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瑜伽论记卷第一

    初发论端六门分别。一叙所为。二彰所因三
    明宗要。四显藏摄。五解题目。六释本文。第一
    叙所为者。此论所为有何等耶。如释论明。有
    十番两缘。一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二为圣
    教已隐没者重开显。未隐没者倍兴盛。及有
    情界中有种姓者出生死。无种姓者脱恶趣
    故。三为舍无见及有见故。四为成熟菩萨
    性人唯依大教遍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
    智断障得果自他俱利。及二乘无性亦依大
    教各于自乘文义行果生智断伏得自乘果离
    恶趣故。五为执着邪教不信大乘者。及于深
    经种种意趣迷乱诽毁者令生信解故。六为
    摄益乐略言论及乐广者故。七为立正论及
    破邪故。八为显三性有无及世间道理证得
    胜义四法门故。九为开随转真实二种理门令
    知二藏三藏法教不违。及开因缘唯识无相
    真如四理门令修观行有差别故。十为示境
    别令知诸法体相位别。及示行别令知三乘
    方便根本果差别故。如是等类所为诸缘。处
    处经论种种异说。当知皆是此论所为。第二
    彰所因者。按释论等云。佛涅??后魔事纷起。
    部执竞兴。多着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
    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
    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
    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九百年时有出家士
    名阿僧?摇L圃莆拮拧Sχ杏《劝㈣ね庸?本生处者
    北印度犍驮罗国是也)其国王城西五百里。营立禅省。领
    数百人授以禅法。无着为人位登初地。证法
    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等。慈氏
    菩萨随无着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
    省。为说五论之颂。一瑜伽论。二分别观所
    名分别瑜伽论。三大庄严论。四辨中边。五金
    刚般若。于时门人或见光明不见相好不闻
    教授。或见相好不闻教法。或见闻者。然世代
    玄远名既湮灭。唯有无着天人共知感慈氏
    化餐受诸教。今此论中理无不穷事无不尽
    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
    不备果无不证。自非玄鉴高士敦能唱和于
    此者哉。奘法师以超世之量悼还源之梗流。
    故能出玉门而遐征戾金沙而殉道。乃到中
    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遇大三藏尸罗跋
    陀罗。始闻此论文义领会意若泻瓶。虽复所
    迳诸国备通群章之妙。而研究法相特思于
    兹文。既而旋轫上京。奉诏于弘福寺以贞观
    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译此论。至二十二
    年五月十五日绝笔解坐。此论梵本有四万
    颂。颂三十二言。译为一百卷。自佛法东流年
    载修远。虽闻十七地论之名。而不知十七者
    何也。地持善戒但是菩萨一地。决定藏论是
    决择分初。自余汉土皆未之有(善戒经是求那跋摩译。地持论是
    昙无谶译。传闻梁武帝时。真谛太清四年岁次庚午十月。往富春令陆元哲宅。为择琼等二十名德翻十七地论。
    始得五卷)。今始部分具足。文义圆明。荡荡乎明大
    明于重宥。??焉声希声于宇内。斯可谓整
    蹄驾于玄途。辟幽关乎虚室者也。第三明宗
    要者。释论下云。又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
    尽。后之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
    故所不离瑜伽师地。由是此论用十七地以
    为宗要。第四显藏摄者。释论下云。虽复通明
    诸乘境等。然说者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意为
    菩萨令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乐无穷。是
    故此论属菩萨藏阿?炒锬ァS?钇腥?檬?br> 智故。第五解题目者。首称瑜伽师地论本地
    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解云。瑜伽师地论
    者。前乃标一部之总名也。印度本音称曰瑜
    伽。唐无正名。如瞿通九义无当一名。故置本
    音。今安瑜伽意亦如是。且就一义名曰相应。
    释论总出体云。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
    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此中意说三乘所有境行果法并名瑜伽。其
    境与行果其行与果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
    故。方便善巧之体。若依十度以后得智而为
    自体。显内显外二善巧故。唯以别境慧为其
    体性。今此善巧依释下文以作意慧二法为
    性。若于此作意复于此证达。故境行果皆不
    相违。注心洞融并不乖故。按释论中境行果
    三各三别释。境中有总有别。总中云谓一切
    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
    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如次四境与
    理教行果相应不违。诸心所缘名之为境。诸
    智所证名之为理。理深境浅。心所取境无颠
    倒性。即所执无有为无为有。与智所证理不
    相违。其我法有有无为无。境颠倒性情谓然。
    非实如是。不顺正理故。境无倒性与理相应。
    境不违教。能随顺行能趣究果。准亦可知。或
    四即是四重二谛。此四境与理教行果共相
    应故。别释境中引其五教以成六境。一或说
    观待等四道理名瑜伽。此四总摄一切正道
    理故。或说二十四不相应行中一名瑜伽。因
    果相称故。此二并如决择分等处处广说染
    净无性名瑜伽。除违契顺最为胜故。如大梵
    问经等。三说真如名瑜伽。理中最胜。一切德
    相应故。如楞伽经。四说从一法增至百法皆
    名瑜伽。法门虽别义无违故。如大义经。五说
    蕴界处缘起谛等皆名瑜伽。摄一切境顺机
    宜故。如广义经。解云。此中初三依地所执
    圆成实如次配之。此六境皆其无颠倒等四
    性顺四种法故。行瑜伽中亦有总别。总云。谓
    一切行更相顺故。合正理故。顺正教故。趣正
    果故。说名瑜伽。别有十七。一辨瑜伽师地经
    说。正修诸行名瑜伽。总摄一切相应行故。二
    月灯经说。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名瑜伽。此于
    一切顺果中最为胜故。三大分别六处经说。
    止观平等运道名瑜伽。众行主故。四海慧经
    说。修三摩地名瑜伽。住心发行此最强故。五
    显扬论等说。信欲方便精进四法名瑜伽。此
    四通生一切行故。六闻所成地。别辨世出世
    等九道名瑜伽。会理除惑位别胜故。七修所
    成地。总辨修习诸对治道名瑜伽。为乐略者
    总说修故。八有处说。缘诸地所摄无倒智名
    瑜伽。行中胜故。九有处说。方便善巧或唯方
    便名瑜伽。作意与智发行胜故。或就发最初
    发悟胜故。十功德实性经。诸缘起观名瑜伽。
    于出生死最为要故。十一正行经说。正见等
    八支圣道名瑜伽。趣涅??城此为胜故。十二
    ?衬我??怠P藿涞让?べぁ=涠ɑ垩б蛑?br> 胜故。十三大义经说。修一切世出世行分位
    差别皆名瑜伽。正行阶位相符顺故。此上说
    三乘通行。下四唯大。十四慧到彼岸经说。观
    空作意名瑜伽。发起大行此最胜故。十五彼
    经复说度胜名瑜伽。导大乘行此殊胜故。十
    六余处说。此慧度所摄无分别定名瑜伽。能
    发一切胜功德故。十七余处复说。菩萨慧悲
    平等双转名瑜伽。能证无住大涅??故。果瑜
    伽中亦有总别。总云。谓一切果更相顺故。合
    正理故。顺正教故。称正因故。说名瑜伽。别释
    中引七教。一分别义经说。力无畏不共佛法
    名瑜伽。伏诸魔制异论胜余乘故。二殊胜经
    说。佛无住涅??名瑜伽。尽未来际无所住故。
    三大义经说。佛地无分别智及大悲名瑜伽。
    自利利他常无尽故。四辨说瑜伽师地经。佛
    地功德皆名瑜伽。穷于法界无断尽故。五分
    别三乘功德经说。三乘果德名瑜伽。皆与正
    理等相应故。六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
    伽。一切果德不相离故。七集义论说。果位所
    摄有为无为诸功德聚皆是瑜伽。等至究竟
    和合位故。此说境行果名为瑜伽。前于初标
    说等字者。释论复言。如是圣教亦名瑜伽。称
    正理故。顺正行故。引正果故。此文可解。理入
    境中故更不说。有义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
    伽。数数进修合理顺行得胜果故。境果圣教
    瑜伽境故。瑜伽果故。诠瑜伽故。亦名瑜伽。然
