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四(之上)

    论本第十一

    九地明境分之为三。初二地是境体。一切皆
    以识为性故。次三地是境相。?细异故。后之
    四地是境界位。定俱不俱心无故。体二易知
    难知为前后。相三?细成三三品为前后。位
    四中定散有无。初二胜劣为前后。后二显隐
    为先后。此下四地明位故文来也。于中初地
    名三摩?涠唷4嗽频纫?>稍迫?μ岫锫砸病?br> 基师解云。此有七名。一云三摩?涠唷J吐劢?br> 云。谓胜定地离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
    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此卷下云。非
    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
    所引故。即以三义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
    等。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能引所引俱平等
    也。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旧云三昧讹也。三
    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旧云三摩跋提讹也。
    四云驮衍那。此云静虑。旧云禅义不正也。或
    云持阿那讹也。五云质多翳迦羯罗多。此云
    心一境性。质多名心。翳迦云一。阿羯罗云境。
    多云性。旧云一心略也。六云奢摩他。此云止
    也。七云现法乐住。六十三中解等持心一境
    性奢摩他及住义。此诸名中其等引地释有
    三解。如实义者通有心无心唯在定位一切
    功德。等引三义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非此
    地。三摩地名目别境中定数。通摄一切有心
    位中故。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释论中四句
    分别。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
    地。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
    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殊唯说五现见等相
    应诸定名为等至。静虑通有心无心有漏无
    漏染与不染。依色四地非余地处。然诸经论
    就胜多说色地有心清净功德名为静虑。心
    一境性体即等持。通染净故。以心一境性释
    等持故。奢摩他唯有心位非无心。唯净位非
    不净。唯定位非散心。现法乐住唯四静虑根
    本非近分。净无漏心非散及无色。由此等引
    通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总宽通故偏
    立地名也。景法师云。三摩?涠嘤志擅???br> 者语讹。泰云。三摩地又旧名三摩跋提者语
    讹。是二师言有相违也。今谓三昧即三摩地。
    当如基师之所说。所以知者。以成实论云五
    圣智三昧。此论十二云五圣智三摩地故也。
    新罗元晓师云。三摩地之与三昧名义各异。
    所以知者。如金光明经第三卷中明十地定。
    初三地定名三摩提。后七地定名三昧。其若
    一名而译有讹正者。何故一师译经之中或
    名三昧或名三摩提。故知异也。今谓之不然。
    彼经云三摩提者。即今所言三摩?涠啻嗽?br> 等引。彼云三昧者。旧翻名正受。即今云三摩
    地翻名等持。二义别故。上上各名影略互显
    也。但恐晓公不别地提二字滥作斯难。然复
    勘新翻十卷金光明经。十地定皆名三摩地。
    此即译人解音不同也。就此地中。先结前生
    后。后开互解释。于中初开列五门。二依门
    释。前中复二。初颂列五门。次长行属当颂文。
    最后众杂义即入第五诸经宗要。其宗要中
    释下所列八解脱等诸法相经。其众杂义亦
    解诸经散杂众义。俱释经故。故成一门。于安
    立门唯解静虑不解解脱等持等至。下宗要
    中方释三故。依门释中有四。一总标。二安立。
    三作意及所缘。四释经。三四合明故为四。
    既总标中有二。初标四门。后随别释。四静
    虑名如前第五卷记释。废立增减如六十三。
    等持中有十一门。不释第十一。易故。又声闻
    地方释。四修定者。一为得现法乐住。二为得
    智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得漏尽。五圣智者。
    谓自体智。补持伽罗智。清净智。果智。入出定
    相智。圣五支者。现法乐住为四。审观缘起法
    及为断除余法结缚为第五。有因有具圣正
    者。正见正思惟语业命五名有因。正见正精
    进正念三名有具。此七支与圣正三摩地为
    因故。等至中有六门。八胜处十遍因解解脱
    已略解讫。更不释之。决择等中释四无色不
    异解脱故亦不解。安立中初总后别。由此定
    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者。谓由持戒心便无
    悔。无悔故欢喜。欢喜故安乐。安乐故得定。故
    此等引非于欲界。亦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
    正观察。别中有四。一安立离生喜乐。二安立
    盖障。三安立支分。四安立定名。初中有三。初
    引经标。次随别释。后世尊于无漏方便下释
    三摩地与解脱前后妨难。欲所引喜等显示
    所离。所证转依无为名离故。又五法修习圆
    满者。显由转依所生之法。欢喜俱以喜受为
    性。无悔所引正深庆悦立二差别。安乐俱以
    乐受为性。离诸?重所引调畅畅调所引二
    种乐果立二差别。前第五卷云。离生喜乐。然
    此二受俱是适悦。皆由意生总名为喜故。此
    但言说离生喜。不尔诸文使为乖角。欲所引
    中不说舍者。欲所引舍而非忻乐厌恶欲故
    而非所断。不善引舍不善性故正是所断。故
    说不同。问曰。杀生要须?恚业道究竟与?
