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三(之下)

    论本卷第十

    差别中解七引因支讫。自下解五能生所生
    支。爱支体唯烦恼中贪。此虽通缘内外二果。
    诸论多取缘外境爱。因迷外境增上果愚。缘
    境界受所发生故。取支通以一切烦恼以为自
    体。四取之体如前已说。此支唯以能所取全
    所为取中随顺烦恼不取余法。五十九云。当
    言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相续。爱既唯贪。
    故取通摄诸烦恼尽。然此中说缘四取贪为取
    支者。与十地经同。彼云。爱增上名取。成唯识
    说。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滋润故。
    要数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爱取二。虽
    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故。彼
    此文不相乖返。爱取二支通现及种俱能润
    故。爱望于取成因缘故。(景云)邪愿求者。求上界
    身以为涅??受于禁戒。是名邪愿。于戒起贪
    名戒禁取。此文正出贪为四取。问上二界有
    何戒禁缘之起贪。解云。外道亦于色界身语
    执戒禁。无色意思假立身语亦执为戒。有支
    中。前时有者。生刹那后死刹那前两之中间
    也。此文既五趣有外别明中有。明知中有非
    趣所摄。同萨婆多。虽举十有。宗明业有。为欲
    界有。支谓行支。爱取润故能有当果名业有。
    此即能有名有。余皆所有。成唯识说。始从中
    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故知中有亦
    所有中收。问中有生有为一业别业感。景师
    解者未见有文。文但说云中有可转。准此即
    知中有别业所感。虽有是说而可说为一业所
    引。色界有六有除四趣故。无色有五有又除
    中有故。今此有支唯是业支。说先作行烦恼
    摄受故。成唯识说。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
    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彼意说。
    行及识等五为爱取润转名有支。体唯种子是
    所润故能生果故。今此总言十有名有。能有
    所有合名为有。泛解有义非唯解有支。此唯
    业有一是有支。唯识会此云。有处唯说业种
    名有。此能正感异熟果故。彼复会云。复有唯
    说五种名有。亲生当来识等种故。其七有者
    五趣体有受用果故。趣方便中有二趣中间
    故六为所有业为能有。能引诸有故。故合成
    七。前时有死有生有。即五趣有而别施设。故
    不建立。生支中。初别释十句。后略义结。初四
    句说胎卵二生。次一句湿化二生。此通举一
    身为生支。身分顿起者。此论前卷及余经论
    皆言。化生顿起。余之三生诸根渐现。今言湿
    生亦顿起者。即知胎卵二生诸根渐起。化生
    顿起。湿生通于渐顿也。顿者如从烂湿未变
    起湿生虫诸根顿具。下之五句通四生有。蕴
    得谓蕴体起。界得谓蕴种子蕴因缘性。蕴得
    现行成熟。界得种子成熟。处得通现种。余三
    缘成熟。略义中有六句。自性摄生及出现两
    句。生处位摄等生趣起三句。所生摄蕴得一
    句。因缘所摄摄界得处得两句。任持所引摄
    诸蕴生起一句。俱生依持摄命根出现一句。
    老死支有二。初解老后解死。老中初别释十
    七句。后结略义。结有十句。初六句各摄一句。
    第七威仪变坏摄次五句。第八无色诸根变坏
    摄第十二十三两句。第九有色诸根变坏摄
    第十四十五两句。第十时分已过寿量将尽
    摄第十六十七两句。死中初别释十一句。后
    结略义有四句。若死摄初两句。正死体故。若
    死法摄第三第四句。解支不解支。五趣死时
    之轨法故。若死差别摄第五句下六句。若死
    后位摄第十一句。死魔业者。基师释。即正死
    体死魔作用也。此亦死差别摄。或取死后识
    离身已名为死魔故。亦说是死后位摄。此生
    死二支随其所应五蕴为性。现行苦故。唯取
    现行而有合说或通种子。成唯识说。始从中
    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中有末位
    设起变心缘当果起仍是生支。由前将死爱
    取润有能有中有及当生故。诸衰变位总名
    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第五次第中有三
    复次。初复次中。由邪行故令心颠倒等者。有
    义识等五支并依后际当生老死五现起位
    说因五支。非依五支在因位说故。成唯识云。
    因位难知差别相故依当果位别立五支。若
    依此义。心颠倒者。谓随业识由色生已得
    类有情众同分数。彼说名色初受生故。唯识
    会云。识中业种名识支故。故三藏云。中有末
    心名为颠倒。以能引支颠倒故。本识中识支
    种子相从亦名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
    等者名色也。诸根圆满谓六处支。二受用境
    谓触受支。触引受生俱受用境故。俱舍说名
    随触受。景又解。六处缘触。触起之时依根识
    二及受用境即是三和生触。故云二受用境。
    耽著者缘现在爱。??求者缘未来爱。合名爱
    支。烦恼滋长谓取支。此中但说业为有支。如
    前已会。余文可解。有义合依三际以辨次第。
    无明行识在过去世。心颠倒者识等五种并
    名为心。不离识故识为主故。由邪行熏发当
    有趣生故心名颠倒。略而不说正行熏发。准
    后爱取润后有业知于前际亦润行心。故略
    不论。前际爱取有。其名色也结生下四支是
    过去世生老死支。成唯识说然所生果若在
    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现在为令了知
    分位相生说识等五。彼说识支初入母胎。此
    说名色故但四支。由现在爱发生贪爱烦恼
    滋长润后有业。乃至当来有生老死。但说润