    观上下今古所解合为四类。一唯取行。二取
    境行果三。三并取教。四此三并。如释说。前来
    传解一境。二理。三行。四果。五得果既圆利生
    救物药病相应。前后合有四种。有释。此中
    四义故曰相应。一教理玄会。二行果冥符。三
    智境克谐。四空有不二。夫教不会理则龃龉
    而难趣。行不符果则修造之功虚。智不谐境
    则照物之功僻。有不即空则舍之情见。梵
    言阿遮罗。此云师。有调化之功。匠物适机。群
    徒所放之美称也。释论解云。三乘行者由闻
    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
    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或诸如来证瑜伽满。
    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
    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梵云步弥。此云地
    者。生成住持义也。始自五识终暨无余。凡圣
    因果统无不备。皆具能生成住持。有类于地
    故云也。释论解云。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
    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
    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师依此处所
    增长自法故名为地。如稼穑地。或瑜伽师地
    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
    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自法。故名为
    地。如牛王地。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
    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瑜伽中故。是
    彼所摄故名为地。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
    师故。如国王地。是故说名瑜伽师地。解云。其
    境及所摄各唯一解。依行二种各有二解。合
    六番释也。梵云舍萨怛罗。此云论释论云。问
    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俱舍论云。教诫
    学徒故称为论。然则师有瑜伽。瑜伽之师。依
    主释也。瑜伽师之地。亦依主释。瑜伽即地。二
    体无别。地是所诠。能诠即论。瑜伽师地之论。
    亦依主释。合为瑜伽师地论。有三释。释论问
    云。此论既有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师地。答有
    三解。初解者。初分名地。后四不名地故。云就
    初立名故无有失。二解。一切法皆是瑜伽师
    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此中存略
    且说十七。三解。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
    后四分皆为释十七地中要文义。故亦不离
    此。后二解五皆名地。此若但言瑜伽地。不知
    是谁之地。故标师名。但言师地不言瑜伽。不
    知复是何师之地。由此总言瑜伽师地。但言
    瑜伽师不说地者。不欲唯明瑜伽假师。欲说
    彼师所依地法令顺修学成彼师故证彼地
    故。言本地分中者。是部中之别称也。梵言怛
    罗。此云本。此诸大格宗明诸地。地不自照开
    五分以明旨。五分虽别会归于诸地。是故初
    分名之为本地。如前释。梵言婆只。此云分中。
    分者支别也。论虽百轴。约地辨宗。宗不烦显。
    支别开五。故谓之分。中之言内。言五识身相
    应地第一者。是位中之初题也。梵言般遮。此
    云五。?橙裟洗嗽剖丁A吮鹞?濉J徒馕迨洞?br> 根立名有三义。一眼等根是眼等识不共所
    依。二亲依眼等利钝识明昧故。三同时依必
    俱有故。非如意等。对法唯识云。随根立名。具
    五义故。梵言迦耶。此云身。身者有三义。形碍。
    依身。体聚义。决择分言。五识所依有形碍故。
    由此名身。若尔眼等必依。何不名身独身名
    身。前四依身身为所依故独名身。若尔心亦
    依身而转。何不名身。有色界中心依身转。无
    色不尔。眼等必依身根方有故可名身。如释
    论言。又必不离所依身故。犹如身受。又依义
    体义故并名身。如六思身六识身等。前二不
    共。此乃通名。梵言三般罗音讫多。此云相
    应。释有三义。一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故名相
    应。如律中说王相应论贼相应论。二五识相
    应心品总名相应。此地虽明多法。以心心所
    胜故别说。此即时依处事等义名相应。三摄
    属义。谓此地中说五识身所摄属法。即自性
    所依缘助伴作业。故名相应。地亦如前。梵言
    钵剌闼摩。此云第。乃十七中之创首故称第
    一。第六释本文者。此论唯有正宗无初后分。
    就文大判总有五分。初五十卷名本地分。略
    广分别十七地义。次三十卷名摄决择分。略
    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次二卷名摄释
    分。略摄解诸经仪则。次二卷名摄异门分。略
    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后十六卷名摄
    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就初分中有十四
    段。虽复明十七地。而合有寻等三地为一。合
    有心无心二地为一故。谓第一卷初半是五
    识身相应地。从第一卷半并第二第三卷合
    二卷半是意地。次七卷是有寻等三地。次二
    卷半是三摩?涠嗟亍4蔚谑??碇幸恢接嗍?br> 非三摩?涠嗟亍4蔚谑??碇幸恢叫硎怯?br> 心无心二地。次第十三卷中及第十四十五
    合二卷半是闻所成地。次四卷是思所成地。
    次一卷是修所成地。从第二十一至第三十
    四半卷合十三卷半是声闻地。次第三十四
    卷中后半卷是独觉地。从第三十五至第五
    十卷半合十五卷半是菩萨地。次第五十卷
    中二纸余是有余依地。次后两纸余是无余
    依地。就五识身相应地中。初问答标列十七
    地名。后随别解释。初文虽总标列十七地而
    少。故寄五识地明之。于中有五。一问。二答。
    三征。四显。五结。显中有二。谓颂长行。若依
    释论分为四文。初总问答。二更征举。三列名。
    四总结。问起三因。初云问者先闻诸经所说
    瑜伽师地其义未了故为此问。或作论者先总
    受请欲为解说自假兴问。又发问者有五。一
    不解故问。二疑惑故问。三试验故问。四轻触
    故问。五为欲利乐有情故问。今是第五问也。
    但答十七。释第三征。何等十七。及解颂文。
    ?焱相?摺4嗽萍??M夏鲜鞘??焓羌?濉R?br> 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
    施。三摩地俱者。释虽解之。然犹未尽。意显等
    引地等体通五蕴。单言三摩地不言俱者。唯
    一定数不能显得体通五蕴。故说俱言显与
    等引地宽狭同故。但以横通五蕴体同。不以
    竖通三界义同。问何故不言三摩?涠喾嵌?br> 言三摩地俱非有何意也。答意显等持等引
    异故。但是等引皆通五蕴功德。恐谓等持亦
    通五蕴。故言三摩地俱。显有俱言方通五蕴。
    等持唯是一定数故。与等引不同。故列其名。
    颂与长行别也。其理虽尔。设言等持俱。亦与
    等引长短不同。等引乃是上二界五蕴。等持
    俱言体通三界诸五蕴故。虽然且就定地而
    显别也。如是具者。释有二义。一近指前行。谓
    由如是闻等地行故。得具三乘及二灭果。二
    远总指。谓由如是上来所说境行诸地故。得
    成三乘及二灭果。故如是言通有无余。然此
    十七解名出体。并如释文。五识地者如前解
    题。意地三义。一六根中意。二六识中意。三第
    七摄。如次配三番释。然六识亦得名身。此第
    二释。犹如心受。唯名为意不与身名者。同
    体依聚义可身名。所依非色故名心受。初后
    二解略故不说身相应言。由此不说心地识
    地。有寻等地有三义。有评家。第二师云。中间
    静虑寻已离欲者。如欲界入不净观暂折伏
    贪非六行离。释论稍难。至第四卷释地名中
    当广显之。第三师释。初师所引文中唯说上
    界三无心。不说下地无心眠。问者略解?相。
    义彰可知彼卷末自解。五无心中当具显。等
    引有三义。一等能引。二引于等。三等所引。若
    依正义。前二唯有心。后一通无心。等引非等
    引总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所有功德。故颂
    言俱。俱言即显相应义故。相应三义如前已
    说。地体亦三义有评家。有无心地有五义有
    实义。释各如释。如是即显五识身地。随其
    所应有无漏位。通以有漏无漏五蕴为性。以
    俱有依通七八故。此论文略不取无为。望其
    五识无摄属故。势疏远故。意地通以一切有
    为无为诸法为体。第六意识能通缘故。有寻
    等三地皆唯以有为通有无漏。随其上下三
    地所有识诸法为体。论依上下地出三地体
    不说无为三地故。或随所应彼地所证亦通
    无为。三摩?涠嗟赝ㄒ陨隙?绲赜行奈扌?br> 漏及无漏五蕴功德以为体性。论云。三摩地
    俱俱即相应摄属之义。释论又云。如是二地