    恚俱。?是戚性。云何得与喜俱。解云。下决择
    云?与喜俱。故无妨也。欢者谓从本来清净
    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等者。此中意说。加
    行道位方修等引故。住资粮方修净行持戒
    清净生无悔等。于修定时前远方便要先戒
    净名资粮地。非要入位方修等引。释前后妨
    难中。有三经不同。一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
    二前说解脱后三摩地。三说二俱时。上来所
    引离五恶法先说解脱修习五法后说三摩
    地。当第二经。既此相违。故今解释。此中根本
    定名三摩地。断伏烦恼名为解脱。由无漏中
    多依根本地断诸烦恼故。先说三摩地后说
    解脱。非不依近分先断烦恼后得根本。于有
    漏中多依近分以六作意先伏烦恼。以第七
    加行究竟果作意入根本地故。亦有第七作
    意。在近分地为解脱道。后方得根本故。此中
    言由证加行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
    三摩地故。不尔便违对法等说。第七作意在
    根本地。俱句之中作意及定俱是无漏。解脱
    俱者断烦恼种。谓加行究竟作意在未至定
    所引果作意入根本定名三摩地中。此定俱
    时是解脱道证无为解脱。故说三摩地与解
    脱俱。非加行究竟作意俱时之定名三摩地。
    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等者。此说前方便在
    未至地依根本地起无漏无间道。此二所引
    解脱道俱三摩地中。此能断惑名解脱俱。非
    谓前二有漏作意能伏惑者名余无间道。此
    不与三摩地俱。所引解脱道亦不入根本故。
    有漏无漏皆言方便者。未得无学果满名为
    方便。以说断惑为解脱故说初离生喜。余定
    生等则可知矣。或此俱句即未至地无间道
    名三摩地。此能解脱障故名为解脱。与前三
    摩地及解脱体不同以为俱句。所望别故。第
    二安立盖障中有二。初明盖相。后明食非食。
    盖相有二。初标列。后别释。?干蛩?吒侵小3?br> 别释相。后合立为盖所由。不守根门等。如声
    闻地说。心极昧略。如唯识论说。解合立盖中
    以二复次释之。掉举恶作盖中。初列释二相。
    后解合立盖所由。所由中有二复次。初解俱
    缘亲属等处所同故合立一盖。后解行相相
    似故合立一盖。前别解恶作相中有三时。初
    谓在俗时。次我本何缘少小出家等者初出
    家时。后或因追念昔所曾经等者出家后时。
    解行相似文亦有三。初又于应作不应作事
    乃至非作反作释初二时悔。应作不作非作
    反作皆通在俗初出家故。次除先追悔所生
    恶作后生恶作差别。第二释前出家后时所
    起恶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等者。除则在俗
    时所起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者。初出家
    时所起恶作犹未能舍。次后复生忧恋恶作
    者。念昔曾经戏笑等事所生起故。此又出家
    已后一种恶作差别。上来二种摄前三时所
    有恶作。在俗恶作其处可起。与掉举境界可
    同。出家初起恶作行相不应起处名非处恶
    作。故论第三总结文云。次前所生非处恶作
    及出家后时所起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
    相相似。非但同境。恶作忧恋与掉举合立。其
    出家后二境不同。悔亦忧恋故合立盖。非掉
    举体不遍染心。然行相增。此时非有。说处不
    等故。与唯识理不相违。疑中。于师者佛僧二
    宝。于法者理。学者行。诲者教。证者果。即教
    理行果四法宝也。由于三宝怀疑惑故不能
    趣入勇猛方便道及正断寂静灭谛。或方便
    者加行道。正断者道谛。静者灭谛也。下明食
    非食。食者资长义增生盖缘。非食者断灭盖
    法。若能于此远离染心等者。唯举净妙相之
    所以也。九恼事者。如五十五说。法光明者谓
    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者。闻思修慧如次
    配之。观察诸法通上三慧也。又证观察能治
    ?干蛩?吆陂?者。证谓修法慧。谓于定中触
    慧会名证。由法光明闻思等慧除痴及疑。在
    修慧位能除?杆?R阅芟粤酥罘ㄐ怨拭??br> 光明。以为非食。笑者谓如有一或因开论或
    因合论等者。显说话名开论。隐密约喻说话
    合之令解名合论。开口而笑名现齿。喉中出
    声名哑哑。九种住心者。如第三十卷声闻地
    对法第十等释。有缘缘起者。有缘谓果法。缘
    起谓因法。第三安立支分中有二。初依地立
    数。后明废立。初中释名。支谓支分如觉道支。
    萨婆多说。定是静虑亦静虑支。余是静虑支
    非静虑。如实义者。如四支军。各对治故。舍念
    知三依于定位同能除障名内等净。净诸障
    故。余名可解。辨体谓七。以初二定乐受故。
    内等净体非信故。三藏云。除朱定余二定中
    皆立有支。若有漏净定中寻伺二种与修慧
    俱。随修何功德时于前方便得有寻伺。若至
    根本即无寻伺。若在有漏八正道中即立寻
    体为正思惟。就无漏八正支中若后得智俱。
    即于寻伺数立正思惟起言说故。无分别智
    同时八正就一慧体义说为二。离邪见故名
    正见。离邪思惟故名正思惟。以证智非言说
    因故不就彼寻体立正思惟。以十地经云何
    故净觉人等。故知后得智起说与寻相应。欣
    乐二种一体义说。若令意识心悦适边名喜。
    若令赖耶及色身适悦边名乐。此依对法文。
    若依瑜伽置言。令所依赖耶悦适名乐。赖耶
    虽知恒是舍受。然在地狱等苦处亦令所依
    赖耶不多安适。若在人天乐处即令赖耶悦
    适安稳。初二定中虽明喜乐俱喜受性。以明
    功德及烦恼与受相应门。但言初二定与喜
    根相应不言与乐俱。次废立中。初定寻伺为
    取所缘等者。对法明三。谓寻伺为对治。喜乐
    为利益。定为所依。此中说四。泰云。总以三义
    释静虑支。将对法三摄此四故。此中说支略