    业不说发者。准于前际知发业故。此乃影显
    过去说发不说润业。现在说润不说发业。未
    来说生老死不说名色等。现在说名色等不
    说生老死。欲显因果三际不断善顺小乘故
    作是说。第二复次唯依二际建立。其内身缘
    者发业引生门。境界缘者润生果起门。起我
    执等愚者是相应痴。或因此起彼是不共痴。
    既发业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等者。(景云)识能
    了别名作寻思。此从行支引发识种名起寻
    思。由彼行支助识种子故。能展转引发名色
    六处触种。令感当来名色等三同类苦果。(备云)
    既发身语业起寻思意业。行与识支作助伴
    故。识支得生。自此已后三果渐生。(基云)即随彼
    业多起寻思者此谓现行识。由业与识为助伴
    者种识。业所熏种为助伴故。其名色等种此
    皆名识故。能感当来三苦。一根初起苦谓名
    色身意一一根初起故。二根圆满苦谓六处。
    三受用境界苦谓触。即是合以名言有分二
    种能生。理实应有识受二果。识种为种故果
    中无。受称外受内果中无。爱必因受方得起
    故受前际无后际说有。前际触后说当受故。
    各望有别。依触缘受发起于爱者爱支。由受
    用境广起追求等者是取支。由事业门者。所
    谓净行事王等。利养门者。谓坐收种耕田
    等。此二外欲境起名欲求。或由戒禁门者。谓
    邪愿戒禁取。由此起内身求。求当来乐果身
    故。或由解脱门者谓见取。由此起邪解脱求。
    有义事业门谓欲取。利养门谓见取为利养
    故其执见胜。戒禁门者谓戒禁取。解脱门
    者谓我语取。谛故住故执我自性为解脱故。
    因此四取发起三求。一欲求多求五欲故。二
    内身求即有求求自体故。三邪解脱求即邪
    梵行求求邪解脱故。如是求时令先所起烦
    恼及业等者。谓业是有支。无明为发业缘令
    当果生。无明非是有支。第三复次中。由三有
    情聚者。前二复次单明流转次第。今此通依
    流转还灭故说三聚。乐世间清净者。不乐出
    世而乐人天故名清净。然愚痴故亦造非福。
    或起追悔所引或不退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
    等者。景师释。此在中有有悔不悔。识相续住
    从行生识也。基师释。追悔者。乐清净故悔非
    福业。或痴不解悔。因此三业欢喜所引心相
    续住者。欢喜心所熏成种相续而住。即是识
    支以此为因。由非福者下业。由福者中业。由
    不动者上业。于当生处亦皆能感三苦果。种
    名识支现行名名色等。不说受等义准前释。
    乐着境界者。谓受爱取也。其有生老死因着
    境有亦得彼名。缘起经中具释次第。恐繁不
    述。第六释难中有二问答。初问逆次第中。答
    依此宣说谛道理故等者。观老死等为三十
    四智。观于四谛中最初老死是苦故先观老
    死。现在识等五支种子无始来有名为旧识
    旧名色等。从此种子生彼未来生及老死。二
    果之中识名色等并名新识名色等。前来总
    说名色结生。名色体宽总摄余支。但言名色
    已说余讫。由心解脱者。于现法中不起无明
    行支为能引故。五支种亦次第不生。由现因
    次第不生故。老死位中识等五果皆次第灭。
    应言新识灭为上首乃至受灭为后。然据彼
    名色为先故言新。名色灭为上首乃至受灭
    为后。亦可四十四智中先观老死作四谛观。
    观生是老死集是旧名色。在前起故。老死始
    从生起是新名色。今观老死体灭即是新名
    色灭。十二支中先观老死灭以为上首。缘起
    经说。如病病因病灭良药。故逆次第生老死
    为初。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者。此
    问次前所引经说名色为上首灭。何故彼经
    不说无明为先首灭。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
    故等者。此意释言。未入圣前初资粮位先顺
    次第观。加行道中逆次第观起四十四智等。
    入见道等顺次第断故无明灭即行灭等。依
    止无学解脱身中现在名色为先受为后。四
    支种子不能为因生未来世生老死果。此说
    苦因不能生。下显由爱灭当苦不起。谓解脱
    者现受境时爱及随眠即爱取支由圣道力永
    拔不起。名能润烦恼集谛永灭。此因永灭故
    先所引因名色等种当不生果。名余支灭。此
    言意显现在名色所有种子不生当果。先观
    苦谛故。以名色灭为上首。此灭由何。由彼能
    润集谛所摄爱取等灭。故名色等种当不生
    果。名色等种是当来世生老死因缘。亲因缘
    故说此先灭。无明等疏后始观察。能润因
    故。不说无明为先首灭。故得无学已观云。由
    谁无故老死无等。余次第灭准此应知。言如
    是等类宣说缘起次第应知者。(景云)计此结文
    应在立难前说。由于次第门中立此难故。故
    于难后总结缘起次第言之。第七释词中有
    五复次。依字释名者。由烦恼系缚为缘往诸
    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依缘字起字释缘
    起字故名依字。(景师补阙)云。由诸烦恼系缚往诸趣
    中者释缘字也。数数生起者释起字也。依刹
    那义释者。简大众部化地部等缘起是无为。
    亦遮正量部一期四相义。众缘过去而不离
    等者。若依分位前十支为缘后二支为起。前
    支具因缘等四。虽复刹那灭入过去。种在身
    中而不舍离故依自身后果生起。或十二支
    前一一为缘一一为起。此有故彼有者。显无
    作缘生义。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
    余者。唯由有缘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
    生果法。亦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而得成
    立。无作无常二种为缘。非余作用及无生法
    二种为因。故言非余。此简自在天等有实作
    用及计无为能为缘起以释其名。数数谢灭
    复相续起者。数数逢缘而续起故名缘起。于
    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者。初证菩提时
