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论疏部三 >
  • 中论序疏

    僧睿是魏群长乐人也。少出家。依僧贤法师
    为弟子。尝听中山康僧朗讲每兴讥难。师深
    相秤述。年二十四历游名邦。常弘讲说。方
    简高洁。一方云。芳简高结冰霜掺操。什至长
    安因从请业。门徒三千入室唯八。睿为首领。
    文云。老则融睿。少则生肇。什叹曰。传吾业
    者寄在道融昙影僧睿乎。什翻成实论竟命
    睿讲之。谓道融曰。此诤论中有七处破阿??br> 昙。在言小隐。能不问我可谓英才。融曰。其人
    思力有分未必谘禀。遂剖折无遗。众益嗟重。
    天子姚兴闻睿景行。问安城侯姚嵩曰。睿何
    如人。嵩曰。业卫之松柏也。后自引睿见之。
    谓嵩曰。斯乃四海之标颁。岂独业卫乎。于是
    美声遐扇流于远迩。着中论大智论及成实
    论禅经等序雅传于世。春秋六十有一。作中
    论序非止一人。昙影制义疏序。河西道朗亦
    制论序。而睿公文义备举理事精玄。兴皇和
    上开讲常读。盖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文
    有微隐。余略释之。就斯一序裁为七分。一通
    标人法。二释名题。三序论缘起。四叹释功能。
    五述注论青目。六广叹四论。七作者自谦。中
    论五百偈标所造法也。龙树菩萨序能造之
    人也。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故前明所弘之
    道。后序弘道之人。又题中论五百偈者重其
    法也。龙树菩萨者尊其人也。又初句简二边
    之法也。后句别小乘之人也。所言中论者玄
    义具述。今既释序略明五意。一者斯论定佛
    法之偏正。判得失之根原。是以龙树标中论
    名也。二者斯文论中实之理。从所诠理实得
    名故云中论。业品云。此论所明义离于断常
    见故云中论。三者龙树所作凡有三论。一无
    畏之广。次十二之略。今是折中之说。故秤
    中论。四者以文表义。斯论前无缘起后略余
    势但有正文。以文表义理故秤中论。五者龙
    树大士是中道人。中道人所制作。从人立名
    故秤中论。五百偈者。前标其名今序偈数。偈
    有二种。一是首卢偈。谓胡人数经法也。则
    是通偈。言通偈者。莫问长行偈颂。但令数满
    三十二字。则是偈也。二者别偈。谓结句为偈。
    莫问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但令四句满便是
    偈也。偈者外国具音应言竭夜。或秤只夜。
    今示存略但秤为偈。偈者句也颂也。又言偈
    者。此土汉书亦有此音。训言竭义。谓明义竭
    尽故秤为偈。但结句秤偈凡有二种。一路伽
    偈。谓颂长行偈也。二伽陀偈。谓孤起偈也。此
    论秤偈者。通别二中谓别偈也。后二之文谓
    孤起偈也。五百者。即文审之凡四百四十六
    偈。或是全其大数。或翻之不尽。以本为名
    故秤五百。众经及论文有三焉。一但长行。即
    百论也。二但有偈。斯文。三具二种。十二门
    论之流。龙树十住?称派吃啤;蛴欣殖ば小;?br> 有乐偈颂。或有乐杂说庄严章句者。所好各
    不同。我随而不舍。论三既尔。经义例然。龙
    树者。依梵音应云伽那馥力叉。伽那者龙也。
    馥力叉者树也。智度论云。童笼磨者龙也。
    馥力叉是树通名也。别名阿?那。如此间梨
    李树等。问龙树是何位之人。答圣迹无方高
    下未易可测。仅依经传叙其浅深。睿公云。功
    格十地道摸补处。是穷学之人。传云。智慧日
    已颓。斯人令再耀。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
