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百论疏卷上之余

    问罪福有几种。答泛论罪福凡有六种。一者
    外道内有邪见故外杀生祀天。盖是以罪为
    福判入罪门。若不杀布施十善之法称之为
    福。二者凡夫为三有修善名之为罪。二乘所
    行出离三界谓之为福。三者二乘所行目之
    为罪。菩萨所行称之为福。故涅??云。求二乘
    者名为不善。求大乘者名之为善。四者大乘
    之中行有所得名之为罪。无所得者目之为
    福。五者得无得二称之为罪。了达不二名之
    为福。六者二与不二生心动念。一豪依着悉
    是乖道。故名之为罪。若非二不二无所依着。
    则是符理。称之为福。问此六阶罪福悉舍不
    耶。答一往前之五阶就罪中自开福罪。是故
    舍之。后之一义既符会正道。不明舍也。又此
    之六义犹涉名言缘观未寂。故宜并须舍。问
    竺道生云。善不受报一向锺佛。成实师云。一
    念之善有于二义。一者报因感人天之果。二
    者习因相生得佛。今云舍福为同此二义。为
    异彼两师。答今所明者有二种善。一有所得
    二无所得。此之二善具有受报不受报义。若
    有所得善不动不出。但受有所得报不受无
    所得报。无所得善能动能出。不受有所得报
    而受无所得报也。问若有所得之善不受无
    得报者。何得法华明一念善根皆成佛道。答
    有得之善是无得初门。因人天善根值佛菩
    萨。破有得心习无得观。方乃成佛。非起有得
    之善而成佛也。问实有三性。何故但舍罪福。
    答罪福是业能感生死。宜应舍之。无记不尔
    故不须舍。又如大众部等明唯有善恶无有
    无记。故但明舍罪福也。简舍破第六。论虽十
    品立名有二。初品云舍。九品名破。通而言之。
    即破为舍即舍名破。故后文云。如是舍我名
    得解脱。故知破犹舍矣。而立舍破二名者。罪
    福报应理不可差故不得云破。但起恶报感
    三涂。着福不免生死。以明其过是故称舍。外
    道横计常遍之神一异等法二谛不摄。但无
    而谓有。宜须洗之。故后章名破。又斯论虽有
    十品。破邪显正为其大宗。舍罪福品申如来
    渐舍之教。谓显正也。自破神已下破诸外道
    横存人法。即破邪也。义宗唯二故立名但两。
    问若尔则前章不破邪。后段不显正。答初门
    显正正显则邪破。后门破邪邪破便正显。但
    义有傍正故开破显二章。又初门申正破邪。
    谓对缘假。后就邪。即就缘假。又初门中假正
    破邪名为对缘。后门借邪破邪亦是对缘。故
    百论多用对缘。中论多用就缘也。此论二卷
    文有十品。古旧但明百偈蝉联十章钩锁偈
    偈显道章章破邪。故不别科文。斯实妙得论
    意深见圣心也。但天亲释破空品大明此论
    凡有三门。初舍罪福。中则破神。后洗一切法。
    所以分此三者。初示始学之方明生道次第
    故前舍罪福。但神为众累之主故次破之。法
    为障道之根故后方洗也。既是圣者自开。宜
    应顶受。但此三唯撮提婆之中心。犹未领一
    部之始末。故今更裁之分为三段。初顶礼佛
    足终竟是皆邪见。将欲显正破邪故敬赞三
    宝请威灵加护。发起论端为缘起分。二从外
    白佛说何等善法竟破空品来。与外道交言
    论义。显正破邪明于论体。三从外曰若如是
    破有何等利。明论义既竟外道理屈辞穷回
    邪入正请求利益为论余势。三文各二。初文
    二者。一敬赞三宝请威灵加护发起论端。二
    与外道交言诤三宝真伪。次文二者。初舍罪
    福序如来渐舍教门辨于显正。破神品已去
    洗外道人法明乎破邪。后文二者。初明利益。
    次辨益相。释归敬开五门。一明归敬意。二
    明归敬不同。三辨归敬时节。四明论所归
    敬。五明归敬次第。一明归敬意。问论初何故
    归敬三宝。答凡有十义。一者欲简经论不同。
    佛所说经初明六事。弟子作论首敬三宝。二
    者今欲如实破邪如实显正。欲请威灵加护。
    故敬三宝。三者推功有在。显无自树之失。四
    者初明三宝欲发起后代令于论生信。五者
    为欲翻邪令识归宗有地。六者显示三宝最
    为吉祥。初标吉祥即吉祥论矣。七者为欲发
    起论端破邪显正。八者欲代外阿沤在初故
    以三宝居首。九者为欲益物。如杂心云开示
    众生佛法僧念故敬三宝。十为报恩。由三宝
    得解。今造论申明即报恩也。二明众论归敬
    广略有五。一者广说凡明五事。一者敬佛。二
    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说经之主。如智度
    论初赞三宝。次别敬经主之人。五造论意。二
    者有四。初敬三宝。次明造论意。三者但敬三
    宝。即如此论。四者敬二。如地论但敬人法。人
    法者敬三宝不尽。作人法名则总谈一切。五
    者唯敬于佛。如地持论也。此论但敬三宝者。
    为欲翻邪令识归依之地亦遍请加护。既非
    释经故不别敬经主。既是当时往复亦无造
    论之意。三明归敬时节。问提婆何时有此归
    敬耶。答提婆初在王廷击于论鼓。八方论士
    一时云集。故先登高座立于三宝。谓一切诸
    圣中佛圣最第一。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
    一切诸众中佛僧最第一。若能屈我此言斩
    首相谢。破邪已后还于闲林撰以为论。方有
    此归敬也。四明所归敬。问此论为敬一体三
    宝为敬别体耶。答为此一问故提婆出兴。所
    以然者。僧?壹埔弧N朗朗χ匆臁<瘸仆獾馈?br> 今存一异。宁是内人。故不应问也。问外道计
    邪一异。三宝为正一异。岂可同口而言并皆
    破斥耶。答虽称邪正不同而同是一异。一异
    同故则同是邪。所以同破。问若三宝一异并
    皆破者。众生何所依归。答必谓有人能归有
    三宝所归名为有见。乃是归有非归佛也。谓
    有三可归即是三见。所以经云。佛见法见及
    以僧见乃至我人众生断常等。见皆可一类
    也。问若尔应无能归所归。答若言无三可归。
    则是归无。复是无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
    三不三皆是诸见。非归三也。所以然者。归三
    本令息见。今遂于归生见。岂是归耶。问若尔
    今云何归三宝耶。答此论言而无当破而不
    执。若能萧焉无寄。事不失真。即是识三。名归
    三矣。问若三宝非一异者。昔何故说三今说
    一耶。答无名相中为众生故说于一异。昔为
    破外道邪三故说三异。今为破内学三异故
    明不异。欲令内异不异悟非异非不异无言
    之道耳。问今说一佛指何为一耶。答大意而
    言。道既无二三宝体宁异耶。今正因一道清
    净故名为一。但此一道随处目之。若依涅??
