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十二门论疏卷上_观因缘门第一

    观因缘门第一

    有玄义已入大科。余未尽者五意释之。一释
    名门。二次第门。三根本门。四有无门。五同
    异门
    第一释名门者论名有三。一者十二。二者门。
    三者论。问何故不多不小但明十二。答意乃
    无穷。略明五义。一者此之十二无理不通无
    累不寂。随病设药。一方事圆。故但明十二。二
    者虽复八万法藏。略摄但有十二部经。今通
    释十二部经故论亦十二。问何以知然。答十
    二部经但为显于一理。此十二门亦但为通
    理。以通理故则识一切教。是故当知释十二
    部经明于十二。三者众生回流生死有十二
    因缘。此论亦观十二因缘毕竟空寂。则十二
    缘河倾佛性河满。故但明十二。问何以知此
    论明十二河倾佛性河满。答涅??经云。佛性
    者名第一义空。此论观察因缘明甚深空义。
    故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通达此义即通
    达大乘。则良证也。问河有几种。答略明其
    二。一者十二缘河。二佛性河。生死深旷回流
    不息。悉能漂没六道众生。故名为河。佛性
    亦尔。深而无底旷而无边。五十二位大乘贤
    圣皆在其中。故名为河。但二河倾满凡有四
    句。一者因缘河满佛性河倾。二佛性河满因
    缘河倾。三二河俱倾。四两河俱满。妄想若
    生正观便灭。谓生死河满佛性河倾。正观若
    生颠倒则灭。谓生死河倾佛性河满。本对邪
    心故称正观。邪想若息正亦不留。故二河俱
    倾。为众生故示现生死方便涅??。故二河俱
    满。四句之中初对所破。余为所申。四者十
    二是一数之极。如净名经天女答身子云。吾
    止此室十有二年。求于女相竟不可得。龙树
    亦尔。就十二门求生死戏论本来皆空。故但
    明十二。五者不应致问。若问是事则一切难
    生。但应忘指取月。宁复求诠多小
    次释门然自有。经为论门论为经门。经为论
    门者即是经资于论。由禀佛经发生二智。然
    后造论故经为论门。论为经门者谓论申于
    经。以禀教生迷邪言覆教。破除邪言佛教申
    明。故论为经门。问一切诸论悉是经门以不。
    答有所得大小诸论非但不能通经。翻为翳
    障。故非经门。四依所作无所得论能通佛经。
    乃名为门耳。问诸大乘论悉能通经。皆是经
    门。何故此论偏受门名。答诸大乘论悉明中
    道而中论受名。今亦然也。虽并通经而以能
    通受称。但门具二义。一者开通无滞。二者遮
    闭众非。故法华经云。唯有一门而复狭小。一
    门序其开通狭小明乎遮闭。以九十六术不
    能出苦。唯有一理可以超累。故云一门。又
    乘无有五。故称为一。虚通无碍所以称门。在
    家起爱外道着见所不能入故称狭也。断常
    二见有所得菩萨。亦未得游目之为小。又不
    容人天机故狭。不受二乘机故小。又言语道
    断故名为狭。念想观除称之为小。横绝百非
    故名为狭。竖超四句目之为小。问今释十二
    云何乃引法华。答斯论正解大乘。法华唯明
    一极。经论符会宜应引之。问为用理为门以
    教为门。答具含二义。理为门者凡有三义。一
    至理虚通当体称门。二理能通生观智。则境
    为智门。三理能通教。则体为用门。教称为
    门亦具三义。一者无碍之教当体虚通。故名
    为门。二教能通理教为理门。三因教发观。则
    境为智门。问悟理发观云何从教生耶。答慧
    有三种。闻慧则藉教而生。思修因理而发。是
    故教理俱发观。问十二称门为是理门为是
    教门。答有人言。用理为门。今谓不然。后文
    云。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理无十二云何名
    十二门。又既称。从十二门入于空义。云何
    从理更入理耶。又就能化之义从理出教。可
    以理为教门。今正令所化悟入云何用理为
    门。今所释者。以教为门凡有二义。一者教有
    十二名十二门。二者因教入理。故为理门。问
    教具几义能为理门。答略明三义。一者破除
    迷倒。谓遮闭众非。二能显于正理。则开通无
    滞。三发生观解。此之三义由事言教。是故称
    门。问今言。观因缘门因缘为是门为非门。因
    缘若是门。观有果无果等亦是门。若尔云何
    破其有果无果。因缘若非门云何论云初是
    因缘门。答此十二门可具四义。一者所破义。
    如有果无果等。此是门之遮闭义。二者所申
    义。谓假名因缘。三者通理义。谓因缘无自性
    即是寂灭故。以空因缘为因缘空门。故论云。
    十二入于空义。四者由此空因缘显于因缘
    空能通生二智。故因缘名门。问以空因缘为
    因缘空门者。为空因缘生二智。为因缘空生
    二智。答由空因缘生实慧方便。悟因缘空生
    方便实慧。即是二谛发生二智。二智是三世
    佛之父母。二谛为祖父母。是故此论明众圣
    之根本也。问前云十二种言教为门。今复言
    因缘为门。为因缘与言教为异不异。答由言
    教识因缘由因缘通实相。故离因缘无别教。
    离教无别因缘。亦不得即因缘是教。亦非教
    即是因缘。但得名因缘教教因缘耳。问今正
    以何为门。答十二门论师但谓以教为门。今
    检论文具以因缘与教为门。但要由因缘教
    方识教因缘然后悟入实相。是故二种合为
    门。问此论辨门与净名入不二法门有何异
    耶。答理无二辙。但约教不同略有三异。一
    者此论正以教为门。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
    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
    因之为门。问何以知净名用理为门。答彼称
    入不二法门。盖是悟入理。故目理为门。问既
    以理为门何由悟理。答藉不二之教通不二
    之理。故教为理门。问若尔具以理教为门。云
    何但言以理为门。答义有傍正如前释之。品
    题入不二法门。非是入不二之教。正是入不
    二之理。故理是正入。而非不由教复教为理
    门。二者此论总以一极之教用教为理门。则
    门无阶级。彼净名乃就浅深次第凡有三阶。
    一者诸大士等寄言明不二之理。未辨不二
    之理无言。所谓浅也。二者文殊明不二之理
    无言。而由言于无言以为次也。三者净名鉴
    不二无言。而能无言于不二以为极也。三者
    经明因缘二即是不二。非破二明不二。论具
    二种。一者破有所得因缘。二者申假名正因
    缘义。故与经不同。所以然者。佛在世利根闻
    因缘二。即悟二无二故不须破。末法钝根学
    正因缘成邪因缘。要须破邪因缘。方得申正
    因缘故经论为异。问破邪因缘是门不。答由
    破邪因缘得申正因缘。故破邪因缘是门家