    觉悟缘性已后为有情发起语言说之故名缘
    起。自利称缘利他名起。即是法轮展转说义。
    第八缘性中有二。一四缘二二因。成唯识说。
    诸支相望增上定有。余之三缘有无不定。缘
    起经中依决定有唯说有一。谓增上缘。爱望
    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若说识支是业种
    者行望于识亦作因缘。余支相望无因缘义。
    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业习
    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会此文
    云。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爱取
    唯业有说。别料简云。无明望行爱望于取生
    望老死有等无间及所缘缘。此以无色望无
    色支。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有所缘
    缘。此以有色支望无色支。余支相望二俱非
    有。此文总说。彼文别显。应如彼释。有色望有
    色者。谓名色中色望五处。业有望色生。色生
    望色老死。无色望有色者。无明望行。名望五
    处。无色生望色老死。此中不说非业有。故不
    说之。此中且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
    说。异此相望为缘不定。诸聪慧者如理应思。
    答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者。此答意说。
    因缘者无明种子唯生无明不生余支等。自
    自相望不望余支即是自性缘生。今说爱非
    爱缘生义。自他相望有增上缘无因缘故云
    也。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等者。
    此中问意因通四缘。何无因缘。此中答意十
    因之中引发牵引生起定异同事不相违中虽
    有因缘。其定异因有别性生同事不相违体
    通疏远。此略不论。其引发牵引生起寻名释
    义应有因缘。但依现行相望名引发因。依润
    未润位行有等中业习气说故是增上而非因
    缘。不遮爱种望取生种望老死为引发因有
    因缘义。亦不遮未润位中识等五种望生老
    死为牵引因。已润有中识等五种望生老死
    为生起因有因缘义。所望别故亦不相违。二
    因中。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
    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者。此说识支结生相续能引所引一时而有。
    去果相远俱名引因。能生与果二世别故。亲
    近能生独名生因。成唯识说。生近正果名曰
    生因。引远残果说名引因。三性十因指如别
    章。此说杂染故不违余教。第九分别缘中。合
    以三十门分别。第一一一支问曰分别。无明
    有二问答。彼唯是不断因故等者。不正思惟
    与无明作不断因不能作杂染因。体非染故。
    何者不起非理作意而有缘起。故名不断因
    非杂染因。此中景有二解。一云。不如理作意
    者约现在无明相应不正思惟说。此由无明
    故染不能染无明故不说为无明因。二云。是
    与过去无明相应作意。问若然者过去作意
    与无明俱。何故唯言作意与无明作不断因。
    不言过去无明与现无明作不断因耶。答虽
    有无明而力劣故故不说。作意力强故约其
    问答也。又此作意体。(备述两释)一云。遍行作意。二
    云。遍行思数也。又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
    发等者。谓生杂染由业杂染起。业杂染起由
    烦恼杂染。故言由彼之所熏发。业体谓行。初
    因即以无明为体。虽诸烦恼皆业初因。无明
    独十一胜事故偏说之谓所缘等。广如经说。
    俱舍云。无明不说因。生死应有始。老死不说
    果。生死应有终。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
    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故十二支无始轮回。
    补阙云。生杂染体由业烦恼二缘所染。业因
    烦恼一缘染。故所生谓初无明。无明不由作
    意所染故起。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为缘起
    初。问何故不说无明自体为自体缘耶。答由
    无明自体若不得余缘于自体杂染不能增
    减。故自体非缘。行有三问答。由不了达世俗
    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等者。三恶趣苦相状易
    知名世俗苦。人天趣苦微隐难了圣智所知
    名胜义苦。或有释言。八苦之中对法论说前
    七名世俗苦。第八苦名胜义苦。若作此释。第
    八行苦既通五趣。应唯迷恶趣亦起福不动
    业。前之七苦既通人天。应唯迷善趣亦造非
    福业。苦苦坏苦行苦并通五趣故。由此故知
    前释为善。彼世俗胜义苦依别?细易难知
    说。此世俗胜义苦依趣总相凡圣境说。亦不
    相违。福不动业。近因等起唯近善思。远因等
    起以无明发。迷当果故说痴为缘。若非福业
    近因亦以无明为缘。迷当果故。答此中通说
    福非福不动业缘等者。三不善根唯生非福。
    痴不善根通福不动。故唯识说。有下无明能
    发上行。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
    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故痴不善根通发
    三业。问发业有助正说正无助法。润生有正
    助说正无助法。答一因不假多说正无助发。
    资缘必假数故正助俱陈。依发一切行缘而
    说等者。不但唯说身语行缘故不说思为身
    语缘。及依生善染污思缘为说故。说无明为
    缘不说无记行缘。身语二行唯无记故。但说
    无明发诸行故。近能发起身语意三善染污