    义。则三宝皆以涅??为体。是以经云。菩萨思
    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佛自释言。我说三事
    即涅??故名一体。若依佛性义。则三宝皆以
    佛性为体。所以经云。如是三归性即是我之
    性。若就真谛明三宝。三宝今同用真谛为体。
    是以经云。若能观三宝常住同真谛。若就常
    义明三宝。同用常为体。是故经云。我亦不
    说佛法众僧无有差别。唯说常住无差别耳。
    若依净名入不二法门明三宝。皆无为相与
    虚空等。即以无为为体。此皆随义说之无相
    违背。问经云名一义异名异义异。何者是一
    体异体耶。答同一常名而有三义。谓一体三
    宝也。名义俱异此是异体三宝也。问已知一
    异俱是假名。今论何所归耶。答考而言之。实
    不归于一异。据方便用。一异双归。欲申正三
    破彼邪三。故归于异三。今因异三悟于无异。
    故归不异三。问双归一体异体。应双是大小
    乘论。答今正以双含一异乃是大乘。又虽明
    大小意。正明大故是大乘。又一体为实异体
    为权。如法华是大乘经。具有权实。今是大乘
    论。亦具有权实。问佛昔破外道邪三。既是异
    体。提婆亦破外道邪三申于正三。宁一体耶。
    答佛昔依小乘破故辨小三。今依大破故辨
    大三。又若言同破外道邪三同明异体三者。
    涅??经亦破外道。可明异体三耶。三宝义中
    自当委说。问异体三有几种。答略明有二。一
    翻邪三明于正三。二治病三。一切众生皆是
    病人。佛为良医法为妙药僧看病人。故众生
    病愈。五释三宝次第者。就归三宝即为三别。
    但三宝次第有三。一修行次第。前法次僧后
    佛。以前有所行之法。次修行未满为僧。行满
    具足名佛。二应迹次第。前僧次佛后法。初厌
    世出家名僧。行行已满成佛。得佛竟方转法
    轮故有法。三化仪次第。前明成佛次明说法
    后方有僧。今依化仪次第故敬赞三宝。就敬
    佛之中为二。一总标能礼之仪容所礼之尊
    贵。二别叹佛德释成敬赞。顶礼者此标能礼
    之仪容也。礼有三种。一者下礼。所谓揖也。二
    者中礼。四支着地顶不戴足。三者上礼。一身
    之中头尊足卑。今以己之尊礼彼之卑。盖是
    敬情之至。故是上礼。又有三礼。一形礼而心
    不礼。如调达礼佛。外形虽礼内欲毁伤。二心
    礼而形不礼。如善吉端坐观佛法身佛叹名
    真礼佛。三形心俱礼。即是提婆形有府仰名
    为形礼。达尊卑不二即心礼也。问今云何礼
    佛。答虽有府仰而实无屈申。即生四智称顺
    佛心。如虽有府仰而实无屈申即如来智。虽
    无屈申而有府仰即佛智。任运现前为自然
    智。不从师得为无师智。作此礼者非唯是礼
    佛。亦即是佛。以四智名佛。既生四智。宁非佛
    耶。礼佛既尔。六根运用皆然。则恒入佛知见
    是三世佛之本意也。佛哀世尊者。此标所礼
    之尊号。所以标此三号凡有三种。一略说。谓
    如来应供正遍知。多依梵语呼之。二处中说。
    即是十号。多以此土之名也。三无量号。如智
    度论明十号外复有诸号。谓度彼岸等。亦如
    华严名号品说。今此中但标三号者凡有二
    义。一者摄德略周。佛名为觉。所谓智慧。哀
    是慈悲。谓功德也。福慧既具故为物所尊。略
    举此三则德号修摄。二者标佛。此则摄十号。
    哀与世尊则十号外无量号也。故智度论列
    于十号始自如来终竟于佛。故知举佛则摄
    十号。哀与世尊则十号外无量号也。问何故
    举佛摄十号耶。答一欲举终摄始。二佛号无
    三宝之初。余号不尔。三佛为智慧。哀为功德。
    欲下对大哀称叹福慧俱备。问何故偏以哀
    为福对上慧耶。答佛是波若。哀为大悲。波若
    不着有。以超凡故。大悲不染空。以越圣故。为
    六道之父三圣之尊。是以偏举也。又今欲破
    邪显正。请如来大悲哀愍威灵加护。三者八
    百年时诸外道等没邪见海甚可哀伤。亦愿
    加护使回邪入正也。于无量劫下第二称叹
    佛德释上三号。今就此文八义释之。第一直
    叹佛德。初句叹大悲外被。次句美结习内除。
    以具内外二德故天龙咸敬。二者初句叹功
    德业。次结习内除叹智慧业。以福慧既圆为
    世所尊故天龙咸敬。三者一一句中皆叹因
    果。上辨大哀叹果地功德。于无量劫能拔物
    苦叹因中功德也。烦恼已尽叹因中智断。习
    亦除叹果地智断。以功德智慧因果既圆为
    物所尊故天龙咸敬。四者叹佛三德释上三
    号。于无量劫能拔物苦者释上哀号。结习已
    除释上佛号。天龙咸敬释世尊号。五者为异
    外道。外道不能荷物苦故无有大哀。具有结
    习不得称佛。尚尊于释梵。岂为释梵所尊。故
    无世尊号。六者能拔物苦异二乘无有慈悲。
    结习并除异彼菩萨余残烦恼。故智度论云。
    为菩萨时断烦恼。得佛时除习气。故知明习
    已除异于菩萨。天龙咸敬异于外道。七者此
    文钩琐次第相释。初叹佛大悲能拔物苦者。
    众生所患唯畏于苦。故初叹佛能救之。若自
    有患何能拔他。故叹结习内除自无有患能
    拔物苦。故以后释前。内自无患外能济他。此
    可崇重。故明天龙咸敬。八者初拔物苦明能
    拔他果患。结习内除自无因累。自无因累即
    知无果累。拔他苦果即断物苦因。自他因果
    患累都亡甚可尊重。故天龙咸敬。亦礼无上
