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百论序疏

    大业四年十月因讲次直疏出不事访也。肇
    公是京兆郡人。家贫常以佣书为业。因是历
    观经史。每读老子庄周之书。喟然叹曰。美则
    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矣。末见古维
    摩经观喜顶戴谓亲友曰。吾知所归极矣。罗
    什至京师因从请业。着不真空等四论。着注
    净名及诸经论序。什叹曰。秦人解空第一者
    僧肇其人也。若肇公名肇可谓玄宗之始。年
    三十一亡。但百论有二序。一?笔λ?啤6??br> 公所作。兴皇和上每讲常读肇师序。正为其
    人言巧意玄妙符论旨。亲覩时事。所以禀承。
    又?笔π蚴呛胧妓哪昵胺?J彩Τ踔练窖?br> 未融为此作序。犹未中诣。肇师序即是此文
    六年重翻。文义既正。作序亦好。所以恒读肇
    公序也。余年十四虚心?之。登乎弱冠于寺
    覆述。生起此次第者。论即是教。以教化物前
    须叹教。虽复叹教但未知何时造。故第二明
    时节。虽明时节未知何人所造。故第三明能
    造之人。虽明能造之人未知何故造论。故第
    四明造论意为缘。虽明能造之论所为之缘
    竟未知名字何等。故第五释论名题。虽识名
    目未知是谁注释。故第六出注论婆数。注释
    虽竟未知旨趣如何。故第七明论大宗。此之
    七章并化行天竺益天竺之缘。从第八已去
    传流震旦益于此土。故有第八什师远?梵
    本来此翻译。虽有解法弟子必须有笃信檀
    越。故第九明檀越姚嵩。虽有此九条犹未知
    论偈多少。故有第十定品偈多小也。开此一
    序以为十章。一叹论功能。二明造论时节。三
    叹造论之人。四陈外道兴世。即是造论意。五
    释论题目。六述注论婆数。七叙论大宗。八明
    翻论罗什。九辨檀越姚嵩。十定品偈多少。章
    虽有十不出人法二义。开人为五。辨法亦然。
    故成十矣。人五者。一造论人。二所为人。三注
    论人。四翻论人。五请译人。四为内弘。终一为
    外护。涅??经云。有二因缘佛法久住。谓解法
    弟子及笃信檀越即其事也。法五者。一叹论
    功能。二造论时节。三释论名题。四叙论大宗。
    五定品偈多小。就初叹论功能凡有四义。一
    境智。二智谛。三人法。四法喻。言境智者通圣
    心谓正观也。开真谛谓正境也。非正境无以
    发正观。非正观无以鉴正境。故略题斯二则
    义无不含。问应前明正境后因境发观。今何
    故前辨正观后明正境。答因缘境智非前后
    一时。但大士出世为令众生得于正观。正观
    要因正境故后明正境也。如法华十方三世
    诸佛为开示悟入诸佛智见。诸佛智见即正
    观也。在佛既尔。菩萨亦然。问此论云何明正
    境及正观耶。答如始舍罪福终破于空。横净
    十条竖穷四句。即一实谛为正境也。如斯而
    悟称为圣心。问为通众生圣心。为通佛菩萨
    圣心耶。答具有三义。一令众生得悟正观。名
    通众生圣心。二邪教既除正经便显畅悦佛
    心。名通佛圣心。三众生病息大士患除。故通
    菩萨圣心也。问云何能通所通能壅所壅。答
    以断常为能壅。正观为所壅。百论为能通。圣
    心为所通也。以邪教为能[雨/复]。正教为所覆。百
    论为能开。正教为所开也。第二智谛一双者。
    通圣心明二智。开真谛辨二谛。二谛是三世
    佛祖父母。二智为三世佛父母。如净名云。智
    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
    是生。若无智谛则世出世并坏。斯二若成则
    一切皆成。既为大事故论明之。问既是申二
    谛。何故偏言真谛。答二义。一者虽具明二谛
    意在于真。如涅??云。欲令深识第一义故说
    世谛耳。二者对外道诸谛皆伪故。佛二谛俱