    之门也。次明观义。所言观者正观也。是照
    达之名。略有三义。一者检有所得邪因缘不
    可得。故名观因缘。此是所破义也。二者照达
    假名正因缘故名观因缘。此明所申义。三者
    观因缘无自性即是实相故名观。前二义即
    是实慧方便。后一是方便实慧。故所观即二
    谛。能观名二智。问此应是论因缘。云何名观
    因缘耶。答观辨于心。论宣于口。故称论为
    观。此是吐论主观心以示于物名观也。又论
    主不欲直口言说诸法是空。若口说空者此
    是口为说空行在有中今观悟因缘空故言观
    因缘耳。又此是正观审谛了达因缘毕竟空。
    简异邪见阐提拨于因果故言观因缘也
    第三释论。通而言之。佛及弟子有所作述并
    得称经。亦俱名为论。故地持云。佛大小乘经
    称为内论。以有所言说皆是论辨法实故皆
    名论也。又以尽言秤论。佛之所说穷法源底
    名为真论。付法藏云。提婆菩萨造百偈故。百
    论文皆称经本。智度论云。迦旃延子造发智
    经。外国称修多罗。此间正翻为??能持物
    物则得成。以教诠理理方得显。但?语非便。
    故用此间至圣所说经字拟之。而有。涌泉显
    示出生绳墨及以结?。此皆是经之义用非
    正相翻。今欲示师资不同故师说名经资言
    称论。以师所说可则可常能显至道故称为
    经。资之所作但论佛语更无异制。故称为论。
    问经论何异。答略明五种。一者佛多随缘次
    第。论多随义诠绪。二佛经散说。论则集之。三
    佛经广明。论则略说。四佛经略说。论则广
    之。五佛经直说。闻便得解。论则前破邪迷后
    申释佛教。问云何名论。答直语秤说。交言曰
    论。但论有二种。一者尽言二者不尽言。如小
    乘论等。虽复破邪邪犹未穷。虽复显正正犹
    未极。言既有余不能以尽言释论。若随分称
    尽者义亦可然。至如方等诸论无邪不穷无
    正不显。言既畅尽故以尽言释论。又小乘之
    论虽显至理无言未知言则寂灭。故不得以
    尽言释论。大乘之论非但妙显无言。而即言
    寂灭。故是尽言为论。具此二种尽言故云尽
    言释论
      次第门第二
    问门有十二何故初辨因缘。答关中旧释云。
    因缘者盖是万动之统号造极之所由。所由
    既彰则虚宗可阶。统号既显则起作易泯。是
    以作者标为题首演而破之。演而破之非唯
    断常斯寂。亦乃教无不通。敢是希宗对教无
    不兼通。通由此法所以为门。然此释言巧意
    深。难可加也。今更数义以显成之。一者因
    缘义总为佛法大宗。迷因缘一切皆迷。悟因
    缘则无法不悟。是以因缘在十二之初。自后
    诸门皆从因缘内而离出之。二者从因缘入
    于实相。其言易显。是故初明因缘。又因缘具
    上四义。谓所破义。所申义。通理义。发观义。
    破因缘病则无病不破。是破义周。问云何无
    病不破。答申因缘则破性义。复破因缘则破
    假义。破性名破世谛病。破因缘名破假病。
    一切病不出性假。故无病不破也。无教不申
    者。佛法正是因缘故无教不申。通理发观前
    已明之。如有无等门无所申义。故不在论初
    也。次观有果无果门者。前品穷法于缘。缘无
    生果之能。纵今缘能生果。为先有而生先无
    而生。为亦有亦无而生。有不须生。无不可
    生。半有同有。半无同无。以此三关求果无
    生。因悟实相故以为门。观缘门者初门穷检
    无生。次门纵求不得。惑者复谓。经辨四缘能
    生万物不应都空。是故以略广二关求果无
    从。故以为门。又初门总明因缘空。次门别检
    因不可得。次门别求缘义无踪。观相门者对
    教之徒虽闻。总别求果无踪。复谓万像各有
    相貌。是故今云。有为无为并皆无相。故以
    为门。观有相无相门者。前门明无通相。此门
    辨无别相。故以为门。观一异门者重开一异
    捡通别二相无踪。故以为门。有无门者重就
    有无求通相无踪。故以为门。观性门者万法
    有二。一相二性。上求相无踪。今检性不得。
    故以为门。观因果门者。自上八门破因不能
    生果。今此一门明无因不能生。故以为门。观
    作者门者。自上来九门检无所作之法。今此
    一章求人无踪。故以为门。观三时门者自上
    已来求人法无踪。但破前因后果及因果一
    时未说前果后因。今明三时都无。故以为门。
    观生门者论首以来捡异法之生。今此一门
    捡即法有生。异之与即生义无踪。为令菩萨
    得无生忍。是故最后辨观生门。此略示一途
    生起次第。至后当委述之。门虽十二不出三
    空。初有三门。求有法不得。名为空门。次有
    六门。求相无踪。谓无相门。后有三门。求起
    作无踪。即无作门。有人疑。不应用二空释论。
    盖是顺人背论有此疑心。若谛寻文旨显在
    论文。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此空是实相
    之异名。般若之别称。又智度论云。涅??城
    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故游三门入于涅??。
    此论从十二门以入于空。空即涅??。中论云。
    诸法实相名为涅??。又般若云。诸法甚深者
    谓空无相无颠。今欲明甚深义故辨三门。问
    三空浅深不。答具二义。一无浅深。求一切有
    不得名为空门。捡万化相貌无踪名为无相
    门。求一切起作不得名无作门。是以十二门
    一一皆云。一切法空。二约缘浅深。求有不得
    名为空门。或者乃不执有遂取空相。次求空
    相无踪。名无相门。空门除有无相破无。此二
    泯竟犹有作意则观犹未泯。故次泯于观。则
    外内并[穴/俱]。缘观俱寂。义乃圆备
      根本门第三
    问万行为因乘。众德为果乘。此论但明空义。
    云何释大乘耶。答此论明于乘本。乘本若成
    乘义则立。言乘本者所谓诸法实相。契斯实
    相则发生般若。由般若故导成万行。皆无所
    得能动能出。故名为乘。又今明实相则具万
    德。对虚妄故名之为实。用之为身目为法身。
    诸佛以此为性称为佛性。远离二边名为中
    道。照无不净目为般若。累无不寂称为涅??。
    故但明实相即万义皆圆。问云何悟此实相。
    答以十二种门通于实相。令诸众生从一一
    门得悟实相。又乘有三种。一乘因。二乘缘。
    三乘果。乘因者所谓实相。乘缘者即是万行。
    乘果者谓如来法身。问何故但明此三。答由
    实相故万行成。万行成故果德立。要须辨三。
    问何处有此三文。答摄大乘论明。乘有三。一
    者性乘谓真如。二随乘即万行。三得乘谓佛
    果。此三犹一体。但约时故分三。即是三种佛
    性义。性乘谓自性住佛性。随乘谓引出佛性。
    修于万行引出因中佛性。三果乘则果德佛
    性。此三佛性释涅??经甚精。是故涅??经。或
    时明佛性是果。或时明是因。或明佛性是空。
    此论正释于空。则是释根本佛性。故涅??