    总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所有功德。非三摩
    ?涠嗟夭晃ㄔ谟?嗤ㄉ隙?纭Nㄓ新┯形?br> 蕴性。释论虽言翻前易了。观彼地本论文。
    有漏七作意皆是此地。论云。或不清净故名
    不定地。唯得世间未永害随眠诸心心所故。
    以上二界及欲界一切有漏法以为自性。有
    心无心二地。论有五番释。就实义中。无心地
    唯无为无余涅??为体。有心地通以有为无
    为诸法为体。不说有余涅??为无心地体故。
    此依二乘。居在佛位。其无心地亦通二灭亦
    通有为。菩提犹在无有漏心。名无心故。余之
    四门唯文释义。闻思二地。若说二乘随其所
    应以有漏无漏五蕴为体。释论解云。如是三
    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为自性。
    无为非是二乘二慧观所得果。故非地体。无
    漏由彼二慧熏种故为地性。若依菩萨二所
    成地。亦通无漏。十地经说。八地以上一切菩
    萨所闻诸法能堪能思能持。天亲解云。此则
    三慧如次配之。既于无漏相续修慧即成闻
    思。闻思此念内成无漏。故为地体。修慧理通
    故。不得待说。取所成果为地体故。更勘彼
    文在第十地释。泰法师云。八地已去体唯取
    修慧义说闻思。闻思唯有漏。又即修慧外闻
    名闻内思名思修证名修。与闻思相似借彼
    名故说为闻思。闻慧闻思唯有漏。景公云。八
    地已上有有漏心故成闻思。不尔。云何。净土
    听法不起无记不善二心。于曾得法不起加
    行。于未曾得闻思为先亦有加行。无加行者
    谓所曾得。灵隽师传云。西方合有两解。一
    同前义。二同后义。基法师云。今取八地已上
    无漏相续菩萨利根。一修慧中能起三用即
    名三慧。理亦无失。如下地喜乐二受虽各别
    体初二禅中即便同体。四地已前真俗二智
    体虽各别。五地已后应许同体。二乘等三慧
    别体。八地已上其体乃同。余说闻思唯有漏
    者。据二乘说。声闻独觉菩萨三地。随其所应
    各取自种现行有漏无漏有为无为随顺自
    集善法为体。不定种性所修成法为后乘因。
    亦无过失。释解声闻名中。唯自乘无波罗蜜
    声闻名。法华经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即为二
    矣。有余依地。二乘无学所有有漏无漏诸法
    为性。无余依地。二乘唯以真如为性。余依无
    故。佛身有余前后两解。无余三解。今取正义。
    佛身有为功德有余依摄。无为功德无余依
    摄。如论具陈。又释论问。何缘五识合立一
    地说在最初。余识立一说在第二。答五识同
    无当说分别所缘等业。所说事少故。合一
    说在最初。意地翻此。故别立一说在第二。又
    以五识同依色根同缘色境故合立一。余依
    无色所缘不定故别立一。自性依缘?细次
    第故说先后。又以五识同现量摄。故合立一
    说在最初。余识不定或现或比或非量摄。故
    别立一说在第二。基公释难。问何故五识云
    身相应。意识不说身相应。并不言心地识地。
    并如释论。何故心所乃有众多。唯以寻伺及
    定有无以明分位作用等别。不以慧非慧痴
    无痴等分位作用辨差别耶。答理例应然。但
    以略标增胜位别。故无说余。谓有寻等上下
    地位?细别故。等引非等引上下定散界差
    别故。此二增强故略偏立由斯释论云。此中
    存略且说十七。非依余法不得立地。以瑜伽
    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又问何故但言有寻
    无寻地。不言有定无定地。而言三摩?涠嗉?br> 非耶。答三摩?涠啻嗽频纫?L逋ㄓ行奈扌摹?br> 不须言有。其寻等唯是一不定心所。不通无
    心。彼以有言表通五蕴。故释论中等持对等
    引为四句。第三俱言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谓
    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
    地。三摩地体唯一别境定数故也。但以寻伺
    推度不推度?细治别。体非三学无胜利益。
    故以有言显其分位。定体是学有胜利益。但
    言定非地。即显差殊。不须说有。以同寻伺心
    体亦无殊胜利益非学法故。亦以有言辨其
    差别。说为有心及无心地。又问何故不言善
    心地。但言有心无心耶。答总胜故别劣故。
    又问三乘所行有多种行。何故但说三慧为
    地。答以慧为首摄一切故。申此论名彼所成
    地。出世行中慧偏胜故。又问何故五乘不说
    人天。但说三乘。答说极胜乘不说劣故。说有
    性乘非无性故。又问。何故有四涅??及与
    菩提唯说二依。答通三乘故。但说二灭。无住
    唯是大乘果故。自性本成故。又即摄尽故。但
    言二依不言二涅??。即摄菩提。总言二依不
    说二灭。即摄四尽。其自性清净涅??本旧自
    有。非今始得。不说为果。更有一解。此中若法
    有六义方立别地。何等为六。一者无滥。简不
    定性随缘起行故。二者发心。简无种姓不能
    发心故。三有胜用。简生得善不能克果故。四
    者差别。简性净灭地之通体故。五者共果。简
    无住果唯不共故。六者所假。简不相应无别
    体性非所假故。此中境行果三无等配十七
    地。前九地是三乘境。次六地是三乘行。后二
    地是三乘果。观境起行方证果故。境九为三。
    初二地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次三地
    是境相。下上?细境相异故。后之四地是境
    界位。定俱不俱心有无故。体二易知难知为
    前后。相三?细成三品为前后。位四中欲界
    名不定地。上二界名定。颂三摩地俱非言在
    也。心与定俱名为地。与定不俱名不定地
    故。定胜故在前。散劣故在后。九次第定中前
    八有心地故先说。后一名无心地故后说。就
    行六地中。初三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初
    中后起以为前后。后三别行。随机修法成自
    乘故。劣胜小大方便根本以为前后。果二地
    中。若依二乘。因亡果亦亡。果立二门以为
    前后。若主佛身。菩提涅??分成两异以为
    前后。云何五识身下。第二随别解释。文相
    有四。初约自性等五义分别五识。二约根境
    作意分别。三约率尔等心分别。四就喻相重
    辨初门所依缘等。前中复二。初举五义以为
    章门。后牒五识一一分别。前文可解。后文分
    别五识即为五段。别显眼识五门义。即为五。
    初明自性。依眼了别色者。此中且说不共所
    依。识相难了。举所依因及所了果而显自性。
    次解所依文别有三。初略显三所依。次摄之
    为二。后重出三体。唯识云增上缘依无间缘
    依因缘依。彼以四缘名显故。又云俱有依开
    导依种子依。大势同此。成唯识第四中以亲
    疏为次第。此中以显隐为次第。前后不同也。
    彼俱有依合有四解。明五识依但有三解。彼
    第三师同第二故。第三正义五有四依。谓五
    色根六七八识。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
    故。此中六七八识稍疏远故略不述。此中
    净月等解。依及所依言别义同。论云俱有依
    谓眼故。护法等解。若法决定有境为主。令心
    心所取此所缘及名所依。名通也。此论于
    所依中说依名。故云俱有依。彼论等无间依
    合有三解。第三五识各唯取自类识为依。以
    之为正。若小乘以过去为意。故论破云。意名
    应无。有义。今大乘说即于现在将灭位中有
    牵后力名次第灭根。非入过去方始名根。故
    新译摄论云。于将灭位得此名故。种子依虽
    有二说。解前五识皆无异解。第七卷中解依
    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共即
    依现。亲即依种。今此文中若依景释。唯举异
    熟赖耶。意取种子。基作三解。一云。种子是所
    执。所执即所依。与现行为依故。不离第八识
    故名异熟。又变异而熟亦名异熟。阿赖耶所
    摄。第二解云。由第八识得二种子名。一亲因
    缘。即识中种。二增上缘。即种持识依上根
    本能生之义亦名种子。彼论以二缘别故。说
    现行入俱有依中。此论以能生义故。说现行
    第八亦名种子。种子是所执能依。现行是能
    执所依。故亦不相违。第三解云。阿赖耶识与
    杂染法为二缘。一为种子。二为所依。故今现
    种二法皆为彼俱依。若此三依以四缘名显
    者。如唯识云。如次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因
    缘依所以不说缘缘者。即是第三所缘门摄。
    故所依中不说也。于重出三体中。以五义释。
    一所造。二所依。三净色。四无见。五有对。各
    有别义及有所简。种子识中。乐着戏论等者。
    此有三解。即言说及分别皆名戏论。以现行
    为因。所生种子异熟识即名言熏习种子是。
    二解。即所生现行异熟识名种子。依依熏
    习因是种故。三解。通取现种。次解所缘中。初
    约有见有对解。二约显形表等三色分别。有
    四复次。初列三色体数。二辨三色相。三对辨
    差别。第四偏明显色有好恶等。有见有对者。
    旧经论名可见。依梵本名有见。依正理论总
    有三说。云由二义故。一者。此色定与见俱故
    名有见。由色与眼俱起故。如有伴侣。二者。此
    色可有示现故名有见。可示在此在彼别故。
    如有所缘。有说。此色于观等事有像可现故
    名有见。可示如彼此亦尔故。有对有三。此是
    障碍有对。列三色体数中。若依对法论有二
    十五种色。故彼论云。青黄赤白长短方圆?