    下第二敬法宝亦开为二。初标能礼之仪容
    所礼之尊法。次两句叹释法宝。亦礼者礼佛
    于前。今次敬法故云亦礼也。然敬三宝凡有
    三种。一者敬而不叹。二叹而不敬。三亦敬亦
    叹。即是提婆也。无上照世法者出所礼之法
    也。言无上者。一切九十六术经书记论既是
    邪说称为有上。佛法正说名为无上。就佛法
    内人天是世间教名为有上。三乘出世之法
    名为无上。就出世中二乘是方便法名为有
    上。大乘之法名为无上。若依摄论明三乘义。
    一者小乘。二者大乘。三者一乘。一乘最胜名
    为无上。余之二种称为有上。一乘之内有因
    有果。因行未极名为有上。果德究竟名为无
    上。所言照世者。中道实相能生正观明照世
    间故云照世。又照世者。由法宝能示邪正及
    以权实故名照世也。前明无上法宝之体。次
    云照世。法宝之用。所言法者即此实相体。可
    揩摸故名为法。问法宝有几种。答数论师云
    有四种法宝。一境界法。二无为果。三善业。
    四文字。智度论五十卷解发趣品云。法有三
    种。一者无上法所谓涅??。二涅??方便谓八
    圣道。三者一切善语谓八万法藏十二部经
    也。能净瑕秽止戏论者第二叹释法宝。今以
    五番释之。一者前明无上照世辨法宝之体。
    今叹法宝之用。此之体用余人所无。唯佛能
    说。故云诸佛世尊之所说。二者无上照世谓
    生善也。今明灭恶。灭恶生善余人所无。唯佛
    能说。故举人证成。三者照世法谓实相般若。
    由实相故能生正观。故名照世也。能净瑕秽
    者叹观智波若。正观既生故能灭戏论。诸佛
    所说者叹文字波若。非但波若有三种。法宝
    亦唯此三。谓境智教也。四者前标无上照世
    二义。此下以二句释之。能净瑕秽释前照世。
    诸佛所说释前无上。以能说之人既是世尊
    故所说之法名为无上。五者为讥外道。外道
    是邪见之法。不能除物垢。故不能净于瑕秽。
    故不名照世人。非世尊所说不名无上。问净
    瑕秽止戏论此有何异。答宋代道凭法师释
    此论之元首也。瑶公等并探用为疏。其人云。
    叹法宝即是论舍罪福品。无上照世此是能
    舍。谓无相智也。净瑕秽谓舍罪也。取相之福
    名为戏论。止戏论即舍福也。大品云。净修十
    善业道无诸瑕秽。故知净瑕秽即舍罪。以此
    论初品云。舍名心不着。故知着福即是戏论。
    又瑕是?。秽即是贪。戏论为痴。叹此法宝能
    灭三毒。又净瑕秽就喻说门叹。重者为秽。轻
    者为瑕。止戏论就法说门叹。戏论有二。一者
    爱论。二者见论。如中论法品说。并及下第三
    次敬僧宝。然归敬三宝凡有三意。敬佛则标
    三号三德为广也。敬法则二号二德为中也。
    敬僧则一号一德为略。可互类也。然顶礼之
    言遍敬三宝。但作偈归叹。令辞章巧妙故敬
    佛称为顶礼。敬法为亦礼。敬僧云并及。八辈
    者。上辨能礼之容仪。今出所礼之人也。四果
    四向名为八辈。初但是向非果。后但是果而
    非向。中间三人亦向亦果。故杂心云。以有
    五事故说有八人名。前后事各一。中间则有
    三。然数论及十八部异释云亦并非正意。今
    但约虚妄重轻就观解明昧。故无阶级中作
    阶级说。不如数论所定执。问今大乘之论。
    云何及敬声闻僧耶。答八辈通于小大不偏
    局声闻。故龙树释三乘共十地明。声闻菩萨
    相配释之。故知八辈亦通大小。问声闻八辈
    其文易明。菩萨八辈请陈其相。答将智度论
    释三乘共地配之亦可知矣。外曰下第二诤
    三宝之真伪。三番问答。次第相生。即为六
    意。第一外曰领偈定尊。第二内曰惊问反质。
    第三外曰出疑呵内。第四内曰对邪显正。第
    五外曰叙德齐内。第六内曰悬非指后。总谈
    诸论凡有二种。一称问答。二名次标内外
    两曰。称问答者。宾主则定。问则宾。答便为
    主。内外两曰者。为显此论宾主不定。或提
    婆升座外道击扬。或外道立宗而提婆论义。
    今标内外两曰则显更互为宾主。又余论多
    对同学故称问答。今对异学。宜名内外。问斯
    论既互为宾主。谁前升座。答如前所明。提婆
    前登高座称三宝第一也。问有几种外耶。答
    略明二种。一自树外即僧?抑?鳌6??诔?br> 外即迷大小乘教者也。偈言世尊之所说者。
    此领上诸佛世尊之所说也。何等是世尊者
    正定尊也。八百年时所宗非一。是故生问。又
    论主前以半偈讥彼外人。明向法宝之妙唯
    是佛说余人所无。外还领之即以讥于内。是
    故致问。又外道虽知提婆敬佛以为世尊。但
    论义之方必须前定也。内曰汝何故生如是
    疑者。第二惊问反质。凡定有四意。一理不应
    问。所以然者。天无两日土无二王。三千世界
    唯有一佛。若问何等日照何等为尊。理不应
    问也。二呵外人不领前旨。我前云诸佛世尊
    之所说。已称佛为世尊。何得复问是何等尊。
    三者欲引出外人令彼广述师宗为内破本。
    四者令其难势萎折故反质之。故于四种答
    中用反质答也。外曰下第三出疑呵内即二。
    前出疑次呵内。出疑之中前总后别。总出疑
    者。?前四问。汝言理不应问者。今明道理应
    问。所以然者。九十六种各称天无两日。唯我
    为尊。二者汝言不领前旨。此亦不然。诸师既
    各称世尊。亦各自树为佛。佛者觉也。故涅??