    云。佛性者名为一乘。今既释一乘即释佛性。
    问三论但明空义。正可释于大品。云何解佛
    性一乘。答三论通申大小二教。则大乘之义
    悉在其中。岂不明一乘佛性。问何处有明一
    乘佛性文耶。答中论四谛品云。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此即
    法华之文。法华还序初成道时华严之事。明
    知华严法华显在中论之内。又偈云。虽复??br> 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终不得成佛。
    长行释云。如铁无金性。虽复锻炼终不得成
    金。即佛性文也。观如来品明法身绝四句超
    百非。与涅??经金刚身品更无有异。即法身
    文也
      有无门第四
    龙树自有三论。初造无畏论。十万偈。次从无
    畏论撰其要义。五百偈。名为中论。十二门有
    二释。一云同中论。从无畏出。二云就中论内
    择其精玄为十二门。所以有此三部者。一者
    示说法有其三门。一广说。二略说。三不广不
    略处中说。二者众生根性有上中下。是故说
    法有广略中。三者广略从情丰约异。悟不必
    广配上根略据下品。问何以知此三部有前
    后耶。答龙树传及付法藏经并云。无畏十万
    偈中论十二出在其中。十二既指如中论说。
    则知在中论后也。问此二十六偈与中论云
    何同异。答初门二偈。前偈中论所说。似因
    缘品释八不第二偈。次偈引七十论偈。第二
    门一偈。同中论别破四缘初偈。第三门三偈。
    初是结破四缘偈。次是立四缘偈。后举非缘
    决破四缘偈。第四门十一偈。初偈中论所无。
    余十偈全同三相品。第五门一偈。同六种品
    第三一偈。第六门一偈。第七门一偈。中论
    无。意同三相品聚散门破。第八门一偈。同中
    论行品第二偈。第九门一偈。中论无。意同释
    八不初偈。第十门二偈。初同破苦品初偈。次
    偈同因缘品释八不第二偈。第十一门一偈。
    中论无。采中论因果品十家中破三家意作
    之。第十二门一偈。同中论三相品三时门破。
    今总以三类明之。一者全用中论。二者引七
    十论。三二论所无。或同无畏论
      同异门第五
    此论与中论同显正道。俱息戏论至理不殊。
    就其文义略明十异。一者名有理教之异。二
    宗有二谛境智不同。三中论[雨/只]申大小。十二
    但显大乘。此三玄义内以具论之。四申破有
    傍正异。中论正破傍申。此论正申傍破。所以
    然者。中论初牒八不。即云略说八事总破一
    切法。故知以破为正。此论命初云略解摩诃
    衍义。不称为破故以申义为正。五辞有爱见
    之异。爱见者此是纲柔之名。比论观行因
    循。文旨宛约名为爱论。中论多杭拆内外。弹
    谢大小称为见论。故名爱见论异。六品有观
    破异。中论多题破名。十二但称为观。关中亦
    云。中论祛内以流滞十二门观之精诣。所以
    有观破不同者。一同上爱见。二者中论正破
    傍申。此论正申傍破。故有观破不同也。七偈
    有合离异。中论合是因缘一品。此论离为三
    门。八文有广略异。九出有前后异。此二如
    前释之。十有长行无长行异
    问云何正申傍破正破傍申。答不言此论正
    意申而傍破。亦不言中论正意破而傍申。但
    此论申于佛教邪执自破。中论若破邪执而
    佛教自申耳
    问此论长行谁之所作。答中论长行青目所
    作。百论长行天亲所制。有人言。十二门论偈
    是龙树所造。长行还是青目所注。而偈又有
    青目所引如初门。七十论偈第三门二偈。作
    者门一偈令四偈。是后人所引。又释。偈及长
    行皆龙树自作。略引三证。一者中论五百偈
    其文既广。故有后人所注。百论亦然。此论
    止有二十六偈不成卷轴。又似中论。宜自释
    之。二者青目注中论云。龙树菩萨为是等故
    造此中论。而十二云。我愍此等欲令开悟。又
    云。是故我今解释空。既称为我。则知是龙树
    自言。百论则修妒路别之。故知则子本为异。
    而此论不尔。故知是龙树自作。三者龙树作
    论示有多体。作中论既纯是偈。作十二门长
    行间之。今明。此事难知。若必有明证云。长
    行是后人所作者不敢违之
    此论文裁一卷义有三章。初总序造论意。次
    别明十二门以为论体。三总结论之旨归。就
    初有五。一标略解大乘。二明造论利益。三释
    得造论意。四正明造论解于大乘。五结所释
    旨归。初有五句。一标说曰。二明当说。三辨
    略解。四辨能解。五序所解。说曰者发论不同。
    中论初标八不序其所论。百论首敬三宝欲
    明请护。此论直标说曰。盖是制作不同。适时
    而用。又标说曰者交言曰论直语名说。今简
    异。文言故言说曰。所以直说者龙树出世。其
    犹如佛。示无人敢问。故自标说曰。又示所解
    大乘甚深无人能问。故自标说曰。又示要略
    简除外问故标说曰。今当者第二句明许说
    也。说之在后。今略标许义。故称今当。略者
    第三明其略义。一对无畏之广故以斯论为
    略。二对中论之广故以今文为略。又无畏之
    广正观处中。今是略说。又于大乘有二分。一
    者有分。二者空分。今略释空不释于有。故
    名为略。又示大乘甚深作者谦让。故称为略。
    如金刚藏说十地义十地甚深。今但略说。又
    欲示广虽八万。所诠者一道今但论道。故称
    为略。又示略能摄广显广略无二。故称为略。
    又示像末钝根不堪多闻。是故略说。如智度
    论云。昆勒三百二十万言。后世人意浅力小
    寿命短促。诸得道人略撰为三十二万言。解
    者第四次明解也。智度论释无作品。明十门
    说般若。谓解释开示分别法句浅易等。龙树
    具用十门以释大乘。今略标一解。所言解者。
    破一切迷申释佛教。故称为解。摩诃衍者第
    五标所解。标所解者一简异小乘论。如成实
    云。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此但释小乘。今简
    异之故标大乘也。二简通申大小乘论。今论
    独申大乘。故偏标之也。问中论何故不标解
    大乘。答八不即是大乘。故不须标大。又中
    论正申于大傍申于小。此论但申大乘不兼
    申小。故独标大也。又中论初明能所义。此论
    初明所能义。能所者八不是所申。故名能所
    义。今明所能者略解之言此是能申之论。摩
    诃衍谓所申之经。又中论初标八不。是经资
    于论。今前明略解。谓论申于经也。又一切论
    有四。一者前深后浅。即中论。初明大乘为
    深。后辨小教为浅。此明十方三世诸佛出世
    意有傍正。正为大乘故兴。傍为小缘故出。中
    论申此意也。二者前浅后深。即百论。前明舍
    罪后明舍福。前明生空后明法空。此示三世
    佛出世令物修行。自浅至深百论申此意也。
    三者始终俱深。即十二门。此示三世佛为诸
    菩萨显说甚深之法。十二门申此意也。四初
    后俱浅。如小乘之论也。又释大乘者三世佛
    出世意。本为一大事因缘事不获已。故说小。
    说小终为明大。今欲申三世佛本意故偏释
    大。又大是真实小是方便。大是根本小是枝
    末。得本实即得未权。故偏释大。问下第二明
    略解利益。前之五句皆是总标。此下四章称
    为别释。今前明略解之利。所以前明略解之
    利者。示菩萨造论以济物为怀故也。又造论
    多端。或为显他之短明己之长。或招引名利
    徒众势力。或自畏忘漏。是故造论。今悉不同
    之。但为益物故明于利。又智度论云。菩萨得
    无生忍后更无余事。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龙树诧迹海宫逮无生忍。唯欲弘道利人故
    前明于利。又大品云。菩萨为于大事故起。
    大事者所谓救度一切众生。今龙树是行般
    若人。亦为成大事。是故今明利益。又前明
    略解大乘。谓上弘大道。今辨下利众生。菩
    萨运怀唯此二事。又华严云。金刚但从金性
    出不从余宝生。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
    善生。故菩萨以大悲为本。是故造论但为益
    物。就文为二。前问次答。此亦得是问。亦得
    是难。所言问者。如来说经已有大益。解释大
    乘有何利耶。所言难者。佛三达照鉴五眼洞
    明。所应利者皆已利竟。余未利者已作。得利
    因缘今解大乘复有何利。又佛说经为有利
    耶为无利耶。若说经有利何用论耶。若说经
    无利何用经耶。答中有二。一明所申之经。二
    辨造论利益。所以前明所申之经者。一欲叹
    所申之经甚深。即显能申之论第一。令物于