    学。外国为之立庙事之若佛。安知非佛示为
    菩萨乎。匡山远法师云。名贯道位德备三忍。
    亦十地高仁也。依楞伽经。大慧菩萨问。世尊
    灭度后佛法何人持。佛答。大慧汝当知。南
    天竺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为人
    说大乘无上法。能破有无见。住初欢喜地。往
    生安养国。释此语不同。旧云。龙树是初地人。
    关内姚道安学智度论云。此是龙树引众生
    令入初地。而实是十地人也。问何依人也。答
    若云初地则二依人也。若是穷学则第四依
    人。问云何是四依。答且依一判。如小乘见
    道前具烦恼人是一依。须陀洹斯陀含是二
    依。阿那含是三依。罗汉第四依。约大乘望
    十回向是一依。初地至七地是二依。八九地
    是三依。十地第四依。如楞伽是第二依。如睿
    师是第四依。以释迦佛法无别菩萨僧。龙树
    是出家之人。故依小乘位分之。名贯道位者。
    菩萨位之通名也。德备三忍。谓信顺无生也。
    问龙树更有异名耶。答有。顺中论是天亲所
    作。言顺中论者。广引大品等经证释八不。八
    不则是中道。依文释义故云顺中论。顺中论
    云龙胜菩萨非龙树也。今宜会之。以龙成其
    胜道故云龙胜。盖但叙其未字。前则道俗双
    举。故义无所害。以中为名者下第二释论名
    题。但论有广略二本。略但云中论。广则加
    以观也。然斯广略皆有其义。所言略者。谓理
    教义也。中是所诠之理。论是能诠之教。斯
    无理不摄。无教不收。问何由尔耶。答所诠之
    中则三种中道。世谛中真谛中非真非俗中。
    能诠之教即论此三中。是以无教不收无理
    不摄。所言广本具三者。中诸佛菩萨所行之
    道。观谓诸佛菩萨能观之心。诸佛观辨于心
    宣之于口。秤之为经。菩萨观辨于心宣之于
    口。目之为论。要具斯三义乃圆足。玄章内已
    释之。但中有三。一者对断常之偏明中。此
    是对偏中。二者尽偏中。立于中名欲尽于偏
    病。故名尽偏中。又一意亦为偏病尽得有于
    中也。问尽偏对偏及绝待中此三何异。答玄
    意已明。今重略叙。尽偏中者。盖是洗净断
    常故强名为中。虽尽于偏而有于中。如经云。
    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断二常。无常无断乃
    名中道。对偏中者。此约所诠之理对破偏病。
    故名为中。绝待中者凡有二种。一者如涅??
    云。有小涅??有大涅??。小涅??者待苦说乐。
    大涅??者绝此苦乐乃名大乐。此之绝待犹
    是待义。二者此绝待涅??不可说其苦乐。不
    知何以美之。强名为乐乃秤大乐。方是绝待
    乐。中义亦然。须深见此意。问独空与绝待
    中何异。答人多不体独空之旨。但依智度论
    文。十八空是对有明空。秤相待空。非空非有
    无所因待秤为独空。今谓盖是一种方言。寻
    独空意不然。以本来毕竟无所有唯有实相
    法性故秤为独。正宗尔也。摄大乘云。真如
    独存。亦同此意。问何故此独作空名说耶。答
    以毕竟无一切患累有法故秤为空。大集云。
    不可说故无相貌故名为空。法华经云。终归
    于空。义亦如是。就睿师释题有三。一释名。
    二立名意。三利益。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照
    有二义。一照训显。立此中名显理实也。二
    盖是以譬题名。非灯无由照了于物。非中名
    无由显于理实。故云照也。以论为称者尽其
    言也。尽者盖是畅尽无余之名。如小乘有所
    得之论。破邪未穷论正不足。盖是有余之说
    故不名为尽。与此相违秤为尽也。盖是论理
    既穷其言亦尽。故云尽言。不云无言秤尽。睿