    云。六师云。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唯我师一人
    独知见觉。岂非佛耶。三者汝若引我令广述
    师宗为汝破本。汝上已列三宝亦应为我破
    本。四者汝前反质令难举萎折者。若无道理
    难可令萎折。既是有理之疑。得汝反质转更
    显明。有人言下第二别出疑事。又分为二。初
    明天为世尊。次辨人为世尊。所以初天次人
    者凡有二义。一天胜人劣以为次第。二久劫
    以来已有于天故天前出。从此劫初始有于
    人故后列人。所以但列人天者。凡称世尊不
    出人天故。举人天总摄一切。又外道不知有
    天中之天是于世尊。故但列人天。问中论智
    度论皆列此天与今何异。答若约人明者。中
    百二论皆是注论人列。智度论是龙树自列。
    就义明者。中论所列举人。为明法义。所以明
    法者。论主申佛八不无生。序诸外道有二种
    谬。一者不知因缘生义。二者不知本自无生。
    是故佛与外道为诤于法之是非故列彼二天。
    智度论及此论为诤人真伪。所以列之。问中
    论何故前列自在后列韦纽。今前列韦纽后
    列自在。答此之二天即是本迹。中论前本后
    迹。即是以本垂迹。百论前迹后本。以迹显本。
    所以然者。中论为明生义。生为法本故前明
    于本。此论不为明本但明人尊。夫立人尊要
    须前示于迹后明于本。佛身亦然。问智度论
    何故列三。今但列二。答中论已明。一者梵天
    还在韦纽齐内。列韦纽则摄彼天。二者外道
    有二身三身之义。智度论具辨三身。此中但
    明于二。犹如佛法中或有三身或明于二身。
    别有提婆论云。韦纽名那罗延天。从齐生莲
    华。莲华生梵天。梵天为众生祖。从梵天口生
    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成帷=派?淄印4?br> 地是其戒场。一切众生于此场上杀生祀天
    皆生彼天。摩醯首罗者提婆论云。六道众生
    天地之物。皆是自在天身。故自在天略明三
    身。一自在身。二那罗延身。三梵天身。自在
    天身总有八分。虚空为头。日月为眼。地是身。
    河海为尿。山丘为粪。风为命。一切火为热气。
    一切众生是身内虫。迦?陈拚叩诙?瘟腥?br> 仙以为世尊。迦?陈薮嗽苹仆废梢嘣平鹜贰?br> 头有金色故以名之。金七十论云。迦?陈薮?br> 云赤色仙。劫初时从空而出。自然有四德。一
    法二智慧三离欲四自在。总此四法以成其
    身。如内法佛具常乐等四德。此四法是觉谛
    摄。故觉有八分。四即法等四分。次不净觉翻
    此四分也。所言法者。外国名摩耶尼。此云法
    相。法相有五。一无嗔恚。二恭敬归依。三内外
    清净。四咸少饮食。五不放逸。又有五法。一不
    杀。二不盗。三梵行。四实语。五无谄曲。故名
    法也。二者智慧有二种。一外智二内智。外智
    者谓六种论。一式叉论。二?迟ぢ蘼邸H?俨?br> 论。四树提论。五阐陀论。六尼禄多论。知此六
    论名为外智。内智者谓三德自性我及异智。
    次中间得解脱故名为智。第三离欲者有二
    种。一外。则是财物因缘外德。二内。离烦恼等
    名为解脱也。所言自在者有八种。一能作邻
    虚细身。二轻微极妙心神无碍。三者遍满虚
    空。四者得如意禅定。五者得三世帝主。六者
    随用一切尘一时能用。七者不计属他。八者
    去住自在无碍。具此四德以成己身也。迦??br> 罗见世间沈没盲?起大悲心。咄哉生死在
    盲?中。遍观世间见一婆罗门姓阿修利。千
    年一祀天。而迦?陈拊谛榭罩胁幌制渖怼N?br> 其见赤色语阿修利。汝戏耶。答云戏。如是至
    千年已复来。过第三千年方语云。汝能修道
    以。不答云能。即为说三苦。一内苦谓风热淡
    等。从脐下是为风处。从脐上至心名热处。从
    心已上名为淡处。八分医方能治此苦。二外
    苦谓虎狼等。三天苦谓风雨等。时婆罗门即
    便信受如说修行。因说二十五谛。度脱为弟
    子。从是已来有迦?陈蕖9拭?雷稹S怕ュ却?br> 云鸺?仙亦云鸺角仙亦云臭胡仙。此人释
    迦未兴八百年前已出世。而白日造论夜半
    游行。欲供养之当于夜半营辨饮食。仍与眷
    属来受供养。所说之经名卫世师。有十万偈
    明于六谛。因中无果神觉异。义以斯为宗。勒
    沙婆者此云苦行仙。其人计身有苦乐二分。
    若现世并受苦尽而乐法自出。所说之经名
    尼[彳*建]子有十万偈。如方便心论云。有五智六
    障四浊以为经宗。五智者谓闻智思智自觉
    智慧智义智。六障者。一不见障。二苦受障。三
    愚痴障。四命障。五姓障。六名障。四浊者。一嗔
    二慢三贪四谄也。而明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亦一亦异以为经宗。故名世尊。等仙人者。外
    道九十六种。略举前之五师等取诸异计也。
    此之三师并是释迦未兴盛行天竺。释迦出
    时但值十八一切智人。释此不同。兴皇法师
    云。初六人从闻慧生。即阿兰迦兰等。中六人
    从思慧生。即尼健子若提子等。后六人从修
    慧生。谓须跋陀等。什师云。六师有三部。大
    同小异皆以苦行为本。初六诵四韦陀。中六
    人称一切智。即是六师。后六得五神通。详此
    意犹是十八人。初是闻慧。次是思慧。后是修
    慧也。六师者。一富兰那迦叶。迦叶姓也。富兰
    那从母得名。其人计断。谓无君臣父子因果
    之义。二末伽梨俱舍梨子。俱舍梨子从母立
    名。末伽梨是字。其人计一切法自然为宗。三
    删?夜?陈?仁-二+(尼-尸+ㄕ)]子。?陈?仁-二+(尼-尸+ㄕ)]子是母。从母立名。
    删?夜是字。其人计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
    然而得。如转缕丸于高山缕尽则止。四阿耆
    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是字。钦婆罗?弊
    衣名。其人计身有苦乐二分现受苦尽乐法自