    有二者。恩重加喜乐等利行者故。若法有此
    二义立定支。余慧思等无此二义。故略不说。
    基云。此中说寻伺为取所所缘者。观随应境
    为能对治。定为所依。喜领所得。乐除?重。适
    悦心受名喜。能怡悦身即名为乐。?重在身
    乐生彼灭名之为除。非除下惑。除下惑者。唯
    寻伺故。即显诸处说利益支有二义。一领所
    得境。二除?重障。第三四定以领所得即除
    ?重。更无别体。具二能故。适悦诸根舍?重
    故。诸静虑中虽有余法然此胜故。于修定者
    为恩重故偏立为支。然此禅支义广分别者。
    至六十三更当释之。第四安立定名中。先释
    别名后释通名。初中。乃至第四定云舍念清
    净差别应知者。解差别有二解通明四静虑
    差别。如有寻有伺寻伺寂静。喜寂静。乐寂静。
    舍念清净等。二解但对三禅以明差别。三禅
    亦有舍念不名净。未离以上烦恼等故。第四
    静虑由离障尽故。舍念得清净名故。故云差
    别应知。下释通名有五。一增上心。二现法乐
    住。三彼分涅??。四差别涅??。五出诸受事。文
    分为四。第三第四合分别故。增上心者。定体
    名心。即由定体清净故能虑。亦可由同时心
    王有清净。令彼定数正审思虑。现法乐住中。
    初解乐。次解现法住。后解无色不名所由。领
    受喜乐者。谓喜受安乐受。安乐者轻安乐。舍
    乐者舍受乐。悦身心乐者所怡悦乐。乐住者
    六十三说。系心于内不流散故住能引乐名
    为乐住。由此菩萨地言。有漏乐者三界所系。
    无漏乐者是不系摄。今依身心俱有四乐。喜
    乐乐乐安乐舍乐。故四静虑得乐住名。欲界
    无后二。无色无初二。故虽乐现前不名为乐
    住。又喜乐初二禅乐。安乐是第三禅乐。舍乐
    是第四禅乐。身心乐者简无色界非乐住所
    以。难云。第四有舍受。舍受名舍乐。四空有舍
    受。应亦名舍乐。故今解云。彼唯有心乐。此有
    身心乐。故但此名乐住非四空。阿练若?刍
    便生讥论言我今问彼超色无色寂静解脱而
    不能记等者。此意说言无色定名超色。无漏
    定名超无色。此二名为寂静解脱故。今为说
    无色界定非为乐住。色四静虑名寂静解脱。
    是现法乐住。有释。超色无色者。非过外故云
    超。以至极处故云超也。如喜为二禅极等。由
    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者。
    净定无漏定味定名为一分。断彼味定名诸
    烦恼一分断故。有寂静义名为涅??。以是有
    为速动非是无为决定疑寂名彼分涅??。净
    及无漏体是有为实非涅??。但据无惑与彼
    涅??少分相似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或净
    四静虑现行烦恼一分断故种子未断后还退
    生非决定故名彼分涅??。言非究竟故名差
    别涅??者。由离烦恼随分寂静假说涅??。非
    是究竟寂静。故言差别涅??。第五名出诸受
    事中有四。初标四出引经证成。二与五顺出
    离界展转相摄。三因释六出离界经。四释离
    诸过失名出离依。初中有三。初标四出离。次
    解出离经。后问答辨。出离有三义。一不行义。
    二灭?重义。三离染义。初定离忧具此三义。
    二定离苦唯有灭?重义。染初已舍后犹行
    故。后之三离具?重灭及离染义。无相离舍
    要无学位。余位分离不得离名。解出离经中
    有二。初解离忧经。后例离余经。如是于余随
    应当知文是也。知序者。序谓根由。能发相者。
    谓根境等。无知种子者。以无知人多起忧故。
    此皆名序。设非染忧亦说由痴起。又烦恼种
    皆能起忧。无知为本但说彼种由此不善忧根
    之性。由痴被损离欲须舍。余亦随无无知灭
    故。设有分别而非俱生。离欲亦舍。俱生忧根
    伴类舍故。问答中有三。初诸根相。次明苦根。
    后释无相。初静虑中苦根?重犹未断者。由
    诸忧根无知等引。彼离染时一切不行?重
    亦舍。设于无上法??慕愁戚亦无知引。故离
    欲舍由诸苦根有不由痴引离欲犹行。故彼
    ?重无堪任性二定方灭。问苦根离欲起?
    重二禅灭。喜乐离下舍。?重上地除。答苦根
    所依及寻伺初定有故二禅灭。喜乐所依无
    别引。离染之时?重亡。若初静虑已断苦根
    是则行者入初静虑及第二时受所作住差别
    应无等者。此意说言。初定灭忧二定灭苦。由
    此虽有现法乐住遂成差别。若初定中已灭
    苦者。二定无别现法乐住应无差别。经说。
    静虑出受差别住成差别故。又此断受有差
    别故。初定寻伺不寂静?重不断灭。二定方
    寂静?重方断灭。若初定中苦根已断此别
    应无。又无相者等。景云。无学人无漏定心缘
    真如境名无相。以烦恼相应舍根为烦恼杂
    或为烦恼缘缚并是舍根体上?重。今说能
    缚舍根惑种名为随眠。于无相定中灭其惑
    种名灭随眠。非灭现受名灭舍根。以无相定
    中必有受故。以受非烦恼性。诸受种子不名
    随眠。故云非彼诸受得有随眠。而缘舍受烦
    恼断故说舍受断。彼烦恼品?重说名随眠。
    泰云。无学之人空观之时取相舍根种子永
    灭。随眠刚纩名为?重。?重无余断故名灭
    现行。何者。住无相定必有缘相舍故。今舍现
    起缠种名随眠者。依名说故。非彼喜乐诸受
    得有?重随眠。断杂彼烦恼故名断。彼烦恼
    品诸受种子名为随眠。基云。有漏舍种子为
    烦恼缚假名为?重。入此定中说之为断。现
    行无漏舍假名现缠在定犹起。非彼诸受为
    烦恼染。得有随眠。即此随眠说名?重。非无
    漏受而无种子。有释。非灭现缠者。非灭相应
    缘缚烦恼所缚舍根之体也。谓此举能相应
    烦恼等而取所缚舍根名现缠。非灭此现缠
    也。又此舍根实通九地。今约唯舍之地故说
    五地。第二与顺五出离界展转相摄文有三。
    初牒释出离言。次释妨难。三杂释经。由欲恚
    害出离即说乃至乐根出离者。初欲出离即
    不净观。次恚出离即是慈观。后害出离即是
    悲观。此三出离即是忧苦喜乐四根出离。以
    慈悲通在四静虑得。第四静虑中慈悲即是
    四受出离。由色出离即是说第四静虑舍根
    出离者。此得空处定。离色欲故。即是等四
    定舍根出离。由萨迦耶灭者。即无相定离三