    论起信故前序佛经。二前明佛经者叙众生
    所迷也。以佛经甚深利根能解。末世钝根不
    能了悟。故前序所迷后序能迷。三欲引经为
    例。如来说经既有大利。我今造论宁无益耶。
    若答上难者。佛为益利根人。是故说经。我
    为益钝根人。是故造论。佛为与佛结缘之人。
    所以说经。我为与我结缘之人。是故造论。事
    同阿难化于须跋。亦如罗云度城东老人。就
    序佛说经为二。一明教二辨缘。缘是教缘。教
    是缘教。故教称于缘缘称于教。教称于缘应
    病授药。缘称于教如法服行。故感应相应即
    便悟道。初又三。初牒摩诃衍。二明能说之
    人。三辨所说之教。十方三世佛者明能说之
    人也。所以标多佛者恐一方化偏非尽理之
    说故标多佛也。又简三藏教主但有三世佛
    说无十方佛说故标多佛也。又诸佛出世或
    说小乘或说大乘。毕竟而言无不说大。故标
    多佛也。如法华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也。又简论虽略即是遍申十方三世诸佛教
    尽故标多佛也。又显迷教即是遍迷十方三
    世诸佛大教故标多佛也。甚深法藏者明所
    说之法也。横绝百非竖超四句。故称为深。深
    中之深。故言甚也。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
    为甚深。又九道众生不能测知。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故名甚深。然于佛本尝有深。但约
    众生不知故言深耳。为三乘六道模轨。故称
    为法。累无不寂德无不圆。故称为藏。为大
    功德利根者说第二明教所被缘。久习五度
    名大功德。早修般若是故利根。又习前三度
    名大功德。修于后三称为利根。前明所说法
    大。今明所为人大。又初能说人大。甚深法
    藏所说法大。今明受法人大。故云大功德利
    根也
    末世众生下第二明造论利益。又有三别。初
    明下利众生。次明上弘大道。第三总结有斯
    二益。是故造论。就初又二。第一明众生禀
    教起迷。第二明论主破迷作论。前有四句。末
    世者起迷时也。佛法灭分三时。一正法五百
    年。二像法一千年。三末法一万年。今言末世
    者非是第三时也。但正法为本故以像法为
    末。末是微末之义。像是似末故是一义。若分
    像末亦得分三。众生者第二明迷教之人。薄
    福钝根第三明迷教所由。以不久修福慧故
    名薄福钝根。又修有所得福慧亦是薄福钝
    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第四正明起迷。有四
    种众生并皆失道。一在家起爱任运而失。二
    出家外道名自树失。三小乘人失不知说小
    为通于大。而执小拒大。四大乘人失学无所
    得大成有所得大。但就大乘中又有二失。一
    弃本寻末。二求本多谬也。又佛法有二。一
    小二大。此二种各有二种。一但二不但。所言
    但不但者凡有二种。一缘但不但。二教但不
    但。缘但不但者。佛教是因缘不但义。而禀
    佛因缘不但教故成有所得但也。二教但不
    但者。佛赴但不但缘说但不但二教也。问但
    不但出何文。答智度论云。二乘空名但空菩
    萨空名不但空。问大乘但不但云何。答大品
    云。为新学人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不如
    化。此则但生灭是化。故名但也。末世不识
    缘教但不但。故云虽寻经文不能通了也。我
    愍此等下第二作论申经。天魔为爱火所烧。
    外道诸见所害。执小拒大谤法毁人造无间
    业。偏执大乘断空拨无罪福。亦现在断善
    后入无间。菩萨可哀愍也。欲令开悟者为此
    钝根人就大乘中略解十二事开悟。然众生
    同菩萨不须造论。若众生实异菩萨亦不须
    造论。正言同菩萨于缘成异。故造论也。大
    品云。众生际即是实际。菩萨不建立众生于
    实际。以众生不异实际。实际于众生成众生
    际。故菩萨建立众生于实际。然众生际既非
    际。宁复有实际。故知未曾虚实也。又欲光
    阐如来无上大法下。第二明上弘大道。众生
    迷教邪义覆于正经。今欲上报佛恩略明大
    意。今文约而易显。久传于遐代。故摩耶经
    云。龙树菩萨燃正法炬灭邪见幢。什法师云。
    龙树菩萨令如来大法三启阎浮。龙树传云。
    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耀。世昏寝已久。斯人
    悟令觉。并是下愍上弘之意也
    是故略解摩诃衍义第三结造论意。问曰下
    第三释成上略义。前问次答。问意云。摩诃衍
    文字章句尚不可数。况欲一一解释其义。此
    乃翻成为广。何名略耶。智度论云。摩诃波若
    即十万偈。三百二十万言。与四阿含等。其
    余云经大云经诸经无量。如大海中宝。又云。
    诸天龙阿修罗问经千万亿偈。又于填国龙
    树传云。华严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尘品三千
    大千世界微尘偈。一部经文字尚不可数。况
    都集诸大乘经总名摩诃衍。云何可知。文
    尚不可知。况复欲释其义。又此言亦得遮于
    造论。摩诃衍经文理已圆。何须更释。如其更
    释则佛经文理未圆。又众生寻读佛语尚不
    能遍。更复解释何由可用。必欲令物学论则
    隐废佛经。寻末弃本理所不应。诸意具如中
    论已说。答曰下明我亦不一一随佛语而广
    解。但就佛语中释其精玄略解十二事耳。又
    佛经无量意在明道。我今但略释道则众教
    自通。又众生迷虽万端以障道为本。今但破
    道迷则众迷自破。又答上问者。正为佛经无
    量难可寻究我今略释令取悟为易。又诸佛
    有广略说法。我今依略而说。又诸佛摄广为
    略。我今释略则便通广
    问曰下第四释成所解。即是解前标章中摩
    诃衍义。又是解大乘之意也。前问次答。问意
    云。已知略解之意。今既欲解释。云何名摩诃
    衍耶。此总问大乘名义。答曰下为二。一者
    正答。二者总结。正答为二。一者略以六义释
    大。二指经广说。六义即为六答。今第一待二
    乘之小故名为大。然诸佛所行之道实非大
    小。但对二乘小。是故名大。问大乘之大与
    涅??大此有何异。答一往无异。问若尔涅??
    云。不因小涅??名大涅??。今云何因小乘名
    大乘耶。答诸论师多云。不因小涅??名大涅
    ??。是绝待大。今文是对小乘明大乘。是相待
    大。今谓不尔。二文俱绝待大。亦俱是相待
    大。俱是绝待大者涅??云。不因者此明非是
    体不自大待他方大。乃言。体自是大不因待
    他方名为大。今大乘亦尔。故俱是绝待也。俱
    相待者。今待于小乘名之为大。此非是体不
    自大待他名大。乃辨诸佛所行之道不可说
    其大小。但对二乘小强称为大。问若尔涅??
    体自是大则非是绝待。今对小之大翻是绝
    耶。答涅??体是自大未绝大小之名。翻是相
    待大。今若云非大非小则大小双绝。不知何
    以目之对于小乘强称为大。此方是绝大也。
    问非大非小可是绝待。既犹称对小名大。云
    何是绝。答亦如所问。据其非大非小言穷虑
    绝。此是绝待。今非大非小犹称为大。此犹是
    待。问若尔一切大名皆是相待。云何旧云有
    二种大一相待大二绝待大耶。答旧语有义。
    若一往直言对小名大。此是相待。若非大非
    小大小双绝。不知何以美之。强称云大此名
    绝待。盖是对前相待故云绝待。若望一切名
    言未绝悉是待也。问若涅??体是自大非绝
    待大者。此言应非究竟。答如前问也。低罗波
    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涅??亦尔无名相强
    名相说。故一切名言皆是相待。若言究虑
    绝方是究竟。诸佛最大下第二义。从所至处
    受名。所至之处为大能至之乘亦名为大。诸
    佛大人下第三从能乘人受名。有人言乘体
    是因。从果受名故称为大。今明。盖是以义判
    文生此谬耳。前句是因乘。从果受名。今是
    果乘。当体为目。如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
    涅??云。乘涅??船。皆是果地之乘也。而文意
    所以名大者。果法从人受名。于九道中最大。
    大人所乘法故名大。又能灭除下第四就
    用明大。乘有二用。一者所除用。谓灭二生死
    苦及五住因。二能与用。谓涅??因及大涅??