    出。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迦旃延姓也。迦罗
    鸠驮是其母名。其人计亦有亦无应物起见。
    他问有耶答云有。他问无耶答云无。第六尼
    ?b陀若提子。若提子从母作名。尼健陀是出
    家总号。其人计业决定得报。今虽修道不能
    中断也。汝何以独言下第二次明呵内。内曰
    下第四举德显人。自上已来直辨人尊。从此
    已去举法成人。人无贵贱。道在则尊故也。佛
    具二义故独称尊。一者内德知于实相。二者
    外德巧说随缘。内知实相即是波若。外能巧
    说所谓慈悲。又内知实相即是实慧。外能巧
    说名为方便。又内知实相名为自觉。外巧说
    法名为觉他。自觉觉他故名为佛独名世尊。
    即?上二难。一以独佛为尊故汝生疑为过。
    二者以独佛为尊故我言无过。外曰下第五
    举德齐内。就文为二。第一正举德成人第二
    呵责论主。初又二。前总举德成人。次别明三
    宝化世。初明诸师亦具内外二德则同为世
    尊。汝不应言独佛是也。如迦?陈尴碌诙??br> 明三宝化世。此中凡列十师。一迦?陈奕??br> 行世。三优楼迦三宝行世。三勒沙婆三宝行
    世。第四师以自饿为道。第五师以投渊求圣。
    第六师以赴火为道。第七自坠高岩求道。第
    八以寂默为道。第九以常立为道。第十以持
    牛戒为道。前之三师广列经法以三宝行化。
    后之七师直辨苦行而已。迦?陈尬椒鸨Α5?br> 子谓僧宝。僧?揖?椒ūσ病I?掖嗽浦剖?br> 论。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故一切法摄入
    二十五谛中名为制数论。说诸善法总相别
    相者。一云。在家出家同受五戒名为总相。而
    在家外道许有开通。如遇难无全身故为行
    道故。除牛余者得杀。如为全身。急难除金余
    者得盗。于?H戒中除制妇善知识妻童女余
    者得开。如不饮酒戒若至寒乡天祀中得开
    一沥两沥。如不妄语戒若遇急难亦得开道。
    名为别相。又总万法为大有。是为总相。瓶衣
    不同名为别相。知此总别二法名为总别相。
    智称为善法。如佛一切智为总相。一切种智
    为别相也。二十五谛者。此论智度论金七十
    论涅??经?提首那及俱舍论此五处并解释
    之。今略和会序其纲要。所言冥谛者。旧云。外
    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各知八万劫内事。自
    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
    者。此是中阴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
    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
    从者。那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
    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
    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觉谛者。中阴识即是
    觉谛。以中阴识微弱异于木石之性故称为
    觉。我心者惑心。稍?持于我相故名我心。即
    佛法识支。以识支是染污识外道谓为我心。
    从我心生五微尘者。五微尘即为五谛。我心
    既?则外有五尘应之。于佛法即是名色支。
    外道不达谓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尘生五
    大者。五大即为五谛。尘细大?故从尘生大。
    地具五尘。水有四除香。火具三尘除香味。风
    具二唯有声触。空唯有声。外道云。地藉尘多。
    是故无力最在其上。空藉尘小。是故有力最
    在其下。此就成世界五轮判之。成内身亦尔。
    从五大生十一根者。大是因。根是果。故从大
    生根。于佛法义即是六入支已去也。外道不
    达谓从大成根。十一根者。谓眼耳鼻舌身意
    手脚及大小二道及心平等根。故云十一根。
    眼等五种名为知根。谓能有所觉知。手脚等
    名五业根。业是作用之名。谓此五能有所造
    作。心平等根有二种释。一云。实是心识之心
    而称平等者。眼等五根各缘一尘。心识能遍
    缘五。故云平等。二云。?肉芙蓉心以为平等。
    以其处一身之中故云平等。释五大成五根
    不同。一云遍造。是优楼迦义。二云遍造。遍造
    者。五大成眼根火大偏多。色是火家求那。眼
    还见色。五大成耳根空大偏多。声是空家求
    那故耳还闻声。五大成鼻根地大偏多。香是
    地家求那故鼻还闻香。五大成舌根水大偏
    多。味是水家求那故舌还知味。五大成身根
    风大偏多。触是风家求那故身还觉触。次偏
    造是迦?陈抟濉R陨?苫鸫蟆;鸫蟪裳鄹?Q?br> 根还见色。声尘成空大。空大成耳根。耳根还
    闻声。香尘成地大。地大成鼻根。鼻根还闻香。
    味尘成水大。水大成舌根。舌根还知味。触尘
    成风大。风大成身根。故身还觉触。五知根胜
    故各用一大而成。五业根劣故具五大而成。
    心平等根有二释。若是肉心具五大所成。心
    识之心非大所造。捡迦?陈蘼邸J切氖吨??br> 以能分别故也。问僧?壹剖?桓?N朗朗??br> 几根。答婆沙云。但计五根。尼干子计内外物
    有命根。故不断生草不饮冷水。复有外道计
    百二十根。谓两眼两耳两鼻孔舌身意命为
    十。信等五根五受根合二十。六道各二十故
    百二十也。及神为主名二十五谛。次迦?陈?br> 论明二十五谛者。一者自性。或名胜因。以能
    为余谛作因故。或名冥。难知晓故。亦名众生
    性。能成诸物故。第二生大者。或名觉或名相
    等也。次从大生慢。慢或名炎炽等。次慢生五
    尘。五尘生十六法。谓五大五知根五作业根
    手脚及男女随取一及取大遗。大遗者弃于