    界染最后尽时说无色界舍根出离。此后二
    种合名出离舍舍根。顺出离言有何等义由
    住此者能出离故名顺出离者。住此观者是
    无学人随顺此观名顺出离。不说由此出离
    于彼者。不说凡夫学人由此五观出离于彼
    贪恚害等。言为离欲者说此界者。为已离三
    界欲人说此五种顺出离界。释难中。彼诸出
    离虽复同时等者。欲恚害三虽同时断。然约
    方便别修三种对治别立三也。下约三人别
    修三观立三出离。随彼三人烦恼偏增各作
    一观或慈或悲者。能出离欲恚害等。此上唯
    有一类对治故后出离无有差别者。第四色
    出离别依空处皆色观空一类对治。第五于
    四蕴身别修无漏空观一类对治。前后治别。
    不同前三同时出离差别分多。故云无有差
    别。云何猛利见者等下释经中有二十八句。
    初十三句离欲方便道。后与此相违下十五
    句正离欲道。此经意显由前加行后离欲道。
    阿罗汉身染受不行众惑不起。如红莲华水
    滴不着。故作五观名顺出离。初十三句中。初
    一句是总标其人谓猛利见者。次十二句别
    释其观。初中谓由观察作意者。于七作意中
    是观察作意此言是总。于胜事作意者释等
    随念欲。猛利功用作意者释猛利见者。云何
    于诸欲下别释十二句中。初八句不着欲观。
    后四句厌于欲观。问何故文但言观察作意
    而不说了相作意等耶。基云。今说阿罗汉究
    竟离三界欲作五种观故。谓离无色染加行
    究竟作意。前加行道是观察作意故。准此后
    文正断道中释其心善逝。云何谓住加行究
    竟作意故也。后十五句中。作意趣入等四一
    一翻前。文相可解。谓住加行究竟作意者。是
    离无色染究竟作意作意。此时正断诸惑。
    当得究竟心妙往道。名为善逝。谓善修习余
    作意故者。谓善修前观察作意等。景师通取
    前五作意名余。此说断位及断方便道位者。
    谓总结显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断位。及观
    察作意等断方便道位也。解者即解脱?重
    缚。脱者即脱相缚。并是现行。离系者谓离前
    二缚种子系。从诸欲缘所生诸漏除欲贪者。
    前方便中已偏厌故所以除之。损匮者。恶趣
    名损。乏善果名匮。于彼解脱超出离系者谓
    如前次第解脱诸缠所缘随眠故者。基云。谓
    解脱缠名超。解脱所缘名出。解脱随眠名离
    系。今解。于彼者。指上所说漏匮烧恼等是。解
    脱超出离系者谓如前次第。解脱诸缠名解
    脱。脱所缘相名超出。解脱随眠名离系也。谓
    依将得正得随念诸欲境等者。即未来现在
    过去如其次第诸欲境界也。第三因释六出
    离界经文有其四。初引证经释。次明别治行
    相。三释妨难。四释五六界差别。是故慈等于
    恚害等非正对治者。显初修行犹起我慢疑
    惑未除。为令折伏舍诸邪执建立此界。别治
    行相中有二。初约三类则治。后约六行别治。
    观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者。但有因果
    谛实所执我空名正道理。观察此故慢疑便
    灭。一恚二害三嫉四痴贪恚。菩萨地说。如次
    是慈悲喜舍四种对治。今言喜治不乐即是
    嫉也。舍治贪恚。不说痴者。以爱憎境非平等
    故。俱于此中而起舍行。但说治二。中境顺舍
    略而不说。实亦除痴。若离我慢于因解脱等
    者。不执我慢。离慢执缚名为解脱。于所证谛
    实等中便无疑惑。释妨难。云此诸出离定能
    出离一切恚等者。谓有难言。修慈等六定离
    恚等六种所治。何故前说是故慈等于恚害
    等非正对治。今释之云。此诸出离修习满位
    定能出一切恚等。前方便时不善修故。恚等
    过失容可现行。由此前言非正对治。初之四
    种天住所摄等者。景师释。此中判前门不净
    观慈悲胜色相为天住者。从所依静虑说为
    天住。以不纯是四无量故不名梵住。今六门
    中说四无量为梵住者。据能感梵福说为梵
    住。纯以具说四无量故。基云。慈悲二种通依
    禅修名为天住。别依无量修名为梵住。第四
    释离诸过失名出离依中有三。初标出离依
    有四种。二随别释行相所由。三结四种四时
    得失。第二文有二。初标因四人有别建立四
    种。后广释行相。因其谄诈说法是依非数取
    趣等者。有谄诈者计师为胜。覩相威仪遂便
    依学。今令依法不依于人。要与彼论分别决
    择自方证知非近于人而即证知。即于此中
    复有差别者。重释前依。佛顺世俗有二种言
    辞。一人二法。今令依法不依于人。不可闻佛
    随人之言便亦依人。佛顺世俗言辞不应执
    故。法又二种下释第二依。因顺世间说于文
    字以诠义理。不应但闻顺世文字即为究竟。
    故令依义。佛所说经或有了义等者。释第三
    依。虽令依义不得随自见取之为胜。故依了
    义经。了义四重相如余处。世尊或时宣说依
    趣等者。释第四依。人天因说识。涅??因说智。
    了义经中为初修说识。为久修说智。有闻初
    修便执为极。今为遮此故说依智。取究竟
    故。第三结中。略依四时失不失故等者。得法
    时于依法智生不依于人。任持时义可文持
    非文义持陀罗尼故。观察义时依了义非不
    了义疑智生故。法随行时者。法谓灭谛。随法
    谓道谛。修出离道时依智非识。此上四依从
    初行至后行。从?修习至细修习究竟成满
    如是次第。复次已说安立当知于此等者。前
    颂五门云。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摄诸经
    宗要最后众杂义。已解总标安立。自下第三
    段文合释作意及相二门。此中所缘即是相
    故。文合为三。初标起。次别释。后通辨。作意
    差别者下别释。中初释作意。后释所缘。初中
    有三。初标列七作意四十作意名。次别释四
    十作意行相。后以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相摄。
    作意体者即遍行数。修定慧时作意用增故。
    对法说。作意增长利益者。谓善顺奢摩他??br> 钵奢那故。然明七作意但约定地。四十作意
    宽通定散地。虽复通定散。而多分依彼位修。
    故于等引地明之。七作意相如下四十三卷