    真也。问智谛与境智何异而更明耶。答境智
    取其发照。智谛明其说行。说行者。如说而行
    名为二智。如行而说称为二谛。禀二谛教发
    生二智则教转名境。如境而照故称为智。约
    义不同故分两也。问与中论题何异。答开真
    谛要论即中道也。通圣心谓正观。问若尔便
    是一。何名为两。答一切论通明中道明正观。
    故一切论皆是一论。一切经亦通明中道通
    明正观。则一切经是一经。又一切经犹是一
    切论。以经论皆为显道。道既无二。岂有经论
    异哉。然本有于二可言有一。竟未曾二何有
    一耶。如是亦一亦二非一非二。故言亡虑寂
    矣。问一切经皆是一经。何故有多经多论耶。
    答盖是诸佛为缘转势说法故有多经。四依
    转势说法故有多论。犹如一食将适病人回
    变食味也。次明人法一双者通圣心明人。开
    真谛辨法。于时九十六道各称世尊。故是人
    乱。各谓己道为实则法乱。提婆今欲正于人
    法故。唯佛为圣人。余非圣人。佛法为真法。余
    非真法也。问此依何文耶。答论首三番问答
    诤人。佛说何等善法相去竟论诤法。即其证
    也。四就法喻释者。通圣心之津途者喻也。百
    论为圣心之玄津正观之幽路。开真谛要论
    者法说也。佛泥曰后第二明造论时节。问提
    婆与龙树相见不。答经传不同。?笔Τ墒德?br> 序是什师去世后作之。述什师语云。佛灭后
    三百五十年马鸣出世。五百三十年龙树出
    世。又云。马鸣兴正法之末。龙树起像法之初。
    梁武帝发菩提心因缘中云。敬礼兴正法马
    鸣菩萨。归命兴像法龙树菩萨。肇?辈⒃啤L?br> 婆出八百余年。则理不相见。依三文分明相
    见。一提婆传云。提婆出天眼竟将伏外道诣
    龙树所受出家法。故应相见。二摩耶经明七
    百年龙树出。今明八百年提婆出。亦得相见。
    三付法藏经分明相见。龙树将去世告大弟
    子加那提婆。善男子听。婆伽婆以无上正法
    付属迦叶。乃至次第付嘱于我。我今去世以
    付属汝。汝当兴慈悲云注甘露法。提婆长跪
    答曰。敬如尊教。故知相见也。问诸菩萨何故
    出世。答大明二义。一破小执。二破邪迷。如智
    度论云。三百余年有迦旃延出世造八健度。
    马鸣于此而出世。即知迦旃延执小为病。马
    鸣破小病故出世弘大。亦可旃延逗于时小
    缘而明小。令凡学小即回凡取圣。次马鸣出
    世破小。令回小悟大教。故二人俱弘道利物
    也。六百年初五百罗汉于北天竺?宾国释
    八健度造?称派场A?饔诖耸倍?觥>咔岸?br> 义。尔时五百部盛兴执小违拒大乘。故智度
    论云。五百部各执诸法有决定相。闻毕竟空
    如刀伤心。龙树欲破此小迷申乎大教。二者
    诸部弘小令凡入小。龙树破小令回小悟大
    也。次八百年时有法胜等弘小。提婆申大。亦
    具二义。但提婆出世正为外道盛兴故出世
    破斥。而兼除小迷及大乘有所得见也。文称
    泥曰者肇公云。泥曰泥洹涅??并外国音不
    同。而以涅??为正。又相传云。涅??通余无余。
    泥曰正是无余之称也。有出家大士第三叹
    造论人。文有四。初出家简在家。二大士异小
    乘。三标名。四赞德。出家者。四依出世实大小
    兼弘道俗俱化。必须出家。出家有四。一出形
    家不出心家凡夫出家人也。二出心家不出形
    家在家圣人也。三俱出家出家圣人。四俱不
    出在家凡夫也。今是第三也。大士者。前虽出
    家恐滥小道。故明大士。又前明出家形同小
    乘。今辨大士谓心是菩萨。问何故不明心形
    俱是菩萨。答释迦法中无别出家菩萨僧。皆
    入声闻众摄故。文殊弥勒住在只洹依声闻
    高下次第也。又形是声闻得弘小教引小义。
    便心为菩萨宣扬大乘。厥名提婆者第三出名
    简异余人。厥者其也。提婆者天也。故金光明
    云。摩诃提婆名为大天。大品云。恒河提婆品
    亦云河天品。恒河者河也。提婆天也。盖是其