    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云烟尘雾迥色表
    色空一显色。此诸色中何假何实。范师述曰。
    青等四实。自余皆假。若依显扬论。光影之外
    说影像之色。所以分影为二者。前影色是障
    日光等成影之色。后影像色是水月为缘。于
    本识所现色上有眼识所见影像色。是色处
    摄。若在水镜等者。是法处摄。意识所现。处
    对法说。何故对法中色处中不别说影像色
    者。三藏会云。集论青等中本影合说故无影
    像。显扬别开本影故立影像色。何故此论明
    三十一不明迥色者。解云。空一显色之与迥
    色约体是同故是合说。对法中空一显色与
    迥色不同。所以然者。体虽是一而约处别。是
    故别说。谓在上空现者名空一显色。若近下
    迥处现者名为迥色。上观见苏迷卢山青琉
    璃影作虚空解则就影色假立空一显色。故
    对法云。空一显色者。谓上所见青等显色。此
    中相传三藏云。准藏论中自有四句。今依大
    乘唯有三句。一显非形者青等十三。二形非
    显者长等十色。三俱非句者无表色。景后拟
    补云。今瑜伽等论上所说中唯明两句。显而
    非形形而非显。不明亦形亦显俱色。故此论
    说显色有十三形色有其十种。表色谓屈申
    等。即是形色所收故。无俱色有何意耶。解云。
    小乘宗说。形显性别一处同聚故说俱色。大
    乘义中显色是实。如此显色积集之时假说
    形色。说彼形显假实色时色义周尽。云何更
    有俱色可说。影与?别者。真谛释俱舍云。如
    云障日成阴。余色于中犹显现可见说为影。
    须弥障日成阴。余色于中隐不可见名?。光
    与明别者。如俱舍云。日炎名光。星月火药宝
    珠电光称明。风吹细土名尘。雨后日出气从
    地起名雾。长短与高下别者。长短据四边。高
    下据处中。谓中凸名高。中凹名下也。方谓界
    方。圆谓团圆。形大曰?。翻此名细。如束物头
    齐整名正。翻此名不正。余色易了。不须别释。
    其长短等色西方两说。一云。是假故非眼识
    境。一云。色处摄故是眼识境。此长短及与名
    等虽是假有而现量境。问若尔何故理门论
    云现量不依名种境者。三藏解云。名者名句
    文身。种者同异句。若依名种与所诠法互相
    系属为所缘者。即非现量。若但能缘名句文
    身所有自类而不缘彼相系属境。亦有现量。
    是故五识虽缘长短等假亦是现量。解表色
    相中。生灭相续者。不同正量部动及日出论
    师义。由变异因者。即发业心刹那灭故果随
    因变。不同正量等先灭后生。故先生处不生。
    或无间或有间者。景拟补阙云。若善等业一
    类相续名为无间。善恶互起为有间。基师云。
    无间者如作一业相续即成。有间者。若中途
    而息后方更作也。即于此处变异生者。如坛
    场胡跪身住威仪善色不移本处也。辨差别
    中。表色者谓业用为作动转差别者。业用者
    思业也。由此思业为作故。诸有形色动转差
    别说名表色。基公牒论文业用为依。释中
    言以此言以此为依。未知何正。眼等所行者
    所游历义。境界者所瞩取义。所缘者带行相
    所著虑义。明好恶等中。偏明显色。补阙云。
    以青黄等有其能杂故。成坏等异故。分别好
    恶。形表二色无如此事。故略不论。基师云。举
    本实色末假可知。似色显现者。补阙云。因现
    显色犹如幻化。故名似色。基师云。依他之色
    似所执实色而显现故。对法言。似色了别。或
    眼意所取似本识所变色。故言似色。次明助
    伴。今依此论六位心所有五十三。于显扬等
    五十一上加邪欲邪胜解故。五识于此五十
    三中俱与三十六法相应。遍行五。别境五。
    善有十一。唯识复说亦与轻安俱故。烦恼有
    三。谓贪?痴。随烦恼有十二。谓无惭.无愧.