    三复次广释其相。并与四对治相摄。对法第
    九亦尔。二十八二十九说七作意与四作意
    三种瑜伽等相摄。皆广如彼。今略辨七门。一
    三慧门。景师解云。了相通三慧。后六唯修慧。
    基师云。了相一种通闻修慧。余六唯修。或七
    皆修慧。二名义缘。了相通缘名义。余六唯缘
    于义。三漏无漏。第八十说。皆通有漏。四三学
    门。了相加行究竟果作意通于三学。余五有
    学及以俱非不通无学。如下相摄中。五四道
    门。基师解云。了相胜解观察作意通于方便
    胜进二道。远离作意唯无间道。摄乐作意通
    四道。加行究竟作意通无间胜进道。第七作
    意唯解脱道。此依二乘修习四道。后品所有
    加行无间等皆前品胜进道故。菩萨不然。刹
    那刹那容具四故。义准应知。今依离诸地。了
    相胜解故通胜进引生无间。观察作意亦通
    加行。后品无间是前品胜进。故说第六亦通
    胜进。通依九地并七门作意实义如是。六十
    二说了相胜解加行道摄远离及加行究竟作
    意无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
    进道摄者。此依初离欲染别离上染加行道
    说。依容预胜进。不说后品无间是前胜进道
    故。加行究竟作意唯无间。观察作意依断中
    品进修道说唯胜进道。不说已后为加行道。
    亦不相违。第七作意为解脱道义准可知。故
    论不说。六以三瑜伽师相摄。基云。一者初习
    业有二种。一于作意初习业者。安住一缘勤
    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触证心一
    境性。二净烦恼初习业者。谓已证得所修作
    意。于诸烦恼欲净其心正勤修习了相作意。
    二者已习行瑜伽师者。谓中五作意已善修
    习。三者度作意瑜伽师者。谓住第七作意超
    过加行方便所修住修果故。准此三瑜伽师。
    二十八又说顺解脱分名初习业。顺决择分
    名已习行。谛现观后名度作意。即显了相在
    顺解脱。次五作意在顺决择。第七作意在谛
    现观后。若作此说。便与四十作意中有学等
    三相摄文违。七种作意皆通有学。初及第七
    亦通无学。由此故知三瑜伽师别依位配与
    七作意相摄义殊。两门自别。不可以三瑜伽
    师与七相摄。便显七作意三位亦然。不可于
    此浪生分别。然三瑜伽师二十八中总配七
    作意。不依三位配七作意。如在非学非无学
    具七作意。在有学位资粮道有具七作意。先
    依世间道进离染故。亦有资粮道不修七作
    意不修定故。加行道中方具七作意进离欲
    界九品染故。得现观后亦起七作意进离上
    地染故。七缘假实门。了相胜解加行究竟果
    三通缘假实。下明此三通摄胜解作意及真
    实作意故。观察作意唯摄胜解作意即唯缘
    假。余三作意一向缘实。以无间道唯缘如故。
    此就前门。余门随应。如下当辨。四十作意为
    十一类。一初二教义。二四念住。三二假实。四
    凡圣三类。五断初中后三类。六四类所缘。七
    六类修证离染。八四道。九四位修。十四类慧
    定离障而得自在。十一四类三乘因果所有
    作意。初四类为一通因。后七类唯在有学无
    学为别因。就别释四十中。缘法谓闻慧缘
    义。思修者名依多胜非境唯尔。闻等缘义修
    亦缘教故。胜解作意者。对法第十一云一向
    世间作意。真实作意者。对法云一向出世间
    及此后所得作意。即本智后智。此中所言以
    自相共相思惟诸法者。即后得智。缘真如理
    是根本智。有学作意有二。一自性者性是无
    漏。二在相续者约身分别。在学身中所有善
    作意若漏无漏皆名学作意。遍知作意等者。
    景云。或有加行后得心外缘如名遍知。不正
    证故不能断惑。或有遍知苦不观真如不能
    断惑。正断作意俱作二事者。遍知真如复能
    断惑。基云。遍知作意远加行道。正断作意近
    加行道及无间道。已断作意谓余二道。有分
    别无分别影像作意者。分别体境即三界心
    心所。以分别名摄三界法。五法之中相名分
    别之分别也。此二作意境体是一。观止别故
    分为二种也。对法第十一说。有分别影像
    者。谓胜解作意定慧所缘境。无分别影像所
    缘者。谓真实作意定慧所缘境。彼依有漏作
    意止观名有分别影像。体是虚妄分别故。无
    漏止观名无分别影像。体非虚妄故。此中依
    所缘境名分别体。能缘止观分成二种。故不
    相违。事边际所作成辨者。景师云。依下文判。
    前二位在地前。此后二在见修无学。无分别
    智缘彼真如即是身受心法通体遍满一切名
    事边际。所作成辨所缘作意中先就因辨。以
    其因中亦有随分所作成辨道理故。谓我思
    惟如此如此者。谓缘因中自断苦集非一重
    言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反缘因中修
    证灭道。灭道非一重言如是。当有如此如此
    者。复令众生当有如此断除苦集。苦集非一
    重言如此。如是修证灭道。灭道非一重言如
    是。次缘于果故言及缘清净所缘作意。下相
    摄中指缘彼因中。先所作事通七作意以为
    初门。指缘佛果以为后门。唯摄加行究竟果
    作意。于其修位更无别境。远缘向前三种境
    界。所作成辨所缘作意者谓我思惟如此等
    者。依下文判唯在无学佛果。今此文中先因
    中自利利他辨作意。后就果辨。言谓我思惟
    如此如此者。无相见道止观因缘理故总名
    事边际境。于修位中更无别境。远缘前三境。
    又前三境若在佛地总名所作成辨所缘作
    意。基法师释。事边际所成辨与对法论及下
    二十六相违。至彼当释。言事边际所作成辨
    所缘作意者。此有两释。一释同对法。谓初是
    尽所有性。尽所有性谓蕴界处诸法体事唯
    尔所故。如所有性谓四圣谛十六行真如一
    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寂静空
    无愿无相。此唯谛理。或以谛门或以行门或
    以诸法?焱相?呕蛞越馔衙拧S谇霸檀??br> 处以义差别了知道理名如所有性。所作成
    就体即转依。即显初体。尽所有性唯后得智。
    如所有性通本后智。所作成辨即菩提涅??