    示果。故名为大。又观世音下第五从因中
    之人立名。故名为大。然乘是诸佛至道未曾
    因果。亦非人法。故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
    灭。为众生故强称。人法及与因果故。因人
    所乘故名为因。果人所乘则名为果。在法名
    法在人名人。故智度论云。若如法观。佛般
    若及涅??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故知人
    法更无二也。此中举四菩萨者。前二他方后
    二此土。则总摄一切。又以此乘下第六就功
    用立名。明般若正观能究源尽理照无不周
    故。称尽法边底。般若一度既尔。一一诸度皆
    尽理究源。故名大也。既得六义释大。即六义
    释妙。初对二乘之?名妙。次能至妙处名妙。
    三妙人所乘名妙。四妙用名妙。五因中妙人
    所乘名妙。六能穷尽诸法平等大慧。故名为
    妙。释法华有五种妙。亦得是五种大。一小前
    大。谓初成正觉菩提树下。未趣鹿园说小故
    名小前大。二小中大。从趣鹿园说小乘。此中
    即明佛乘谓小中大。三小后大。从说三藏竟
    次说大乘道。是小后大。四摄小大。从说法华
    会小归大。五无小大。即净土中但有大名无
    有小称。如香积佛土云。我土无二乘名。但有
    大菩萨众也。此五大但约时约处明之。大判
    佛经一途而说也。妙亦有此五。复有绝待妙
    绝待大。如上释。是为六也。如般若中下第
    二指经广说。上略明六义。余未尽者如经说
    之。又论主上虽自释。恐物疑之今引经为证。
    问一切诸经皆释大乘。何故偏引般若。答趣
    引其一。又龙树云。云经大云经十种大经。此
    摩诃衍于中最大。是故偏引。又般若正明实
    相。此论亦明实相义。既相应是故偏引。问
    龙树释摩诃衍有多.胜.大。何故偏释大耶。
    答略举其一。余二可知。又举一即摄余二。故
    但释于大。问一乘大乘此有何异。答具有一
    异。言其一者大体无二。故称为一。一乘包含
    故名为大。故法华云。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
    妙法莲华。故知法华名为大乘。言其异者大
    乘之名通于今昔。三乘教中亦有大乘。一乘
    教中亦有大乘。但三乘教中犹未明。唯有此
    大无有于小。是故大乘未得称一。问三乘中
    大复为得称一义以不。答亦有斯义。如云一
    乘二乘三乘。以佛乘为一乘缘觉为二乘声
    闻为三乘。作此论之亦得称一。具出法华。问
    地持论中七义释大。与今何异。答彼论就无
    阶级中辨于阶级。竖论大义。言七种者。一谓
    方等经菩萨藏。此是教大。所以前明教大者
    要根本由教然后方得发心修行。二发心大。
    谓发大道心。三解行大。至道种性解行纯熟
    名解行大。四净心大。初地菩萨得无生忍其
    心清净名净心大。五众具大。谓大福大智通
    为佛道资粮名为众具大。六时大。谓三大僧
    只劫修行。七果大。谓大菩提果。此七义中
    第七义而上诸佛大人所乘义同。余之五义
    与前五义大略相似。而初义与引般若经略
    同。以是因缘故名为大第二总结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下。第五结所解旨归。前
    虽唱解摩诃衍义。然摩诃衍有无量义。未知
    正释何义。是故今出所解旨归。故有此一章
    来也。就文为四。一标空体。二明空用。三结
    解释。四明解释之方。所言大分者有人言。如
    大品大数五千分或增或减。故名大数。此非
    释也。有人言。大乘中般若空为一分。复以中
    道空理为一分。以此二分合名大乘。今二分
    之中以般若空为深义。故云大分深义所谓
    空也所以作此释者。此是成实人义。谓般若
    空为乘智。空理是乘境非乘智。故作此释耳。
    论直言大分深义所谓空也不以空主于慧。
    故亦不同之。今所释者。上以六义释大乘。然
    此论但解于大不释于小。今就大乘中更复
    简之。所言大者即上摩诃衍也。所言分者大
    乘具含万德。而用正观为乘主。正观由实相
    而生。则实相为本。正观及万行为末。末即
    是有。本即是空。故大乘具含空有。今但释空
    之一分故名大分。问约二谛是何谛耶。答二
    谛者大乘具含真俗。故为二分。今明空即是
    第一义也。深义者前虽释一分。或可为末世
    钝根释浅近之分。是故次明深义于深义中
    有无量门。未知释何深义。是故次云所谓空
    也。智度论释深奥品云。深奥者空是其义。
    无生灭是其义。问是何等空耶。答一解云。是
    空三昧空。得此空观故令诸法空。又解云。是
    外所缘法空。故名空三昧。前解是智空。后
    释是境空。论主皆破之。离是二边说于中道。
    谓诸法因缘生无有一定法故为空。何以故。
    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毕竟空。毕竟
    空从本以来空。非佛作亦非余人作。诸佛为
    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是空相是一切法实
    体。故名为深。详论此意非境非智不观不缘
    不因不果。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非但是
    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但非非不能非。是
    非亦不能非。总而言之。横绝万法竖超四句。
    故名甚深也。问即得以空为第一义。第一义
    是甚深者有是世谛。世谛应是浅耶。答义正
    尔也。故中论四谛品云。世谛者一切诸法本
    性空。而世间谓有。于世人是实。故名谛。则
    知以凡夫所见有是浅圣人所知空为深也。
    问自佛法西域而度谁前得此意耶。答?笔?br> 净名序云。格义迂而背本。六家偏而不即。安
    和上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旨于性空。又云。以
    炉冶之功验之。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实。其后
    影。肇。融。?薄=杂纹涿拧9收毓???论云。圣
    人无数宋外无心于内。彼已寂灭。浩然大均
    乃曰涅??。涅??若此图度绝失。以图度不
    至名之为空。影公中论序云。内外并[穴/俱]缘
    观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问何故云非名
    数耶。答二谛是数。真俗境智等为名。今以不
    可说二不二故云非数。绝真俗等一切名故
    云非名。?笔Υ寺坌蛟啤P槭盗?穴/俱]得失无际。
    四师语异意犹一也。问此空既非因果境智。
    亦得有多名耶。答智度论云。是空有种种名。
    谓无相无作寂灭离相法性涅??等。故法华
    云。皆是一相一味。所谓离相解脱相究竟涅
    ??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法华名此空为一
    乘涅??。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
    法谓无相也。如是无相不相无相。不相无相
    名为实相。即以空为无量义处三昧。涅??经
    以空释成圣人义。以何义故名为圣人。常观
    诸法性空寂故。问此空若非因果境智。何得
    智度论云实相生般若。即实相为境般若为
    智。般若是果实相是因。答此是非因非果强
    说因果。非境非智强称境智。故下论云。缘是
    一边观是一边因是一边乃至中是一边偏是
    一边。离是一边名为中道。即其证也。若通
    达是义者。上释空体今第二辨空用。若能解
    悟此空则生般若。般若生则导万行运出生
    死。故云通达大乘六度皆备。此不二二分境
    智为二。故说实相为所通达。般若为能通达。