    本名。末称加那提婆。伽那者小一目。以一目
    施天神故以为名。复传云。提婆曾乞食。有女
    人应发道心。于提婆眼生爱。提婆出眼示之
    但是不净。因以发心故小一目也。玄心独悟
    下第四赞德。有三叹。一叹天然德。二叹禀教
    德。三叹护法德。此三次第由有天然德故解
    教。由解教故护法也。玄心者玄妙之心即正
    观也。独悟二义。一八百年时群生皆迷。而提
    婆独悟。二龙树多有门人。而提婆最为标领。
    故?笔υ啤L崞攀橇?魃献愕茏印5掠胫??br> 诤行。才将玄师并照。道映当时者。照盖于当
    时亦现当时也。神超世表者。世以有所得为
    怀。提婆以无所得为悟。庄子虽超世表终日
    域中。与今何异。释云。彼意圣人虽居无为不
    舍域中。如佛虽超四流之外恒在三界之内
    今正叹独出物外。与彼为异。故能辟三藏下
    第二叹解教德。初叹解小乘三藏。次美通方
    等十二。而三藏亦有十二。但明九部故直云
    三藏也。三藏教关节难了。提婆并照达之故
    云辟。辟者开通之义也。又佛说三藏。为明不
    三而方便说三。说三明不三。明权以开实。不
    三而明三。从实以起权。提婆并开达此二义。
    故云重关。小乘人闻三作三解。不知三不三。
    亦不知不三三。故失三藏意也。又于时有二
    种关于三藏。一外道邪言。二小乘性执。今破
    此二执申明三藏。故开二关也。又小乘人二
    关三藏。一得语失意。二语义俱失。今除此二
    执故开两关也。又三藏幽隐难明即是三关
    故云重也。十二幽路者。于时外道邪言小乘
    异执及有所得大迷三种隐覆方等。今并坦
    荡之也。又十二文言皆是入理所由。故路也。
    而十二文言幽隐难了。今悉悟之故云坦也。
    有人言。辟三藏破声闻坦十二除缘觉。为弘
    一乘故也。今不同此释。如向明之。檀步迦夷
    下第三叹护法德也。内由明达大小故外能
    弘护。檀者独也。谓独步迦夷罗。迦夷罗者云
    赤泽国也。所以作此叹者。佛处中天竺降天
    魔伏外道。提婆尔。作如佛而叹也。为法城堑
    者二义。一佛大小乘法如城。提婆出世降邪
    护正。与城为深堑也。二者大小乘教法也。提
    婆为法作于高城深堑。又二义。一令天魔外
    道不能??。二令大法弘显如城堑。又二义。
    一防外难。二安王民。于时外道纷然下第四
    明邪兴。即提婆所为缘。有邪故有正。邪去正
    不留。生死涅??真妄等皆例也。就文为二。初
    明邪兴。二破邪造论。问邪障于正。云何能感
    提婆。答此等外道凡有三时。一过去本习大
    乘正道。二中途忘正学邪。今第三舍邪从正
    时。以此邪将倾正观将发故感提婆出世。以
    大乘法破彼邪见。令回邪悟入大道。若非此
    邪不感正。恶感佛亦尔。具此三义也。邪辩逼
    真者二义。一逼斥真道。二逼似之逼。故下文
    云。殆乱正法。如精石乱于白玉好?似于黄
    金。故外道立三宝。内教亦然。外道立二十五
    谛六七谛十六谛。内法亦然也。乃仰慨下第
    二提婆出世破邪显正。前叙内坏。次以外吐
    言造论。慕上曰仰。临下为府。言纵惑者。外道
    内无正观以制邪心。外阙善师以遮其恶。故
    纵起此邪惑之心也。远极沈沦者第二吐言
    作论。论主运怀旷远。极救外道沈没苦海回
    流恶趣也。所以防正闲邪者。防正者护正法
    也。闲邪者闲或训解。今用训静。令外道纷然
    悉静息也。是以正化以之隆。隆兴也。邪道以
    之而替。替废也。非夫领括众妙者。结叹论主
    也。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今借此语叹
    论主体悟重玄妙道。故能显正摧邪也。论有
    百偈第五释论名也。为三。初释名。次叹理。三
    叹文。偈有二。一通偈即首卢偈。有三十二字。
    释道安云。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偈但令