    ?干颍?艟伲?恍牛?傅。?乓荩??睿?穆遥?徽?br> 知.邪欲.邪胜解。此说因位。若无漏位与二十
    一俱。遍行别境并善十一。言同一所缘不同
    一行相者。此有三解。一云。眼识及心所同类
    赖耶所变相分本质尘起。名同一所缘。心及
    心所各各别变影像不同。名不同一行相。行
    相义者。行谓见分。相即相分。行之相故名为
    行相。是依主释。不应难言第八无本如何说
    云同一所缘。用他第八所变诸相为本质故。
    一云。唯约影像分为二句。各变似一名同所
    缘。而实非一说不同言。问正智缘如境体是
    一。如何名似。解云。此约余心。若约正智境
    一故名同。一云。王数同缘一青故名同一所
    缘。而领纳了别等行解各别故名不同一行
    相。各从自种生者。此据实心所。非彼假者亦
    别种生。次明作业有六。一了自境。约因位说
    故。二了自相。处自相故。三了现在。唯因非
    果。四刹那非相续。不据等流。五随意识转。此
    即总举。下二别解。一自不善恶由意引。二自不
    能为转。但能为随转。六取爱非爱果者。不同
    大众部等五唯无记故。下明四识。大义准眼。
    随难钞释。因俱声者。西方两解。一云。二大发
    一声。然随强者判内外也。一云。二大各别发
    声。理实有二。二皆说俱。然有增微。故随增者
    说一声为俱。问化人语是何大造。答有两解。
    一云。虽是不执受大种声而是内声。一云。依
    下决择。化人有似心故。无妨亦说似因执受
    大种声。今此论及对法所列声中皆无响声。
    唯显扬说。彼云或依托崖谷所发响声。此中
    据法师云。因受等三是有体声。余并假有。是
    差别故。香中。平等者此有二解。一云。依四谛
    论解。正量部香有三种。香臭平等。平等者无
    臭香也。一云。长养根大名为好香。损害名恶。
    无前二用名平等香。范师云。香中三假余实。
    以论五十四名可意等。三是分位差别故。味
    中。若舍处所者。中容之味。能生舍受名舍处
    所。于中苦等六实。可意等假。触异名中。硬湿
    动??地水风火。如次配之。此中若依萨婆多
    有十一触。皆是实法。并触入摄。若依成实论
    有三十五种触。揽四尘成四大。四大是缘成
    假法入所摄。今依此论二十六数等。虽有假
    实并触入摄。依论五十四云。四大实有所余
    唯假显扬中二十六触外。复言或缘光泽或
    不光泽。或缘坚实或不坚实。或缘执缚或缘
    增聚。或缘乖违或缘和顺。若俱生若和合若
    变异者。补阙述三藏解。更无别法。总于二十
    六触中随义别说。自下约根境作意分别。问
    眼由明见色。有见暗色。识依眼根生。有识
    不依根。答准相续解脱经云。由定力故有光
    明相。由此光明故见暗中。然即天眼尚假光
    明。况亦肉眼不假光明。若蝙蝠等者眼匡有
    光明。故?中能见色也。能生作意者。西方三
    释。一解。设无本识相应作意。五识不生。二
    解。无意识俱作意五识不生。三解。无五识俱
    作意五识不生。依下第六十卷云。由俱有能
    生作意为依止故所生识转。补阙云。此据意
    识作意之数于前欲作见色之意眼识方生。
    不尔不生。不取眼识同时作意。以与眼识恒
    相应故。此亦从多说。须作意。有人在室正眠。
    贼在边而立。忽尔睡觉即此见贼。又有人从
    生不识白象。忽尔路逢等。何必须作意眼识
    方生耶。次约率尔等心分别。心生次第诸部
    不同。若依成实明。识想受想四心。前三无
    记。第四通三性。又初通六识。后三在意。若正
    量部明了论亦立四心。一初至识。二随行识。
    三决行识。四大六识。若上座部立九心论。一
    有分识。二引发。三观见。四寻求。五贯彻。六
    安立。七势用。八变缘。九还是有分识。今依此
    论约六识明五心次第生。七八常起。不论次
    第也。或善或染相续而转者。西方两解。一云。
    眼识唯一刹那。一云。亦得相续。如唯识论。广
    解五心指如别章。下喻辨如文
      意地第二。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
    应三语。故但言意。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
    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
    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离于身。犹如心受。
    故不言身相应。准前故略不说。又六七八虽
    皆同有心意识义。心法意处识蕴摄故。然意
    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第八持
    种心义偏强。第六普遍了别境界识义偏强。
    是故不说心地识地。身及相应略故不说。地
    义如前。文中初结前问后。后对问解释。释
    中复二。初以五门分别地体。后第三卷中复
    以十门解释地义。初文复二。先标列后别释。
    文云心意识者。解有二门。一依决择分中分
    别。八识通名心意识。二依此中论文别有所
    属。据何道理如此属当。心者有集起之义。第
    八义强。集诸法种起诸法故。思量名意。末那
    中胜。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识者现前了别。六
    识?显了别义障故六名识。此中景拟真谛
    师引决定藏论九识品立九识义。然彼决定
    藏即此论第二分曾无九识品。备师又云。昔
    传引无相论阿摩罗识证有九识。彼无相论
    即是显扬论无性品。然彼品文无阿摩罗名。
    今依楞伽经等有九识义。第九名阿摩罗。此
    云无垢。基师云。依无相论同性经中。彼取真
    如为第九识。真一俗八二合说故。今取净位
    第八识本以为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如
    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
    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此中既言无垢识
    与圆镜智俱。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知第八
    识染净别说以为九也。地婆诃罗云。西方一
    解第六识别义名为阿摩罗。断惑证灭有胜
    用故。新罗晓法师云。自性清净心名为阿摩
    罗。与第八赖耶识体同义别。今存此释。善顺
    彼经。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者。此有
    多释。三藏有两解。一解。因相赖耶是种所随。
    果相赖耶是依止性。又自相赖耶是名所随。
    种子赖耶依附自相故名依附。果相赖耶熏
    名依止性。又解。本识相分名为所随。见分名
    依止性。亦言所随即因见分。依附等言说自
    体分。景师解云。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
    者。即是集起种子义。又是所随依附性者。即
    是持种集起诸法二义。集起故得名心。基作
    三解。一解。初句显第八现识与有漏种为所
    依止故名所随。随成有漏等故。后句显与无
    漏种子为所依附所随依止性。虽复依止义
    同。无漏不等故名依附。又解。初句显有漏种
    随逐本识成有漏无记。用依体义。后句显此
    种子虽依本识生善染等功能仍异非唯全
    一。故名依附。用各别义。又解。初句谓种子依
    于现行名所随依止性。种为能随依止现识
    故。后句显此现行所随依止识附于前种子
    能依止性。更互相依二俱名心。更作一解。生
    本识种但名依止。若生余法种名依附依止。
    体能执受者。释阿陀那义。意谓恒行意及六
    识身无间灭意者。此中通明过去六识名意。
    非唯第七。一切皆有依止义故。据实此意唯
    取第七。如成唯识摄大乘论释心意识三种别
    义。五识地中所以不说恒行意者。以五识地
    各别有同时色根。意地无别同时根。故说末
    那名恒行意。是故六识皆有同时根及次第
    灭意根也。末那有三。一人执。二法执。三者平
    等。云何知有无漏末那。如下第六十三卷中
    云。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为性相续而转。
    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
    不必如义。乃至广说。问八识并有无间灭意。
    何故此中唯约六识无间灭为意耶。答依三
    藏言。释论略译应五百卷。总译有八百许。故
    释论一解。八识虽具心意识三。而于意地约
    别名识。识既六识。意根六。故不说八七。又问
    前五识地已说五识无间。意地重说者何。答
    三藏解。意识通与六识为根故举六识。据
    唯意识。解所依中其俱有依唯识四说。第四
    正义。第六意识所依七八。及七八更互相依。
    等无间依彼有三说。第三正义。八识各以自
    类为开导依。然于此处不言俱有依者。以意
    识无不共俱有依故略也。基公牒论文中加
    俱有字。未知何正。种子依谓如前说等者。六
    依八。如前引唯识解。彼第四卷释七依八有
    二说。一云唯依种子。二云亦依现行。此第八
    心既通现种。现种相依更互无失。解所缘中。
    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者。唯识第二说第八识
    缘执受处。即诸种子及有根身器世间等。对
    法论说。缘五色根四尘一分除声。五十五说。
    缘五色根五外一分。理实亦缘声。然对法论
    且说恒相续境故不取声。唯识解缘处有三
    说。第三正义云。若于自身可有持用便变为
    彼。即自地自类变是。此说一切共受用者。若
    别受用准此应知。鬼人天等所见异故。于他
    身处亦变似尘受用他故。唯缘有漏种非无
    漏种。缘有根身彼有两说。一云亦变他根。二
    云唯变自根。前来且说业力所变外器内身
    界地差别。若定若通若法威力界地自他即
    不决定。不缘心等皆如彼文。第七缘境彼有
    四说。第四正义。唯缘第八识见分。广释如彼。
    六识缘境。其义可知。文云不共境者。不共五
    识故。何故蕴中唯三不言识蕴者。此有三解。
    一解。自性门摄故除也。又解。五识自证证自
    证分亦缘识蕴故共缘中摄。又解。六内处中
    既有意处故除也。次明助伴。即诸心所。因位
    第八唯遍行五俱。第七识识论五说。第五说
    者有十八俱。谓遍行五四烦恼八随烦恼并
    别境慧。意识一切。五识如前。若无漏位心意
    识三皆得与二十一俱。问诸心所极少起时
    几数俱起。答依基师等解。遍行五于极少位
    必俱起五。若别境五及不定四。此九随一起
    时必六俱起。无明及大随烦恼八。此九定十
    四。除轻安余十善及贪慢疑五见谄诳?x合
    二十一定十五。若轻安无惭愧三必十六。?