    故。补阙云。思虽发起身语二行而不发思。无
    明通发一切诸业。是故但说无明缘行。又三
    业以思为性。无明缘行则生善不善思。是故
    不言思缘行也。答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
    后有果故等者。谓行能引现识种子能生后
    有识现行故。非如名色但为根境能生识也。
    答识能为彼新生因故等者。由识入胎为新
    生因。总报能为别报缘故。或由识种为名色
    亲因令新生故。此说名色初结生。义准下识
    入胎。前说为善。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
    说者。一切四生一切三有受生之时定有识
    界。故偏说识。余五不定。是故不说。又六处胜
    故由六处摄二种故者。但举六处生触时。是
    则类摄六处六识亦生于触。触是彼近因故
    者。唯识云。谓触所取可爱等相与受所取摄
    受等相近相邻近。引发胜故。以受等力于相
    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离等者。谓受境与爱
    境相似。于乐受境爱求和合。于苦受境爱求
    别离。名相似境。故说爱以受支为缘。无明但
    于内外二受生灭等相不如实知。不能制心
    而起不了行相。爱不亲顺不说为缘。若疏由
    迷而起受者亦有缘义。非如受亲故偏说受
    与爱缘。由希望生故于进求时能发随眠等
    者。由爱希求胜境和合恶境别离。而熏种子
    发取随眠。及引随顺生取之法。故取得生。是
    故偏说爱缘于取。问前已说无明为缘发起
    业有等者。善不善业润已未润皆名为有。能
    有果故。然依润已能近有果独得有名。未润
    已前初造非增名之为行。依义胜异各得一
    名。今依通义故言无明发起业有。即是行也。
    但于润位由取力故即令彼业于彼彼生处能
    引识名色等果。故偏说取缘有。第二三道门
    中。按成唯识云。无明爱取是惑所摄。即此三
    也。行有一分是业所摄。即此二也。彼会云。有
    处说业全摄有者。应知彼依业有说故。会对
    法等云。有处说识业所摄者。彼说业种为识
    支。是余是苦道者。准此即是余之七支以合
    说有。是业道故。成唯识云。七有一分是苦所
    摄。识等五种转名有故。第三分别因果中有
    二重。初依十二支次第相望为因果。次云三
    唯是因者。无明爱取发业润生之根本故。二
    唯是果者。谓生老死。是前十支所生果故。此
    重依三杂染及种现之因果所望别故。总束
    缘生为因果者略有五重。一等起门。谓前前
    为因后后为果。即此初言初一唯因等是。二
    本末因果。此第二文是。烦恼为本故。三唯是
    因等。此下亦云。前六支及爱取有是因分。后
    二支为果分。受通二种。亦依本末以辨因果。
    三异熟非异熟因果。五十六云。又现在果所
    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总名果所摄缘
    起。当知余支因所摄缘起。中边上卷亦云。因
    杂染者谓烦恼业分。果杂染者谓所余分。四
    熟未熟因果。对法论云。因时有能引所引即
    前七支。于果时有能生所生谓后五支。谓由
    无明成熟爱取彼增长故。行等六支熟名有
    故。生老二支是所成熟。五分位因果。即前生
    引二因中云。能引及能生合十支名因。后二
    支为果。唯识亦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虽诸
    门说五义不同。所望有殊理无乖返。第四明
    相独杂。三是独相等者。成唯识云。无明爱取
    说名独相。不与余支相交杂故。余是杂相。谓
    前后义定不转作余支名独相。与此相违是
    杂相也。谓能引爱非爱果者。体即行支。未润
    已前名引因故。及能生趣差别者。谓即有支。
    由行被润转名为有。能生支故。识与名色六
    处一分有杂相者。谓如识支时通有五蕴。但
    说识为支。故是一分。至名色时识转为名。名
    中一分。至六处时中识复转名意处非余五
    处。亦是一分。但一识性径于三支前后名异。
    其义亦殊。故名杂相。触受非识故不同杂。依
    杂染时者是识支。谓前文说。由邪行故令心
    颠倒。颠倒现识既熏种子。即名识支。依润时
    者。即识种子为爱取润。初结生位名名色支。
    依转时者。即此名色六根起时名六处支。非
    六处等全唯是识。皆有识故。是故成杂。别显
    苦相故等者。现在识等现起五支酬前因起。
    五支相显。别显苦相。若在未来同异熟法当
    有未显。合名生死。此生老死一为现在无明
    等七引因所引。二为爱取有三生因所生。故
    言及显引生差别故。此生老死于次生身现
    在起时。增微有异。离为五支。故言别显苦相
    故。须知此宗现在识等五支与未来二支有
    杂相者。生支具摄识等五支。老死但摄受支
    后分。故名杂相。亦可老死润生俱有识等五
    支名有杂相。第五重释经中缘起名义。梵云
    钵剌底此云应行。以不住故。梵云参此云和
    合。以正集故。梵云?齑艘逡肫稹R栽敌缕鸸省?br> 于三义中初总释缘起以简无为。次唯释缘
    字显缘不差。后唯释起字简不生法。广如正
    理。缘起缘生者。若对法云。因名缘起果名缘
    生。第六四谛摄中。此说七支皆苦谛已。说余
    五支唯集谛讫。欲显二谛体差别故。非五支
    全是集谛。成唯识云。皆苦谛摄取蕴性故。五
    亦集谛摄。业烦恼性故。逼迫是苦义。一切皆
    是苦。招异熟故。是集义故。五亦集谛。第七诸
    支相望为三缘中。有十六番问答。谓由无知
    于随顺诸行法中等者。基师释。不善意行名
    随顺行。无明俱时为刹那等起故。名俱有覆
    障。由五恶见恣情放逸相应无知。此缘见起
    非亲缘行故。与恶身语行为无间缘。或由身
    边见等相应无知为无间缘亲引诸行。若诸
    善行由无明引为久远缘。由迷彼果起初二思
    后方起行故。成久远灭缘建立当果。此说二
    行差别发果。亦得与善行为俱有缘。刹那等
    起非正发业故此不说。如是等义唯准应知。
    此中西方两释。一云。二乘无漏亦与无明俱。
    况有漏善。若依此义福等善业得与无明俱。
    亦用无明为俱有缘。二云。善不善业与无明
    俱故。此文总将无明望行为三缘。别论善恶。
    恶有三缘善无俱缘。故此论文言总意别。行