    粪故也。并及知者。知者即是我亦名总御。故
    为二十五。迦?陈蘼畚恃浴T坪畏直鸨拘苑?br> 异及知者。答偈云。本性非变异。大等亦本反。
    十六但反异。知者非本反。本性者。能生一切
    不从他生故称本性。本性能生大等。是故偈
    本名不从他生。是故非反异。觉与我心五尘
    此七亦本亦反异。大从本性生故反异。能生
    我慢故名本。我慢从本大生故反异。能生五
    尘故名本。尘从慢生故反异。能生五大及诸
    根故秤本。声尘生空及耳根故名本。乃至香
    生地及鼻根。如是七亦反异。十六但反异
    者。五大五作根五知根及心。此十六但从他
    生不能生他。故但反异。知者非本非反异。知
    者是我。我以知为体。我不从他生又不能生
    他。故非本非反异。问五大生十一根。五大何
    故非本。答详彼义。直明五尘生五大及十一
    根。不复明五大生十一根。是故五大不名为
    本。问世性生大等果者。为世性中有果。为无
    果。为非有非无。答金七十论破二家义立因
    中有果。一破勒沙婆因中非有非无。若非有
    则是无。若非无则是有。是有无相违不得一
    处立。如人死生不俱他。二破卫世师因中无
    果。凡有五义不成。一者无不可作故。如沙中
    无油终不可取沙作油。如世性中有大等。从
    世性生大等也。二必须取因者。如求酪取乳
    不取水也。故知乳有酪性。故世性中有大等
    也。三一切不生故者。若因中无果。则应一物
    中生一切物。而实不尔。故知有果也。四能作
    所作故。如陶师是能作故取土作瓶。不取草
    等作瓶。故知因中有果。故世性能作大等果。
    则世性中有大等也。五各随因有果故。如麦
    还生麦等。若因中无果则因果不相似。以此
    五事故破卫世师无立因中有果也。问世性
    与大等何异。答略明九异。一者因非因异。世
    性但是因。十六法但是果。大慢五尘此七亦
    因亦果。从世性生故是果。能生他故为因。二
    常无常异。世性是常大等无常。故五大没归
    五尘。五尘没归慢。慢没归大。大没归世性。世
    性则常也。三一多异。世性唯是一。多人所共
    故。大慢等则多。人不同故也。四遍不遍异。
    世性与我遍一切处。大等则不遍也。五有事
    不有事异。大等申缩往还生死。世性则不尔
    也。六没不没异。大等诸物没归世性中。世性
    则不可没。世性无有流转没也。七有形无形
    异。世性无形。大等有形故有异。八依他不依
    他异。如十六物依五尘。乃至大依世性。世性
    无所依。九从他不从他异。大等从世性生。故
    依世性不得自在。而世性无所依也。问世性
    与大九种不同。复有同义不。答除世性及我
    余二十三法皆有三。一乐二苦三痴?。则知
    世性中亦有三性也。是名同义。问相生有二。
    一转反生。如乳作酪。二不转反生。如母生子。
    世性生大等。是何生耶。答是转反相生也。问
    世性是一。云何生二十三异法耶。答如天雨
    是一至地反成种种味。彼亦尔也。问世性为
    自能生。为共他生。答世性与我和合共生大
    等。余不尽者如金七十论具释。次俱舍论与
    此大同。但初三云一喜乐二忧苦三痴。余者
    并同。详此三。非是别数。犹属二十四谛摄故。
    上已论之竟也。涅??经?提首那与此有三
    异。一云。男女二根此应取男根有二。女根亦
    二耳。不尔略举其一。则大遗可知也。二者二
    十一法。根本有三。谓黑染?。黑即无明。染是
    爱。?为嗔。释此三有二。一云。此三属觉谛
    摄。非二十五数。二依金七十论。此三犹是上
    苦乐暗耳。则属二十四谛中故非别数也。三
    者涅??经不数我者。当是略故也。问有人言。
    神伏为冥。神起为觉。是事云何。答若尔则无
    二十五谛。今言冥者。都是二十四谛之本故
    名世间本性。二十四谛都由冥有也。净觉分
    者。旧云觉有二种。一垢二净。净中有四。一者
    福德。谓杀生祀天。二者智慧。谓二十五谛智。
    三者不着。谓四禅。四者自在。谓五通。不净觉
    中亦四。翻上四也。谓罪痴着欲不自在。今为
    明善法但举净不举不净。故云分也。依金七
    十论。觉谛有八分。则四分名为喜。四分为痴
    暗。喜四分者如上释。迦?陈蘼壑衅湟殉鼍埂?br> 翻此四分即是痴暗也。优楼迦弟子下第二
    师亦三宝化世。优楼迦佛宝。弟子僧宝。卫世
    师经为法宝。卫世师此云异胜论。异于僧法
    故秤为异。明义自在破他令怀故秤为胜。今
    言六谛者。一陀罗骠。秤为主谛亦云所依谛。
    谓地水火风空时方神意。此九法为一切物
    主故云主谛。又解。一切法悉有依主。故破神
    品云。黑是求那。叠是陀罗骠。破异品云。瓶是
    陀罗骠。一是求那。故知依主通于万法。二者
    求那。此云依谛。有二十一法。谓一异合离数
    量好丑八也。次有苦乐憎爱愚智?ザ橐喟?br> 也。次有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也。以五尘依地
    水火风空五主谛也。苦乐愚智等以神意二
    主谛。余八通依。三者羯摩帝。此云作谛。谓举
    下屈申有所造作也。四者三摩若帝。此云总
    相谛。谓总万法为一大有等。五?呈?弛小4?br> 云别相谛。谓瓶衣不同也。六三摩婆夜谛。此
    云无障碍谛。如一柱色香遍有而不相障。问
    一切物皆具六谛也。答具。今略举内外二物。
    瓶为主尘依之。即依主二谛。瓶为他所作。即
    是作谛。瓶有总别。瓶上五尘不相障碍。即余
    三谛也。身为主二法依之。一诸尘二心数。身
    有所作身具总别。身上诸尘不相障碍。即不
    相障也。俱舍论云。地臈脾此云物也。但物有
    九种。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方七时八
    我九心。此九物有遍不遍。地水火风心此五
    物不遍。空时方我此四则遍一切处。此四物
    别有合离法。如行时举一脚即是离。下脚着
    地即是合。一切业行悉如是。求那此云德而
    有十七种。一色二香三味四触五声六数七