    及忿恨覆恼嫉悭害八起定十七。此依对法
    五十五数开见为五而判之耳。若依此论五
    十三。其数不定。思之可知。若备公云。善心起
    时极少十八数俱起。谓善十除安。遍行五。别
    境三。谓念定慧。辨远离中。云恒信等相应故。
    文云一一而转者。谓一想一受等故。有行相
    者。谓行解相状。唯有为缘非无为缘。无分别
    智无相状故。如识自影。有二行相。一影像相
    分取本质境行解相故。二即见分取亲相分
    解行相分。若取通义。行境体相名为行相。通
    无为缘。理无妨矣。问与前不同一行相何别。
    答前对境辨行相。此文约行解辨行相。有所
    缘者问曰。与同一所缘何殊。答先明同异。此
    明必托。有释。前约增上缘以辨同一。今约境
    界缘以辨所缘。有所依者。必托三所依故。自
    下明作业中文有二。初明对五识业。后明不
    共业。初文有七。一了自境。二自共相者。意识
    证量缘法自相。若是此量知法共相。故正体
    智证如自相。问若尔三法印中何故说二空
    为诸法共相。解云。自共何定。若说真如别有
    离相之相不同于事。即说真如名为自相。即
    此真如理统万品还是共相。三世。四断续。五
    为二转发业。六招异熟。七前方便中作意引
    起率尔五识。又染净位中三性意识为同类
    因引等流位中诸识。此中基师判。第六识通
    有此七。第七八识除发业招异熟有除五分。
    景师云。初一后三通五识业非是不共。中间
    四业唯意识能。此师第七文中分为二。故云
    后三。今判。初业八识通有。第二三七意识全
    有。余七识分有。第四业六识通有。七八分有。
    第五业意识全有。五识分有。七八中无。其第
    六业六识通有。七八中无。此据?相。若细分
    别准思可解。下明意识不共业中。初标列十
    五门。后依门辨。谁心六事不共。谓离欲及退
    断善根并续受生命终。大乘不唯十五。更有
    悔忧等。故论说等言。分别所缘中。有相分别。
    若依对法。摄三分别中自性随念二。以五识
    无自性自性体等故。七分别中任运分别即
    五识故。今此论中自性分别即是任运故。说
    有相。谓于先所受义唯摄随念故。与彼论宽
    狭不同。或是与对法两门俱同。先所受义则
    摄自性随念分别。等流心位有相分别缘前
    率尔心住所受境故。基师判云。不如前解。
    威仪路工巧处者。威仪谓表色。路体即四尘。
    四尘是彼所依故说威仪路。又解。威仪四尘
    为性。路即发彼心与彼为依。说心为路。工巧
    处亦尔。但是五尘四尘别故。此中威仪多于
    道路施设。工巧多于处所施设。故一名处一
    名路。二俱显所义。七分别以寻伺或五七八
    识为体。任运分别是五七八识故。七唯有漏
    有通无漏。唯识第七解。问准对法论。任运分
    别亦通五识。如何此论不共业中辨耶。答依
    三藏解。据实对法为正。然此论凡举七分别
    故来。任运分别实非不共。问若五识中无自
    性分别者。无性摄论又云何通。彼论破正量
    部心藏色为意根义云。若意识以心藏色为
    意根者。一切时应无决择随念分别唯有自
    性分别。如五识故。三藏解云。彼部许五识中
    有自性分别故。论主入他宗破。非将大乘义
    破也。审虑所缘者。备师云。重缘前境思审缘
    故。四倒之义如下第八。法住智者。景师云。知
    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名法住智。是世俗智。
    下云出世间智。即是二智。基师云。法住智是
    如量智。出世间智是如理智。备师云。依教法
    而生此智故云法住智。是后得智。醉者。基师
    云。此有四缘。以?干虻艟俜乓萃?钌⒙姨?br> ?等为体。或俱时心心所为性。有义通五识。
    意增故偏说。景师云五缘。狂有五缘。俱舍第
    十五云。依不平等大种故心便失念。故知以
    妄念为体。或俱时心心所为性。此唯欲界除
    北洲五趣皆有。北洲人无逼恼。诸天有故。小
    乘佛有。大乘不然。十地亦无。末摩者此名死
    穴。亦云死节。有言有六十四处。或百二十处。
    梦有七缘。四由?相作意思惟者。景师云。于
    法不了名为?相。而乐思惟法于前发梦。更
    有一解。瞑目思惟黑?色相故致于睡梦。七
    由他引。他引有四。问梦以何为体耶。答婆沙
    六说。评家取心心所为体为正。今大乘中亦
    以眠相应心心所法为体。又若婆沙第三十
    七卷云。问此睡梦中所起善法为加行为生
    得善耶。答唯生得善。以?肝⒐省S杏嗍λ怠R?br> 加行善。以于文义亦简择故。今大乘中亦通
    加行善。如十住断结经说。上方妙识佛土众
    生受化梦乃得悟。彼佛于睡眠中与诸众生
    神识说法。受化之识随其所应得成四果乃至
    独觉。亦于梦中结跏趺坐而般涅??。菩萨受
    决乃至成佛皆于梦中云云。由此等文故知
    亦通加行善。觉有三缘。睡增者不胜彼疲极
    故者。以经多时睡不胜疲极更从睡觉。有所
    作者要期睡故者。初睡时期打五更须觉礼
    佛等。总以心心所为性。四缘故闷通有心无
    心位。亦以心心所为性。由彼闷触引生心闷。
    醒亦以当位心心所为体。发业四缘。初三如
    次。即三种思。谓审虑决定发动。若依小乘前
    二通见修二断烦恼。第三唯修断。今依大乘
    发总报业。前二通见修。第三唯是见道烦恼。
    若发善总报三思皆善。亲引烦恼亦不共无
    明等见道所断。由此经云。诸圣有觉不共无
    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对法亦言。胜义愚发
    福不动业。世俗愚发非福业。皆见所断。若发
    别报业第三思亦通修道烦恼。次随顺功用
    等者。刹那等起发业风也。此风随顺第三功
    用起思于业。俱时引发身语。故广百论破胜
    论云。汝我一不动。何能发业。彼反难云。汝心
    心所亦一非动法。何能发业。提婆答云。心虽
    不动一由心寻伺引起于风。风亦起业。离欲
    四缘。体唯是慧。通有无漏。离欲退有五缘。
    二新修善品者。数思男女形状。即有因力境
    界力不正思惟力三。受行顺退法者。是五退
    具也。断善根文有二。初明缘多少。后约现种
    明断差别。或五缘或六缘。一利根。二意乐恶。
    三逢恶友。四邪见重。五行恶无畏。六于众生
    无哀愍故。利根者内自思?k邪见猛利不怖
    众恶不生慈愍便断善根。此名因力而断善
    根。即是五缘。若更逢恶友顺恶意乐断善根。
    此名缘力而断善根。具有六缘。要利根者断
    非钝根。广恶意乐断狭意不能。人三洲除北。
    对法第一云。唯欲界上上品邪见能断善根非
    余故。唯苦集下邪见非于灭道。或通四谛下
    邪见。通行相者非余。要无惭愧。俱不怖恶非
    余二性。恶不慈悲。依此因力方断善根故。
    缘力必由近友故。阿颠底迦毕竟之人。一阐
    底迦有种性者。对法论说一俱断善根。善根
    有二。一种子。二现行。折种势力令不趣现
    名断。非断种子。唯断欲生生得非加行善。
    加行胜前方便时已不起故。为九品断非一
    刹那。拟宜无间断非如道害。续善四缘。一是
    利根。二见亲友修福。三诣善士闻因果。四因
    前缘故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景师解
    云。初闻他说有因果时。尔时耳识及同时意
    识是率尔心。因生犹豫者。是寻求心。是无
    记故非疑烦恼。证决定者。是决定心。亦是无
    记非善正见。还续善根者。是染净位。正见心
    中方续善根。以断善时断彼现行。今时还续
    现善。种子先有不可说续。若言犹豫是彼疑
    使疑使无间起正见心名证决定续善根者。
    此疑烦恼于五心中是何心摄。若是决定心
    位不得名疑。若在染净心位者云何从决定
    心后方起疑心。由有此妨故依前释。不同萨
    婆多或疑或正见续善根。基作两解。初解同