    与识为三缘者。由行同时熏发识种。是俱有
    缘。由行势力令次念识种相续增长。是无间
    灭缘。由彼行种识当来果得生起。是久远灭
    缘。受望爱为三缘者。由现行受同时起爱为
    俱有缘等。爱望取为俱有云由贪俱行故于
    随顺取法中欲乐安立者。爱与能取实不同
    时。所取所为取之因缘与爱俱有。爱望取成
    俱有缘。取望有为三缘又能引发彼界功能
    为久远缘者。此望初生非后相续。将死我爱
    望诸界初起时有隔正死一念。故为久远缘。
    有望生为三缘云熏发彼种子者。(景云)有支业种
    既被润已。资发识等名言种子令生生等为
    俱有缘。(基云)由昔业熏识等种故今名为有。而
    生现果故成俱有。虽久远灭而果转者。如初
    润有望初生。果转故成久远灭引发缘。隔正
    死时故。第八辨有支胜分全分中。有支有二
    建立。一胜分二全分。初唯业有。后六为有。由
    取滋润转名为有称为摄受。第九业用门中
    有二。一明业多少。二为缘宽狭。即此业用及
    于各别所行境中如其所应所有业用等者。
    对法论说。谓无明支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
    于有愚痴。二与行为缘。乃至生有二种业。一
    令诸有情名色等起。二与老死作缘。如是诸
    支皆有二业。其彼第二业此云即此业用也。
    上文所说三种缘及是各别境中所有业者。
    即彼初业是。彼说老死亦有二业。一数令有
    情时分变异坏少壮故。二数令有情寿命变
    异坏寿命故。此中唯说前支与后为缘故无
    老死缘。不相违也。辨为缘宽狭中三。初明远
    近缘义。二明后非前缘。三结之也。第十释经
    此有故彼有等句。初显无作缘生。唯由有缘
    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故。言由
    未断缘余得生义。二显无常缘生。非无生法
    为因少所生法而得成立。后二显势用生义。
    谓第三虽复诸法无作。第四虽复诸法无常。
    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以诸法功能
    差别故作如是说。或第一破作用缘生。第二
    破常住缘生。第三显势用缘生。第四破不平
    等缘生他作我受果失。十一四句等分别中。
    非必是支。泛说彼故。无明第二句不说有覆
    无记别报业果者。略故。行第二句不说有覆
    无记识亦尔。或有是爱非受为缘谓希求解
    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者。善法欲数名求解
    脱爱。及一切善爱厌舍贪爱者。非顺爱受为
    缘故生非爱。俱时及先无受无顺爱受故。说
    非为缘。不相违也。理实此中应顺后句。诸是
    爱者必缘受生。有受为缘而非是爱。谓后余
    支。十二障八正道中。其十二支皆障正见正
    思惟等。今说胜障但说无明及染意行并意
    行有障正见等。身行语行及色有一分障正
    语等。除无明行全有一分余九支一少分障
    正念正定。此言余者全说九支。此有二释。一
    云。由前三支说障慧身及戒身故。余九支相
    从总名障正定等。理实唯应说爱取二障离
    欲道正念定。二云。定身者是心学。识支是心。
    名色六处生及老死并有心体故障定身。触
    受二支是心所有。并名中色及前五处。从识
    总说障正定身。爱取二支障离欲道正障正
    定身。此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为慧学。正语
    正业正命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成唯识
    论六波罗蜜与三学相摄中。或云精进三摄。
    通策三故。或依初学为论故云精进唯戒。守
    护戒故。今依久成。以精进助成见胜故唯慧
    身。正念顺生正定支故。故定学摄。由念明记
    心专注故。十三染净门中。四唯杂染品者。谓
    无明爱取及识。问三烦恼是染可知。何以知
    识是染。答如上说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
    倒故是识杂染。此据中有末心为支故云四
    唯杂染。或第四是老死支。老死位中不能修
    学故与染名。识等五支准生支说。此等六支
    实非染净。随总别业果得因名。成唯识云。三
    唯是染烦恼性故。七唯不染异熟果故。会此
    文云。七分位中容起染污假说通二。余通二
    种故。此唯染说为四支者。或识或老死假得
    染名。唯识据实亦不相违。十四因亡果丧门。
    有三种发起缠随眠无明者。拔法师云。缠是
    现起无明。随眠是种子无明。发起即是发业。
    不共无明通前三种。又解。有三种发起缠随
    眠无明者。即三界无明通缠及随眠皆能发
    行。由此灭故行亦随灭。前解顺缘起经。(基师)
    云。发起谓发业无明。此通相应不共。缠谓润
    生无明。多唯相应。此二俱现行。所熏成种名
    随眠无明。由发行无明以一切无明为根本
    故。此中通说润生无明。又行当有支。无明当
    爱取。故此通说。又此三种发起为总。此中有
    二。谓缠随眠。总别合论故名三种。发起之体
    相应不共即四为三。此三总灭故。彼发行别
    无明灭。彼灭故行灭。此释通说发一切行之
    无明。不尔者润生无明未灭何故发行即灭。
    又有三种发起缠之随眠无明。一能发起缠。
    二能发起相应。三能发起不共。此三皆缠。初
    缠是总后二是别故。发此现行之随眠无明有
    三。由此三随眠无明灭故彼现行无明灭。现
    行无明灭故行灭。行中(景云)诸行于自相续中
    已作已灭及未起对治者。此举诸行于自身
    中已作未断。由此不有故识不有。言又由意
    行者故起身语行由此有故彼有者。由意思
    行起身语行。由意思有彼身语有。此别举有
    以显不有。言彼无故彼缘识亦无者。彼身行
    语行无彼识亦无。此方顺释。言此若全灭当
    知识亦随灭者。身语及意三行全灭。当知识
    亦随灭。基师释。于自相续中已作未灭者谓
    意行。又由意行故起身语行者身语二行。由
    此三行故识有。行无故彼缘识亦无等者。谓
    种子识以行为缘。行无故种识无。行若全无
    其识亦无。或此种子识全无故现识亦无。如