    师但释中论不明观者。以中是理论名为教。
    此二既含故不释观也。实非名不悟下第二
    立名意。然至道非中不中非名不名而立中
    名者。理虽非中不中。为令物得悟故强立中
    名也。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者。若不假
    问答以释于言。则宣道之言无由得尽。以假
    问答申释此言故。宣道之言方得明显。以斯
    文详之。故知非无言而秤尽言也。然言只是
    论耳。但令绮互解释故云言非释不尽假论
    明之耳。其实既宣。第三立名利益。初明理教。
    次叙得益。其实既宣者理显也。其言既明者
    教明了也。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下辨得益
    也。以理显言明故。因教悟理。则因成果立。
    又则是法华唯显一理唯教一人也。朗然悬
    解者。借庄周之言以显因果成立之义。安时
    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谓是帝之悬解也。斯
    可叙二义。一者菩萨因成道场照显。则永离
    生死欣戚。如哀乐之不入。二者有系曰显。
    无系秤解。有系者谓断常诸边秤之为系。诸
    见既寂故目为解。夫滞惑生于倒见者。第三
    叙造论缘起。就文为二。初叙缘起。次明龙
    树出世破迷造论。初有二句。一凡迷二圣失。
    凡迷者谓九十六术及起爱之流也。圣失者
    执小乘及有所得大乘者也。斯二无失不该。
    初谓自树失。次禀教迷。凡迷为二。一起迷
    因。二迷所得果。迷因二句。在果亦然。夫滞惑
    者。滞谓滞着。则起爱之流也。惑谓迷惑。起见
    之流也。生死众生以在家起爱出家起见。则
    法华毒虫之与恶鬼。火宅之内唯斯二物。亦
    生死根本唯爱与见。如涅??说。生于倒见者。
    前明爱见末。此句次寻其根。所以有爱见者。
    皆由颠倒横见故生。如净名云。善恶由身。身
    由于贪。贪由分别虚妄。虚妄分别由于颠倒。
    是以颠倒所见为在家出家爱见本也。又前
    句既明有爱有见。后句亦有倒有见。倒则颠
    倒也。见谓虚妄分别。故末有其二。在本亦两。
    三界以之而沦溺者。此第二次明失果也。起
    爱见二因感三界沦溺两果。没水为溺。土陷
    为沦。法华云。如是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
    以苦喻大海。故没在苦之内则溺义也。三界
    无常舍之崩倒则陷义也。故起爱见两因感
    无常苦二果。如法华云。恶鬼毒虫二因感舍
    之崩倒及火起烧宅二果。睿师全同法华意
    及维摩之说也。偏悟起于厌智者。第二次辨
    圣失。凡失重故前明。圣失轻故后辨。则重
    轻次第。又前是外迷。今辨内惑。亦是外重内
    轻为次第也。就文为二。一正辨失。二得失互
    相显释。初中二句。一辨失因。二明失果。失
    因有二。失果亦两。与上相对也。偏悟者。对上
    凡迷故圣秤为悟。若望大乘故秤为偏。所以
    云偏悟也。涅??云。二乘之人名为曲见。又
    云。若以声闻辟支佛心言无布施。是则名为
    破戒邪见。法华云眇目座陋。眇目者所见不
    正也。所谓空有二见并皆不正见。王宫实生
    双林实灭。谓所见不正。智度论云。二乘之
    空名为但空。故空见不正。又二乘无有中道
    正观。如涅??说。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不行
    中道不见佛性。名为偏悟也。起于厌智者。第
    二句寻悟之根也。二乘所以偏悟者。由厌生
    死而欣涅??。如法华云。先取其价然后除粪。
    二乘之人畏老病死。故断贪?痴以求涅??