    二种转依。此中事边际所缘身受心法即尽
    所有及如所有。所作成辨即二转依。谓我思
    惟如此如此是后得智缘法自性。若我思惟
    如是如是者是后得智缘法差别。当有如此
    如此是根本智证自性。当辨如是如是者是
    无分别智证差别。虽真如性非法差别。由加
    行作差别行。正智随印证之。亦说为二。或我
    思惟如此如此谓后得智因。若我思惟如是
    如是是本智因。当有如此如此是后智果。当
    辨如如是如是本智果。此上总显菩提转依。
    清净所缘是涅??转依。此解虽顺对法。不顺
    下与七种相摄。第二解云。此与对法所说不
    同。事边际者谓缘现在身受心法事理边际。
    所作成辨者谓现所作当辨事理。此有三释。
    一云。我思惟如此如此者是散心所缘。若我
    思惟如是如是者是定心所缘。由作此散心
    思故。究竟当有如此如此决断果遂。作是定
    心思故。究竟当辨决断果遂。二云。思惟如此
    如此者是缘本质相。由此思故当有如此如
    此决断果遂。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是缘影
    像相。由此思故当辨如是如是决断果遂。三
    云。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者是缘法自性。由此
    思故当有如此如此决断果遂。若我思惟如
    是如是者是缘法差别义。由此思故当辨如
    是如是决断果遂。此上总显有为成辨。虽违
    对法而为与下七相摄文相顺。及缘清净所
    缘作意者。此有二释。一云。缘真如作意。二
    云。缘此无漏作意。以为所缘故云缘清净所
    缘作意也。胜外思择作意谓最初思择诸法
    者。此是思慧。奢摩他而为上首者。依等引位
    胜解思择。寂静作意谓最初安心于内者。此
    思慧位等持安心。?巢?菽嵌??鲜渍摺N?br> 修慧位所修等引。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
    智见者。慧为方便满成慧故。由寂静作意故
    生长轻安者。定为方便定成满故。一分具分
    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
    意故于诸结中得解脱者。五盖九结实通现
    种。现行相增今偏说为盖。种子难断相沈细
    故。今偏说为结。故说别断。对治作意者谓由
    此故正舍诸惑任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
    者。景师释。谓无间道起在现在即证数灭名
    任持于断。非谓解脱道起名为任持。基师释。
    对治作意摄无间解脱道。顺清净及观察近
    远二胜进道。或清净智非四道摄。六随念者
    谓念佛法等如菩萨地说。自然运转作意者
    谓于四时一得作意时者。下相摄得第六七
    意时。离第九品染无间解脱道。二正入已入
    根本定时者。由得此二作意故能正入根静
    虑。此前二时是见道前方便。三修现观时由
    前方便得入见道及与修道修于现观。第四
    时者阿罗汉位正得谓无间道。已得谓解脱
    道。第三七作意与四十相摄中。先明七作意
    相。然随文辨相摄。了相作意能了下地?相
    上地静相。此初作意闻思犹杂。自此已后一
    向修相。数数思惟此?静相数起胜解。名胜
    解作意。由习此故。初断道生彼俱作意。名
    远离作意故。诸上品烦恼及?重皆悉已断。
    复欣乐上断。见上断功德已。触少分远离
    喜乐。为除?该吒词?尴熬裁钭饕狻R栽?br> 其心。名摄乐作意。如是行者方便善品所资
    持故。令欲界系中品所摄烦恼缠垢不复现
    行。因此为欲审察烦恼断与未断。复更作意
    观察。便生随顺静相。名观察作意。如是行者
    数数观察进修对治。为令欲界一切烦恼于
    暂时间得离系故。此对治道相应作意是初
    静虑最后加行故。加行究竟作意。由此欲界
    下品烦恼一切不行。从此无间证得根本最
    初静虑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此中
    断上品惑道初起难。故二作意为加行。断后
    下品地满亦难非初修。故一作意为加行。前
    品无间可有后品加行义。故断中三品不说
    加行。后品无间可有前品解脱道义。不说断
    前六亦有解脱道。断后三品地满入根本地
    故。说第七作意为解脱道。明七作意相已。当
    随文辨。了相摄缘法缘义者。基云。此有二释。
    一云。了相通闻修慧故摄二种。一云。了相唯
    修慧。此说初起修亦缘于法故说摄二。前说
    缘法是闻慧。此说通修慧。前狭后宽不相违
    也。今因此文辨色界中三慧阙具。有义色界
    亦有思慧同成实说。彼云。三慧欲色一切如
    手居士生无热天彼中说法。若人说法必思
    其义。故知色界亦有思慧。无色界中唯有修
    慧。故此文云。了相作意摄缘义。前云缘义作
    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既不言摄缘
    义一分但言摄缘义。故知了相通思慧也。又
    论既云了相犹为闻思之所间杂而言定地作
    意。故知色界亦有思慧。景云了相通三慧者。
    盖谐此乎。又对法第九卷说。由胜解作意为
    所求义发正方便。范师释云。此重释胜解作
    意。为所求义者。为所求下应断上应得义。言
    发正方便者。发起修慧断惑方便。所有闻思
    相应作意与前别者。前不为闻思所杂。此唯
    取闻思相应。此疏意言。色界亦有思慧。有义
    色界但有闻修无有思慧。同萨婆多。然此文
    云了相摄缘义者。缘义体广。若在欲界缘义
    作意作意与思慧俱。在上界者与修慧俱。故
    了相作意俱摄定地缘法缘义。不摄欲界缘
    法缘义。文中既约定地明七作意。谓从初静
    虑乃至非想。何须别简欲界缘法缘义。故不