    然实未曾能所亦非境智。问通达大乘与具
    足六度何异。答大乘据果六度为因。以通达
    于空因果皆备。又故?笔π蛟啤U?榧萦诘?br> 场必毕趣心于佛地。正用今文意也。又通
    达大乘为总具足六度为别。是故我今但解
    释空第三结解释。有此利益须但释之。解释
    空者。下第四明解释之方。此十二言教有四
    种功用。一能显理以理为门。二能发观与观
    为门。三遮塞非道。如涅??云。断塞诸道。谓
    四句百非。四障闭邪观。谓凡夫二乘有所得
    生心动念皆不得入也
    问云何言十二门入空耶。答明我今以十二
    事显明于空令物悟入。初是因缘门论有三
    分。初分竟前。今是第二正明十二门入于空
    义。以为论体。问中百二论并皆开之。此十二
    门为开不开。答一师相承多不开之。凡有二
    义。一者此十二门因备婉转始终相成故不
    须开。二者一一门皆无法不穷无言不尽。故
    诸门后皆云。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
    尚空。何况我耶。此即门门皆说诸法空故故
    不须开。今亦得云开者凡有二义。一者此论
    既秤但解释空。宜就三空分之。初三门明于
    空门。次四门明于无相门。后五门明无作门。
    论文实有此意。二者此论既明诸法实相。为
    令众生悟无生忍。宜就无生分之。可为六双。
    初十一门破异法生不得。最后一门求即法
    生无从。即法异法生不可得。则一切无生令
    众生悟无生忍。此一双也。就异法中又二。初
    十门明前因后果及因果一时生义无从。第
    十一门明前果后因亦不可得三时无生则生
    义尽矣。此第二双也。初又二。九门明法无
    生。第十门明人无生。人法无生谓第三双也。
    初又二。初八门求一切法相不可得。次一门
    捡诸法性义无从。即内性外相一切空为第
    四双也。初又二。前三门求所相法无从。次
    四门捡能相不可得。则能相所相俱空第五
    双也。前又二。初门总求因缘生不可得。次两
    门别求因缘生。不可得谓总别一双。此皆一
    途大格其不尽者至门门初当委述之。一一
    门为三。初长行发起。二偈本正明门体。三
    总结。此三即是标释结也。长行发起如前释

    众缘所生法第二正明门体。就文为二。初偈
    次长行。此偈文约义包非是一意能尽。今略
    述之。一者就破病为解释。上半破外道义。外
    道执诸法有自性。如僧?摇N宄竞秃媳鹩衅?br> 体性。无尘为一。世师别有瓶法。与尘为异。
    勒娑婆别有瓶法。与尘亦一亦异。若提子别
    即瓶法。与尘非一非异。外瓶既尔内总身亦
    然。今明瓶为众缘所成。即无自性。若有自
    性不假众缘。故上半破一切外道。令一切外
    道藉因缘知外瓶内身悉皆是空故。从因缘
    门以入空下半破内道义。内学之人乃不言
    众缘和合别有实瓶。而有无性假瓶。是故今
    明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故亦无假瓶。令
    内学人从因缘门悟假瓶空。二者上半破萨
    婆多义。萨婆多云。未来有自性法假缘即生。
    如木有火性。假缘成于事火。是故破云。名
    有自性即不假缘。今既假缘即无自性。令萨
    婆多从因缘门悟法性空。下半破成实。成实
    师云。虽无自性之法而世谛有于三假。是故
    今明若无自性则无有法。令悟此三假即是
    四绝。三上半破犊子部义。犊子部云。四大
    和合有眼法。五阴和合有人法。今明眼从大
    生则无自性。人由阴有义亦同之。为令犊子
    从因缘门悟无人法。下半破譬喻佛陀。既无
    自性则无有法。不应别计有于假人。四者上
    半破假有体义。明由于微阴众缘故有人柱。
    则人柱无有自性。自性即是自体。既无自性
    即无自体。下半破假无自体义。仍无体故
    虽无自体而有假用。今明既无自性即无有
    人。令谁用耶。五者什师未至长安有三种义。
    一者心无义。二即色义。三本无义。心无者。
    明心体是无而不无万法。肇公评之云。此得
    在于神静。而而失在于物虚。今此一偈破心
    无义。明心及万法皆众缘生则无自性。若无
    自性则心境俱空。云何心空境不空耶。次即
    色义云。明色无自性故言色空。而因缘假色
    此即不空。肇师评云。此乃悟色不自色。未领
    色之非色。今偈破云。因缘生色即无自性。若
    无自性即是无色。云何言有无性色不可空
    耶。本本无义者。未有诸法先有于空。空为
    其本有为其末。此偈破云。因缘生法性本自
    空。非是先空后方是有。故此一偈定佛法得
    失。故作十二以正之。六者此偈俱破内外空
    有二见。因缘所生法此破内外无见。外云。无
    黑白业无黑白报。故无能生所生。今明黑白
    果报从黑白业众缘所生。云何言无耶。方广
    云。有分无故诸分亦无。如柱无故微无人无
    故阴无。今明微阴因缘成于人柱。何得无耶。
    故上句破于无见。下三句破于有见。着有见
    者有见者决定谓有人法。是故今明众缘所
    生无有自性。若无自性而毕竟空。云何诸法
    决定有耶
    自上已来虽有六条略就破十家义以释此
    文。今次为不学问人但过去久习善根直令
    端坐观察内外即悟入空以释之。众缘者四
    支百体语其因也。所生法者七尺之身言其
    果也。是即无自性者。以果从缘缘会而成。成
    由会者岂有体耶。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
    者。法即是果法也。既无自性既无身果。故
    藉头足因缘即悟此身空。故云观身实相。观
    佛亦然。内身既尔外舍亦然。次直就理教释
    者。今以空因缘是门为能通。以因缘空为理
    是所通。此即从因缘所悟入不所。故前序云。
    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然能既不有所亦不
    无。如是五句皆不可得。此即从因缘所悟入
    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心行断言语灭亦名波
    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
    除言语法亦灭。亦名佛性中道。故涅??云。见
    缘起为见法。见法即见中道。见中道即见佛
    亦见佛性。即其事也。然只因缘所毕竟无踪
    迹处所。勿令失因缘所。虽毕竟无而踪迹因
    缘所宛然。故肇公云。欲言其有有非真性。欲
    言其无事缘既形。如此了悟即发生二慧。因
    缘所宛然。而毕竟空即方便实慧。虽毕竟空
    而因缘所宛然。即实慧方便即发生二慧。即
    是境智义。取因缘所能通义故名为门。取其
    能生义目之为境。既发生二慧则具足六度
    万行。便名大乘。故大品云。见燃灯佛得无生
    则万行具足。既得无生二慧。故出断常生灭。
    名出三界得萨般若。故前云。通达是义则通
    达大乘无障碍
    又就二空释此偈。因缘所生法是则无自性。
    辨性空门破于性病。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
    法。明因缘空破于假病。一切诸病唯有性假。
    故今备破之。次一师约四重二谛释之。初重
    因缘所生法为俗谛。是师即无自性为真谛。
    此以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有空为真谛。亦
    是空因缘为世谛。因缘空为真谛。今从空因
    缘入因缘空。因世谛悟第一义。他因缘空异
    空因缘。今只空因缘是因缘空。勿起二见也。
    次重因缘所生法此明若空若有皆是因缘。
    如因空故有因有故空。空由有成有由空成。
    故此空有并名世谛也。是即无自性明。由空
    故有。有无自性。是即非有。由有故空。空无
    自性。是则非空。非空非有名为真谛。令从空
    有二悟入非空有不二。即以二为不二门。第
    三重二不二皆是因缘。由不二故二。由二故
    不二。故二不二并是因缘名为世谛。是则无