    永灭。故云厌智。耿介以之而致乖者。第二
    次明得果。亦两句。初叙其迷执。次明得果。
    耿介者。外典文言不同。众师释亦异。然多
    不体其意旨。今明耿介者犹志节也。以封执
    小乘自谓究竟。永不回小心进求大道。故名
    耿介。以之致乖者。此第二明得果也。既封
    执小乘则与大道相乖。所以然者。道实无二。
    而妄谓言二。故乖无二之道。智度论云。阿
    罗汉人于佛道迂回稽留。又复虚言得道。皆
    是乖道之义。又道实无生灭。二乘之人谓有
    烦恼生而灭之得有余。谓有身智生灭之得
    无余。故法华云。分别说诸法五众生灭。则
    乖无生大道之义。然二乘既尔。有所得大乘
    亦然。终言有惑灭解生。犹是小也。故知大觉
    在乎旷照下。此第二得失互相释也。前举大
    得以显小失。大觉旷照者。此举大得也。对
    二乘生灭之小了一切无生毕竟空秤为旷
    照。又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名为小智。大
    乘具得二空秤为旷照。又二乘亦得二空。但
    是折法明空故秤小智。大乘得自性空自相
    空秤为旷照。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名
    为小智。大乘得三界内外空名为旷照。又二
    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名为小智。大乘见空
    及以不空故秤旷照。所言隘心者。书云。一人
    守隘万夫莫进。盖是迮小之名也。照之不旷
    下。此广叙小乘之失也。夷有无者。夷之训平。
    不能平除有无二见义也。一道俗者。智度论
    云。声闻法中未说生死即是涅??众生则是
    佛。故二乘不能一道俗也。道则涅??俗则生
    死。知之不尽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者。行山
    为践。履水为涉。盖是别论耳。今通取行义
    为涉。二乘之人照理不穷。故不能行于中道
    也。泯二际者。泯之言灭。谓不能灭于二际也。
    问前云一道俗夷有无。则是泯二际。何故重
    说。答睿师深见文意。涅??品有二偈。初云。
    世间与涅??无有少分别。涅??与世间无有
    少分别。此是一道俗之义。次偈云。生死之
    实际及与涅??实际。如是二际者无豪厘差
    别。论既两文。今还叙此二意也。道俗之不夷
    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第二破迷作论又
    开二别。初明大悲内充。次别明破迷作论。初
    是慈悲。后明智慧。即菩萨福慧二业。又初
    是知病识药。后是应病授药。又初是悲心。后
    明悲事。问何故云有无不夷二际不泯。但明
    此两句也。答有无是众见之根。障中道之本。
    故偏说也。二际不泯。谓破一道清净也。又
    前叙能障。后明所障。又前是凡迷。后为圣惑。
    又前是外迷。后为内惑。言约事终也。菩萨之
    忧者。既见凡迷六道纷然。圣惑三乘异迳。为
    此而兴无缘大悲。故秤忧也。是以龙树下第
    二破迷作论又开两别。前破内迷。后破外迷。
    亦前破圣惑。后破凡迷。问初段中何故前叙
    凡迷后明圣惑。今前破圣惑后破凡迷。答有
    文有义。言其义者。前就起惑次第。故前凡
    后圣前重后轻。后约傍正次第。斯论正破于
    内傍破于外。亦前正破封执二乘之失。后傍
    洗九十六术。约文者。在初文后叙圣迷。接
    圣破圣故便除圣迷。折之以中道者。折之言
    齐。齐者生死涅??不二众生与佛平等。则是
    中道。又将中道之理折二际令齐。故言折之
    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者。惑者
    迷也。趣者理也。谓迷理之人。即是封执二乘
    有所得大乘菩萨。玄指者即是斯论。藉斯论
    重玄之言。因改二乘之执回有所得菩萨同
    归不二。故名为一变。若守二乘不归一道。封