    无明缘行道理如是爱缘取取缘有道理亦尔
    者。景师释。问无明缘行道理类取缘有可知。
    有何相似类爱缘取耶。解云。有少相似而非
    是全。如前不善无明生后不善无明相应思
    行。类爱生取其义则同。不据无明生余身语
    意行及生福不动行。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
    及至如行缘识道理者。(景云)此缘妄乐生爱。如
    因邪行生颠倒识。故同相类。(基云)问受是果爱
    是烦恼。行是业识是果。全不相似。云何类同。
    答行与识业果异故异性相望。今受与爱果
    惑虽别异性亦同故指无别。如从业生异熟
    异熟生烦恼。为类同故义不相违。宗师解云。
    如以无明为缘行与识为缘彼灭故识灭。亦
    以无明触为缘受与爱为缘彼灭故爱灭。义
    相似故为类也。十五八门缘起相摄中。三门
    是彼所显者。此总说也。下别分别。谓二一分
    谓内识生门自业所作门一全分所显谓有情
    世间转门者。(景云)内识生门但据六根生六
    识。识是识支摄缘起支不尽。自业所作门但
    据从行有业生于五趣差别。不摄三烦恼及
    五支种子。故不全摄有支。何故余五门非十
    二所显耶。谓十二支缘宗明有情内身因果。
    外稼成熟门器世间成坏门非内身因果非十
    二支。食任持门但以外食长养众生亦非内
    身能生起缘。威势门者明依单支。五通通
    依九地发漏尽通义故非十二缘。清净门者
    即是道品无漏从缘起义亦非十二支缘。(基云)
    内识生门识依根起。谓是诸识为体门。自业
    所作门业招异熟有总别。唯总报故言一分。
    缘生有三。一自性缘生。谓第八异熟识缘生
    自性故。二受用缘生。谓六识身受用境故。三
    爱非爱道缘生。即十二支。其识生门依根缘
    境。正似受用缘生。自业所作门正似自性缘
    生。一全即是爱非爱道。虽复解脱分善等名清
    净门。而与流转为违害缘。又非顺益故亦不
    摄也。违流转义。如缘起经。十六辨过患胜利。
    五过患者。(景云)一起我见。二起前际见。三起后
    际见。四起前后际见。五于彼见猛利坚执有
    取有怖不般涅??。(基云)一我见为本。因此所起
    三际断常并邪见为三。六十二见中随其所
    应缘于三际起常断见及邪见故。第五即于
    此见猛利坚执取之为胜。怖畏涅??现在不
    得。即是见取或是邪见五现涅??论。此五过
    患谓起四见唯除戒取。十七假实门。九实三
    假者。谓后三。成唯识云。已润六支合为有故。
    即识等五三相位别名生等故。下品名爱。上
    品名取。故皆是实。十八一事多事。五事者。成
    唯识云。谓无明识触受爱五。十九所知障因
    谓一者。前说惑业苦摄十二支已办十二并烦
    恼障讫。佛地论云。若一百二十八烦恼等若
    所发业若所得果皆烦恼障故此不问。唯问
    所知障。谓无明。无明为法执无记慧因。故名
    所知障因。理实所知障与烦恼障无明为因。
    唯识云彼实用此为依故。今说发业无明。迷
    理增故。彼俱有故。为知障因。亦不相违。又由
    此无明发业招生故。后后所知障展转增生。
    无明是本独说为因。二十苦及苦因。五能生
    苦者。谓无明行爱取有。苦胎藏五者。谓识等
    五种子故。苦体即是生及老死。二十一因果
    杂分。谓所余支说为杂分者。谓受。下释杂相。
    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
    受者。谓受种子以触种子为因。望后际果是
    其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者。现起报
    受作缘生爱。是前际家果故名果受。故此一
    受杂因果分。问曰。识等五支皆通因果。何故
    偏说受杂因果名杂分耶。解云。识等五支望
    彼未来唯取种故。前四支唯明因分。从受生
    爱多因现起果受而生。故于受中通说因果。
    二十二境体两果。谓前六支能生前果等者。
    爱非爱境界谓顺违境。缘此境受名之为果。
    由爱非爱境界为所缘缘生能缘受故受名
    果。谓前六支为因能生此受果故。为受彼境
    而起前六。谓行与受为因。无明能发于因。识
    名色六处与受依。触能生于受。随其所应故
    说能生。其爱取有三能润所润为因。能生五
    趣自体果。唯受一支能生二果。谓现受种既
    被润已能生现行受名生前果。行所引发种
    生未来自体名生后果。或前后刹那自类相
    生名生初果。在种未润远作引因生当来世
    生及老死名生后果。二十三二受俱行中。唯
    识云。十乐舍俱。受不与受俱故。老死位中
    多分无乐及客舍故。十一苦俱。非受俱故。老
    死多苦。故说十一。其种子体当位俱。如有
    支等。种与种俱。皆如理思。俱谓俱有。二十四
    三苦门中。唯识云。十一少分坏苦所摄。老死
    位中多无乐受。依乐立坏。故不说之。此中谓
    非受俱行支其一分者。谓与乐受俱者是。依
    乐立坏故言一分。十二少分苦苦所摄。一切
    支中有苦受故。依苦受立苦苦。故言一分。十
    二全分行苦所摄。诸有漏法皆行苦故。依舍
    受说。十一少分除老死支。前不苦不乐受俱
    行唯十。今加非受俱支故言十一一分。如前
    实义。如是诸圣教中随彼相增所说不定。缘
    起经十地经二文有异。恐繁不述。二十五具
    支多少。(泰云)准此论文。无想天中命终受生无
    六识身。今释。此文处长时说无非色支。非谓
    一切位全无六识。(基云)此依六识说无非色支。
    随转萨婆多理门。非实理。彼宗亦说睡眠非
    无心故。无色界亦尔。依真实义。在有色界诸
    支皆全。无色界中唯除现色。故前卷说在无
    色界识依色种。二十六依支离支。谓依上地
    支离下地支。此但一分支。唯识云。上地行支
    能伏下地。即?苦等六种行相有求上生而
    起彼故。唯上地初起非余。亦非行全故言一
    分。二十七染不染。唯识云。无明爱取唯通不
    善有覆无记。即此三染前第四门说四杂染。
    今言三者。此实前假。义别故。其不善中通
    染及无覆无记。唯识云。行唯善恶。有通善
    恶无覆无记。七分位中亦起善染故名通二。
    此实无记。依五当生故无过失。二十八三界
    系中。欲界一切上界一分等者。唯识云。虽皆
    通三界而有分有全。欲界有二性。无明行爱
    取三性。有一业七果。上唯一性。无明行爱取