    自性者明。由不二有二。二无自性。是即非
    二。由二有不二。无二无自性。故非不二非二
    不二名为真谛。故从二不二门入非二不二
    理。第四重二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因缘悉
    名世谛。因缘无自性则无二不二亦无非二
    不二。言断虑穷乃名真谛。诸意中以后门为
    究竟。可适时而用之
    问云何适时而用。答师作此意为对二病。一
    对成实师有是世谛空是真谛。故明空有皆
    是世谛非有非空方是第一义。汝之真俗皆
    是乘之俗耳。既不得真亦不成俗。今乃具
    足。为对十地及摄论师有法界体用以中道
    为体。空有为用。空有为二谛。非空有为非安
    立谛故。今明此皆是我之第三重世谛耳。既
    未得真。何由有俗。又初重二谛为凡夫。次重
    为二乘。后二为菩萨。又为渐舍破众生病故
    作此四重。又为释诸方等至种种异说。或云
    空为真有为俗。或云空有皆是世谛。非空有
    第一义。之第二重意。又云不着不二法。以无
    一二故。即第三重文。又云谛可分别诸法时
    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
    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言语断。无有自性如虚
    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第
    四重文。今欲遍释诸方等经异文故作此四
    重二谛。即四重文理也
    问何故前就破义释后就二谛释耶。答要前
    须破诸病。然后始得申明二谛。以有所得障
    佛二谛故也
    问偈下句明云何有是法无何等法耶。答观
    偈文正是明无果法。所以明无果法者。以一
    切有为皆是果故。果法既空则有为皆空。又
    缘皆无性由缘故果。果无自性。由果故缘。缘
    无自性。皆无自性俱无果因
    众缘生有二种下第二长行解释又开五别。
    一总列内外缘果。二略破内外二法。三广破
    外法无生。四广破内法无生。五总结。初又二。
    一总列内外缘果。二别释内外缘果。初又二。
    前列内外二果。内谓众生数外谓非众生数。
    欲明内外俱空故双列二种也。众缘亦有二
    种下第二列内外二缘。偈文前列众缘后列
    所生。此是因果次第。今前果后因者。一就文
    逐近释。以接果释果。二果显因昧故前果后
    因。三偈正明果空。欲显此意故前果后因。外
    因缘者下第二别释内外缘果即成二别。释
    外缘果为二。初总标。如泥下次别释。此下凡
    列五事。前三据缘成。后二约因生。此皆大判
    为言耳。然泥生瓶亦是因生义者一考而言
    之。前一后二。是因生次两是缘成。但瓶中不
    举泥。故但是缘成耳。所以历举五事者。一为
    根性不同受悟非一。如金师浣衣之子。又泥
    洹法宝入有多门。又欲历法观行故举此五
    条。此一一中皆前明能生之缘后辨所生之
    果。即是释偈众缘所生法。当知外缘等法下
    第三例余外法。内因缘者第二释内缘果亦
    三。初总标。谓诸无明下第二别释内因果义。
    各各前因而后果第三总结因果。十二相望
    皆前因后果。三世论之二因五果三因二果。
    二分论之七支为前分因果五支后分因果。
    如是内外下第二略破内外二果。自上已来
    总释偈第一句
    今总释偈第二句二谛分之。自上已来释于
    世谛。今释第一义谛。论主更不别破。直明若
    有自性不应假缘。既假缘生则知无性。又论
    主直列外人因缘即是破其自性。此是借众
    缘以破性也。又此论正申傍破。直申佛假名
    因缘而有。所谓性义自坏。如外人若执性义
    则佛因缘义自坏
    若法自性无下第三广破外缘生法。就文又
    三。一标三无二释三无三例诸法。初标三无
    者。一自性无二他性无三共性无。所以标三
    无者。一欲明无自即无他共。自于自是自于
    他是他。自他合论则名为共。当知一自含于
    三种。以自无故三种即无。二相待可解。三类
    例无。汝计自既无。他共亦尔。问何故明此三
    无。答举自无释偈第二句。他共两无释于下
    半云何有是法。以外人虽闻无自。犹谓自他
    共有则非是无法。是故今明求自他无从即
    无有法。何以故下第二释三种无。文但解二。
    以共无别体故不释之。初释自无。借他破自。
    以因他故所以无自。若谓下第二次释他无。
    就破他中又开二别。一者破果二者破因。初
    中又二。前就疏他门破。次就亲他门破。疏他
    门破非所因之他。亲他门破所因之他。非所
    因他他而不生。所因之他生而非他。破疏他
    中有四。一取外意二正破。三广类余法。四
    总结非。今是初。文而祥。若谓者前借他破
    自。外便谓乃无自性因他而有。今取此意故
    云若谓。则牛以马性有下第二正破。举牛马
    破内法他。据梨奈破外法他。一一中皆具四
    难。一者牛望牛为牛。他望马亦他。既俱是
    他。应当俱生。二俱应不生。三马不生牛牛生
    牛者。亦应马生于牛。牛不生牛。四者马不生
    牛牛生牛者。马是牛。他牛非牛他。余皆应
    尔。第二广类万宝而实不尔。第四总结非。
    若谓下第二次破亲他。就文有三。一取外意
    二总非三释非。外云不以他性故有者明他
    有二种。一相因他二不相因他。梨奈不相因
    他蒲席相因他。不相因他即不相生相因之
    他。是故相生以通论主上四难也。是亦不然。
    第二总非。以后决前亦有四难。汝亲疏俱他
    则俱生。二俱并不生。三亲生疏不生亦应疏
    生亲不生也。四者有生则有他非他。何以故
    下第三释非。凡有二难。初明因蒲有席。即是
    相因不名为他。前得他失因。今得因失他。而
    言蒲席一体者。外谓蒲外别有自性之席而
    异于蒲。即是假别有体家及犊子卫世三家
    之义。故今破云。汝未有蒲时即无席。因有蒲
    是故有席。席揽蒲成蒲席一体。何名他耶。此
    是借一破异。非论主用总别一体因果一体
    以破外也。又蒲有即席有蒲无则席无。岂不
    一耶。若汝不一应蒲有席无席有而蒲无。又
    如中论。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又汝既言
    用蒲作席。岂不一耶。若不一则不作。若一则
    作。若谓蒲于席为他者第二重取外意破之。
    汝必言蒲于席为他不受蒲席一体者。若尔
    蒲于席既是他。则不应言因蒲有席。前句得
    因非他。今得他非因。就亲他中有此进退二
    破。又蒲亦无自性下自上已来破果。今第二
    次破因。亦是举因以破于果。蒲从缘生则无
    自性。无自性则无蒲。以何为席。?酬济髌?br> 微所成无别有蒲。不着此破。但有八微。今
    明八微犹如蒲也。故杂心云。乃至一极微尘
    亦从二因生。当知即是无无性(二因者所作因共有因)无
    故空。成实明别有假蒲体用者正为今文所
    破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者。上破假别有体。
    今破假无分别体也。如人以五阴为体。柱以
    四微为体。故今明五蕴四微尚无自体。云何
    假为体耶。余瓶苏下第三类破余法
    内因缘生法下第四次别破内法。就文为三。
    初举内类外。二引论偈破。三长行解释。一欲
    以内例外。既三门求外无从。内亦如是。二明
    无外可待。是故无内。三以内类外。外既妄
    计。内亦如是。四外大死身为内。内大散坏为
    外。外内不二。外无则内无也。所以就内外作
    观者。无始不值诸佛菩萨。于内外起爱见。故
    回流生死。今龙树还就内外令悟入道门。以
    论主得无生之悟。还如行而说令末世众生
    如说而行。以见实相反生正观烦恼便息。肇
    公云。道远乎哉。体悟内外则是正道。故知未
    值善师以道为非道。今值正论悟非道为道。
    经云。菩萨未得菩提。菩提为生死。得菩提生
    死为菩提也。七十论者今所未详。偈则为三。
    初标。缘法实无生第二取外意。第三开二关
    破之。今是初。然十二因缘本自无生。故涅??