    执偏大未悟平等。并是守指忘月。不名一变。
    今改小入大。回有得而悟无得。如因指得月。
    故秤为变。括之以即化。第二破于外惑。括者
    捡括。即化者如肇公云。道远乎哉。触事即
    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十二门序亦有斯意。
    故云悟大觉于梦境即百化以安归。犹是论
    文明一切诸法即是无生。故云即化。令玄悟
    之宾丧谘询于朝彻。此寄斥震旦庄周。以呵
    天竺外道。良以此土无别外道。而用老庄以
    为至极。是以斥之。谘询者问善道之辞也。丧
    之言亡也。朝彻者。郭象云。遗死生亡内外。
    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故云朝彻也。又云。朝者
    旦也。彻者达也。又云。一旦能达于理故云
    朝彻。又云。不崇朝而彻理。崇者言重。犹是一
    朝而达耳。故云朝彻也。今明既悟斯论知一
    切法即是实相无生。须忘问答朝彻之事。故
    云丧谘询于朝彻也。既不谘询于老庄。岂复
    禀承六师及十八一切智人并九十六术耶。
    荡荡焉下第四赞论功能又开三别。初显道
    益物叹。次举大对小叹。亦名抑小扬大叹。三
    感幸欣遇叹。荡荡者。书云。王道荡荡无偏无
    傥。盖是泯内外两迷息凡圣二见。同归乎大
    道。故秤荡荡。荡荡是旷远之貌也。坦夷路
    于冲阶者。龙树未出之前。虚言将实教并兴。
    险迳与夷路争彻。是以论主出世更整坦夷
    路。故言坦也。夷路既整。则菩萨之因道场
    之果阶位可登。故言于冲阶也。敝玄门于宇
    内者。前化及一方。此明遐宣六合。玄门者。老
    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借斯言以目今论
    也。天地上下曰宇。往古来今秤宙。故云敝
    玄门于宇内也。扇惠风于陈枚者。前二句明
    显道。今两句明益物。陈枚者。陈者朽故之名
    也。毛诗云。伐其条枚。枚者小枝也。惠风者谓
    春风也。以扇斯论智慧之风。使凡夫之流以
    得益也。流甘露于枯?秸摺G熬浔嬉娣病4苏?br> 明利圣。前句益外道。后句利小乘。又前句利
    小乘。后句益菩萨。具此诸意也。夫柏梁之构
    兴者。第二举大对小叹又开二别。前譬后合。
    柏梁者汉武帝台名也。外书释此自有二家。
    一云。以柏木为梁故云柏梁。此台初成。柏木
    香气流数十里。元帝以柏梁对柘馆。以此详
    之。应是柏木之梁。又云。梁有百数故云百梁。
    茅?俅穆?摺4闹?源巍W?斡诿┕食游?摹?br> ?僬叱ぐ财?瞪岬?幸槐摺9食游?佟B??br> 隘义也。又柏梁大台即法华长者大宅。茅茨
    ?俾?溆堂磐獠萑C。睿师一言含内外两事
    也。覩斯论下第二合譬。鄙倍者出论语。鄙犹
    鄙恶。倍是倍戾。幸哉此区之赤县者。第三感
    幸欣遇叹亦二句。幸者幸遇。此区者。区秤区
    域。而言此以对彼也。彼总名天竺。天竺别开
    则五。次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此
    区总名赤县。河图云。昆仑山东地方五千里。
    一曰神洲亦名赤县。禹于赤县之内画地分
    疆以为九州。故铸九鼎镇九州。则知赤县是
    九州之总名。忽得移灵鹫以作镇者。赤县唯
    以五岳为镇。而今假设移灵鹫而镇赤县。喻
    斯论而化九州也。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
    余慧者。第二重举事以合上喻。毛诗云。内
    有佐公进贤之志。外无私谒险陂之心。礼注
    云。偏立曰陂。故云劳而无祖立而不陂。陂谓
    偏险之心耳。流光之余惠者。中道正观光流
    此土。惠益险陂之人。而秤边情者。一者目此
    土为边地。彼秤为中国。昔河承公与严法师
    诤此土天竺偏正之事。严师善解外国历算
    云。正阳之月方中无影。故知天竺为正国也。
    河公善解此土历算不能难之。故知彼为中
    国此曰边情。又彼有佛出故云中国。此无佛