    景。加复说言。若自利根率尔思惟因生犹豫
    证决定故续善根者名因力续。若虽利根后
    逢善友听闻正法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而续善
    根名缘力续。第二解者。同萨婆多无偏取舍。
    备师云。因生犹豫故续种子。善证决定故续
    现行。今解。以闻正法等时创堕于境名率尔
    心。次寻求名等及与决定而未决定知所诠
    义。至染净位或生疑心然后续善。或即正见
    而续善根故。言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
    根。若作是解者。还因萨婆多。此中通续生得
    及方便善。断善之时胜法先尽。故正断得。还
    续之时由内外缘。由此二善不定。由闻正法
    殊胜外缘引生善根通方便善。但自思惟见
    他修福多续生得后引方便故。或初续善唯
    起生得。方便后起以难生故。胜既先断。所以
    后续。续欲界善。非上二界。顿续非渐。渐起
    余品。断难尽故九。续顿生故一。断处必能续
    续未必断。俱舍第十七云。于现身中能续善
    不。亦有能续。除造逆人。彼人定从地狱将没。
    将没时言谓彼将死或即于彼将受生时。将
    受生时谓中有位见后果相便续善根。又云。
    缘力断善根。地狱生时续断势弱故。因力断
    善根。地狱死时续因力强故。又意乐坏非加
    行坏断善根者。是人现在能续。若俱坏断善
    者要身坏后方续善根。见坏或不坏等。其
    义亦尔。自下明死生。大文分二。初明内分死
    生。后明外分成坏。前中先明死生。后第二卷
    云如是展转诸有情类以下。明观空而得尽
    漏。前中先明死后明生。死中文三。一总标列
    六种死。二次第别解。三又行善不善下随义
    杂说。初文中云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者。
    总释死义。莫问时非时死。但是舍命名寿量
    极于其六中。基师解云。初三死不明了识离
    身正死。后三死明了心识未离身将死。就第
    二别解中。寿尽死者。即业命终。是名时死。下
    二名非时死。衣食阙名福尽。若余缘枉死名
    不避不平等。九因即九缘义。别称二九。七不
    知于己若损若益者。入水投火他损堕坑愚
    痴故死。八非时行非梵行。饥饱远行病时而
    犯故死。九非量行非梵行。染爱过度故死。对
    法说三死。一寿尽故死。如生北洲极寿百岁。
    业虽未尽命尽故死。二福尽故死。耽定衣食
    阙横缘故死。三业尽故死。三时业尽故。此论
    唯依现缘辨死。不依过去缘。故无业尽死。其
    外缘中离己名福尽。合己名不平等。对法通
    说过现合二缘名福。故二论不同。若依俱舍。
    约寿尽福不尽等作四句。可知。若依对法。初
    将寿。尽死对业尽死作四句。寿尽死非业尽
    者。如大乘中一业灭多生。如初一生寿尽故
    死业势未尽。二业尽故死非寿尽者。如有一
    业但感百年。百年满已遇胜缘故更延寿命。
    于所延寿不尽而死。第三可知。第四俱不尽
    死者。中夭之流。次将福尽死对寿尽死作四
    句。有福尽死者。如饥冻死等。有寿尽死非福
    尽。如大富者死有余财。福寿俱尽死者。衣食
    与命一时俱尽。俱不尽死者。如大富者横被
    他杀。次三性心死中之别有二。初明善不善
    心死。后明无记心死。初中有二。初别明二性
    心死。后重明二性心死相差别。死有三位心。
    一正死心。即末后刹那。唯识说为第八识。对
    法论说。死有末心。生有初刹那。中有初刹那。
    唯无记性。二次前润生心。唯第六识我爱相
    应。对法说为九种命终心唯有覆无记。三次
    前明利心。即此三性是?想现行故。细想现
    行无记心者即我爱心。此说第六识。若?第
    八即末后心。故说不能忆善恶法。就第三随
    义杂说中文分为八。一明三性何类先起。二
    明死因。三明善恶相。四明润生相。五明解支
    节。六明根没顿渐。七死名差别。八上下舍相。
    第二文中二因力者。初是名言种子。后是业。
    此人次生二因熟今速舍命。第三文中。谓受
    尽先业所引果已行不善善者。见中有前相。
    如日后分者。日将没时。或山山峰影者。下品
    恶业者。当相如峰影悬覆。中品如山遍覆。上
    品如日后分极覆。或下品如日后分影覆。中
    品如山遍覆。上品如峰影极覆。此是将命终
    时由先恶业所见当果相。下辨差别所以。不
    言下品不善业者。以多无恶相故且不说。第
    四解润生相中。景师等解。泛论润有二时。一
    于将命终位爱润业受中有生。中有末心起
    爱润必受生有。此二时起受唯是修断故。对
    法第五云。此自体爱唯是俱生有覆无记性。
    此自体爱既是隐没。将知即非发业烦恼。以
    对法云俱生或能发恶行业者是不善故。是
    则俱生爱中有九品。上三品强是不善能发
    业。下六品是隐没无记不能发业。将欲死时
    及中有末心。尔时心细故但起后之六品不发
    业。爱父母是生有缘。中有末心起倒见。求
    交会时名求生有。对法亦云。已离欲圣者对治
    力强。虽未永断此爱不行。由随眠力令生相
    续。然与五十九文不同。彼明七种结生相续。
    一由缠及随眠润生。谓诸异生。二唯随眠润
    生。谓已见圣迹。彼文既尔。是须斯那含俱种
    润生。何故二处不同。三藏解。从多而说异生
    起爱圣者随眠。于中细论。须斯起爱那含随
    眠。亦可须斯虽现行爱由智力制。不同异生
    所起爱力。故总说言已见圣迹唯随眠润。测
    师等云。瑜伽约润中有说唯随眠。杂集约润
    生有说现行爱。故不相违。以在死位去道近
    故唯种子润。若在中有润生有时去圣道远故
    亦现行。备师云。若不还者在初禅等爱未尽。
    故没于下天生于上处。亦起我爱。然此论文
    约没欲生上界。故说不起。上来所说唯爱润
    生。若依五十九卷云。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
    生。三藏解云。将命终时及中有末心定须起
    爱。此爱正润生故。此二时次前得起余结助
    润生故。以爱正润生故。故此论云。将命终时
    乃至未至?该料胛怀な彼?拔野?中小6?br> 法第五云。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与自体相
    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摄论
    亦云。若无修道无明诸行不熟。十地经亦识
    为种子。爱水为润。覆以余结生名色身。由此
    建立中有生报者。有两解。一云。有中报生即
    持业释。一云。中有及生报是相违释。第五解
    支节中。除天那落迦者。天唯善业果。地狱
    恒解支节。更须何须说。轻谓作善业者。凡解
    支节是恶业感。然作善者恶业轻微。故解节
    亦轻。第八上下舍相中。唯心处舍者。前虽上
    下冷触渐起。至于心处未甚苦冷。即时后识
    心处舍时。复从心处大冷触起遍满所依。今
    依此文上下。渐舍皆至于心。昔来相传。若种
    善渐冷至头面即死。若造恶业生鬼中者。从
    头渐冷至腹即死。若生畜生至膝即死。若生
    地狱至脚即死。即皆无文证。又旧世亲释云。
    若作善业所起冷触定应向上。若造恶业所起
    冷触定应向下。人即触云。若生善趣从足
    渐冷至头方死。若生恶道从头渐冷至足方
    死。此由未见此论故。信自人情。据实阿赖耶
    识初受生时。最初托处即名肉心。若识舍肉
    心即名为死。故此卷末云。又羯逻蓝识最初
    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
    此处最后舍。自下明生。先问后答。答中文三。
    一明中有方便生。二尔时父母贪爱俱极下。
    明生有根本生。三第二卷中又羯逻蓝渐增