    三十二字满。便是一偈。龙树传亦尔。故云。龙
    树乳哺之中诵四违陀。四违陀十万偈。偈有
    三十二字。智度论云。摩诃波若十万偈。三百
    二十万言。故知定三十二字为一偈也。今从
    百偈得名者。正言由此百偈无邪不摧无正
    不显。故以偈数为目也。理致下第二叹理。渊
    玄深也。统群籍之要。要者大也。可谓穷深极
    大也。摄一切理尽也。文旨下第三叹文。此论
    或一字论义。二字三字乃至十字或默然论
    义。或动眼论义。或闭眼论义。或举手论义。或
    鸟眼疾转。或师子反掷。巧难万端妙通千势。
    非可逆陈。至文当现。故言穷制作之美也。然
    至趣幽简下第六述注论人也。前发起称叹。
    次正明注人。至趣者谓理也。幽深也。简略也。
    其理穷深其文极略。故??闷涿呕А??葱?br> 也。古疏传云。注百论众人非一。合集论之有
    十余家也。有二人注最行于世。一波数。二僧
    ?宜鼓谴翁烨滓病S衅呸聪碌诙??鲎⑷恕?br> 外国亦名和顺。付法藏经云。婆数??陀善解
    一切修多罗义。婆数云天亲。天亲者本是天
    帝弟。遣其生阎浮提伏修罗也。其是割那舍
    ?人。云丈夫国也。开士者。天亲本小乘学造
    五百部小乘论。方等遂没翳而不传。兄阿僧
    伽是大乘人。见弟盛弘小乘。恐覆障大道欲
    引诱化之。故为之现病。弟闻兄有病来参慰
    之。弟问兄曰。何故病哉。答云。为汝故病。弟
    问曰。何故尔耶。答汝弘小乘障覆大道。罪过
    深重故为汝病也。弟曰。若尔此是舌过。当断
    其舌。兄曰。不须。汝可更造大乘论令大道宣
    流。于是造大乘五百部论。时人呼为千部论
    主。开士之称从后时得名也。彰于徽翰者。古
    人以鸡毛为笔故称翰也。其为论也言而无
    当破而不执下第七叙论大宗。问何故至此
    方叙大宗。答天亲未注。论宗未显。训释既竟
    论宗始彰。故就此而释也。就文为二。初明论
    宗。次辨利益。初中二句。可就二义释之。一
    者初句明论主申教意异余论之申。次句明
    论主破病异余论之破。二者初明学此论者
    能无难而不通。次明学此论者能无通而不
    难。斯之两对虽是一章之方言。实为天下之
    要用也。言而无当者。明此论之中异余论申
    教也。论主言教也。无当者是无住。无着之异
    名。无依无得之别秤也。问云何是言而无当
    异余论耶。答今略举众家义释之。一者外道
    略论四宗。广九十六术。皆是言有所当。为论
    主所屈不能通论主之难。略四宗者。僧?业?br> 一。世师当异。勒沙婆当亦一亦异。若提子当
    非一非异。以定住一解也。就一中便难破之。
    彼不能答。余三例尔。四宗既尔。九十六术亦
    然也。二就小乘略明数论。广五百部。数论者。
    ?酬级??械玫馈3墒?#35241;空成圣。并定住空
    有不能通他难也。问云何定住空有。答?酬?br> 决不信人法并空。成实定无见有得道。即定
    住也。广五百部者。智度论云。佛灭度后有五
    百部。各执诸法有决定相。不知佛意为解脱
    故。闻大乘法说毕竟空如刀伤心。即是言有
    所当。三就南方大乘义略明佛果内外。广例
    一切相违。略明佛果内外者。开善师佛果定
    为二谛摄定不得出外。庄严定二谛外不得
    在内。即言有所当也。广一切相违者。庄严假
    有体。开善假无体。开善无碍定伏。庄严定断。
    一切相违义。皆是言有当也。四北土略论当
    现二常。广论灭不灭等。略论二常者。一云定
    现常。一云定当常。广论灭不灭者。一云闻薰
    习灭。一云定不灭。等如此皆言有当也。问佛
    果内外当现两常言有当有何过耶。答略明
    二过。一进不冥乎实相。二退失无方之用。伤
    此体用二义也。问此事云何。答实相何曾当
    现亦当亦现非当非现四句耶。内外等亦尔。
    退失无方者。诸大乘论皆明一切诸法无决