    二性。有一业七果。故言一分。二十九三学行。
    一切皆唯非学非无学等者。此以入圣后方成
    学。诸异生位皆非学故。前第九卷学业者。谓
    若异生若非异生学相续中所有善业。对法
    第四说求解脱者所有善法是有学义。此中
    依证胜学亦不相违。唯识云。圣者所起有漏
    善业明为缘故违有支故非有支摄。由此应
    知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于后苦果不迷求故。
    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生净居等。于理无违。即
    显异生顺解脱分顺决择分能感引果皆有支
    摄。缘起经下卷云。外法异生四种无明为缘
    生福非福及不动行。内法异生若放逸者彼
    除一种不共无明所余无明引发放逸为缘生
    行。内法异生若不放逸勤修学者及圣有学
    三种无明引发妄念为非福缘。然此不能招
    三恶趣。故此非福我不说为无明缘行。意
    显不放逸异生及圣非福唯招人天别异熟果
    不招恶趣总异熟果。既非行支故不说此非
    福以无明支为缘。彼经又说。不共无明内法
    异生虽不放逸而修学者亦未断。诸圣有学
    应知永断。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
    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
    发引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
    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然能作彼
    断增上缘。此显异生见道已前虽由三无明
    及不共种发福不动感人天趣总异熟果。不
    与无明为起胜缘。究竟灭故。非由三无明等
    亲所引发。由彼种在或违能发故。亦不遮无
    明缘福不动行。但遮彼非福以无明为缘故。
    彼经但说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
    业。不说异生不共无明已不起故不造新业。
    其善法欲后异生身善有漏支堕流转故既非
    是学。故能感生缘起支摄。三十四果断支。唯
    识云。有义无明唯见所断。要迷谛理能发行
    故。圣必不造后有业故。爱取二支唯修所断。
    贪求当有而润生故。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
    故。余九皆通见修所断。此说一切预流断者
    依多分说。非爱取支亦见取断。此师说。取
    即爱增上故唯修断。有义一切皆通二断。乃
    至广说无明爱取三支亦通见修所断。然无
    明支正行发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爱取二
    支正润生者唯修所。助者不定。又染污法自
    性应断。非染污法二义说断。一离缚故。二不
    生故。说十二支通二断者如应当知。此言一
    切通十二支。言一分者。若依自性断三恶趣
    烦恼及业。若依不生并彼诸果等说预流断。
    名为一分。不还果人已断欲界一切色无色
    不定者。(景补阙云)不还果人于欲界中不起现故。
    故知圣人亦有相应。现缠随眠三种无明发
    福等。有无明支不得偏断苦十因故无来。二
    果于上二界或有前后数起。多地十因牵多
    地二果。如上流人等。或有但起一地十因牵
    一地二果。如生行无行等三种不还。或有全
    无。如现般等。阿罗汉人三界生尽一切皆无。
    唯有现身残报。是前际果随因势力尽任运
    自灭。故次下文说。识等五文种子名苦牙。
    爱取有名守养苦牙。生老死名苦树。不同小
    乘所说前七为前缘起后五是后缘起故。婆
    沙云。十二支缘如树。有根有体有华有果。无
    明行是根。识等五支是体。爱取有是华。生
    老死是果。此十二支或有华有果谓凡夫学
    人。或无华无果谓阿罗汉。上来第九分别缘
    竟。第十摄诸经中有十八门。一六种言说顺
    逆次第者。有漏无漏皆有顺逆。一分具分者。
    如涅??经云。或为众生说一因缘。所谓一切
    有为之法。乃至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b子
    说除生一法。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
    为迦叶等具说。是为一分具分。今此说者。谓
    观黑品齐识退还唯观十支。或名色入胎唯
    观九支名一分支。若观白品十二并观具灭十
    二并修彼灭道名具分支。即此一分名为黑
    品。观苦集故。即此具分名为白品。观灭道故。
    杂染清净则是观心故此不说。二由十种相
    应知缘起甚深义者。无常义有六。苦义第七。
    空义第八。无我义第九。依胜义谛。诸法自性
    虽不可说而言诸法自性可说为第十。前九
    依世俗谛安立差别门。后一胜义谛强施言设
    门。无常义六者。一虽自种力胜亦待他缘非
    自我作故。二虽他缘力胜亦待自种非梵王
    等作故。三虽种及缘生而种及缘于此生事
    无作无用亦无运转。非如胜论我能造作以
    德句中法及非法并业句义助有实用令果法
    运转。亦非如萨婆多有实作用令果法转。今
    无能作亦无业用。果虽后生而无实运转。故
    双非之。四有功能生非是无因。五刹那刹那
    新新生起。非如数论转变有果。六然似停住
    运动相现。非如正量部等一期生灭。依苦义
    者。诸有漏法性恒行苦一味无异相似有苦
    有乐等时。实无其乐无苦间断等故。依空义
    者。因性离于胜论我作者。果性离于数论我
    作者果受诸苦者。然似不离。依无我义者。
    离我体相。空离我用。是二差别。缘起经下卷
    说。谓于苦谛离实我性名空。谓于苦谛非我
    相性名无我。对法第六说亦同经。所望有差
    不相违也。又此空义离作受。我体无我义。法
    体非我相。亦与彼同。此言无有我相者。无之
    言非故。依胜义谛。缘起自性不可言说。今说
    缘起故成第十。依对法论有五甚深。谓因甚
    深等。而此不同。缘起下卷说十五种甚深。
    初五而对法同。后十稍别。如彼经论说。三法
    住智是闻慧。真实智谓思修。异生如学而观
    深义。或法住智异生闻慧。真实智圣者三慧。
