等持。触无
    相触是无相等持。依自在者。超一切地随其
    所起定或散缘理缘内缘外触三种触。内三
    有体名境。外六尘名境境。无相理名灭境。
    由入灭定折伏心已烦恼不动。三根不扰非
    相所乱。唯以善心而出于定。今观文意多依
    定心出触三种触故也。下通结之

    瑜伽论记卷第四(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