    定相。佛有无量方便或说一切实一切不实
    亦实亦不实非实非不实。适缘利物。岂可秉
    执规矩以局大方耶。次言破而不执明论主
    破异余破者。还例前内外大小。余有所得内
    外大小破他义自立义。如僧?移扑?熳粤?br> 一。谓破有所执。成实破他有自立空。乃至大
    乘破他佛果二谛摄自立云出二谛外。皆是
    破有所执也。问自执破他有何过。答中论五
    阴品出此过。明内道执瓶无常破外道常。外
    道反难内无常。若执瓶无常有二种过。一者
    泥既灭前。谁生瓶果。则失因果。二者眼既无
    常。谁能见色。色念念灭。云何为眼所见。故反
    着外道难也。余空有内外当现灭不灭亦反
    着他破。又大小内外有所得人破他立而反
    存有破。今且寄长爪梵志一人论之。长爪至
    佛所云。一切语可破。一切执可转。故云一切
    不忍。佛反质之。汝言一切不忍者。是见忍不。
    此凡有?细两负。言?负者。若一切不忍遂
    有不忍之见。则违一切不忍之言也。违理负
    者。若一切不忍是见亦不忍。为细负。细负者。
    一切法不忍一切被破。是见亦不忍则不忍
    之见亦被破。一切被破则众人被破。不忍之
    智亦被破。则长爪亦被破。又不忍之智既被
    破则无长爪智。以何故破他便受屈也。提婆
    则不尔。所破既除能破亦舍。故言破如可破。
    破可破既去亦破可破非破可破四句内外一
    切不依。亦不见无依。故踪迹不可寻得也。故
    能言无所住则无难而不通。若破而不执则
    无通而不难也。若言而无当则解一切佛教
    立意。若破而不立则解一切佛教破意。傥然
    靡据事不失真者第二结叹上二句意。傥者
    惕傥也。靡者无也。据者着。心无所著义耳。以
    能心无依则触事恒不失真道也。次句明所
    以。萧然无寄犹是不住之名。以无不住与理
    玄会。前辨事符于真。今明与理冥会也。下句
    明事理既会能还原反本。著者显也。明无当
    无执能令六道还原三乘反本也。有天竺沙
    门第八叙翻论人。自上但化流天竺。今明传
    来震旦。是什师之功也。罗什父本是天竺人。
    为彼国相。国破远投龟兹。龟兹者亦云丘兹
    国也。丘兹国王以妹妻什父而生什。什即丘
    兹王之外孙也。今还考本处故云天竺也。什
    姓天竺。即长安犹有其孙也。沙门者云乏道
    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于贫乏也。息心者。
    经云息心达本原。故云沙门也。杂心明有沙
    门沙门果。沙门正是无碍道。沙门果有二种。
    有为果即解脱道。次无为果也。鸠摩罗什者。
    父名鸠摩罗炎。母曰耆婆。耆婆云寿。鸠摩罗
    炎云童。即童寿也。合取父母两秤为儿一名
    者风俗异也。正言父母两秤并是美名。欲令
    儿好故合字之。此方达士张融为儿立名亦
    云融。人问之其故。答云。父融子融。融融融不
    绝。亦是美其子也。钻仰累年转不可测者。孔
    子门人叹孔子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今什公门人用之以美什也。
    问什是何名。答什者父什。此间之美名。故以
    叹其人也。问肇值什得几年而秤累年。答什
    以弘始三年十二月至长安。弘始七年十二月
    亡。首尾五年。而肇公涅??论云。在什公门下
    十有余年。亦云十有二年者。正言十二年是
    一纪之员数。故用之耳。庄子外篇云。庖丁十
    二年不见全牛。亦用十二季事。不见全牛者。
    不见四支百体外别有总牛。此胜天竺四外
    道。并计有总牛。但总与别一异。故成四家耳。
    常味咏斯论以为心要者。什本小乘学。而丘
    兹王子名沙车。是大乘学。二人深相钦味。但
    恨学业不同不得从就。王子欲化什公。故一
    时来其并房高声诵阿耨达经明色空乃至一
    切法空。什遥闻之明旦问曰。此是何经而破