    量八名九合十离十一此十二彼十三智十四
    苦十五乐十六忧十七憎。依物住。是物家德。
    自有三类。一能造。如色等五是能造德。色是
    火德。香是地德。味是水德。触是风德。声是空
    德也。二数等有七种德。是平等德。此七通九
    物德均故称平等德。三者智等有五德。是我
    德也。求那非止有十七。如法非法功用长短
    老少等皆是求那。此十七为本也。物唯自生
    物不生德。德唯自相生不生物。由非类生故
    不相生也。物有三时。一方便二正有三后有。
    若邻虚尘未与有和合时名方便尔时邻虚尘
    独住未与大有合。不可说有亦不可言无。必
    有故不如兔角。邻虚与大有合时即生德。于
    物德中此德但是物德。德亦非业。德物有动
    转去来等名业。九物中唯地水火风心五物
    有邻虚。余物无也。求那谛中日三洗再供养
    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者。若乐愚智是求那
    帝体。若能日三洗再供养火即是智性。若不
    作者便是愚性。所以于求那帝中明修行也。
    外道谓恒河是吉河。入中洗者便得罪灭。彼
    见上古圣人入中洗浴便成圣道故。就朝瞑
    及日中三时洗也。智度论破云。河水既洗罪
    亦应洗福也。再供养火者。三洗明灭罪。再供
    养火为欲生福。外道谓火是天口。故就朝暝
    二时再供养火。问外道何故谓火为天口耶。
    答俱舍论云。有天从火中出语言。诸天口中
    有光明谓言是火。故云天口。方便心论云。事
    火有四法。一辰朝礼敬。二杀生祭祀。三燃众
    香木。四献诸油灯。问智度论云。火本为天口。
    而今一切?n。此言何谓。答外道谓火是天口。
    正烧苏等十八种物。令香气上达诸天。天得
    食之。令人获福。将欲烧时前遣人呪然后烧。
    而今一切?n者。此是无常反异令一切净不
    净悉皆烧之。故云一切?n。和合生神分善法
    者明崇。向三洗以除罪。再供养火以生福。罪
    灭福生与神和合。神是常不可生。但神为主。
    善依神生。故言生神分善。然神具生善恶。今
    但明善故称为分。勒沙婆弟子诵尼?b子经
    者。尼?b子此云无结。依经修行离烦恼结故
    以为名。亦名那耶修摩。旧云尼?b子。经说有
    十六谛。闻慧生八。一天文地理。二算数。三
    医方。四呪术。及四事陀故云八也。次修慧生
    八者。修六天行为六。及事星宿天行为七。修
    长仙行为八。问僧?叶??濉=衿?骶踮小J?br> 师偏引依谛。今十六中用何谛耶。答修长仙
    法。意欲舍无常苦故求常乐。即第十六谛也。
    又摩醯首罗天说十六谛义。一量谛。二所量。
    三疑。四用。五譬喻。六悉檀。七语言分别。八
    思择。九决。十论议。十一修诸义。十二坏义。十
    三自证。十四难难。十五诤论。十六堕负。量谛
    者有四种。一现知。如眼见色耳闻声等。二比
    知。如见一分即知余分见烟知有火等。三不
    能知。信圣人语。四譬喻知。如见日去等。所量
    者如身有我乃至解脱也。疑者如见杌似人
    等。用者如依此物作事也。譬喻者如见牛知
    有水牛也。悉檀者。自对义由异他义。如数人
    根是实法论明根是假名等也。语言分别者
    分别自他义也。思择者思择道理如此也。决
    者义理可决定也。论议者由语言显真实道
    理。诸义以立真实义。坏义者由立难难他立
    义。证者五种。一不定。二相违。三相生疑。四
    未成。五即时也。难难者。闻山林有白象。难
    草头亦有白象。诤论者有二十四种。堕负者
    如堕负论说。此十六谛异勒沙婆十六谛也。
    又有诸师下此皆勒沙婆部中枝流出也。自
    饿法者。或一日食三果。或吸风服苏或服气
    也。寂默者。若提子论师说有六障六自在。一
    不见障。二苦受障。三愚痴障。四命尽障。五不
    得好性障。六恶名障。若翻此六障即六自在。
    其人立非有非无为宗明一切法。若言是有
    无一法可取。若言是无而万物历然。以心取
    境无境称心。以境取心无心称境。故云非有
    非无。默然无言。持牛戒者如俱舍论说。合眼
    低头食草以为牛法。彼见牛死得生天上。即
    寻此牛。八万劫来犹受牛身。不达尔前有于
    天因。谓牛死得生天。是故相与持于牛戒。成
    论云。持牛戒若成则堕牛中。如其不成则入
    地狱。然外道苦行世人信之。如见今人精进。
    自言是道又为他所信。若闻本不生灭。自不
    能信他亦不信。智度论明巧拙度。须深得其
    旨。声闻精进尚是苦道名为拙度。外道苦行
    非但是拙亦不能度。非但不度更增生死。故
    龙树呵云。是为痴道。法华明。以苦欲舍苦。为
    此起大悲。四法受中即是现苦后苦也。何以
    言独佛能说耶此第二呵论主。内曰是皆邪
    见下第六悬非指后。略有四意。一云。外道狂
    谓实无此理。如热病人无物见物。良医总呵
    之。二者自有总立别破别立总破。即此文是
    也。三者且欲挫其立锋令义势萎折。四欲引
    彼令发后问。所言皆邪见者外道所立。于三
    毒中是属痴使摄。以痴增上故名邪见。杂阿
    含云。三事覆即妙开则不妙。一谓愚人。二婆
    罗门语。三女人。三事开则妙覆则不妙。谓日
    月及佛语。论主今闻外人所说如其非妙。是
    故呵之。杂阿含云。虚空无足迹外道无沙门。
    今论主知其无有正法。是故总呵云邪见。又
    百论二种破外道。一总破一切外道。如此文也。
    二从恶止已去竟论别破外道。前总后别释
    破义之方也。外曰佛说何等善法相下论有
    三章。初章已竟。今是第二反邪归正辨论大
    宗。就文为二。一者从此竟品明二善三空示
    于始学入道之方。谓申佛渐舍之教。第二从
    破神品至破空品末明破邪归正而正辨于破
    邪。就此二章亦得为一亦得为二亦得开三。
    所言一者。虽在文前后不同同明破病显道。
    斯处无异也。所言二者。前后二章各为二也。
    初章二者。一明依福舍罪。二明依空舍福。后
    章二者。一者破神品明众生空。二者破一品
    下辨于法空。言各三者。此品一明舍罪。二辨
    舍福。三明能舍空无相智。即品名三事。谓舍