    长时下。明本有渐增长。此言生者。即生支故。
    唯识云。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
    支摄。辨中有中二十二门。一明中有因缘。由
    我爱无间已生故者。牒前将死起于我爱。虽
    次润生爱灭起正死心。今现举初故略而不
    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者。即是名言种
    子。望生中有是亲因缘。净不净业因已熏习
    故者。有分熏习望生中有为增上缘。故显扬
    云。无始熏习为因。善恶业为缘。彼所依体者。
    中有赖耶与同时蕴为所缘体故。由二种因
    增上力故者。牒前我爱及净不净业名增上
    力。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
    者。从名言熏习自种子即于死有灭处中有
    生。如种灭处即有芽生。问欲色界死处中有
    即生。此事可尔。无色界死若生下界所现中
    有从何处生。答依景师解。随前死处中有现
    前。若无色死复无色经无量生后从无色死
    生下界时所起中有。还于最初从下界死生
    无色处中有现前。基师云。此有一难。谓如在
    欲界得色界定业力犹微成后报业。次得无
    色定业胜为生报。生无色界受生报已。生色
    界中方受后报。尔时欲界二十劫空乃于欲
    界前身死处中有现前而色界生。此亦难解。
    应言即于当生处现。理亦何失。虽有此解理
    实不然。前死处现其理为正。无色无处即于
    入定死处受果。故从死处中有现前。若生处
    现便太疏远。生处当遥。谁次传识。故前说
    是。今依婆沙评家。当生处中有现前。大乘中
    未见文。亦可取小乘文为证。故此说为正。问
    若尔无色没生下界者。既随当生处中有现
    前。彼无往来。何用中有。解云。要须中有起染
    污意求生方生。又润生有业或必中有中起
    故。婆沙解云。彼先已造感中有业。虽无往来
    亦受中有。业力所引必应起故。二死生同时。
    三具根。以于六处门常求有故。四相状。五极
    净天眼境。即大菩萨广慧声闻天眼能见。诸
    天报得天眼及轮王眼不见。中有妙于阿耨
    尘故。六不同前将死位起内我爱。唯起境界
    爱。缘当生境故。七同当生形。一业招故。八如
    天眼见障外色。九身往。如得神通。十不见异
    趣。见同类及身当生处。问见几世界中有有
    情。解云。随其眼见所应生处。若三千界或三
    千外其中中有皆悉见之。十一行相。恶业眼
    视下净者生三恶趣。虽见生处见其胜净。所
    以欣生。若见秽相不欣生。故俱舍云。天首
    上三横。地狱头归下。此文并说地狱为面视
    于下。非头不向下。但与余二趣视下相似。故
    同说之。十二生时分限。七日一死。寿势颓败。
    乃至极经七七日住必得生处。问有众生造
    轮王业。未至劫增其人已住轮王中有。岂不
    久得劫增耶。解云。审有是人。即往余世界中
    得于生处。十三可转生处。生时二缘未合。谓
    父母等未和合。禽兽等非时。如独生狐中
    等。时处未和故。或如谤解脱生地狱等。皆
    可转故。十四释异名有四种名。问四有相望
    皆有中有。何偏说此名中有耶。解云。若彼非
    趣于二趣中间起者得名有。余之三有是其
    趣摄。虽有中间之义不名中有。健达缚此云
    寻香行。寻当生处香而行往故。或唯食香。香
    所资故。如化乐者名寻香故。此唯欲界名非
    色界者。彼虽不寻香。寻香类名寻香。见生处
    起爱。不闻香自无鼻识。生处无香故。十五三
    界有无。除无色界。以无形及处故。基师解
    云。欲色二界中亦非必定有。变人为虎雀化
    为蛤等。无中有故。涅??经言。或说欲色界有
    中有。或说欲界无中有。皆不解我意。若一切
    有者何故说有不解我意故许通无。容豫者
    有。速疾者无。陷身入地狱。此等皆无故。虽
    有此说。今勘涅??经。无欲色字。彼经明二十
    一对诤论文云。或有中阴或无中阴。准下文
    释。泛言有中阴无中阴。皆不解我意。所以者
    何。欲色界有。无色界无。非一向有无故。故为
    证不成。其陷身入地狱等者。准婆沙七十卷
    云。?衬我?怠6仁鼓?薜燃瓷硐萑胛藜涞?br> 狱。问此等为受中有不。答受中有身。然以迅
    速难可觉知故作是说。初一刹那死有蕴灭
    中有蕴生。后一刹那中有蕴灭生有蕴生。乃
    至广说。变人为虎等者。若顺憬师云。此等别
    报虽转而总报不改。婆沙复云。施设论说。劫
    初时人有忽腹行。身形既变共号为蛇。复有
    ?H然生第三牛。身形既变共号为象。问如是
    转变有死生不。乃至答应作是说彼无死生。
    问如何人趣即作傍生。答非即人趣转作傍
    生。但彼身形前后有异。于中有说。彼恒是人。
    复有说者。复是傍生等。有余师说。彼有死生。
    如是说者彼无死生。故二说中初说为善。经
    死生者多忘本事。既忆本事故无死生。故知
    欲色一切定有中有。此说为善。然中阴经云。
    无色中阴礼如来者。释是大众部经。不劳会
    释。今寻正理论第二十三卷。元瑜释云。有余
    部师执无中有者。即大众部上座部化地部
    立无中有。与前师言似如矛?J。勘异部宗轮。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都
    无中有。十六趣向相。见地狱相。谓已旧同类
    喜乐驰趣。生处境碍即便续生。十七明中有
    唯是化生。十八趣向心。初明趣地狱心。后类
    明向四趣。如瘿鬼者。有鬼颈有大瘿。所逼不
    能吃食。决择分说。鬼畜一分恒受众苦同于
    地狱。然此处唯说鬼趣。鬼趣重故略举之。
    十九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二十无三障碍。
    初标。次别释。后合结二门得入母胎。有麻麦
    果者。有麻麦果塞蔽产腹。如车螺形者。以宽
    大故。或有形曲有秽有浊者。穴不顺直难安
    子故。其处秽恶津液浑浊。不堪揽之成所依
    故。或感大宗叶业者。自有感大宗叶业。父母
    无之。或自无父母之。二十一于父母起颠
    倒。二十二薄福多福。闻见声闻。自下明生
    有。文分为二。初明识支最初依托。后第二卷
    初辨种子具不具。前中有二。一总标依托。二
    云何下别释其义。先问后释之中有五。一明
    依托相状。二诸根依此次第当生。三诸根依
    处亦次第生名得圆满。四识托于色安危共
    同。五初托肉心后从此舍。谓此所出浓厚精
    血合成一段等者。谓父母精血合成一段。中
    有末心起爱烦恼名为颠倒。中有末身名颠倒
    缘。即彼一段非情精血与中有俱灭。即此同
    时由种子力。有微细根及造根大种并余与
    根同是有情分不净精血和合搏生。言此羯逻
    蓝中有诸根大种等者。此中景解。此文即能
    能造离所造。次于后明同处不相离者。此文
    据初生时四根未起。已有能造地大。地据其
    处所。故得相离。若六处时四根生已。即根
    与大互相涉入。如众灯光处所不异。则名同
    处不相离也。备师云。五相虽别而一地造。既
    有身根与地大俱故。第二分云。同处未有四
    根。故此文云。相离义无相违。虽有地大不造
    四根故。但就种类假名能造。基后说言。初有
    诸根大种。并有诸扶根大种者。即说造身大
    种及造扶身尘大种。为造余四根大种等。非
    更别有相依而有。是造义故。不尔岂复唯有
    大种无所造耶。欲界一切四大种不离色触
    等故。问曰。文说及根所依处大种俱生。所依
    及处有何异耶。解云。若直言所依即是造根
    四大。若言所依处。处即是根所依四尘。此则
    通举故云也

    瑜伽论记卷第一(之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