    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因不果。金光
    明云。无明体性本自不有。无所有故假名无
    明。问若十二因缘实无生者。下文不应破于
    无生云。生法不成故无生法不成。答今言实
    无生者。实无外人所见生。此是言其无生者
    明其无有生。非谓有无生。若有无生如下所
    破。又菩萨所行未曾生无生。深奥品云。佛问
    善吉。菩萨何处行。答云。菩萨无所行处。故
    知不行生无生。但对破凡夫二乘生灭故云
    无生耳。生既去无生亦尽。如雹摧草草死则
    雹消。若谓为有生者第二取外人意。凡夫外
    道二乘不信十二因缘本自无生。故五百部
    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故牒外义也。下半第三
    开二关啧之。又初句是夺破。今纵关以二门
    啧之。又初句以大乘无生破凡夫二乘有生。
    是对缘假破。今以二门啧之。是就缘假破。显
    在长行。长行释三门。即三释。二门如文。释
    第三门又三。一牒偈本即是定关。二解释谓
    作难。三总结。初如文。若一心中有者第二作
    难。然成实明十二因缘必前后相生。?酬季?br> 有二种。自有一刹那有十二。自有十二时具
    于十二。今此中总破二义。今前明。若一心中
    有是一刹那中有义。?酬疾灰晕??H缢南?br> 一时并起心数一时共生。今明凡有三义。若
    一时俱有。唯是能生无有所生。如其俱无唯
    是所生无有能生。若一有一无则能所不并。
    云何得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者第二重
    破。既名因果相生。必前因后果。云何一时。
    若一时如牛二角。非因果义。若众心中有者
    破第二义。前分是无明也。前无明分共心灭
    已则断灭。后行分与心俱。则无因。无因即不
    得生。故言后分谁为因。问云何名共心灭耶。
    答正是摄论明。烦恼业种子依阿梨耶识。阿
    梨耶识即是心也。前烦恼与种子共梨耶灭。
    后五果谁为因耶。若望成实开善义。烦恼与
    业附行阴成就来现在。虽来现在复有实法
    灭义。则行阴心灭。谁为五果作因耶。灭法无
    所有何得为因者。此兼取意破也。恐外人
    云。前分碍后故不得生。要须前分灭无后方
    得生。故次第缘名为与处义即其事也。故今
    破云。灭法无所有。无所有则无有因。云何为
    因。十二因缘下第三总结
    是故众缘皆空下第五总结齐法。就文别明
    三空。即为三别。一明有空。二辨人空。三明
    无为空。问何故但明此三空。答此三空摄一
    切有为无为空。即是法空。次是人空。故生法
    二空摄一切空也。问何故前辨法空。后明人
    空耶。答法为人本。故前明本空后辨末空。又
    此论多破内学。内学多计于法小计于人。是
    故前明法空。又法空难得人空易得。今欲举
    难况易。又观行次第前人空后法空。今是说
    门。据深为言。故前明法空后辨人空。法空
    中三句。一明缘空。二则果空。是故下总结
    缘果皆空。有为法尚空下第二次明我空。问
    有为无为此并是法空。我是生空。何故不以
    法空为一类而前说法空。次明我空后方明
    无为空耶。答此论破小乘内学。内学人多计。
    人是有为。是故破有为法即便破我。二者欲
    明一切诸我并因五阴有为故。破于有为即
    便破我。文有三句。一举法况我。二明本空故
    末空。三引经。今是初也。举法况我者举本况
    末以难况易。又以有况无。然法是有求尚无
    踪。横计之我云何有耶。因五阴下第二释。上
    举法况我前明相因而有。次辨二种俱无。相
    因有中前法次譬。若阴入界空下第二明二
    种俱无。前明法说无。次明譬说无。又法空
    故。我空者此明有为之我。有为既空故我亦
    空。若无为之我本因有为。有为既空。我无所
    因。故我亦空。大品佛母品云。神常无常等
    十四句皆因五阴。涅??云。是诸外道虽复说
    我。终不离于阴界入也。问犊子计。我非为无
    为。应不被破。答此文正破犊子。俱舍论破我
    品明犊子义。云犊子别有我体。故不即阴。而
    因于阴故不离阴。如别有火体故不即薪。而
    因于薪故不离薪。是故今破云。汝本因阴。是
    故有我。在阴既无。何所因耶。又我不可说。若
    因于说说无故不可说即无。若不因说何由
    有此不可说耶。又依中论涅??品。若涅??是
    有为即是有为。我若是有亦是有为。今亦
    尔。我若是有亦是有为。如经说下第三引
    经。前虽破我而犊子不信。故引经证之问此
    引经与前何异。答前明我所空故我空。今引
    经以我空故我所空。互借破也。非如成实论
    以实过假以空过实也。今明。我之与法皆出
    妄情。但借妄止妄。故人法互释弹。前借法妄
    破人妄。今借妄人止妄法。又若不破法则我
    心不净。如灰炭犹在树想还生。是故破法为
    成净我。破我亦为成破法。是故今文互借破

    如是有为法空故下第三次破无为法空。无
    为有三种。今但破涅??者。若依?酬家迥??
    是善。余二无记。不足破之。依成实义三无为
    一体。既破涅??余二即破。又大小乘人保着
    涅??为最究竟。余法不尔。故偏破之。此中
    破二种涅??。一者破灭五阴名涅??。二破无
    生名涅??。初中又二。前就法破涅??。次就人
    破涅??。初中又二。第一总破。第二释。破初
    句如文。何以故下第二释破。此通大小乘义。
    小乘人灭分段五阴名小涅??。大乘人灭二
    生死果五住惑因名大涅??。今明。五阴本空。
    何所灭故名小涅??。二死五住亦本非有。何
    所灭故名大涅??。又我亦复空下第二举我
    破涅??。既无能得之人。何有所得之法。又上
    破无所得法。今破无能得人。复次下第二破
    无生涅??。有此文来凡有二义。一者上破灭
    五阴名涅??多是小乘。大乘人明五阴本来
    无生名为涅??故。今破大乘义也。二者大小
    乘人闻论主上云五阴本来自空。便谓本来
    无生即是涅??。是故今次须破无生。就文为
    二。初牒如文。若生法成者第二正破。文显易
    知。是故有为无为下。门中第三总结三空释
    涅??义。问若如此文大小涅??皆破。即无涅
    ??。云何经云说二涅??三涅??四涅??耶。答
    依论主云。此中破始得明涅??耳。如此中明
    生死涅??毕竟空。显道未曾生死亦非涅??。
    不知何以字之强为立名名为涅??。故涅??
    经云。涅??无名。强为立名名为涅??。如不食
    油强名食油。问云何言无名耶。答无名者不
    可名涅??不涅??。强为作名名为涅??。诸大
    乘皆尔。故华严云。生死及涅??二俱不可得。
    生死非杂乱。涅??非寂静也。问何故强为立
    名名涅??耶。答为对众生生死故立涅??名。
    问对何等生死立涅??名。答对有五住惑业
    生灭此生名有余灭。对有二生死果生灭此
    二死生名无余灭。故立二也。金光明三身品
    立三涅??。明法身究竟是无余。对余二身非
    究竟是有余。法身不住生死灭生死之着。应
    化身不住涅??灭涅??之着。灭此二著名无
    住处涅??。言四涅??者三如上。第四本来清
    净即是佛性本有名为涅??。四出摄论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