    言摄一分等。而言了相为闻思杂者。此为欲
    界闻思之所间。以未至定邻近欲界故或出
    或入与闻杂。从此已上超越闻思一向修相
    故。基师等解三慧门云。了相闻修余六唯修。
    或七皆修。其义可知。了相胜解究竟果三通
    摄胜解真实作意等者。景云。由此文知。胜
    解作意通假实观。观察作意唯摄四十中胜
    解。七中余三作意唯摄四十中真实。此就前
    门就余门者当知随应者。四十作意中第七
    明胜解作意。谓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
    相增益作意以为前门。次第十九云胜解思
    择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此
    是欲界思慧或奢摩他而为上首。此为后门。
    若依前门胜解作意唯假想观。是故但是七
    中观察作意所摄。若依后门胜解作意或有
    非七作意摄。谓或有最初思择诸法或奢摩
    他而为上首。通为彼七作意。故云就后门者
    当知随应。基师解云。了相胜解究竟果三通
    摄胜解真实作意者。了相通在初修及无学。
    一切初修多唯胜解。无学等修多是真实。胜
    解既为近加行道理通假实。究竟果作意在
    根本地中一切时位假实理通。观察作意唯
    摄胜解者。是中三品胜进道故。初假解修不
    说通实。为后加行理亦通真。余三作意唯摄
    真实者。为无间道多观真故。此就前门就
    余门者当知随应者。此就前说七作意与二
    相摄。就余别义了相多唯胜解初起修故。究
    竟果唯真实解脱道故。观察作意通胜解真
    实能为胜进加行道故。余四如前。故说就余
    门当知随应。不说七种皆与前别也。有释。前
    文解真实作意相。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
    如理思惟诸法作意。今此文以缘自共相为
    前门。通三乘说故。以缘真如为余门。唯菩萨
    故。若就余门非了相等为通真实。故云随应。
    二种作意亦摄无学作意者。此依得果已数
    生厌离故有了相。依断烦恼道说中五作意。
    无学已无故不说有。观察摄遍知者。观察亦
    通加行道故。观察唯摄有分别者。胜进道中
    多起慧故。由此偏说非无无分别。事边际所
    缘作意遍一切摄者。景释。七作意中远离摄
    乐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于此四中前三是
    无[得-彳]道定缘真如。加行究竟果是解脱道亦
    缘真如。皆摄事边际所缘作意。余有了相胜
    解观察作意。或是方便道与加行智相应求
    证真如。或在胜进道与后智相应反缘观察
    中所证真如。虽心外见如亦得名缘事边际
    境。故七作意皆摄事边际所缘作意。所作成
    辨若就初门遍摄一切就第二门唯加行究竟
    果作意所摄者。上明所作成辨所缘作意者。
    谓我思惟如此如此等。此是初门约就因中
    辨此所作成辨作意。故摄七作意。此据随分
    成辨七作意。次云及缘清净所缘作意。就此
    第二门唯就果辨所作成辨。故唯加行究竟果
    作意所摄。基云。初门依修有为果所成辨故
    通七所摄。就第二门唯加行究竟果摄者。谓
    前第二缘清净所缘作意唯在佛果。无为转
    依究竟辨故。最初胜解思择作意皆所不摄
    若奢摩他而为上首遍一切摄者。前云胜解
    思择作意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或奢摩他而
    为上首。最初胜解思择作意即是欲善思慧
    故。非色界七作意摄。若依色界奢摩他中作
    彼胜解思择作意。即七作意摄。前文复云寂
    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
    ?巢?菽嵌??鲜住=裨迫糇畛跫啪踩?巢?br> 舍那而为上首当知亦尔者。即前云或有最
    初安心于内。若初依欲界心中安住内境名
    寂静作意即非七作意摄。若依修慧?巢??br> 那起寂静作意名为七作意摄。前六作意通
    摄一分及具分修等者。基云。有慧解脱修慧
    非定异生。得根本定未必修慧。究竟果作意
    据胜者说摄具分修。其俱解脱修具分故。随
    顺作意初二所摄等者。随顺作意厌坏所缘
    故初二摄。对治作意为无间道故摄远离加
    行究竟及摄乐一分。摄乐作意通四道故。言
    顺清净作意唯摄乐一分所摄者。景师云。前
    解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
    思惟随一妙事。彼摄乐作意中具有四道。顺
    清净作意但摄一分胜进道。修六随念等道
    理亦合摄彼观察作意。以同是胜道故以易
    知故不说。亦可修六随念或随缘一妙事非
    是断惑。四道所摄故。唯是彼摄乐作意一分。
    以非胜进道故。不摄彼了相胜解观察作意。
    故知摄乐作意通摄四道及非四道。复释。言
    顺观察断未断作意唯观察作意所摄此就断
    对治摄若就所余随应当知者。前解顺观察
    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
    观察自已所证及先所证。观诸法道理等作
    意。若依观诸烦恼断与未断。释顺观察作意。
    即顺观察唯摄七中观察作意。以二同与断
    对治道为方便故。故云此就断对治说。若依
    次文复云文云或复观察自已所证及先所
    观诸法道理等文释顺观察作意。顺观察作
    意别通了相胜解观察及果四作意摄。非唯
    摄彼观察作意。故云若就所余随应当知。基
    师释。此就断对治说就所余随应当知者。此
    有二释。一云。唯释顺观察断与未断作意唯
    观察作意摄。所由依前中品断对治胜进道
    说。若就所余。后无间道之加行故亦是了相
    胜解摄乐三摄。若就下品断对治说。亦加行