    罪福。后门三者。一破神品明众生空。二破一
    品至破常辨诸法空。第三明破空一品空病
    亦空。即净名经有疾菩萨用三空自调。就初
    有三。一依福舍罪。二傍破吉义。三伏流辨宗。
    就初前问次答。问有近远三处生。远生者。前
    偈云诸佛世尊之所说。外道初领偈但定其
    人尊。今此外曰领偈问人所说法。故自上三
    番正诤人真伪。从此竟论但诤法是非。若即
    以此分章者。论虽十品唯有二意。一者诤人。
    二者诤法也。二从上佛知诸法实相明了无
    碍又能说深净法生。若我师皆是邪见不能
    说深诤法者。汝师说何等善法耶。三近生者。
    外道前广列十师。论主总非皆云邪见。外道
    今问。若我师所说并是邪见。汝师说何善法。
    内曰恶止善行下第二答也。问佛教无穷。何
    故偏答二善。答凡有七义。一者前敬赞三宝
    乃至诤于真伪。此令外道回邪信正受于三
    归。今明二善授其戒法故。佛法大宗以归戒
    为首。二者示始学之方。前明依福舍罪。次依
    空舍福。故下文云生道次第法故如垢衣浣
    染。三者为破外道颠倒。杀生祀天以恶为善。
    言不行此事即便是恶。以善为恶。今欲示其
    善恶之相。故杀等诸恶宜应须止。不杀等善
    宜应奉行。故下云。断邪见故说是经。即其证
    也。四者外以二字总贯众经。内法亦明二善
    该佛教。五者佛法大宗唯诫与劝。恶止明诸
    恶莫作。谓诫门也。善行则诸善奉行明劝门
    也。七佛相承未制别戒已来皆前说通戒。今
    外道初入佛法未剃头出家不得授其别戒。
    宜前明通戒也。六者为明佛法远难二边显
    示中道。恶止明其所离。谓非有义。善行明于
    所得。即非无义。非有非无故名中道。七者一
    切诸义无有定相。随问而答。外人前既问善。
    今还答善也。问前外曰何故无修妒路而此
    偈本有之。答今见文意。论主归敬既毕则登
    高座。仍竖恶止善行。但天亲假势发起前问
    耳。又遍释二善有四义二义一义。四义者。恶
    牒邪教也。止破邪也。善牒正教。行劝修行也。
    二义者。前二破邪。后二显正也。一义者。恶止
    者止凡夫二乘有所得生心动念身口意业。
    皆违实相故是须止也。止即累无不寂。善行
    者实相法身是第一善。令修行之谓德无不
    圆也。就天亲释中为二。前总后别。就总别中
    各有四。总中四者。一能说人二所说法三名
    四义。佛者明能说人也。所以标佛者。外道前
    问佛说何等善法。今还答之是故称佛。略说
    善法二种者第二明所说。诸佛说法有略有
    广。今是摄广为略。止相行相者第三列名。息
    一切恶下第四释义。问他释二善其义云何。
    答旧有四释。一云。发无作为止。不发为行。二
    云。作止恶心行善是止。不作止恶心直泛尔
    而作名为行善。三云。从息缘后生善体能止
    恶为止善。从息缘后生善体不能止恶为行
    善。四云。从息缘后生为止。随事起灭为行。成
    论师又作四句。一心止无作止。二心行无作
    行。三心行无作止。四心止无作行。如人欲受
    戒发初作止恶意。请师僧等中间未发无作。
    此是心止无作止。心行无作行者。即是兴心
    正受戒时发无作也。心行无作止者即是道
    定戒。第四可知耳。问道定心及无作属何善。
    答一释云属行善。开善云。定伏惑道断惑。从
    伏断惑心生无作是止善。道定伏断后心所
    生善属行。又释一切戒皆属止善。问摄善法
    等三聚戒属何善耶。答一云。摄律仪属止余
    二属行。二云。三种戒并是止善。如动身口及
    求戒心。发得作戒。从作戒即生无作。谓誓息
    一切恶。誓行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并生三
    种无作。如誓行一切善。即有摄善法无作生。
    止不行一切善之恶也。而后遂行一切善者。
    此是随顺持戒耳。不以此为戒后不行一切
    善。即破此戒。摄众生戒亦尔。故三戒并属止
    善摄。问今明二善与数论律师何异。答语言
    虽同其心则异。他有恶可止有善可行。故名
    有所得义。今明就道门。本性清净未曾止与
    不止行与不行。但空倒众生有恶无善。今欲
    拔其空倒故令止恶行善耳。此是以倒善拔
    其倒恶。以轻出重也。又他谓止行决定为二。
    今明止即是行。止一切有所得生心动念名
    之为止。毕竟无所行称之为行。今一往为缘
    故开之为二。虽说于二为令众生因二了于
    不二。故涅??云。善法恶法愚者谓二。智者了
    达知其无二也。而就善恶明三种义。一习应
    义。菩萨从初发心不习善恶。习无所应。习无
    所应故与波若相应。即是实慧。二者方便能
    有善恶二用即鸟二翼义。三者昔日覆恶开
    善。今双开佛性善恶。善如阿难罗云。恶如善
    星调达。即半满义。今此中正是习应义。但习
    应有二。一渐舍习二顿舍习。今是渐舍习也。
    何等为恶下第二别释四字。即为四别。一一
    中皆三。谓标释结。今是标也。身邪行下第二
    释。就文为三。一明三恶二明十恶三明十恶
    外恶。此从略至广也。初明三恶者。此义通于
    浅深。据浅而言。凡夫三业行乖于三业之正
    故名为邪。若深论者。凡夫二乘有所得身口
    意业悉违正道故秤为邪。身杀盗下第二明
    十恶。三恶则名略体广。十恶则名广体略。但
    取根本业道故也。杀具四缘。一是众生二众
    生想三起杀心四命断。盗亦四缘。一知前物
    属他。二作属他想。三欲作盗意。四离本处。?H
    亦具四。一知是前人二作前人想三作?H意
    四正行?H。然口意不必具四缘。恶口直出恶
    言以骂于他。离他眷属名为两舌。余并易知。
    问曰。口四。身亦四不。答亦具四。智度论云身
    口律仪有八种。谓不恼害不劫盗不邪?H不
    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饮酒还
    属身摄。故知身亦具四也

    百论疏卷上之中(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