    坏一切法。答曰。是大乘经。又问此经以何为
    义。答曰。毕竟空为义。什曰。眼现是有。云何
    言空。王子问云。眼是有者以何为性。答以见
    为性。难曰。若眼以见为性。应自见眼。又难曰。
    眼一微成耶多微成耶。若一微成则一微能
    见。不假多也。若一微不见多亦不见。如一盲
    不见多盲亦尔。又问。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
    分。有十方分不名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
    色。于是什无以对之。王子因授中百二论与
    什。大重之。故云常味咏斯论为心要也。先虽
    亲译而方言未融者此第九叙翻论旦越。翻
    论檀越有二人二处二时。初是天子姚兴为
    旦越。次是姚嵩。初在逍遥园西明阁上。次是
    草堂寺。初是弘始四季四月。后是六年也。就
    文三。初叙什方言未融。次述旦越重请。后明
    什重翻。什从丘兹来西凉州首尾十八年。弘
    始三年来长安。四年正月即就翻译。但识一
    往之言未通达言尽。故云未融也。思寻者以
    下出其两失。一文谬。二理失。文谬故令思惟
    寻究之人多有进退。进退者如似解复似不
    解。踌躇即进退也。标位者下明理谬也。标位
    谓总标纲领作起尽也。乖谓与理乖也。迕失
    也。归致即旨归理致也。大秦下第二叙旦越
    也。大秦处也。司隶者官也。安成侯位也。姚姓
    也嵩名也。下叹德可知。每抚兹文者。抚执捉
    之辞也。所慨良多者。慨叹也。以文谬理乖所
    以伤叹。问姚嵩云何能知其失。答其人俗中
    精解义。曾着启问天子姚兴涅??无名义。兴
    答启云。夫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
    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复生死。与空合其德。
    乃曰涅??。岂容名数于其间哉。肇公述兴涅
    ??无名义。故作涅??论有九折十演也。以弘
    始六年岁次寿星者。尔雅云。东方七星。谓角
    亢两星星中之长。故云寿星。今岁次之。故以
    为名也。集理味沙门者第三正重翻。理味沙
    门即解义之流。凡五百余人。于草堂寺重翻
    也。质而不野者。庄周云。言隐荣华故除其文
    饰。所以云质。复剪于拙朴故云不野也。简而
    必诣者。删其烦文为简。狭文必秤理为诣也。
    论凡二十品下第十定品偈少多。文疏已释。
    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
    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
    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有人不解
    斯意。遂不用肇公品各五偈之言。盖是未见
    论意耳。破尘品要观。吉藏息慈之岁已重此
    文。西垂之年?味弥笃。然十章虽并精巧。但
    破尘一品除患偏要。又长安盛弘唯识。亦宜
    辨其同异。故因讲次疏而出之。先论于尘然
    后辨破。释尘三师。一外道。二?酬肌H?墒怠?br> 外道计三尘。一总尘。如外瓶为眼所见。内身
    亦尔。故云眼见于瓶亦见人也。既为眼所见
    亦为耳所闻。如是一切。二别尘。五尘成瓶今
    见瓶色即名见瓶。见人色亦名见人。眼见既
    尔。耳闻例然。三邻虚尘。圆而是常亦为眼所
    见。此三摄尘尽矣。?酬汲痉灿卸?帧R徽呶?br> 尘。二者法尘。五识所取名为五尘。意识所缘
    目为法尘。然过去未来五尘虽为意识所取
    亦五尘也。问现在五尘上有生住异灭苦无
    常等。为是何尘。答属法尘也。次成实明尘者。