    或法住智异生身智。真实智圣者智。住教等
    法故。如实义而知故。是二差别。四住者。以无
    倒文句说此法性。能论文句名为法住。故此
    法住以法性为因。故此法性名为法界。界是
    因义。或以文意及般若等经说彼真如名为
    法住。所诠从教名为法住。法住体故要有法
    性方为教依。以体为因以义名界。五生若无
    者。谓种子生识等五支是。无处无住生可是
    有者。谓现行生。六问意。上来分别十二支中。
    余十有支非更互为缘。何故偏立名色与识互
    为缘耶。答识于现法中用名色为缘故者。识
    于生位假名色起故用为缘。复于后法中用
    识为缘故者。当名色生必依识起。此说当现
    更互为缘。影显现在名色依识起。当来识起
    亦依名色。所以者何下。故自征释更互为缘。
    七观黑品唯至识支等者。苦集二谛名黑品。
    灭道两谛名为白品。还灭品教。其识与名
    色互为缘故。观心至识却还至老死故名转
    还。其还如九十三及前卷释。还灭品中名色
    非是识还灭因。不由名色灭识支亦灭。但由
    识灭名色必灭。故至识不还更进观行乃至
    无明。无明灭故行乃随灭。故四十四智七十
    七智其观成立。无明已前无支因故。故亦不
    说四十八智等。?称派乘氖?啤F腥?龆衿?br> 作分但观至识。爱乐寂灭分故具观十二支。
    八生者非有故者。谓非自作他作。若有自我
    作大梵等他作。便有生者故。缘无作用故者。
    谓非俱作。缘力所生故者。谓亦非无因生。对
    法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亦不从共生。
    非不从二生。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
    故。非自生破我作。非他生破大自在天等不
    平等因生。非共生破萨婆多等作用义。非无
    因生者破无因论。彼云。若缘起理非自非他
    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忘四句。是故缘起
    最极甚深。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彼解云。自性空故不自生。缘性
    空故非他生。自他空故不共生。法若有体可
    说有因无因。法性既空。何得说有有因无因。
    前三句破有因缘。第四句破无因缘。九有是
    守养苦等者。业有能养故。十有支如膏者。且
    说业有。十一增有二义。一增当苦故。二增后
    支故。灭二返此。言一切有支纯大苦聚为后
    果故者。谓生老死大苦聚。十二前七名有因
    法余五名有因苦者。能引所引俱是引因。当
    生老死名为有因。七支是彼因法故。生老死
    名有因苦。有前因故。爱取有三邻近此二。相
    从名苦。有前因法故。对法云。谓于因时有能
    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熟变名果。故爱
    取有亦立果名。果将熟变彼方起故。此亦如
    是。十三三支漏尽所显者。谓无明爱取是漏
    法。故断此尽位名漏尽所显。即由灭此三缘
    余支亦尽。故言缘尽所显。由烦恼触灭故一
    切受灭。故唯一受支名受尽所显。十四七十
    七智中。景师解云。为显有因杂染智故者。谓
    说缘生有老死句。又复为显于自相续自己
    所作杂染智者。为显自身自己所作生为缘
    有老死。即是非不缘生有老死句。又复为显
    前际诸支无始时故者。此中总说缘过去生
    有老死。非不缘过去生有老死二句。又为显
    后际诸支等者。总说未来二句。又复为显支
    所不摄等。为显遍知三世上中下果住在因
    中名法住智。基师解。答文有三。一总答立智
    所由。二别显诸智所由。后结成数。为显有因
    杂染智者。此为总答。谓观诸支有其因法。谓
    如老死以生为因。乃至行支以无明为因。无
    明更无其因。故成七十七缘。此杂染之所起
    智名杂染智。或能缘智即是杂染。又复为显
    等者。有四又字。初又字显缘现在有二智。谓
    缘现在生而有老死。非不缘现在生而有老
    死。现在自身自己作故。第二又字显缘过去
    老死有二智。谓缘过去生而有老死。非不缘
    过去生而有老死。观于前际无始来老死皆
    以生为缘。第三又字显缘未来老死有二智。
    谓缘未来生而有老死。非不缘未来生而有
    老死。未来虽未起容有杂染还灭义故。观杂
    染故成二智。此三际中初智观果有因显其
    所由。此第二智观果有因非不决定。破外妄
    计。非不平等无因而生。第四又字显观支所
    不摄法。诸有漏慧遍知义故。即法住智遍知
    三世缘起教法名支不摄。以为第七智。前六
    真实智合法住一真实六故成七智。若依此
    义。圣者身中亦有法住智。异生身中亦有真
    实智。皆起七智观。余前十支亦然。故成七十
    七。此师分文配释与备师大同也。泰师复释。
    第七遍知缘起有支所不摄法。以有漏智执
    法有体故名法住智。问已说生缘有老死等。
    何故复说非不生缘有老死等耶。答论有二
    种。一立自宗。二遮他宗。若但说生缘老死等
    者。或有生疑为与言论作如是说理未必尔。
    为决彼疑显此理定。是故复说非不缘生有
    老死等。十五四十四智。于十一支各立四智。
    除无明支。不从支起故。问七十七智四十四
    智有何别。答约通相三乘同起。若约别相并
    是声闻观。声闻观中钝根之人起四十四智
    观果由因。观易成故。利根之人起七十七智
    观因生果。观难成故。又七十七智七处善中
    第二集善及三义观摄。四十四智通四处善。
    无法住故非三义观。此二智门虽通后智。而
    正当是加行观法。为初生道之方便故。十六
    明识起通局。若生色无色界除其下地一切
    现前如在欲界者。(基云)此随顺理门。在上二界
    不起下地一切诸识。如在欲界相似起上意
    识一切无遮。长读文势义道亦达。真实理门。
    上二界中除在下地独有之识。余三界意识
    皆得现前。润生起故。既许二定以上起初禅
    三识身。亦应许菩萨在色界中起欲界鼻舌
    识。自下大文第二明断三杂染修六现观。广
    如决择及唯识第九对法十三显扬十六等解

    瑜伽论记卷第三(之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