    究竟果作意所摄。故云随应。二云。通说前四
    作意前来所摄。就别断三品断对治增上义
    说。依余具义。随顺作意初二及摄乐观察摄。
    观察亦通后加行。故顺清净作意亦观察所
    摄。顺观察断与未断作意亦通摄乐加行究
    竟果摄。义如前说故言随应。力励作意皆不
    摄者。前解力励作意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
    所有作意者谓是欲界心中力励始修未得未
    至定中诸作意故。故此力励作意非是定地
    七作意摄。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乃至摄乐
    作意所摄者。景云。有间运转有功用运转。此
    二作意但摄七中前四。谓了相胜解远离摄
    乐。故云乃至摄乐作意所摄。基云。有间作意
    二十八说。了相所摄。闻思间故。有功用作意
    者。二十八说。次五所摄。皆起功用故。此中以
    摄乐作意通胜进道故略不说。观察胜进同
    故。以加行究竟作意能得自然运转故名自
    然运转。非当时已能自然运转。二十八说唯
    加行果名无功用运转故。二十八中有功用
    名无间。对前有间故。自然转名无功用。对前
    势力有功用故。思择作意了相摄者。依初修
    门多起慧故非余不摄。内摄作意胜解摄者。
    依创无间内缘之门。非余不摄。净障作意观
    察摄者。据观察作意观察烦恼断与未断顺
    净障故。非实彼摄。非正无间道故。广大作意
    皆所不摄者。无住涅??悲智建立二利广行。
    非七摄故。七唯自利非广行故。初遍行作竟
    究竟果摄者。前遍行中有二。初谓佛世尊故
    是果摄。第二一切摄者谓诸菩萨遍于三乘
    及五明处方便善巧所有作意是自利行其七
    所摄。又了相作意至转为其缘者此重释也。
    言了相他所建立摄者以闻他音及自作意定
    为其缘者。一云。了相通闻修故他所建立摄。
    二云。虽唯修慧为性。然亦外缘教生故他所
    建立摄。此即声闻了相作意也。内增上取摄
    了相作意唯以先福智资粮为缘。无即自悟
    故。即是独觉及诸菩萨所有了相作意也。所
    余胜解等六由前作意后作意生。第二别释
    所缘差别中分二。初以缘即相。第二别明相。
    以此所缘是诸作意境。所以即相俱定等境
    故。别明相中。初明四相三十二相。后明本末
    相摄。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分别体
    是能缘心心所。分别相是所缘相分。定心以
    此见相分为所缘故。因缘相者谓定资粮。谓
    无悔欢喜安乐等因。不守根门等四者。谓如
    前说。一不守根门。二食不如量。三初夜后
    夜不常??寤勤修观行。四不正知住。下声闻
    地广说。沈掉乱相如名即彼。着相体是无明
    为性。或是爱性或见疑等一切烦恼性。三十
    二相中云何所依相谓分别体相等者。谓内
    五蕴及种。即是见分相分名为所依。色等六
    处名所行相。云何心起相等者。此有二相。一
    一切心起相。即次前说作意是一相一切心
    生由作意故。二第八心起相。谓十二支中心
    缘于行亦缘名色生故。云何自相相谓自类
    自相等者。基云。自类自相者谓五蕴类。各别
    自相谓一一蕴眼等自相别故。有释。自类者
    谓处自相。各别者谓事自相。此中已出离于
    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者。景云。此结十对
    无染心。谓无贪?痴乃至已解脱心观有贪
    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者。此结十对有染污
    心。谓有贪?痴心略心乃至不解脱心。有贪
    无贪有?无?有痴无痴少心多心略心广心
    下心举心乃至应修不应修有解脱无解脱
    心。泰基同云。诸出家者名已出离。此有二类。
    一类不修涅??方便者观有贪无贪有?无?
    有痴无痴等。一类修涅??方便者观略心广
    心下心举心乃至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是
    不染污相前三对观非必顺出世故。后七对
    顺出世故。基复解云。或顺定名修方便。不
    修方便。非必出世。又释。不修方便者。谓无学
    人已得出离更不修方便故但观有贪等三对
    心。若修方便者。谓有学人观略下等七对心
    顺无学出离故。云何光明相谓有一于暗对
    治或法光明者。前盖食中说有三光明。此即
    初二。住观于坐等者。牒经三句而别释也。景
    云。住是现在。坐当未来。或在后行观察前者。
    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者即以后心
    观察前心。基师复云。未来名坐。现在名住。从
    未来坐起立住故。即此现在亦名为坐。过去
    名卧。坐方卧故。过去息灭故立卧名。云何入
    定相谓由因缘等者。前四相中除应远离相。
    此之三相顺入定故。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
    所不摄不定地相者。基云。虽定心散心体通
    分别。此散心体定所不摄不定地相名出相
    定。或分别体是无漏定所不摄不定地相名
    出定相。今复解云。散心名分别。体定所不摄
    故名不定地相。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
    广博文句义道。此是圣自在通。以智言音自
    在摄诸广博文句入一字中。以此一字摄无
    量文句义。此通依定引发名引发相。乃至引
    发一切功德也。相摄可解

    瑜伽论记卷第四(之上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