    论师云。法尘有二。一别体法尘。但为意识所
    得。二同体法尘。即过去未来五尘。以为意识
    所得复为五识所缘故名同体。次论同异。成
    实明。总瓶是假属法尘。为想心所得之。识但
    得瓶上青黄实色耳。故与外道异。智度论云。
    九十六术不说意。以难解故。若尔亦应不说
    法尘。是故见破情品及以此章但说五尘耳。
    ?酬济鳌N抻屑倨刻逵玫?衅涿?C?粜幸?br> 为法尘摄之。次论色尘同异。?酬济鳌?杉??br> 有二十一。谓青黄长短等。成实明。青黄是实
    为眼所见。长短为假属法尘。想心得之。次邻
    虚尘同异者。外道计。邻虚无十方分圆而是
    常。非眼所见。故下文云。汝经言微尘非现见。
    云何成现见。前云邻虚圆而是常一切现见。
    此是外道自秤。后云非现见者。论主征彼经
    明非现见也。?酬济鳌R嘤辛谛槌疚奘?椒帧?br> 具二缘生故是无常。一因缘二增上缘。因缘
    中过去业报得是报因。前后相生是自分因。
    四相扶起是共有因。成实师有二释。一开善
    师云。邻虚尘就有中折之不尽。故细更复细。
    二庄严师。折之则尽而无复十方分。与外道
    异者。彼云。义论十方。在东望则尘居西。在西
    望则尘为东。亦为四相所切。与?酬即笸?4?br> 明破者。但破尘想实不破尘。故下文云。愚人
    见炎为水。但破水想实无水可破。此想之亦
    名妄想。以实无外境妄作境想故云妄想。亦
    名无明。以不得正观明故见有外尘。亦名分
    别。实无尘境横生分别言有尘境。问既是破
    想。应名破想品。云何名破尘品耶。答破彼想
    谓有尘故言破尘耳。实是破想。是故但除其
    病而不除法。以无法可除故也。问见有外尘
    有何过患。答想谓有尘即是无明。以见有尘
    便见尘有净不净。故于尘起净不净倒。即是
    从无明生于颠倒。以生净倒是故起贪。生不
    净倒即便起?。贪?因缘是故起业。起业故
    感二生死苦。名苦集谛。是故由尘有一切过患
    也。悟尘本空则无明灭。故不起净不净倒则
    颠倒灭。净不净灭故不起贪?。贪?无故不
    起业苦。便得解脱。名灭道谛。故具得四谛观。
    次明二谛观者。知尘本无。而凡夫谓有名为
    世谛耳。谓有非有名第一义。即二谛观也。次
    一谛观者。了尘想本不生故不苦不集。今无
    所灭故不灭不道。即一实谛也。次无谛观者。
    本对于四是故有一。竟不曾四何有一耶。此
    是从四谛至二谛。二谛归一谛归无谛。次从
    无谛故有一谛。一谛故有二谛。二谛故有四
    谛。故舒之弥沦法界。卷之泯无踪迹。此并是
    空中种树虚里织罗。虽舒而不开。虽合而不
    卷。肇公云。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言动
    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不可以事求。次论
    同异。问无尘无识浅深云何。答摄论云。无尘
    浅位无识位深。今明若别约借识破尘。一往
    阶位可得然矣。依百论及众经论大意。无尘
    无识位无浅深。故百论云。但破水想实不破
    水。即是但破尘想实不破尘。以此详之。尘想
    若无尘即无。尘若无尘想即无。更无异时。又
    例如我见及以法见。倒心计有我。我若无倒
    情即无。倒情无故我亦无。倒心见有诸法。诸
    法若无倒心即无。倒心无故诸法即无。又例
    如眼病见空华。空华无故眼病即无。眼病无
    故空华即无。故知更无异时也。二者摄论云。
    尘毕竟无非是世谛。而存有于识。以识为世
    谛。今明此亦一往之言。借识破尘故云尘无
    识有耳。然尘与识凡有二种。一者性尘性识
    世谛并无。二因缘尘识世谛俱有。就本末言
    之。实由心计尘而心外无尘。以心为本以尘
    为末。则明尘无则识有。此是一往之言。然就
    理言之。尘识俱无。约请辨之。尘识俱有也。问