    出秤曰边情。又四依等出于彼土故名正国。
    不出此土目为边情。又转轮王常出彼土故
    为中国。此唯粟散故曰边情。余光者。龙树造
    论正益彼土傍化此国。故名余光。而今而后
    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者。论语云。而今而
    后用此事也。睿师云。自罗什未度之前讲肆
    流咏已来。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中
    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前匠
    所以辍章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于此。
    而今已后中百二论既传来此土。论道之贤
    始可与言实矣。故知斯论定佛法之偏正。判
    得失之根源也。云天竺诸国者。第五叙注论
    之人。又开二别。前叹此论为诸国所重。二别
    叙注释之人。此文秤云凡述二人。一罗什法
    师所云故秤云也。二秦弘始七年天竺刹利
    泛舶至长安。闻罗什门徒三千解大乘之教。
    以中百二论谘而验之。罗什因为剖折。刹利
    乃顶受绝叹不能已。已白云。跋荼?梨当以
    此明振耀天竺。何由蕴此摩尼乃在边地。又
    云。羲和鸾辔蕴明于无目之地。甚可恨也。夜
    光之宝鬻珍于田父之客。甚可惜也。此刹利
    述天竺论师呵诸小乘人。叹罗什云。我在天
    竺闻。诸论师深怪?宾小乘学者自美其师
    以为比方如朗月之照。其师是鸠摩罗陀。造
    日出论。又自弥帝戾已后牢有其比。天竺论
    师呵云偏悟小才非此喻也。若是拘止那国
    鸠摩罗耆婆法师以当此喻无所愧也。何故
    罗什如朗月之照无所愧。以其善解中百故。
    敢预是天竺学大乘之流无不?味斯论。敢
    者果也决也。喉衿要宗事也。喉为内要。衿
    为外要。故借以喻焉。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
    少者。此出注论者非复一师。影公云凡数十
    家。河西云凡七十家。翰者。古人以鸡勒毛
    为笔故秤为翰。青目非天亲。付法藏云。婆薮
    ??豆善解一切修多罗义。而青目注斯论有
    其乖失。故知非也。其中乖阙烦重者。略明
    长行释偈凡有四失。一长行释与偈意乖。二
    释偈不足而秤为阙。三少言可以通文。而长
    行在重言烦也。四前章已明。后须更说故秤
    为重。昙影法师中论疏四处叙青目之失。一
    因缘品四缘立偈云。此偈为问。盖是青目伤
    巧处耳。二释四缘有广略。影师云。盖是青
    目勇于取类劣于寻文。三释业品偈云。虽空
    不断。青目云。空无可断。此非释也。四释邪见
    品长行云。此中纷?为复彼助闹。复龙树自
    有偈释之。今文云。法师裁而裨之者。法师
    即罗什也。裁其烦重裨其乖阙。于通经之理
    尽者。经即中论。外国?论为经。付法藏经
    云。提婆造百论经。智度论云。迦旃延造发智
    经。故知目论为经。于通经理尽。文或左右未
    尽善者。如影师四处述之。百论治外以闲邪
    者下第六通叹四论。前别叹四论。从寻斯四
    者下总叹四论。明学之者有其深益。前别叹
    四论有二对。初内外一双。次略广相对。流滞
    者。学内教人壅滞佛教。今祛其壅滞使佛教
    宣流。故云流滞。师又云。决二壅合两教。流二
    壅者。一小乘人学小乘迷小乘故小教壅。二
    大乘人学大乘迷大乘故大乘壅。今中论决
    斯二教之壅使二教流也。故云祛内以流滞。
    闲邪者。闲有多训。此中正宜以静释之。肇师
    云。于时外道纷然竞起。今为防外道纷动故
    须静而息之。大智则理深而文博。十二门即
    文精而理诣也。予?之味之下第七作者自
    谦。不能释手者。谓手不释卷也。并目品义题
    之于首者。谓释二十七品目也。予昔在江南
    寻之不得。至京访问又无。当是失落也

    中论序疏(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