    摄论云四识义。一似根识。二似尘识。三似识
    识。四似我识。一切皆是识实无尘。今云何言
    约理俱无就情俱有耶。答此是借识破尘之
    言耳。但是四识实无别尘。此云识者?倒想
    为识。想谓有根。想外实无有根。乃至想谓有
    识。想外实无有识。然所想既无能想宁有。如
    上释之。是故于情皆有。望理并无也。问三论
    不明唯识义。今云何用之。答三论正明此义。
    中论成坏品云。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则
    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故知无生灭之境。皆
    是痴妄谓见之耳。观颠倒品云。色未与心和
    合时空无所有。当知是心想谓有色耳。心外
    实无有色。百论破尘如上引之。想谓有水实
    无水可破。又三论大宗明二于谛。中论释世
    谛云。一切法性空。而世人颠倒分别为有。于
    世人是实名为谛。百论破空品亦尔。俗于世
    人为实故秤谛。俗于圣人不实故非谛。当知
    实无诸法。于情谓有。于情即是横谓。横谓即
    是识也。问尘识既无浅深。菩萨从何位作无
    尘观。何位习无识观。答从初发心至于佛地
    皆作无尘识观。所以然者。横论万法竖辨四
    句皆是想心所见起四句绝百非是名诸法
    实相。菩萨从初发心即学实相观。是故大品
    云。菩萨从初发心即学无所得。无所得不得
    于尘识故名无所得。从初发心信一切法皆
    是想心所谓。所想既本来毕竟不生。能想即
    本来不生。作如此信名为十信。得此悟解观
    心位立名为十住。是故经云。入理三昧名为
    十住。依此起行秤为十行。知尘想不生念念
    常起无无生不向尘想。亦回尘想之心向无
    尘想名为十回向。无尘无想观行现前名为
    十地。尘想结习都净秤为佛地。问何处云从
    初心至佛地皆无尘想耶。答涅??经云。发心
    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华严经云。初
    发心时即是佛故。约观行明昧不同故有诸
    位差别耳。问尘识位既无浅深。我空法空亦
    无浅深。何故摄论等云十解菩萨得人空。未
    得法空。答须深识此义。我之与法皆是想谓。
    并秤为尘。于尘内破之自有难易。人尘五情
    取之不得故易除十住得人无我。法尘五情
    取之并得故难破故未得法无我。则与前义
    不类。论本始义云。大品云。一切法不生故波
    若生。所言一切法本不生者。通而言之。所谓
    之境能谓之心皆本不生。别而言之。实无尘
    生想谓言生。今所谓境既本不生。能谓之心
    即无生。如所想炎水既本不生。能想之心即
    亦无生。然能谓所谓颠倒既本不生。对此而
    明波若即是本生。故颠倒本不生波若本生。
    此二本相对也。于颠倒本见是诸法生。于颠
    倒即波若本不生。此亦二本相对也。约缘今
    颠倒生。亦约缘今波若不生。亦就佛今颠倒
    不生。今波若生。此二今相对也。颠倒本不生
    于缘今生。波若本生于缘今不生。约佛颠倒
    本不生今不生。波若本生今生。此文略论本
    末。此可释本有今无偈。及通一切迷悟宜熟
    思之。三种毕竟空义。问成实等亦明假实空。
    即辨尘空与今何异。答一切佛法明三种无
    生毕竟空。一者诸法实相本清净无尘及想。
    二者众生横谓言有。此谓亦无。如无炎水横
    谓言有亦无水生。是以六道本来不起。三者
    十方诸佛随倒情说有尘亦无尘想法起。如
    随渴人说有炎水实无水起可用。以为深观
    行意也。外道之人都不知此三。?酬嫉???br> 人等尘无亦不了此三无。成实虽知无人法
    尘不知三本性无。故与大乘为异也

    百论序疏(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